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投融资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自投融资平台诞生以来,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企业自身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已日益成为平台继续向前发展的制肘。
关键词 :投融资;战略;管理;研究
一、投融资平台发展中产生的问题
(一)平台建设不规范
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投融资平台虽然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实际上却仍按照政府模式在运作,公司的管理层大多由公务员或事业人员兼任。
公司的管理简单粗放,更谈不上用政策和制度去管理和约束企业。在资金管理上,一方面城建项目过分依赖政府投资,另一方面政府投入的资金又缺乏监管和运作,因此造成了政府投资的低效率和浪费。
(二)资产质量不高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盘子通常较大,但真正能动用和扭转产生收益的有效资产较为缺乏,大多为政府划拨的一些道路、管网、不实土地等公益性资产,以及当地一些国有企业的股权,这些资产往往不能给公司带来实际收益,所以一般看来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较大,但资产收益率较低,这成为这类公司的普遍现象。
(三)缺乏监督机制
除了制度层面,地方政府对平台公司的监管严重缺失,这是由平台公司本身“政企不分”的矛盾所决定的。
地方政府既是投融资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平台公司的直接监管部门,这种双重身份,很难令地方政府公正客观地行使监督职能。
(四)面临较大的系统风险
很多投融资平台资本金欠缺、运作不规范、经营性资产缺乏,以致资产负债率较高,存在着很大的偿债风险。作为资金提供方的商业银行,放贷的时候往往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违规承诺和担保,但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这些承诺和担保又违反规定,使得贷款资金责任主体模糊,贷款资金脱离借款人的掌控,商业银行无疑承担了较高的金融风险。
二、投融资平台战略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一)是确定自身定位明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需要
开展战略管理研究,有利于投融资平台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公司定位,找准企业的发展方向,据此才能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战略规划,才能解决目前平台公司所面临的一系列发展问题。
(二)是进行资源整合及业务选择的需要
开展战略管理研究,有利于平台公司理清与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所属企业的关系,有利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领导层、管理层科学地进行资源整合和业务选择,从而激发企业的发展潜力,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
开展战略管理研究,能促进投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偿债机制有效规避经营风险、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通过一系列加强内部管理的措施化解企业矛盾,实现自身的战略转型。
三、现阶段投融资平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
(一)投融资战略
1.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要稳步推进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将公司培育成权责清晰、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政府主要以出资人身份安排公司投资项目,但对公司的内部管理、项目建设不予干预。公司在承接政府委托的项目后,严格按市场化运作。变行政性治理为公司制治理,使公司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
2.拓展融资渠道。一是加大债券融资的力度。债券融资具有还款周期长、利率低和不受放款额度限制等优势。提高债券融资比例,公司才有可能缓解还款压力,获取实体运作的发展空间。二是适时增加股权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外部资金的注入解决平台公司的发展问题,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结构的同时,引入先进管理理念、技术等要素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三是创新项目融资方式。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将民间或国外资金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3.建立债务预警机制。投融资平台要建立债务监控体系和预警体系,对各负债总量、资产存量、现金流量等进行动态跟踪,定期审核评估。对可能出现的还款风险及时预警,提早准备,根据跟踪宏观形势变化和流动资金的实际情况,制定、调整还款计划。
(二)财务战略
1.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是战略落实的工具,投融资平台应逐步建立涵盖经营预算、投资预算和融资预算在内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围绕政府和出资人的要求,根据项目预算、投资预算、税费预算等编制年度经营预算;根据年度内可能发生的合理的、必要的费用开支和应纳税情况编制年度税费预算。通过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增加公司风险意识,实现资金的动态平衡。
2.加强信息化管理手段。公司要致力于信息系统的研发,建立集团内部的一体化操作平台。集团内的财务数据、投融资情况、土地情况、抵押和担保情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单位资金拆解情况,都可以通过一体化平台加以呈现、汇总和分析。提高信息化的利用能力,有助于公司共享集团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三)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1.人力资源职业化策略。一是原有公务员或事业身份的管理层要逐步退出公司,即便因为时间和步骤的原因导致有些领导短期内继续在公司挂职,这些人员也不能从公司领取报酬,不能参与公司的经营运作;二是对于新任高管,要通过猎头公司或市场招聘的方式来寻找,要坚持走市场化、职业化的管理模式;三是等公务员逐步退出,社会专业人才配备之后,要努力打造一支实施有力的经营管理者队伍。
2.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是为有效发掘企业人力资源,激发员工智慧和潜力所进行的长远谋划。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中,留住优秀人才是投融资平台成功的关键,也是提升竞争力的根本。
3.绩效考核体系。(1)健全考核组织,要明确绩效考核的执行、监督和申诉反馈机构。(2)丰富考核对象和形式,包括对团队和个人的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各种绩效考核指标形成日常考核体系,以此实现对员工的动态管理。(3)建立信息公开和反馈机制。
绩效考核是一个过程,能否有一个畅通的信息公开和反馈机制是绩效考核公平与否的关键。(4)及时激励。绩效考核可以通过建立薪酬激励制度,职务晋升制度等方式达到激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远程.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展探讨[J].时代金融,2012,(6):196-197.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57-03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基地招标项目(ACJD1004)。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以其特殊的融资功能,极大地缓解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升级等方面资金不足,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筹资作用。但随着投融资平台大规模地扩张,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各种形式风险也伴随而来。本文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面临的风险归纳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系统地分析各种风险形式,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内部风险表现形式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风险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发展出台的4万经济刺激计划中,除了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外,还有2万亿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从银行贷款获得,这将导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快速增加。2010年末,全国地方性政府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其中有8.5万亿为银行贷款。2010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相比2009年的6万亿增长了42%。如此快的信贷增长速度,使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渠道更加单一,即主要靠信贷融资手段,显然增加了投融资平台的信贷融资风险。2010年末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余额是GDP的20%,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02%,地方财政收入的209%。显然,投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超过财力所能承受债务偿还的范围。同时,各商业银行已从贷款规模和总量方面对地方政府贷款进行严格控制。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贷款融资遭受巨大压力。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中,区、县级及其以下单位的投融资平台数量占总量的70%,而大多数这类投融资平台资产负债率高,管理不规范。一旦商业银行严格执行贷款要求,这类投融资平台根本无法达到银行对其贷款主体的要求,因此,投融资平台主要的融资手段将会面临着更大压力,信贷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经营风险
根据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投资项目性质,可以把投资项目划分为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而非经营性项目本身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需要政府用财政性资金直接投资,还有一些准经营性项目,其项目本身回报率低,而且期限长,难以取得回报。因此,对这些类型的投资项目,政府必须用财政资金来保证并偿还投资,但自从国家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所承担事权的责任大大增加,因此地方财政收入开销各项政府事务所需费用的任务加大。在这种形式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非经营性项目以及一些准经营性项目方面,偿债资金就显得微乎其微。目前在央行对投融资平台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财务状况将更加艰难,如果土地财政也陷入困境的话,投融资平台的巨额债务可能导致投融资平台破产,最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将会失去生存空间,即面临持续经营风险。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外部风险表现形式
(一)地方经济发展停滞风险
2012 年以来,国家对财税制度进行改革,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的局面大为改观。政府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运作模式,即获取贷款—投资建设—出让土地—偿还债务的操作模式。具体操作过程为:地方政府依靠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从银行等信贷机构取得信贷资金,然后把这些信贷资金再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此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创造较好的经济环境。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土地价格也随着城市化过程加速及其当地经济发展而上升,政府用土地出让金收入以及其他财政收入偿还银行等信贷机构的贷款。这样的发展操作模式是一个资金循环周转的过程,倘若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就会导致这一操作模式破裂。商业银行已开始收缩并控制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信贷额度,使这一经济建设发展操作模式的资金“源头”遭到冲击,导致地方政府缺少资金支持投资城市经济建设,从而导致城市经济发展乏力,甚至面临停滞的风险。政府靠投资发展经济的运作模式,必然会引起土地价格的波动,如果土地价格下跌,这种经济运作模式必然断裂,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停滞风险。
