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范文

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

第1篇: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范文

1讨论时间的设置

根据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完成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经络、诊法、养生与防治等各阶段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分别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体质学说、诊法、防治原则部分授课后,安排4学时进行专题讨论。

2讨论专题的选择

讨论专题的选择,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及目标,选择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我们在设计讨论专题时,注重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性联系及中医基础知识点和面的联合,这是讨论专题能否深入触及中医基础理论脉搏的关键。如讨论人体气血化生的生理过程及其相关脏腑的作用等等。

3实施方法

将2011级中药专业普通班作为试验班,以8—10人为1组,每组以教师为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主讲的教学形式实施。学生推荐1人为代表,在充分准备基础上进行脱稿论述,可以采用以口述为主,板书和多媒体等形式为辅的方式;论述完成后,请组内同学进行提问,批驳,整组同学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上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讨论专题,并能够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上,从中医的病理生理角度进行中医专题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勇于积极表达不同意见,激发学生能从兴趣出发深入思考专题,调动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主动性。

4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

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共处,适应社会发展”。目前,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普遍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基础内涵培养过程,所以,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容易感觉兴趣缺失和动力不足,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方法无法吸引他们的学习。经实践发现,在中医教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主动讨论和展示学习能力的多种机会能使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前景取得最大的成果。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中医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中医思维探索及建设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一思考一探索一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寻求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学生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引起学生对中医学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第2篇: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黄帝内经;教学;方法;模式

《内经》是中医古典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学生入门的必学课程。现代中医临床本科学生除了要学习中医外,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西医。因此探讨《内经》的教学方法、提高《内经》的教学质量显得格外重要。

1重基础

《内经》是本经典著作,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义理深邃,很多学生刚接触时都觉得很难学,也没耐心学,更别说是背诵经典,况且内经理论来源久远,学生对内经里的理论感觉陌生,一旦产生质疑心理就很难再深入学习下去,甚至会对学习内经产生反感,从而觉得内经很死板、不灵活。笔者认为对于刚入门的本科新生,在为他们开设《内经》课之前,先要让学生对中医有一个了解。比如先学习好《中医基础理论》,让学生对中医学有一个笼统的看法,再开设《内经》课,这样让学生有一个过渡平台,不至于一下子就步入经典的学习中。学习内经前,《中医基础理论》即是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继续向前走。《中医基础理论》可以在大一第一学期开始,而《内经》就可以在大二开设。

2熟悉文言文,提高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

《内经》的文字都是文言文,对于现代的学生,刚接触不免会觉得深奥难懂,所以学生要多了解文言文,同时老师也要适时地加以指导。另外,课堂上教室讲授的内容有限,整本《内经》不可能一个学期就可以学习得完,中医是门古老的医学,学生要想学得好,就一定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除了学习《内经》,其他古籍古书也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提高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看经典讲求看原文,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更好地学习古人的理论。

3多联系,厚德博学

《内经》不是一本单纯的中医书籍,里面也涵盖了其他内容,如历法、气象、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地理、天文等,可以说《内经》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浓缩。因此我们学习内经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但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疑问。学生要学好《内经》,就要多联系,多了解与《内经》理论相关的知识如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历法学、地理学等。只有厚德博学才能更好读懂《内经》,读懂中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恰当地联系其他古代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浓厚兴趣。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可以多开设些与《内经》密切相关的学科,就如上面所说的《古代天文学》、《古代文化常识》等,让学生更了解中国文化,这样学习《内经》就不会觉得《内经》死板。

4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虽然与当时社会的变革、哲学思想的渗透、自然科学技术的影响不可分割,但作为医学论文的汇编,它的形成更与当时医疗实践的积累以有密切关系,因此老师讲课时一定要结合临床进行阐发。学生学习《内经》期间,要多实践,早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选择去医院见习,看看名医是如何看病辩证,体会《内经》对临床的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内经》的兴趣。在见习过程中如果碰到难题就应该主动查找资料或者请教老师。

5多创新

《内经》作为中医古典医籍,对后代医家的学术阐述有很多大的影响。当代中医学生要发扬传统,还要有所创新。对中医学要有所继承,还要有所发展,因此当代学生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单纯只以理论知识授课,学生很难有所发挥。因此,当代的《内经》教学中,要改革《内经》课程的教学模式。

5.1感官多重学习老师在教学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口、眼、受、耳、脑等一起参与学习,通过感官的多重学习,加深印象,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5.2学生上台讲课先把整个班分成几个组,老师给每个组布置讨论课的内容,学生在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组员与组员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发挥电脑特长,把资料做成多媒体。讨论课上每组派1~2个组员到台上代替老师讲课,台下其他学生做好笔记,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讲课完毕后,台下学生要提出问题,台上的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3拓展学生视野老师也可以邀请外院教授专家做学术讲座,拓展学生视野。老师在课外也要多查阅收集学术资料,并争取在课堂上多为学生讲解。

5.4改变传统考试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一卷定乾坤”,为了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以面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此部分的成绩可当做平时成绩,或者是让学生自己找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论文的切入点,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辩论,也能够使学生学会怎么自主学习。

