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村镇建设论文范文

村镇建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镇建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村镇建设论文

第1篇:村镇建设论文范文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城镇化对吸纳和转移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相关信息可知,我国的耕地面积已迫近18亿亩的红线,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截至2013年,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3%。尽管农业人口在逐年下降,但人多地少的现实仍然存在,这使得农村人口的生产和生活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城镇化可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其生活,使广大农民更快地富裕起来。并且,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过剩的农村劳动力便弥补了这一旺盛的需求,这也使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实现了共赢。城镇化通过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推移,扩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要素需求范围,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使某些产业不断向农村周边地区转移,为农村带来更多的信息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及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城镇化程度越高,打破固有的农业传统格局的速度就越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越快,这就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水平。不仅如此,城镇化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更多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更重要的是,城镇化对转变农村生活方式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农民可以分享城市的文明,感受文化的多元,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的生活之中。

二、新农村建设是城镇化的动力与补充

党的十八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规划未来农村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思路和指导思想,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途径,是城镇化建设的动力和必要补充,更是推动城镇化的必经之路。如何用稀缺的耕地养活13亿人口,让每个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并且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需要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大机械生产以及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将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就又使得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增加了本就过剩的农业人口,也就加快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速度。然而大、中城市的承载空间有限,不能满足大量流动人口的需求,所以部分农民就会选择向城镇转移,这也就催促了城镇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农民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习惯和自身素质。农民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由“靠力气吃饭”转向“靠技术吃饭”,为城镇化提供了人力和智力的支持。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的必要补充。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交通不便,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就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发挥其农业生产的优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绿色农产品,同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其次,我国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愈加明显。据测算,到2016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劳动力比例将达到50%。并且,农村留守人员也呈上升态势。这些留守人员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他们往往都或主动或被动地留在农村,尤其是一些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故土难离的情结使他们不愿意离开生活的热土。如何让这些农民和留守人员过上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农村生活,加强新农村的建设至关重要。最后,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甚至举家搬迁到城里,农业耕作缺乏充足劳动力,导致许多耕地撂荒、农村住宅废弃、田园荒芜。如何改善农村荒芜、废弃的景象,也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建设,更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只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理想。

三、总结

第2篇:村镇建设论文范文

在我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电网改造、电信网络、水电设施、教育文化等都得到了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新建,城镇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城乡差距逐渐减小,城镇化水平得到提高。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规模小,东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相应的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发展也较快,发展水平较高;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相应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水平也较低,城镇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不高。

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城镇数量少,城镇化规模小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报告中,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建设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八个少数民族省区内,小城镇建设规模达到了43.18%,比重较大,而大中城市建设的比重只达到40.75%。这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城镇化规模小,主要以小城镇和小城市为主,发展水平较低。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础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发展水平较低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城镇化建设起步较晚,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建设水平较低,城镇数量较少,城镇化规模较小,城乡差距较大。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不平衡,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制约了农村城镇化建设规模。

2.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传统农业和传统思想、民族文化等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但在发展中,缺乏支柱性产业和主导产业,产业支撑能力较弱,产业发展规模受限,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城镇规模较小,城镇化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不相适宜,城镇化水平较低在“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级政府盲目建设、低水平建设等建设规划不合理现象,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规模,建设水平较低。

4.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布局不合理,破坏了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主要的原材料产地。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各地政府为了凸显各自的政绩,盲目进行城镇化建设,不断吸引外资,大量开辟生产线,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污染、耕地流失、资源枯竭,自然灾害不断,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少数民族地区科教文化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完善,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城镇化建设配套设施和配套制度不健全,导致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低。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科教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制度不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培训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当地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水平低。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选择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解决这些制约城镇化建设的问题,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模式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结合当地实际,选择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1.小城市(镇)建设战略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聚集体,是生产实践活动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的集中市场。小城市(镇)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还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少数民族地区大中城市人口较多,工业发展规模有

限,无法容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农村小城市(镇)建设,改变农村现状,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2.大城市主导推进战略由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工业发展规模较小,规模化经济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无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现代农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不利于小城镇建设。由此,发展经济学界的学者提出了“大城市主导推进战略”。改战略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城市的现代工业比较发达,以大城市为主导,逐步向中小城镇推进,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还可以改善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3.集中发展中小城市(镇)建设战略少数民族地区大城市和小城市(镇)建设在整体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阻力。大城市建设规模中,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化发展空间不足,无法容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小城市(镇)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工业不发达,农业压力较大,也无法更好的完成城镇化建设。因此,新的建设战略:“集中发展中小城市(镇)建设战略”开始产生。该建设模式认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城市(镇)建设阻力较小,城市建设规模比较合理,布局规范,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能够解决大城市和小城市(镇)的就业压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

第3篇:村镇建设论文范文

建设部等有关部委定于20*年8月28日-29日在北京举行“20*第六届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发展部长级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和水处理新技术与设备博览会”。为推进乡村和小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本次大会上将举办“乡村和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和“中日小城镇饮用水安全技术和制度论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论坛主要议题

“乡村及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针对我国不同区域和经济发展程度的村镇水环境治理技术经济政策和适用技术,围绕村镇水环境治理规划、村镇污水排放适用标准,以及村镇排水收集设施,村镇生活污水生物处理、人工湿地与塘等生态处理技术,粪便厌氧沼气化及其综合利用,村镇水体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等议题,将邀请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以及设计生产单位介绍乡村及小城镇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功管理经验、适用技术和应用实例。

“中日小城镇饮用水安全技术与制度论坛”由我部与日本厚生劳动省共同举办。针对小城镇的人口和经济规模的特点,围绕小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现状调研与评估、规划和管理,水质监控、预警与应急技术,以及小城镇饮用水预处理、强化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饮用水一体化设备开发、输配水安全保障和管网水质控制等议题,将邀请小城镇饮用水建设管理人员、著名学者、知名设计单位、自来水公司和来自日本政府、企业和研究部门的诸多专家介绍小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成功的管理经验、适用技术、应用实例。本论坛将特别介绍日本针对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特殊供水制度——简易供水制度以及相应技术,并探讨中日在小城镇安全供水方面的技术与资金合作机会。

二、时间及地点

会议时间:

中日小城镇饮用水安全技术和制度论坛:8月28日下午

乡村和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8月29日上午

报到时间:20*年8月27日。

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三、参会人员

各地建设部门有关人员,全国主要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和有关乡镇负责人,供水和排水管理部门、水务主管部门负责人或代表,水处理项目筹建和工程建设管理单位代表,供水和排水企业的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市政设计单位、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水处理工程公司、水务公司、咨询公司、金融、投资机构和水处理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单位的代表。

