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的应用范文

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的应用

第1篇: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的应用范文

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是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的中文解释,简称为GIS,其对空间数据具有采集、描述、管理、分析、存储、检索、查询、显示等功能,是现代化的计算机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下,通过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够有效实现“为我所用”的功能。在这一技术下,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操作,可以充分实现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实现对地球表层空间数据的描述、分析、存储和检索。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过GIS的强大功能,可以有效实现对地理数据的处理,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显示、数据分析、数据操作、图像处理、数据存储以及输入输出等。

首先,关于数据的采集和输入功能,对外部的原始数据进行采集,并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但是,在分析之前,系统将会到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从而将原始数据以系统内部格式的方式存在。

其次,在地理信息系统下,具有属性比你和图形编辑的数据编辑功能。关于图形编辑,主要承担校正误差、拓扑关系建立、图形编辑、变换和修饰以及图幅拼接等。在属性编辑功能下,该功能与数据库相对接,做好数据库管理工作,常用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指删减、增加和修改等。

第三,关于数据存储、管理方面的功能,主要是完成数据存储功能,将某些特定的数据进行存储,存储介质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能是外存储设备,也可能是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这要根据数据文件结构来分析。而在数据管理方面,主要借助逻辑数据进行关系的建立,并通过关系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管理。

第四,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下,可以实现对地理空间的查询与分析。其中,主要的功能有数据综合分析、数据查询检索以及操作运算等,从而在数据库、存储装置以及文件中得到要想的目标数据,可见其查询及检索的功能强大性。另外,借助GIS技术,可以实现对目标地理空间实现全面分析。

第五,与计算机系类似,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具有数据显示与输出的功能。通过显示器,可以将数据、结果以及中间的分析过程进行展示,其中,主要是分析过程的显示、图形数据的编辑。借助GIS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可以将结果进行远程传输,同时也可以通过打印机、绘图机以及计算机显示屏显示结果。

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在环境管理方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具体到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国家和各级环保部门需要在工作中遇到大量的数据和统计报表,从而获取准确的环境质量情况。如果单纯依靠人工手段,面临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势必会让人束手无策。而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正好可以实现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从而优化了各类环境资源的管理,尤其是生物资源、水资源、大气质量、社会经济等。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优化的同时,能够有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发展规划、环保统计等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2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中,将其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其技术应用,可以有效实现对土地利用情况、大气质量、地下水质、地表水质量、点、面源污染等数据的集成和管理,从而通过庞大而精确的数据对环境影响作出评价,成为辅助决策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工程项目的建设,通过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路径、影响情况及危害程度,为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

3在面源污染问题方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环境科学领域,面源污染问题一直是重大研究课题之一,是现实中对环境影响较为严重的污染类型,再加上其成因复杂,受影响范围广,因而难以有效分析和控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介入下,可以将地理资源与面源污染模型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河流的综合分析,并以图形的方式进行结果输出和显示,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分析下,对易受侵蚀区域进行标记,合理评价面源污染,并根据土地的利用情况实现合理分配,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4在水文环境管理方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下,环保工作中的水文、地形、土地利用等数据均可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并通过该技术所带有的特定程序,实现对水文环境问题的分析,从而有效促进水文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比如,在GIS技术下,将栅格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搭配上有限元分析法,可以实现对暴雨径流问题的分析,并以图形的方式显现出来,图形中对洪水泛滥区域以及高径流量区域进行特殊标记,并对洪水可能带来的灾害进行模拟,尤其是洪水灾害对地表物质和土地利用情况的影响,这样的分析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的选址以及建设中。与此同时,在GIS技术下,由水文数据、地质数据、降水量、含水层、土壤情况等组成的数据库,可以有效满足工程设计部门对于水文情况的查询、检索需求,为科学决策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结语:

在当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也不断完善,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的日渐成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这对于促进环境管理的集成化和高效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态,申元英.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流行病学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3,11:2005-2009.

[2]黄菊.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03:110-111.

[3]单礼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27:73+75.

[4]马超群.浅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5,22:219.

[5]马宇航.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5:101.

第2篇: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学生素素质;途径;分析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地理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念,进而体现地理教学在高中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关键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当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日益丰富,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

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地理环境知识,是一门兼具社会和自然双重属性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有:第一,综合性;第二;地域性;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因此,地理学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关键性。

(一)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地理过程的想象能力以及简单预测能力、空间分布的觉察能力、空间作用的概括分析能力、区域差异的概括分析能力、空间定位分析能力。同时,地理学科也涉及了高中其他学科素质,例如文学素质、史学素质以及物理素质等,因此,在素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1]。

(二)人文素质。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地理教学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一定要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环保意识以及资源节约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发展观,强化学生保护环境、关心生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地理信息素质。地理课程是一门主要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的教学课程,因此,地理信息素质可以定义为:地理信息态度、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以及信息知识的综合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素质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借助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相关途径

