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

如何发展科学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发展科学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发展科学技术

第1篇: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但是随着科技的普及,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环境的伤害也逐渐增加,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的自然恢复带了了很大的压力。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环境条件,环境跋扈的问题现已成为世界上普遍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对于环境的伦理道德问题,现今的引导和传播的影响力还不够,需要人们建立起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减少由于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活动;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在现今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社会的快速完善,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21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一个时代,但由于发展科学技术,难以避免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自然灾害的频发、环境的严重污染、水资源的不断减少等等,所以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应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减少环境损坏。在实现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的同时,时刻关注环境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社会发展的正确之路。

二、科学技术造成的环境问题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兴起是为了使人类的活动更加便捷,加快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在逐渐体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于人类为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过多的使用了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一类杀虫剂,结果虽然暂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由于不断地滥用药物,十年之内对环境的影响非常之大,这些毒素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由各种方式进入了人体,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杀虫剂的持续使用后,还造成了一些害虫的抗药性,使得虫灾泛滥,杀虫剂的效果已经逐渐丧失。在可续技术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对资源进行开采。上世纪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地球上现存的资源含量越来越少,特别是矿物资源和水资源的问题极为突出,江河湖海在不断遭受着污染,水体的级别一降再降,现在有许多地方的水资源稀缺,或者是水质远远不能达到要求,这对于人体的损害也是极其严重的。经调查显示,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在逐年下降,不仅仅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这与其他方面的环境影响也有一定的关系,没有森林和湿地的调节,自然的代谢能力会越来越差,带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生活中可体现为气温的不稳定、空气质量的持续下降等等。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方法

要解决现存的环境问题,就要从引起这些环境问题的源头入手,在源头上减少导致环境恶化的因素,才能使得环境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否则只是不断地治理和污染,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要实现环境的治理,首先需要严格贯彻执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因为加快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对环境的危害。在这一方面,应该对与自然环境污染相关的企业和工厂进行严格的审查,避免其由于赚取利润不符国家要求的进行环境污染,在审查时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将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控制。另一方面,在宣传上也应该加大力度,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问题还需要社会上的持续关注和教育,在教育上,可以通过网络和多媒体的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得环境问题深入人心,使得人人关注环境问题,人人保护环境发展。在企业的生产中,需要利用的设备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应该对如何减少生产设备造成的环境问题入手,研发出更加环保、减少环境污染的产品并大力推广使用,减少由于这一方面原因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学校的教育中,从儿童的启蒙教育开始,就应该灌输给儿童要保护环境,使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改变环境的重要责任,时刻关注环境问题,坚持做维护环境的优秀公民。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将环境保护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才能使未来的社会发展在更加环保的运行模式下进行。对环境伦理道德的宣传应该始终做到有良好的传播效果,这样才能使得环境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结束语:

科学技术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将环境保护治理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到一起的合理途径,是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必经之路。在环境问题上,我们要始终秉持着减少环境污染、有效治理的心态,不能由于环境情况的不乐观而放弃对环境的治理和优化,始终坚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只有不断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才能使环境问题得到持续关注,将环境伦理道德的宣传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将环境问题得到良好的控制,使环境得到较好的治理和维护,还地球一片绿色、还人类自己一个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陈士俊,柳洲,王梅.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环境问题的理论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01)

[2]车丽娜,刘庆华,王泉玉.浅析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影响[J].知识经济.2009(08)

第2篇: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实现经济增长不同要素的组合形式,或者说是实现经济增长所依赖的增长源泉的构成及其路径选择①。根据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来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即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的②。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是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③。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从主要依靠上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主要立足现于现有的基础,把建设重点放到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②从主要依靠投入大量资金,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贡献的份额;③从主要依靠增加原材料、能源和劳动的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消耗,是用同样的人力、物力消耗创造出更多的财富;④从主要追求产值的程度和产品的数量,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和品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以劳动力增加和资金大量投入为主,经济增长质量依然很低。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克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非体制性的障碍。

第一,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低、速度慢,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高技术产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品中所占的份额也比较低。同时,科技成果又难以推广,宝贵的资源生态环境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技术改造资金的严重短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引进技术、改造设备。

第三,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就业压力极大,并且劳动力素质偏低。沉重的人口压力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严重障碍。因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生产要素的投入,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而集约型的增长方式是以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为特征,劳动者的数量投入就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不适应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要求。粗放型经济增长注重的是投入数量,对劳动力技术素质要求低,而集约型增长是靠投入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推动的,对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要求高。我国科学与教育长期落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准不高,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教育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

(一)教育有利于资本积累(投资)的增加一个国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经济,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筹措大量的初始资本以及如何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在承认教育的发展受一国资本形成能力的制约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看到教育在一国资本形成中的作用。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资本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储蓄。一国的总储蓄包括国内储蓄和国外资金,教育在一国资本形成中的作用主要是指教育在提高国内储蓄,即在提高个人或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中的作用。

