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关人才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外籍人才;跨文化管理
一、当前高校外籍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外籍人才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外籍人才引进与管理周期涉及高校内部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无视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冲击和矛盾,对外籍人才进行简单粗放式的“等同化”“忽视化”管理,容易降低外籍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管理效率和教学成果,甚至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当前,高校外籍人才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语言障碍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实现跨文化沟通的重要工具。对于刚进入新文化环境的外籍人才而言,在高校的日常工作、生活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障碍问题。即便是经过短期的中文训练,在使用中文交流时,也常因语言障碍问题出现文化冲突和误解等现象,导致交际的失败。产生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原因一方面是语言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下的误读。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语言障碍问题将会影响到外籍人才对更深层次文化理念和社会制度的学习。对于部分外籍人才而言,无论遇到的是部门协同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最终都会将其归结到语言的障碍上。对于不具备中文交际能力的外籍人才而言,语言问题严重阻碍了他们主动获取信息、了解行政规章制度、及时交流反馈的渠道。
(二)部门协同问题
一个完整的外籍人才引进与管理的周期主要包括六个阶段,即考察选拔、背景调查、审核条件、签订合同、日常管理、绩效评估。分别由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国际合作交流部门、财税部门等多个单位协作完成。引进过程周期较长,涉及的工作内容范围广,参与的部门多,用人单位及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沟通不畅、信息传递脱节、互相推诿等一系列协同问题。对于外籍人才而言,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在跨部门的协调上往往低效拖沓,使其在烦琐的日常事务的处理中困难重重。
(三)制度认知问题
行政规章制度是外籍人才进入高校工作后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的跨文化适应难题。对于行政规章制度的了解往往影响到外籍人才对于中国高校文化甚至是中国社会组织文化的第一印象。此外,中西“制度”文化观念的差异也使得外籍人才在面对行政规章制度时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常将个体置于高校的对立面。外籍人才一方面,行政规章制度的繁杂性、模糊性加上高校各行政部门之间沟通不顺畅、手续办理流程不透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让外籍人才很难全面把握、深入理解各项行政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外籍人才除了受高校管辖外,还间接受到外国专家局等省、市、国家机关部门的联动管理,多数法律法规缺乏译本,在语言障碍影响下,为外籍人才适应在华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诸多障碍。
二、外籍人才跨文化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文化差异可以是一种“资源”,而不是一种障碍。人才是最重要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每一位外籍人才都将自己背景、传统、性别、宗教、教育以及人生经历的独特综合带到中国高校中。他们不同于本土教师的思维与教学方法代表着新的观念与创造力源泉,对于各高校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促进外籍人才的有效管理,将文化差异变为资源,各高校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跨文化管理体系。“跨文化”定义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互动作用,而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影响的行为。“跨文化管理”是以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个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管理目标,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高校中,对外籍人才的跨文化管理则意味着要从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的角度,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需求的外籍人才个体,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有效地进行沟通、协调和管理,达成整个群体和高校文化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各高校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文化管理意识,不再机械地套用中国文化的固有理念和管理方式,要将目光转向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容和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上,提倡国际化视野下的本土趋同化管理,并建立起“国际化”与“本土趋同化”的协调机制,从而有效实现对外籍人才的规范管理,提高聘用效益。此外,高校对于外籍人才的跨文化管理是涵盖多部门、多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应始终贯穿于外籍人才的聘用管理全过程,包括招聘录用、岗前培训、考评晋升、薪酬激励等多个环节。
三、外籍人才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是高校外籍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外籍人才逐渐增多,采用跨文化管理方式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的过程,各高校在跨文化管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冲突、矛盾和误解。因此,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及时调整跨文化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有效控制文化冲突,实现多元文化的协同与融合,有效利用外籍人才资源。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
(一)加强跨文化协助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要培养协助管理工作人员的“跨文化管理意识”,让其可以迅速适应跨文化工作环境,翻译与外籍人才相关的规章制度、办事流程和重要文书,协助外籍人才破除语言壁垒,快速了解学校各项行政流程与规章制度;二是要培养协助管理工作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够认识到自己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人才的差异,能从容地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外籍人才进行沟通,有效帮助外籍人才解决文化冲突;三是要塑造跨文化协助管理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涉外管理人员对于国际惯例以及外籍人才相关国的知识产权、税务等法律知识的熟悉程度,培养其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要增强涉外管理人员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其能经受住多元文化的冲击。各高校可以针对各院系、各单位的跨文化协助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多类型的跨文化管理能力专项培训,包括外语培训以及涉外交际培训等,并组织部分管理人员到国外高校进行参访学习。
(二)建立高集成度的跨文化协助管理信息平台
一是要妥善保管并整理外籍人才工作材料,做到“一人一档”,统一数据录入标准,建设并完善外籍人才数据信息库,支持高校内部人事处、国际处、财务处等多个行政部门共享数据,协调分工,简化办事流程,并实现入职报到、校内住房申请、工资明细查询等业务线上一站式办理;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安排具有相应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涉外管理人员进行对接,提供时效性、全面性、针对性的信息政策咨询服务,并根据外籍人才的个人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双语办事指南和行政业务指导,包括银行卡办理、子女入学入托咨询服务、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等,帮助外籍人才深层次融入校园生活;三是要进一步实现业务信息化、服务主动化和管理隐形化,完善外籍人才生活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立军.高校国际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研究初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07):106-108.
[2]李函颖,徐蕾,王秋燕,等.师资国际化新动向:“985工程”高校境外专任教师引入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98-105.
[3]陈洁修.在沪高校外国专家跨文化适应研究:基于组织文化视角的研究[D].2015:92.
[4]陈志浩.普通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管理工作探析——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59-60.