(一)营造信息资源环境。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优化教学资源,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对学生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要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现代化的3DGIS、WebGIS、虚拟 GIS以及多媒体GIS等地理信息系统,同时还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网络等信息技术,构建教学网站、教学平台以及教学资源库等资源环境,如当前十分流行的翻转课堂与“慕课”的充分结合,教师在转变教学角色的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的优势,引导学生从网络课堂中获取更多的前沿知识和信息资源。又如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app-store软件平台,其中就蕴含了大量适用于地理教学的相关程序,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够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同时,在课堂下,教师还要积极开展实践考察、科技小组等校外探索活动,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与自然环境充分接触,在自然环境下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2]。

(二)构建地理教学新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教师要通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所提供的服务、资源和环境,而不依赖技术人员,自由轻松根据教学内容构建教学环境。同时,学生借助云计算也可以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添加一些地理学的新成果以及新技术,例如数字地球、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等,用现代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积极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教学平台以及活动体验为教学基础的开放性、动态性教学模式,将人地关系、生态资源以及地理环境等知识充分结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探索性以及主体性,在强调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素质,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3]。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关键渠道,教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课堂教学中,要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素质进行培养,在课堂下,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将地理知识从书本搬到自然环境中,通过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进而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静萍.借助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素质[J].信息技术,2016,06:164-166.

第3篇: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的应用范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意义

1.两者的整合是响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工具一般都是教科书、地图、模型等比较呆板的教具。这样的工具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直观地将地理知识传递给学生,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听课效果不好。[1]在这样恶性循环的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学一直不见起色,更没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视频等资源,可以形象地将世界的风景、地貌展现给学生,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响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让学生不再简单、机械地对知识进行记忆,而是在活跃的氛围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体制下,应该在强调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多关注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在学校教学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当前的社会相适应。

2.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地理学科的学习形象生动

地理教学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在接触地理时往往因为没有身临其境的感悟而不能够理解地理知识的原理,在头脑中无法建立起地理的三维知识网络,使得地理学习十分艰难。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一系列图像、动画、声音的方式,将地理事物展现在课堂中,将涉及地理方面的时间、空间信息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地理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改革教学方式,用新颖的方法使地理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形象的教学环境中兴致盎然地学习,这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景象。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查询地理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般会口头或书面留给学生一些课后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做好地理课程的预习和复习,而学生一般比较不情愿地接受这种方式,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教授地理的方法也在逐步革新之中。例如通过制作幻灯片,将知识和问题设置在其中,图文并茂,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课程的学习后再回答问题。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通过BBS平台反馈给教师,让远程教学成为一种必要的补充手段,实现家校及师生间无障碍的交流。[2]

2.通过多媒体资源营造探究氛围

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对问题的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让学生既学习了地理知识,又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使用多种新颖的手段营造探究氛围,不再受到教学设备落后等硬件设施的限制。如讲授关于各国的旅游景点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任务分配,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对旅游景点的相关知识进行收集和归纳。[3]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的能力,又在小组配合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其团队合作的意识。这些优势只有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整合的前提下才会产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不能独立完成的。

3.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

师生进行交流、沟通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交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双方的距离明显拉近。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例如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知识的任务,并用Authorware设计交互式练习,通过网络平台传递一些知识资源或解答学生的问题,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度,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学生因为对新的学习工具比较新奇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既能够解决一些地理事物抽象、不具体,使教学难度加大的问题,又能够寓乐于学,让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整合的做法是时代的产物,也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文英,赵荣静.小议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J].成长之路,2009(16):83.

第4篇: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74-01

1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在近些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工作中,广大教师已经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并且大胆尝试与之匹配的新型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所拥有的声音、图像、动画优势对处于青春活跃期的初中生有更高的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明显。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利用的不合理上,没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机融合”,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学课件设计过于刻板

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应用中,有些教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将黑板上的板书生搬硬套成白底黑字的PPT课件,没有对课件进行认真的设计。这在客观上的确减少了书写黑板板书所耗费的时间,但是,往往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解,这种使用得不偿失。还有一些课件,虽然图文结合,设计精美,但也只是电子版的教科书,课件呈现的内容课本上都有,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突出重点

过于刻板的PPT教学课件设计,会让信息技术的平台形同虚设,甚至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不加筛选地在所有环节中加入信息技术辅助方式,也会让人徒生宁缺毋滥的感叹:处处用等于没有用。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凡是能用信息技术支撑的地方一定会用,没有考虑是否需要用及如何用,这就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沾边就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的使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甚至用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偏离教学内容,效果适得其反。

2 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实现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创新

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课程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步骤,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即学生在地理课堂应该学会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效果最佳。这就需要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地理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方法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方面考虑,因为信息技术在这两方面的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1 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与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对教学过程做出详细的步骤规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以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这类教学内容为例,我在课件设计中注重其美学意境的展现,采用水墨风格的背景作为本课程PPT的背景。将课程目的、学习资料、相关情境讨论及本课课堂评测等部分精细排布在PPT课件中。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协作式和自主探究式两种方式。信息技术平台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设计的流程主要是这样的:第一,情境导入。以第六次火车提速的有关内容导入这节课。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主要内容有:火车已在现有铁路上第六次提速,也是最后一次提速,今后为了使火车更快些,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磁悬浮列车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为什么中国先在京沪之间建高速铁路呢?为什么先在上海建磁悬浮铁路呢?我们有哪几种交通运输方式?我们学校附近就有汽车站,为什么?能不能布局在十字路口?探究题出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把学过的知识点和生活联系起来,能进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观察智能。

