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教研制度范文

校本教研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教研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教研制度

第1篇:校本教研制度范文

已经建立或正在建设的校本教研制度,主要包含3 方面的内容。

1. 调整上下关系的制度

在学校本位理念的主导下,重新调整教育行政部门、上级教研机构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这一正在进行中的调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明确提出“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并作为普遍要求写进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政策文件中。例如:山东省教育厅早在2004 年8 月,即与普通高中课改同步,下发了《山东省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把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导力量”、“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作为校本教学研究的核心”。二是政策意见的配套下发。不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有关校本教研制度的指导意见,而且市、县(区)相继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江西省教育厅于2003 年颁发了《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意见》,2005 年又颁发了更加具体的《江西省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2005-2007 年工作计划》。随后,江西省上饶市教育局、南昌市西湖区教育局、广丰县教育局等均相继出台了本地区“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相关文件与实施办法。三是有关指导意见、实施办法,除了赋予学校及教师应有的教研职责,鼓励教研活动的创新外,还特别重视专门的教研机构的职能转变,强调“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咨询和专业服务”。有的地区还研制了专门的《教研员工作手册》,加强对教研员的管理。四是为使学校教研活动在启动阶段不致于放任自流,不少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还制定了“校本教研成果考核评价与奖励办法”、“校本教研工作评价体系表”、“优秀备课组、教研组评选条例”等,开展相关的评估活动,对校本教研工作的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给予奖励。

2. 调整内部关系的制度

这主要指在学校层面上,对校本教研的价值导向、目标任务、具体内容、运作方式、行动准则、组织形态、成果评价等作出规定,并付诸行动,使校本教研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其内容相当广泛,绝不仅仅局限于“同伴互动”、“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比如:有的学校教师写反思,校长批反思(校长针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笔记写“批语”),按学习、工作、研究一体化的原则精心打造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等教师团队,尤其重视备课组组长和教研组组长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有的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以学论教”,开展“基于学生行为观察的校本研修”,建立关于学生行为的观察、分析与辅导体系等;不少学校出台了校本学习制度、备课活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名师工作室制度、成果交流与奖励制度等。

3. 调整横向关系的制度

这是指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开展合作研究,形成“联片教研”、“教研姐妹校”、“教研协作区”,结成“教学发展共同体”。例如:2004 年上海八个区(青浦、金山、宝山、静安、长宁、普陀、浦东新区和徐汇)签订协议,合作开展基于教学行动的校本研修,启动“八区联动”校本研修项目工作,打破边界,共同分享教研资源。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城乡教研交流,从过去的“教师进城”,到“送教下乡”,再到现在的“城乡联动”,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朝阳区同时推出校本教研的“自主模式”(区级示范校独立开展教研活动,并向周边学校辐射)、“联片模式”(音、体、美等小学科校内教研力量不足的学校,开展跨校交流研讨活动)、“支撑模式”(教研力量薄弱的学校寻求外部教研力量的支撑)。上海长宁区教育局推出教师“柔性流动”政策,要求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走班式教学”,打破长期以来优秀教师的“一校所有”制。此外,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支教制度,在一些地区也已经逐步建立起来。

对于整个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来说,上述3 方面的制度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中,上下关系的调整是必要前提,没有这种调整,教研重心就不可能下移至学校,学校就不可能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校内关系的调整是主要内容和落脚点,调整上下关系乃是为了理顺学校内部关系,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导力量。横向关系的调整是重要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后出现的管理“空缺”,或者行政不便作为、不可作为的方面,需要民间的立场、非官方性质的校际互动力量加以补充与解决。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对传统教研体制的一种挑战。各地在建设校本教研制度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值得肯定的创新举措,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行政的不当介入

校本教研制度强调“以校为本”,但在不少地方,校本教研依然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进。从校本教研的目标价值定位、任务内容的确定,到活动过程的展开,再到研究成果的考核、奖励等,都离不开行政力量。这种做法极有可能使教研工作回到“行政指令、统一要求、刚性约束、形式检查”的老路上去。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规划部门等多条系统的指令和种种形式化的检查皆汇集到学校,让学校疲于应付,大大压缩了学校的自主空间。

2. 内生性制度的缺失

从制度的制定过程来看,制度有外在性制度与内生性制度之分,前者遵循自上而下的生成路径,后者遵循自下而上的路径。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来看,我们比较多地采取自上而下的路径,将校本教研的理念、办法强加给学校,或者移植专门化的科研管理办法,开展课题立项、中期检查与成果鉴定活动,导致校本教研制度与中小学已有惯例之间出现明显的对立与反差。教师口头上信奉的理论与他们实际运用的理论不一致,教科研活动成了一种点缀和包装,游离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外。

3. 实践之知的压抑

知识包含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谁知道4个方面。对于教学活动和实践性问题的解决而言,最关键的是“如何做”的知识。教师教育的难点、校本教研的重心理应放在“如何做”的知识,即实践之知的呈现、分析、梳理、积累、更

新、共享上。当前的校本教研比较多地追问“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致力于种种正规的科研文本的生产,对实践之知如何呈现、积累、生产、交流等关注不够,对实践工作者拥有的教学技艺、教学智慧关注不够,致使教师的实践之知长期处于被压抑、被批判的默会状态,无法真正流动起来。

在校本教研中,问题意识比课题意识更为根本,不能用越来越空洞的“科研课题”冲淡乃至淹没真实的问题意识;实践之知比理论之知更为原本,更直接地切近教育教学的生态,呈现教学活动原本具有的鲜活、丰富与个性;自由空间比“科研规范”更为重要。校本教研追求内在的觉解、自我的敞亮与澄明,教师必须专注于高度的内在自觉与深层体验,而不致为过多的外在功利目的与偶像权威所困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独立思考的权利、淡定从容的读书心境、自由表达的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上海市北郊中学设立“咖啡时间”,让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在校内咖啡馆轻松地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每次教职工大会前20 分钟,让教师抽签上台进行公开演说;鼓励教师自由写作,只要真实就是文章;学校办了一本教师刊物《草根》,作为教师发表文稿和品味人生的园地。