1.教育在提高个人或家庭储蓄中的作用个人或家庭的储蓄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高,用于消费后剩余就多,从而储蓄就多。所以,要提高个人或家庭的储蓄水平,首先要提高个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而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来看,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提高文化技术水准,提高劳动的质量,能增加他们的个人收入。

2.教育在提高公司企业储蓄中的作用公司企业的储蓄来自利润。企业利润的增加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接受教育职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企业利润。

3.教育在提高国家储蓄中的作用国家税收收入的增加是政府预算储蓄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国家的税收主要来自于企业和个人。首先,教育能够使劳动者提高文化技术水平,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降低成本,增加产量,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获得更多利润,并向国家交税,形成国家积累。其次,劳动者个人因受教育而提高收入,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也将会随之提高,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导致国家税收和储蓄的增长。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个人收入、企业利润和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促进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科学研究、用于企业技术的引进和落后设备的技术改造等,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教育可以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新的生产力我国现阶段发挥教育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三方面的力量:专职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和企业。其中高等教育机构是主要力量。首先,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高等学校,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要对新的科学理论进行探索。其次,要避免知识的陈旧化,不断更新和充实教育内容,教师必然亲自参加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活动。科学技术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直接运用于生产过程,同时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并发挥效力,表现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时,才是促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但是,科学技术这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有条件的,其中教育是个十分重要的条件。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并入到生产过程之中,这就要求全体生产劳动的参与者都必须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已经不是仅仅依靠生产实践,而要在生产劳动之外的教育过程中进行。这就是说,现代教育是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

(三)教育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1.教育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作用教育具有减少和改变人口数量的作用。通过教育活动,社会总人口各方面的质量有所提高,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就会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指导为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计划性、自觉性和目的性也会随之提高。因此,要控制人口数量,其根本就要不断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教育对人口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可以使人类优生优育,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教育使一代一代人健康成长,成为质量较高的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

2.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作用

第一,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指参与劳动过程的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素质的综合,以及劳动者的非智力品质的综合反映。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整体素质。因为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和整体素质为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活动。通过教育可以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展人的主动精神,形成人的精神力量,促使人的发展,进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使之适应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二,教育的发展有助于规范劳动者的行为。劳动者行为是指劳动者在就业机制、就业职业、报酬、闲暇、劳动条件、劳动要求等等方面的反应和动作。①从我国目前经济的运行实践来看,劳动力行为不规范已经妨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教育是规范劳动者行为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教育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劳动者进行规范的教育,给予劳动者道德的力量,使之养成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

第三,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决定于劳动力的素质和行为,也取决于劳动力在各种产业中的配置是否合理。劳动力配置结构的调整和改善要求劳动力能适当流动,因为只有劳动力适当的流动才能使劳动者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和偏好的职业,促使劳动力配置结构改善。劳动者合理流动的前提就是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懂得一定的专业技术,这就要依靠各级各类教育来培养。许多研究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教育程度与人口流动成正比关系。

(三)教育对提高现代管理水平的作用现代管理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需要而采取的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自觉的控制。在经济运行中,通过管理把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生产力运动规律的要求组合起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要提高管理水平,主要依赖教育。

第3篇: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二、重点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作用;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三、预习提纲

第二框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形成若干个政治力量中心

(2)世界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当代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2)壮大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

四、基础知识梳理

(一)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阅读教材102页,思考并分析探究与共享问题:1.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力量中心与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峙的格局有何不同?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的什么特点?3.国际形势的新特点对世界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中国在当今世界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阅读教材103页内容,思考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通过探究与共享的问题,我们知道世界正在形成若干政治力量中心,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当今的世界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极”,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1)世界呈现多极化的原因:

(2)世界多极化的表现:

阅读教材103~104页,关于欧盟“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并思考材料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3)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表现:

(4)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作用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的表现: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

阅读教材第104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阅读教材第104最后一段及第105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2)世界多数国家都以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想一想:面对世界多极化趋势,中国应如何应对挑战呢?

3.如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五、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近年来,经济上强大起来的日本和西欧,已改变对美国唯命是从的态度。日美经济摩擦加剧,美国与欧盟矛盾突出,美国的指挥棒已不太灵了。这表明()

A.和平问题是政治问题,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B.当代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

C.当前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仍很严峻D.应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007年7月2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据此回答2~6题

2.上述材料所述的“世界多极化”是指()

A.中国的和平崛起B.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C.世界出现多个政治力量中心D.德国、印度、巴西、联合国等多股力量

3.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深入发展且日益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美俄争霸日益激烈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区域化、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D.联合国的作用明显增大

4.对于政治多极化启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多极化是指世界各国实力平衡

B.多极化趋势有利于遏制美国搞单极世界,从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C.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的再分配

D.在多极化格局中,第三世界起主导作用

5.我国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这是因为()

①有利于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解决②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③我国是世界多极化的主导④我国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增强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6.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B.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C.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D.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几个科技作为战略重点

7.改革开放以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充分表明我们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党和政府之所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是因为()

①科技创新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③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④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8.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实施自己的高科技发展计划,如西欧在实施“尤里卡计划”,日本在实施“科学技术政策大纲”,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在实施“科技进步综合纲要”,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这表明()