5.5敢于挑战权威作为学生,要精读《内经》中的文章,要以辩证的思路去理解《内经》,理解中医,敢于向经典提出质疑,敢于向权威学术提出挑战,并在学习经典理论上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挑起“继承与发展”的重担 。现代医学迅速,中医与西医结合不一定就是无为的结合,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与西医中的知识联系起来,有联系才有比较,但要注意要以中医的学习为主。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内经》教学方法新颖灵活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内经》的教学模式,让经典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中医。

参考文献

[1]吴元洁、吴南民、周美启,等.内经教学方法实践探讨[j].中医教育,2010,(4):36

第3篇: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藏象学说又是其中的核心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产生于二千多年前,内容古朴而抽象,而且其中一些概念与现今不尽相同,这些都令初学者难以掌握。如何提高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看法。

1 讲清西医、中医脏腑器官的区别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医疗体系,由于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中西医学中所涉及到的脏腑或器官虽有共同的称谓,但本质上两者差别很大。所以,在给学生授课时,必须要将这一点强调清楚。以便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举例讲解这个问题:西医中肝的本名应为Liver或hepar,西医学传入我国,借用了我们约定俗成的“肝”这一中文称谓来表述西医中的Liver这一器官。所以西医中的肝是一个消化腺,是人体的化工厂;而中医学中的肝则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调节血的蓄溢的一个脏。可见中医的肝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虽然其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有很大差别。其余脏腑中西医概念的异同与之相仿。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此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2 以气为纽带,系统介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中所讲的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脏腑的很多功能活动都要依赖气的运动变化而实现。所以在讲授脏腑的功能时,可以初步讲授气的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各脏腑的功能,同时阐发脏腑生理病理与气的联系。例如在讲授肺的生理功能时,先讲肺气的运动特点:宣发、肃降,正是基于肺气的这些运动,才产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应: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辅助物质的输布代谢;脾气的运动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运化水谷、统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气以降为和,所以胃气也助六腑传化糟粕。在藏象学说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在讲授时应以气的运动变化为主线,先讲清脏腑与气的这些联系,然后再讲解由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生理效应—脏腑的功能,进而延伸到各脏腑的病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课程的内容更具有逻辑性,同时,也可以兼顾讲授内容的前后联系性。气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在这里讲了气与脏腑功能的关系,就可以增强学生对气的感性认识,在以后讲到气的概念时,学生就会觉得确有其物,而且这样做也能够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气的重要性。

3 以比喻方法讲述各脏腑的功能

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重点掌握内容,我们在讲授时都应该讲解清楚,而且我们应该反复向学生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各脏腑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那么,就五脏来讲,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讲授时可以用比喻的方法来描述。例如:《内经》中对各脏腑的功能有这样的描述:心,君主之官;肺,相傅之官;脾胃,仓禀之官。我们可借用这一比喻对各脏腑在共同完成全身生理功能的情形进行阐发。相傅之官具有辅助君主治理天下功能,将其对应于心肺的关系:肺可以朝百脉助心行血,主治节,治理调节全身各个方面的功能;脾胃,仓禀之官,要保证粮食的收集,收集后还要输送给肺,肺为相傅,天下之财,用之于民,所以这些营养物质应交付给肺统一调拔,分发到全身各处,应于《内经》中“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样的描述可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晦涩难懂的脏腑功能知识。

再如讲六腑时,我们可以用做豆腐的过程与六腑对食物的消化这一过程作对比进行讲述,做豆腐时,首先要将豆子磨成细末,这一过程正像胃对水谷的腐熟;而用滤网将豆浆与豆滓分离的过程正像小肠分清泌浊的作用;至于在做豆腐时需要加入的关键物质——卤水,正如在消化过程中离不了胆汁的促进作用一样。这样就可以用大家熟知的磨豆腐与我们人体的整个消化吸收过程来对比讲授。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增加其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第4篇: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认证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实践

一、中医学专业认证和中医英语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医学专业认证是国家教育部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对中医学教育状况进行全面客观“诊断”、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中医学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学校中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认证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医药国际化和全球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世界各国不仅逐渐得到认同和欢迎,而且已有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医英语人才的缺乏,中医药尚未得到西方各国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要促进中医药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健康蓬勃发展,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交际应用能力的医学英语人才势在必行。

二、对中医英语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只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英语竞赛成绩获奖率。并把它们看成是衡量英语教育成败的标准。单一认同英语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开设一些专业方向课程而忽视了语言基本功训练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中医院校片面追求过级率和获奖率是对中医学本身的特点和对外语教育的特点认知模糊所造成的。一方面,中医学从专业上来讲,被认为是“国粹”,不需要用英语去检索搜集文献资料和拓宽专业知识。学生工作以后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学不学英语对中医专业的学生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模糊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素质性。外语教育培养学生汲取国外信息和交流信息,扩大视野,吸纳世界优秀的文化科技成果。如果仅仅把英语看成一门工具是培养不出来上述能力的。

Flowerdew和 Peacock(2001)曾指出:英语已成为国际上各学科研究成果、科技文献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不管这所大学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还是母语,只要不想与国际学术社会隔离,一个合格的本科大学生都必须有能力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最新发展。在中医英语教学中,中医学科知识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更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所以,对中医英语的认识要放在国际视野的层面上,不能仅仅认为它仅仅是中国特色或者中医的东西。

