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

供应链金融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金融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金融论文

第1篇: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第2篇: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

中小企业融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其信息透明度低、缺少贷款抵押物,而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导致融资十分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应收账款模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应收账款经常要在卖出存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收回,导致现金流短缺。应收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核心企业要对此进行担保。

(2)预付账款模式

当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需要预付货款,才能向上游的核心企业购进维持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预付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预购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3)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中小企业把银行认可的存货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通常都是批量购进原材料,并且只有部分原材料会用于生产,还有一小部分原材料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原材料很可能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这种融资方式把它们抵押给银行,则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通过以上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监管企业来获取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成本;其次,这种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融资方式,缓解了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的问题,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另外,这种融资方式还能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也更加顺畅,构建较为牢靠的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因此,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物权法》、《担保法》、《动产质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加顺利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种类多样,在涉及信用捆绑、质押物监管、动产质押、违约情况下质押物的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2)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相比于传统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要求银行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情况。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社会信用征集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机构现有评级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得到有效归集和正确评估。

(3)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呈现松散的特征。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缺乏开展合作的意识,核心企业也没有动力将中小企业纳入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使得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机制难以建立,也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四、优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比如《物权法》虽明确了存货和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担保物,但缺乏具体细则和相应的司法解释,仅以此法作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依据不能有效保护信贷主体的权利。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具体细则,明确《物权法》中关于动产质押的相关条例以及信贷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利益,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2)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比如将对授信主体的风险评价体系由静态评估变为动态评估,并将传统的单一受信主体评级制度变为“主体+债项”的新型评级制度,同时侧重对“债项”的评级,从而弱化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审查。

(3)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

如今的市场竞争早已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不应只局限于自身,而应立足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状况,顺应其发展趋势,找准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定位,并加强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作。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能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也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五、结论

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方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虽然目前,这种方式的施行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不健全、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等,但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等方式,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参考文献:

[1]贾帅.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J].商,2016(32).

第3篇: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本文通过对各大银行现有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概述和浅析,为中小融资企业(包括供应商和经销商)提出了现有可行的融资方案和方法。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linkage)组成的网络结构。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三方共赢

在供应链金融中涉及三个主体——工厂等中小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

1、对于工厂等中小融资企业,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原材料等流动产品占用大量的资金,如果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通过暂时抵押货权,从银行取得贷款,用于开展业务,解决了在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使企业把动产盘活出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产品开发与扩张方面,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2、对于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实际上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服务业务,不但可以促进其传统仓储业务的开展,实现客户的个性化、差别化服务,而且物流企业作为银行和客户都相互信任的第三方,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客户的商品产销供应链中去,同时也加强了与银行的同盟关系,给自己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3、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物流企业的上、下客户也是他们的潜在目标客户群体。通过与物流公司开展业务,银行可以很好把握住这部分的客户,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由于有物流公司作为第三方监管人对于质押的货物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可能遇到的风险。而且在企业贷款未能如期返还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可以协助银行将质押物变现还贷,最小程度地降低银行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可能产生的损失。

所以说,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可以实现中小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及银行的三方共赢。

三、各大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浅析

供应链金融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而是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因此,它也被称为“1+N”模式。

以下笔者将对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这三家商业银行所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进行概述和浅析。

1、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2006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整个供应链,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以解决现存的供应链失衡问题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该链初步整合了20多项产品(服务),在融资服务,在结算服务,理财服务和离岸业务四个大项目中,包括了供应商融资产品、经销商融资产品、出口国家贸易融资产品、进口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国际结算、企业理财方案、委托贷款等27个具体产品。

2、光大银行“阳光供应链”。2007年光大银行推出“阳光供应链”,将以行业内综合实力较强的生产制造厂商作为其核心客户,通过对产业链供应、运输、销售等全过程分析,针对链条上不同客户群的金融需求,由光大银行提供一体化、全方位、个性化、集成式的产品组合。

根据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光大银行形成了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阳光商品融资、1+N链式融资、汽车全程通、工程机械按揭、银关系列等金融产品以及针对钢铁、电信、汽车等行业提出行业整体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品种丰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

第4篇: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

基金项目:2011年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武汉市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机理、运行模式及信用风险防范(11038);湖北省教育厅项目“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及其信用风险控制研究”(2010q092);湖北省教育厅项目“供应链融资:模式、运行机制及信用风险研究”(Q20112202);湖北经济学院校级项目“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研究(XJ2009002)

作者简介:刘迅(1980-),男,湖北荆州人,湖北经济学院讲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和供应链融资等。Email:47602048@qqcom

(1湖北经济学院 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205;2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供应链融资是现今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对金融机构来说,如何评价企业的供应链融资能力成了非常关键的问题。本文把供应链的因素划入评价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的供应链融资能力进行了更切合实际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以往只考虑融资企业资质的情况,从供应链视角审视的企业融资能力有相当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融资能力;模糊灰色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5008806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金融机构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1]。

由于和传统融资相比,供应链融资具有很大优势,所以,自从其出现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截止2010年底,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大多数都推出了各自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在国外,供应链融资发展则更为迅速,不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且大的物流公司如APMoller-Maersk、UPS等也纷纷开展物流金融(供应链融资的一种)服务。本文要探究的问题是: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时如何相对科学地评价那些带有鲜明供应链特征企业的融资能力?

