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第1篇: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

一、交流平台

下列寓言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请连一连。

揠苗助长

做事之前要找准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画蛇添足

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

南辕北辙

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滥竽充数

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二、词句段运用

(一)构词联系

照样子,写词语。

津津有味: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无边无际: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得意洋洋: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句子练习

照样子,想象人物的神态或动作,把句子补充完整。

1.例: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1)小妹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要找妈妈。”

(2)王老师大步的走上讲台,______________,“我们班被评为先进班集体了。”

2.例:“真的,一个陶罐!”其他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1)“牵牛花为什么会变色呢?”小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项实验终于成功啦!”哥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通知

假设今天是3月20号,学校定于3月22日上午八点在校舞蹈排练室排练节目,所有参加演出的同学都要来排练。请你帮少先队大队部写一个通知,通知参加演出的同学准时来排练。

三、书写提示

比一比,看谁书写得最美观。

四、日积月累

先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邯郸(

)(

)

(

)耳(

)铃

杞人(

)(

)

(

)(

)之蛙

杯弓(

)(

)

(

)蛇(

)足

(

)(

)矛盾

(

)舟(

)剑

滥竽(

)(

)

1.这幅画已经很完美了,你就不要(

)了。

2.我们要多学习知识,不然就会像(

)一样,没有什么见识。

3.小玉一会儿说自己刚刚从家里出来,一会儿说自己刚刚从图书馆出来,简单是(

)。

五、快乐读书吧

三(1)班正在开展“走近寓言”的读书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练习。

1.寓言故事知识竞赛。

(1)南郭先生是下列哪则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

)

A.《季子投师》

B.《刻舟求剑》

C.《滥竽充数》

D.《纪昌学射》

(2)“比喻借别人的威风吓唬人。”这个道理出自下列哪则寓言

故事?(

)

A.《为虎作伥》

B.《亡羊补牢》

C.《狐假虎威》

D.《骑虎难下》

(3)下列不是《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的一项是(

)

A.《狼来了》

B.《知了和蚂蚁》

C.《牛和蛙》

D.《农夫和蛇》

(4)下列寓言故事集与国家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索寓言》——埃及

B.《克雷洛夫寓言》——俄国

C.《拉封凡寓言》——法国

D.《莱辛寓言》——德国

2.分享寓言。

你一定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请你和大家分享一则你印象最深的寓言并说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我读过寓言故事《________________》,这则寓言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这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

一、略

二、(一)1.源源不断 井井有条 翩翩起舞

彬彬有礼 无法无天 无影无踪 无忧无虑

无依无靠 生机勃勃 喜气洋洋 小心翼翼

千里迢迢

(二)1.(1)擦着眼泪 伤心地说

(2)自豪地宣布

2.(1)疑惑不解地问 (2)兴奋地跳起来

(三)

通 知

3月23日上午八点,请所有参加演出的同学准时到校舞蹈排练室排练节目。

少先队大队部

3月20日

三、略。

四、学 步 掩 盗 忧 天 井 底 蛇 影

画 添 自 相 刻 求 充 数

1.画蛇添足 2.井底之蛙 3.自相矛盾

第2篇: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

寓言,顾名思义,即有所寄托的故事。据此,寓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故事和所蕴涵的道理。寓言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寓言有着其他文本体裁无可替代的教学价值,寓言教学就是要行走在故事简约而韵理深刻的语文教学“风景线”上。

一、通过鉴赏与积累,触摸语言,品悟寓言的语言特质

寓言大多故事简短,语言简洁,这就注定了寓言不可能如小说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形象丰满的人物个性及点缀铺陈的环境描写,寓言结构紧凑,人物关系相对集中而简单。它的优势在于以简驭多,以精取胜。与寓言故事的精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寓言故事意蕴的丰厚。正是因为如此,寓言才能拥有千古流传的不衰魅力,才会拥有多元解读的视角与价值。

