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生态建设范文

智慧生态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生态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生态建设

第1篇:智慧生态建设范文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价值意蕴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关系到国家的总体规划及发展策略,是举国关注的大事。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长期坚持的重要发展方针,关系到我国的发展及未来社会的基本形态。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迅猛,我国人民广泛拥有的民利进一步增强,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稳步提升,社会和谐度正在稳步提高,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策略得到了改善和肯定,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已归纳为“五位一体”的发展总布局,体现出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念的深刻理解,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发展和促进的作用。

改革开放的政策给我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现象影响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并给国家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做起。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其具体实施过程严抓落实,实现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变的最终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着我国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体现了对生态文明的继承和发扬

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也就是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人类自身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的因素。在社会发展初期,人类对自然界充满了崇拜和敬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以获取使用价值为根本目的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通过占有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来达到生产的目的。这一举动对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存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只有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式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中,实现对自然的保护,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其最重要的思想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选择。我们党继承了的科学精神,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中。科学地、和谐地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发展关系。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完善的生态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这是对的继承和发展。

3.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我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中国备受世界各知名企业及投资财团的青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分机构,促使经济不断发展。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资企业的不断涌入对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负担。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采取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同步进行平衡了资源持续利用,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中国地域辽阔,我国的生态环境是世界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来讲,全球气候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饮用水变少等都是全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我国通过加快产业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革等方面的措施,积极进行生态建设,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据统计,我国实施的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等措施,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80-2005年期间累计吸收46.8亿吨的二氧化碳,对世界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设想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着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体现着我国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践。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辉煌发展史,自古就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规矩就是制度,是约束个人行为服从集体行为的有效手段。落实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也少不了制度的约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制度建设,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实现有效监督的有力保障。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考核制度及奖惩制度来体现对资源消耗、环境损坏、生态效益的掌控。通过建立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保护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具体措施,完善我国国土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通过实行节约能源、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具体措施,完善环境监管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约束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

2.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的生态压力下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考验。在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开源节流、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实现绿色发展,是唯一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也是其必然选择结果。实现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转变经济都是绿色发展的具体体现,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生物能源、核能、太阳能、风能等资源产业化是推动绿色发展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实现绿色发展要加快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应积极通过改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完善劳动管理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增强群众生态文明意识

尽管我国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地遏制了环境的恶化,但是,和我们企盼的碧水蓝天还有距离。在我国,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人民群众是重要的依靠力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依靠广大的群众,在人民群众中积极宣导生态文明建设,鼓励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与身边环境相比,我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要增强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对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改善资源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能源的宣传活动,培养人民群众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道德意识及生态责任意识,让广大群众认识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该履行的自觉行为。通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培训机制,积极_展改善环境问题的培训,形成全民环保意识、全民懂生态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结语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设,努力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培养全民生态意识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更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最清晰的阐述。

参考文献:

第2篇:智慧生态建设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工业文明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迈入后工业社会时期对工业文明反思的结果,这种反思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文明中人与人之间零和博弈的关系;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正是在这种反思与批判中,人们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构想,其实质就是用生态伦理重塑在工业文明中严重扭曲了的社会价值取向。然而,当前人们关注的仅仅是生态文明应该具有的各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关于生态社会中社会价值取向的根本问题鲜有论及。

生态文明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亦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文明形态的变换与相应的社会价值取向是相互适应的。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价值取向在具体社会形态下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从文明形态的演进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

(一)人独立于自然的过程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确立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依存、依赖到对立的过程。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已经开始了自然界人化的过程,文明初期的宗教决定着人类的自然观,早期的人类并不把自然当作一个物质整体,当作人类自身之外的“它”来认识;而是把自然界的一切都用神话的眼光看待,作为“你”来对待,一切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有生命的①。早期的宗教意识实质上是人与自然浑为一体的。

农业社会的哲学与宗教思想,事实上已经确立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根基。矛盾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在农业社会中,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仍然有限,还不足以影响生态系统的自然存在。农业社会中,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在生产力的约束下观念上征服自然,生产上利用自然。

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如果说原始文明时期人是自然神的奴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是在神支配下的自然的主人,那么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仿佛觉得自己是征服和驾驭了自然的神②。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方法基础,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得到确立,改造世界成为工业社会的主题。由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由部分变为全面,由隐性变为显性,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全球问题。

(二)人独立于人的过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确立

原始文明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共同劳动中建立起来的原始平等互助的关系,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进入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可能的剩余产品,私有消费品的出现使个人日益成为独立的个体。随着私有财产从消费品扩大到生产品,对抗性的群体关系以及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成为文明的重要特征。

随着以工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式的确立,以牟利性为目的,以流动性为特征的商业活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私人利益便以裸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向敌对方向转变,群体性已经不再是人存在的主要特征,人存在的条件已经最小化到了家庭关系上。

进入工业文明以后,极端个人主义逐渐成为社会价值观的基础和主要倾向,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延伸了个人的能力极限,人独立于人的过程走向了极致。在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社会结构日益建立在个人——社会的架构上,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功利主义的确立

自人类进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以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利己的思想古已有之,但只有在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确立之后、只有在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确立之后,功利主义才有了泛滥的基础③。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为商品而生产和为生产而生产两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为商品而生产,即为了使用价值而进行生产,人们看待事物的价值标准是是否对人类有用。如果说在这一时期,功利主义思想仍然局限于自然物质方面,那么到了为生产而生产的商品经济阶段,功利主义思想已经扩展到一切方面,影响至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为满足生存而消费和为满足生产而消费两个阶段。前工业社会时期,人类的消费基本上是为作为一种生命形式的需要而进行,在生态系统的角度上,并不存在价值取向的问题。工业社会中的消费是为满足生产而进行的消费,商品社会鼓励消费、享受,反对节约。消费越多,需求越大,生产越繁荣,这也主张了功利主义。过度的强调个人功利主义的方面,表现为当代的生态危机和价值危机。

二、工业社会中的社会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人们选择的灵魂,是影响文明发展方向的指针。工业社会的价值取向,只承认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功利主义导向的价值观使人们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生态背景,传统社会朴素的生态价值在工业社会中丧失殆尽,生态价值观的缺失是当前工业社会价值危机的主要方面。

第3篇:智慧生态建设范文

其一,在2010年的IDF盛会上,与令人目眩神驰的技术创新成果一样,企业社会责任(CSR)工作第一次走到前台,成为与会的业界同仁与媒体朋友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

其二,作为本届IDF的亮点之一, “芯世界”公益创新奖将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NGO)、IT和金融企业、学术界及媒体在内的多元主体凝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换句话说,英特尔对于 “社会创新”理念的倡导与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由衷认可和热烈回应。

