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与发展学习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新;发展;体育教学;身心
一、大学体育教学创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课程教育的改革,大学体育教学也在逐步淘汰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中确立了以“健康第一”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还处于发展中的体育教学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阻碍了教学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可持续进行,本文就教学改革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1.教师缺乏理论知识及落后的教学观念
(1) 缺乏对教学理论知识的重视。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部分大学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理论知识,以及对教学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阻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有效进行。在教学理论上,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影响着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全面有序发展。
(2)体育教学观念落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身体锻炼为目的,以灌输式理论教学作为单一的教学手段,不仅抑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严重偏离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为目的的教学理念。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忽视了对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以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理念
(1)体育项目传统化。当前部分大学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仍存在单一性的问题,教学的内容主要还是球类与田径等传统项目,对于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耐心程度的体育项目“游泳”等没有足够的重视。
(2)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理念。综合素质人才是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对大学教学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当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运动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去主动参加体育课程,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违背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
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发展的方向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理论认知和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模式
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起到了指导性和补充讲解的作用,通过教师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每个体育项目的技术要领、历史发展背景及比赛规则等知识有足够的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积极主动性。
第一,教师要摒弃陈旧传统的教学思想,积极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思想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从而能够利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第二,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积极寻找与教学创新相符合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逻辑分析和总结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和竞技活动的浓厚兴趣,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结合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体育实践活动多样性,积极树立与新时期体育教学相符合的教学观念,有效保证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发展。
2.课程内容设置丰富化
体育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集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院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增加体育项目设施,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重视传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开设的课程,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倡导师生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教学改革中的指导思想。
在合理科学地安排课程的同时,要使教学过程更加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从而提高大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结语
通过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正确认识了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确立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原则,为教学改革实现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肖 园.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1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自主学习;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5-0082-02
信息技术进入职业高中课堂以来,其学科地位、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学习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收集、处理和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每个公民的必备知识和基本能力。作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注重总结信息技术教学的已有实践经验,不断推动更合理、更能适应发展的教学技术创新。
一、培养学生学习、使用的兴趣,学以致用
1.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个性发展,教师应为学生选择真正能用到实处的教材。例如,在word软件的教学中,可安排学生制作班级小报,涉及的关键知识点包括图片、文本框、文本格式、艺术字、自选图形、图文混排等,可选择较好的学生作品,将其打印出来并在班级中展示。
2.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学生或许在教师的教授中完全理解了,如果不加以练习巩固,很快就会忘掉。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学以致用”原则的最终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课后练习与课堂内容的关联性与实用性。例如,学习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教师可以将自己的邮箱地址告诉学生,要求学生给自己发一封邮件,甚至可以要求学生以附件形式粘贴其他文本、图像或音乐。这样,学生可以对电子邮件这一课的内容有所回顾与练习,还能结合图像、Word等相关内容进行巩固。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主题法。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学习主题,如果学生不习惯,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学习主题的范例,如“野生动物保护”、“旅游专题”……当然,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围绕这些主题制作的电子文档。这时,学生自然会问这些材料从哪里来,教师则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去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学生传授如何“双击浏览器图标”、“在浏览器的地址中输入搜索网站的域名”和“通过关键词搜索”这三点主要操作技术,让学生围绕自己的主题搜查资料。之后,学生自然会继续查找与学习主题有关的资料。随着资料的增多,学生很快会提出如何保存资料,此时教师就可以讲解下载文字、图形等网页内容的操作技巧,要求学生最终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并以书面的形式上交。
2.竞赛法。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组织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进行重点培养,如汉字输入、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等。也可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优秀电子报刊 展示”等,提高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也可把学生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示,一段时间后组织评比、总结、反馈,对好的作品予以表扬。展示作品,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则是树立了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
3.分工法。不定期在班级内组织某一主题的活动(应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并按照所需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工,让学生在自己的职责内合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出所需材料与技能的自主学习能力。
4.项目教学法。教师可选择采用项目教学法编写的教材,也可在教学完某一章节后补充项目实训,选择切实可行、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内容,职业工作任务或模拟工作任务均可。在此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性,将一个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由项目小组成员分工完成,让学生接受职业环境的熏陶、培养岗位技能和职业习惯。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积极探索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实现“应试教 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创造教育是最佳选择,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计算机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开展创造教育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教师备课时应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笔者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提出问题:“计算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接着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可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2.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会培育学生真正好学的风气。教师号召学生成为“探索者”,要求学生在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能获得轻松自在的体验,能以通常习惯的方式展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成绩的新标准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新标准,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则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程度。
3.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教学模式。旧的教育观念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或灌输给学生。要打破过去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育人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教学,以活动式、探究式、分层教学为主,重视教学的多向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教学目标的设置既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性,又要重视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教学内容和活动范围不只局限于教材之上、教室之中,还应包括学生的生活内容、社 会实践等。另外,还应把教学评价当做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68-01
通过聆听名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解读,让我更了解幼儿的心声,园长说:“不管是上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基础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所以培养幼儿的常规很重要。让我回想到以往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实施方法,通过对比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以及需要改正的地方,以往我们会结合《纲要》中的容进行教育教学,但是由于我们对每个年龄段的幼儿知识技能发展没有深入的了解,总是寻找不到适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各个领域教学设计中目标的定位更是尤显困难,所以在本次讲座中范老师详细的介绍了《指南》中每个领域的细分目标和内容,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表现进行相关的举例说明,她在解读《指南》中还融入了自己的相关经验和独特见解,让我对3-6岁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有了全新的认知!