《揠苗助长》中对人物描写的语言可谓通俗而又形象,需要引领学生细细体会。文中“巴望”“转来转去”的神态描写,将一个农夫的急切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充分展示了口语流传的生动性,对于帮助学生描写、刻画人物起到了一个典范文本应具备的价值与作用;一个“筋疲力尽”也准确描写出了人物在劳动苦累和内心得意之间的丰富价值,值得读者细细玩味与品悟。

对话描写是寓言语言的特色之一。没有对话,人物形象就不可能如此富有个性,故事情节的推动就不可能如此顺理成章。寓言教学可以依据这一特点,组织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在角色期待和移情的作用下,将学生的全部身心浸润到文本的语言之中,与文本同呼吸,与人物共命运。这样的表演不仅能够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能够在表演过程中历练学生的临场发挥和对话应对能力,更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悟文本语言、体悟故事意蕴,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特别应指出的是,教材中的每一个寓言故事都能够在文言范本中找到故事的原型。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质,将寓言故事的文言版本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文白比照的基础上进行对比与辨析,感受文言文简洁的语言表达风格。

二、通过朗读与感悟,体验形象,捕捉寓言的形象源流

凡是故事必定有人物,必定有情节。而寓言故事虽然短小,却能成为文学故事经久不衰的典型,其主要根源在于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是民间人物的典型代表,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关联,其所蕴涵的道理也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是人性外显和认知自我的重要窗口与途径。

《滥竽充数》是寓言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在其典型的故事中彰显了三个重要的人物形象。文中“总是”一词显示了齐宣王不顾质量只讲排场的心理,刻画出了他不懂装懂,故作风雅的丑态;“不要……而要……”则将齐闵王与其父亲完全不同的笃实特点彰显无遗;而对故事中主人翁南郭先生的描写则使用了“混”“鼓”等字,将其充混其中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读罢整个故事,读者在会心一笑之余,是否也会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滥竽充数”过,我们是否也被“滥竽充数”的人糊弄过?

对于如此典型的人物形象,教师唯有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的关键处、核心处进行充分地朗读体验,才能真正使之渗入学生的内心意识之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徜徉于寓言故事的语言文字之中,尤其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要引导学生悉心体会、感受,激发学生的全部感官去品味语言、内化语言。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点拨与示范,引领学生感受人物。

三、通过链接与反思,历练思维,探寻寓言的思维本色

对于寓言故事,卢梭的话令人警醒:寓言故事会将淳朴的孩子变得复杂。而钱钟书的观点却完全相反:寓言故事会让简单的孩子变得更为稚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实都涉及寓言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即寓言的思维历练。

变得复杂也好,变得稚嫩也罢,都不符合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愿景。但我们的学生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理应站在更高的层面,通过对寓言故事批判式的吸收与悦纳,锤炼自我辩证的思维意识,涵养自身尊重多元文化和多元存在的胆魄与能力。从这个角度审视,我们的寓言教学就应积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挂钩,从学生鲜活的现实生活中探寻出关于寓言故事的原始注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带着批判式的眼光和思维,学习活着的语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寓言故事中获取新的生命活力。

《掩耳盗铃》这个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只顾着自己听不到铃铛的声音,就以为天下人都无从知晓自己的偷盗行为了,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自然是一种愚蠢至极的手法。在教学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自欺欺人式做法的愚蠢之外,是否应该对此人狗急跳墙的无奈作出应有的思考?是否也应对其偷盗铃铛的尴尬行为进行人性化的关怀与反思呢?当我们将寓言故事的本质之处还原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学生也许会对寓言故事进行另一番反思与考量。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在继承与发展中进化,才能在创新与归纳中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与提升;只有如此,寓言教学才能如长青之树一般,彰显出勃发的生命活力。

第3篇: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

我们所学过的课文,有许多篇寓言故事。学习寓言,要通过“言”得出“意”,其实这就是归纳寓言的寓意。

不管是清晰还是朦胧,凡事皆存有目的性,相比之下,传统的寓言故事的目的性往往十分鲜明且又个性突出。因此,一般情况下,寓言的直接寓意还是比较容易看懂的,但我们又不应当仅仅满足于这种表层意义的理解,要努力去剖解寓言的多元多向性,在顺其表达的层次、角度理解寓意的过程中,着力探究其中必定存在的一般意义与特定意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隐含意义与言外之意、本体义与比喻义等,尽力在分解和提炼的进程中多层面地发掘寓言故事的“意”之所在或“意”之所重,藉此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读解水平。现例说如下:

