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新的科学技术范文

最新的科学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新的科学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最新的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课堂提问小组合作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作为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会学、愿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如意的教学行为,致使课堂效率比较低,课堂上无效、低效的教学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限制了学科的发展.那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求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深化新课改的迫切需要.那么怎样才能算是一堂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不可忽视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小组合作是经常被提到的,通过小组之间成员的相会帮助学习,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分组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学生就像蜜蜂采蜜一样,教室里马上是一片嗡嗡的声音和学生忙碌的身影,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和干什么?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其它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几分钟后,老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讨论就齐刷刷地停下,紧接着小组汇报开始,听到的是:我认为怎样怎样……一些很有条理性的回答.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这样的合作有效吗?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但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

2.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重点关注

我们经常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生问题的情境,并提供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比如:讲”保存网页内容”这部分内容时,非常简单,只要执行菜单”文件”中的”另存为”就可以保存当前网页中的所有信息了,但是如果能够对此进行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另存为”真的能保存网页中的所有信息吗?如果该网页中有Flas,用”另存为”可以保存下来吗?如果我要保存网页中的文字或有用的图片该怎么办?……这样不但能启发和拓展学生思维,也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压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

3. 备课环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第2篇:最新的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 科技查新 专利文献 检索

认真做好科技查新工作,使立项以及成果先进性的评审等建立在更加科学、大量的情报调研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保证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我国的科研工作乃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全球化大背景下,自主创新能力日渐成为决定企业、产业、区域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了避免科研重复、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人员还应注重专利文献的检索。

1 专利文献的概念、特点

1.1 专利的概念及特点

专利是国家专利主管机关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享有的不准他人任意制造、使用或销售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的权利。

专利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等基本特点。专利权的保护期限各国专利法都有规定,大多数国家是15~20年,日本15年,美国17年,英国、德国、法国、中国等20年。过了这期限,这项发明就成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谁都可以无偿使用。何种发明创造能够获得专利法保护,各国专利法的规定不尽相同。绝大多数国家的专利法只保护发明和外观设计,少数国家的专利法还保护实用新型。其中发明专利是专利法保护的主要对象。发明专利指前所未有的新设计、新技术和新产品,包括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种。一般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又称“小发明”、“小专利”,是对产品形状、构造及其结合上提出的新的、实用的技术方案,我国对此种专利一般保护期为10年。外观设计专利指对产品的外形、图案、色彩或其结合上提出的新颖的设计方案,我国对此种专利一般保护期为10年。不是所有的发明都可以取得专利权,各国对授予专利权的领域都有限制。

1.2 专利文献的概念

专利具有三层含义:一指专利法保护的发明;二指专利权;三指专利说明书等专利文献。其核心是受专利法保护的发明,而专利权和专利文献是专利的具体体现。专利文献是国际性专利组织和世界各国专利局审批专利过程中产生的官方文件及其出版物的总称。从广义上解释,专利文献包括专利申请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实用新型说明书、工业品外观设计说明书、专利检索工具、专利分类表、与专利有关的法律文件及诉讼资料等。从狭义上解释,专利文献就是专利说明书。它是专利申请人向专利局递交的说明发明创造内容及指明专利权利要求的书面文件,既是技术性文献,又是法律性文件。

1.3 专利文献的特点

1.3.1 专利文献报道迅速,反映新技术快

专利申请人为了尽快取得专利权,以便获得专利保护,都争时间、抢速度提出专利申请。这是专利文献报道迅速的基础。专利文献以最快速度对外公开报道,及时反映了世界科学技术水平及动态,为避免科研重复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

1.3.2 专利文献内容新颖

因为对专利申请的审查,最重要的就是审查发明创造的新颖性。如果申请人的发明创造不具备新颖性,就得不到专利权。正是新颖性使得专利文献中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一定是最先进的水平,世界各国的专利法都有作出明确规定,要求专利文献中的发明内容在世界上的各种文献和出版物中是没有公开报道过的,经专利局批准出版的专利说明书,在当时来说一定是最新的,所以人们可以从专利文献中获得最新的科学技术情报。

1.3.3 专利文献内容详尽

因为专利审查要求专利文献必须清晰、完整、具体地阐述发明,以便一般的专业人员都能够看懂,因此专利文献一般都描述非常详尽。专利文献不但用文字进行准确描述,又用各种公式和附图给予完整表达。一般的专业人员要了解某一科学技术领域的详细技术资料,根据技术发展顺序进行追溯检索,就可以基本了解到该技术的详细情况。