关键词:大师工作室 人才聚集 人才评价 人才培养 人才激励
中图分类号:F241.33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工作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李兵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于2011年3月,该工作室以打造国内一流焊接专业技术团队为目标,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焊接技师、工程技术专家和青年技术工人。该工作室的依托企业机械厂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厂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是国家重要的航天产品制造厂,现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先进企业。工厂占地1700多亩,现有总资产24.9亿元。通过近50年的创新发展,工厂现已成为综合门类齐全、专业配套完善、质量体系健全的综合性航天科研生产骨干企业。
二、实施背景
机械厂是一个工艺门类齐全、综合能力较强的机械加工企业。人才的总体水平同业内先进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职业发展机制不灵活,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未来几年,是工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适应工厂科研生产发展需要,应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工厂将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为工厂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突破口,拟通过这一平台,探索具有鲜明航天特征的人才培养和成果孵化长效机制和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成长解决方案。
工厂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初衷是:立足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实施技术改造,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发挥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在传承传统技艺技能和推动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传绝技、带高徒、为企业培养技术骨干。工作室创建以后运行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技能大师工作室对外人才吸引力不足,工作室现有人才带徒传艺、自我提升意愿不强,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积极性不够,人才聚集效应不突出、不明显等,针对以上问题工厂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人才管理模式进行了诊断与优化。
三、内涵与主要做法
工厂通过大师工作室这个平台聚集人才,将一群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利益需求的个体聚集到一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那将无法适应工作室工艺攻关、技术创新等工作的多元化、敏捷化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大师工作室人才吸引障碍,营造人才聚集的环境是大师工作室人才管理模式优化的重点。组织吸引人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效的管理运作模式;二是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三是良好的培训提升机制,四是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五是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据此,工厂从工作室的组织运作、考核评价、培训与成长、目标激励、人际关系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一)组织运作模式优化
组织行为学认为,人是组织的主体,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企业要实行合乎人情味的管理,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而不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组织管理制度。
1.问题研究
技能大师工作室前身是车间的一个班组,不能突破地域及行政关系的限制,进行跨部门,跨区域吸引人才,相应的技术革新、工艺攻关、人才培养、绝技传承的目标也无法按计划有效实施。以班组管理为基础的大师工作室组织运作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职能观念狭隘;二是横向协调难度大;三是对攻关、创新项目变动的适应性差;四是对负责人的负担重。
班组管理的组织形式在以生产计划为主导的简单、静态的环境中效果较好,但随着李兵大师工作室的工作任务转向以工艺攻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这种组织形式就显出了他的局限性。目前常见的组织形式有行政层级模式、直线职能制模式、矩阵制模式、团队(项目)模式,他们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如表1所示。
2.解决措施
根据不同团队在不同环境中有效性对比,确定了以团队(项目)模式为大师工作室目前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打破了部门壁垒,从全厂、全社会吸引人才。通过对组织的扁平化,减少指挥链及职能部门障碍,通过对管理幅度的不设限,提高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创新、技术攻关项目的效率和员工积极性。
(二)人才评价机制优化
要想聚集人才,首先就要识别人才,这是大师工作室人才聚集工作的基础。一个全面科学合理的员工评价体制,是促进员工不断改进、提高能力的标杆和激励人才的杠杆。
1.问题研究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一个由具备互补知识与技能组成的团队,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员,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来自于企业中不同部门、承担不同任务,需要成员精诚合作,共同完成预定的目标。李兵工作室原有的绩效考核方式是一种360度考核与强制公布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方式。该考核模式以人的主观印象对成员进行排序、打分,缺乏定量的考核标准,加之技能大师工作室这种团队又不同于一般的团队,他兼具知识型团队与跨部门的团队的特点。评价人较难对员工的业绩、能力、态度做出客观准确地对比,原有考核方式并不适应技能大师工作室这种跨部门的新型团队发展和激励的需要。
2.解决措施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一个团队,团队的特点有目标依赖性、角色依赖性与成果依赖性。技能大师工作室又不同于一般的团队,他兼具知识型团队与跨部门团队的特点,工厂针对其特点对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改进。
(1)知识型团队绩效考核
大师工作室之所以是知识型团队,因为其承担的任务一般都是创造性的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工作,而不是重复的产品加工任务。其工作中产生创造性的过程不容易控制,因此知识型团队的绩效考核应该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行为。工厂针对知识型团队的特点,采用了以结果为导向的结构化考核方式。通过开展团队内部研讨,确定工作室与团队成员两个层面的绩效考核指标。划分团队和个体绩效所占的权重和比例;分解绩效考核指标。这种方式提高绩效目标的可行性,团队成员的参与性并保证了工作室确定的各项任务能够如期完成。
(2)跨部门的团队绩效考核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一个跨部门团队,由于各部门对考核标准、考核尺度掌握有差异,导致了跨部门考核结果不可比,工作室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考核目标、考核程序与考核手段的标准化工作。打破部门考核界限,建立了工作室、基层单位、总厂三级考核模式,使得隶属于不同部门的工作室成员都能在一个相对公平的标准下进行考核、评价,从程序上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考评结果的公正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考核表见(附件1)。
(三)培训成长机制优化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人才的素质的提高、技术成果的取得。工作室的成员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要高,提高工作室人才的整体素质是创建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1.问题研究
培训是一种投资,是一种对未来投资,员工在参加培训之前通常都会提前对成本与收益进行一番权衡与考虑。从投资成本―收益角度分析,企业或个人愿意做培训投资的条件是(b-s>c).(b―培训可能带来的增值,c―培训的支出,s―员工受训而损失的薪资),如果(b-s
由于对员工培训投资的回报比其他类型的投资回报更难量化,加之培训效果评估滞后等因素,培训项目的开展到得不到员工的支持.成员更愿意花时间在那些容易衡量效果或反馈时间短的技术创新、工艺攻关项目上,而不愿意做那些难于衡量或反馈周期长的培训项目。技能大师工作室必须建立一种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
2.解决措施
(1)加强的工作室日常培训工作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企业制定了技能大师工作室专项培训制度,它以工作室成员的能力提升、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为宗旨,加强了工作室日常培训工作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2)制定独立的年度培训计划