都说思想与他人分享,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但实际上彼此思想观念上的融会贯通是相当困难的。人们习惯地认为,他们的思想方法适用于所有地方的所有人,不喜欢与己不同的东西。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先验地表述了对“他者”的否定,导致所谓“主体间性”背后的貌合神离。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学校,滋生了较为严重的专业个人主义,使得思想感情上的彼此接纳显得更加困难。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应当着力促使校内日常课堂教学的全面开放,改变教室为教师个人的私有空间的观念,变少数教师的示范上课为全体教学人员的公开教学,变教师个人在孤立无援状态下的工作为同事之间的互相协作,教研组、备课组成员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共同提高。打开每个教室的门,这是一项最基本也是相当重要的制度安排。有公开,才有观摩研讨。每个教师都乐于公开自己的日常授课,才能形成良好的相互观摩的合作文化。当然,在公开场域下,还有一个如何观课、磨课的问题,有一个充实公开教学的内涵、提高研讨活动质量的问题。在这方面,各地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听课、说课、评课相结合,一课几议几上,循环教学,对教研过程进行反思,讲述“教研故事”等等。

第2篇:校本教研制度范文

一、全面理解校本教研制度的独特性

校本教研这项制度有它的独特性。一是常规性,校本教研已经是一项常规性制度,要求在学校经常遵守和履行这种制度;二是自发性,它要求学校或教师在没有任何外界强制、干预的条件下的自觉、自主行动,特别是要积极、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真正把校本教研活动过程当作是自己人生的一段幸福旅程;三是全员性,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它要求全体中小学教师都投入到校本教研工作中去,形成一种真实的、有效的、浓烈的“研究”氛围;四是灵活性,校本教研,既表现它的“规定性”,要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参与活动,又表现它的“随意性”,要求教师“碰问必研”、“茶余饭后研”、“自由结对研”。正是由于校本教研制度的这种独特性,实施起来表现出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就显得更难了。

二、深刻剖析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呈现的现状

对于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一是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即构建怎样的校本教研制度?构建哪些制度?二是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如何在学校中实施?即校本教研制度怎样才能保证教师自觉地去履行和遵守?简单讲就是“怎么管”?

构建适合农村特点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我们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农情”。这个“农情”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校地域环境差,易患教研“闭塞症”。多数农村学校分散、偏远,有的村级小学离乡镇中学或中心小学十几公里,对校本教研造成了许多很不利的因素,这些学校的教师外出学习与相互交流的机会很少,外地教师也不乐意进来。学校教师长期没有流动,一干就是好些年。有的教师由于是“本乡本土”,所以是“终身从教”于此。在农村学校曾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外地教师进不来,本地教师闹着走。优秀教师找门路,老弱病残守山沟。”

第二,学校研究氛围弱,易患教研“忧郁症”。在农村学校,村小和完小的教师不过三五人,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的同学科教师数也大量减少,给校本教研活动带来了一定难度。农村学校,80%的是大龄教师,他们缺乏一种应有的进取、竞争的心态,没有研究的热情;90%的教师已经获得了中级职称,他们“中级职称到手,高级职称无望”,认为尝不到研究的“甜头”;70%的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没有受过专业教育,且第一学历低,对教研“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的确是难得“红火起来”。

第三,教师教学负担重,易患教研“疲惫症”。农村学校教师的课业负担比较重。特别是村小和完小,90%以上是包班,所有课程一肩挑,还要挤时间备课,批改作业。由于教学工作辛苦,他们把教研视为可有可无,可研可不研的“搭头戏”。同时,教师教学效率低、教学水平低、教育幸福感缺乏,也是产生教研“疲惫症”的重要原因。

第四,专业引领缺失,易患教研“恐惧症”。农村学校信息比较闭塞,教研资源贫乏,网络设备滞后,缺乏应有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条件。教师则很少走出去,没有机会参与教研活动或参与学习培训。教研部门下乡视导,也只光顾中学和中心小学。村小和完小长期处于被教研遗忘的角落,造成了他们对教研的“内涵”理解不清。认为教研是“专家学者的事”,于己无关;教研是“做学问,搞科研”,我们望尘莫及,高不可攀,没能力去做。由此,造成教师长期与教研无缘,对教研既熟悉又陌生。

三、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面对这样的“农情”,我们该建立怎样的制度?又如何去评价?只有把“制度”和“评价”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适应农村大多数教师的“胃口”了,农村校本教研这盘棋才能盘活,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才能自觉、自发地得到提升与发展。

一是构建“一校两制”管理模式。“一校两制”就是一所学校,采取两种评价与管理制度。在构建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总体思路上,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即:城镇与乡村学校有别,村小、完小与中心小学有别,规模小与规模大的学校有别,小学与中学有别。学校在具体制度建设上,要做到因人而宜,区别对待,即大龄教师要与年轻教师区别对待,能力强的教师要与能力弱的教师区别对待。做到“一校两制”或“一校多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原本就存在差别的教师群体。“一校两制”校本教研制度的管理模式的建立,要达到既能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与发展,又能满足大龄教师有“奔头”的心理取向。当然,不是所有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面都必须采取“一校两制”评价与管理办法,但是,在校本教研制度总体建设与评价方面,对不同类别和不同区域的学校是可以采取“一校两制”的评价与管理办法的。

二是推行“成功星级”评价模式。“成功星级”评价就是对教师在教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实行终身享用制,并对教师一次次取得的成功用累积的办法,采取“星级”的形式进行管理与评价,鼓励教师一步步走向成功。也可以是对校本教研薄弱的学校实行“成功星级”管理与评价,激励学校或教师不断地去研究,去实践,去总结,去提高。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确定的近期或远期目标,是需要通过成果的一点一滴的积累、“星”的一级一级递进去实现的。对“星级”管理与评价标准的确定,要根据不同群体的教师,实施区别对待、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原则。在确定评价标准时,还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只要是教师努力了,付出了,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得到认可或肯定”。

