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认知实训总结范文

物流认知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认知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流认知实训总结

第1篇:物流认知实训总结范文

1.企业对物流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重庆地区物流企业最需要物流专业学生具备的是很强的个人综合素质,需求高达29.62%;其他方面:18.52%的企业要求学生具有信息系统处理能力,14.82%的企业要求学生有物流营销能力,14.82%的企业要求学生有运输、仓储、配送的管理能力,14.82%的企业要求学生有运输、仓储、配送的基本操作能力,只有3.7%的企业要求有英语运用能力。总的来说,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更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提高自我综合素质,这是以忠诚度和敬业精神的职业综合素质为基础的。

2.企业对专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调查中得知,企业希望物流专业学生能够取得相关证书。其中33%的企业要求考取物流员资格证书,22%的企业要求考取中级物流师,14%的企业要求考取助理物流师证书,13%的企业要求考取高级物流师。另外,各企业对员工的其他相关证书也有所要求,且高达18%。所以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物流专业学生有必要考取包括叉车证、仓库保管员在内的相关专业资格证书。

3.企业对学校的教学建议。

①人才培养方面:能根据物流企业实际需求和要求进行定向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与工作的区别;要提供实习生的简历、体检情况、思想品德情况等;需要学生学会尊重领导,听从指挥。③合作与交流的建议:要加强沟通,社会实践要系统化;勇于面对,加强与企业要求的对接;要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1.学生专业兴趣的引导———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参观使学生对物流企业有一个感性认识,使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物流综合管理、仓储管理、运输调度、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等重庆物流企业需求的岗位。学生通过亲临现场来感触工作环境,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对专业学习充满信心。认知实习若要达到好的效果,则需要指导教师作好事前功夫。在参观前,指导老师需提前了解企业,与相关负责人明确参观的时间和路线,设计好参观时要求学生解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企业。在参观后,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一起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和归纳总结。总结是提升认知实习质量的关键,若没有准确把控,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实践。

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好坏由很多因素综合“集成”,包括人际交往、处世耐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工作责任感等。这些技能在学校中往往学不到,或学到的东西与社会大环境脱节。在前期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重庆的物流企业排在第一位需求的,并非专业能力很强的学生而是个人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的体系设置,要求物流专业学生利用假期或空隙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可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更好就业。为达到“社会实践”育人的目的,系部可为学生拟出“社会实践”方向,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与生产劳动“、三下乡”、科技发明、挂职锻炼等,做好前期宣传和相关培训(实践安全知识、应急医疗救助、社会实践的选题、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等),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主动联系相关单位,完成“社会实践”目标。

3.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化———校内实训

要加强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在校外实践基地不够、师资又不充足的情况下,可通过建校内实训室的方法来强化学生实训,提升专业技能。为满足物流企业对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可在课程中融入相关内容,通过仿真、实际操作训练,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前,指导教师应当提前一周将实训项目通知学生,并布置预习任务;实训时,指导教师要讲解实训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相关的操作演示;实训中,指导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检查学生操作情况,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实训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出现的各种现象。

4.基于校企对接的设想。

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核心业务处理的特殊性,解决重庆市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问题的途径为:①通过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员工培训等互利互惠机制建设,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②校企合作共同组建物流远程监控系统,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管理软件,实时监控、采集物流运输信息;通过实时跟踪和信息分析,实现物流运输组织、运输业务筹划等企业物流运输业务的生产性实训。③在仓储配送业务实训室建设中,依托大型物流公司,按照企业仓储配送业务实际需要,共建“仓储配送实训室”、采用“业务托管式”为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创造条件。仓储配送实训室的日常业务全部是企业的生产性任务,实训指导教师全部是企业人员,学生实训期间在师傅带领下完成生产性实训作业,达到岗位综合实训目的。

三、结语

第2篇:物流认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物流专业; 实践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3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流专业已经成为不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向来看,物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报关、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

一、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1.从实践教学的内容上,操作环节多

物流实践环节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处理等。每个环节都需有人具体操作,物流从业人员中的75%~85%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物流实践课是一个从物品包装、装卸搬运,到订单处理、配送作业,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调查分析等诸多内容的实践课程体系,环节多,内容广泛,操作性强。

2.从实践教学的实施上,许多操作环节需企业参与

物流中的单证处理、物流信息技术或信息软件等单项实训模拟实践教学就可以达到教学要求。而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物流现场调度和全面的物流实际运作所涉及到的设施设备、应用到的技术工具是庞大的投资,大型的物流软件系统动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投资,不是任何高职院校有能力独自投资建立起来的。必须有企业参与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

二、物流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的实践教学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国内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如果学校与企业间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协同关系,学生到企业实习很难满足岗位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二是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对物流业务处理过程进行模拟实验。相比而言,这种模式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实验实习功能单一,真实性、综合性差,现代化程度偏低,难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2.物流实训室结构模式单一

当前多数院校建有物流软件模拟实训室及物流仿真模拟实训室,基本上按照课程设置实训室。实训室结构模式单一,实训内容、形式单一,综合、设计性实训较少,只能满足某方面或几方面物流实际运作的需求,没有能全方面满足的,即使是能满足部分,功能也往往并不完善,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而且学校之间交流沟通少,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把这些实训室统一协调起来,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更快更好的提高实训能力。