一、文献综述

对金融机构来说,企业的融资能力的高低集中体现为其信用水平的高低。学者们对企业的信用水平(融资能力)早已展开了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有:

在企业信用水平(融资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成果来主要自于世界三大评级机构。穆迪公司认为以下的几个方面是评价企业信用水平的基本要素:行业趋势、国家政策和监管环境、管理质量、基本经营和竞争地位、公司结构、财务状况、母公司保证和保持协议、特别事件风险。标准普尔认为信用水平是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平衡的结果,经营风险应该主要从行业特征、竞争地位及管理三个方面测量;财务风险应该主要从企业的财务特征、财务政策、收益性、资本结构、现金流保护和财务灵活性等方面进行衡量。惠誉认为企业的信用水平评价基本框架应该包括定量和定性两部分。定量的组成要素有现金流量、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及杠杆比率等等;定性的组成因素有行业风险、公司管理、市场竞争地位及经营环境等等。

在企业信用水平(融资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上,自1968年,美国的Altman教授采用22个相关财务比率创建Z评分模型(Z-Score Model)以来,多元判别分析(MDA)模型计量信用风险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该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经不断修改发展成为Zeta模型和神经网络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又发展出很多著名的信用水平度量模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KMV公司开发的以Credit Monitor模型为代表的一类KMV模型、JPMorgan等公司联合开发的Credit Metries模型、瑞士信贷金融公司的Credit Risk+模型、Wilson开发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信孚金融机构的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tial模型以及KPMG公司的贷款分析体系和Mortality Rate模型等等。同时,层次分析法、模糊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也被引入到对企业信用水平的评价中,如陈中华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了评价研究[2],史修海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企业的信用评级进行了研究[3],刘秀英用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4]。

笔者发现,上述成果普遍地把评估企业融资能力的重点放在企业本身的资质上,忽略了企业的供应链特征,特别是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没有考虑到供应链的因素,在企业供应链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缺陷。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考虑到企业的供应链特征,才能更加切合实际地评估企业的融资能力。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不仅要包括企业本身的资质因素,还要包括供应链的因素,如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情况、和上下游企业交易的稳定性等等。

二、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评价属性多样、结构复杂的对象,一般需要建立多指标、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本文采用的方法是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模糊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模糊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都是不确定性系统研究的理论,其研究对象都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但两者是有差别的。模糊数学着重研究“认知不确定”问题,其研究对象具有“内涵明确,外延不明确”的特点,其研究手段主要凭经验借助于隶属函数进行处理,其研究宗旨强调先验信息和研究经验认知的表达规律。灰色系统理论这种研究“少数据不确定”的问题,其研究对象具有“外延明确,内涵不明确”的特点,其研究手段主要是通过数据生成处理得出结论,其研究宗旨强调信息优化和研究现实规律[5]。

由于企业的供应链融资能力受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因素带有模糊性和信息不完全性,因此,对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评价既是一个模糊评价问题也是一个灰色评价问题。模糊评价一般能对客观世界中具有不确定和模糊特征的事物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可以得到对这些事物较为切合实际、客观和正确的评价,进而解决这些带有模糊特征的现实问题。模糊评价的特点在于它结合了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可以把难以数量化的定性分析定量化。灰色评价的典型特征是依据贫信息(信息不完全)来处理问题。现实世界绝大多数问题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对决策者来说,它们既不是完全的“黑箱”,也不是完全的“白箱”,而是“灰箱”,要解决这些灰色问题,常规的数学理论和模式是难以有用武之地的。如果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应对之,常会使得问题得以简化且能提升解决问题的精准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评价,如果仅仅采用模糊评价,会造成既有信息利用不充分或者信息丢失的后果,如果单单采用灰色评价,则会忽视问题本身的模糊特质,因此,单独采用一种评价方法,都会导致对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的结果和其实际融资能力的偏差。鉴于此,笔者采用有机地结合了这两者优点的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来对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进行评价。

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流程如下:

第一步:建立评价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指标集(详见本文第三部分)。假如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X由k个影响因素构成,而每一个因素又由若干个二级因素构成,笔者把一级指标设为x1,x2,…,xi,…,xk,二级指标设为xi1,xi2,…,xii,…,xik 。当然,二级因素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步:确定影响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各因素(指标)的权重。在多属性综合评价决策时,如何确定指标的权重,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指标权重值的变动会导致被评价对象最终评价量值的变动,从而直接影响综合评判的结果。在实践中,有很多确定权重的方法,通常分为两大类,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是根据决策者主观的经验及判断,用某些特定规则计算权重的办法,比如,相对比较法、专家咨询法和连环比法等;客观赋权法是根据指标本身提供的客观数据,用某些特定规则计算权重的办法,比如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主要依靠决策者的经验,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的决策者计算权重结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客观赋权法主要依靠指标提供的数据,但指标数据收集的时候可能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两类方法都有其缺陷(也各有其优点)。所以,实际运用中,最好把这两类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本文采用的权重确定方法是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6]。

第三步:确定评价的等级与标准,建立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矩阵。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中的指标按其优劣等级统一划分为(“低”、“较低”、“一般”、“较高”、“高”)五种标准,其分值分别为(5、4、3、2、1)五种分值,指标等级介于相邻等级之间,相应评分为(45、35、25、15)4 种分值[7]。有了评价的等级和标准之后,就可以建立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矩阵D,其任意一元素记为d(根据最后一级指标数来确定其下标,如果最后一级评价指标数是3,则任意一元素记为dimn,下文均以最后一级是三级为例阐释)。

第四步:确定评价的灰类。评价矩阵D中指标值本质上是一个灰数的白化值。确定评价灰类,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加准确的描述评价指标归属与某类别的程度,其任务主要是把评价灰类的等级数确定、把灰类的灰数确定以及把灰数的白化权函数确定。确定评价灰类是要依实际情况而定的。本文把评价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灰类取为“低”、“较低”、“一般”、“较高”、“高”五级,灰类的等级序号用e=5,4,3,2,1表示。本文采用的白化函数是三角白化函数,具体设计如下:

①当e=5时,灰类为“低”,灰数5∈[0,1,2] ,其白化函数为:

g5=1dimn∈[0,1]