2.2 加强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独有的声光电媒介,可以让教学内容以更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并且记忆深刻。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3 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

初中地理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常识和知识,也应该将德育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给学生。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提倡可持续发展,表现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教师也应该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对身边的一草一木心存仁爱,保护环境为国家未来建设出力的观念。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创新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 对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条件进行更有效的利用

在教学方法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和提升,是初中地理教学目前的趋势,在这个基础上有效利用现存的教学软硬件设备也很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学习地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合地理资源,解决地理学科中的疑难点;设计地理学科学习平台,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需求;设置有效的交流平台,供学生之间知识经验共享所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条件,使教师致力于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专注于技术使用,才能真正改善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山东省平度市同和中学,山东 平度 122000)

参考文献:

第5篇: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地统计学;多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83-03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在科学交流中的广泛应用,不同学科间的纵横交叉与相互渗透已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学科之间关系的动态发展往往通过知识流动的形式来维系,正是这些动态变化的知识流动促进了学科发展,加强了学科联系,同时也传导着学科变化。另外这些新兴技术越来越完善的理论体系化与应用广泛性逐渐影响着一些传统的专业学科,实现多学科融合,多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成为目前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1]。这一发展结合了传统专业雄厚的知识背景与新兴专业的科学技术优势,实现传统学科与新兴技术共同发展与进步的双赢局面。而《土壤地理学》课程正是其中受到影响的学科之一。《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利用以及土壤资源保护的科学[2]。随着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扩张,特别是近年来空间数据的急剧增长,不论是自然地理数据或者社会经济数据都以井喷式的速度涌现出来,能够合理利用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和空间数据可以会为《土壤地理学》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便利。

一、传统土壤地理学概况

1.土壤地理学自身特点。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土壤形成分类、调查制图、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利用以及土壤资源的保护等,是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和高等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以土壤与环境之间的这一特殊矛盾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和分布规律,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综合性[3]。为此土壤地理学自身的特性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的土壤学知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空间探索性与属性信息的空间化,而对于土壤属性信息的空间化是传统土壤学所不具备的知识,为此需要学生在掌握好传统土壤信息的基础上应该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知识以及地统计学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摆脱纯粹性学习和接收知识的阶段,进入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为学生以后从事科学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因此,从土壤地理学自身的特性以及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教学的目标来说,立足于传统土壤学基础上,实现多学科融合,从更全面合理的角度来教授土壤地理学课程是势在必行的,并且反过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土壤信息的空间化以及土壤发生、发展、分布的规律性。

2.土壤地理学多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土壤学作为一个传统的基础学科有其深厚的学术背景知识,土壤地理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需要在保留原有的土壤学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发挥多学科的优势,使其为科研与学术研究而服务。土壤地理学作为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的边缘学科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为尽可能地发挥其优势并培养全能型的人才,需要学校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并制定合适的、具有应用性的课程目标,从而为社会提供适应性强的人才,为科研院所提供多学科背景知识的学生。目前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应用的广泛性,运用GIS技术来进行数据管理与图形可视化显示,以及运用地统计学知识进行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是土壤地理学自身学科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满足社会和科研院所人才需求的重要选择。由此可见,多学科融合在土壤地理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其自身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二、多学科融合对土壤地理学发展的优势

1.GIS技术在土壤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主要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地理数据以一定的格式输入、编辑、存储、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处理空间数据的能力,如图形数字化、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地形数据的三维模拟、虚拟场景、地图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技术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近几年该技术已经突破地学的范畴,在管理学、交通运输、医学、军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GIS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成熟的理论体系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它的数据管理、图形显示、空间分析等知识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土壤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实现土壤图等专题地图的制作与空间显示,从而可以更好地辅助学生对于土壤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空间角度上理解土壤自然地理特性,同时可以进一步结合不同地理位置的自然条件(气候、植被、地形和母质)来理解土壤属性的空间差异性,进而结合土壤属性的空间异质性和变异性来理解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的特性。