技能大师工作室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制定独立的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工厂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对培训计划审核并提供支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培训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后备人才培训:旨在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专家的优势,鼓励其带徒传艺,促进工厂技能人才绝技绝招的传承。二是现场指导培训:旨在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优势,以现场演示、工作指导等现场实践为手段开展实操培训,受训者通过对师傅现场观察和提问得到现场指导。三是外出培训,指技能大师工作室根据工作需要,以开阔工作室成员视野,增长见识为目的,组织部分成员外出学习、交流。四是智力引进,工作室通过多种途径,聘请国内外同行、专家来工作室进行培训交流,以提升工作室成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3)发挥职业生涯发展导向作用
工厂出台了大师工作室成员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激励措施,鼓励大师工作室成员自我成长、自我提升,并对参加职称评审、技能等级晋升的工作室成员报销相应费用。
(四)竞争激励机制优化
激励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技能大师工作室要要做出成效,就必须能够吸引人才加入,并在其中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外界推动力转化为自身动力,使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使个体有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做”。
1.问题研究
大师工作室原有的激励政策是以工时完成量、工作质量为主导,工时完成量的高低、加工零件的合格率,直接决定了成员的收入。技能大师工作室现承担了工厂工艺攻关、技术革新、技术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推广应用等任务,这类任务需要各位成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短期内很难产生效益,与现有工作还会产生资源上的冲突。这种以“恐吓与惩罚”为主的激励思想主导不符合工作室知识型团队的特点,需要建立以“激励特征”为主导的激励制度。
2.解决措施
(1)设置目标为激励导向
根据工作室实际,工厂确定技能大师工室采取以目标为导向的激励方案。把成员的工作动机有效地引向组织的目标,通过激励来了解动机,留住人才,激发创造力。使大师工作室的目标与工作室成员的个人目标达到高度一致。在目标的设置的过程中,工厂充分考虑了激励目标的挑战性,可行性及目标设置的参与性。
(2)技术成果奖励
工厂鼓励工作室成员参与技能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开发工作,奖励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被采纳取得效果(效益)的工艺攻关、技术革新项目。二是取得成果的技术开发项目。只要工作室成员的技术成果解决了工厂在科研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或者是在革新加工技术,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等方面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励。技术成果奖励采取一事一奖,人力资源部门组织专家组织评审后,根据技术成果的经济效益、作用大小、技术难易、革新程度、推广价值等指标,按相应的奖励等级给予工作室相关成员以物质奖励,奖励标准如表2。
小区保安的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认真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公司经营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公司确定的指标。
2.完善部门工作,培养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热情服务、文明执勤、作风顽强、保障有力的保安队伍。
3.做好与公司全体部门在各项工作的沟通、协调、协助工作。
4.抓好公司保安队伍建设,做好招聘、培训、训练工作;形成良好的从招聘、吸收人才---- 培训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主要工作计划措施
一、保安部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做好xx年安全保卫工作。
1.各服务处正确处理好与小区业主、租户之间的关系。
2.严格控制出入各小区的人员与车辆,杜绝无关人员、车辆进入小区;维护小区的安全,创造舒适、放心的居住和办公环境。
3.做好各片区的巡查工作,特别是对重点部位的检查,夜间、节假日期间加强巡查力度,确保安全。
4.与公司全体员工、合作单位、租户形成群防群治,联防保卫巡查制度。
5.做好治安管理工作、消防工作及监控系统管理和保密工作。
二、配合人力资源部门把好本部门的用人关,做好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稳定、团结、素质高、岗位技能突出、责任心强的安保队伍,确保公司业务经营正常运作。
全面总结xx年安保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加强部门工作、工作纪律、岗位责任、岗位技能的管理、教育、培训,充分调动全体保安队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服从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感,使全体队员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中。
三、公司安保部参照行业规范将对在职保安员进行一系列的学习与培训。
物业保安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合格的保安人才,岗前培训和在岗轮训是提高物业保安素质的重要途径。
1.每周一次的车辆指挥、队列训练、消防知识等培训,通过讲解、学习和培训使全体保安员在思想认识和日常工作中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增强保安队伍的工作能力。
2.定期对全体保安人员进行公司简介、发展方向、公司动态、公司精神的宣传教育,积极营造员工的荣誉感、上进心与责任感。
3.在日常工作中引导保安员提高服从意识、服务意识、文明执勤、礼貌待客,从而提高服务能力,在工作中尊重客户,教育员工从心里明白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客户的满意。
4.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对保安人员的仪容仪表、礼节礼貌、行为规范等问题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提高全员落实制度的自觉性。
5.每季度公司举行有针对性的军事队列、消防等比赛活动,从而激发公司各服务处保安队伍的团队意识和荣誉感,增强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向心力。
四、认真做好安保部全年的安全生产全方面工作。
1.严格按照安保部内控目标,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分解落实工作任务,责任到人,有效解决员工干与不干、干好干坏都一样的被动局面。制定全年工作任务,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各队各班组及员工,使全员思想意识全面提升,感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有动力。
2.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对本部门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记录并按公司要求发出整改通知和整改要求及时进行整改,真正做到以检查促隐患整改,以整改保企业安全。
五、加强各种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工作效率。
1.完善维保制度,明确责任。根据不同设备、不同区域,明确维保责任和工作流程,确保所辖设备处处有人管,件件有人护;制定具体的维护保养计划,确保设备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维护保养。
一
、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培训工作3、根据各类培训班的需要,认真做好培训班培训教材的选购、入库、销售工作,并将书籍的销售收入及时交局财务。上半年,共购进各类书籍5000多套(其中2009年导游考试系列教材3000套),到6月5日止,共售出2500多套,目前还在继续与各州、市旅游局办理导游资格考试用书的相关销售工作;
5、为加大全省旅游教育培训的宣传和交流力度,拓展旅游教育培训信息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完成了第一季度《**省旅游教育培训简讯》的编撰、发放工作;二季度简讯正在办理中;
(二)考务工作
7、根据《2008年**省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安排,于3月份组织完成了2008年**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及习题集的再版和订购工作,并组织有关专家、教授认真修编了《2009年导游考试大纲》及《考务相关规则》;
(四)其他工作
9、根据局党组的安排,积极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科学发展观是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的思想准绳和工作准则。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结合业务实际,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撰写个人总结,相互交流学习。通过本次活动,全体工作人员进一步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坚定了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全体干部职工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新的提高。