(2-dimn)/1dimn∈[1,2]

0dimn[1,2]

②当e=4时,灰类为“较低”,灰数4∈[0,2,4] ,其白化函数为:

g4=dimn/2dimn∈[0,2]

(4-dimn)/2dimn∈[2,4]

0dimn[0,4]

③当e=3时,灰类为“一般”,灰数3∈[0,3,6] ,其白化函数为:

g3=dimn/3dimn∈[0,3]

(6-dimn)/3dimn∈[3,6]

0dimn[0,6]

④当e=2时,灰类为“较高”,灰数2∈[0,4,8] ,其白化函数为:

g2=dimn/4dimn∈[0,4]

(8-dimn)/4dimn∈[4,8]

0dimn[0,8]

⑤当e=1时,灰类为“高”,灰数1∈[0,5,10] ,其白化函数为:

g1=dimn/5dimn∈[0,5]

1dimn∈[5,10]

0dimn[0,10]

第五步:计算灰色评价系数、灰色评价权向量和权矩阵。对于最后一级评价指标uimn,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记为pimne,则pimne=∑5h=1ge(dimn),总灰色评价系数记为pimn,则pimn=∑5e=1pimne。就评价指标uimn,第e个灰类的灰色评价权记为rimne,则rimne=pimne/pimn,灰色评价权向量rimn=[rimn1,rimn2,rimn3,rimn4,rimn5],灰色评价权矩阵Rim=[rim1,rimn2,…,rimn]T;依据第二步得到的权重矩阵,逐步向上,分别可以求得第二级和第一级指标的灰色评价的权向量和权矩阵。

第六步: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对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记其评价结果为Z,根据第二步得到的权重及第一级指标的灰色评价权矩阵,可以计算出结果。如果将各评级灰类按照灰水平的阈值赋予数值,则可以得到各评价灰类等级的数量化向量C=[高,较高,一般,较差,差],在实际评价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百分制C=[100,80,60,40,20]来将评价的结果数量化。据此,可以得到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量化值V=ZCT=V[100,80,60,40,20]T。

三、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1影响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企业供应融资能力的因素是很多的,根据本文要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笔者从三个方面对供应链融资企业客观信用风险水平进行详细的分析。如图1所示。图1影响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因素分析图

1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在遵循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原则(科学性和客观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笔者着手构建了评价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指标体系。

(1) 指标的初选

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及本文要研究的目的,同时依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得出了初选指标,先作具体说明如下:

在宏观层面(企业外部环境):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只对特殊企业的客观信用风险水平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建立一般指标体系可以忽略(如果专门要对此类企业分析,可专门在指标体系中加入自然环境因素的指标)。社会环境虽然对所有企业的客观信用风险水平均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非直接的,要通过其他的因素才发生作用,也是可以忽略的。②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政治环境中的政策和法律,经济环境中的经济周期、行业环境中的行业发展状况都对企业发生直接的重要影响,指标体系内必须要有反映这些因素的指标。

在中观层面(融资企业所在供应链):①供应链的整体运作状况。供应链整体状况是供应链融资企业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平台,此平台对供应链融资企业的客观信用风险水平有重要的影响。②供应链主体企业状况。供应链主体企业是整个供应链的核心和灵魂,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在供应链中是支柱,它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整体状况。③与融资企业有交易关系的厂商状况。供应链融资能影响客观信用风险水平的关键之一就是交易的真实性,与融资企业有交易的供应链上下游厂商的情况必须在指标上有反映。

在微观层面(融资企业自身素质):①融资企业的基本状况。供应链融资企业是其客观信用风险水平高低的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必须要对融资企业本身进行考察。②交易状况。融资企业与其交易厂商交易的真实性是供应链融资重要的基础。

初选指标的结果如下:

宏观层面: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指标:无(特殊企业可以考虑增加指标)②政治环境。指标:产业政策、相关法律等。③经济环境。指标: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等。④行业环境。指标:行业发展潜力、产品销售潜力。

中观层面:①供应链整体状况。保障层供应链保障层是保障供应链能发挥应有作用的相关基础条件。主要有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的条件。指标:供应链制度的存在及执行、供应链信息系统完备程度、供应链信息的共享程度、供应链成员交易合作程度及信息沟通程度等;结果层供应链结果层是指供应链最终体现的成果和能力。指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供应链客户满意度、供应链总资产报酬率、供应链总利润率、供应链总库存周转率、供应链总销售增长率、供应链客户响应速度、供应链准时交货等。②供应链主体企业状况。指标:供应链主体企业信用状况、主体企业产品成本、主体企业利润增长率、主体企业的产需率、主体企业市场覆盖率、主体企业产品生产循环周期、主体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程度、主体企业与融资企业的合作程度等。③与融资企业有交易的供应链上下游厂商状况。财务状况指标:供应链上下游厂商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信用状况指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程度、在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率、贷款按期支付率等。

微观层面:①自身基础素质。指标:融资企业文化建设水平、领导者素质、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社会责任感、财务报表质量等。②盈利能力。指标:融资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报酬率等。③经营创新能力。指标:融资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比重等。④偿债能力。指标:融资企业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股东权益比等。⑤成长潜力。指标:融资企业净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等。⑥交易与信用状况。指标:交易的真实程度、交易的频率、交易履约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程度、在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率、贷款按期支付率等。