2.地统计知识在土壤地理学中的应用。地统计学是以具有空间分布特点的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变异与空间结构的一门学科。它是针对像矿产、资源、生物群落、地貌等有着特定的地域分布特征而发展的统计学。地统计学的主要理论是法统计学家G.Matheron创立的,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进,目前已成为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的数学工具[5]。地统计学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可以研究空间分布数据的结构性和随机性、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空间格局与变异,还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最优无偏内插,以及模拟空间数据的离散性及波动性。地统计学由分析空间变异与结构的变异函数及其参数和空间局部估计的Kriging(克里格)插值法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目前已在地球物理、地质、生态、土壤等领域应用。土壤地理学作为一门结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而且由于土壤空间属性的存在,结合地统计学的知识对其进行一定的空间探索、模拟与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根据已知的变量进行未知变量的预测和模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力和物力,并能对土壤属性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为此将地统计知识应用到土壤地理学的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具有更多的科研与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从单纯的学习知识上升到自我探索与研究的阶段,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3.多学科融合在土壤地理学教程中的优势。土壤地理学因其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在土壤地理学的教学中可以先从理论到实践,然后从实践再到探索,再从探索回归理论。首先分析区域文献资料并通过野外观察对成土环境、土壤剖面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利用进行研究,运用地理比较法和相关分析法,把握区域土壤地理分异规律,绘制区域土壤图,采集土壤标本、分析样品。在此过程中若引用GIS技术与地统计技术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优势:首先利用GIS技术可以管理土壤空间属性数据,并且可以根据自然地理数据资料生成不同的专题地图,以此来辅助对区域土壤地理分异规律的研究。其次,借助于GIS软件可以有助于学生根据实地调查资料绘制区域土壤图,以此来形成土壤属性分布空间上的概念,从而加深对于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第三,借助于地统计知识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土壤属性空间分布规律的原因,并结合已知观测点来预测未知区域的土壤属性,同时可以进一步分析土壤属性空间分布具有变异性和异质性的原因。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若基于多学科融合的知识进行土壤地理学的教授课程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土壤地理分布规律,并且增强其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为社会输送适应性强的人才,为科研单位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

三、土壤地理学研究性教学理论方法

1.传统土壤地理学教学理论方法。传统土壤地理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以教师的讲述为主,简单地辅以地图挂图和多媒体资料介绍,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土壤地理空间概念和深入理解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和分布规律,学习往往流于机械性记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壤地理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有鉴于此,应用研究性学习理论方法,进行土壤地理教学改革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基于GIS的应用性土壤地理学教学方法探讨。GIS技术主要的优势是可以呈现土壤属性资源的空间特征,借助于深厚的土壤学背景与一定的自然地理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方便地制作出不同的土壤属性专题地图,实现土壤属性的空间图形化。为此在此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学生的软件操作与地理信息知识的学习过程。目前在GIS行业中可以应用的软件较多,主要为ArcMAP,MAPGIS,SurperMAP等,鉴于目前应用较多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建议在课程中选择ESRI公司的ArcGIS软件,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地理信息技术,掌握基本的空间数据的编辑与专题地形图的制作。因此可以以某一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一个区域进行土壤自然特征属性的调研,并通过所拥有的土壤背景知识以及自然地理资料进行区域土壤类型的诊断,然后画出粗略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土壤类型图,然后通过GIS软件转绘,通过进行坐标的校正以及文件的编辑,制作专题地图,从而实现土壤属性专题地图的掌握。这一案例的实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GIS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在土壤地理学方面的应用,同时可以使学生掌握多背景知识,通过探索GIS软件的其他功能来辅助土壤地理学课程的学习。

3.基于地统计学的科研性土壤地理学教学方法探讨。地统计学的主要用途是研究对象空间相关结构(或空间变异结构)的探测以及变量值的估计和模拟。由于土壤属性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变异性,会受到自然地理位置以及周围景观特征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特征。为此在进行土壤地理学的土壤属性的研究时可以根据已知观测点的数据资料来完成未知点的预测和模拟以及土壤属性之间关系的探索。运用地统计学进行空间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即数据探索性分析,空间连续性的量化模型,未知点属性值的估计,对未知点局部及空间整体不确定性的预测。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地理信息技术之后,可以实现基本的地统计知识的探索以及简单模型的构建,通过地统计模型的模拟与预测实现简单的土壤属性专题地图的制作。这一学习过程的掌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土壤属性整体空间特征的把握,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实现根据自己的需求完成土壤属性的预测和模拟,从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与学习过程。

4.多学科融合对土壤地理学教学的影响。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培养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并且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使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科研或者工作中,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价值。而本文关于土壤地理学的教学探讨在基于基础的土壤知识不变的前提下,结合最新最先进的GIS技术在土壤地理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关于新兴技术在自身专业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地统计学知识在土壤地理学中的应用,发挥学生独立学习、思考与创新的精神,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本课程的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独立性。实现多学科融合之后的土壤地理学,不再是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集动手、思考与创新于一体的新兴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特点,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探索,同时该课程也不仅仅局限于一方面,而是创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与提供多种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喜好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动手能力操作性强可以注重在GIS软件方向的发展,如果对于科研知识感兴趣,可以在地统计学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探索与研究。

(2)多种模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改变了以前只是老师单纯教授的模式,重新融合了多种案例在课程中,既可以从野外土壤属性调查中学习怎样在实践中进行课程的学习,也可以通过课堂上软件的操作实现通过GIS软件来制作专题地图,还可以通过多种案例来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意识。在此种模式下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单纯是为了应付课程考试或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尽可能地扩大了知识的应用面,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思考与学习,可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地选择自己以后要从事的方向以及发展规划。

四、结束语

经过多学科融合之后的土壤地理学不再是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结合了野外实习调查、室内软件操作以及案例分析等特征,帮助学生从多方面来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优化了土壤地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对土壤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土壤地理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土壤地理问题,提高其地理信息素养,同时加强学生对土壤地理中空间概念的感知,加深了学生对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和分布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等地理核心能力,值得在土壤地理教学领域推广。同时将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地统计学的知识运用到土壤地理学的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人才,为社会和科研单位输送更多合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丁子涵,王芹,蒋卫荣.从引文分析看档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科融合[J].档案学通讯,2012,(2):25-29.