3.校外实训流于形式

多数高职院校结合行业特色,以物流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业流程为载体,由行业、企业专家、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基于物流企业工作流程,参照物流行业标准,分析物流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制定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由于师资力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学生人数多等原因,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纪律较松散,不能从企业见习过程中学到专业技能,影响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三、改进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1.完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发展方向,制订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将物流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认知环节。第一、二学期分别利用一周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物流企业文化及具体岗位认识,使学生对物流企业有初步的认知。第二阶段:专业技能训练环节。第三、四学期利用四周时间把学生安排到企业具体工作岗位进行轮训,学生在师傅带领下熟悉相关物流业务操作,完成采购谈判、仓储配送、物流运输、国际货代、物流信息等核心技能的专项训练,培养职业道德和素养。第三环节:顶岗实习环节。第五、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校内学习与未来就业相衔接,学生和员工角色互换,进一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并胜任就业岗位,实现顺利就业。

2.政府主导、校企参与共建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是以满足地方经济需要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各高职院校可用典型事例进行大力宣传,介绍高职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高度重视。政府可组织一些成规模的物流企业和院校参与,由政府和各参与方共同投资,组建多个股份制大型物流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在功能上,既可供所有高校物流专业实训使用,又可作为物流企业实际业务操作之用。学校、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把握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向、学生知识技术能力规格的定位、设备的配置、教学的内容重点、实训操作、考核评价等。

3.完善校外实训环节的管理

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订与实施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抓好学生管理工作。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施校企合作、共管共育的管理方式。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和考核机制。企业安排技术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学院安排专人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实行考核机制,即顶岗实习结束时,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实结和个人鉴定,校企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报告和个人鉴定对学生的实习做出综合评价,作为学生实习的成绩。最后是落实学生顶岗实习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所有实习学生进行意外伤害事故保险。

4.引入物流技能竞赛促实践教学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物流技能竞赛由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竞赛内容包含两个部分:物流调研答辩及物流作业操作。物流调研报告是各参赛队对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基础上,对企业的综合物流或物流的某个环节、流程等做出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报告。通过比赛可锻炼参赛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流作业操作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设定作业岗位的模式,实现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综合物流活动。检验选手企业物流调研能力及进行同城和异地采购、备货、配货、优化线路、配载、配装、货物跟踪和查询、货物交付、货物接收、入库作业及货位优化等物流活动的操作能力。由此可锻炼参赛选手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展示参赛选手团队协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快速分析、总结、表达能力等职业素养。通过物流技能竞赛这个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搭建新的实践教学课堂,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培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怀云.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04).

[2] 李春香.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3).

[3] 赵卫章.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01).

第3篇:物流认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89—03

一、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的运作核心是信息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低,但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信息化市场正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表现为物流管理软件将趋于更加专业化、信息化意识正在逐步提高、建设步伐加快。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74%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77%的大中型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物流企业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开始积极采用GPS、GIS等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运营水平和综合实力。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比,各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显得相对落后,传统的物流信息系统操作技能已满足不了企业的物流管理需要。《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该课程的实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的形式大都采用传统的企业参观或软件模拟的方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能真正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

2.实训项目综合性较差,不能综合涵盖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

3.物流信息技术的操作性在实训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不能较好体现,训练出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差。

另外,教高[2006]16号文、教高[2010]8号文应社会发展要求,均提出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所以,如何结合实际生产、结合当前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物流信息技术能力的实际需求,建设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体系是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改革的四项措施

《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是培养物流管理学生物流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需求的调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物流管理岗位能力需求,进行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对于提高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水平、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四项改革措施:

(一)选取与企业实际相符的实践内容、合理设计实训项目

1.实训内容应紧密联系企业实际

目前,虽然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但大中型物流企业如中远、中集、中铁等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成效,中集物流研发的第三代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在物流业务操作、财务管理、GPS车辆安全管理、调度、办公自动化等模块管理方面都有所创新;国内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如国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金力供应链系统JLSCM”优化集团-分公司-门店之间的物流流程、业务流程;浙江、黑龙江、甘肃、北京等全国多个省市级政府不断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与此同时各种先进的物流技术如GPS、GIS、电子标签辅助分拣技术、RF技术等,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及应用;另外, UPS、TNT、APL和丹麦的马士基等大型国外物流企业进入中国,也进一步带动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这些都说明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训课程要紧跟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步伐,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软件模拟层面上,诸如电子标签辅助分拣、条码及RF的应用、立体库的操作、电子订货等这些在企业中已有较广泛应用的物流技术,都应设计到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训课程中。

以我院为例,改革前,我院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训主要以操作综合性物流信息系统软件为主,改革后实训内容则覆盖了《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涉及到的多项物流技术及物流系统。具体见表1所示。

2.合理设计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的设计不同于课程任务的设计,根据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学习能力,课程任务的设计可以是综合性任务也可以是较为简单的、针对某一问题的小任务,而实训项目的设计往往是较为复杂的项目。实训项目的设计应综合物流技术与信息系统,首先应分析《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知识点及能力点,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能力点分解到各个实训项目中。项目应尽量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传统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多是校内的软件模拟或校外的实习参观。单纯的校内实习,等同于闭门造车,不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学生对于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的流程、方法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与企业脱节,培养出的学生亦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校外实习参观固然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深刻认知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操作过程,但企业实习往往仅限于参观,因此,单纯的企业实践使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操作”层面往往是很难实现的。《物流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必须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践可以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在整个实训周内,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和条件,采取企业学习与校内加强相结合的实践方式。利用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走到企业中去,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其余时间则可设计实训项目,进行校内加强训练。校外实习参观,须选取物流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具有综合业务的企业,其代表性较强,应用的物流信息技术较为广泛,学生可认知的物流技术种类也较多。校外实习结束后,对比校内实训与企业的技术差距,尽可能地设计与企业实际操作流程相吻合的实训项目,力求使差距最小化,来重点进行校内加强训练。校内加强训练是学生掌握各种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的重要手段。