其三,在此次 “芯世界”公益创新奖的评选过程中,总共有240多个公益组织提交了涵盖组织发展、知识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各方面的IT技术应用解决方案――他们的热情令我钦佩,也让我深受鼓舞。

评奖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此,我想借这篇博客向获奖或憾未获奖的公益组织及其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与他们的付出相比, “芯世界”大奖的回报显得微不足道,但我也深知,投身公益事业的个人和组织其实都以奉献(而非收获物质回报)为乐趣、为动力。所以,就把这次评奖当成一个新的起点吧,我们需要携手并肩、走得更远。值得强调的是,参与此次评奖的所有案例都展示了利用IT科技扶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的努力与实绩。

例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体察到新一代农民工对于提升知识水平、改变自身境遇的渴望,从而为在沪的上万名农民工定制了 “绿色网上行”项目,建立了专门的网络平台,使一批批进城务工的青年人掌握了PC和互联网操作技能,并可由专题站点方便地查询到他们关心的就业资讯及维权信息。

由 “壹基金”发起和实施的 “羌绣帮扶计划”则聚合了包括企业、媒体、设计师、志愿者在内的社会资源,共同为四川地震灾区的“羌族绣娘”(女性绣工)创造勤劳致富的机会――志愿者们克服了种种艰苦的自然条件,在崇山峻岭之间建起了一座座帮扶工作站,并借用当地政府办事机构的IT资源,引入了在线视频授技、淘宝网电子销售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培训和销售机制。

简单分析一下两个案例的五个共同点――都是由政府提供支持、非政府组织(NGO)发起、企业和个人捐助和参与、以先进的IT技术为支点、弱势群体受益。这是“社会创新”理念在公益领域的最佳展现―― “社会创新”是指政府、企业及各类非政府组织群策群力,运用创新手段(包括新战略、新理念、新组织形式等等)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以最终实现资源和机遇的均等分享、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进步――很明显,在 “社会创新”的宏伟框架下,创新的内涵和外延都将被大大地扩展,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则会大幅提升,最终将形成一个涵盖广泛的创新生态圈。

作为2010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跨界合作与社会创新开放论坛暨 “芯世界”公益创新奖颁奖仪式上,网络希望组织(NetHope)首席执行官威廉・布莱德利(William Brindley)指出, “社会创新”的要义在于通过广泛的合作,整合社会各方资源,释放先进科技的能量,以造福世界――这个说法既精炼又准确。

对于眼下正肩负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重任的中国而言,“社会创新”的意义可能更加重大――尽管作为某种指引国民未来创新方向的概念,“社会创新”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思想,但它却可能成为我们迈向又一场创新的引路标识。

推动 “社会创新”是英特尔的目标

一直以来,英特尔都秉持着这样的观念,即企业有义务发挥自身的技术、产品优势及影响力,去影响更多的企业和人,使他们可以在相近的价值观和目标的指引下,利用各自所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令社会责任效应得到最大化的展现和辐射。秉承“企业责任社会化”理念,英特尔在教育、环保、社区等多元领域恪守承诺、努力奉献,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也是英特尔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创设“芯世界”公益创新奖的一个原因。而今,我们又将合作、分工、共赢的思路引入到创新领域,希望能够携手政府及各方伙伴,形成创新合力,推动技术进步、教育公平、环保事业发展以及社区繁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社会创新”。

由此可见,推动 “社会创新”是英特尔的一个目标,而 “企业责任社会化”理念则揭示了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创新”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最初,承担创新责任的主体往往只是一个机构或一个企业的部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嬗变――这就需要我们聚集社会各界的力量,打造一个资源分享的平台,并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去努力。

第4篇:智慧生态建设范文

【关键词】配网 生产抢修 指挥系统平台 信息交互 建设方案

1 配网现状

目前,渭南供电公司已建成配电自动化系统(DMS)、调度自动化系统(EMS)、营销管理系统(SG186)、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配网移动管理终端系统、95598客服系统等,实现了部分数据共享、流程优化,但各系统间未建立标准的信息交互总线,缺乏统一的资源统筹平台,难以进行数据共享深层次的应用开发。

2 建设思路

配网抢修指挥系统平台是利用现有的配电自动化系统(DMS)、调度自动化系统(EMS)、营销管理系统(SG186)等的数据为原则,采用EAI技术,集成已有信息化、自动化建设成果,实现地市级系统与网、省级系统间的集成,充分深化营配数据共享和业务融洽。但在完成的过程中,EAI一般对应用程序不做修改,DMS、EMS、SG186等各个系统的应用相互独立,有效协同工作。

3 建设目标

实现停电管理、抢修指挥、电网风险管控等应用,大大减少了停电范围、停电时间和停电次数,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4 建设方案

4.1 集成架构的选择

EAI实现的架构可分为点对点、总线型和星型三种。点对点集成架构为典型的网状结构,两两需要连接,需要建设成本高。星型架构是多个系统通过中心系统(相当于HUB),建立连接。此种架构可减少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提高信息系统应用综合效益。总线型架构中所有节点需通过适配器(ADAPTER)连接到总线上,目前渭南供电公司的此种架构还处在试点阶段。

针对渭南供电公司信息化现状,平台集成方案建议采用星型集成框架方式。

4.2 总体结构框架

总体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4.3 信息交互

(1)与95598系统进行故障报修的信息交互。配网指挥人员在平台智能接单后将故障工单派发至现场抢修人员的手持终端(APP)上,抢修人员根据APP内的故障信息前往现场进行故障报修,并将到达现场时间、故障原因、抢修完成情况等信息回传至系统,完成工单的闭环流转。

(2)与生产管理系统PMS进行设备台账、停电计划、缺陷、检修等信息的交互。抢修人员根据PMS提供的信息,作好故障研判。

(3)与营销管理系统进行客户信息的交互。营销管理系统提供用电客户的详细信息,包括户名、地址、联系电话等,每次计划停电前,抢修人员及时为通过平台发送停送电信息,提升了抢修情况的透明度。

(4)与GIS系统进行客户信息的交互。通过采集监控应急抢修现场实时画面,与GIS系统共享地理信息。

(5)安装智能开关终端FTU,配变终端TTU等,可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提供实时数据,为配网抢修的停电分析、故障定位提供了支撑。

(6)与车载GPS定位系统进行信息交互。可通过车载GPS系统中获取故障抢修车辆的行车位置及轨迹信息。

(7)与移动作业终端PDA进行抢修工单、作业指导书的信息交互。PDA接受抢修工单后,实时反馈现场作业信息,包括到达现场时间、到达地址、抢修人员等情况。

(8)与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遥信、遥控、遥调的交互。根据配网自动化开关的变位或遥测值等,实现配网故障分析优化及故障预警。

