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热点分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可视化分析;现状;进展
【中图分类号】 G23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29—07 在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中,学习的建构本质、社会协商本质和参与本质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来[1]。突显学习社会性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由此备受关注。目前,国内相关的文献繁多,研究人员只能对其感兴趣的某方面深入研读,如何快速地对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进行总体了解,并对其研究进展有一个简要判断,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一个领域的进展现状,实际上就要对该领域已产生的和新产生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文献资料中蕴含着某个研究领域的丰富知识,因此,有必要将这些知识从文献中挖掘出来[2]。为此,本研究借助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对十多年间(2001年~2011年)国内已有的学习共同体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从而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方向和进展状况有一个总体把握。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由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教育、社会学、计算机与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国内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文献量非常大,刊登该研究领域成果的期刊种类也较多,且比较分散。为尽可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的信息与全文。
(二)研究文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Community的中文译法通常有“社会”、“共同体”、“社区”、“社群”等,最常见的是“共同体”和“社区”的译法,同时与community有关的复合词汇也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如本研究关注的“learning community”就有学习型社区、学习共同体两种不同的译法。因此,本研究在检索时,使用以下控制条件“期刊年限(2001~2011)+来源类别(核心期刊),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共同体)或者包含(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期刊文献725篇(检索时间为2011年10月15日)。同时使用控制条件“期刊年限(2001-2011),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共同体)或者包含(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博士论文66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硕士论文628篇。最后,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文献信息依次进行文献信息采集。
在文献数据信息处理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数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v1.0[3][4],以及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信息可视化统计软件CiteSpace 3.0.R2[5][6]两款数据统计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CiteSpace软件可有效探索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与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得文献计量学分析易于实现历时性的动态化[7],该软件内嵌了国内学者刘盛博编制的CNKI(RefWork)格式转换程序,具备将CNKI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格式的功能。但受CNKI数据采集选项和中文文本处理功能的限制,CiteSpace仅可有效处理CNKI数据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分析。因此,笔者同时选用Bicomb软件、UCINET软件,甚至人工统计的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补充处理与分析。最后,依据统计结果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判。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产出分析
笔者按年度对2001至2011年间的国内期刊论文和国内硕博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2011年截止到笔者检索日期10月15日),国内各年份的论文刊发与学位论文数量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分析可知,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11年仅能检索到10月份),特别是近三年来,期刊论文数量一直保持在100篇以上,硕士论文也从2007年开始保持在85篇以上,这可能与国内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的社会性等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的关注力度加大有关,从而引发更多的国内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如果单从博士论文数量上看,则相对比较稳定,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十篇左右。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趋于上升趋势,有更多的学者开展该领域研究。
(二)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
用Bicomb软件对2001~2011年间关于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载文期刊分布进行统计,载文量大于等于10篇的期刊有21家,结果见表1和图2。其中载文数量在前10位的期刊的载文量占到了全部文献的41.89%。仅就载文期刊关注领域来看,学习共同体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
为有效反映研究论文的机构来源,本研究使用Bicomb软件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的研究单位或授予学位单位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无论从期刊论文数量还是硕博论文数量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均是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个重镇。如仅从期刊载文量来看,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也对学习共同体研究做了较突出贡献。但若仅从硕士论文上讲,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位论文数量较多。为此,我们对各单位不同类型的发文量进行对比(图3),发现了一个现象,即:有些单位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较多却少有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但有些单位核心期刊发文量较低却有特别多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前者还比较容易理解和解释,即该校有相关研究,且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没有引领研究生跟进该领域的研究。但后者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即研究还没有得到业内广泛认可(表现为没有在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或较少),却指导了非常多的硕士论文研究。
(三)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使用CiteSpace 3.0.R2,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1年,阀值为50Top per slice,采用最小成树算法,利用国内期刊文献绘制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共得到节点366个,连线294个,结果见图4和表3。而对国内硕博论文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节点321个,连线315个,结果见图5和表4。
根据陈超美的介绍[8],分析由CiteSpaceII生成的期刊热点知识图谱(图4)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热点可以确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等。而根据硕博论文热点知识图谱(图5)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确定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领域为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知识建构等。
由表3可知,期刊高频关键词频次排序中,学习共同体最高,因此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从节点的中介中心度看,学习共同体的中心度同样最大,因此其节点的紫色年环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核心地位,紧随其后的是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若从硕博论文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和频次统计角度分析(见表4),对策的研究频次最高,专业发展排其次。但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等的中心度相比前两者更高,占较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期刊论文来看,关于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最广泛,而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从硕博论文分析,学习共同体隐去了其中心位置,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等主题凸显出来。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频次最高是易于理解的,但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博论文都显示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热度较高,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学习共同体,人们不仅研究它的概念、内涵、基本理论和形成机制,更关注它的具体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强调教师知识提升的理智取向的专业发展范式,虽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学习共同体所提倡的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和分布式认识观适应了人们对学习观的转变,特别是它强调的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文化场域依存性、多元主体互动性等适应了当今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正好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主要不是通过“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实践,并实现专业发展)[9]、生态取向(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并不能全然依靠自己,而应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有效利用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专业发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到教师教研合作能力和教师群体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的高度)[10]。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理念、实践形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和实践指导。因此,在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研究现状,本研究以“主题(学习共同体)并含(教师专业发展)”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1~2011年间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研究文献呈快速增长趋势(见图6)。2003年,顾小清在《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一文中对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教师在场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这一领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逐年增多。
而以“主题(网络学习共同体)或含(网络学习社区)或含(网络学习型社区)”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图7),国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在近年来才逐渐被广泛关注的,这一转变与Web2.0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恰好契合。Web2.0的六度分割理论、利用集体智慧与学习共同体理念相似,同时,Web2.0及其相关技术为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网络共同体及其相关问题逐渐成为该研究范畴所相关。
对研究热点分布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结果见图8和图9。从图8来看,现有的研究热点主要出现于2005年之前。2005~2010年间,虽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但研究频次和中心度相对不大。而从图9来看,形式也基本一样,知识热点和出现时间稍有区别,最为突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时间和关注程度稍有差别。从二者的整体时间分布情况来分析,2005年以后,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主要是对以前研究热点的继续深化。总体看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各研究方向逐渐成熟化,呈现静态稳定趋势。
2.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ace软件选择突变专业术语类型(burst term),利用其词频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前沿术语分析。期刊论文得到突变专业术语366个,硕博学位论文得到321个,分别对视图布局进行精简合并,形成结果见图10和图11。综合分析这两个图,显著的索引专业术语主要有: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共同体、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对策、Web2.0、学习环境、知识建构、网络课程、建构主义、教师培训等。
对这些词语进入深入分析,可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概括为以下三类。
(1)理论深化类
以“题名(学习共同体)或含(学习型社区)”为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再检索,将数据导入Bicomb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人工鉴别发现,随着学习共同体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关于对原有概念和理论不断反思、修正和深化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多。同时,人们不再停留在早期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阐释和区别上,而是从不同视角对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丰富、充实。这种深化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理论内涵的深化,即:更深入地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从生态哲学、后现代哲学等视角研究学习共同体,同时还表现在从社会建构观、分布认知理论、知识论、学习的实践论等角度对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挖掘。第二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外延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不同实践形式的理论深化,包括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类
该方向致力于将学习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及其方式与具体的实践领域相结合,发挥其优势,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领域愈久弥新的问题,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还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学校、课堂与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然而这些主阵地却历来备受诟病,甚至把“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价值的关怀[11]”的现代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归结为教育问题。改变现状、促进人类发展是每一个教育研究者的理想。因此,与学校、课堂和课程等相关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包括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等)等非正式场合教育,可见,与社区、实践、网络虚拟世界等领域联系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组织形式也将成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3)构建策略类
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策略研究是一个必然趋势。时至今日,网络已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与网络相关的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必然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又一趋势。Web2.0作为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的网络组织形式,正吸引更多人选择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迎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全民织网时代。如何利用Web2.0及其相关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或虚拟学习共同体必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又一增长点。
(四)研究学者合作网络与机构合作网络
1.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
将采集数据导入Bicomb软件,以作者为关键字段进行提取、统计后,选取频次≥2的86名研究学者(频次累计百分比为9.5861%)数据,生成Excel类型共现矩阵文件。将Excel文件输入UCINET软件,输出##h类型的数据集。然后,导入UCINET集成软件[12]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生成结果见图12。从图12可以看出,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学者合作较松散。为进一步研究各位研究者在本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上,我们就认为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概念(见表5)。在权衡以上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对作者研究情况进行人工文献阅读与排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3个合作密切的研究群:钟启泉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者,主要关注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以及知识社会与文化催生等;王陆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者,从网络交互、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研究;时长江则更多地关注了课堂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从中间中心度上看,佐藤学、时长江、郝志峰在合作网络中的影响程度较高,是合作网络中的重要人物。
