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表扬信范文

医学表扬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表扬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表扬信

第1篇:医学表扬信范文

关键词:课程标准;创新意识;教育观念;师生关系;评价观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55-02

创新意识是指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实行创新教育,对教师来说,从知识储备、对学生创新个性的启发、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正确理解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创新教育,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有充分发现问题的机会,并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创新意识,要避免理解上的偏差。有的教师说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的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关键在于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发表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二、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把学生看成过去的那种“徒弟”,要创设民主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相信学生,大胆让学生质疑。有的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这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针对自己的不足,勇于冲破障碍,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之中,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课堂上要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合作互动式为主。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以合作为基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急于去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会知识,学会创新。

三、树立新型的评价观,促进创新教育

目前,教学安排和考试评价过多地考虑了那些容易用纸笔测验的知识与技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应结合平时的教学,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和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创新学习。

第2篇:医学表扬信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作业设计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作为开展教学的主阵地,历来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广大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形式多样的教学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而作为教学中重要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或是“穿新鞋走老路”。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课改的理念,通过作业的有效布置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必须对现行作业形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使作业具有“生活化、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文化”的特征。

一、作业生活化——让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得到激发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若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对化学学习的厌倦也就在所难免,化学教学当然也就难脱费时低效的窘境。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要用到化学。教师应把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作业问题。例如:《化学1》中“思考与交流:如何选用材料”、“实践活动:角色扮演是否应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化学2》中“社会调查:常用化学电池的种类、名称等;废旧电池的回收途径和处理方法”。

化学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化学学习的天地很广阔,把化学学习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把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化学知识,发展创新能力,积聚化学素养。

二、作业个性化——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求、学习优势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学习的程度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因此作业的布置应以“面向学困生,照顾学优生”为原则,作业分层次要求、分档处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的提高。据此化学作业需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使作业能成为发展学生特长,弥补学生不足的手段。笔者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顺其意而扬长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作业,引导实践,以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特长。例如:有时一节新课上完,常会留下一些疑问,这也许不属于考试重点,课堂上也不宜深化,但许多有余力的学生希望更多地了解。那该怎么办?笔者认为教师提供拓展的资料或线索就非常重要。为此,笔者在作业中经常给学生一些相关知识的网站或参考书目,甚至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场所,帮助学生去深化与开拓新的化学知识领域。例如:“晶体结构”单元教学后,布置了如下作业。建议学生登上网站,做好以下同方面的工作:

⑴观察各种晶体的晶胞图形。⑵ 观察旋转的单晶图。⑶ 建议课外阅读书籍《化学探索的轨迹》,了解科学家对晶体结构的探索。

2.反其道而变短

可让某些方面有不足的学生参与相反的“特长小组”,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在宽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去分析自己的不足,明确了问题的所在也是成功。他们将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缩短了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三、作业多样化——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心理学理论表明,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在化学能力结构中,思维能力是其灵魂。化学教学要强化思维的训练,体现化学教学的学科特色,发挥化学学科的根本功能。为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知识与思维的一体性训练,还必须通过“作业”来引导学生开展有学科特色的、以课本知识为工具的思维活动,使作业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

1.阅读作业──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科学史话”和“科学视野”等阅读材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相互交流,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口头表达作业──复述化学用语等识记内容 (常见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化合价等),又如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的记忆等。教师还应教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学会巧记,而不是死记硬背。 转贴于

3.书面作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运算、简答题或绘制实验仪器装置图等。

4.实验作业──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家庭实验和小制作等。学生通过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又增加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开放性作业──让学生从书本中跳出来,从题海中跳出来,走向社会,走近生活,即为开放性作业。学校与教师可充分利用资源,举行课外活动(兴趣学习小组、竞赛指导活动)、社会调查(如:测定酸雨的pH值、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的调查、吸烟的害处等)、参观学习(参观造纸厂、制药厂等化工厂的活动)等。

新课程标准中对这方面提出许多活动建议,如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调查你周围的生活环境中“白色污染”的情况;调查你所在城镇或农村的一所工厂的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分析其厂址的选择是否合理,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等。这些课题是教师设计开放性作业时可参考的资料。

四、作业人文化——让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得到升华

做作业和批改作业是一种人文活动。在此,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学识、风度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气氛、平等的交往和进步的快乐。

1.适时适度写好作业评语,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如:在自编的练习卷中,在空白处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名言警句、鼓励性的语言、谜语、化学小故事、环保知识等,这样做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调节心态,拉近师生间距离,从而产生学习的激情。实践证明,采用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很感兴趣,信心增强,往往提前把化学作业完成了。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基础。

2.在作业评价上,也应当考虑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情况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

