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锦囊妙计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此可见,千百年来,囊袋的字面意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均是用来装东西的用具。但是根据其所盛装物品的不同,其文化意义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装美好的物品的“锦囊佳句”、“锦囊妙计”等均为褒义,而“酒囊饭袋”、“酒囊饭包”等词语其贬义就显而易见了。
一、锦囊:妙计迭出的智慧化身
“锦”字本身就是指好看的或质量好的绸缎帛等,所谓锦囊其实就是用绸、缎、帛等做的袋子(图1),后来借代为有智谋的人。
在古代,锦囊用来装信函,相当于现在的信封,古人多用来藏诗稿或机密文件。据唐代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载,“(李贺)恒从小奚奴(奚,仆役),骑,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说的是李贺外出常带一小仆役,骑着一种似骡的动物,背着一只上代留下来的破锦袋,每每想出好的诗句或者有所心得,就写下丢进口袋中。后遂把作诗也叫做“锦囊所得”。因此,成语中用“锦囊佳句” 、“锦囊佳制” 来指代优美的诗句;另有用“锦囊玉轴”指对书画作品的珍爱宝藏,以及借指名贵的书画作品;《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还有“锦囊还矢”的典故,用来指凯旋告捷。但最有名的莫过于“锦囊妙计”了。早在春秋时期,郑国穆公送给弦高三个装有竹简的锦囊,让弦高成了牛商里的富豪,也让自己的国家几次逃离虎口。这大概就是锦囊妙计最早的版本了。
但家喻户晓的还是《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周瑜与孙权准备以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为饵,骗刘备到东吴招亲,伺机杀刘以索回荆州。诸葛亮识破其计,令武将赵云护卫刘备前往,行前给赵云三个分别装有计谋的锦囊,叮嘱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方可拆开领受并依次执行。结果,在赵云的协助下刘备不仅得到孙权之母吴国太的欢心,顺利迎娶了孙权的妹妹,还智退追兵,气晕周瑜,安全回到了荆州。
因此,“锦囊”就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在当今社会,“锦囊妙计”则成为了他人提供智慧的一种方式。
二、青囊:高明医术或高深玄学
青囊原为古代医学家藏放书藉的布袋,便于医家携带而远游,后喻指医书,又演义为医术。张冀在《后汉书•华佗传》的补注中就提到了青囊,是说华佗“精于方药,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和实践上,把自己的行医用药的丰富经验,写成了医学著作。因华佗生前行医游走各地,所以为了携带方便,把自己的医学著作,和生平所著的诊籍,都藏以青色的布袋,因尚无给自己的著作起正名,所以把那些医学著作暂名为“青囊”,久而久之,青囊也就成了医书和医术的代称了。如唐刘禹锡诗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其中“肘后检青囊”里的“青囊”就讲的这个意思。以此命名者还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等。
与此同时,青囊还常常比喻为高深的卜筮之术。占卜在我国古代可谓是源远流长,它往往通过研究观察各种征兆所得到的不完全的依据来判断未知事物或预测将来。在许多社会里,占卜仅仅是操作者在将行某事时,由于没有把握而借助某些器具或现象寻求信息或解答,由此满足心理需求的行为。因此,早期的占卜往往用青囊来盛装书和卜具。自然而然,也就常以青囊来喻指此种行业或者行为,如流传至今的《青囊经》、《青囊奥语》、《青囊序》等经典著作就是实例。
三、香囊:余香袅袅的爱情见证
盛装香料的香囊,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等等。香囊的来历很早,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郑玄注:“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这种“衿缨”大概是最早形态的香囊了。
香囊的出现与香料的使用密切相关,香料在我国的使用历史可谓悠久,古时人们采用各种芳香物质做成香料,或焚烧熏衣,或盛于囊中随身佩挂。香囊起初是辟邪之物,“五月绣香袋”曾经是全国各地的风俗。据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载,过端午节时,宫中的后妃们按例被赐予香囊、巧粽等物,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装有香料、朱砂、雄黄等,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 结成一串,清香四溢。 由于用丝绸缝制的香囊精巧可爱,幽香的体味又可以显示华贵的身份,因此,贵族男女日常生活中无论狩猎、出行、游玩,都喜将香囊随身携带,所过之处,香气袭人。在古代,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都流行帐角垂香囊。如乐府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的诗句。据《晋书•刘传》载,刘一生俭朴,曾经到石崇家作客,“如厕,见有绛纹帐,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刘误以为进了石崇的内室,而实际上石崇为了显示豪富,特意将厕所布置成卧房,故有两婢持香囊。唐宋时仍沿袭此装饰风格,诗人王琚《美女篇》:“屈曲屏风绕象床,葳蕤翠帐缀香囊。”据《宋史•舆服志一》载,宋太祖建隆四年,翰林学士陶谷发明了一种供皇帝乘坐的豪华大辇,因辇的形制与房屋相似,因而“四角龙头衔香囊,顶轮施耀叶”。