(三)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到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中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参与者、教师为组织者,可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做”中学,非常符合《物流信息系统》实践课程操作性强这一特征。在本门课程实训过程中的校内加强环节,可通过布置各种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综合掌握信息的识别与采集、信息的传输与交换等物流信息技术及综合性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方法。实训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展开实施。通过分析任务、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执行方案、总结方案以及自评、互评等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这也对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广大高职院校提倡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正是为了应对这一高要求。但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实则为“双证型”教师,即教师资格证与职业资格证,真正在企业有工作经历的教师却比例不高。《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的操作性强,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考验。因此,应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在岗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教师下企业”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所指“教师下企业”是指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做为期六个月以上全职工作,使教师真正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过程。只有真正成为企业员工,从事物流信息管理的相关岗位,锻炼教师分析、解决企业物流信息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较好地指导教学。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运用改革后的实践教学方法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其物流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等较改革前有较大提高。本文提出的改革措施可为其他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进行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参考。物流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物流信息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的承担者们也应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培养对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企业物流运作水平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为实现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做出一定贡献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志英.《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技术,2009(07).

[2]梁雯,陈来,汪传雷等.《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实践与探索[J].宿州学院学报,2010(04).

第4篇:物流认知实训总结范文

Liu Jia

(Inner Mongolia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s and Electronic,Hohhot 010070,China)

摘要: 本文提出了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并在参考国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初步构想。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urriculum provis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backbone colleges, and proposes preliminary ideas on practice bases for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nside and outside of higher vocational backbone colleges, on the basis of referring to the experience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the domestic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骨干院校 物流管理专业 教学 改革 构想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backbone colleges;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teaching; reform;idea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79-02

0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已经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并且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许多高职院校也总结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其他同类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初步探索性设想。

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1.1 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骨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经过和一些物流企业的交流,结合其他高校的调查,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主要表现在:毕业生能零距离就业,即能“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一要综合素质较高,二要专业技能较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尤为重要。另外,企业普遍欢迎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市场拓展能力的人才。总之,高职骨干院校应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本文认为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同就业的统一。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熟悉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了解物流企业各业务环节的基本操作流程,具有进行货运的从业能力与从事企业物流基础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培养目标在人才类别上定位于应用性人才;在服务范围上定位于区域经济建设;在服务层次上定位于基层一线。

1.2 课程设置因为物流是由物资、商业、运输、储运等很多行业、部门与产业构成的社会化服务的一个整体,现代物流管理设计多种新技术如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信息化等。在三年的时间中高职教育是不能够完成职业和行业高度相关的所有要求的。因此,必须要依据企业所需的物流人才层次,依据本地区的行业格局,确定相应的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包括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

1.2.1 首先,明确专业定位,培养物流急需人才物流行业的产业链较长,涵盖生产、流通和销售的全过程,管理相对复杂。我们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物流急需人才。从学生就业方向来看,今后学生可能从事以下行业方面的工作,其适合程度见表1。

以物流最常见的工作岗位技能为着眼点,今后学生可能从事的岗位有:仓管员、采购员、配送员、信息员、销售员、作业层主管。

1.2.2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把好关坚持“一个主线”,既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又要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使他们经过三年学习与实训,由学生转变为准专业员工。高职骨干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线应是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物流管理专业方向上,课程性质定位可以为:侧重商务,掌握技术。课程内容应立足静态物流(存储),切入商务环节(采购、销售),渗透转移环节(运输、速递、配送),叠加整理环节(拆拼、分拨)。物流管理专业整体课程可以实施“三阶段教学法”,它的基本内容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一个学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第二阶段,用两个学期进行综合素质提升;第三阶段,用三个学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在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方面,知识包含: “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物流企业管理、管理学、经济学、线性代数、计算机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从事配货、流通加工、货运、储存、运输、装卸的物流业务活动的知识;掌握物流成本计算的相关知识;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法律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基础、心理学、市场营销等。能力包含和专业相关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与基本技能,如:物流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相辅相成,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中两个缺一不可,合格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两者兼备。综合素质能力主要体现人才的综合能力,在对人才质量进行评价时,综合素质能力是主要标准,综合素质能力同时是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综合素质能力包含:方法能力,也就是知识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与不断创新能力;社会能力,也就是计算机应用、人际关系协作、沟通交流的基本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2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反复实训的基础上,因此加快建立设备设施先进,软件配套完善的实训室及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和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重视“能力培养”,全方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

2.1 建立实训基地的政策理论依据教育部于2006年底出台了教高[2006]16号文件,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强调了当前高职骨干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高职教育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习)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全面、可行的指导性意见。这个文件表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是培养企业一线应用型与操作型的职业人才,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关键。