2.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对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的研究,选取频次≥2的研究机构共26个,频次累计百分比达22.3529%,采用与作者合作网络研究的相同程序。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见表6和图13。可知,机构间的合作也比较松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在整个网络中的度数中心性最高。而从中间中心度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同样是合作网络中的代表机构。
总之,国内学习共同体合作研究相对较为松散,研究者之间相对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分散了研究力量。如果仅从文献研究者所属单位上推理,研究者间应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可能。这也许要归因于国内论文署名习惯,许多研究成果可能是多名研究者合作进行的,但因为各种因素,文章最后只署了一个名字。
三、总结
本研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从研究论文数量、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研究学者合作情况和研究机构合作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进展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研究论文数量上看,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发文数量较大,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发文数量逐渐趋于平稳,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该研究领域逐渐趋向成熟。
第二,从发表文献的载文期刊分布来看,主要期刊有:《中国远程教育》、《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全球教育展望》、《电化教育研究》等。
第三,从研究单位分布来看,期刊论文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而硕士论文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
第四,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基本可以界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知识建构等。
关键词:教育研究;转摘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简介:
摘 要: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2013年转摘的1 194篇教育研究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转摘论文来源杂志较广而相对集中研究领域广泛;90.62% 的作者来源于高校且多出自师范院校;49.50% 转摘论文为基金项目成果。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中于教育公平、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教师教育、道德教育、学前教育等,关注现实的问题意识凸显。在未来教育研究发展中,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均衡的实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化高考制度等主题将持续受到关注。
关键词:教育研究;转摘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简介:江波(1973— ),男,江西九江人,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第一、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它实际上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确定论文论述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合适的论文选题。
第二、电大学员毕业论文的写作一方面是对这几年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同时也是对学员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全面考察。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非常重要,既要考虑论文涉及的层面,又要考虑它的社会价值。
二、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一)专业性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必须紧密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从那些学过的课程内容中选择值得研究或探讨的学术问题,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否则达不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我们学得是工商管理专业,选题当然不能脱离这个大范畴,而且在限定的小范围内,也不能脱离工商管理、企业经营去谈公共事业管理或金融问题。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任何现成的学说,都有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这就是选题的突破口,由此入手,是不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二)价值性原则
论文要有科学价值。那些改头换面的文章抄袭、东拼西凑的材料汇集以及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当然谈不上有什么价值。既然是论文,选题就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也就是要具有先进性、实践性和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企业管理中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论题,或是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普遍意义的议题,还可以是新管理方法的使用。毕业论文的价值关键取决于是否有自己的恶创见。也就是说,不是简单地整理和归纳书本上或前人的见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用新的事实或新的理论来丰富专业学科的某些内容,或者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可能性原则
选题要充分考虑到论题的宽度和广度以及你所能占有的论文资料。既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做到“量力而行”。”选题太大、太难,自己短时间内无力完成,不行;选题太小、太易,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不行。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主要应考虑选题是否切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是否可以收集到足够的材料和信息,是否和自己从事的工作相接近。一定要考虑主客观条件和时限,选择那些适合自己情况,可以预期成功的课题。一般来说,题目的大小要由作者实际情况而定,很难作硬性规定要求。有的同学如确有水平和能力,写篇大文章,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当然是很好的。但从成人高校学生的总体来看,选题还是小点为宜。小题目论述一两个观点,口子虽小,却能小题大做,能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这样,自己的理论水平可以发挥,文章本身也会写得丰满而充实。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小论题,特别是与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不仅容易搜集资料,同时对问题也看得准,论述也会更透彻,结论也就可能下得更准确。
三、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第一、 浏览捕捉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占有的论文资料快速、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的方法。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自己的论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全面阅读研究,主要的、次要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的都应了解,不能“先入为主”,不能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观点决定取舍。而应冷静地、客观地对所有资料作认真的分析思考,从内容丰富的资料中吸取营养,反复思考琢磨之后,就会有所发现,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自己的论题。
第二、 追溯验证法。这种方法要求学员先有一种拟想,然后再通过阅读资料加以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学员应该先有自己的主观论点,即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初步确定准备研究的方向、题目或选题范围。这种选题方法应注意:看自己的“拟想”是否与别人重复,是否对别人的观点有补充作用;如果自己的“拟想”虽然别人还没有谈到,但自己尚缺乏足够的理由来加以论证,那就应该中止,再作重新构思。要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抓住不放,深入研究。在阅读文献资料或调查研究中,有时会突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尽管这种想法很简单、很朦胧,也未成型,但千万不可轻易放弃。
第三、 知识迁移法。电大学员通过两年或者三年的学习,对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经济或者法律或者其它)有一个系统的新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对旧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一种有效的更新。在此基础之上,学员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用所学到的新知识来感应世界,从而形成一些新的观点。理论知识和现实的有机结合往往会激发学员思维的创造力和开拓性,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第四、 关注热点法。热点问题就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能够引起公众广泛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关系国计民生,或涉及时代潮流,而且总能吸引人们注意,引发人们思考和争论。电大学员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大部分也都会关注国际形势、时事新闻、经济变革。选择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论文论题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可以引起指导老师的关注,激发阅读者的兴趣和思考,而且对于现实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论文的论题对于学员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完成论文也提供了许多便利。
第五,调研选题法。调研选题法类同于关注社会热点这样的选题方法,但所涉及的有一部分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有一部分并不是社会热点问题。社会调研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调研所涉问题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问题的现实认识将更为清晰,并可就现实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电大学员将社会调研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论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而且可为解决一些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路径。笔者认为这是电大学员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方法。
四、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同学们可依据以下几个研究方向,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进行论文的设计和写作。 1、企业管理理论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企业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和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如以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一般内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及效率、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变革、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等问题为论文选题的参考,进行毕业论文或学年论文的写作。
2、企业战略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展开写作论述。比如竞争优势的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企业战略态势的选择、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企业技术战略的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可以作为论文的选题的核心展开。
3、人力资源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紧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展开论述。比如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价值分析、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构建、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的激励模式、培训模式的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绩效与薪酬管理(尤其是高管人员的薪酬模式)等问题,都可以作为论文选择的主题。
4、市场营销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紧扣“顾客主导”的市场营销理念,以实现顾客价值为主导思想展开论文的写作。比如顾客主导型企业营销战略选择、顾客价值管理、市场营销方式与渠道的选择与创新、品牌的管理与建设等等都可以作为论文的写作主题。
5、运营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运营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紧紧围绕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科学方法,展开论文的写作。比如可以以6西格玛(6sigma)管理方法、产品开发与工艺选择、生产系统的布局、生产流程再造、流水线生产作业计划、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周期性生产类型的作业计划和总体计划等等问题作为论文的主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物流管理;研究热点;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物流管理一直是实践领域和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经济管理到机械工业、数学和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等,横跨人文社科到理工科学诸多细分领域,涉及现代物流、逆向物流、绿色物流、应急物流、国际物流、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物流管理优化等众多研究主题。目前,对物流管理的研究状况纷繁复杂,到了亟须梳理与总结的阶段。虽然有少数定性和定量的文献综述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但仍难以从海量的物流管理研究文献中廓清该领域的研究全貌。鉴于此,本文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梳理和剖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可视化的形式将国内近10年物流管理研究概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是在共词分析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构建关键词节点和网络,以网络图谱形式揭示研究主题的热点[1]。
1.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5—2014年核心期刊物流管理论文的高频关键词作为分析载体,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级检索系统,检索题名或关键词“物流管理”,时间范围为2005—2014年,来源期刊为核心期刊,操作时间为2015年6月9日,检索得到926篇期刊论文,共包含4207个关键词,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2数据处理
2.1高频关键词选取
为了保证期刊论文关键词的有效性,我们对所获得的4207个关键词进行预处理。首先,将相同或类似的关键词进行去重、合并,如将“中小型企业”汇总到“中小企业”,将“RFID技术”“射频识别”和“无线射频识别”汇总到“RFID”,将“供应链管理”汇总到“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汇总到“人才培养”,将“逆向物流管理”汇总到“逆向物流”,“物流人才”汇总到“物流管理人才”,将“高职”汇总到“高职院校”等;其次,删除没有实际意义的关键词,如“理念”“措施”“实现”“现状”“建议”“探索”等,将关键词简化为2161个。在这些关键词中,本文选择出现大于等于8次的关键词,共45个,占全部关键词2.08%,频次占全部关键词频次的43.71%,将这些关键词作为确定物流管理研究热点的基础,如表1所示。
2.2关键词共词矩阵的构建
基于表1所示的高频关键词,利用相关软件,对45个关键词进行两两共词检索,并统计其在926篇文章中同时出现的频率,构成了一个45×45的共词矩阵。由于原始数据之间共词频率差异较大,本文运用Ochiia系数方法[2]将共词矩阵转换为相关矩阵,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不做描述。鉴于共词矩阵中的0值过多会导致相关矩阵中0值过多,统计时容易造成较大误差,因此,用1与相关矩阵数据进行相减,得到表示两个关键词的相异矩阵(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
2.3社会网络分析
本部分内容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原理,将表2所示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Ucinet软件,绘制成社会网络图谱,该图为已进行中心性分析得到的图(见图1)。(1)密度。网络密度体现了网络图中各节点之间的密切程度,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网络联系越紧密。图1的网络密度为0.7192,标准方差为2.7878,表明在物流管理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集聚性。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除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一词只与GPS有连接外,其他词与靠近中间词之间的连线较多。(2)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度的绝对值大小表示某个关键词与网络中其他词共同出现的频率,频率越高,越有可能是主题研究中的热点[3]。分析显示,供应链、高职院校、逆向物流、物流管理专业、第三方物流等的点度中心度较高,这反映了物流供应链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数据挖掘、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物流、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管理和农产品物流管理这几方面研究较薄弱,研究应该更加深入。(3)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节点对整个网络中资源的控制程度[4]。网络的中间中心度为49.81%,其中,供应链、GPS、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逆向物流、物联网和RFID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说明这些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中,RFID、物联网、GPS、仓储管理、应急物流和绿色物流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但是点度中心度较低,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关注的焦点。
