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别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的计划过程。
综观目前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致力于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1)使人们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3)促使教师必须精心安排教学过程。
二、对个性化阅读教学学生心理流向的认识
“阅读教学心理流向”这一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突破。“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授受被看作是教育的中心,甚至把教育等同于知识的授受,这样,传统教育中的智育不过是知道的灌输”。(引自钟启泉《现代课程论》P314)传统教学观视教学过程为知识灌输的“物理过程”,全然不顾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无视学习心理流向的质和量;传统教学观把阅读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看成是师生之间的单向、线性、静态的知识授受关系,至多也只承认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三角形关系。对于传统教学观的弊端,人们早已有所认识,但可叹的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明白地告诉我们,自觉重视学生心理流向的语文教师还少得可怜!所以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们必须在深刻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认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流向。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本质,不是知识的授受,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在实现知识转化、迁移的过程中,实现智能活化、情操陶冶、意志培养、人格完善的“化合过程”。教学心理流向正是这一化合过程中的思维流动。由于心理流向很不稳定,具有可变性,所以就产生教学设计的预制性与机变性的矛盾。要使二者统一起来就得精心设计,既要全面周到地预想其可能的变化,又要在过程中随机调整预想的安排,及时调控学生的心理流向,以动态的标准去要求教学设计!
三、对优化设计,提高心理流向质和量的思考
个性化阅读教学心理流向的质和量,不仅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影响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更影响到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素质的提高。那么该怎么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心理流向的质和量呢?
首先,要不断协调教学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保证心理流向的畅通。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民主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发展的宽松氛围。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要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整的要加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要给以呵护,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实现,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由此观之,优化教学设计,便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创造条件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愉快、自觉的心理沟通,缩短其心理距离,形成一个多向、动态网络式的心理流向渠道,学生心理流向的量增加了,而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都将成为智能发展的“促进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心理流向便纳入了一个亢奋的轨道。
其次,要自始至终地协调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活动,尽可能减少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心理流向的负效应,增强其正效应。
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非智力因素的顺向参与,而不是逆向参与,笔者在教学中,常有意识地设计不同质量和难度的问题给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热情鼓励,使学生都能得到求知欲的满足,获得成功的愉从而“着迷学习”。总之,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激活其求知情绪,磨砺其学习意志品质,尊重并发展学生在心理流通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个性十分重要。
例如,在《杨修之死》(九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提出“杨修之死谁之过”时,八位学习小组长先后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有的意见对立,有的怯于争执,难置可否,我以认真的态度聆听了他们的发言,并推迟了原先设计的下一个环节,保证学生的充分思考,我观察其他学生几乎也都参与了这场意见对立的讨论。小结时我说:“八位同学各抒己见,虽然还不能相互说服,但可贵的就在于他们积极思考,重要的不在于答案,而在于寻求答案的思考,没有发言的同学边听、边想也投入了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以参加者的身份,发表了已见,更以教师的身份,鼓励了学生的投入。
根据语文学科蕴涵着智、情、理三要素的特点,调动非智力因素的顺向参与,协调与智力活动的关系,可遵循以下几条操作原则:
1.标新立“疑”,创设情绪氛围的导入原则
这是一种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奇、趣、疑、情的心绪感受,诱发学生心理流向所奇、所趣、所疑、所情的目标,在好奇的内驱动力作用下,不断思索。在九年级下册的《变色龙》教学中,一位教师先板书加问号的“变”字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又板书加问号的“不变”,激发学生对任务本性的思考;最后在两个问号的后面分别加上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启发学生理解主题。学生的心理流向由表层的奇,进入深层的疑和思,产生了一种寻求答案的内驱力。而这三个板书的适时出现是应当在教学中作机变调节的,必须在学生心绪达到既定的活跃效果,让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求知的动机时,才能转入下一个环节,并保证每一环节的充分的思维流动。
2.滋情激思,实现情感迁移的原则
