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活动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活动课是与学科课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小学数学学科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有固定的教科书和课时安排,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2 小学数学活动课与学科课的区别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的联系和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①从课程设置地位看,小学数学学科课处于主导地位,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其课时占总课时的15%左右。按照我地课程设置方案,小学一、二、三年级每周安排4课时,四、五、六年级每周安排6课时。②从教学目标和考核评价看,小学数学学科课有统一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统一且稳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标。有较严密的定量化的考核评定制度。而活动课不对学生个体作统一的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有明显的弹性,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个个都会,只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学到多少算多少。因而,活动课的考核评定不宜像学科课那样严密和定量化,而适宜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③从教学内容看,小学数学学科课有较稳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主要是学术理性知识,教材有严密的、科学的编排体系。而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不很要求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甚至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作适当引导,活动内容是不断更新的,选择的知识主要是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识。④从施教方式看,小学数学学科课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精华,并经过反复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其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活动课侧重的是学生个体实践,直接体验和感受,它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不受课堂限制。可以是班级的,也可以是小组的,个别的和群众性的;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还可以走向社会。它以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为主,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起辅导作用。
3 小学数学活动课与学科课的联系
小学数学活动课和学科课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又有紧密的联系。①是在教学目标上虽各有侧重,但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②是课程内容相辅相成。例如,小学数学学科课就为活动课提供了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基础和一定的内容来源;反过来,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又会受到学科课内容和教学进程的制约。③是在育人功能上相互补充,使学生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有特色发展。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没有以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
在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许多老师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譬如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身心发展等。小学数学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诸如观察、实验、练习等,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它只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科课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没有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要相配合。
二、将数学活动课等同于课外活动
小学数学活动课,最大的误区就是许多老师将其等同于课外活动,认为只要开展一下课外活动,带学生去商店买一点东西就行了。其实小学数学活动课堂和课外活动有着质的区别:一是活动课属于课程的范畴,课外活动则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它不属于课程的范畴;二是活动课有一定的结构性,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而课外活动则没有这种有序的要求;三是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要具有一定的规范,那就是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纲要和活动课指导书,并严格按此规范实施教学进程,而课外活动则不具备这个要求。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成了选拔教育
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中,能够最先参与的往往是优等生,这基本上也成了一种通病。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初衷,是要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人人受益,从而全体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绝不能搞少数教育,轻视差生的数学参与能力。数学活动课对差生的影响,可以调动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做人的尊严,最差的学生也有突出的表现,一些数学活动,差生会表现得比优秀学生还优秀。
四、小学数学活动课缺乏愉快教育
许多老师虽然开展了数学活动,但学生的参与热情却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不到愉快。小学数学活动课基于数学学科的抽象特点,愉快教育氛围的建立,特别要注意杜绝成人期望值的强加与过量过高数学材料的灌输。就是说,不要设想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个个都成为数学神童;也不要认为,实施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就是灌输小学数学之外使小学生难以接受的成人处理数学的材料。
五、小学数学活动课没有交给学生开启智慧的钥匙
小学数学活动课中,一些老师沿袭老的教学方式,满堂灌,大包大揽,不给学生主动权,不给学生思考和联想的机会,或者,没有创造机会给学生联想。小学生的思维,在四年级之前,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严格把握学生的这一思维特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四年级以前的学生,通过图形和数的整体形象,去认识数和形;四年级之后的学生,通过图形和数的性质去认识数和形。数学活动课中,还可以通过设悬念和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转换。
六、小学数学活动课“超纲”和“超前”
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中,一些老师不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接受能力,盲目设置数学活动,结果令学生瞠目结舌不知所以然。小学数学活动课,所涉及知识不应超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之外,活动课的教学进度与学科课的教学进度应该保持一致,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恰到好处。拼命向学生灌输他们不愿接受的成人化数学知识,只会令学生身心疲惫,对数学学科产生望而生畏和厌恶的心理。
七、小学数学活动课缺乏游戏教学
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与三维目标的落实,归根结底要在学生自身体现,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内驱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如何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我们当前教研工作者应努力探究的,更是教学第一线教师在实际课堂中的应用和实施再现,经过多年的探究。我觉得应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导。
1 趣味性(即在激情、引趣、启趣中教学)
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设计使活动课题材新、奇、趣的教学方案。比如以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以及小学生生活经经验中认知的,围绕“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时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一个“趣”字。做到学生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在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过程中,试从以下几方面起.