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如三国时繁钦的《定情》诗曰:“何以致区区,目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晋书•贾午传》中记载了贾充的小女儿贾午与她父亲贾充的幕僚韩寿相恋的故事。幽会时贾午以装有西域香料的香囊相赠,不料上朝时韩寿身上的香味被贾充察觉,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后,没有责怪女儿,而是让女儿嫁给了韩寿,并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传统社会中青年女子大多自己亲手为意中人绣制紫罗香囊,作为情爱的信物。唐孙光宪《遐方怨》诗中有:“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另有李叔卿《江南曲》:“郗家子弟谢家郎,乌帕白袷紫香囊。”这小小的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女子的情思,见香囊犹见伊人,它所传达的情感密码,含蓄且优美。
在刺绣香囊中,以吉祥为题材的作品占绝大多数。在人类生存和繁衍中,吉祥是对幸福安康、富贵昌盛生活的最大追求。在传统中国社会里,人们对这种朴素的心愿,便通过香囊的造型和纹样,来寄托逢凶化吉、吉祥纳福的理想。如几何造型的香囊有方形委角、多角形、叠胜形、如意头型、双前形,器物造型的有八吉祥形、如意形、花篮形、银锭形,象生的植物造型的有葫芦、瓜果、桃子、石榴、荷花等。如蝙蝠与钱币组合的香囊叫“福在眼前”;“百花齐放”的香囊意喻兴旺发达(图2)等;再如“实在连福”香囊,上部绣蝙蝠,下部绣荷花及藕,此处借蝙蝠之“福”与莲花之“连”,以及藕为荷花之“实”,构成“实在连福”的吉祥文化意义。(图3)。
四、荷包:随身携带的精美配饰
“荷包”的原型亦来源于古代盛什物的囊袋。古代的人们为了随身携带许多物品,而用囊袋系于腰上。因此用来盛放零星物件的小型佩囊又叫“荷囊”,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钥匙、印章、手帕等,多半存放在佩囊内。佩囊在古代还被叫做“(pán)”,《礼记•内则》云:“男革,女丝。”郑玄注曰:“,小囊,盛巾者。男用韦,女用缯,有饰缘之。”到了南北朝时期,佩囊被正式纳入服饰制度,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囊,二品以上金缕,兽爪。官无印绶者,并不合囊及爪。”至唐宋时期,荷包开始作为饰物,是随身携带的“鱼袋”。“鱼袋”,为盛放物品的较小口袋。“荷包”一词正式取代了佩囊、荷囊、旁囊以及囊之名,而真正流传开来是在宋代。
荷包与服装的造型结构、装饰、着装形式密切相关。古代人们多穿宽松的长袍,并在腰部系以不同形式的腰带,由于服装上没有口袋,便将荷包、玉佩等挂在腰上,既美观又实用。荷包成为珍贵配饰物当缘于清朝。佩戴荷包缘于满族的一种遗风,女真人出游或行猎时,腰间常挂一个用兽皮做的“囊”,用来装食物、工具等,外观很像荷包,后来逐渐演变为精巧的配饰。清代皇帝在万寿圣节和四时八节多以荷包赏赐大臣。昭的《啸亭续录》中记载:乾嘉时代“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从此,赠送、佩戴荷包的习俗就进入民间,蔚然成风。沈从文先生在《历代服饰研究》中说:“男子身上平时佩服挂件,清初还只有二三种,往后越来越多,常是一大串分列腰际。包括香荷包、扇套、眼镜盒、烟袋、火镰及割肉吃的刀叉等等,式样各不相同,锦绣刻丝,无不具备。”当时北京专有荷包巷,出售各式荷包、扇袋、帕袋、眼镜袋、钥匙袋等,荷包成为了广为流行的饰物,其风行程度可窥一斑。(图4、5)
首批国家认可的萨提亚家庭治疗咨询师、培训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师从于国内外萨提亚家庭治疗导师,学习家庭治疗、个体咨询、婚姻治疗、哀伤治疗。2002年起,曾在政府机关、妇联、学校、社区和企业,进行“有效沟通”“亲子沟通” “情绪管理”等内容讲座。2008年起作为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特邀心理嘉宾,对心理与情感等方面问题进行剖析与引导 。
编者按
在旅行中,还有一道风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那就是――心灵风景。任蓉老师每次参加亲子旅行后,都会整理对孩子们的最深印象和对父母的一些建议,这些独特而有触动的“心灵风景”无疑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原液。当这位专业的心理老师作为“观察者”与“旁观者”,她眼里的亲子游又会是怎样的呢?
