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素质拓展训练 必要性 主要内容 操作模式
独立学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兴起之后,在短时间迅速发展起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元化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独立学院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校园文化历史积淀不深,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随着时代的推进,我国的独立学院正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向以内涵式发展为主[1],许多独立学院重点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素质拓展训练以实践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作为一种发展性心理教育方式,被许多高校纳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素质拓展训练就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采取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训练项目,通过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这些训练项目经历心理挑战的锻炼,磨炼战胜困难的毅力,树立团队观念,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在独立学院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一、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状况
1.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独立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与其他高校在读大学生一样,具有当代青少年的一些普遍特点。尤其是“90后”,他们从小就在长辈们的溺爱和过度的关注中长大,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较为突出,自我认识不清晰,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和未来人生定位较高,但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又很容易自我怀疑,动摇目标;自我评价充满矛盾性,对大学的学习工作有美好期望,当自己取得一定成绩时便充满自信,甚至自视甚高、高傲自负,但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往往不擅处理,由此引发沮丧、挫败感,对自己产生强烈的否定,脆弱的心灵所难以承受。如为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而只能进入独立学院就读,而长期颓废下去;自我控制力缺乏,思想和行动相左,对大学生活的美好计划总是在遇到一些困难时就难以执行,尤其在学习上,面对丰富的课余生活和网络的诱惑,薄弱的自控力使他们难以坚持制定的目标。
2.人际交往的淡漠性。
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家庭环境比较优越,上大学是第一次离家住校,如何与宿舍同学相处是他们环境适应的第一课。但由于每个学生原本都是家里关注的焦点,来到大学宿舍的集体生活环境中,找不到合适的定位。而且突出的个性、强烈的自我中心性,使他们与宿舍同学磨合时容易产生较多的矛盾,因此,宿舍矛盾是大学生比较普遍的问题。另外,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存在较强的防御性和不安全感。许多学生家长对子女的保护性较强,经常告诫子女不要轻易相信其他同学,甚至用社会上复杂的人际现象加以警示,使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处处防备,甚至存在自我封闭心理。这使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困难,内心的孤独感加剧。
3.应对挫折的薄弱性。
由于在传统“家长式”教育模式下长大,接受应试教育的培养,一直成长在家长、老师设计好的既定道路上,在上大学之前学生们较少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自我调控能力不足,并且受不良的社会文化、网络媒体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入学后在遇到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挫折时不会适当处理,抗挫折能力较差。遇到困难时,多采用逃避、退缩等消极应对方式,或采取自伤、自残、伤人等极端的行为。
1.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更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学生理论学习能力欠缺,但是对实操性的活动比较感兴趣,而且更重视学习的实效性。素质拓展训练不同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引入多种具有趣味性的心理拓展训练项目,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观体验,在体验中“学”,并将学习到实操性强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学习中的感受和心得迁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信念,树立完善的人格。因此,素质拓展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2.素质拓展训练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同集体主义一样,主要表现在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有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全局意识。但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中心性表现突出,尤其一些“90后”学生独立意识彰显,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性。加上高校学分制的推行淡化了行政班的作用,使班级凝聚力减弱,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越来越薄弱。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团队所有成员一起成功完成一个难度适当的任务时,会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心理拓展训练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尤其有些需要队员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务,使参与者在活动项目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强化团队意识。
3.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社会竞争激烈的社会,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接受挑战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毅力、经受挫折的能力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拓展训练中的许多项目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很难遇到,这些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素质训练,可以磨炼参与者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并影响其行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而有益的补充。
三、独立学院开展素质拓展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模式
由于场地、设备的限制及活动对象的不同,学校的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同专门的素拓训练的机构还是有差别的。高校开展的素质拓展训练是将企业团队培训中流行的拓展训练项目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引入的重心放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上,如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意志品质不坚定,人际交往不成熟,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性心理问题。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拓展中心自2009年开始,大力将素质拓展训练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活动推广得较迅速,且获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模式如下。
第一,培训师。培训师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专兼职教师担任主培训师,二是一些接受过素拓培训的朋辈心理咨询员担任培训助理,协助主培训师共同完成素质拓展训练活动。
第二,预约申请。学生团体可以向中心提出预约申请,由中心安排培训师,确定培训方案。
第三,活动结束后,培训师要对活动进行总结,发现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培训的质量。
我院开展的素质拓展活动主要在每一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开展,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新生心理适应素质拓展训练。
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期是心理问题高发的时期,有研究者发现,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适应能力有促进作用[2][3]。我院在2010级新生入学之初就对他们进行了素质拓展训练,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形成团队、破冰项目(松鼠大叔、五毛一块、桃花朵朵开)、沟通项目(生日链、信息传递、孤岛求生)、团队协作项目(连环手、人椅、快速传球)等,让学生更快地相互认识和了解,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和配合,从而更好地融入大学的生活,并树立起集体的观念。
2.素质拓展训练营系列活动。
每年的10月末启动素质拓展训练营系列活动,历时一个月,开展多场专题培训。另外也接受一些班级、社团、协会等学生组织的团队培训申请,培训的主题一般都是人际沟通、分工协作、团体凝聚力等。在系列活动闭幕时,举行一场规模较大的素拓活动,由各系组队参加,并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团队配合的重要。
3.针对专业核心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
每个专业有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素质条件,如销售行业需要沟通能力、软件开发需要创造力等。大学的课堂只是传授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培养有利于专业能力发展的心理素质,素质拓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团体项目为主的素拓,在活动中学习领导团队、管理沟通、人员分工;软件、电子和游戏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方案设计以“电网”、“扎筏”等可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活动为主,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
四、高校素质拓展训练实践的思考
高校引入素质拓展训练是作为学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践,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同一般的学生活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就要求在素拓训练操作中要体现其作用。
1.培训师的专业性。
素质拓展训练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培训师现场的组织、监控、引导能力。拓展训练要求培训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并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应变、引导和预见能力,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地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还需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相关的、系统的专业培训。
2.引导学生注重体验和知识的迁移。
素质拓展训练与普通的户外体育活动最大的区别就是注重活动过程的体验,并将所获得的感受迁移到现实学习、工作可能遇到的相似情境中。这种体验式的活动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同时,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和引导性。因此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思考活动的过程,及时分享感受,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而不是只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上。因此素质拓展训练切忌只重形式,不求效果,而要充分发挥这种体验式教学的作用,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素质才得以提升。
3.高校素质拓展训练可结合条件,因地制宜。
素质拓展训练中如高空项目等一些难度较高的项目需要相应的设备支持,一般学校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因此,高校素拓训练可以结合自身场地条件,充分利用运动场、校园环境、游泳馆等,以开展野外项目和水上项目为主。至于需要专业器材的项目,可以同一些素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来完成。总之,素拓训练倡导的是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感悟体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把握这一核心理念,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活动效果。
素质拓展训练的宗旨是锻造个体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实现挖掘潜能、发挥创造力、培养个体的团队精神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的目的。其形式丰富,活动多样,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并较好地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的不足的缺点,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一个较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季亚萍.浅谈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代企业教育,2011(1).