3研究热点主题探讨
3.1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包含“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创新”10个关键词,这些热点词反映了学者们对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的重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管理专业目标定位、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其中,实践性教学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表明现阶段我国高职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更加趋向于实践性和创新性。
3.2物流供应链
从社会分析网络图谱可以看出,供应链处于中心的位置,且中心度较高,说明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是近10年来物流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该主题包含“供应链”“第三方物流”“仓储管理”“ERP”等高频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是目前企业获取竞争力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随着供应链管理快速发展,物流外包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5]。在物流外包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兴起并不断引起学者和业界关注,成为此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3.3中小企业的农产品物流管理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小企业、农产品、管理模式、信息系统、优化、物流配送这几个关键词。由于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效的物流管理模式和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对中小企业、农产品至关重要,可以使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但是现实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煤炭企业和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各种问题,如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不规范、信息化程度低等,因此未来关于这一方面研究空间还很大。
3.4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包括“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逆向物流”和“循环经济”,其中包含3个研究热点:绿色物流、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践,两者相互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再制造、再循环与再使用是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共有的内容[6]。两者的不同在于绿色物流强调所有物流活动尤其是正向物流对环境的影响[7]。
3.5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是由“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物流成本”“信息化”“企业物流”和“物流作业”6个研究角度构成。反映了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广泛用于物流管理,现代物流呈现出信息化、标准化、系统化等发展趋势。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结合,提高了物流企业服务的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3.6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包含“应急物流”“物流系统”“物联网”“电子标签”和“RFID”4个关键词。应急物流提出的目的是追求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将损失及不利影响缩小到最小[8],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物流系统至关重要,而物联网技术(RFID、GPS、GIS3)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应急物流中信息化偏低导致的物资配送缓慢、配送车辆路径不合理、物资跟踪丢失等问题,提高应急物流管理的效率。
3.7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只与一个高频关键词GPS有连线,从网络分析中可以看出,该知识点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度,远离网络核心,说明它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不同于其他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如李一波介绍了基于GPS和GIS技术的可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9];杨宝森通过XML软件技术构建了跨组织、跨部门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10];张文建介绍了基于B/S模式一体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其关键技术[11]。
4结语
本文以2005—2014年CNKI收录的物流管理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方法,描绘出我国物流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热点研究方面:供应链、GPS、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逆向物流、物联网和RFID等关键词对其他关键词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影响力,是这一阶段我国物流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供应链是联结这些热点最重要的桥梁。在研究趋势的预测方面,有的高频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联系较少,也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在物流管理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国内物流管理研究主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物流供应链、绿色物流、现代物流、应急物流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小企业和农产品物流管理。其中,供应链、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和物联网居于核心地带,与环绕周围的其他的主题一起构成我国物流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
参考文献
[1]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6):65-75.
[3]魏瑞斌.社会网络分析在关键词网络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9):46-49.
[4]朱庆华,李行亮.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179-183.
[5]周永祥.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5.
[6]RogersDS,Tibben-LembkeR.AnExaminationofReverseLogisticsPractices[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2001,22(2):129-148.
[7]DeBritoMP,DekkerR.Aframeworkforreverselogistics[R].ERIMReportSeriesResearchinManagement,ERS-2003-045-LIS,2003.
[8]王宗喜.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4):37-39.
[9]李一波,张志勇.基于GPS和GIS的可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冶金自动化,2005(5):11-15.
[10]杨宝森,刘鲁.基于XML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6):26-27.
关键词: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80-03
从字面看,“教学”既包括“教”也包括“学”,那么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和。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学”是由教师的“教”指导的,教师“教”的方法往往决定了学生“学”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方法中应当重视教师“教”的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涉及教学过程的所有重要环节,具体包括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形式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特有的作用和局限性,这就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本文以《中国税制》课程为例谈谈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下,教学方法的改进路径。
一、《中国税制》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内容
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泛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在此目标下,《中国税制》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制定税法的基本原则和税收的经济效应等基本税收理论与知识;熟悉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并能运用基本税收理论分析税收制度,提高学生税收经济学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掌握现行税法中主要税种征税办法和具体规定,如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相关规定,通过授课和实践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规定和方法,能够计算各个税种的应纳税额,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税收理论分析经济现象和税收制度,使学生初步具备设计、解释税收制度的能力,能探讨税收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此《中国税制》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税收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税收基本概念、本质及其特征;制定税收制度的基本原则;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分析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及税法的分类等。另一方面现行税收制度中各主要税种税款的计算及征纳管理。
二、《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方法改进路径
(一)重视运用热点新闻讲解税收理论知识
应用性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理论,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践操作过程。税收理论知识很重要,但初学者会觉得枯燥,本部分并不太好讲。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组织方式,这种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偏重于对概念与理论的系统讲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更会觉得课堂沉闷。沉闷的课堂又影响教师讲课的激情。两者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要打破这种沉闷的现象,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热点问题导入、新闻导入、案例导入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到税收原则时,可以用当前国家调控房地产的“国五条”中对个人转让房产按差价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这个热点问题作为切入口,因为该问题在各大网络和媒体已引起广泛关注,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学生自己家庭投资理财行为,所以学生们会很感兴趣。再比如讲到税负转嫁时,可以用香港限制游客携带奶粉数量这一新闻作为讲课背景,分析为什么新西兰的奶粉、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等在香港的零售价格要远低于大陆。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些热点问题或经济政策可以用税收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选择这些热点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切忌“空对空”,理论来自实践,理论的讲解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否则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生“照本背诵”的“学”,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是要真正做到“理论回到实践中去”不仅需要教师投入时间精心备课,更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课堂组织能力,能够将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新闻热点的分析也要能够放得开、收得回。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提问、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中国税制》课程而言,要具有准确计算各主要税种税款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税法基本条款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教育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社会层面,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其社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适合通过案例教学和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知识。
教师通过对案例的介绍、分析和讨论,才能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法律规定讲深、讲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同步思维、思考和训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形象。比如增值税是我国最大的流转税,其税法内容繁杂,税款计算考虑的特殊情况多,是《中国税制》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为了使学生系统、全面掌握增值税的计算,可以设计一个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稍复杂些的工业企业,尽量将增值税计算殊业务的处理囊括在企业的经营业务中,以此为案例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案例讲解规程中,可以给学生发放增值税专用发票票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增值税价外税的特征及由此特征决定的增值税计税依据的税务处理。通过认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增值税税款计算流程,更好理解增值税税法的相关知识。为进一步规范案例教学,教研室可以组织任课教师编制典型教学案例集,每年进行更新,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资料,并建议教师在授课时使用统一的典型案例组织教学。同时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编写税收实务习题集,根据课程进度设计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印发给学生。每次课堂上挑选一两个典型例题作为课堂精讲题目,而习题留作学生业余同步训练,这一做法成本低,效果好。
(三)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除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独立思考,就需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探索不同的做法,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条件。本科院校都会设置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也可以通过自学、撰写课程小论文、读书笔记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中国税制》课程要求学生掌握19个税种的税款计算及税款的缴纳和管理,由于课堂教学有限,不可能也不应该对每个税种一一讲解,所以除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几个主要税种详细、系统讲解外,其他税种都应当采取学生自学的方法。
课程小论文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根据我国当年税收政策或者其他税收领域的热点问题布置课程小论文,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资料室等资源。查资料、写文章,一是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二是学生能够了解学科前沿,逐步培养学生驾驭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三是通过锻炼,学生掌握文章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课外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课程内容提供经典著作、学科前沿性论文等阅读资料,要求学生阅读这些资料。通过课外阅读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税收现象和税收问题,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分析,提醒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时常关注社会经济现实的习惯,训练学生运用税收理论知识来理解分析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课余生活。
(四)重视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
高校课程考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很好地落实教师“教”的内容。相反,不科学的考试可能会毁掉教学中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为了保证上述《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方法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应当重视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可将《中国税制》课程考核分三个部分:一是正常的闭卷考核。主要考察税收理论知识和主要税款的计算与缴纳,这部分占课程总成绩的60%;二是其他小论文、课外阅读笔记,占总成绩的20%;三是平时考勤和作业,也是占总成绩的20%。为了督促学生自学,保证自学的效果,期末考试试卷中自学部分的分值应占到卷面分数的20%。为了防止小论文的写作流于形式,教师应安排一定的课堂时间,给每个学生不超过五分钟的时间讲解自己论文的核心的观点,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既锻炼了能力,又激活了课堂,并为毕业设计和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基础。然后教师依据学生的论文观点和现场表达能力给学生打分,作为评定课程总成绩的依据之一。为了鼓励学生完成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要求学生根据课外阅读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定期检查并给予等级评定,作为最终评定课程总成绩的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凤岐,王伟廉.教学方法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J].中国大学教学,2009,(03).