三是开辟“研训一体”行为模式。校本教研的主体形式,一是培训学习,二是教育研讨。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强调“研训一体”的策略。“研”就是研究探讨校本教研制度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如何去建立这些制度等。“训”就是把这些制度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去考证。把“研”和“训”有效结合起来,反复验证校本教研制度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构建真正体现农村学校特点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体系。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从内容上讲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机制建设。一是教师教研的行为机制建设。这种行为机制应该是一套引领教师走向专家型的行为机制,最终成为具有丰富的教学智慧的教师,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职业和生命价值。二是校本教研行动管理机制。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师一开始都能自觉、自发地运用科学、规范的研究行为机制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需要依靠管理来促进、帮助和引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校本教研实践之中。我们只有把“教师研究的行为机制”和“学校管理的行动机制”用实践的方法来检验,并通过“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研训一体”的行为管理模式运行,才能创建出“切合农情”的校本教研制度。

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人性化管理原则。要求管理者与教师交朋友,让教师在学校有信任感,让教师做他们擅长、喜欢做的事情,多正面鼓励教师,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在工作中尊重并采纳教师的意见,创造机会帮助教师学习成长等等。校本教研实施人性化管理,首先体现在制定文本制度的条款与实施时,应该考虑教师的基本需求、时间、精力、硬件条件、文化背景和教师的情感实际、生活实际,实行刚柔结合,使制度既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亲和力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震慑力;其次体现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经常走近教师,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了解教师在做研究过程中的所想、所悟、所困,以共同研究为契机,做教师的知心朋友,改变以往对教师缺乏信任、监控为主的管理模式,倡导民主、和谐、积极进取的人性化管理。

可操作性原则。一是文本制度的构建要具有可操作性,制度文本的内容和指标要切实体现农村学校特点,贴近本校教师在研究方面表现的状况,利于兑现与实施;二是实施评价的指标确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文本制度的内容和指标要细化与量化,要便于实施评价,并能为广大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实效性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科学性原则。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体贴农情”,制度要能激发广大农村教师自觉参与校本教研,制度要能引领农村教师自发“走好幸福研究之路”。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保持活力”,校本教研制度有其独特性,它既要求学校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去实施这种制度,又要求教师自觉、自发地去遵守和履行这种制度。校本教研“文本制度的建立”和“文本制度的实施”的科学性,就是要保持“校本教研制度”在与学校其它“规章制度”同步实施过程中的活力,并赋予校本教研制度以可持续发展的顽强生命力。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彰显生机”,学校要通过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形成良好的研究风气。在学校里既要彰显个性化的研究特色,又要凸显团队的合作精神,促进教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以此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推进原则。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整体推进,不留“教研死角”。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既要保持优秀层面的不断发展,又要满足弱势对象的不断进取。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就是要用综合、系统的理念来指导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工作,统筹兼顾,刚柔兼备,协调发展,形成管理合力,从而确保校本教研管理的整体效益。

第3篇:校本教研制度范文

一、以校本教研为依托,让"百家讲坛"成为教师成长的"学习坊"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轻车熟路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校凭借"百家讲坛"这一深有特色又富有实效的学习平台,开展了扎实的校本研究活动,注重理论学习,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和教师的受益面。"百家讲坛"活动形式相对固定,内容涉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介绍,或就某一个专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参考各类教学杂志后自己的综合思考。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师读书活动,让教师与大师和教育专家对话,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教育教学视野,拓展教育教学思维。语文组围绕"有效教学"主题开展了《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拓宽识字渠道,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等讲座,数学组推出《问题解决》等系列讲座,各学科老师都很好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例子,讲得有声有色,博得了与会老师的好评。目前,我校的"百家讲坛"成了一片水草丰腴的原野,教师在这里呼吸着新鲜的氧气,绽放着自己的生命花朵。在发展同行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成为教育的学习者、思考者和促进者。

二、以校本教研为基地,让"校开放课"成为教师成长的"实践园"

开放课是最好形式的课例研究,正像病例研究是名医成长的重要载体一样,课例研究也是名师成长的重要载体。我校每学期都坚持开展"人人一节公开课",每次大课不仅有一定的主题,还有不同的形式:①"精品课":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引导示范作用,每学期至少提供一堂观摩课,供组内成员学习。②"争鸣课":同年级教师选择同一教材上课,同堂异构,比较讨论,取长补短。这是继开展"人人一节公开课"活动以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唤醒教师自我培训、自我发展意识和自觉性的校本培训的一个特色举措。2011年,我校继续把"同堂异构"校本研讨作为教研的主渠道,通过开展"同堂异构",给全体教师"个人自备、分头施教"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模式、学习的范本,促进了教师在课堂中优势互补,相互启发,智慧共享,切实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益及公开课研讨活动的实效性,从而构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③"常态课":组内临时指定一教师上课(提前一天通知),或者学校行政随堂听课,针对其教学的一个环节或一个方面,组内积极进行讨论、诊断。开放课以其自身的特性,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式,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行之有效的好途径,也成为我校教师成长、达到自我实现的一种好途径。

三、以校本教研为阵营,让"专家引领"成为教师成长的"导航灯"

专业引领,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为进一步提高全体老师的教学水平,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坚持与高校合作,曾邀请省普教室王永老师、福师大余文森教授、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万建民院长、泉州师范学院的邓岳敏博士、苏明强教授来校多次作讲座。如:邓岳敏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学科教学》讲座,苏明强教授的《新课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及案例评析》讲座等。市教科所的苏俊墉主任、卓和平、刘香芹等教研员以及鲤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经常下校指导,形式包括课题实施、课堂教学指导、理论专题讲座、论文案例指导等。教研员针对我校老师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对精彩的环节阐述了依据,对不足的地方说明了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引领每一位老师积极思考,让全体老师受益匪浅。专家以深厚的理论功底,生动具体的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语言华彩,澄清了教师们以往许多模糊的概念,走出课题教研的误区,起到了传经、授教、解惑的作用,让每一位教师找准了今后教学教研的方向和模式,推进了我校教科研工作向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更上一层楼。

