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适合高中生看的书范文

适合高中生看的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适合高中生看的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适合高中生看的书范文

参与者:高中组新人奖何婧婷、一等奖李丽红、二等奖赵晨伶,

初中组一等奖王钒至、二等奖陈博阳、三等奖闫一鑫,及写作夏令营营员们

子衿:我们欢迎放胆大赛高中组的获奖选手们上台与大家共同交流写作心得。从左往右他们依次是高中组新人奖何婧婷、一等奖李丽红和二等奖赵晨伶。欢迎你们。

子衿:首先祝贺你们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跟大家谈谈你们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经验吧!

何婧婷:我写作开始得比较早,对写作有更多的热情,所以会坚持下来。慢慢地这种热情会变成一种习惯,习惯会变成一种不离不弃的感觉。

子衿:我知道何婧婷和李丽红都是今年刚刚高三毕业,赵晨伶也即将升入高二了。在你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是怎样平衡考试写作和文学写作的呢?

何婧婷:我是比较擅长叙述文的,所以就不爱写老师让写的议论文。那会儿老师让背论据,我心里很抵触,于是干脆转换了一种方式,开始写小说,这种记叙文参加高考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得当。

李丽红:我觉得这两方面没有什么矛盾的,但是个人风格会在考试作文时突出地体现出来。比如我初中时写议论文,到高中时开始慢慢地关注散文,于是不管是考试还是平时,写出来的东西都带有散文的气质。

赵晨伶:我同意丽红的看法。我在这两方面分得很清楚,平时就是自由写作,考试写议论文。

子衿:有很多同学都说:我很想写好作文,可是就是不开窍,有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可以传授的?我们接下来就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写作到底有没有技巧?

何婧婷:我认为,写作是有技巧的。但是主要还是看平时的积累,在读写方面的。

子衿:我来说一种写作技巧,不知道三位是怎么看的,那就是模仿。写作开始是否可以模仿?

李丽红:可以模仿的,要模仿比较好的作品和作家。

何婧婷:我也同意,刚开始的模仿一定要选择好的模仿对象,会事半功倍。

子衿:总结一下,也就是说,模仿写作,首先要模仿的就是它的骨,而不是它的血肉。先要去把握这一类文章的整体风格。比如川端康成写游记很有特点,那么我们就要模仿学习他的这种特点。

子衿:给我们现场的同学推荐几本你们喜欢的书吧。

何婧婷:看书一定要有选择地去看。比如你喜欢看《故事会》,那写出来的就会是“故事会体”。所以说,我建议大家看书一定要选好书。我觉得国内同年龄段的人写的小说最好不看,可以选择一些外国作品去看,比如村上春树的作品,还有历年诺贝尔奖的获奖作品等。平时也可以多读读诗歌,对自己的文学积累非常有帮助。

李丽红:我觉得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作品,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专门去挑选,而是都去读一读。我推荐的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

赵晨伶:我推荐乔治·奥威尔的《1984》,一位英国作家写的政治寓言小说,非常精彩。

子衿:谢谢我们高中组三位获奖选手的发言。下面让我们有请初中组的获奖选手们上台,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写作读书心得。

子衿:相比较高中生沉重的课业压力,我想初中生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支配,去读几本好书。平时都喜欢读什么书呢?

王钒至:我平时喜欢读科幻类的作品,还有像刘慈欣和阿西莫夫的作品。具体到作品,比如《天使与魔鬼》,《藏地密码》我觉得写得很深入,涉及到很多很专业的知识,《三体》也是一本很好的书,其中描写的人类在绝望中的各种举动,以及对人性的剖析都令人过目难忘。

陈博阳:我平时比较喜欢看日本作家的书,比如三岛由纪夫,还有村上春树。国内的作家我喜欢看笛安和韩寒的作品。

子衿:相对于高中的“薄发”,初中就是一个“厚积”的过程,怎么看待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王钒至:读书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话行为,和大师对话也和自己对话。它能让你写出来的东西更有深度。所以,读书很重要。

陈博阳:读书可以培养对世界的一种感情,让自己的文章更有灵魂。

子衿:平时有没有写不出来,遭遇瓶颈的时候?

王钒至:写不出来是因为对生活没有感情。

闫一鑫:我的写作状态很随意,在压力之下往往写不出来。

子衿:还是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刚才关于写作模仿的事情,你们这么看?

王钒至:别人的办法未必适合自己。语言特点、结构方式这些都可以学习,但不能完全套用别人的模式。

第2篇:适合高中生看的书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课;思考;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由此看出,如何充分发挥阅读课的教学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读有所得,并把课内养成的阅读经验“辐射”应用于课外的阅读、学习,是目前课改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为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语文阅读课。然而在阅读课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与缺憾。下面我想结合我校开设语文阅读课的实践谈一谈我的几点思考与一些尝试:

一、部分老师对阅读课这一新课型认识不足,思想上不重视

许多语文教师也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开拓视野、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等等。但他们更多的认为:学生的能力与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有限的一两节课时间内,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加之高考的压力,他们常将阅读课用于讲授课本知识,更多地去侧重于应考技巧和考试策略的培训。

二、一些老师缺乏阅读课指导的经验与方法

面对新课程下出现的阅读课这一新型课,一些老师觉得无所适从,缺乏阅读课指导的经验与方法。他们只是将教学大纲所建议阅读的书目笼统地介绍给学生,或者仅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些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就不再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指导。特别是每周的一节阅读课,他们只是将学生带到图书馆或阅览室就算完事,自己与学生随意的找本书读读,导致学生读书漫无目的,最终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上阅读课的兴趣。

三、好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有的学生将阅读课当成了休闲课,所看的杂志多是休闲类的,文学类杂志很少借阅,辅导类杂志更是视而不见;有的学生喜欢什么专门看什么,表现出阅读单一化;有的学生似乎“不会”阅读,仅凭兴趣,想当然地拿上一本,走马观花,几下就翻完了,然后再借一本,如此往复,一节课能“看”好几本杂志。可见,学生阅读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盲目性。长此以往,阅读课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浪费资源。

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语文阅读课呢?我觉得可以做如下几点尝试:

第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选书与读书方法方面的指导。

“快速”阅读固然节省时间,阅读量大,但囫囵吞枣,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看皮毛,不看实质,就像夹生饭,即使消化了,对身体又有多大好处呢?须知读书要细细琢磨,方能取其精华,为自己所用。生活告诉我们:只有真正会读“课外书”的人,才是出类拔萃的时代骄子!只有多读以精思,慎读以明辨,才能集思广益,真正发挥阅读的作用。因此,在开课之前,教师对于阅读课上应该读哪些文体类型的书、哪些内容的书等方面的问题要进行讨论,并到校图书馆中精心的选取适合高中生年龄阶段阅读的书籍,力求在书的源头上给学生把好质量关,让学生们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中迷失了方向,从而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毕竟任何形式的教学最终都希望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要求。

第二,分阶段设定阅读内容,让学生逐步进入正确的阅读轨道。

第一阶段是自由阅读阶段,此阶段不限定阅读内容,有的学生读体育杂志,有的学生读旅游刊物,有的学生读情感随笔,只要内容健康我都不去干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阶段是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集中阅读《读者》、《青年文摘》、《知识文库》、《杂文选刊》、《中华活页文选》等书籍,以拓宽知识积累。第三阶段是深化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感悟语言之美,领会人生哲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每个阶段必须要求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每节阅读课的摘抄和心得不少于300字,通过摘抄、写阅读心得、记录讨论内容等方式对本次阅读课进行回顾,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每月可抽出一堂阅读课,和学生一起总结近段时间以来阅读的问题、讨论状况,通过集体决议和教师计划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今后阅读课的内容、书目的选择,讨论的话题等。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先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将这一个月中自己所读的书介绍给同组的同学,并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感受,每组再推选出一到两名同学,将本组所选出的优秀文章及作品,以同样的形式介绍给全班同学。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阅读吸收的信息有了一个极好的外化机会。

第三,围绕语文阅读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余秋雨说过:“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通过课外阅读,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升境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如,充分利用学生家庭订阅的报刊,开展读报、剪报、评报活动,每周由学生小组互评,推荐出各组的优秀稿件,在班级中展示和评比,在浓厚的阅读氛围和阅读成就感的推动下,学生的被动阅读转变成了快乐阅读,由课内阅读转到了课外阅读。

第3篇:适合高中生看的书范文

   2022电影《情书》观后感

  我们迎来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著作《情书》,可以说在这部电影是最为经典的爱情电影之一了。

  观看了《情书》电影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有的时候爱情也是一把双刃剑,暗恋并不是美好的,应为只会让你承受更多的痛苦之情。电影《情书》改编自同名小说,以一封没有寄出的情书为引,开启了两段唯美刻骨的爱情故事。故事开头,博子小姐从山上走回了墓园,这是她未婚夫藤井树去世两周年,而博子小姐在藤井家中和他的妈妈谈起往事,悄悄记下了毕业名册藤井树下方未搬家前的地址。她误以为这个地址已经不复存在,心中想着天国的博子小姐往这个地址寄了一封信。而接下来的剧情围绕这一封信所开展的话题,为后者的剧情提前做好了铺垫,这就给观众们留下美好的开头了。同时也是由岩井俊二执导,中山美穗、丰川悦司、酒井美纪、柏原崇主演的人生必看爱情电影《情书》今日官宣定档5月20日,全国院线浪漫重现。定档海报以影片女主角“渡边博子”(中山美穗饰)雪中仰望天空的场景再现经典,唤起影迷们青春记忆里的那一封“情书”。

  剧中最为经典的还是开头那一句“你好吗?我很好。可以看出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呈现出更多的不舍之情,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台词,经过岁月洗礼,声音依然在群山和记忆里清晰嘹亮。看到这里心中难免有些感想,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面前,却没有勇气跟你表白。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自己的野心没有完成,而是一份暗恋之情,人为什么会流泪,因为是眼睛代替了嘴巴说出的悲伤。

  想起片中那一处很令人感慨的小细节:少年藤井总喜欢借阅许多罕有人爱看的书籍,在借书卡上乐此不疲地写上自己的名字“藤井树”,木讷又可爱的少女树觉得“那真是一种怪癖”,多年后博子寄给女孩树信中的一席话“我觉得,他在借书卡上所写的藤井树,是你的名字。影片中的每个情节段落,每个细节都相当准确地组织在影片韩而不露的意义结构中,几乎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2022电影《情书》观后感

  有些电影注定是适合一个人看的,就像诗一样,。

  《情书》就是。之前凭着篇名臆想无非是鸿雁传情之类的故事,俗套而已。不过又一次证明,臆想是很容易出错的。

  居然是两个女人间的通信。连接彼此的是一个叫藤井树的男人。那么情书也就不是通常意义上情侣间的通信了,而是承载了人的深情的信件。

  几乎所有打动人心的关于爱情的电影都有那么多巧合。博子的爱人藤井树死于两年前的登山中,即使是身边秋场的默默等待依旧唤不起她对新生活的转向,观后感《电影情书观后感》。给天堂的他写信居然有了回音。引起了另一个人,与他同名同姓的藤井树小姐。

  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女生都像藤井树小姐那样对爱情后知后觉。关于两位藤井故事的那些画面,相信一定勾起了许多人对于那些青涩年华的回忆,尤其是那些有故事的人。想到了初中时暗恋一个男生的心情。期待他的单车驶过,渴望又害怕与他的交谈,利用职务之便(课代表)公然欣赏他的钢笔字……终于没有说出口,折的千纸鹤也付之一炬,那些心情却难以忘怀。很像藤井树对于自己喜欢女孩的表达。

  其实,《情书》的主题绝不仅仅只是爱情这么简单,生与死的问题才是它的主要探讨。死者已逝,很多人早已忘记,需要假装悲伤,而有些人却难以忘却,难以走出。

  整部电影在雪的场景和舒缓的音乐中徐徐展开,图书馆的那段最让人心驰,也许,勇于和过去告别,面向新的生活,珍惜当下,抓住稍稍即逝的机缘,对身边的人多些宽容和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很美的一部电影!