四、论文征集

会议面向全国征集与“乡村和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和“中日小城镇饮用水安全技术和制度论坛”议题相关的论文,论文要求及投递方式详见会议网站

五、其他事项

(一)收费标准

第二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和水处理新技术与设备博览会将统一收费。20*年8月15日前注册的,会议费为1200元/人;20*年8月15日以后及现场注册的,会议费为1800元/人。会议统一安排食宿,宿费自理。

(二)联系方式

报名、会务等联系人:

论文征集联系人:

地址:

邮编:

电话:

邮箱:

会议网址:

第4篇:村镇建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村镇规划作为一门规划类的专业方向课,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将具有典型性的村镇规划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村镇规划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地理学类、城镇规划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其涉及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规划与开发的现实问题,是一门政策性、综合性、现实性较强的专业课。伴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积极贯彻农业土地流转政策,以达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发展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与此相对应,在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村镇规划课程的开设日益增多,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开展也得以深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日益提升。

    案例教学作为管理学等学科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创设一种特定的典型的教学案例或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在该案例或场景中自主分析、比较、决策和总结,最终实现对现实案例的最为直观的感受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达到将典型案例与课堂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1村镇规划课程的特点

    村镇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规划类专业方向课,以农村各级居民点的方方面面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村镇规划的任务、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与工作方法、规划内容与技术经济层面的分析等;了解村镇规划领域同城市化、城市发展等政策方面的紧密关系,学会利用村镇规划专业知识进行基本的实践,为后续规划类课程的开展奠定原理与实践的基础。

    村镇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实践性均比较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1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城镇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蓝本,虽然在具体工作层面有条条块块的分工,但是在总体规划层面,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因此,村镇总体规划涵盖了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决定村镇在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工程建设、文化传承等层面的发展方向。村镇规划课程的综合性也体现于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1.2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强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层面有很多,例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公共中心等;而就村镇规划与建设领域而言,其涉及的学科又具有独特性,例如村镇用地布局、村镇道路规划、农宅院落布置、公用设施规划、旧村镇规划、古村镇改造、村镇环境保护与村镇旅游资源开发等。

1.3课程内容实践性强

    村镇规划课程内容在理论性层面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更要重视其实践性强的层面。该课程与具体的村镇规划与建设行为紧密相连,理论层面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规划建设实践工作的总结,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选取上,选择典型性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实例,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夯实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4课程理论内容要严格遵照国家标准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作为我国于2007年新颁布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规划设计的各项细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该着重考虑对国家标准中的各项规定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但是,国家标准的内容作为一种行政规定,在教学过程中不够生动形象,如果将具体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例和《镇规划标准》的条款相结合进行教学,既可以加深对“国标”的掌握,又会对具体的案例有直观的体会。

2案例教学法在村镇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2. 1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在村镇规划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为:首先选取某地区的特定村镇,将该村镇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对象,为学生提供基础的资料与图件;然后明确该区域规划的任务、内容、原则与基本方法,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阅统计年鉴等多种方法自主收集规划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己经具备的规划原理和相关方法来解决案例中的现实问题;最后,引出该区域已经通过或己经实施的具体村镇规划方案(含文本与相关图件),与学生自行得出的初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最终达到使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与运用水平得以升华的目的。

2. 2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是否得当是该方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1)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对比性。在规划类课程中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典型性村镇规划方案的选取上。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注重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理、人文、经济社会特征的村镇规划方案和抽象概括、难于理解掌握的规划基本理论相结合。例如,选取典型性的南方村镇与北方村镇进行对比,选取沿海和内陆地区、平原和高原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等有代表性的、可进行对比的案例,从而使学生在习得基本理论的同时,对各案例具有代表性的地理要素对规划、布局和建设产生的现实影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2)案例应具有时效性与新颖性。纵观某一城市或区域历年的规划方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城市规划领域,时效性和新颖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很多村镇规划的理念与决策和时代特征以及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因此,案例的选取应选择时效性强、能够反映近期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典型性案例,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城镇规划政策敏感性层面的认识和理解。

    3)案例应侧重于现实科研项目。由于村镇规划领域发展迅速,相关教材等资源相对缺乏,而教材内容又略显滞后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应用案例教学时,要侧重于将教师自身从事的相关在研项目,特别是本区域的项目,来弥补教学中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该领域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此来促进日后的规划工作和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

2. 3案例教学在村镇规划课程中的实施

    在选取典型性的、优秀的村镇规划实例的基础上,教师可选用引导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例如,教师手中己有备好的某村镇规划的实例,包含文本和图集(选取自近年来全国村镇规划方案评比中的获奖项目),但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该实例并不提供给学生,而是将该村镇的基础情况通过图、文、表格、统计数据的形式出现,待学生了解该区域基本信息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穿插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和启发。经过约一节课的讨论后,在基本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现实方案,与学生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与讲评,总结优点,分析不足,达到使案例教学升华的目的。在充分对比讨论之后,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将文字部分的撰写和规划图的编绘工作完成,使整个案例教学形成一个闭环。同时,这也是一个完整的制定村镇规划方案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

第5篇:村镇建设论文范文

这篇文章讨论了一种解决重庆地区乡镇现状脏乱差十分有效和可行的问题。该文章首先对重庆地区乡镇的现状“社会概念和地位”“人口”“经济”“生态”进行分析和归纳,给出乡镇的发展和定位。接着讨论在实际的情况下遇到的常见问题,引出“生态发展、经济性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从区域的背景、对区域的分析、和基地的现状、规划的前提和规划后的现状进行讨论。最后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的原则,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关键字 概念 背景分析 因地制宜 经济 社会 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为适应重庆市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加强和规范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活动,改善村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镇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乡镇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村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交通布局及村镇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各项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等。 建制镇和集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建乡镇的性质定位和发展方向,人口和建设用地发展规模,居住、工业、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区,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等。

一、重庆市乡镇环境概况及社会定位与作用

1.1含义

乡镇,我们直观理解,就是乡村和镇。也可以理解为比较小的市镇,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泛指较小的市镇。乡镇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也是城市乡村这两大组织形式以点为主在空间分布上的过度地域。是县级以下农村区域里,以经济、交通、教育、医疗等为中心的区域。有独立完善的行政、司法、卫生、教育等部门,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1.2社会定位与作用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乡镇政权是国家政权体系的基础环节,承担着管理辖区内乡村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职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乡镇政权处在国家行政管理的前沿阵地,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与广大农民群众直接面对,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在农村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桥头堡。当前,乡镇政权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乡镇改造与规划的必要性