10、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导游考试考务工作管理水平和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在袁副局长的委派下,由局人教处、省旅游培训中心、昆明市旅游培训中心等4位同志于3月25日至27日赴四川省旅游局就导游考试相关考务工作等事宜进行了考察学习。
(五)日常工作
12、圆满完成了培训中心的2009年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劳动保障执法年检、社会保险、《机构代码证》等四项年检工作;
13、完成了局、处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2009年下半年工作要点
培训中心将在局党组和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围绕省旅游局2009年的中心工作,加大推进我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旅游人才培训相关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人才兴旅战略,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目标,以推进旅游教育培训改革发展、创新教育培训的机制体制为突破口,以导游考试考前培训、国际旅行社导游年检、领队年检培训,旅行社、旅游饭店经理等各种培训为
抓手,进一步充实和提高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手段,加大对旅游重点人才、短缺人才的培训力度。同时,继续全面提升我省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科学管理水平,为我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人力和人才保障。在局相关处室和局属相关事业单位的支持配合下,认真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培训、考务工作
2、在局导考办的指导下
,认真做好2009年**省全国中级导游员等级考试的报名、培训、考试等具体工作;导游等级考试为8月3日-8月28日。导游等级考试为12月5日;
3、认真做好各类培训班教材、资料的征订和选购工作。重点做好全省2009年**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和习题集、考试大纲销售工作。
4、在有关处室的配合下,组织开展好已定培训班的各项工作,如7-10月份拟举办的“导游资格考试考前授课教师及面试考官培训班”、“新考导游人员考前培训班”、“加试语种导游考前培训”、“中级导游等级考试前培训”、“出境旅游领队年检培训、新考领队资格考前培训”等等培训班;
5、认真做好二、三、四季度的《旅游教育培训简讯》工作,扩大我省旅游教育培训宣传和交流工作;
6、配合人教处完成2009年全省28家非学历旅游培训单位资质复核工作;
(二)其他工作
7、根据《**省旅游局关于实施行政问责制办法等四项制度有关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心将继续全面贯彻实施四项制度,结合自身的职能职责,对制定实施四项制度的方案进行科学分解职能,在明确中心各自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把四项制度的内容具体化,切实履行好中心的各项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树立中心良好形象。
8、加强与省外的交流学习,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拓宽教育培训工作思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组织全省旅游教育培训相关人员到省外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做得较好的省市、地区考察学习其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我省整体教育培训的质量。同时,促进全省各州市旅游培训中心的交流与合作。
9、加强与机关各处室,各州、市旅游培训中心的沟通和协调,及早制定2012年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计划;
一、目前现状
以靖边局为例:目前真正能全面、熟练掌握使用AO的审计人员屈指可数,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AO强大功能的作用;何谈AO和OA的交互。另外,为了应付上级下达的任务,一年也只好由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对好的审计人员勉强搞一二个试点项目。
今年要求县区审计局计算机审计项目要达到审计项目数的70%以上,AO应用实例撰写达到100%,计算机审计方法要达到50%;县区审计局公文起草、阅办、分发传阅等工作在OA系统中应用。
从实际情况看,离上级全面推进和运用OA审计的要求差距较大;与自觉地、主动地推动计算机和审计业务的融合不相适应;与外部的信息化环境不相适应;与全面推进审计工作向现代审计转型不相适应。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传统审计观念根深蒂固,对AO审计应用必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县级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的账簿审计模式上,依照过去的方法和套路来进行审计,传统的审计观念、方式和方法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审计人员目前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一时难以适应计算机审计;同时认为计算机审计专业性强,高不可攀。因此,审计人员思想观念没有顺应形势发展转变是限制基层审计机关AO审计发展的根本原因。
2、县级审计机关骨干人员缺乏计算机知识
目前情况,由于骨干审计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不够,严重影响了AO审计工作的发展,满足不了全方位、深层次开展AO审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审计人才断层,专业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以靖边局为例,现有业务股长11名,只有一名人员参加了省厅为期50天的计算机培训,虽说还有其他6名审计人员参加过培训,先后有23名审计人员通过AO资格认证考试,但还不能独立开展项目。上述情况表明,骨干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审计知识是不能开展大面积AO审计的主要原因。
3、外部环境制约,内部硬件不健全
计算机审计的全面、有效应用不仅对审计机关软硬件建设提出全新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于被审计机关电算化的发展应用水平。一是靖边局近两年应上级要求,购买了服务器,组建内网,但目前由于技术因素仍然不能正常运行,无法实现OA和AO交互。二是审计机关面对的是同样处于基层的被审计单位,真正实现高度电算化的单位凤毛麟角,这就导致在每年安排审计工作计划时,只能有针对性的选取电算化水平较高的极少数单位实施审计,这就严重影响了AO审计的全面实施和审计人员技术的提高。
4、培训机制不健全、针对性不强
现阶段审计机关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县级审计机关在招聘录用干部方面缺乏自主权而导致人员更新不及时;在日常的业务培训方面,对审计人员AO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没有充分引起重视,对AO审计的支持和发展没有形成制度化。同时由于上级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培训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也是造成县级审计机关在应用AO审计方面跟不上形势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AO审计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单位都将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管理和工作,面对这些单位庞大的业务数据手工审计是无法进行的,AO系统审计已经成为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运用该系统审计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提高认识:AO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AO审计既是审计手段的更新,也是审计观念、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的深刻变化。
2、加大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培训是在职教育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现阶段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最可行的方法。县区审计机关应建立一套完善、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很好满足推进AO审计的实际需要;在搞好全员计算机基本技能普及培训的基础上,分层次、有梯度重点加强审计业务骨干计算机培训,做到突出重点,培养骨干,将其逐步培养和锻炼成为推进计算机审计的“排头兵”。让更多审计骨干通过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拓展技能、提高能力,成为推进AO审计的中坚力量,培养和锻炼一批能熟练利用AO进行审计的审计人员。
3、强化考核,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对于AO审计取得优异成绩的审计项目,编写出优秀审计方法的人员,以及AO学习成绩显著的人员,要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开展AO审计项目条件较好,但未着手开展AO审计的,要提出批评。要把AO审计开展情况作为评选年度优秀审计项目的重要评选条件,并纳入股室年度考评。
4、加强领导,推动此项工作的全面进步