关键词:拓展训练;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可行性
在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贫困大学生作为象牙塔内日益庞大的群体,承受着学业、经济、精神等巨大压力,其特殊性也引起了高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拓展训练作为当前一种符合现代人需求的训练方式,在企业、单位人员培训、考核、选拔方面都展示了其优越性。笔者探讨发挥拓展训练的优势,改变贫困大学生群体不良心理状况,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一、拓展训练的概况
1.拓展训练的发展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起源于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年轻海员在德军袭击的炮火中丧生,汉思等人创办“阿伯德威海上学校”,通过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强化训练,帮助年轻海员获得海上生存能力和技巧,培养坚强意志和健壮体魄。战争后,这种形式被应用于和平时期的各种培训。60年代末逐渐走向国际,目前已遍及欧、美、亚、非、澳这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1995年,刘力为第一任校长的北京素质拓展学校建成,成为亚洲第六所素质拓展学校。目前已在全国形成连锁发展趋势,在北戴河、浙江、山东等地建立分校。1999年,该校被清华大学授予“MBA”指定拓展训练基地,开创了与高校合作的先河。北京拓展训练学校结合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具有中国特色的“悟”和“禅”的理念,将拓展训练定位为“体验式培训专家”,认为拓展训练是一种符合现代人和现代组织需求的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2.拓展训练的内容
拓展训练的课程以短期培训为主。课程通常有团队热身、个人项目、团队项目、回顾总结四个环节。团队热身是在培训开始前,加深学员间相互了解,消除紧张,建立团队。个人项目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充分发挥体能和心理上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完成活动指标,使学员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这一人生真谛。团队项目以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通过复杂而艰巨的项目,建立起良好的团队气氛,以促进学员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回顾总结环节将帮助学员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中的体验,使学员能够将培训的收获迁移到工作中,以实现集体培训目标。
3.拓展训练的应用及意义
2002年、教育部、全国学联决定在北大、清华等63所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试点工作。2003年开始,开始尝试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教育的探索。2006年,由湖北广信集团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以“知识、能力、人格”为核心主题的全国首家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国际木章训练营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建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其形成积极主动、开拓创新、认真负责、独立协作、共享成功的价值观,对其情商、创造力、世界观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作为新型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的有很大的差别。传统的教育为认知式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实际接触的单一刺激,学习过去的知识,主要是自主学习,注重知识技能的标准化学习,强调学和记忆;而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以学员为中心,强调直接接触情景的即时感受,主要是团队学习,注重观念态度和高峰体验的个性化学习理论化现实,强调做中学和领悟的体验。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措施
1.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贫困大学生主要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反贫困心理。另一方面,主要心理问题有:
(1)自卑和自尊。贫困大学生担心被嘲笑而自卑,承担较重期望和压力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同时,他们想尽快出人头地报答父母,强烈过度的自尊心易致情感脆弱,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2)人际交往不良。经济拮据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愿过多参与集体活动,陷入自我封闭的消极状态,难以融入集体生活,潜能得不到发挥,人际交往不良直接造成身边缺乏知心朋友,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又可能催生其他问题。
(3)抑郁和焦虑。家庭环境的不安全感、经济困扰、兼职遇到挫折等都容易引起贫困生悲观沮丧,长期发展,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和焦虑,抑郁症患者甚至有自杀倾向。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多数贫困生家中都有一位长期患病的亲属,这也是导致他们家庭贫困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常挂念家人的安危和家庭拮据的生活,总想毕业后找工作挣钱,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较严峻,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多收益,多种情况综合造成了他们抑郁和焦虑。
(4)敏感和孤僻。贫困生因自卑滋生过度自尊,产生敏感多疑的不良性格。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因害怕而拒绝同学、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把贫困看作是一种耻辱而极力回避,这不仅对其生活学习不利,还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给人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2.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首先是社会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而自身的经济等原因又使得处理关系更加困难和复杂,总结其原因主要有:
(1)家庭。家庭经济的限制致使贫困生失去了很多需要金钱支持的成长机会,如出国交流学习、旅游等,有的甚至买不起基本的学习工具;另一方面,家长把改变家庭面貌的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期望普遍偏高,形成另一种压力。
(2)个人。自我认知上的困惑,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比如忧虑、焦躁等,这种效应往往一旦产生,易发生恶化。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这样,如抗贫困心理足够强大的学生也可以表现得非常出色。
(3)社会。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刺激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苹果手机、ipad等让贫困生产生心理压力;交流平台网络化,要求贫困生具备一定的电子产品,否则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的寰;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包括没有宽广的人脉来提供就业机会和信息。
(4)学校。贫困山区的教育较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流于形式,并没有配备实际的师资,或宣传不够,收效甚微。
3.目前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1)物质支持。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建立有效的资助体系;建立和完善专门负责贫困生的机构组织;积极完善扶持贫困生的有效机制;丰富助学金的形式。可采取多种措施:如提供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
(2)心理支持。加强心理辅导教育,完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科学教育方法精神扶贫,帮助贫困生保持建立良好的心态,自立自强,以及进入社会以后感恩诚信回报社会的基本素质品质。除考虑专业心理咨询师外,也要重视辅导员积极发挥作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要做到尊重贫困大学生人格,与之建立良好的知心朋友的关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实现思想疏导。
(3)校园人文支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良好的人文关怀、人际关系能让贫困大学生拥有被尊重感,消除或防止差别感、自卑感甚至自闭,使贫困生走出孤独,学会交往从而正确认知自我,自尊自爱,自强不息,诚信感恩,正确认知个人与周围社会事物的正确关系,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理想。
(4)个人能力支持。构筑贫困生能力提升体系;创建志愿服务团队,实现自助助人目标;开展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贫困生合理定位;大众媒体积极宣传自强自立的观念。
三、拓展训练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1.拓展训练心理干预应用的有效性理论
拓展训练的创建初衷是培训具有求生欲望的军队,提高人们的自信,挖掘潜能,不放弃希望。训练内容主要是场地训练,室内模拟训练,野外以及水上训练,训练方式有融入、挑战、总结提升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是可以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人在团队中的作用和角色增强。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自卑、交际不良、焦虑、敏感、等,拓展训练可以让贫困生完成训练任务而消除自卑。拓展训练的团队是一个积极向上、平等而有凝聚力的团队,在这里贫困生不需要考虑经济问题,没有人在乎你的家庭和过去,只要当前表现优良,完全可以收获很多的支持、关怀和鼓励。
2.拓展训练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干预的现状
虽然当前拓展训练在我国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不但被引入到企业、政府,而且被引入大部分高等院校,也有报道称,在初中高中里也有开展,甚至不少学校都把它设为体育课来展开,但是基本上很少有机构把它很好地应用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干预中。有的也只是在理论探索层面,有关对人文关怀效应和职业心理的探索。总的来说,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方面研究得比较透彻,而拓展训练这一全新的方式并没有真正被发现、被利用。
3.拓展训练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景
拓展训练完全可以脱离高校体育课的束缚,被独立地应用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可以解脱他们为了获取体育学分而不能放正训练的心态的影响。另外,基于高校中拓展训练的设施更加完备,这种贫困生辅导可以很好地推广开来,不但扩大了拓展训练的应用范围,更加挖掘了其应用的深度,为中国的拓展训练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郭洪芹.素质拓展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1):138-140.