一、由表入里的层面剖析

像“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守株待兔”这类学生普遍熟知的寓言故事,拿来作一番由表入里的寓意剖析,无疑可以提高学生了解事物、认知事物的思辨能力。

“刻舟求剑”的故事,表面上看是在讽刺那些思想闭塞、固执拘泥的人,进一步分析就会看出它实际上是在嘲笑那些顽固守旧、反对革新者,而其告诫人们要懂得运动与相对静止之哲理关系的寓意就更深一层了。

“画蛇添足”的故事,看似是要说明假如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会把事情搞坏,但如果稍微理性地分析一下,就可以从中挖掘出它的更深一层的寓意――取胜者应适可而止,不可因贪多而走向反面,从理论上说就是要懂得主观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多跨一步也会变成谬误。

再看“守株待兔”,表层寓意是讽刺那些企图不经过艰苦努力而侥幸获得成功的人;中层寓意是嘲笑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政治上的保守派;深层寓意则是告诫人们要认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二、顾此及彼的角度分析

无论是要看清某种客观事物,还是要表现某种主观意向,注重多角度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寓言寓意多向多面的特点可以激活学生认知、表述、阐发的角度。

像“滥竽充数”的故事,我们通常都是着眼于“滥竽”来评判,认定没有真才实学的人靠蒙混骗人是不行的,即不应以次充好。可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寓言不也讽刺了像齐宣王一类的昏庸者吗?齐宣王不昏庸,南郭先生又何来“充”的机会和效果。与此类似的还有诸如“狐假虎威”、“买椟还珠”等寓言故事。从“狐假虎威”中,既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也应当分析出老虎的昏聩;而“买椟还珠”的故事,既可以说是对买者只重形式忽视内容的一种讽刺,也存有对卖方只重手段忘了目的的批判。

还有像“黔驴技穷”的故事,从老虎的角度或立场出发,寓言告诫人们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貌似强大的对手所吓倒,同时也讽刺了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恶势力;而从驴子的角度来分析,寓言又警示人们,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谨慎地应付不利的环境,不要“出技以怒强”,这是从消极的一面去理解,从积极的一面去认识,这则寓言也讽刺了缺乏自知之明的人。

三、或是或非的取向辨析

中国的传统寓言故事,其可辨析的内蕴也毫不逊色。就拿“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说吧,本来用以赞美真诚专一、敢于藐视困难――可谓寓意之一,也可用以赞美苦干实干、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可谓寓意之二,还可说明对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看――可谓寓意之三,但与此同时,也可以从完全相反的方面提出诸如“与其搬山,何不迁屋?”“为什么愚公听不进不同意见?”“不从实际出发会有什么结果?”“‘山不加增高’的说法符合科学道理吗?”等问题。

还有像“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的自告奋勇固然可敬,但为什么非得到关键时刻才让如此的人才挺身而出呢?平原君在识人用人方面显然有很大的失误,他不但没能发现毛遂这样的人才,而且亲自遴选的另外十九位又皆为平庸无能之辈。毛遂自荐的“是”与平原君识人的“非”,正是这一故事最可咀嚼之处。

寓言是我们的好朋友,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人从都喜欢它。有人给寓言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起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但当它转身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严肃认真的哲学家。

其实,寓言是一种常见而又有趣的文章体裁。寓言中的“寓”就是“寄托”的意思;“言”就是要说的“话(或道理)”。寓言的作者常常借助于生活中的事情娓娓道来,通过这样的一些人和事将作者想要说的话(或道理)不直接说出,而是隐藏在故事中让人去细心体味。这种文体常常采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使所要展现的内容形象、鲜明。

第4篇: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

1、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2、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3、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4、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5、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6、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7、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8、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9、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10、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11、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12、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13、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14、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15、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16、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17、打草惊蛇: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18、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9、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20、黔驴技穷: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21、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22、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23、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第5篇: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