[2]曾振平,沈振峰.论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05).
[3]何菊芳,季诚钧.“读、议、练”教学模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09).
[4]魏小文,陈爱东.财税应用型创新复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6).
[关键词] 洪涝灾害;CiteSpace;研究力量;热点;前沿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4-39-3
Analysis of Hotspots and Frontiers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Field in Beijing
Li Chun Xu Yanl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Beijing 100032)
Abstract: Taking fifteen years' SCI papers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field in Beijing district from 2001-2015 as objects, with CiteSpace as tool, the research agencies, hotspots, frontiers and future tendency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field in Beijing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encies carrying out flood disaster researches in Beijing were mainl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d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The research hotspots were regional flood disaster, climate and flood disaster, flood disaster caused by related activities, and related fundamental research. The research frontiers were mainly Yellow River, climate chang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decline tendency.
Key words: flood disaster; CiteSpace; research strength; hotspots; frontiers and tendency
洪涝灾害是世界上最主要、且频繁发生的灾害之一。我国地形地势复杂,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较大,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匀,导致洪涝灾害突出,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总体来说,北京地区处于持续干旱状态,但汛期降雨时间短强度大,给城市的安全运行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给城市管理部门带来全新的挑战[2]。近几年来,运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对特定专业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是一大研究热点[3-6]。
本文拟以CiteSpace软件为工具,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中所收录的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文献数据为样本,对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分析,以期为洪涝灾害领域科研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为相关管理部门精准把握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资源状况提供情报支撑,从而提高研究成果对北京社会发展的应用价值。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数据库。SCI数据库为国际通行指标,它在评价高校院所的研究实力,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10]。本研究以Flood、flood control、flood disaster、rainstorm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研究数据采集时间跨度为2001-2015年,然后从中筛选出北京地区科研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包括北京地区科研人员与外省市或国外人员合作发表的论文。共检索到SCI论文总数442篇,共有204家科研机构(包括与北京地区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的相关单位)参与了相关研究。
2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领域研究力量分布
研究表明,北京地区在洪涝灾害研究领域开展研究的机构主要有6个,分别是: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 Sci)、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北京大学(Peking Univ)、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hinese Acad Meteorol Sci)、中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China Inst 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Res)。除此之外,中国农业大学(China Agr Univ)、中国石油大学(China Univ Petr)、国家气象局(China Meteorol Adm)、中国地质大学(China Univ Geosci)等机构的SCI发文量也较多,同样是北京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在该领域的主要科研机构均为中央在京单位,充分体现了该领域“国家队”的科研实力。
另外,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与其它机构的合作较多,尤其是北京师范大学,与其它机构的合作最多。
3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领域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个时期内,广受科研工作者共同关注和共同探讨的科学问题或科学专题。通常来说,文章的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核心和精华,因此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出F频次高的关键词通常被看做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11-13]。本研究即利用关键词,借助CiteSpace软件来确定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分析表明,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分别是“防洪”(flood control),出现的频次为29次;其次是“黄河”(yellow river),出现27次;“气候变化”出现19次,位居第三;频次高于10的18个高频短语详见表1。从这些高频词归属的类别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分别是:一是区域问题与洪涝(如华北、华东、东北、黄土高原、长江、黄河);二是气候与洪涝(气候变化、天气研究、大雨、自然灾害、降雨强度);三是相关活动与洪涝(人类活动、自然灾害、汶川地震);四是相关基础研究(水文模型、土壤浸蚀、土壤湿度)。据此可以认为,北京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上四个方向上。
从中心度这一指标来看,“防洪”、“黄河”两个名词的中心度在0.1以上,进一步说明了这两个方向的研究在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外,长江、水资源、气候变化、水文模型和华东等短语的中心度也都在0.03以上,说明这些问题与洪涝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4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前沿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所提供的词频探测功能,考察某时间段内词频的变化,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词(突现词,burst terms)从大量的关键词中探测出来,从而确定某一领域的研究前沿和未来研究趋势 [14]。本研究将检索到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得到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研究前沿。结果表明,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防洪(flood control)、黄河(Yellow river)、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其次分别是长江、华北(north china)和华东(eastern china),表明关于这些主题的研究在此前一段时间内受到研究人员的较多关注,参与研究的人员较多,从发展趋势上看,这些主题的研究未来仍有可能持续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
但从“突现”的角度来看,突现强度较高的则是黄河、气候变化、汶川地震和递减趋势(decreasing trend)等主题词。虽然学术界对这些主题词所代表的方向关注的时间或长或短,关注的科研人员数量有多有少,但不例外的却是它们的“突现性”,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定时间内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有关于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关于华北平原的研究、关于相关问题递减趋势的研究等等。关于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研究热潮开始于2011-2012年,在至今为止的几年内持续受到了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关于华北平原的研究,在2013年突然达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峰并有望持续一段时间;关于降雨强度、干旱期递减等相关问题递减趋势的研究从2011年来也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可以认为,以上四个方向为首的研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得到更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取得更多更深入的科研成果。
5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在洪涝灾害领域开展研究的机构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除此之外,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国家气象局、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实力也较强,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最多。根据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进行分析可知,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主要为区域洪涝灾害、气候与洪涝灾害、相关活动(如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洪涝灾害以及水文模型、土壤浸蚀、土壤湿度等基础研究。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主要为黄河、气候变化、汶川地震和递减趋势等。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SCI论文只是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不能全面代表北京地区在洪涝灾害研究领域开展的所有研究工作。因此要想更全面的了解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状况,则应该对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 田国珍,刘新立,王平,等.中国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及其成因分析[J].灾害学,2006,21(2):1-6.
[2] .北京城市洪涝灾害的主因和对策建议[J].中国防汛抗旱,2011,12:27-28.
[3] 张凌.基于CiteSpace的竞争情报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10):1-8.
[4] 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401-421.
[5] 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0):14-34.
[6] 王婷,付爽,王瑞焕.国内外云计算研究的可视化对比分析[J].情报探索,2013(9):20-24.
[7] 孙会军.我国高校园艺学科SCI论文产出力与影响力比较研究[J].北方园艺,2012(20):194-197.
[8] 袁天峰,李广德.SCI收录中国医学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与比较[J].情报业务研究,2003(10):106-108.
[9] 郑泉水,杨卫.从SCI论文统计数量看中国力学学科的国际地位和趋势[J].力学进展,2000(1):145-148.
[10] 郑祥,姜大千,张凯,等.从SCI统计数据看近15年MBR在环境领域的研究状况[A].2005年国际城市中水回用暨园林景观水治理技术研讨会[C].2006.
[11] 赵蓉英,徐灿.信息服务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情报科学,2013(12):9-14.
[12] 赵蓉英,许丽敏.文献计量学发展演进与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60-68.
