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读后感五年级下册范文

读后感五年级下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读后感五年级下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读后感五年级下册范文

通过仔细地研读1—6年级各年级各个单元的训练题,我觉得有如下特点:

1.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新课标中的“乐意写—自由写—学会写”的写作训练理念,在各个年级的具体训练题目之中得以充分体现。比如:由1—2年级(低年级)过渡到3—4年级(中年级),那么,训练题的设计就是从先进行看图说话、说出自己喜欢的实物,然后过渡到训练用词造句、写一句话、写一段话等训练,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培养学生乐意写话的学习品质。又如:从五年级到六年级的训练中,从介绍课本中的某个人物,到介绍古代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从学会写读后感到写读书的调查报告;从写我喜欢的一处风景到学写游记等,都体现了写作训练要求的不断提高,从而达到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又如:在一、二年级的作文训练中重在画一画,写一写,并没有提到作文“题目”,这说明低年级的重点在句子的训练。我觉得此时老师们重点在训练孩子们把句子写通顺,适当地写具体,能用“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这类语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说写完整话,说写通顺话。但是到了三年级,我们就会发现,作文开始有题目了,而且一直到十二册,很少给你题目的,都是“题目自拟”,所以就给我们一个讯息:中年级起步作文时,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能比较中肯地自己命题,老师要教会学生命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要教会学生写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至少要让学生知道文章有哪几种开头和结尾;其三就是比较真实的通顺的把要写的内容写出来,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学着使用修改符号简单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这样中年级的作文训练我认为就应该说完成了任务。在高年级的时候,重点在于,利用各种写作技法教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得有文采,告诉学生怎样取材,怎样构思、怎样起草、怎样加工等,这样学生才会有能力对于考场作文应付自如。

2.注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纵观十二册语文每个“语文乐园”中的习作训练,不难发现,作文训练的主旨不再停留在表达、交流的层面上,不再是禁锢在老师说学生写的模式上,而是重在学生在作文课堂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其训练内容来看,新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语文生活”这个环节。其实这个环节是一个习作材料酝酿的过程。这些“语文生活”涉及到丰富的课程资源、写作资源,这些资源已经不再是课堂内简单的游戏、活动等所能达到的,其内涵已经大大增加,即使是课堂内的活动、游戏,学生也不再被动地参加,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组织、策划与参与。具体来说,“语文生活”涉及到这样一些写作内容:①家庭生活,如一年级 上册一单元(家里来了客人,安安会说些什么呢?)、五单元(介绍自己的家庭,让大家分享幸福);二年级上册二单元(在组内说说家庭发生的趣事);三年级下册七单元(写一写自己过生日的经过);五年级下册七单元(把你和家庭中亲人的故事写下来);六年级上册三单元(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如: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受爸爸、妈妈的批评)。②活动策划,二年级下册八单元策划暑假活动,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策划新年联欢,五年级下册五单元策划故事展示。六年级的“读书调查报告”等。③课外阅读,其中包括一、二年级听故事然后展开想象更具体地讲故事,做名著读书卡;三年级下册的讲爱国人物的故事、听故事续编故事,“好书共分享”汇报活动等;四年级下册的写读书报告;五年级上册的介绍一位你喜欢的作家,《三国演义》中人物的简介;五年级下册的故事、诗歌的搜集,六年级介绍“七子之歌”中的一子、神话故事的搜集以及《西游记》等古代作品人物简介,读后感的写作等都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该有比较宽泛的课外阅读面,这样才能完成相应的作文练习。④动手小制作,如一年级的“吹泡泡”,二年级上册的“我的小制作”、“我们来办手抄报”,三年级三单元的做树叶贴画,五年级的“我喜欢的一项活动”等。⑤人际交往,如一年级的第一单元“怎样待客”;一年级下册的“小记者”,二年级的“我是小导游”以及“环保小调查”,三年级上册“小小新闻会”,“学习访问”;四年级下册水资源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两个社会小调查,“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六年级“课外阅读调查报告”等都得让学生和他人合作,与他人真诚有效地沟通,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作文才有“话”可写。⑥社会与科学;如三年级上册“身边的科学”,下册的“走进动物的世界”,四年级上册的“漫谈星空”、“我喜欢的花”,“学会读广告”,下册的“学会读商品说明书”,“搜集生活中的小窍门”。⑦风土人情,如二年级上册的“春联”,三年级的“策划新年联欢”,四年级上册“元宵灯谜”,五年级上册的“中秋”,六年级上册的“话新年”等。⑧励志自信,这方面的内容每册都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在“语文生活”中还有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以及国内外重要事件等的写作安排,写学生的亲眼所见,真情体验之感。