初中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智力活动的品质试待培养,教学不能单凭学生一时兴趣,情绪体验,而要不断地滋情激思,不断实现情感迁移。这是深入协调智力与非智力活动的过程。
实现情感迁移的实质,是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脱离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甚至说,要‘往往使人沦为非人的状态’。”(引自钟启泉《现代课程论》)可见,教学心理流向,应当是师生协调一致的渗透着教材情感因素的心理共鸣的流向。这里,关键是教师对教材蕴涵的情感因素的发掘、体验、感受。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当它植根于情感基础之上,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
3.激励竞争,强化立体意识的原则
这也是深入协调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决定了激励竞争的可能,教学设计应当有计划地适时地安排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或竞赛,这是激励竞争的主要形式。但是讨论不能撒手不管,看似热闹,实则平淡,学生也会趁机胡扯闲聊;讨论也不能刚一展开,就急于收网,釜底抽薪,扫了学生的谈兴,学生消极参与,弄虚作假,因此,关键在于教师的适时调节,才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情绪饱满的参与,教师对学生参与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智力反馈,始终给予热情的鼓励。
综上所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心理流向,的确是需要教师在预制教学设计和实施设计的过程中,应引起充分重视的新课题。
四、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形式,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与应试教育相对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
1.读书报告课
例如,在学《威尼斯商人》(九下)时,我把学生分成三组作报告:第一组主讲“人物”拟题是《机智的鲍西娅》、《夏洛克其人》;第二组主讲“情节”,拟题是《一磅肉的作用》、《巧妙的矛盾冲突》;第三组主讲“语言”,拟题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语言在戏剧中的作用》。六个报告从分析戏剧人物、情节、语言入手,化解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可谓事半功倍。通过作报告的形式,课堂“活”了,学生“乐”了。
特级教师钱梦龙解释“以学生为主体”时说: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导演代替不了主角的演出,只能带领他们去体会当主角的乐趣。“读书报告课”和我后面将提到的“小教书先生课”正是落实这种思想的典型例证。
2.专题讲座课
钱梦龙解释“以教师为主导”时说:课堂上教师要达到一种什么目标,就要引导学生朝目标攻克,达到目标,为落实这一思想,我增设了“专题讲座课”。该课有两个作用:其一学生学习有的放矢。可以在授新一单元之前上此课,由老师主讲本单元知识点,先把理论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去意会、去实践、去落实教学目标。其二,学生复习有章可循。也可在整个单元学完后上此课,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的或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纳、总结,使散落的个体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有助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当然,这对于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更高了。
3.答学生问课
例如,在一次“答学生问课”上,学生对古代官职更动中的“迁”字发生了争议:一方认为是降官,举课内文章《岳阳楼记》为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一方认为是升官,举课外文章《张衡传》为例“再迁为太史令”让我仲裁,我借机引导学生复习了几个官职更动的常用词语,又回答了“迁”有升、调、降三种用法。
4.学法交流课
学法问题早就提上语文教学日程,加强学法研究与交流,切实提高语文的学习水平,这是师生共同的呼唤与期盼。但由于学法具有很大的个性特征,所以研究学法更应集思广益,集腋成裘。在“学法交流课”上我一方面请学生谈自己的有效学法,一方面让学生到报刊中去查找后大家交流,课后汇编成册。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学法交流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多学一些技能,在学习上少走弯路,以达到早日学会。因此,倍受学生的青睐。
5.小教书先生课
俗话说:久病成医,那么能不能赋予学生以老师的职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呢?为此,我尝试了“小教书先生课”。选择结构清晰、容易理解的课内外短文若干篇,每学期安排三、四位语文学业突出,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来上课。我给他们提供资料,帮助他们备课,辅导他们做课,安排他们试课,直至上课。“小教书先生”们经历了由紧张到不紧张,由不自信到自信,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不自如到自如的转变过程后,成效可观,受益非浅。
实际上,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本来就是师生双方的事情,学生不应只是学也要参与教;教师不应只是教,更要帮助学,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相辅相成,才能出色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冯克诚主编.《实用课堂教学设计全书》.国际文化出版
[3]温世仁著.《教育的未来》.三联书店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个性化教学 主题解读 教学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多角度地深入解读文章主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而教学设计就像写文章的立意,立意的高远深浅直接影响着文章的好坏,所以教学设想的立意同样决定了教学设计的高远和深浅。因此,主题解读和教学设计是教学实践的灵魂,是贯穿教学实践的纲。
一、主题解读与设计要有新意
我们所倡导的新意并非完全否定传统的解读,而是以更加客观科学的态度重新解读文本。把这个解读放在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平台上,实事求是地观照文本,找回它固有的本位现象或本位要义。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决定了作者、读者、编者的多义理解,事实制造了文学的意义缝隙或空白,而这些缝隙或空白不免让人产生遐想而生新意。这种新意往往是人无我有,或人有我无,或推陈出新。
例如《羚羊木雕》,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矛与盾:这是一场发生在?摇?摇和?摇?摇之间的矛盾冲突。
2.得与失:随着羚羊木雕的传递“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3.进与退:面对这么惨重的损失,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避免吗?