A.发展经济和科技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前提和根本途径

B.经济和科技的水平将最终决定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C.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D.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在新世纪,各大国展开着综合国力的竞争。美国把21世纪初视为维持“一超”地位的机遇期;本世纪初,俄罗斯提出未来5年是实现其强国战略的“重大考验期”;日本制定了“经济新生计划”;印度制定了“跨越性发展战略”;中国提出本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据此回答9~11题。

9.上述材料表明()

①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转向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②国家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③各国都紧紧抓住新世纪发展的大好机遇,努力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

④世界日趋分裂的迹象更加明显,各国都妄图加快发展称霸世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各大国制定计划,加快发展的做法有利于()

①推动多极化的发展进程②有利于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从根本上扼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④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对我国而言,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①加快发展,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②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④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07年2月27日,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正式揭晓,此次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四大顶级奖项全部名花有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迈上了新台阶,而科技创新能力是关系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此回答12~14题:

12.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必将对综合国力的增强带来重大的影响,这是因为()

A.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凡富裕国家都是科技发达的国家

C.科技实力是经济实力的基础D.发展才是硬道理

13.反映国家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必将()

A.有助于我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之一B.有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形成对抗美国的联盟

C.表明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已无差距D.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14.下列措施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③维护民族团结和加强国防建设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5.国务院总理在2007年2月27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会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要靠科学技术、科技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谁在人才上占优势,谁就能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而国际经验则表明,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

(1)我国为什么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怎样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9.2答案:

1~5BCBBA6~10ABCAB11~14DADD

第4篇: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

“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是所有组工干部的共性。所以,所有组工干部都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但高校组工干部更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也更有条件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是高校组工干部所处特殊环境和特殊岗位所决定的。

高等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等教育在各类教育中处于龙头地位,是人才培养的最后关口。不论从传统还是现实来看,高等学校的情况如何,都可能对各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当今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焦点,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高校组工干部的言行直接影响学校的党员、干部、教师和学生,并通过高等学校的党员、干部、教师和学生对社会产生影响。所以,高校组工干部更应该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同时,高校组工干部也是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民族素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更已蔚然成风,并对教育工作者自古以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要求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高校组工干部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教育和熏陶,更有条件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高等学校是人才汇聚的高地。高校组织部门要真正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高校组工干部就要努力做好各种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尽力为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搞好服务,更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能够结合实际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拓创新地推进组织工作;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善于做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努力为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的成长和施展才能甘为人梯、搭建平台;培养和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生活情趣、行为习惯等,时时事事+充分履行先锋模范的要求。也就是说,更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同时,高校组工干部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工作与生活,较容易培养起模范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良好个人操守的自觉性,就更有条件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当今时代,教育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高等学校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通过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高等学校又成为各种文化、思潮汇合、激荡之地。也就是说,高等学校是国际上战略性竞争的一个重要阵地。同时,高等学校肩负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也是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阵地。因此,高校组工干部应该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世界眼光、全局的战略思维,既要懂政治,也要懂教育,善于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现代化、大众化、信息化趋势;从关系国家的命运、祖国的前途,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来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的高度来履行自己的职责,也就更应该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同时,高校组工干部在大学里工作与学习,既有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又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完善的学习设施,政治理论和科学技术文化学习提高的机会很多,高等学校在干部培训教育方面已经制度化、规范化。所以,高校组工干部更有条件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第5篇: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写字 重要性 教学方法 结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02

从教育的整体来讲小学语文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便是夯实基础的粘合剂。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写字逐步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但学习写字不但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让他们养成吃苦耐劳、细心踏实的好习惯,还可以开发一个人的右脑启发智力。

一、写字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是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人们不再普遍使用手写的东西取而代之的是邮件,打印,电话等。由于家庭、社会、环境、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写字,对现代学生来说,也不那么重要了。因此,写字教学要从小抓起,特别是从小学语文着重抓起。

(一)不论做任何事都必须让他自己明白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和诱导他们的兴趣

汉字的学习是一个枯燥漫长的过程,锻炼的是一个学生的意志与耐心,小学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态度具有极大的起伏。因此,首先应抓写字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写字对自己的重要,其次再培养他们的兴趣。“字如其人”这便是对汉字重要的一个直观阐述,写字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品行、气质、格调等。因此,学写汉字攸关重要。

(二)个性结合

由于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汉字的感知能力与掌握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一个简单的调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他们的个性去教学。例如有的学生适合在鼓励或游戏中学习,有的学生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这时老师就应该注重这些差异而不是整体学习,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厌烦情绪。

(三)教师做好榜样

《论语》中有句话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写字时,首先自己就要写一手好字,还有就是教师要在写每个字时,要书写正确的笔顺笔画,由于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性,而且学习写字一般都是从小学语文老师那里学习到的,所以老师做好榜样格外重要。另外,就是大部分老师根本不注重写字笔顺笔画的要求,只重视是否掌握这些字的写法,与书写是否工整等表面要求。故导致大部分学生写字多笔画少笔画,进而降低了学生对练字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在教小学生写字时,要着重抓住重点,如字的笔顺笔画。