再者,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写自己发现的生活,写自己了解的事情,写自己参与甚至策划的活动,写自己读过的书,写自己想说的故事,写自己关心过的人,写自己真实感受与情感。具体来说,在一年级一学期,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开口说,围绕上面的内容多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且同时训练学生的说话听话的良好习惯。在下学期,一年级开始写话,要求写一两句就行,但一定是自己想说的话。二年级一学期作文训练已经开始段的训练,也可以是简单的篇的训练,但是说的分量依然比较大,都是由说再到写。其内容已经从课堂走向了社会,目的就是触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有话想说,这样才能有话可写。三年级已经明确地提出写作文的概念了,写人,写景,写活动,写自己的生活,写故事,写自己和同学的交往等,说的分量相对少了很多。四年级的作文训练的写作内容相对就宽泛了很多,有科学知识的探索,有不同观点的辩论,有广告和商品说明书的理解,有人情风俗感受,有课外阅读的体会,也有想象故事的编写。

3.充分发挥“金钥匙”的习作指导作用。五年级和六年级的作文训练与低中年级大不相同。细看看每次作文训练,不难发现,在每次“语文生活”之前都有“金钥匙”这个环节,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忽视的一个环节。因为经过这么多次“为分而教”后,我们得出一个“经验”:没有哪次语文测试考到了“金钥匙”里面的内容,以前老教材还时不时考考类似于“金钥匙”的“读写例话”中的内容,逼得我们不得不细看“读写例话”,现在“金钥匙”成了考试遗忘的角落,有些人认为大可不必在这上花心思。其实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五、六年级的每单元的“金钥匙”中,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写作文的很多的技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的教学,发现孩子们要么就是没话写,要么就是有话写但不吸引人。细看看这些“金钥匙”,它是我们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其中包括了写人作文必须利用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等;写景的文章得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写文章可以用“倒叙”的方法可以是文章显得曲折生动;写文章要合理利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文章中合理的想象会给文章增色不少;说道理是可以试着用正反两个方面来说;说明文要注意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使用……每一位语文教师只有纵向了解了新教材的作文训练阶梯目标,才能宏观的调控自己的作文课堂,否则,作文大不了写人、叙事、状物、写景以及想象作文,每册都涉及,每册的教学方法就会雷同,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每个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只有重视了“金钥匙”,才会教会学生作文的技法,学生才会让中年级就写过的内容更加的“锦上添花”,从而“繁花似锦”。

当然,语文A 版教材也还存在着教材编写等方面的问题,如存在单元的示范课文与习作指导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单元设置的课文对习作缺乏指导作用,教师教学难以与习作结合起来。如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所学课文为:《为三月谱曲》《天安门广场升旗》《桂林山水》《古诗二首》,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领悟到作者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特点的训练。而本单元设置的是《节约用水》的看图作文,这样使得教材与训练内容出现脱节现象。又如四年级八册四单元是以《地球只有一个》《老人和海的故事》《长通话的深林》等为主的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记叙文;而习作训练则是写一商品的说明书或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玩具。

又如中年级要求重点训练片断,而文章的开头、结尾的写作技巧应该列入训练内容,而教材未列入,致使老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弥补,不然,学生到高年级就感到患难。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改进,去探索。

新课标指出:学生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语文教师要培养好学生的习作能力,就得先从钻研教材开始,只有把握住了教材特点,才能设置更优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就会因此而大大增加。

第2篇:读后感五年级下册范文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有的不是一学期或一学年所能达到的,既可能是阶段性的目标,又可能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如中年段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是“学习”、高年级是“能”);又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小学阶段一以贯之的目标。