根据集团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结合薪酬管理目标,按照统一性和差异性兼顾的原则要求,坚持岗位价值和绩效评价在薪酬分配中的基础作用,调整优化薪酬结构,着力实施三统一(即岗位序列的统一、薪酬结构的统一和固定薪酬标准的统一),采用“固定+浮动”的管理模式,推进薪酬一体化,有效地解决重组过程中的薪酬有效整合问题。同时,按照国家关于工资分配“两同步”政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在企业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对煤炭等盈利持续向好的板块较大幅度持续提升员工整体薪酬水平,对化工等盈利水平平稳乃至亏损的板块稳健提升员工薪酬水平,努力保持薪酬水平及增长幅度和比例在同行业、同地区的领先地位,增强薪酬吸引力,构筑人才高地,稳定员工队伍,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树立导向,健全企业价值、岗位价值评价标准体系
积极借鉴世界500强企业的通行做法,大胆借助外部专业咨询机构,以全球企业价值、岗位价值评估工具为基础,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建立了符合河南能源化工集团自身特点的评价标准体系,统一价值尺度,实现内部公平。一是对所有成员单位实行企业价值评估。依据企业规模和价值链、岗位影响或贡献、管理难度、环境和风险4项因素,建立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与企业负责人基薪挂钩。二是对机关人员实行职务价值评估。以工作分析为基础,从影响、解决问题、领导力、沟通、知识和工作领域6个方面,结合集团具体管理幅度、跨度及职位特点,建立起涵盖12个维度、53个要素的机关管理、技术及研发人员职务评价标准体系。三是对矿厂操作人员实行岗位价值评价。按照岗位劳动强度、劳动能力、劳动难度、环境危害、人际关系、劳动责任6项要素,建立岗位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3梳理岗位,开展全方位开放式岗位价值测评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涉及7大产业板块,地域覆盖广泛。受历史因素影响,不同单位间的文化、管理差异较大,同样岗位名称不一样、同名岗位职责不一致,难以实现统一高效管理,给岗位价值测评带来了极大障碍。为此,我们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岗位标准化、一体化和规范化工作。首先,分板块开展岗位梳理,将各单位申报的11000多个岗位整合规范为24个专业、1049个岗位,为下步撰写岗位说明书及岗位测评、归级打实根基。如煤炭板块梳理为煤炭生产、矿建、洗选、铁路运输、机修等岗位。其次,组织各单位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在咨询专家指导下对统一梳理后的全部岗位统一编写岗位说明书,做到岗位名称规范、职责一致、技能分级科学。最后,通过经验评估、综合平衡和多方论证等方式,分板块按测评要素对各岗位价值进行科学测评,并依照测评结果对各个岗位进行科学归级,确定岗位价值序列,并将其作为薪酬制度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4开展调研,保障内部一致性和外部竞争性
在企业内部,统一设计调研表格,并根据各类区队(车间)劳动岗位在生产环节中的不同分布,重点选取代表性岗位进行分类调研,每个典型岗位又按初、中、高3个技能水平分类统计,掌握一手资料。外部调研方面,选派精兵强将赴北京、山东、山西、安徽、河北等地大型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参考市场薪酬价位,结合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阶段,对高管人员、技术骨干、一线岗位采用90%分位值;其他替代性强的一般岗位采用75%分位值,保持薪酬水平在同地区、同行业的竞争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5健全制度,建立多元化全面薪酬管理体系
(1)建立基于集团管控模式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适应集团化管控的需要,建立了“预算+监控+统算”的工资总额管理体制,各单位负责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对本单位的工资总额进行自主预算、自助管理,集团公司负责过程监督、结果考核。同时,引入科学发展指标,工资总额除了与收入、产量、利润等经济效益总量挂钩外,还与人均效益、效率指标挂钩,不但考核各指标的当期计划完成率,还考核同比提升率,这样就由原来单一的工效挂钩工资总额事后核算,变为事前对工资总量和水平进行调控,也引导各单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合理调控工资总量和增长水平,确保重点工作、重点激励,实现发展由依靠增加投入和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创新管理转变。
(2)建立基于企业价值评价的职业经理人年薪制度。年薪主要由基薪和效薪构成,其中,基薪是按照企业价值测评结果排序确定,同一价值区间的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基薪标准一致,实行同价值同基薪标准,以企业经营起点的公平一致来体现基薪的规范有序性;效薪是按照实际经营业绩和效益效率核算,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引导分配向高业绩、高效益倾斜,充分体现出经营者在企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倾力打造和培育企业家队伍。
(3)基于职位评估的机关人员宽带薪酬制度。战略重组后,按照集团发展战略和管理体制要求,本着“精干高效”原则,对各级机关进行了合并和压缩,实行扁平化管理。适应这一要求,设计了机关管理-技术人员宽带薪酬制度,主要由职位工资、绩效工资和奖励3部分构成。职位工资方面,由原来的十几个级别压缩6个薪级,并加宽了每个薪级的薪档,突出员工能力横向拓展,只要员工在自己岗位上不断提高技能、改善绩效,就能获得更高的薪酬。绩效工资方面,根据岗位高低逐步提高绩效工资所长比例,最低岗位为45%,最高为70%。制定了绩效考核办法,从工作计划完成率、重点工作效果、创新性工作开展情况、协同配合等方面进行考核,以考核结果兑现绩效工资,同职级岗位因考核不同,工资差异很大。有效打破了传统薪酬等级观念,引导了员工重视个人技能的增长和能力的持续提高。
(4)建立了基于岗位价值测评的矿厂岗位效益工资制度。为进一步加快各产业板块深度融合,统一构建薪酬体系,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订了适用于各基层矿厂除班子成员以外所有管理、技术、操作和工勤岗位人员的岗效工资制度。主要由岗位工资、效益工资、津补贴3个单元组成。其中,岗位工资是主要体现岗位劳动差别的工资单元,依据员工所在岗位价值评价结果和企业当前薪酬水平,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因素,由集团公司统一确定,在一定时期内不随企业经济效益上下浮动,反映企业工资分配的有序性,体现了规范性。效益工资在一定时期内根据企业实现的经济效益和员工岗位劳动绩效贡献确定,随单位整体经济效益和员工技能素质对岗位绩效的贡献度上下浮动。同时,各单位可自主掌握效益工资与量化考核、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和市场化考核的关系,鼓励创新二次分配形式,根据员工个人绩效贡献自主分配,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杜绝了“出工不出力,出勤不出效”现象发生。实行矿厂统一岗效工资制度,进一步加快了集团公司各板块深度融合,增强员工公平感、归属感,激发广大员工积极投身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宏伟事业的热情,实现集团公司薪酬管理水平现代化、科学化。
(5)建立基于员工职业发展的“H”型双通道薪酬制度。针对长期以来管理、技术人员岗位晋升通道单一、技术通道不通畅、大量高技术人才聚集在管理职务序列中的问题,积极倡导职业化理念,建立“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让具有管理才能的人才进入管理通道,让在专业技术上有建树的人才进入技术通道。管理和技术职务分别一一对应,设置了10个职级,同职级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享受同等待遇。有效解决了原来技术人员晋升通道狭窄、竞争单一行政通道的发展瓶颈,树立了职业化理念,使每名员工都能根据自身特长、特点、专业选择合适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不仅能吸引人才,也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6)构建基于业绩导向的全面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各产业、各单位生产经营特点,分板块建立了个性化的业绩指标考核体系,通过单位、个人工资与经营业绩、个人贡献联挂考核,树立分配导向,发挥薪酬激励作用。对各级机关管理人员,创造性地提出了“KPI+360°反馈+专业化综合管理评价”全方位考核方式,将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实现了对各级管理人员绩效的全面衡量,有效调动了各单位、各类人员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6加强薪酬管理和调控,保障贯彻执行
按照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重组后“管宏观、管制度、管标准、管考核、管结果”的定位,着力构建“集团公司→成员企业→基层矿(厂)”分级管理模式,明确职责,理顺流程,在实现平稳过渡、调动各单位薪酬管理积极性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其中,集团总部主要负责制定总体薪酬政策与基本薪酬制度,审批年度工效挂钩工资预算总额,并定期对其工资发放情况进行调控和监控;具体负责成员企业、直管单位班子成员及总部机关员工的薪酬管理。同时,借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制定各项管理流程,加强对成员企业、直管单位的薪酬管控,加强分析和预警,保障集团公司薪酬政策与发展战略的协调一致,薪酬结构、薪酬水平科学合理,规范有序。
7多元化全面薪酬管理体系实施效果
[关键词]高校院系 管理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80-02
在高等院校管理体系中,高校负责整个学校的发展、战略决策和宏观目标的制定,院系则是依据高校的总体目标负责对机关各项政策、计划、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院系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处于人才培养和高校管理的一线,作为实施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直接执行单位,其管理工作的优劣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作为高校院系管理工作者,应该不断总结和探讨院系管理经验和管理规律,并把如何提高院系管理质量和水平作为不断实践和研究的课题。