二、写字的教学方法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培养兴趣是提升其写字教学效果的重要化途径。心理学认为,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维持时间相对较短。对此,为了保证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对写字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进而提高写字的教学质量。

(一)明白重要性

语文是中国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作为国语来说,汉字便是中国祖先的智慧结晶,因此,学习书写汉字是一件伟大而神圣的一件事情,它是中国文明传承的精髓。而且写字是需要一定耐心与自制力的,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来说是枯燥无味、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让他明白汉字的重要,让他切身体会汉字的魅力比任何游戏和说辞都有效。

在现代教育中,应试教育占主要地位,所以试卷评价是教师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关键因素。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师在阅卷时,都由计算机批阅,但是在平常考试还是极少使用。因此,教师也可以在试卷评分的时候告诉学生字也占一部分标准,而且在平时作业中可以挑选班上,字写得工整的学生予以全班鼓励,也可以设立一项字迹工整奖。也可以在平时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大小中型不等的书法展览、也可以在学校或者全班,开展一些书法比赛等等。利用诸多活动使学生深刻感受汉字的魅力,从而更好促进小学语文汉字教学。

(二)兴趣教学

兴趣是孩子最大的老师,汉字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书法、汉字的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耐心、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优良定性。所以对于一个活泼开朗、注意力与自制力还未发育完整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兴趣教学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尤其适用于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中,这犹如冬日的暖阳带来新生。在教学每篇课文时,肯定都会拥有对汉字不同的掌握要求,可以在学习这个汉字时,讲解这个字是如何演变过来的,或者这些字其中蕴含的道理如“井”时可以出示一些井的图片,再适当去提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是不是井字中间是空的?同学们是不是感觉这个字有点像是将井抽象的呀?”等等问题加深学生对这个字的理解,这样便可以加深他们对字书写的正确率。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

(三)刻苦训练

任何的学有所成都离不开刻苦训练学生的日积月累。

(四)多看多观察

观察是人类学习新事物、掌握新知识、接受信息的重要方式。观察力的敏锐程度可以直接决定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写字教学中的汉字本来就是一笔一画组成的,因此,观察学习尤为重要。又由于小学生的观察力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小学语文低年级的写字教学起到两全其美的作用。汉字是由一笔一画组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每个人是如何写的每个笔画,是如何将一群散笔画组成一个个方块子的。观察每个笔画起笔、运笔、收笔等等是如何细致变化的。

(五)临摹字帖

临摹字帖是学习汉字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都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临摹字帖在小学语文汉字教学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写字时,在低阶段可以直接给学生介绍临摹的字帖但在之后的阶段可以教学时如何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字帖,去书写出自己的风格。非是追求临摹的速度而是在于质量,因此,教师在写字教学中,不可以追求学生临摹的速度而是在于质量。因此,教师在写字教学中,不可以在临摹字帖的时候,规定每个学生每天临摹多少数量,让他们养成自我监督、自我去学习、观察这件事物是如何构成、运行的。

第6篇: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科技文化;生态文明;生态科技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10-0126-04

文化与文明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社会现象,文明是文化中积极的、优秀的成果,因而也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作为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现象,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科技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导引科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技文化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归,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为首务。

一、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中国作为一个敢于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带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和自信,高举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非常明确地将建设生态文明规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这是对当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规范,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一次提升,表明我国对社会主义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中,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文明是文化创造的结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就创造不出高级的文明。显而易见,生态文明的崛起是建立在深刻的文化反思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阶段必然要求有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从科学技术与文化形态的关系来看,人类的文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神话的信仰阶段、哲学反思的形而上学阶段和经验科学的实证阶段。在第一阶段,以神学为主,哲学属于神学,文化表现为一种神话形式;在第二阶段,以哲学为主,科学属于哲学。文化以一种哲学形式出现;在第三阶段,以科学技术为主,科学技术成为文化的主导形式,其他文化都以科学技术为范型。科技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当代社会文化的主导形式。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态文明崛起的前提条件。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呼唤科技文化在全社会的广泛弘扬。当今世界,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不断加剧的生态危机,国内外都有“科学技术原罪论”的思潮。将当代生态环境的破坏归因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这当然是一种不全面的见解。因为,生态危机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危机,是不合理的文化观念指导下的恶果。诚然,科技文化是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尽管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日益彰显,但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所担负的巨大责任也越来越突出。有学者指出:“科技的发展已经使风险成为内在于现代科技中的构成要素。科学并不能因此而成为意识形态和一切价值的标准。科学并不能独自完成真理,科技文化也不具有无限的‘合理性’。”因此,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科技文化,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科技文化适应生态文明要求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那么。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两者之间能否协调发展、如何协调发展?这无疑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理论上厘清这个问题,在实践中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实质及运行原则

