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范文

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

第1篇: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急诊护理;护患纠纷;护理质量

[中圉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123-02

急诊科是医院救治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重要场所,具有病种多样、伤情复杂、重症病人集中、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随着国内急诊急救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医学在多专科门诊的基础上,强化了院前急救的院内危重症监护治疗,因而对护士的整体素质及急诊护理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分析和总结了国内急诊护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急诊护理存在的问题

急诊医学的特点是涉及多学科参与救助,急诊护理面对的病人常常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和专科,这就要求急诊护理人员掌握各种医疗救护知识相对其他专科要更全面。同时,急诊科作为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医疗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是接待急、危、重症病人的前沿阵地。由于人员流动性大,急诊护患关系建立时间短、病人起病急,情绪不稳定,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目前,我国急诊护理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整体护理理念欠缺;护士接诊、分诊理念落后,专业技能不够熟练,抢救物品管理不完善;护士院前急救意识不强,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护理队伍年轻化,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经验不足,缺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能力缺乏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等。

2、护理对策

2.1 树立并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其是一种护理行为的指导思想或护理理念,是根据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个体的最佳护理。护理专业更重视人而不是疾病;重视人对健康问题的身心反应而不仅仅是器官或组织的改变。急诊护理由医院延展至院前,围绕“以救治病人生命为中心”开展快速识别协调多专科综合抢救,使危生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同时,护士要学会体恤病人的痛苦,同情病人的困难,尊重病人的想法;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满足病人多方面的需求;杜绝见病不见人,治病不治心的医疗态度,满足现今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及急诊整体护理模式的需求,给病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医疗服务。如果护理服务得不到医务人员的普遍认同遵守,再好再先进的服务理念也不能发挥实际作用,服务质量也就难以真正得到提高。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将这种服务理念具体化日常化,以制度的强制性来保障先进理念的落实,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考。

2.2 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护理水平

急诊护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快速性、准确性、流动性大等特点。对护士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要求。根据急救的工作流程与急诊环境和病人特点,针对急救护士的素质要求、技术要求、急救医护人员需要思考和重视的实际问题进行相应的学习、实践。由急诊门诊延伸到加强危重症监护治疗,建立完善的临床生理学监测和抢救治疗设施及严格的管理方式,来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救治和护理水平;由单纯被动式护理转为积极主动的护理,体现出早期识别、快速反应和决定性救治的急诊特点。因此,合理、科学地量化管理,严格规范各种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行为与护理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相应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专科护理能力的培训计划,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方法,培养年轻护士的应急处理、常见急诊病种的抢救配合;激发高年资护士的工作热情,协助完成重大抢救、新技术及设备的培训与应用、紧急突况处理,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救治和护理水平。

2.3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提高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士自我防范意识可采取如下的措施:加强业务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确保急救过程安全;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急诊紧急抢救时,避免手忙脚乱、在家属面前大喊大叫或谈论与抢救无关话题。增强证据意识,危重病护理记录要及时、准确、完整、真实,对病人家属拒绝接受的救治,要求其及时签字。如发生医疗纠纷的隐患。同时,通过宣教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2.4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急诊护士,工作中遇到的危重病人多,应急突发事件多,抢救仪器复杂,急救技术、新技术、新理论多,护士的角色多元化,其不仅要具备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边缘的知识,还要具备评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各种思维能力。

2.4.1 评判性思维评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能够进得正确的取舍。评判性思维的培养使护士及有效的救护,为治疗和抢喜新厌旧救赢得宝贵时间。合理利用评判性沟通技巧,安抚家属,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及沟通,避免了护患矛盾的发生。

2.4.2 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通过多起点、多方位、多层次、多结局的思考和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求异思维的培养把护士的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以及定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对于一些危重症病人,护士运用求异思维及时发现问题,可以为病人争取抢救时机。同时提高了护士实际运用、灵活掌握护理知识的能力,扩充了知识段,提高了急诊预检分诊正确率同时也提高了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有效进行了护患沟通。

3、小结

随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国内现行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仍需不断完善,急诊护理的理念需要不断更新,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仍有待加强。可通过将人性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实时地调整与转换护理模式,促进“院前式,以提高急诊救治一重症监护病房”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以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救治和护理水平,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唐月琴,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的隐患及对策[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1);30

[2]杨瑞萍,加强法律意识重视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J].吉林医学,2010,31(6):816-817

第2篇: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重症医学科;排班模式

【中图分类号】R1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0-118-02

持续质量改进(CQI),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逐步发展的。其中,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重症监护病房,为危重患者以及现今设备仪器集中的科室,利用相应的监护,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并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出来。所以,强化对ICU患者实施的安全管理,提升护理质量监管。因此,本文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共有24名护理人员,主管护师2名,护师共8名。其余人员为护士职称,专科护士一共为6名。平均工龄6.54年,其中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为10人。所以,护理人员的年轻化,工作方面存在不足,患者要求复杂以及多样化,需要经验十分丰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其给予强化监督,对护理进行完善,以便患者和家属更加满意。如表一所示。