一、做好动态和静态的双向管理
学院是一个中间的行政管理层次和学术管理层次,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既要作为学校的分支权力机构下达、分解学校的管理方略,也要作为系、专业甚至教研室等基层单元的集合体上传、反馈基层的特殊性,并使上下两层在此交汇,提高学校方略的可操作性,提升基层单元建议的普适性和政策性,并消融上下层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1]作为院系管理机构,怎么把学校机关各部门的任务梳理好,怎么让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确保工作质量,是对管理者工作能力、工作艺术的考验。实践证明,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一环。
静态管理是一种“法制”管理,是靠规划、计划和规章制度来调控各项管理工作的。相对于其他的行业来说,高校的工作内容相对稳定,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大项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年度或学年、学期工作会议上均有布置,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比较健全,所以,对计划内、常规性的工作,作为院系一级管理机构,要突出静态管理,强调各项工作的计划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不开形式主义的会议,不增加脱离实际的要求,不进行频繁的工作检查,尽量不给教研室主任和一线教师增加工作负担,不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让常态化管理制度主导日常工作,为教学人员营造一个宁静和潜心研究的工作环境。动态管理是管理过程中根据工作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的随机调整和改进。院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教学计划的实施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由于教学实施过程是一项连续不断又涉及诸多要素和人员的工作,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院系管理人员,勤到教学一线,了解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和解决教学工作落实中的问题是保证教育教学计划完成质量的关键。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对于一项新的任务,如果只靠一纸文件或一次会议布置,会由于相关部门解释不到位,教学人员在落实任务时常常很茫然,加之基层教学单位对任务理解上的偏差,实施结果常常会五花八门,相差很大。[2]所以,院系领导要加大动态管理的力度,相关管理干部一定要勤到教学现场,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准确向上级机关反馈工作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帮助教学人员解决落实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偏离目标的做法及时纠正,只有这样,才可以少走弯路,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完成质量。
二、在不断创新中提升管理工作水平
开拓创新,勇于探索是高校对各级管理人员提出的客观要求。由于院系不是高校管理的顶层,实际工作更多地体现在其对上级政策指令的执行性,所以,一些院系管理干部对工作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管理过程中常常所依赖的是经验的积累、常规的运行和传统的延续,缺乏对现代管理模式的运用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系管理工作的质量。事实证明,院系管理不只是进行各项活动的简单的事物性操作过程,管理人员如果仅仅靠经验,靠原有的管理方法或加班加点的苦干,很难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水平。院系管理人员只有学会创造性思维,多在创造性工作上下工夫,部系的各项工作才能充满活力。
院系管理人员处于教学管理的一线,既了解教研室和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又深知教学人员的需求,在协调解决各种矛盾的同时,院系管理人员应主动作为,善于用创造性的思维思考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求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案和措施,这就是改革中的创造性思维。不拘泥于已有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敢为人先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常常会使管理工作质量得到质的升华。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传统的工作分解法改良为三维工作分解法,一是按完成任务的时间分段,即在完成某一件复杂的或大项的工作时,合理地分配每段时间要做的事情,分步实施,分段验收;二是按任务的内容和性质分段,结合教研室现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教学管理上的优势,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教研室,分头实施,共享结果;三是按任务的层次分,将任务按不同的完成对象分解,将任务具体分派到院系领导、机关人员、教研室主任、教员和实验员等手里,减少无关人员不必要的劳动,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另外,在上一轮院校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对大量的教学文书进行整理和检查,创造性地提出了“六查三对”工作法。“六查”,即查人才培养方案、查课程标准、查教材、查教学实施计划、查教案、查课程总结,从纵向上保证各教学环节文书的齐全;“三对”,即核对各环节教学文书的时间、内容和标准,从横向上检查教学文书的质量。“六查三对”工作法,增强了基层管理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发挥好柔性管理的正向引导作用
教师群体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都有其独特的判断能力,较少迷信和盲从他人,难以接受命令式的管理,更反感学校管理者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推动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3]多年的基层管理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将柔性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院系的管理,不仅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需要,更是学校基层管理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柔性管理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本,以人性的关注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实现管理效益的最高境界。
一是注重教师的公平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涉及教学人员利益和荣誉的问题上,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院系领导不要搞小圈子,不要以个人的喜好定调子,应从调动全体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充分发挥教学人员个人长处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公平公正的办事,培植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教师的满足感,赢得大家的信任,为做好各项工作打好群众基础。二是保持和教学人员融洽的人际关系。院系管理干部平时应注意在工作中与老师们的感情联系,通过尽可能多的接触,与老师交朋友,真心爱护教师,保护教师,关心教师。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竭尽全力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当教师的利益受到侵害或教师被误解时,要敢于直言;当教师遇到困难时,要尽力为其提供真诚的精神和物质帮助,通过融入真情,形成强大的情感凝聚力。三是要善于沟通协商。一线教学人员普遍学历较高,一些教师资历深、年龄较大,一些教师在教学或科研上能力很强,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他们办事认真,责任心强,自尊心也强,院系管理干部在管理工作中更要注意柔性管理的运用,不以“官”威号召人,而要以人格折服人,遇事主动与教研室主任协商,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量采纳他们的建议,尽量站在教学人员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设计工作。当发生矛盾或需要改变原工作计划时,应把理由讲清楚,取得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才能形成完成学校各项工作的合力。
总之,院系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高校院系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探索管理规律,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艺术,才能适应高校院系自身发展与需要,才能提升高校院系管理质量和水平。
[ 注 释 ]
[1] 李素芹.我国大学学院地位浅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2):90-94.