1.1 活动形式游戏化。比如小学数学五年级可能性教学中先设计转盘游戏,看看谁赢的可能性大,打电话中我先设计文明接电话的游戏,比比谁在最短时间内拔打电话人数最多。使学生在玩中求知,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课。
1.2 列举范例生活化。比如教学数学的可能性,可以根据街头现象,设计“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进行教学,活动课就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1.3 化解疑难故事化。如在五年级活动课“图形的变换”我先设计了一个“动物建房”的小故事,谁想帮帮这些小动物设计一下,如果要给这个小房子开一扇窗和一扇门,想想你们打算把他们设计在哪个位置上?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这幅展开图,把你的设计画在展开图上,你发现这幅展开图有什么问题吗?你能帮助动物们设计一个房顶吗?如果要设计一个房顶都需要做哪些工作呢?想像一下,房顶是什么形状?学生通过给房子画窗户和门,给楼房设计房顶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了空间概念。在这节课上通过多种渠道的探究,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锻炼了他们自己实践的能力,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数学,使他们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当通过自己的设计或大奖时更加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在操作中化解疑难问题从而获得愉悦感。
1.4 介绍人物传奇化
我在数学活动课激趣的方法是上数学史话课。如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故事要有传奇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
1.5 数学知识建议化
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中是否指导数学知识的应用老师应先提出合理化建议,不仅在激趣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还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和在探索中发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在老师的引趣和启趣中增长才干。
2 思考性。(在数学课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
思考就是思维与智力的开发与应用。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课的展开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五年级测量的学问”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要“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 实践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深化数学)
在数学学科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侧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后去尝试或摸拟。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到学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数学课也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4 全面性(使全体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数学和喜欢数学)
小学数学活动课在激趣教学中要有全面性。即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能力才有所增强,思维水平才能提高,同时,还要使部分对数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数学得到充分发展。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关系?然后全班学生讨论得出“不存在这种关系”。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的底的几倍?或它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通过分组讨论得出“是2倍关系”。这样引导学生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还在引趣中突出了全面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数学并且喜欢上数学。
5 有效性(数学活动课使学生不仅喜欢还觉得有用)
通常来说,实现小学数学活动课激趣教学的有效性有两种途径:一种通过有趣的课堂来实现。另一种是通过课堂训练来实现。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大多数数学教师更乐于通过课堂训练来实现课堂的有效性,而不愿意走“有趣”的途径。而我认为应通过有趣课堂才能成为活动课的基础,以激趣的教学才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产生学数学的兴趣。正如欧洲教育家德可乐指出的“兴趣是一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满的水库可以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由此可见,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多么重要,只要有兴趣,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教学才更加有效。
教师要以有趣的课堂促进课堂的有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这样的教学观,即不仅要让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第二,要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的难度通过演绎降到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要照顾到学生的感受,要善于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避免课堂陷入到为了知识而求知识的呆板情境之中。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精当
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首要工作。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相符,将关系到活动开展的成效的优劣。
活动内容的选择有以下途径:
1. 来源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作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同样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活动内容形式较多,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过了上、下、左、右等方位后,可以联系班级学生的具体座位,组织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如在三年级学完“米的认识”后,可以安排“小米尺告诉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宽、高,测量自己的身高等活动,牢固掌握“米”这个长度单位。
2. 教材中延伸
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当学生学习了一定的内容后,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组成活动课的内容。如在学生逐步了解、掌握了统计的有关知识后,可让低年级学生从课表中统计每个星期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各上几节课;可让中年级学生调查全班同学家里的电话、电脑、空调等的件数;可让高年级学生调查一周内学校的菜谱情况等,并绘制成统计表。另外,还可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探讨有关教材以外的数学知识,如植树问题、年龄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
3. 学习中生成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好材料。如在学生学了大数目的估计后,不少学生就会产生怎样估计一叠白纸的厚度、一捆电线的长度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问题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在实验、探究、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的开展:灵动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实践中去,在“操作”“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研究学习,在研究学习中动手实践,在研究学习、实践操作中探究、创新。
