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律热点论文范文

法律热点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律热点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律热点论文

第1篇:法律热点论文范文

摘 要 本文以中国、美国和日本国体育法学研究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方法,通过以“学科”作为逻辑分析起点,从三者体育法学研究的成果、所处阶段、研究热点、研究机构等方面展开探析,以期探究中国体育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体育法学是被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处于形成学科的起步阶段,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等,美国体育法学研究主要是关于体育领域的法律适用,不注重其作为学科进行探究,日本国的体育法学研究处于“学科”的成形阶段并且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

关键词 学科 体育法学 研究现状

一、问题提出

体育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体育法学的创建和发展表明,它始终都伴随着现代体育立法的发展而发展,是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体育法学是法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体育法学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体育法律规范和相关法规、体育法律法规的相关理论、体育诉讼实务等。

体育法制建设是依法治国方略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等各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体育法学的研究,对于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下的体育法制建设进程、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体育发达国家,体育法学研究和教学开展得较早,我国体育法学研究工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对晚一些。

本研究在充分收集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以“学科”这一概念的讨论作为探索的逻辑分析起点,进而探究中国、美国和日本国体育法学研究现状,指出目前中国体育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国、美国和日本国体育法学研究现状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展开对“学科”这一概念的讨论,进而探究中国、美国和日本国体育法学研究现状等。

四、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科的探究

学科是以探索的对象或研究领域划分的,是关于某一客观事物或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科学研究领域。而一个学科研究领域的确定,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其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的专门术语、概念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由于学科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知识,它的发展主要依据科研探究的规律等。

(二)中国、美国和日本国体育法学研究现状及分析

对于中国体育法学研究,从研究成果上看,主要有《体育法理》、《体育法学概要》、《体育法学》等教材等和300多篇学术论文等。研究问题是关于体育法学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关于运动员的人身权保护等相关体育民商法研究、关于竞技体育中体育裁判的职务犯罪等体育刑事法研究、关于体育产业等体育行政法与体育经济法研究以及外国体育法、比较体育法以及奥林匹克法律问题等其他相关体育法问题研究。中国体育法学研究主要体现在著作和学术论文等方面,并且注重体育法学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总之,其研究仍处于“学”的起步阶段。另外中国体育法学研究的热点是理论化构想和探究;研究者主要是体育院校的学者;研究机构主要有中国体育法学会和体育法研究中心。另外,我国的体育法学研究始终紧贴时展脉搏,与社会形势保持高度一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研究专题亦日益深化。但是目前,中国体育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的领域还是较窄,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尚须提高,体育法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

对于美国体育法学研究,从其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关于体育领域的法律适用。从研究的热点来看,主要包括运动员权益、种族平等。从研究者角度看,主要为法学家、法学博士或律师等。从研究机构来看,主要设立于或附属于大学法学院或法学研究机构。

对于日本国体育法学研究,从其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有《体育法学入门》等一批学术论文和专著以及从体育法学学科体系的高度论述的学术论文就有150多篇。总之,其研究处于“学科”的成形阶段。从研究的热点来看,它涉及到体育法学学科的性质、国民体育权利、体育法理念等。从研究者角度看,主要是大学的学者,其余是律师和中小学体育教员等。从研究机构来看,主要为日本体育法学学会。

五、结论

(一)学科是关于某一客观事物或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科学研究领域,它的发展主要依据科研探究的规律。

(二)中国体育法学研究主要是作为独立学科进行,还处于形成学科的起步阶段等,美国体育法学研究主要是关于体育领域的法律适用,不注重其作为学科进行探究,日本国的体育法学研究处于“学科”的成形阶段并且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

(三)目前,中国体育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的领域还是较窄,研究成果的数量不少和质量尚须提高,体育法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

六、建议

(一)加强体育法学科研力量,实现体育界与法学界的联合互动、深入跨学科研究。

(二)研究成果总体数量不少,研究质量、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研究内容有待于进一步丰富。

(三)增加体育法学社会团体建设,促进研讨与交流活动。

(四)提高我国体育立法的前瞻性和法律法规数量和质量。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第16届亚洲运动会科学大会(墙报交流)”文章。

参考文献:

[1] 贾文彤等.我国体育法学基本理论若干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4).

[2] 吕予锋.中美体育法学研究现状比较及对体育法学学科建设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3).

[3] 张厚福,罗嘉司.体育法学概要(第一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4] 永井宪一.体育法学入门(第一版)[M].东京:体育设施出版社.2000.