四、以校本教研为基点,让"校际交流"成为教师成长的"方向标"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开展校际交流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与江南、浮桥新区学校建立支教联系,以教学为载体,大力开展与兄弟学校老师研讨交流活动,让不同学校的相同学科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定期开展下乡送课活动,积极用教研活动传递了我校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同时,我校也与市直第二实小进行共建联系,经常应邀派教师到该校学习,观摩名师课堂等。教师返校后,及时汇报学习情况,开展课堂教学展示交流、同课异构、学校管理经验交流等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教师从兄弟学校中学到了许多优秀老师宝贵的教学经验,并以他们为榜样,确定了自己课堂教学乃至成长的方向。如,我校邀请了市教科所小学教研员刘香芹老师和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李惠珍莅校就"有效教学"作专题讲座,兄弟校新隅小学、升文小学共175名老师聆听了讲座。通过校际交流,我校搭建了区域内教师互相学习的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新教育观念,自我完善,不断发展。

第4篇:校本教研制度范文

关键词:教育质量;本科生;顾客满意度;模糊理论

作者简介:范卫锋(1978-),男,山西阳城人,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贾现召(1965-),男,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河南 洛阳 47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2Y-030)、“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2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39-02

教育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何保障与提高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是当前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1,2]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由原来的知识性产业转化成教育服务产业。作为当今公共服务业重要领域之一的高等教育,不能仅有“生产方”(高校和政俯)拥有主动权,而忽视“需求方”(学生、社会和企业)的发言权,显而易见,这种供需关系是不科学的。作为“需求方”,每一个受教育公民都有对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的权利。在当前高校教育中,教学作为最基本、最有效的高等教育途径,是目前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教育方式,而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后勤是服务的教育生产环节,学生、学生家属、用人单位和社会等是服务的对象,学生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因此,继承“以学生为本”的传统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以顾客为主体的服务对象,从顾客满意度的视角出发,建立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对于高等本科教育质量控制与改进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校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模型

顾客满意度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引入我国以来,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工业产品满意度研究到应用最为广泛的服务满意度调查都取得了较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顾客满意程度(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CSI)是测量顾客满意水平的量化指标。顾客满意程度是衡量一个组织测评或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是评价组织质量管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最具影响的顾客满意度模型是由美国密执根大学商学院国家质量研究中心Fornell教授推出的基于因果关系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伴随顾客满意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国家顾客满意度指数应运而生,比较经典的是瑞典顾客满意度指数(SCSB)和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SCSB的诞生标志着在国家层面上测评顾客满意的开始,ACSI的有效运行极大地推动了全球顾客满意度指数的测评项目。[3,4]ASCI己成为各国研究顾客满意度指数的基准模型,我国也主要是在学习ACSI的基础上推出了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CCSI)模型,并在一些行业中开始试运行。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利用顾客满意度对高校进行测评,并建立多种适合中国高校具体情况的顾客满意度模型。在参考美国ACSI模型和吸取国外在高校满意度测评方面的经验,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初始模型(CHE-CSI)见图1。[5]

二、基于顾客满意度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构建

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是以学生、社会和公司企业等为主的顾客群体对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体系的认同和满意程度。为了得到合理科学的顾客满意度,文章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科学获取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顾客关键影响的质量因子。[6]调查范围主要以在校学生、学生父母、公司人事职员、毕业学生和社会普通群体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主要以本科大学毕业社会期望的质量因素为出发点,进行了200份相关人员的高校本科教育质量顾客满意度的关键影响质量因子调查;进行调查群体的比例为:在校学生占50%,学生家长占10%,社会普通群体占10%,毕业学生占15%,公司人力资源部占15%。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60份,回收比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54份,有效率为97.5%,符合抽样调查要求。

在154份有效被测评问卷中,经统计分析:教学质量方面,在154位调查人员中认为其对学生非常影响的有82位,一般影响的54位,不影响的18位;身体素质方面,认为应该重视身体素质锻炼的148人,认为无所谓的占6人;在学习能力和知识理论方面,认为学习能力更加重要的有119人,认为只是理论更加重要的占35人;在学校就业情况方面,认为一般影响的有72人,认为很影响的有40人,认为有影响的有24人,认为不影响的有18人;在思想素质教育方面,认为一般影响的有58人,认为思想教育特别重视的有92人,认为无所谓的有4人;在社会实践方面,认为很在意的有100人,认为在意的有46人,认为无所谓的有4人,认为不在意的有4人;在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视程度上,更在意社交能力的有60人,在意工作能力的有80人,在学习能力的有12人,认为都无所谓的有2人。

从问卷的反馈信息中,文章选择了被调查人群最为关注的五个因素作为重要指标,得到了五个高校本科教育质量顾客满意度评价的指标体系:教学质量、社会实践、体育锻炼、就业及思想素质方面。五个重要指标构成高校本科教育质量顾客满意度的一级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以顾客满意度为出发点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基于顾客满意度的高校教育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1.设计评估指标集

A={C1,C2,C3,C4,C5}

分别表示{教学质量,社会实践,体育锻炼,就业,思想素质}五个方面,确定评估指标子集Ci={Pij}(i=1~5,j为第i个子集中指标的个数),例如:

C1={P11,P12,P13}(指标含义见表1)

2.评价等级确立

确定评价等级及其相应标准,给出评语集V=(v1,v2,v3,v4){很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评价等级分为4级。

3.确定权重系数矩阵W

专家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即:

W=(0.3389,0.1717,0.1062,0.1650,0.2183)

W1=(0.5756,0.1981,0.2263)

W2=(0.2864,0.2864,0.4272)

W3=(0.5756,0.1981,0.2263)

W4=(0.3100,0.6900)

W5=(0.6900,0.3100)

4.进行单因素评价

(1)首先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Ri={rij}。由于指标Rij的模糊性,可以通过德尔菲法得到Pij隶属于第j个评语vj的程度,据此构造评判矩阵。为了统计上的方便,隶属度rij用被调查人赞同该因素的比例为某个评估等级的方法来表示,将被调查人员填写的评语进行数学处理,可得到模糊评判矩阵。

(2)单因素评价:Bi=Wi·Ri。

5.综合评价

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得出最终评价结果,由Bi构成更高一级的矩阵R,最后求得综合评价矩阵B,B为综合评价的结果,即:

B=W·R

四、应用实例

以某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为例,采用文中构建的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与指标权重系数,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数据来源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该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群体为范围,针对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展开调查。有效问卷回收164份,问卷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调研问卷统计表

调查项目 很不满意(赞同人数) 不满意(赞同人数) 一般(赞同人数) 满意(赞同人数) 很满意(赞同人数)

教学内容 0 20 96 48 0

教学方法 4 40 92 20 8

教学效果 0 32 92 36 4

实践活动 8 76 56 20 4

理论联系实际 16 40 80 24 4

动手能力 4 56 68 36 0

体育课的设置 0 36 68 56 4

体育设施 12 72 40 40 0

运动会和运动比赛 4 24 80 48 8

招聘会和就业信息 0 4 60 80 20

就业指导 0 32 56 68 8

生活思想教育 0 12 116 32 4

上课开会教育 0 24 80 52 8

1.构建评判矩阵

根据调研问卷统计的各选项的百分比可得综合评判矩阵为:

(下转第46页)

(上接第40页)

2.单因素评价

进行单因素评价Bi=Wi·Ri得到:

B1=W1·R1

同理得到:

3.综合评价

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得出最终评价:

B=W·R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高校的学生对该校的教育质量评价是满意。说明顾客对该本科教育质量还是认可的,但从结果中也反映了顾客的满意度不足之处,顾客对学校的几个方面还是不太满意,比如在实践能力和体育设施环节上都需要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学生实践环节能力和改善体育设施环境,创建更高质量和更高标准的本科教育环节体系和大学高校教育环境。

五、结论

以高等教育为公共服务的思想为指导,从供需关系发点,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构建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为当今高校本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考核依据参考标准;运用模糊理论构建了基于顾客满意度的高校教育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高校教育进一步的发展和考核提供了一种有力评价模型;对高等教育业的发展和评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煜,黄德才,等.基于校本评价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94-97.

[2]凌晓明,王娟娟,蒋研川.基于大学生合作学习视角下本科教育质量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1,(4):64-68.

[3]FORNELL C,ADERSON J,etal.The American Satisfaction Inde:Nature,Purpose and Finding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6.

[4]PALACIO A.B,MENESES C.D,PEREZ P.J.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ima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002,40(4/5) ABI/INFORM Global.

第5篇:校本教研制度范文

【关键词】 本科教学质量 学生满意 指标体系

一、引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部门,本科教学质量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现行的高等本科教育服务质量评估体系中,多数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上,其评估体系和评估指标主要侧重于教学方面,其评估对象主要是教师,尚未转到从学生的角度来测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上来,忽视了学生在接受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直接顾客,对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学生满意度最能真实反映高校教育的“内部质量”现状。因此从学生(消费者)的角度对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基于此,本文从学生满意角度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以期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指标体系。

二、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理论研究的发展始于美国,1966年美国教育委员会使用CIRP(Cooperativ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gram)测量新生的满意度;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Stephanie L Juillerat教授和Laurie A.Schriner提出了SSI量表,并组建了Noel—Levitz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的测评工作,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试图把学生期望和学生满意之间的差距作为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的突破口,在本领域的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设计了CSS(College Student Survey)调查问卷,从课程活动、与教师的交流、管理服务及校园生活四个方面收集学生满意度的信息;在英国,英国高等教育学会(the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与Ipsos MORI共同设计了《大学生满意度量表》,量表中的调查项目由6个指标、23个项目组成,涵盖大学生的课程学习经历。另外国外在高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方面比较典型的成果有:学者Roy、Gamelin从课程、教师、校园社会生活、职业指导、教职工指导建议、校园文化发展机会、卫生服务、在校居住时间、学院总体评价九个指标考核学生对学院满意度,建立了学院满意度指标体系;Dwayne D.Gremler和Michael A.Mccollough针对提高学生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满意度设计了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

在国内,我国的高校学生满意度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指标体系方面,许多学者对我国本科生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嵇小怡等介绍顾客满意度测评的一般理论,提出高校顾客满意度测评的指标体系,将高校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的评价目标,确定满意度指标的权重和进行顾客满意度的计算,对如何利用满意度测评结果进行探讨;常亚平等在前期研究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5个城市的12所大学的抽样调查,应用因子分析法和排序法,建立了一个可量化测评的中国高等院校学生满意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李珂开展对大学生求学满意度调查指标体系分析、调查问卷设计的研究,依据顾客满意度理论、顾客需求结构和高等教育相关理论,并在大量的调研基础之上设计了大学生求学满意度的指标体系,体系包括一级评价指标、二级评价目标和三级基础指标;张月琪等应用CS理论建立了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和顾客满意度模型,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了CSI顾客满意度的测评研究,测评指标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基本功。