(2)指标的筛选

对于供应链融资能力定性方面的指标,本文筛选的原则是:凡超过80%的专业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定性指标有所凝练,指标范围有所缩小。对于定量方面的指标,根据上文的分析,数量非常多,这些指标之间有的高度相关,有的难以收集,因此需要进行筛选。筛选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通过调研得到多家供应链中小企业的相关定量指标的数据,其次用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相关分析中,要选取相关系数小的指标,指标间相关系数越大,表明指标所包含信息越少,反之包含的信息越多,应该选择相关系数小的指标,当然,相关系数小到何种程度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的。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实际的问题确定一个临界值,如果两个指标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大于该临界值,那么就剔除其中的一个指标;反之,如果两个指标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小于该临界值,那么两个指标都予保留。本文选择的临界值是平均相关系数值为045。评价相关系数等于每列相关系数之和除以项数。和方差(标准差)分析,方差(标准差)分析中,在指标间相关系数无法区分的情况下,要选取方差(标准差)较大的那个指标。其原因是变动率较大的指标包含的信息量较大。最后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定量指标。

指标筛选的具体步骤为(我们以成长潜力指标的筛选为例):首先把选取的多家样本公司的成长潜力指标数据输入Eviews51软件中,其次计算成长潜力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和评价相关系数、方差,最后按照指标选择筛选的标准选取指标。如在表1中,供应链融资企业的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主营收入增长率的评价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45,所以要剔除两个指标,剔除的标准就看哪两个的方差小,按照要求,剔除主营利润增长率和主营收入增长率两个指标,保留净利润增长率指标。同样的道理,保留股东权益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指标。

表1成长潜力指标相关性及方差分析表主营利润

增长率股东权益

增长率总资产

增长率净利润

增长率主营收入

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1-010004097090股东权益增长率-0101-002-020-018总资产增长率004-0021-003-013净利润增长率097-020-0031084主营收入增长率090-018-0130841方差002005002012001

根据上述的筛选步骤,对前面的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并结合后文要提到AHP的要求构建指标体系,目标层X,一级规则层xi,二级规则层xim,三级具体指标层ximn,最后的筛选结果如表2―表5所示。

表2一级规则层目标层X: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一级规则层宏观层面x1中观层面x2微观层面x3融资企业的

外部环境融资企业所在

的供应链融资企业的

自身素质

表3宏观层面指标筛选结果表二级规则层三级具体指标政治环境x11相关法律和产业政策条件x111经济环境x12宏观经济发展状况x121行业环境x13行业发展潜力x131、产品销售潜力x132

表4中观层面指标筛选结果表二级规则层三级具体指标供应链整体状况x21供应链信息系统完备程度x211、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x212、供应链客户满意度x213、供应链客户响应速度x214、供应链整体竞争力x215供应链主体企业x22主体企业信用状况x221、主体企业的市场覆盖能力x222、主体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程度x223、主体企业与融资企业的合作程度x224与融资企业交易的供

应链上下游厂商x23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程度x231、贷款按期支付率x232

表5微观层面指标筛选结果表二级规则层三级具体指标自身基础素质x31企业制度x311、领导者素质x312、公司治理结构x313盈利能力x32销售利润率x321、成本费用利润率x322经营创新能力x33存货周转率x331、应收账款周转率x332、研发投入强度x333偿债能力x34现金流动负债比率x341、股东权益比x342、流动比率x343成长潜力x35净利润增长率x351、股东权益增长率x352、总资产增长率x353交易与信用状况x36交易的真实程度x361、交易履约率x362、贷款按期支付率x363

2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本文采用AHP来确定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用此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步骤是:首先要创构待解决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根据递阶层次结构创建两两判(目标层除外);最后求得权重向量并且要通过一致性检验。本文求解权向量的方法是和法[8]。根据笔者的收集的问卷调查资料,依次方法,求得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各指标的权重(如表6所示)。

表6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各指标权重表一级权重二级权重三级具体指标权重目

Xx1

015x2

037x3

048x11:012x111:1x12:029x121:1x13:059x131 :043;x132:057x21:017x211:008;x212:019;x213:018;x214:030;x215:024x22:047x221:020;x222:011;x223:014;x224:056x23:036x231:045;x232:055x31:006x311:031;x312:033;x313:035x32:019x321:043;x322:057x33:018x331:040;x332:040;x333:019x34:023x341:042;x342:025;x343:034x35:013x351:038;x352:033;x353:029x36:021x361:027;x362:035;x363:038

四、算例分析

笔者以湖北某制造企业为例,用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来测算其供应链融资能力。为对比分析,分别对考虑到该企业所处供应链和不考虑该企业所处供应链两种情况下的融资能力进行了计算。

1考虑供应链情况下的企业融资能力

依据前文建立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指标体系和确定的评价等级准则,本研究共请5类20位专业人员(每类4位,分别是企业管理人员、银行信贷管理人员、行业分析师、供应链研究学者和金融监管人员)对该企业的融资能力评分,得到评价样本矩阵(每类专业人员的评分取平均值):

(1)评价样本矩阵

①宏观层面x1的三级具体指标评价样本矩阵

x11x11135424434

x12x1213232343135

x13x13118221918

x132151421817

②中观层面x2的三级具体指标评价样本矩阵

x21x211494754847

x21239383844

x2134545444446

x2144245434444

x2154946454546

x22x22154849495

x2224745454648

x2234543444345

x2244646434448

x23x231424344141

x232414342424

③微观层面x3的三级具体指标评价样本矩阵

x31x3113235383434

x312354393737

x31333133432

x32x32119192221

x32131313313

x33x3314545484845

x3324646474547

x333252532224

x34x3414849454546

x342222191921

x34333343434

x35x3512625262526

x3521717181817

x3531212121111

x36x36112111111

x36232829331

x3633233333232

(2)计算各级灰色评价系数及权矩阵

按照本文第二部分的第五步,计算出灰色评估系数和权矩阵(限于篇幅,不列计算过程),得到了权矩阵后,结合本文第三部分算出的指标权重,可以对三级具体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同理,可以对二级规则层和一级规则层进行综合评价。