[2]张芳.《土壤地理学》教学中的拓展与探索[J].科教纵横,2012,(6):209.

[3]张甘霖,史学正,龚子同.中国土壤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土壤学报.2008,45(5):792-801.

[4]边馥苓.GIS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第6篇: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知识 探究性 学生兴趣

“与时俱进”这四个字可以用在各个领域中,中国的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以适应这个经济和各种文化、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将改变以往枯燥、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以前的地理课堂,教学靠的就是老师、课本、粉笔、黑板和地图,可以说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状态,而且地理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的图片,图片的内容又和风景相关。现代的高中生,生活在一个网络与电子技术十分发达的时代,大量新奇的事物会不断出现在他们的视野里,而地理教学如果还是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将会让学生感到“无味”、没意思,对学习地理知识产生消极的情绪,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慢,记忆不够清楚,从“学”边为“背”。而现在信息技术,如互联网、多媒体等,不但可以完善课本上的地理知识,更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学习时间,也就是学生可以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面结合,加快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速度和巩固学生的记忆。

把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到地理教学中,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兴趣的关键所在。

二、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的探究性学习

1.丰富课本内容,使地理更加生动有趣

在地理课堂上,最初讲述地球的时候,老师会用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等相关材料,但这些对于现代的高中生来说已经是过时的旧东西。学校针对这方面就可以根据情况开放多媒体教室,体用生动、立体的画面,加深地球的视觉效果,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地球”的形态与样貌。而在讲到其它地理知识,如海洋、山峰和各种不同的地形时,学生对于课本上的文字讲解不能做到最形象的理解,单单凭空的想象和课本上一张图片,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明白复杂的地理形态,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就可以用最直观的方式,深入了解地理知识。

2.合理利用网络,提高高中生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现在的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都是课本上或老师根据教材所提出的,虽然学生也会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但其内容仍是课本上的东西,学生的想法和表达受到了限制,学习处于较被动的状态,积极性不高。在学生进入高中的瞬间,会在心里告诉自己已经脱离了“小”学生的范畴,即自己已经不完全是“小”孩子了,同时他们的个性和想法都会发生根本的转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彼此产生“区别性”的成长,也就是说高中生独有的性格将更加的明显,那么在面对地理知识的时候,无论是感兴趣的“点”或分析问题的思考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在讲到山峰、沙漠、峡谷等地理特征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到家里利用网络查找与之相关的最新或最特别的信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查找到和学习到不同的地理知识,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通过不同学生交流彼此查找到的地理知识,学生们就可以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普遍有着这样的现象,学生记忆最深刻的是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沙漠等与“最”相关的地理知识,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但是第二高峰,第二大沙漠,学生可能就不太清楚。这是因为课本的内容有限,所以只能记载最有代表性的地理知识,老师如果一味的依靠教材,将不利于地理学科对学生的真正教育意义,最后导致学生只是在“背”地理,以及分数高低的短浅目标。而多姿多彩的互联网信息,其中含有与地理相关的知识可以说是“无穷无尽”,在这里,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分析问题的时候,可以达到踊跃参加的目的,而不是被动的因为老师的话而加入到讨论、交流中去。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

在地理课堂上,很多老师都想要增加学生之间或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但效果不是很好,只有少部分对地理感兴趣的学生会主动对老师提出问题,或是积极的与老师讨论相关的地理知识,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在默默地听着老师讲课而已。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一些学生害怕自己的说法是错误的,从而被别的同学看不起、嘲笑,有的则是性格内向,不习惯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总之,原因很多。老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隐蔽性”,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地理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可以根据情况让学生发到自己的邮箱中,或是在自己的微博、QQ空间与地理相关的日志、图片,然后让学生对其发表自己的想法,在下一堂地理课上,老师就通过整合学生在自己邮箱或微博上等地方的留言,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讲解,以循序渐进的方法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从而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促进高中学生地理探究性学习,需要学校和老师长时间的努力与共同配合,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让过多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到学生的地理学习中,而是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当做辅助的工具,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主动地在地理课堂上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第7篇: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的应用范文