三、专门用途英语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大学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大学通用英语被称作传统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它的教学是“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水平的检验通常定位在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上”。它针对性不强,也不能满足人们用英语开展某些特殊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是一N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服务性教学”(Pobinson, 1989),具体地说,它是以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大学通用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更有满足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方向性。经受过良好ESP培养的学生在将来从事的职业和领域里,比那些只接受过EGP教育的学生能更准确,更有效胜任工作。

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学校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未他们将来在中医教育、科研、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中医英语教学目的是经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继续巩固和不断提高英语的语言能力,掌握中医英语的基本特点和表达习惯,搜集中医专业的文献资料,拓宽专业知识,培养用英语从事医学的学习研究、实践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四、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

1.课程设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也有着它特殊目的和特殊用途,其课程设计就要考虑学生的特殊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课程设计活动。这一点和《方案》是一致的。一般中医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形成了大一大二实施大学英语学习的的局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三四年级开设与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语言基本知识不牢靠,就很难消化和吸收中医英语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英语类课程的开设就仅仅是用中文翻译中医基础知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就被忽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深入开展,很多中医院校不断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已达到教学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代表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只开设了一或两个学期,学生只能入门,却无法深入、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就是一边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文化人文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两者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本科阶段无法打下扎实的基础,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更不利于研究生阶段的医学英语的相关学习。

(2)课程设置缺乏目的性。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对特定领域的英语技能的需求,而不是将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混为一谈或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大同小异。在设置中医英语类课程的时候,很多老师和高校的行政人员没有意识到中医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特定领域英语技能需要,即在中医诊疗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阅读外文期刊了解国内外中医发展动态的一种技能和能力,而是将中医英语仅仅作为一种中医和英语的简单结合,通过中医英语的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点基本的术语和表达法就可以了。他们会将一些实用的必修课设置成选修课或是缩短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学时。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学生要么觉得课程枯燥不实用,缺乏重点,要么觉得学时太短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因此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3)课程设置时间分布不合理。专门用途英语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特定领域内的语言技能,特色在于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医领域内的语言技能,其特点就是将英语语言与中医专业知识的结合。很多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前两年设置了体系完整的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到了大三、大四面临着考研、找工作和写论文等问题,没有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因此作为重点的中医英语只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学生在学习量剧增,就业压力打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英语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系必须注重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体现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素质、发展个性的原则。医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注意学时的足够,课程的连贯性;学时的设置要考虑师资因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分类,分阶段进行教学。笔者赞同中医英语的分阶段教学,但是在课程设计上不要那么泾渭分明,大一大二亦可以开设基础英语和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可以开设中医英语口语、听说和简单中医知识的英语阅读之类的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外国医学影视经典赏析》等医学英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三大四可以多开设些中医类英语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文献检索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比如《医学英语词汇解析》《医学论文写作》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基础大一大二的学习,不仅扎实英语基础,对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培养对中医英语的兴趣。到大三大四接触到中医英语的时候不会感觉突兀不适应。中医英语在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就业升学实施循序渐进分层次培养和分级教学。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达到培养“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知识和交际应用能力”这个总目标,实现《方案》里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2.师资。从教师层面上来说,我国中医院校从事医学英语的老师,大多数是英语专业毕业。在医学院校他们承担着繁重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医学知识缺乏,进修经历有限。在中医英语的教学中自认医学知识缺乏,实际教学中讲授语言多于鞯葜幸叫畔。学生在学习中医英语的过程中学而不获,挫伤了学生学习中医英语的积极性。其实,与大学英语教学相比,中医英语在教学内容上有其特殊性,但是两者都是在提高英语学习者获取信息知识的水平,满足学习的需要。所以,对于教授大学英语的教师,不必要像医学专业教师那样系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方法在一般用途中医英语的教学中更为重要,更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

根据《方案》要求,近三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订了《师资队伍“十二五”规划》,为教师的培训设立专项基金,为教师进修、学习、交流培训提供保障,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巩固英语基础、积累中医学科专业知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英语之路。

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目前对其研究和认识不是太深刻,存在很多误区。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结合广西中医学大学中医认证为背景,从课程设计、师资和教学三个教学实践方面研究和探索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促进教学管理者和医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中医学科知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网络平台,促进中医教材质和量的提高、中医知识的普及、把握中医发展方向。中医英语的发展能促进中医药对外贸易和交流,传播中医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谨,孙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82-484.

[2]赵跃君.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7):9-10.

[3]徐育年,孙晓玲,侯建人.医学英语教学的评估理论和指标[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0-22.