《指南》中针对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的确定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有些语句虽然意义大致相同,但在言语或数字上的界定却更加规范了,例如在动作发展中就有规定3~4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4~5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5~6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表面上看是一些不同的数字,但却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层层递进的,不就是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水平能力发展差异吗?也正是这些小小数字上的差异,让我们教师对于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制定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让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因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把我们的“未来之星”打造好,让他们更加闪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有了《指南》的引领,在我们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时,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每个领域中的教育建议,如“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们的常规教育中得到了更好地体现,比如,让孩子们学会自己上厕所、按正确的方法洗手、自己端饭菜、会收拾各个区域的玩具等等,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要给与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 “利用传统节日让幼儿共同参与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如“亲近五一”我们就带领有看望其他学校的老师,慰问武警官兵,为他们送上自己亲手做的一杯果汁,“重阳节”我们带领幼儿去看望福利院的爷爷奶奶,为他们送上牛奶,衣物以及自己做的手工作品,“注意语言的文明,为幼儿做出更好的表现”等等,这些建议每一个都很具体,更具有实效性,而且还关注到各个方面的细节,每一条都是我们在工作中着实切实可行的,而且可操作性非常的强。
与《纲要》相比较,《指南》更加具体、细化,更有指向作用。《指南》不仅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横向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展开。而且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三个年龄段幼儿应该知道些什么、能做些什么,以及能达到什么发展水平都提出了合理预期目标。这样细致地纵向深入,让我们在幼儿战线上的老师在实施各领域教学时,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依据。
在《指南》领域的划分中,并没有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的生活能力、心理健康、社会往、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同时也更强调“自主”二字。比如“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孩子的发现表示赞赏和肯定”、“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如想知道院子里有多少种植物,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幼儿园和班级里的重大事情和计划,请幼儿集体讨论决定”、“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设计有规律的花边图案,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搭建活动”等等,《指南》不仅将幼儿生活与学习上的活动锁定在自主能力的发展上,还根据不同的领域给出了有效的引导方法,“鼓励”、“支持”、“和幼儿一起”这样的字眼随页都可看到,让一件件学习中的小事都变得瞬间灵动了起来,幼儿的思维需要发散,《指南》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关键词:中学教学;信息技术;物联网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和智能电网的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理念深入千家万户,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智能家居在家庭的普及和应用,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移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因此,新的发展形势下,应该积极研究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物联网发展的融合。
一、新时期下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物联网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成为移动信息时代的标志性技术。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意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物联网技术:
首先,互联网技术依然是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延伸的,是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感知技术、智能识别技术、泛在网络技术的融合;其次,物联网以“感知物体、信息传输、智能应用”为三大特征,将信息的交换拓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目前,物联网已经在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物联网发展的融合
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第三次浪潮,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逐步改变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日渐深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信息技术教学是带领中学生认识世界、探索科学的平台,要做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加深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
(一)科学引导,带领学生畅游知识课堂
要在信息教学课堂融合物联网技术,离不开教师的科学引导。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时间,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具有蓬勃的求知欲,且对外界的变化反应敏捷,兴趣一旦得到激发,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将物联网技术分为多个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的知识点,如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数字化城市等,并对每一个知识点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讲解“智能小区”时,可以通过播放动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智能家居的技术魅力,包括通过触摸屏、语音、无线遥控器、电话、互联网等方式直接控制家用设备并执行相关操作;此外,智能小区内部的各个设备还能够相互通讯进行互动,借助动画的播放声音、光影、色彩方面的图文并茂、直观易懂的效果,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二)巧设任务,激发学生对物联网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加深学生们对物联网的认识,仅仅通过理论学习和讲解还不够,必须帮助他们动手亲自实践,在查阅资料、调研情况、切身体会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物联网的兴趣,甚至能够自己动手去研究和探索。