1.2方法

科室共有床位12张,为两组,2名专科护士担任护理组长,护士长以及护理组长,需要做好相应的监控护理质量[1]。第一组人员应用床位包干制度,一名护理人员对1-2名患者负责,这些患者的治疗以及相应的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等都由该护理人员负责。其中,需要精准、完善的对护理记录进行书写,将专科特征进行体现,组长以及专科护士需要对年资低的护士给予指导,帮助其完成相应的护理工作等,并定期学习和反思。第二组应用统一管理制度,所有护理对全部病房进行管理,组长以及专科护士实施相应的健康监狱工作等护理内容,护士负责护理工作,记录护理过程等。持续质量改进涵盖了危病患者护理质量、环境监管、技术操作、患者安全以及舒适等。结合每一项护理环节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质量控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控制,并确定质控点,将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进行强化。利用有组织以及有目的考核,可对抢救措施的落实有效性给予保证。护理组长和相关专科护士,针对重危患者抢救工作、重症患者的临时处置,需要快速、正确、果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任务。

每日需要对两名激动护士进行安排,以便帮助两组护士,对相应的护理工作完成。夜间护理,需要高年资的护士带领两名低年资护士。年资低的忽视,分别管一组,高年资护士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系统的质量监控、将参与性、监督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等职能进行了发挥,使得低年资值班护士减轻了自身的工作压力以及心理压力,避免了有差错产生[2]。

针对有着疑难病例的患者,需要组织全科护士对其实施每月1次的护理病例查房,责任护士汇报护理患者的床号、基本情况等,其中要包括饮食要求、护理级别等。之后,科室人员给予补充和完善,最后护士长和护理责任组长提出问题,全员进行讨论,护士长最后给予相应的讲评。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有耐心以及爱心、理解等,关心患者。所以,要强化护理责任心,正确处理护患关系。

2结果

两组工作不同的小组,对于质量的提升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如表2所示。

3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措施,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特征为组织性强、参与面广的不间断活动,护理效果质量非常高[3]。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对质量意识進行强化,坚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监控,以便将质量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对于护理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以及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便自身的能力提升。此外,护理人员要做到技术精湛、技术操作规范、创新求实。积极主动学习更多的新技术,对新的领域进行开拓。总之,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灵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护士长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对人才和劳动力方面出现浪费情况,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所减轻,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瑛,张艳.持续质量改进在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5):6853-6854. 

第3篇: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范文

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增加了“重症医学科”这一诊疗科目,其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医学科是集中各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对重症病例的生理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有效治疗的专门单位。其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即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生理机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进和加快病人的康复过程,这是续复苏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是社会现代化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多种检测和支持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ICU病房的普及与规范,人们对生命生理机能的了解也逐渐完善,因此,提高了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许多危急重症的病人在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下,度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而逐渐走向康复。

2 ICU常规护理

2.1 监护护士要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了解报警原因,全面了解所分管病人的病情,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2.2 所有病人均要持续24小时进行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并记录HR(P)、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时的生命体征,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特护记录单,并体现专病专护。

2.3 严格遵医嘱计划输液,必要时采用输液泵输液,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抢救情况除外),所有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七对”,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4 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

2.5 按时或随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六洁”“四无”工作,危重病人卧位舒适,及时进行相应评分(GCS评分、镇静评分、Breden评分)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2.6 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认真执行各相应的交接程序。

2.7 有气管插管、S-G导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IABP、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3 护理要求

重症医药科是医院危重患者相对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需要做到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出准确迅速的判断,必要时及时施行各治疗措施,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挽救患者的生命。

3.1 基础护理技术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包括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实施胸部物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保持安全舒适的;护理人员需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包括保持输液通路,以及各种引流管、导尿管的通畅,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眼睛口腔以及皮肤等护理,令患者感到舒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质量的高低,首先涉及到观察能力,护理人员必须牢牢掌握观察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出综合判断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在护理已脱离危险期、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过程中,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尽可能使他们生活规律,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 3.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牢固生命的观念,把握一个“急”字,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急患者和家属之所急。在接诊过程中,在严密监护患者的同时简要询问病史,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施救过程中要求紧密配合和熟练操作,而且需要注意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状况,安抚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从而增强救治效果。如果患者需进行手术,则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若是危重患者,还需马上进行精神鼓励。

3.3 医护人员应当体贴关怀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并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及交谈,通过适当地介绍患者病情,以解除其孤独感、压抑感。

4 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随着新的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再加上ICU的收治对象是急、危、重患者,护理安全显得举足轻重。

4.1 医护方面 随着各种观念的改变和新技术的逐渐发展,医生处理某些各种疾病的手术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医生与护士之间未进行及时的沟通,护士按部就班不与时俱进的话,往往会偏离了病情观察重点,从而延误治疗。在人员配备上,人数以及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未谨慎对待,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安全隐患。ICU 护理人员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顶住压力,按照护理要求照顾病患。由于ICU实行无家属陪伴制度,患者在精神上会感觉孤独恐惧,家属急切的关心,在与护士沟通交流时,可能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强烈不满,形成医疗纠纷的隐患。此外,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有涂改,记录患者的病况前后不一致,也是护理安全需要注意的一点。