2.2 全国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经验从全国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来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2.2.1 物流企业岗位认知阶段: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选择企业组织学生参观,聘请企业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专业认知讲座,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未来工作岗位的性质和岗位要求,了解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2.2 课程实践:本阶段实训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阶段,包括课程实践和专项实训。

课程实践是根据每门课程中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的。如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包括商品的入库作业、商品的出库作业、库存控制的单据和报表、仓储设备设施的使用等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物流设备实训室完成。再如配送管理实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包括编制配货计划、配送中心的进货、装卸搬运、定单处理、拣货、补货、退货处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专项实训指的是在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每学期中的独立实训周,对专业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是在课程实训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相关工作业务结合起来,设计出仿真的环境,学生在此熟练掌握各个环节的工作。该专业的专项实训包括:仓储、装卸实训、配送实务实训、物流信息系统实训、ERP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第三方物流实训等。

2.2.3 专业实训:专业实训主要在企业通过顶岗实习完成专业实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进而实现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教学环节的组织方面,在完成某一个能力模块或者几个能力模块的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时间为半年。也有的学校,如深圳大学,和一些政府机构合作(如铁路局),开办了校外驻勤机构,学生在每年特定的业务繁忙时(如春运时节、法定长假期间)去实地顶岗,即解决了用人单位的临时性用人之急,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3 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构想

2.3.1 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基地物流管理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工作,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密切联系实际。鉴于目前我区成熟的上规模的物流企业较少,学生顶岗实习完成较为困难,为了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我校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在学校内的物流实训室进行仿真模拟学习。参照其他成熟高职骨干院校的实验室建设经验,结合信管系的管理专业特点,加强管理专业设备实训室的建设,如物流类的仓储设备、分拣系统、各种搬运、装卸机械、包装机械等、物流信息系统实训室、ERP实训室等。

2.3.2 与物流企业联合开办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了弥补校内实训基地联系实际的不足,我们还可采取广泛联系区内的物流企业(如佳运物流、惠丰堂、铁通物流)进行协商洽谈,走出校门,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多家物流企业联合开办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课程综合实习、顶岗实习、就业提供保障。经常带领学生到各类物流企业去参观、考察、学习,培养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2.3.3 加强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几年来,高职骨干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一些专业学科方面取得了好的成效。在物流管理专业,可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与企业建立订单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按企业的需求制订教学计划并进行教学安排,企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和进行实践指导,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学生有半年或一年在企业工作的时间。这种合作可以改善教学的软硬件条件,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物流行业最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及物流信息系统,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丛红奇,徐彦.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设想.辽宁高职学报[J].2007(3).

[2]韦克俭,覃扬彬,苏波辉.积极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大力培养物流急需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探讨之一.商场现代化[J].2007(7).

[3]王薇薇.物流管理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3).

[4]张小彤.中职物流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广东教育・教研,2007(9).

第5篇:物流认知实训总结范文

一、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

为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调查小组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淮安物流园区的多家物流企业,以了解企业物流岗位设置情况及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职业素质的需求。通过调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职业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道德四个方面。

1.职业知识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职业知识极度缺乏,一问三不知。职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知识。以物流专业为例,职业知识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物流管理、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业运作等核心知识和现代信息管理技术。高素质的职物流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且能在工作中合理运用。

2.职业技能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技能生疏,不会或不能熟练操作物流软件、物流用具。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对职业技能的界定是:职业技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不少高职学校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取得双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甚至有的学校把取得职业资格证作为学生毕业的硬性规定。物流专业的学生毕业时最好取得助理物流师证书,技能熟练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3.职业心理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基本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何种岗位的工作,盲目而频繁地跳槽。职业心理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性特征。学生一毕业甚至还没毕业就面临就业,这就要求学生毕业前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了解,明确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并为之奋斗。

4.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德才兼备是企业引进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德在职场上就体现为职业道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素质修养。

二、物流沙盘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物流沙盘通过模拟物流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让学员通过竞标获得订单、派车提货、货物入库、货物分拣、车辆调度、线路选择、货物出库、货物到达、运费结算、车辆购置、仓库选址(配送中心建设)、资金筹措、人员招聘等战略、战术、运营层面的决策与实施。

1.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平时的理论课学习中,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认识往往是分散的、零乱的,缺乏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沙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综合性、系统性地运用的载体。沙盘模拟实训要综合用到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管理、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知识。通过沙盘模拟实训,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岗位素质全面培养

物流沙盘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模拟,使学生既能大胆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又不必过分担心失败带来的负担,反而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沙盘模拟实训中,感受物流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通过不断反思、总结,全面提升自己的岗位素质。

3.团队协作能力

沙盘实训过程中,全班学生会根据需要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模拟一个物流公司,各个物流公司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分别扮演总裁CEO、营销总监CSO、运营总监COO、财务总监CFO四个角色,各小组内部是相互配合的关系,各角色扮演者须相互配合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角色扮演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增强了课程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同时通过揣摩各角色的岗位职责、团队目标,扮演者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

4.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物流沙盘实训中,如果有学生迟到或没到,实训活动就无法按原定计划进行,必须重新分组、分配角色。这就促使学生认真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爱岗敬业,通过岗位角色的认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6篇:物流认知实训总结范文

摘要:结合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的实际情况,从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及设计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评价五个方面对《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课程标准建设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