例如学生在研究、探索、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讨如何计算圆形花坛、圆形钟面、圆形桌面等实际生活中的面积,由于在计算中没有圆心标示,没有现成的直径、半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动手操作才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可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积公式;最后应用公式,计算一圆锥体沙堆的体积。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所需要的数据,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学生在操作中学、在实践中学的指导思想。
三、活动过程中的指导:适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更加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要求教师讲究指导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适度指导。
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的指导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指导学生学会制订探究计划
对于一些较小的专题,要指导学生拟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做到解题时心中有数;而对于较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时应首先考虑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例如在“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中,可让学生独立设计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从安排车辆、到选择合适的行车路线、到灵活买门票、再到选择合理的参观游览路线等,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前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2. 指导学生学会评价与反思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留些时间让学生评价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等的掌握情况,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在反思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产生自我完善的心理,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活动课 教学课 区别
一、从活动课的特点来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到的活动比较多,比如说形式多种多样的游戏,尤其是迷宫以及数字游戏等等,内容广泛,活动方式灵活。众所周知,小学生对活动的热情比学科课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对他们掌握这门学科的效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能否上好数学课的关键在于是否运用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也就是说,小学数学课必须注意保护好活动的特色。那么以下几点就是活动课的特点:
首先,活动课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和特色。它和学科课不同,不是依据书本上的内容,教师负责照本宣科,而是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按照反馈来进行教学工作和活动工作。活动课程必须摆脱原来惯用的“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学生的兴趣爱好决定着整个课堂进程,而且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如,更小一点年龄的学生主要采用比较有趣味性的活动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去,开展一些制作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方式:在教数字加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玩拍皮球的游戏,A同学拍了几下,B同学比他多或者少拍了几下……用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帮助他们记忆。而对于更大一点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结对子的方式以及数学竞赛、奥数活动等等方式进行。
其次,活动课比较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活动课上,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主人,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必要的时候启发学生从现象中去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再次,创新思维。活动课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提供教学课不可能提供的氛围,在活动课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说:在数学课中,学习怎么样用心算更快,怎样更好更快地把立体几何的各种公式记下来,什么叫内错角,什么叫圆柱的体积等等。
最后,活动课比较具体、生动、有趣,很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要。活动课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大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在获得中成长,在成长中成才,充分地让他们享受到这种成功带来的快乐,以激励他们追求成功的欲望和动力。在学业成绩方面,活动课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分数,它允许学生存在差异,活动课能够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二、从活动内容方面看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比较稳定,科学性相对来讲比较强,教材内容的选取完全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课改要求来做的,但是又有点儿不同,那就是实践性和趣味性比较强,学生可发挥的余地也比较多,比较注重学生特长的发挥、创新性的发挥,范围广,有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具有学科课所无法代替的优越性。所以,数学活动课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数学活动课程所拥有的教育意义如下:
1.趣味性强。数学活动课主要选取对学生比较有吸引力的课题,课题是活动课进行的前提,没有课题的提出就无所谓活动的进行了。如进行多种三角形的讲解时,教师能够准备一些魔方和七巧板,这些工具就可以起到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起到的作用,生动,形象,具体,学生的兴趣必然大为高涨。
2.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法。培养学生,不仅仅是要灌输知识,更重要的还是激发他们的头脑,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他们知识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知识。为了实现古人的这个教育目标,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数学方法,并且能够把它运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比如,在教学生概率论的时候能够运用到我们经常性用来娱乐的扑克牌。
3.用于实践。例如,在进行长方形的讲解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用最少的材料做成最有价值、最节省资源的实用物品。这样,学生既能够掌握数学学习中应该掌握的东西,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还能够对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后节约资源、为我们国家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打下基础,这简直是三赢的方式。
三、从活动课的组织形式来看
小学数学教学要用到的活动比较适合在教室里面进行,所以大多是属于静态的。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室内,也可以走向室外,甚至是校外研究活动,可以单独完成一个活动也可以结伴而行。从这点来说,数学活动课还是比较灵活的,学生可以运用工具,也可以只是运用到自己的感官。总之,数学活动课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发挥的空间。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 实践活动 课程探析