模糊评价的最终结果向量Z=[029031026013003],如果采用的百分制C=[10080604020]来将评价的结果数量化。可以得到企业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量化值V=ZCT=Z[10080604020]T=7408。

2不考虑供应链情况下的企业融资能力

由于剔除了企业所在供应链的因素,在第一级规则层中只剩下x1 和x2层,此时有必要重新调整它们之间的权重,还是采用AHP法确定这两者的权重,求出x1层的权重是01,x2层的权重是09,x1 和x2层其下的二级和三级权重保持不变。

按照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计算过程,可以求得Z=[024027027018004],转换为百分制可得V=6904。

对比两种情况下的测算结果,考虑供应链情况下的企业融资能力比不考虑供应链情况下的企业融资能力高5个点左右。这也表明如果把企业所处供应链的因素考量进来,是可以相对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的。因此,企业应该主动参加供应链,和供应链中上下游成员充分协作,这样既可以扩展业务,享受融入供应链的好处,还可以间接提升自身的融资能力。同时,金融机构在开展融资业务时,不仅要考核企业本身的资信状况,而且要扩展视野,从供应链的角度评估企业的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刘迅供应链融资[J]企业管理,2009,(4):72-74

[2]陈中华层次分析法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史修海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企业信用评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刘秀英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

[6]刘迅供应链融资模式及信用风险分析:金融机构的视角[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7]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彭勇行管理决策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王素义,朱传华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拓展[J]生产力研究,2009,(11):180-181

[10]刘广斌,郭富贵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构建与筛选[J]工业技术经济,2009,(8):51-54

[11]谢科进现代企业信用和信用体系建设[J]管理世界,2002,(11)

[12]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3]黎日荣,周怀峰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6)

[14]彭宏超供应链银企联盟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的作用[J]经济与管理,2011,(5)

[15]于淼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3)

[16]李晓华价值链的片断化及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5)

Research onEnterprise Supply chain Financing capacity based on Fuzzy and gre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第5篇: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核心企业;风险免疫

一、引言

传统的免疫学指能够自我识别,并且排除自身体内其他部分,达到保护机体免受侵害,特别是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细菌。本论文研究的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与人体免疫系统“消灭异己”类似,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旨在建立系统防御体系,抵制风险入侵,确保所建立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实用性。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具有与生物免疫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为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风险防范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研究模板,并且免疫系统在信息加工中表现出了异常检测、容错能力、多样性、动态稳定性、记忆能力、健壮性、可扩展性、以及分布式保护等良好特性,正是当前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系统中所期望得到的,因此可借鉴生物免疫系统的原理进行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研究。

二、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原理分析

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原理的分析可按免疫算法划分的四个阶段进行,这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原识别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初始抗体群生成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亲和力计算、克隆选择和抗体群更新阶段以及第四个阶段即结束阶段。

第一个阶段,抗原识别阶段。结合供应链金融特征、以往的供应量入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经验、可能的风险源等,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抽象成符合人工免疫系统。抗原识别可以检验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本阶段是确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的重要阶段。以后将要解决的风险问题可抽象成抗原,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抗原识别和分析越来越困难,风险因素及可能的风险源的多样性和模糊性是其根本原因。

第二个阶段,初始抗体群产生阶段。根据供应链金融管理规划,核心企业主要目标是确认供应链金融实施范围、确定融资企业评价指标、设计风险管理平台等,形成供应链金融实施计划及相关细则,为供应链金融实施形成了基本框架。该过程也是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阶段。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的部分风险在该阶段亦可以确定下来。同样,对于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系统的构建而言,该阶段要结合以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经验,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源,制定具有可行性的风险免疫制度。也即形成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免疫的初步抗体群。

第三个阶段,亲和力计算、克隆选择和抗体群更新阶段。根据亲和力的改变结合供应链金融框架随时调整供应链金融的实施行为,保留能促进供应链金融实施的行为,根据实际进行控制和反馈,形成新的抗体群。根据环境发生变异、克隆选择,提高免疫系统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该阶段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系统设计的核心环节,核心企业需要抽调专门人员进行该阶段风险的分析与跟踪,结合以往的风险管理经验和现实环境才能实现较好的免疫效果。

第四个阶段,即项目结束阶段,主要是为后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总结实施经验,提供借鉴。保留免疫信息,总结免疫系统的风险免疫能力,为进一步供应链金融实施继承和风险免疫的完善打下基础,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三、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实施策略

(一)基于风险管理意识强化的免疫策略

供应链金融实施风险免疫与管理的主体是人,加强供应链金融管理关键在于加强核心企业内部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并建立一个具备丰富供应链金融管理经验,熟悉供应链金融各环节的专人负责的。核心企业里人员都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形成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核心企业应具有风险防范意识,熟悉风险业务运作规则,充分认识到供应链金融所存在的较高的风险性。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应建立完善决策管理机制,切实执行风险管理制度,防范和监控各类风险,提升风险免疫能力。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系统并不是仅仅由风险管理平台构成,应该还包括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策略。

(二)基于优化管理制度的免疫策略

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的前提是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制度也是整个风险免疫机制的纲领。在供应链金融项目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日常规范制度、财务制度等。对于供应链金融实施而言,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详细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策略是尤为重要的,核心企业需要建立起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制订供应链金融具体实施计划,建立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机构或岗位,并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实现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合作企业的强化,并通过完善上下游合作成员而形成健全的供应链金融网络。

(三)基于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的免疫策略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供应链金融实施程序,引导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非常关键的。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的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相关环节中,为了高效应用各种资源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使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得到协调管理和实施,有必要建立供应链金融的组织系统。核心企业需要起到主导供应链金融实施的职能,使供应链金融业的务管理过程得到全面规划和组织。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根据业务流程及其相互关系,核心企业第一要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关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行流程、合作制度等方面的日常管理规程;第二,使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人员信息沟通顺畅,建立业务沟通和反馈机制;第三,降低风险,建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平台,全面规划、监测、控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因素,提出风险免疫策略。

