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管理的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隐性知识;管理;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273-02
1 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一词正式出现于1989年。从1990年开始,美国、日本和欧洲数家有名的公司在特定业务领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和普及贡献最大的要数Ikujiro Nonaka和HirotakaTakeuchi于1995年出版的名著《知识创造型公司:日本公司如何建立创新动力机制》,该书被认为是知识管理正式产生的标志。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各种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创造和应用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集团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集体的智慧提高集团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1]
2 大学英语教师的隐性知识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于1958 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 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隐性知识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的著作。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用文字、图像、符号表述,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等。隐性知识不仅包括那些非正式且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还包括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2]
根据迈克尔·波兰尼的观点,我们把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分为两种,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和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规律、教学心得、经验、特色、口碑等。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是指将隐含在科学技术中的知识编码化并发展成为公共知识,人们在研究开发中就可利用这些公共知识来促进经济增长。
如何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竞争力,改变英语教学“费事较多,收效低”的尴尬局面,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而知识管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把利器。
3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障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知识管理系统的不断涌现,为显性知识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但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形知识的发展就不是那么的乐观,在它的管理方面的研究几乎属于未涉足的领域。
隐性知识管理中最为困难的部分,就是能够把教师的隐性知识都识别出来,无论是基于教学团队的知识管理方法还是知识地图,中国人都喜欢非正式的直接交流形式,而不喜欢书面的间接的交流方式,人们通常以口头交流来传播知识。这就使得大量的隐性知识没有被挖掘和表现为显性知识渐渐损失掉,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显性知识都是很少的。我们都知道,隐性知识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这种现象,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其次,如何让教师心甘情愿地将他们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其他教师共享,成为一大难题。基于教学团队的知识管理需要这个团队的成员知识共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种资产,特别是个体的隐性知识更是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4]因此,很多教师把知识共享看作个体优势的丧失,导致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受到很大影响。在中国高校内部,知识共享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十分薄弱。知识传授者既得不到奖励又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会,最终阻碍了教学改革步伐和大学英语教师个人发展。
再者,构建知识地图,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知识挖掘系统和专家系统在中国还是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持,隐性知识管理将成为空谈。[2]对隐性知识而言,无论是明示或是传播同样需要强大的技术工具和良好的交流平台。但由于受到隐性知识自身特点的限制,真正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可谓寥寥无几。
最后,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际关系复杂,领导机制层级化鲜明,使得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受阻。[1]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教师为学校出谋划策提建议的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隐性知识难以挖掘。
4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知识管理 实践理论 音乐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38-01
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他学科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但是音乐教育要培养的不仅是专业能力,还有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导致管理方式也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差别。
一、音乐教育管理的意义
音乐具有良好的娱乐作用,能够让人们身心放松。当前,我国的音乐事业正在不断发展,尤其是流行音乐发展迅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这就需要学校改进音乐教育的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出色的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学校和人才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因此,学校也应该以知识管理为主要的管理方向,解决内部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管理能力,帮助音乐人才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音乐教育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实践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的音乐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提高音乐教育管理的能力和水平。[1]
二、音乐教学管理现状
就目前的音乐管理状况而言,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可以划分为校、院、系这三个等级。[2]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学生主要由系来管理,院级管理很少,校级管理更是基本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各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职能交叉或议,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学生是比较被动的,对于不同级别的管理命令可能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从而导致管理系统内部的矛盾。因此,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并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音乐教学管理的方法
基于音乐教学管理的现状和时展的背景,音乐教学应该以知识管理实践理论来引导音乐教育管理,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让音乐教学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重视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而且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有所不同,音乐学科的理论学习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在音乐学习中,学会欣赏、演唱、创作才是更重要的。因此,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实践时间比较短,也没有固定的实践平台,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专业的导师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得不到有效提高,极大地削弱了教学实践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加强在实践方面的管理,与相关单位合作,为学生安排指定的实践平台。学生自行寻找实践平台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合作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实践质量也难以保证。学校指定实践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其次是明确实践的目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安排本校的专业教师以及合作单位的专业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出适当的指导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与其他单位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这样才能使双方更好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学校应制定适当的评价机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检验,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校内教师评价、专家小组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在评价和考核的过程中也能实现自我能力的提高。