[2]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
[3]梁丕桓.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反贫困的思考与探索[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43-46.
关键词: 拓展训练;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38-02
0 引言
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社会中,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体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贯彻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高校学校体育改革的大潮,拓展训练作为一项对促进素质教育和新大纲“健康第一”理念贯彻有积极意义的运动形式,理应步入高校体育课堂。
1 拓展训练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1 拓展训练的起源 拓展训练也称为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的挑战,战胜一个个的困难。它起源于二战时期的英国,当时盟军的舰艇和商运船只经常遭受德国潜艇得袭击。许多缺乏临战经验的年轻海员在炮火中丧生,但是在灾难中总有少数人能顽强地自救而获得新生。人们逐渐发现:那些幸存下来的海员并非因为他们身体强壮,而是因为他们心理素质良好,善于与人相处。针对这种情况,德国教育家库尔特· 汉恩(Kurt Hahn)等人提出了“拓展训练”的理念,并于l941年在英国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专门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把人的身心能力中最出色的部分升华到可能达到的巅峰。
1.2 拓展训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风靡全球半个世纪的拓展训练在1995年由原北京拓展训练学校(现北京人众人拓展训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力先生引入中国市场,中国第一批受训人员新华社全体员工。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拓展训练行业不断发展,逐渐被列入国家机关、外企和其他现代化企业的培训课程。拓展训练进入西北地区也有七八年之久,目前陕西也有多家比较大的正规拓展培训机构(如西安蓝天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西安金舟咨询公司,西安彼岸拓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西安力为管理资讯有限责任公司等)。2001年底,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中央有关部委联合推行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后许多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各种素质拓展训练营。
如今,拓展训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通行、最科学、最有效的体验式培训方式。它是素质教育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一个分支。它以利用大自然和人工创建的特殊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系列项目来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潜能,帮助企业增强团队活动力、凝聚力和创造性,达到提升团队生产力,提高团队绩效,帮助员工达到心态稳定开放,敢于挑战,富于创新精神,促进团队形成的综合目的。
2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2.1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时代背景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部分学生从小受到家长的娇惯、纵容,在倍受呵护的教育背景下长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时,缺乏自信,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在合作关系中更是团队意识淡漠,集体协作能力差。随着社会竞争和学习压力的日趋增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例逐年上升。要想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团队精神和健康的体魄。而拓展训练在提升人格,磨练意志,增强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方面有着特殊功效。如果在高校体育课堂中适时开展拓展训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增强体育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因此当代大学生很有必要进行拓展训练。
2.2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
2.2.1 拓展训练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内容,把原有的仅限于大学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将体育活动与社会、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拓展训练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是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探索,也符合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
2.2.2 拓展训练有利于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生活和学习都比较顺利,缺乏困难的考验,意志力相对薄弱,一旦受挫,会极大地打击他们,以至于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而在高校所设置的拓展训练中,可以使每一个参与者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磨练他们的意志,从而迸发出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强大力量。
2.2.3 拓展训练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养成了一些任性、孤立、自私等不良习惯。在拓展训练中,一些团队协作项目(例如信任背摔,穿越电网等),不仅有语言上的交流,身体上的接触,还有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参与拓展训练能让大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相互信任,团队协作的魅力。
3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实施对策
3.1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项目设计 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的拓展训练课与专门拓展训练机构有所不同,在设计训练方案时,应该主要借鉴拓展训练的先进培训理念和一些好的培训项目,但不能简单地照搬拓展培训机构的常规课程模式。高校的拓展培训项目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以户外场地训练项目为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置水上项目和野外项目。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许多简单便于操作的拓展游戏(如雷阵、盲人摸号、信任背摔),可直接安排到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去,体育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一些情景,使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有机结合,用拓展训练的内容、手段改进当前体育教学枯燥的组织形式,使体育课更加生动,活跃体育课堂气氛,推进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3.2 高校拓展训练的具体项目 高空项目包括巨人梯、高空断桥、高空漫步、空中抓杆、泸定桥、天使之手、空中相依、高空绳网、软梯、合力制胜、绝壁逢生、高空天平、高空独木、缅甸桥、极限攀岩等;场地项目包括穿越沼泽、穿越弯桥、巧过网阵、人生棋盘、信任背摔、模拟电网、有轨电车、移花接木、罐头鞋、金字塔、梅花桩、孤岛求生、盲目障碍、礼让通行、齐心协力、奇宝奇兵等。如果条件允许,高校还可以开设水上项目和野外项目。水上项目包括游泳、潜水、跳水、划艇、赛龙舟等;野外项目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长城跋涉、野外定向、滑翔、野外生存等。高校可以把拓展训练课作为选修课,利用周末在高年级展开拓展训练,合理安排课时与内容。
3.3 高校拓展训练的场地和器材设备 拓展训练项目所需要的场地比较简单,它不需要标准的田径场,只要有一片空地就能开展拓展训练。只有像高空项目需要专门的场地,但它的建设成本也不高,只需建12米的钢架,在其8米处设置具体的设施即可。在拓展游戏中需要的许多器材并不需要购买,都可以自制,有些项目基本上不用器材,比如信任背摔项目。与其他体育器械相比,拓展训练所用的器材简洁紧凑,功能强大,节省空间,适用性强,便于快捷安装,同时,科学的组合也节省了器械使用,节约了体育器材的开支。
3.4 高校拓展训练的师资队伍建设 拓展培训师是拓展训练课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高校体育教师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角色,但是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没有拓展训练的经历,因此在开拓展培训课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体育教师应该通过学习有关资料,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到正规的拓展训练营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在初步了解之后,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将社会上拓展训练的方法与体育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
3.5 高校拓展训练的组织形式 一般来说,高校拓展训练课课程模式主要包括:前期分析——课程设计——场景布置——挑战体验——分享回顾——提升心智——改变行为。拓展训练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作为选修课,也可以作为必修课。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先考虑将素质拓展作为选修课进行试点教学,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进行全校推广,作为一门必修课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种体验式的教学中受益。
3.6 高校拓展训练的经费来源 高校可以向政府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用于高校拓展课场地建设及师资的培训。高校自身也可以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拓展训练课的启动资金。另外,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高校的拓展训练场地,也可以对外开放,利用寒暑假对社会人士做培训或把场地对外出租,以尽快回收资金。
4 高校开设拓展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4.1 高校拓展训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拓展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拓展训练中必须对安全问题引起重视,时刻保持警觉。在训练期间,所有活动均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实验,必要的安全保护器材不能缺少,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危险因素,并由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严格地依照安全程序指导和监控活动的全过程。