心灵风景一直粘着妈妈的云儿
云儿在吃饭,坐车的时候一直紧紧挨着妈妈坐,有时还会拉着妈妈的手,当参加游戏和伙伴组成行动小组,大家在讨论方案时,她跑出了队伍,问妈妈有什么好办法?旅行中好几次我看到所有的包包,妈妈背着,我问她:“为什么东东都是你背着呢?”,她用内疚的口气回答我:“我是总忙个不停,陪孩子时间太少了,这次出来就是弥补孩子的!”
云儿在游戏活动中碰到了手,只是皮肤稍稍有点红,没有破,可她一直惊天动地地哭着,妈妈用了好几种方法,一遍遍安慰孩子就差自己替孩子哭了,在妈妈转过去回答别人的问题时,我看见正面对着我的云儿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锦囊妙计:妈妈也需要示弱
云儿和妈妈的这段小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妈妈过于强大,孩子会变弱小或不愿长大!在生活中,云儿妈妈因为工作忙的原因,不像有些妈妈可以在孩子一路的成长中常常陪着孩子,并且她妈妈属于特别能干和独立的,那妈妈就成了云儿很重要的精神力量,云儿在生活中也会靠向妈妈。那么,孩子在潜意识里就会愿意享受妈妈一直的保护和拯救。
我给云儿妈妈提出的建议是:妈妈有时在孩子面前要学会示弱,多让云儿意识到妈妈也需要她保护和帮忙。妈妈不要活在过分的内疚里,要理解自己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心灵风景自得其乐又好胜的大头
大头跟一帮个头儿比他大的男孩子在山上奔跑,一点不怵,常常第一个下山或者第一个爬山到集合处等大队人马!或者用教训的口吻对落后的妈妈说:“你怎么这么慢,我是第一个到营地,可是你却是最后一名!”他个头儿不大,什么活动都积极跟着跑,可爱得像一个精灵。他也非常爱笑,吸引了很多眼光去看他。但每天总是还有那么几次,他会伤心起来大哭不止,像一个哀嚎的小婴儿。
锦囊妙计:练习接纳孩子
对大头的这段深刻印象,我的感受是:家长和孩子过于疏离。很难感受到妈妈对大头的关心或者亲密,好的部分是大头很独立,自己悄悄地想各种办法活得多姿多彩;不好的部分是,大头有情绪时,妈妈不能及早地感应和共情到。
我给大头妈妈提了些建议:妈妈要练习多接纳孩子,也要经常向大头表达:你是一个特别可爱的男孩!孩子的眼泪有时是为了吸引别人来关注自己,有时只是让自己最爱的人――妈妈,来疼爱自己!从而表达着:“我还没长大,我需要你!”
心灵风景博学有爱的青松
在去往目的地的车上,青松会讲出超过他年纪该懂的知识,而且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他讲给大家听的时候是那么自信。
最后一天要离开住的宾馆,他为了让姐姐少拿些东西,自己拎着最重的箱子,一步一步从很高的两层楼,挪着箱子完全靠着自己下了楼梯。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大的箱子又很重,他小小的手,力气还挺大。我第一次看见一个孩子认真坚持帮亲人搬箱子!大家都在赞美他的时候,他忽然昂起了脑袋。
锦囊妙计:鼓励,赞美,理解
青松的这段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多用指责和挑剔的家长,孩子会用情绪和身体来抗议。这个孩子内在有很多能力和“闪光点”。在旅途中,我听到他姐姐用很成人的口吻批评他。他的妈妈是名老师。我悄悄地问青松:“姐姐批评你的口气,像谁?”他回答道:“像妈妈!”姐姐也说,妈妈对青松非常严格,但青松会在家发很大的脾气,和妈妈对着干!