(二)对就业进行指导与规划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因此,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进行适当的指导,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音乐专业的就业面并不宽泛,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指导不能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进行,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讲明音乐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能够从事的相关工作,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明确目的,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规划,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技能,训练自己的能力。例如,想做教师工作就要学习教育心理学以及相关方面的知识,想从事歌唱表演工作就要学习舞台表演技巧和礼仪等。同时,学校还应开展就业指导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就业方面的困难和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时候,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为社会发展培养更优秀的音乐人才,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摘要: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阐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征,并分析了当前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推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最后从知识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以及知识管理系统等角度简要论述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3-0084-02
在文化大发展的进程中,知识管理是适应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以及为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断加强图书馆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使知识最有效地应用于图书馆的业务活动,激发馆员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能力,形成知识和创新之间的良性循环。因此,知识管理的主要实现思路在于传统理念、组织结构的转变以及人力资源制度的合理设计,再加上现代化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从而建立一种交流、灵活、创新和学习的新型组织体系。
1图书馆知识管理
1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即为图书馆知识管理,也就是对图书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及其转化的管理。具体而言,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包括信息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与图书馆文化等要素为管理对象。
图书馆知识管理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公益性与共享性,“公民自由平等获取知识、实现全人类知识共享”是其根本的精神追求,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大功能优势在于其对知识的导航。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社会公共知识进行整理、编序、分类,使其有序化,有利于对知识的集合。
图书馆知识管理侧重于显性知识的管理,其管理的基础是文献及数据库等以编码形式存在的客观知识。同时,图书馆员工、图书馆用户、供应者等拥有的知识以及长期管理实践中所积累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等为其管理提供了前提。
12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
知识积累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 它能够有效地防止知识随着某项具体工作的结束而消失。知识交流是积累、共享、交流三原则中的最高层次。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积累和交流的桥梁。知识只有在交流过程中, 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利用与创新,而创新正是知识管理的最高追求。
13知识管理的重点目标
知识管理的重点目标是通过获取和开发用户的阅读需求、偏爱和科研情况等知识来提高图书馆的适应能力和服务水平。实施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更多地了解用户, 图书馆对用户的了解越多, 就越能及时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该目标要求针对用户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实施知识管理。
14知识管理的组织机制
知识管理需要高效率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目前,笔者认为最有竞争力的组织模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弹性的、符合人性的和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学习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 使人们在图书馆这个组织中体会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学习与工作的融合, 人们重新创造自我, 从而产生更大的创造力, 进一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图书馆知识管理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资源、核心动力的新社会经济时代。这意味着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主要资源之一,同时人们的观念也不再停留于对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开始逐渐重视对新资源——知识与信息的收集、获取、整理、利用及创新,更加依赖解决快速收集和处理海量信息知识的信息技术。为满足整个社会对信息需要的日益增加,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应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和研究知识管理理论及其应用方法,认清新形势、新趋势,及时转变自身管理方式,有效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原理方法,强化其知识传播功能、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并用知识来提高整个图书馆、特定的组织以及员工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组合,使之适应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的要求。
3图书馆知识管理符合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存在着种种的误区和难题。比如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的重心依旧停留在提供纸质馆藏资源,而对如何运用互联网上的免费信息资源缺乏研究;又如目前图书馆的管理偏重于经验管理,缺乏完善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克服传统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创新其管理理念,转变其管理方式,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大背景下图书馆管理更好地服务公众、创新知识资源的各种需求。
4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的策略
41更新观念,建立创新机制
更新观念,建立创新机制对图书馆的发展至关重要。图书馆要更新观念,如知识价值观、人力资源观、知识资源系统观等,这些观念的更新影响到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图书馆要具备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建立创新机制,如人才第一机制、知识主管机制、多元服务机制、知识开发研究机制、知识共享交流和应用机制等。当新观念和新机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时,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创新将成为可能。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自觉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理念来指导日常管理工作。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思想在于无论对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最终都要实现以服务为中心实现知识的价值。因此,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推行知识管理就必须首先理清思路,走出传统图书馆的管理误区,形成知识管理的思考方式,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为读者提供主动的、高层次的服务以及独特的信息产品,以满足全社会对全方位的、综合的知识信息需求,提供以人为本的知识服务。
42改革图书馆传统组织结构,构建学习型组织
张瑞:试论在图书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研究
张瑞:试论在图书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研究
立足于知识管理的共享性,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积累并保存信息和知识资产,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有效共享。知识管理系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工具,是一个有助于知识收集、组织和传播的管理技术的集合,是使知识可以脱离个体而具备专家性、综合性、完备性和系统性的软件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知识对人产生作用,达到对人的管理,为图书馆员工提供创新条件和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员工的知识潜力,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图书馆知识系统最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其目的就是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组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便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
43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观念,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传统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乏必要的人员流动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这导致了不仅员工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导致整个组织毫无活力,图书馆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也有待提高。知识管理的最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顺利推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前提。实践表明,只有充分激活“人”与“技术”这两大管理要素并实现其有效结合,才能成功实施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特别是要在“人”这一核心要素的激活上下工夫。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必须重视馆员的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不断提高馆员的科技知识水平、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开发馆员的智慧和潜能,将其头脑中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全面提高馆员素质和定位人的价值就必然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目标。