(二)国家的财政体系风险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许多投资项目几乎全部以地方财政收入担保而获得银行信贷资金。一旦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即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必然导致财政支付陷入困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依靠土地出让金来偿还巨额的债务,但是这样的操作模式能否持续,十分令人担忧。在当前房地产泡沫的背景下,国家极力寻找稳定房价并使之适当下降的有效措施,一旦国家出台并实施一些强有力的措施使房价下跌,那么土地出让金,这一为政府带来巨大财政收入的法宝,也摆脱不了土地价格下降,收入减少的命运。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偿债任务将分摊到其他偿债来源上,也可能转嫁到另外一些财政资金并使其作为偿债来源,其最后还是加大了地方财政压力。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和大量贷款融资举债的矛盾不断激化,同时也使得财政风险不断加大。一旦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到期债务偿还不了,而其地方政府财政担保资金又周转不过来,最终财政危机将会转移到中央财政,从而引起国家财政体系的混乱与国家财政体系风险,进而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失去国家财政这一最后保障,其风险不言而喻。
(三)银行信贷风险
2010年,银行投入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达8.5万亿,占全年银行业贷款余额的18%。2008年以前,全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银行贷款仅有1万亿,银行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贷款增加了八倍多,这无疑导致银行信贷结构不平衡,使风险集中到了投融资平台的贷款规模上。目前绝大多数银行投放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信贷资金占其信贷总额的10%~20%,有些甚至超过了20%,显然违背了分散风险的银行信贷原则。而根据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状况来看,这些银行投放给地方政府投融资巨额的贷款,存在着很大的违约风险。因为,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率普遍很高、收益率低、自偿能力差、偿债来源少,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到期违约的可能。另外,一些项目贷款由于长期分摊的还款方式和政府官员任期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会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的违约风险进一步加剧。这些不确定因素也就造成了潜在的违约风险。当大部分中长期贷款未到期,资金出现短缺时,商业银行将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对一些实力较弱的银行。这些中小型的商业银行,自身资本金不太充足,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将会面临破产的命运。而银行信贷状况的恶化,必然导致投融资平台风险的加剧。
(四)金融系统性风险
目前存在于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和美国次贷危机有所不同,但有相似之处。一是两者都出现房价持续上涨,产生房地产泡沫的过程;二是两者均存在监管不严,担保债务持续增加,资产质量较差等问题。美国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快速发展的金融创新的环境下,“两房”的隐形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至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而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两房”又忽视了资产质量给危机埋下了祸因,最后房产泡沫破灭,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爆发。我国金融机构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并形成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金融系统风险的加剧,肯定会对具有融资功能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带来风险。
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管理措施
(一)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和管理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产生和加剧,在很大程度上与投融资平台自身建设和管理有关。如果建设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必然会引我一定的风险,甚至会对原有风险起到扩大作用。要规范投融资平台建设和管理。一是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运作效益;二是规范并控制投融资平台建设规模,加强透明化改革;三是建立完善的投融资平台债务偿还保障机制。
(二)拓展投融资平台融资渠道,分散融资风险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巨额的银行贷款,根本原因是投融资平台其他融资渠道太少,资金来源很有限。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国家应改进城投债发行方式,以便利投融资平台更好融资。一是在严格认定城司的条件基础上,放松对地方政府对投融资平台债务不能担保的法律管制;二是对投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的条件要求,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三是提高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城投债的市场参与度。
(三)提高自身收益能力,防范持续经营风险
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资状况来看,其收入甚微,且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自身负债率较高,偿债十分困难。而偿债主要依靠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如果土地出让金价格下降,则会对其产生严重的冲击,从而威胁到投融资平台的持续经营。因此,投融资平台必须提高自身收益能力,减轻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防范持续经营风险。一是提高投融资平台投资项目的管理能力;二是科学合理地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划,务必使地方财力水平与投资项目规模相匹配;三是适当将地方政府投资资金划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使之成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注册资金及投资建设资金。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防范经济停滞风险
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阶段,主要会采用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当市场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时,就会采用消费拉动型的发展方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市场经济发展日趋成熟,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产能过剩。因此,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会对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造成潜在的风险。增加投资必定要体现在对有效需求的拉动,即因投资活动而引起的对社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通过有效需求的增加,而这种需求则通过消费和出口表现出来,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必须和未来消费需求相匹配。显然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形成与当地政府投资热情有很大关系,因为只要投资了,就能在短时期内产生更多的GDP。庞大的投资计划是由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方式引起的,且这种投资缺乏科学性。国家应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加快转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降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盲目投资热情,化解投融资平台由于盲目投资所引发的经济停滞风险。
(五)加快财政分税制度改革,防范财政体系风险
我国分税制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总体上分税制改革是成功的,但也暴露了一些缺陷。由于改革的指导思想定位于增强中央财政的调节能力,因此,过于强调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从而导致中央财政收入比重过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重逐渐下降。地方财政资金严重不足,根本无法弥补各种项目支出的巨大资金缺口。地方政府只能钻法律的空子,变相从银行贷款,也就是通过公司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而获得贷款,即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从而获得银行贷款,进一步解决地方发展所需资金不足的问题。由此可见,财政分税制度的改革导致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等,从而导致地方政府财力不足。这是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庞大的债务所引发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防范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必须以财政分税制度的改革为立足点,加快并完善对财政分税制度的改革。
(六)加强贷款控制,防范银行信贷风险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巨额贷款不仅给自身带来了庞大的债务,而且给商业银行,甚至整个金融系统造成了巨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继续加强对地方投融资平台贷款的控制,特别是对中长期项目贷款的控制,防止此类贷款所引发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加以控制。一是综合评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信用,合理确定贷款规模;二是详细评估项目所需资金,完善信贷方案;三是全面监控资金的流程和用途,强化信贷风险防范;四是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监管部门的政策。
(七)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
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财务状况非常不理想,公司财务面临危机,经常处于亏损状态,盈利率极低。这种财务风险不解除,最终会导致投融资平台不能到期偿还债务,从而将债务风险转嫁给银行。因此,必须加强公司的风险管理,建立投融资平台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把风险控制好,不能让其扩散至整个金融系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内控机制。一是建立规范的财务决策程序,保证公司市场决策者的权威性,充分发挥决策程序的监督作用。二是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评估体系,对其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三是建立财务激励机制和风险问责制,明确财务风险的承担者。四是制定书面合同约束机制,利用合同来防范和化解投融资平台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朱宏春.高度关注政府投融资平台固定资产贷款风险[J].农村金融研究,2009(12).
[2] 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及其风险评估[J].西南金融,2009(9).
