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就业前景论文范文

会计就业前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就业前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就业前景论文

第1篇:会计就业前景论文范文

关键词:法务会计;专业承诺;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36-04

大学生专业承诺是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应努力的积极态度和行为,由情感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和理想承诺四个部分构成。情感承诺反映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愿望;继续承诺反映大学生出于自身素质、能力以及毕业后的工资待遇等经济因素而愿意留在该专业学习;规范承诺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的规范和要求,留在所学专业是出于义务和责任的考虑;理想承诺反映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1]。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离不开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大学生专业承诺是反映大学生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综合指标[2],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态度,是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重要的心理基础[3],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投入[4]、学习生涯管理[5]、学习效果、专业满意度[6]。法务会计作为法学专业的特色方向①,旨在培养能够综合运用会计、审计、法律知识,解决法务会计实际问题,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本研究旨在研究法务会计本科生的专业承诺状况,探寻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态度,为法务会计教学与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346名法学(法务会计)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20份,其中男生68人,女生252人,大一66人,大二107人,大三72人,大四75人。为了比较法务会计学生与法学学生专业承诺水平,选择169名法学本科生用相同问卷进行调查,其中男41人,女128人,大一53人,大二50人,大三30人,大四36人。

工具:采用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专业承诺调查量表[7],该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即情感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共由27个题项构成,每个题项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点记分,得分越高说明专业承诺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为0.927。本研究中Craonbach a系数为0.927。在本量表的基础上,笔者加入了一些人口学变量以及一些有可能影响专业承诺的题项。

数据收集与处理:采用不记名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并当场收回。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法务会计本科生专业承诺的整体状况一般

由表1可以看出,法务会计本科生专业承诺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间值3),整体水平不是很高,规范承诺水平最高,继续承诺水平最低,其中情感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高于中间水平。

表1法学(法务会计)本科生专业承诺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达成一致[8]。规范承诺得分最高,说明法务会计本科生认同本专业规范和要求,认识到自己学习该专业的使命;情感承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较高,能形成积极的专业动机,更加愿意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理想承诺水平处于中间值,说明学生对该专业能否发挥自己的潜能与特长,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持不确定态度;继续承诺得分最低,说明该专业学生对以后是否愿意留在该专业学习和工作持不太确定的态度。法务会计本科专业承诺的上述状况,分析其可能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学生对法务会计专业方向了解有限。21世纪初,国内部分高校才逐步开始探索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被学生接受和认可需要一个过程。很多学生认识到该专业方向发展潜力,愿意努力学好该专业方向,但对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了解不深,因而影响学生对该专业方向的认同度和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积极性,表现在专业承诺总体水平虽然处于中等偏上,但整体上并不是很高。

其二,尚未成为独立专业,影响学生对该专业方向的正确判断。目前国内高校的法务会计教育,是在法学或会计学下设的一个方向,虽然其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的法学或会计学有很大差别,但并不是独立的专业。这让学生感到困惑,影响其对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对该专业能不能真正被社会所认可表示出担忧,对以后从事具体何种性质的工作以及考取哪个门类的研究生不太确定,因而其继续承诺水平得分最低。

(二)不同性别、生源地、文理科学生专业承诺的水平差异不大

以不同性别、高中时的文理科、不同生源地为分组变量,分别就专业承诺各维度及总体状况进行差异比较(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男女生、文理科学生、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专业承诺总分和各维度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

其原因如下所述。其一,性别角色对该专业认知影响不明显。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女生的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水平比男生高,而男生的理想承诺和继续承诺比女生高,但总体上男女生的专业承诺差异不显著,这与吴兰花[9]、谭雪晴[10]、舒刚[11]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由法务会计的复合性所决定,男女对其认识上很少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对其了解多是通过外界渠道而得知,因而其专业承诺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其二,生源地对学生的专业承诺影响不显著。来自县镇的学生专业承诺水平最高,城市学生专业承诺水平最低,这可能是来自县镇的学生对法务会计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他们由县镇一级地方来到城市,对自己的将来充满希望,比城市学生更加遵循学科规范,更愿意去接受它。 其三,文理科学生各有所长。法务会计的课程设置上,既有文科层面的又有理科层面的,文理科学生可发挥各自所长,因此其专业承诺水平差异不显著。

表2不同人口学变量在专业承诺及各维度上的状况

(三)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参差不齐

对各年级的专业承诺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可看出专业承诺的四个维度及总体水平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

表3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承诺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多重比较中数字1、2、3、4分别代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p

法务会计本科生的专业承诺总体水平呈现从大一至大三逐渐下降,这与连榕[12]、罗亚莉[13]、谭雪晴[14]等人关于大学生专业承诺水平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不同的是大四的专业承诺水平最高,大一次之。其原因可能是:其一,大一学生对新的大学生活充满学习热情,大三学生有迷茫。大学生刚考入大学,是人生的新开始,对将来的大学学习充满希望和信心,且学校在入学后进行了相应的专业思想教育,他们的学习相对比较主动,积极性较高。而大三的学生一方面课业任务重,慢慢地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对教学常有不满意的情绪,时有逃课等现象。另外面临 “分流”的困惑,一部分学生选择侧重于法学方面的课程,如准备司法考试;一部分学生选择侧重于会计学方面的课程,如报考会计从业类的考试。这样的课程选择是体现专业个性化发展的有益尝试,但是,若学生对专业了解不深刻,却容易在面临选择时产生对专业认识的茫然和无所适从,因而直接影响其对专业的正确判断,甚至对以后是否能从事法务会计相关工作表示出了担忧,进而影响了其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愿望。

其二,大四学生对本专业更热爱。一方面,大四阶段,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阶段,学生对专业更了解,对专业定位也更准确,在就业上比传统法学就业形势更好,逐渐认识到法务会计的魅力所在,因而更自信,认为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另一方面也提示大一、大二、大三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根据本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最不了解所学专业,大四的了解程度最好,其次是大三和大二,这进一步印证了学生对法务会计的认知程度,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逐渐清楚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情况,进而巩固了自己的专业思想。

(四)法务会计方向与法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承诺的差异比较

对法学和法务会计学生的专业承诺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情感情承诺、规范承诺和总承诺水平上,法务会计学生的得分比法学学生的得分低,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表4法务会计与法学专业学生在专业承诺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法务会计本科生的专业承诺水平显著低于传统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原因分析如下。