第2篇:法律热点论文范文

一、“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期刊编辑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期刊编辑需要传播符合国家意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除了需要具备学术修养,还必须掌握丰富的编辑学知识、熟悉国家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才能避免不出政治性差错,不侵权,不引起法律纠纷。[1]“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编辑要变被动为主动,打破墨守成规、止步观望的旧俗,树立新的服务读者、面向市场的理念,在工作中创新,在实践中求变。[2]传统的高校期刊编辑基本与市场脱节,期刊的发行量、读者的兴趣点、刊物的经济效益不是编辑考虑的问题,编辑只需要埋头把手中的稿子进行“三审三校”,尽量不出或少出差错,按部就班即可。编辑的激情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逐渐消失。而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数字化出版和出版转型的现实,高校期刊编辑不再是“闺门中人”,工作也不是一味的“被动等稿”,而是要走向市场,根据学术热点和动向,及时策划新栏目,加大组稿约稿力度,吸引高水平的作者投稿,抓住读者眼球,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二、“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期刊编辑带来的“危”与“机”

“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人编写,时时编写,处处编写,这给高校期刊编辑带来了“危”与“机”。“危”体现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且便捷,可以公开自由表达个人见解,但对于高校期刊编辑而言,如何辨识文章观点的“伪科学”甚至谬误、如何发现和警示学术伦理失范不良现象中出现的“伪创新”文章、如何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中不被不良甚至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培育的“旗手”貌似正确实则经不起推敲的“伪民主”文章蛊惑,做到政治正确纪律严明,一直坚定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这些都是新时代高校期刊编辑面临的危难形势,也是必须破解的难题。对于高校期刊编辑而言,必须明确一个观点:作者有自由表达个人学术观点和政治见解的权利,然而,文章内容质量能否达到刊发要求则是编辑必须严格把控的。编辑要严格把关文章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是否正确,准确识别“伪民主”“伪科学”都是高校期刊编辑必须把关的关键。此外,还有的作者没有进行脚踏实地的科研,文章中伪造数据或新瓶装旧酒的“伪创新”,都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编辑面临的“危”。“机”体现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的迅速普及,资讯的高度发达,高校期刊编辑也有更多的途径获得更高水平的学术文章,使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高校期刊在同一网络平台上公平竞争。一是“数字优先出版”的出现,学术论文经编辑部三审后给予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可以先于纸质期刊在互联网电子期刊中出版,这样作者的科研成果可以在第一时间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使非核心及地方高校期刊增加了竞争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为刊物非核心的现实而较难吸收高质量稿源的尴尬局面,此类高校期刊对于吸引科技创新的中青年作者有着较大优势。二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编辑可以通过网上及时查阅最新国际及国内课题立项情况,关注自己分管栏目学科的最新进展及业界热点动态,还可以通过关注某些专家的博客微博研究新动向,增加自己对学术热点的追踪,这对于自己负责栏目的策划、组稿、约稿大有裨益。三是“互联网+编审平台”的出现,知网、万方都推出了相关编审平台,高校期刊编辑可以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加大约稿力度、规范编审流程、压缩出版周期,为更快更广更准地传播学术提供机遇。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编辑“危”与“机”的应对策略

编辑的首要职责是对文稿作出恰当和中肯的评价,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指导或帮助作者修改。从某个角度来说,编辑应该是对学术热点及动态嗅觉灵敏的人,在通览全篇时能迅速给予专业的价值判断———论文质量如何?有无创新之处?能否采用?如何修改?这些都要求高校期刊编辑加强素养和能力,正确辨识论文投稿的“伪科学”“伪创新”“伪民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以独特的视角甄选出真正有学术内涵有文化创新有科技推广价值的原创文章,以应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编辑的“危”与“机”。

主体意识是一个哲学概念,即明确认识到自己是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体,而不是无足轻重的客体;自己是作为有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的政治权利主体加入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程序的。[3]编辑主体意识则是强调编辑在出版活动中的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高校期刊编辑必须树立编辑主体意识,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相信自己的学术判断但又能听得进不同意见、用接纳欣赏的眼光培养作者挖掘学术新秀、勇于提出质疑又小心求证,将勤勉专注贯彻于编辑日常工作,才能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危”与“机”。“互联网+”时代给读者、作者、编辑的即时交互提供了便捷。许多高校期刊社采用了网上投稿采编系统,在新系统环境里,互动式的同行评议体系,为“创作者”和“反馈者”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丰富了稿件的社交网络和社群组织,这一切都需要编辑加强主体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为读者、作者搭起桥梁,以更好地为科技文化传播服务。在“互联网+”时代,国际出版业出现了由“海量数据”向“有效数据”的转变。在宏观及微观层面,高校期刊编辑要加强编辑主体意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结构化及检索智能化,再通过个性化定制及服务,去除无关数据,将“海量数据”有效转变为“有效数据”,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4]