从这三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富有个性、别具一格的解读,他把羚羊木雕送而收回这一事件,处理成三个心理或者思想冲突:矛与盾、得与失、进与退。形象的语言材料,最终成了老师理性的灵光,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与感悟。
二、主题解读与设计要独特
1.独特就是要读出作者写作的意图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同的作者所撰写的文章与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和生活经历有关,文中往往包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包含着作者自我内心的剖析。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从作者的视角,深入地感受文本的意义,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才能定好情感基调,定好教学思路,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例如《生命,生命》一文,描写了几件平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作者杏林子试图通过它们向我们诠释: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假如我们就此阅读文本,可能也只能体会到这一层面。但是,当我们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去追寻、倾听她的内心独白时,就不难发现: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而她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在《生命,生命》一文中体现得如此强烈。她曾说:“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文中的她连一只小小的飞蛾都不忍伤害,虽然生命是脆弱的,但她却格外珍惜。当我们从她“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视角出发,链接“爱”的感悟,联系作者的生活体验,文本的内涵会更充蕴、更丰满、更灵动,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也更能领会生命的内涵和真谛,也更能引起情感的共鸣。
2.独特就是要读出教师自己的东西
所谓教师要读出自己的东西,就是教师要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体会,对于教材、教参、资料进行思考和选择,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做教参的传声筒,而是根据自己的解读,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
要做到读出自己的东西,我们要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需要我们广博的阅读和学习。教师只有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才能教会学生个性的阅读。例如《吆喝》就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吆喝――底层百姓的生活――生活中的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在创造艺术。又如《春酒》也可以这样处理:春酒――春酒的形式――酒文化――民俗文化。这两种处理,其实都是教师独特的解读视角产生的结果,根据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本背景,形成一种新的鉴赏方式和解读视角,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领域。
3.独特就是要读出符合学生自己的东西
学生之间存在着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所以,“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往往喜欢阅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只有自己喜欢的文章才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力和理解力,要解读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体验和共鸣的个性阅读思路。
所谓设计出符合学生自己的教学思路,要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出发,使学生有兴趣阅读,喜欢读这个文本,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碰撞出富有个性的,富有创意的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学完《愚公移山》后,在总结愚公排除万险、坚韧不拔的精神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欣赏愚公吗?《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学生甲:如果我是愚公我会搬屋而不会去移山,因为从山区把房屋搬到交通便利的平原,比移山不是容易多了吗?学生乙:如果我是愚公,我会把山打个洞,这样路也就方便了,用不着“出入之迂也”了……在阅读额的体验中,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东西,每个人都不一样,都在文本的阅读中获得了熏陶、感悟。独立思考,独立体验,独立获得。
4.独特就是要读出符合时展的东西
我们的教材大多数是紧跟时代的步伐,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但也不排除其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情感的距离,因此,我们要在时展的框架下思考、架构教师自己和学生自己的解读思想和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解读和教学设计时要有时代特色,要贴近时展的步伐。
首先,要体现社会发展多元的文化方向。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划一、单调,而是呈现多元化的趋向。因此,表现在解读文本上就是不拘于一种诠释,不屈服于一种权威,不停留于一种评判标准,也不局限于一种思想模式。
其次,要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能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影响的,就是思想方式、学习能力、个性品质、道德情操等,而语文阅读教学是在以文本为载体的课堂上,对学生的这些方面施加影响,提升其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对《故乡》主题的开放性、多元性解读:(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样的解读更为合理,更适合时代的特点。
三、主题解读与设计要有深度
深度就是一种主题内涵的挖掘、拔高,或者是教学主题的重新定位与把握。既可以是纵向的,又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是顺向的,又可以是逆向的;既可以是平面的,又可以是立体的……深度的视点可以是思想的角度,可以是文化的角度,可以是自然的角度,也可以是人文的角度,角度多样,但都应随文而论。我们需要标新立异,但这个“新”和“异”,这个深度不能脱离文本,离开了文本,这种深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深度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点到面,是站在某一个角度的高度审视的。
[关键词]一体化;模块教学;工作室
形象设计专业在实施一体化模块教学中,推行了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成立形象设计专业名师工作室
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模块教学和项目引入相结合的方式,在项目教学中,实现模块教学的目的。这种方式不依附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岗位能力的需求。教学针对性和实践性强、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在工作室教学的辅助下,学生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市场的需求和岗位的要求,利用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锻炼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每位学生认真收集资料,深入思考,团队合作,对教学结果来说是创新的突破。这种新型的一体化模块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中,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责任心、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
二、系统构建了“艺术、技艺、创意三融合”工学结合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以及一体化授课进度表
通过对企业的走访,以及毕业生的调查,学院邀请韩国合作院校专家以及国内行业专家、教授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美容美发与造型(化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确立为一体化课程。在一体化教学中实现两个对接:教师、学生与企业、行业的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了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一体化模块化课程。一体化模块教学的特点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遵循“岗位需求,实用为主”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功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分类,建立若干教学功能模块,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先临摹后创作的创新能力。
(二)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中创新推行“活页累积教学法”
被动式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利于艺术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形象设计专业在探索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创新“活页累积教学法”。所谓“活页累积”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项目”进行教学,利用活页文件夹,让学生用活页笔记的形式把课堂中学习到的技能操作知识点、实施过程的关键步骤、自己完成的此项目的过程、作品效果等分步、分时段予以整理,每个技能训练项目结束后整理一次,积累成册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活页这种载体,完成知识的累积、技能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累积、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的累积。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努力、逐步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三、形象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推行