其一,法务会计学生专业学习任务重。由法务会计人才需要决定,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修完相应的法学类、会计类、审计类、数学类等课程,这样势必比传统法学类学生要修的学分多,其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可能会削弱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影响其专业承诺水平。

其二,法务会计学科属性的困惑。 法务会计作为新兴的专业方向,一方面有研究分析其发展的可行性[15],另一方面,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在我国发展又有其发展的局限性[16],如在学科设置上法务会计究竟从属于法学还是管理学,给学生感觉既学法学也学会计学,但两者学得都不够精通,因而影响其对未来专业发展及职业去向的判断,进而影响其专业承诺水平。

其三,选择的迷茫。经访谈及开放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到大三其实已经面临专业上的“分流”,见上文所述。而传统法学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面临这些问题,专业发展体系已比较成熟,他们有很清晰的专业认知,且文科类的课程相对来说较轻松,因而专业承诺水平比法务会计学生高。

(五)法务会计本科生专业承诺的影响因素

在本研究中,设置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了解程度、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预期、对所学专业与自己兴趣的符合程度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氛围等题项,以便考察这些因素与专业承诺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以上五个项目与专业承诺总水平的相关系数在0.543―0.715之间,均达到显著水平。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因素对专业承诺的影响关系,以专业承诺总分为因变量,以上面所述项目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以上五个项目是专业承诺的有效预测变量,对专业承诺均有显著预测能力,共可有效解释专业承诺66.2%的变异量。从每个变量预测力的高低来看,对专业承诺最具预测力的为“与自己兴趣的符合程度”,其解释变异量为51.2%,其次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氛围、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预期、对所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的了解程度,预测力分别为8.7%、3.7%、2.2%、0.4%。从标准化的回归系数β值来看,五个变量对专业承诺的影响均为正向的。

所学专业与自己的专业兴趣越符合,专业课的教学氛围越好;对所学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越了解,就业前景预期越好,其专业承诺水平就越高,学生对所学专业就更热爱,更愿意付出相应努力。其中专业与自己兴趣符合程度对专业承诺的影响较大,若符合自己的兴趣,学生就更愿意为之积极主动付出努力。同期的调查中发现,仅有20.1%的学生认为选择该专业是因为符合自己的兴趣。专业兴趣不是静止不变的,可以在后期的不断学习中培养。调查中发现大四学生认为该专业与自己专业兴趣符合程度比大一要高,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特别重要。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对法务会计越了解,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越了解,其学习往往也越主动,也越认同所学专业,进而更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课堂教学氛围也影响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兴趣还不是很明朗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若教师注重课内课外专业学习引导,会使学生对专业学习充满好奇,逐渐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专业内学生的学习氛围,也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喜爱程度,大学生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学习中,对于专业的看法和认同程度会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甚至会逐渐一致[17]。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毫无疑问,只有对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感到有希望,才会让学生产生专业学习的自信和动力。

三、提高法务会计本科生专业承诺的建议

(一)做好专业认知教育

根据上文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对其专业承诺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因而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学生对法务会计专业方向的了解。做好招生宣传,利用招生契机做好学生入学前的专业认知教育,尽量使学生在选择该专业时真正了解该专业,进而调整自己的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入学后在不同的年级阶段进行主题鲜明的专业教育,如大一阶段,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大二阶段,进行相应的选课指导,区分核心课程和拓展类的课程,以方便自己根据课程性质进行系统学习;大三阶段要做好职业生涯指导及考证指导,针对学生专业选择分流上的困惑给予指导;大四阶段要做好毕业论文指导和相关就业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该专业方向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阶段性的专业认知教育和指导,不断培养、调整和巩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法务会计作为新生事物,被社会认可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群体或企事业单位宣传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特点及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加大人们对法务会计的了解力度,进而使该专业学生树立专业自信。

(二)优化课程设置,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专业的教学氛围直接影响专业承诺水平,提高教学氛围,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突出法务会计核心和特色课程,适当减少低效率的课程重复和叠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专业承诺水平。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在本研究相关的开放问卷调查中,有近60%的学生表达出希望学校能加强法务会计实践教学,须加强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法务会计知识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努力营造良好学风,树立优良学习榜样,教学相长,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以优良学风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专业承诺水平。

注释:

①法务会计目前在国内尚不是独立的国民教育专业,国内高校一般在法学或会计学专业下开设法务会计方向,专业名称为法学(法务会计)或会计学(法务会计),但其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都是培养具备法学、会计学、审计学等知识的法务会计人才。本研究中,为方便起见,将法学(法务会计)方向简称为“法务会计”。

参考文献:

[1][3][7]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5).

[2][8][9][12]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1).

[4]段陆生.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

[5][17]张浩.大学生专业承诺与生涯管理[J].华东经济管理,2005,(1).

[6][16]严瑜.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实证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0][14]谭雪晴,江新华等.农村大学生专业承诺现状调查――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11]舒刚.西南大学农科大学生专业承诺的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第2篇:会计就业前景论文范文

就中国而言,培养对象即入学人员条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大专或本科毕业,具有相应年限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更多的管理知识,力求成为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类则集中在大专或是本课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主要专业的人群。比如我现在的学生,他们高考时之所以选择该专业大部分是看中了工商管理专业每一类学科都会涉及,从而拥有广泛的就业面,这也算是为毕业之后做考虑。但是据我了解,这类学生虽然每一个科目都有涉猎,像会计、管理学、人力资源等等,但是他们并不是都精于每一科,相对每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还是处于弱势竞争状态。所以对各科的专业学习技能还需要加强。在国外,例如一些英联邦国家,他们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是设置在大学本科或以上的教育水平。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选择工商管理专业,都是直接攻读的是工商管理硕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MBA学位。因为大部分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人都已经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相对于没有基础知识的普通学生,他们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很多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对课题的研究与数据收集分析中。所以他们能够更好的接纳和运用高级的管理学的知识。或者说,还有少部分人为的只是拿到一个MBA的学位,这样可以便于在以后职业道路上使自己更有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作为一门涵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部行为管理两大方面的学科门类,他的主体课程范围也就十分广泛,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等等,其中经济学就被细分为微观、宏观、西方经济学三个方面。就国内的高校而言,因为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学到的只是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在类似一些欧盟国家,他们是以修学分的形式来完成整个学业。举个例子,研究生毕业要求修满36个学分,每科4个学分,那么需要学生自己选择12门课去学习。这个选择当然会有专业的老师根据你的能力、时间安排和学科的难易程度为你提供方向性的意见,但是起码这个学起来自由度相对较高,程度由易到难,还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做调整,这也就会比国内高校广开课、门门修的效果要好。一般来讲,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是作为主要科目,也就是必选科目,特别是项目管理,它按照难易程度可以被分为两个等级。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欧盟国家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选择的这种模式,首先,他会有一个难易程度的安排,可以先学到基础的东西再到深入的理解,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其次,以修学分的方式来学习更为灵活,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比如,比较轻松的课程可以选在同一个学期修完,较难的一点的或者自己比较有兴趣的可以单独用一个学期来修完,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年限,一般是本科3年内、硕士2年内修满相应的学分。