(二)学习出版法律法规

高校期刊编辑要加强知识产权法等出版法律法规的学习。知识产权法是指因调整知识产权的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5]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主要由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若干法律行政法规或规章、司法解释、相关国际条约等共同构成,其中高校期刊编辑要加强学习著作权法。我国的著作权法起步于20世纪末,于1990年通过,2001年第一次修正,2010年第二次修正,目前施行的是2010年的版本。[6]随着法治的进步,高校期刊作者的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会注重加强对自己科研成果的保护。高校期刊编辑必须顺应这一形势,加强《著作权法》的学习。曾经有过国内某知名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名状告中国知网侵权的案件,事情的起因就是中国知网数据库在将他们的博士在中国知网之前,没有经过他们的授权。在此次事件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家大型数据库都强化了法律意识,也要求合作期刊社在自己刊物的显眼位置注明“同意在刊物发表,即视为也同意授权在相关电子数据库发表”等信息,以免引起法律纠纷。“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法尤其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为期刊的良性运转、为科研创新保驾护航。

第3篇:法律热点论文范文

 

主要栏目

《科技与法律》主要栏目包括学术理论板块(探讨新技术引发的法律问题),管理实务板块(探讨知识产权管理、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及法律诉讼等),科技创新板块(关注科技创新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紧贴创新体系建设发展历程),绩效展示板块(展示与聚焦各类创新主体创新绩效等)。

 

投稿要求

1. 本刊欢迎理论性、学术性与可操作性并重,具有创新性、前沿性与可读性的稿件。凡向本刊投寄的稿件,要求论点明确、论证充分、论述逻辑严密、用词规范、数据可靠,文字简洁,字数1万字以内为宜,特殊稿件可以适当放宽限制。

2.本刊文章格式采用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稿件结构组成按次序排列为题名、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正文、参考文献、全部作者的简介、英文题名、作者英文署名、作者工作单位英文名称、基金项目情况、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3. 请按要求提供稿件的中英文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并依序置于稿件题目下方。其中,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200字,关键词一般为3~5个。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一般不超过200字,不宜用“本文”等方式表达,尽量不重复题名中已有信息。稿件系基金项目、软科学项目的,请标明资助单位、项目名称、项目编号等有关信息(具体请参考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官方网站)。

4. 请注明作者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具体到院系)、职称、学位(注明正在攻读还是已经获得)、研究方向,并在稿件最后写明作者有效联系方法(包括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件、移动电话、固定电话)。

5. 参考文献采用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引用的参考文献请在正文中用方括号和阿拉伯数字按顺序标在引用处,文献序号应当标于标点符号之后,如“。[6]”。欢迎参考《科技与法律》杂志已刊发论文作为参考文献,并请标注为参考文献。

6. 所有来稿文责自负。编辑部有权对采用稿件做必要的修改,如不同意请声明。处理稿件的周期为三个月,三个月未收到修改意见或录稿通知,可自行处理。若稿件已发表或者不同意发表,请及时通知我们。

7. 本刊已加入《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北大法律信息网法学文献数据库》等。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数据库的,请在投稿中声明。

 期刊信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理科5号楼414室

第4篇:法律热点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基本的经济法律意识是经济类人才成长的基础,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经济人才是教师的职责。为提高经济法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就要分析该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对教学改革的几点对策。

“经济法概论”作为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学科,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特点。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要培养出现代化的新人才就不得不与时俱进,而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高的要求。如何提升经济法概论的教学实际用途,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基础学习较少,学识基础薄弱

“经济法概论”的教学内容多,但教学学时较少,因此在各高校,“经济法概论”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老师一个人讲,学生基础弱,听不懂,无法融入课堂里,这样就使得主角配角位置颠倒,必然无法令人满意。