  2022电影《情书》观后感

  只要音乐响起我就能看到一片雪地,山川,壮阔的景色。还有森林,都是白茫茫的,昨天算是认真完整地地看完了《情书》,这部电影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它和纯音乐His smile神似,缓慢,温柔,平静……追求意境美,它不急于表达什么,没有什么人物冲突或情节,甚至结局也很平淡,它所呈现的只是与生活最贴近的画面。

  电影名为《情书》,但里面的爱情都是单恋:秋叶喜欢博子,博子喜欢藤井树,藤井树喜欢女藤井树,女藤井树似乎没喜欢的人,因此她在电影里是那么的洒脱轻松。所有的这些角色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在最需要勇气的时刻缺乏勇气:男藤井树的沉默和委婉让女藤井树在他生前从未明白他的心意;秋叶的被动和不自信眼睁睁看着自己喜欢的人和好友在一起了;女藤井树对病痛死亡的未知与恐惧一直拖病不及时就医最后导致高烧昏迷不醒。

  无论是谁,曾经都做过胆小鬼吧?可是岁月会流逝,时间会抚慰。

  你看,一群女高中生挖到宝藏似地发现了男藤井树的情书——借书卡后面的肖像画,让女藤井树感动落泪;你看,秋叶毕竟深爱博子,为了让她解开心结,陪她去小樽、去爬山。终于,博子一步一步迈近山峰喊出了:“你好吗?我很好。”她希望男藤井树在天堂生活得快乐,她就能释然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你看,爷爷冒着大雪背女藤井树去医院了,躺在病床上与死神擦肩的她神情平静,与博子同时说出:“你好吗?我很好。”她想说的应该是:爸爸,你在那边还好吗?女儿过得很好。

第4篇:适合高中生看的书范文

读书并不是为了与人辩驳,也不是为了信仰和盲从,更不是为了猎取谈资、而是为了能权衡轻重从而成为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人,而从你所阅读的书籍类别我们也能了解到你内心深处的灵魂

1

读书的艺术

最近在网络中有一位将《知音》、《故事会》读到烂熟于心的女子名声大噪,可见,只要用心读书,你就能从书籍中找到成功的诀窍,这也许就是先贤曾说过的“读书使人进步”吧!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必须要有选择性,认真的读,而不是为了赶时髦。

在湖人本赛季经历十个连续客场比赛的间隙,主教练菲尔杰克逊和女友珍妮・巴斯特意去书店为每名湖人球员都挑选了一本适合的课外读物。当然,湖人在这十个客场中输掉了5个,其中连续输给了快艇和开拓者,而且在三月份湖人又经历了一个三连败。的确,输球总是令人沮丧的,所以湖人需要杰克逊在适当的时机为球员们开个动员会。可谁都知道,杰克逊从不主动找人谈话,即使你是科比或者迈克尔乔丹。他希望球员能自觉发现问题,于是,他又用上了百试不爽的处世哲学――送给每个人一本书,并希望球员从书中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和解决办法。

“他从来没读过我写的书,所以我给他拿了这本关于蒙大拿的小说,我并不期待它能给我什么回复,但这本书真的很特别。“杰克逊为科比挑选了一本名为《蒙大鑫1948》的书籍,这本书描写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个蒙大拿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内容则探讨了关于”人性,忠诚和公正”等方面的内容。虽然科比在赛场上发挥依旧出色,但场外的不利因素还是经常会影响到他的比赛,这一切自然被细心的杰克逊察觉,而他也适时地为科比“指导”思想工作。的确,超级巨星都是非常难伺候的,在2000年,杰克逊就曾为当时还效力于湖人的沙奎尔・奥尼尔出谋划策,他送给了奥尼尔一本《悉达多》,当然,这是一本有关佛学的书籍。开始奥尼尔并不愿意看这本书,但在杰克逊的强令下,他不得不看完并写了一份四页纸的观后感。“这人很有钱,女人们都喜欢他。”虽然看了个大概,但至少奥尼尔在读完后领悟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我给拉玛尔奥多姆的书――《正确的错误》是最容易读进去的,大概和送给亚当莫里森的《切・格瓦拉自传》差不多吧。”菲尔・杰克逊说。的确,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可以囫囵吞下,只有极少的几部书应该咀嚼消化。对于喜欢玩乐的奥多姆来说,让他花太多的时间在读书上会产生厌恶之感,而让缺乏自信的莫里森去读格瓦拉,这是要让他始终充满斗志,所以要按照性格送适合的读物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在湖人众球员中,加索尔是最睿智的一个,而杰克逊送给他的书,也是最有深度的一本。杰克逊送给加索尔的是一本入选美国2008年十佳读物的名为《2666》的著作,其中探讨的中心思想是怎样在丑陋中展示崭新的、从未见过的美,杰克逊似乎希望加索尔能从中悟出新的人生哲理,而这本厚厚的读物也成了加索尔每天睡前和闲暇时的精神食粮,他从未将这本书借给任何球员,可见,这本书对于他的重要性。

费舍尔得到了一本关于指导黑人运动的著作《冰魂》:阿泰斯特则得到了杰克逊的著作《神圣篮圈》:拜纳姆得到的书叫做《六件简单的事》:乔丹・法玛尔得到了一本以第一人称描写艰辛成长经历的《我要大声呐喊》;姆本加得到了一本《黑帮成员回忆录》;卢克・沃尔顿得到了《捣乱分子》;香农布朗得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父亲的梦想》:乔什・鲍威尔得到了一本《黑人的灵魂》;武贾西奇则得到了一本描写流行乐队兴衰历程的《救赎布鲁斯》……从以上的这些书名中就能看出杰克逊的用意,他希望湖人球员们能够从这些书中有所顿悟,并找到属于自己的NBA生存之道。读书不是一种自发的习惯,它需要向导或者老师的指引,菲尔・杰克逊就扮演着这样一个引导球员人生方向的角色,在这一刻他的价值显然超脱了主教练的身份。将一名球员引向一条适合其发展的路远比给他一枚冠军戒指要伟大得多。

2

烧烤中的学问 “狡诈者鄙视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惟有精明着会运用学问。”NBA主教练中的精明者其实不止杰克逊一人、奥兰多魔术的主教练斯坦・范・甘迪也有这样的智慧。在就任迈阿密热队主教练时,大范就已经像杰克逊那样给球员塞书了,而到了魔术以后,为球员挑选课外读物的习惯仍没有改变,大范希冀他们能在旅途中好好阅读并有所启发。不过,大范的想法和“禅师”可有些不同,他送给魔术球员的书籍都是有关烧烤烹调的。

在2009年12月,魔术的西征路上。大范塞给了德怀特霍华德一本名为《烧烤美国:朝圣美国顶尖烧烤》的书籍,文斯・卡特则得到了谢里尔・贾米森刚刚完成的400页巨著《崇高的烟雾:烧烤――注入新情趣的古老艺术》,而为了让J.J.雷迪克明白他在杜克成功的原因,大范亲自为他甄选了一本保罗・柯尔克的《烧烤酱料之冠:175种自制酱料的方法》……魔术球员们说大范总是在用新方法激励他们,有时是拿出他23岁时获取的专业烧烤评委资格证刺激一下大家,要不然就是取消训练带领大家去堪萨斯城的一家烧烤店里看看。3月8日,在和湖人的那场比赛中,范・甘迪叫了一个暂停,当时他就鼓励魔术球员要“多想想他在中场休息时候吃的鸡胸肉的香味”。虽然范・甘迪推荐的书籍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仔细想想其中的含意不言而喻。

“他一直希望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发现我们在进攻端有点儿跑轰的苗头时,他就会告诉我们慢下来,想象一下我们是世界上最好烧烤大师,把腌制好的猪肉放到冰箱里冷却12个小时,然后拿出来放到烤炉上,在250℃下慢慢地,缓缓地去烤10个小时。”后卫贾森・威廉姆斯说。

烧烤最讲究的就是火候,在篮球场上,烧烤理论就是球员对赛场的掌控力。虽然魔术打进了去年的总决赛,但其实掌控比赛节奏仍是他们最缺少的。从霍华德到卡特再到全队,每一个人都缺乏总决赛经验。而大范则希望球员能够在轻松品尝美味时,明白篮球人生的真谛,这就是所谓的“触类旁通”。不过,在最近的客场短途之旅中,魔术的精神导师没有像以往那样因材施教,而是一反常态地给了所有球员一样的书――雷兰普写的《烧烤大时代烹饪手册》。 我们的球员需要有自己见解,他们需要在同一环境下,明白如何才能做到人球合一,就像那些

烧烤师傅一样,他们看到的是同一本手册,但做出的菜肴却有着天壤之别。大范这样告诉记者,“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真正的大师,他可以给我们的球员一些鼓励和启发,让他们明白需要做得极其出色才能被人们所铭记。”的确,在世界上,有无数以烧烤厨师为生的人,但真正能成为“食神”的又有几人?而范・甘迪如果不是在当主教练的6年里够忍让、够特别,他又怎能有今日之地位?正是这种特殊的阅历培养了他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他也希望自己的球员能够继承这种多角度看问题的发散思维。