三、教学模式

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因为人口的原因,中国无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的大课堂的方式,40~50人一个班,人多就会有“浑水摸鱼”的现象,偌大的教室老师只能尽可能的使愿意听课的学生认真听课,如果用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小部分学生的纪律就会耽误正常的上课时间。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外国的课堂,一般皆为不超过30人的小班教学,这样老师可以认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状态及程度。所以,这就是硬性规定课程的大班教学的弊端之一。一直以来,中国学生理论知识一直强于实际动手能力,中国的课堂也缺乏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各高校中,因为管理的原因,假如要外出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需要经过层层审核批准同意,手续复杂繁琐不说,带队老师的责任也是相当重大,五六十个学生外出的安全问题确实必须要引起重视。因此这一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则鲜少在国内高校中频繁开展。但是,在相当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西方国家当中,频繁展开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活动是很普遍的。具体而言,就是老师对一个要讲授的题目,是以指导性的提问去引导学生探讨这个专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除了要求你做好文字性的叙述之外,更看重的是来自真实数据与背景材料的支持与分析。作业和考试内容也不会是单纯的单选多选题,都是实际案例分析或是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描述。充分体现了“教育个体经验的累积、发展与改造”这句话。比如某“项目管理”的作业是关于某航空公司的项目计划,乍一看,连这个航空公司的名字都不认识,因为都是真实的案例,所以还需要自己去搜集有关这个航空公司关于这个项目的所有的数据,查找相应的资料,甚至是走访到这家公司做详细了解。最后相当于把整个航空公司和这个项目全部深入了解了一遍,最后一步才是进行数据分析并提交作业。对条款的细致把握和复述可能中国的教学模式更能出成效,但是对于将条款运用在实践中去分析,这则是中国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弱项。到毕业论文的时候,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文字性的精彩描述,但是在国外老师看来这些缺乏实际性。他们要求学生进入真正的公司去做实践,每周反馈、交流信息,在经过反复修改、数据统计之后得到毕业报告,当然,最后面对着校长及各科老师做现场演说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就国内的学生而言,我更多看到的是对书本的背诵,校园内并不充裕的实训室、鲜少的实训机会。不过,国内有一个不可多得的优势,则是毕业之时会有很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供学生选择,这给学生们减少了求职的压力,另一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算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校外实践的机会,对提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就业前景

就就业前景来说,中外的工商管理毕业生可谓是大不相同。在中国,要求这种技能的职位通常都是普通文员或是教师,很少会运用到学到的各种团队管理技巧与职能。但是,在国外,更多的是将工商管理这些知识、技巧、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运用到公司的具体实业当中,将领导、管理职能发挥出来。从而更根本地贴合了工商管理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的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宗旨。

五、结语

第3篇:会计就业前景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类;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49-02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围绕文件的要求,提出高校会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一、主要存在的教学问题

为了解决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应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有四:一是解决会计类应用型人才重知识教育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旨在改革会计类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胜任工作岗位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二是解决会计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薄弱的问题,试图将职业资格教育引入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三是解决会计类专业创业能力培养缺位问题,试图以就业为导向,将创业能力教育引入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四是解决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脱节问题,试图通过校内外“双基地互补”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实现了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无缝对接。

二、主要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类人才实践课程体系

探索适应市场需要的会计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长期以来,知识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取向,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会计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胜任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培养成为会计类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新任务。本成果力求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在会计类本科教育阶段增加适应岗位需要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等实践教育的分量,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层面等多角度将实践教育有效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力图构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育平台,以期大力提升会计类人才的技能及就业能力。

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原则,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面技能的培养,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优化了以实验课程、工程实训、各类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科技活动等不同教学内容与方式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系统衔接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二)探索会计类专业创业教育实现途径

提出并实践了将创业能力教育引入会计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对会计类专业进行创业实践引导和教育,使其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为此必须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创业实践理念,积极探索创业实践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加强会计类专业创业素质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对会计类专业进行创业实践引导和教育,使其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为此必须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创业实践理念,积极探索创业实践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加强会计类专业创业素质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进而提升其参与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内涵有二:一是指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和“执业资格”;二是指教师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较早提出并实践了将职业资格教育引入会计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并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突破了传统教学体系羁绊,1997年开始经过15年探索,逐渐将初级会计师、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内容引入教学体系,利用实习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提升学生的执业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2006年提出了会计类专业教师要符合“双师型”标准,教师通过职业资格水平考试,加快知识更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四)完善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

提出并实践了校内校外“双基地互补”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解决了实践教学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为培养高质量会计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实现了会计类应用型人才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的结合。

推行仿真的会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建成会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探索了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会计职业人才综合实践能力的新途径。首先涉及到实训场地问题。实训场地建设应当按照企业化模式建设,建设过程中,可以由企业按照真实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办公场地布置提出建设实施方案。在场地建设时,尽可能做到:功能齐全、环境仿真。购置了网中网会计综合平台,用友ERP财务管理软件,用友NC财务管理软件,使学生在实训基地体会“职业”环境,从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参加全国会计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三等奖和省级一等奖。通过模拟等训练,使学生协作能力、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

建立了大庆市龙鑫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炼化分公司财务处、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财务处、黑龙江石油化工厂等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良好的育人与实践环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特别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明显提高,缩短了学生工作之后适应工作环境的时间。基地每年接纳实践学生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80%,保证了实习效果。