1996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基更的专著《远距离教育基础》是远程教育领域经典性著作,在所收集数据中具有较高的被引频次,该书在对众多国家远程教育机构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远程教育诞生以来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远程教育领域的政策、经验、理论进行了客观的评述。在该著作中,基更对媒体教育、开放教育、教育技术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做了区分解释,同时对多曼、彼得斯、穆尔和霍姆伯格等人对远程教育的定义进行分析,并对基更本人的“再度综合”理论六要素做了重新修订。1999年,基更另一部重要著作《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在国内出版,基更针对远程教育发展所面对的哲学、教育科学、教育技术等问题,专门组织众多西方远程教育专家从教学、学术、分析、哲学和技术五个不同视角,对远程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辨析和技术、实践评价。[9]同一时期,不同学者纷纷对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远程教育进行系统性的对比与介绍,张伟远论文《中、英、美三国开放与远程教育研究论文的比较研究》以中、英、美三国远程教育杂志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我国远程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上文献为代表的西方远程教育理论系统性地被引入国内,为国内远程教育的理论、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一文,以我国加入WTO之后各个部门、产业所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讨论到我国外部环境的变化给教育领域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指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远程教育,对于建设学习化社会与提高西部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一文是在世界逐渐迈向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指出教育变革的方向和方式,及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对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以上两篇文章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审视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对于我国教育整体的发展所体现出的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为何发展远程教育相关研究的核心文献。《教育成本计量探讨》以经济学的视角,系统阐述了教育成本对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丁兴富系列论文《远程教育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研究》首次将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作为研究对象。以上两篇文献对远程教育效益研究产生较大影响,成为我国远程教育经济学相关研究的核心文献,为后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2001年,丁兴富的专著《远程教育学》出版发行,从表1可知该书不仅在被引频次上高居榜首,中心性也达到0.19,其在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作者在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整理国内过去20年理论成果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长,为远程教育基本理论概念、学科分支的理论体系奠定坚实基础。2002年,丁兴富另一重要著作《远程教育研究》被引达到28次,作者在书中分别对远程教育宏观、微观和哲学体系进行划分,对远程教育三大模式、远程教育三大学派、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理论等进行集中论述。本书除了对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发展历史、学科分支进行更加系统地介绍之外,还增加了关于远程教育管理、远程教育经济学和评估的重要内容,使得中国远程教育学科体系趋于完整。丁兴富的《远程教育学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之我见》一文,将远程教育逻辑起点定义为:“师生时空分离的学与教”,将远程教育主要矛盾定义为:“师生时空分离的学与教必然带来的革命性解放性同致命性缺失性之间的矛盾是远程教育的主要矛盾”。张秀梅将远程教育学逻辑起点规定为:“借助于教育技术的教与学活动的再度综合”。[10][11]包括对逻辑起点、主要矛盾、理论基础、基础理论、理论体系结构、分支学科构成、分支学科原理等内容的探讨,使得中国远程教育理论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以上文献与著作成为中国远程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的核心文献。
2003年,丁新在其论文《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中,依据远程教育的历史进程、远程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远程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现状、政治经济等方面,对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其在文中从学科、技术、学习支持服务等十个方面阐述了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方向。如今来看,远程教育理论及学科体系建设逐渐成熟,技术应用标准化、实用化、智能化,学习支持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办学与服务终身化等趋势,彰显出其预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丁新《远程教育质量:一种服务的观点》一文“为我们认识远程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远程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管理的实施、质量评价的开展等实践工作具有积极意义”。[12]艾伦•泰特的《开放和远程教育中学生学习支持之理念与模式》一文,对远程学习中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做了详细论述,使其成为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学习支持服务的核心文献。从图1和表1可知,2004年陈丽的著作《远程教育学基础》、论文《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被引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分别达到23、22和0.16、0.13,这足以显示出其在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远程教育学基础》集中探讨了电视广播大学教学设计问题,主张“从学生出发”,对资源整合与导学设计进行了全面探讨,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操作方面,其在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陈丽在文章《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中,以Laurillard提出的学习过程会话模型为依据,建立了由学生与媒体的操作交互、学生与教学要素之间的信息交互、以及学生的概念和新概念的概念交互三方面组成的教学交互模型,在学习交互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教学交互层次塔。[13]加上陈丽同一时期发表的《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等一系列论文,标志着我国远程学习中的交互理论逐渐建立并走向成熟,为日后我国不同领域、层次远程教育的交互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同期,魏志慧、陈丽、希建华合著论文《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李爽论文《中国远程教育专业人员能力模型研究》,也具有较高的被引频次。《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针对网络课程在促进交互方面的不足,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等问题,经过反复论证确立了媒体界面交互、学生学习资源交互、社会互的教学设计、教师参与度、学生参与度等5个方面47项指标。[14]该指标的建立,为我国远程学习交互评价提供了量化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是研究远程学习评价的核心文献。李爽在其文章《中国远程教育专业人员能力模型研究》中指出,远程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既是远程教育实践发展的保证,也是各个远程教育机构提供高质量远程教育服务的保证,而专业能力模型的研究则是专业人员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此,作者通过实地访谈、Delphi方法等,确立中国远程教育专业人员的13个专业角色、16个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最终构建出专业人员的能力模型。[15]该模型的建立对远程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远程教育专业人员队伍发展的重要指标。《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调查与思考》一文,对我国1998年以来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概况做了系统的调查分析,肯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找出诸多问题,该文献为当时众多研究者整体上把握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概况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为例》一文,是在国家实行农远工程大背景下,针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状况所作调查分析,该调查中所发展问题以及提出的解决策略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普适性,是一段时期内研究农远工程的重要文献。以上经典文献和著作为代表的系列相关内容,构建起了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时序图。依据时间线来看,中国远程教育走过了引进国外先进远程教育理念、与中国已有远程教育理论相融合、重构本土化远程教育基本理论体系及远程教育实践应用这一演进路线。
二、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及热点迁移
(一)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1.研究热点可视化呈现使用Citespace绘制热点图谱,除去基本关键词“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绘制了高频、高中介中心性(带有紫色圆环)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2所示。在热点图谱中,圆环越大表示关键词共现频次越大,圆环年轮色代表不同的年份。出现紫色圆环的节点为关键词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中介中心性大于0.1)。本文取高频关键术语前40个,按频次排序如表2所示。2.研究热点分析通过对表2中高频词汇和高中介中心性词汇的综合,可大致将2000年至2013年的研究热点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远程教育。在表2中出现了“农村中小学”、“农村教育”、“农村远程教育”、“农远工程”等关键术语,且首次出现年份集中在2004、2005两年。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不难发现,该时期我国正在试点或即将实施极具影响力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对改善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资源匮乏的现象起到重要作用,农远工程巨大的影响延续至今,农远工程及其后续研究作为中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具有合理性。第二,远程教育质量研究。由表2可知,“教育质量”中介中心性高达0.59,说明其在链接不同节点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出现的相关高频术语“质量保证”、“学习中心”等都跟远程教育质量的研究相关。“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远程教育领域高度关注、积极探索的主题之一,被视为远程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6]在远程教育中,由于师生时空分离的特性,教学质量的保持具有一定难度,任何学科与领域的研究中,都无法逃避教学的质量问题,所以,关于远程教育的质量研究作为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具有一定合理性。第三,远程教育资源开发。