老师的职业特性和角色惯性,常常会过度关注哪里有错误,如果孩子动辄得咎,会比较紧张;如果男孩要从小活在老师妈妈的完美要求里,会很辛苦!理解一下青松的喉部为什么常常会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还有他会控制不了频繁眨眼(这些信号也在表达身体的紧张)。
建议家人对他多鼓励,多赞美;同时,妈妈再放松一些,因为男孩成长需要空间;妈妈也需要理解男孩的生理特点与性格特点。
更多地了解孩子
在这一段段的旅行故事中,你遇见了不一样的孩子。在心理老师眼里,好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亲子关系从平面镜变成了放大镜,平日里你没有注意到的,都一一显现出来了。无疑旅行提供给我们一次重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的机会。而这恰巧回到了教育孩子的起点。
《母子健康》编后记
“在书中读到海滩上的沙多么温柔,这对我来说是不够的,我要自己赤足走在那上面。” 法国文学家纪德如是说。
一、激发学习兴趣,挖开学生的动力源泉
兴趣可以产生强力的学习动力,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就会很愉快地去学习物理。根据实践,我发现可以用以下三个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注重物理课本中实验。学习物理的方法中最基本的一条是进行观察和实验。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在教学中经常联系生活,讲解生活中的现象,能做的实验一定让学生做,需要演示的我都给学生演示。学生们在观看我的演示实验或者做实验中都很兴奋,都急切地想一探究竟。
(2)讲解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课本上有很多物理学家,学生们都很喜欢看有关物理学家的故事,他们知道了物理学家都具有这样的品质: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敢于开拓、勇于创新、顽强的意志等,这就激励了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加起劲。
(3)让学生自己做一些物理难题。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做练习题时遇到比较难的题有时会放弃,于是我就激发他们要敢于做难题,如果有学生做出比较难的题,我就给他以鼓励的眼神或者直接用语言表扬他。
二、运用“导学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在用“导学互动”模式上课时,强调以小组为单位的共同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研究问题,激发每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地说出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在思维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互动中把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既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也使他们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自己在课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就很有针对性,也能锻炼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我通常在“设疑”后,还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问题或者还想进一步了解的地方。教师的“设疑”只是激起学生的思维,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他们才更实用,才真正解决了他们学习中的问题。学生们有了问题,才能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质疑问难和编题自练都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质疑能力,这也正是我们教师在“导学互动”中应该做的。
三、重视反馈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得益于平时反复的实践。如乒乓球队的队员之所以能在国际各类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都是他们在训练馆里刻苦训练的结果。学习也是一样,不管学习什么都是要经过反复训练实践的。
学好物理需要掌握很多最基础的知识,例如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最基本的结论,这些是需要牢固掌握的。但仅仅会背诵这些最基本的知识,不去运用这些知识,也是没有任何用途的。学会了最基本的之后就需要在做题中进行运用、检验、总结和消化。而怎样才能把死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应用能力,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呢?那就只有通过反复运用,加强训练,在反复的反馈训练中准确地理解物理上的概念和实验,才能牢固掌握物理上的这些定律和公式,并能进行灵活应用,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我们在一节课后进行课堂反馈,一单元学习后进行单元反馈训练,一月后进行月反馈。