全市幅员总面积822.69万公顷,而农村占地面地达到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几。要加速农村现代化,乡镇的的发展在我国城镇加速进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乡镇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由于乡镇是乡村城市的过渡地带,这种过度地带的特殊性,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村,但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社区管理和政策上往往就出现了盲区,因此成为了一些社会问题比较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棘手问题之一。乡镇作为农村和城市两种社会形态结合的地方,也是城市规划,生态景观最特殊也是最薄弱的区域,只有在这种城乡结合的乡镇,实现了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和谐。正由乡镇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觉定了对乡镇的综合环境整治与规划。

三、重庆区域乡镇的背景现状与考察

3.1区域背景和政治条件

重庆地处我国西南区域,紧邻四川盆地东部,是丘陵山地的集中区域,由于山地的地形制约,平地较少,再加上河流水系分割,乡镇规模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城镇空间体系呈现出小城镇的优势局面。从目前看来,首先重庆地区山地地形复杂多样、小气候丰富多变、交通条件落后、文化经济落后。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众多;其次重庆市区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以及民族文化;最后,重庆是一个工业化城市,是中央直属直辖市,在政治和经济上,对乡镇区域改造与建设有更快捷的实施条件。加上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并以重庆市区域为改革规划试点,国家和地方政府也为乡镇建设和新农村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设条件。这为重庆地区乡镇综合环境和城市建设提供了优质可行的条件。

3.2重庆乡镇发展现状

重庆乡镇地域环境复杂,各种文化景观多样、资源丰富,但交通条件封闭、建设条件艰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长江中下游以及沿海相比,重庆地区乡镇的建设和发展人还有很大的差距,景观现在重庆地区乡镇发展较快,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各个地区乡镇的发展不平衡,分布也不合理,受地形、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重庆比较适应乡镇发展的是渝西地区,应为地势较平,交通等条件较方便,乡镇分布也比东部密集。

2、乡镇的规划滞后,文化内涵体现不充分,地域特色逐渐消失。

3、乡镇的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发展落后,某些乡镇公共基础设施极度落后。产业特色不明显

4、乡镇生态环境薄弱,地形复杂,建设难度大,交通困难,观念保守,经济落后。

四、重庆地区乡镇规划设计策略

4.1、规划与改造设计原则

1、生态为主的原则

重庆的地形复杂,人为活动和自然条件相互制约,因此在规划改造中必须遵从自然,在自然环境的制约中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在渝东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比较敏感,人为建设活动易引起上体滑坡、冲沟和泥石流,给乡镇安全带来威胁,笔者认为在对区域性规划中首先是生态安全。比如在选地和利用,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工业的整体布局,基础设施的布置和防灾等各个方面。

2、遵循地域气候条件的原则

气候环境对乡镇的规划改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前文已分析出重庆地域环境的复杂,生态环境敏感,地形与气候也是有必要的联系,在规划中,要遵循生态的重要条件也必须考虑气候的因素。首先,在规划改造中,既要考虑通风效果,又要考虑夏季湿热多雨,要根据场地地域综合要素来选择布局方式。再次,结合重庆自然地形、气候等特点进行群体优化组合,创作环境与建筑一体的空间环境。

3、以人为本原则

重庆乡镇因地形的限制,很多内部交通还是以步行为主,完善乡村到集镇的公路交通,注重对人的关怀,体现场所精神,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建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1、文化传承与文化多样性原则

重庆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且地域文化形式多样性,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浓郁,根据不同文化地域,打造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从而体现出重庆的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在这种文化历史和民族文化背景下,从我们的环境建设上得以充分体现,有利于文化的总结、传承、发扬。

4.2、合理定位

重庆地域的每个乡镇的自然资源和发展优势都不相同,因此,在确定发展性质时,首先要对其地形、气候、交通、人口、经济及现用地等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不同特点和要素确定乡镇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目标等。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出、示范带动的原则建设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乡镇,促进乡镇从数量向质量转变,逐步向综合服务型、农业服务型、旅游服务型三种类型转变。

4.3、道路交通的统筹

基于前文对重庆地区地形分析,重庆地貌特征明显,山地较多,地势起伏较大,对道路的组织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地质方面,地表也多为泥岩和页岩,在各种外部因素的诱发下,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环境灾害,影响道路的布局设置。因受诸多条件影响,道路交通规划应依山就势,体现山地特点,多呈自由格局。

结语

总结全文,得出以下认识:

论文秉承文化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对重庆区域乡镇的规划改造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讨论,强调地域文化发展的动态性、相对性特征,再现地域生活场性的有效价值,塑造有归属感和富于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的基本途径。

论文在基于地域性规划与改革的概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地域规划原则、地域的文化体现、合理定位、地域性景观的构建及公共设施和场所精神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初步讨论,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第一,规划改造要与文化紧密结合,建立文化特色,要注重文化传承和发扬。

第二,与现代经济同步,现代经济等发展要求确立规划改造迫切实施的必要性。通过现代化和生态技术的运用,首先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第三,在规划设计与改造中,要回归自然,与生态结合,合理的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使人与环境和谐共处。

第四,创造富有地域特色,充满场所感的空间,环境要与当地居民相融合,乡镇的规划改造根本上就是维护社会关系,和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的尊重。

参考文献

黄光宇山地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6

王纪武著,赵万民主编,人居环境地域论【M】――以重庆、武汉、南京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黄光宇,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赵珂,王晓文,川渝山地小城市传统形态【J】, 重庆大学建筑学报,2004/9

陈英,山地小城镇地域性规划设计初探【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第6篇:村镇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理,措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在现化化建设中,必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垢可持续利用。”这是十分正确的论断。作为总量一定的土地资源,要实现其可持续利用,我认为,主要应从搞好土地整理来实现。本文仅就这一问题,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加大宣传力度

土地整理是近几年来国内理论界提出解决土地开发利用,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条新途径。新《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论文大全。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整理不仅是农村、农业、农民的主要工作,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鉴于当前的社会对土地整理观念淡薄,特别是县乡一级党政领导还缺乏这方面认识的现状。当前应主要抓好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社会的宣传。不但土地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并且农业、水利、城建以及新闻宣传单位、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使之造就一种社会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的一种共识。二是对领导的宣传,特别是对县乡一级领导的宣传。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座谈会,或讲座等,进行政策、法律、法规、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增强领导干部对土地整理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从而认真抓好这方面的工作。