本专业构建了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项目导向模块化课程,并在专业教学中实施“双导师”制。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分开授课的方式。把学校的课程学习与就业岗位进行无缝对接,有效地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可以直接上岗的人才。设计专业一体化模块教学培养了一批一体化的骨干教师,在模块教学中,引进企业优秀的导师进校园。对学生的教学内容,分内容、分重点地进行双导师授课,有效弥补了校内教师岗位职业能力的缺陷。在一体化的模块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校外企业方的实训产地。校内一体化实训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双实训场所,解决了校外导师时间安排紧张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实训的地点和时间。一体化模块教学在形象设计专业的应用与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根据岗位的工作任务,把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划分。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进行具体的模块分工,选择学生所喜爱的课程和岗位模块。企业有专门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师徒帮教。校内教师做好跟踪记录,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学习技能、岗位匹配度等相关数据。本专业通过改进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方法,实施一体化模块教学,以岗位训练为核心,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本位能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中的探索和研究,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形象设计专业一体化模块教学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专业一体化核心课程设置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能力。一体化模块教学探索与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又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2005(8):68.
关键词:课外作业;个性化;设计
目前多数小学英语教师布置作业的随意性比较大,作业形式也比较单一,缺乏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和趣味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通过教学实践,精心研究设计小学英语个性化课外作业,使课外作业不仅能起到复习、巩固知识的作用,还能提高兴趣,培养能力。
一、当前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设计现状
1.单一化
目标单一。多数小学英语的课外作业模式是通过模仿来跟读、抄写、背诵、默写,都是对已学知识的机械记忆,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应付作业较容易,不利于其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
形式单一。长期进行同一类型的作业练习,学生难免会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往往形成恶性循环,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为了应付作业,学生书写不认真、不规范;书面作业繁重导致学生握笔姿势不正确、坐姿不端正,影响身体骨骼的发育等。
周期单一。大多数的课外作业都是短期的,家庭作业当天布置当天完成,周末作业亦是如此。教师很少布置周期相对较长的、需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的、给予其较多的个性发展空间的作业。
2.无序化
同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发展情况、认知水平和能力是存在差异的。但很多教师没有在班级内对学生学情进行分层,也就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因材施教,不仅仅要体现在教上,在知识的巩固方法和措施上也要有所体现。
二、个性化课外作业的特点
1.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一刀切”的作业形式,很容易让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个性化的课外作业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即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作业量的设计有弹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协调发展。
2.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个性化的英语课外作业要符合小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对于游戏、制作、艺术等的东西具有很强的兴趣。这与孩子的天性密不可分。让学生在玩中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3.要体现多方面的互动性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课堂之外的作业亦是如此。封闭性的作业形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我们要尝试多给学生与家长、同伴乃至亲戚朋友等的互动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并巩固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英语个性化课外作业设计方案
1.自选型课外作业
此类型的作业针对学生习得水平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类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知识掌握水平从Homework Supermarket中选择适合自己并且能够完成的作业。例如:A类作业为掌握知识目标而设计的巩固性作业;B类作业的题型在A类作业基础上高一层次,学生需要在思考或掌握的基础上完成;C类作业的题型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等,这类作业适合成绩优秀的学生。
此类型作业的特点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学生个性,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2.合作型课外作业
要打破封闭式的作业,就要让学生走出自己的空间,与家长、同伴、教师、朋友等进行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合作型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将不同的作业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在亲子互动中完成,还可以是师生合作完成。可分为亲子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
合作型课外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宽容忍让的美德,还起到沟通亲子关系,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的作用。
3.实践型课外作业
这类作业冲破封闭的课堂教学的圈子,向课外延伸,使作业和生活接轨。此类作业需要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调查、采访等形式,应用日常英语进行交际,提升生活体验,变换了英语作业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实践型作业对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作用明显,学生情绪体验强烈。
4.探究型课外作业
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鼓励学生自己探究知识,丰富已有知识体系,从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探究型作业有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引言
诚然,许多职业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甚至有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职业高中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业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素养与专业能力,是职业高中办学宗旨与根本目标。虽然职业职业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基础薄弱,但是其思想活跃、活泼好动,往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和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使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看法,这也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根本和出发点。下文笔者将以职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基础,探讨如何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个性化教学提供基础
教师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更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想要更好的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文化素养会不断的变化,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级别,以便满足于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要求。