第3篇:医学表扬信范文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习之源,创新之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权威性“给予”,学生无条件的“接受”,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只是简单的记忆和机械的模仿,加之学生元认知水平有限,往往不愿也不能提出问题,影响了学习效率,直至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陷入僵局而一无所得。针对这一现状,新课标教学理念强调:“数学新课标对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①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欲望

“好奇心”是问题的源泉,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最大驱动力”②。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和契而不舍的探求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有思维的痕迹,更不会有进一步探求的愿望和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想方设法创设一些现实的、有趣的、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强烈的问题需要和探究欲望,乐于提出问题并在亲历中感悟、享受学习的快乐,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二、适度引导,鼓励学生会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③因此,教师应是一个设计问题的专家。备课时,要熟悉教材了解学情,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科学的设计问题,巧妙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思维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循循善诱使学生从教师提问中学会如何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其次,要勤于启发,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跃的热点和焦点,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第三还要鼓励敢于发问的学生。

只要是质疑中的细微发现,学生认为是新的疑点、独到的问题,都要给以赞许与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鼓起提出问题的信心和欲望。如:对教材上的内容提出不同看法或独到的见解或对教材相关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等。培养学生不惟上、不惟书,敢于怀疑,敢于突破旧观点,敢于对问题进行讨论、争辩,发表看法的不怕权威的精神。

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深化解决问题

费赖登塔尔言:学习恰如游泳,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我们也只有在做数学中才能学会数学。④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探索,不断进行“问题提出、问题改进”的过程,让数学和学生亲近和学生的生活亲近,让学生动手解决生活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懂得生活获得知识。因此,数学的教学不能只提出问题而不顾问题有无研究探究的价值。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就是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发展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和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实践,并要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分类整理,使学生在“做”中“悟”出问题的实质,以深化提出问题的生活价值和研究的作用。

四、实践检验,激励学生反思问题

第4篇:医学表扬信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创新;探究

Abstract: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goal is by th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 to design the plan, design and as many of the scheme, do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all, all the students benefit, pragmatic,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play to the education function experiment.

Keywords: the new standard; Experimental innovation; explore

中图分类号:O6-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并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作了详细的说明。“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情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探究性实验提供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最佳条件。对于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去观察,始终处在观众的位置上,只是实验的旁观者,结果的接受者,学生的思维被牢牢的束缚,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由于思考的被动性,对于部分实验细节无法全面感知,准确描述,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案例1:配制1mol/LNaCl溶液100mL,在学习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思考,设计重点:如何取0.1mol NaCl固体,怎样实现最后溶液体积为0.1L?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最终根据所给的仪器整理出配制溶液的步骤,在讨论步骤的基础上进行配制操作,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操作,让学生总结配制溶液注意事项: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不用计算水的用量;2、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3、配制溶液时,不能直接将溶质放入容量瓶中进行溶解,要在烧杯中溶解,待冷却到室温时,才能转移至容量瓶中;4、定容后容量瓶在摇匀后,会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的情况,这时不能再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最后进行拓展提高,实验中需2mol/L的Na2CO3溶液950mL,配制时应称取Na2CO3的质量多少克?通过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型实验,学生理解的更深刻,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动手的设计性实验

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科学探究,方案不必强求一致,更不要用多媒体画面来指挥学生统一行动,要放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在这里教师不再为学生框定实验所用的仪器和药品,而是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由挑选仪器和化学药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及步骤来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得出数据,分析误差,并在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分析各自的实验现象和原因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2:《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学,从Al(OH)3用途引入,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知识,设计工业上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案。学生们设计出十种方案,分析每一个方案的优缺点最后确定方案,经过讨论分析筛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总结筛选的方法,然后根据提供仪器进行实验。根据学生设计、筛选,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掌握Al 、Al2O3、氢氧化铝、铝盐、偏铝酸盐的转化关系。

案例3:《萃取实验》教学,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了改进,设计成探究实验,用投影展示所给试剂:碘水、CCl4、苯、酒精、蒸馏水,再给若干支试管,让学生对所给的试剂两两混合,振荡,静置,做好实验记录并进行分析。学生进行的实验有:苯和蒸馏水混合,现象是分层,苯在上层;CCl4和水混合,现象是分层,水在上层;酒精和水混合,不分层;CCl4和苯混合,现象是不分层;碘水和CCl4混合,分层,颜色有变化,上层无色,下层为紫色;碘水和苯混合,分层,颜色有变化,上层为紫色,下层无色。碘水和酒精混合不分层。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学生真正理解萃取的涵义。

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现化学学科特点

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同实验,甚至学生表演实验,教师边讲授知识、边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等。在实验中学生得出的结论有可能与应得的结论不相吻合,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反复实验直到实验成功,培养学生主动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能力。