给萨沙・武贾西奇的书叫做《救赎布鲁斯》,内容大致讲的是一个布鲁斯乐队从迅速蹿红到没落的悲哀结局,这似乎就是在说萨沙如今在湖人的境遇菲尔希望这能让萨沙知耻而后勇,但萨沙手上看的这本书却叫做《指环王》

在大范眼中,烧烤和NBA比赛一样充满学问。比如,从烤牛肉的形状来判断生熟度,炙烤和烧烤的区别以及成为一个顶尖烧烤手和成为一名伟大球员的必然联系……而这些通过阅读那本《烧烤大时代》都能找到答案。

“虽然让球员从这本书中悟出打好比赛的真理有些困难,但终归还是那句话――打开一本书,耐心阅读就能开阔你的思维空间。即便他们没能从这本书中大彻大悟,但还是能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没有钱买最好的烤炉,你也一定有机会成为最出色的大师。”范・甘迪握着那本已经被他翻得有些褪色的书说道。的确,魔术没有像科比、詹姆斯那样可以在进攻端予取予求的王牌球员,但他们却仍然有机会成为最出色的球队,就像范甘迪在办公室墙上贴的那张条子上写的那样――世界上本没有真正的烧烤大师,有的只是大师级别的烧烤。

3

世界名著

NBA是个民族大熔炉,这里有83名在外国出生的球员,而他们也将本国的民族文化带到了比赛场地,带到更衣室并影响着身边的人,当然,这就包括读书文化和美国文化的融合。

在2001年,安德烈基里连科刚到盐湖城时,他经常往更衣室里带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和布尔加科夫的书籍,但他发现大多数队友都喜欢戴上耳机听音乐打发时间,而不是在一起讨论读书心得。于是希望融入集体的他尝试了队友们的休闲方式,希望音乐能和书籍一样有安抚心灵的作用,但最终,俄国人又重拾了旧习惯――在每一场比赛前看一本书,有时甚至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就为了把书看完。

“你得学会忽略别人的看法。”基里连科说道。但当同为俄罗斯人的凯莱洛・费申科来到爵士后,平静的更衣室变得活跃了起来,因为两人经常会因为某本书籍中的分歧,在更衣室里大喊大叫,争论不休。当然,两人争吵的最多因素就是“谁该先看某本书”。吵归吵,“战争”仅局限在两个俄国人之间,毕竟那些书籍都是基里连科的家人从莫斯科给他寄来的俄文版著作。

本赛季得分和上场时间前40位的非美国本土出生球员的数量比十年前多了一倍以上,外国出生的球员在NBA收入排名前15名的已经达到了五位。而随着外籍球员的增多,球员更衣室内的氛围也变得有了些书卷气。

新奥尔良黄蜂队中锋埃梅卡奥卡福的父母都是尼日利亚人,他也是队中的头号文学迷。本赛季他已经读完了六本书,包括科马克麦卡锡的《路》、裘帕拉希里的《疾病解说者》、朱诺特迪亚兹的《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异的一生》等等。“我现在拼命看书是为了弥补去年看DVD所占用的时间,我得重新回到读书的道路上来。”奥卡福说。奥卡福是NBA中少数几个读了四年大学的球员,品学兼优的他还获得了经济学学位。而自从他加盟黄蜂以后,这里就成为了NBA最具文学气息的球队之一。虔诚的克里斯保罗每场比赛前都要翻看《圣经》:达柳斯・桑盖拉则时不时地也翻翻基里连科借他的俄国名著;新西兰人肖恩马克斯最近正在攻读队医给他的《运动科学》(主要原因是他刚刚做完右肩手术)……虽然很多美国出生的NBA球员仍然拿着笔记本电脑、手机,DVD播放器、电视游戏机和iPod打发非比赛时间,但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就受到了国际球员的影响。无论怎样,至少在手中捧上一本书,能让这名球员看起来更有气质。

4

环境的影响

骑士队的立陶宛中锋伊尔戈斯卡斯对军事十分着迷,经常看书看到比赛即将开始;而奥兰多魔术队的老中锋阿多纳尔・福耶尔在每次客场之旅前都要在行李箱中放几本精装书。当然,这与他们从小生存的环境是有关的,大Z的童年没有游戏机可玩,就连电视也才只有两个频道;而出生在小国格林纳丁斯一个小岛上的弗耶尔,他的家乡连电都不通。可见,环境是养成读书习惯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会激励并引导着你的人生步履迈进更高的层次。

其实在多年以前,书籍是NBA球队的标准配备,而球员们的高学历也从侧面证明了读书在球员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菲尔-杰克逊在北达科他大学攻读哲学和心理学学位,并在NBA打了13年球;克里斯达德利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了政治和经济学双学位,在NBA征战了16年;而前纽约尼克斯球星比尔・布拉德利在加入NBA前,在牛津大学读了两年书并获得了罗氏奖学金,退役后,他还当选了美国参议员并连任三届。可以说,是读书让杰克逊得到了10枚总冠军戒指,让布拉德利当上了国会参议员。可见,在那个生活方式单一的年代,读书是球员最主要的休闲方式。

第5篇:适合高中生看的书范文

这是一个近乎被孤立的地方。一处破落的小镇,在长江的尾巴上默数旧街道两旁年纪轻轻的大叶杨。

新镇就在山脚下,象一副杂揉的画卷,落满一片一片的灰尘。在而今的中国,近乎半开发状的小镇上总有一处还看的过去的商业街道。朱黎却不安分享受自家父母给她打造的小镇商品房。或许是因为包子馒头稀饭的叫卖声的不绝于耳,或许薛小扬的家更显清净,遥远。反正自她记事起,她压根儿讨厌现在住的地方。

薛小扬在这儿已经生活了18年。他记忆里的松既似乎就根本没有什么变过。虽然小学写作文的时候老师让他们写《松既的变化》他写的很好,按老师的意思是很有文采。可他总觉得自己是在给任何人吹牛。他不喜欢这里,似乎呆在这儿,只是蛰伏。

由一条弯曲的青石小路走上去,从新镇子的末尾。若是周末的清晨,你一定会看见一个胖乎乎的小子坐在自家坝里抑扬顿挫地念着什么。村里起早的人若无其事地从他身边经过。他们不会来理睬莫白,莫白也不理睬他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莫白就有了晨读的习惯。村里人说这孩子中他爷爷,这村里唯一的秀才。莫白的爸爸便说,那几年的秀才哪能和现在的高中生比。莫白成绩一直很好,小扬却不羡慕,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镇里人都晓得,莫白这孩子倔。那年发廊刚刚在这个小镇兴起,他爸爸莫老大经常背着家里人在那里鬼混。莫白那年应该是上初中吧。有天夜里他爸花天酒地一塌糊涂回来之后,他二话没说,就用一二锅头的酒瓶子砸向莫老大的头上……这些,镇上的老小都知道。小扬问他,咋下的了手。他说这只是战争的手段。

小扬和莫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小扬家就在老镇书店背后。那老镇卖书的中年人是小扬的二爷。小扬不喜欢书。但是常帮莫白借。莫白晚上做梦都想自己变成小扬,有一个卖书的二爷。朱黎是镇上的乖乖女,他家里人是靠长江尾巴里的河沙发的迹。和小扬他们玩的近,暗地里她把小扬叫哥哥,小扬觉得自己长大很多样。朱黎从不这样称呼莫白,她只把那个爱读书的孩子叫笨笨。听起来,还有几分亲切。可是,莫白做梦都想让黎把他叫哥哥,他想保护这个镇上人见人爱的小丫头。那年,莫白看着莫言的《红高粱》。

小扬喜欢初夏的日子。他们三总会在莫白家的院子里玩黎的橡皮绳。这个时候,他们三都是女孩子。不过小扬和莫白总是双腿站得直直的,把橡皮绳给黎绷得紧紧。黎象一位美丽的天使翩然舞动。夕阳的余韵里,他们三构成小镇最真实的风景。

洋槐树的花开始慢慢凋零的时候,这三孩子又开始疯起来。芭蕉叶绿,樱桃籽红。后山有樱桃的人家便是他们最向往的。可是,每次总是空手而归。本探好那家没有人在,却总有有只肥大的黄狗凶狠很地从后门冒出来。

……

转眼,三孩子就快高三毕业了。

友情依旧,却似乎各有心事。

虽然三孩子还是每天一起上学,回家。黎却有意无意地和小扬挨得近近的,听着莫白谈着遥远的打算,偶尔插上一两句鼓励支持的话,然后偷偷瞥一眼小扬。莫白晓得黎给小扬写了信。写着朦胧的爱情诗。小扬看不懂,让莫白帮忙分析。莫白心里漾着阵阵酸楚。他使劲地憋在心底,准备不使任何人看见。莫白笑着说,她或许不该叫你哥哥了。小扬笑了笑,问他,抽烟吗?我从爸那里偷来的。味道应该不错。

莫白看了看门外,然后蹑手蹑脚地过去把门反锁上。小扬兴奋不已地一下躺在莫白的床上,给自己燃了一支。

阳光透过橘绿的窗纱,柔柔地洒在屋内。

小扬一边抽着烟,一边用手摸理着自己枕在莫白小枕头上的头发。哎,你说,留什么发型现在最好?

最好是什么意思啊?

哎1就是好看嘛!……这个你都不晓得

我不是很关心这些……莫白抽了一口烟沉沉地说。

呀!这是什么?小扬从枕头底面抽出一本旧巴巴的书来,阴笑着。

不准看1当莫白明白过来之后蓦地大声嚷了出来。

哎哟……你看这些书啊……我的大才子……哈哈,给你说,你莫那样紧张嘛,我二爷家多得很哟… 小扬看着莫白面红耳赤地看着自己,赶忙又说,我不会给别人说的,你放心嘛。……这些,很正常的。

你…你也看过?