(一)设备资产管理方面
.设备合理配置,逐步实现资产多元化。我院及所属各专业各部门,应合理配置设备,充分发挥设备效益,做到高效优质。为此,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发展情况,综合生产计划的实际需要,灵活的选用,购置和引进,保证设备配置的合理性。在今后五年的设备配置发展过程中,应考虑探索设备资产的多元化,院投入设备资产应着重在技术先进,潜在效益高,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面。而对于一些价值相对较低,工艺简单,投入产出比不高的生产设备和工具类设备(如车辆),可以制定政策利用社会资金,职工资金或职工入股的形式配置和购置。前几年我院在资产多元化方面有所尝试,但成效不大,纠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产权不清,政策没有连续性以及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国家确定的企业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勘察设计单位改革方向是科技型企业;我院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也在于此。我院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在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上。因此,十一五期间,我们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进行重点投入同时,加快资产多元化的改革步伐。
.建立和健全设备合理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实现技术与劳务分离打好基础。针对各专业设备的不同情况和要求,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岗位责任制、设备操作规程、计划预防修理制度、维护保养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是合理使用设备,降低使用成本的重要保证。年继续在岩土专业勘察专业搞好设备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岩土各公司在内部实行技术与劳务分离,要着重培养一批责任心强,高技能,有一定管理水平的设备与劳务管理人才,使设备管理专业化。逐步向设备与劳务管理实体过度,实现技术与劳务分离。加强项目管理和项目核算,形成以项目管理为主体,设备服务为保障的施工与管理体系。建立实际有效的管理机制,研究和制定各项配套政策,使岩土专业在市场上更具活力,更有竞争力,从而提高赢利水平。最终让岩土专业走向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企业之路。勘测专业,在以有工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科学核算成本,加强班组责任制建设和考核。大力推进新型,先进仪器设备的开发和使用,为我院开拓和延伸勘测市场打好基础。
.加强资产的基础管理,运用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方法,实现集约型管理。资产生命周期管理包括了对资产的采购、跟踪、维修保养以及出让四个阶段的管理。企业资产生命周期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效率和设备完好率等,更可以改善我院经济的运行状况、提高利润率以及资产回报率。结合我院的情况,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我们要紧紧抓住一个基础,围绕一条主线,既:以资产、设备前期管理、运行历史及台帐为基础;以工作计划的提交、审批、执行为主线,按照缺陷处理、计划检修、预防性维修、预测性维修、技术改进几种模式进行管理,以提高维修效率、达到降低总体维护成本为目标。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折旧管理、维修管理集成在一个数据充分共享的信息系统中,按照权责明确,分层管理,评价考核的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后五年在我们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组织培训,科学设立工作流程,强化全员成本意识,实现集约型管理。
(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完善人员配置,建立合理的人员使用机制。人员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有利于充分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企业各资源要素中占据首要地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竞争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十一五期间我院要建立一套人员培养、选拔、引进和使用的政策和机制,达到充分挖掘每个职工内在潜力,实现人员与工作任务的协调匹配,做到适才适能,人尽其才,力争使我院的人力资源得到高度开发。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成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民营企业发展朝气蓬勃,改企建制工作方兴未艾,所有迹象表明人才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人才将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我院在未来五年内要下大力量进行人才工程建设,使人才成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以人才工程为基础,结合我院的实际和发展需要,调整人才结构,把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经营人员,专业技工等全部纳入人才引进,培养和考察的范畴,全方位、有重点、分层次的进行人才工程建设。要切实落实人才建设所需要的机制,环境和条件,要有大的投入,组织管理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为青年人才施展才能搭建舞台。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建设一支符合我院发展需要的有自我创新能力的,强大的人才队伍,使人才成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激励系统建设,进一步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和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成员长期的协作努力,如何激发调动全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是一个永久的基本课题。近年来,我院始终把激励系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职工的凝聚力得到很大增强,但随着企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有些方面已不适宜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结合实际逐步改革。在今后五年的工作中,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现阶段,企业职工的需求结构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既注重物质利益的实现,又要追求精神需要的充分满足。一方面要运用工资、奖金、福利,工作条件等物质激励手段,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改革分配机制;突出效益优先的分配原则,在努力提高全院职工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加大向院骨干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充分发挥骨干力量在实现我院发展战略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精神激励手段的作用,全面满足职工在尊重、发展、成就等方面的精神需要。要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和谐环境;要创造一个追求进步,比学赶帮,不断创新的竞争环境;要创造一个爱岗敬业,院荣我荣,追求卓越的发展环境。
()职工参与管理。职工参与管理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制度,也是激励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要不断赋予职工在管理和工作中较大的自主权和参与权。通过参与管理活动让职工更多的了解我院的制度、经济,发展等有关情况,提高管理和工作环境的透明度,使职工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情绪,形成心理上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充分调动职工的个人潜能,发挥聪明才智,为我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改革方面
推进改革,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项重要部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自身生存的需要;是我院实现发展战略的需要。改革要在认真总结分析我们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以有利于市场经营和企业发展为目标,积极稳妥,分布实施。
.机关机构改革。机关机构改革是我院总体改革的先导和重要内容。改革要以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模式和机制,改进作风,提高职能部门特别是综合部门宏观管理效能,为实现民主管理与监督,提高决策水平,促进发展,提供保证。通过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机构设置过多、管理不顺、管理职责分散的问题;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解决人员编制过多、岗位责任不清、人员忙闲不均、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建立一个设置科学、运转协调、结构优化、行为规范、办事高效、素质优良的机关管理干部队伍。