有关于心理学的专家提出,学生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一旦被唤醒,很容易将自身的情绪投入到教学内容中,这不仅有利于职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并且还能将其感情迁移到后续的学习中。而这种感情长期积蓄会形成习惯,逐渐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阅读教学的压力,还能使阅读压力转变成学生的阅读动力。所以教师要放弃传统观念,在教学课堂中,要做到人人平等,营造一个轻松的、自由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创新研究、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职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生当做当做一个“学习者”,而是要把学生当作真正的读者、欣赏者以及课堂的主人,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进行阅读,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自己感悟,要做到读前有准备、读中有领悟、读后有想法。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被打开,在教师提问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同的、个性的答案。
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化阅读。需要注意一点,由于高职学生语文阅读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在学生阅读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职业高中语文阅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内涵式阅读,在学生阅读课文时,努力让学生将文章中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理解出来,从而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二是拓展式阅读,在学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基础之上,让学生能够将文章中的内容细化和转化,合理的给予文章新的解释、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
三、有针对性的阅读引导
首先,教师要用个性化的理解去渲染学生。在个性化与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参与者与引导者。例如在的《雷雨》阅读教学中,其中有一段鲁侍萍说的话“你是萍(ping)……凭(ping)什么打我儿子”。这句话很有潜台词的特点。鲁侍萍的话言外有言却言而不言。由于文章中的主人公各种原因,使得鲁侍萍不能说破他们的骨肉关系。在这其中充分表达了鲁侍萍满腹心酸、爱恨交织以及复杂的心情。通过这种个性化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人为关怀与道德素养。为学生未来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其次,鼓励学生多重思考。学生可以通过自主自主阅读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同时也可以对文章进行否认、质疑。在这种教育课堂中,学生能够通过多重分析,勇于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看法。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传统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要表达对文章独特的见解。在日常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进行多重思考,从而表达出个性化的理解。例如在阅读《项链》时,教师可以通过借项链和丢项链两个情节提出问题:“假如你是玛蒂尔德,面对这种厄运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通过此类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表达过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阅读后续情节,最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表达玛蒂尔德是个怎么样的人,通过学生继续阅读,让学生对马蒂尔德有了不同的想法,同时也产生了同情,不再一味批评他的虚荣。通过此类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文章作者的用意,同时又敢于超越文章的限制,学会自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用理性的眼光来评判人物是非。促进学生未来在社会中能有一个客观、理智的思维,对事物能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个性化语文教学更加适合个性化职业高中学生的发展。职业高中作为为社会未来培养更多人才的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更充足的思考时间,从而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得到启发与领悟,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而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依据和蓝图,其作用愈发重要。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于2003年3月,是在原兰州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相关专业的基础上,由邓延复、阳世B、刘纯翰三位著名建筑师领衔创建的。
1 我校城l规划设计类课程现状分析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立以后,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我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特征表现更为明显,作为城乡规划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类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作为在城乡规划专业阶梯式教育平台中建构课程体系,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仍然存在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按照目前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前三年教学的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基础1》、《建筑设计基础2》、《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2》、《建筑设计3》,分别开设在入学第1、2、3、4、5学期,即从入学开始进行专业基础教育,每周学时在6-8学时之间,以上课程总学时数为512学时。
(2)专业设计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城乡规划的设计类核心课程基本已纳入我校的教学体系,但设计基础课程还普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缺乏系统而扎实的城乡规划设计的基本功训练,导致学生在进入高年级时无法建立较为宏观层面设计概念。同时,以上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缺少城市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 这与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专业知识体系中推荐核心课程内容不相一致。
(3)专业实践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学时各为2周的《城乡规划课设1》和《城乡规划课设2》,分别开设在第6、8学期;学时各为16周的《设计院实习》和《毕业设计》,分别开设在第9、10学期;学时各位2周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和《建筑设计强化设计周》,分别开设在第2、6学期;学时为4周的《专业方向强化设计》,开设在第期。
2 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1)坚持人才培养方向与特色,构建完善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
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借鉴学习国内城乡规划教育知名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完善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模式,使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的主干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层次关系更加清晰,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2)以城乡规划实践为中心,重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
通过开展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强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整合力度,以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为中心,重构各门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以避免各学科片面强调自身特点而各行其是,努力形成合力以整体提升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成效。
(3)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优化设计类课程教学安排,逐步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通过以上目标的实现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策略
(1)构建适应我校师资力量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体系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我院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采用的2.5+2.5的两阶段模式,现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鉴于各种原因,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训计划每年都在修订,一轮改革后的培养计划还未得到有效的实践和反馈,又使用了新版的培养计划.