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科学”、“地理是地图的道理”,地图的作用非常重要。如何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如何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挥地图的强大功效,为地理教学带来勃勃生机,是摆在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主题。图文合一教学模式力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构建学生终身有用的学习能力,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从古至今,其知识理论被人类的认识、传播和利用常常是通过语言、文字图画和地图等诸多形式实现的,但其中地图是最准确最可靠的,所以有人说:“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从世界上第一张地图诞生起,地图在军事、政治、历史等领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图的作用更涉及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全面提高全民素质的今天,无论在人们学习的各个阶段,地图能力的培养都显得越发必要,地理学进入了信息时代,这个时代以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为特性。信息时代的地理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既要求学生具备地理知识素质,又要具备地理能力素质和地理品德素质。所谓地理能力是要求学生能运用地理知识去处理和解决所碰到的地理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最好的载体就是地图,所以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在日常教学中更注重于对学生地图能力的培养。

一、宏观调控,明确学习目标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因此,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的成功之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注意结合具体事例,师生共同分析明确地图学习的学习目标,为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地图教学目标如下:(1)知道和熟悉地图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会在地图上定方向、看比例、量距离、辨高低、识图例、填注记、画剖面等等;(2)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在地图上研究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邻地区等;(3)初步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性状、分布及其所反映出的地理特征;(4)具有通过阅读不同地图的内容,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地理事物简单成因的能力;(5)具有绘制简单的轮廓图、分布图、示意图等的能力;(6)对于应用较广的政区图、地形图让大多数学生形成心理地图。

二、运用图文合一教学模式提高地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强地图与课文之间的相互渗透,灵活处理图文之间的位置,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从而变被动接受知识信息为主动探索知识信息,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在文字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转化、地图和课文的相互转化、独立运用地图来描述区域的地理特征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力图使学生在读课文时,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地图;读图时,脑际中呈现出有条理、准确生动、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

三、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表现信息多样性和集成性的优势

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的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地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电子地图;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地图进行陆上疆域和相邻国家教学时,用扫描把《中国的疆域》地图输入计算机,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再用AUTHORWARE工具软件,把《中国的疆域》地图制作成集沿鸭绿江口到北仑河河口动态延伸的疆界线,当疆界线延伸到相邻国家位置时播放相邻国家名称的声音、在对应的位置闪烁该国家名称的文本为一体的电子地图。在《黄河》一节的教学时,可将流域地区沿河道一一显示直至河口,还可加入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各部分景观等资料,把下游分布图、河道剖面图、动态示意图等组合在一起,说明地上河的成因及特点。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电子图》,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表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西亚和北非的位置教学设计时,利用AUTHORWARE的文本响应交互功能,构建学生可从键盘三洲两洋名称、计算机快速判断正误的《西亚和北非的位置》电子地图;在中国行政行政区划教学设计时,利用AUTHORWARE的目标位置响应交互功能,构建可用鼠标移动各行政区轮廓的拼接练习的《中国行政区划》电子地图 。网络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它具有交互性与反思性,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例如,网络中有关防震减灾的避震游戏,使学生乐此不疲。此外,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法展示图的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用电子地图,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随时放大和缩小,文字也可以从繁到简,提高图的清晰度,一目了然,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快,提高认识,发展思维。随着“3S”技术的成熟,数字地球化,地理、地图、计算机、网络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地理教学也将迎来崭新的阶段。

教学实践证明:在地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往往受地理教学目的和内容、信息技术装备、师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与影响。合理选择信息技术与地图教学的整合点,可使地图教学的质量得到升华。首先,要从突出地图教学重点、突破地图教学难点和实现地图教学目的等整合教学的原动力中选择。其次,要从不同信息技术装备可乘载的地图教学功能中选择。如多媒体电教平台丰可富再现地图教学功能,多媒体网络教室可提供学生直接参与、巩固提高地图教学功能等。再次,要从师生信息技术水平中选择。师生信息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整合地图教学的量度和深度。教师信息技术越高,对信息技术的功能就越熟悉,构思的整合点数量就越多、质量就越高。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的培训与学习。

四、今后教学研究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地图的测绘,是否可以加大实践的力度,如可以带动部分同学参观测绘局或地图出版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接近社会。对于教材,是否可以以校本教材的方式加入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地区,以检验与发展学生的地图能力。

在课堂上,注意不同基础、不同知识能力层次的同学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地理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中的地图、地理图表、原理示意图及插图,加强对地图的阅读及阅读指导,使他们在地理应用能力(如绘制地图和图表的能力及口头地理表达能力)、地理分析技能、资料和图片的收集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等方面分别得以提高。

学生地图能力的形成是长期的,必须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坚持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课题组成员要互相帮助,对于地图资源的利用要做到先各有开发,同时加强资源共享。

第8篇: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融合类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高中地理教师纷纷开始将各种新型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运用到地理课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极大的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促进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加强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类型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模式落后

由于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应试教育理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再加上迫于高考的压力,致使他们一直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是非常不利的。例如,在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课时的知识进行授课时,教师往往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点直接传授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记忆相关的知识点和考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缺乏对知识主动思考和获取的过程,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2)教学方法不当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同样体现在他们对地理知识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上。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教师应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确保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往往会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下”,教学效果不佳。例如,在对“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很少会有教师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面对大量地形图判读知识时,部分学生会难以消化,进而打击到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教师教学效率未能提升