由表2可知,“教育资源”中介中心性达到0.59,在众多关键术语在占有重要地位,与之相关的高频术语“资源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等都具有较高的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在教育活动中,占有一定的教育资源是展开学习活动的基础,在远程教育中同样如此,远程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是远程学习活动展开的基础。随着时间的变化,旧的教育资源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需要设计、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教育资源,相关资源的建设永无止境,教育资源的开发则成为远程教育中永恒的热点问题。第四,远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从表2可知,“教育模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等与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模式相关的关键术语,具有较高的共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可分为讲授、协作、探索、个别辅导、讨论5种”。[17]刘晓晴等认为,随着理论、技术的进步,远程教学模式出现新动向:远程教学理论基础不断扩大,远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远程教学过程更加优化,远程教学模式构建的方法与手段更加丰富等。[18]这就使得远程教学中的模式必须成为一个动态构建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对远程教育中教学模式的探讨也必定成为热点话题。第五,远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一词中介中心性达到0.43,同时相关的高频、高中心术语有“开放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从以上词语不难看出,其体现的重点都是对社会化学习的研究。在当今信息化急速发展的时代,为大众提供快捷、有效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是社会化学习的重要内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在为社会化学习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具有先天优势,所以,远程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在中国远程教育研究中成为研究热点,具有合理性。
(二)研究热点迁移的可视化分析
1.研究热点迁移的可视化呈现基于上述热点分析,制作了热点时序迁移图,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在2007年之前,中国远程教育各个方向的研究基本趋于成熟,更加注重对已有成果研究的深化,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2008-2013年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热点较少,但是每年都会出现新的研究主题。新出现的研究主题不同于当前的研究热点,新研究主题词共现频率较少,但某些关键词的词频年份分布较为稳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些新研究主题有可能成为未来新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发现,近些年新出现的词频稳定、发展态势良好的研究主题有“人工智能”、“数字鸿沟”、“可视化”、“个体生态”、“自我调节学习”、“情感计算”等相关术语。2.研究热点迁移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词频稳定术语的分析,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归为以下几类: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个体远程学习生态构建,对远程学习者认知心理的研究,智能化学习系统研究等几个方面。第一,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缩小数字鸿沟,促进社会公平。“‘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19]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产生信息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使得人们以全新技术与思维方式对信息进行获取与处理。但是“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20]这就造成人们之间信息占有量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公平的缺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泛在计算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泛在化的学习环境建设逐渐成为现实,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降低了数字化学习门槛,为信息化社会中消除或缩小“数字鸿沟”提供可能。第二,构建个体远程学习生态系统。情景化学习理论尝试为学习构建一种生态化的取向,其呈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新范式。[21]学习生态系统是指“由学习共同体及其现实的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构成的一个功能整体,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学习者与其他学习个体和学习群体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知识吸纳、内化、创新、外化、反馈等过程实现有效学习的发生。”[22]远程学习中的学习生态系统,是指在虚拟化的远程学习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促使有效学习发生的功能整体。生态化的学习,让人们以一种系统的、多元的、关联的视角对远程学习进行审视。随着技术发展,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逐步深化,包括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等技术逐步在教育领域应用,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另外一种视角认识远程学习———基于个人学习特性的数据收集、处理、分析,海量数据,为基于学习者特征的个体远程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充分的可能。第三,远程学习者认知心理的研究。在众多与心理学相关的术语中,“情感计算”、“自我调节学习”表现出较佳的词频稳定性。情感计算是“关于情感、情感产生以及影响情感方面的计算,其目的是赋予计算机识别、理解、表达和适应人情感的能力。”[23]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的心理活动可以进行定量或者定性分析,情感计算主要指运用计算机识别人们面部表情的变化,进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技术。当前情感计算研究偏重于有眼动识别研究、声音识别研究、读唇识别、面部表情研究等。由于远程教育师生时空分离的特性,教师掌握学习者心理变化比较困难,通过计算机识别设备判断学习者情感态度的变化则显得尤为必要。“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学习活动中的过程。”[24]其最主要外在表现就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心理特征的改变,达到完成学习目标的目的。让远程学习者掌握自我调节的技能,是保证远程学习质量的重要内容。戴研认为,当前远程学习环境下的“自主调节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习者自我调节技能低下、学习者执行功能缺失、学习者校准出现偏差。[25]相比较真实的学习环境,网络远程学习者“自我调节”具有诸多影响因素,存在更多不确定性,这类研究更具挑战性。第四,智能化学习系统研究。由于远程教育师生时空分离特性,教师无法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实时指导,为保障远程学习者能够在接近真现实环境中进行知识建构和得到足够学习支持服务,则需要智能化的学习系统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当前,智能化学习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智能化Agent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资源智能检索,进行虚拟实验,远程教育智能化测评等。随着泛在学习环境建设的逐渐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所对应远程学习者的数量将会快速增加,能够替代远程教师部分作用的智能化学习系统研究将更加紧迫。伴随着移动网络接入人群数量逐渐壮大,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智能化Agent系统会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前沿分析
根据对前沿术语的分析,可将中国远程教育研究前沿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远程教育质量的研究从高突现术语“教育质量”、“质量”、“教育评价方法”等相关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研究者对远程教育结果的关注程度。远程教育质量的研究在研究热点已经有所体现,已经实现着研究前沿向研究热点的转变,关于远程教育质量的保证与远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逐渐成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主要集中在管理的质量观和学术的质量观上,对于效益的质量观涉及较少,我国传统远程教育则主要强调服务质量的多样化与多元化,远程教育的规模效益等优势没有体现”。[26]为此,未来一段时间内远程教育质量效益的研究会成为一种趋势。2.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通过“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开放教育资源”3个高突现术语,可以看出社会化学习、终身学习的研究是中国远程教育前沿领域。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要求,教育部决定自2010年开始,在全国分区域、有步骤地开展改革试点。[27]以此为标志,中国庞大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始向开放大学转变,关于开放大学的研究也迅速升温,成为研究前沿。杨志坚认为,开放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它强调思想的开放,模式的开放,方法的开放,对象的开放,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向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服务。开放大学的成立对于满足社会和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升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8]同样,社区教育也是时展的产物,只有将其纳入到大的社会教育体系中,才能适应社会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性就是学习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以教育资源共享、共用为目的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适应了学习型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3.优化远程学习过程的研究与之相关的高突现术语有“教学设计”、“学习方法”、“在线学习”等。远程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研究、学习方法研究对远程教育的结果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教学设计、学习方法能够保证远程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随着社会、技术形态的变化,各个领域呈现出分工专业化、方法多元化的现象,同时教学设计与学习理论的研究出现新的动向,对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在线学习活动也提出新的要求。教学设计的研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艰难而狭窄的专业化路线与宽阔而更具包容性的多元化路线”。[29]专业化的目的在于让学习者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环境与经验的开发,更加注重局部、简化的教学系统;多元化让学习者依据学习需求以更加广泛的视角认识问题,提供学习者自主创建学习环境的经验。姚海林等认为,情景化学习理论尝试为学习构建一种生态化的去向,其呈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新范式: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提供包含着活动参与方式和现实问题的开放式课程;对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多元评价。西蒙斯在Connectivism:ALearningTheoryfortheDigitalAge一文中,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30][31]其强调学习过程不再是内化的过程,而是把学习看作是个人知识网络连接的过程。以上这些无论是教学设计理论还是学习理论的变化,都阐释了一个重要内容,即社会以及科技形态的进步,必然带动学习过程的变化,优化远程学习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四、探讨与结论