改革要坚持精简高效原则,调整机关机构设置,实行分类管理,把机关人员编制在全院职工总数的左右。第一步,把以业务性、服务性、经营性职能为主的部门从机关剥离出去,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市场营销中心等机构,实行执行计划指标,内部银行独立核算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院在两年的时间内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第二步,把以专业性为主的部门按业务部门管理;以服务性、经营性为主的部门转为服务或经营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
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围绕发展战略,逐步建立适合我院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建立重实绩、重贡献、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推行聘用制合同制破除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事业编制的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利用相关政策,制定配套政策,合理安置未聘人员。不在事业编的职工、新入院的职工在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况下,原则上签订“劳动合同”。在今后的人员招聘和用工问题上,院、公司及各部门一定要严把进人关。一方面要有法律意识:十一五期间,国家把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其核心就是就业和合法用工。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用工制度,克服用人的随意性,避免不当用工,给我们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问题和矛盾。另一方面要广开渠道,按照我院人力资源规划,积极引进我院发展需要的,专业对口的,岗位明确的各类人才。
()建立和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全员岗位责任制,实行全员岗位管理。在干部管理选拔任用中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易岗易薪,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干部级别待遇终身制。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聘任期限,竞聘上岗,择优聘用,评聘分开。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封存档案工资,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将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积极推行按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的试点,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论文摘要:基层事业单位的基建档案,存在职责不明、保存不妥的现象,造成了不良后果和损失,因此,加强基层事业单位基建档案管理,要在组织领导、建章立制、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做到领导重视、相关人员通力协作、及时收集、按时归档、严格交接,推动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基建档案是指在基建管理和基建工程项目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材料等,它既是建设过程的真实反映和记录,又是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也是单位维权的凭证和依据。基建档案具有内容的单一性、载体的多样性、形式的特殊性等特点,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基建档案的内容、形式、载体等属性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以基建工程项目为中心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具有全面化、精确化、系统化的成套性和现实性、专业性要求,而一个完整的基建工程项目要经过立项、设计、施工、竣工等阶段,要经过主管机关、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好多部门,给收集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就此对基建档案管理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加强领导,建立档案组织
抓好基建档案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基建档案管理工作,提高认识,从监与管两方面入手,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应给以多方面的支持和提供可靠的保障,用规范化、标准化来要求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和开发利用工作,建立起"内外"有别而又相互统一的档案管理网络。"内"就是要协调内部各职能部门增强档案意识,注重收集与及时移交,防止档案材料的散失;"外"就是要抓住每一个环节的档案收集,积极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负责人及档案人员通力协作,以保证归档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系统。建立档案管理组织,不仅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必须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要明确有关人员与部门的职责,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将基建档案工作作为硬任务列入工程条款,将基建档案工作以法律文书的形式规定下来,鼓励和支持档案管理人员深入现场收集档案资料,作为档案人员应有针对性地列出所需收集的资料名目,自建设项目开始,就积极介入。
2建立健全基建档案管理制度、编制分类方案和规则
制度要健全,执行要坚决。按照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国家规定的有关规定与标准,对已经收集的文字、图纸、图片、声像等资料,应根据基建档案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在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分类整理,设置相应的归档类目,如它所包括基本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档案、基本建设施工档案和以竣工图为核心的工程竣工档案等。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制定本单位的基建档案管理实施细则,细则应主要明确本单位基建档案的范围,归档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基建档案的移交与整理、保存与借阅的要求。这样就可以在组织基建档案的过程中给相关人员提供标准,增加基建档案资料整理的可操作性。
资料要齐全,内容要完整。要达到此目标要求,应该重视抓好资料的收集工作,坚持工程项目建档工作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要求与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同步,坚持档案部门与基建部门相结合,编制分类方案,正确区分和把握依据性文件、基础性文件、工程设计文件、工程管理文件、施工竣工验收及文件、基建财务文件、监理文件等的分类工作,齐抓共管,进一步做好基建竣工归档工作。
管理要及时,立卷要规范。为确保基建工程档案齐全、完整、系统,就要把基建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计划、检查、总结、验收各个环节的工作相联系,同步进行,做到工程进度到哪个阶段,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跟踪到哪个阶段。立卷做到格式统一、字迹工整、图像清晰,同时根据基建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对基建文件材料的内容、价值、数量和载体形式进行系统整理,按工程项目组卷,使档案资料做到文件齐全、分类准确、体系鲜明、方便管理,方便利用,保持其整体功能。并将立卷好的档案按规定移交有关档案管理部门,严格交接手续,认真核查案卷质量并确保档案的完整。
3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
一个单位基建档案管理的好坏,不仅与本单位的档案规章制度健全与否、主管档案的领导的思想观念、档案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更与档案资料的组织者对档案资料的重视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基建档案作为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于今天,有利于未来,为历史查找、产权查证、经济纠纷以及科学研究提供素材,针对某些领导和技术人员档案意识薄弱、档案管理人员与负责基建人员工作不协调、缺乏基建方面专职人才、施工企业一般比较重视工程质量和进度等现状,一是要结合建设项目的特点,加强对基建管理部门、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项目设计及建设施工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将基建档案工作作为硬任务列入工程条款,将基建档案工作以法律文书的形式规定下来,引起参建单位的足够重视,自项目建设开始,应该组织其学习、贯彻国家关于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办法,强化岗前培训,要求做到统一的要求、标准与格式,严把档案质量关,要求做到技监与基建档案同步进行、工程建设与档案材料的积累、整编、审定同步进行,系统掌握项目开工前、项目进行过程中、项目竣工后档案工作的不同点与侧重点,既瞻前顾后,又紧抓过程;二是要组织本单位档案人员及其相关人员,认真学习贯彻《档案法》及国家关于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办法,在各部门间形成档案共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自觉增强责任意识,做到主动出击、提前拟定计划,实行跟踪收集、动态收集、严把质量,同时要求档案人员,要根据工程进度,紧密与参建单位的经理、施工人员等联系,争取配合,做到边施工、边检查、边记录、边收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