(二)教学手段相对陈旧

如今,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方法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课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的还是灌输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老师或是知识具有依赖性,学生学习只懂皮毛,不懂得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思维狭窄,不会产生创设性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是无法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不能只是满足于简单讲授经济法律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该主要注重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阐释立法的精神和原则、提高学生应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缺乏层次感

教材是教师的教学依托,是教学环节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经济法概论》教材的内容偏多,而且繁杂深奥,大多数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学习,教材大多只是起到参考价值,而且较为陈旧,无法做到立足实际,与实际问题严重脱节,如《劳动合同法》等章节更新缓慢,无法做到对现有问题进行实际分析,且逻辑混乱,重点不突出,缺乏层次感。

(四)传统的考核结果束缚学生的学习潜能

目前我们高校的考试主要还是闭卷考试,这导致学生还要遵循为了考试而学习,学校的一切工作也是围绕考试这一主题展开,让分数来作为测评师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传统学习环境中,使得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考高分,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二、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调整课时设置

不同专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不同,不能只是单纯地给学生奠定法律基础。在初步明确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于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专业进行差别对待。经济学专业建议先开设《法律基础》这一课程,在此基础上设置《经济法概论》,两者课时合计60课时,中间10课时实现实训;非经济学(非法学)专业可直接开设《经济法概论》,但要保证48课时以上,中间有8课时以上实现实训。

(二)重点必须突出,逻辑必须清晰

经济法教学内容繁多,突出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应按照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取舍课程内容,形成自己的专业需要,如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就应注重市场管理法等的学习;学会计专业的,就应注重税法、金融法等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与时俱进,比如将新出现的热点问题或最新立法及时的融入到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思考热点,开拓学生的思路。(三)结合学生专业素质的不同要求,丰富教学手段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经济法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灵活多变的教学,注重教学的创新与开放。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课外的知识充实进课堂,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课外的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如参加一些学生法学社团,也可以与法院建立经常性的实习观摩基地。另外,强化案例教学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使用,将单一的课堂讲授变得多样,可以进行讲课、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社会调研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课模式。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教学模式。案例的选择应重视符合“三实”(实战、实用、实务)带动“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要求,尤其要重视一个“实”字,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可以有实际作用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及探究欲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如今常见的案例分析法有三种: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

1.列举案例法

是指在授课中,教师为了更具体形象的阐述重点难点内容而列举一个或一组典型案例,案例可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也可以是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修改后的案例。

2.讲评案例法

是指教师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某一教学重点而对一案例进行深入的解剖与分析,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课本理论。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时可以使用电化教学方式,比如播放民事审判的录像片,边看边讲评。

3.讨论案例法

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学习印象,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某一主要章节讲授完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教师需要事先准备有针对性和难度的案例,并且人们大都对这个案例有不同的见解和结论的。案例要有详细的情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法知识来分析解决案例。小组讨论,大班讨论都是可行的方法,也可以先合后分或先分后合。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在最后要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总结,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学生专业素质的不同要求,完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以学生在案例的处理表现,作为平时成绩,以此调动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经济法的教学应根据专业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选择,对于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可以出题进行统一考察。通过经济法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经济法理论,能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课堂的教师不要固守传统的法律院校的教学模式,应从不同方面做工作,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慧琴.浅谈经济法概论中的案例教学[j].文教资料,2005,(2).

[2]宋文霞.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3).

第5篇:法律热点论文范文

乙方:_________

经双方友好协商一致,甲方聘请乙方为_________网“_________专家组”成员并根据以下协议各自履行义务:

一、甲方服务

_________网为入网专家提供如下服务:

1.免费提供《_________网》数据库资讯产品;

2.在《_________网》发表具有入网专家自主版权的文章,并根据入网专家要求提供相关反馈信息;

3.在《_________网》具有入网专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或专利信息;

4.为入网专家提供的包括网络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手段,为《_________网》会员提供有偿咨询服务可获得相应报酬;

5.甲方入网专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论文,着作及分析报告等信息产品的销售,销售收入与入网专家按比例分成,具体比例可另外签署协议;

6.推荐入网专家参加由甲方主办的各项培训,论坛及其他交流活动,如活动为赢利性项目,甲方将向乙方支付报酬;

7.甲方无偿通过《_________网》专家频道及相关行业频道采用专访,名人殿堂等方式对入网专家进行宣传报道;

8.乙方可使用《_________网》行业专家名义发表评论性文章或着作,经编辑修改后可在相关行业报进行转载;