哈哈…… 不是骗你,我知道二爷家有,可我还真的没去看过,你还不了解我?我不喜欢书呀!哈哈……

再给我一支。莫白把烟蒂扔进一个玻璃瓶后,似乎想转开小扬的话题,还问他要了一支烟。是以往,他只抽一支。绝不向他多要。

五月的梅雨总是眷顾着这个小城。雨终日淅沥地下着,湿润的街道若酒醉人的肚子,隐隐透出一丝霉意。路上行人不多,这样的季节,人们喜欢呆在家里,看一辈子都哭不完的电视剧。黎从城里学美术回来,准备参加6月分的高考。按她的理解,走艺术生这条路,或许是进入大学这座伊甸园的捷径。她回来的时候,雨依旧淅沥淅沥地下着,街道四野一片朦胧,两旁是紧闭着的油漆店门。黎看着这一切心里就莫名生出一股厌恶。她特想向着这冷冷的街道吼一声,我回来了。可是,远处,只有伛偻着背挑拣垃圾的老人,其他,一两只土狗或野猫孤寂地踌躇。

她想马上去找小扬,她想把自己在城里的多多少少一口气说给小扬。然而她又想,小扬应该知道自己今天回来的。她在城里的时候就给莫白和小扬通过电话。可是,他们两此刻都消失了一样。

黎拖着沉沉的旅行包,独自走在他们三曾经一同经过的巷子里。迎着清冷的雨丝,她的眼角淌出一股热泪。在一个小小的弯角处,她看见莫白低着头傻傻地呆在那儿。莫白手里握着一把黑绸的伞,双脚不停地在地面上划着。雨并不算大,但也足湿衣。可是他却不着一把伞,任头发被淋的巴乎乎的。黎见他这样,忙问,笨笨,你为什么不打伞呀?……呆在这里做什么?…

莫白慢吞吞地把头抬起来。眼睛红红地看着黎,半晌才说出话来。我知道你今天回来……我给你送伞来又不敢……恩,给你……说完之后,他就把伞塞给黎,没等黎反应过来,他就头也不回地向巷子深处跑去。

高考的时候。又是霏霏雨。

镇上的老人说,今年中学里出不来状元。

湿漉漉的一切,似乎注定要长时留在这里。雨是最坚强的风景。

学校的广播嘶哑地响在午后。高考风尘仆仆地来,水汪汪地离开了。

小扬兜着自己的自行车从学校里突突地驶出来。在校门外的拐角处,他被靠在那里的莫白给叫住了。

考得怎样?

还行吧……你提前交卷了 ,你小子!小扬边停放着自行车,边问莫白。

恩。小扬,我今儿有句话想问问你,你得给我个答案。莫白突然比平素认真多了地说。

小扬看了看他,凝或万分。今天,怎么这样婆婆妈妈的啊?兄弟

莫白没有回答什么。反倒问他,你究竟给不给黎答案?

小扬再也没有嘻笑起来。怔怔地看着莫白。两个人都没有再说什么。

天气终于放晴起来。街头巷尾处处可见挽着偌大篮子卖栀子花的小女孩。这个季节,似乎一切都才复苏。包括青春最后的挣扎。原本,这个季节已是雨季的后期。所有的花开花落,所有的沉浮轮回都得有一个结果来写句号。可是,栀子花的香气却把人们心底最原始的欲望给搅醒了。

莫老大急匆匆地从镇卫生院出来。脸上写满无限疲惫。已经40多岁的人了,走路也见不着灵便。他在一街角的药店买了一包水药,手里提着从街边卤肉店买来的猪杂。心事重重地在来巷里往家的方向走着。……

入夜。远近无尽的狗吠参差不齐地凑和着小镇似乎亘久不变的黑夜。

莫老大一个人使劲地蹲在厕所里,手里捏着皱巴巴的报纸。昏黄的灯光下面,仍然可见他额头上憋出的汗珠。莫老大一个人在里面骂爹骂娘。然后他又自责自己,自责完之后又开始骂镇上那些女人。

莫白坐在自己的屋里,用手把双耳塞住。他现在不知道怎样来和莫老大交流。用二锅头瓶子砸莫老大的日子已经远去。现在,他不知道怎么来把这件事情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最适合的交代。他认为,或许这是自己父亲难以言说的失败。大人们的世界有时的荒唐和无稽或许只有亚当和夏娃才明白。于是,莫白燃了一支香烟。他使劲地抽了一口,又使劲地咳嗽起来。

翌日。天空晴朗无比。莫白双眼红肿,显然他一晚都没有入睡。他洗了一帕脸,用剔须刀把自己的下巴收拾的干干净净。

在去学校的路上,他看见了小扬。正准备和他打招呼,黎却从那个巷口出来。莫白顿时躲进巷子的后头。长长地舒了一大口气。

学校里闹哄哄的。高三年级的学生仿佛是出笼的鸟。四处唧唧喳喳。莫白一个人低着头在走廊上往教室走去。教室的门大大咧咧的开着,里面零散坐着几个同学。莫白似乎不认识他们一样径直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今天是宣布高考成绩的日子。同学们的心里都揪得紧紧的。不敢期待什么,却又不想错过什么。闲聊或许是最为妥帖的消遣等待的方式。人都有一怪,喜欢用别的方式来转移现时遇到的挫折或者不顺心。这是最高级动物的最聪明之处。

班主任来了。看的出来他意气风发。这样的表情打上高三以来莫白就没有从这老头脸上见过。久违的幸福。但愿予给在教室里的每一个人。莫白静静的想着。突然被身后冷冷的一拳给惊回神来。待他转过头去却看见了黎若春日梨花般的笑脸。他一下觉得这是天大的幸福,一瞬间的温暖。小扬从他屁股后面探出头发蓬松的脑袋。嬉笑着说,晓得成绩了吗?莫白回过头来,老师在那里,还没说。

小扬和黎就在莫白身旁的空位坐了下来。若是往常,莫白会和他们胡乱吹上几句。但是今天,他自己觉得心里被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样,自己在他两面前举手投足都不自然。于是只得趴在课桌上佯装睡觉。这个时候班主任开始兴奋无比地说着同学们成绩的事儿了。莫白听明白一句话,就是老师这三年来没有白陪你们走过。这是毕业班老师最直接和常用的客套话。蜡烛一生,春蚕几载。确实在这个时候需要为自己讨功邀赏。

莫白装睡半天,却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小扬倒是口上有名,说是进了城里那所师范。黎上了专科线。其他的一切,就没有听到什么了。最后来,他真的睡过去了一样。

第6篇:适合高中生看的书范文

一、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充分考虑个人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设立一个或几个恰当的职业目标,制定通往目标前进的教育、培训和求职计划,并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

通过这个定义,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五个要素:知己(了解自己各方面条件)、知彼(了解外部环境条件)、选择决策(根据自己和外部环境做出选择,设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行动。

对于高中毕业生而言,最迫切的职业规划是关于大学和专业的选择。依照上述五个要素,高中生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最核心的三个步骤为:了解自己、了解大学和专业、做出选择。

1. 了解自己。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高中生须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四个最核心的要素,以进行专业选择与定位。

2. 了解大学和专业。这是高中生进行学校和专业选择时的最大“软肋”。通常,我们需要了解大学的生活、环境、特点,专业的学习任务、内容安排、辅修课程、专业的录取情况、专业的就业情况、相关职业的具体情况等等。

3. 选择决策。在分析自己心理特点和专业的情况后,根据适合度进行专业选择;再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如学习成绩、生源地等)选择大学。

二、 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人,即使他们有巨大的力量与潜能,也很容易把精力放在小事情上,小事情使他们忘记了自己本应做什么。规划能助你集中精力,有助于尽可能大的发挥潜力,英国盲人大臣布伦克特奋斗成功的事例就是最好的榜样。

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提供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如果你的规划是具体的,规划的实施结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你就可以根据规划的进展情况评价你目前取得的成绩。

当然,规划的作用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它的许多作用只有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慢慢体会。如今,许多职场新人频繁跳槽、转行的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当年高考填报专业时的轻率。在某种程度上说,高考前做好规划,其重要性尤胜于高考。

(一) 专业学习与个性心理特点

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选择高校及专业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分数的要求,还要考虑自己的个体心理特点,包括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四个方面。也就是说,要看看自己喜欢学什么,能够学什么以及适合学什么。

1. 专业学习与兴趣

人只有在从事其最有兴趣的学习或工作时,其投入才最自觉、效率才最高。而在大学设置的专业中,有的专业与数据、观念打交道比较多,有的与人打交道比较多,有的则需要做实验,还有的要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所以学生的兴趣要与专业相适应,不能有太大的冲突,这样学习起来才会有较大的动力和较高的效率。

对于即将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自己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学习,那么怎样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接下来这个测验即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本测验将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从而为选择专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请根据你对每一题目的第一印象作答,不必仔细推敲,也不必考虑是否具有相应的技能,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回答题目根据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来判断,与你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用“是”表示,记2分;不符合的用“否”表示,记0分;难以回答的用“?”表示,记1分。对那些你没有机会从事的工作,你也可以在“假设”从事过这些工作的情况下做出判断。

A. 技能型条目

(1)你曾经将钢笔全部拆散加以清洗并能独立地将它装起来吗?

(2)你会用积木搭出许多造型吗?或小时候常拼七巧板吗?

(3)你在中学里喜欢做实验吗?

(4)你对一些动手较多的技术工作(如电工、修钟表、印照片、织毛线、绣花、剪纸等)很感兴趣吗?

(5)当你家里有些东西需要小修小补时,常常是由你来做吗?

(6)你常常偷偷地去摸弄不让你摸弄的机器或机械(诸如打字机、摩托车、电梯、机床等)吗?

(7)你是否深深体会到身边有一把镊指钳或老虎钳等工具,会给你提供许多便利?

(8)看到老师傅在做活,你能很快地、准确地模仿吗?

(9)你喜欢把一件事做完后再做另一件事吗?

(10)做事情前,你经常害怕出错,而对工作安排反复检查吗?

(11)你喜欢亲自动手制作一些东西,从中得到乐趣吗?

(12)你喜欢使用锤子、斧头一类的工具吗?

(13)如果掌握一门手艺,并能以此为生,你会感到非常满意吗?

(14)你曾经渴望当一名汽车司机吗?

(15)小时候,你经常把玩具拆开,把里面看个究竟吗?

(16)你喜欢修理自行车、电器一类的工作吗?

(17)你喜欢跟各类机械打交道吗?

(18)你亲手制作或修理的东西经常令你的朋友满意吗?

B. 研究型条目

(1)你对电视或单位里的智力竞赛很感兴趣吗?

(2)你经常到新华书店或图书馆翻阅图书(文艺小说除外)吗?

(3)学生时代你常常会主动地去做一些有趣的习题吗?

(4)你对一件新产品或新事物的构造或工作原理感兴趣吗?

(5)当有人向你请教某事物如何做时,你总喜欢讲清内部原理,而不仅仅是操作步骤吗?

(6)你常常会对一件想知道但又无法详细知道的事物想像出它是什么或将怎么变化吗?

(7)看到别人在为一个有趣的难题争论不休时,你会加入进去或者独自一人思考,直到解决为止吗?

(8)看推理小说或电影时,你常常分析推理谁是罪犯,并且这种分析时常与最后结果相吻合吗?

(9)你喜欢做一些需要运用智力的游戏吗?

(10)相比而言,你更喜欢独自一人思考问题吗?

(11)你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吗?