案例4:《离子反应》一节内容的教学,可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

实验1:向盛有5 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加NaCl溶液;

实验2:向盛有5 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

在同学们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①现象;②混合前溶液中主要离子;③哪些离子发生反应;④发生反应时这些离子在溶液中浓度怎样变化;⑤离子浓度改变的原因⑥混合后溶液中主要离子⑦反应实质。最后引导学生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再通过

实验3:向盛有2 mL 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 mL BaCl2溶液;

实验4:向盛有2 mL 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向试管里慢慢滴入HCl溶液,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实验5:向盛有2mL Na2CO3溶液中滴加2 mL HCl溶液

通过实验,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这样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实验,这样使学生既增加了动手能力,又能更好地掌握化学规律。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先做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在分析反应的实质,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接受很顺利,很好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微粒观,体现化学的学科思想。

四、高考中体现对实验能力考查

近年来高考在强调夯实基础、抓主干和核心知识的基础上,试题的命制越来越凸现知识与能力并重,并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来强化对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要通过平时通过多做实验,对实验真正理解,不能只是通过做实验题目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如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A.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

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c.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D.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在该小题中要求学生能关注到C选项中碱石灰吸收的是CO2和水蒸气,如果学生没有实验基础,只通过平时做题来完成实验,就不能真正理解题目,从而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向学生传承知识更重要。而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 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5篇:医学表扬信范文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下面就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语言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2.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88×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88×25=11×(8×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80+8)×25)。

3.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3.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总结。如比、分数、除法之间的互化法:5:( )=( )÷45= ,可让学生叙述:比的前项是被除数也是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是除数也是分数中的分母。简单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4.注重数学语言的“翻译”

想要理解数学语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对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会翻译数学语言,将枯燥的数学语言翻译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反比例的意义这一内容,概念很抽象: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对应的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叫反比例关系。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非常困难,因此我用图像呈现,学生看到向右下降的曲线自然懂得横向的数字变大,纵向的数字就变小,但两个数字的乘积是不变的,这样就帮助学生理解了反比例意义的关键――相关联量的乘积一定。

5.表扬、赏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有效途径

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独到的天分,这种天分能否很好的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我们老师能否发现并且去挖掘它,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素质和责任感。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后获得了肯定或者表扬,老师在作业本上加上一句称赞性的评语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直接获得欢乐,心理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即可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批改作业时,我对不同层次学生给予不同的评语鼓励:"你理解的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学好!""你的作业给老师带来一种美的享受,继续努力吧!"。这些评价会使学生获得犹如沐浴着雨滋润的小树渐渐茁壮成长。对于有困难的同学要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我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鼓励,让其体验成功的欢乐,也让他们能够正视自己,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6.注重课堂艺术,让学生喜欢数学语言

第6篇:医学表扬信范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教学;主动学习;开放研究型;讨论互动式

一、改革背景

大学物理课程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课,在为学生打好科学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潜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学物理课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进行科学思维、科学分析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开发精神和原创性动机。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处于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环节。基于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1],如何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将实践经验和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是我们近些年改革的重点目标。

我校的大学物理教学长期以来积累了深厚的基础和建立了优秀的教学传统。截至2008年,学校的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已经成为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和国家级示范中心,除每年固定承担全校三千多名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以外,还积极组织和参与对外交流,最大程度地将我们的教学传统和成果对外辐射,同时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发展。如,我们的系列教材被30多所高校常年使用,2006—2008年期间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物理教学新问题不断凸显。一方面,从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角度来说:第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在校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内容的针对性越来越强。第二,社会整体运行和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其各个环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使得学生在未来面对的是基于知识水平之上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竞争。第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挖掘。人才需求和教育供给之间不匹配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这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既具有扎实的基础,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首要的是加强基础科学教育。另一方面,从当前的大学物理教学的状况来看:第一,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教学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第二,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单一的、甚至固化的课堂传授式教学模式和考评方式,已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由思考和进行科学想象的积极性。第三,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无法使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学生脱颖而出。这些问题在高校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共性,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面临问题在基础课程中的具体表现。

因此,处在自然科学基础教育核心地位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思想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1. 坚持传承与改革并重的思想

大学物理是一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其课程内容无论从历史演化还是从不同的使用地区来说都相对固定,讲授对象涉及各高校的多数学生,这导致改革难度很大,既不易变也不敢轻易去变。但由于需要改变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改革的核心就处于改什么和怎么去改?