如在介绍“计算机信息安全与物联网”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并掌握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教师通过分组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机房中,将学生们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台电脑,该电脑中已经有教师预先拷入的病毒文件,教师分别向几个不同的小组分配任务:
(1)“亡羊补牢”小组,其任务为安装补丁程序,进行系统修复。
(2)“狙击到底”小组:负责寻找有效的杀毒软件,将病毒进行隔离和删除。
(3)“保驾护航”小组:为电脑安装防火墙,应对电脑黑客的攻击。
(4)“未雨绸缪”小组:调研物联网相关知识,探讨智能分析技术,制定安全预防计划。
这四个小组的任务各自独立,难度层层深入,在相关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自发的进行探讨和学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培养了探索精神,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电脑病毒的危害以及对其解决的办法,进一步了解到物联网技术在应对电脑病毒中的应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贴近生活,丰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理论结合实践”,提倡课堂教学应该理论结合实践,创设魅力课堂。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基于计算机、手提电脑、IPAD等在现代家庭已经普及,教师可以通过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如微信、微博、QQ群等方式,定期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设立“物联网”的相关板块,学生们通过微信订阅的方式进行接收,这样,教师可以将最新的物联网相关前沿技术及时传播给学生。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微信、微博等年轻时尚的网络社交平台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利用学生们的业余时间,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生;体育活动;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82-02
当今社会由于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使得世人倍感压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群的一部分也会受到来自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使得在当前高校自杀、自虐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如何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时下教育界的主要课题之一。当前我国高校除设立相应的发泄室、开设心理咨询等手段以外,对学生进行运动干预也成为当前较为前沿的研究内容。
体育运动主要是在室外进行肢体活动,室外相对于封闭的室内环境,可以更加舒缓学生的心情,加之室外绿植较多,能够给大学生更多美的感受,因此,体育运动能够更好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再就是体育运动自身特点也决定了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舒缓。体育运动特别是开放性体育运动,能够起到发泄压力、排泄不满情绪等作用,将学生的不正常心理及时通过体育运动发泄出去,进而使心情愉快。再就是根据最新的国内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大脑皮层能够分泌一种内啡肽这一物质,其能够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愉悦和美的感受,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学校体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意义。
一、体育运动能够调节大学生不良情绪、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不良情绪与压力是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很多严重的心理疾病都是由于这一问题引起的。情绪主要是个体对现实的外界事物产生的相对不好的感受而滋生的心理现象。压力则是外部现实环境给予个体内心的压迫。在现实的大学生生活中,情绪与压力普遍存在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内。如果不能够及时将这些不良情绪带离身体,则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不良情绪,锻炼时大脑处于较强的活动状态,体温升高,血流加快,释放内啡肽等可以降低焦虑,消除忧郁、分散注意力,缓解压力。体育活动本身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大脑发育,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改善大脑供血和供氧情况。大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体育活动本身,将一些不良的情绪与压力舒缓,从而有利于好情绪的重新树立,对现实大学生心理健康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体育运动能够有助于调节大学生情感的发展
大学生的情感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一些事物的态度。由于大学生尚未常年,对于很多事情或者事物的态度尚不成熟,因此,也会由于这些问题使得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大学生很难控制自身的情感。大学生在面对很多事情时,往往会由于不如意,而滋生不良情感,像悲观、消极、痛苦、难受等等这些均属于不良情感范畴,这些情感的存在干扰了大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的进行,使大学生整日处于不良情感的困扰中,很多学生由于对情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从而在不良情感的作用下做出一些极端事情,如云南的马加爵和复旦大学投毒的林森浩等,都是由于长时间处于不良情感的围绕中,而做出一些有损于同学和社会利益的行为。
体育锻炼除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外,还能够改善学生不良情感,让学生建立愉快、乐观、有爱、同情等多种优良情感。这些优良情感的建立,可以帮助大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问题,即使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扰,也会由于自身良好情感的存在,而对现实发生的事情持有正确的态度。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热爱集体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群体,减少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乐观、坚毅等情感,能够让大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勇敢面对困难,正视挫折,从而不至于滋生轻生等现象。
三、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个性
个性主要是个体倾向性,个性往往表现于与他人不同的层面,现实社会中也有人称之为非主流。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很多学生由于个性过于突出,很多事情均表现出不愿意与人交往或合作,不愿意与同学或室友共同相处,不相信身边的同学或朋友等等。由于不良个性的存在使得很多大学生缺少真心朋友,很多事情均需要独自面对。这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中的一些困难时,没有人进行倾诉,缺少朋友的帮忙,使得在苦难与问题之间,让部分大学生滋生不良心理问题。