关键词:企业 管理 风险 融资 资金结构
一、前言
企业的投融资其实是两个单独的概念综合到一块的一个说法,是指企业的投资以及融资这两大部分,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是企业创建以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企业可以通过寻找投资商以及融资的方式来让企业得到更大的利益,这样企业的实力就可以慢慢的壮大起来。
企业投资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新的设备以及一些最新的科技等为目的的一些投资行为,这些资金都是公司本身的投入,目的就是能够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能够更好的长期发展下去。企业的投资可以分成企业对其自身的投入也就是对内投入,以及企业把多余的资金投入到其他的企业发展当中去的投资,即是通常所说的对外投资。不管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是企业为了能够获取更多利益的一种手段而已。
二、企业在投融资的时候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
(一)盲目投资
有很多企业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当企业在短时间内盈利金额比较大的时候,企业的管理人员就会把企业暂时不会用到的资金去投资,导致资金不能够及时的回笼,这时候企业本身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这也就是所谓的盲目投资。一个企业的投资金额一定要根据企业本身的实力以及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确定,绝对不能够盲目的投资,所有人都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最多的利益,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企业内部的资金不能够满足自身企业的发展,导致自身的企业不能够正常的运行甚至是破产,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如果企业想要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就一定要时刻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一定要给自己企业的发展留有足够的资金,这样企业才能够正常的运转,当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才能够受到最小的伤害。同时投资人对投资的环境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并能够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的预计,做好这些之后还要把控投资的金额,这样才能够使投资变成收益。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
通常来讲,企业对资金的投入主要包括几大部分,企业扩展规模、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招收工人等几方面,但是,在对人才以及设备的投资问题上,许多企业都认识不到在这些方面投资的重要性,只是在不断地扩张企业的生产规模,这样就导致了企业不能够很好的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能够长期的发展下去。同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的企业相比,在生产的过程中对成本的投资明显要高出很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有着很大的差距,在销售的时候,产品的价格没办法自己降低,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降低,没办法在同行中取得成功。
(三)融资的渠道不够宽广
企业的外源融资方式是非常多的,一般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私募融资以及资本市场公开融资这三方面来进行融资的,但是,外源融资的门槛是非常高的,同时风险也很大,所以,目前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还是主要通过内源融资的方式来获取的,选择这种融资方式的原因就是其风险要小很多,成本也会有一定的降低。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不能够满足一些小客户的需求,对一些小型企业的融资行为是比较少的而且折扣率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高的,所以,企业的融资方式大多数都是采用内源融资方式进行融资的。
三、企业融资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企业没有认清自身的实力
由于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对企业自身的实力以及发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科学技术以及高素质人才没有重视起来,对整个投资市场没有认识的很清楚,所以就会出现盲目投资的问题,每个企业都应该把自身企业的实力掌握好,只有这样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发展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企业没有足够高的信用
对一些小型企业来说,他们没有足够丰厚的资金保障,生产规模不够大,甚至没有固定的生产场所,导致企业没有足够高的信用度,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找到投资人对企业进行投资是非常困难的,或者是在融资的过程中也会面临许多不必要的问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每个企业来说,投融资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对企业来说如果能够进行适当的投融资操作可以使企业自身的实力得到一个质的飞跃,让企业能够朝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要做到这些不是只靠几句话就可以做到的,首先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企业本身的实力,对投资环境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还要把企业的信用度提升上去,只有这样在企业需要融资的时候才可能会成功,在做好这些方面的同时一定不能够忘记企业自身的积累,只有企业本身强大了才可能更好的发展下去。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想要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在投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重视企业自身的发展,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配合,同时我国政府也应该对此进行适当的鼓励。
参考文献:
问题及可能的扩展方向。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未来收益权;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0.issn.1672-3309(s).2011.04.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53―02
北京环境交易所与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于2010年5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新闻会,宣布全球首创的“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将于2010年6月5日正式上线运行。该交易平台旨在有效消除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所面临的融资难、信息难障碍,促进节能服务公司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一、平台的搭建与运行
北京环境交易所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特许经营实体,由北京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光大投资管理公司等机构发起成立。北京环境交易所是集各类环境权益交易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平台,具有先进的交易系统和广泛的会员网络。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是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非盈利社会团体组织,截至2010年底共有会员单位560家。EMCA的宗旨是在中国示范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支持和引导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国的节能工作实现由政府到市场的转换。
北京环境交易所和EMCA在对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及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后发现,当前中国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现有金融市场及金融工具无法满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对投融资的需求,金融创新势在必行。经过双方研究确定,建立以节能服务项目的未来收益权为转让标的的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市场。在这个创新的市场中,交易的技术风险及信用风险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估与披露,资金结算在共管账户中进行,通过外来收益权部分转让实现了风险共担,通过设定收益优先索取权降低受让人的风险,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投融资双方对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市场的认可程度。
在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市场的理论基础逐渐明晰后,北京环境交易所开始着手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市场规则,并开始搭建市场运行平台。同时,北京环境交易所开始建立信息化的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此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是汇聚众多节能服务企业、金融机构、用能单位及第三方专业机构,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市场,促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及相关投融资活动的开展。在此平台中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项目评估体系,投资人可依据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评审意见对项目进行评判和定价,从收益能力参差不齐的项目中进行准确选择。此平台在项目源和资金源上为节能服务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使项目信息、投资人信息得以充分交换,实现了节能服务行业与金融行业的对接,也为用能企业的节能改造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中国合同能源投融资交易平台已于2010年6月5日正式上线。在平台上线运行初期,为了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让更多的投资者和节能服务企业认识到平台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融资的促进作用,北京市环境交易所采取了首推优质项目的策略。北京市环境交易所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并通过专家团队依据项目的技术及经济可行性进行细致的筛选,最终确定了6个首批挂牌交易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包括:ACC水系统节电项目、襄樊市路灯节电项目、旭日广场供暖节能项目,雍景四季供暖节能项目,炼钢转炉煤气自动化回收项目,天钢全厂动力供应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总合同标的约1.3亿元。
二、平台的理论基础
(一)资产证券化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的实质是资产证券化。在一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期间,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咨询、实施、运维等一整套能源服务,并与用能单位分享项目带来的节能效益。节能服务公司有权分享的节能效益可看作其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为自身融资服务。
资产证券化是将特定的基础资产作为信用基础,对基础资产所对应的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进行分割、重组和信用增级,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证券以实现融资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某一基础资产从原有的价值形态转化为证券资产形态,并以证券资产的方式运营。从资产的价值形态转换角度看,资产证券化可分为四类: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及现金资产证券化。其中前三类体现了金融市场中的融资需求,而现金资产证券化则反映了市场中的投资需求。
资产证券化实际上是基础资产所对应的未来现金流的证券化,其核心原理是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资产估价和资产风险收益分析。
资产证券化的资产估价方法有三类:现金流贴现估价法、相对估价法和期权估价法。
1、现金流贴现估价法认为,一项资产可能产生的现金流决定了其价值,因此资产的估值应通过现金流分析解决,即一项资产的价值约等于其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之和。一般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及稳健型证券资产的证券化适合采用现金流贴现估价法,因为此类资产的未来现金流相对易于测算。
2、相对估价法,指根据特定变量衡量同类可比资产的价值,并以此对评估资产的估价进行修正与调整,最后确定其价值。可用于比较的变量通常为赢利、现金流、账面价值等关键财务指标。与现金流贴现估价法相比,相对估价法更倚重于市场对同类资产的评价。实体资产证券化运用相对估价法较多。
3、期权估价法,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期权估价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估值方法,在证券资产证券化中,通常使用期权估价法对各类金融衍生品资产进行估价。
资产风险收益分析以风险补偿为出发点,首先计算基础资产的收益率,从资产估价的角度看,此收益率即为基础资产未来现金流的贴现率。因此资产的风险收益分析主要应用于资产估价方法中的现金流贴现估价法,用于确定被证券化资产未来现金流的贴现率。如在使用现金流贴现估价法进行资产估价时没有采用资产风险收益分析进行风险补偿,很可能造成定价偏差。资产风险收益分析在相对估价法和期权估价法中也可发挥部分参考作用。
除了现金流分析这一核心原理外,资产证券化理论中还包括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信用增级原理等内容。
(二)未来收益权的证券化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的特殊性在于,其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一种未来收益权。节能服务公司因提供服务有权与用能单位分享节能效益,即节能服务公司因提供服务而获得了未来收益权,此未来收益权即作为交易平台的交易标的。因此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的实质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新形式――未来
收益权的证券化。
未来收益权的证券化是20世纪末出现的新型资产证券化方式。未来收益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未来预期收益,而传统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一般为信用资产或信用契约。
信用资产与未来收益权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依据的是契约规定性,而后者则依据统计规定性。信用资产同时具有量上的确定性和统计上的规定性。量上的确定性指信用资产代表着一种契约关系,例如应收账款、按揭贷款等,均体现了客观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统计上的规定性指信用资产未来收益预期稳定,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规律性。未来收益权体现了对尚未实现的收益的未来权利,此时并无契约存在,而仅有统计上的规定性。其次,信用资产与未来收益权的风险侧重点有所不同。信用资产的主要风险是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债务人的信用问题会增加债权债务关系的不确定性。而未来收益权的风险主要来自原始权益人的稳定性变化及外部环境变化,具体到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中,交易的项目均为尚未执行或执行中的项目,项目的未来收益因技术风险、实施风险等原因存在不确定性,也因节能服务企业及用能单位的运行情况而存在不确定性。
三、平台的完善与发展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较好地发挥了节能服务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实现了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及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目标。但平台仍处于初创的探索阶段,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首先,目前交易过程中尚未引入担保机制。未来可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一方面实现交易资产的信用增级,另一方面可降低投资人的风险。
其次,随着平台交易量的增长,可将交易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打包为标准化产品,并引入评级机制、退出机制,使平台上交易的资产更具流动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节能服务产业的投资中来。
通过上述改进,可使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发展为汇聚信息服务、项目管理、项目增信、融资、投资等功能于一体的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服务平台,为促进中国合同能源管理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峦、刘忠燕.资产证券化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2]黄嵩.论广义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体系[J].学习与探索,2003,(03).