4.2 高校应健全风险保障制度 一方面,高校应在拓展训练课上设置医疗应急机制,处理一些擦伤、撞伤、扭伤等意外伤害。另一方面,各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人身意外险或各种意外伤害风险,万一发生意外状况,也可得到赔偿。
5 结束语
传统的体育课程在其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已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拓展训练课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新模式,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它不仅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代大学生自身的迫切愿望。因此,在高校进行拓展训练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洪峰,李世昌.试论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2003,(1).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33.
[3]潘胜.普通高校实施拓展训练课的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1).
[4]庞元宁.体育课程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构建内容;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087-02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的研究背景及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高校的素质教育实践工作各具特色,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标准化、普适性的模式体系。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召开后,素质教育正式上升为政府行为,此后全国各高校就素质教育方法都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2年3月,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下发文,在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工作,并于同年3月在云南大学召开了推进会,力图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基本框架下,探索出一种适用性广、实效性强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新模式。本文所述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正是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5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中总结构建出的一种较为科学、规范、系统的素质教育新模式,2009年该项目体系荣获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是强化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为广大学生创造更加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提供更为优质的素质拓展服务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它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了各种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和工作项目,是把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德育智育与体育美育教育有机结合,并融入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益尝试。它是对原有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评价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实践“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并实施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有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意识和能力提高,有利于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素质教育,最终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的构建内容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按照、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素质拓展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总体要求,根据当代大学生基本特点和当前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系统的内容模式。具体可归纳为:搞好“一项规划”、开设 “六个课目”、获取“两本证书”。
1、“搞好一项规划”。就是帮助大学生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组织大学生根据的自我个性、专业特长、价值追求和社会需求,设计自己的职业道路和事业方向,从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方式和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以满足自己未来职业能力的基本需求。它是素质拓展课程的第一步,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
2、开设 “六个课目”。就是以团中央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基础,把比较零散的“第二课堂”活动概括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和“技能培训及其它”等六个方面,根据这六个方面相应的素质拓展内容和目标,针对性的开设六个课程科目,并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分别明确每门课程科目的教学对象、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要求、时间分配、计划实施、组织保障等内容。对课程考核实行学分管理,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两个科目分别获得2个以上学分,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它”等4个科目分别获得1个以上学分,总共8个以上学分。
3、获取“ 两本证书”。就是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修够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中六个课程科目的要求学分,同时获得代表学力水平的毕业证书和代表综合能力水平的素质拓展证书。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的管理控制
为使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有效运转,应科学实施对该项目体系的系统管控。具体可概括为:建立“四级”机构、把握“五个环节”、提供各项保障等。
1、建立“四级”管控机构。
就是要按照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要求,组建学校素质拓展课程项目领导小组、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分院素质拓展部、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四级”项目管控机构团队(图1),并分别明确各级管控机构的人员和职责。
学校素质拓展课程项目领导小组应由主管校长任组长,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处、基础部、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分院系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学校素质拓展课程的指导方针,并适时提出指导意见;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由校团委书记任主任,成员由团委老师、校学生会主席、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长、分院素质拓展部部长组成,负责全校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分院大学生素质拓展部由分院团委书记担任部长,成员由分院团委副书记、年级组长、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学生社团负责人,班级学生代表等组成,负责本单位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的具体组织与实施;班级素质拓展小组组长由辅导员担任,成员由团支书、班长以及其他团学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具体负责组织本班级学生积极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项目。
2、把握“五个环节”。
就是在参照经济和建设领域中项目管理模式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将课程六个科目的组织实施过程划分为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申报、项目审定与公布、项目实施与督导、项目修正和学分认定与素质拓展证书颁发五个环节(图2),并对每个环节实行合理的控制,保证课程项目体系的规范运转。
(1)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申报。每学期初,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将本学期学校素质拓展计划的重点通知分院学生素质拓展部。分院学生素质拓展部结合本单位工作重点和专业培养需要,按照《素质拓展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调研论证,提出本单位的学期学生素质拓展课程6个科目的活动项目规划,并将项目规划上报学校素质拓展中心。
(2)项目审定与公布。学校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对各分院申报的项目规划进行审核汇总,制定出全校学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并报经学校指导小组审批。审批后的活动项目库向全校学生公布。
(3)项目实施与督导。各单位按照学期学生素质拓展6个科目的活动项目规划组织开展活动,学生可根据自身素质拓展的实际需要选择参加。为切实保证“项目”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实施,学校素质拓展中心组织人员对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对没有按照要求实施或活动质量不达标的项目进行处理,并将所有项目的跟踪调查结果作为课程质量评价的参考依据。
(4)项目修正。已列入学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确定实施的项目,由于主客观原因发生变更时,须及时上报学院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经学院素质拓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查后,予以更改或取消。