《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是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配送作业一线的工作人员、作业班组负责人、部门主管及业务经理等配送人才的必修技能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物流管理基础》、《采购管理实务》、《仓储操作与管理》、《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理论与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掌握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必备的知识和相关技能,具有综合的、熟练的应用配送管理知识的基本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物流管理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配送岗位技能素养作好准备。

一、课程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从事配送管理活动必须的技能,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就业岗位,立足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以就业导向和岗位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建立了“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授课过程贯穿作业项目和作业任务以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过程),工作的过程是学习(内容)”的职业教育思想。

在广泛进行社会与企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物流配送企业从业人员工作职责进行划分,将配送职业划分为相应的工作岗位,确定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及知识要求;将能力和知识要求转化为教学模块,形成课程教学内容。

在充分考虑了《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仓储操作与管理》在专业内容划分与界定的基础上,将超市配送中心配送和快递配送的真实作业流程引入课程,并经校企双方合作序化,形成课程主体部分,同时又注意到配送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开放性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知识储备的需要。以“工作过程导向、具体任务驱动、能力提升与延展”为课程设计的依据。

因为课程内容主要针对配送中心实际而具体的工作任务,因此,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和确定的目标,具有较强的过程属性。根据这一特点,课程主要解决“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与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与课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合作、敬业等良好品质,以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

专业能力目标:具备订单处理、拣选理货、分类包装、路线优化、货物配装能力;具备退货处理能力;具备配送流程设计能力;具备配送成本与控制分析能力。

方法能力目标:具备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的能力;

具备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运用的能力。

社会能力目标:具备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具备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具备适应环境开拓创新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课程内容

按照专业课程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相应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的认识规律,序化教学内容。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学习模块模块名称模块内容任务参考学时(56)

模块一配送岗位分析让学生对“配送”形成初步的认知。引导学生熟练完成配送流程中的“订单处理-分类包装-拣选理货-流通加工-路线优化-货物配装-送达服务-逆向物流”等8个具体工作岗位的作业任务,为保证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迅速顶岗打下基础。1.1配送管理认知

1.2订单处理

1.3拣选理货

1.4分类包装

1.5路线优化

1.6货物配装

1.7送达服务

1.8逆向物流34

模块二配送流程设计此模块的内容由两个典型配送作业流程构成,分别为“快递配送流程”、“连锁超市配送流程”。每个流程又都是由多家同类配送企业的作业流程融汇而成,流程之间同点融汇,异点突出。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配送作业流程进行深入剖析,系统地考虑各作业岗位的职责范围、作业工序对流程整体的系统性、效率性及流畅程度所产生的影响和制约,进而能够实现配送作业流程的优化与控制。该能力是能够保证学生在进入企业1-3年内成长为企业骨干、部门主管的前提条件。2.1超市配送流程设计2.2快递配送流程设计34

模块三配送成本分析与控制此模块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配送流程控制能力的基础上知识与能力地延展。在学生初步掌握配送成本构成和影响配送绩效因素的基础上,再借助具体企业案例,锻炼学生的配送成本分析和控制能力。让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名优秀管理者的职业素质,为学生在入职3-5年内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完成了知识储备。3.1配送成本构成与控制6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条件

师资条件: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最好为“双师”素质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为企业提供服务,到企业去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有很强的执教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能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不仅能传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教师要注重把握行业和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密切关注行业和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够熟练的与企业实际结合。

实训条件:校内应满足课程教学要求的配送实训资源,包括配送场所、拣选设备、配送工具、配送管理软件等。且能同时满足一个班进行实训的要求。

序号实训室名称特色建设方式实训模块

1储配实训室真实场景校企共建目测估方、物品堆码苫垫、物品拣选、理货、配货、盘点、库存管理、配送现场设置、配送、配载作业、仓储作业意外事件的处理、RF系统及手持终端操作

2储配实训室真实场景校企共建条码的制作、打印、生成、识读、扫描、条码数据的采集、固定式RFID读写设备、磁卡的读写

3储配实训室真实场景校企共建半自动电热捆扎机的使用和保养;手动电热型打包器的使用和保养

4储配实训室真实场景校企共建电子标签的识读、分拣线出入货作业、分拣线管理系统、分拣线相关单据报表的识读、分拣线软硬件设备故障的排除及维护

(二)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增加了大量的实际案例,突出专业特点,案例新颖、丰富,既有理论深度,又注意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宽广超市配送中心设施布局图为教学案例,对其布局结构、区域规划、货位安排与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ABC分类、物品重量计算进行了详细讲解与分析,将理论知识通过真实案例传输给学生。

2.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启发式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中在选取申通快递配送中心和宽广超市配送中心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配送业务流程分析之后,由教师启发引导式提问、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等形式对快递配送流程与超市配送流程之间存在的采购、收货检验、入库存储、拣选理货、配装配载、送达服务等方面的差异与原因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进而再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并要求学生写出调研与分析报告。

3.任务驱动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使学生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在配送流程实训中除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环节所需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循环扮演供应商、配送中心、运输服务商及店铺(客户)等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配送”。

4.视频教学法

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播放一些好的视频教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极大丰富和补充。

5.讨论式教学法

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切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穿插运用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另一方还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善于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的方法,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60分为合格。综合成绩=过程考核成绩+结果考核成绩。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50%,其中过程考核成绩由模块一考核成绩、模块二考核成绩、模块三考核成绩组成。每个模块的考核评价标准见下表;结果考核占总成绩的50%,以笔试闭卷的形式考察学生多配送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注重平时考核与过程考核的考试方式改革,具有评价的系统性、连续性、多样性,不再是一次考试定成绩,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客观、公正,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分教学模块单元考核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

[2]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类主干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第一辑[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年3月.