(9)与通讯网络的交互。通讯采用光纤通信,做到了多电源互为备用,实现了故障隔离和网络重构。

4.4 系统平台功能

实现计划停电分析、停电管理、实时停电研判、抢修指挥分析统计与查询、信息集成等;当配网发生事故时,快速处理、快速及时通知客户;当发生故障后快速恢复供电;实现抢修远程指挥等。

4.5 系统硬件配置

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安全防护器等。

4.6 系统软件配置

配电自动化用SCADA系统,调度自动化用EMS系统。

5 存在问题及建议

误发信号是一个普遍现象,直接影响监测功能,不同厂家的设备装置,其通信接口不兼容,传输规约不同,需要进行格式和规约的转换,建议厂家设备应具一个统一、开放的接口标准,且设备应统一编码,为后期维护带来方便。

为了强化各站规范、流程、规定的执行,应制定满足工作需要的自动化工作细则,建立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效率及效果的评判标准;国网GIS平台建设。国网GIS平台要投运,且数据维护要及时、准确、完整。

6 结束语

渭南配网生产抢修指挥系统平台建成后,将提高供电可靠性及提升优质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颂九.配电网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R].北京中国水利报,2007.18(2).

[2]郭新峰.电力抢修厂监控系统总体设计[J].电力学报,2005,20(2):136-138.

第5篇:智慧生态建设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1.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的观念。具体地说,它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等。价值观具有多元性,包括政治观、道德观、择业与职业观、恋爱婚姻家庭观、心理健康观等诸多方面。每一方面同时也影响和构建着人生观和世界观,最终决定着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所以,价值观问题,牵涉方方面面,应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但目前,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虚化、形式化等问题,难以入大学生之脑、入大学生之心,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积极与消极并存、道德选择与实践操作脱钩。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现实问题。

1.1.1 道德选择高尚化、实践选择自我化

曾有学者做过问卷调查,结论是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很高,98%的学生选择会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86%的学生选择不会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吐痰、喧哗等。59%的学生对雷峰的看法是持肯定、尊重与学习的态度,83%的人选择“别人诚信与否我不管,但是我要讲诚信”,19%的人认为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而言,道德比知识更重要,80%的人选择知识和道德一样重要。但现实情况却难如人意,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考试作弊蒙混过关,为入党、当学生干部拉票贿选,毕业论文东拼西凑、甚至直接抄袭,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如同敝履等等。没有道德底线或道德底线过低,使得高尚的道德选择失去了实践的支撑,沦为了空中楼阁。

1.1.2 信仰缺失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 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 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是引导人们达致真善美的路径。一个人没有了信仰,“唯我独尊、以我为大”,就可能毫无顾忌,为所欲为。而由于我国官方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有效的载体,在大学生中并为形成一体的遵循,导致当代大学生失落、失望、失范问题严重,自杀、堕胎,甚至犯罪。本应净土一方的校园变成了名利场、竞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

1.2 原因探究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既有来自教育者、被教育者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大背景的深层原因。

1.2.1 教育方式偏重灌输

理想的教育方式应是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兴趣,于不知不觉中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达到教育目的。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动辄上百人一起上课,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睡,课后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很多老师也是抱着完成教学任务的心态,只要上完课,课堂上不出事就可以了,至于教学效果怎么样则不是我关心的问题了。教人者应付、学习者对付,双方对付中考试通过,皆大欢喜。但学习内容却已如过眼烟云,转瞬已逝,客观上给了其他非主流思想、甚至思想糟粕趁虚而入的机会。

1.2.2 内容过于教条、固化

从中学开始,一直到大学,都是马列毛邓的课堂讲授,且多为照本宣科。至于大学生真正想要什么样的马列毛邓,则甚少关注。马列毛邓的理论本身蕴含着巨大的魅力,也是观察、解决现实问题的“金钥匙”,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完善,本应成为大学生观察社会、融入社会的理论武器,并指导他们的实践。但据笔者了解,大学生中真正认识到马列毛邓巨大作用的少之又少,真正通读过马列毛邓经典著作的也屈指可数,这真是我们思想教育的悲哀!

2 我们的解决思路

2.1 培育方面

2.1.1 在移动App平台中设置新闻板块

我们将在该板块中定期并定时更新一些国家大事和学校新闻,加强同学们对国家大事和学校新闻的了解,深化和巩固大学生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和学校发展方向的相关认识,使同学们能够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国闻、校闻、院闻,从而达到增强大学生爱国、爱校热情、加强大学生对国家以及身边集体关注的目的。

2.1.2 建立学生学习生活应用板块

在移动App平台软件中加入成绩查询、课表查询、老师课件共享、跳蚤市场和班级通告、建立班级内部聊天群的功能,使移动App平台成为学生掌中一个微型学校校园网,而在学生使用这些功能的同时,移动App平台系统将自动弹出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知识内容,使同学们在方便使用校园功能的同时又能随时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如此,该团队还计划在该款移动App平台中开发一系列有利于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机小游戏,这样同学们就可在娱乐的同时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

2.1.3 设置下载专题板块

该移动App平台还可以连接校园网络,在校园内部的网络上我们将设置学习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精品课展示、视频音频、红色活动的在线观看和下载专栏,这样学生就可以方便的对学校学习资源进行下载,在下载的等待阶段我们会随机弹出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栏,让同学们在等待的阶段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相关知识,还会定期举办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竞赛,在竞赛中成绩优异的同学将获得更多的下载权限,分享更多的资源。在激励中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2.2 践行方面

2.2.1 建立“义工”体验式板块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培训和教育形式,它包括了亲历、形成、检验和反思四个阶段。在移动App平台里可以嵌入如下板块,组织学生到监狱送关爱、募集助学款、给老人送关怀、号召全社会公众平等对待残疾人、募捐救助贫困重症患者、关爱帮助问题家庭青少年、宣传环境保护、宣传组织社会公益性活动等,以亲身的实践、切身的体验,增强大学生诚信、文明、和谐、友爱精神。

2.2.2 建立创新创业板块

将建立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交流的板块,让企业和学校给出一些关于创新创业的引导和教育以及相关的就业信息,从而达到了相互及时沟通,充分了解的作用。同时,我们还提供模拟创业平台,学生们在移动App平台上可自行免费体验开设校内网店,使校园内部资源充分共享优化,并培养同学们的创新创业精神。

2.2.3 建立奖励学分制度,做到教学实践相结合

该研究团队决定在大学教育学分制中引入道德教育板块,正如大学生必修课程需要修够学分一样,大学生需要在做好人好事、志愿者服务、为社会弱势群体送温暖等“道德教育实践课程”中修够学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最终完成学业。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在如今的大学教育学分制中加入了人性道德的一页,促使大学生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重视起来。

第6篇:智慧生态建设范文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several motor cities in China have completed preliminary accumulation of the auto industry. But they face the double pressure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city transformation, they urgently need the new planning concept to guid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idea of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industry, ecological city and smart city, analyzes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overall plan of motor city. It is thought that the motor city in China should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by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industry,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and satisf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by the concept of wisdom city. The auto city with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is the ecological livable and smart city with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industry.