(四)基于完善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信息网络的免疫策略

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需要上下游合作企业成员、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之间的密集信息沟通,因此,信息交流平台会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绩效,在供应链金融实施中,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的最新动态、发展趋势等信息的收集、完善等工作是对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调整的基础。对于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核心企业要加强对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的信息交流网络建设,实现信息系统的对接,让参与主体的信息畅通,以保证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进行适当调控。

四、小结

本文基于生物免疫学原理对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创新性地实现了生物免疫与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链接,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实施策略,本研究有利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实践中的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王以华,吕萍,徐波等.组织免疫研究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6).

2.吕萍,王以华.组织免疫行为和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09(5).

3.吕萍,王以华.基于组织免疫视角的企业适应性研究[J].科研管理,2008(1).

4.Jerne,N.K.Toward a network theory of the immune system[J].Annual Immunology,1974(125).

5.Timmisn,J.Neal,M.A resource limited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 for data analysis[J].Knowledge- Based Systems,2001(14).

6.Ishida,A.,Shirai,Y.,Kondo,T.,et.al.Immunoid:An Architechure for Behavior Arbitration Based on the Immune Networks.in: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R].Osaka,Japan,1996.

7.Tang,Z.,Yamaguchi,T.,K.Tashima,Ishizuka,O.et al. A Multiple valued immune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s[J].IEICE Trans.Fundamentals,1999(6).

第6篇: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存货融资;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030-02

1 引 言

依据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存货质押融资是指需要融资的企业,将拥有的存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出质,同时将质押物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存货资格的物流企业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是物流企业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物流企业提供存货质押服务。两者的关系可以分为委托监管、统一授信。委托监管下的存货质押服务,物流企业只负责提供存货质押监管的仓储服务;而统一授信模式下,银行给予物流企业一定的授信额度,物流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发放贷款,自主监管货物。

统一授信模式下的供应链存货融资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利用金融机构的资源和授信为客户提供的整体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供应链服务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供应链解决方案其业务形式包括了采购、分销、配送、运输、仓储、结算、融资、保险、信息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其中的物流与资金的结算的集成、物流与融资的集成等服务是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

借助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改善供应链的资金流,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项重要的课题。但是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的动产融资的本质,决定了物流企业发展该业务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如果有效规避风险,成功开展金融仓储业务是物流企业的一项课题。本文主要研究在银行的统一授信下,物流企业独立开展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的风险问题。

物流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发展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具有多方共赢的性质。一是银行借助物流仓储企业的良好的评估和监管能力和对贷款企业的信用和产品市场的了解,降低了银行动产质押业务的风险,拓展了新的贷款业务;二是物流企业有机会深入供应链的资金运作。物流企业发展金融仓储业务为客户提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获得了新的转型发展的机会,获得了更多的拓展新客户的机遇。同时,金融物流业务也是物流仓储企业的一个新的利润来源。三是使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有机会统筹安排供应链上下游诸多企业资金筹措和现金流,合理分配各个节点的流动性,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小化。在看到供应链存货融资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它的风险,以及如何规避风险是物流企业发展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的重要课题。

2 供应链存货融资的风险分析

统一授信下物流企业供应链存货融资的业务模式对于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契机。物流企业可以转型成为第四方物流企业。同时,由于存货融资方案的提供,使物流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业务,冲出物流市场价格竞争的红海,进入蓝海。但是,从事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供应链系统的风险

由于供应链存货融资是基于供应链运作的融资项目,因此,单个企业的信用问题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供应链系统的风险。因此,供应链的行业、供应链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供应链的运营绩效,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协调、控制能力等都对供应链的存货融资的风险产生重要的影响。建立对整个供应链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相结合的信用评估体系,在对核心企业的授信基础上,考虑建立对于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授信。

2.2 存货的风险

存货是质押物,为了保证在贷款违约发生时,物流企业和银行在处理货物时,不存在纠纷,存货的货权清晰是必要条件,在发放贷款之前需要确认。在客户违约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可以对货物进行处理变现,但是如果货物市场比较小,专用性强,那么货物处理的代价会比较高,贷款不一定可以全部收回。市场的价格波动也对贷款的保全产生影响,价格波动比较大的货物不适合做质押物。保存的难易程度都是考虑是否适合作为融资质押物考虑因素,容易挥发、容易霉变、氧化、渗漏等货物,容易构成存货价值的减少,比如更新换代很快的电子产品和价格下跌比较快的货物需要谨慎对待。

2.3 信用的风险

信用的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企业的信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两个方面。借款企业的信用考核借款企业的规模与发展前景、财务状况比如赢利能力、资金周转能力、流动性、财务杠杆、企业的管理水平等一些指标。核心企业的信用考核包括借款企业的这些内容,还需考核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信用扩散程度、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和协调能力等。

2.4 操作的风险

操作风险包括流程风险、具体操作风险、模式风险、法律风险等。流程风险可以分为流程的标准化程度和流程的信息化来分析。具体操作风险包括物流企业的操作风险和银行的操作风险,在统一授信下,包括物流企业的人员素质,相关业务操作经验等。模式风险包括商业模式、质押方式、监管方的控制方式等。法律风险主要是指物流企业存货质押监管合同的内容职责风险,特别是物流企业只是负责监管还是需要负责质物权属认定、质物内在品质认定、仓单回购等责任,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物流企业需要在订立相关合同时明确责任。