三、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会计类人才的推广交流和就业比重逐年增加

通过互访、调研、学术交流等形式多次与相关院校接洽,推广了“会计类应用型人才“1122”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在人才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近3年的会计类大学生就业率呈上升的趋势,就业率为73.91%,78.70%,90.21%。就业前景较为乐观。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会计类专业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了解并认可本专业及其毕业生。

(二)会计类人才的职业资格通过率逐年提高

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三年来,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上述二项资格考试中均保持80%通过率。在注册会计师资格证考试中30%以上同学能够单科通过,在大庆地区会计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三)会计类人才的就业能力不断提升

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中华会计网校杯”财会实务大赛、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黑龙江省市场营销大赛、东北石油大学挑战杯大赛和经济管理学院招聘模拟大赛等各种赛事奖项。毕业生还有的“全头螺旋刷毛牙刷”、“热感应自动出烟盒”等十项发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研发改良的“节能、环保型玉米餐具”拿到国家级环保认证,并已由哈市一家高科技环保公司批量投入生产。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显著

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先后聘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炼化公司等单位专家为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2人担任黑龙江省管理学会常任理事,4人担任大庆市会计学会理事,3人担任股份公司独立董事,2人担任咨询公司兼职顾问。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5人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2人取得注册评估师资格,2人取得理财师资格,3人取得律师资格。“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果,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五)会计类毕业生赢得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通过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东北石油大学会计类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夯实,综合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严谨,秉承并发扬了务实、奉献的大庆精神,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专业培养的人才整体素质良好,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生家长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考研与就业状况都比较满意。此外,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也较高,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近3年毕业生的满意度分别为93.77%、94.56%和96%。说明了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优良的办学传统、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六)教学研究与改革成绩斐然

完成“会计学”校级重点专业建设,建成电算化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学3门校级优质课,《高级财务会计》校级重点课正在建设;承担省级教改项目14项、局级教改项目9项;发表教研教学论文17篇;获得省教育厅、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等奖励7项(篇);出版国家级教材2部,省级教材3部,优秀教材奖8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3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竞赛2项;省级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以上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为培养高素质会计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彦明,付会霞.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特色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9,(9).

第4篇:会计就业前景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能力差异;重点高校;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53-02

会计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在人类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已经在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对于会计学本科毕业生来讲,就业前景应该非常广阔,毕业生应该是不愁找到“饭碗”的。但近年来,一些大企业越来越青睐重点大学会计专业学生,而普通大学出来的学生找工作就处处碰壁。本文就两者的能力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会计专业学生能力差异分析

1.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发展模式,主要任务是进行知识创新、人才创新和教育创新,其核心是人才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对于会计人才也不例外。普通高校的会计学生最大的缺点是缺少创新精神。上课时,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老师让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极少有创意的提问,也极少有创新的做法。重点高校为了营造创新的氛围,努力将创新意识融入校园文化中,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很多重点高校组织会计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五四创新杯”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等竞赛,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丰富本科生的课外活动和培养经管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打造“亮点工程”,即学校特定阶段的重大活动,如开学典礼、优秀学生颁奖典礼、毕业典礼和校庆典礼,以及“教师节晚会”、“迎新晚会”和“元旦晚会”等。学生不仅学习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而且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践能力。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学校学习期间,加强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因而采取各种途径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实践能力也是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在会计专业学生培养上最大的差异。虽然普通高校会计教育也设置了一些实践环节课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实践教学环节并未得以落实,也未能达到理想效果,导致会计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差(包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达不到单位的要求,就业层次较低,就业质量不高。重点高校把会计理论课程和会计实践课程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实践课程环节。再加上重点高校会计实践条件比较好,监管的力度也比较大,会计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培养出的人才具有高素质的创新能力。所以很多学生未毕业就被企业签走。

3.综合素质。首先,重点高校会计学生由于自学意识强,注重从各个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在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具有广泛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不仅基础知识牢靠,实践能力也很强。其次,重点高校会计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阅也是非常严格的,通过高质量、严要求的作业,不仅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及动手能力,而且使他们养成了治学严谨的态度。最后,重点高校开设很多综合性的选修课程,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高校还重视会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种种激励制度和监管制度下,重点高校的会计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三者的作用下,重点高校会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是理所当然的。以上的种种,都是普通高校不容易做到的,因而会计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差。

二、形成差异的原因分析

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会计学生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学校、老师、学生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这种差异。本文主要从学校方面分析原因。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于既能满足专业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总体要求应该是博而不杂、专而精深、基础扎实、适应性宽。普通高校会计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缺点:首先课程结构单一,重课本知识,轻实践;再者,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过慢,内容相对陈旧落后;最后,课程设置上主次不分,内容重叠,如有的普通高校会计专业既开设流通企业财务会计,又开设财务会计课程。重点高校在注重课程设置的时效性上做的就比较好。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周期呈不断缩短的发展趋势,各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也应及时调整以适应时展的需要。部分重点高校的会计教材选用的是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每年一换,这样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另外,重点高校的课程比较丰富,除了专业课外,设有很多选修课,另外还有实践课,而且课程安排合理,这样学到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

2.激励机制。好的激励机制能起到积极有效的导向作用,高校的奖学金是激励本科生最常用的手段。但在普通高校奖学金评定时,学习成绩占相当大的比例,实践能力未列为参考指标或所占比例极小。这势必会造成学生片面追求卷面成绩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假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比于普通高校把实践经验在奖学金的评选中赋予极小的指标权重,重点高校为了调动学生的创新性,可能把奖学金制中实践经验的指标权重提高,这样做能充分调动学生暑期去企业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其进行实践提供必要的动力和一定的物质保障。

第5篇:会计就业前景论文范文

学校设有19个教学单位,18个研究所,1所附属中学。其中花江校区拥有目前华南地区最大最雄伟的图书馆,馆藏书籍约174万册,学位论文约150万篇,中外文电子期刊约1.6万种。桂林电子科大学以“正德厚学,笃行致新”为校训,依托各方面优势,已经发展成为集广西壮族自治区5所重点大学之一、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学校”等为一体的特色学校,其中信息与通信学院的邓德迎老师还随南极科考队参加了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在你们还未上大学前,是不是经常听说大学生活行动自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甚至于都懒得学习了?其实,只要你来桂电看看,你就会发现,在桂电几乎没有这种情况的出现,这主要缘于我们学校精明的管理制度。

首先说说平时的上课学习吧。在桂电,早读是必修课,并且有比较严格的考勤制度。像我读的是会计学专业,在我们商学院,早读是要按指纹机的,也就是说,早读想逃都逃不掉,也甭想偷懒睡懒觉,因为每天都会有专门的学生干部统计当天未到的人员,并在下周一公布以达到警示作用,督促大家要坚持按时上早读课,否则将会影响期末考评。至于平时上课,为了保证到课率,学校也会安排人员在课间进行点名,并要求老师监督,如若逃课超过三次,将很有可能被记入黑名单。

嘿嘿,亲爱的学弟学妹们,这样的管理虽然看起来相对严格,但是起码能保证你在大学里的基本学习热度和学习动力,有助于促进你学有所成,何乐而不为?