(5)学分认定与素质拓展证书颁发。学生参加素质拓展课程6各科目活动,分别累计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后,经过个人申请――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审核――分院大学生素质拓展部认证――学院素质拓展中心认证、审批的程序确定其应获学分,并由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在毕业前颁发素质拓展证书。
3、建立制度保障。
为使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落实实施做到有规范、可持续,就必须建立与课程项目体系配套的完整制度体系。制度一般可根据课程项目的内容和操作环节的需要制定。如制定《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实施方案》、《素质拓展课程教学大纲》等以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制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以科学的引入学分制管理;制定《项目申报与认证办法》以保证操作环节的规范性;制定《项目实施奖励办法》以激发师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4、提供资源保障。
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人力、网络、场地、物质及经费保障等,因此高校应合理的进行资源整合,给予有力的保障,确保课程项目体系的有效推动和实施。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加大项目研究经费的投入,以促进项目的科学性发展。
总之,“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是在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加强素质教育要求的背景下,根据高校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学生素质教育运作体系。因此,该课程体系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EB/OL] 省略,2002,3-25.
[2] 宋传银.纪红.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社科版),2008, (7):38-40.
[3] 李唯.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几点思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9):91-92.
[4] 贾梅.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几点思考[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6):42-44.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高校共青团;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4-0069-02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多年来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素质教育的经验总结和深入发展,是“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大学生内在潜力的一项高效能的素质教育举措。
1 新时期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大学生有计划、有导向地参与素质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青年大学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科学素质为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1.2 共青团的创新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广、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以及网络应用的普及造成了大学生的流动性大,选择性强等问题,这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还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高校共青团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应继续发挥其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正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具体措施。
1.3 青年成长成才的要求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当今的大学生已不再是往日的“天之骄子”,而是就业大潮中的一滴水,一粒沙。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必须完成的任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全面实施,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
2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特点
1)全员化。该计划服务对象是全员的,面向所有高校全体在校大学生,只要学生乐于参与,就会为大学生提供多级联动的素质平台。
2)全程化。该计划覆盖每一个大学生整个大学期间学习、生活、实践的各个环节,从入学直至毕业。配套的素质拓展证书详细记录了每个学生参与素质活动的全过程。
3)系统化。该计划系统地指导每一位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它具有完整的体系,整合社会的资源,建立从校内到校外、从个体到集体广泛参与的良性机制。同时该计划各个环节和阶段之间存在着很强的逻辑关系,是一个完善的、均衡的、相互关联的科学教育体系。
4)人性化。该计划“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它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对未来职业的需要进行设计,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指导,让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可以有的放矢。它的最大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充分的发展空间,发展人的个性,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能力发展。
3 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核心环节
“大学生素质质拓展计划”的开展,包括成才指导、拓展训练、评价体系和社会认同4个部分。
1)成才指导。该计划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全程地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并就学生完善素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目标,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
2)评价体系。该计划有专门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量化评价体系,客观记录学生素质培训和实践情况,这一体系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热情,也能实现社会、学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结果的考评。
3)拓展训练。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第二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
4)社会认同。争取劳动、人事等部门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政策支持,完善大学生就业准入机制,畅通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渠道,推动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及其评价体系的认同。以适当方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计划的实施。
4“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新发展
“大学生素质拓展规划”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顺应时代需要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把高校共青团工作无论从内容到体制都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1 开拓共青团工作新思路
面对“80后”、“90后”个性张扬、求新求异的一代,所以这个时代对共青团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什么样的时代,就要有什么样的共青团;有什么样的共青团,就能造就什么样的青年”。“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恰恰抓住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的需求,开拓了高校共青团工作思路新的发展。它内容、形式方面都与时俱进,全程化得为学生创造利于其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使团组织真正成为青年之家,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提高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愿意积极投身到团的活动当中。
4.2 丰富共青团工作新内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它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6个方面。这6个项目赋予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心内涵。
4.3 深化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职能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内容范畴建设项目化、具体化、明确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久以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中心主要是辅助党政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共青团的工作内容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导致高校共青团工作职能不突出,形象不鲜明,影响着共青团作用的发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推行将高校团组织推到了素质教育的第一线,创新了高校团组织工作的职能与内容,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自身作用和地位得到了确认和保障。
4.4 规范共青团工作的内容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使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内容更加制度化、有形化。以前的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没有严格的记录和认证载体,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和精心的设计,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非常地随机。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改变了这种状态,它有素质拓展的专题汇报制度,同时定期公布即将开展活动,按照需要有计划安排各项活动,并有专业的指导教师来指导,使得每个学生真正从素质拓展中受益,也使得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有了制度化的保证,有利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任丹阳.大学生素质拓展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6):113.