体育锻炼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克服困难的过程,经常从事体育锻炼也能够培养学生坚韧、拼搏的意志品质和增强学生的进取心。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成功的喜悦和被尊重的心理满足,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现实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有很多活动均属于团体项目,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配合和交流,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将自身的想法表述出来,在交换意见的同时更好的了解对方心理的真实想法,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对方,更好地学习到对方的一些心理态度,从而增加交流,建立友谊关系。
四、体育运动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体育运动能使人正确认识自我。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竞争又使自己的社会价值被认可。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五、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六、结束语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过程中,体育运动是很多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存在很多大学生漠视体育的态度。因此,修正大学生的体育观,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已经成为时下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其实体育教学的作用不仅仅表现于物理层面身体素质的增强,也表现于精神层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学校体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于:体育运动能够调节大学生不良情绪、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体育运动能够有助于调节大学生情感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个性;体育运动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我概念;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等五个方面。在日常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净化了学生心灵,发泄了不良情绪,使学生处于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王书君.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作用的探究[J].大众科技,2009(01).
[2]崔友琼,戴亏秀.学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04).
[3]吴耿安,张春华.体育锻炼行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晋中学院学报,2006(01).
关键词:体育游戏;心理发展;作用
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游戏所具有的特点和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体育游戏也因此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发现:众多的体育工作者虽就体育游戏诸多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但从心理学角度系统地进行关于体育游戏对学生心理发展作用的专门性研究的,却少之又少。为此,笔者就此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分析。
一、 心理发展的概念和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叫做发展。一般说来,只有那些由经验和学习所产生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可以称为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性的心理变化过程。而本文所指的是后者。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复杂,归纳起来大体有两个方面:遗传和生理,环境和教育。遗传和生理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题,环境和教育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遗传和生理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预定或决定心理的发展。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及个人的主观努力。在学生心理发展中,教育起着特殊的主导作用,教育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环境影响,但他比一般的环境影响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 体育游戏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体育游戏对学生认知过程发展的作用
1、体育游戏时学生感觉和知觉发展的作用感觉、知觉同属认知过程的感性认识阶段,是复杂认知过程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没有感觉和知觉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就无法发展。剥夺感知觉能力的实验启示我们:在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具有相应水平的特殊感知觉能力,如果缺少这种能力,就可能阻碍教学的效果。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总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因素,精心选编设计、巧妙组织体育游戏,对学生进行感知觉模拟性心理训练,在体育游戏中发展各种特殊的感知觉能力。因为各项运动所需要的专门化知觉,只有在与它们近似或相同的具体环境条件下才能形成和发展。
2、体育游戏时学生表象和想象发展的作用
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再现过程,它对学生的行动和认知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凭着自己的动作表象,进行各种体育游戏的练习或表演。如果动作表象不清楚,会给练习带来限制和困难。因此,体育游戏对发展学生的动作表象有益。
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它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生活之前。体育游戏的活动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情景的改变要求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行动,预见行动结果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想象的"超前"反映,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游戏练习之前预测计划行动,使行动的结果,进行的程序,使用的手段等都具体化,从而使学生具有周密而具体的进行体育游戏练习的行动计划。在体育游戏练习过程中,通过想象调节行动的学生,他们的行动准确、有创造性,易于战胜对手、获得胜利。此外,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创编体育游戏,他们的想象力必然也能得到发展。
3、体育游戏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