9.乙方将安排国内外专家进行网上学术交流和热点问题讨论,或开展某个学科领域的研讨会之类的学术活动,并在适当时候,组织专家团出国考察或邀请外国专家与国内专家进行交流。

二、乙方义务

入网专家需向《_________网》提供个人简历,并根据_________网的邀请提供相关的论着及文章;

入网专家在《_________网》所发表的论文,报告及言论需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规定;

入网专家积极向《_________网》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督促《_________网》限时改正。

三、甲方义务

《_________网》应根据双方约定向入网专家提供相关服务;

《_________网》应根据双方约定向入网专家结算其有偿服务的报酬并提供结算清单;

《_________网》邀请入网专家撰写相关稿件应至少提前 发出书面约稿通知;

《_________网》邀请入网专家参加专访等活动应提前 发出邀请。

四、保密条款

在双方合作期间及合作终止后,协议双方未经对方书面认可,任何一方包括其雇员和人,不得将涉及本协议的信息、资料(包括协议内的条件及条款)及其他商业秘密透露给第三方,否则,透露方将承担侵犯对方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

五、违约责任。

由于自然灾害,国家政策等不可抗力事件,或者由于甲乙任何一方的经营状况或机制的变化,导使公司无法正常运营,使得甲乙双方的合作无法进行下去,任何一方在履行通知义务后可以终止本合同。

六、争议的解决。

本协议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管辖,并依其进行解释。

与本协议有关的所有争议,双方应尽量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协商不成的,向甲方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

七、本协议有效期为_________年。

八、协议生效及其他。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第6篇:法律热点论文范文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加以介绍。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各类市场主体、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合同法等市场运行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相关课程的安排要合理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而目前中职学校所开设的《法律基础》这一公共基础课,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而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却一般在三年级开设,时间间隔一年以上,这无形中破坏了这两门课程的继承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前后照应不上。

《法律基础》的开设对日后学生学习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有很大的帮助,但这两门课程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经济法课程应开在《法律基础》课后,但间隔时间不宜太长。要同统计原理、会计原理等课程同步开设,以经济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为后续。此外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经济法课程。

三、教材的选取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

能否使用优秀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先进性”和“适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既要有突出的学术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适用性”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份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前市场上经济法的版本众多,有为法学专业适用的经济法,有适用财经类专业的经济法等,各种版本良莠不齐。因此,在选取教材时要考虑到专业学生的特点,谨慎选择。

四、采用案例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

由于中职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学生会感觉十分枯燥,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案例教学是将案例讨论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案例多是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从周围的实际生活或者书刊报道中选取,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结合所讲内容,可以采用留思考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讲评,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模拟法庭,通过控辩双方的辩论,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电子课件教学,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电子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此外,法律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较快,电子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

经济法课程在许多中职学校属于考查课,一些教师认为考查课就可以马马虎虎,写篇论文或留些作业题就可以结课。其实不然,考核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例如: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

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目前的考核方法有待合理化。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经济法的掌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学期末的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论文摘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中职学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经验,针对目前中职学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经济法作为中职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基础课,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加以改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法律热点论文范文

浙江大学法学专业公司与金融法方向(同等学力)

申请硕士学位课程 招生简章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金融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也使公司与金融法成为各国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业是一个以规则运行为特征的特殊产业。实践证明,经过高素质法律训练的人尤其适应该行业的竞争与生存,因此,法律人往往会从事该行业工作,已经具备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如实现与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成为复合型高端人才,则优势凸显。具备传统法律知识的人员,对于专业很强的公司与金融法律也有知识转型、更新和提升的需要。

浙江大学法学院为应对这种社会需求,特开设公司与金融法硕士课程班,综合浙江大学法学院和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及金融管理实务部门的优质资源,为学员提供硕士层面前沿热点国内外公司与金融法律知识,使学员的公司与金融法理论和实务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课程对象】

公司、证券、银行、保险、信托、期货、担保、贷款公司等相关行业人员;公安、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及仲裁委等公司与金融法律从业者;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等“一行三会”监管官员。

专业背景不限,免试入学。

【课程设置】

法理学、法学前沿、硕士生英语、民法总论、物权法学、债权法学、商法、金融法、票据法、公司法、股权投资法、证券期货法、保险法、银行法、投资基金法、信托法、国际金融法、金融刑法、行政法(金融监管)、房地产法、民事诉讼与仲裁、货币金融专题、证券投资专题。