数学实践活动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数学学习内容的需要为学生们设计的一种学习情境活动,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们营造出形象的课堂学习情境,让学生们在熟悉的现实生活氛围中体验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运用数学知识,以此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快乐的实践活动中迅速的掌握学习知识,从而让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有趣,进而帮助学生们能够以最积极的学习状态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
一、创设情景,优化课堂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而数学情境的创设是多元化的,它可以是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等,呈现的形式是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动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滋有味的游戏、大胆合理的猜想、竞争激烈的比赛和现实的学生班级生活等等。但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欲望,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上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能力都有所增强,思维水平有所提高,更使一部分对数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就必须在教学中有创新、有新意,对于一堂实践活动课来说更是如此。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来,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愉快和谐气氛中进行的教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让学生的好胜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现。
二、重视引导,规范操作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这个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规范操作,这样才能使数学实践活动达到预定的目标。一般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大致包括五个环节。教师应根据不同环节进行相应的引导并规范学生相关的操作。制订活动规则和分配活动任务是实践活动课的第二个环节,其任务是确立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具体任务,是对活动目的的具体化。教师应注意与学生互动,通过协商确定活动规则和活动任务,以增进学生对规则与任务的理解,提高遵守活动规则和完成活动任务的自觉性。进行分组及各小组成员角色的分工是实践活动课的第三个环节。把学生分成小组,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一定的任务,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竞争,共同提高。这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一般而言,每组人数控制在!到"个之间,各组人数基本相同且能力相近。同时,按活动要求,各小组要根据所完成的任务,分配各人应承担的角色。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巡回指导是实践活动课的第四个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必要时应注意帮助协调小组内的人际关系。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他本人正是因为提出了解决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而建立了相对论。例如,华应龙老师执教《台湾长什么样子》时,与孩子们谈话:“我去了一次台湾,买了一本书《申游台湾》,从中我发现了一段文字‘台湾本岛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千米,海岸线约1139千米’。”提问:“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问题吗?”生1:“南北纵长是什么意思?”生2:“东西宽度中的‘宽度’为什么也不说成‘纵长’?”生3:“什么是海岸线?”生4:“为什么用‘千米’,而不用‘米’?”……华老师的精彩教学片断,教给我们怎样去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要想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提出一个新的可能性,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我们常说的“发散性思维、“创新式思维”、“求异思维”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的思维方法。
四、运用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感悟
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形式,设置相应的开放问题,由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数学、人生等各个方面的感悟。开放性问题可以突出多样性、探索性、层次性的特征,这能够为不同程度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推手。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折纸和剪纸等实践活动,并向学生提出“你觉得你的剪纸作品有什么特色,是否符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等等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实践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够在有趣的实践学习活动中不断的发散自身的逻辑思维,借助生活经验来快速的理解数学内容,进而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文献参考:
关键词:数学实践活动;重视;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190-01
儿童要靠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经验以达到正确的行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要始终突出“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提倡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经验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从而获得素质的全面提升。本人就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要明确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文化基础为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出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灵活而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达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具体地说,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应是: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2、扩大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3、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4、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5、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结合农村特点,开展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上好小学数学活动课,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还必须选择好活动内容及形式,做到精选内容、形式恰当。其中内容主要有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如测建筑物的高、河流的宽,街头设奖游戏蕴涵的概率知识以及趣味数学等。应该说可选的内容较多,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要因校、因时、因人、因地、因题而定。而农村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形式也应根据设计活动课的目标、主题、特点不同而选择适当的方法,笔者认为常见的活动课有以下几种类型:1、现象探索课:对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数与形的现象,通过老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活动,探索其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解释或解决这一现象。