在不断的反馈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赠送锦囊妙计,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一个学生轻松地学习,并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学期刚开始的三个星期内,我注重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并送给他们我独家研发的学好物理的8个锦囊妙计:①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相信自己能够学好物理。②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实验课时要认真做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③准备一个笔记本,重要的物理知识、好的解题方法、听不太懂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等都要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④准备一支红色圆珠笔。平时的训练题、试卷中的错误要用红色笔在原答案边上认真纠正,并保存好这些学习资料,在考试之前打开看看。⑤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练习题。做练习题能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是否正确,能帮助你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⑥做到三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基础为重心,以提高为心愿。⑦虚心向别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不自以为是。⑧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形成科学高效的作息规律。
每次看完这个段子我就会想起《三国演义》中的美人计,孙权听信谋士周瑜的建议把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想把刘备骗来扣押在东吴,从而当作换取荆州的砝码。可最终计划失败,让刘备带着孙夫人乘船而归,周瑜还落得个千古坏名声,被世人奚落: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说,美人计,从来都是个馊主意。
故事得从赤壁之战说起,赤壁之战后刘备利用周瑜、曹仁厮杀之际,乘虚袭取了南郡、荆州、襄阳,以后又征服了长沙等四郡。周瑜心里那个气呀,自己和曹仁拼命没捞到半点儿好处,反倒是便宜了刘备,所以他心心念念想夺回荆州,一雪前耻。正在这个时候,刘备忽然丧偶,周瑜计上心来,对孙权说:“您的妹妹,美丽、刚强,我们以联姻抗曹名义向刘备招亲,把他骗来南徐幽禁,逼他们拿荆州来换。”孙权同意,派人去荆州说媒。
诸葛亮一看就明白周瑜的用心,所以他给刘备准备了三个锦囊妙计,安顿赵云在必要的时候一一打开便可逢凶化吉。
诸葛亮的第一个计谋是假戏真做。刘备到东吴后就大肆购买结婚用品,并制造舆论,刘备要与孙权妹妹结亲了。他还去拜见了孙权和周瑜的岳丈乔国老,通过乔国老,孙权他妈吴国太也知道了这件事,老太太非要见一见刘备,这一看正应了那句话,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最后吴国太主张把女儿嫁给刘备,并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仪式。
诸葛亮的第二个计谋是金蝉脱壳。本来刘备新婚不久,他和孙尚香还在蜜月当中,暂时不想回荆州上班。赵云骗他说曹操领兵50万要报赤壁之仇,主公快回去主持大局。刘备面露难色怕孙权阻拦,他找孙尚香商量,孙尚香说,我们可以借到江边祭祖之机离开东吴。此时的孙尚香已经完全是刘备的人了,根本不顾哥哥的利益。孙权得知后大怒,先后派两拨人马追赶。
诸葛亮的第三个计谋是反客为主。孙尚香是孙权的妹妹,也就是东吴的郡主,东吴的将军不敢把她怎么样,所以在关键的时候刘备就请夫人出面斥退追兵。周瑜不甘心,就亲自率战船追赶,却被诸葛亮安排的关云长、黄忠、魏延三支伏兵杀得大败,还被刘备的士兵一顿奚落。周瑜又羞又恼,大叫一声,伤疤迸裂,昏倒于地。
可叹周瑜,千算万算,没有算计到女人心海底针这一细节。我们可以猜想,当初哥哥孙权想骗刘备来东吴,然后作为人质交换荆州,孙尚香是默许同意的。可是当她和刘备真正结为夫妻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此时她的内心已经起了变化,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嫁给了刘备就要事事为夫家着想。所以她主动帮助刘备逃离东吴,在面临哥哥孙权派来的追兵时,声色俱厉地斥责他们,把当初定计谋取荆州的事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女人结婚之前和结婚之后完完全全是两个人。
最近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和上述观点异曲同工:“某男结婚,岳父要20万元的彩礼!他一口就答应了,说分期付款吧,岳父也答应了!婚后第一个月的工资都给了岳父,随后第二个月第三个月……媳妇不答应了,直接回娘家闹:“你们到底还要多少?”结果彩礼全免!
生命可以承受之重,却不能承受生命,即使一个故事,一本小说,一部电视剧。
兰晓龙真情的文字演绎,《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集结号》特效班底的倾力打造。康洪雷带着所有人的期待,将战争扩展到了唯美的天堂,将战争的定义又一次向世人诠释……
她的魅力在于虚构的人物故事和多年前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远征军抗击日寇。拨动着观众那根悲喜交织的神经,心中常泛起阵阵酸楚的痛。剧中选用孟烦了第一人称不厌其烦的旁白作为主线,将现实与梦境穿插在一起,将“蒙太奇”的手法与电视剧风格融为一起。
死啦死啦扯着嗓门大喊“传令兵,三米之内”,迷龙在那彪忽忽的唱着二人转,不辣用湖南的调子一遍遍问着“有吃的没”;蛇屁股拿菜刀在到处找着吃的,豆饼背着沉重的机枪装备,郝兽医笨手笨脚地包扎着伤员……欣赏方言文化的同时,是否会感到暗无天日的无助?