(一)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之所以可能,首先是因为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具有共同的本质规定。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都是人类对自身探索自然、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创造的意识和行为的归纳和描述。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同统一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一种比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生成和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科技文化的广泛弘扬。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保护生态环境、走出生态危机的重要手段。正如有学者所说:“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两者之间面临一种两难境地,而走出这种两难境地的途径,科技进步或许是最富有希望带来根本性转机的一条道路。”因此,为了避免科学技术在工业文明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消除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负效应,人类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科学技术,按照生态学原理的要求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管理和应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科技文化的力量全面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支撑着生态文明的生成和发展。可以这样说,没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文化的支撑,生态文明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反思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切实解决科学技术的价值定位问题,正确规定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实,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交往实践日趋复杂,也使得科学技术活动后果的影响愈益深远。这种情况迫使人们不得不放弃盲目的科学技术乐观主义,深刻反思传统的科学技术文化观念,勇敢地担当起作为科学技术活动主体的历史责任,切实加强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

就其本质而言。科技文化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对科学技术本身的认识、运用及其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以及社会的文明生活。作为科学技术之精神本性的理论表现或理论形态,科技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笔者曾经撰文认为:“无论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或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兴起的科学理性和科学思想,还是后来发生的三次大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科学理性和科学技术都成为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文化上的根源。它使近代以来的人类社会历史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变化。”今天,科技文化不仅自身在蓬勃发展,而且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而广泛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要建设生态文明。没有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广泛弘扬是不可想象的。

(二)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质

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是辩证统一的,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科技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渗透于生态文明的各个环节,支撑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规范和制衡科学技术的应用,导引着科技文化的发展方向,促使科技文化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这种辩证统一正是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以科技文化为支撑。生态文明的提出旨在破解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科技文化发展的中轴,科技文化始终是人类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工具,科技文化的使命就是要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因此,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其次,科技文化发展以生态文明为依归。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观上要求科技文化发展以生态文明为依归,把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价值追求,着力于合理化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努力建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技文化,以促进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弘扬才能具有明确的方向,因而才能充分彰显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最后,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可持续发展。科技文化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是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共同主题,也是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机制中,对于促进科技文化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

(三)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运行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社会和人三个部分构成的,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这正是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类整体利益,将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着力于提升全人类的科技文化素质,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彰显中国特色。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彰显科技文化的本土化特色和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彰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至少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二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允许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转嫁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

第三,促进双向互动。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又共同担负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因而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必然体现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必须以促进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双向互动来推动其协调发展。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弘扬科技文化为首要任务,以科技文化的发展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科技文化发展要以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为价值追求,以建设生态文明引领科技文化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科技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社会活动,科学技术的威力日益强大,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成果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文化也无可置疑地占据了社会文化中的强势地位,成为现代文明的基本要素和社会文化的主导形式。但是,作为现代文化和文明基础的科技文化是否天然合理,即科技文化的“合理性”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思考。于是,建构科技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实现科技文化的生态化转向,也就成为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走向。

三、生态科技文化: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走向

所谓生态科技文化,一般有两种理解。即生态科技的文化和生态的科技文化。本文所理解的生态科技文化,是指基于生态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依归的科技文化。

所谓生态科学技术,或生态科技,“是相对传统科技而言的,它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上的,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技术以及全新的科技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自从人类走进文明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就逐渐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既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福祉,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为了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人们开始进行反思,于是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科技应运而生。如今,生态科技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这种变化首先基于人类思想观念上的重大变化。有学者分析说:“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们曾经错误地把它当成了一座能够为人类服务的、取之不尽的天然宝库,人类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不断加大对大自然的索取,随着家园不断地被自己破坏,人类已经感到生存危机的彻骨之痛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当人类砍倒天然林中第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就宣告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便宣告结束了。”这种认识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体现的正是科技文化的变化——从传统科技文化走向生态科技文化。

生态科技文化立足于系统整体观的科技文化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思维方式、主张保护自然和环境的科技价值观念、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成果评价标准,代表了未来科技文化发展的方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实现,要求人们用生态价值观来评价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应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从科学技术可以改变一切的传统科技文化转向主张利用科学技术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科技文化,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生态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展开。认识和把握生态科技文化,必须把生态文明与科技文化结合起来思考,加强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科技文化和从科技文化的视角研究生态文明的理论自觉。这是因为,生态问题本质上是文化问题,生态危机实际上是文化危机。今天,面对工业文明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及其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文化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引领科学技术朝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建设生态科技文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目标的统领下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只有把发展绿色科学技术、建设生态科技文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才能赢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权,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生态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科技文化成长的明智选择,也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必然。

其次,生态文明社会的实现离不开生态科技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生态文明一定是建立在生态科技文化基础之上的文明形态。科学技术在不断演化,生成于科学技术活动的科技文化也在不断演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科技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源于现代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科学技术必须生态化。而科学技术生态化必将催生科技文化的生态化,生态文明社会的实现必然离不开生态科技文化。生态科技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取向,必将有力促进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向,推动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最后,建设生态科技文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了解和适应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与生态科技文化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既是衡量科学技术发展合理性的重要尺度,也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因而为科技文化的生态化转向指明了方向。实现科学技术生态化,建立绿色科学技术体系,改造并发展传统产业,走出一条用生态科技产业发展经济之路,是生态科技文化的价值蕴涵,更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所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了解各种生态系统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对人类干预所能承载的阈值,因而就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科技文化的支撑作用。这种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起支撑作用的科学技术,一定是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科学技术;这种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起支撑作用的科技文化,也一定是立足于生态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科技文化。