(12)你经常不停地思考某一问题,直到想出正确的答案为止吗?

(13)你喜欢抽象思维的工作吗?

(14)你喜欢解答较难的问题吗?

(15)你喜欢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吗?

(16)你能够做那种需要持续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吗?

(17)你喜欢学数学吗?

(18)如果独自在实验室里做长时间的实验,你能坚持吗?

C. 艺术型条目

(1)你对戏剧、电影、文艺小说、音乐、美术等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较感兴趣吗?

(2)你常常喜欢对文艺界的明星品头论足吗?

(3)你参加过文艺演出、绘画训练或经常写写诗歌、短文吗?

(4)你的朋友经常赞扬你把自己的房间布置得比较优雅并有品位吗?

(5)你对别人的服装、外貌以及家具摆设等能做出比较独特的评价吗?

(6)你认为一个人的仪表美主要是为了表现一个人对美的追求,而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或羡慕吗?

(7)你觉得工作之余坐下来听听音乐,看看画册或欣赏戏剧等,是你最大的乐趣吗?

(8)遇到有美术展览会、歌星演唱会等活动,你常常去欣赏吗?

(9)音乐使你陶醉吗?

(10)你喜欢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吗?

(11)你喜欢不时地夸耀一下自己取得的成就吗?

(12)你喜欢做戏剧、音乐、歌舞、摄影等方面的工作吗?

(13)你能较为准确地分析美术作品吗?

(14)你爱幻想吗?

(15)看情感影片或小说时,你常禁不住眼圈红润吗?

(16)当接受一项新任务后,你喜欢以自己独特的方法去完成它吗?

(17)你有文艺方面的天赋吗?

(18)与推理小说相比,你更喜欢言情小说吗?

D. 社会型条目

(1)你常常主动给朋友写信或打电话吗?

(2)你能列出五个你自认为够朋友的人吗?

(3)你很愿意参加学校、单位或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种活动吗?

(4)你看到不相识的人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去帮助他,或向他表示同情与安慰吗?

(5)你喜欢去新场所活动并结交新朋友吗?

(6)对一些令人讨厌的人,你常常会由于某种理由原谅他、同情他甚至帮助他吗?

(7)有些活动,虽然没有报酬,但你觉得这些活动对社会有好处,就积极参加吗?

(8)你很注意你的仪容风度,这主要是为了让人产生良好的印象吗?

(9)大家公认你是一名勤劳踏实、愿为大家服务的人吗?

(10)旅途中你喜欢与人交谈吗?

(11)你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吗?

(12)你很容易结识同性朋友吗?

(13)你乐于解除别人的痛苦吗?

(14)对于社会问题,你很少持中立的态度吗?

(15)听别人谈“家中被盗”一类的事,很容易引起你的同情吗?

(16)你通常不喜欢一个人独处吗?

(17)在工作中,你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吗?

(18)和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你经常能找到恰当的话题吗?

E. 经营型条目

(1)当你有了钱后,你愿意用于投资吗?

(2)你常常能发现别人组织活动时的某些不足,并提出建议让他们改进吗?

(3)你相信如果让你去做个体户,一定会成为富裕户吗?

(4)你在上学时曾经担任过某些职务(诸如班干部、课代表等)并且自认为干得不错吗?

(5)你有信心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吗?

(6)你对一大堆的数字感到头疼吗?

(7)做一件事时,你常常事先仔细考虑它的利弊得失吗?

(8)在别人跟你算账或讲一套理由时,你常常换一个角度考虑,而发现其中的漏洞吗?

(9)你曾经渴望有机会参加探险吗?

(10)你认为在管理活动中以个人的意志影响别人的行为是很必要的吗?

(11)如果待遇相同,你宁愿当一名商品推销员,而不愿当一名机关办事员吗?

(12)当你开始做一件事后,即使碰到再多的困难,你也执着地干下去吗?

(13)你总是主动地向别人提出自己的建议吗?

(14)你更喜欢自己下了赌注的比赛或游戏吗?

(15)和不熟悉的人交谈对你来说毫不困难吗?

(16)和别人谈判时你不愿放弃自己的观点,是吗?

(17)在集体讨论中你不愿保持沉默,是吗?

(18)你不愿意从事虽然工资少但是比较稳定的职业,是吗?

F. 常规型条目

(1)你能够用一两个小时坐下来抄写一份你不感兴趣的材料吗?

(2)你能按领导或老师的要求尽自己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吗?

(3)无论填报什么表格,你都非常认真吗?

(4)在讨论会上,如果不少人已经讲的观点与你的不同,你就不发表自己的观点了吗?

(5)你常常觉得在你周围有不少人比你更有才能吗?

(6)你喜欢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而不喜欢做那些要自己动脑筋摸索着干的事吗?

(7)你喜欢做那些已经很习惯了的工作,同时最好这种工作责任小一些,工作时还能聊聊天、听听歌曲吗?

(8)你经常将非常琐碎的事情整理好吗?

(9)你总留有充裕的时间去赴约吗?

(10)对别人借你的和你借别人的东西,你都能记得很清楚吗?

(11)你喜欢经常请示上级吗?

(12)你喜欢按部就班地完成要做的工作吗?

(13)对于急躁、爱发脾气的人,你仍能以礼相待吗?

(14)你是一个沉静而不易动感情的人吗?

(15)你喜欢把一切安排得整整齐齐、井井有条吗?

(16)你经常收拾房间,保持房间整洁吗?

(17)你办事常常思前想后吗?

(18)每次写信你都要好好考虑,写完后至少重复看一遍吗?

结果统计

请你将上述六个部分答题结果的得分填入下表:

如果你在某一部分的得分明显高出其他部分,说明你属于该种典型类型的人。如果得分比较接近,说明你的职业兴趣具有综合性。一般来说,综合性的职业兴趣特征在生活中居多,那么怎么确定自己的综合职业兴趣特征呢?依次列出得分最高和得分次高的两个兴趣类型的代号()()。 例如,一个被测对象得分最高的是R类型,得分次高是I类型,那么这位被测对象的兴趣特征是(R)(I)技能研究型。然后,就可以依据这个类型代号在下面职业兴趣类型表中进行查阅,从而得知自己的主要职业兴趣。

2. 专业学习与能力

A. 能力的分类

能力是指人成功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能力的表现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在很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能力,例如,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等。体现于职业活动的一般能力主要有:言语能力、数学能力、逻辑推理、空间关系、机械能力、知觉速度、手指及手臂的灵活性等。

(2)特殊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在特定的专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如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绘画能力等,是某些职业的必备能力。如专门从事纺织或染色工作的人,要求能够分辨出常人分辨不出的颜色来;从事教学的老师,要求言语能力高出平常人;而音乐家们的音乐辨识能力对他们而言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之一。

B . 怎样看待能力

专业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尽相同。有的专业对逻辑思维能力、数理推理能力要求比较高,比如理工科专业;而有的专业对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要求比较高,比如文史类、管理类专业。同样对于个体来讲,能力拥有优势与弱势之分,在每个个体身上有一些能力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有些能力是处于次要地位的。所以个体要争取使自己擅长的能力与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尽量保持一致,扬长避短。

3. 专业学习与个人气质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通常所说的“秉性”,就是一个人的气质、个性。气质具有天赋性,它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比如有的婴儿安详文静,胆小怕生,有的婴儿则天性活泼,见人就笑,不认生。气质在天赋上虽具有稳定性,但在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下,随着自身修养的增强,特别是随着性格的成熟,气质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气质还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例如,有的人脾气暴躁,易动感情;有的人则沉着冷静,不动声色;有的人反应迅速敏捷,活泼好动;有的人反应较迟钝,行动缓慢稳重。

专业有专业的特性,个体有个体的特点,个体的性格气质特征与不同的专业应该相适合,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适合选择热门的专业进行攻读。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你可以测试一下,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种气质,有的放矢地进行专业选择。

下面60道题,可以帮助你大致确定自己的气质类型,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很符合、比较符合、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比较不符、完全不符合”五个答案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很符合2分,比较符合1分,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0分,比较不符合-1分,完全不符合-2分。

题目:

1. 做事力求稳妥,一般不做无把握的事。

2. 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想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才痛快。

3. 宁可一个人干事,不愿很多人在一起。

4. 到一个新环境很快就能适应。

5. 厌恶那些强烈的刺激,如尖叫、噪音、危险镜头。

6. 和人争吵时总是先发制人,喜欢挑衅。

7. 喜欢安静的环境。

8. 善于和人交往。

9. 羡慕那种善于克制自己感情的人。

10. 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制度。

11. 在多数情况下情绪是乐观的。

12. 碰到陌生人觉得很拘束。

13. 遇到令人气愤的事,能很好地克制自我。

14. 做事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15. 遇到问题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16. 在人群中从不觉得过分拘束。

17. 情绪高昂时,觉得干什么都有趣;情绪低落时,又觉得什么都没意思。

18. 当注意力集中于一事物时,别的事很难使我分心。

19. 理解问题总比别人快。

20. 碰到危险情境,常有一种极度恐惧感。

21. 对学习、工作、事业怀有很高的热情。

22. 能够长时间做枯燥,单调的工作。

23. 符合兴趣的事情,干起来劲头十足,否则就不想干。

24. 一点小事就能引起情绪波动。

25. 讨厌做那种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

26. 与人交往不卑不亢

27. 喜欢参加热烈的活动。

28. 爱看感情细腻、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学作品。

29. 工作学习时间长了,常感到厌倦。

30. 不喜欢长时间谈论一个问题,愿意实际动手干。

31. 宁愿侃侃而谈,不愿窃窃私语。

32. 别人总是说我闷闷不乐。

33. 理解问题常比别人慢些。

34. 疲倦时只要短暂的休息就能精神抖擞,重新投入工作。

35. 心理有话宁愿自己想,不愿说出来。

36. 认准一个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7. 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疲倦。

38. 做事有些莽撞,常常不考虑后果。

39. 老师讲授新知识时,总希望他讲得慢些,多重复几遍。

40. 能够很快地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41. 做作业或完成一件工作总比别人花的时间多。

42. 喜欢运动量大的剧烈体育运动或参加各种文艺活动。

43. 不能很快地把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上去。

44. 接受一个任务后,就希望能把它迅速解决。

45. 认为墨守成规比冒风险强些。

46. 能够同时注意几件事物。

47. 当我烦闷的时候,别人很难使我高兴起来。

48. 爱看情节起伏跌宕、激动人心的小说。

49. 对工作抱认真严谨、始终一贯的态度。

50. 和周围人的关系总相处不好。

51. 喜欢复习学过的知识,重复做能熟练做的工作。

52. 希望做变化大、花样多的工作。

53. 小时候会背的诗歌,我似乎比别人记得清楚。

54. 别人说我“出语伤人”,可我并不觉得这样。

55. 在体育活动中,常因反应慢而落后。

56. 反应敏捷、头脑机智。

57. 喜欢有条理而不甚麻烦的工作。

58. 兴奋的事情常使我失眠。

59. 老师讲新概念,常常听不懂,但是弄懂了以后很难忘记。

60. 假如工作枯燥无味,马上就会情绪低落。

记分:

胆汁质型得分:2、6、9、14、17、21、27、31、36、38、42、48、50、54、58的得分之和。

多血质型得分:4、8、11、16、19、23、25、29、34、40、44、46、52、56、60的得分之和。

粘液质型得分:1、7、10、13、18、22、26、30、33、39、43、45、49、55、57的得分之和。

抑郁质型得分:为3、5、12、15、20、24、28、32、35、37、41、47、51、53、59的得分之和。

A. 如果您在四种气质类型中某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得分都超过20分,则为典型的该气质。如,胆汁质得分超过20分,则为典型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得分都超过20分,则为典型的粘液―抑郁混合型。

B. 如果某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得分在20分以下,10分以上,其他各项得分低于10分,则为该项的一般气质。如一般多血质;一般胆汁―多血混合型。

C. 若各项得分均在10分以下,但某项或某几项得分较其余项要高(相差5分以上),则为略倾向与该气质或几项的混合。如,略偏粘液质型;多血质―胆汁质混合型。其余类推。

一般来说,正分值越高,表明测试者的该项气质特征越明显,反之,分值越低或越负,表明越不具备该项气质特征。

A. 多血质(活泼型)

(1)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2)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

(3)典型表现:多血质又称活泼型,敏捷好动,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里不感到拘束。在工作学习上富有精力而效率高,表现出机敏的工作能力,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在集体中精神愉快,朝气蓬勃,愿意从事合乎实际的事业,能对事业心向神往,能迅速地把握新事物,在有充分自制能力和纪律性的情况下,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兴趣广泛,但情感易变,如果事业上不顺利,热情则可能消失,减退速度与投身事业一样迅速。从事多样化的工作往往成绩卓越。

合适职业:多血质气质类型的人适合从事与外界打交道、灵活多变、富有刺激性的工作,如外交、管理、记者、律师、驾驶员、运动员等。他们不太适合做过细的、单调的机械性工作。

B. 胆汁质(兴奋型)

(1)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强;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控制力弱;反应快但不灵活。

(2)心理特点:坦率热情;精力旺盛,容易冲动;脾气暴躁;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感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

(3)典型表现:胆汁质又称不可遏止型或战斗型。具有强烈的兴奋过程和比较弱的抑郁过程,情绪易激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暴躁而有力;在语言上,表情上,姿态上都有一种强烈而迅速的情感表现;在克服困难上有不可遏止和坚韧不拔的劲头,而不善于考虑是否能做到;性急,易爆发而不能自制。这种人的工作特点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埋头于事业,也准备去克服通向目标的重重困难和障碍。但是当精力耗尽时,易失去信心。

适合职业:管理工作、外交工作、驾驶员、服装纺织业、餐饮服务业、医生、律师、运动员、冒险家、新闻记者、演员、军人、公安干警等。

C. 黏液质(安静型)

(1)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低;外部表现少;情绪具有稳定性;反应速度快但灵活。

(2)心理特点: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外部动作少而缓慢。

(3)典型表现:这种人又称为安静型,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由于这些人具有与兴奋过程向均衡的强的抑制,所以行动缓慢而沉着,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不为无所谓的动因而分心。粘液质的人态度持重,交际适度,不作空泛的清谈,情感上不易激动,不易发脾气,也不易流露情感,能自治,也不常常显露自己的才能。这种人长时间坚持不懈,有条不紊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其不足是有些事情不够灵活,不善于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惰性使他因循守旧,表现出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具有从容不迫和严肃认真的品德,以及性格的一贯性和确定性。

适合职业:外科医生、法官、管理人员、出纳员、会计、播音员、话务员、调解员、教师、人力人事管理主管等。

D. 抑郁质(抑郁型)

(1)神经特点:感受性高;耐受性低;随意反应低;情绪兴奋性高;反应速度慢,刻板且不灵活。

(2)心理特点:沉静、对问题感受和体验深刻;持久;情绪不容易表露;反应迟缓但是深刻;准确性高。

(3)典型表现:有较强的感受能力,易动感情、情绪体验的方式较少,但是体验的持久而有力,能观察到别人不容易察觉到的细节,对外部环境变化敏感,内心体验深刻。

适合职业:校对、打字、排版、检察员、雕刻工作、刺绣工作、保管员、机要秘书、艺术工作者、哲学家、科学家。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都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有些人精力充沛,工作有激情,但他们的注意力可能不够稳定,兴趣容易转移;有些人在工作中耐受力较差,容易疲劳,情绪消极,但通常感情细腻,善于观察细节。所以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取得成就的高低,从事同一职业活动可以有不同的气质类型,而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从事不同的职业活动,只是会有不同的表现。对待自己的气质可以是改进消极方面,而不是要改变自己的气质类型。

4. 专业学习与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有的人宽以待人,对人热情、真诚;有的人对人尖刻、虚伪;有的人严于律已、谦虚谨慎;有的人则自高自大、盛气凌人;有的人遇到危险和困难时,勇敢无畏;有的人则怯懦退缩。这些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

那种属于一时的、情境性的、偶然的表现,不能构成人的性格特征。一个人在一次偶然的场合表现出胆怯的行为,不能据此就认为这个人具有怯懦的性格特征。一个人在某种特殊条件下,一反常态地发了脾气,也不能据此就认为这个人具有暴躁的性格特征。只有那些经常的、一贯的表现才会被认为是个体的性格特征。

A. 性格与能力、气质的关系

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人的性格是后天获得的一定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的表现,是客观的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以,性格有好坏之分,在性格特征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思想道德品质。正因为如此,在各种个性特征中,性格最能表征个性的差异,它是个性中最具核心意义的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气质、能力的表现特点与发展方向。

B. 性格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培因等人根据理智、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把人的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理智型的人,通常以理智来评价周围发生的一切,并以理智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动;情绪型的人,言行举止易受情绪左右,情绪体验深刻强烈,好感情用事;意志型的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和较强的自制力,除了上面三种典型的性格类型,还有一些中间型,如理智―意志型。

C. 性格测量

测量一个人的性格,常用有两种方法,一个行为评定法,即周围人对个体的评定,另一个测量法,即用科学的方法对个体进行综合打分。

(1) 行为评定法

教师了解学生的性格,父母了解子女的性格,大都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简便易行,不为被试者所注意,因而这样得到的性格评定,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但是,用这种方法也有一些缺点,首先它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其次,易受评定者个人因素的影响,要做到高度一致、客观评价是比较困难的。

行为评定也可以通过自然实验方法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创设某种实验情境,主动引起被试在相应情境下的行为,然后通过行为分析对性格作出鉴定。

前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曾设计了一个“拾柴火”的实验,研究者为40名保育院的孩子安排了这样一个实验情境:一天夜晚,在孩子们的住房附近堆放了一堆湿柴,而在远处山沟里堆放着许多干柴。研究者要求孩子们拾回干柴生火取暖。结果,小部分孩子跑到山沟里拾回干柴,而多数人不敢走远,只把近处的湿柴抱了回来。也有一部分孩子对布置的任务有抵触情绪,他们继续留在屋里,并说些抱怨的话。

根据孩子们在实验情境中的行为,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特征,有的勇敢,有的胆怯、动摇,甚至有点怨天忧人。孩子们事先并不了解研究者的意图,他们的行为较为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2) 量表法

量表法,也叫问卷法,它的特点是向被试者提出一系列经过标准化的问题,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情况作出回答。由于选定的问题与人的性格特点有关,因此通过分析被试的答案就可以对他们的性格特点作出评定。但是,被试的回答是主观的回答,有真、有假,也可能有意回避一些问题。在有些量表中,编制一些题目来测试被试回答的可靠性。量表法可以个别测验也可以团体测验。国内外目前常用的量表测验主要是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

该问卷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撒韦和心理治疗学家麦金利编制的,因为它可以同时测量多种特质,因此称为“多相”人格问卷。该问卷经过几十年的应用和修订,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广泛应用的个性问卷。

(二) 个性心理特点与其他因素的平衡

了解了个体心理特点后,怎么来应用这样的结果呢?如何来平衡心理特点与学业成绩、专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呢?这些是做完心理测验以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如果完全忽略心理特点,以后有可能会出现学非所愿,学习缺乏动力的情况。也并不是说不符合自己的兴趣、能力或者性格,就一定学不好,事实是在你有条件选择既符合自己的喜好、又有能力去学并且适合自己性格的专业,那么就尽量去做这样的决策。而把心理特点作为唯一考虑的因素,也不太现实,毕竟填报高考志愿还要考虑学业成绩、生理特点、家庭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如果几方面比较协调,那就最好不过了,但通常总会有些冲突,比较稳妥的做法是:根据自我心理特点,排除少量感觉非常不适合、不喜欢的专业,其余均可视作比较适合或可以适应的专业,然后参照其他因素做进一步选择。如有些专业对社会性要求很高,这意味着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经常和人打交道,如果学生非常内向,极不喜欢与人交往,而乐于操作仪器设备,就要尽量避免选择对社会性要求较高的专业。

估一估自己的学业成绩、生理特点,测一测自己的心理特征,想一想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你能大体确定一些选择目标吗?如果不能确定,也无需着急,可以着手高校及专业信息的收集,你的目标也许就在对更多信息的收集和了解中出现了。

1. 争挤热门

考取热门专业是很多考生梦寐以求的。于是社会上相继出现了英语热、计算机热、经济热、建筑热(理工类)等“专业热”;而另一方面则是师范、“农林水地矿油”等“冷专业”。

出现“热门”专业不足为奇。因为社会也许在某一时期对某种专业人才处于紧缺状态,大量需求。这既满足了社会对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使毕业生各得其所。这种热是正常的、理性的热。但是,有时候在开始尚属正常的“热”,由于大多数人不断推波助澜,会走向极端,使这种“热”脱离社会需求,产生种种弊端。热门专业的人才一旦过多过滥,就不再是“紧俏商品”,而成为廉价的处理品乃至积压滞销产品。