在学习《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之前,我先推荐学生积累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在对这首诗进行了充分的诵读,了解了诗歌大体意思的基础上,再去读《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不但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而且轻而易举地找到了与诗歌相对应的白话文语句:“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此时,我告诉同学们:能把古诗的意思用白话文语句表达出来,就意味着能进行文言文阅读了,而应对接下来的挑战,就绝对没问题了。学生信心满满,接受挑战———对照着白话文语段,你能推断出“故人”“西”“尽”“唯”这些字的意思吗?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会了诗歌的翻译,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的翻译,尤其重要的是克服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揭开了文言文神秘的面纱,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就会充满信心和期待。用这样的方式,我和孩子们不但轻松学完了课本上的所有古诗,还赏析了很多课外古诗,学生特别期待上古诗赏析课。

二、在积累成语时渗透,掌握文言文字词的技巧

成语的积累,我给学生讲这些成语的出处、字面意思和比喻义,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着去记忆。在对成语逐字解释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许多发现:千言万语,学生发现古时候的语言是没有量词的,都直接是数词加名词的形式;道听途说,学生发现“道”“途”都由名词变成了状语,表示“在路上”的意思;水滴石穿,学生又发现文言文中有时还省略“被”,石头被滴穿了;汗牛充栋,学生惊奇地发现“汗”竟然变成了“使……流汗”的意思……这些发现其实就是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注意的词类活用现象,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发现,远比我们老师去灌输“词类活用的几种形式”要有成效得多。每一次学生的发现,我都会给予充分地肯定与鼓励,并及时拓展一两句此类词类活用的文言文语句,如《核舟记》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正是文言文语句中没有量词的证明,相信在这样的渗透之下,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学习文言文要轻松很多。

三、在寓言故事中渗透,逆向训练文言文的翻译

比如在学完《揠苗助长》后,我将《孟子·公孙丑上》中这个故事的文言文原文课件呈现给学生。“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学生对照课文,理解了“闵”“芒芒然”“谓”“病”“驱”“槁”的意思,并能用白话文把文言原文翻译了出来。我引导学生:寓言故事都是有寓意的,就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文言文中早就将这个道理讲出来了,你能看懂吗?“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学生兴致盎然地读着,译着,很快就将这段话翻译了出来。在后来的成语故事《画龙点睛》《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学习中,我都在最后将文言文原文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去理解重点字词,翻译句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文言字词,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增加文言文阅读量

每天的“书香下午茶”时间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我每周会利用一次“下午茶”时间进行文言文课外阅读的推荐与指导。以获得较多的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为主,不进行任何词法、句法的教学,只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句子的大意;不进行深度探究,但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辐射式阅读,以学会诵读、熟练背诵为目标,以指导诵读为主要教学方法,以练习诵读为教学过程,鼓励背诵。这样的目标定位,从根本上保证了培养语感、激发兴趣、减轻负担等预定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检查以口头方式进行,不进行任何书面测试,也不要求学生做特别准备。平时学习以检查朗读、学生提问为主;一学期结束,进行一次综合考查。师生共同商定必背篇目,都能流利地诵读就算合格(照顾后进生);能够背诵的、熟练背诵的分别算作良好、优秀;随意抽查,当众背诵,高标准达到要求的就是超优。五年级期末检查,所有的学生都能流利地诵读30篇文言文,绝大部分学生能流利地背诵所学的全部文言文,只有两个学生有两篇较长的文言文没有背熟。

第6篇: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

一、寓言的特点

如果要写出好的寓言故事,我们首先要了解寓言的特点。

在俄国,有一个关于“寓言”的故事。一个女郎求见国王,可是国王无论如何也不肯见她,还差点把她关进监狱,后来她穿上了寓言的外衣,国王高兴地接见了她。这女郎是谁?其实她就是“真理”,因为“真理”是裸的。的真理人们看了会觉得刺眼,需要将它包装起来,而这包装就是“寓言”。寓言就是包含着某种真理的故事,是哲学的文学表现。寓言,顾名思义,就是寓人生哲理、智慧于言中。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1.比喻性。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谕意义,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