注释:

①[德]卡西尔:《符号·神话·文化》,李小兵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70页。

②蒋学杰、刘辉:《科技文化的“合理性”及其界限——兼论科学创新中的计划主义》,《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2期。

③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页。

④吕乃基等:《科技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⑤杨怀中:《科学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2期。

第7篇: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利润;分块;责任制;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一、实行利润分块责任制

1.成本分块、收入分块与利润分块计算

产品成本与销售收入的事前事中控制问题,这就为成本分块与收入分块打下了基础。简言之,事前(建厂、扩建改建、产品开发)以社会平均单位产品成本控制预计产品成本最低,当事前工程投入生产后,年年月月按实际产量计算事前成本差异,纳入帐内核算;事中(供、产、销过程)以预计产品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最低,并将当月事中成本差异与客观成本差异,纳入帐内核算。这时,就把笼统的实际成本,分为社会平均成本、事前成本差异、事中成本差异、客观成本差异四块,增加了成本指标透明度。

与此同时,在事前以社会平均产品销售单价控制预计销售单价最高,事中以预计销售单价控制实际销售单价最高,并按实际销售数量计算事前收入差异、事中收入差异、客观收入差异,分别纳入帐内核算。这时,就把笼统的实际销售收入,分为社会平均销售收入、事前收入差异、事中收入差异、客观收入差异四块,又增加了收入指标透明度。

2.量化受托责任,少罚超奖

为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为了防止象济南罐头食品总厂的领导整天吃喝玩乐,把一个蜚声国际市场,为国家创汇46000万美元的工厂弄到破产地步的现象再发生,要借鉴西方“受托责任”的经验。但西方没有明确规定受托责任的“量”,我们则要以社会平均利润作为经理受托责任最低的“量”的界限。

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不断提高,那么国家将一定的资本委托经理自主经营时,就应要求他采用最新科学技术,创造出“社会平均利润+内涵利润”。

3.社会平均利润的分配――自我约束投资机制的形成

过去,应缴利润数额的确定,与投资额脱钩,于是盲目争投资,导致投资过热,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比比皆是,资源配置极不合理。现在,按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计算的社会平均利润,在调整客观盈亏(或者还要减主观亏损)并按较高所得税率纳税后,全部按资分配,则占用资本越多按资分配任务越大,企业就不会再盲目争投资了,而必须根据市场需要,提出几种可行的先进技术投资方案,预测选优,保证除创造社会平均利润外,还有可观的事前内涵利润。这就形成了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自我约束投资机制,合理配置了资源。

4.内涵利润的分配――多创内涵利润公平竞争机制的形成

事前控制增利与事中控制增利之和为内涵利润,是个别企业在社会平均生产力基础上,从战略高度发明或推广新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从伟大的生产节约中求伟大的内涵增产,而创造的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即内涵扩大再生产所创造的利润,是企业真正的经济效益。

5.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的第一步,是以社会平均利润作为企业经理受托责任最低的量度,分档设防,早防早治,少罚超奖。

“管理科学”的第二步,是把事前与事中控制有机结合起来,指引企业各责任中心,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优质、低耗、高产”地进行生产,在保证实现社会平均利润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内涵利润。

“管理科学”的第三步,是对两块利润采用不同的分配政策,“两步按资分配(股利+红利)、两步按劳分配(工资+论功行赏的奖金)”。

二、如何开创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如何开创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曾设想过许多方法,例如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企业未来收益折现法、非购入商誉法、劳力股、职工股、生产者权益股等,都是想对人力资源价值预测一项固定数额的人力资本,以便与物力资本一起,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这虽然是当今国际上流行的方法,但很不科学。因此实际上,人力资源所创造的价值,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年年月月不同,因此上述各种预测方法都具有虚假性和盲目性;更严重的问题,是按笼统总利润分配,容易出偏差。

生产者(人力资源)运用生产资料(物力资源)生产的产品价值是由c+v+m组成,c是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v是生产者的必要价值,以工资形式支付,m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创造的剩余价值,应在成本与收入两方面的事前事中控制体系下,将剩余价值分为社会平均利润与内涵利润两块。社会平均利润是简单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所创造的利润,是生产者在社会平均生产力基础上,运用生产资料,所创造的最低利润,生产者已按月领工资(最低报酬),所以税后社会平均利润,应全部按资分配,以保证物力资本所有者的最低收益。