剧中,最盛气凌人者当属虞啸卿!张口岳飞,闭口屈原;左一个民族,右一个爱国。外表更是“把自己时刻挺直的犹如一杆枪”,对部下从来说一不二。最初的出场便是那句厉喝:“我,就是你们的团长!这就是我的团,我的川军团!”在后来的沙盘推演中,永远自命精英、恃才傲物的虞啸卿彻底败给了龙文章,他终于跪在死啦死啦面前,求这位“人渣团长”告诉他攻打南天门的计谋。龙文章为了不让整个虞师人马送入日军虎口,他忍来忍去,最终还是被软化,终于拿出了自己攻打南天门的锦囊妙计。
故事的最后,“炮灰”们用一种及其惨烈的方式打破了南天门之战。以全团的生命作为代价,直接钻进日军防御的核心部位,然后等待虞师座的大部队里应外合将日军全面击溃。他们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并且在所有纪念碑、花名册上没留下任何一点血迹。
悲惨的历史,不能触摸,不能安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湎大溃退也成为抗战史上最灰暗的一幕。当后来美军寻找牺牲士兵时,随处可见中国远征军的墓地。那是一帮永久迷失在异国的灵魂,间隔着南天门,间隔着怒江,远眺着自己的故乡。
立华是家地道的台资企业,设址昆山,员工1200人。去年,立华为了褒奖服务企业10年以上的员工,做了一批金牌。“猜猜我们发出了多少块?”孙于涵骄傲地说,“将近500块”。
10年不离不弃,超过40%的员工留守率,一家私企。这组数字,让日日困窘于招工难、留人难的印刷经理人们惊呆了。难怪现场观察团专家、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的黄志军总经理迫不及待地提问,立华是如何做到的?
孙于涵的回答非常平实。他的父亲、企业的创始人孙福助老先生,创业20年来几乎每周一到周日不离工厂,百分之百地投入进去。“他非常愿意,用双手,还是蹲下来,和员工去做同样的事情,而不是高高在上去讲很多管理理论,或者去讲很远很远的梦想。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一个企业管理者的风范。”
孙于涵没有给出锦囊妙计,但却给出了一个让人思索的关键词“风范”。正是这种亲力亲为的“风范”,与员工一起努力创新的身姿,让员工真实地感受到企业的美好愿景,愿意凝聚在一起去实现这个美好愿景。
2011年,立华跟随客户的脚步,着手西部设厂,定址四川遂宁。面对600名人员需求,立华的第一个步骤是召集昆山工厂的所有员工,动员大家携手西进,当时就募集了200多名员工。正是这批骨干队伍,延续了老厂的管理理念与制造文化,保持了既有的技术能力与质量水平,使新厂在开业几个月后就能顺利运作,为满足品牌用户的严格要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实,“风范”感动的不仅仅是员工。在海外接受过MBA教育,又在外行业工作了4年的孙于涵,还是在2年半前回到了父亲的企业,和父亲一样,躬身于、呕心于这家企业的成长。
人物:
王老汉:男,瓜农,永川人,50岁。
葛大伟:男,瓜商,香港人,32岁。
舒小苗:女,瓜商,北京人,28岁。
场景:
舞台背景为一幅永川区五间镇富硒sod西瓜一隅喷图,图标题:五间西瓜广交天下朋友,独特富硒喜迎八方宾客。舞台中央设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一个西瓜、一个笔记本电脑,桌子旁放三张凳子。
剧本:
(白天:大幕拉开)
(晚上:灯光渐亮)
王老汉出场。
王老汉:我叫王才干,人称王老汉,打工十余载,去年
把乡返,多亏党的政策好,教我种瓜把钱赚,(坐在小凳子上打笔记本电脑)打开电脑把瓜卖,别提心里多愉快,(高兴的唱)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吼)唉——唉——
(舒小苗肩胯皮包匆匆忙忙从右边上场)
(葛大伟手提皮包匆匆忙忙从左边上场)
舒小苗:等待签约十几天,今日拜访王老汉,只要他能点点头,满载西瓜把京还。(招手)大爷,我来了!