(一)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与知识可视化的方法对核心文献、关键词、突现术语等进行分析,找出了中国远程教育研究历程中高影响力的核心文献,当前研究热点,未来可能出现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前沿等。但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文献计量方法将主要注意力聚焦于期刊文献,低估或者忽略了媒体、出版物等非学术研究,造成研究的欠缺;其次,本研究所使用数据来自CSSCI数据库,该数据库虽有“质”的优势却也有“量”的劣势,这就有可能对本研究细节性的观点的表述产生消极影响;再次,文献关键词虽然可以看作文章浓缩的精华,但是选定文献关键词时也体现作者较强的主观意愿,存在随意性,可能造成本研究相关观点出现偏差。
(二)研究结论及探讨
关键词:开放存取期刊 科学知识图谱 Bibexcel CiteSpace
分类号:G250
1、引言
开放存取期刊(简称OAJ)是允许任何用户通过公共互联网免费访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没有障碍地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搜索和链接文章全文,或用于建立索引、编写软件等合法目的的所有学术期刊。0AJ作为支持开放存取运动的措施之一,推进了学术的进步和信息的共享,近几年日渐引起图书情报界、出版界和信息界的关注。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对国内OAJ进行可视化呈现,旨在把握国内业界研究OAJ的动态过程、特点和规律,以资相关研究借鉴。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收录期刊具有选择性,部分论文未被收录,虽然数据完整性不足,但仍可以反映某领域的整体趋势,故本文数据以CSSCI为主,同时力求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该库未收录数据对主题进行补充说明。
OAJ在国际上出现的时间较短,国内对其翻译出现多种版本,故我们以“开放存取期刊”、“开放获取期刊”、“OA期刊”、“OAJ”等关键词为检索内容(最后更新时间为2011年4月25日),数据清洗后共得到62条有效数据,选取瑞典科学家佩尔松(Persson)开发的科学计量学研究软件Bibexcel和美国德雷克赛尔情报学博士陈超美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软件,进行OAJ的可视化分析,图中各节点即为相应主题,各节点大小及标签大小与频次或中心度成正比,颜色由深及浅为不同时期出现的频次,节点间的连线表现各节点的共现情况。
3、分析与结果
3.1 OAJ研究的时间序列分布
分析某一学术领域学术成果的时间分布状态,利于宏观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概况。我国每年OAJ论文数量、期刊数量和刊均载文量数据见表1,历年OAJ论文数量和期刊数量整体呈平稳发展趋势,表明国内业界对于OAJ的研究及关注度还处在一个初步发展阶段。
具体分析历年文献内容,2005年“开放存取期刊”一词开始出现在学术论著中,即任真和李博从开放存取期刊、订购型期刊和期刊出版等方面对OAJ这一新型期刊类型进行介绍,马景娣则对IsI引文数据库收录的开放存取期刊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通过分析CSSCI未收录数据发现,2005年我国还有《测绘学院学报》编辑部和王云才就OAJ发表了相关文章,宋琳琳也论述了开放存取与学术期刊的关系。2006年论文数量和载文期刊数量迅速增加,直至2010年量虽有波动,从CSSCI收录历年论著数据分析,OAJ整体基本趋势呈现稳定状态。
3.2 OAJ研究的研究力量演变
进行研究力量分析便于理解该领域的核心团体及单位,进而把握各研究力量的研究深度及趋势等信息。但通常研究方法仅以作者共现集群为研究对象,不利于动态把握各研究集群的动态演变情况,如过去某一时段学术成果较多的作者集群可能随时间的变化而壮大,甚至消失,故本文依据时间维度进行OAJ领域研究力量的演变分析便显得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利用CiteSpace对国内OAJ学术研究的全部作者进行统计并生成时间演变图(timeline),即OAJ研究力量演化图谱,如图1所示:
具体研究力量演变情况分析如下:
李武2005年在《出版经济》上发表了《开放存取期刊》一文,拉开了国内把OAJ作为独立课题进行研究的序幕,其所著述的三篇文献拥有较高的被引频次,随即任真与李博、马景娣也加人到OAJ的研究行列。该时期研究以介绍为主,并未对OAJ进行深入研究,这主要与他们密切关注国外先进学术动态并及时进行学术报道的工作性质有关。
2006年,出现了以傅蓉、秦珂、王应宽、胡德华、陶雯和刘海霞为代表的几个研究群体,成为国内研究OAJ的主力军。其中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胡德华为中心的这一集群最为突出,该集群演变动态表明其2005-2010年持续关注OAJ,且人数不断增加,在2006和2007年人数最多,大量研究成果均出自这一时期。分析节点关系(links)发现陶雯、刘海霞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桥接作用,很多后来研究者均通过与此二人合著加入到集群中。2008年常小婉、韩欢陆续加入该研究团体,在2009、2010年成主要研究力量,并发表多篇论文,2010年任磊与韩欢等加入研究行列,表明该研究力量集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浙江理工大学的傅蓉是独立进行OAJ研究的代表之一,其主要研究OAJ版权问题,研究成果在2006至2008年较多。在62篇文献中,其成果占到9.10%,平原大学的秦珂及张怀涛两人共同进行OAJ版权和出版运作方面的研究。北京大学的王应宽、王锦贵作为一个小集群主要从国外OAJ出版实例方面介绍国外先进经验,给国内OAJ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较遗憾的是,这些小集群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虽属于成果高产群,但仅集中于早期,并未持续深入研究。
除上述几个研究集群和突出独立研究者外,国内业界对OAJ研究力量呈现松散状态,虽然每年都会有新加入的研究成员,但合著者发文量较少且持续研究短,这势必不利于国内OAJ学术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3.3 OAJ研究的期刊共引分析
由于各学术领域的核心期刊能够反映该领域学术影响力的分布规律及其学科热点前沿等内容,对一个学术领域做期刊分析能够确定该学科的核心期刊分布,而对核心期刊的文献共现频次的分析则能够反映出这一期刊所刊登的文献的利用率及其含金量。故本文对国内OAJ引文期刊进行统计聚类分析,由于OAJ引文来源除传统的纸制发行期刊外,还有大量的建设较为成功的OAJ站内和数字资源也是引文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故将相关站点及网络资源也视为引文期刊节点,统一进行可视化呈现并生成OAJ研究期刊共引图谱(见图2),为便于观察,图中仅显示中心度大于O的节点标签信息。
图2表明国内有关OAJ研究的共被引期刊主要有:《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杂志》。同时,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网站及DOAJ网站被引用次数也较多,其中引文期刊中心度大于零的期刊参数见表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心度最强(0.67),被引频次达19次,其次是《图书情报工作》和《大学图书馆学报》。
通过中心度较强节点的频次及在共引图谱中所处的位置可以看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对国外OAJ的实时关注及报道为我国OAJ的各项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米源,科学公共图书5馆(PLOS)网站及DOAJ网站是
进行国外OAJ站点实践研究的重要连接点;《情报杂志》和《情报学报》则在OAJ的理论与应用等应用研究中地位显著;《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则更加注重对于OAJ的理论探求。
以上内容表明,国内OAJ理论、应用研究及OAJ系统开发都非常重视当前OAJ系统的运作情况与发展状态,研究者更注重一手资料的获取与研究,且从多种角度进行OAJ的科研工作。
3.4 OAJ研究的引文共现分析
在文献共被引网络的演进关系中,不同的文献聚类之间通过关键节点文献相连,通常这些文献都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在不同的聚类网络中起到连接和过渡的桥梁作用,这些文献在该领域具有突破性或代表性成果。利用CiteSpace生成OAJ研究的引文共现图谱(见图3),关键节点显示中介中心性大于等于0.01,各节点的详细参数见表3。
详细分析如下:
中心度(0.12)和频次(7)最大节点为李武于2005年发表于《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该文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即开放存取期刊和开放仓储的实现,并从质量控制、经费支持、知识产权等方而对两种途径作了对比。同年任胜利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现状与展望》介绍了OA出版模式、国际上期刊印刷出版的发展及开放存取的现状与趋势,并鼓励国内科技期刊应尽快融合OA出版模式,以扩大期刊的影响。从两篇论文被引频次之多可以看出其在OAJ研究领域的奠基地位。
中心度位居第三位的是Harnad Stevan在2004年发表在D-Lib Magazine上的“Comparing the impact ofopen access(OA)vs.non-OA articles in the same jour-nal”,该文通过比较OA与非OA文献引用数据说明OA文献存在的明显优势,即在不考虑影响因子而以文献成果是否开放获取为标准,在相同条件下,OA文章的影响范围更大。2001年Lawrence s.在Nature上发表的“Free online availability substantially increases a pa-per’s ampact”一文位居第四位。Lawrence分析了119924篇计算机科学和相关会议的文章,发现网络免费的文献比正式刊物的文献更有影响力。这篇文章所述的背景即大量文献信息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网络通信的发展,也是开放存取运动开展的背景之一,该文献为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从实证上奠定基础。
图3中另外一个集群的中心节点是马景娣2005年在《图书情报资料》上发表的《社会科学开放访问期刊及其学术影响研究》,中心度为0.04,位居第五位。文章收集了网上社会科学开放访问期刊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网址、学科、刊号、出版频率及创刊年份等信息,统计了近年被引用情况和各项影响力指标,并统计各期刊影响因子在相应学科中的排名,对社会科学开放访问期刊的影响力水平进行讨论研究。
另外,钱国富的《开放期刊及其影响研究》中心度同样为0.04,文章着重探讨了目前方兴未艾的开放期刊及其影响,并对创作共用以及国内科研成果共享的新实践――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进行了介绍。这是国内业界对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实例进行介绍的第一例,为后来人从事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建设工作的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建议。
3.5 OAJ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分析
各领域学术成果的关键词能够表征该学术领域研究范围,关键词的数量及增长情况能够有效反映学术各领域的发展及热点前沿问题。本文统计并生成关键词时间演变图(见图4),以便于探究我国OAJ学术研究的演变发展历程,节点标签选择频次大于等于13的全部节点进行显示,节点频次大于1的热点关键词相关参数见表4。
分析发现,OA期刊具有最强中心度(1.16),是网络中最重要节点。0A期刊节点深化关系表明期刊评价、同行评议、DOAJ、期刊质量、质量控制、学术出版、出版模式和引文分析等研究热点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结构主体,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此外,学术出版(0.06)、出版模式(0.06)、期刊评价(O.03)、同行评议(0.03)和引文分析(0.03)具有较高的中心度,说明国内对于OAJ除进行整体性研究外,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对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出版及模式、期刊评价及认可程度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2005年,以OAJ为中心,展开了OAJ的研究阵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对OAJ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2005年,除期刊出版较受关注外,其他方面研究涉及较少,学者对OAJ的研究只停留在概念介绍引进阶段。2006-2007年是国内业界研究OAJ的阶段,有关OAJ的期刊评价、同行评审、影响因子备受关注,即OAJ的质量方面成为研究热点,同时学术出版、经济机制和双边市场等有关OAJ的经费问题也被多次提及,亦属该时期的研究热点。除此之外,OAJ的分布规律、世界著名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的介绍以及OAJ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等内容也是学术界重要的关注点。这些热点始终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