关键词: 拓展训练 高校体育 可行性
现代社会对从业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外,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敢于进取、冒险、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培养。由于素质拓展体验式的训练适应了时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因此近年来在我国高校中逐渐推广,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手段。体育课在培养人的冒险、创新、挑战极限的能力方面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课与拓展训练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许多密切的联系,在体育课中开设或融入拓展训练的内容,既可丰富课堂内容,又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既达到体育课的目的又达到拓展训练的目的。因此,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相融合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国内外有关拓展训练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拓展训练的研究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但现代意义上的拓展训练开始于二战后的美洲和加拿大。美国马萨诸塞州哈密尔顿韦恩哈姆高中校长皮赫,在20世纪70年代将拓展训练引进了学校教育,并制订了拓展训练计划。目前国外许多国家的体育教育都开设了拓展训练的课程,并且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在我国,拓展训练是一项新兴的项目,在我国高校中还没有真正推广开来,在软件、硬件建设上没有可供参考的内容,因此各高校在拓展训练课程中更多的是照搬市场上拓展培训企业现有的培训内容,拓展课程设计及拓展训练器材设施的建设还不够体系化、专业化和科学化。
二、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体育课程引入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素质拓展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协调指挥的能力,培养顽强的意志,并通过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使学生形成迎难而上的思维定式,在困难面前积极调控,保持心态的健康与平衡,学会理智地分析并迅速判断困境的实质或关键,有效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充分挖掘潜能,积极主动地摆脱困境。
首先,大学生的拓展训练可以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由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大多养成任性、自私、没有爱心等不良习惯,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的残酷竞争,往往会产生心理压力,抗挫折和抗打击能力弱。面对这些明显的心理问题,在拓展训练中精心地设计了能够挑战他们心理的极限项目,让他们在体验一个个惊险刺激的项目过程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潜能,挑战自我,完善人格,实实在在地接受心灵的洗礼。
其次,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顾全大局、牺牲小我、齐心协力、相互协作的高贵品质。在知识经济时代,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高校的教育并不重视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以致很多大学生不明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不会信任和关爱同伴。拓展训练通过典型游戏(如电网、海上求生等)让学生在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体会辛酸,使得每个学生都愿意敞开心扉,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和关爱。
再次,拓展训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信、果断和坚强意志的能力。在拓展训练中,学生面对各种困难,不断调整心态,克服心理的恐惧,果断、勇敢地跨出第一步。
最后,拓展训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很多拓展训练项目的设计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扎伐、罐头鞋、电网等并没有设计过程,学生要完成任务就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高校体育课程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
素质拓展训练由野外、水上、场地和室内项目组成,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两个部分。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项目有定向越野、攀岩、天梯、背摔、高空抓杠、断桥、电网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综合素质训练结合室内外环境,创设模拟情境对学生实施体验式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沟通、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
拓展训练的目的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其教育手段和方法与高校体育相符,都是通过体验式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定位自己、挑战自己,最终完成体育观念的转变和优秀品质的形成。从实践上,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具有可行性。首先,国外体育教学早已开设拓展教育,这给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提供了实践经验。其次,拓展训练所需的器材、设施和场地简单。拓展训练所需要的场地更易筹备,空闲的场地都可以作为活动场所。最后,拓展训练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拓展训练从兴起就非常重视安全,目前已经具备完备的安全系统,只要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合理地进行组织,按要求操作,就能消除安全隐患。另外,拓展训练的每个活动项目就像一个游戏,趣味性特别强,很容易吸引大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
三、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模式
拓展训练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途径,使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把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转换。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三段式教学,这种模式比较单一,教师、学生主次地位颠倒。总之,目前高校的体育理念和方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拓展训练的一大部分项目都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和一定的危险性,如何保证学生在拓展训练中的安全,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影响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整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的对策
拓展素质训练由国外引入国内时间较短,因此各高校在拓展训练课程中更多的是模仿拓展培训企业现有的培训内容,拓展课程设计及拓展训练器材设施的建设还不够体系化、专业化和科学化,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不是简单地开一门课,做一次训练,而是构建一个以拓展素质训练为主线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素质拓展教育的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并不灌输你某种体育知识或训练某种体育技巧,而是设定一个特殊的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与思想性的各种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每个项目,投入地面对各种不同的环境及挑战,学习解决问题。通过训练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同时也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挑战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拓展训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教学课程,高校体育管理机构要根据拓展训练的有关项目进行重整。专业化的师资是决定拓展训练能否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整合的关键。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对拓展训练的知识还很欠缺。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拓展训练的知识,充分理解拓展训练的目的和内涵,在实践上积极到社会上有关拓展训练场所实地考察,参加拓展训练的培训,从而掌握拓展训练过程和方法。拓展训练的项目灵活性较大,可以根据大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设计。训练内容可以依据非常规性进行设计,也可以创设合作情境,促使学生树立合作精神,通过不断变换训练形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对传统体育课的改革和创新,对推动新课程改革和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高校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以促进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开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谢恩杰,宗丹.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新内容――野外拓展训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
[2]张亚琪.关于将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课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3,(4).