总之,21世纪将是图书馆形成社会知识中心的世纪。图书馆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发挥知识导航的功能,成为馆内服务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的高度现代化的知识网络。在数字化领域,图书馆将更加重视知识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图书馆将进一步展示其知识管理的功能。
参考文献:
[1][ZK(#]马瑞,洪光宗挑战与机遇并存 应用与创新同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
论文摘要:知识链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新思想?具有创造巨大价值的潜能?与知识管理相结合?它将加快日常业务活动中知识创新速度?促进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传播、知识的转移?帮助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为企业带来企业竞争优势基于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包括建立有效知识的生成获得机制、建立有效的知识传递交流通道、建立知识有效套接方式、创建知识的转化创新机制。
知识管理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而知识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围绕知识的投入、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被一条无形的链联系起来?这条无形的链就是知识链。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和创新?形成一个从捕获到创新的无限循环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知识链的提出使知识管理不再局限于宽泛的理论?也从实际操作中按照物质资产的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的轨道中摆脱出来?变得有章可循。
一、基于知识链的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知识链管理将人类的知识产生、学习和应用嵌入到一个一体化的知识链平台?带来人类创新过程的革命。事实上?知识链存在于企业内部?也存在于社会各个群体之中?因而不同的知识链形成相互交织的知识网———知识联盟。知识管理就通过知识链一系列逐步深入的形式发生作用?最终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转和社会财富的创造。知识管理要点在于建立对参与知识链的员工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企业把管理的战略重心放在建立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和其他企业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知识链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新思想?具有创造巨大价值的潜能?与知识管理相结合?它将加快日常业务活动中知识创新速度?促进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传播、知识的转移?帮助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为企业带来企业竞争优势。
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为促进知识联盟不同主体之间知识扩散和共享?合理运用知识?须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组织学习和组织间的交互学习?为知识的成功转移提供保证。知识在组织中自下而上呈螺旋状运动?从个人知识?上升到小组知识?然后上升到企业知识。个人、小组之间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种沟通渠道?使得个人知识能够转变为组织知识?形成企业的结构资本。
帮助形成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决定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是那些隐性的、非格式化的、动态的知识。技术、组织、制度的协同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核心能力是动态发展的、体现了自身组织特点的系统化能力?其目的是使可控资源获得最大收益。
建立联盟成员间长期的相互信任关系?创造共享知识的环境。在知识联盟中?知识流动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要求联盟成员之间密切交流?建立长期的相互信任关系。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有利于创造出一个信息自由交换的学习环境。在信任的基础上?联盟成员通过频繁、双向的合作?实现知识共享和共同创造新的知识。知识共享又能增强联盟成员之间的信任?并引发成员之间真正共同拥有知识?出现知识“放大”效应? 使知识从个人层次上升到组织层次?甚至是不同组织间的层次。这种良性循环会朝着知识共享的方向呈螺旋型上升?否则?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并朝着知识保护的方向呈螺旋形下降。
二、基于知识链的知识管理的原则
知识链管理模式下的知识管理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知识的保密———公开———共享关系原则。知识在知识链中不断地传播、转化、利用?企业必须明确界定哪些知识属于企业核心的保密知识?哪些是能够共享的知识。一方面企业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识?以备建立竞争优势?同时也要参与知识联盟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在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同时使企业获得新的知识?不断丰富企业知识库。
交流原则。企业内部是一个知识链?每一个处于知识链的各个环节中的成员?必须进行知识的交流。要进行知识的交流必须建立团队的工作模式?通过团队的合作与交流?使企业的知识得以发挥最大的效益。
开放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企业知识平台?让所有的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的知识添加到知识平台中去?丰富企业的知识?同时也对外部的知识加以吸收和利用。
共享原则。知识不同于有形的物质财富?它并不因为产权的转移而丧失对知识的使用权。知识不具有收益递减法则?相反?它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使用的越多?产生的效益越大。因此知识链的成员之间要加强知识的共享?分享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减少团队的学习时间。
三、基于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
1建立有效知识的生成获得机制。大量的知识储备是知识链和知识管理的基础?这可以靠知识生成和获得两个途径完成。知识的生成主要是靠企业建立研发部门?引进或培养人才?或者同某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知识联盟进行信息共享共创。同时企业要建立一套知识生成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知识开发者予以奖励?鼓励知识的创新。知识的获得主要是在企业现有知识的辨识基础上?获取企业外部的知识?包括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知识。知识获取过程是企业与环境交互的接口?如果知识的获取过程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或缺乏应变能力?那么企业的知识就无法保持动态更新。建立有效的知识传递交流通道。生成和获得的大量知识仅仅是企业知识链最初的环节。只有这些知识顺利地传送到员工那里?并且不断地互相交流传播?才能生息?发挥知识的真正价值。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知识系统好比组织血液循环系统?对知识共享尤为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是员工脑海中的知识和数据库中的资料使用者需要查阅某种特定条件下的资料?却无法即时给他完整的信息时?知识传递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必须建立有效的知识传递通道?使企业的知识能有效工作者在工作上产生实质的帮助?解决特定的问题。交流的方式包括发行印刷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举办教育和培训活动?以及个人传授等。知识转移的实质种“知识交易和知识产品的占有”。
2在基于工作流程识链中?参与工作流程的员工有足够的动机参与知识活动?他们熟悉各个环节的衔接情况?能够准确地找提供知识的员工或资料?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跨越职能间的限制?实现知识的获取。获取知识以后员工会对进行吸收同时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如果不能进行交流工对这些知识的真伪、新思考的对错不能一一进行明析?一些新的学习成果也不能互相交流学习产生新的从而白白浪费。因此?企业应该为员工交流提供一个促进知识的吸收和交流。
论文内容摘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对手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主流经济,市场竞争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企业为了提高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及时洞察国内外宏观趋势和发展动态,规避政策和竞争风险,监视竞争对手,制定正确的对策,最终赢得市场和得到市场份额,开始逐渐重视经济信息、市场动态、对手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利用。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使得企业难于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时找到准确的信息,所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对手竞争情报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知识经济正成为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一方面知识经济倡导创新、合作、学习、共享和重视知识资本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知识的迅猛增加,也增加了人们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知识和学习知识的难度,这些客观变化都无疑要求加强对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使人们快速找到正确的知识,并快速学习、共享需要的知识,以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和谐运作与发展就成为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力的关键。
一、对手竞争情报
(一)关于对手竞争情报
美国匹兹堡大学JosephM.Katz商学院的John·E·Prescott教授认为,“对手竞争情报”既是指一个操作过程,也是指一种产品。我们可以理解:对手竞争情报是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战略决策为目的,系统地和科学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竞争者活动和总体经营趋势以实现企业自身目标的过程,是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工具。
(二)对手竞争情报作用
将数据、信息、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战略决策的情报是对手竞争情报成果的核心。其主要作用与效果体现于:
1.为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行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报支援
例如:为企业制定未来的战略计划提供情报支持;在新产品开发和推出阶段评估对手的反应行为及其反制计划和措施,等等。
2.机会和威胁的早期预警