再来说说考试制度吧。毫不夸张地说,前几年,桂电的考试制度在广西乃至广东沿海一带的高校里都是出了名的,这主要在于它的完善、严格、灵活。前几年,为了保证学校毕业生的质量,我们桂电要求毕业学分成绩(包括考试和平时成绩)排名位居最后5%的那部分学生不得毕业;平时考试过程中,学校会专门安排有丰富监考经验的退休老教师来监考,如果发现作弊将立即开除学籍或留校察看。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考试及毕业管理制度,还有谁敢荒废学业?呵呵,其实,这就是学校管理的精明之处啊!严格的管理制度能够激发你的斗志,奋勇争先,还能够使你本身培养起良好的素养,学会遵守规则,这难道不是大学的意义所在吗?

当然,鉴于学校拥有这么严厉的考试制度,为了体现学校的精明管理,学校还匹配了非常丰厚诱人的奖励制度,我就不在这里具体说了。总之,学校为了激励和鼓励学生,也是煞费苦心!因此,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来到桂电,一定不会让你后悔。

好啦,说了这么多,好像都离不开“严格”这个字眼,那么接下来要说到的生活管理,应该能让大家松口气了吧?哈哈,的确是这样的。我们桂电一般设有四人、六人和八人间,宿舍配有电脑桌、衣柜和宽带连接等,款式舒适任你挑;另外,为了方便大家在节假日学习,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公寓自习楼,这样,就不用跑老远到教室去,生活学习两不误。怎么样,够人性化吧?

为了给大家提供更舒适便利的生活,学校里建立有饭堂、商店、电影院、游泳馆、健身馆、博览馆等,碰到周末或节假日,学校会延长断网的时间,供大家畅游网络;夏天来临的时候,宿舍管理员也就是阿姨那里可能会有免费提供的绿豆汤或纳凉用品。另外我最想提到的一点便是,如果有人不小心丢掉了宿舍钥匙,千万不用担心,因为只要你把这个情况汇报上去,会有人自动来免费换锁,不会像以前那样又要多一笔开支,只是换锁的次数不要超过三次哟。

说到我们学校的特色发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的特色专业——通信工程和会计学。呵呵,是不是有人看了之后觉得有点奇怪?一个工科类院校,怎么特色专业是一个理科专业和一个偏文科的专业呢?其实,这也正是我所说的“特色”,请听我慢慢道来。

由于我们学校以前是中央工业和信息化部直接管理的,因此,在信息化技术方面我们一直走在前头,这也是如今通信工程成为我校王牌专业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东盟与南宁或者说与广西联系密切,我们学校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资源来发展自己的通信技术研究,通过参与东盟博览会等交流学习,也使我们学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得到了宣传和提高。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主要在于我们学校常年向广东沿海一带高新技术开发区输送大量人才,在此过程中,人才的交流也促进了这个专业的发展,信息化、快捷化成为这个专业的代名词。

好了,接下来要说到的特色专业,也是广西重点打造的名牌专业——我们商学院的会计学。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特色专业呢?我们知道,如今财会方面都是依靠软件来进行工作,而信息化便是其中的重头戏。恰好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发展得比较早也有优势,于是我们依托这个平台发展了面向未来的XBRL项目(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目前国内的高校当中尚属先进之列。并且我们拥有很好的教学资源,其中商学院的李立成老师就曾是中央财政部表扬的五个先进工作者之一。依托信息化,发展商业报告语言成了我们的特色。

通信工程和会计学,这一文一理,仿佛“刚柔并济”,增强了我们学校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发展。

第6篇:会计就业前景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 市场导向 就业能力

工商管理学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中存在许多不尽合理之处,主要是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性课时偏少,没有充分体现该专业应用性的特点;特别是地方性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既有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也有财务管理方面的课程,有宏观的课程,也有微观的课程,涉及的课程面广、量大,课程交叉的内容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上使学生懂管理、懂经济、知识面宽,但与社会对复合性、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设置总体思路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合理划分教学模块,科学安排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大体上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五个模块,各模块设置相应的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各学期课程设置中,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二年级学习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学习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课则分布在各个学期中。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的关系,应统筹兼顾,选择最优的基础课程。此外,要大量开设选修课,实行主辅修制增强学生的适应面,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在市场导向下,可以尝试与企业集团联合办学模式,即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达成协议,根据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短期设置相关专业选修课,定向为用人单位培养实用性人才,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相应岗位工作,简化用人单位的培训任务。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而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上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是在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经济学、运筹学、管理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电子商务、管理沟通、金融学、财务会计等。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结构优化,基础宽厚,专业应用性强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要按照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适当减少基础课课时比例,完善专业课结构。理论课实行案例教学,在多数课程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实践或实验学时,把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课程中,培养其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切实增强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专业课程是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的参考依据,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尽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指导思想。为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体系性和目的性,应避免杂乱无章地设置课程。首先,在对专业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核心课。其次,对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进行分解,按照专业基础课服务于专业核心课的原则,根据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对应关系,调整专业基础课内容,确保其为专业核心课服务,增强专业基础课的实用性。第三,专业选修课程可按照不同的就业方向设置不同的模块,实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浙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管理为导向,开设了创业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创业风险管理、创业领导、创业融资与投资管理、综合创业设计、创业管理研究专题等特色课程。

专业选修课应该设计为就业导向的课程模块。在设置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前,首先应该调查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方向,然后选择一个或者若干个就业导向的课程模块。如开设“质量管理”、“酒店管理”等模块。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开设模块化的专业选修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细化专业和就业方向,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辅以细化的就业方向教育,更能体现出大类培养的优势。如深圳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就设立了工商方向和旅游与服务方向,其中旅游与服务方向开设了旅游与休闲活动概论、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商品学、国际商务、会展管理、旅游资源学、旅游法规、服务营销、餐饮管理、旅游规划等特色专业选修课。

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教学也就成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关键。实践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不仅仅是掌握工作所需的技能。为此,应该给学生创造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环境,切实从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能力的要求出发,设计一套具有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原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本上由军训、社会实践、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组成,构建了基本、专业、综合素质提高三大实践教学模块。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都开设了ERP实验,但也有部分高校结合人才培养方向来开设特色实验,如浙江大学开设了创业实践,深圳大学开设了旅游管理综合实验等。此外,各高校还积极联系校外资源,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杨慧慧,王喜刚.本科层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议,.河南教育,2008(12):32-33.