富有特色的实战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进。

【学习时间】

1年半,双休日学习。

【证书颁发】

经考核合格后颁发浙江大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课程班结业证书。符合条件,通过考试和硕士论文答辩可获得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课程费用】

学费:21000元。

书本费:1000元。

教学地点: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联系电话】 010-51656177 010-51651981

【免费直拨】 4000,716,617

第8篇:法律热点论文范文

 

 

 

 

首先,基层医生想,就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1

标题内容 需要从两方面培养:在学校里的科研设计等课程的培养或向其他研究者进行交流学习。最重要的是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有科研这根弦,这样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好的科研思路。

 

2

较高的临床水平 研究者应该对本专业疾病的诊断、治疗,并经常跟踪本专业的研究热点。这样才能在临床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继而根据问题设计出高水平的科研课题。

 

3

电脑操作技能 无论是跟踪本专业的研究热点和科研的查新,还是写作和投稿,都需要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电脑操作技能的提高没有诀窍,就是卖油翁所说的“唯手熟耳”。

 

4

英语技能 发表SCI文章所需要的公共英语技能只需英语4级水平,很多大学本科已经达到,只是长期不用,退化了。专业英语技能的提高较简单,只需要对本专业顶尖杂志的10篇论着进行精读即可。

 

 

5

对科研的兴趣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是前面所有能力的基础。虽然科研的过程有时是痛苦的,但是要培养自己从科研的成功中获得快乐,让兴趣成为科研的原动力。

 

 

其次,基层医生想,就需要了解医学方法:

 

1

寻找课题 科研源于临床,我们要从临床中发现科研课题,对临床中用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进行思考,或对临床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解决不满意的问题进行研究。一定要从小问题入手,即使对某一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预后的某一个小问题进行改进,也值得研究。

 

在临床中发现可能的科研课题后,就是对这些课题进行检索,了解有无其他研究者进行了研究。这要求具备一定的网络技能和外语基础。一般先自行进行搜索,然后再委托专业查新机构检索。

 

2

科研设计 如果该科研课题无人研究,就进行科研设计。对于基层医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避免进行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原因是患者人数有限且病员的经济情况不同,可能造成研究多年不能完成或偏颇很大。基层医院还要面临有无临床试验的资质和法律问题。另外,由于很多病员对临床试验的理解有误,可能造成依从性较差。其次,避免基础研究,尤其是涉及机理的研究。原因是基层医院医生的理论水平有限,实验设备不足,临床工作太忙导致时间有限,实验的经费有限。所以,设计课题时一定要考虑病员数量是否足够,时间是否充裕,经费是否充足。

 

3

课题进行 应该严格按照课题的设计进行,每隔一段时间,对课题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必须强调的是团队协作。科研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多位参与者共同努力,尤其在基层医院,为每位参与者分配适当的工作后,参与者必须认真完成。实验结束后,对科研数据分析。

 

4

撰写论文 这是很多医生都头痛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复杂。具备英语4级水平,再经常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章,是可以用英文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的。文章写好后,可以找母语是英语的医学专家修改语法。当然,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也可以让专业的修改公司修改。

 

5

第9篇:法律热点论文范文

《华商报》的评论版名为华商评论,自2005年创办以来,经过不断探索与改进,各个栏目不断发展完善,虽有所增减,但其始终坚持“为民者言”,始终秉承新锐、善意、理性、宽容、犀利的理念,做好都市报评论。华商评论的成功发展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 《华商报》评论版的特色

1. 评论的选题

新闻评论的选题如同新闻报道的选题一样,对于报纸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选择怎样的题目来进行评论针对哪些问题和受众是决定新闻评论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华商报》评论版在进行选题选择时主要针对受众生活的社会环境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困惑和问题,就他们应知、欲知,而未知的问题进行评论。如此,《华商报》评论版选题具有以下特点:

(1) 选题的广泛性

《华商报》评论版每日发表评论五篇左右,选题涉及广泛谈东道西,可谓包罗万象。其中涉及时事、经济、科技、法律、文化、人文、社会现象等等,各个领域的重大题材,普通市民关注的市井小事都包括在内,特别是面对众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其评论版块都进行了激浊扬清、解疑释惑的积极引导与阐释。《华商报》从11月25日至11月30日所刊登的28篇评论文章(漫画时评除外)中,包括司法、经济、制度政策的实行、社会现象等方面,其中司法类评论5篇,经济类评论5篇,关于制度政策实施情况的评论6篇,社会现象类评论12篇。单从这一周的评论中,我们就可以窥探到其评论版评论选题内容涉及的广泛性。无论是国家政策实行中的问题,时事热点事件,还是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均可成为评论的选题。