葛大伟:听说永川西瓜好,千里之行来寻找,购买合约已准备,热情大爷把我招。(招手)大爷,我来的啦!
葛、舒二人跑到王老汉的身旁,王老汉纳闷的左看一
下葛大伟,右看一下舒小苗。
王老汉:(眉开颜笑)好、好、好,来了就好。(收住笑容)我并没有叫你们噻。
葛大伟、舒小苗:(惊)啊——?!
葛大伟:(笑脸)大爷,我就是奔你来的啦,瞧!富硒西瓜圆又甜;看!富硒西瓜还是圆又甜——的啦。
舒小苗:(放声笑)哈哈……
葛大伟:笑什?笑什?
舒小苗:我没有笑肾(什),我在笑人,连个西瓜都不会夸。(一掌将葛大伟拨到一边)永州五间顶呱呱,富硒西瓜甲天下,独特含有sod,健康美容就属它、就属它。(弯腰笑脸)大爷,我是来买西瓜的,(拉开皮包掏出一份合约)只要你老在这上面大名一签,这些西瓜就姓舒了。
王老汉:(脸一板)嗯!你这丫头真不会说话噻,输,不是我王老汉吹牛,自打种上这富硒西瓜就没有输过。
舒小苗:哎呀大爷,我忘了自我介入了,不,介意,是介绍,瞧我激动的。
葛大伟:还激动,我都让你急成果冻了啊。
舒小苗:(瞪了葛一眼)大爷,我叫舒小苗,舒服的舒,小不点的小,瓜苗的苗。大爷,这是购买您二十亩西瓜的合约,请你老就签个名呗。
王老汉接过文件端详,不住点头,伸出手。舒小苗赶紧从皮包里拿出一支笔,呈上。
葛大伟:(呼喊)大爷,请笔下留名。(拨开舒小苗挤
到王老汉跟前)这名签不得啦,这名签不得啦,(慌忙打开皮包拿出合约和笔)要签也得签这儿,我才是你的忠实粉丝的啦。
。。。。。。。。。。。。。。。。。。。。。
故事梗概:
永川区五间镇富硒sod西瓜远近闻名,各地瓜商纷纷慕名而来,瓜农王老汉无意一声吼,将两位素不相干的瓜商吸引在一起,由此闹出一场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翔翔妈咪
书是知识的宝库,也是人类永远的朋友。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老师说过,让宝宝爱上阅读、爱上书本,就等于将宝宝带上了知识大道。其实,帮小宝宝爱上书本有很多有趣的方式,本文就跟翔翔妈咪分享一些能让宝宝快乐、轻松地爱上阅读的锦囊妙计,各位妈咪也都一起来看看吧!
1 不同年龄段选不同的书
宝宝9个月时:对图书产生兴趣。
1岁左右:宝宝能够说话了,家长就可以给他提供以图为主的儿童图书,并陪伴他阅读。
1岁半后:宝宝会有读书的愿望,家长为其增加图文并茂的图书,并给宝宝讲书中的故事,让他学习复述。此时期以童话故事为主。
2岁以后:宝宝逐渐有识字的愿望,家长可以给宝宝讲故事,也可以编构故事,让宝宝学会描述,更多地通过读书学习说话。
3岁后:让宝宝学会独立阅读,以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书为主:家长也要和宝宝起读,为宝宝营造读书的氛围,并准备一些读书用的桌椅等。
宝宝各个时期要读的书,都应注重图书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
2 利用书本建立亲子感情
阅读不只是读书上的字。在宝宝的这个阶段,阅读更多地意味着享受跟爸爸、妈妈之间的互动交流。当宝宝坐在你的大腿上听你大声朗读时,他不仅在欣赏书籍,而且还在享受你一心一意带来的安全感。
3
选择合适的书籍
宝宝喜欢纸板书、洗澡书、有立体图片的书、任何只要他们自己容易抓住和玩弄的图书。他们喜欢带有明亮、清晰、逼真的图片的故事。而且,他们当然还喜欢押韵的诗词儿歌。这并不是说你的2岁宝宝不会欣赏大宝宝们看的书,谁能说他最后不会把“马小跳”当成最爱呢!只不过你应该确保他也能看到比较简单的书。
4 重复,重复,再重复
如果你已经在过去的一个月每天晚上都给宝宝读《小兔乖乖》了,而他还想再听,也忍住别打呵欠。喜欢重复是宝宝这么大时的特点。宝宝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读同样故事的原因在于他们太渴望学习了。你很快就会发现宝宝能记住他最喜欢的段落,并且迫不及待地要自己来说出其中关键的句子,这都说明他准备好读书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5 夸张的表演
给宝宝读书时,你要无拘无束。在讲《小红帽》的时候,学着大灰狼的咆哮;讲《三只小猪》的时候,就像小猪那样尖声说话。宝宝跟大人一样喜欢表演,事实上,你的小宝贝可能很乐意扮演《三只小猪》里那头吓人的大灰狼呢。鼓励宝宝演,即使这样使故事进展变慢也没关系。如果他积极参与进来,就能从故事中受益更多。
6 照顾宝宝的兴趣
要选那些跟宝宝最喜欢的活动有关的故事,譬如逛动物园、游泳、玩捉人游戏等等。用跟宝宝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角色有关的书作为对这个节目的补充。你可能对“天线宝宝”的吸引力感到奇怪,但如果你的宝宝喜欢这些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他也会爱上有关他们经历的书籍。照顾宝宝的兴趣,不过,也别忘了拿各种不同种类的书试着给宝宝看。你那个喜欢打扮洋娃娃的小姑娘可能会出人意料地让你一遍一遍地给她讲恐龙和怪物的故事呢。
7 对付不安分的宝宝
有些不安分的小家伙就是不愿意在听《丑小鸭》时一直坐好。别担心,只要花几分钟(或甚至几秒钟)快点翻阅一个短故事就行了。第二天,再试试长一点的时间。有些宝宝对跑来跑去总是比对读书更有兴趣。如果你的宝宝是那种好动的类型,他或许能最好地响应以下提到的跟书本无关的活动。