[2]张旭辉,王宇.地方性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商场现代化,2006(8):6-7.

[3]张天勇.大类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大江周刊,2009(11):73-74.

第7篇:会计就业前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文分析了影响德宏师专经管系教育教学质量因素,提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对策。

德宏师专经管系自2004年7月正式成立以来,发展较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学校发展、为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和清醒地认识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经管系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基本建设薄弱、职业特色不鲜明、课程和教学内容不完善、学风不理想、教育教学质量总体不高等诸多问题。为深化学情、教情认识。也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以致用,推动经管系又好又快发展,经管系于2009年4月在全系教职工和2o07、2008两个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辅以座谈法、个别访谈法等方法,发出问卷表230份,收回227份,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因素、外部因素。

1.办学要指导思想明确,突出特色。

大多数的师范院校举办非师范类高职教育,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不十分明确、清晰和统一,重高专轻高职.视师范类专业为正业,把主要精力放在师范类教育上,视非师范类高职教育为副业.是权宜之计,忽视对高职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模式、特性等的深入研究,不注重改善和提高教学的基本条件。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一个通病。经管系由于认识不足,办学定位不准.一定程度上还在按照学科的发展和学校现有条件来办学。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缺乏行业依托,以致经管系高职特色不明显。

2.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德宏师专办学经费严重匮乏。教育基础设备设施较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均处于严重不足状态。到目前为止,经管系只有一个早在2000年建成的、价值(原值)40000元的、而且只能供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实习的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其它专业的校内实训、实习实验室基本为零,学生实践的机会太少,时问太短。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如果单纯用师生比指标来衡量.经管系教师缺口并不大,但从教师的专业背景来看,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相去甚远.且出于个人学历提高、系部建设、学校发展,特别是学校转制的需要,经管系半数以上教师在2004—2008年短短的几年内相继脱产或半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师资更是雪上加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

3.高校扩招,生源质量总体下降,质量参差不齐。

据我们调查.经管系学生中有5O.22%的学生是因为高考分数偏低.只能报考德宏师专,且有4J4%左右的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或者对所学专业无所谓。也就是说,经管系绝大多数的学生是降分录取的,生源质量比较差.这些学生入学后在教学中很容易形成木桶的“短板效应”.教师授课经常面临着“就高”还是“就低”的两难选择,为保证考试的合格率,只能是降低要求,必然导致整体教学质量的下降。

4.高额的学习费用和不乐观的就业预期,影响学生学习行为方式.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据调查,经管系9O%的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和相对贫困学生约占三成.有39.21%的学生是因为学校学费相对比较低而选择德宏师专(系)的,是学生及其家长根据家庭经济能力做出的客观、现实但又很无奈的选择。高额的学习费用及不太乐观的就业前景预期.迫使学生更多地考虑将来就业及个人机会成本的补偿。这种过分功利化倾向导致学生忽视文化素质训练、忽视专业知识的认真学习、忽视自己基本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反而热衷于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或者参加其他社会活动,或者从事别的能捞取更多社会资本的事情,以致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迎合考证增加就业砝码而偏废了专业学习和能力训练。而那些为考证而考出来的证书往往“含金量”很低.根本没有把所考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更谈不上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有所建树。在此次问卷中,高达59.03%的学生对参加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感兴趣,34.36%感到一般,而只有6.17%和2.64%的学生无所谓或不感兴趣。

(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观因素、内部因素。

1.师资队伍还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高职高专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实践操作,具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经管系现有14名专职教师,平均年龄36岁,其中硕士研究生(含在读)11人,比例为78.51%,拥有会计师、统计师、助理会计师、导游资格证书等双师双证的教师有6人,比例为42.86%,在全校教师中人数最多。比例最高,表面上看已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基本合理、有良好教学、科研、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除一名教师外.其他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很少有机会从事专业技术实践工作,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很难适应或胜任高职高专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尽管我们也从校外聘请专业人士和行业能手来兼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由于人数有限,往往也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2.教育教学改革滞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不完全适应高职高专的要求。

表现在:一是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公共课门数多、课时多;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技能项目匮乏,以实践为主导,以“必需+够用”理论为标准的理念没有充分被接受和落实.课程体系尚未摆脱普通本科院校模式。二是有些课程内容本身枯燥、乏味或不实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三是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没有及时调整,单调、平铺直叙,完全以教师为主体,没有更多地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的机会,学生失去探究兴趣。在调查中.有37.8%的学生因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36.12%的学生因教学过程呆板机械而不喜欢上课、厌学.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因厌学导致学习效果不好而推卸责任的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仍旧在照搬传统的本、专科教育模式而在“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方面探索不足.同时也不能排除师资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设施简陋等原因。

3.学风方面的原因。

虽然从总体上看。经管系学生学风还比较好.学习成长、成才的意识及氛围比较浓厚,但少数学生价值取向迷失,学习目标缺乏或偏低.自我放松,学习动力明显不足,积极性不高。少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松散,学习自觉性差,上课迟到、早退,不愿意上自习、上图书馆学习,甚至有个别学生漠视学校规章制度,违反校规校纪,旷课、酗酒、晚归、考试作弊等等。在此次调查中,认为应该“天天去上自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仅占19.82%.“经常去图书馆”的只有28.63%:而“偶尔逃课”和“经常逃课”的学生比例则高达37%.有32.59%的学生对“频繁布置作业、参考书的老师反感”;对于抄作业认为“不劳而获、不可取”的只有21.15%.认为“对学习不利,从来不做”的也只占9.25%;有24.98%的学生“偶尔作弊”、“有作弊想法但没有作弊”的也占到40.53%。以上数据显示,经管系学风并不理想,学生学习状态较差,这必然影响到教学和学习质量。