关键词: 汽车城;总体规划;产城融合;生态城市;智慧城市

Key words: motor city;overall planning;integration of city and industry;ecological city;smart city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06-04

0 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4年,我国新车产 销量分别达到2372.29、2349.19万辆,同比增长7.26%、6.86%,连续六年产销全球第一。由于汽车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生产率的特点,在投资、产值、出口、税收和就业等方面能够显著拉动和促进地方经济较快发展,并且环境污染相对较小、平均能耗较低,因此各级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地方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聚区,建设了几十个汽车城,如长春汽车城、上海安亭汽车城、广州花都汽车城、江苏常熟汽车城、芜湖汽车城等。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多座千亿级的汽车城,这些汽车产业发达地区已经初步完成汽车产业积累,但面临着产业转型[1][2]和城市转型的双重压力。产业转型一方面需要改造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链,逐步从生产制造产业环节向研发、品牌建设、汽车文化等技术密集、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城市转型升级需要实现从“汽车工业强市”到“汽车名城”的转变,一方面,需要从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转型升级,解决汽车城发展中面临的粗放开发、公共设施不完善、产城分割、“重产业、轻城市”等问题,改变汽车城“宜业”不“宜居”的窘况;另一方面需要逐步向智慧型城市改造和发展,迎接智能汽车、智能交通等未来产业的到来。

汽车城的双重转型升级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来引领发展,本文探索产城融合理念、生态城市理念、智慧城市理念等前沿的城市总体规划理念在汽车城未来发展规划中的可能性和重要价值,有助于汽车城适应汽车产业和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为我国汽车城未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研究的汽车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汽车整车制造和零部件生产为核心产业,结合了汽车工业相关的运输、装备制造、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辅助产业,并配套有生活、公共设施,比如上海安亭汽车城、花都汽车城等。

1主要的总体规划理念及其对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启示

1.1 产城融合理念

1.1.1 产城融合理念介绍

“产城融合”是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汽车城也不例外。城市的内涵既有产业又有城市,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3]。产城融合的本质与特征是产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实现功能融合、空间融合[4]。

所谓功能融合指产业、科研教育、商业、居住、娱乐等功能的混合,实现从产业园区升级为产业新城。空间融合打破工业、居住、服务等各类功能被机械的划分,在空间上实现有机融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3]。

1.1.2 产城融合理念对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启示

入世之后,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从2000年的年产200万辆到2014年的2372万辆,增长了10多倍。随着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不断扩大产能,新的企业不断地涌入,带动了各地汽车城的快速成长。

经过“填鸭”式的快速扩张之后,汽车城出现了新的问题。①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甚至出现了圈地现象。面对招商压力,为了吸引企业落户,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土地优惠,一些低技术含量产业也被吸纳。②早期的汽车城以发展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为核心,工业用地比重过大,居住与服务用地比重偏低,降低了产业城的城市品质。③用地功能在空间上的隔离。汽车城占地面积都比较大,一般都是在30平方公里以上,工业区和生活配套区的硬性隔离,导致了大片面积只见工厂不见城镇和人的现象,缺少人气,造成了上下班的“潮汐运动”,也致使产业发展难以为继。

汽车城的转型升级,从产城融合角度来看,要实现两个方面进行调整。①产业选择和布局要符合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定位和要求。首先,在继续壮大整车制造企业的同时,要对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我国汽车大而不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掌握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制造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技术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通过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实现中低端产业的升级,符合汽车城总体规划的产业定位。其次,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向轻量化材料开发、整车设计、检测试验等上游产业,汽车展示销售、售后、金融、文化娱乐等下游产业以及装备制造等关联产业延伸,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汽车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②从产业区向产业新城升级,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改变传统的居住、服务、产业等功能在空间上的人为隔离,按照城市配套标准,建立“城市级-分社区级-社区级”三级配套系统[5],人性化布置居住、工作、公共服务以及游憩等功能,营造方便、舒适、生态的生活工作环境,提升汽车城的城市品质。

1.2 生态城市理念

1.2.1 生态城市理念介绍

城市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生态城是城市的重要追求。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城市问题纷纷涌现,比如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土地资源紧张、能源短缺、交通拥堵与安全问题等,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念在指引城市的未来发展。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The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 MAB),首次将“生态城市”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提出,其认为“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6]

生态城市是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重大实践,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已逐渐成为引领世界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7]。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为积极和主动探索生态城实践的国家之一,先后涌现了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无锡中瑞太湖新城生态城等典型。

1.2.2 生态城市理念对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启示

生态汽车城是实现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产业与人、产业与生态环境、人与生态环境等的和谐共处,建设生态型汽车城,需要经济、社会、资源等多方面进行转型升级,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绿色公共交通系统等。

具体改造包括:①土地的混合与高效利用,尽量减少占用农业用地,提高各类用地的效率;城市建设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模式),沿交通主轴集中进行高强度开发,同时加大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②优化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改变以往的汽车城重视工业建设,忽视绿化、生态建设的做法,降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③建立绿色公共交通系统,打造高品质的步行、自行车及公交车为主导的绿色交通系统,规划慢通专用通道,严格执行高标准的汽车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等先进交通工具以及智能交通等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培养居民绿色出行习惯。④谋划绿色能源与高效能源系统,采用节能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应地制宜地建设风电、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系统,加强绿色建筑节约能源,鼓励居民节约能源。⑤推行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废弃物的减量化及再利用。鼓励先进技术的使用,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工业废弃物的产生,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⑥倡导居民低碳生活。鼓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绿色低碳生活。

1.3 智慧城市理念

1.3.1 智慧城市理念介绍

信息技术正在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变革,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城市可以通过对工业生产、居民日常生活、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大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8],实现有效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改善民生,提高城市环境和综合管理能力,实现城市“感知、互联和智慧”[9]。

“智慧城市=物联网+互联网”,其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10]。

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设智慧城市,有助于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物联网、互联网、车联网、智慧交通、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管理的综合效率,为居民提供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1.3.2 智慧城市理念对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启示

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电商化被称为“汽车四化”,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汽车四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相关,智慧城市是“汽车四化”实践的重要载体,“汽车四化”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技术和理念。汽车城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将现有的汽车城改造成为智慧城市,既可以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优势,还可以促进汽车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智慧汽车城应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智慧城市的通信需求;推动智慧化的政府服务,提高为民众办事效率,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加强环境监测终端的智能化,及时收集城市与生态环境质量信息;逐步建设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慧应急、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等系统,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搭建智慧城市相关的物理网、云计算、智能汽车、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研究、孵化、产业化平台,推动智慧城市发展所需技术的发展。