第4篇: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范文

医学护理论文2100字(一):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做出进一步探究和分析。方法: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并且病情变化比较快,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监护的患者,所以护理人员的责任非常重要,有着非常大的工作量,但是护理人员的数量并不多,属于护理风险控制当中的一项薄弱环节。本院在2018年之后,将排班模式进行了改变,持续质量改进,并实施全程监控结果:直到2019年,在1年的改进以及实施当中,患者的需求以及监护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压力,有益于持续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改进,减少了护理当中产生的差错,存在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灵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护士长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对人才和劳动力方面出现浪费情况,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所减轻,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重症医学科;排班模式

【中图分类号】R1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0-118-02

持续质量改进(CQI),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逐步发展的。其中,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重症监护病房,为危重患者以及现今设备仪器集中的科室,利用相应的监护,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并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出来。所以,强化对ICU患者实施的安全管理,提升护理质量监管。因此,本文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共有24名护理人员,主管护师2名,护师共8名。其余人员为护士职称,专科护士一共为6名。平均工龄6.54年,其中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为10人。所以,护理人员的年轻化,工作方面存在不足,患者要求复杂以及多样化,需要经验十分丰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其给予强化监督,对护理进行完善,以便患者和家属更加满意。如表一所示。

1.2方法

科室共有床位12张,为两组,2名专科护士担任护理组长,护士长以及护理组长,需要做好相应的监控护理质量[1]。第一组人员应用床位包干制度,一名护理人员对1-2名患者负责,这些患者的治疗以及相应的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等都由该护理人员负责。其中,需要精准、完善的对护理记录进行书写,将专科特征进行体现,组长以及专科护士需要对年资低的护士给予指导,帮助其完成相应的护理工作等,并定期学习和反思。第二组应用统一管理制度,所有护理对全部病房进行管理,组长以及专科护士实施相应的健康监狱工作等护理内容,护士负责护理工作,记录护理过程等。持续质量改进涵盖了危病患者护理质量、环境监管、技术操作、患者安全以及舒适等。结合每一项护理环节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质量控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控制,并确定质控点,将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进行强化。利用有组织以及有目的考核,可对抢救措施的落实有效性给予保证。护理组长和相关专科护士,针对重危患者抢救工作、重症患者的临时处置,需要快速、正确、果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任务。

每日需要对两名激动护士进行安排,以便帮助两组护士,对相应的护理工作完成。夜间护理,需要高年资的护士带领两名低年资护士。年资低的忽视,分别管一组,高年资护士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系统的质量监控、将参与性、监督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等职能进行了发挥,使得低年资值班护士减轻了自身的工作压力以及心理压力,避免了有差错产生[2]。

针对有着疑难病例的患者,需要组织全科护士对其实施每月1次的护理病例查房,责任护士汇报护理患者的床号、基本情况等,其中要包括饮食要求、护理级别等。之后,科室人员给予补充和完善,最后护士长和护理责任组长提出问题,全员进行讨论,护士长最后给予相应的讲评。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有耐心以及爱心、理解等,关心患者。所以,要强化护理责任心,正确处理护患关系。

2结果

两组工作不同的小组,对于质量的提升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如表2所示。

3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措施,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特征为组织性强、参与面广的不间断活动,护理效果质量非常高[3]。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对质量意识進行强化,坚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监控,以便将质量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对于护理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以及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便自身的能力提升。此外,护理人员要做到技术精湛、技术操作规范、创新求实。积极主动学习更多的新技术,对新的领域进行开拓。总之,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灵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护士长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对人才和劳动力方面出现浪费情况,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所减轻,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析中医内科护理医学的护理理念及其发展论文

摘要:中医内科护理作为现代医学中护理方面必不可少的一种护理方法,它在很多临床验证中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医内科护理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现实问题。将分析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其中包括人力方面的不足、科学研究能力的欠缺以及实际操作条件的匮乏等等,对中医内科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对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医学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状;中医;内科;护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在各个医学研究中的经济投人,很多的新式医学研究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而且现有的医学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中就包括越来越现代化的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它的发展却一直在停滞,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入,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1.中医内科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是我国自古就存在的,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相关护理工作,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我国本土存在的护理中,古代中医师既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同时又扮演着中医的护理工作者。中医护理,尤其是中医内科护理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人,现代医学的护理行为和护理理念初入中国,使得中医护理进入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期。但近年的各种研究数据显示,中医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较大幅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点得到了医学界学者的普遍认可。

中医内科护理以整体护理和辨证实施护理行为为基本理论和基本特色,这也是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之上的,体现了中医内科护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临床护理离不开各种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内科护理的核心,包括针灸、拔罐、中医贴敷等等,其正逐渐得到医学界人士的广泛采用,也得到广大患者的充分肯定。