[3]李传全.存量资产证券化与未来收益证券化比较分析[J].世
界经济,2002,(05).
[4]梁战果.中国基础设施未来收益证券化应用研究[c].厦门大
学2006硕士论文,2006.
[5]薛天鸿.论未来债权的让与[C].上海交通大学2007硕士论
文,2007.
[6]熊焰.创建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J].建设科技,2010,(16).
[7]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2010年度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 行为金融理论 投资 融资
一、引言
传统公司财务理论对企业财务决策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假设的基础之上,委托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传统财务理论的两大支柱,都是基于理性人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决策进行研究,而“过度投资”、“并购频繁”行为却不能通过传统公司财务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行为金融公司理论,认为现实中的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他们的决策还容易受到心理作用的影响,而这种心理作用往往表现为过度自信,尤其对管理者而言,过度自信的特征更为明显。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对企业财务决策作出抉择时通常的表现是:在选择投资活动时,由于过高的估计自己的经营能力往往会造成企业过度投资。而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相信自己的经营和管理能力,会在期限内偿还债务,因此,他们会选择债务融资,企业通常会有较高的负债比率。企业的投融资决策是关系着企业未来发展的两大决策体系,而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是两者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从行为金融财务理论的角度,非理性的管理者造成了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以及过高的负债比率,由此学者们开始基于“非理性人”假设的视角来探讨管理者非理性的过度自信行为对企业投融资决策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方法;回顾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融资决策影响的相关文献,并且进行了评述;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设定及选取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设定 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主要包括:CEO的持股状况和相关、主流媒体对CEO的评价、CEO实施并购的频率、CEO的相对薪酬、企业的历史业绩、企业的景气指数、 总经理的工作背景(年龄、任职时间、是否兼任高管)、上市公司年度业绩的乐观预告见表(1)。这些指标一部分是外国学者提出的,一部分是国内学者提出的。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中国学者指标的选取通常参考国外的衡量指标 ,但不同的国情,往往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基于我国国有企业特殊的性质,本文提出“政府干预”也是影响管理者尤其是国有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一个因素,政府的政治目标是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任务,因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更有自信扩大企业的投资活动,即使投资活动面临较大风险,甚至出现损失,还有政府这棵大树的庇护,因此,政府干预程度越大的企业,管理者的自信程度往往就会越高,进而影响企业的金融决策。在国外研究中,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的选取也各有不同,比较集中是Malmendier,Tate和oliver (2005)他们分别选取管理者在行权期内持有的本公司期权股票或股票数量是否净增长以及消费者情绪指数来衡量;在国内的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余明桂、邹振松、夏新平(2006)提出的以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与现实的变化来度量过度自信,郝颖、林朝南和刘星(2005)采用的衡量指标是高层管理人员在任期内持有公司股票数量的变化。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选择 在国内的一些研究中也采用了国外学者们所利用的指标,但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些指标并不能真正衡量过度自信。最典型例子是在企业进行并购活动中国内学者分别采用不同的衡量指标得到的结论确不一样。第一,国外文献中,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通常采用管理者持有本公司股票期权或股票数量。但结合中国实际的特殊制度背景,用股票期权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是不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情况的。因此,我国学者郝颖、刘星、林朝南(2005)从管理者持有公司股票数量变化这一视角来衡量过度自信更符合我国的经济环境。第二,国外学者把心理学这一指标纳入对过度自信的研究,与经济指标相结合,然而中国学者在这两个方面还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如我国的学者只是从单一方面的经济指标来度量,对心理学指标研究甚微,而国外学者Malmendier和Tate(2004)不仅选取了CEO持股变化情况这一经济指标,还将管理者被主流媒体评价的特征纳入考虑的范围。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上对管理者的非理性特征进行研究,这也就凸显出国外学者采用的指标是否也适用于我国的问题。第三,我国国情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异,经济投资并购活动也就存在不同,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衡量指标的选取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中国特色经济的指标。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学者分别采用不同的衡量指标来研究投资并购活动得到的结论确不一样的原因所在。正如“政府干预”这一因素,我国企业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相当大,国有企业的典型特征是受政府干预的影响比较大,因此,研究我国的财务决策,政府干预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政府干预越强,国有企业管理者的依赖性越大,这也提高了管理者的乐观自信程度。这一特殊影响因素对我国的金融决策也将会有不同的影响结果。因此,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融资影响的关键是指标的选取,首先应该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心理学来研究我国管理者的非理,然后改进选取的经济指标使之更适合结合我国国情。关键是要结合中国的现实经济国情来选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5BJY032)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国忻(1963-),男,浙江杭州人,管理学博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经营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管理与融资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127-03
收稿日期:2006-09-22
一、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投融资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使金融市场价格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资金整体供求状况,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整体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有利于国家货币、财政政策的有效执行,增加银行间的竞争,促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但同时也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带来困难,增加银行经营风险和倒闭率(胡曙光,2006)。对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的中小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对其投融资活动也将带来重大影响。
(一)有利条件
1.中小企业资金可得性增加。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就是金融交易主体双方自主商定资金借贷利率。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融资风险高、成本高是普遍现象,在利率管制条件下,由于成本、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商业银行自然对中小企业信贷缺乏积极性。而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企业的风险、成本确定与之对应的资金价格,虽然过高的利率可能引致中小企业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但一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贷款调查、审查、贷后监控等信息搜集、甄别活动控制这种风险,而且这种信息活动成本可通过借款利息和附加费用得以补偿,从而对其从事这种信息生产活动产生有效激励;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既可增加资金可得性,又可获得优惠的贷款条件,降低融资成本,从而也会促使其提高信用水平和经营透明度,弱化其信息不对称状况,缓解融资困难。
2.中小企业将会获得更多金融机构服务机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直接融资渠道拓展及外资银行进入,大型企业面临更多的投融资选择,银行脱媒现象将增加,这将迫使各商业银行对目标市场、客户、业务重新进行战略思考,树立全新的营销观念、服务意识。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方面,为扩大存贷款利差,只能树立“中风险、高收益”理念,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规律、特点的研究,调整组织结构,重新设计、整合业务运作模式、操作流程,以适应中小企业投融资特点;在中间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将根据客户的现实和潜在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提高服务灵活性,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全方位金融服务,如,金融政策、业务咨询,客户信用调查评估,财务管理和理财规划服务,投资项目咨询,国际贸易顾问等,使风险较高、业务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机会。
3.中小企业面临更多的投融资工具、产品选择。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为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消除、降低自身面临的种种利率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本点风险和内涵选择权风险等),金融创新将成为商业银行的首选,各种新的投融资工具将不断涌现。如美国的可转让存款单、商业票据和回购协议,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股金汇票账户和个人退休金账户,小额储蓄存款单、协定账户和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等。随着利率自由化和金融工程引入发展,我国金融创新将不断加快,各种金融工具将日趋丰富,使中小企业在投融资方面享有更大的自由选择权。