首先,改什么应该针对当前的主要问题和需要达到的目标来确定。我们制定的改革内容为:改变以前单一的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学生情况实施多学分、分层次教学;改变以教为主的单一的课堂传授式教学模式和考评方式,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与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为契机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次,改革方式和实践必须要在保证整体教学秩序正常进行、教学质量稳步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结合我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我们采取的方式为:在传承原有厚重的教学基础和教学传统前提下,坚持开设试点班,在试点班进行全方位改革。通过试点教学改革,以点带面,将成功的改革内容逐渐推广至大面积教学进行应用。

根据上述的思想,我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教学内容的改革:

(1)形成分别针对大面积工科、非物理理科类、部分工科特殊专业、试点班、医学、经济管理类、文科类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体系。除了文科类的教学内容专门设置外[2],其他类型课程内容设置特点主要反映在经典部分基础基本相同,近代部分和拓展部分根据不同要求实施选择,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并形成与其相适应的主教材和辅助教材。针对少年班,我们开设了与物理专业本科生相近的物理专业基础课程。

(2)以试点班为实施主体,改变以前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教学环节主体,采取课堂内外学生“学、辩和研究”、教师“讲、教和引导”并重的多样化多层次教学模式。倡导和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自由思考和批判性辩论, 加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想象力,开拓新的大学物理教学途径;发展多样化多层次考评机制和方式。

(3)开发和建设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教辅和实践平台,包括:针对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仿真模拟、多媒体演示平台。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演示实验和数值模拟实验的设计和开发平台。学生主导、教师辅导的创新实验平台。网络交流和互动平台等。这些多层次的平台能够让几乎所有学生有机会根据需要主动学习、享受学习。

(4)为实现以点带面,坚持传承、发扬西安交大“传、帮、带”的优秀传统,定期举办教学法活动和交流课,研讨和总结试点班的改革成果和经验,将可推广的内容及时进行应用。

(5)围绕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强调精品意识,以教学改革促进高质量的实时性、针对性强的系列教材建设。

(6)发挥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的科研优势,促进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服务于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和科研训练,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2. “开放研究型、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

实施上述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好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和试点并通过以点带面,全面带动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经过长期不懈地开设物理教学试点班,在始终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与素养提升的前提下,致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批判的精神。我们逐步实现了由传授式向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转变,构建起“开放研究型、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通过在试点班不断实践和完善,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已经在我校数学、化学、信息等专业的班级内逐步推广),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开放研究型、讨论互动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分为课程准备、课程实施主体、考评方式和成果评价3个环节进行。

(1)课程准备:针对学生培养的不同要求,我们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3个部分,其中前两个部分主要来自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为力、热、光、电和近代物理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部分。第二部分为由各个内容模块中对于具体物理问题的分析、解决和应用所精炼的扩展内容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教学主体内容,其目的是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物理学基础,由主讲教师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完成。第二部分打破传统模式中由教师讲授的单一方式,通过提炼出一些专题内容,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自行学习和公开讲授。这部分主要是针对培养、挖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所设置。第三部分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设定。结合部分课内教学内容和物理学前沿发展,开发和设计研究课题,激励和引导有需要的学生自由组队进行课堂外研究。

(2)课程实施主体:由教学名师担任主讲教师进行课堂授课,同时指导两个助教队伍分别进行课堂内的专题讨论课和课堂外的研究活动。助教队伍由具有博士学位并承担科研工作的年轻教师构成,主要引导学生实施后两个环节。

在专题讨论课环节中,由课内助教准备一定数量的可拓展性的专题以及能够紧密联系实际的物理问题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3],并做相应的指导,引导学生分组在课外时间进行充分讨论、总结,最后每组选出1~2名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每学期每名学生至少讲两次),开展学生自评及相互间的互评,整个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起主导作用。

课堂外的研究环节,主要针对部分优秀的并且对物理学非常有需要的学生。由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科技前沿的发展,协助学生开发或引导开发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研题目。由学生自愿组队,从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方案、具体实验进行、结果整理、讨论并向其他同学讲授,到最后完成论文写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3)考评方式和成果评价:针对以上的教学模式,我们采取了学生的小论文、大作业、专题演讲、学术报告、期末口试、考试等相结合的多样化考评方式进行考核。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钻研,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在具体措施中,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下调到50%;平时教学、学习环节占50%,其中作业占10%,学生在讨论课中的表现占20%,课题答辩中的表现占20%(学生自评5%、互评5%、教师评价10%);另外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获得的科研成果以及正式发表的论文都会获得奖励成绩。

3. 实践及成果

虽然有以上的改革的思想和方案,但是具体的实施方案一定要根据试点学生对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下面以我校钱学森班为例,说明我们进行试点改革的具体情况。

钱学森班由我校几乎所有专业最优秀学生所构成,针对他们,大学物理既是基础课又属于通识教学课程的范畴,因此结合“开放研究型、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我们在实践钱学森班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中遵循了4个特点:

(1)要使学生获得坚实的物理基础和广泛的物理学知识面。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同时实现这两个目的,我们一方面尽可能浓缩力、热、光、电和近代物理中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讲授,另一方面增加和拓展了如流体力学基础、广义相对论、量子物理、物理学前沿及交叉发展等其他专业从不涉及的内容体系。其中第二个方面的教学通过课内讲授、案例教学、课内讨论课、教师引导课外自主学习、专题讨论和演讲等不同形式进行。特别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完成学习,对于学生做的每一项工作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

(2)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针对这个目的,我们提炼了一些自主学习教学专题,如火箭及变质量问题、刚体非定轴转动及其应用、热力学循环及其在制冷器件中的应用、从热力学熵到信息熵、从气体分子模型分析实际气体性质、每年物理学著名发现和重大进展的讨论等。基于这些专题,我们制定了按照寻找现象、发现兴趣点、发现问题、自主思考、调研、交流讨论、研究、整理总结等要素规划的学习过程,根据每个要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鼓励合适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强、外向型的学生作为自主学习、讨论和课堂演讲的核心和组织者,会对完成教学改革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要培养学生应用物理学基础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大幅度减少了课程中传统习题的讲授,而代之以加强能够体现多个知识点、方法综合应用的物理学案例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建立了系列与案例相关的计算机数值演示模型,引导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4)通过加强创新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和积累相关实验的素养也是我们实践新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方面,除了正常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和课堂演示实验,我们从基本力学、流体、热学、电磁学、光学等方面的现象入手,提炼出一些普通物理模型,比如用碗内的小球运动模拟万有引力、封闭瓶子中液体随瓶子的运动行为等。这些模型高于课内知识范畴同时又易于实验。为了支持学生进行这些创新实验,除了建立基础的实验平台以外,我们设置了一些创新实验项目、竞赛项目鼓励学生进行申请参加并完成,同时配备了一些责任感强、科研水平高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对于难以用普通方法实现的实验、量子物理、相对论物理方面的现象,我们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发数值模拟实验。实践证明,我们在试点班的改革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一定程度上挖掘了学生的综合潜能。

为了能够将试点改革的经验及时应用到普通班,使得更多的学生受益。除了一些传统的方法,如定期举办教研法讨论、将一些试点的方法和内容直接应用于其他的课堂等,我们还采取了通过交叉试点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开发、课题研究,并以这些学生为中心在普通班实施一定程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2013年,我校的“大学物理”课程成为国家首批资源共享课,研究成果荣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参考文献:

[1]王小力,李宏荣,徐忠锋,张孝林. 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第7篇:医学表扬信范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是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的。主要论述数学教学中如何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引言

什么叫创新?对创新我们有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那什么又叫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安徽省也从2007年9月进入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验,我们也踏上了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的探索之旅。

二、目的与意义

新课标对中学数学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对创新的需要,科技的发展、国家的强盛都对创新充满了渴望,而数学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块重要阵地。

三、主要结论与体会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创新思维形成提供契机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追求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设立“数学文化”“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并且把它们作为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从数学课程内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个理念挑战了长期以来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被动学习方式。端坐静听、模仿记忆的方式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培养人才的需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高中数学新课标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创新思维创造动机

很多教育家和现行的中学教材都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平常教学过程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应该是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传播和再现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性教育必须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不够用,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3.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思维定势是创新思维的绊脚石,它往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习惯方法和思路去分析事物的现象及原因。学生只会按照老师所讲和书上所写进行机械模仿,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的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式思维,是检测学生创造力的标志之一,是创新思维中的主要思维方式。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方案,防止照猫画虎、生搬硬套。这样才能为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提供可能。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要辩证地对待,取其精华。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交流;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求新、求异的学生要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要合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医学表扬信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数学 知识记忆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092-01

近年来,数学记忆能力的相关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例如,笔者在去年的一起《生命时报》上读到一则消息,说英国卡迪夫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嚼口香糖不但能洁牙健齿让口气更清新,而且有助于提高人的注意力和数学记忆能力。此项发现无疑为人类找到能激活人类大脑数学记忆细胞的“密码”给予了某种启迪。

数学记忆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记忆及其特殊性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根据时间的长短可将其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类。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是人的听觉与视觉受到外部刺激作用而形成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它维持的时间极短。短时记忆又叫一分钟记忆,顾名思义它维持的时间约为一分钟,具有动态性、暂时性的特点,是通往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长时记忆是相对前两类而言的,它的信息储存时间较长甚至是终生的。由此三类可见,长时记忆是人们追求的,任何记忆方法都是为了延长记忆时间。