三、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含义

自1965年Cardozo首次将顾客满意度引入营销学后,顾客满意问题在企业界受到极大重视,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可将其含义归纳为特定交易型满意、累积型满意、认知评价满意和感情性满意。本文根据企业界对顾客满意的不同理解,基于顾客容忍区理论定义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含义。顾客容忍区理论(ZOT)是指顾客心理接受跨度,在这个接受跨度中顾客认为所接受的服务是可以接受的,并且顾客在容忍区内对服务质量变化的感知性不如在容忍区之外的情形。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发现顾客对服务有两种不同层次的期望。第一种是理想的服务(de-sired service),定义为顾客渴望得到的服务水平,第二种是适当的服务(adequate service)。可以看出,ZOT的特点就是顾客的期望由一个点扩展到了一个区间。

基于顾客容忍区理论,本文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定义为,高校顾客在接受学校提供的教学服务的过程中,对事前期望(包括理想服务的期望和适当服务的期望)和事后感知(包括满意、不满意和愉悦)的相对差距程度的主观反映。其中,高校顾客是指高校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学生和家长,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将高校顾客定义为学生。

四、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

第6篇:校本教研制度范文

[论文关键词]人本理念 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怎样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途。以人为本,充分重视人的因素,激发人的潜能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高校的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互动进行的一项特殊活动。高校教学管理要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管理的良好状态,就必须要转变教学管理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要注重对老师、学生、教学资源的人本化管理,注重人际关系及影响,特别强调情感的作用。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应充分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价值,并正确运用评价的作用。要转变以往以人为工具的观念,致力于激发人的潜能,加大对师生的人力资本投入。

一、构建人本理念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

人是学校管理最重要的对象,学校管理需要解决两大课题,即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高校教学管理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所采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都必须围绕人的因素开展,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首先要认清学校管理的特殊性。构建人本理念为核心的管理制度,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活动中确立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为目标。管理制度应该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以使师生在这种保障下得到个人的最优化发展。首先,要确立教师的定位,明确教师的职责。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应充分维护老师的根本利益,即以教师为本。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特点,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以及对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上。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事实证明,如果整个学习过程都由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我控制,实际效果较差。而由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安排,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较好的一种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整个过程的组织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原动力,领导和推动着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过程的发展。其次,教学管理工作要关注现实问题,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要为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构建新型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适应新经济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及人才结构的新变化。

二、基于人本理念,关注教师需要

了解和重视教师不同阶段的需要,不仅要充分关注教师在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并尊重教师的精神需求。实际上,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在需要是人格尊重、专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管理者应给教师的成长创造并提供最优条件,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给予充分及时的关心,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从而使教师激发出自我实现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去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管理中,我们仍然过分地依赖于量化管理,过分依赖于指标评价,如有的学校在实行学生评教时,所采用的方法过于机械,导致对教师的评价出现较大偏差,用这种有失公平的评价结果与老师的薪水和职称评定挂钩是极不负责任的。这样的管理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教师的主动性发挥造成不利屏障,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总体发展。而事实上,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更渴望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应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个人潜能。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应注意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制定管理制度应换位思考。学校管理者在传达任务时,要注意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换位思考,注重教学任务的合理分配,重视教师的心理需要,创造愉悦的工作氛围,使教师认可并乐于接受任务。第二,制定管理制度应充分体现尊重与信任。对教师的充分尊重和信任对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坦诚相待,彼此真诚交流,亲近融合,给教师充分信任,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第三,制定管理制度应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要善于搭台子、铺路子,使每位教师都有展示的舞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三、塑造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思考和创造能力

在高校中塑造一种团结、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促进学校管理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并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观点,沟通情感,从而做到共同发展和教学相长。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平等、宽容、尊重。学生之间应做到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尊重、共同成长。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很长的,在这几年的时间里,要使心理上得到归宿感、安全感,就需要与同学建立一种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学校的教职工之间同样要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要求。现代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高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内更好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从校园环境入手营造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氛围,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不断探索,增强自信心和活力并勇于尝试。高校教学管理应特别重视情感作用的发挥,不断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要使学生从喜爱老师转化为乐于接纳教学内容。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关心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打开学生心扉的心灵密码。管理者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课程及专业的自由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转贴于

四、以人为本,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教学管理人员的创造力,是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关键。高校应充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推行“教学管理人员准入资格”,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从而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推行以“教学管理人员准入资格”为基础的聘用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行业从业人员制定的职业准入制度,是在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要求各种从业人员必须经过系统严格的培训,从而获得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特殊知识和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从业资格的一种职业管理制度。这样有利于从教学管理人员培养源头上把好关,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理论素养。

第7篇:校本教研制度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研;专业引领;机制激励创新;问题;对策思考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大家普遍认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利于学校自我准确定位,立足本校实际,发展自己,实现特色;有利于学校引导教师理性反思教学,促进自己专业成长;有利于学校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因此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事情,付出了不少的汗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许多学校由于师资、历史、管理等原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单一

许多学校认为教研活动就是每一学期安排上几节公开课,然后教研组进行评课。至于对教材分析与探讨、教学反思交流、作业设置研究、命题研究、试后分析、学生评价,学生差异分析、学生管理等则没有列入其中,也不知道如何去做,更谈不上针对本地、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体现本校的发展特色。

(二)教研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

校本教研要求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大部分教师缺乏问题意识,不知道自己的课堂中发生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适于自己研究,如何去研究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教研组、备课组每周一次的活动只能表面化,没有主题、没有规划,只是安排一些常规的教学工作,如议论一下本周的课时安排,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相关测试安排等。

(三)教研活动主体缺乏全员性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在实施新课程中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者,每一个人都会碰到许多问题,但目前在很多学校,校本教研却成为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就是上课、评课也就是几个教师评议几句,大量教师游离于校本教研之外,游离于具体的教学实践研究之外,校本教研中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没有形成,校园内缺乏交流、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