(二)不利影响
1.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可能增加。伴随利率市场化,作为高风险、高成本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会随之上升,与融资相关的各种附加费用也会增加,这是商业银行风险、成本与收益相对称的客观要求,虽然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资金可得性,但同时会使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增加,特别是信息透明度不高、与银行未建立密切联系,银行调查监控不便或成本较高的中小企业。
2.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将加大。除前述因素外,融资结构将成为其重要风险来源。表现在:以浮动利率短期融资可能面临市场利率升高的风险,以固定利率长期融资,可能会面临融资后市场利率降低的风险,这些均会增加融资成本。
3.中小企业投资将面临更大风险。利率市场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市场利率复杂多样而且频繁变动,在此环境下,中小企业投资金融产品,利率升高会降低固定利率债券的市场价值,利率降低会减少浮动利率债券的利息所得;投资实体项目也面临类似风险。
4.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首先,利率的非预期变化可能对企业资产价值造成不利影响,如利率升高会造成股价下跌,增加股份制企业股权再融资成本,同时抵押资产价值降低还可能减少债务融资规模。其次,投融资期限不匹配还会造成企业现金流风险,降低资金利用率或周转困难,甚至带来财务危机。
5.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国际游资的频繁大量流动对一国金融经济的不利影响。对于外向型中小企业来说,国内的高利率将吸引国际游资大量进入,使得人民币即期汇率上涨,远期汇率下跌,此时以外币计值的进口或出口企业,其远期收汇的人民币将减少,付汇人民币增加。
6.金融服务机构和网点整合归并对农村、分散的中小企业造成不便。出于节约成本、提高收益考虑,金融机构将逐步对基层机构、网点进行归并、整合,向客户集中的城市、地区集中,这对于一些处于农村、集镇,分散、孤立的中小企业将带来更多不便,虽然网络技术可一定程度弥补这种负面影响。
二、中小企业投融资风险种类与成因
(一)中小企业投融资风险种类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带来的投融资风险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认识和分析。从风险表现的角度,包括投资风险(即由于投资活动中利率的非预期变化使得投资收益损失、投资失败的可能性),融资风险(由于融资活动中利率的非预期变化使融资成本增加、融资失败的可能性)和财务风险(由于利率的非预期变化使现有资产价值降低以及投融资活动不匹配所带来的财务损失);从风险来源角度,包括利率上升对投融资活动带来的风险和利率下降对投融资活动带来风险;从风险形成角度,包括固定利率风险(以固定利率融资,投资固定收益率的金融资产或实物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和浮动利率风险。
以风险损失程度(后果)为依据,中小企业的投融资风险可分为投融资失败风险、投融资绝对损失风险和相对损失风险三大类。
投融资失败风险指在投融资活动中,由于市场利率的非预期变化,使得中小企业难以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或原来有
利可图的投资项目面临亏损的可能性。
投融资绝对损失风险指中小企业投资以浮动利率为基础的资产时,由于市场利率降低,投资无法获取预期收益的可能性;以浮动利率融资,由于市场利率提高,实际支付利息高于预期水平的可能性。这种损失直接导致中小企业投资收益低于预期水平,融资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且损失数量在理论上没有上限,它是与投融资活动中采取浮动利率相关的。
投融资相对损失风险是与投融资活动中采取固定利率相关的,指投资固定收益率的资产,由于市场利率上升,失去获取更高收益的机会或资产价值降低发生交易损失的可能性;以固定利率融资时,由于市场利率下降,失去降低融资成本的机会。这类风险主要是基于与理想状况的比较,企业的名义货币支付与预期情况一致,但相对比较承受了损失。
(二)中小企业投融资风险的成因分析
1.中小企业的信息闭塞、不透明或区位偏僻造成的风险。信息是各类市场主体进行金融交易最为重要的依据,由于信息闭塞、不透明,区位偏僻等,中小企业在投融资方面面临巨大风险。在融资方面表现为:由于信息透明度低,距离银行分支机构远,使商业银行的信息搜寻、甄别和监控成本及风险增加,从而加大其融资成本,甚至难以获得所需资金;在投资方面表现为:中小企业对相关金融工具、业务、金融市场动态,特别是利率动向不了解、不熟悉,选择的金融服务机构、投资工具不适合,造成投资收益下降甚至亏损。
2.投融资对象选择失当造成的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竞争深化,各金融机构将根据各自的优劣势对市场进行细分,并通过持续不断的生产和积累相关信息,建立和完善内部相应的机制、机构、流程,形成各自的专业化领域或业务分工,如批发与零售业务,对不同行业、区域、业务品种的专业化分工等。中小企业由于人力、信息有限,可能选择了一家不擅长自身金融服务需求的机构,从而面临过高的融资成本甚至资金需求难以满足,投资工具选择不当,收益率不高等风险。
3.投融资工具选择不当造成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使得金融市场工具日益丰富、多样、复杂。但不同金融工具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的对象及环境,只有选择了切合自身实际的工具才能达到控制投融资风险的目标,否则可能会面临更高的风险。以最简单的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存贷款来说,浮动利率贷款虽可克服固定利率贷款面临的利率下降的风险,但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却要面临支付更多利息的风险;在投资方面则恰好相反。
4.投融资项目期限不匹配带来的风险。企业融资是为了投资,但两者之间很难在现金流上做到完全匹配,这就带来现金流不足甚至财务危机或资金利用率过低、严重浪费的可能。就投资项目来说,当项目拖延或提前结束时,前一情况下需要重新融资,可能会增加融资成本或难以获得资金使项目功亏一篑,后一情况下可能资金缺乏运用渠道而闲置。就融资来说,正常情况下利率的期限结构曲线呈现向上倾斜特征,即短期利率低于长期利率,对于确定期限的资金需要,通过短期融资会面临后期融资不足及未来利率上升而增加融资成本的风险,而通过长期限融资则会面临融资成本高,且失去利率下降而降低融资成本的潜在利益。
5.折现率选择不当对投融资项目可行性及项目组合选择带来的风险。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的非预期变化使得不论采取固定还是浮动利率融资,折现率的选择都充满风险。当采取浮动利率融资时,如果未来市场利率上升超出预期,原来较低的折现率下选择的许多投资项目会变得不可行,而且项目组合中包含了过多收益率不高的长期项目,而一些短期高利润项目却未能进入组合范围。在固定利率融资情况下,如果市场利率显著下降,则既不能享受减少融资成本的好处及在低资本成本下选择更多有利润项目所能带来的投资收益,而且较高的折现率使项目组合中集中了过多的短平快项目,而有长期战略意义的投资项目则较少,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
6.投融资时机、规模把握不当的风险。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随时处于波动状态中,如在利率较高时选择了固定利率融资或在利率将要上升前选择了固定利率投资都会增大融资成本,降低投资收益。在投融资规模方面,如果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减少或预测利率将要上升而多融资时,会使融资规模超出投资需求,如市场利率未如预期上升或缺乏资金利用渠道,可能就造成资金闲置,降低收益率;当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增加或预测利率将下降而减少融资时,则会造成融资规模低于投资需求,如利率未如预期降低,将增加融资成本甚至不能融到资金,从而造成投资项目难以为继。
三、中小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除了应逐步改善治理模式,建立较完善的管理模式,增强经营信息透明性,提高利用度,增强核心竞争力外,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还应充分重视下述几点:
1.加强信息搜集,关注利率动向。利率风险的根源在于市场主体对于利率未来走势预测不准或错误。相对于金融机构、大中企业,中小企业在利率预测方面更为薄弱。为此,首先要重视和加强对金融政策、金融市场相关信息的搜集和占有,增强对利率变动的敏锐性,以及时把握动态,为利率预测奠定基础;其次,要加强对金融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分析和研究金融形势、政策的变化规律,加强对利率变化的预测;最后要加大对于相关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并充分借助外脑,提高预测准确性,为投融资决策提供依据。
2.正确选择金融服务机构及工具、期限。市场利率化后各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分工使得中小企业正确选择金融服务机构成为降低投融资风险的关键。一般来说,在确定服务对象时,中小企业应相对集中于一家银行并与之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既可降低银行信息成本,也可持续获得相关的贷款、投资、金融政策、市场动态、财务咨询、投融资帮助等金融服务。在金融工具选择方面,一方面,应不断熟悉、掌握各类金融产品的特点、适应对象和范围,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工具、期限;另一方面应充分借助外脑,加强与金融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为企业投融资提供咨询和帮助。
3.借鉴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中小企业可借鉴选择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利率走势的预测方法,如专家调查法、专家小组法、德尔菲法,领先指标法等;二是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是有效持续期缺口分析法,持续期用于计算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加权平均期限,能够反映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化对利率变化的弹性,持续期越大,单位利率的变动引起的资产/负债价值的变动就越大。资产与负债持续期的差额(缺口)反映了企业利率风险的暴露程度。当持续期缺口为正时,利率下降会使股东权益价值上升,利率上升则使股东权益价值下降。当持续期缺口为负时,恰好相反。三是利率风险的规避方法,又可细分为企业内部的利率管理方法和通过金融交易锁定未来投融资收益或成本的方法。前者包括:(1)搭配记账法,将企业具有相同到期期限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搭配起来,稳定资产/负债差额,避免利率变动风险。(2)资金缺口管理法,对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根据利率曲线的变化趋势进行管理,总体上,当预测利率曲线下倾时,应采取长期固定利率投资,短期浮动利率融资,利率曲线上倾时,应采用短期浮动利率投资,长期固定利率投资。后者包括:(1)订立利率条款,对利率浮动范围做出规定。(2)远期利率协议,将双方未来某时交易的资产价格固定,届时通过结算实现盈亏。如中小企业预计未来需要融通一笔资金,但预测未来利率将升高,则可通过订立此协议,锁定远期融资成本。(3)利率期货,是一种标准化的远期利率协议,通过每日结算实现盈亏。(4)利率互换,利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分别在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对相同金额的资金,中小企业以浮动利率融资,大企业以固定利率融资,然后大企业支付中小企业的浮动利率,中小企业支付大企业的固定利率(远低于自身的固定利率融资成本),并将由此节约的成本一定比例支付给大企业,使双方融资成本都有所降低,双方节约的融资成本之和等于固定利率差与浮动利率差之间的差额。(4)利率期权,赋予买方一定时间内按约定价格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某金融产品的选择权,而卖方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以获得期权出售费作为补偿)。中小企业通过支付期权费,购买看张期权,可将未来融资成本上限锁定在期权执行价格上;同样,通过购买看跌期权,可锁定投资最低收益。
【关键词】管理会计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39F234.3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内涵