2.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

2.1中医内科护理专业人员匮乏

虽然我国现在的整个医学系统相对已经较为完善,而且从医人员也在大幅度增加,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医学人员却非常之少,只占到所有医学人员比例的9%。现在的很多医学专业学校大部分都是以教授西方医学为主要内容,中医医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少,所以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员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内科护理人员。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大医院中的护理人员中的92%都是学习西方医学出身,对中医内科护理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手法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不足,对中医内科护理中常用的针灸、药透等等护理方法的运用很不熟练。因此,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匮乏是目前中医护理发展的一大阻碍,人员的匮乏直接导致了中医内科护理的地位始终不能提升,医学护理也会因此不完善,出现明显的短板。

2.2中医内科护理人员操作自由性不足

在现在的绝大部分医院之中,很多能够实施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过程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比如说经常用到的穴位按摩、中药敷贴以及拔罐等等,由于很多医院沿用了人为老式的护理制度,导致这些中医内科护理方法失去了被执的灵活性。总体来说,利用中医内科护理来恢复患者的过程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中医内科护理的实际运用不容乐观。

2.3中医内科护理创新匮乏、制度老化

现存的中医内科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潭死水,由于护理人员无法进行大量的中医内科护理,因此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没有方法去通过自身的认识以及护理过程的问题解决并去创新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即便是专业的中医内科护理创新研发人员,也是因为缺少临床的实际经验而事倍功半,而中医内科护理的制度固守也导致了这项技术不能将制度作为依托来发展,因此制度的老化也使得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发展缓慢。

3.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3.1人才培养模式

中西医结合护理事业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中西医结合机构已有200多家,至2009年,我国有三甲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18所”。在现代医疗服务正形成治疗、康复、预防、养生、保健的多元化形式背景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而高层次、高素质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依托中医药大学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高校中医护理人才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攻坚能力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为中西医护理的真正融合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加快西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中医护理课程改革力度,逐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基本融合,培养具有较强西医护理能力以及一定中医护理能力,能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基层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3.2培养目标

目前公认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内涵标准为“系统掌握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人才培養目标应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顺应社会的需求,并反映时代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社区护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将中医整体观、辩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护理程序有机结合。辨病护理、辨症护理、辨证护理有机结合。

3.3课程内容改革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以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学引领和整合临床护理;选取中医护理特色明显的病种,以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理念,根据护理程序重组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使中西医护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改革步伐,以顺应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改革可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合理组合原则、环境适应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4.小结

第5篇: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范文

市中医院的急诊主要分四块区域,包括抢救室、输液室、急诊病房和监护室,我主要在抢救室和输液室上班,就谈一下这两块的工作流程和好的方面。

一、抢救室工作情况

1、先预检分诊给予挂号牌后挂号,对入院病人做到认真、细致的分诊,对急、危、重症患者能迅速及时处理。

2、进抢救室的病人,根据情况一般都进行心电监护、吸氧、测血糖、开通静脉通路等措施。

3、抢救病人填写急诊重症病人护理记录单,保证抢救记录的完整、及时、准确。

4、护送危重病人时,携带急诊抢救箱(备有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安、注射用具等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等。

5、护士抢救经验丰富,技术熟练,对病情观察比较细致,出现异常情况能及时处理,对重症患者经处理病情稳定后在送病房进一步治疗。

6、建立住院病人回访制,以了解病人对急诊工作的满意度,听取意见、建议,使急诊工作做的更好。

7、遇危重病人抢救时,各科室医生互相帮助,互相协助,共同抢救病人。

8、新老护士搭班,传帮带精神比较好。

二、输液室方面

1、工作量很大,每天有两三百个病人,但护士只有3人,因此很繁忙,没有空闲时间。

2、人手虽然比较少,但查对制度很严,医嘱经两人核对无误后再执行。每做的一步操作(配药、注射,巡视等)都要用掌上机扫描确认后,才能执行,以防差错。

3、消毒无菌很严,注射时都是一人一巾一带,止血带用后浸泡消毒,送供应室塑封包装。

4、药物现配现用,避免失效。

5、输液最后一袋液体贴上红色标签,防止漏挂液体。

三、其它方面

1、皮试液配置,用原液配置,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消毒用新洁尔灭(取新洁尔灭5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或酒精。

2、皮试过敏史盖章,家属签字,严格执行询问制度,更好的保护自己。

3、收费方面:凡进抢救室的病人都收床位费、等级护理费、危重病人抢救费等,费用收的比较细,不漏收。

4、科室的学习气氛很好,科室组织的操作训练,业务学习等,不管新护士还是老护士都认真参加,认真训练。

四、新技术

1、口咽通气管的应用。

适应症:

(1)意识不清患者由于呕吐反射减弱或颌部肌肉松弛引起的气道梗阻。

(2)昏迷患者通过其它方式如头后仰-托下颌或下颏前伸等方法开放气道无效时。

(3)患者经简易呼吸皮囊给氧时,口咽通气管能托起咽后软组织,有利于肺通气及防止胃胀气。

(4)防止经口插管者咬气管导管。

(5)需要吸除患者咽部分泌物。

2、抽血气(2ml注射器抽取肝素钠1ml-打在针套内-抽动脉血后-针头套上针套-送检)。

第6篇: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范文

1.1对象

以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全体护理人员共150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全方位的培训,使精神科护士全面掌握精神科、内科、外科、妇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及时准确地判断并处理病情变化;掌握危重症病人抢救的相关知识、技能以及各种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

1.2方法

1.2.1院内培训

①管理人员培训:自2011年起精神科及心理科护士长在ICU轮流进修一个月,掌握危重症病人的观察、护理及管理,掌握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技能。②护理技能规范化培训: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临床55项护理技术操作”的全面考核,教材人手一册,并不断丰富其内容。每月组织操作考核一次,95分为合格,全部培训结束后,平均97分以下者继续进行下一轮培训。③专科知识培训:每月组织一次多媒体形式的集中理论授课,精神科专业护士、重症护理专业护士、急诊科专业护士轮流讲座。④应急预案练习: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培训和考核,每月组织一次。培养标准病人,让参训人员投入到真实的场景中,提高应急能力,掌握急救护理知识。⑤礼仪培训:每年一次全院的培训和礼仪比赛,让护理人员以美观、得体、整洁的仪容仪表为患者服务,给患者敬业爱岗、一丝不苟的美好印象,从而让患者对我们产生理解和信任。每季度一次的职业道德培训,培养了护理人员的职业情感,使她们既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精神病人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社会的歧视,由于疾病原因,很多病人沟通障碍,护士必须具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情感,掌握与精神病人的沟通技巧才能胜任精神科护理工作。⑥护士轮转:有计划地安排工作一年以上的精神科护理人员转科,内科、外科、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各三个月,进一步巩固各学科专业知识。⑦新理论、新技术培训:各综合科新开展的项目、新进的仪器设备等培训全院护理人员均参加。

1.2.2院外进修

①专业知识培训:精神科护士长轮流到上级精神病专科医院进修,学习结束后转到新的科室开展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思路大胆改革;工作两年以上的护士轮流到上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深造,巩固学习专业知识,加速成长。②综合业务培训:有计划的选送护士长到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进修或短期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工作方式和管理理念,学习各科相关疾病的护理常规、急救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③专业护士培养:选拔工作能力强、业务技能棒、教学能力佳的优秀护士,参加精神科专业护士培训,使精神科护理更加专业化。

2结果

2.1护士综合业务能力明显提高

在全方位培训后,护士理论考试及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提高,能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及时发现精神病人的躯体疾患,沉着面对、熟练处理精神病人的各种意外状况,充分证明了护士的业务水平和应急能力。

2.2学习积极性提高

先期培训的护士回到科室后即为带教人员,与大家交流学习心得,将好的经验、好的作风传授给大家,应用于临床;综合科经常有精神病人因躯体疾患住院治疗,亦需要精神科护理的专科知识,精神科护士学习综合业务的同时,也把精神科护理知识传授给他们。全方位培训达到科室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各取所需,共同提高的效果。

3讨论

第7篇: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护士; 心理压力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8-009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护理事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重症医学科(ICU)护士每天面对众多监护仪器及抢救设备环绕的物理环境里工作,面临着患者及家属的强烈的期望及心理需求带来的压力,同时经常超负荷的工作量,和社会上“重医轻护”思想带来的情绪压力,以及家庭生活需求不能兼顾的精神压力等,都成为她们面临的极大心理压力。笔者通过对ICU护士心理压力进行原因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

1 心理压力分析

1.1 工作环境

ICU是一个繁忙、紧张的工作环境,集中了各种先进的设备及仪器,这些仪器工作时的机械声、报警声,医护人员交流活动与操作的声音,电话声、电铃声,患者的声或躁动引起的声音等,每班护士在这种相对密闭的环境中连续工作8 h,常使人出现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等负面情绪。当突发事件多时,无法规律饮食饮水,易出现胃部疾患、便秘等[1]。

1.2 工作强度

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护士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应对工作中的每一个变化,如有疏忽会造成严重后果,加之ICU非护理工作比较多,均可导致护士心理负担增加、工作量超负荷、身体疲惫。在我国许多ICU还面临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笔者所在医院ICU面临着护士梯度不合理的问题,体现在护师以上的人员少,护士比较多。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相对薄弱,护师除了承担本职工作压力之外,也承担了指导与督导护士工作的重任。这些因素都造成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及心理压力增大。