(2)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目前,我院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善的问题。我校城乡规划教育应结合以上各方面的变化,重新修订新版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确立各个教学阶段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教学目标,对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以构成连贯、渐进式的教学内容体系,即对规划设计课程进行规划。
(3)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设计实践类课程体系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要求,城乡规划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多年来我校设计类课程教学的一个最大缺憾是课程与实践脱节,学生的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却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仍无法适应专业业务的实际需要。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学生设计基础不扎实,实践环节薄弱,近些年以来,我院对设计类实践课程进行了改革尝试,开设新课程,拓展设计教学领域。如在2016年毕业设计选题阶段选取了省内著名设计院所的实际课题,答辩时邀请这些知名设计院所的院长、总工采用模拟评审的方式进行,使得学生可以直接与专家、学者一同交流,同时获得了向用人单位展示的机会,学生普遍感觉受益匪浅,提高了设计能力。今后,我院应继续坚持以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与设计一线的单位的联系和交流,听取企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把我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以需求为导向设置教学实践类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设计基本技能与思维方式的训练,并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设计实践机会。再者,在第期应严格要求学生利用此次机会进行全面的锻炼,帮助学生协调好找工作单位、考研复习和设计院实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应加强《设计院实习》等实践类课程教学环节的全程管控。
4 结语
【关键词】语文 个性化阅读 建构
1.个性化阅读的建构。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最大的影响者,教师是“教学生学”的主体,教师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几乎就决定了学生阅读效果,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怎样避免刻板地理解文本,怎样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得以表现出来的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解读”。
1.1 教会学生怎样阅读――还原比较法。所谓还原比较法,就是紧紧依靠文本,依靠现有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原生状态想象出来,找出二者的差异做为分析的起点,这种方法叫还原法,还原还须和比较相辅相成,在比较中还原,在还原中比较,故称还原比较法。它和一般的分析法区别在于:一般的分析方法着眼于统一,而比较还原法着眼于矛盾。如我们通常是从情与理的统一,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从个人情感与人类情感的统一来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意义,而孙绍振教授的还原比较法偏偏就是从情感逻辑与理智逻辑的矛盾,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落差,从个人情感与普遍情感的差距入手。
1.2 师生对话中教师如何保证对话质量。关键是会提问题,提出连续性的、有层次的问题,提出开放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那么教师如何提问题呢?首先可以利用还原比较法,以矛盾的分析做为切入点。其次,从结构入手,以关键词派生层次做为切入点。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不在于教师是否提问或者是提出问题的多少,而在于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在于提出的问题是否能把问题引向深入,把学生引向新的“最近发展区”,在于教师是否善于鼓励学生提出追问性的问题。因此,第一,问题设计要有潜在含量,第二要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能抓住学生提问的要害。
1.3 课堂教学情境的多元化预设。动态的教学过程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会仅仅以预先设定的教材和教案为内容,教学过程也不会仅仅是预先设计的活动,课程已成了一种可以多元解读的“文本”,而教学则是通过参与者(即师生)的主体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包括生成性、创造性要素的一种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多元预设。
1.4 差异教学,多元发展。阅读教学应该适应和满足具有多元差异的学生的不同阅读发展的需要;阅读教学要承认学生差异。接纳学生差异,利用差异设计差异教学,把学生差异做为一种开发个性化教育的教学资源,一种施展教师个人教育智慧的教学财富。
2.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2.1 教学设计体现完整性。
①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考虑教学过程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准备状态。
②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既要针对不同学习类型和教学目的,又要考虑学生不同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重视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
③教学成效考评的设计,只能依据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去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为此,应注意以下四点:教学设计不能就教学本身来设计,而是要明了教学设计的目的,明确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并且融合或化入具体的教学行为中;教学设计是描述性而非规定性的;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只是其中三“要”素,此外还有情境、资源、工具、评价、反思等要素,各要素之间是联系和互动的;教学目标的陈述应清晰明确。可以采用下面两种目标叙写法:(1)行为目标的叙写;(2)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的叙写。