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授课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知识,并通过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以便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在这样的地理课堂中,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地理知识和应试技能,但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地理知识很少,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一学就会、一做就忘的原因。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教师需要不断重复的之前所教内容,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将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文地理差异和自然地理差异、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等知识点讲解完后,就会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以此来应对考试。但随着考试的结束,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就会逐渐消失,教师在复习阶段需要重复为学生讲解,进而影响到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2.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得到有效体现。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高中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的活泼生动,增强地理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地理知识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有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

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手段有限,教师只能够通过教材中的插图和教具进行辅助教学,而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地理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和复杂多变的地理现象,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有效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

(3)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广泛应用,给传统地理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同时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也极大的增强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地理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本上的文字和插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获取,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由虚变实、化繁为简,进而为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和拓展学生探索地理知识和交流合作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3.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类型

(1)地理信息技术与学习内容的融合

在《高中地理课程标注(2017版)》中明确提出“在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中应纳入地理信息技术相关内容,并作为一个选修模块,具体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数字化生存四方面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数字化生存的技能,并在日后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在地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深化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对《辨别地理方向》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首先,教师可以将如何利用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辨别方向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辨别地理方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利用GPS辨别方向和导航的实例,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地理信息技术的先进之处。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GPS的应用方式,让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灵活的运用GPS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升学生地理综合运用能力。

(2)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工具相融合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很多抽象的地理概念,学生在对这些概念学习和理解时会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传统地理教学手段和工具有限,不能很好的将抽象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呈现出来,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工具进行融合,共同辅助教学,增强地理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重现地理现象、实时观测地理数据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地理概念进行理解,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对“地球的自传和公转”这一部分的地理知识进行授课时,由于这一地理现象是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地球自传和公转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时教师就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工具相融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采取动画模拟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场景,然后再借助地球仪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原理。通过这种直挂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这一部分的地理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

(3)利用学习软件,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解过于片面,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简单的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知识呈现的方式和优化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停留在替代传统教学工具和手段层面。实际上,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被运用到教师的教学过程,还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学习工具相融合,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全新的方向和思路。比如,目前有很多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和平台都具备监测地理数据的功能,教师就可以根据地理数据就真实的地理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验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例如,Earth、Living等地理信息技术软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气象要素和地理数据,如气温、相对湿度、风力等。高中地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相应的工具,实时捕捉校园的气温数据、风向数据和降水量数据等,并与这些地理信息软件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和探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而且对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的融合并不是一种固定形态,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辩证的看待不同融合类型,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类型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孔德宇.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类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24).

[2]韩玉红.试论信息技术和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J].新课程,2020(42).

[3]李金珍.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融合的教学实践[J].当代教研论丛,2020(08).

第9篇: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ArcView GIS; 体验式教学; 地理教学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71-03

作者简介:李聪(1987-),女,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

0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部门制定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地理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地理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观点,为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课标建议教学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本文引用ArcView GIS辅助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期望达到课标的要求。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ArcView是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的GIS产品。ArcView拥有任何GIS桌面系统所具有的最大范围的可用功能,具有直观的基于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简单、易用且包括有附加的在线帮助和全面详尽的文档。

1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的现状

目前,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和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两方面。

1.1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

第一,教学情境选择的单一或数量的繁多。在情境创设中,很多教师经常会选择视频或者图片作为学生的体验情境,但学生只能从拍摄者的角度去体验地理现象,使学生的体验受到局限,从而导致学生认知过程单一乏味。在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还会走入情境过多的误区。在一堂课的容量中,设计多次不同的体验环节,导致学生只能感受,而没有时间和空间去体验。

第二,教学情境创设的局限。在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常常通过感知语言意境、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等途径让学生进行想象体验。但是在地理学科中,有些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大大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仅观看视频或欣赏图片难以使学生在感知上对地理知识形成完整的认识和对地理知识的真正体验,学生学习的热情难以被激发,无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1.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在课堂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没有注意到不同学生体验的层次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差异,可能导致他们对地理事物的理解不一致,因此学生获得的体验也各不相同。同时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没有对学生的思维和活动作出及时的评价,教学目标就很难达成,体验活动也就形同虚设。因此这样的体验式教学无法达到教学设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针对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的现状,将ArcView GIS融入到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中非常必要。

2ArcView GIS用于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2.1符合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主动建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学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ArcView GIS提供给学生一种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的工具,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地利用ArcView GIS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表达、建构地理知识。ArcView GIS的应用将会使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中引入ArcView GIS,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发展的要求。

2.2适应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地理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强调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课标建议教学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地理图像、地理辅助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等都承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载体,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情境。ArcView GIS既是教师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因此,ArcView GIS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被引入到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符合地理课程新标准的要求。

2.3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将ArcView GIS与中学地理课程整合,可以理解为把ArcView GIS技术融入到地理课程教学之中。整合强调ArcView GIS要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学;强调学生能够利用ArcView GIS主动建构地理知识;强调根据学生的特征,发挥ArcView GIS的教育功能。ArcView GIS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将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启发者和促进者,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知识源,不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唯一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指导学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也将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变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将ArcView GIS应用到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中,能够创设教与学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3ArcView GIS用于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的优势