从概念上讲,管理会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说其特殊,是因为与同是信息系统的财务会计相比,财务会计是一个相对单一的、仅仅提供会计信息的系统,而管理会计在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帮助管理层制定计划,进行控制和做出决策。
从职能角度考虑,管理会计可以用于支持组织的战略规划和控制,提供面向外部的和未来的信息,并提供与决策相关的工具和技术。比如标杆管理法、目标成本法、全生命周期成本等,这些管理会计的工具和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外部竞争对手的行为和业绩。再比如净值流法、回收期法、内部报酬率法,这些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公司的投资行为是否具有可行性,从而帮助管理层做出符合公司利益的正确决策。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概念及市场化转型中遇到的困难
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补短板、调结构、去产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转型调整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共同的困难,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管理当局的足够重视,主要包括:
(一)融资平台未来发展战略方向不明确
融资平台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承担着地方政府投融资项目的融资功能。然而,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补短板、调结构、去产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势在必行。然而,脱离了地方政府的信用背书,众多政府投融资平台向何种方向转型?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如何按照商业化的模式明确公司的使命、愿景和目标,从而打造出自己的核心争力?这些是广大融资平台公司在寻求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商业模式模糊,市场化竞争能力低下
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越来越多的融资平台进行转型,平台公司的数量肯定会大幅减少。越来越多的平台公司将作为市场主体,面对市场竞争,这就要求平台公司必需要确立自己的商业模式和盈利体系。
然而,习惯了做地方政府的“钱口袋”,听从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安排的融资平台公司,如何能够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商业模式?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众多融资平台公司转型过程中亟待思考的问题。
(三)地方政府政绩观导致融资平台债务负担沉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政府一直是以GDP为纲,对各级政府的考核基本上只考核地方GDP增量,而忽略了其他与民生经济相关的指标。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之下,地方政府的执政模式日趋畸形。他们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所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据统计,从2005~2013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2005年占比为48.6%,2009年上升到67%。2013年上涨到78.6%(详见图1),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占比。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是20%左右,日本占比为25%左右,基本都在30%以下。中国的这种倚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我们不可能一直搞园区的开发建设。
各级政府前期大搞建设的资金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举借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方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从2006年的3.56万亿元,一路狂飙到2013年6月底的17.89万亿元,债务余额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翻了两番,平均每年增长债务规模超过60%。过快的债务增长速度应当引起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稍有不慎极易引起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四)责任主体不明确,未能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及考核机制
目前,某些地方政府平台仍存在政企不分的倾向,平台公司高管人员大多是由政府官员担任,无论在人事管理还是在具体业务上大多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从而导致平台公司决策主体不明确,甚至存在不计项目经营效益,单纯追求政绩的倾向,在投融资的过程中容易发生重大的失误。
由于大多数平台公司未能建立起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治理结构混乱,决策效率低下,一旦发生决策失误,很难追责。大多数平台公司均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评价及考核机制。
三、管理会计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一)确定发展战略,实现价值增值
管理会计通过规划、控制和决策等过程,可以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企业能够获得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从而实现价值创造和资本增值。
首先应由各级政府牵头,从战略层面对融资平台公司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和定位,确定公司商业模式,随即对公司主营业务板块进行梳理,确定公司的盈利模式,模拟公司财务状况及现金流情况。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将平台公司优质资产打包上市,以此实现公司的市场化转型及价值增值。
(二)创新商业模式,提升公司业绩
所谓创新商业模式,就是发现和组织符合企业利益的独特的资源交易,为企业带来正的现金流。管理会计与商业模式的确立和创新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管理会计可以提供面向外部的以及未来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过程控制服务,而企业确立商业模式的过程也就是战略决策的过程。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要实现市场化转型,首先应该确立自己的商业模式。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业务发展的需要,对区域内的平台公司进行重新整合和定位,区分公益性项目及非公益性项目,对于承载自身具有收入来源的非公益性项目的平台公司,应将其逐步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并设立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对平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应按照公司的经营业绩实行市场化考核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决定高管的薪酬水平,而不应像以前那样,按照平台公司所谓的行政级别发放高管的薪酬。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管理层以及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大幅提升公司业绩。
(三)通过“精益财务管理”,化解存量债务
“精益管理”是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之一。精益管理的核心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价值。
“精益财务管理”主要是指从公司财务层面出发,通过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方法与制度流程设计,降低成本,提升价值,防范风险,通过资金集中管理与优化配置、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积极开展成本管理、深度参与投资管理、完善财务信息化系统、加强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撑等,使传统的核算型财务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型的过程。
只有从精益管理的角度出发,以精益财务管理为手段,才能有效控制债务规模,降低公司融资成本。各级融资平台公司在制定自身的资金使用计划时应该本着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的原则,力争自身经营收入能否覆盖当期还本付息支出及经营成本支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降低公司的债务规模。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落实责任主体
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为实现公司鹇裕提高公司业绩服务,而建立高效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公司战略的重要环节。
地方政府设立的各类投融资平台行政色彩普遍较浓,主要高管不是按照市场化原则选聘,而一般由当地政府任命,由于长期以来政企不分,一旦发生决策失误,无法确认责任主体,也无法对公司高管人员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和考核体系。
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可以应用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绩效管理领域,如可以采用关键指标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帮助建立融资平台的考核评价体系。以经济增加值(EVA)为例,EVA是指企业可持续的投资收益超过资本成本的净值。通过建立以EVA为导向的价值评价体系,融资平台首先以财务数据为基础,以资金成本为基准,深入公司经营的不同环节和不同层级,将EVA的构成要素从财务指标向管理和操作层面逐级分解,绘制出要素全、可计量、易识别的价值树,从而揭示出价值形成的途径以及影响重大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也可以借助平衡计分卡建立自己的考核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基于战略管理的业绩评价体系,它包含财务层面,顾客层面、内部组织流程管理层面及学习和成长层面四个维度。平衡计分卡同时涵盖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定量和定性指标、短期和长期指标,这些指标为考核评价公司的业绩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当前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均在不同程度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战略方向不明确,商业模式模糊,债务负担沉重,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通过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和方法,可以使投融资平台公司明确发展战略,创新商业模式,化解存量债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管理会计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翼.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剖析及发展转型之路.天津经济,2016年(6).