2.2 个性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心理环境(即认识环境)的分析和建构。实践表明,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心理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心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同时对教学目标的达标程度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心理环境不是自发生成的、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心理过程和方法进行营造与调适的。可以采用环境渲染、情绪传递、心理过程的调控、知识铺垫等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心理环境进行营造与调适,发挥有利因素、遏制不利因素,以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2.3 教学设计的重点由重视目标转向重视过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过程设计要考虑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阶段与主要步骤;要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进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上述方面是互相关联的,需要综合设计。当这些方面形成综合的想法后,教学过程的设计蓝图也就基本上绘成了。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教师提供的往往是一种理想方面的好问题,这种问题通常具备这些特征:在课文的支持下可做出多种回答,问题的表述方式易于学生理解,这些问题是特定的课文所独有的;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学生表明自己的立场。
3.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评价。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支持下,以多元标准为前提的表现性评价和真实性评价显得尤其必要。
3.1 评价的多元性。学生的智力千差万别,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的是差异发展教学,所以其评价标准必定是多元的。
3.2 评价的生成性。个性化阅读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观点的生成过程,注重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解决的过程。
3.3 评价重视自我参照。根据学生个体已有水平为参照来评价其学习进步情况,而不是以他人为参照;评价的重心是学生在现实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行动过程;评价不仅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重诊断蕴涵在结果中的认知构成,认知策略和知识结构。
教师个性是一种具体个性,它是教师职业共性和个人自身个性的统一。教师职业共性是指教师因职业特点所具备的行为风格和人格特征,如敬业奉献、自尊自强、情感丰富、举止端庄、讲求效益、富有创造性等。所谓个人自身个性是指教师自身具备的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心理活动的特征——气质;完成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以及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等。
1不同个性品质的教师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方式、教学风格迥异
这是教师个体差异的必然,亦因此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风景线,美术教学个性存在亦基于此。我们应认识到教师个性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形成的,既包含先天的自然属性,更富有社会性,它受到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文化以及所受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最关键的是教师主体的自我意识。因此,要具有良好的教学个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自己的教学思想: 当下许多的技能科的教师分其三类人:其一是没有思想的人,这里的没有思想者,是指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没有较为固定的思想。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其二是准有思想的人,这里的所谓“准有”,是指有但不是自己的。因为,他们头脑里充斥的是别人的思想,是自己头脑以外的各种思想的杂烩。一旦需要什么,他们就拿什么来武装来挡箭;如果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也就压根儿不去想它了。充其量,他们最多是别人思想的附庸,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不敢越雷池一步。其三是有思想的人,他们的有是指有自己的思想,是自己独有的想法。这种思想,是根植于自己教学的课堂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理论和自己教学实践结合的产物。
(2)有自己的教学设计: 这里不是说教师没有自己的教学设计,而是指没有注意形成自己特色或体系的教学设计风格,也就是说自己的教学设计需要吻合自身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就这一点而言,教师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还是依葫芦画瓢,照搬教参教案,本质上仍然没有体现自己教学思想的设计痕迹,教学只是为教而教。有了自己的思想,才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比如,参加晋江市举行的艺术课堂观摩研讨课《五彩云南》一课上,陈老师善于用舞蹈、表演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用舞姿、身着云南服饰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到舞蹈的动态美、服饰鲜艳的色彩和造型美,为以下的绘画创作做铺垫。陈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她正是借助本身的个好的发挥,使得整节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老师们的赞赏和专家的好评。
(3)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区别于别人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一种综合特征。个性教育需要个性教学更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个性,认识美术教学的个性存在有助于教师正视和修正自身个性的不足,运用恰当的个性教学方式方法,传达美术教学的本真,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对学生进行个性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个性教育的实效。例如以上的陈老师在其它单元的美术教学课程中也是充分发挥自己能歌善舞的个性特长,将本身的个性特长融入美术课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美术学习需要充满激情的创造力,需要张扬个性,而这一切无不来自教师的感染和熏陶
苏联教育家彼得洛夫斯基说:“教师的个性强有力地影响着儿童地智慧、感情和意志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智能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和人格塑造。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个性,必须以提高教师的个性素质为前提。
(1)个性化的教师必须有虚心学习的博怀。一个教师不是生来就是有个性化教学特性的,而是在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经过长期的历练和总结出来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成果。个性化教师既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视野,又是不会故步自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见别人的优势的,学习先进的经验永远是这种教师进步的动力。