2、周密规划,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

在编制规划时,必须围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通盘考虑各种工程措施,确保工程设施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根据先进地区的经验,在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时,应主要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山地整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流域内,对田、水、路、林、村全面衡量,合理布局。②村镇土地整理。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原制定的村镇规划进行修订,重新界定村庄,居民点和乡镇界线,绘制材庄和乡镇驻地规划图。逐步做到三个集中。即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③改造中低产田。改善耕作层,移土回填,使瘦田变良田,低产变高产。④旧城改造。清查“荒”、“废”、“闲”,挖掘城镇存量潜力,控制城镇外延,解决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通过土地整理,使农村成为规模经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城市成为容积率适中的现代化城市。

3.科学组织

土地整理是政府行为,从编制规划、制定政策、筹集资金到组织实施都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建立机构。土地整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解。目前国家已成立土地整理中心。因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应成立相应的机构,专管土地整理事宜。二是搞好协调。土地整理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电力、财政,城镇建设、乡镇企业等很多部门。论文大全。要使这些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各自的职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积极参与,形成强有力的土地整理的合力。论文大全。三是抓好示范。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抓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地类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防止一哄而起。四是实行目标管理。将土地整理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列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对完成土地整理任务好的要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要给予黄牌警告。评选先进时要实行“一票否决”。

4.开拓筹资渠道

土地整理是投资巨大的基础工程,资金的落实是土地整理能否在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起从上而下的土地整理资金保障体系,以保证土地开发整理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目前筹稳集资金的渠道可从四个方面解决:一是建立土地整理专项资金。按照“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原则,建立土地整理专项资金。这些基金应包括:①新《土地管理法》关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百分之三十上缴中央财政,百分之七十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的规定,作为中央和地方土地管理专项基金。②新《土地管理法》规定,用地单位没有条件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应缴纳的开垦费,以及占用基本农田缴纳的造地费和耕地占用税,都应用于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二是组织农民投资、投劳,以及按照:“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方方面面的投入。三是利用国内金融部门贷款,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可根据土地抵押债权较具可靠性,偿还周期长的特点,申请土地抵押货款。四是积极引用外资、如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性投资。

5.完善法制体系

土地整理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法规政策来保证。当前各地除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已出台的《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等法规外,还应尽快出台《土地整理条例》或《土地整理办法》、《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等。同时各地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出发,制定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限制城镇外延扩张,耕地“占补”平衡等具体的,易于操佬的规定和政策,使土地整理日益规范化、制度化。

6.搞好优质服务

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必然产物,是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必由之路。作为土地管理部门,必须竭尽全力搞好服务。这些服务包括:①技术服务。为土地整理提供准确的技术资料和技术措施;为乡、村培训土地整理技术骨干,自始至终做好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保障土地整理的高质量。②法规咨询服务。为土地整理制定和提供配套性的政策、法规,使土地整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③信息服务。经常通报本地土地整理的情况和外地土地整理的先进经验,使土地整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④权属服务。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前土地权属的确认和土地整理后的土地变更登记,防止引发权属纠纷。当出现权属纠纷时,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进调处,切实保护土地经营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陈伟;土地整理管理与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D];天津大学;2004

[2]高向军;;论土地整理项目的科学管理[A];土地整理与复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3]刘春燕;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4]陈薇;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6

第7篇:村镇建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相同,村镇银行的实际发展不尽人意。作为区域性的银行,村镇银行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当地具体的经济发展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服务政策,并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村镇银行成立的背景 

    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逐渐增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增量改革以推进存量改革就变得异常迫切。 

    农村金融新一轮改革开始进行,各种新型农村机构开始试点。特别是2006年12月2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广泛设立。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需要。截至2007年末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中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农村的资金需求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各地居民的资金需求也难免会存在差异。根据笔者对浙江、河南、四川三地的调查,发现农户主要是通过跨期支出来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根据供求均衡理论及对农村资金供求调查的情况,建立以下等式: 

    d=i+o 

    i=a(1-b)y 

    其中d表示资金的需求,i表示内援性融资供给,0就是外援性融资供给。a表示当地农户的储蓄率,b表示农民预防性资金储蓄率,y表示当地的收入水平。 

    通常来说,农户通过跨期支出来填补资金缺口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储蓄、亲戚朋友的友情借款、当地非正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商业信用、信用社借款等途径获得。其中,储蓄作为内援性的融资,受当地的收入水平影响较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农户除了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开销以外,其余的收入基本上是全数进行储蓄。所以沿海及东部较发达地区,因为收入水平较高,储蓄总额也就相应较高。以浙江的全国百强县长兴为例,普通家庭进行生猪养殖从修建猪圈、购买小猪及饲料进行生猪饲养初期要投入3万~5万元。但是玄坛庙的村民基本上都是通过自有资金解决。再加上东部沿海社保等机制建立较完善,村民安保意识也比较强,多购买医疗养老保险.所以上式中b也就数值较小。所以在东部较发达地区的o就较小,需要的外部资金也不多。 

    三、针对不同的经济情况,村镇银行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 

    到2008年12月31日,全国正式开业的村镇银行总共只有70家,其中在东部地区有2l家,中部26家,西部23家。在数量上,三地差别不大。但是70家村镇银行的平均注册资本4 516.41万元。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注册资本8 150万元,中部地区2 575万元,西部地区平均注册资本为3 342万。 

    1.东部地区发达地区。东部地区的试点村镇银行开设时间短,但是平均注册资本和注册资本总额两项上都是远远高于西部和中部,特别是广东小榄村镇银行和浙江长兴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分别为2.5亿元和2亿元,远远高出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水平。这些特点与东部地区本身经济比较发达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充足的资金也为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资金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东部地区,普通村民的自由资金较充裕,贷款需求并不强。例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所在地长兴县下属玄坛庙全村的总人口1250,2007年的人均收入达到8 600元。当地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其中葡萄种植为其特色产业。部分家庭还从事养殖业或是手工业。对于种植葡萄来说,由于是特色经济产业乡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平均每亩地种植葡萄的成本为500元~600元,政府补贴就达到200元~300元。而每亩地的平均年收入可以达到2 500元~3 000元。农户足以做到自给自足。这种情况下,村镇银行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放在中小企业和一些规模较大的种植业上。