第5篇: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1(b)-101-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它要求老师的教学要从“包办”转变为指导。因此,在中医教学中,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已经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多年的中医学教学及实习带教中,发现存在以下现象:布置课前预习,多数同学不能完成或根本不参与;有的课本始终不能认真读一遍,到学期结束时课本跟刚发的一样;学习中一旦遇到问题,不去认真思考,更不去查阅课本和资料,便直接去找老师;若老师不在,便把问题束之高阁。以上种种现象是学生畏难情绪的表现,更是缺乏自学能力的表现。

2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一名好的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学生在以后漫长的学习中会遇到许多以前不曾遇到的问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一个好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还要学会自己获取知识,这就是自学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学能力决定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在中医教学中,要提高素质教育,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自学能力的含义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利用自己已有知识、技能,进一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包括阅读能力、收集资料、总结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检查能力等。

4 自学能力形成的几个要素

4.1 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

原有知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阅读学习有较大的影响。因为新知识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对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中医学知识,那些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就不会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另外,读、写、观察、分析综合及语言表达等学习技能的好坏,对自学效率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具备上述学习技能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

4.2 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独立学习相结合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关键

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中医学对于医学生来说只是个“入门”教育。老师不可能一下子教给学生包治百病的锦囊妙计。实际工作能力的获得和提高要靠今后的自学和工作实践。

4.3 非智力因素是增强学生自学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激发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热情的来源。所以,在中医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5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5.1 认真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是一种最主要的自学能力。在中医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比如课前预习,要给学生指明阅读的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设计必要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预习也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和阅读方法。

5.2 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习有法无定法,要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中医学的学习规律是阅读与思考相结合,注意归纳总结,在诊疗患者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在辅导学生学习方法时,应注意体现以下规律:

5.2.1 循序渐进学习任何知识都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具备必要的临床技能。

5.2.2 勤于思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在中医教学过程中,要把阅读、答疑和讨论结合起来。当学生按照阅读提纲的要求进行阅读思考后。让学生进行答疑,或先经过讨论再进行答疑。这种三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加深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中医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提供病案病例。实施“启发-思考型”教学。先让学生试着去诊断,提出治疗方案,必要时可以组成“会诊小组”,集思广益,相互提高。

第6篇: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范文

1 中医医案历史源远流长

所谓病案,即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中医医案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可追溯到周代。《周礼》中已有关于疾病名称及治疗结果的记录。此外,《左传》及先秦诸子著作中,也有散在的关于医家诊治疾病的记载,均可视为医案之雏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载淳于意的诊籍被视为中医医案之先导。后世医家有将自己所治疗的病案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者,也有专门选取古今名家医案汇编成册者,经历代不断发展,中医医案的数量和内容都逐渐齐备,渐成规模[1]。

医案的出现,对中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它内容丰富,语言凝练,对深奥的中医理论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作用做了精确和生动的诠释。许多大医家更是将一生的医学体悟与精粹留在了日常医案的字里行间,为后世所推崇研习,如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李用粹的《旧德堂医案》等。一些医家还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诠释标注在医案里,形成了评注和解读,利于后世医者理解前人的医学思想[2]。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医案将晦涩和枯燥的理论转化为便于理解的医学实例,对于充分调动初学者的学习热情,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2 医案教学对现代中医教育意义深远

2.1 现代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 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是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中医教育离不开临证和实践。“师带徒”和“口口相授”一直是中医继承和延续的重要方式[3]。医家们在医疗实践中向学生传授辨证立法和遣方用药的精髓,学生们也在医疗活动中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实用化,然后经过不断摸索运用,对理论进一步深化理解、完成升华。然而,现代中医教育的特点,却不允许我们再按传统模式培养学生。随着中医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中医高等教育的弱点也日趋显现。目前,在课程体系的确立、师资力量、课堂及临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4]。如原本应该占据重要地位的四大经典的教学,在中西医课程比例失调、中医课程紧缩的前提下,正日渐淡化;中医师资数量和质量上的匮乏也令人忧虑:许多年轻教师本身的中医思维不牢固,中医基础不扎实,实践经验不足,授课常拘泥于课本或中西混杂,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们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影响他们对中医临床效果的信心[5];在临床实习方面,由于实习基地的建设跟不上招生数量的增幅,实习人数的密度过大,带教老师应接不暇,自然也很难深入的向每一个实习学生讲授辨证论治的思路,处方用药的化裁。本该是学生们由理论走向临床的最好机会,却常常沦为单一的抄方,失去了实践的意义。

现代学生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其学习中医的困难。他们习惯的现代思维方式和从未体验过的传统医学思维方式之间存在强烈反差,难以适应中医学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难以理解中医学的知识内涵[6]。同时,由于中医学的知识大多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文献形式传承表达的,很多经典条文、方剂歌诀等需要熟读、背诵,在接触临床实践之前,这种显得单调而枯燥的学习方式,对于已习惯充分享受多维视觉效果的学生来说,常常显得异常艰涩和难以接受[7]。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得他们在中医入门的关口裹足不前。

若长此以往,中医教育的教与学将逐渐脱节,中医教学将丧失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探讨如何通过改革教育以改善目前的中医教学现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2.2 医案教学对现代中医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 医案是医家临证活动的真实记录,具体而形象。通过接触医案,学生们如同直接与名家对话,耳闻目睹他们面对患者时如何做到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这首先能使学生们直观的见证中医药疗效,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8]。在中医饱受现代医学冲击的今天,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们学习的最终的目的,是围绕患者展开医疗活动。如何接触患者,了解患者,诊疗患者,仅凭抽象的知识难以完成。作为承载着医家们医疗活动记录和医疗经验总结使命的医案,如同一位无形的老师,手把手的教导学生们如何接诊患者,增加认证能力和用药技巧,较快的提升辨证能力,最终形成中医的思维体系。这对于弥补中医教学基础与临床日渐扩大的鸿沟,是一个最有效的捷径[9]。