数学记忆是指数学对象作用人的感观,使人脑形成一种特殊的信息印迹,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人的语言、情感、行动得以重现。数学记忆与一般记忆有所区别,它更侧重于逻辑性、解题思路、定理、公式等。数学记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尤其是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数学记忆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记忆的主要特点为:操作性记忆。在数学学习中,不用记忆具体数据,只要将解题思路、推理程序记忆即可。结构性记忆。在数学学习中,将相似题型归纳、总结成一种结构,以此结构作为记忆的基本方法。系统性记忆。数学命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所以在学习中应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二、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条件

记忆是有一定规律的,当数学信息经过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后形成短时记忆,但这些记忆不经过复习就容易遗忘,只有及时复习才能形成长时记忆。单纯死记硬背的长久性和准确性都不高,理解才是记忆的前提条件,将公式、定理、概念等数学知识充分理解后再勤于记忆,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效果。如同学们在学习“等式性质”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商店里经常看到的台称做例子,称取一定质量的物需要与之对应的砣,物的质量增或减同样需要砣进行相应的增或减,才能使台秤平衡。这个例子学生们几乎天天碰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进入情境:“噢,等式和台秤一样,左边加右边也加,左边减右边也减。”这样以来抽象思维几乎近于自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更加深刻和准确了。由这则例子可以看出,单纯靠死记硬背很难,但如果理解了这类题型并归纳、总结,甚至不用刻意记忆就可将问题化难为简,轻松解决。

三、方法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关键

1.课前预习 加深模糊记忆

数学涉及到逻辑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以及文字语言等,它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学生在课堂全盘记忆所有内容,势必过犹不及,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加强学生课前预习,学生能够理解的尽量自己解决,不能理解的将问题带到课堂上。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即使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老师点拨之后便柳暗花明。在课堂上学生思路与老师思路不断发生碰撞,有契合也有不同,学生不断对比和归纳,最终使记忆更清晰、更准确、更长久。

2.视、听、动等多分析器参与增强记忆

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记忆方式过于机械,往往仅凭单一的分析器进行记忆,这样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应通过多种渠道刺激大脑,使记忆更深刻、更长久。首先,“视”是指学生通过多媒体让一些抽象内容形象化。如学习椭圆时,老师可将其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形象看到椭圆的几何图形与实际椭圆区别以及椭圆的生成轨迹,从而使学生记住它的定义。“听”可以将一些知识变成顺口溜以提高记忆效果。在举“等式性质与台秤”例子时,我们同样可以将知识点编成一句话,便于学生记忆:等式性质像天平,同加同减不变型,同乘同除也可以,除数不含数字零。“动”是指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既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在环境中能找到的材料,让学生亲手去试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练习,增强学生记忆

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先进、有效,练习永远是最好的帮手。过去人们对练习认识过于偏颇,认为练习就是埋头苦练,这样的确能够创造高分,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显然不再适合。练习应当是有的放矢的,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练习,要做到讲练结合,并将所遇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老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差异、课本重难点将练习分为基础达标、变式提升和综合拓展三个阶段,以基础练习为主,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拓展新试题,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

四、数学记忆的几点注意事项

第9篇:医学表扬信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交际能力 培养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在传统英语的教学中,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词汇、语法就成了教学的重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翻译、书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在听、说等交流能力以及跨文化方面的意识方面却相对而言较为薄弱。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基跨文化意识的提高也做出了重点要求。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语言能力的教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这就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试图从当今社会背景及需求出发,对新的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学习策略,以便达到加强学生英语学习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述英语语言学习和文化的一些最基本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对现如今英语教学的一些现状做一些分析。第三部分着重强调应注重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及原则。第四部分将对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给出一些建议和实施方法。第五部分将对本文进行一个大概的总结。

一、英语语言学习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就是用于人类用于交流的任意的口头符号系统(1)。而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国外对于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进行的较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社会学家Malinowski说过:不把语言和它运用的文化联系起来,便不可能对这个语言有所了解。而美国的E.Sapir?在他的Language一书中也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也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转引自陈励,2004)在国内也有一些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对此曾作出过一些深入的研究。邓炎昌、刘润清(1989)指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反应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括该民族的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开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一定的语言表达产生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了解文化背景是理解语言的前提。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有了一个更好的更为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的运用这个国家的语言。这就好比我们学习中文,如果多我们国家的文化背景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中就只有一些最为基本、普通的词汇,一些简单的句法结构。语言中的文化底蕴就失去了。这种语言使用起来就没有任何美感可言。我们的语言如果脱离了文化就像我们吃饭没有菜,虽然可以填饱肚子,却是淡而无味。“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对于称赞或表扬,中国人往往为了表示谦恭,就会说:哪里哪里;而英美人士却会笑呵呵地接受,并说:谢谢。当两个国家的在一起时,一不小心就会闹笑话。就比如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中国人邀请一位外国人到家里吃饭。到达时,外国人礼貌性地对男主人说:“你的妻子真漂亮。”男主人于是就说:“哪里哪里!”而外国人就显得很尴尬,只得硬着头皮回答说:“她的眼睛,嘴巴,鼻子等等都很好看。”于是中国人就很生气,结果两个人都不是很愉快。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过分评价别人的妻子是不礼貌的。以上例子就表明,如果对于两种文化间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就会造成交际障碍或闹笑话。