2 对我国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建议

2.1 通过产城融合理念促进汽车城的“平衡发展”

汽车城总体规划引入产城融合理念,有利于通过增加生活休闲配套设施,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新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产城融合的汽车城需要拥有完善的用地结构、优化的空间布局和完善的配套设施等。

2.1.1 完善汽车城用地结构

工业用地比例高,虽然能够增加产值,但降低了汽车城的品质和档次,不利于人才的集聚。生活公共用地比例高,虽然能够为居民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但难以满足产业持续发展的用地需求。因此,合理的用地结构对汽车城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平衡产业、居住、公共、绿化等用地是汽车城亟待解决的问题。

2.1.2 优化用地空间布局

我国大多数汽车城是从传统的经济开发区转型而来,比如安亭汽车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奇瑞汽车所在地)等;少部分汽车城是由于整车企业的落户,对汽车城进行重新整体规划,比如常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观致汽车和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所在地)和即墨汽车产业新城(一汽大众四工厂所在地)。对于传统汽车城应当逐步改变汽车城原有工业区、居住区和公共服务区等在空间上分离的状态,将工业、居住、服务等功能进行混合布局,空间布局有集中式、组团式以及混合式等[5]。新建汽车城在规划阶段就应当规划空间布局,指导汽车城的长期发展,避免老汽车城经历的弯路和面临的升级问题。

2.1.3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在以往的招商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企业落户汽车城,提供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九通一平”。然而,在未来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新九通一平”对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即“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和面向21世纪的新经济平台”,一方面要建立汽车技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认证服务平台、行政服务平台等配套的服务平台,促进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商业、商务、办公、酒店、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公园等生活办公配套设施,将其发展成为一个适合于创业、居住、休闲旅游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繁荣、高效、国际化的汽车城[11]。

2.2 通过生态城市理念实现汽车城的“持续发展”

我国汽车城主要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制造为主,仍处于从工业园区向汽车城市转变的阶段,在转型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土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2.2.1 土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

当前的汽车城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为主,产业附加值较低,土地利用模式比较粗放,甚至出现不少汽车企业圈地的现象,造成土地浪费且实际平均产出较低,调研发现不少汽车城未来土地供应难以为继,不得不扩大园区面积,侵占农业用地。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普遍技术含量较低,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加强土地、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我国汽车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汽车城的企业要改造现有生产工艺,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投入,引进节水节电节气等先进的利用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与资源使用效率。

2.2.2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

生态汽车城是生态城市和汽车城的结合,一方面,生态城市要为居民便捷的出行方式的同时,应努力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倡导绿色出行,包括倡导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享用车等。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汽车城作为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使用的最重要基地,理应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期做出应有的贡献,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壮大与发展。目前,我国已有40个座城市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社会各方资本正探索合适的充换电模式,汽车城应当走在行业的前头。

2.2.3 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活动难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仅消费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还产生大量具有危害的工业废弃物,生态汽车城就是要努力减少影响,特别是废水、废气、固废等对环境的危害。汽车城应对工业废弃物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从汽车城系统角度制定减排方案,实现从源头上较少废弃物排放量,在过程中延缓有用资源变成废弃物,并对最终形成的废弃物进行末端的再利用。另外一方面,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城市头痛的问题,生态汽车城将对生活垃圾进行垃圾分类收集、综合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水域、绿化、树林等生态建设,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

2.3 通过智慧城市理念满足汽车城的“未来发展”

2.3.1 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智慧汽车城的建设需要统筹综合考虑产业、信息技术、人文、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政府管理等各方面因素,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一套合理、可行的、全面性和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同时要研究完善智慧城市的产业发展、民众参与、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与维护等专项规划。

2.3.2 构建智能汽车、智能交通、车联网等前瞻技术的研究平台

智慧城市需要大量的诸如先进传感器技术、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智能汽车、物联网与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支持,汽车城建立技术研究平台,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实现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有效结合,突破共性核心技术,推动技术的进行。另一方面有助于汽车城掌握前沿技术,在发展中拥有先机优势。

2.3.3 参与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建设中

国家层面,科技部和住建部分别颁布了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其中科技部在南京等20座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住建部公布了两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共计193个城(区),全国已有超过250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很多已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和行动计划。2014年8月颁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因此,汽车城应积极参与所在城市的智慧城市示范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制造、城市管理以及居民生活全面实现互联互通。

3 总结

随着汽车城从“汽车工业强市”不断向“汽车新城”转型升级,先进的总体规划理念对其未来发展尤为重要。通过完善用地结构、优化用地空间布局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等措施,产城融合理念有助于汽车城实现功能与空间的有机融合,改变以往“宜业”不“宜居”的落后窘况,实现汽车城的“平衡发展”;通过加强土地、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手段,生态城市理念能够促使汽车城重视绿化、生态建设,改变“工业区”的形象,实现汽车城的“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显著提高汽车城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同时推动智能汽车、智慧交通等汽车产业的进步,满足汽车城的“未来发展”。可以预见,转型成功的汽车城将是产城融合的城市、生态宜居的城市和智慧的城市。

参考文献:

[1]李维斗.中国汽车产业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J]. 汽车工业研究,2012,4:4-6.

[2]吴彦艳,赵国杰.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汽车产业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2:85-87.

[3]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4]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1.

[5]沈永明.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开发区空间整合策略研究――以合肥新站区为例[D].安徽建筑科技大学,2014,06:24-30.

[6]倪黎燕.生态城思想探源:生态学视角下的经典城市规划理论解读[D].清华大学,2011,12:82-85.

[7]李海龙,于立.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7):81-86.

[8]沈山,曹远琳,孙一飞.国际智慧城市发展实践与前瞻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5(1):42-47.

[9]孙立宪.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趋势与核心理念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4(02):84-87.