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提高有重要的帮助。2、游艺活动课:这是以文艺和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数学活动课。通过文艺演出和游戏活动,使学生在玩中乐、乐中学,可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数学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益智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文艺、游戏活动形式很多,如表演数学相声、游戏小品,玩数学扑克牌,猜数学谜语,开设数学诊所、数学乐园等。3、实践操作课:即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动手操作的活动课,指导学生制作学习用具或操作学习用具,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做一做、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等具体操作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数学思维训练活动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开发尤为重要。在数学思维训练课中,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参与速算与巧算,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几何图形变换与辨认,试试你的判断能力等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及发展空间观念等。此课的内容一般宽于教材,且多用于中高年级。
三、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活动课教学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一年级“拼拼想想”的活动课中,我先用6根小棒拼了两个三角形,然后问:“能不能用5根小棒也拼两个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拼想想,用5根小棒搭成了两个三角形。我又问:“为什么可以节省1根小棒呢?”学生争着回答:“因为两个三角形合用了一根小棒。”我又要求学生试着用7根小棒拼3个角形。有的学生拼成了3个三角形。最后教师又问:“谁能用最少的小棒拼4个三角形?”有的学生用10根小棒拼成了4个三角形,还有的学生只用9根小棒就拼好了4个三角形。学生在拼拼想想的过程中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凡合用一条公共边可以少用一根小棒,合用两条公共边的就可以少用两根小棒,合用的公共边越多,用的小棒就越少,这样让学生在拼拼、想想、剪剪、画画、说说等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发现规律。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实施数学活动,关键在于要突出学生主体。由于数学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课程,因而,必须突出学生在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变“授”为“导”
数学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数学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指导不等于规定,不等于统一要求。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
二、教师变主为辅
学生是数学活动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活动课程不完全是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学生也不是完全地通过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把课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它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比如为了要突出学生主体,《折扣》教学的活动“商品促销会”中,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让活动内容在学生的买卖对话中完成,其他的学生监督和查误,教师只是买卖活动的组织者。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活动,而教师则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
三、注重学科整合,强化综合性
我们提出了“生活化的教育”强调课堂内外的沟通、融合,倡导课堂教学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要求每位教师要树立“大学科”观、“大课堂”观的思想,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全部,课堂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如商品促销会中把教室改造成了商场的一角,以对话和购买行为来代替问题。通过活动沟通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孩子们的学习渠道。使“生活化、活动化”的课堂得到拓展与延伸。
四、注重精选资源尊重学生兴趣
一、激情引入,发现问题
新课的引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创设情境,设问引思,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课堂开始,正是学生“愤悱”之时,教师如何从旧知识,生活实践,具体操作实践等出发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好奇,怎么办等来学习新知识,创设最佳引入法,激活学生原有的内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环节教师要以精湛的教学艺术,知识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精心设计思考题,探索问题力求源于学生的疑问和求知欲,给学生指出探究的方向,创设探究条件,以问题引导整个学习活动的展开,并使每个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
二、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为特征。探索过程着眼于发现新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这种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如数的拆分,通过摆小棒,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要大量采用具体操作去感知,形成空间观念。这种学法要注意不能停留在纯操作的层面,动手操作之后一定要上升到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再如:一年级下册《数100以内的数》时,课前为每一名学生准备了100颗不同的物品,让学生自主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数有多少,然后交流数的的方法。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经验,数出了100颗,在交流数数方法中,了解到不同的数数方法,同时感知到,由于颗粒大小不一样,相同数量的物品占的空间不一样。
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视,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安排,学生的学习也会是困难的。教师要给学习提供必要的W习材料,设计合理的学习的步骤,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自主学习,认真组织好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巩固应用,引向实践
新授内容后课堂练习主要是促使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把新学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教师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对知识和方法可以巩固和强化,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练习的趣味性、层次性和灵活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相应的练习,使每一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应用创新的特征是开放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小小设计师,当二年级同学学习找规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习来设计一个手帕的图案;比如看谁的方法最独特;怎样做最简便;谁的方法多。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待我们教师用心去设计。
教学实验表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四、课堂总结,拓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