(2) 选题的贴近性

新闻报道要求具有贴近性,以取得受众的心理认同,新闻评论也要具有贴近性,才能更大程度的赢得受众。赵振宇教授在《现代新闻评论》一书中指出:评论的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握群众脉搏,说群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而又喜欢听的话”。 华商评论在贴近性方面十分注重。一周28篇评论,有12篇评论的是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小事,事情虽小,在评论中却折射出大道理,通过对群众生活实际中的事件进行评论,更接近受众心理,更有利于传播效果的实现。在11月28日刊登的《耳光对怒骂的道德偏差》这篇评论,就是关于公交车上因女童不让座而引发女乘客不满,遭到打耳光的事件而进行的深层论述。在评论版“街头巷议”这一栏目中,所评论的内容均是我们在大街小巷中所听闻,所谈论的事。即使是关于司法、经济、政策类的评论也是均以平民视角出发,从大众生活的实际出发来进行论述。

2. 评论的主体

报道的力量在于摆事实,而评论的力量在于摆观点、讲道理,新闻评论的广度和深度源于新闻评论主体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华商报》评论版的评论主体突破原来只是报社编辑、专职评论员的禁锢,将评论主体的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群体中。除去记者、编辑等专职评论员外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都可以是评论版的评论主体,更有广大社会普通民众这些非专业、非定向的人员也加入了评论的行列。

《华商报》评论版设立“专栏”这一栏目,正是为各界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意见和见解的平台。知名网评人令狐补充,时事评论员顾则徐、韩福东,资深媒体人曾颖等等都是华商评论专栏的常客。凤凰卫视知名记者闾丘露薇,知名媒体人宋志标,学者羽戈、吴钩等在每周末的评论周刊上设有专栏。税收伦理学者姚轩鸽在《关注和反思纳税人的权利问题》一文中,用专业的眼光扣问纳税人权利的真正内涵,呼吁不断完善有关纳税人权利的相关规定,以专业视角来反思我国有关制度的缺失。这些体现出报纸评论员队伍的精英化趋势。

3. 评论的风格

《华商报》评论版的评论风格由于其都市报的市场定位必然显现出其评论通俗化的风格特点。这里的通俗并非庸俗、低俗、媚俗,其通俗化的特点是由其受众定位于市民阶层所决定的。所谓新闻评论的“通俗化”,即是指“新闻评论在新闻内容、主题的选择上持市民立场,倾向于针对同市民利益

密切相关、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加以评论;在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上,能采取一种市民能够理解的通俗形式,站在市民的立场‘代民者言’” 。《有权报考 也有权弃考》(2012年10月16日a11版),《别让“阴题”阴了孩子》(2012年11月25日a4版),《耳光对怒骂的道德偏差》(2012年11月28日a6版),这些评论文章所评述的都是我们普通市民身边的小事,与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在评论的语言运用上,也体现出明显的通俗化文风,或风趣幽默,清新明快,或朴实平易、娓娓动人;或尖锐泼辣、文采斐然。专注民生,评身边小事,契合受众心理。

二.《华商报》评论版的特色

1. 平民化视角

华商评论,以平民化的视角来解读新闻事件,使新闻评论逐渐走下话语“神坛”,回归大众。华商评论摈弃原先报纸评论文章“长”、“空”、“呆”的八股式写作,代之以精悍、朴实、轻灵的新闻写作风格。将原先乏味冗长的官方声音,先进行充分的理解之后,转换成一种平民能够理解的内容和形式,并以平民的立场对此进行解读和评说,使平民百姓读得懂,愿意读。《关注和反思纳税人的权利问题》针对2009年11月30日的《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中缺乏对纳税人权利真正内涵的解读而发问,深入浅出,指出完善纳税人权利解读与保障的重要性。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来分析论述,关乎平民利益,使普通百姓看得懂,愿意看。

平民化视角的确立源于其评论员队伍平民化、评论题材贴近性、评论形式通俗多样化的影响。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发表自己对于社会现象、新闻热点的见解和主张,只要言之在理,你就是评论员;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只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值得深思,均可作为评论的主题。以平民化的视角观察社会,以平民化的笔法评析世事。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身边的事,使评论接近受众阅读心理,也就赢得了更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