3.1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迫切想要学习地理知识的渴望。将ArcView GIS用于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中,能够提供给学生许多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直观地显示,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实现地理事物大小、远近、动静、虚实、快慢等的转换。也可以直观、全方位地展现地理事物的全貌以及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rcView GIS可以为学生营造生动直观、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融知识性、逻辑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的认识,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轻松愉快地掌握地理知识。

3.2优化信息传递,培养创新思维

ArcView GIS可以从多方位提供地理教学的相关信息,增大信息传递的速度、密度等,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面。ArcView GIS的数据查询功能,可以让学生详细地查询地理知识的每一个细节内容,方便、快捷、全面地获取地理信息,同时发现适合自己处理信息的最佳途径。丰富的信息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认识,在帮助学生全面、直观地认识地理问题的同时,缩短学习时间,实现高效学习。

运用ArcView GIS提供的学习信息和学习素材,让学生利用信息库中的内容,扩大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有限的学习素材,成为无限的学习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利用ArcView GIS传递教学信息,有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ArcView GIS被引入到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体验式教学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根据课标要求,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作为教学中的重点,让学生从中体验知识的真谛和学习的乐趣,由此培养出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4ArcView GIS在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4.1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分布特征及规律的教育功能

在地理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ArcView GIS在空间上显示符合条件的地理要素的功能,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空间事物和地理现象;利用ArcView GIS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具有数据查询、分析、表达和显示的功能,辅助教师讲授或学生主动学习某区域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分布特征及规律;通过地图漫游的功能,可以实现地图比例尺的无限放大或缩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地图的某一个部分的详细情况,从而弥补了教学挂图、课本地图和地图册等教学用图中固定比例尺的束缚。

利用ArcView GIS进行教学或学习,不仅可以探究地理知识领域的宏观内容,还可以利用缩放功能,到微观的领域深入体验学习地理知识。也可对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等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等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2数据的组织与管理的教育功能

ArcView GIS将地理数据分成点、线、面等不同类型,并分别归入不同的数据集,每个数据集作为一个单独的图层,每个图层中的数据所对应的地理事物具有相同的特征,ArcView GIS以此实现了对数据分类、分层的管理。将多个图层“透明叠合”即可表达完整的地理信息。图层方便了ArcView GIS对不同特性事物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应用。

ArcView GIS地图还可以进行复合叠加,并将地图表达的信息灵活动态地显示出来,将几个图层进行叠加组合成一张综合的地图,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这是教学挂图、课本地图和地图册等教学用图难以做到的。

例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情况与气候、土壤的分布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要综合三幅纸质地图对它们的分布特征、规律和相关性进行分析,既复杂又困难。而用Arcview GIS软件分别对陆地自然带、气候、土壤的地图先进行处理,然后将各图层叠加,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分析出它们的分布特征及规律,更是一目了然地得出它们的相关性。

4.3空间信息可视化的教育功能

ArcView GIS是对现实世界空间关系的计算机模拟,它使我们对空间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ArcView GIS软件对地图的无级缩放和地图漫游功能使学生可以小比例尺查看地图的全图、适当比例尺查看地图的局部、大比例尺查看地图的某一特定部分。

例如,讲授七年级《地图》一节的活动内容时,要求通过比较“中国地图”和“北京市略图”,说明地图表示范围和内容与比例尺大小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使用ArcView GIS地图来展现这两幅地图,能够使学生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通过在大、小比例尺范围下的比较分析,学生可以很容易、很直观地得出结论:地图的比例尺反映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

由此可见,ArcView GIS的空间信息可视化的教育功能在揭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提高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建立空间概念等方面是地图册等教学用图不可比拟的。

4.4地理事物空间查询的教育功能

地理事物空间查询是ArcView GIS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图形与属性的关联查询、复合条件查询两种查询方式。

(1)图形与属性的关联查询。在View1窗口中,选择任意一个区域,系统可以根据鼠标所指的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或所选择的空间范围,查出该位置或该范围的地理事物空间实体及其属性,并在属性窗口列表中显示所选择区域相应的属性信息。同样,在属性窗口列表中选择任意一行属性数据,在View1窗口中就会突出显示对应的区域图形。

(2)复合条件查询。复合条件查询,也称SQL(结构查询语言)查询,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查询方式,查询的条件并不仅局限于某些地理事物的属性条件、指定的某空间位置或选择的某空间范围,而是它们的综合,是ArcView GIS中利用属性信息查找满足多个特定条件的空间目标的查询方法。

正是借助于地理事物空间查询的教育功能, ArcView GIS才可以完成大量的空间分析方面的教学内容。

5结语

地理空间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本文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中引入了ArcView GIS。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ArcView GIS以强化学生空间概念、帮助学生处理地理信息、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为目标,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解决地理问题,以达到教学设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实现体验式教学的真正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叶冬.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