(2)个性化的教师必须有积极向上的雄心。一个个性化教师始终是积极向上的,不会停留在既得的教学水平上,不会躺在已有的个性化温床上吃老本,而是努力进取,与时俱进,他将不断吸取别人的经验,充实自己的教学,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水平,永葆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特色。在他们身上,永远闪烁着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个性化 教师个性
一、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必要性
马笑霞在《语文教学个性化初探》中说到:“个性化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教育”,认为教师要努力追求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以适应今天这个极具个性化的时代要求。李大海《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张扬》认为“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韩军与新语文教育》里提出“反对‘伪圣化’”,认为“伪圣化”“禁绝个人语言、个性语言、多元解读”,提倡教学中应注重教师的个性和学生的个性培养。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个性化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多次提到了语文教育的个性问题,显然,在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个性化的主要表现
(一)教学设计个性化
教学设计个性化是指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教学的方式方法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科学合理,教学效果卓有成效。具体表现为:①教学角度设计得好。寻找讲解课文的最佳切入点,巧妙突破,引导学生快速入境人情,多快好省地理解把握课文。②教学问题提得好。教师抛出一些高明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③教学环节安排得好。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快慢适当。既与教材内容的难易相一致,又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思维规律。
例如,《祝福》教学中,教师通过咀嚼发现文章中隐含着一条内蕴丰富的信息: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由此,巧妙发问,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祥林嫂生命的悲剧性以及其中所寄托的深邃的象征意义,并且,通过这一线索串起了阅读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达到了以点带面、一悟百悟的效果。
(二)文本解读个性化
接受美学认为,阅读应该是读者的个人行为,阅读不仅仅是在文本的暗示下发现某种意义,更重要的是创造意义。作为一位特殊的读者,语文教师应具有独立的思想和卓越的判断意识,勇于并善于用自己眼睛解读课文,力求得到深刻的、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同时,尊重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存疑。
(三)施教手段个性化
语文教师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脾气、秉性、谈吐习惯和处世行为,表现在教学上,自然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形态和教学风格。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包括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材教具的选用,还包括教师感情的把握以及教师性情的表现。每位教师都应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做一个自主自立和真性情的人。只要学生接受、喜欢,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有利,各种教学手段都应该大胆使用,尽情展示,肆意挥洒,而不必畏首畏尾。另外,教师还要学会扬长避短。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自身素质。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三、语文教学个性化对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学的个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个性化,文本解读个性化,施教手段个性化,那么语文老师要怎么做到教学的个性化从而成为一名个性化老师,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主要由三方面聚合而成:自我思考、自我生命感受、自我教学实践。
(一)自我思考,独立创新
语文教师要有个性,必须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独立思考的精神,批判求异的思维品质,独立自主的审视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诠释学和后现代知识观承认个体在对真理和知识的解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并非不可侵犯,教师拥有对教材自我领悟的权力。如果习惯于在权威面前关闭自己思考的大脑,就只能窒息语文个性。语文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特长,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用风格感染学生,给学生创造与美的享受。让每一节课都成为教师教学艺术的一次创造,这样的课堂才会呈现个性与活力。
(二)自我生命感受
学生喜欢的教师,往往是个性鲜明的教师。这种个性鲜明,其实质是在课堂教学中,用教师生命去碰撞学生生命。用情感去碰撞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学需要倾注每位教师的自我生命体验。于漪先生的课堂有个性,那是她将整个生命与热情终生灌注其中的事业。余映潮先生的课堂也有个性,那是他的生命智慧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产物。
(三)自我教学实践
教学个性的最终来源,是独立自主的教师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包括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教学技能、技巧经验、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心智模式。相对稳定的是个人教育经验教育技能,多变的是个人临场教育智慧——教学机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很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学个性更多来自课堂情境下的教学机智的磨练与提升。
对于千变万化生成无限的语文课堂,打造教学个性,教师需得学会在生成与突变暗藏的教学情境中,察变化,抓契机,锤炼自己的教学艺术,提升自己的生命情怀,独属己有的教学个性才能逐渐生成。要发挥自身优势和学科优势,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巧妙设计课堂作业,以欣赏的态度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特别应注意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参考文献:
[1]谢建芬.浅谈初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J].创新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