思维是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是认知能力的核心。体育游戏的过程不仅是身体运动过程,而且也是开展积极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体育游戏的内容种类繁多,动作千变万化,学生在练习中如果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练习的方法、理解体育游戏的内容,解决练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和重复,这样既费时又费力,直接影响体育游戏练习的效果。所以,合理的组织体育游戏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4、体育游戏对学生记忆发展的作用
记忆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学生的记忆是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体育游戏练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既有动作概念的词语 逻辑记忆,又有教师优美示范动作的形象记忆,还有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动作记忆,并常常伴随着某种情绪体验的情绪记忆。这种基于不可分离的形象记忆、词语一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而实现的记忆,总称为运动记忆。体育游戏对发展学生的各种记忆,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游戏对学生情感发展的作用
人的情感是在活动中产生、变化和发展的。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对学生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由于体育游戏的多样性和其环境的多变性,能发展学生的愉快、乐观、友爱、同情等多种多样的情感。其次,由于体育游戏的集体性,可以使学生的情感社会化,养成热爱集体、互助互谅的集体主义情感。第三,由于体育游戏的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乐观主义情感,成为夺取胜利的推动力。此外,体育游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
(三)体育游戏对学生意志发展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其意志发展的最优体育教学手段之一。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求学生具有明确的目的,有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战胜对手的勇气,有在瞬息多变的体育游戏环境中,迅速选择应变措施的决断力,有战胜困难、对手的坚韧性,有遵守体育游戏规则和为了集体利益而克服个人欲望的自制力等。所以,在体育游戏中,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勇敢、果断、自制、坚韧等意志品质。
(四) 体育游戏时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特点,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游戏对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困难,认识主观世界比认识客观世界困难。当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时,就会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出现不快。体育游戏大多是集体性的竞赛活动,每个人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等,都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自己的真面目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第二,体育游戏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为了服从集体利益,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为了在体育游戏练习中取得胜利,就会有意识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从而在各方面获得进步。
(五)体育游戏对学生注意发展的作用
体育游戏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具有情节和明确的目的任务,趣味浓,富有变化性,组织有序,集体练习,能满足学生生理、交往和求知的需要,尤其能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成就需要,可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有组织地控制自己的注意状态。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到课堂上,也是使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基于体育游戏所具有的特点,合理的运用体育游戏,能够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另外,体育游戏对学生注意的分配也大有裨益,例如,在练习球类体育游戏时,学生要注意全场的变化情况,既要注意对方的动态,洞悉对方的练习方案,又要注意组织己方的力量,发挥自己的潜能,与同伴配合默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力争在体育游戏中获胜。
(六)体育游戏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
人的大脑的发育情况是与人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心理环境有关。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任何意志行为或动作都是以外部逐渐转变为内部,从生理水平转变为心理水平,并由此互相影响促进的。而体育游戏的多样性,不仅为学生形成强健的体魄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学生能力发展开辟了理想的园地。体育游戏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它取决于大脑皮层对内外感受器可产生的各种信号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游戏过程中,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运用表现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创造力以及集体的智慧和组织才能得到锻炼与培养,使其思维更加活跃,感知觉能力得以加强,认识能力、接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三、 结束语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如果能够得以科学合理地运用,必将对学生心理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就可以机械地决定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教育对学生来说是外部条件,外部条件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内部原因来实现的。学生是在积极的活动中接触现实、改变现实,从而发展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精心编选设计、巧妙组织、合理的运用体育游戏,以适合学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既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当时的心理状态,并在准确把握其心理水平发展的基础上,适时地选用稍高于学生现有心理水平的体育游戏,这样易于为他们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要求,通过他们积极主动的努力来克服困难、完成体育游戏,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l] 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重印.
[3]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唐立军.谈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与要求[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科技文版:233.