第7篇:智慧生态建设范文

以2009年初《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颁布实施和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中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加快发展新阶段。5年来,经过顶层设计、动员部署、组建机构、项目建设、建立制度等5个环节,始终坚持把林业信息化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提升效益的重要抓手、服务基层的重要途径、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各级林业部门按照“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总要求,坚持“融合、创新、服务、提升”的发展理念,全国林业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每年都取得10大突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林业信息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80%以上的省级林业部门设立了专门机构;资金投入持续增加,全国年均投入专项经费5亿多元;网站建设快速推进,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林业网站群;标准制度逐步完善,制定了20多项制度、50多项标准;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促进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示范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13个示范省、25个示范市、50个示范县,推出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示范成果。林业信息化有效支撑了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信息化有效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信息化有效拓宽了生态文化传播渠道;林业信息化有效提升了林业行政服务水平。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选择。

一、智慧林业的概念与背景

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智慧化发展的浪潮,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项目快速在各地创新发展。智慧林业,就是在数字林业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智能化、物联化手段,构建立体感知、管理协同、服务高效、有效支撑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林业信息化建设新模式。

智慧林业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林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统领未来林业工作、拓展林业技术应用、提升林业管理水平、增强林业发展质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智慧林业与智慧地球、美丽中国紧密相连。智慧林业的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种智慧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林业高效高质发展。智慧林业的关键是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及管理服务规范,形成互动化、一体化、主动化的运行模式。智慧林业的目的是促进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系统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等协同化推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智慧林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林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高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实现林业的智能、安全、生态、和谐。智慧林业包括基础性、应用性、本质性的特征体系,其中基础性特征包括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应用性特征包括一体化、协同化,本质性特征包括生态化、最优化,即智慧林业是基于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基础之上,实现一体化、协同化、生态化、最优化。

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在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塑造国家发展新优势的作用日趋突出。党的十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近期,国务院又相继下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总目标,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林业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这些都要依靠信息科技为支撑,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更高效的利用、更科学的决策,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改善生态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林业各种资源要素和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智能化控制,加强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全面提升质量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

智慧林业在发展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的双重历史机遇下应运而生。

二、智慧林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智慧林业的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统一思想为前提,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全力推进智慧林业建设,为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打造智慧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林业阶段迈向智慧林业阶段,是林业系统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内在需要。数字林业阶段以林业各种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为主要特征,重点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实现林业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管理。智慧林业阶段将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全面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慧地球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方式,使林业实现智慧的结构、智慧的感知、智慧的流程、智慧的管理、智慧的应用、智慧的服务。

智慧林业的建设原则。建设智慧林业,要更加注重信息与林业各个环节、各种资源、各项业务的深度融合、集约共享和协同推进,必须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等“五个统一”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五个原则:一是整合资源,共享协同。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地域、级别、业务界限,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业务协同,提升全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二是融合创新,标准引领。集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实施应用先行、国际同步的标准战略,抢占标准制高点。三是统筹协调,管理提升。统一顶层设计,推进协同运行,强化各级林业信息化部门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统筹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林业信息安全水平。四是服务为本,推动转型。面向各级林业部门和林农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服务,以信息化推动林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型升级。五是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从组织管理、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循序渐进,讲求实效,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

智慧林业的建设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集成化、智能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立智能决策、业务协同、便捷高效的政务体系,实现信息化与林业全面融合,为全面建成智慧林业奠定基础。到2020年,全面建成智慧林业,有力支撑林业改革发展。

三、智慧林业的总体架构和主要任务

智慧林业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涵盖智慧林业立体感知、智慧林业协同管理、智慧林业生态价值、智慧林业民生服务、智慧林业综合管理等五大体系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智慧林业总体架构主要包括“四横两纵”,四横即设施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两纵即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其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形成一个闭环的运营体系。

智慧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加快建设智慧林业网络平台。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林业实际,加快推进林业宽带网络和感知网络建设,为智慧林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一是按照先进、适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架构,抓紧建设林业下一代互联网,满足林业物联网接入和大数据量传输等需求。二是积极推进重点林区无线网络建设,有效提高林区网络通信覆盖率,为拓展业务应用提供基础网络条件。三是大力推进林业物联网发展,提高林业生态智能感知、林业资源智能识别、林业灾害智能监测、林业信息智能推送的能力。四是完善以卫星、航空护林飞机等组成的“天网”系统,提高林业空天感知能力和监测效率。五是实施林业应急感知工程,建立全覆盖、多尺度无缝集成的应急地理信息平台,大力推动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沙尘暴监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等的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县林业部门的互联互动。

切实加强智慧林业协同管理。加强信息资源融合,建立资源共享的林业信息系统,为各类林业工作者提供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一是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大力推进林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二是加快中国林业云示范建设,推进办公智慧化和协同化,规范办公流程,降低运行成本,全面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适应移动互联快速发展的形势,积极推进林业微门户、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以更加新颖、活泼、便捷的形式,服务林业、林农和公众。四是建立健全成果共享模式,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统一服务平台和信息工作,统一管理基础数据资源;各业务部门承担本单位业务信息的内容保障,供有关部门共享使用。

努力构建智慧林业生态服务体系。一是建设智慧林业营造林管理系统。实现覆盖各级营造林规划计划、作业设计、进度控制、效果监测、统计上报等环节的一体化营造林管理系统,为营造林工程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建设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集森林、湿地、荒漠、生物多样性监管于一体的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提供多级林业资源分布和动态信息,支撑林业科学决策。三是建设智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通过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智能化管理,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四是建设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督管理平台。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工程全过程的实时跟踪管理,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积极打造智慧林业民生服务体系。围绕全面建设民生林业的新要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面向企业、林农及新型林区建设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建设智慧林业产业培育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与林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发展。二是建设智慧生态旅游工程。在智慧生态旅游物联网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加强相关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生态旅游的大发展、大繁荣。三是建设智慧林业商务拓展工程。建立一批区域性的林权交易平台,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林业电子商务平台,为林企和林农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建设智慧林业社区工程。加大林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决林区信息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智慧林业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业务“一站式”办理。

四、智慧林业建设路线图

智慧林业是数字林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实现林业自然资源更丰富、林业生态系统更安全、林业绿色产业更繁荣、林业生态文明更先进。智慧林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依据各工程项目的紧迫性、基础性、复杂性、关联性等,建设智慧林业分基础建设、展开实施、深化应用三个阶段。

基础建设阶段。编写智慧林业规划,出台智慧林业建设的相关政策,安排扶持资金等,并局部开展智慧林业的探索实践工作。在现有林业信息化成果基础上,选择基础性较强的中国林业大数据工程、中国林业云建设工程、下一代互联网提升工程、林业应急感知系统、林业环境物联网和林区无线网等优先建设,为后续的智慧林业的全面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8篇:智慧生态建设范文

“十三五”时期,是江口县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加速期和全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县将按照“四个全面”和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贵州省委、铜仁市委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发展战略,全力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推进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抓好“两大战略”行动

确保全面小康同步实现

全力抓好大扶贫战略行动。认真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确保2020年全县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依托大数据,建好扶贫云,精准识别、动态监管贫困对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围绕同步小康创建,充分调动各级干部脱贫攻坚的首创精神,积极探索“飞地扶贫”,积极开展旅游扶贫、金融扶贫;强化项目、资金、人才、社会等各类扶贫资源整合,形成“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的脱贫攻坚强大合力;深入实施“33668”扶贫攻坚计划, 以“五个一批、十项行动”为抓手,统筹打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脱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攻坚战,努力把江口建成全市、全省、全国精准脱贫示范县。