可以刻画一幅美丽的蓝图:在原有社会平均生产力(即社会平均成本、社会平均销售收入、社会平均利润)基础上,当个别企业的先进个人发明创造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提高了生产力,从伟大的生产节约中求伟大的内涵增产,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从而创造了内涵利润,就大部留成给以重奖,让他先富起来;其他企业的积极分子必竞相采用这种新科学技术,跟着得奖,跟着富起来;最后,这种新的科学技术普遍推广,生产力普遍提高,内涵利润转化为普遍增长的社会平均利润,国民收入普遍增长,就要普遍提高工资,共同富起来。

三、结束语

总之,利润分块责任制正是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可使我国经济改革少走弯路,而昂首阔步走在世界的最前面。

参考文献:

第8篇: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科学;伦理;关系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朝阳正冉冉升起,人们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注可谓前所未有。互联网、克隆羊、人类基因图谱等,都提出了科技与伦理相互关系的一些尖锐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

1 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

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

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

(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

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2 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在人类文明史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人类伦理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是推动包括道德进步在内的文明发展的伟大动力,必须以科学的“真”,促进道德的“善”,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伦理道德领域。在任何时代,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必然导致人类实践领域的拓展。科技进步对伦理道德领域的扩展,其具体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统治科学到文艺复兴,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中世纪的宗教道德受到严重冲击,从而促进了人类道德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新的伦理观念的形成。另外,科学技术活动对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科学家萨顿所说“:科学是人类精神的最佳清洁剂,它摒弃一切宗教,唯取最高的信仰。”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智慧和知识是构成道德行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提出知识就是道德。德国现代物理学家包生尔认为,科学知识是构成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他认为一个时代对知识的评价可以用作衡量时代精神的标准。由此可见,科学与道德有着较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道德,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在伦理道德上不知进步了多少,难怪近代伦理学家们对那种知识使人类退化的观点提出了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陶冶人的品性,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生活幸福。

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动了伦理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道德主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对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使道德主体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道德主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客观上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现代化的条件下,劳动者不再以体力和经验为基础,而是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②科技的现代化有助于提高道德主体的民主意识。民主意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道德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有关研究表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科学文化水平存在函数关系,人的科学文化水平越高,民主意识越强。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者通常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此外,随着系统科学等新兴科学的兴起,系统思维等现代思维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自然也增强了其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③促进道德主体个性全面发展。一方面,科技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应用也提高了道德主体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促进了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并为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社会行为,承担着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科技一旦不被正确地使用,必将产生恶劣的影响。科技发展必须重视伦理规范,以弘扬科技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从这一点来说,科技发展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一切不符合伦理道德的科技活动必将遭到人们的异议、反对,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科技活动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活动,存在着可能的或潜在的风险,也需要伦理规范,以预防不良后果或灾难的发生。如克隆人问题、基因工程、基因组遗传信息的应用和隐私权问题、基因歧视问题、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问题、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农作物问题、遗传资源和多样性保护问题,以[!]及基因武器问题等等,不一而足。它们涉及到人类个体安全和国家安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不可小视。试想,如果克隆人的科技活动允许自由进行的话,许多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可能会接踵而至:人伦关系混乱,性别比例失调,希特勒优生理论沉渣泛起,所以应该禁止。又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打破种属之间的遗传屏障,很容易在试管中进行各种遗传重组,制造出可能的“怪物”,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或破坏生态平衡,所以此类工作不仅需要伦理规范,还要制订一些专门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其行为,使其负面影响减小至最低程度。基因武器是近来报刊上经常谈论的话题。根据不同种族基因组多样性特点,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有可能 设计、研制出针对某一种族的基因武器,从而对某一种族和国家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和巨大的威胁。对此,应达成国际性的伦理宣言和协议,反对和禁止此类科技活动。

3 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与科技手段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中,人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科学技术是为人服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有能力支配科技手段从自然中不断获得自由,与此同时,他也需要尊重工具系统的规律和性能,服从工具操作要求。任何时候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人从自然中获得自由是基于对必然性的认识和遵循。那么人对科技工具的服从,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工具系统是以人工装置的方式体现了自然规律。工具技术对人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压抑,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单方面地发展科学技术,并不能使人一定得到幸福和满足。要缓解和减轻科技手段对人的控制和压抑程度,必须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伦理道德表征的是人的主体精神世界。作为人的一种自我意识,人文精神力求发现那些使人成为人或规定人之为人的东西,要穷根究底地追溯人何以作为人存在、人何以会具有那些属人的东西。作为一种主体尺度,伦理道德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历史积淀和集中表现,它是人作为主体的一切活动的内在根据。它内蕴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维护人的地位和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识,体征了人类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是人的精神的核心和灵魂。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所以科学技术是否运用得当,是否合理,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因为这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伦理道德和价值观问题。所以,为保证科学技术的合理、正当运用,应该用伦理道德来协调其发展,使其发挥对科技的导向与规范作用,让科技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王文娟,李宏英.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J].山西科技,2009,(3).

[2]岳磊,蒋富强.略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J].科学之友,2008,(12).