1.3.4 专利文献内容广博

从日常生活小至别针到高精尖科学技术,几乎无所不包,以及科学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发明,在专利文献中都有详尽的记载,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专利文献包括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过去不授予专利权的遗传工程技术、计算机软件等专利已经开始出现。

1.3.5 专利文献分类及格式统一

为了便于专利审查,世界各国专利局对专利申请说明书都要求有统一的格式。著录项目有统一的INID识别代码,统一的国际专利分类号,按照通用的国际专利分类法(IPC)归类。IPC建立和推广以后,世界各国专利分类使用统一标记,从而使专利文献具有一套科学分类和统一格式,使得可以方便利用专利分类号来检索专利文献。

1.3.6 专利文献实用性强

专利法要求,专利申请必须具有实用性,理论上的新发现不可以申请专利,专利申请必须是技术发明或技术革新,必须有工业实用价值。专利文献区别于其他文献的主要标志是实用性,专利文献详细描述了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成果,一般的专业人员根据说明书中介绍的内容,经过实验和分析就能制造出某项产品[1]。

2 科技查新中专利文献的作用

2.1 科技立项

为防止科研重复,避免决策失误,在科技立项前应该对项目中的技术或者产品的新颖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判断,应该对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进行查阅,对相关的文献综合分析,以确保所开发项目的创新点在最高和最新的起点上。通过查阅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情况,从而可以缩短项目的研发时间。在申报国家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创新基金等重大项目中,相关单位都非常重视专利文献在科技查新报告中的作用。

第3篇:最新的科学技术范文

英文名称:Acta Electronic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732-2112

国内刊号:11-2087/TN

邮发代号:2-89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高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电子学报》(月刊)创刊于1962年,是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刊物, 刊登电子与信息科学及相邻领域的原始(original)科研成果。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反映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反映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

本刊设有:学术论文,科研通信,综述评论等栏目。凡以电子与信息科学为主体(交叉学科论文必须侧重电子与信息领域),在理论与应用实践上具有创新的,代表我国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有科学依据和可靠数据的技术报告,阶段性成果报告,以及属于前沿学科,并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展望评论性文稿,均可向本刊投稿。

由于本刊覆盖的学科专业较广,出版时有意识地将相关学科和专业集中:第1、4、7、10期主要是通信与信号处理;第2、5、8、11期主要是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相邻学科;第3、6、9、 12期主要是电子物理、真空电子学、微波与电磁场及相邻学科。

第4篇:最新的科学技术范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8179

国内刊号:12-1099/R

邮发代号:6-1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5篇:最新的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字】现代生物技术;成就;主导;新兴产业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必将是新世纪的主导生物应用技术,也必将会带动一系列相关的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的发展。生物技术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各方面都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合现代生物技术符合大纲教学要求,对提高学生效率作用显著。

一、开展专题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商定专题和分组讨论成为如今教学默认的主要形式,而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讨论研究也符合生物教学的目标,比如将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如何诞生、基因工程相应的原理及技术、基因工程如何应用以及蛋白质工程这一系列就能就作为一个讨论专题。这样来讲课,不仅这几项在内容上有所相连,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一般事物的认知过程,也符合学生由易到难学习的过程,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吸取经验,采用专题研究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当然在有些特定的专题讲座进行中,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善于动手动脑,并且主动进行探索相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意如何能够提高他们自主判断能力和思维的活跃性。当老师对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时,在选好内容后,自己或者让学生自主找出一个适当的主题分组进行讨论。在进行讨论之前,教师要适当布置一些课前需要预习的课文和需要查阅的资料,必要时可以跟学生指出讨论话题的大体框架、应该如何进行讨论等,并准备好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一应材料;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做出引导,使学生的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并且向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在讨论结束后,还要由每组组长经组员讨论商议后作出总结。