    在东部地区另外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中小企业较多。这些企业往往因为自身规模小,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被认为风险过大,一般的商业银行很少会给他们放贷。但是这类小企业实际上是很具有潜力的。以山东省的莱商银行为例,从1997年的2 000万存款,3 000多万的贷款到2007年被英国《银行家》评为中国银行业100强中的第66位,‘噪商银行依靠的就是给中小企业贷款。 

    事实上,大学生创业多数还是集中在服务行业,整个计划的启动资金并不大,通常都在10万以下。对于东部有着较高注册资金的村镇银行,扶持这样的项目在资金上并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因为大学生创业之前往往没有什么经验,创业的失败率较高,目前浙江的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最高只有4%,所以许多银行在给他们放贷之前都有很多的顾虑。 

    2冲西部欠发达地区。虽然中西部的村镇银行注册资金都低于全国平均资本,甚至调查中的包商惠农村镇银行、北川富民村镇银行、陇南市武都金桥村镇银行这3家注册资金还不足1 000万,但是如果发展战略得当,村镇银行依然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以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所在地大邑为例,全县占地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辖17个镇、3个乡,各个乡镇的发展情况也差异较大,村镇银行应该分区区别对待。比如距大邑县城10公里的新场镇就是典型的西部地区小城镇的代表。当地没有什么支柱产业或者有规模的企业。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村里只留下老人孩子,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满足自己的需求。村上有一些小店,经营一些简单的日常消费品,经营资本多为自有资金。整个县城只有一家邮政储蓄。 

    首先类似于新场镇这样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西部小镇很多,随着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当地就需要配套建设一系列的食、住、行设施。但是因为本身经济不够发达,自有资金数额很少,而旅馆、饭店的初期投入及运营资本较大,村民必然会选择外向型融资方式。村镇银行要脱颖而出,必须尽早布局,并采取低利率、手续简单的一些真正有优惠性质的贷款,吸引当地村民。 

    在对村民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他们不愿意选择银行贷款的最主要原因除了利率高以外,就是贷款手续过于烦琐。因为农民实际所拥有的资产不多,而金融机构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往往需要等值的担保、抵押品,所以很多农户的贷款申请都不会得到批准。在这种情况下,村镇银行可以学习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创办的格莱珉银行的成功经验,推广村民联保制度。在格莱珉银行中,每5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自己进行管理,格莱珉银行给予每个小组充分的信任和权力,组员自己决定以后要做什么,怎么做。每个礼拜5个组员必须有一个讨论。组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监督。村镇银行可以依样画壶,采取相同的策略。而采取联保方式对村镇银行有以下三点好处:(1)因为村民之间是相互非常了解的,基本上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性,所以在选择组成小组的时候,村民就会自行剔除那些有可能不能按时还款者,这可以减少村镇银行在信息审核上花费的成本,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资金安全。(2)形成联保之后,村镇银行只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去检查一下各小组总的资金使用情况,为需要服务的对象提供一些建议,这样就可以减少之后监督上的成本。(3)因为组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必然会产生相互竞争,会刺激各成员,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银行的资金安全,而且可以改善农户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而带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 

    另外,村镇银行在中西部除了在13个国家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县设点以外,还有35家村镇银行所在地的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差,比如大邑。位于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内,大邑工业园区是四川省唯一的现代制造业示范区和四川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电子通讯、食品加工、服装生产、机械制造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 

第8篇:村镇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 定位;吸存;治理结构;村镇银行

2007年3月1日,中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正式挂牌开业,揭开了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序幕。2007年10月,在总结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甘肃、青海6省(区)村镇银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由6省(区)扩大至31个省(区、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规划目标是,到2011年底,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至2 000家,即有条件的地区一个县一家(刘明康,2009)。村镇银行的建立与发展,对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培育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些突出问题已发展成为影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认识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对其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应对之策,显然是当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问题

我国酝酿设立村镇银行始于2006年。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和境内外各类资本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投资,增设网点,设立村镇银行。可见,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为“三农”服务,缓和农村发展中的“贷款难”问题。而一些村镇银行经营者坦言,村镇银行的股东都是为赚钱才来投资的,各家村镇银行为吸引股东都制定了近期盈利分红计划,不可能只考虑政策性金融的需求。他们认为村镇银行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其次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发展壮大后,村镇银行才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由于多数农民无法像企业一样出具企业财务报表来证明个人资信状况,因而,村镇银行对于农村贷款的程序相对一般商业银行要更简单,一些村镇银行甚至还推出了两万元以下贷款无需担保的优惠政策。从村镇银行运作四年来的情况看,贷款程序的简化和这些优惠政策为农民群众在村镇银行贷款提供了便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问题贷款,农民能够提供的抵押品诸如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小企业厂房设备、没有房产证的房屋等是很难变现的。基于上述因素,村镇银行往往为降低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将贷款悄悄地转向城市企业等盈利性较高、风险相对较低的客户,从而背离了村镇银行设立时服务“三农”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这一做法也违背了村镇银行赖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宗旨――面向“三农”。

(二)村镇银行的“吸存难”问题

村镇银行从诞生开始,就面临着与各类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吸存难”是我国村镇银行的普遍问题。从村镇银行自身发展和经验环境的角度看,我国村镇银行“吸存难”有以下主要原因:

首先,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时间较短,规模小,一般居民对村镇银行不了解,社会认知度不高。据浙江龙湾农业合作银行对100户居民的调查,82%的居民认为村镇银行是“杂牌军”,钱存进去会打了水漂;45%的居民希望将钱存入势力较强的信用社;37%的居民希望将钱存入国有银行;仅10%的居民愿意将钱存入村镇银行,支持村镇银行发展;另有10%的居民将钱存入村镇银行,目的是希望得到优惠贷款(数据重叠部分为多项选择)。浙江象山县经济形势不错,象山农民村镇银行也获得了象山各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但在当地人眼中,它只是一家“个人银行”,因而他们不愿到近在咫尺的象山农民村镇银行存钱,宁肯排队等候在各家商业银行或农信社,象山农民村镇银行加大宣传力度,仍然应者寥寥,究其原因,多数农户质疑将钱存在村镇银行是否安全。

其次,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条件影响,农业生产一直风险较高,且收益相对较低、不稳定,农村存款总量有限,也导致村镇银行吸纳农户存款较少。

最后,一般村镇银行网点较少,且没有加入银联,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很不方便,也是导致村镇银行不容易吸纳存款的主要原因。