4.实践教学管理薄弱且不够规范。

由于德宏师专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历史较短,学校、系部均还未能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出《实践教学管理规程》、《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验(实训)守则》、《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等有关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尚未构建起由课堂实验(实训)、校外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有机结合而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尽管我们也与德宏州宏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德宏州泉力啤酒公司、中保财产公司德宏分公司、芒市宾馆等多家单位签订协议,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也开展了一些认知实习、专业实习。但还未探索出教育教学与生产经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还不够高。

二、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措施

质量问题既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我们当前不可回避的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采取一些应对策略和措施,尽早、尽快解决问题。

(一)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也是行动的指南.高职高专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教学型、领导型人才。通俗点讲主要是蓝领、银领而不是白领、金领。因此,高职高专人才质量要体现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尤其是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责任感等等方面。处在关键点的各级领导、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教师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教育和引导。深刻领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并切实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二)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内容,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和灵魂。它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甚至于决定着高职高专教育的的成败。因此:

1.要以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大刀阔斧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以市场、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淡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实用性和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形成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呼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共生”关系。

2.要结合课程内容的改革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突破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入模拟操作、仿真练习、案例分析、课堂讨论、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程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不断探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创新能力、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与生产经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途径。实现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目的。

3.改革成绩评价办法,打破以往的单纯以笔试评定学生成绩、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把实验、实训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来.将其效果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部分。

4.教师要学习并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授课效率。并使模拟操作仿真度更高,技能训练更加有效。

(三)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实训实习基地.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实训实习基地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关系到高职高专能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是学校硬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管理类学生到实际业务部门实训实习存在诸多限制.比如:接待人数有限、需保守商业秘密等,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大高职高专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模拟、仿真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的理解和支持,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和效益。

(四)内培外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技能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立足校内,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岗前培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管理第一线顶岗锻炼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水平和能力。

2.打破身份与行业界限,聘请企业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有专长的人员到学校任教。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改善教师结构,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五)齐抓共管,加强学风建设。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从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来建设优良学风。系部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一定要注意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及相关专业、实际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设计”,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原动力。

2.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来加强学风建设。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系室都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严抓教风,以教风建设促学风建设。每一个教师都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要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负责。

3.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全面学习,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服务。

(六)建立全员、全程和全面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

第8篇:会计就业前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中职教育,培养大批熟练技术工人,是我国教育界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中职教育面临着生源质量、专业设置、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就业出路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境。中职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应在转变办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师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就业指导等方面寻找突破口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几经挫折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中职学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与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从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中职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境。

一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中存在的偏见与误区

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家长和学生本人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普高与大学扩招的直接冲击,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社会的轻视,这种轻视不仅体现在社会公众及用人单位身上,而且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存在着这种轻视现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学生中考后升入高中阶段学习,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甚至职业高中都要划定录取分数线,唯独中专可以不需要分数就可以直接就读。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用意是可以方便更多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但社会公众和家长却认为不需要分数的学校肯定是没人愿读的学校,而进入这类学校就读的学生本人则更是感到自卑和没有前途。二是来源于职业学校本身。不少职业学校的主管人员和教师对中职教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教学无用观”或“教学少用观”,认为中职学校主要是抓就业,认为教学只是作摆设的样子而已,学时长短,教与不教都没有什么关系。也有不少教师存在着“单纯理论观和“单纯教学观”,认为学校即教授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培训是用工单位的事,学校不用教,教了也自教。或者认为学校只管教学,只管发毕业文凭,至于学生拿到文凭能否就业,到什么地方就业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以上来自各方面的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对于中职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制约着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源数量不稳,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中存在的偏见与误区,社会上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许多学生宁愿花钱买普高也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从而使中职学校在招生问题上处境尴尬。这也是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扰。由招生难所引发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源素质逐年下降,导致中专、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相应的普通高中大专院校,而违规违纪现象也远超后者;二是职业学校办学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招生成本和管理成本日益加大。就招生成本而言,近年来,各职业学校为了在招生中取得竞争优势,拓宽招生渠道,招生手段不断翻新,但本质上不外乎通过给招生高额回扣和给学生优惠两个方面。就管理成本而言,由于学生素质较低,部分学生不服从学校管理,破坏公共财物、浪费水电现象比较突出,学校不得不增加管理成本,请更多的人员,花更多的精力来管理。

(三)办学资金缺乏,教学硬件不够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做”,要学会“做”,务必要有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基地作为平台。尤其要办特色专业、特色职业教育,就必须有配套的硬件设施,让老师能够把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些,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且设备应与社会同步,及时更新,要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员工,学生到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办学资金短缺,难以有效地做好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如酒店专业没有实训室,初教专业没有足够的多媒体教室等。有的学校个别专业,学生从进校到毕业都未真正开展实训,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教师半路出家,软件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和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教育,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理论基础性宽、教学媒体多样、多变的显著特点。但我国的中职教育主要是从中等专业的学历教育转变过来的,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步演变过来的。这就决定了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改行而来。对于理论课教师而言,一方面对最新的高科技缺乏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教育观念滞后,上课缺乏吸引力,把学生本来应有的兴趣在长期的“念书”过程中给消磨掉了。部分专业教师也仅注重校内活动的参与性和教学工作,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分析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专业实践能力不够。

(五)专业设置杂而不精,缺乏优势

职业学校要形成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设置,职业学校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否吸引生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设置的科学与否以及发展的前景好坏。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办专业没有规划性,也缺乏远瞻性,往往只是随风而动,感觉社会缺少什么人才开办什么专业,往往等学生毕业了,人才却已经饱和;有的专业设置不切实际,硬件软件都不配套,就盲目开办,结果学生什么本事也没有学到,感觉就是个中介所。总体来说,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呈现杂而不精的特点。专业多,但缺乏精品,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学校缺乏特色,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六)中职毕业生缺乏竞争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毕业生就业出路的顺畅与否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广大家长和学生根本利益实现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中职毕业生学历层次较低、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缺乏就业竞争力,加之受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挤压,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不被用人单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重招生宣传,轻就业指导和培训,从而导致中职学生在就业中缺乏正确的定位,缺乏吃苦创业的精神、缺乏踏实敬业的作风,结果要么找不到岗位,要么找到岗位很快又下岗。