二、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21世纪,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生物教学时,要与时俱进,根据外界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补充新的科研进展和研究成果,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并能根据最新科研成果增设新的研究课题。这就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能够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翻阅相关资料,学生也可以自己通过互联网技术或者最新的学术期刊进行相关内容的查阅,如应用最广泛的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和一些文献期刊或者相关的搜索引擎等,以便于自己能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新兴课题、研究现状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另一些市场上出售的教学光盘和教学软件,学生也可以适当采用。例如,在遗传基因工程相关专题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讨论内容给学生一些相关网站网址、专题主页等方面的提示,让学生能够自己或者成组去互联网上搜索有关这方面的素材,既能更好的理解这个专题的内容,又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动手和思考能力。又如,老师可以利用周边的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对某些现代生物技术操作过程进行参观,或者进入准许进入的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室和生产车间,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一下现代生物技术是如何研究及应用的,或者带学生进入转基因农场进行实地调研,然后给学生制定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可能的前提下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很多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难度更大,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困难,在没有实际模型的帮助下,学生很难具体的想象出相关分子结构的形态,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对此,教师需要网络技术,从互联网上搜索资料为学生直观地展示相关分子结构的形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

三、运用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为了适应现代生物科技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更加注重对现代生物先进性的教授,即在讲授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时要充分体现出现代生物的先进性。如讲述在光合作用的概念时,除了对光合作用的产物要详细讲解,更要注重能够与当时一些最新的科研技术和成果相联系,不光要讲述课本基础知识,更要对相关的课题进行联系,这样就要运用到现代的科学技术了。当然,生物教学并不是仅限于本学科知识,更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生物技术的发展能够结合社会发展背景,紧密联系当下最受关注的实际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人口日益增长与其他问题之间的矛盾等,这才是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深入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不能仅仅依靠课本知识,学生应该在老师带领下多做实验,并培养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和思索探究能力,运用不同的讲授方法设立特定研究栏目,如设立专门的生物科学史研究专项。要善于运用质疑的方式激发学生怀疑和思考的精神,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地膜覆盖的利弊以及是否应该去除地膜覆盖。教师也可以通过对一些著名生物学家获得科研成果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对人才有着强烈渴求的时代,对高中的生物教学提出了要求。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面向世界化的国际竞争中,只有发展好科学技术才能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石进德.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2]王建业.提升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4个要点——关键点、着力点、支撑点、增长点[J].中学生物教学2007年06期

第6篇:最新的科学技术范文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科技传播为科学技术知识发挥科学价值和社会功能提供了保障,科技传播对增强公共科技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和技术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动力,“科学松鼠会”这一基于网络的民间科普平台,更是为科技传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科技信息的传播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实现了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1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由科学作家姬十三等人创立的,由海内外优秀的话语科学传播者组成的团队,其网站(http://songshuhui.net/)于2008年4月28日以群体博客的形式正式上线。自成立以来,科学松鼠会以坚持博客写作、组织线下活动、推动图书出版等多种传播形式扩大品牌影响力,有效传播科技信息,旨在“拨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1]

科学松鼠会主要由原创板块、活动板块、译文板块、专题板块、训练营板块这五大板块组成,不同的板块扮演着不同的传播角色,各板块在传播的科技信息上又互相补充。科学松鼠会作为传播科技信息的有效途径,体现出以下特点:传播主体的非政府组织性、传播渠道的高互动性、传播内容的及时性以及贴近人们的生活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语言的趣味性、传播写作的时尚性等。“科学松鼠会”是一个扎根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科技传播组织,它以灵活时尚的传播方式有效地向普通大众传播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

2“科学松鼠会”所体现的科学价值

“科学松鼠会”传播的科技信息具有共享性、亲民性、可互动性等特征,传播的过程一般是由科学作家利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对某一现象或事件做科学性解释,然后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将信息传播出去,最后才是公众对科学家所传播信息的接收和消化,这个过程体现了科学松鼠会中的科技信息传播主要是朝向社会公众的。这种传播过程有利于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化和社会化,能够促进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

2.1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

科技传播促进了科学技术知识的社会化和共享化。科学技术知识最初只是科学家的个人所有物,并没有被传播和交流,是科学家为了满足个人好奇心而探索出来的知识,这种知识对社会或他人并没有任何影响。而科技传播改变了这种状态,实现了科技知识的公开和共享。科技传播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对科学家通过科学家探索发现的科技信息传播给其他人,使知识从“个人私有”变成“人人共享”。“科学松鼠会”正是科技信息得以传播的桥梁,通过这个科普网站能够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科学松鼠会”有效地将科学作家的“科技知识”转变为公众所知的“社会知识”,而这种知识的转变是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发挥“科技知识”社会功能的必经之路。

2.2促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在其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通过科技传播,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相结合,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通过“科学松鼠会”这一网络平台,科技知识的创新发现和科技知识的有效应用被连接起来,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相结合,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从而提高他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相结合,会促进生产工具的创新和变化,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相结合,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程度。