全力抓好大数据战略行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切实抓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打通信息网络“最后一公里”,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发展以互联网、物联网、农村电商为重点的大数据产业,加快智慧旅游、智慧城市、智慧民生、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云上江口”建设,建成全省智慧旅游示范县和国家电商扶贫示范县。

推进“三大跨越”工程

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

大力实施大生态跨越工程。全力推进生态建设,深入推进绿色江口行动计划,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积极申创大顶山、黄牯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加快太平河、闵孝河、车坝河、桃映河流域综合治理,构建流域生态屏障;加强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污水、垃圾处理体系建设,让江口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气更净,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7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抓好花海、果海、茶海、竹海“四海”建设,推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努力发挥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大力实施大健康跨越工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得天独厚生态优势,紧紧围绕“医、养、健、游”四大领域和“看得健康、玩得健康、吃得健康、睡得健康、心灵健康”五大理念,依托“山泉、矿泉、冷泉、温泉”做足水文章,把水产业做大做强;以梵净山营养大健康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生态疗养、度假休闲、健康饮食、健康服务、保健养生、山地户外运动为主的大健康产业,努力把江口建成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县。

大力实施大文化跨越工程。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形成“爱国、诚信、友爱、创新、奉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挖掘传承弘扬佛教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突出抓好梵净山弥勒文化园建设,引进一批文化企业、实施一批文化项目、开发一批文化产品、保护一批文化古迹,提升和打造一批文化品牌,积极培育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市场体系。实施文体广电惠民工程,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实施“一业带三化”战略

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千方百计做强大旅游。依托梵净山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江口旅游升级版。大力发展“旅游+”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与多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以避暑休闲、温泉度假、健康养生、山地户外、科普探险、修心养性为主的旅游新业态,不断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加快智慧旅游步伐,推进“互联网+”旅游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拓宽旅游宣传营销渠道;抓好特色工艺品、特色食品、紫袍玉等旅游商品开发,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化。力争到202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创建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10个,真正把梵净山建成生态佛教旅游胜地,把江口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营养健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千方百计做特新型工业。按照“一园两翼”工业发展布局,以工业“三年大攻坚”和“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依托凯德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以紫袍玉、大理石等为主的石材加工业,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加快电商发展,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努力走出一条“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工业发展新路,力争“十三五”期间二产年均增长17%以上。

千方百计做优现代农业。围绕“大健康”“大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生态茶、精品果蔬、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以旅带农、以农促旅”发展思路,以农业园区为载体,“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做大县级农业园区规模,提升省级农业园区实力,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努力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力争“十三五”期间一产年均增长7%,确保粮经比达到20∶80,建成精品水果示范县、生态畜牧重点县和名优茶生产县。

千方百计做美城镇建设。坚持“梵净江口・佛光之城”城市形象定位和“景城融合、产城一体、教城互动”城市发展理念不动摇,加快推进旧城棚改区改造;继续建成一批骨干路网、建设一批高档住宅小区、建成一批城市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品位;着力推进凯德新区建设,不断扩大县城规模;大力实施智慧县城、绿色县城建设,让江口县城既是景点景区,又是梵净山旅游服务区;加快建成太平省级示范小城镇,加快推进7个乡镇特色小城镇建设,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努力使农村集中建房点既是美丽乡村示范点,又是乡村旅游景区接待点。

提升“五大重点”领域

全面筑牢科学发展根基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提升,实现交通网络、水利体系、能源信息不断完善。加强高铁、高速公路、快速干道建设;加强对内无障碍交通建设,全面构建外联内畅交通体系,实现乡乡高速(高铁)路、村村柏油路、组组硬化路、寨寨连户路;坚持“三位一体”综合规划,以车坝河、白沙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形成布局合理水库群,切实构建生活生产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推进能源和信息基础建设,加快骨干输变电站建设,推进电网升级改造,电网可靠性进一步增强。加快新能源、新信息技术应用,推进节约化、智能化发展。

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党的领导、基层民主、依法治县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力支持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依法履职;支持统战、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履行职能;加强武装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法按章程开展工作;加强对审判、检察工作的领导,积极发挥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依法治县、依法行政,扎实抓好“七五”普法,促进法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大力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实现富民增收、公共服务、平安和谐统筹发展。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赡养、住有宜居、社会和谐。多渠道推动富民增收,确保到20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倍增。多举措完善社会保障,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大力度发展社会事业,全方位创新社会管理。继续深化“平安江口”建设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第9篇:智慧生态建设范文

涂铭旌(中国工程院院士)

增值发展 持续创新

贵州在重点产业的发展上,应坚持走“点、线、面、群”增值发展之路。抓好重点企业这个点,然后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特别是要注意线和面的发展和集群联盟,因为如果只有重点产业,没有线和面,就做不大产业;没有集群联盟,就做不强产业。

同时,走做大做强之路,培育重点项目,实现产品开发、应用开发、市场开发三位一体,最终形成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大产业。走持续创新之路,形成以政府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持续创新模式,实现企业创新、协同创新、人才创新和集群创新,使科研成果、人才向产业集聚,合作共赢。走特色发展之路,利用贵州省特色资源与人才技术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产业集群。

刘宗超(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

现代生态农业的灵魂是低碳和可持续

贵州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应积极应对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的冲击,遏制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以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形式进行生产活动的现代生态农业,其灵魂是低碳和可持续,其生态含义在于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必须是植物、动物、微生物三者的平衡,必须保持土壤肥力;在种养殖方面,要尽量种植多年生植物、发展木本农业以及草食畜牧业。

像贵州这样的西部地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避开土地资源劣势,以畜牧业为主、粮食为辅,注重节约土地和水资源,必要时可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贸易环境,扩大粮食进口,“以粮代水”,减少地下水资源消耗。发展畜牧业要改放养为圈养,着重发展饲草和饲料作物,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存栏数。必要时可进行生态移民,以确保恢复生态脆弱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

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

创新要“计划生育、优生富养”

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局部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但我国产业仍属高耗能重化工扩张类型,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深层原因就在于我国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差。比如,虽然我国信息技术数量全球第一,但在核心技术上却并不占优势,因此必须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贵州这样的后发地区的转型需要更为迫切。

当前,全球“再工业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3D打印等新的产业形态的出现,为我们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从奔跑者向并行者甚至领跑者的跨越提供了机遇。

与此同时,除了传统的高校、科研单位外,中小企业已成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改革开放以来,65%的发明专利、75%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研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对此,在培育技术创新体系时,政府应注重培育有利于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对创新主体进行“计划生育、优生富养”,有引导性地扶持企业创新主体的发展。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资源优势让贵州更具发展潜力