(三)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

2007年1月22日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村镇银行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按照这一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这一规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持审慎乐观态度,因为各商业银行更热衷于异地开设分支机构,投资参股村镇银行只是他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各商业银行对这一规定更多的理解为是一种“政治任务”。从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来看,与其他正规商业银行类似,其组织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应有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虽然各村镇银行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三会一层”的议事机构,但因为主发起行为最大股东、董事长均由主发起人银行人士担任,拥有强大资金支持和影响力,促使村镇银行独立法人自主决策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法人治理不可避免地向主发起行倾斜,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其他法人治理的力量,导致村镇银行的其他股东权力逐步被边缘化。

此外,人才瓶颈问题、经营的外部环境问题、风险控制问题及监管方面的问题都会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金融监管,明确“三农”的目标定位

组建村镇银行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决策,让一些有扩张需求的优质金融机构的服务延伸至村镇,既是对优质金融企业的发展引导,又能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还可以通过股份制等企业组织形式,吸纳民间游资,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升级换代、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组建村镇银行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全局观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一项重大创新,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并不缺少大银行,缺的是能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特别是能为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农民服务、贷款门槛较低的小银行,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明确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目标定位,新的村镇银行设立,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县为单位,扎根农村,重点放在金融机构服务力量薄弱和农村信用社网点分布不到位的贫困边远农村地区。村镇银行特色在于“三农”,基于“三农”而生,偏离“三农”方向其存在即不合理。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建立起对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考核体系,特别要对其服务“三农”的贷款情况进行考察评价,同时,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对违背“三农”服务宗旨的村镇银行应有相应的惩戒措施直至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二)加强村镇银行自身建设,破解“吸存难”问题

从源头上讲,有关各方要严格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遴选,确保其有良好资质,主发起行应选择创新能力强、对农村小客户比较熟悉、精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方面,能稳健经营,加强风险控制,尤其要以良好的业绩、丰厚的利润回报股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职工恪尽职守,消除经营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加强内涵建设,以优质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吸引客户,以现代化的手段为客户提供方便,不断提高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声誉。在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吸引客户的同时,也要加大自身宣传力度,让公众了解村镇银行的业绩和主要业务,增强一般民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同感。此外,村镇银行应加强政企互动,与地方政府建立日常联系制度,积极参加政府经济工作会议,争取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大力支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存款。

(三)完善村镇银行治理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金融监管部门应支持业绩优良的村镇银行扩大股东人数,防止一股独大,这样既能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实现资本构成多元化,又可以改善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应注重维护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经营管理的自和决策权,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给予政策性贷款利差补贴、允许申请央行再贷款、减免税收等,为村镇银行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结语

近几年我国村镇银行迅猛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有强烈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央和各级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因为村镇银行发展很快,累积的问题自然也不少,有些问题,比如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要予以关注研究,但也有可能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增资扩股等,这个问题在发展中被解决掉了;有些问题,如村镇银行偏离服务“三农”的问题,现在必须高度重视,下大力气予以解决,因为服务“三农”是设立村镇银行的根本目的,偏离这一宗旨,村镇银行便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效果也事关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解决一方面要靠村镇银行自己抓住难得的机遇,不断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各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科学规划、给足政策、严格监管。

【参考文献】

[1] 李长健.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村镇银行发展探究[J].长白学刊,2009(1).

[2] 李凌.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J].中国金融,2011(1).

[3] 李晓春.我国村镇银行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0(3).

[4] 李学春.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及其借鉴[J].东岳论丛,2009(4).

[5] 刘津慧,等.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9(6).

[6] 胡忠良.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及防范路径[J].生产力研究,2011(1).

[7] 任常青.市场定位决定村镇银行的可持续性[J].中国金融,2011(2).

[8] 孙雪梅.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09(7).

[9] 徐瑜青.村镇银行问题调查与研究[J].财政与金融,2009(1).

[10] 应宜逊.村镇银行发展中的杭州联合银行模式和鄞州银行模式[J].浙江金融,2009(7).

[11] 张笑尘.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分析[J].西部金融,2009(6).

第9篇:村镇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小额信贷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国家越来越意识到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村镇银行则正是在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下的试点产物,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也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这次实践,笔者走入了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县进行了村镇银行情况调研。湘乡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全市有耕地66万亩,是商品粮和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居全国粮猪生产百强县(市)前列。2008年3月26日,湖南省第一家村镇银行在湘潭市湘乡挂牌,湘乡也成为农村金融重点试点地区。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与湘乡人民银行、农业银行、信用社及其分社以及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谈。同时走访了3家农业大户、10家普通农户以及1家中小型企业。通过此次调查,笔者重点了解了农村金融体系供给与需求两方的现状,了解了村镇银行的实际定位以及诸方对它的评价,同时对于这个政策下的产物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

一、调查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一)调查地区农村金融供给情况

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只能吸收存款,没有权限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它将大量的农村资金输向城镇,成为了农村的“抽水机”。而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在业务上主要经营粮、棉、油等收购资金的管理,其他支持农村经济开发的多种专项贷款已经停止。由于此处供给方更主要是谈贷款的供给方问题,以上两种金融机构就不予以太多讨论。下面只就与农村金融体系以及村镇银行关系密切的金融机构进行讨论,各金融机构贷款比例见下图1。

1.农业银行

相对于其他彻底撤出农村的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作为唯一未改制商业银行,以“服务三农、走进乡市”为宗旨,支持产业化农业,仍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湘乡农业银行为例,目前为止,农行仍然支持着湘乡重点的产业如皮革业(如湖南怀其制革集团有限公司)、石油加工业(支持中石油进行往南方发展网络建设)、贸易行业(如农副产品的销售)、教育产业(湘乡一中和东山中学)以及部分个体工商户。另外,在谋求改制的过程当中,农行对进出口公司、建筑公司、劳保手套公司等大中型农业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贷款支持。但在更长的时间内,农行自身问题重重,对于三农的支持也是相当有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行并不贷给农户。农户生产的风险对于农行来说太大,原因如下:①农户生产不成规模;②金融环境不好;③抗风险能力差,农业保险不到位;④农户无法提供有效抵押品(由于抵押是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根据担保法农民的田和房产不能作抵押)。

(2)农村网点的减少。现在普遍的要求是农行进城,湘乡农业银行真正在农村的只有4个点。

(3)历史包袱太重。如今湘乡农行贷款有3亿贷款,而不良贷款就有2亿,有较重的历史包袱。

(4)贷款限制收紧在国务院下发的2004年第20号文件《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严格了贷款的责任追究,规定贷款必须符合国家要求,符合环保要求,进行高消耗严格控制,从而缩小了农行能贷款行业的范围。