我们在编写四年级下册教材时,既注意了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了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并且注意阶段性目标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力求准确体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1. 认字200个,会写200;累积认字2600个,会写2000个左右。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不认识的字要想办法认识,如查字典)。提高汉字书写的速度。(修订的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的汉字,会写1800个左右的汉字,减少了200个)中年段的识字、写字教学,往往被忽视或重视不够,识字、写字教学应该作为小学语文的常规教学,但是,低、中、高不同的年段,处理识字、写字的方法要有所不同。

2. 会使用字典、词典。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查字典、词典的方法: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

3.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学会默读。(修订的课程标准把原来在低年级的默读要求提到了中年级,即“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养成好的默读习惯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学习默读时培养,到了四年级,应该训练学生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5.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6.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感受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给予方法的提示,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复述课文是互相联系的,在第八组的“我的发现”中给予一些方法的提示)

7.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这是一项经常性的要求,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可以多积累一些精彩的句段)

8.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要有一定的量的要求(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阅读总量是不少于40万字,教科书在第八组推荐了学生课外阅读《伊索寓言》《西游记》和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9.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这是与阅读教学的训练目标相一致的,由读到说)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语文园地五、六中口语交际和习作,将说、写感受和体会作为一项内容;语文园地八中的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谈感想;评价的标准为“说得清楚 、明白”,语文园地四也将表达得“最清楚、最明白”作为评价标准)

10.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能修改习作中有错误的句段(整篇习作的修改,安排在高年级进行训练,三年级开始习作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的修改)。尝试写读后感、读书笔记(一些课文后安排了小练笔,要求学生写感受、写体会 )。

教材在编排上,一方面考虑说写结合,说感受、想法和体会,再下来;另一方面,教材在五年级上册,提出了写读后感的要求。这是为高年级写读感做一些铺垫。

11. 能在综合活动中,提出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讨论;初步学会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运用。(高年级教材中每册安排的一个大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集资料与运用资料的能力)

以上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四年级下学期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不可能在每一组、每一课的教学中都能体现、落实。在教学中,每一组、每一课都应该有语言文字训练的侧重点,训练的目标应该更明确,更到位。下面就每组教材的编排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每组教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不展开来说,教参中有说明;下面侧重介绍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

每组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组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用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的美好。

《古诗词三首》,可背诵、默写,了解诗词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词这种形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讲讲词与古诗的不同。《忆江南》这首词共有三节,后两节可以让学生搜集,也可有老师告诉学生,但不作为学习要求。选做题可在第一课时进行布置,第二课时课文上完后进行交流。

第3篇:读后感五年级下册范文

一、用好教材,促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

在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围绕主题,深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与主人公对话,与作者交流,获得许多真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七律・ 》《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以及练习6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和《清平乐・ 六盘山》时,笔者先提炼出本单元的主题――歌颂我国革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笔者除了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感受我国革命军人们的“大无畏”举动,同时引导学生就“大无畏”这一主题进行延伸。基于学生的学情,小学阶段接触革命题材的诗歌较少,笔者便为学生扩充了一系列革命题材的诗歌,并为学生上了一节阅读指导课。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搭建“桥梁”的作用,在学生与书籍间搭起一座无形的桥,让学生有兴趣、有方向地进行阅读。这样的课内外相结合的主题性阅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质量,使课内外的阅读能够相辅相成,互相服务。

二、开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原生性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活动便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笔者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其中,尽情享受读书给成长带来的快乐。

(一)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

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围绕课本中的某一主题,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记录下来,然后在班级中组织读书交流会,和大家共同交流这一阶段读过的好书,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针对所学课文主题进行阅读,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在学完《海伦・凯勒》后,全班一起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撰写读后感在全班进行交流。

(二)定期制作读书小报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课内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制作读书小报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小报的内容包括美文欣赏、名言警句、读后感等,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排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月制作一张,然后进行评比。针对课文主题开展全班性的阅读活动,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感受阅读喜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学会了略读、精读等一些阅读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三、重视指导,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同时能净化心灵,提高素养;课外阅读是生命个体的发展,是生命内在的需求,是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学生自主阅读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创设民主、平等、对话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自悟、体验,相互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以纠正知识灌输和理性分析式的语言阅读教学的缺损。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并让学生从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的活动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搜集整理阅读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二)师生合作共读