包括预测竞争者的早期行为、技术动向和政府行为。例如:预测和规避可能的技术突破对企业现有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影响;预测和规避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变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等等。
3.参与者的评价与追踪
包括竞争者、客户、供应商、管理者和潜在的合作者。例如:提供参与者的评估,以鉴别各类潜在的竞争者、合作者及客户群,等等。
4.支持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
由此可见,对手竞争情报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知识管理
(一)关于知识管理
知识是由信息而来的,它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提高组织机构管理能力而提出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使组织机构通过知识共享、获取和利用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的作用
企业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企业在关键的经营过程中使用的知识的质量。在创造竞争优势、保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中,成功使用企业的知识资产至关重要。在各个行业中,知识管理的任务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职能作用却是保持不变的,主要包括:为联机和非联机的知识建立知识地图,向用户提供知识利用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检索工具,监视企业外部知识源。
三、旁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系
(一)对手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相同点
1.产生的背景相似
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都是在物资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2.研究对象都是知识和信息
对手竞争情报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内容重组、信息深度加工、以及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知识的挖掘、重组、转移、创新、共享和显化。由此不难看出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是高度交叉,彼此融合的。
3.都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相关联
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是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支持,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是不能生存、发展的。
4.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对手竞争情报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浓缩人类智慧的产品,人的经验与高度综合的判断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手竞争情报要求鼓励每位员工积极主动为企业收集情报,共享情报、利用情报。知识管理考虑的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能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并重视个人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从而为知识的交流、学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5.最终目标相同——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对手竞争情报本身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即提高活动主体的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这是知识管理的缓效性造成的错觉。事实上,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是直接为企业竞争力服务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知识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又有赖于知识的有效管理。归根结底,知识管理旨在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6.实施策略的相似
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属于信息活动的范畴,因而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共性。表现在:
(1)对显性信息的收集方式相同。对于诸如专利、技术、会议资料、管理文档之类的显性信息,可以采取相同的收集方式。
(2)部分信息交流方式相同。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注重加强信息在活动主体内部的流通,如对手竞争情报机构和知识管理机构都会采用BBS公告牌的方式加强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
(3)对人的协调机制相似。两者都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因而在对人的协调机制上也存在相似性。比如,对手竞争情报所采用的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等,有些类似于知识管理为实现知识共享而开展的研讨会、讲习班等。
(二)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不同点
1.研究范围不同
对手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一个信息的转化过程,信息既是这一活动的原料,又是最终产品,信息是对手竞争情报的灵魂和实质。
对手竞争情报研究范围可以概括为
3个方面:
(1)竞争主体情报,主要包括竞争主体能力的评估,诸如技术设备和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市场范围、营销方法等。
(2)竞争环境情报,诸如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
(3)竞争对手竞争情报,包括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竞争对手的SWOT分析、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等。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它的活动是围绕着知识的有效识别、获取、开发、分解、转移、使用、存储和共享而展开的,信息和信息技术只是知识创新的工具和原料,其核心仍然是知识。知识管理主要关注知识获取、转化、传递、共享和创新等问题。
2.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
对手竞争情报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为主,其目的是有效的组织知识,使其发挥作用。在对手竞争情报活动中,虽然强调人员的主观作用,但是人的经验知识是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对象来对待的。
知识管理则是对企业内部知识的组织、管理,强调挖掘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建立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网络,形成知识的管理体制。
3.外延差异
对手竞争情报工作只是信息工作的一个方面,其目标、任务和对手都比较明确,主要是为科研、生产和决策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支持和对策建议。而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激励机制及保护制度的确立等。
4.时效性不同
对手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能对外部环境变化、条件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报告、建议、对策等,一般不具备可重用性。
知识管理则没有很强的时效于企业的长远战略、计划,通过长时间的运作能促进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是可以为企业全体人员长期共享的。
由上可见,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融合的问题,两种理念互相交叉、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和互相融合。当概念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时候,其边界已很难界定。虽然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侧重点、操作步骤和实现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产生基础、内容甚至研究对象上,又都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无论对手竞争情报还是知识管理都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激励绩效,将是企业能否迅速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正确理解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一)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互补性关系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处于主导地位,收集竞争对手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分析,最终转变为企业可综合利用的情报。这一过程由企业的对手竞争情报系统发挥主导作用。其后,由于情报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使之利用和吸收率大大降低。因此,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建立企业机制,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吸收和消化,提高吸收利用率及深度,并将分析后的情报内化到员工的认知结构及企业的工作流程中,以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状态,形成企业的专有知识和专有技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管理则明显占据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就是融合的。它们没有明显的分界,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涵盖,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缺一不可。合理地利用二者的关联性,可以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由此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系统才能拥有治理资源上的优势,并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形成新的竞争力、生产力和竞争策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协调促进竞争力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积累和在企业内的释放和共享,都将会增强企业竞争力,即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挖掘和管理,从企业各个层面渗透知识,建立专有认知结构和特定工作流程,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管理是一种可以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它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在这一点上它与对手竞争情报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知识管理是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所以由此产生的效果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主导权和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精确的规划和长期有效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种资源及对手竞争情报系统与知识管理充分衔接、合作。然而也只有在强大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企业对手竞争情报系统才能更好地、更完善地执行其搜集、整理、分析情报的职能,才能更准确地抓住环境变化,才能完成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等等的研究,也才能将更准确的情报递交给企业高层管理者,以辅助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三)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的载体和来源。“人”在对手竞争情报系统中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出全体员工关注企业生存状况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营造一种“全员重视对手竞争情报”的企业文化。即发动企业中所有的人都做“情报员”,鼓励每个员工为公司收集情报,并利用情报。例如,摩托罗拉公司的每一个人,不管他处于何种职位,都被鼓励为公司提供情报。