(四)教研活动发展缺乏专业引领

虽然各地都有教研室,但作为教育局的一个机构,行政成分明显,专业功能在弱化,热衷于组织各类教学业务的评比活动,热衷于组织区域性测评,忽视对所在地各校的教学作深入的了解和指导,加上许多教研员长期脱离教学、脱离课堂,对教学第一线的问题缺乏了解,缺乏研究,因此对一线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就勉为其难了。由于学校所在条件不一,有许多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研究能力弱,教学研究的氛围淡,接触有关高校专家的机会少,高校专家也不可能下到这一类学校做相关研究,所以对这些学校而言校本研究只能是停留在学校原有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就像专家称的“萝卜加萝卜还是萝卜”。

(五)教研活动评价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许多学校对什么才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应体现在什么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困惑:是不是教师在上级举行的各级业务比赛中获奖就算成长,或能把自己学生的成绩教好就是成长,或教师能写几篇论文、做几个课题就是成长。在学校教师群体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体现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比赛、论文、课题,往往与其所教学生的成绩不能成正比,学校、上级部门认为的好教师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认可。这些表明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评定问题,如何认定校本教研活动效果的问题,这导致一线的学校教学管理者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内容把握比较困难,制度的出台难以达到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性的作用,以致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存在应付心理,教研活动成了完成学校任务的无奈之举。

(六)教研活动设计缺乏整体性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常规、最基础的工作,因此学校以及教研机构在教研活动组织设计上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方式转变、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还要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认真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实际的情形是,在基于学校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出的往往是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少有学校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

二、学校校本教研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本来为促进教师发展而精心设计的这些校本教研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成效呢?笔者试着从教师角度做以下归因: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没有内化成教师自身的内部需求。这一点在普通学校或者是乡镇学校特别明显,也就是说这些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不是很高。原因是这些教师不用面临下岗的危险,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明确地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要求。教师职评制度没有适应时展的要求,没有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持续性要求,目前职评制度只会上升不会下降,又有封顶,一般而言,教师的职称上去了就不会降级,同时也不可能超越高级这一极限。教师在没有评到中级或者高级职称前,他们普遍会去认真完成这些职称评审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但一旦被评上了,教师对自己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项要求的态度就会淡薄,甚至全无,参与各类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只满足于所教学科在学生考试成绩上不要太过不去就行了。这一点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高级教师的有关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因此校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从上级有关部门制度设置来看,只适合教龄约在12年以下的教师,对于作为学校中坚力量,正当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来说基本上算是半路夭折。

(二)教师误解校本教研。近年来,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十分热门,于是各个学校聘请专家前来指导非常频繁,这在无形当中给教师造成这样的阴影:课题研究只有专家才行,自己还是先教书再说。这是对校本教研的一种误解。笔者认为:1.教师的教学研究要立足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这就是属于自己成功的教学研究,更可以把它堂而皇之地冠名为校本教研。教师无须神化校本研究,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更好地、更快地、更有效地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这就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时刻在我们教师的身边。2.校本教研无须刻意追求新异,求实求真才是根本。如果能引用他人的成果做实践性的研究并能取得成效,也是校本研究。如果引用高深的理论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那么结果只会南辕北辙,校本教研无从谈起,恰当地说这就不是以学校为根本的研究。3.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在与同伴相处时真正开放自己。校本教研被专家称为“草根研究”,因此同事之间在工作中就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探讨,这也是一种校本教研的形式,而且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灵活性、民主性的特点。同时在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教师只有畅所欲言,大胆地摆出自己的观点,活动才会有效。因此校本教研要求教师相处时不但要坦诚而且要大胆,要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相信同伴之间只有付出,只有思维的激荡才会有思想的火花,才会有自己的进步。

(三)校本教研教师付出大而回报低。这是构成现实中出现校本教研形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开展校本教研教师需要不断地分析学生、教材,还有自己,分析自己的教学与管理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对策是什么,而且年复一年,天复一天,每天的工作都需要思考、都需要研究,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次教师每天的事务性的工作也非常多,如备课、上课、改作,测试、自修坐班等,尤其是班主任从早到晚要处理的班级事务多而繁,耗费精力大。再从对教师一天时间分配来看(一天24个小时,每位教师的睡觉时间为 7-8个小时;教师的家庭生活、锻炼或者是娱乐休息时间5-6 个小时;工作时间8-10个小时,这包括备课、听课、批改作业、学校的各种会议和上课,有的学校还有晚自修跟班;留给自己学习阅读时间每天最多为1小时左右;还有上班来去的时间),因此,教师需要具有相当强的毅力、勤奋精神,需要牺牲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才能开展研究。虽然教师耗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回报并不多,甚至没有(这里主要指的是经济报酬),所以很多教师的想法是与其把属于自己的时间花在回报效果不明显的教学研究上,还不如把这些时间花费在给家庭富裕的学生当家教上,这样报酬来得直接而且又明显。有的学校也对在校本教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但相比之下,这些回报来得慢,来得少,覆盖面比效窄,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回报制度也没有。总之,笔者认为,校本教研的贯彻落实只有教师把专业化发展变为自己的内在需求才会有效、才会持续。这样就无须学校用行政的方式来落实。

三、提高校本教研活动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校本教研的支持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教师教学研究制度;课题规划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学校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学校内部教研的服务制度;学校内部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秩序的确立,是学校文化的重构。它创造的是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创设的是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具有规范性、指导性和保障性的作用。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逐步健全、逐步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要继承与发展传统教研中包含着校本教研因素的方式与内容: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业务学习、教改课题研究等,并给予创新、补充与完善,努力给教师提供更大的、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使传统教研制度与新教研制度建设相辅相成。要在教师激励评价制度上加大校本教研的要素,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使教师人人爱教研,个个求进步,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最终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把学校建设成有特色的学校。