3 供应链存货融资的风险规避措施

以上可以看出,供应链存货融资的风险是比较高的,因此,如果规避风险,成功开展业务是每个物流企业和银行面临的课题。依据供应链存货融资的特点和风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规避风险:

3.1 供应链存货融资的准入资格控制

由于供应链融资主要是需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与银行或者银行授信的物流企业充分合作,为供应链的成员提供融资方案,因此,供应链存货融资首先需要核心企业能够对成员企业有一定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有这个意愿为成员提供融资的服务。因此,供应链存货融资的对象应该是由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业务管理和支持做保障的。同时,由于贷款的保障主要是质押的存货,因此,存货的权属、货物品质的鉴定、货物的变现能力、价格波动的情况、货物监管的可操作性等需要重点考察。

3.2 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

由于存货融资的对象大多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比较弱,据有关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寿命只有3~5年。大部分企业的寿命不超过5年,因此,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对于保障存货融资的安全非常重要。在存货质押业务中,对于企业的风险预警的观察可以包括企业向上游企业的订货规模、上游到货的及时率、授信人赎货的频率、票据反应的价格波动、授信人提货时对货物的品类、规格的选择等。对企业出现的停工、停产、变卖资产、拖欠工资、行业政策变化、重大投资等和质押货物的品质问题、质量不稳定、价格波动等情况需要及时预警。建立预警和应急反应体系,确保贷款的安全。

3.3 物流企业的专业水平和控制能力

目前,存货质押中,由于物流企业的过失造成的货物的损坏、数量的误差等问题并不少见。同时货物的物权的确定、货物的变现等都需要物流企业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文贵.金融供应链分析与决策[D].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

[2]深圳发展银行与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物流金融”课题组.物流金融:新经济下的金融[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李学毅,冯耕中.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36-145.

[4]李学毅,张媛媛,等.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创新―存货质押融资风险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

第7篇: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决策

随着供应链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商业信用的不健全,企业在供货赊欠中产生应收账款风险愈来愈大,由此造成了难以估算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企业因为应收账款风险变大而衍生的危机,控制与协调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各种方法应运而生。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一些银行进行的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利用这些服务,企业可以通过手中持有的应收账款进对未来的现金流进行变现,最大程度的解决将企业资金流短缺问题。

一、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决策现状分析

企业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一直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制约企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一个因素就是融资问题,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期,企业进行正确的融资决策,不仅有利于本企业的良好运行,更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论文旨在对企业的融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我国企业融资困难的应对措施——应收账款融资决策。

应收账款融资主要分为抵押融资、保理融资和证券化融资等,下面对这三种主要的应收账款融资进行分析。企业正常运转,为了确保自己生产的产品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往往在产品交易中采用赊销的手段,即延长货款交付期限,这就导致应收账款的产生。一旦出现大量的应收账款,会直接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进而影响企业企业的正常进货出货,最终导致企业无以为继,濒临破产。应收账款是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后,向购货单位或劳务接受方索取的款项,作为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方的债权。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开展应收账款融资,能够解决企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得以以融资的方式继续发展,并扩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我国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健全信用评级机制,最终实现供应链整体跨越式发展。主要存在一下问题:应收账款拖欠严重。由于我国企业自身发展所限,几乎所有企业都采取赊欠的方式,应收账款过大导致资金被大量占用。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直接导致在供需双方无法形成互信,信用缺失严重。更重要的是,大量应收账款会虚增企业的营业收入,使企业的营业风险更大,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资金链脆弱。企业内部控制缺乏。企业的长期发展,科学管理是关键,而我国企业大量存在的内部控制不完善,信用监督和审查流于形式,会影响应收账款管理,使企业不能及时追索相关款项,缺乏危机意识,无法正确面对企业的发展。

三、应收账款融资决策模型构建

在对供应链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入了解后,企业能够在多种应收账款融资方式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但不能把本企业与上下供应链企业孤立来看,在有应收账款融资后,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密切联系,分析出本企业最优的生产时间控制,最佳的应收账款融资收益,不仅能够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还能够使供应链中资金的可利用性达到最优的效果,这无论是对本企业,还是上下游供应商、服务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为了取得融资,作为债权一方,应该在交易中获取足够的应收账款,这些应收账款是良性的,以真实交易作为基础。在上游企业向输送供应材料,供应企业应该预测所需供应材料的数量,一旦供应材料过多,会造成库房积压,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作为供货一方,而它所生产的货物也需要根据预测数量与流动资金共同决定。供应企业根据应收账款,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这必须获取交易凭证,如购货单据,与此同时,供应企业还必须承担起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支付利息的责任,一旦下游企业(债权方)支付货款,供应企业可以向银行申请注销合同。下游企业(债务方)在交易产品后,承诺并支付货款。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供应链流通过程中,起到资金协调的作用,不仅要同供应企业密切联系,还要协助其想下游企业(债务方)追讨货款,并从中或得利息等收益。

四、应收账款融资应用分析

1.应收账款融资有利于核心企业解决资金薄弱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完善,加之国内信用体系建立而不健全,传统的借贷方式在面对核心企业时总会发生融资时间延后、风险较高、管理难度大、融资规模小等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适时的履行职责,不但对核心企业不利,也不能使银行在借贷的过程中获取收益。在上文应收账款融资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传统的借贷方式下,企业无法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企业需要等待应收账款到账时,使资金回流,从而造成生产中断,也不能满足下游企业对产品的需求。

基于供应链的应收账款融资,能够根据真实交易发生的应收账款,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资金支持,满足了企业初期生产所需的资金,根据融资模型,企业利用融资的资金可以进行连续的生产,所产生的利息成本远远低于传统借贷方式产生的机会成本,并且使应收账款的风险降低,有了银行的介入,企业同时可以将精力集中在生产运营上,而不是催债方面。下游厂商也得到了便利,一方面能够按时获取货物,免受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延缓了支付货款,下游厂商间接获取了初期的资金流。