因此,英语的学习不光是语言的学习还应该包括文化的学习。学习英语必须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扩展视野,有利于促进对英语语言本身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强世界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灵活性和批判态度,这些都是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如今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中国的外语教学也从最初的俄语转入到现在的英语。因此,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受需求的影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进行什么样的教育。现如今的谁会形式需要大量的专门的英语人才。这也就让中国具有了60多年的英语教学历史和近一亿人学习英语。如此大的学习规模,国家投入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的就让我国的外语教学获得新的进展。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英语教学却很大程度上只是人数和投入的增长。传统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了一些误区?张国前?(1989)曾说过,中国的外语教师在教室里花费很多的时间为学生讲解句子层面上的语法难点,试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们则忙于背那些语法规则和单词。其结果,学生的阅读能力很低,听说能力更差。Campbell&Zhao在研究中指出,学生在6-10年的英语学习时间内,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语言的结构并被要求反复练习那些枯燥的、脱离了语言环境的句型。他们认为英语课在中国的教室里已经变成了一种必须要通过的、枯燥无味的课程,而不是交际所需的工具。学生在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以后所能做的就是做题,而他们却很难开口和英语国家的人说英语,这种语言教学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国的英语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就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当前的应试体系。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中的考试主要是注重应试,而轻视素质。传统的应试体系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全部围绕着考试而进行。考试成绩的好坏也就成了评价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唯一标准。老师的教学重视知识,而学生能力的发展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效果不尽人意。这要求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一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一条适合时展的英语教学改革之路。

第二、现如今高中所使用的教材。

我校如今使用的教材为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不可否认这套教材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比如:1.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胜利和心理发展的需要。3.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任务型”的活动。4.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做了系统的安排,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有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系统。5.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6.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帮助体他们发展学习策略。7.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8.注意渗透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使教材具有学科融合性和拓展性。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听、说、读、写活动,共分为11个部分。

然而,这套教材的内容太多,而高中阶段每个周的英语课时却不是很多,因此好多老师为了考试,就随意地删减一些内容。就比如Listening和Speaking以及后面的Workbooks上的练习就经常被省略。因此,这些部分形同虚设。而且,教材上的文化知识其实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些除了课本以外的简单易读课外读本来专门讲述一些文化知识,这其中可涉及到政治、历史、地理、文学、,生活习俗,名人故事等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对于外国的文化将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第三、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态度。

今天,大多数的中学教师仍然遵循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却忽视了在英语教育中文化的重要性。虽然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注重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然而为了考试,这一个方面还是被很多老师忽略了。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甚至一些教师自己的评价标准也只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第四、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态度。

在中国的好多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很好,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不高。大多数学生的小学是零基础,初中学得也不是很好,而高中的课本却是很难,因此很多农村学生就以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为目标,而一些城市里的同学却有不够学的感觉。这就导致了教师的教学也只能是以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为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比如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从以上几个弊端可以看出: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就必须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举措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以便迎合社会的发展和新时代的英语教育的需求。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必要性及一些原则。

必要性方面:

第一、当今社会生活、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除了要掌握跨文化交际所需的语言结构,还要掌握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3)

第二、长期以来,我们往往重视语言知识教学,忽视文化意识培养,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出现交际障碍。交际障碍的出现,很多时候,不是由于对对方的语言及其结构不了解,而是对对方文化缺乏认识造成的。由于文化无知而造成的失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让外国人无法理解和原谅。只有对双方的文化有了一和深入的了解,才不会造成一些误解。就比如一些外国人对数字13和我们对4差不多,还有他们也不喜欢食用动物的内脏和脚部,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最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双方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日益增强的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都表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英语教学的需要。只有对所学语言的国家相对应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才能帮助我们把所学的语言运用到实际交流中。因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促进的。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要遵循适应性原则。高中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较初中都有较大的提高。然而一些比较既有争议性的知识却要谨慎教学。如果对于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没有太多好处的异国文化要能够把它舍弃,否则就会对学生造成误导。就比如外国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就最好不要向现阶段的学生教授。

第二、要遵循循序渐急原则。高中生的认知能力还处在一个不平衡的阶段,对于知识的习得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到培养的阶段不能操之过急。所教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规律,有目的地进行教学。