为进一步加强铁路职工队伍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适应新体制、新布局、新装备、新速度的需求,为推动和谐哈局建设、“创先争优、加快发展”、确保运输安全持续稳定,迫切需要把职工队伍素质提高到新的水平。然而铁路企业要想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培训来实现,尤其是对新入路大学毕业生的培训、培养和提高,这样才能为铁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一、对新入路大学毕业生进行拓展培训的意义
拓展训练是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特殊环境,以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进行体验,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含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实现可趋向性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1.拓展培训能增进新入路大学毕业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加里·德斯勒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这样说道:“大多数企业发现团队合作并不是凑巧发生的;相反,员工必须通过培训而成为一名好的团队成员。”作为铁路企业的运输生产工作,不可能由某一个部门或是某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车、机、工、电、辆等多个部门组成的大联动机通力合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项目团队将很有可能出现两个甚至几个职位相同、能力接近的管理者参与项目的实施。出现意见不一,自视清高不愿听取对方意见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个项目很有可能陷入僵局甚至就此搁浅。拓展培训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就是历练新毕业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所以拓展培训都是以团队作为培训开展的基础,很多项目也是为了增进团队合作而设计的。拓展培训就是要增强刚走上工作岗位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打造一支高效的团队,而高效的团队正是构建和谐铁路的关键因素之一。
2.拓展培训使刚走上铁路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深刻理解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员工凝聚力的源泉,如果没有企业文化 这个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企业最终只是一盘散沙,更无从谈起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新毕业的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更需要集体成员的共享价值观的引导。他们接受新事物与理解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如果价值观能够得到他们的强烈认同,他们能迅速吸纳并融入一种新的文化氛围中。队员亲身感受到了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后,必将加强他们对铁路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对铁路安全文化的认同,进而使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迅速融入到铁路工作中来。
3.拓展培训可以减少新入路大学毕业生的流动率和流失率,使员工之间沟通和谐、心理健康。
经过这样的团队建设后,亲身体验到“心系铁路,熔炼团队”的快乐,会加强队员的凝聚力而使新入路大学毕业生流动率和流失率大大减少。培训中通过大学生之间身体与心灵上的接触使他们之间距离贴近,无距离感产生,引起各方的共鸣,达成默契,营造出和谐的氛围。使他们真心热爱这个团队,真心热爱铁路这个大团队,真心热爱自己的岗位。
二、拓展培训与传统教育培训的不同
拓展培训是与传统的认知教育不同的体验式教育活动。传统的培训方式主要是讲述式教学,过于重视知识层面的提高,而对精神的培养,比如综合素质、团队精神、进取意识、人生态度的培养方法不多。拓展培训作为一种体验教育,它是传统教育必要和有用的补充,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企业文化的培训中,在新毕业大学生精神的培养上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拓展培训与传统培训存在一些差异,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上的差异。拓展培训要求到户外去,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进行培训,参训者处在陌生的环境中,面临不冒一定的“风险”就难以完成的挑战。拓展培训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的投入。
2.内容上的差异。传统的培训主要以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为主,拓展培训则更关注个人的非智力因素,比如观念、态度、人格,等等。
3.培训方法的差异。传统的培训是直线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拓展培训是一种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它一改传统单向、沉闷、讲述式的培训方式,根据受训学员的特点(工作经历、职业性质、岗位要求),编排不同的个人挑战课程和团队协作课程,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读、你可以记住20%;听、你可以记住30%;看、你可以记住40%;说、你可以记住50%;做、你可以记住60%;看说听做、你可以记住90%以上。这种体验式的培训,通过新毕业大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 提升他们的感悟,在挑战中超越自我,在品味中提升体验,在整合中凝聚力量,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迅速提升。
三、对新入路大学毕业生进行拓展培训的可行性
1.将授课培训与户外体验式拓展培训相结合。在室内授课时学员所掌握的知识是作为铁路员工成长的硬件,在户外的拓展培训使他们互相团结成为共同奋斗的软件。在学习中体验是培训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课程,要让学员在体验中成长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2.注重户外拓展培训之后的分享。拓展培训的关键就是要利用培训对队员的心灵冲击让其体会到团队与企业的关系、个人与团队的关系、个人成长对企业的贡献。所以,培训师的回顾与分析是给队员一个重新体验的温习过程,这个分享会让拓展培训给队员带来的感受在心中生根、发芽、蔚然成林。同时,队员要让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这也加深了队员的沟通与分享。尤其会对新毕业大学生从内心产生触动,使他们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感悟。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一种面向全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文章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并在大学生教育实践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意义, 阐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结构、观念、做法上均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黄艺农,刘雯.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培养学生中的作用及其推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5卷第6期
[2]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4卷
[3]张晓玲.试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庄立臣.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2005年5月第3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4-0085-04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中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本文旨在通过对拓展训练进行较全面分析,使拓展训练的项目和理念更好的运用到教学中去,以待更好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从而顺应国家教育部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1拓展训练的起源、发展与意义
1.1拓展训练的起源、发展
德国人库尔特,汉思首先提出了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理念,并于1941年在威尔士的阿伯德威创办了第一所“海上生存训练学校”,这就是拓展训练课程模式和拓展训练组织的开端。现今拓展训练的源头已经在五大洲有近50所分校。1974年,拓展训练计划被评为全美的优秀教育大纲。新的课程大纲的制定和教学实践是以体育课为中心来进行的,成为美国中学生的必修课程。现在已经成为美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拓展训练是否列入教学大纲,每个国家情况不一,但都比较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把拓展训练扩展到企业和其他部门。在日本,拓展训练被称为“集体心理疗法”,1970年,中国香港成立了香港外展训练学校,是中国第一个加入OB(OutwardBound)国际组织的专业培训机构,1995年以“拓展训练”命名的体验教育模式整合改造后进入中国,当时的“北京拓展训练学校”是最早开始在国内开展课程的培训机构。1999年清华大学率先将这种体验式培训引入到MBA、EMBA的教学体系中,随后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MBA/EMBA教育中也纷纷把拓展训练作为指定课程内容。2002年北京大学正式建设拓展场地并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开拓了拓展训练在高校的新局面。2002年在教育部体育卫生司倡导下,我国7所高校进行了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尝试,首次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引进了拓展训练的内容,此次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多家大型新闻媒体对此项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这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尝试,反过来也必将促进拓展训练正规化、正常化的开展。如今,拓展训练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户外体验式教学模式。
1.2拓展训练的意义
拓展训练,可让高校大学生通过体验的活动项目再一起讨论、分享、反思,从而把总结出的经验教训运用到工作中去。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调解心理状态,达观面对学习与生活的挑战: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学习关心和更融洽地与他人合作;学习欣赏、关注、爱护大自然。拓展训练并非体育加娱乐,而是对正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
拓展训练的价值在于激发高校大学生个人潜能,培养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个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形成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等优良品格、培养大学生果断、自信、敢为的优良品质和克服心理恐惧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发掘大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对当今的高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部分拓展项目及作用见表1。