知识管理考虑的则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企业的对手竞争情报系统不断将外部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转化为情报在企业内部加以消化,以此为基础,企业的知识管理构建了一个以人为主导,以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情报、知识和智慧的联合应用为主体,能够集体共享和交流的学习网络,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化;人性化
所谓知识型职工,就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并接受过较多、较高文化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知识的工人。知识型职工是不仅靠脑、更主要靠智慧来劳动。随着知识型职工的出现与增多,蓝领和白领阶层原有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而且这里所说的知识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知识型员工应该是这样一群人:从倾向和职业上说,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而不是从事物质生产;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或创造性;他们是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知识型员工是主要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活动,为组织带来知识资本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知识型员工不同于普通员工的本质特征是拥有知识资本这一生产资料,也就是说知识型员工是知识所有者。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知识管理,协助组织提高知识创新效率,是现代组织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是指专业智能,组织中的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隐性知识是指难以表述清楚、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中的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等清楚地表达的知识,也叫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和难以沟通的特征,因此不易实现个人间的共享;而显性知识由于其易表达、可编码特征,因此很容易在个人间沟通和共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组织中的知识创造与传播就源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断汇谈”。 组织中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①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②外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③组合。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④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是一个个人间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隐性知识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个人隐性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和内化四个阶段,实现了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并最终又产生了新的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就是组织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来推动组织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使知识螺旋不断地向前延伸。即将组织中现有的显性知识编码化,也包括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或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而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是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员工自己将一部分隐性知识清楚地表达出来,转变成显性知识,与组织的其他成员共享;另一种模式是员工的隐性知识首先通过社会化过程将其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然后经过外在化和组合过程将其显性化。因此,组织中知识管理的中心任务是:第一、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鼓励员工自己将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共享;第二、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二、知识管理的措施
人和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两个主要方面,无论强化哪个方面的作用,都可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推动知识螺旋运动的。但是,人和技术在知识螺旋运动的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本文从知识管理的两个方面出发,将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分为三种:信息化策略、人性化策略和综合化策略。
1.信息化策略。是指构建组织学习知识的共享模式策略。该策略主要依靠显性知识,很少依靠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新知识被创造出来之后,通过与知识的拥有者直接接触进行直接的交流获得知识,利用获得的知识创造效益实现其价值,同时也为创造新知识准备了条件。它包括构建知识共享基础平台,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目的是能够完整、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并以同样的方式在本组织范围内以最快的速度传播,从而更好地满足各个岗位和人员的需要,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发挥知识的最大效用和价值;构建知识共享分析系统,通过对收集的各类信息和知识进行筛选、储存、分析、归纳、整理,并结合本组织各部门、各环节的需要,使之系统化、科学化,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以便在组织内部进行传播。通过知识共享综合分析系统的处理,可以大幅度减少组织内各类无用的、重复的知识,从而节省知识共享成员对知识的辨别、分析时间和成本,大大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益;构建知识共享支持平台,为组织知识共享提供物质支持、制度支持、管理支持、文化支持的系统。知识共享活动是一项特殊的管理活动,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每一个员工的支持与配合程度,需要全体员工在观念上、心理上和行动上进行必要的调整。要使知识共享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决策者和管理者必须建立一套制度体系,通过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以减少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让一切有用的知识能全部为组织所用。
2.人性化策略。是指单从“人”一个方面管理知识的策略。这类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而不是公司现存的显性知识,公司的经营战略也是以创新产品或服务而不是成熟产品或服务获取市场价值,公司更多地生产定制化而不是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组织中知识型员工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是深植于个体及其心智模式、难以编码及沟通的知识,属于技巧性的、由情景限定的、个人独自体验的高度个人化、难以规范化的知识,其共享只能源于需求者对隐性知识拥有模仿或双方之间的共同探讨、交流与实践,这部分知识较难推广。对于以经验为基础的,难以整理的隐性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隐性知识的利用效率,通过获取知识源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和分类,使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要者能迅建立联系,进而利用现有知识为企业创造效益,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价值,促进新知识的创造。
3.综合化策略。根据在两个方面上的侧重点不同,综合化策略又可以分为以人为主的综合化策略和以技术为主的综合化策略。以人为主的综合化策略强调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知识管理的手段以“从人到人”的共享隐性知识模式为主,但同时又开发虚拟会议系统、网上论坛以及知识地图以方便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这种形式中,技术是作为一个辅助工具而不是一个主要因素。而以技术为主综合化策略则强调技术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以“从人到文档”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模式为主,技术是该策略的主要因素,而人只不过是辅助因素而已。人的作用就是将自己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用专业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能够输入计算机系统供其他人分享。实施综合化策略比较成功的公司都是那些在两个方面上有侧重点的公司,而不是两者同时并进。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体系,在当前还不够成熟,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的未来,知识管理必定是组织最重要的管理工具和管理内容。组织只有不断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知识管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左美云.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 华艺出版社.2002.89-92.