2.农村信用社

在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后,农村信用社成为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成为小型农户存款、贷款的首选,而且至今为止仍然是面向普通农户的唯一窗口。就湘乡当地而言,农信社贷款占到了整个湘乡的65%。然而通过与农村信用社机构人员的座谈、到基层信用社的了解以及与农户的座谈,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很严重的问题。

(1)不良资产增多,信用环境不好。小额信贷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营业务。由于小额信贷没有抵押,农户诚信缺失和农业保险不完善,农信社的效益更多是外部的社会效益,而无法顾及经济效益。

(2)成本升高,目前一个信贷员要负责信贷的发放、管理、收回工作,还要每月了解家庭情况,看贷款的运作。任务繁重导致人手不够,而增加信贷员又会增加管理成本,这样的状况导致工作很难到位。湘乡市东郊乡信用社在联络员取消后,信贷员只有10个,为控制成本有时连分社长也要承担信贷员的工作。

3.民间借贷

农村民间借贷即指农村民间从事存款与贷款业务个人或组织,包括农民自发组织的社区性金融机构、街坊中较有声望的农业大户、非法的地下钱庄等等。在国有银行渐渐在农村边缘化以及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较多、机制体制正在改革的现况下,小型农户的贷款只能依靠民间借贷机构。虽然目前民间借贷机构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却是现有情况下一种必不可少的普通农户融资、贷款的方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类似民间借贷例子。一位养猪大户基本不依靠贷款,而是自己成为民间借贷机构,从周围农户融资,从事自己的扩大再生产,并按期为存款农户支付利息。可见,这位大户已经成为了小型民间银行。存在即合理,民间借贷符合市场规律,有一些其它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本土优势:

(1)信息与地理优势。民间借贷机构是本土产物,其工作人员更多是农业参与人员,其从自身从事生产获得信息是第一手而且是迅速的。相较而言,商业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更多地已经城市或城镇化,信息敏捷性明显逊色。同时,在地形崎岖不平的湘乡地区,居民居住分散,联系分散,位于农户住家附近的民间信贷有着很明显的地理优势。

(2)信用与心理优势。如上例子所述,那位养猪大户在周围农户中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大家都愿意将钱拿给他保管。这种邻里街坊的信用优势是通过大家几十年的相处以及信用积累而来的。另外,远亲不如近邻,民间借贷对于有着传统价值观的农户来说,无疑有着无可比拟的心理优势。

(3)弹性优势。由于民间机构信息的敏捷性以及其不受官方束缚的灵活性,其各种金融指数都能得到及时调整,滞后性损失相对来说要小。同时由于其弹性优势,可以针对宏观及微观经济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稳定及吸引更多的农户,竞争力强。

当然,民间借贷也有其劣势:

(1)不规范。由于非官方性,民间借贷缺乏真正金融监管机构的规范监管,因而各种操作不规范之处众多,对于发生问题的准备并不够充分。

(2)缺乏政府支持。至今民间借贷的合法性都未能得到承认。若得不到政府支持,民间借贷只能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无法形成完善的体制。

(二)调查地区农村金融需求情况

由于对湘乡大型企业的探讨已在农业银行涉及,在此不再讨论。以下针对其他金融需求进行讨论。

1.普通农户

对于普通农户来说,金融需求多是生存性,如资金周转不灵时对贷款的需求。对于一家普通农户来说,是遇到结婚盖房等事情,一定会有一段资金短缺的时间。此时的贷款需求即是暂时性的,当外出劳动力回来带回收入之后便可以还上这笔钱。而这笔钱虽然风险很小,却常常贷不到。由于农信社发放贷款的谨慎,贷款供求无法对口,造成了一定的无谓损失。另外,少部分是发展性的,如进行小规模生产所需的投资资金。东郊地区的一万多户中,百分之六十农户就曾有过这样的贷款记录。这种贷款主要是用于家庭小规模养殖,或是农业机器的购买。东郊信用社分社长认为,真正的养殖贷款只有在上了规模之后才会有效益,而信用社贷款限额却在2万元以内,对于养殖投资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帮助并不大。

综上可以看到,对于中小型农户来说,日常小额资金周转得不到保障,生产性投资贷到的款也并不充足,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2.农业大户

农业大户是农村中的先富者,也是农村农户经济很重要的带动者。他们的发展性金融需求也应是农村金融重点扶持的项目。然而,就现有状况来讲,似乎农村的金融服务并没有对其有太多的帮助。由调研得知,他们的资金渠道主要有三种:

(1)自身及亲戚的储备资金。如一家种植大户,他基本上没有闲置资金,而是立马将赚到的钱用于投资。该资金的风险在于严重依靠大户上一轮的生产资金,种植或养殖自然条件的不稳定性也导致了其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

(2)从周围农户融资。即成为小型存款银行。在上面提到过的养猪大户即是通过周围农户集资来生产,但由于其民间性与不规范性,也难以成为稳定资金来源。

(3)政府专项贷款。政府对于重点培养的种植养殖大户通常会有一些特殊的资金补助政策,但也是临时性的举动。

纵然大户们目前都能想办法找到资金来源,但其来源并不稳定,其潜在的金融需求仍然很大,一个稳定的、充足的资金来源对他们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中小型企业

长期以来,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外部融资困境已经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湘乡伟鸿正旺食品有限公司,它的主要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的150万和地方配套投资的75万,但发展的最大阻力仍然来自于资金。探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

(1)中小企业自身弱点。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经营方式落后并且财务管理混乱,自有资产抵押明显不足,导致银行无法支持放贷。

(2)金融机构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缺乏信任。这个原因无疑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如图2所示,中小企业的现状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态度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2008年9月4日的新闻中,政府就大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给出了指导性意见,从反面证明了以前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如何宏观调控,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将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三)小结

由以上农村金融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分析可以知道,在农村金融体系中,金融供给明显不足,而金融需求又日趋旺盛。供求的不对称性呼唤一种新的改革措施,一种新金融力量的出现进行新的尝试,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作先锋,这就是村镇银行。

二、村镇银行的目标定位和实际作用

1.目标定位

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其中正式指出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建立村镇银行。

根据银监会的相关规定,对于村镇银行的目标定位应有以下几点:

(1)解决问题:解决金融服务空白,扩大金融供给,引入市场竞争。政府希望村镇银行能够开展多种业务服务,提供更多金融多元化产品,并在小额信贷方面能够通过利率等指标与农信社构成竞争关系,更好发挥市场规律运作。