小张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计算机系,但不到两个多月就发现自己很不适应这个专业――虽然他能完成高等数学、计算机编程的课程学习,但总不能像别的同学那样对专业津津乐道,甚至感觉索然无味。通过测试发现,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太强,而社会交往动机却比较强,与人打交道令他兴奋,并得心应手。问及当初为什么报考计算机专业时,他回答说:同学都说计算机是热门,我的成绩好自然要争先报考。经过详细诊断和访谈后,老师建议他学习应用心理学或管理学。他目前利用业余时间旁听工商管理的课,并在学校学生会任了职,最近他打算本科毕业后读工商管理硕士。至于现在所学的计算机课程,他认为努力应付及格就满足了。

这种现象,在大学比较普遍,原因在于高考填报志愿时,一味地追求热门。其实,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就是热门专业。而勉强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既浪费时间,也浪费教育资源。

2. 高薪倾向

许多考生和家长特别重视专业的“前景”,他们认为的“前景”就是学这个专业今后能够挣大钱,如通讯、计算机、法律、医学等。的确,在这个时代,谁不愿意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获得应有的高收入呢?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但如果仅仅以高薪导向去选择专业,往往事与愿违。

案例:

有一家庭,有两个女儿,姐姐先考上了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去了一家日本公司,做高级软件工程师,月薪1万。轮到妹妹考大学了,父母就逼她也像姐姐一样报考计算机专业。虽然妹妹心里不愿意,但也不知道该学什么好,就同意了父母的意见。直到现在学到了三年级,才越来越觉得学不下去,一回到家就和父母发脾气,甚至一年多不想和父母说话。排除了其它原因后,我们才了解到其实妹妹的对文学的爱好非常强,而且艺术创造力也很强。然而父母却告诫她搞文学没出路,应该学理科,这样就可以像姐姐一样有较好的前途。结果由于大学计算机课程繁重,只能勉强维持及格,让她感到无脸面对老师和同学,而对于文学的爱好也逐渐消磨殆尽。

其实即使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计算机行业领域之外仍然有不少高含金量的行业,其从业者的薪水并不逊色,如在网站做编辑和美工设计的人,和网络技术人员的薪水不相上下。

对于将来能挣大钱的“专业”,我们必须辨证地看待。如果自己的潜能不是在这个方面,即使勉强做了,也可能因为自己的水平不够而拿不到这个职业的最高薪水。而符合他潜能发展的专业,也许收入暂时不是很高,但如果在这个领域表现出色,薪水同样会不低。更重要的是他愿意把它做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再苦也觉得乐。

3. 家长包办

案例:

小王填报志愿时,全家八个人广泛搜集信息,几乎每周碰面讨论,去什么地方、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等,最后达成共识――报考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列出的理由也让小王心服口服。入学半年后,随着对财政学专业的深入学习了解,她感觉到现在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今后也不想从事这个职业。第二学期,她突然产生了退学重考的念头。家人知道后,赶到北京做工作无效。其实小王内心深处更喜欢有创意的工作,职业指导老师建议她学习广告学或艺术设计,她说这正是她向往已久的专业。

为什么一家八个人为她作参谋仍没有找到适合她的专业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众多的人都是从外在的因素考虑,唯独没有考虑她自身的感受。可能有些家长认为他们经过风雨,见过世面,了解社会,懂得人生,只有他们才能为孩子设计一条光明大道。有些父母把儿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和“光宗耀祖的工具”,习惯于支配孩子的一切。但正确的做法是父母更多地分析子女的兴趣、能力、个性特征等,多和子女沟通,在此基础上共同做出决定。

4. 盲目攀比

文理科分班时,不少优秀学生,本来喜欢文科,但看到成绩好的学生都报了理科,就感到自己如果学文科就低人一等,于是盲目地选报了理科。有些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总盯着那些和自己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他们报什么志愿,自己也报什么志愿。这种虚荣心和自尊心交织起来的心态,很容易忽视自己真正的内在优势或潜力,忽视自己追求的目标。所以这样的学生,眼光一定要开阔,一定要反复问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考上大学不是给别人看的。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要慎重考虑自己一生的发展方向,切不可把自己的选择当成炫耀的资本,要想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必需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

5. 名校倾向

在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时,名牌大学容易打开招聘大门,而一般大学在同样竞争条件下就显得困难些。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很多人在报考时,一门心思奔名校而去,甚至不惜重读一年。不能否认名牌大学不管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是很具优势的。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的确有利于成才。如果名牌大学有适合自己的专业,又有能力考上,我们应该鼓励考生去追求。

然而有一部分考生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了挤进名牌大学而放弃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专业,屈就于自己不喜爱、不擅长的专业。这种盲目地追求名牌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我们要立足于社会,不可能靠“名”来获得一切,而要靠我们所学的专业和能力打天下,任何单位在用人时都不会只问学校而不管专业和能力。牌子是表面上的虚名,专业才是实质上的本领。因此,首要的是选择一个好专业,使你既有兴趣,又学有所长,将来有一份好职业,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要多从未来着眼,不可为图眼前的虚名而葬送了自己的未来。

案例:

一位北京的考生成绩在班上是前10名,他有问鼎北大、清华的实力,但是那样就有可能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几番考虑后他决定放弃北大、清华,选择北京邮电大学,这样他可以攻读自己喜欢的通讯工程系的电讯专业。他是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的:“上了好专业更有实际意义。”

应该说这是一个理智的、值得赞赏的态度。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他是否作出了适合的选择及是否努力。因此在这里告诫即将走入大学校门的考生们,要懂得成才是一个超越学校的概念。学校阶段所受的教育是短暂的,学校期间的成才是一种浅层意义上的成才,只有在社会上发挥了作用,创造了价值,那才是深层意义上的成才。

就学于名牌大学不必骄傲,就学于非名牌大学也不必自卑,成才与否全靠自己。

6. 望文生义

选择报考专业的前提是准确地知道专业是什么。可是现实中很多学生和家长,仅仅是拿着白皮书对着各个专业名词望文生义。现在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一字之差也可能完全不同。

案例:

小张在招生目录中看到了城市管理、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以为都属在办公室参与管理的工作,没有太大差异就填报了城市规划。其实这三个专业看起来都有城市,但其所涉及的内容却差别很大。城市管理培养目标是要成为未来公共事务决策和运营管理的专业人士,可以说是属于管理学范畴,毕业后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则要学习包括地质学、地图学遥感应用等科目,更偏重于地理科学,毕业后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城市规划专业则要学习一大堆建筑类课程,更侧重于建筑物的规划,偏于建筑类的课程较多,毕业后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一个人究竟能否在大学期间念上他所钟爱的专业其实还靠其他许多方面的因素,但至少不要只根据一本名录来做出决定,尤其是当一些专业的字面意思很容易被理解错或出现“形似神不似”“同名不同实”的情况时。对于一个专业除了看名称外,你至少还需要知道:这一专业处在什么位置、属于文、理、工、商等等哪个大类、有什么“母子”或“兄弟姐妹”专业、这一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什么、专业课程是什么、选修课程是什么等。

7. 兴趣至上

在选择专业时,我们常常看到许多考生把兴趣做为唯一的报考原则,认为只要感兴趣,就一定能学好。其实高中阶段我们的兴趣尚在形成之际,其特点是表面化、不稳定、易受到别人影响。有人会因为某个重要人物的影响,如老师、电影明星,使他产生对某种学科的兴趣,还有人会因为社会一时流行的某种时尚(如互联网)引起他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而立刻产生要报考它的愿望。

案例:

有个化学系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了食品质量检测部门做技术员。按常理,专业对口应该很合适的,然而工作不到半年就想跳槽,问其原因,在大学期间一直都不喜欢化学,再深究细问,原来高中阶段特别喜欢高中化学老师,老师也很器重他,高考化学成绩也不错,所以顺理成章地报考了化学系,上了大学后才逐渐发现,整天和化学试剂、化学实验打交道,令他厌烦,虽然是化学课代表,老师也一样喜欢他,但再也提不起对化学的兴趣了,而是将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政治学方面,且对学生会的工作非常热心。在他看来如果一辈子做技术或研究工作简直不太可能。

第7篇:适合高中生看的书范文

那接下来,还得补点啥?

我们可能对这类蕴藏着商业目的的说辞早已厌烦,也不会轻易就掏出腰包。若真是出现了某些症状,或是怀疑自己营养不良,则应当去看医生。

补是因为缺,补是为了茁壮成长。上面讲的缺钙、贫血等都会有一些明显的症状,从而提醒我们去做相应的治疗;但是,生活中有一类缺乏症,人们却很难意识到。

有的人像鸵鸟一样只知埋头苦干,却不懂得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别说如何去投资理财,如何钱生钱;有的人过分强调储蓄,像守财奴一样不惜以牺牲生活水准为代价,看起来财富尽在掌握中,实则不懂得钱的道理;有的人财源滚滚,但却挥霍无度,没什么保障的观念,并且把自己对钱的理解潜移默化地传给下一代。

这些人缺的正是财商―理财的智慧和能力。他们缺少财商,但丝毫没有意识到;他们财商比较低,偏重于某一项才能,但从未想过均衡发展。

通常认为,财商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前者在认识层面,后者是执行层面。

至于理财观念,具体包括储蓄观、消费观、投资观、保障观等,这些是最基本的对金钱的看法和认识,构成了衡量财商的几个关键因素,也是以后执行能力的一个基础。

对多数人来说,理财观念的形成大都是从童年开始的。在中国,很少有人在小时候接受过系统、正规的财商教育,而多是父母、师长的言传身教。

尽管不同年代的人接受的财商教育不尽相同,在储蓄、消费、投资等方面的认识也差异很大;但从整体而言,由于受传统财富理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又表现出很多的共性:重储蓄,量入为出,缺少保障意识等。

显然,中国人的财商教育是优势与不足并存的。可以说,很多中国人缺少财商。

回到人们常说的那句老话,“缺什么补什么。”

如此看来,“补点财商”也将成为今天的流行语。

沈勇

北京普天纳天成理财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研究员 吴雪征

建设银行北京分行资深客户经理 刘娟

北京普纳天成理财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资深理财师 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财商“体检”

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这些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不同年代出生的人,所接受的财商教育不尽相同,其营养状况也有所差异。

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按不同的出生年代为区分标准,分别选择个案进行采访,看他们是如何接受理财教育的,现在的财商状况如何,然后请我们的“体检医生”做出诊断。与此同时,做一次小规模的抽样调查

(注:本刊于2005年5月8~13日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人财商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35份),点面结合,以求描摹出某一年代出生人群的财商特征。

――生于60年代

6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逐步繁荣的全过程。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质匮乏和精神追求的至高无上,给他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理财观念和行为方面,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较深,多注重储蓄和节俭。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见证者,逐步接受了很多的新鲜事物,虽然整体上趋于稳健,但依然有不少人在尝试多种不同的投资方式。