8 让讲故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当你们坐在餐桌前或在车里的时候,都可以讲故事,可以是像《小蝌蚪找妈妈》这样的标准故事,也可以是你小时候的趣事,或者是以你的宝宝为主角的故事。用他画的画或最喜欢的图片做成书,围绕上面的内容讲故事,或者干脆让宝宝来讲个故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由此可见,一个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如何在这一时期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大多数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低下,对子女不重视教育或缺乏教育,学生的养成教育就落在教师的身上。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小学生实施养成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开发校本课程,实施养成教育标准化
近三年来,我们研讨开发出养成教育系列校本课程。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年级编写了《习惯教育》《礼仪教育》等系列学校课程,每周利用两个晨读时间进行专门教育。通过小学六年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学生的基本素质有了很大提升,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和家长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养成教育素质不断提升,其作用于学科教学、学生学业水平的效益明显。
二、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实现养成教育渗透化
利用学科教学渗透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最易被学生接受。特别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更具养成行为习惯认知教育的功能,经常是用小故事来阐明道理,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笔者在教授《怎样面对困难》时设计了“我遇到的困难”、“怎样战胜困难”、“困难面前不低头”、“我想这样做”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启发,提出克服困难的切实可行的措施;用座右铭、名人故事、成语、锦囊妙计等激励学生,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笔者还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困难我不怕》作为他们课堂行为的奖励,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就感,又为培养他们面对困难要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着眼凡行小事,实现养成教育生活化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事抓起,一点一滴都不能马虎。例如,引导学生在校内、外要尊敬长辈,团结同学;讲卫生,爱清洁乃至最基本的坐、立、走、跑姿式,作业书写规范,学习用品摆放,进出校门礼仪等,从细节抓起,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优良品质。“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知行结合规范行为,实现养成教育制度化
道德品质是人生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时候很难把握,我们德育工作者常有这样的感受,多少次苦口婆心的教诲,对学生来说收获甚微。小学德育一定要从实际生活入手,讲究教育实效。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自觉性都比较差,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稳定的动力定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在于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随时督促学生、约束行为。我们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中堡镇中心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中堡镇中心小学学生在家常规》以及《中堡镇中心小学班级、学生星级评比细则》,根据每个班级学生年级特征、行为表现,拟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计划》,安排好训练重点,同时还制定《行为规范评比办法》,习惯训练时,低年级老师多以比赛、竞争、夺红旗等方式来进行,中高年级多以活动体验、疏导结合为手段强化进行。
五、搭建爱心桥梁,实现养成教育亲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