(2)主营业务:小额信贷。据规定,村镇银行贷款以小量、分散为原则。

(3)经营对象: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

(4)建立地区:欠发达农村地区以扶持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

(5)发起方式:以1家以上(含1家)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

(6)管理方式:简洁、灵活、先进、独立。村镇银行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可以放手建立先进的内控制度、领导管理制度以及资产审核制度。

2.实际定位

2008年3月26日,湖南省第一家村镇银行在湘潭市湘乡挂牌。它是由湘潭市商业银行为主发起人,红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湖南万隆房地产置业有限公司等14家发起人出资共同组建的。湘乡市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在实际的调研中我们看到湘乡村镇银行新的经营理念确实为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注入了活力,这种新的管理体制与金融服务确实为农村金融体系带来了新变化。

(1)输血作用增强。首先,“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是银监会的明文规定。由于存款来源不限,贷款只限于当地,全部存款包括一部分城镇资金都留在了农村本地。相比于商业银行或者邮政储蓄的抽血行为,村镇银行在“保血”的同时有一定的“输血”作用。其次,村镇银行发放贷款按规定必须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自由处理富足资金,因而留下来的资金更多地支持了三农。

(2)服务效率提高。村镇银行的独立法人地位决定了它先进的体制机制。省去上报的道道程序,村镇银行自己做主,办理贷款的速度非常快,这也是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优点。同时,政府的强烈支持使湘乡村镇银行享受了众多优惠政策如地方税收的减免,从而能在贷款时有更少的包袱。

(3)促进竞争。农村金融主体的单一化和垄断化造成了农村地区较高的利率以及农信社低效的运营。村镇银行的介入能够使利率指标更加市场化,更利于三农的贷款。湘乡村镇银行的利率上浮30%,下走10%,相对合作社更低,吸引了更多客户。村镇银行的出现有利于农村金融体系逐步迈向市场化,更加加快农信社改革的步伐。

(4)支持“三农”村镇银行贷款的各种中小企业都属于当地龙头产业,同时也能为村镇银行带来较好的利润。至今,湘乡村镇银行已有贷款0.4亿,利润已达32.5万。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村镇银行的实际定位与目标定位有了一定的偏差,其真正有效的支农能力也受到了怀疑。实际上,包括湘乡人民银行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其存在意义仍有质疑,对其发展也不持乐观态度。村镇银行在萌芽发展过程中确有很多问题:

(1)经营对象的偏差。在调研中我们惊异地发现,湘乡村镇银行中的农户只占不到20%,其中很多还是实力强的有抵押品的养殖大户,而真正对普通农户的贷款微乎其微。以小额信贷作为主营业务的村镇银行,因为商业银行控股,并没有像大家所想的支持更多普通农户。以市场化运作的村镇银行出于商业考虑,无法向农信社那样接受那么多无抵押的贷款请求,过大的风险使其望而却步。部分信用社的工作人员说:“村镇银行不过是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纵然偏激,却也反映了大众对村镇银行在这方面作用的失望。

(2)输血作用有限。湘乡村镇银行目前有存款1.5亿存款,但却只有0.4贷款,多余的1.1亿一方面作为准备金,另一方面委托商业银行进行运作。由于其较于严格的贷款准入以及商业利润驱使,本应更多的应用于“三农”的款项却正在被进行商业运作,村镇银行输血作用实在有限,甚至在另一方面来说,湘乡村镇银行也充当了“抽水机”的作用。

(3)机构小的弱点。目前湘乡村镇银行只有员工223人,虽然能够发挥机构灵活的优势,但是当涉及普通农户放贷时却远远不够。相较之下,农信社的庞大分支以及民间借贷的本土优势更利于一户户的小额信贷。

总之,村镇银行的症结是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村镇银行的设立本带有很强烈的社会目的,但又要求其市场化运作。可见,虽然村镇银行目前遍地开花,若要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这种矛盾。

三、关于村镇银行理想定位的建议

通过分析和思考,由图3所示,笔者认为村镇的理想定位应位于目标定位与实际定位之间,才能更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对于民间信贷来说,普通农户是它的主要服务群。利用其各种优势,我认为民间信贷应成为小额信贷的主要发放机构。对于农信社来说,其目前的客户群为部分农业大户和普通农户,短时期内客户群仍然比较稳定。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客户为大型企业与部分小型企业。

湘乡虽是农业发达,但经济水平仍不高,湘乡当地的普通农户收入有限,生产性贷款较少,需求数量并不十分旺盛,也可以通过民间信贷与信用社解决。同时,农业保险的薄弱导致农民生产非常不稳定,尤其对普通农户的收入有较大影响。而较差的信用环境也会让银行不良资产增加。针对此情况,村镇银行若是定位更偏向普通农户,商业效益会受到较大的损害,更会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因此在未来普通农户的贷款需求能够通过信用社与民间信贷满足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定位应该集中于收入稳定、需求更为旺盛但却在金融服务中较为疏漏的中小型企业以及更多的农业大户,即是介于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之间,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应用其各种优势更好地发展中小企业并扩大农业大户的贷款客户群的同时,避开劣势,不成为普通农户的主要贷款来源,才能更好地保证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四、调研启发

村镇银行的某些特点让笔者想起了目前社会上一个热点话题―社会企业。也许对于一个社会企业来说,寻求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矛盾中的统一是关系其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方面。所谓社会企业,应是以社会目的为缘由而建立,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的企业。我们不能说村镇银行就是我们普遍意义上的社会企业,但它也是以政策扶农为目的,商业化运作的企业。商业与社会效益的矛盾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一条绊脚石,但如果合理利用社会效益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种矛盾也许就能得到一定的统一。

我们也许可以参照国外的某些社会企业的案例,他们利用其社会性大力宣传,不仅带来很好的社会口碑,还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有很多志愿者为其服务。

同样,对于村镇银行,我们是否应该在宣传上更下工夫,打造其社会性的良好印象,扭转其在农村地区的不好口碑呢?同时,我们也许可以考虑征收更多的长期志愿者(比如大学每年的实习生)以服务社会的名义进行工作,使之感到村镇银行的强烈社会性从而激发更多社会责任感。这种志愿者也许不可行,但至少可以使员工增加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而更加尽职,提高效率。

建立社会企业不是目的,而是要起到示范作用,带动更多这样的企业。同样,村镇银行的存在如果能够带动更多的民间资本甚至国际资本参与其中,一齐共同探索发展的道路并且公平竞争,甚至能够促进民间借贷的合法化,这才是我们真正所要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

[2]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银监发〔2007〕8号.

[3]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7〕5号.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