论文关键词:知识发现;知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知识资本成为了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托。目前,学界对利用知识技术帮助决策、利用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提高和强化决策支持系统功能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方法手段和个别领域等方面,从宏观上将知识发现、知识管理与决策理论、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的还很少,系统模型不够完善。本文拟对决策支持系统的架构进行改进,提出知识发现、知识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简单集成框架,即在决策支持系统结构中融入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模块,以期达到更优的决策结果。
1知识发现
1.1知识发现的定义
1989年8月,在第11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的专题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基于数据库的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inDatababe,KDD)技术。知识发现的定义,一般比较公认的是:知识发现是从大型数据库的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即正确的、非平凡的、未知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并最终可为用户理解的模式。
1.2知识发现的过程
KDD是一个反复迭代的人机交互处理过程,从宏观上看,KDD过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数据准备、知识提取和结果的解释评估,如图l所示。
1.3知识发现的意义
知识发现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前景广阔的新兴领域,这些学科有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统计学、数据库、知识库、数据可视化及专家系统等。知识发现为决策各方创造了一个共同的理解模式,从而使知识发现过程成为持续的管理过程的重要一环。对于运用知识发现识别出来的知识,企业或组织可以进行如下工作:(1)预测;(2)趋势判断、模式识别和解释;(3)辅助决策。
2知识管理
2.1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和有效转换提供新途径。简而言之,知识管理就是企事业单位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中提到“知识管理是个手段,不是目的,它是搜集和组织信息、把信息传播给需要它的人、不断地通过分析和合作来优化信息”。
2.2知识管理的过程
知识管理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环节:知识生成(Pro—duce)管理,包括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知识积累(Stock-pile)管理,包括知识整理、知识保存、知识更新;知识应用(Application)管理,包括知识测评、知识应用;知识交流(Communicate)管理,包括知识传递、知识分享。这四个环节,九个部分相互承接与联系,共同构成了知识的基础管理体系。各个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并无简单的先后关系,而是在循环中不断进化和提高,形成了知识螺旋上升式的有机闭合环路,如同一条“知识链(KnowledgeChain)”,也称为“PSCA”闭环,如图2所示。
2.3知识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如果说信息管理是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通过知识的创造、应用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PeterF.Drueker)及其同事们通过案例观察到,相当数量的美国和Ft本的企业开始从传统的管理结构转移到新型的知识管理结构。只有系统、科学地做好知识管理,以知识管理的现念、科学方法提高现代组织的决策能力及其支持系统的支持质量和效率,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管理研究和知识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
3基于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
3.1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义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DSS)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经济数学、人工智能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针对某~类型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通过提供背景材料、协助明确问题、修改完善模型、列举可能方案等方式,为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的人机交互式系统。
3.2系统目标
系统设计日标是:对与决策相关的各种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加载等处理后,建立统一规范和高度共享的数据仓库,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和OL&P等技术多角度分析数据,从中提取潜在的知识,并对发现的知识实施进一步的管理,求精、深化,从而建立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3.3系统构建
根据系统的设计目标,文章给出基于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其基本结构框架如图3所示,箭头方向为控制流。
该系统由数据仓库管理模块、知识发现模块、知识管理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四大模块组成。
3.3.1数据仓库管理模块
该模块将不同来源的、结构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概括和聚集,抽取其面向决策支持的部分并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对其实行统一管理。当需要查询时,就可以直接访问数据仓库而无需再访问其它信息源。数据仓库是知识发现的基础,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决策管理的制定过程。
3.3.2知识发现模块
该模块是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工具,从数据中提取对决策有用的知识。模块中提供了大量知识发现引擎抽取算法,针对所要发现任务的所属类别,如分类、回归分析、聚类、关联规则等,设计或选择有效的数据挖掘算法并加以实现。数据挖掘和OLAP(联机分析处理)技术是知识提取的有力工具。从数据仓库中选择的数据在知识发现引擎里得到处理,生成辅助模式和关系。对发现的模式进行解释,在此过程中,为了取得更为有效的知识,可能会返回前面处理步骤中的某些步骤以反复提取,从而提取出更有效的知识。测试与评价所发现的知识,对知识进行一致性、效用性处理以确保本次发现的知识不会与以前发现的知识相抵触。将发现的知识将存放到知识库中,最终以用户能了解的方式呈现给用户。
3.3.3知识管理模块
上一模块提取的知识存放在知识库中,这些知识必须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才能更好地为决策服务。经过知识生成、知识积累、知识交流和知识应用四个管理环节,以及与领域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外部环境的交互,知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以供决策。
3.3.4人机交互模块
决策者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可以与系统进行交流。用户向系统发出决策请求后,系统将为用户展示分析后的结果,并可对展示的数据进行再次分析利用,形成最后的分析报表等。该决策支持系统的决策过程总结如下:(1)用户发出决策请求命令后,分析决策需求,描述和表示决策的问题。(2)数据仓库管理模块从数据仓库中获取与任务相关的数据,确定数据来源,建立数据仓库。(3)在知识发现模块中提供了大量知识发现引擎抽取算法,针对所要发现任务的类别设计或选择有效的数据挖掘算法并加以实现。(4)从数据仓库中选择的数据在知识发现引擎里得到处理,生成辅助模式和关系。(5)对发现的模式进行解释(6)测试与评价所发现的知识,对知识进行一致性、效用性处理。(7)将知识存放到知识库中,进行统一管理,进一步优化,还可以用于后继的知识发现过程和知识评价。(8)应用,使用户能在决策支持中运用所发现的知识。
以上过程是一个学习、发现和修改的过程,步骤之间包含了循环和反复,这样可以对所发现的知识不断求精、深化,并使其易于理解。
论文摘要:在界定图书馆文化与组织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国际通用的组织文化模型与工具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进行一般性研究,并构建一个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将图书馆管理文化和服务文化各划分为4种类型,指出现代图书馆应着力构建学习文化一创新文化和知识文化一智慧文化,以增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组织文化
图书馆本身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载体、形态和现象,它是人类文明集结、保存和传承的基地。同时,图书馆又是一种具备特定组织目标、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制度化的组织结构、普遍化的行为规范的开放的社会组织系统。因此,图书馆文化应涵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及其承载的人类思想精神和知识资产,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价值理念、思想认知、精神风貌、道德准则、服务与管理规范、组织结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图书馆建筑风格、管理与服务设施等等。其内容可大致分为积存于图书馆中的社会文明、图书馆管理运营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两个方面。前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成果,后者是图书馆人自身努力创造、争取与奉献的结果。
图书馆组织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包括价值理念、使命愿景、思想认知、行为模式、管理风格、人际关系、建筑、服饰等在内的文化现象。它是图书馆自身的文化,既有民族、区域、行业文化的共性,又有图书馆各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个性。
根据美国著名组织文化专家Schein关于组织文化的定义,我们可将图书馆组织文化分为物理行为、显性价值和隐性认知三个层次。其中物理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表层文化,包括图书馆建筑、装饰、标志、设备、员工服饰、行为结构与流程等;显性价值是组织表述和崇尚的价值观念、愿景使命、战略目标、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隐性认知是内化和潜藏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头脑中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真理真实、人类本性、人类活动以及人际关系本质的基本假设、认知、思想、信仰等,由于它们大部分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或者隐秘的状态,所以很难被观察和描述。隐性认知是图书馆组织文化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它与图书馆显性价值一起引导、激励、约束着图书馆人的各种行为。