2.故事性。寓言多用一个故事做载体来阐发它的哲理。故事是寓言的糖衣,没有了这层糖衣,也就过于直白而无法吸引读者。

3.说教性。叙述故事不是寓言的目的,通过讲故事来达到说教才是其根本目的。说教是故事这个糖衣包裹着的药丸,糖衣只是吸引人,药丸才具有功效。

著名作家严文井对寓言的特点做了既形象又精确的概括:“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二、寓言的分类及写法指导

寓言的分类很多,可根据寓意的复杂性分为复调寓言和单调寓言;根据阅读对象分为成人寓言和儿童寓言。本文为便于说明,把寓言分为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和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两种类型。

(一)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写法指导

这类寓言描写的对象是动、植物,故事情节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在写作时应重点考虑如下几方面内容。

1.营造悬念迭起的故事情节。

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所叙述的故事是动、植物界发生的,但它是现实生活的变形,是人的拟物化,是怪诞离奇的现实生活。如何让这些故事吸引人?最有效的办法是制造悬念。制造悬念的方法有很多,用得比较多的有:①误会式,在写作时有意造成动物或植物之间的误会,以形成对动物或植物的有利或不利的环境,以此来展示动、植物以及事件的性质,造成文章的波澜。如《黔之驴》,老虎误会驴这一“庞然大物”要吃了自己,结果“大骇”,逃得远远的。这一“误会”有力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为后文发现驴没有什么本领并吃了驴,作了铺垫。②伏笔式,指写作时,先在前文提到一件事物或一个问题,暂不说清楚,到后文适当的地方才加以详述或予以点明,这样的一伏一应,也可以使寓言曲折生动。如拉・封丹的《太阳和青蛙》,暴君要结婚了,举国欢腾,而伊索却认为“实在非常愚蠢”,这是伏笔。故事紧接着写太阳的婚礼,池沼里的居民为自己的命运担忧,“那可要生出半打太阳”。忽然间,读者明白了“一个暴君将会生出无数的暴君”,百姓的命运将会更苦。③突转式,指故事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地发生急剧变化。如《鹬蚌相争》的结尾,故事突转,被渔翁捡了去。克雷洛夫的《执政的象》也采用了“突转式”,大象当上了执政官,非常讲究公道,他对狼剥羊皮的丑恶勾当很生气,但听了狼的一番叙述后,故事发生了突转,大象竟然同意狼剥羊皮,从而告诉人们愚蠢再加上“软心肠”是多么可怕啊。

2.拟人化的写法。

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必须是拟人化的,拟人就是把人的动作、神态、语言、思想等赋予动、植物,使之能像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既有人的品质,又有动、植物的特征。

3.夸张的手法。

要使故事情节怪诞离奇,就必然使用夸张的手法。夸张能使“不能”的事情成为“可能”,使“平庸”成为“神奇甚至神勇”,使“丑陋”成为“美丽”,有时夸张得近似于荒诞,有时夸张得近似于漫画。

4.配有“说教”的结尾。

一般而言,为方便理解,寓言会在结尾处配上相应的“寓示”性的文字,这就是通常说的“说教”,这在西方寓言中,更为普遍。“说教”的结尾,将前文的故事(寓体)与寓意(主旨)直接连接起来;有时也用比较隐蔽的办法,如寓言主人公最后说的一句话。但其目的还是让读者在故事中“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在设计“说教”的结尾时,要注意故事与“说教”的统一,不能为求怪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使读者无法捉摸故事蕴涵的“生活意义”,却在文末“强装”“说教”的尾巴;也不能为求“说教”,而忽视对故事情节的渲染刻画,从而影响读者对寓意的接受。