要通过阅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措施。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与学生一起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读书体会,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

(三)亲子共读分享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真正走近孩子,走近父母,并渗透到他们的心灵。向家长发出阅读倡议,为家长推荐学生喜爱的课外阅读书目。同时,班级构建读书交流的平台,利用班队会,邀请家长进课堂,开展“亲子阅读交流活动”。家长、孩子共谈家庭阅读的做法,交流学习的感受,共抒读书心得,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读书的乐趣,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四、重视积累,促进学生写作技能同步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一个人阅读量的大小决定着他的写作水平。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以大量阅读为前提,勤写勤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以课文主题为主线进行纵横向阅读,而且在阅读的基础上也非常重视学生写作的训练。笔者在班内提倡学生们准备一个专门练习写作的笔记本,每次读完书后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为了调动学生写感受的积极性,对字数不作要求,少则几句话,多则上百字,只要学生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班上,还定期进行交流。

第4篇:读后感五年级下册范文

一、坚持随文练笔

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但帮助学生积累了素材、语言,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语言灵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班就开展了“小练笔”活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块宝地,让教学成为一潭涌动生命和智慧的活水。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时,我补充了这样一个小练笔的环节。

师:安息国的魔术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在今年的春晚中著名的魔术师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视觉盛宴呢?(生交流――反馈――当场片段小练笔)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魔术师刘谦将吸管插入镜子中的杯子里,用嘴吸咖啡,只见桌上杯子中的咖啡越来越少,连刘谦所用的吸管也有咖啡缓缓流过。直到杯子中的咖啡见底了,观众们才从惊讶与赞叹中回过神来,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顾咏婕

二、坚持素描练习

无论是学国画还是学油画,都得有素描的功夫。对物体的形状、比例、明暗、透视等的把握能力,都是在素描中练就的。而作文,也需要这样的素描功夫,即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作细致的观察,而后作如实的“原生态”描述。如《一场精彩的足球赛》片段:

开球后,我来了一招“战车铲球”,将他们传出的球当场铲下,再来一招“火焰之球”将球打入了对方的球门。瞬间比分变成1∶0!对方也不甘示弱,可是我方守门员黄浩航的防守无懈可击。突然他们又来了一个乌龙球将比分拉成了2∶0。过后叶铭使出了他的招数――“火龙射球”,连续几招就把比分拉到了5∶0!终场的哨声响起,我们兴奋地击掌庆祝!

――吴浩棋

三、记录感想

(一)写读后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解,所以读完一本课外读物或是一个故事,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想用笔倾泻出来。例如:

鲁滨孙身上让我敬佩的地方太多啦,不放弃的精神,坚强的信念……假如在孤岛上的人是我,就连一天都呆不住,更何况是二十八年呢?做事不能放弃,也不能半途而废,这就是我从鲁滨孙身上学到的。

――付佳民《读〈鲁滨孙漂游记〉有感》

如果一个人不经过劳动就会像大林一样成为一个废物。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大林漂到富翁岛,金钱就没用了。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午餐,如果不靠手和脑总会被淘汰的。我们要向小林学习,学习他辛勤地劳动,学习他坚持不懈克服种种困难勇于前进的精神!

――彭鸿杰《读〈大林与小林〉有感》

课外阅读让学生发现了美,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在老师恰当地引导与点拨下,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阅读与写作和谐发展的桥梁。

(二)记实践活动感想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对生活具有超强的感受力,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瞬间的变化,一种奇特的现象……都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校园的生活五彩斑斓,精彩无处不在。若在各类实践活动后,能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感悟,尽情地倾吐积蓄,利于形式“真实”的健康文风。

在一次经典诵读比赛后记录下点滴:

开始宣布成绩,我忐忑不安地坐在位子上,仔细地听着主持人公布成绩。突然,听到了我的名字,再一听,啊,我得了一等奖!我快乐昏了,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罗雨佳