1.3 人际关系

ICU患者病情重,治疗效果不佳,家属的责难和不理解时,有的医生却将问题怪罪于护士病情观察不细致、护理不到位。ICU也是医、护、药剂、检验、医技、后勤科室之间的联系交流最为频繁的科室,患者繁多的检查治疗常需要多科室的配合,当治疗因各方面原因无法如期进行时,护士常常成为中间的“受气包”。ICU的探视制度对患者及家属的情感沟通有一定的阻隔及限制,家属情感上的、经济上的压力比较大,医护人员的一句话或一个表情动作都有可能影响到家属出现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过激行为。而家属的情绪又会影响到患者[2]。护士在承受工作压力同时心理压力增大,易出现暴躁脾气。

1.4 化学、放射及其他损害

ICU患者使用的药物比较复杂及多样,加上免疫力低,感染预防及控制要求严格。ICU环境中药物及化学消毒剂存留于空气中,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床旁X射线摄片也是重患者常需进行的检查,ICU无法具备的防护条件常使医护人员担心。ICU护士接触患者时间长,遭受病毒、微生物侵袭及损伤的机会多,防护有限,给护士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管理特殊感染患者时。

1.5 社会心理支持

“重医轻护”的思想影响了护士的社会地位,医院对护理工作不重视,晋升及继续深造的机会比较少,相同学历护士的工资待遇都明显低于医生,护士普遍缺乏个人成就感。医院里护士还面临工作中掺杂的大量检查、考核,稍不达标就扣分,惩罚多于奖励的制度,这些方面都对护士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影响。

1.6 家庭需求

频繁的夜班工作使护士日常生活没有规律,家庭生活不同步。当家庭成员需求时常不能给予或支持不足时,可能造成家庭矛盾,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

2 应对措施

2.1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加强人文关怀

医院能更多地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给予肯定、支持及宣传,让社会更多了解护理工作,尊重和关爱护理人员。领导者要帮助护士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注重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激励措施,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工作中具备一定的幽默感,能理解、关爱护士并欣赏每一位护士的优缺点,对表现出色者经常给予表扬和肯定,使科室有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同事间加强情感交流,积极帮助护士解决日常工作问题,在遇到困难或出现失误时,要想办法帮忙解决与弥补,过后加强沟通、辨明是非、批评指正。工作之余,经常组织能让大家共同参与的娱乐活动。

2.2 改善环境,合理设置和协调

在医院的重视和科室的努力下,ICU的环境及仪器设备配备日益完善及人性化,配专人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减少和降低噪音。加强空气消毒及流通,改善空气质量。加强人员调配及弹性排班制度,增加辅助人员以减轻护士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规范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在日常护理检查中发现问题,管理者应弄清楚原因,积极的帮助解决和改进,而不应以惩罚为主。改善探视环境,尽量满足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大手术或重大创伤后需要心理支持的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灵活性的给予安排探视时间。

2.3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加强与医生的业务交流,在医生查房时多沟通,以便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科主任及护士长要引导医生与护士、患者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在不侵害他人的权利同时维护好护士合法权益,也和其他相关科室做好沟通与协调,以便形成顺畅的工作流程。家属探视时有专门医生护士接待,加强与家属沟通,使其感受到给予患者的全方位关心与照顾,能够安心,减少和消除医患之间的矛盾[3]。

2.4 加强学习及训练

日常加强教学及训练,为护理人员创造外出学习与进修的机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开拓眼界及知识面。ICU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技术能力,还需要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等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不断加强及提高自己,才能胜任ICU的工作,降低因自身能力不足造成的各种医疗事故隐患和心理压力。医院以业务水平及技术能力进行分级管理,并给予激励措施。

2.5 自我调适

工作和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平衡调节。如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多与朋友、同事、家人聊聊,共同分享愉快或分担不愉快的事情;挖掘出一两样可以令自己放松的运动或活动,如打球、游泳、逛街、按摩等。将自己从疲惫中解放出来。在家庭关系中要注重和家人的沟通交流,以取得帮助和理解,在无法兼顾时,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取得领导的帮助与协调。

在现代护理工作中,护士压力过大已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特别是ICU护士。在繁重的工作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对工作、社会及家庭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各种积极的应对措施及自我调适,使护士很好的认识压力和调节压力,压力是可以得到减轻和舒缓的。当心理压力不能有效调节和改善也应及时与护士长沟通或咨询心理医生调解,避免影响心理健康。这样才能更好展现自己的工作热情和能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林筱莹,许晓洁.规范工作流程缓解ICU护士心理压力[J].现代医院,2008,8(1):126-127.

[2]庞静,单秀连,金艳鸿,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心理压力分析与护理[J].现代护理,2007,13(33):3205-3206.