2.3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

科技传播作为连接科学家和公众的重要节点,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可以通过科技传播的各类媒介获取最新的科技动态,从而减少重复劳动的可能,节省科技资源,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加快科技发展步伐。而且作为基于网络的科技传播平台,“科学松鼠会”设有专门的交流互动板块,这样的设计方便科学知识的创造者与科学知识的接收者进行交流,根据接收者的需求进行科技创作或对科技创作进行改进,这样更有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

3“科学松鼠会”所体现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技传播的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知识本身的价值,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科技传播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科普网站的建立,更是拉近了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距离。由于科学松鼠会是民间科普网站,它传播的科技信息具有贴近人们生活的特点,因此对加快科技发展速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教育发展、促进公众理解科学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3.1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缺陷,其一是专业化得到了明显的加强,随之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其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经验不相适应。”[2]由于科普期刊等科技传播形式中经常包含大量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除研究该领域的人士外,普通民众基本不能理解这些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含义,这样就导致公众无法有效获取科技信息,更不要说将科技信息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公众与科学技术之间便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然而科普网站的出现,就大大缩减了公众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距离。传统的科技传播仅仅局限于科学家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样就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有效对外传播,科技信息很难发挥实际的社会功用。科普网站的建设,不但可以为专业的科技学者、科技工作者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还可以为普通公众提供科技知识和信息,使普通公众也能学习和掌握到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这样才会引起他们对科技社会价值的重视,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技术、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尊重科技劳动者。

科学松鼠会就是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科学知识进行解释的民间科普网站,它能够使公众轻松地吸取科技信 息,是一种有效的科技传播途径。这种传播方式传播的科学知识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人们能够对实践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现象给出科学的解释。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2培养公众科学意识

科技传播消除了公众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文化观念。“科技传播帮助人们建立了新的文化观念,科学描述因果现象,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是基于知识而改变的,基于新的科学认识和知识,人们会改变原来的社会态度和行为。”[3]当人们对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因认识有限得不到有效解释的时候,人们会以猜测的形式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加以神秘化认识,然而这些被神秘化的解释并没有科学性,这将限制人们科学地认识大自然,有碍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

而科学松鼠会则从多角度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了解释说明,比如在汶川大地震期间,科学松鼠会就对动物预测地震进行了连续性报道,科学地解释了动物是否具有先知性。这些科技信息一经传播扩散,立马消除了人们对动物的神秘化认识。这种迅速快捷的传播方式,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某些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而且能够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倡导公众科学的生活。

4结论

当然这种以网络媒介为支撑的大众传播方式,同样会给科技信息的传播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如网络科技信息中的伪科学性现象,这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需要做的是采取措施将科普网站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将网络科普的积极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利用科普网站大范围、高效率地进行科技信息传播,实现科技信息与公众的交流,让科技信息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第7篇:最新的科学技术范文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对社会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革新,满足了人类的需要,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人类不断地反思科学技术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双重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人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前进,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在这个过程的背后却隐含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变更,以及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生产力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演进,社会制度的更迭,社会文明的进步,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一)科技革命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赋予其全方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科技革命影响了社会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的影响首先是从生产力入手的,进而对生产关系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更确切地说,它提供了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新方式。生产力要素在劳动者领域中体现为科技型人员成为主体劳动者,劳动力结构趋向智能化。以世界著名的宝洁公司为例,为了适应市场和满足顾客对最新技术和最新产品的需要,在全球的21家研究中心有贵公司近万名科学家任职,进行产品的研发。第二,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伴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第三,科学技术还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科技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许多人告别了传统的作息时间,现在人们的工作时间更加灵活自由。现代科技还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腾讯、微博、微信等网络载体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超越时空的限制,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百度和Google为人们答疑解惑。

第三,现代科技革命变革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近代科技革命把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救出来,使人们的思维摆脱了传统落后思想的统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实现了认识的新飞跃。

全面自由发展是的理论起点和实践归宿。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和人的社会关系及其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丰富和展开。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发展的全面性既包含着人类的每一个个体都普遍地得到发展,也包含着每一个个体的人的丰富个性都普遍地得到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国6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的辨证关系,一方面,大力发展和依靠科学技术能加速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二者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二)科学技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自然的属性,它可以影响人的思维、价值观、道德等意识形态。它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的变化,为它们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并促使人对相应的问题作出新的哲学思考。[2]人的发展也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统一于人类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第一,科技进步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物质需要,人们创造和使用科学技术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科技进步提高了人们各方面的才能。科学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们探索科技进步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推动人的体能、智能等各方面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科技进步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科学技术在人们的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打破了地域、血缘和行业的局限,使交往呈现出普遍化、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