(二)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写法指导

在我国,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早在《庄子》中就有出现,像《庖丁解牛》《秋水》等都是《庄子》中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名篇,它们都具有许多共同点:人物的神情、动作刻画细致;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优美的文字表达。这些特点实际上也是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的特点。除此,我们还可以在以下这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虽然寓言不必一定要有性格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但我们知道,寓言毕竟还是通过“人物”“动、植物”具体形象的塑造来寄托寓意。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可以是正面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也可以是侧面的烘托、陪衬、对比;还可以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像《愚公移山》里的愚公、《东施效颦》里的东施、《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叶公好龙》中的叶公,都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至今仍然可以在一些人身上找到他们的影子。因此,精心塑造人物形象会有助于寓意的表达。

2.追求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前贤有云:寓言是穿着外套的真理。寓言家金江先生也说:身体的真理可笑,枯燥无味的讲道讨嫌,而衣着华丽的寓言大受欢迎。文似看山不喜平,可见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还是受人欢迎的。如何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常见的办法有:①设置误会,是为故事发展而设置的人物之间的不信任或不理解,从而推动故事发展的一种方法。行文有了误会就有人物之间的矛盾,有矛盾就会让行文生姿。②巧合法,是所有故事类的文体最常用的手法。它是一种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相遇,使矛盾发生或矛盾突然得到解决,从而产生起伏变化的手法。合理运用巧合法,可以使故事“巧”而生“妙”而生“趣”,如克雷洛夫的《鹰和鼹鼠》,鹰王和鹰后搬迁巧遇鼹鼠,鼹鼠警告它们“高大的橡树是不安全的,有倒掉的危险”,然而鹰王和鹰后不听,一次鹰王觅食归来,发现树倒使得鹰后连同小鹰都摔死了。读来倍感妙趣横生。③蓄势法,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故事似乎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掀起,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其优点是有“蓄”就有“转”,就有艺术冲击力。如《叶公好龙》,好像故事的发展应该沿着叶公因好龙而获利益的线索发展,但故事偏让真龙突然出现在叶公家里,叶公吓得要命,从而揭示叶公好龙的虚伪。这样“蓄”得自然,“转”得也自然,给人无穷的艺术感受。④抑扬法,通过对人物的褒贬,造成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抑”就是贬低,“扬”就是抬高。在运用时,往往是该“扬”却从“抑”处下笔,该“抑”却从“扬”处下手,造成反差对比,加深读者对人物、故事的印象。由于文势曲折变化,摇曳生姿,所以也增强了语言的可读性。如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寓言一开始铺陈“齐人”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酒足饭饱的,自称是与“贵人”来往,这是“扬”;有一天妻子尾随,才发现原来是吃坟场里人们祭祀的物品,这是“抑”。通过一扬一抑,揭示了“齐人”的虚伪。

3.锻造简洁优美的语言。

第7篇: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

影响促销活动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活动的执行力是最关键的。假如一个促销方案缺乏执行力犹如纸上谈兵,将会损并折将,甚至全军覆没。那么如何实施有效的执行力呢?

一、促销方案的可行性是促销执行力有效实施的前提。有这么一个故事,一耗子家族召开一次对付老猫捕食的头脑风暴大会。经过一整天的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被他们认为万全之策的方案,即给老猫的脖子上系一只叮当,当老猫捕食时,鼠辈们可通过猫脖子上的叮当铃声抢先逃之夭夭。而正当他们为此欢呼雀跃时,其中某一家族成员突然说,由谁去给老猫套上叮当呢,大家哑口无言,没有那一个愿意当先烈。这一寓言故事深刻地说明了无论多好的创意,假如缺乏可行性,那也是徒劳无功的。因此,作为企业的策划部门要坚持执行第一,创意第二的原则。在策划促销方案时,要立足市场一线,尤其是要与市场一线的促销执行人员深入沟通,制定可行性强的方案,使厂家易于监控,让顾客便于参与。

二、深入沟通、统一思想是实施促销执行的有力保障。首先,许多企业在开展促销活动时,往往由于执行人员没有充分了解促销方案,草率行事,致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活动开展之前,应召集相关人员就活动方案的深入沟通探讨,领会活动方案的精髓,充分了解活动的方式、时间、促销产品、人员分工、目标群体、费用、区域等实施细则,保证促销方案能够得到充分地贯彻执行。其次,企业促销活动是一项基础营销工作,程序烦琐、环节众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容易招致市场一线执行人员反感和逃避,甚至有的市场一线执行人员依仗所谓的山高皇帝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漠视总公司的促销“政令”,在促销执行过程中,充当东郭先生,滥竽充数、衍敷了事。在活动实施时,总部应当与执行人员主动沟通,简述促销活动的重要性,统一执行人员的思想、认识和方向,促使市场一线积极主动执行总公司的促销方案,保证促销活动有效地实施。