(二)注重培养教师的问题研究意识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会碰到许多问题,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课程改革毕竟是新的事物,我们希望教师做的是不但能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能解决问题,有一种问题研究意识。因此在学校教研日和每周的备课组或教研组活动中要有意识地鼓励教师多提自己平时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困惑,大家共同探讨解决,以培养教师的问题研究意识,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强合作意识。要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关专业素养,因此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如:《教学个案的撰写》《教后记的写法》《行动研究》《教育科研的方法》《课程标准的解读》等。也可以开设“教学、管理论坛”,提供经验交流平台,互相启发,合作共享、改进教学。学校还可以倡导教师开展以身边问题为先导的课题行动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的条路。”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之路,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充分调动教师投身科研的积极性,构建国家、省、地、县、校、教研组六级课题网络,做到学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

(三)开展以教学课例为载体的课堂行动研究实践性智慧是缄默的

它蕴含于教学过程中,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讲授获得,只能在具体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校本师训应当走在行动中学的道路,采用“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才是造就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其中案例处于纽带中介的地位,它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教师面对日益深入的课程改革,需要有典型课例的专业引领,需要行为跟进的全程反思。我们可以根据一课“三设计两反思”模式,规范“说、上、评”开课制度。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设置由精品课(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执教)、教研课(围绕某一课题设计方案)、家常课(即老师的随堂课)三个不同层次组成的课堂教学研讨课例。精品课展示优秀教师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研课主题明确,采用集体式备课,或一人上一课、众人研讨,或多人上一课、博采众长;家常课旨在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商讨、共享经验、共享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卫.应对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新取向,上海教育科研,2005,(10):14-17.

[2]胡庆芳.我国校本教研理论研究的多维度检视,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8):15-17.

第8篇:校本教研制度范文

二、 工作思路:

搞好农村中学教研组建设课题启动工作,学校教学业务工作体系的重构,形成了“菜单式”后续评价前移教学评价机制,加强教研组年轻骨干教师的培养,认真参加校际合作的跨校教研活动,通过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三、 主要具体工作

9月份:参加科研工作会布置科研工作;建立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例会制度;部署课题启动工作培训实验教师。

10月份:完善科研室制度,启动校内赛课活动,开题。

11月份:课题阶段总结、完善教师业务档案。

第9篇:校本教研制度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研;团队;制度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学校为沃土,课堂为基石,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民主、高效、开放的研究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发展的丰厚沃土和不尽源泉。因此,抓好校本教研意义很大。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本着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我校对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运作体系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突出强调团队力量,其成果在实践中已逐步显现。

一、建立组织,完善制度,保障校本教研顺利开展

学校是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我们以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为教研网络,制订校本教研实施方案,确立“学校是教研的基地,教室是教研室,教师是研究员”的办学新理念。重新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校本教研管理、教师学习与交流、教学档案管理、校本教研奖励、校级“小课题”管理等制度,保证校本教研的落实。

二、创新形式,加大措施,彰显校本教研团队特色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采用反思型的教研模式,通过撰写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确立专业引领机制,为教师走进学术前沿,寻觅新思路、新知识提供学习的机会,创立一种强调主动参与、调动全体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团队共进的捆绑式评价制度,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1.集智式备课

集智式备课通过争论、比较、分析、筛选,有利于教师的整体水平提高。我们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讨论教学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每学期我们学校统一安排3次集体备课,每次备课确定一个主题(如教材分析、教案设计等)、研讨内容和一个中心发言人,事实证明,集体备课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还要求教师采用电子备课,期末将备课内容共享于教导处,为了使电子备课和集体备课不虚于形式,我们采取备课组长落实,教研组定期检查,教导处期末把关,业务校长点击的流程,学期末重点检查修改栏和教学反思。

2.主题式磨课

我们以主题式教研为主线,构建了备课组―教研组―学校的三级教研网络。以“磨课出精品,精品出精彩”为宗旨,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按照备课组计划开展磨课活动,使磨课养成习惯,活动形式有:同课异构、同课异上、同课续上。

3.精品课展示活动

备课组一轮磨课结束后,每个备课组推荐最好的一名老师参与教研组的评比,分语文、数学、综合组,每个组再推荐2名老师参与学校的常规活动――精品课暨名优教师的展示活动,与名优教师同台作课,与专家教研员面对面交流,邀请兄弟学校和结对教师来校观摩。每次活动我们都确立主题,每一个成员都分工明确,有主持、教材分析、反思性说课、围绕主题中心评课等,使教研真正收到实效,为校际间老师的沟通搭建广阔的平台,使“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这一理念得以落实,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4.开展诊课活动

学校成立了调研组、备课组,积极开展听课、评课、备课活动,我校明确要求,同一科目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要达到一定节次,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还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要求教师将本人在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定期召开教师集体研究会,把问题摆出来,由全体教师共同“会诊”,找出解决的办法。为了探讨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我校以备课组为单位,采用各人构思集中交流每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然后由一人主教,备课组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5.开展课题研究

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时,我们不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成果的获奖等次,而是一切围绕课改实践的需要,倡导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真正解决一些教学上的问题。

6.组织课例研究

在磨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课用摄像机摄下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说课,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进行比较,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引以为戒。为了扩大讨论的范围,我们还把一些有代表性的课例的实况或教学设计放到校园网站,供大家自由讨论。

三、同伴互助,互相提高,搭建校本教研实施平台

1.组织稽山论坛

我们积极利用周前会议这个平台开展“稽山论坛”,每次由两位老师作为坛主,围绕“让校园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这两个主题来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

2.成立读书会

为了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快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青年教师真正成为善教育、精教学、能科研的合格教师,增多合作交流机会,营造科研氛围,我们成立了青年教师读书会,制订了相关的章程和方案,保证每月一活动,使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这已成为我校教研工作的亮点工程。

3.研修日活动

我校把每周五傍晚学生放学后定为教师研修日,雷打不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

4.开展师徒结对

我们要求校内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名师班学员和骨干教师,自觉履行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责任,广泛开展新老结对活动,并作为一项常规管理活动加以落实。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校本教研的独特优势和积极成果已初步显现,我们将继续保持开拓创新之锐气,务实求真之作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努力探求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积极作用。我们相信,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团队的魅力,校本教研一定会散发出更迷人的幽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