大量学习医案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前人医疗精粹的过程。医案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诊治记录和诊治体会的完美结合,医家们对实例背后根本病因、病机、处置原则等的阐述,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发挥,以及对医疗谬误的勘正,使初学者能够执简驭繁,从繁杂的症状中找到规律,逐渐培养出中医的思维习惯和辩证能力,因此医案教学是衔接中医教学和临床最好的桥梁[10]。中医医案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载体,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料,是中医临床工作者进行经验交流、学术探讨的重要途径[11]。而且,历代医家在创作医案的时候,将个人在用药、配伍、用量等方面的体会融入其中,使医案有了鲜明的个人特色,甚至形成不同的流派,这对于帮助学生们在后期形成个人辨证用药风格也十分重要。

3 如何推进医案教学,架构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3.1 教师必须明确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医案教学在中医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教师必须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将其视为弥补现代中医教育不足的重要途径,这对提升中医教育,增强辨证水平十分必要。在临床课程中,更应加强对医案教学的重视程度,如果忽视医案教学,往往使临床课程变得或呆板无趣,或曲高和寡,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法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未来在临床实习中,学习阶段的薄弱点就会很容易显现出来,造成接诊和处置的难度,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3.2 教师要重视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现代教学当中,很多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喜欢把教学课件作为上课的必备条件。诚然,多媒体教学通过视听结合扩展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但也有利有弊。过分依赖课件,妨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由于课件包含信息量往往较大,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和学生常把精力耗费在传递和接收课件信息上,削弱了问答和交流环节。所以,教师必须重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医案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灌输信息,要通过提出问题-指导思考方向-接收学生的反馈-讲解等环节,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单纯的书本知识中摸索出应用知识的途径。

3.3 学生要做好接受案例教学前的准备 医案是一个医者综合能力的体现,贯穿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学生们要想很好的学习中医医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中医基础理论、诊断、中药、方剂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案例学习,一方面对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另一方面将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12]。如果旧知识不牢固,在教师教授临床知识的时候就难以产生相应的共鸣,难以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点相联系,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同时,学生们还应注意在案例教学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写好发言提纲,勇于发言和争论等,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通过和授课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最大化的吸收教学精华。

3.4 医案的选取要分层次、有侧重点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进度不同,知识储备也有差别,所以医案的选取要分层次,有侧重点。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尚未学习临床课,故选取的医案不要过于复杂,可以针对中基、中诊、中药等不同课程,有针对性的选取一些锻炼相关能力的医案。内容宜简洁些,语言宜浅显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中内、中外、妇科、儿科等临床课,已经具备了中医的基础知识,选取医案的时候可适当综合些、复杂些,重点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建议他们组成课外学习小组,有选择的推荐一些历代颇具影响力的医案名著进行深入研读,教师给予适当辅导,助其拓宽眼界,开阔思路,汲取各家之长[13]。

3.5 医案教学的手段要灵活,方法宜多样 医案教学的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推广“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辩论、课堂演讲、自学、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改变单纯“填鸭式”的授课模式,营造课堂严肃活泼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通过自学-讨论-总结-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学、沟通交流、创新思维等能力。要注意将单“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中自由徜徉,也才能在未来临证时触类旁通,知常达变,形成自我独特的辨证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姜德友.案例式教学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582-1583.

[2]丛丽.对中医案例教学模式的再认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2):274-275.

[3]黄学武.在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5):1272-1273.

[4]杨发泉.中医教学质量评估在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1):45-46.

[5]廉春雨.中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医药教育,2010,17(2):101.

[6]唐玲.中医内科教学方法应用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32):105.

[7]赵振霞,刘小焕.提高中医教学质量措施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170-171.

[8]赵瑛.中医思维与中医教学的探索[J].中医教育,2001,20(6):50-52.

第7篇: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范文

现代康复医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康复医学教育事业作为崭新的医学教育领域亦应运而生,有待进一步开创、探索和发展。据有关专家预测,目前我国大约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而事实上仅有2万人,我国康复治疗师的需求存在33万的缺口。除了医院需要康复治疗师,社区康复治疗师的配置尤为薄弱,有些甚至为零。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无论是现代康复医学还是中国传统康复医学都要求我们高职高专,要狠抓机遇,努力培养出较高层次的适应于社会的实用型康复治疗师。中医传统的康复疗法是中医学的精华,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将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有机地植入现代康复医学,是对现代康复医学的创新发展,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走有中医传统康复特色的专业建设道路,探索将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历局限性转化为在就业竞争中优势的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即突破劣势,寻找优势,是值得康复医学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构建双轨并行的康复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构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在把握高职教育规律与康复治疗职业发展规律相吻合的基础上,以康复治疗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采取中西医双轨模式,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双轨并行的康复课程体系。

1.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的架构。“双轨并行”即中西康复课程体系双轨并行。按照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特色建设的实际,课本文由收集整理程设置实行整体模块架构、中西医康复课程体系双轨并行。西医康复课程设置为:公共文化课程类模块、康复专业理论基础类模块、康复技术专业技能类模块和康复拓展课程模块;中医康复课程设置为:古汉语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模块、中医传统康复技术模块、中医康复拓展模块。既能体现课程结构的科学化和柔性化,也能充分体现中西医康复知识体系各自的完整性,保存了中医康复知识体系的可成长性。