笔者认为,以上六个方面的现状是目前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巾职学校要想在目趋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突破这些瓶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促进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为中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005年11月,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总理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把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在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一定问题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采取有力措施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这种扶持不能停留在口头或文件里面。如今年着力推行的贫困学生资助办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这还不够,政府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加强舆论导向,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中职教育办学条件;加强政策宣传与监管,保证生源比例等等。各类中职学校应根据相关政策和精神为自己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转变传统的人才理念,树立正确的中职教学观

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人才理念。确立新型的人才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首先需要中职学校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升学,轻就业的传统教学观。中职教学应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念为核心,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树立起中职教学的服务理念和实践理念。所谓“服务理念”就是教学要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一切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所谓“实践理念”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事”,为学生完成学业而教学,为学生的职业而教学,为学生的就业而教学,为学生的创业而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学。

(三)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切实提高学

校教育质量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与地位的关键。尤其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下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否则促进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改善办学条件主要是加强教学设施、实验与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学与实践提供条件。由于中职学校底子薄,政府投入有限,各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各地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坚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如笔者所在的常德旅游学校(原常德师范学校)在资金短缺、实训场地不足的情况下积极与桃花源旅游区及市内八百里、华天等大酒店寻求合作,为本校旅游专业建立了稳固的实训基地,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也为学生进行实践、实习和今后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加强师资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各类中职学校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教师实现从单一的理论教师向“双师型”方向转变,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如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或者有计划地通过引进、聘请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业教学与培训,促进专业知识的更新与实用技术的指导。

(四)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加强精品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形成品牌效应

学校需要特色,有特色才会对家长和学生产生吸引力。不说各类高等院校,目前连许多普通高中都已形成了特色,如笔者所在地的几所高中,人们有口碑是一中的素质教育,六中的飞行员招考,七中的艺术培养,芷兰的升学率。因为各具特色,人们各取所需,趋之若骛。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处在普高和高校的夹缝中间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要想摆脱生源大战的箕豆之煎,必须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创立自己的品牌。具体途径一是强化市场意识,合理进行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招生结构,对于就业不好或就业前景甚忧的专业停止或减少招生计划。二是加强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实施精品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学校实验和实习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龙头”,有了龙头就形成了品牌,有了品牌就能改变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促进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有了社会的认可和家长、学生的追捧,就能改善中职学的生存环境,拓展中职学校的发展空间。

(五)加大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市场。

第9篇:会计就业前景论文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调整;预警机制

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专业设置是影响其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的招生、学生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就业前景。

独立学院的特色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了确保独立学院对人才的培养能够适时地满足市场发展需要,独立学院应对其自身专业设置进行评估并及时做出反应,通过预警的方式明确提出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使独立学院毕业生能符合市场的需求,提升就业率。使政府、用人单位、独立学院、毕业生四方之间能够在公开、透明、公平的环境下达到各自的目的。因此,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调整预警机制的研究能够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一、预警机制的意义

预警机制主要是指在事情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就对其进行迅速探测发现、分析、判断问题并做出反应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将这一机制与独立学院的专业调整相结合,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通过对独立学院整体就业和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统计,对就业形势相对较差的专业发出反馈警示,从而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目前独立学院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

1.专业结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独立学院都努力地进行办学探索和研究,均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想,建立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现有14个专业,其中有8个语言专业,分别为商务英语、英语、日语、朝鲜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俄语;共有6个非语言专业,分别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法学、行政管理、酒店管理和新闻学。这些专业中语言专业是学院的特色专业,学院为了突出特色专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这8个语言专业中。在这些语言专业中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上各个学校都开设的专业,如英语专业,对待这样的专业,本学院主要是利用不同的专业方向,将专业细化,分成了不同的方向,如英美文化、口译、笔译、同声传译、欧盟事务、旅游管理、国际新闻等方向。另外一类是学院自己的特色专业,即目前全国各高校开设的相对较少的专业,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我院这类专业师资结构合理,教学质量相对较高。

我院为了突出语言专业的优势,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自学生进入校门,从低年级、零基础阶段就给学生配备了外教。其次是学院与国外的学校建立了更多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有“3+1”“2+2”“3+1+1”等,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国门。这些“走出去”的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国外的文化背景,而且迅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更好地将语言作为一门工具,再通过选择其他的专业如金融、会计等,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将来找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专业设置现状

独立学院不同于其他的公立学校,独立学院是教学型的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结构,将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院根据教育部201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相关要求,并结合社会需求,对专业的设置、专业计划进行了大幅度地调整,将专业计划分为了通识教育课程即公共必修课部分,包括大学语文、数学、思想政治、军事理论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即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先修课程,比较宽厚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专业核心课程(学位课程)即该专业的最主要的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根据专业细化的不同方向而开设的该方向的课程;实践与创新课程即包括了毕业论文和实践课程,其中对以往的实践部分进行了调整,即调整后各专业增加了课外实践部分的学分,将课外实践由原来的2学分调整到了14学分,目的是加强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3.目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对于语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多为国家事业单位、高校、外事、外贸、外企、旅游等部门,从事口笔译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还有一部分学生出国深造或者考取国内的研究生。

对于非语言专业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多为国际贸易进出口公司、企业内部进出口机构、国际商务公司、银行、物流公司、商检机关、海关、外经贸机关及下属单位、外资企业等涉外公司或部门工作;又例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多为银行、证券、基金、投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内外资企业、政府及公共事业单位、金融管理部门等工作。以下是我院2013届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三、进行专业调整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大学,以本科生教育为主,毕业生以面向就业为主,并且主要面向地方招生,以我院2013年招生为例,虽然面向全国28个省市进行招生,但是天津市生源约占整体生源的23%。而且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学校从实际出发一开始就明确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学生就业角度看,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普遍不足,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从而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对行业的发展趋势不了解、知识面窄、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差等方面。学生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只有10%可以用上,然而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从校园走出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够将专业知识完全用于实际的工作中。

构建专业调整预警机制,使各专业能够坚持将社会需求、产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紧密结合,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专业进行调整,这样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够把专业知识在工作岗位上转化为技术。

四、专业调整预警机制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