贵州具有巨大资源优势,如铝、锰等有色金属等的储量都非常丰富,这些资源优势让贵州更具发展潜力。现在,东部和中部的资源已经开采得差不多了,西部的资源优势逐步凸现出来,依托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发展新材料产业,应成为贵州的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它对整个地方经济有巨大的拉动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必将推动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贵州发展的核心,应该是构建人才队伍。贵州的人才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但相对全国而言还比较滞后,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需要继续发挥人才优势,以人为本,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同时,贵州应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在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特别是应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科技进步上,通过科技进步实现转型发展。

刘人怀(中国工程院院士)

走绿色崛起之路

贵州自然条件良好,绿水青山非常美丽。在发展上,应该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走一条绿色崛起之路。

贵州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又有“文化千岛”之称,发展旅游的天然条件良好,很多旅游资源都可以进行深度包装,因此应首先发展旅游产业这一“无烟产业”,让全世界人都来贵州旅游。同时,贵州的轻工业有非常好的底子,例如闻名中外的茅台酒。但茅台酒的品牌保护做得不太好,贵州应进一步保护好这个品牌,让它在国际上卖出更高“身价”。还有中草药、烟草等产业,贵州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绿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产业。贵州在发展军工产业上也有不错的底子,有一些技术甚至处于世界前沿水平,同时在民用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建议贵州先把这些具有优势的产业做起来,只要路走对,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实现贵州的“中国梦”。

马克俭(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质和量上体现“贵州速度”

贵州在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应结合省情开展自主创新,走特色发展道路,在质和量上真正体现“贵州速度”,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质”上体现“贵州速度”。

如贵州磷酸制造基地的磷渣转化生产的磷石膏在建筑工程上的大量应用;在国内外首次采用现场浇制作建筑物外墙及分户墙,建成冬暖夏凉的环保节能高层建筑;采用国家发明专利形成空间网格盒式结构,成功建成多层大跨度工业厂房建筑……这些都是贵州在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当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是贵州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转变产业发展方向,采用新工艺新型结构体系,是贵州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的主攻方向。但应注意的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发展方向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金 涌(中国工程院院士)

构建新的“社会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不止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更应是向自然生态构造规律的和谐性、可持续性、稳定性和发展创造性学习,构造出新的“社会生态”。

资源再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再制造产业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产业附加值,还能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是一项新兴的千亿元级大产业。贵州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贵州要发展,要想既保住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就必须依靠科技进行资源转化,实现绿色高附加值、高利用率产业。

例如,贵州应建起有先进技术、大投资的大化工企业。在发展上,大可不必谈化工色变,现代社会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大多离不开化工。先进的、环保的化工并不可怕,落后的、无良的化工才可怕。只有鼓励“大化工”发展,培养一批能承担社会责任的化工企业,让不环保的“小化工”无法生存,贵州的生态文明才能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孙优贤(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创新要“顶天立地”

科技创新一定要对准重点产业,要“顶天立地”。顶天,即科技含量高;立地,即立到行业、立到产业。有了科技创新后,还应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贵州的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行列,基础好,发展后劲强。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建设,应成为贵州磷化工、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大产业的支撑。

大团队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应建立一整套吸引人才的机制,让国内外更多知名专家、学者来到贵州,同时,推进本土人才培养。有了大团队就要有大平台,尤其是核心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应引起重视,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利用大团队、大平台申报国家大项目,以大项目全面支撑发展,将贵州发展融入国家大发展中,引导创新要素向贵州聚集,从而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张景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超前服务 多孵化几个华为

贵州在科技园区发展上,各园区应首先是改革开放区,应聚集资源共同抓,起到聚集创新资源、推动互动创新、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的作用,要防止某个部门抓、其他部门看的现象出现。

要注重对园区进行科技创新规划,打造特色园区,使之成为区域创新发展高地、新兴产业集群高地、企业创新孵化高地、创新创业环境最优区、节能减排与土地集约利用示范区、宜居生活新城区、先进文化示范区、人才特区和产学研互动创新区。发挥技术源、项目源、创新源作用,建成智慧园区,引领发展。

同时,应注重提高园区的现代化服务水平。园区要紧随企业需要开展工作,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而且必须超前服务,超前建设好公共服务平台和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机构,提供创业导师,建设创新服务网络、创业服务站、新型社会服务组织等,以解决中小企业起步难问题,尽量减少创业小企业死亡率,多孵化几个华为。

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设贵州特色物联网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的应用上,贵州已有了不少成功案例。积极挖掘新的应用与新商业模式,是贵州物联网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应对贵州物联网等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确定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贵州能源资源丰富,生物种类多样,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和市场资源优势,建议贵州物联网产业定位于特色应用和运营服务等物联网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占领产业制高点,实现跨越发展。

为避免重复投资,应加快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运营中心,全方位支撑贵州物联网应用的创新、标准化、运营和推广,并逐渐辐射到西南地区乃至更广范围。同时,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运营中心还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完整的物联网应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这比政府对个别企业的支持更具普惠性。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

将贵州纳入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区域

贵州的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不仅涉及本身,还涉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水量、水质及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建议将贵州纳入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全社会参与,加大对贵州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

贵州应加强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恢复规划和立地评价,区分生态恢复与保护区、综合利用区和基本农田区。在生态恢复与保护区,以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恢复为主体;在综合利用区,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同时,要充分利用野外台站,加强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的监测与示范,揭示区域生物群落的适应性机理及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和空间格局,提高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的成效。通过将台站经验推广到区域,努力把贵州建设成生态大省,支撑全省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

推进退耕还林 让群众共享美丽贵州

多年来,贵州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工程的实施,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鉴于退耕还林工程在石漠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启动实施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并适当延长对原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支持的时间。同时,在工程实施中,提高经济林的比例、原粮和种苗费的补助标准,增加工程管理经费预算,切实稳住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并在省级层面统一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补助标准。

同时,应加强石漠化治理工程协调配套,提高综合治理效果;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石漠化治理的科技创新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示范的资金投入,吸引全国研究人员集中攻克石漠化治理难题,最终让群众受益,共享美丽贵州。

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打造智慧旅游“朝阳产业”

“坚持科学发展,发挥后发优势,保护一方净土,建设美丽贵州”,应成为贵州发展的重要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发挥贵州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保护一方净土,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发展制造业、矿业,在推进“煤电钢、煤电铝、煤电磷、煤电化”的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贵州应重视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并将信息化和贵州特色旅游相结合,利用遥感技术、空间信息系统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打造数字旅游、智慧旅游,实现从传统旅游业向信息化旅游业的转变。同时,将人才战略、城镇化战略、环境生态改善、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等与建设旅游强省相结合,将信息化旅游业建成贵州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陈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农业综合体要解决“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