2图书馆组织文化的类型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组织文化类型或特质的模型与工具,它们从多个角度对组织文化进行分析与分类。除了美国著名组织文化专家Schein关于组织文化层次的划分外,英国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CharlesHandy提出了权力文化、角色文化、任务文化、个性文化四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并用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来对应他所描绘的四种基本的组织文化模式:宙斯(Zeus)代表权力,阿波罗(Apollo)代表角色,雅典娜(Athena)代表任务,狄俄尼索斯(Dionysus)代表个性。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母斯·核斯克特教授在前人研究基础总结出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企业文化类型。美国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Denison教授提出文化特质模型,从一致性、适应性、参与度、使命等方面考察组织文化。美国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Quinn教授提出了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从外部一内部、灵活一控制两个维度将组织文化划分为支持导向、创新导向、目标导向和规则导向四种,等等。这些文化类型或模型都可以用于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的考察。
另外,基于图书馆组织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可以将图书馆组织文化分为经济人文化、社会人文化、自我实现人(文化人)文化;根据图书馆所在国家、民族文化特征,可以将图书馆组织文化分为美国文化、日本文化、中国文化等;根据图书馆所在系统,可以将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分为公共文化、学校文化、科研文化、专业文化;根据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容方面,可以将其分为图书馆管理文化、图书馆服务文化、图书馆技术文化、图书馆建筑文化。
3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
上述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的研究都是将一般性的组织文化理论应用于图书馆。为找到更能体现图书馆特色的组织文化工具,本文尝试构建一种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
3-l图书馆组织文化与知识管理和服务知识管理是一个对人和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它的重点在于以人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目的是要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最终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知识服务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以解决用户闯题方案为直接目标,通过对用户知识的需求和问题环境的分析,向用户提供经过智能化处理的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产品。由此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和服务与组织文化在内容和方式上有很多的相似与相关性,它们都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优化人的思想认知来促进组织和个人问题的解决,相互之间存在着映衬、衔接与通融的关系。
现代图书馆从来就是提供文献、信息与知识管理和服务的社会事业单位,肩负着保管和提供社会公共知识,传播人类文化与文明的社会服务职责。同时,图书馆作为知识型社会组织,在自身人员与机构管理中也面临着贯彻实施知识管理理念,以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组织能力的课题。这些功能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都可以而且必要通过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特别是图书馆显性价值、隐性认知文化的管理来引导和支撑;同样,图书馆知识管理和服务的实施也直接意味着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由于社会信息化、知识经济及图书馆自身都处在持续变革发展过程中,当我们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的视角来考察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时,很容易发现不同的图书馆在履行公共知识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及贯彻实施知识管理的方式和程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都反映出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与发展态势的不同。
3-2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为反映图书馆履行公共知识管理与服务职能及自身贯彻实施知识管理的水平和模式,本文试以馆员和客户(包括图书、信息、知识与咨询服务的用户)为横轴的两端,以图书文献和思想智慧为纵轴的两端,以知识和信息为同心圆的核心,构建一个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如图1所示。
3.3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管理文化在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中,纵轴的左边为图书馆管理文化。依据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手段、条件和水平,即根据图书馆实行信息公开、知识共享、人本管理、学习促进和知识刨新的情况,而将图书馆管理文化由下往上分为科层文化、人本文化、学习文化、创新文化四种。
其中,科层文化强调等级秩序,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职位描述和垂直沟通,形成上下级的命令与服从、指挥和控制关系。它是一种传统和基础的图书馆管理文化,适应图书馆业务运行及资产、人事、行政计划等稳定、有序管理的需要。图书馆馆员的行为趋向和相互关系既遵循严格的等级与规章制度,又受到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图书馆管理信息主要是自上往下的流动,馆员对知识信息的占有和贡献与其职务和地位成正相关关系
人本文化视图书馆馆员为管理的第一要素素,重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自觉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把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认识人、理解人、感化人、发展人、培养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管理方法与管理艺术贯通于图书馆管理实践,作用于图书馆管理过程。按需设岗,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按岗取酬,劳酬挂钩;对奖金的发放、荣誉的授予、职称的评定都以业务水平和岗位实绩为依据。实行管理信息公开,使每个馆员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和潜能
学习文化通过鼓励图书馆馆员自我学习并提供岗位培训。建设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馆员业务素质与工作技能。在图书馆内部建立知识积累与共享的机制、制度和平台,奖励和尊重那些专业技能突出、乐于分享知识和经验的专家型馆员。图书馆馆员广泛学习图书馆业务知识及其他各学科专业知识,成为具有渊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知识管理团队,从而为图书馆开展专业化知识服务提供良好人力资源和知识技能保障。
创新文化是在上述文化基础上的提升。图书馆依靠馆员的力量和各种社会资源,切实开展方法、技术、知识与思想体系的创新。根据时展推进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变革。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与社会地位。图书馆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民主气氛浓厚,知识技能更为卓越,具备开展知识创新的管理运营能力和面向客户需求提供高端咨询服务的谋略智慧。
3·4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服务文化在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中,纵轴的右边为图书馆服务文化,依据图书馆提供知识服务的内容、方式、理念、条件,即根据图书馆集成性信息平台、集成知识平台建设以及开展文献、信息、知识、决策咨询服务的情况,而将图书馆服务文化由下往上分为图书文化、信息文化、知识文化、智慧文化四种。
其中,图书文化是图书馆基本的和传统的服务文化,图书馆主要提供图书、报刊等文献的收藏、整理、检索、阅览服务。客户(主要是读者)把图书馆当作查询、借阅图书文献进行自我学习和研究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场所。
信息文化是在录音、录像、数字、网络媒体发展起来以后,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新发展。信息载体和媒介的多元化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媒体的发展不断挤占印刷型图书文献的生存空间,网络数据库越来越成为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重要甚至主要组成部分。图书馆通过网站、桌面工具等手段将自身的数字信息资源嵌入用户环境,满足用户宽泛或专业的信息需求。
知识文化是指图书馆主要提供面向知识内容的针对性集成性的知识服务,即“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这里的知识服务主要还是显性公共知识与机构知识及其平台的服务。
智慧文化是指图书馆通过深入挖掘利用自身及社会的知识智力资源,直接为客户提供面向解决方案的决策咨询服务特别注重利用自身的专业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发掘图书馆及社会专家团队隐性知识与思想智慧,为集团和个人用户提供面向课题与决策的客观的评估报告和具有可行性的战略、策略解决方案;通过不断开发和产出高附加值的知识与文化产品,使图书馆成为文化整理、文明传播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知识经济
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后高等学校图书馆界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科学发展观是基于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时代背景提出的,是对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自觉同应。科学发展观与知识经济在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对各种类型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现科学发展,一方面要基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在知识管理的视野下进行相关的探讨和研究;另一方面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管理和服务的实践创新。
1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新形势
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其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必然会引起社会组织结构、人们的意识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巨大改变。高等学校网书馆和其他类型社会组织一样,需要认真研究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应对,以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
(1)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更加艰巨的知识服务的任务。知识经济是指“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知识(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突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并表明未来社会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就实质而言.在知识经济巾.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是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知识经济的发展资源主要是知识和智力,知识创新和智力创造更多地推动社会发展。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智慧的价值越来越重要,社会对知识与智慧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等学校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然要不断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知识创新工作提供更深人、更符合,用户需要的有价值的知识。