赵保佑等认为信息社会学虽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但因其更多地涉及社会学的内容,又主要以信息与社会的关系相互相影响为研究对象,所以在学科的大类划分中,信息社会学应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6]。谢俊贵认为信息社会学是一门信息时代的社会学,它是对工业时代社会学的一种全面超越和整体发展。尽管信息学知识是信息社会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内容,但信息社会学的母体学科应当是社会学[5]。符福峘认为信息社会学这门新兴学科是在已有分支学科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信息科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的交汇点,属于社会学科体系,信息社会学属于应用社会学的范畴[7]。魏秋玲则认为从目前科学的多元整合趋势来看,信息社会学可归属信息科学和社会学两大学科范畴。信息社会学是工业时代社会学向信息时代社会学转变的前导,信息社会学承担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不管”地带的大量课题[8]。信息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已经较为明确,虽然这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学科,但众多学者较为一致地认为其还是应该归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2关于研究意义
谢俊贵认为信息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不只是研究某种关系、某种特征,还需要研究信息社会的社会规划、社会规范和社会管理问题。如果没有这些研究,信息社会学就不能成为一门学科,而只能成为一项课题或一个问题[5]。胡昌平[3]认为信息社会学的研究必将丰富信息、情报科学的研究内容,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正作用于社会学及信息、情报科学领域;从发展观点看,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成果本身的价值。赵保佑等人则认为研究情报社会学的理论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则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社会学理论,二则为情报学研究的深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情报社会学的实践意义表现在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方面,对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情报社会学的教育意义在于情报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6]。无论是从社会学角度还是信息学角度来进行信息社会学的研究,对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近况的了解和研究,也不难发现一些诸如在研究方面更注重理论而轻实践、内容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等问题。这些都是信息社会学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信息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3.1信息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3.1.1信息社会学的发展速度加快
网络环境下,信息向社会的传播是全方位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已连接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政府以至私人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以公布、获取和传播信息,网上信息资源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信息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将得到普及,社会信息意识普遍提高,从而把信息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推动到前所未有的阶段,且这一浪潮还将继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3.1.2信息社会学理论体系走向完善和成熟
信息社会的实质是高新技术社会,它的发展和成熟需要各个领域高新技术的协同支持。因此,信息技术革命将把全球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引发一场巨大的产业革命,有力地推动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目前信息社会学正在总结社会信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不断升华为理性认识,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并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
3.1.3信息社会学研究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向发展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科学研究取得成效的基本方式。信息社会学理论作为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球网络化环境下,信息社会实践正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而确保信息社会实践的科学性和方向性,不断地推进信息社会学理论向着更加完善、系统和成熟的方向迈进,为人类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3.2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进展
3.2.1研究主体趋于成熟
目前,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存在着研究主体成分单一、结构松散、兴趣不够专一等缺憾。这些情况明显制约着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的深入开展。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在下一阶段必将受到我国信息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广泛重视,信息社会学研究主体在多方面推力的作用下,必将逐步走向成熟,并具有研究主体成分齐备化、研究主体单位组织化、研究主体成员逐步专业化等特点。
3.2.2研究内容趋于深化
尽管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取得了重要发展,但目前的研究内容仍不够深入,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信息社会学尚处于初建阶段,且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对象尚不成熟。下一阶段,我国信息社会学必将其研究内容的深化作为研究的主要任务,深化和务实研究将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要。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经过10多年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信息社会学研究已经有了深化发展的可能,务实性、具体性、实用性的研究将迅速增多。
3.2.3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
通过分析过去10多年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的实践发现,信息社会学研究方法不无缺憾。这些缺憾主要集中在文献研究者多,实地研究者少;定性研究者多,定量研究者少;主观理解者多,客观解释者少。这些缺憾必然严重影响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方法在下一阶段必将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届时,各种信息社会学基本方法将结合使用。
3.2.4研究进展趋于加速
信息是指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信息的技术。狭义地说信息技术可以分三种:第一种,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第二种,“2C”技术,即计算机技术与电子通信技术的结合(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第三种,“3C”技术,即计算机技术(Computer)、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与控制技术(Control)。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变成教师的得力助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信息技术应用得当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获取各种形式的信息,拓展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大学生的学习观念。1.提供信息资源库。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地扩展师生的信息源,使广大师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网上信息资源。2.大学生借助计算机可以更好地自主学习。高性能的计算机配以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可以扮演“辅导教师”的角色,大学生可以按照系统设计好的学习程序进行自主学习、答疑辅导、网上考试。3.计算机作为教学的工具。专门的工具型教学软件提供了展示、处理某类教学内容的平台,一般的工具软件如Word和Powerpoint,也可以用在教学中。4.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教师可以与大学生进行远程在线交流,也可以方便地对大学生进行网上指导。5.计算机作为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工具。教师可以用计算机来辅助测验,也可以用计算机管理教学。