风险投资是风险投资家对具有较大竞争潜力的风险企业的一种权益性投资(OECD,1996)。较之成熟企业,作为风险投资对象的风险企业具有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风险企业大多处于创业阶段,企业初始基础比较薄弱,比如规模较小、资金匮乏,也缺乏可抵押的、足够的有形资产,很多企业尚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检验。
其次,由于风险企业所处行业及其商业模式的创新性质,缺乏可供参考的现行对象,不仅企业自身对市场了解甚少,而且其自身也同样不被市场所知,加之企业初始基础的薄弱性,所以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比较大。这些意味着风险企业与外部市场信息沟通之间存在高度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性。
第三,风险企业一方面在技术、市场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它是建立在高技术技术之上,其成长依赖于开创性的技术研发,因而风险企业具有较高的潜在成长性以及更高的风险。同时,风险企业在组织结构上的相对简单和灵活,其激励机制也比较明显和直接(相当部分是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这些都有利于创业者发挥创新精神,使得企业具有更快的成长速度。那么,风险投资为什么敢于对其进行投资?它在风险企业的治理方面有何特殊作用?进一步看,风险投资对我国创业板的发展有何意义?本文拟从融资视角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二、风险投资的关系型融资
关系型融资是指出资者在一系列事先未明确的情况下,为了将来获得租金而不断增加对企业的融资(青目昌彦等,1997)。关于风险投资的关系型融资特征,可以通过与常见的银行融资的比较展开分析。
(一)银行的关系型融资特征
银行对关系企业进行关系型融资的目的在于获得如下四种租金:第一,银行凭借其对关系企业较多的信息了解而从事不为他人熟悉的知识生产而获得的信息租金;第二,在政府对金融业实施进入管制的背景下,关系型银行则因具有对关系企业融资的垄断能力而获得的垄断性租金;第三,在政府实施“金融压抑”政策背景下,关系型银行则从服从和履行政策义务(如对经营不佳的关系企业承诺救助)所交换来的政策诱导性租金。如作为一种奖赏,政府允许其进行业务扩张等;第四,融资者凭借其履行承诺的良好声誉而获得的声誉租金(Dinc,2000)。上述四种租金实际上是互补的。例如,声誉租金是激励银行履行承诺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政府对不履行承诺的惩罚以及凭借对关系企业的信息优势和垄断能力所获得的相关租金都是重要的激励因素。不过,银行的关系型融资实质上是一种关系型债权融资,即银行既不主动谋求又无可能通过银行贷款形式,对企业治理实施深度的参与,一般是在企业违约时才进行干预,因而也被称为“保持距离型融资”。
(二)风险投资的关系型融资特征
一是高风险性。如前所述,由于风险企业的高风险性,风险投资一旦决定对其提供融资,也就具有很高的风险性,这一点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二是权益性。风险投资一般是以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方式进行投资,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借贷活动,它是一种权益性或类权益性(Equity-like)融资,但其投资目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投资和流动性强的公开市场投资(如获得企业分红、获取企业所有权等),而是建立在风险企业未来高增值基础上,通过适时出售所持股份以获得高额的资本回报(未来租金),因此,其获利方式类似于期权获利。三是干预性。为获得未来租金,风险投资的投资周期不仅较长(一般3~7年),而且风险投资家会利用自身的资源,在财务、管理等方面为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特别是在企业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风险投资的相机治理机制
作为一种高风险性的关系型股权融资,风险投资通过其关系型融资所具有的独特的相机治理机制,在风险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治理功能,从而有效地化解了潜在的高风险性。下面,结合银行的关系型贷款对此进分析。
(一)相机治理机制的内涵
许多学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关系型融资通过在投资者与受资者之间建立一种相对封闭而且长期密切的交易关系,能够较为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例如,银行通过与关系企业建立长期的交易关系,获得关于企业及其业主的、难以量化和传递的专有知识,即所谓的“软信息”,这种信息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抵押品或者财务信息,对小企业非常适合。而且,银行获取的“软信息”会随着这种关系的持续而逐渐积累,为银行利用这些信息不断完善信贷合约创造条件(Bergeretc.,2002)。但是,对于风险企业投融资过程中的高度信息不对称问题,上述的银行关系型贷款却捉襟见肘。第一,银行“软信息”的获取是建立在与企业长期关系基础上的,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对于风险企业的初始融资,银行处于一种信息劣势地位,因为银行此时并未与其建立关系。出于高风险的考虑,银行要么放弃对企业的贷款,要么以相当高的利率或者资产抵押要求为条件提供贷款,结果会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第二,由于风险企业的创新项目具有资金需求期限相对较长而投资回报却相对滞后的特点,银行信贷资金无论在期限结构还是风险承受能力方面都无法与此匹配,这一局限性即使依赖关系型贷款也难以被彻底克服。
反观风险投资,则体现出其独特之处。首先,与传统的股权投资不同,在风险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上,两者常常是分离的:创业者获得的股权相对较多,而风险投资家虽然只拿到相对较低比例的股权,但却获得相对更大的控制权(如特殊表决权等)。其次,随着风险企业绩效的变化,控制权在双方之间配置的比重也是动态变化的,表现出一种状态依存控制权(State-contingentControl)特征。比如,在企业绩效不断改善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家会将控制权逐渐转移给创业者,自身只保留现金流要求权(CashFlowRights,可以理解为一种剩余索取权形式)(Kaplanetc.,2002)。可见,较之银行的关系型债权融资而言,风险投资的突出之处在于其拥有一种关系型相机治理(Relational—ContingentGovernance)机制:风险投资家介入风险企业治理的程度依企业绩效而动态调整(如风险投资家根据企业绩效选择是否进行下一阶段投资以及投资额的大小等)。而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中的地位只是企业的债权人,虽然“软信息”的获取使得银行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但并未赋予其具有在契约执行期间的相机干预权。
(二)相机治理机制的比较优势
1.有助于缓解逆向选择问题
通常缓解“逆向选择”问题的作法有两种:一是采取严格的信息披露手段促使人内部信息公开化;二是委托人通过与人建立长期密切关系并加强监督(即实施关系型融资)来获得人的内部信息。由于风险企业不仅专业性强而且变化较快,加之其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因此,其所能公开的信息不仅少,而且信息的同质性差,这样即使披露,投资者也很难加以理解。对此,风险投资家一方面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信息识别能力;另一方面,考虑到风险企业业务的创新性质,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通常是逐步获取有关创新业务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投资家可以根据其掌握信息的程度,采取相机治理的方式进行关系型融资,逐步确定他的下一步投资策略,进而使得一些有潜在收益的项目不会招到事前否决。与此相比,银行在决定是否对风险企业进行关系型债权融资时,通常以是否获得企业充足的“软信息”为条件,从而有可能延误投资时机。
2.有助于缓解道德风险问题
较之银行的关系型债权融资,风险投资的关系型股权融资具有很高的灵活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有关风险投资契约条款的设计上。例如,可转换证券(如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附认股权的公司债券等)是风险投资普遍使用的投资工具。这种证券通过一些特殊条款的设定,赋予风险投资家拥有一些特殊权利或“超级投票权”,这些权利与风险投资家在风险企业中的持股份额是不成比例的。比如,当企业经营不善时,风险投资家有权接管董事会以及撤换管理层,或者通过兼并、收购、股份回购等方式对其投资进行变现;当企业破产清算时,风险投资具备优先清偿权;当企业发展良好时,风险投资家有权将其持有的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以分享企业未来成长的利益。同时,优先股的转换价格常常是与企业绩效相联系的:在企业绩效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情况下,转换价格相对较低,从而较大程度地稀释创业者的股份,同时也大大降低其持有的股票期权价值。因此,可转换证券具有的这种相机性的转换条件,可以较为灵活地改变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风险和收益的配置,进而有助于双方实现激励相容。
四、一些启示
2009年10月我国启动了创业板,在完善和活跃金融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超募、高市盈率、高股价”以及持有公司股票的诸多高管套现等问题的凸显,加之很多创业板公司在主业开拓方面并不是依赖于内生性动力和实力,创业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异变为“创富板”,严重影响创业板的未来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作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极其重要的机构投资者——风险投资难逃其咎。不能为创业板提供高素质的上市公司(创业板是风险投资重要的退出渠道)。
(一)积极培育风险投资所独具的相机治理机制
如前所述,正是由于风险投资所独具的相机治理机制,使其不仅敢于向风险企业提供关系型融资,而且还积极参与企业治理,从而真正体现出风险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特征。反观我国的风险投资,在此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忽略了这种相机治理机制对企业成长乃至资本市场稳定所起的关键作用,其结果使得一些创业板上市公司缺乏持续的发展能力,不仅达不到设立创业板的初衷,而且使得一些风险投资演变为一种投机机构。据调查,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共有90家公司登陆创业板,其中61家公司吸引了106家创投和私募机构的投资,但从投资金额、持股比例、投资时间、投资市盈率和超高收益率等方面看,创投与私募两者之间没有实质性区别;而且创投投资时间偏短。创业板上市公司中,17.69%的投资机构持有不到1年(其中13.10%的创投持有不到一年);总体看,创投机构平均投资时间2年4个月,比私募机构还短1个月;甚至在投资轮次上,创投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多轮投资态势,投资两轮以上的公司只有两个案例。因此,很难想象在这么短时间内,创投在改善企业治理、提供管理支持等增值服务方面有何作为(王一萱,2010)。
(二)积极创造条件以发挥风险投资相机治理机制