第三、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当今世界上说英语的国家是如此之多,我们不能把所有国家的文化都学习一遍,但是对于一些主要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却需要进行一些最基本的了解。而且,文化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不能只是注重一个发面,要进行多个方面的学习。因此,既然我们学得是多元的文化,就不能以点概面。要不然就会让学生的认识有偏颇或者不够全面细致,从而一知半解,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第四、真实性和科学性原则。对于文化的认识有时候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但是教师在选材和传说这一个环节对所讲述的别国的文化因该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所选内容不能是道听途说,甚至胡编乱造。在传授的内容和方法上要保证其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第五、客观性和公正性统一的原则。做为一个老师,要以身作则,对于所传授的别国的文化不能带有太强烈的主观色彩。不要因为自己是一个是某国家的“球迷”就对别的国家的文化带有一些不太应该的违背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看法。要记住自己传授的是别国的文化精髓,不应该和其他的一些不相关的内容扯上太多的关系。就比如目前法国总理坚持和达赖见面,或是美国在上和中国的一些意见上的分歧,想这些问题就不应该过于影响到我们文化的传播。在传授的同时也要以一个客观、公正、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些问题。

第六、实用性原则,在高中所进行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要确保所传授文化的实用性。如果让学生觉得所教的东西和自己太过遥远或者毫无用处,那他们对于文化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一些影响。因此,实用性原则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遵循这些原则,将能够确保跨文化意识的成功培养。

四、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一、课堂上的培养方法。

在课堂文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适时的适当的补充,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高中学生的大多数的文化知识都是从课本上获得的,现行课本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较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以便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全面的文化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对有关方面进行一些相应的补充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文化材料,适时介绍西方风俗习惯、社会现象、行为规范等,使学生在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语用过程中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可能出现的文化错误。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和对照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和印象,在西方与西方间,中国与西方国家间进行相应的比较和对照,将收到很好的效果。就比如在讲到Festival?这一课,就可以拿英国和美国人以及其他一些英语国家是如何度过圣诞节这一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也可以和我们中国的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进行相应的的对比。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就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记忆。

还可以通过视听法来进行一些更为直观的教学。通过观看英文影片,欣赏英文故事及歌曲,进行英文话剧的表演,来加深对西方国家文化的理解。这其中的方法有可以多种多样。就比如,在讲到艺术与文学这一课就可以同过影片、图片、报刊杂志等方面进行更为直观的教学。

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国家的文化知识,这个自己搜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无论是对于他自己还是其他的学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着请个外教,外籍教师的教学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将会对学生的认识提供一个原型,以便让他们感觉异国的文化就在他们身边。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堂之外的一些建议。

在课外,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加深学生的跨文化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学来的知识可能会更具有实用性,而且学生的印象也会比较深刻。以下就是一些课外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建议。

开辟英语角。英语教的成功开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因此在好多地方向一些学校以及有大量外国人聚居的市区都有英语角。我校的外教曾经每个星期就会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来主持英语角,同学们到了那里都非常的积极认真。这让学生们自己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西方文化,身临其境。在比较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中他们能够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对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极大。

课外的文化宣传。在校园中举办一些专门的跨文化知识竞赛,收看收听英文节目,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监督,开办西方影视欣赏协会,专业图片展览,重点节日宣传等活动和措施。就比如可以在合适的时间收看CCTV-9的Culture Express?等一些主要介绍西方国家文化的一些英语类或是中文节目;每个周抽出一个时间让学生观看英文的原声电影;或是在圣诞节到来之时举办一些圣诞图片展览,介绍圣诞文化。这些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强化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能够提高教学成绩及水平。

第三、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劲头,随时关注新的文化倾向,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达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切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都应该有选择性地使用,以期达到一个最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结尾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将世界各地的文化人群统统卷入其中。于此同时,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越来越快,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甚至成长时期相距不过几年的人们之间也已经开始出现可文化上的沟壑,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交际正越来越多地具有跨文化性质。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尤其是青少年来说是非常必要的。(4)?本文的研究旨在帮助英语教师处理好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西方文化知识,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进而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然而,西方文化群星灿烂,包罗万象,即便是简要介绍也会因内容过多而难以裁定,甚至无法进行。(5)?因此,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既要投入一些时间,却也不能舍本逐末,而忘记了语言技能的提高,从而更加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在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同时也不能有崇洋的心态,进行西方文化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本国文化的传播。否则我们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会有向西方倾斜的危险,我们本国的文化精髓也会遗失。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更加失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就成了现代教育的一大败笔。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 2002年第一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莫剑鸣.谈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7年01期。

3.孙惠娟.《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