第8篇: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范文

早产儿氧疗方法和临床应用虞人杰(435)

早产儿氧疗时的监护陈克正(437)

早产儿氧疗与慢性肺疾病的防小儿急救医学 治常立文(439)

早产儿氧疗与视网膜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陈超(442)

以皮肤浸润为首发症状的急性髓性白血病M2a型一例吴艳红(445)

新生儿重症水痘一例张玉琴(507)

巨大胃溃疡并大出血一例救治体会张一宁王迎九康晓萍(511)

血氧饱和度监测下无菌手套加涤纶补片分期治疗巨大脐膨出陈德烽陈玉喜(514)

白蛋白致过敏性休克一例刘敬(519)

暴发性紫癜一例陈红英陈书琴刘文君(523)

阑尾炎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二例李静匡凤梧许峰胡兰陈应富(524)

小儿重症心肌炎严重室性心动过速一例何勇吉山宝蒋正生(525)

经母乳安定、胃复安过量掩盖肠套叠症状、体征一例莫武桂(526)

论著新生儿常用氧疗方式的安全性评价杨明骆小京李清华谢帅华李克华(446)

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时呼吸力学指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王少华杨军李志勇匡凤梧(448)

血浆D-乳酸对小儿胃肠功能障碍评价的研究张妮朱保权张庆立(451)

CRRT机血浆置换预防儿童ABO血型不合骨髓输注的溶血反应常平朱为国曾其毅郑亦男张传仓封志纯(453)

地塞米松对哮喘大鼠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的调控颜胜宇卢荷莲李昌崇万诚(456)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检测血浆及气道灌洗液中SP-A的意义金敏张小妮陈超(459)

血浆脑钠肽测定在婴儿心衰中的应用郁峰(462)

米力农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并心力衰竭术前血液动力学干预的研究徐衍梅李渝芬王树水谢育梅李江林(464)

围生期窒息新生儿血气分析与神经系统损害肖春香(467)

可变流量NCPAP加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临床观察金志鹏王群思TweoldemdhinYohannes(469)

肺出血新生儿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的变化及意义蔡栩栩高飞高红毛健韩玉昆CAI(472)

孟鲁司特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龚放黄瑛王路庆邬萍李茂霞(475)

小儿急救医学 小儿呼吸困难误诊漏诊临床分析付桂玲(477)

社区获得性小儿肺炎病原体组成现状及临床探讨吴茜陈祝倪林仙吴澄清(479)

心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影响王凤玲(482)

新生儿不同胎龄、日龄和黄疸对凝血四项水平影响王欲琦李俊玲史胜平宋兰平葛慧李冬丁玲俊(485)

《小儿急救医学》变更刊名为《中国小儿急救医学》(487)

非洲儿童脑型疟疾148例临床分析杨方源孟文(488)

100例儿童发热待查的临床分析张斌张晓洁(489)

1995~2004年《小儿急救医学》论文作者群的分析杨华李林平(492)

2005年第5期国家级继续教育园地答案(455)

2006年《中国小儿急救医学》(原小儿急救医学)杂志增刊征文通知(516)

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童内科医师的招聘启示(522)

《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电子版教材征订通知(522)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变更刊名为《国际儿科学杂志》(523)

第七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急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纪要(I0001)

第八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急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征文通知(I0002)

小儿急救医学第12卷2005年2月20日至12月20日总目次(I0003)HttP://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在婴幼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蔡正维宋自强芦伟王敏熊安秀陈春宝(495)

发作期儿童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变应原测定及与肺功能的关系陈虹高云高友梅(496)

关于本刊加入网络版、光盘版数据库的声明(497)

新生儿气腹症病因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张华陈聪德赵一鸣李仲荣(49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神经行为变化临床观察张亚京陈欣王鑫张爱平黄学英刘志晶张玲玲(499)

静脉麻醉在肠套叠小儿水压灌肠复位中的临床应用张妍金景平别爱玉(501)

128例小儿术后中心静脉压导管的应用与护理刘丹牛之彬袁正伟(502)

大剂量血浆在新生儿胃破裂休克复苏中的应用刘东成王文祥张家勇李卫东筒赵芳(503)

应用肾上腺素心脏复苏新生儿49例分析陈和平(505)

二巯基丙磺酸钠解救儿童毒鼠强中毒的临床观察崔战菊(506)

重症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现状和诊治进展申昆玲段红梅(341)

重症轮状病毒感染王斌封志纯(344)

病毒相关性急重症的现状和展望小儿急救医学 陈贤楠(346)

常见重症病毒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现状和进展赵林清钱渊(349)

重症病毒感染相关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何颜霞付丹(352)

近年来新出现的重症病毒性疾病的诊治进展照日格图(356)

别字举例(括号中为正确的字)(355)

基金项目或攻关课题的标注(402)

表格要精选(411)

地塞米松、氨基胍和氨力农对内毒素休克兔心血管系统作用的研究唐浩勋樊寻梅王雷(360)

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兔心肌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的表达常丽崔华杜江封志纯(363)

窒息新生儿血、尿表皮生长因子变化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袁安波石晓峰上官明刘东廖琼古爱香(366)

东莨菪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血流及神经行为评分的改变屠文娟李林李红新徐龙宝(368)

肺功能检测在儿童哮喘诊治中的意义华山魏文吕敏(370)

哮喘儿童外周血可溶性干细胞因子的测定和临床意义栾斌杨玉霞(372)