第9篇: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范文

人类是一个很特殊的物种。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不仅拥有了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等等,还把地球的人口弄到了60多亿!中国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是历史上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时期。如果搞不好,将来的环境问题会比今天更严重。中国的环境问题的根源,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人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多。在中国这片有限的土地上,如此多的人口是一切环境问题的根源。中国人口真正超过一亿,是在清朝初叶;到1900年的时候,是4.5亿;到1958年,也只有6亿。但是从1960年到今天这40多年来,中国的人口一下子从6亿窜到了13亿!人口学家说,中国这块土地最高的承载能力是16亿人口,如果超过16亿,将成为“不可逆转的灾难”。

第二,人口分布不均匀。中国的国土说是960万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在这块国土上的分布非常不平均。在整个国土里,真正能够养活中国人的土地也就是五分之二多一点。剩下的一大片,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发的西部。为什么中国有那么一大片的地方,基本没人住呢?不是人不愿意住,而是它不养人!所以中国人大都集中在中东部,13亿人都在这个地方找吃找喝,有多少资源能供消费?而且,污染物和所有工业垃圾、污水、废气都排在这里,这个地方能够承受多久?

第三,人均资源非常少。有一种资源,叫做“生存资源”:土地和水,以及相应的森林和草原。这些基本生存资源,是人类生活最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国现在的耕地,人均只剩下了一亩多一点,而联合国所定的人均耕地最低标准是3亩。中国缺水,根据1999年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均淡水占有量排在世界第98位。中国北方地区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国的六分之一,而中国全国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世界的四分之一。

第四,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与基本国情不协调。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非常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20年,中国的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在发展。这当然是好事,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益者。但是经济发展越快就意味着资源支出越大,污染排放越多。GDP的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意味着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增加。经济究竟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规模和速度是我们的资源和环境所能允许的?这一点好像现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但是,至少可以得出一个很明显的结论:并非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就越好、规模越大就越好。这不是说我们不想让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一点、规模更大一点,而是说我们的资源、环境只能允许一定规模的经济,不可能无限度地去发展。

第五,飞速发展的科技所产生的负面作用。科技的发展虽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是科技发展的后果未必都造福人类。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改造自然、谋取物质生产成果的力量大大增强。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人类谋福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伤害自己。科技要发展,但是它的后果究竟如何,不是科技本身所能决定的,需要人类更高的智慧、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比如说基因工程,技术上可以做到,但能不能推广?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是造福人类,还是给人类带来现在还难以想像的灾难?所以,单纯地迷信科技是不行的。并不是人类的一切问题都能靠科技解决。人类科技的发展以至于把老天爷捅了个“窟窿”――臭氧层空洞。在科技没有发展以前,你能想像出人类能把臭氧层捅个洞吗?这不是故意去做的,但是人类的活动最后造成了这个结果,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个窟窿不是那么容易补起来的。可见科学技术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如果我们现在手头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使用不当,那么很可能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福利而是灾难。

第六,物质享受的欲望太强。人人都想发财,人人都想“超值享受”,我们这国土承受得起吗?每个人都向往住豪宅、坐豪车、豪饮豪宴,像报纸上说的“一顿年夜饭八万八”,如果人人都如此,我们这个国家支撑得起吗?我们国民现在物质享受的欲望太强,花钱的欲望太强,因此就造成对有限资源的无序争夺。如果人人都急于发财致富,不考虑后果,不择手段,我们这块土地还可以支撑多久?如果利益原则成为我们社会生活惟一的指导思想,我们这个社会还可以支撑多久?

怎么办?没有现成的答案。如果我们想从总体上改善中国的环境状况,惟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消费行为、消费模式,改变我们的消费欲望。我们可以发展科学技术,可以发掘新的能源,可以产生新的资源,可以更合理、更高效地利用资源,但这仍然是有限的,毕竟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我们拒绝改变自己,那么最后只能和环境碰撞,造成所谓“不可逆转的灾难”。

当然,我不是说中国要回到那个每人每月二尺布、三两油、二两猪肉的时代。但是,是不是因为物质丰富了就可以无限制地消费了呢?我们能不能过一种相对节俭的生活,把不必要的消费减到最低限度呢?如果连这一点都办不到,我们讲什么环保?捡几节废电池,捡几个塑料袋,少用几双一次性筷子就算是环保了?我不是说这些不要做,我是说,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如果大家共同来改变追求消费型社会的心理,对环境的压力就有可能减少很多。

像美国那种消费型的社会能不能成为中国的榜样?我觉得值得好好想一想。举一个例子,美国现在有1.2亿辆汽车,2.6亿人口,平均两个人一辆车。如果学美国,那就意味着中国要有6.5亿辆车。我们能过那样的生活吗?这不是说从道义上中国人无权过那样的日子,而是说从资源上我们不可能过那样的日子。中国人应该适度消费,才适合我们的国情。

中国有句老话,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现在把我们的社会也导向一个消费型的社会,甚至于一个奢侈型的社会,那么一旦人的胃口吊起来以后,让他再去过一种比较节约的、简朴的生活就很难了。所以就要提前警醒自己,我们不能去走那种消费型社会的路,这个就是我要讲的所谓公民责任的最基本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