第四,科技进步张扬了人的个性发展。现代科技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革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推动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技术对人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正如现代解释学之父狄尔泰所说,我们这一代人,脸上虽然挂满微笑,眼角却是忧伤的。人类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方便与满足时,心中已经充满了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一方面,随着人口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日益扩大,耕地、淡水、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必然减少;另一方面,人均收入的提高,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也造成人类整体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地球终于向人类亮出了黄牌。比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淡水资源危机。到了21世纪的今天,虽然我们生活的条件越来越好,但是生存的环境却越来越糟。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作用时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3]马克思这段话表明,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

但是,科学技术自出现之日起,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就具有相互矛盾的双重效应。在我国,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造福国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和挑战。首先,科学技术影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们只关注物质需求,而忽视精神层面,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其次,科学技术减弱了人的某些能力。例如现代医药科技的进步,虽然使人们摆脱了许多疾病的困扰延长了寿命,但是却削弱了人们的许多抵抗疾病的本能。再次,科学技术助长了人的非个性化。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三、小结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本身是革命的和进步的力量。只是由于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的应用,造成了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并导致与价值理性的分裂。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同时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科学技术是们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不是万能的,但离开了它又是万万不行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全面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既要努力通过发展人去发展科学技术,又要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去发展人,从而实现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良性循环和互赢局面。(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1-732,241.

第8篇:最新的科学技术范文

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步入高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为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各专业开设的课程不断增加,每门课程的课时也相应压缩,要在较少的课时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构建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单位时间的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构建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过程,它也是进行诸如实验、实践等教学活动的基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处于主动地位,承担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责任[1]。作为传授知识的对象,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但他们可以影响课堂气氛,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为适应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必须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建立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提高为目的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理念和具有趣味性、艺术性的教学方式。高校课堂教学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向学生介绍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以及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担负着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及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是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

1.1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及其修养

课堂教学活动包含了教师、学生和所授课程这三个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其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正确的授课方法,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更要具备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使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熏陶学生、去感染学生,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成为具有远大理想的人,成为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积极作用的人。

评价和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及其修养主要包括自尊自律、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2]等方面。

1.2 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教师的学术水平是教师在本学科领域从事理论探索、产品研发、教育教学等活动时所体现出来的发现、综合和应用的能力,是在本学科领域内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所达到的高度。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前主席、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波伊尔(Emrst L Boyer)认为:“学术工作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是开端。研究工作应该继续成为知识分子生活的中心,但是为了避免学究式的迂腐,我们还应当重视整合知识的学术。为了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我们应当支持应用知识的学术。最后,我们还要给教学的学术以新的尊严和新的地位,以保持知识之火不断燃烧。”[3]作者认为,研究、综合、应用和教学四个方面是学术水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研究、综合、应用与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发现新理论、新技术,提高综合和应用能力,加深对现有本领域知识体系理解和把握。在传授教材知识体系的同时,把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研究方法贯穿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科研促教学。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的问题,教师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地思考和学习,进而丰富和完善已有知识体系,提高研究、综合和应用的能力。

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下几分方面:(1)大量阅读文献资料,掌握最新科研成果、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态,并展开相关的科学研究,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2)开展同国内外本领域专家的学术交流,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借鉴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3)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4)开展校企合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最新科研成果解决企业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5)加强纵向课题的申报,有针对性地解决科学理论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6)建设科研团队,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7)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比赛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1.3 认真备课、做好课前准备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教师进入课堂的第一把钥匙[4],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和提高课堂效率的的重要环节。

备课过程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重构,二是对教学过程的规划与设计。前者主要涉及学科专业知识,后者主要涉及教育教学知识[5]。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掌握教学大纲,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层次、逻辑关系和教学目,还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在此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对教材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依据授课内容采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所讲授的知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不断地从事科学研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将书本知识与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发挥智慧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中学习以便。