三、监督管理是保障促销有效执行的重要措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组织里面,倘若缺乏监督的管理机制这一推动力,许多组织行为可能偏离方向,倒行逆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犯罪。促销市场点多面广,市场一线执行人员远离总部,假如缺乏有效的促销监督约束措施,部分执行人员可能会对总部的促销方案阴捧阳违,置若罔闻,可能会致使活动执行不到位、促销费用严重浪费。因此企业应制定完善的促销管理措施,成立促销检查小组,跟踪监控到位, 奖勤罚懒,运用鲶鱼效应激活促销团队的潜能以及工作的积极性。

四、绩效考核是实现促销执行力的有效机制。绩效考核是促销执行目标的具体要求,是促销执行奖罚的准绳。绩效标准的制定要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定性、量化考核相结合。具体考核内容如下:

1、 促销现场表现:促销网点的铺盖率、售点促销氛围营造如生动化宣传、促销产品陈列表现等。

2、 促销效果考核:对产品销量的贡献率、对品牌的有效提升程度、竞争对手的反应程度等。

3、 促销费用管理:促销费用的情况、单位促销成本、不同促销科目费用结构比例等等。

4、 促销物料管理:促销物料收发管理流程、制度,促销物料对活动效果的贡献比例,促销费用使用情况等。

5、 促销客户管理:促销售点客情关系,争取客户对促销活动的支持力度,防止客户随意截流促销资源能力等。

6、 促销人员管理:明确促销人员岗位职责、业务考核标准制定、业务跟踪与监督等。

促销绩效考核要定期实行效果评估,不断地总结各促销档期的成就与不足,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8篇: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

关键词:先秦时期 人才观 人才 启示

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人极其重视对人才问题的研究。我国先秦时期的各派学者大家对关于人才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的突出代表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大学派。

一、儒、墨、道、法的人才观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的人才观主要分为人才标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标准、人才的培养观三部分。孔子把品德放在衡量人才的首要标准,他认为“仁”是道德思想最高境界,必要时人才要能够做到杀身成仁。人才要有“忠恕”的品格,“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孔子认为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还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人才选拔观点。在人才的选拔方面孔子提出要打破门第之见,破格提拔“德才兼备”的人。选拔人才要全面考察,他在《论语.为政》中指出观察人的三个原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在人才培养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性,相近;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孔子提出了衡量人才的标准,还阐明了选拔、培养人才的原则方法,对后世人才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人才观主要体现在甄别人才、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三个层面。关于甄别人才,墨子有三条标准,即道德高尚、能言善行、知识广博。在选拔人才方面,墨子认为应破除门第观念,有能力则上,无能力则下。在培养人才方面,墨子重视环境对人才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认为应为成才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从而使人受到好的熏陶。墨子的人才观博大精深,他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一套人才观理论。

道家以老子为其代表,老子的人才观亦非常推崇道德品质。老子认为人才应具有博爱之心,并且具有宽广博大的胸怀。人才应该善于团结人。老子的人才培养之路集中体现了辩证法的精髓,如“大乎其微”、“少则得,多则惑”、“大器晚成”等等。老子的人才观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其中蕴含着极其宝贵的思想内涵。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人才观反对儒家、墨家的“仁”“义”,他首次将“服从”视为被统治的普通民众为人处世的第一美德,这对后世人才观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韩非关于人才的标准是忠君贤智,忠君是首要条件。在人才的选拔方面,韩非认为前人的“听言”“观行”还不足以考察人才,他提倡对人才既要逐个考察,也要注意群众的反应。“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 (《韩非子》)。在人才的激励方面,韩非认为应该奖功罚过。他从人的天性喜好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而憎恶对自己有害的东西出发,认为“为人臣者,畏株罚而利庆赏。”韩非的人才观虽然是为统治阶级的君主服务的,但其中仍有许多积极的内涵,流传下来的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三人成虎”对我们当今的人才工作仍有重要的启迪。