2拓展训练的开展形式与内容
拓展训练在高校中开展的形式主要分为公共选修课和必修课、学校俱乐部与社团等形式,拓展训练在高校课程的开展主要应以选修课为主,我国把拓展训练引入课程,至今只有十余年光景,对与其他体育科目来说,拓展训练仍然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但因为其内容新颖、形式灵活,在开展中备受学生青睐,拓展训练课程应具有专业的教师指导、更好的安全保障、妥善的教学计划、充足的场地,并且也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所以公共选修课将是拓展训练在高校开展的主要形式,辅之以学校俱乐部与社团。待到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可在部分专业中开设拓展训练必修课程。
拓展训练主要由场地拓展训练、水上拓展训练和野外拓展训练三类课程组成。拓展训练的每类项目都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发展的项目进行教学。拓展训练通常利用崇山峻岭、翰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部分拓展训练内容见表2。
3拓展训练的特点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拓展训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它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载体,以游戏活动为活动形式,以挖掘潜能、熔炼团队为目标,进而完善人格的一种教育模。拓展训练的特点如下:(1)综合性。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学生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2)挑战极限。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高校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经历平常所不能经历的高空、紧急、危险等具有挑战性的状况。在这种情景下,每位参与者都会全力以赴,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战胜恐惧、挑战自我、跨越极限;(3)高峰体验。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学生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4)自我教育。教员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课后的回顾总结中,教师也只是点到为止,以学生的积极讨论为主,从而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5)广泛适应性。拓展训练是在一种模拟或自然环境下,在设定的情景条件下,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项目,不但时间上可以灵活运用,而且在场地、设施上也非常灵活,许多项目都不需要复杂的器材,只需要一块场地和一些简单的器材即可;(6)知识趣味性。拓展训练的许多项目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学到知识。
4高校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理论分析
4.1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我国高等普通高校的体育改革定位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长远目标上。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大多数是传统的竞争性项目,如篮、足、排、田径等,这些课程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提高运动成绩,并没有有意识地延伸到学生精神的层面,忽视了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协调发展。传统的体育课都是在固定的场所,不是在田径场就是篮球场、排球场这些针对项目选择场地进行授课,难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进行更多课程开发。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教学,正是体现新纲要的精神,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完善,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充分体会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体育课根据拓展训练的要求与内容,把一些拓展课程与体育课程交叉渗透的地方以及在体育课上易于开展的拓展课程形式进行开展推广,像拓展训练中游戏、跳水、攀岩、背摔、障碍跑、跳跃等项目移植到体育课教学中。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把拓展训练的培训方式移植到体育教学中去,把传统的体育项目挖掘出新的文化科学内涵。拓展训练将体育课堂教学从以往狭窄的空间释放出来,它与自然、社会紧密联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汲取了其他多门学科的理论,将其融入每个项目和各个环节,在内容设置和培训形式上独树一帜,弥补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缺陷与不足,突破了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封闭式格局,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体系。
4.2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
拓展运动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结合众项目的技能,丰富教学内容,不易让人感到枯燥。此外,拓展运动在课堂上设置若干种类的障碍,或者将学生带到远离城市喧嚣的郊区,这样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完全可以达到预期教学任务,甚至可以超出课前的设想。拓展训练新颖独特,内容丰富,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仅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教学氛围。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拓展训练丰富和完善了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是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拓展,是一个将多学科与体育结合进行教育的新尝试,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学生发展的要求。拓展训练与当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相一致,体现了现代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健康教育,是贯彻新《纲要》的重要途径。
4.3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需求
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有很强的辩证逻辑思维,个性上也比较趋向自主,不过分依赖教师。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不只满足掌握一般和简单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他们能较自觉地学习和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个性发展的最佳时期。而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剖析体育运动原理和相关的社会现象、问题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让这项运动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形成做出贡献,而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目标。
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不断体验到战胜困难的喜悦,感受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成功,产生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建立积极的心理定势,重新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当代大学生在个性上已经趋向自主和独立,不过分依赖教师,主观愿望、抽象思维能力比以前有较大提高,在体育活动中不仅仅满足于掌握教师传授的一般和简单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他们对新鲜事物好奇,富于挑战自我;思维活跃,富于创造陸。拓展训练课程的融入,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4.4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符合社会发展与现代教育理念
现今我国社会在经济体制变革中,独生子女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新主体,这使得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双重挤压下急剧发生变化,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拓展训练在培养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战胜恐惧、挑战自我方面有显著的效果,而体育课程在培养人的想象力、沟通能力、勇于拼搏的精神等方面有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把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将对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体育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的方式为主,虽然这种教学形式在传授知识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也是今后很长时间不可能以其他形式所完全取代的。但是,它所暴露的弊端也逐渐被大家所重视,再加上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重智力轻能力的教育观,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有很大的缺陷。因此,在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就是让体育回归自然,服务生活,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让学生通过各种训练项目感受体验式学习。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方法多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也正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
5结语
拓展训练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学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把拓展训练方法应用于学校体育教育中,并紧密联系了学生在未来社会生存的关键因素进行再设计,有针对性地对这些能力素质进行有效培养,完成学生价值再造过程并使之获得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具有切实可行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
[2]陶宇平,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92-293.
[3]毛振明,王长权,学校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钱永健,拓展训练——挑战自我熔炼团队[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5]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08.
[6]王晨宇,拓展训练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初探[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