三、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的教学特征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学呈现以下显著特征:1.教材的多媒体化。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和声音等信息进行处理,并辅助以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可以使大学生获得更丰富、更直观的信息。2.教学的个性化。创造性是个性的核心,想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力,就要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3.教学的多样化。信息社会可以为一切愿意学习的人提供学习机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改变高校的教学方式
新媒体、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对高校教育方式改革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授课对象的特征去选择、设计教学过程。其次,它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学生可以借助各种先进的媒体有效地获取知识。互联网的普及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使大学生获得比课本知识更丰富、更及时的知识和信息。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最后,它改变了高校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极大地变革了传统教学模式,并产生了全新的教学模式。表1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
信息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优势可以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强有力的学习工具,逐步改革高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教学互动方式。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丰富。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课件承载着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性和交互性,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2.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有效扩展。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扩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媒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软件、学习内容,可以自主地选择信息、反复操作、强化训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3.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更新。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更新教学方式。如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性教学,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型学习。4.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得以实现。信息技术具有共享性的特点,在校园网上开辟“精品课程”“在线讨论”“优秀教案共享”“我的培训任务”和“我的考试”等栏目,实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测试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如网上虚拟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出现,信息技术更新了教育模式,拓展了传统的学校、教学和教学对象的内涵,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呼唤着对高校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贾晶.实现课堂教学变革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N].中国教育报,2003-08-23.
利用网络,开展课题研究
2007年,学校开展【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隐性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之子课题《中小学课堂“一课多讲”的实践与效果分析》课题研究工作。在中小学教师知行同盟(e友学习网)等网络平台进行“一课多讲”课题实验活动,教师利用平台建立个人空间,上传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研究成果等,初步形成属于教师个人的资源积淀,教师的广泛、积极参与为教育博客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教师在同伴的欣赏与互勉中,专业发展意识不断激发与强化,通过专题研讨、教学研究等形式,将个体行为变成群体行为,将自发行为变成自觉行为,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2012年,北山小学在e友学习网()开展了网络课题《网络协作学习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个案研究》的研究。通过这一途径,探索协作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协作学习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协作学习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如何实现“网络协作学习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等。以研究报告、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促进校际协作学习提供借鉴。
开展学生课题研究
《基于网络的多元化校际协作促进有效学习》课题研究是学生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是以科学课《溶解》一课为研究内容的实验活动,整个活动通过网上在线讨论生成子主题,用实验去验证子主题,参与其他子主题的形式,对其他小组的实验活动进行评论,撰写实验日记上传空间。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动手查找资料、做实验、提问题,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在实验中,学生家长也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研究,每天晚上在线讨论,交流互动,打破了以往合作学习过程中,形式单一,学生厌倦的现象,也让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了近距离了解,增进家校间的联系。网络平台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成为教师和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课题研究中,灵活选用有效的合作方式,营造适当的竞争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过程,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知识的共享与创新,丰富和补充课堂教学,进而提升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素质与创新能力。
教育博客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
教育博客是一个进行知识管理、行动研究、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的平台,教师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使教师学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教育博客从内容到形式都便于管理、查阅、交流,它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工具。因此,北山小学开展了《利用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建立班主任、科任和学生家长qq群,建立北山小学博客圈和校园网站;完善学校博客平台、博客栏目;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研讨。为了促进课题向纵深发展,组织开展“网络博客”研讨课、课题展示课、骨干示范课等活动;组织教师参与博客评选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国家、市、区各级的技能竞赛;利用博客开展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在博客圈子中开展讲座、论坛、组织教师进行网上评课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备课,收集、整理、归纳相关信息,有计划、有目的地把这些充实到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空间,优化了学校教学资源,形成了具有北山小学特色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和开拓创新的新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促进校际协作与交流
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开展与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师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e友学习网”平台与湖南、重庆、新疆、江苏等全国各地学校开展校际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活动,还与县域、区域内的学校进行校际协作学习,增进了校校之间的友谊,促进了校际间的协作与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