在观看芒果台的节目《变形计》时分享内心:

从屏幕中,我们看见了无数个感人泪下的场面,也聆听了几个孩子从内心发出的声音。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只要乐观地积极地去面对每一件事,微笑坦然地去面对每一个人,生活总是会充满希望。让我们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吧!热爱自己的生活,过好每一天,别让我们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

第5篇:读后感五年级下册范文

关键词:语文阅读 热身激趣 分析讨论 综合运用 情感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应重视学生在参与体验、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因此,笔者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茉莉花》从阅读前――热身激趣、阅读中――分析讨论、阅读后――综合运用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旨在探讨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在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一、阅读前――热身激趣

夸美纽斯说:“铁匠在打铁之前,必须先把铁烧热。”阅读前的基本任务就是进行热身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求知欲,为阅读中活动的真正展开奠定基础。

1.情境创设,激发阅读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从而打开学生心扉,拨动学生情感琴弦。因此,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在执教《爱如茉莉》时,阅读前播放歌曲《茉莉花》,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温馨的课堂气氛中,一起伴随着茉莉花淡淡的清香走进课堂。此情此境是融入了情感的意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奠定了课文的情感基调。

2.自主学习,认读整体感知

紧接着,学生自主学习,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进行整体感知。笔者在执教《爱如茉莉》时,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包括(1)认读字词。认识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训练学生利用工具书识字解词,不断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读全文。学生读通句子,指读全文。(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和形式。(4)圈划质疑。圈出不懂得句子,对理解不了的内容进行质疑提问。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已经由感知向理解知识发展过渡。

二、阅读中――分析讨论

注重情感体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阅读中,学生在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情感体验。

1.课堂提问,把握情感主线

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状态,易于把握文章情感主线。笔者在这一环节,根据同学们的提问,整理为以下几个问题: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听了妈妈的回答,“我”为什么没有笑出声来?3. 文中有几处描写茉莉花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感受茉莉花洁白纯净、芳香怡人的特点。4. 茉莉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用哪些词概括呢?这几个问题抓住“茉莉花”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感受茉莉花的特点,为学习下铺垫。学生努力思考,回答问题,把握课文情感主线,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小组学习,加强交流合作

这一小节活动采用小组学习,加强交流与合作。先让小组成员自己品读感悟爱,关注细节,品味语言。接着,小组交流自读体会,教师点拨指导。

如,理解“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这句话。有的同学理解到了描写阳光用了一个“探”字,用得很妙,把阳光拟人化了,不忍心去打扰他们,让父母好好休息。有的同学说,不仅是“探”字用得妙,“悄悄地”“轻轻柔柔地”更加写出了阳光的“小心翼翼”。还有的同学说,“笼罩”用得也很好,写出了阳光在播撒着爱。在小组的交流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对文章进行了深入地理解。最后笔者进行小组点拨指导,“阳光有了人的感情,就如他们的女儿一样,不愿破坏这样的画面”。

3.成果展示,评价促进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完以后,各个小组把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品析,最后分小组进行成果汇报展示。根据课堂评价标准,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思考创新、参与合作、语言交流等方面,采用教师评价、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个小组及成员进行评价。既关注评价内容的多样性,也关注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高了学生自主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阅读后――综合运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因此,在阅读后环节中,致力于语言的综合运用。

1.课堂总结,深入理解全文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你对这句话如何进行理解?作者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要重复说“爱如茉莉”?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笔者通过提问,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再次深入理解全文,点明主旨。再次播放《茉莉花》音乐,让同学们一起吟诵《爱,是什么?》一首小诗:爱,是妈妈虚弱却不忘再三嘱咐的身影;爱,是妈妈生病时,爸爸那紧握的大手。 学生继续接着补充,爱,是……

2.课外实践,情感再次升华

课后,让学生在家多做家务,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在父母的生日时,为送一份生日礼物,懂得爱与孝敬。多读关于《爱》的主题的文章和书籍,写一些诗歌、故事、读后感等歌颂人间关于爱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主题。课外实践中把体验情感与运用语言有机融合,情感再次升华,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通过语文阅读课的学习,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生的哲理、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