2.中医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高职培养的康复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岗位主要在基层,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规格要求是“职业素养好、职业技能强、医学知识相对全面”。围绕这一培养规格,对中医主干课程的功能定位、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形成如下方案:一是整合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化课程。该课程名称为“中医学基础”,在中医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按照“知识—技能”型链路主线搭建课程内容结构。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贴近临床,课程功能指向为相对系统地培养学生具有中医的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专业思维方式。二是分解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学课程,形成“推拿康复”“针灸康复”“刮痧康复”“拔罐康复”等项目课程。该项目课程在中医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核心课程地位,按照“技能—知识”型链路主线搭建课程内容结构,选择、组织相关课程内容,构成学习或活动项目。课程功能指向为以推拿康复等工作项目为中心,研究行业执业标准,将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元素纳入课程,将工作环境认知、基本技能训练、岗位认知和项目实训等巧妙地融合于学习中,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使之符合康复治疗师职业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中医课程的优化整合,改变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的传统教学状况,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也有利于教师采用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中医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为了使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和整合后的新课程得到有效实施,我们将开发一系列课程主题素材库,即课程资源库,以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说服力和直观性,提高学生对中医传统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建设精品课程,优化中医康复网络教材、收集备课素材,积累中医康复案例,建立课程试题库等。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提高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我们将制作与教材配套的全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形式教学法赋予传统授课体系以新的活力,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顿时形象生动起来,它能够与教师的教取长补短,多媒体包含的信息量大,能及时、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利用它把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同时可以减少板书,节省时间,扩大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场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接受能力,多媒体形式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原理,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获得知识,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落实“三证融通”的培养规格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其实现平台是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执业资格证书对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应用性和技能性都很强,需要把各种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实施“三证融通”的教学路径和要求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1.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在省内各级医院进行调研,我们确定了有中医传统康复特色的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对所涉及的中医课程进行设计,制定了理论课程标准和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双标”),合理安排了中医传统康复技术的技能实训、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在实训教学环节,学校招募了教职工充当病员志愿者,学生通过竞争和考核后,上岗为病员志愿者开展中医康复服务,服务效果有考核反馈,记入学生实践成绩;定期组织康复技能比赛,加入点穴等比赛内容,促进学生中医康复技能水平提高;建立校区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使学生不仅可以用中西医康复知识为社区群众开展健康宣教,还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用中西医康复技能为慢性病或病情稳定的患者服务,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与康复服务对象接触,学生们能够切身感受中医传统康复技术在社区康复服务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角色定位和就业选择。

2.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中医传统康复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主干和必修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同时更强调实践操作的应用型学科。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中我们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教师为做而教,边教边做;学生为做而学,边学边做。教学活动一切都围绕“做”而展开。教师和学生都在做中教和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在做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要亲力亲为,通过做所获得知识会在大脑中根深蒂固,经久不忘。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临床社区康复零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医患模拟、角色扮演等情景式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迅速进入角色,从感性—理性—实践—理性,牢固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真正为社区为基层培养新型实用的康复人才。

3.实现“三证融通”目标。“三证”是指学生的毕业证、国家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证和保健按摩师等级证。毕业证是学生完成学业的依据,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证是学生的行业资质,而保健按摩师等级证则是学生具备中医康复技能水平的标识。为了提高学生毕业后执业考试的通过率,学校调整课程内容和毕业考试科目,使之与国家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接轨,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以获得社会认可的相应职业资质。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取得保健按摩师、保健刮痧师等级证的水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师首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并由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研室负责牵头,聘请本地的临床中医康复专家进行指导,共同研究技能等级认定的标准,组织实施教学,为实现“三证融通”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三、做优功能多元化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全真或高仿真专业技能训练的场所,是实践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整合体。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的有效建立,需要先进、系统的功能多元化的实训基地作强力支撑。

1.建设专业群共享的实训基地。为了解决实训基地建设格局单一、设备重复、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学校可以统筹建设专业群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和针灸推拿技术专业共享的实训基地,分别按照康复和针推的专业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布局上将两基地相连,功能上既可以合二为一,也可一分为二。康复基地具体包括运动疗法室、作业疗法室、理疗室、机能评定室、言语疗法室、脑瘫康复训练室等;针推基地具体包括针灸练习室、推拿练习室、推拿手法测试室、中医体质检测室、特色疗法室、现代化的多媒体示教室等,以确保实践教学的硬件要求。实训基地建立好以后,要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实训课程,充分提高实训室利用效率。

2.建设“三位一体”的实习基地。为提升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水平,我们正在探索、研究和建立集校内实训、校外培训及校办医院“三位一体”的实习基地。按照医院的标准建基地,同时按照教学的要求办医院,设计包括中医康复各类项目的相关诊疗室,打破职业学校和医院的分割,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医院环境,推动形成真实的职业场景,真正实现职业学校和医院的无缝对接。