备课时必须考虑学习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考虑如何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恢复学习信心,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应对各种课堂突发事件有处理预案,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1.4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如果说知识是传授的内容,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那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则是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二者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实质是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和资源实现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艺术型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因授课内容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式:其一是讲授式,即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其二是参与式,也称讨论式,指课堂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三是引导式,即启发式教学,即教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提示、启发,并指定相应的参考书,让学生通过阅读、查阅资料等方式自学,并通过回答问题、提交作业或撰写小论文等形式进行考核;其四是动手式教学,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完成课程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五是问题式教学,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好的教学方法还需与相应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采用具有实时性、交互性的多媒体课件,实现声音、画面、内容的有机统一,可以使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同时刺激大脑,从而促进大脑的记忆、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1.5 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评价的目的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信息,激励和引导学生,因此,评价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层次的评价机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评价方法上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模式上通过实时性评价及时反馈信息,以利于教学工作的改进,通过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进步,通过层次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通过自主性评价评价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评价内容上采用多指标的过程性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和考试成绩等都可作为评价内容。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模式和多指标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规范作用、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反馈作用和激励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认识自我的过程、增进师生了解、形成共识和共同谋求改进方向的过程。

第9篇:最新的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科技; 教育;创新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制定完成,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技产出成果丰硕,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重要标志的集中体现。二十一世纪新的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前景。与经济,技术,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教育,逐渐成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使教育成为促进科学技术进展的重要力量,一定要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的规律和对教育的冲击,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采取相对应的策略。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以科学发展的思路,来应对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科技的发展对教育创新提出要求

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它对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产生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对高等教育带来了强烈冲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需求而产生改变。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人才是关键,因此对高等教育必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提供高质量的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所有经济部门都以知识为本、以知识为驱动,尤其是伴随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将对劳动力素质的提出更高要求,就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人才的质量将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人才的质量将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增加,结构性失业会越来越多地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性问题。目前,中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剩余,从而意味着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在复杂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学会如何根据变化了的外界环境来应用他们所学的基本原理,以解决新的问题。

第二,提供全面型人才。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造成供给和需求之间矛盾不断增长的结构性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这需要高等教育从“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向“全面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时,除要考虑到必要的基本技能外,还要注重如经营的运作、管理等其他知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到实现决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决策、组织、指挥、执行的能力。

第三,提供创新型人才。以知识为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高科技产业的灵魂在于创新,但只有创新型的人才才可以成为新事物或对新事物最敏感的人。知识型经济也需要劳动者具有开拓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持续创造力。现在,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各阶层的运作模式相应变得更加复杂,创造性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把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寓于整个教育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智力潜力。

二、教育的未来发展

1.教育必须改变思维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促进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同样将导致教育思想的更新。在基础和专业教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加强基础教育,扩大培训,以提高人才的适应能力和专业素质;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中,建立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的观念。在培养和学习中的关系中,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多的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想的培养;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之间,建立一定的教育目标下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指导和加强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个人发展。在学校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关系中,树立本科教育要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知识基础。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需要改进和解决文化层面的问题,人是文化的主体,则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本,而人是通过教育、培训造就的,所以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同志把科学人才观的内涵概括为“三个要”,这是很深刻的,他指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是可持续战略实施的根本保证。所以,高等教育必须首先做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使数量和质量、短期目标和长期的发展有机结合。

2.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建立包涵知识的特点、学生特点、资源环境等。因此,教育技术必须发挥网络环境、多媒体等资源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教学资源设计。设立具有市场前景和潜力的学科,及时增补新的前沿课程,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趋势纳入整个课程。同时,我们必须遵循学习规律,积极研究心理认知学习理论,将其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用,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探索知识和表达新观点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利用计算机技术的远程教育,可以提供实时教学平台,学生不出门,可以使用视频教学(会议)系统,通过互联网、卫星专用信道等网络,实现实时学习。通过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虚拟图书馆等,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整体教育品质。特别是随着课件及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可快速形成新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功能的终身教育平台,为学习者提供终身教育服务。

3.注重知识经济和知识创新的发展,提高创造型人才培养力度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创新能力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的科技发展,将会在社会的发展中被淘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视角下,教育正面临着深层次的调整和改革。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实质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国家之间、社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是一个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知识的载体,科学知识生产所取得的进展都离不开人才。因此,科学和技术促进经济增长,但本质上是人才对科技发展的贡献,人才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先决条件。研究表明,对创新人才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的关系,特别是高级人才带动经济增长的增长更为突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应抓好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因为今天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并创新人才只有在科学技术实践中才能培养。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必须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高等教育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