[3]吴隆升.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及其制定的必要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4).

第7篇:物流认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运输管理,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

项目化教学是现在高职教学中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模式,现在很多高职也在跟风,很多课程都说已经采用了项目化教学。但是,大多数项目化教学存在问题,例如,简单把课程项目化理解为案例教学,课程改革开发的项目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力支撑,考试形式单一,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等等。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的《运输管理》课程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改进。

1、《运输管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基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路,《运输管理》课程将教学内容共分为九大项目。项目一运输认知、项目二公路货物运输、项目三铁路货物运输、项目四水路货物运输、项目五航空货物运输、项目六特殊货物运输、项目七集装箱与多式联运、项目八货物运输保险、项目九物流运输管理决策。我们在每个项目下又设定了几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上课过程的第一步是学生跟学任务,跟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跟学的每个任务都有很多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步是老师根据学习任务的学习内容布置一个或几个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布置的任务有的是小组讨论案例,有的是个人分析案例,有的是方案规划,最后都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上交老师。特别是需要团体合作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各展所长,各尽其才,其积极性、创造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每个项目下增加了知识拓展或能力拓展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更丰富的知识,开阔视野,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运输管理》课程实训的改革。本课程的实训采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校内实训主要是在机房里使用计算机操作物流软件,分成四大类软件,包括角色扮演软件、单证操作软件、流程操作软件以及物流地理信息软件。每个项目下都有一定的实训内容相对应,每个实训软件下配备了相应的实训场景,每个实训场景里又有一些具体的实训任务。角色扮演软件主要是给定某个运输情境,然后把全班学生分组,组内学生进行分工,扮演运输过程中涉及的各个角色,有的学生扮演托运人、有的扮演船公司、有的扮演船代、有的扮演报关员,等等。学生可以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改变了学生心态,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单证操作软件主要是练习各种运输相关的单证如何填写、修改等。流程操作软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业务的整个流程。物流地理信息软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了解和掌握世界物流设施和节点、国际运输线路及国际资源分布等。物流地理软件里有世界港口的信息、物流地理、世界经济贸易图形展示、物流运筹优化以及物流运作过程动画模拟等模块。

校外实训主要是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有的学校有专门的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去直接实践;但是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实训基地,也可以联系几家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在这里我们没有介绍顶岗实习,因为顶岗实习一般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大多数学校都是放到毕业的前一学期进行,我们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上《运输管理》这门课期间进行的实训。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的锻炼,学生掌握了过硬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了学生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的“零距离”。

3、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为期末统一安排考试,考试的内容一般都是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平时不听课,不学习,喜欢搞考前突击,考前死记硬背,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考试范围,或者考试打小抄。更可悲的是,确实有一些平时不学习但搞了考前突击或打了小抄的学生考试分数较高,而有一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有可能分数还不是最高的。这样的后果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而且打击了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的学习,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运输管理》课程在考核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过程性考核。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考核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改革后的总成绩是分几大部分累加的,每个部分有一定的权重。考核的内容包括期末考试、实训、每个项目下所布置的独立完成任务的书面报告、考勤和态度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期末考试的内容要突出能力考核,摈弃死记硬背的内容,不考书上原封不动的内容,而是要考有利于学生总结与发挥、激发个人思考的问题。第二部分,实训的成绩主要是平时在每个实训内容做完后,教师都要给一个成绩,每个实训内容有一个权重,最后教师根据每个实训内容的成绩和对应的权重得出最后的实训成绩。第三部分,每个项目下所布置的独立完成任务的书面报告的成绩与实训成绩的计算方法类似,也是每个试训内容有一个成绩和权重,最后计算得出实训告总成绩。第四部分,考勤成绩部分比较简单,就是根据出勤情况计算成绩。第五部分,态度成绩,很多人听起来可能是个比较奇怪的部分。虽然教师不能说有的学生聪明,有的学生笨,但是确实有一些学生很用功,考死记硬背的知识会考得比较好,考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容就要考得差一些。如果没有态度部分的成绩,很有可能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态度部分的成绩,主要就是根据平时学习的认真程度打分。

上述考核方式考核的内容全面,考核的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经过层层考核,层层监控,既确保了本课程的全程监控,也确保了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公正的。

4、双师团队的建设。教师是整个课程项目化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双师团队的建设是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根本。课程项目化不仅要求教师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教师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所以,高职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外出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对现有青年教师进行物流实训培训或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物流各种证书的考试。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运输管理》课程中采用项目化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善勤. 项目化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第8篇:物流认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可行性分析;关键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16

1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物流专业及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的培养模式尚未存在明显差异。虽然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现代学徒制”类培养模式的实践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较具发展潜力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班”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企中校”与“校中企”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这些模式对高职物流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起到借鉴、促进推动作用,但这些模式尚处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初级发展阶段,有待于在理论及实践层面进一步提升。

1.1物流专业教学目标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不符

为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岗位需求,部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结合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运营现状,开设了一些较新的课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采购管理、生产管理等,但是这些课程的设置大多停留在案例分析及理论知识讲解层面,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所应聘的岗位对这些课程的知识掌握要求较少,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企业用工需求调整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1.2物流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岗位应用性