婴幼儿重症肺炎高危因素分析殷勇陆奕石芳芳张磊肖洁岳孟源王薇(374)

纤维支气管镜在婴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诊治价值何少茹孙云霞谢衍铭余宇辉梁穗新农绍汉钟劲(376)

逆转录多重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在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学研究中的应用孙永梅梁东李海波(378)

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王爱华朱保权张浩(381)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李映良夏佐中梁平翟瑄周渝冬(383)

不同疗程胞二磷胆碱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疗效观察初清丁艳洁万代红徐慧(385)

序贯疗法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徐浩张洪振(387)

内毒素休克家兔心、肺组织局部血管紧张素系统变化陆国平邬惊雷陆铸今陈阳张灵恩(389)

危重新生儿高渗血症临床探讨陈芳李柳青温志红刘振翔覃尉黄丽娟(391)

抢救儿童一氧化碳中毒的新疗法徐翠琼张奇费世暖(393)

脑脊液置换术的临床研究翟娟(394)

沙美特罗与低剂量氟替卡松联合控制中、重度儿童哮喘的临床观察唐素萍高晨华云汉郭依华(395)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活性肠肽的测定辛海岩王鸾升(398)

异位胃粘膜显像对小儿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刘金兰于树鹏徐微娜李剑明贾云静张彩霞(399)

咪唑安定应用于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的镇静作用高薇薇陈运彬(400)

体温对血气值影响的研究骆小京康继红(402)

32例低出生体重儿医院获得性感染病原菌分析李丽张成元张芳(403)

小儿急救医学 小儿军团菌肺炎13例临床分析王薇(404)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水痘合并脑炎赵士君王评董鸿雁周晶邵荣波陈立红陈洪章(405)

流行性乙型脑炎98例临床分析田茂强童菲(406)

溺水致呼吸心跳骤停85分钟抢救成功一例肖忠付四毛(407)

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王珺陈朝英陈大坤(408)

第9篇:重症医学护理新技术范文

该系共有教师19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83人,中级59人,初级39人。

我院中医系专业为全省唯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学本科专业,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国际交流等为主,使祖国传统医学特色与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相结合,把中医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相融合,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拓展专业口径,优化培育计划。有较宽的学术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呼吸。肾病。消化。心脑。血液。内分泌。脑瘤及中西医结合急诊等7个三级临床学科,其中呼吸。肾病。中西医结合急诊等三科室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中医内科学为江西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医专业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

科研项目共194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项,省级14项,厅级65项,院级83项。获得省卫生厅技术创新一、二、三等奖各1项,南昌市科技进步奖1项。

中医学(国际交流方向):

(五年制、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公共英语,医学英语,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中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为人类提供了健康的保障,具有独立的、科学的医疗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该专业既继承保留了传统医学的理论方法,又教授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随着中医药学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同时,着重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医药研究所、医药情报所从事医疗诊治及对外交流工作或在高、中等医药院校任教。

中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该专业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独到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本专业教师60%。加入wto后,中医学已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及特殊的中医医疗方法,能够到医药卫生行业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3、就业前景: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护理学:

(四年制、文理兼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中医学概论(中基中诊)、中医护理学、护理学基储护理心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医学、营养与保舰健康评估、传染病护理学、医学美容学等。

2、特色与优势: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常见并多发病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技术及监护技能。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学习一门外语,借助辞典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书刊。掌握扎实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护理实践技能等方面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从事高级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及卫生保健工作。

部分知名校友

吕爱平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所长

吴浈江西省药监局局长

刘晓庄江西省药监局副局长

陈明人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左铮云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何玉信美国澳斯汀东方医学院教授(博士后毕业)

张跃荣美国纽约中医学院院长

管飞私营企业总裁(个人资产超亿元)

程昭擐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

针灸骨伤系

该系共有教师57人,其中正高4人,博导1人,副高28人,中级20人,初级4人。

针灸推拿专业以针灸为住,结合各项先进治疗技术在痛症。瘫症。功能障碍等方面形成了医。教。研整体模式特色,是江西省卫生厅领先专业。

中医骨伤学科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学科。其理论和学术即继承了传统中医伤科的特色,又吸取了现代医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及新的诊疗手段和方法,充实丰富了伤科学的内容,使之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既能担负临床医疗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出事学科理论研究能力。目前,为全省骨伤病治疗中心组长单位。

针灸推拿专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业,也是江西省高等学校的品牌专业。科研项目共54项,其中省级7项,厅级25项,院级21项,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中医学(骨伤方向):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正骨学,中医骨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创伤学急救,现代医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2、特色和优势:

该专业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即省骨伤医院的临床高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骨伤科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门人才。院系合一后,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注重素质教育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附属医院4000余万元先进的医疗科研仪器设备(螺旋ct、双能x线骨密度仪、x线c臂机及闭路电视手术观摩室等),可进行直视手术教学及常规骨伤手术,还能开展前沿的先进骨伤手术。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