四、打造中西组合的师资团队

师资队伍的结构影响着专业特色化的建设,专业教师的素质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和教学工作的质效。学校围绕康复治疗技术特色专业的创建,以改善优化结构为切入点,突出多元组合优势,精心打造特色明显的专业师资团队。

1.实行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建设的负责者,负责组织拟订、修订和执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新课程体系、开展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专业群建设等各项事务。顺应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的需要,学校实行双专业负责人制度,其中一名专业负责人为中医,为专业特色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2.组建中西医名师工作室。2009年,经过申报并通过审核批准,学校成立市级康复名师工作室,参与淮安市职业教育“十百千”名师工程建设。工作室核心成员共5名,以

中西医组合结构的名师为引领,实行“导师培养制”“项目负责制”“信息服务制”和“成果辐射制”,开展课题研究,参加或指导技能竞赛与创新大赛,开发精品学习项目,并围绕信息做好服务,围绕成果做好推广工作,打造职教品牌,培养名师团队。建立康复名师工作室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名师工作室有利于中西医不同知识体系的教师沟通交流,是促进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对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高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8篇: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中医学;教学改革;问题;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大学英语教学在医学院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英语对我国医学生的重要性主要在于英语是学习各国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国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基础,医学生要学习国外治疗和护理的新科技,要使用先进的医疗器械,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都必须学习和精通英语。但由于大学英语在医学院校中不属于专业课而是一门公共课,一些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英语这门课程的实际重要性,仅将英语学习的目标定于通过四、六级考试,以考试为目的使学生不能在根本上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和英语自学能力。对此,近年来不少医学院校展开了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大大提高了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也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学习有很强的实际应用目的性。大学英语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具有运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学习最先进技术的语言能力。在这个新的时代,医学生首先要具有较快较准确的阅读能力;其次要求医学生具有较为准确的写作和翻译能力;第三是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而英语阅读能力作为医学生将来获取大量外来医学资料的主要途径,成为了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但英语教科书和课外资料的内容必竟有限,学生的阅读水平难以得到提高。而当前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现代教育技术正是促进外语教学改革,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一些医学院校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多媒体自主学习模式运用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兴建语言实验室,一方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使学生尽可能获得足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同时也缓解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兴建仙林新校区的同时,也建立了英语语言实验室。从200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开始正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选取了部分班级的学生进入语言实验室,也在语音室中对其开放了网络功能,尝试以现代化的手段辅助学生学习英语。

随着中医“国际化”的逐渐升温,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已经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他们既需要具备专业中医知识,又要精通英语表达,这样才能成为中医药在全世界传播和发展的主力。在高等中医院校中,大学英语教学对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将会促使我国传统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医学生必须要通过英语来学习和借鉴国外医学先进的新科技,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也需要他们学好英语。

但在不少医学院校中,大学英语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充分重视,导致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自主性。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医学生每学期的课业通常都非常繁重,对于繁忙的主科课程,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英语课,学生基本上只把目标定于通过四、六级考试。由于在思想观念上没有认识到大学英语的重要性,造成了学生兴趣不高,能动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也远远不够。

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学习有很强的实际应用目的性。特别是在中医类院校中,教育学生进行大学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国际交流,引用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英语能力,所以英语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作为交流的主要手段,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在大班英语教学模式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因为人数过多、规模膨胀,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在大班英语教学中有限的师生间的一对一交流也只在于英语老师和个别学生,教师没有办法保障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受到限制,只能被动地输入,而不能自主地输出。在这种情况下,迫切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向他们提供大量的自学机会。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巨大的挑战和可能性。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利用,语言实验室的建立等都使学生尽量获得更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英语对医学类学生的重要性体现在英语是学习外国科技与文化、展开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中医学生要学习国外护理和治疗的新科技,运用高级的医疗设备,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就一定要学习和掌握英语。所以,英语教师有责任把大学英语教改课程与中医药相关内容结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同时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素养。

首先,英语教师应在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初期就向他们强调与宣传英语学习对专科学习的帮助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在新时代,英语对以后他们的专业发展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其次,英语教师应在英语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花些功夫,多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在补充阅读和快速阅读的英语教学中,可以穿插部分专业知识,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英语链接,以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再次,外国语学院可以与其他学院,如药学院、护理学院、临床学院等一起为学生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增进各学院之间的联系,也将大学英语教改课程与其他专业的课程加以联系。如展开中医英语角,药学英语演讲比赛等等,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努力,希望可以促进和提高本校大学英语教改的效率,使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更高素质、高能力的医学院校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范烨:《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训练”》,载于《外语界》,1999 (3)

第9篇: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 兽医中药学 教学改革 过程管理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S852.3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地域辽阔,中草药资源丰富,几千年来,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于防治畜禽疫病,保障畜牧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兽医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兽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兽药的品种来源、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兽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校牧医工程学院自2001年设立兽药制剂专业,兽医中药学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唯一的中兽医体系的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兽药人才。从而更好地防治畜禽疫病,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在长期的兽医中药学教学过程中,逐渐发现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中,存在不少问题。由于中兽医学的理论体系有别于西兽医的思维模式,而多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现代兽医的思维模式和内容,因此,若是按照中医药院校讲授这门课程的方法,学生很难接受,教学效果也很难保证,更谈不到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的灵活应用。此外,因为没有其它的中兽医临床如方剂学课程,不少已经毕业的学生反馈,工作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中兽药相关的内容,却苦于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针对学生提到的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农业院校特点,进行如下教学改革。