2.应收账款融资有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收益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基于供应链的应收账款融资,有利于扩大收益。在传统借贷融资过程中,国内的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良性资产和高的信用等级,这就造成借款风险的升高,银行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对中小企业进行借款。而应收账款融资这一方式,恰恰使国内中小企业获得了借款担保,保证了中小企业在初期资金的充足,为下一步进行生产经营奠定基础,也为大量金融机构提供了资金投资的机会,产生巨大的市场价值。

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市场需求增加,核心企业为了保证足够的竞争力,不断增加生产量,需要更多的资金,银行等金融机构满足了资金的需求,在获取收益的同时,满足了资金投资的回报率。当市场逐渐成熟以后,核心企业由于有了一定的资产和信用水平,核心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融资需求也不断降低,最终停止,在这一市场发展中,核心企业在扩大规模和收益时,能够与银行产生密切的联系,促进市场的发展和整个供应链条的正常循环,同时也使银行扩展了足够的新市场。

3.应收账款融资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建立到发展以至于完善,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总体调控,另一方面需要企业的努力,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的过程中,会遇到企业在规模上的瓶颈和信用的缺乏,这一方面是市场并没有足够成熟,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发展所限,应收账款融资在本质上是信用融资,利用信用来争取银行的融资和时间,信用体系建立以后又反过来促进融资的顺利进行,两方面同时作用,可以争取新的融资方式的转变和信用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毕家新.供应链金融:出现动因、运作模式及风险防范明[J].华北金融,2010(3):20-23.

[2]吴建勇.对贸易融资业务发展战略的再认识[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9).

第8篇: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

关于应收账款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2]谷祺、刘淑莲:《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葛家澍、杜兴强:《中级财务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田丹阳.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现状与对策[J].财经界,2014,6(8):102-103

[5]胡云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质量管理[J].绿色财会,2016,12(2):54-55

[6]鲁智国.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4(1):130-131

[1]龙件元.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经济师,2010.3.

[7]王瑞玲.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0.9.

关于应收账款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EB/OL].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146587/c3592332/contenthtml,2012-03-02[ZK)]

[HT5”SS][2]高建初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与发展趋势[EB/OL].中国衡器网http://wwwweighmentcom/newsletter/year2014/m6/2196asp

[3]李玲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多地试水“金融仓储”[EB/OL].http://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31209-cd58cfd7html,2013—12—09

[4]李紫宸千万中小企业遇融资痛点,应收账款能否破解困局?[N].经济观察报2016—04—28

[5]韩雪萌中小银行是服务小微企业的生力军——访全國政协委员、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N].金融时报,2012—03—09(001)

[6]高思新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现状及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7—50

[7]谢茂康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应用——以衡阳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3(32)

[8][10]中征登记公司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介绍[EB/OL].http://wwwcrcrfspcom/platform_introducedo

[9]wiwi8742问题解析:应收账款质押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EB/OL].好贷网,2015—04—03[ZK)]

[11][12][ZK(]锦年应收账款融资遇冷专家:小企业应学会造血[N].财会信报,2015—05—25(05)[ZK)]

[13][ZK(]王华如何拓展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N].2013—04—26(A13)[ZK)]

[14][15][ZK(]魏安江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暗藏陷阱[J].法人,2014—10—09[ZK)]

关于应收账款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敏.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辽宁经济,2012(4):82-83.

[2]池国华.信用政策及应收账款管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4):13-15.

[3]孟庆财.我国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2(5):73-75.

第9篇: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

1.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2.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思考

3.基于供应链管理(SCM)的物流管理

4.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5.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6.基于ERP的企业物流管理

7.日本物流管理及关键绩效指标

8.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探讨

9.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10.国外海产品物流管理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

11.基于Android终端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浅析基于市场营销的企业物流管理

13.项目型企业及其物流管理 

14.现代物流管理趋势与发展策略 

15.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的探讨 

16.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及其信息系统 

17.基于协同理论的物流管理——协同物流管理 

18.2009物流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19.医院物流管理的框架模型研究

20.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 

21.对“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辨析

22.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及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23.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

24.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比较 

25.提升烟草商业企业物流管理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思考 

26.基于现代物流管理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开发

27.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研究

28.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对策研究 

29.工程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30.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3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

32.一种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33.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管理关系的探析

34.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5.我国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36.基于供应链的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37.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38.分析现代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9.现代医院物流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探讨

40.基于物联网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41.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对策

42.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探讨

43.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

44.探究物流管理信息化

45.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以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例

46.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思考

47.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 

48.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49.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我见

50.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51.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

52.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信息化探略

53.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流程创新研究

54.广西凭祥保税区物流管理体系规划

55.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改善措施分析

56.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军事物流管理系统设计

57.“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异名同质”吗? 

58.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考 

59.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60.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现状及发展方向

61.当前物流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

62.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创新研究

6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64.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复杂性特征研究 

65.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66.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67.中外危险品物流管理比较研究 

68.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航空物流视角

69.论知识化管理与图书馆物流管理 

70.电子商务环境下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7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研究

72.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73.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战略动向

74.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

75.论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管理创新 

76.基于UML建模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7.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探析

78.浅谈物流信息系统与现代物流管理

79.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探讨与设计

80.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81.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82.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及其DEA绩效评价 

8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84.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分析

85.国际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系列之一

86.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模式实证研究 

87.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走进现代物流管理领域

88.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89.浅谈医院物流管理现状与展望

90.论现代物流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91.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

92.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93.基于敏捷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探讨

94.一种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95.支持物料追踪的物流管理模型 

96.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问题探讨

97.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

98.国内外综合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比较研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