(2)技术环境的变化促使高校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方式。知识经济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作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随着以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人们日常丁作、学习和生活巾的普及应用,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信息保障中心的地位已被极大地削弱,并正被进一步边缘化,冈此有专家预言,一般意义的图书馆将有消亡的可能。因此,高校冈书馆必须转变传统的工作观念和服务理念,更要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从以书刊借阅为主的被动服务转变为借助网络开展的虚拟化主动服务。
(3)图书馆内外部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经济是建立在民主理念和人本观念上的社会经济,为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知识的创新和投入,而知识的载体是人,知识的创新需要为创新者提供宽松、民主的环境和氛嗣,发展知识经济的目的也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和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人心,从而构成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外部环境。就图书馆发展的内部环境而言,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日益增多是各个高校图书馆近年来最大的共性变化。作为高校图书馆事业未来的主体,如何使年青一代热爱图书馆事业和信息服务工作,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和价值的最大实现,是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图书馆发展巾无法同避的重大课题。
2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对策
实现科学发展是高等学校图书馆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知识经济的兴起既对高校图书馆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统筹做好各方面工作,促进图书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知识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方式。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是促进图书馆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有3个方面的含义:首先,要以知识为基础进行管理。馆员是图书馆知识的载体,要通过依靠馆员、发挥馆员的主体作用做好各方面工作。图书馆要关心、关注馆员的发展。通过实施职业发展规划等方式促进他们的成长,通过推行柔性化管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存在,并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做好各项工作。其次,要提高馆员的专业知识,通过学术讲座、外出进修、在职培训等途径,不断丰富馆员的知识,提高馆员的工作能力。最后,要依靠馆员开展知识化服务。罔书馆是典型的知识型组织,图书馆工作的本质是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大力应用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具情报价值的服务。
第二,大力加强网书馆中层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高校网书馆的科学发展与巾层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密切相关。因为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图书馆规模的扩大,用户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图书馆面临着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图书馆的巾层管理干部工作在各个部门的第一线,既了解用户的需求,也掌握馆员的动态,他们的思想、行为和管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部门下作人员的丁作质量,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建议也会对网书馆整体工作的决策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建没一支高素质的中层管理干部队伍,是高校图书馆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中层管理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工作,基于知识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图书馆除了要采取必要的培训、外出进修、工作上压担子等措施提高他们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措施外,还应该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许多高校图书馆的中层管理十部没有享受到教学单位教研室主任或科级干部享有的物质待遇和政治待遇,此缺乏做好管理工作的有效激励。
第三,在做好传统实体服务的同时大力开展虚拟化的立体服务。高校网书馆的实体服务是指传统的书刊借蒯服务,虚拟服务则指通过网络传递用户需要信息的服务。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使实体服务日渐萎缩,高校图书馆应在努力做好实体服务的同时重点开展虚拟服务。提供针对性的虚拟服务既可以满足用户知识创新的迫切需要,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高素质馆员的作用,极大地拓展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开发建设知识地图的方式开展虚拟化的学科服务。知识地图是进行知识管理的有效平台,通过学科馆员的学术跟踪检索,可以在知识地图上为学校高端用户如教师、科研人员提供本学科最新的前沿知识、相关专家的信息等.既可以为用户的知识创新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也可以促进教师、科研人员和本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教师的情况.以便有选择性地学习请教。利用知识地图还可以实现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因为知识地图可以收集在某些方面具有丰富隐性知识专家的信息供用户检索使用,从而实现图书馆服务从传统的单一、被动、浅层次的信息服务转变为立体化、主动、深层次的知识化服务。
第四,全面做好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高校图书馆传统人员的知识结构和队伍素质使得冈书馆的业务丁作多局限于实体的书刊借阅服务,大量高学历、高素质人员的加入,使图书馆更广泛、更深人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成为可能。
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除了普遍负责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工作外,也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如巾国医科大学图书馆等设有本科专业,还有许多图书馆设有硕士点甚至拥有博士生导师。近年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不断涌现,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的高校图书馆已经越来越多。这些丁作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图书馆在高等学校巾的地位,展示了馆员的能力,振奋了馆员的精神,为高素质馆员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教学、科研工作的锻炼,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了图书馆的学科建设,从而提高了冈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水平和知识保障能力,为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做出了更大贡献。
第五,实行服务、教学、科研导师制和队建设制度,促进馆员的发展。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木的发展。高校冈书馆要科学发展,就要把馆员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馆员发展的前提是身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否则馆员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实行服务、教学、科研导师制和刚队建设制度,是促进馆员业务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所谓服务、教学、科研导师制,就是高校网书馆选拔服务、教学、科研工作能力较强的人作为“导师”,负责指导新进馆人员和业务能力较差人员的学习,以提高他们的能力。而所谓队建设制度,是指根据馆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图书馆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若干研究方向,同一研究方向的人组建为一个研究刚队。图书馆组建若干研究队,研究踟队除了在内部进行共同的学习、讨论外,团队之间也定期轮流举办学术报告,进行交流、讨论。服务、教学、科研导师制和队建设制度的实行,一方面可以促进馆员的学习,加强馆员之间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图书馆培养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甚至可以从中选拔管理十部,为图书馆的科学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撑。
第六,大力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组织建设的最高层次,是组织性格和能力的体现。高校图书馆大力进行文化建设,既是以文化育人、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实现图书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组织文化的主体是隐性知识,它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习惯、行为和精神,为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高校图书馆进行文化建设,首先要在集中广大馆员意愿的基础上制定图书馆的发展愿景。即全体馆员都乐意看到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的发展前景,用它来激励全体馆员不懈工作,为图书馆的发展贡献聪明和才智。然后可以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个层面上进行文化建设。从环境文化上,为馆员营造并鼓励馆员动手去创造十净、温群、整洁的工作环境,使馆员在良好的环境中勤奋工作并享受工作;在制度文化上,为增强馆员对制度的认同感并严格遵守,应在听取馆员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建章立制,制度一经制定下发就严格执行,使馆员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在精神文化上,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馆员勤学上进、爱岗敬业、剐结协作、自强自立的良好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