整体来看,2009和2010年出现的热点关键词也是前沿问题。“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电子期刊”和“指标评价”出现在这一时期,其中突增性较突出的是“电子期刊”。结合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随着OAJ的发展,OAJ评价、OAJ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和OAJ的运作模式、运行成本及系统研究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主要的实践领域则更多地以医学领域、出版发行领域和图书情报领域为主。
4、结论
本文以OAJ为研究对象,利用知识图谱这一可视化方式展示了我国学术界对于OAJ研究的时间序列分布、研究力量演变、核心期刊分布、重要学术文献分布和热点前沿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我国有关OAJ研究在时间维度上呈稳定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OAJ,有关OAJ的学术论著逐年增长,研究人数不断增加,研究范围呈不断扩大趋势。其中国内OAJ研究力量集群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胡德华为代表,但整体而言,国内业界对OAJ研究力量呈现松散状态,持续性研究较短,不利于国内OAJ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发。
我国有关OAJ研究的文献刊载期刊以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为主,且载文相对集中,其中《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杂志》中心度较强,表明这些期刊对国内外OAJ理论、应用研究及OAJ系统开发都非常重视,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网站及DOAJ网站被引用次数也较多,表明业界比较关注当前OAJ系统的运作情况与发展状态。
但是,申论正是因为比较难,才是我们超越其他人的一个捷径。在正常智力和考试状态下,两个考生行测成绩很难相差几十分,但是申论可以。所以,申论正是我们的弯道,在这个弯道上实现超越,总分才能突破。困难,恰恰是我们实现高分突破的助推器。
一、申论考试的本质与特点
考申论,首先必须透彻理解申论考试大纲。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大纲大概会在考前一个半月的时候出炉,由于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政策一般来说会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2014年国考申论大纲对我们复习2014年国考申论仍然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2014年申论大纲第一段指出:“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我们努力对申论大纲的每一个词都作出解释。首先,给定材料是我们解决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材料是申论解题的命根子。在考试脱离了给定材料,就相当于在现实生活中脱离了实际工作,那么分析出的原因和提出来的对策就不可能具有可行性。因此材料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所谓分析,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主题以及各段材料之间的关系。所谓概括,就是要概括各段的段意、概括材料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内容。所谓提炼,将所有问题的表现、成因、对策都提炼出来,并且进行一个归类。所谓加工,就是在内容上,要按一定逻辑顺序组织成文;在形式上,要按中正平和的原则,提出自己的行政方案。
申论考查四大能力,最终要是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在现场考试中,申论要考查四大能力,即: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善于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本质,而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善于从各类材料中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区分问题的类别、性质、主次、轻重、缓急。
综合分析能力:指的是在正确理解给定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门别类地筛选、加工,理出逻辑思路,提练材料所反映出主题思想。
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的是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方案。这是应试者能力测试的关键方面。
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借助于语言文字将应试者的思想、意见和看法等表达出来。这是上述三项能力的综合表现。
2014年申论大纲第二段指出:“申论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根据对历年国考申论真题的分析,我们发现,申论材料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等问题都有所涉猎,具有普遍性。所以,考生只有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行政管理等知识才能答好申论。
二要关注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关心,有所认识,有所思考,对社会热点或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也应有所了解。注重政策热点、改革难点、社会焦点的关注,尤其是考试前两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案例。
三要沉着应对题型变化。近年来申论考试题型多变,出题灵活。只有在深刻把握申论的含义与实质基础上,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结合申论考试大纲和历年国考真题,可以看出,我们申论考试其实是材料分析题。申论测查的内容是致力于成为国家公务员的考生的行政能力,是一种典型的“能力”考试和“思维”考试。它模拟行政机关的日常工作,看你能否在这种模拟行政行为中体现出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看你能否以明确的自我身份认定(国家工作人员),以书面文字的形式传达你明确的意图,传达给你明确的受众(领导、同事或行政对象)。
申论考试基本特点就是:
(1)材料来源的社会性、广泛性、实践性。申论考试所提供的材料都是现实社会发生的社会现象和出现的社会问题,尚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涉及整个社会的各方面,诸如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问题。
(2)题目的非专业性。申论考试的考查对象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要求考生具有比较丰富的常识,但不会对某种专业知识特别倾斜。对于某些重要概念,材料会有补充说明,注意后面的参考文献。
(3)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材料可能涉及面很广,由于社会问题比较复杂,多种矛盾交织,需要考生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4)考试答题的特殊要求。申论考试的每一道题目都有文字、内容的严格限制,所以要求考生逻辑思维清晰、语言表达简明、通顺。
二、申论考试的认识误区:
从我们对历年考生对考题的反应来看,多数考生对申论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
(一)申论考试是写作考试?
2014年以前,申论是一种命题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2014年之后,申论考试是一种材料阅读与理解基础上的集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分析问题成因、提出解决问题对策于一体的材料分析题。同时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所以,赢得申论关键是靠对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与加工。用材料说话,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材料是根本。
(二)申论是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具有片面的深刻性,文风犀利泼辣、尖酸刻薄,评价有失公允,重在评论得失,兼顾发泄情感,无益于解决实际难题。
而申论风格厚重沉稳,主要是通过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在对案例和材料中提出的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把问题概括清楚,把原因分析清楚,把对策论证清楚,这才是我们必须做的三项工作。
(三)申论是学术论文?
不要将申论论证写作题写成学术论文。如果不小心犯了这样的错误,那说明你还不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这是一种角色定位与业务范围的错位。很多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应试者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写申论文章时总想深刻到底,恨不得在申论考试中实现重大理论创新。这种思维是致命的。申论的思维和学术的思维完全是两个思维,我们写学术论文的思维是概念、判断、推理。申论的思维逻辑则是表现、原因、对策。写申论不是写论文,少论证为什么,多说怎么做,不是每个行为都需要说明理由
三、申论考试的评判标准
总的来说,申论考试既有现场阅卷评分的标准,同时每一位阅卷人也有自己的自由裁量权,所以一名考生最后分数的获得,是一个综合评定的结果。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阅卷评分标准
一般而言,申论中概括题、分析题、对策题实行采分制,按点给分。同时要求不能罗列要点,语言通顺、简练。写作部分主观性较大,但是着重从内容和形式两部分评阅。
1、总结概括、分析原因、名词解释、提出对策及对策有效性分析的题型都具有评分要点和加分、减分的标准。按点给分,评分公式:内容-字数-错别字=得分。
2、论证写作题没有要点,只有大致的要求。论证写作题一般扣分因素包括:每少或者多50个字扣1分;没拟题目的扣1分;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出现的不计);标点错误较多或书写模糊扣1分;字体端正、美观、卷面整洁的,加1分;反之,字迹潦草、卷面不洁的,扣1分。错别字、标点和卷面扣分累计不得超过3分。内容有严重问题的,要提交阅卷领导小组处理。
论证写作题的答卷可分为五个等级。以满分40分为例:
(二)阅卷评分心理
申论写作最终是给接受对象看的,只有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申论写作才能得高分,考生才能顺利通过申论考试。因此,在备考时一定要充分了解阅卷老师的评分心理,根据对历年来的阅卷情况的分析,我们将阅卷老师的评分心理总结如下:
1.求实心理
在申论写作中务求实际,一方面要求内容的绝对真实、本质真实,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把握“平衡”的手法。即在突出讲某一个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到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强调某一方面的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到其他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要寓倾向性于平衡性之中。
2.求新心理
观点、内容陈旧的文章,是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申论写作也同样如此。申论不但内容要新,其写作形式、语言、角度、技巧都要既遵循规范又不断创新,才可能适应申论考试的发展变化。虽然每年申论考试的模式基本不变,但随着内容、题型和阅读量的不断变化,考生的答案也需要发展和创新。
3.求尊心理
对阅卷老师个人的尊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字迹工整,全面整洁。除此之外,也包含着对行文所涉及的单位或个人的尊重。尤其是在与反对意见的公文往来的时候,既要坚持原则、针锋相对,又要适当运用文明礼貌的策略,行到有理、有节、有利。
4.求简心理
申论写作要实话实说,长话短说,要摒弃废话、空话、套话。不写长而空的申论,写短而精的申论,给阅卷老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实用信息,而不要那些言之无物的无用信息。
(三)申论考试的准备工作
1、必要的知识储备
参加申论考试,那么申论考试的本质、技巧必须了然于胸,。对于理论热点与社会热点问题,总的原则是在全在熟不在深。就是说,要全面而熟悉各个方面的社会问题,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和解决办法,并不要求对这一领域有很艰深的理解。要熟读十七大报告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公告。《半月谈》是必备的准备材料,其中的《半月评论》要熟读,最好熟记。理论局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是理解当前显示热点背后的理论根源的好材料。《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是把握主流思想和锻炼中正平和的语言表达习惯的好,争取每天都阅读,主要是其中的评论部分。
2、勤于动手
勤奋绝对是通向成功的道路之一。对于申论考试来说,真题是硬道理。要多做历年真题,认真梳理和分析热点问题,一方面可以积累热点,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我们问题—原因—对策的思维模式,还可以培养语感,语言表达一定要规范,避免大实话和大白话、空话。可以熟读、甚至背诵两到三篇半月评论,人民时评或申论范文。
3、放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