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岗位应用性,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人为系统性,课程分类过细、过窄等问题。虽然有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从实用性角度设置课程体系标准,但在设计课程体系过程中主观因素较强,缺乏与企业深度合作探讨,导致学生课程任务繁重,但综合实践技能无法得到提升,进而影响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

1.3物流专业实训资源投入不足,“双师型”师资结构比例较低

一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院校内属于小专业学科,招生规模较少,导致实训资源投入不足,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主要对物流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学生在技能培训过程中缺乏实训资源以及专业老师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同时调查发现,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很多,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应届本科生或应届研究生,有企业工作经验且理论知识扎实的“双师型”教师较匮乏,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性不强。

1.4缺乏对“现代学徒”培养阶段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了各类型的企业顶岗实习,但对顶岗实习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实习结束阶段,通过企业主管及学校教师对实习生的打分确定学生的学期成绩,受制于打分的主观性影响,此种考核方式虽在一定程度反映学生实况,但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及岗位适应能力不能较好体现,同时在学生对实习企业打分中,学生也只能通过对实习企业的总体印象进行粗略打分,企业如何安排学生学习、工作的时间,如何加强学生管理等因素均不能体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要求企业与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协同处理好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和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时间,尤其是物流企业是否会在11.11、12.12等业务高峰期提前组织相应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讲课和培训。此外,企业师傅及学院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压力分散、学生实习实训中的安全保障和生活管理均是保证“现代学徒制”持续进行的关键环节,这些过程性要素均应纳入考核体系。

2高职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及企业访谈,本文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企业意愿、学生意向及学院管理可控性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

2.1顶岗实习企业愿意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长期合作的顶岗实习企业有意愿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愿意提供相应的学徒岗位及配套机制。传统物流企业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人力资源更新换代的问题。以安徽汇通有限公司为例,分拨中心的老员工习惯于手工填单,验收货物并记录出入库分拣量,而对于手持终端录入货物数据及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的业务处理效率较低。尤其是信息平台及自动化分拨设备上线后,对大学生的需求量较大。安徽汇通公司需要大学生来提升自身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从企业长远发展和扩张考量,也愿意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一些投入。虽然顶岗实习生实习后的毕业回流率率不高,但相对于社会招聘而言,愿意回来的实习生容易接受汇通的文化及业务流程,对企业忠诚度也较高。综合而言,顶岗实习企业出于培养企业储备干部方面意愿,愿意与学校共同尝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先决条件。

2.2高职院校具备“工学交替”类培养模式的考核及管理制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完善了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细化的可操作的学生考核与管理制度。比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等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物流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顶层制度保障。学院工商管理系及物流教研室在推动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时,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情,制定了可操作性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与考核方法》,从而保证了实施过程的全程可控。

2.3学生认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主要参与方,学生及家长对于该模式的认同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学生由普高生与单招生组成。在大一下学期,物流专业教师会依据学生的报名意愿组织有需要的学生在大二到物流企业一线参加半年期顶岗实习,尽管工作强度远不及社会招聘的人员,但物流行业的特点是全年无休,没有与其他企业一样的节假日,与学生期望有一定落差。学生在实习开始期间有一些不适应,但通过实习指导教师及企业双方努力,大多学生很好完成实习,毕业后对这种“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认可程度较高。“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比较相似,学生的认可度及适应性可以对比参考。

3高职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策略

3.1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物流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

选择有责任心、有意愿的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合作基地,高职院校与其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培养协议稳定合作关系,依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学徒制招生岗位,同时邀请合作企业主管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明确校企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角色定位,以及知识技能传授的分工合作。高职物流专业可采用“1.5+1.5”教学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大一及大二上阶段,高职院校主要负责思想道德及物流基础知识传授;大二下及大三阶段依据学生志愿,分批派遣到合作企业作为学徒制实习生;学徒制实习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受企业与学院双重管理,在实习前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制订好不同岗位的培养目标及技能培训内容。

3.2建立岗位技能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岗位技能导向的课程体系不一定是系统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但却强调企业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各项目任务来源自合作企业的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以完成每一项岗位作业任务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结合职业标准,依照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和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编制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和制定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助理物流师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使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更容易获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3企业师傅与院校专业教师共同组建学徒制教师队伍

企业与高职院校应共同组建“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参照相关文献及相关院校实践经验,师资团队的构成比例大致为:企业方面师傅包含1/3的人资培训人员,主要负责学徒在企业的认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2/3的岗位主管或骨干员工,主要负责对学徒岗位认知、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对接。高职院校方面教师包含1/3的公共课教师,主要负责公共基础课等培训;2/3的“双师型”物流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学徒的专业培训。还需要对组建的“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成员进行理论实践培训,企业选派的师傅实践技能较为丰富,具有物流行业多年的从业经历,学习接受行业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然而在面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易缺乏系统性,因此,需要定期、有计划地开展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和培训,使物流企业师傅不断完善自身的执教能力;职业院校教师理论知识较好,但实践知识相对缺乏,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利用暑假、寒假等时间去合作企业顶岗实践,提升自身物流操作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经验。

3.4建立体现过程性的学徒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应设计工作内容导向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将工作岗位上学习和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并且参照学徒所在岗位的职业标准,规定学生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企业师傅在传授技能的过程中应植入职业资格证书针对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完成校企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教学环节,还可通过考核获得毕业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孙统超,陆永健,殷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2):134136.