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学习中兽药的兴趣

第一堂课,以“药食同源”为引子,以学生日常生活过程中接触到的中兽药为开篇,如山药、大枣、生姜、大蒜、芫荽、蜂蜜、葱白等,让学生对中兽药的神秘、空洞、毫无概念,很快变成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食物等,很快提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

在讲到中兽药四性基础理论,寒热温凉,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服用薄荷之后是清凉的感觉;喝了姜汤水胃部会有温热的感觉等等,引出药物寒热温凉四性以及药物的归经的概念,同时提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中医总的治疗原则,即病人体寒,需要热性的药物进行治疗;病人体热,则使用寒性的药物。也就是说,药物的性质和疾病的性质是相反的。薄荷能够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头痛、微恶风寒等外感风热表证,因此为寒凉之性;而干姜对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里寒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此为温热之性。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学生很快明白,中兽医、中兽药离他们并不遥远,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学习的兴趣也愈加浓厚。

在学习到具体药物以后,带领学生到专门的中医院大学中药标本室进行参观,玲琅满目的植物标本、动物标本、矿物标本,栩栩如生的的水浸标本室,如进了天然植物园,一排排的腊叶标本,让学生们大开眼界,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如此繁多的中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是很难的。在理论教学中,每讲到一个重点药物,即将这个药物的原植物、饮片、果实和种子等在幻灯上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实物和图片两次的认识,印象进一步加深。尤其有些中药是平常在校园中常见的植物,或者是学生在田地里见到过的、或者是吃过的食物,学生对该药物的兴趣就大大增加。学生一看到这些常见的植物,竟然是传说中的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通过这种多层次、立体的学习,学生学到的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实实在在有用的知识,学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如我们大家常见的柳树皮,早在200多年前,英国就有医生使用它治疗风湿痛。而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镇痛药物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乙酰水杨酸最初也是从柳树皮中提取出来的,他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学生们很快将这类药物牢牢的记住了。另外,鼓励学生留意自己家乡周围的中草药,可将采集的中草药或者照片带到学校,让不同地区的同学互相认识不同产地的中药原植物;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去中药店、中药材市场去识别中药,去兽药市场认识中兽药相关的制剂,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加强过程管理,监督学生学好每一堂课

学生入门以后,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中兽药涉及的药物非常多,需要学生掌握熟悉的药物也非常多,在这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多、难记忆、枯燥乏味和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各论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尽量让学生能够反复记忆,抓住学习重点,掌握中兽医的精髓。

2.1学好章节概述

我们所用教材是按药物的主要功效来分类,在每一章的概述部分,是以本章所有药物的功效为核心,概括出来的共性和要点,学好了章节概述,在学习具体药物时,就不需要重复记忆和学习,只需比较和共性部分差异的内容。记住了本章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就记住了本章药物最为核心的内容。例如:化湿药物,都具有化湿和中的功效,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食少体倦、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而在苍术、藿香、厚朴、佩兰、草果等药下,就不必反复记忆功效主治方面的这些重复内容,只需找出各个药物的特点和差异。通过这样学习,学生只要知道了某个药物(下转第64页)(上接第55页)在那个章节,就知道了这个药物最为重要的用途,然后再学习特殊的用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2 10分钟课前测

随着手机在大学生的普及,发现很多的学生在课前玩手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利用好这段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碎片时间的学习,上课前10分钟,进行课前测验。这样一来,早到教室的学生会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上次课程的复习,积少成多,而十分钟的测验,是对学生前面课程的检查,也对没有好好复习的学生是个很好的鞭策,学生普遍反应这种方法对克服惰性非常有效,同时也避免了期末考试前的无所适从。

2.3穿插著名的中兽药方剂

方由药成,药为方统。在中医药大学的教学中,中药学的学习是基础,后续是方剂学的学习,我校兽药制剂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和中兽药相关的课程只有中兽药一门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中兽药相关的企业,需要用到方剂学的知识,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用,在讲授到具体的中兽药的过程中,给学生穿插相关的著名方剂,特别有代表性的,会给学生讲该方剂的来源,如何选择药物,君臣佐使如何搭配,遇到不同的病症,如何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改动方剂等等。比如许多中药的功效、主治与方剂的功能主治是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方剂中的君药常常体现了方剂的主要功效特点。比如麻黄作为君药,配伍桂枝、苦杏仁、甘草组成的麻黄汤,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特点,治疗因为风寒素表,肺气不宣引起的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咳喘等。而在三拗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中,麻黄则主要发挥开宣肺气,散风寒平喘的作用,通过这样的讲解,一方面学生掌握了麻黄这个药物主要的功效和应用,同时也对该药物相关的方剂有了很好的认识理解。而这些内容,又会实实在在的应用于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中。

参考文献

[1] 赵越,贾真,韩彬,等.中药与方剂的相关性在《中药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1,52(7):627-629.

[2] 田春,张德显,汉丽梅,等.动物药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4,16(4):459-462.

[3] 李静.中兽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