为促使风险投资有动力也有能力发挥其相机治理机制的重要功能,必须为其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一是完善风险投资机构内部机制。我国现行相当比例的风投机构具有政府主导背景,影响了其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设。因此,风投机构必须实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它们才有激励积极进行关系型股权融资。二是不断创造和完善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环境。例如,依据我国目前《公司法》中的“同股同权”的规定,国内风投就无法获得超过其持股比例的“超级投票权”,而这一特权却是国外风投常常拥有的。在这种情况下,除非风投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否则其早期的权益很难得到保护,也就无法对受资企业实施有效的治理约束和增值服务。三是大力提高风险投资人才的素质。国外的风险投资家通常都具备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常常是熟悉某一专业领域以及管理方面的专家。而据国内的一些创业板公司反映,国内很多小创投机构没有专业投资经验,主要是通过抬高投资价格来抢项目。这种不规范的行为会加剧创投行为的私募化,助推创业板高市盈率投资和发行的恶性循环,最终不利于风险投资的专业化运作。
关键词:水利建设;投融资;重要性;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2
一、水利工程的特征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是被用于控制、治理、调配和开发利用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包括水库工程、排水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防洪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等。
水利工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同区域各项水利工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并且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水利工程在建设中一般具有投资金额大、工期较长、施工条件复杂等特点。另外,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会产生较大影响,并且水利工程的建成还会创造一定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水利工程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各区域分布差距较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及提高民生福社的需要,加快水资源调配工作大力开展水利建设也就变得更为迫切,并对目前我国经济稳增长目标也有重要意义。同时开发建设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也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人。另外还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防洪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及民众用水安全。同时水电作为绿色可再生能源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水电既满足能源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也能调整能源及经济结构、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二、当前我国水利建设投融资问题
(一)水利行业管理体制问题阻碍投融资发展
目前政府对水利行业干预较多,水利管理体制呈现政企不分、权责不清、多头管理的现象。其中水利项目申报和立项由各级发改委负责,水资源开发由各级水利部门监管,水利设施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反而没有相应权力。这些弊端导致政府投资的责任虚化、管理过程的混乱,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的需求。并且水管单位管理混乱,机制僵化,运营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变化及行业的发展,也使与之相对应的投融资政策改革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产权不明、投贷不分等问题,从而导致水利项目本身难以从资本市场融资,严重影响水利建设及现代水利企业规范发展。
(二)当前水利投融资政策有待完善
我国很多水利设施中同时存在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这就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无法区分公益效益与经济效益,导致政企分工不明,缺乏合理的投融资定位,由此水管单位常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另外水利项目建设具有周期长、投人产出比不匹配等特点,而水利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很多又是公益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当政府在投融资政策上没有相应补偿时,金融机构就会本着逐利原则不愿将资金投资到水利项目建设上,转而投向高回报项目。
在资本市场方面,我国目前尚未完善相关政策,如没有建立真正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缺乏吸引民间及外商资本的相应政策等。
(三)水利行业市场化程度低,企业经营管理较差
目前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基本上处于垄断或主导地位,这就导致水利企业普遍存在资产管理体制不顺、机构庞大、激励及约束机制不健全、经营效率效益都不高等问题,进而导致企业缺乏市场竞争能力、效益较低甚至亏损、管理者无竟争意识等。这些问题在降低资金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还影响企业融资能力。
(四)我国水利项目投融资渠道较窄,效率较低
我国水利建设投资的主渠道仍然是财政无偿性资金,而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及品种都较为单一,主要是金融机构的一些政策性贷款,以及各地根据自身情况而发行的一些债券。这些融资金额都相对较小,比例偏低,且融资过程手续复杂,融资资金发放缓慢,无法满足水利建设需要。同时我国很多水利项目都是带有公益性的民生工程,因此政府在引人民营及外商资本方面有所顾虑,设制许多限制措施,无法吸收各方面投资资金,制约了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水利建设投融资问题的解决措施
加快水利建设是我国目前基础产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为解决水利建设投融资难问题,必须依据我国国情现状,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如下几点措施:
(一)改革水利行业管理体制,改善水利投资环境
首先各级政府要明确水利项目的管辖权、监督权和建设权,调整水利设施管理模式,将行使投资主体的权力下放企业。其次各级政府机构应简化水利项目的申报审批手续,降低申报成本,以利于项目投融资。另外为改变政府多头管理现象,须建立水利投融资平台,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专门机构进行投融资运作,使其在实现运营规模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运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还需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作为保障,明确水利投资的分乡冬界限、资产权属及投资比例等措施来改善水利投资环境、保障投资者利益。转变投融资机制,建立由政府指导,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合作共赢的建设经营模式。
(二)健全完善我国水利投融资政策
加大政府财政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中水利投资的比重,严格管理财政资金的使用。改变水利建设基金筹措方式,合理拓宽征收渠道提高征收标准,以增加水利资金来源。
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筹措水利建设资金。如制订政策倾斜制度及金融激励方法,鼓励金融机构向水利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研究适合水利建设的债券产品来吸纳社会资金:鼓励通过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等融资平台向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等。
进一步发挥财政贴息的政策扶持、引导作用。同时努力完善水利补偿政策,如通过适当调整水电价格、减免税收等方法来补偿水利企业,提高效益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三)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利用各种投融资方式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将平台打造成政府从金融市场融资的重要枢纽,整合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资金的重要载体,通过投融资平台发行债券、票据等多种方式筹措市场资金。其次在完善政策基础上大力加强公私合作,发展BOT,TOT,BT,PPP等多种特许经营投融资模式。另外尝试进行水利资产证券化(即ABS)融资,整合盘活优良资产以吸收社会资本。还可推动条件适合的水利项目通过股改后上市融资,以及在水利建没中使用融资租赁、采用高新技术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减少投人以减轻资金压力。
(四)推进水利行业市场化建设、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加快水利行业市场化建设,首先需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政府财政投人及宏观指导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同时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其次改革产权制度,明确公益性及经营性资产的分类,并将经营性资产的法人财产权赋予其经济实体后推向市场,以实现资产增效目标。同时从根本上打破水利企业垄断,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面向社会的投融资要求。
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上需转变思路,依据水利行业特点,按照市场价值及经济规律制订企业战略以谋求长远发展,同时通过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培育人才、制订考核激励机制等措施来提高管理水平,打造符合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适合我国水利建没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没投融资难的困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