第9篇:物流认知实训总结范文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物流专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由于受到实践场地欠缺、“双师型”教师欠缺以及相关实践教学管理措施不配套等因素影响,目前高职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文章采用归纳法,从校企合作共建实践课程角度提出了改进办法,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职;物流;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rain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al talent of logistics at college.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t present because it’s lack of practicing area,“double qulified”teachers and inappropriate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How to improve that? This theme puts up suggestions of improving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fro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practice teaching experience.

Key words: 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 logistics; practical teach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很强的技术性,而且也要求有很强的职业性。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是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但目前,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作探讨。

1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缺乏

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既需要配备相应的场地、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也需要必要的师资、实训指导教材等软件支持。如物流设施设备操作、物流中心作业流程等,这类实践课程需要学校大量进行设备设施投资,一般学校很难承受,学校即使有能力进行设备投资,但由于这些设备的教学利用率比较低,维护成本比较高,投资效果也较差,因而造成校内实训场地欠缺。同时,虽然学校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但由于学生数量多,而校外实习基地能接纳学生实习或实训的数量有限,造成实习基地数量相对不足。此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不配套、产学研结合差、缺乏配套的实训教材、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且政策上忽视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这些实践教学基本条件的欠缺都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1.2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

高职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物流认知实习、校内专项模拟实训、岗位技能综合训练和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由于投入不足,缺少实践教学的场地设施,更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等保障,使得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项目不能有效执行。如有的学校没有物流认知实习和校内专项模拟实训环节,即使有大多也是采取教师理论式的讲解或进行简单操作演示,学生缺少参与实践的机会。而更多的学校缺少岗位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真正进行职业岗位技能训练。毕业顶岗实习多半是“放羊式”地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自主实习,既没有统一的组织,又无跟踪指导,实践教学效果差。

1.3实践教学管理措施不到位

如何监控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如何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这是完善实践教学的重要工作。但在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有的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有的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执行流于形式;有的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诸如此类的管理不到位,致使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异。

2原因分析

导致物流实践教学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实践教学中没有引入校企合作机制,没有开展校企共建实践课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物流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操作性特点决定了课程建设必须依赖于企业的物流实践活动,必须与企业一道共同开发实践课程。

首先,从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上看,物流实践操作环节多,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处理等,每个环节都需有人具体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这说明物流实践课是一个包括小到物品包装、装卸搬运,中到订单处理、配送作业,大到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调查分析等诸多内容的实践课程体系,它的环节多,内容广泛,操作性强。

其次,从实践教学的层次上看,许多环节需要企业的参与。物流中的单证处理、物流信息技术或信息软件的操作类课程大多是单项技能要求,而且属于纯操作技能训练,一般的单项模拟实践教学就可以达到教学要求;而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物流现场调度等实践技能的训练则不能模拟,必须到现场参观学习,或者对现实的设施设备进行实际操作;还有一些实践技能属于分析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比如物流仓储管理中的进、销、存分析,物流市场调查分析,这些实践环节一般具有系统性,单独操作不能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必须从系统角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分析,这类实践课程就不能靠简单的单项训练或现场参观来实现教学目的,必须有企业参与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

可见,有效的实践技能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企业的合作。

3改进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建设改进办法。

3.1校企共建高职物流实践课程的思路

首先,成立由学院主管教学领导、合作企业高层管理、相关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实践指导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由他们对每届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发展方向,制订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其次,在基层教学单位成立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核心成员的实践课程开发小组,学院划拨专项资金进行实践课程内容的项目开发,同时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开发过程的有效监控,及时完成实践课程建设的验收。

3.2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物流实践课程的策略

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共建实践课程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把培养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专任教师为依托,要求专任教师必须每学期有两周以上的时间在合作企业兼职或参加培训、实习等实践,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在锻炼期间,专任教师一定要与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一起进行实践课程开发与建设。

(2)以专业核心实践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为共建重点。在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运输仓储业务处理、配送业务组织、物流客户服务、市场调查分析等业务处理技能课程,包装操作、装卸搬运设备操作、现场物料管理等现代化物流技术的现场操作等,都可以作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都可以作为重点共建的课程。

(3)以合作企业的物流实践任务或模拟任务为中心构建实践课程内容。要把必要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融入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构建和能力训练,包括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形成等。

转贴于

(4)物流实践技能课程体系是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参观见习、现场调研、专家讲座、课内项目实训、校外模拟综合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等课程组成的。因而,在校企双方合作的条件下,要采取分层次、分批次的策略,逐步建设实践课程。

3.3校企共建高职物流实践课程的保障措施

校企共建实践技能课程涉及校企双方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校方应主动地调整或创新组织与管理制度,出台一些基本的保障措施,如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建设资金;改革与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一门课程每周2~4 节的传统课时安排方法;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调;制订新的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制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考核方式及内容进行改革等等。

4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启示

总结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及兄弟院校实施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教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4.1按校企双赢的思路寻找长期稳定、优良的校外合作企业是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关键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离不开企业拥有的设备设施资源和相关的环境、人力资源,但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自身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策略,企业不可能长期免费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和兼职指导教师。因此,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时一定要树立双赢的思想,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如“产学合作”“订单式培养”“项目驱动”等方式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企业通过与学校课程共建享受到人才培训、资源共享等优势,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标。而学校借助于企业资源搭建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