二、启示

我国先秦时期的人才观都非常重视人才对国家、社会的重要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机遇期,充分重视人才对经济建设、对社会进步的决定性作用,全社会建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会对我们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9篇: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范文

【关键词】兴趣 创新 质疑 探究 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63-0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如何实施创造教育,这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实施创造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多年的教学和教改实践中,我是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教材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营造一种气氛,从而把学生引入所创设的情景之中。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挖掘教材中创造教育的因子,营造创新的境界,用有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意识。创设情景的方法很多,如语言描述、播放录像、实物展示、音乐渲染、模拟演示等。例如,《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情节简单而有趣,学生对寓言的内容易于理解,难就难在明理。针对这一教材特点,我事先布置同学们自学课文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每人编个小品,注意根据人物当时的内心,再现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情。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学生兴趣达到了。随后,我马上设问:“你们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们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不要像南郭先生那样,不懂装懂,惹出笑话。”有的说:“像南郭先生那样不懂装懂,骗取别人的钱财是不道德的。”我继续“引诱”,学生说:“不应像齐宣王而应像齐泯王那样,经过逐个考试,合格的才选用。”学生们的回答岂止是明理,无疑是受到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市场经济知识教育,即:赢钱要走正道,做人要实事求是,用人要注意选拔。可见,只要教师潜心地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耐心地加以引导、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随之增强。

二、鼓励质疑,探究发现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疑则殆。为学应有疑,有疑方能进,有疑方能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还给学生以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眼睛、双手、嘴,给学生以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和时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疑,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试想,牛顿如果不是看到一个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又怎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鲁班如果不是从一根小小的茅草竟能划破他的手指产生疑问,又怎能发明创造出锯子来?

那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质疑、去释疑呢?我的体会是:(1)多给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主求学;(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肯定、表扬,并进行评论:谁提的问题最具有创新性;(3)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乃至争论。这种迂回式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由表象到实质,不仅让学生明白了道理,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创新性,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也使学生从中学会了做人。

三、诱导想象,拓展思维

有位教育家说:“没有想象,就没有人类的发展;没有想象,科技就不可能发展。”这句话说明了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它推动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图画想象、对比想象、假设想象等,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有的方矢地培养。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可诱导学生扩展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以及儿童捕蝶时的动作、语言、心理。

四、鼓励求异,反常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陈规,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不局限于思维定势,而要善于变换角度、灵活的思考。思维的求异性往往是创造的开始。试想,司马光若不是采取破缸的方法,而去叫大人来,如何能救活孩子?曹冲若不是借石块,化整为零,而只苦于没有那么大的秤,如何能秤得了象?诸葛亮若不是能识气象,知人心,按常规造箭方法,三天又怎能造出十万支箭来?齐国军事家孙膑,若不是调换了一下出马的顺序,而是按常规比赛顺序,如何能让田忌以二胜一负的成绩赢得了齐威王。诸如此类的课文,教学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以利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意识。我记得小学一年级有这么一道作业题:用线把小鸭、小鸡、小猴和河水、草地、小树连起来。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是很容易就可以连好线的,如果有位学生把小鸭连在草地上,小兔连在小河边,你是不是马上断定这位学生的做法是错误的呢?我想:只要学生能说的大致合乎情理,也未尝不可。比如学生这样解释:“小鸭和小兔一起来到河边,小鸭看到河水,高兴极了,立即跳进河里洗个澡,然后爬到草地上。小兔看到小鸭高兴的样子,也想跳到河里洗个澡……”如此一来,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得到很好的锻炼,您能说孩子错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日本学者也多次强调:“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彻底更新传统的教学观、教育观、教师观,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也才能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 陆志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 胡明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

[4]《心理学》(第三版) 章志光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5]《教育小语》 单中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教育理论》 江渠 现代出版社 200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