根据调查结果,在162名6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当中,赞同“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占80.6%;认为“钱是万恶之源”的占7.9%;坚持“人为财亡”的占8.3%。

6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过规划或咨询。53.4%的人表示“没有,以后也不会考虑”,12.8%的人表示“没有,但以后有可能考虑”。从近5年的薪水变动看,6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薪水在上升,但也有一部分薪水持平,甚至在下降。这表明,6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在职场上积累了很多资历,部分人在职场上已实现突破,获得了薪水的大幅提升;另一些则因体力与知识结构开始走下坡路,薪水持平甚至下降。

6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中,近80%的人有过不同的投资经历。在不同的投资领域中,人数最多的是股票和实业投资,分别为32.9%和20.1%。受访者普遍不愿为高收益而承担高风险,部分人认为能够承受一定的风险,还有一些人则是对风险极度厌恶。

该年龄段的人普遍遵循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在受访者中,很少有超前消费的行为,刷卡透支更是为他们所难以接受。究其原因,60年代出生的人很多还是享受福利分房的优惠,贷款买房的少,大多没有还贷压力。而且很多人买车也是一次性付款。所以,没有大额贷款需要每月偿还。这使得60年代出生的人对贷款与透支消费普遍难以接受。

在储蓄上,该年龄段的人很多坚持适度储蓄,也有一小部分人的储蓄率很高(占12.7%)。这可以说跟他们小时候的家庭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等密不可分。

另外,6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缺少保障意识,尤其是很多人没有考虑过金融保险。在受访者当中,40.2%的人认为“最大的保障就是多挣钱”,更有33.1%的人坚守着传统的自然保障观念,认为“听天由命、养儿防老”。

我的存钱罐总是空的

文/ 孙凌

江蔚的父亲是转业军人,在一家国企工作。上世纪70年代时,国企的职员相当于现在的外企白领,军人转业后的工资又比地方高,江蔚记忆中父亲一个月能拿50多元钱工资。江蔚的母亲是教师,月薪30多元,与普通市民相比也算高收入。所以,江蔚童年时代的家境在同学中已经算很好了。

小时候,江蔚最大的爱好就是足球,而且踢得不错,被业余体校选中。每周有三个下午去少年宫踢球。每到这时候,江蔚的爸爸就会给他5毛钱,让他买些吃的。别小看这5毛钱,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巨款”了。每次踢完球,江蔚都会将这5毛钱的“巨款”全部用来买零食:花生、酸奶、面包、巧克力……第二天,爸妈想起来的时候也会问上一句:昨天买什么了?他们问的原因是怕江蔚把钱留下不花,担心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运动量太大,营养跟不上会伤身体。所以,对这5毛钱,江蔚一直都抱着“不花白不花”的想法。

那个年龄的孩子都会有个小猪存钱罐一类的东西,老师也号召小孩节俭储蓄。江蔚也曾经拿到过这样的存钱罐,但几个月下来里面往往空空如也。因为那时候他根本就没有存钱的动力。存钱应该是为了买某种喜欢的东西,而他当时除了足球没什么特别喜欢的,球衣和球鞋也不需要自己费劲存钱来买。当时,国家对运动队的孩子是有补助的,他所在的少年宫发运动衣,每个月发一双鞋,有时发些巧克力补充营养。有这些补助,江蔚觉得已经足够了。所以,存钱罐最后还是“空空如也”。

“体检”人:江蔚

性别:男 年龄:40岁

职业:咨询公司中层管理人员

收入:1.5万元左右/月

江蔚小时候家境较好,有多少零花钱就花掉,没有养成很好的“积财”习惯。而且从小到大也不曾感受过经济上的窘迫和压力,并且现在的经济条件也很好,自然对今后家庭的经济风险不敏感。在消费发达的今天不会利用银行信贷提前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投资上听朋友和专家的,保障上听单位的,缺乏自己的主见和规划。他的整体财商水平中等。

建议先提高保险意识,为自己和家人提供一个安全的保障;再根据自己的资产状况和每月收支结余,积极规划自己的消费和投资。

我是一个理性消费者

文/ 孙凌

叶蒙的父母是机关干部。在叶蒙的童年时代,机关干部还没有国营企业的工人挣得多,经济上也因此经常是捉襟见肘。直到现在,他还依然记得,每个月初发了工资,父母会坐在一起商量这个月的支出计划:哪些东西一定要买,哪些钱要花――包括寄给老人的钱,家里的吃饭开销,还有房租和水电费。换季的时候,有计划地给他和哥哥添些衣服。扣除这几项必不可少的支出后,叶蒙父母每个月的工资也就所剩无几了,经济上时常会感觉到窘迫。

尽管父母收入不多,开支不小,但只要有余钱,依然会去储蓄。他们去银行的时候总是带上叶蒙。年纪小小的他看着大人把钱放在银行存折里,然后一脸欣慰,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让他对银行产生一种亲切与信任感。同时,他也不自觉地相信,存钱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小时候,叶蒙偶尔会有一点零用钱或者压岁钱,因为数额太小,大都被拿来买东西吃和买书。还有一点点余下的硬币都被他丢进存钱罐里。叶蒙有过一个存钱罐,曾经存了满满一罐钱,现在成为他心爱的收藏品之一。另一项“收藏品”就是叶蒙的集邮册。他从小学开始集邮,已经集了满满三本。其中还不乏目前市场上比较珍贵的邮票。现在谈起这段“收藏”史,叶蒙真有点后悔自己当初没买几版猴票。1980年第一版猴票上市的时候,在小摊上廉价地吆喝着出售,现在这一版猴票的价值甚至可以与一幢房子媲美了。

“体检”人:叶蒙

性别:男 年龄:37岁

职业:工程师

收入:1万元左右/月

叶蒙从小家境较为窘迫,父母亲花钱、攒钱都有详细的规划,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理财启蒙教育,使他不仅学会了积蓄,还学会了邮票收藏。但叶蒙的消费观打上了典型的60年代的烙印――不进行任何消费信贷。应当说,只要考虑到现在和未来的收入状况,适量的消费信贷也是合理的。此外,在投资方面他有一定的成功经验和眼光,可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他的整体财商水平较高。

如果叶蒙能在投资上再下点工夫,找出几个适合自己的投资渠道,那么,理财的效果会更理想。

――生于70年代

这一代人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视现实的社会里。他们和60年代的人相比,虽然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好处,有零钱花、有学上,但尴尬的是: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国家却不包分配了,只好拿简历四处打工谋生。所以,造就了他们对待金钱的双重标准: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从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危机感很重的一代,事实上也是如此。

在289名7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当中,多数赞同“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观点,具体比例是70.3%。有18.0%的人不愿透露自己对钱的看法。从不同性别看,对钱的认识的差异性不大。

7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规划,但也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做过职业规划,但已经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重要性。从最近5年的薪水变动看,85.2%的受访者薪水都有所增长;其中,男性薪水的平均增幅超过女性。这主要说明,这一年龄段的人多数已度过了职场新鲜人的阶段,通过一定的积累,逐渐进入第一个职位上升期。

7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中,63.1%的人进行过投资。我们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受访者中,很多人十分注重自我发展方面的投资,占到69.8%。这个年代的人投入大量的钱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找一份“钱途”不错的工作。另外,他们热衷于投资教育的原因跟他们从小受到的“知识就是财富”此类教育不无关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人中间很少有人购买股票、基金、房产等投资产品。

从风险偏好看,近90%的人表示对风险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不同性别对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不大。

该年龄段的受访者中,80.9%的人选择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非常节俭和特别超前消费的人并不多。选择“适度储蓄”的和选择“存不存钱无所谓”的差不多各占5成。

在保障意识方面,61.3%的人选择买保险;33.4%的人则是把多挣钱作为最好的保障手段。

花钱带来的

文/ 张浩

在IT公司工作的李萌,钱“来”得多“去”得也多。每当不愉快的时候,他就会冲向ATM机,取出一把红色的钞票,心中的郁闷在钞票花出去的一刹那变为美妙的享受。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李萌就开始体会到花钱的快乐了。“那时候我喜欢上了玩电子游戏机,但家里怕耽误我的学业,不给我玩游戏的钱。于是,我就把每天早上用来吃早饭的钱省下一部分来玩游戏。” 李萌说那是他懂得理财的开始,但后来父母剥夺了他理财的权力,没收了多余的钱。出于对快乐的渴望,李萌想出来一个“变废为宝”的招数,在父母不注意的时候把家里的废品带出去卖,用赚到的钱去打游戏机。

但李萌上寄宿学校以后,发现有人比他更能赚钱,“每个学期末,学校都大扫除,大家就把自己的破鞋旧衣服扔掉。这时候我发现有一个男孩专门捡我们的破鞋,我知道他想卖破鞋赚钱,但捡破鞋这活很脏、很没面子,而且一双鞋卖不了几毛钱,就没当回事。但我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学校有几千名学生,扔掉的鞋就有几百双,全被那个男孩搜罗走了。”从那件事后,李萌悟出一个道理:如果想赚更多的钱,就得转变思维方式。

大学毕业后,李萌选择进入了一家IT公司工作。为了赚更多的钱,仅在工作一年后,李萌就开始在周末给朋友做网站赚钱。但李萌说:“这部分收入很不固定,运气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揽到两三个网站,运气不好的时候半年都找不到生意。”

“体检”人:李萌

性别:男 年龄:27岁

职业:IT公司职员

收入:1万元左右/月

李萌童年的经历直接影响着他现在的消费行为和理财观念,幼年时期金钱带来的快乐直接导致了他现在用消费换快乐的行为方式。而且他的收入在同龄人当中属于中上等水平,对今后的收入信心也比较高,目前又没有太多的经济负担,身体也健康,所以,储蓄意识和保障意识都比较淡薄,消费比较随意,是典型的“月光族”。对尚处于青壮年时期的他来说,目前还没有过多压力,但他将要面临结婚、生子、赡养父母、退休养老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目前的理财方式远远达不到今后的生活所需,而且这种理财方式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是最低的。

总的说来,他的财商水平较低,基本不具备理财知识与能力,投资手段单一,投资理念“单纯”,没有忧患意识,对未来收入能力过于乐观。

“棍棒”教育带来的财商

文/ 张浩

田津是一个努力挣钱的人。人们都知道“棍棒出孝子”的道理,听完田津的故事后,你也许会有新的体会,小时候受些皮肉之苦,不仅对培养孝心有帮助,而且还能激发人的财商。

小时候无辜的皮肉之苦,让田津开始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电影,我向父母要了2毛钱买零食。由于手头没有零钱,所以,我妈给了我5毛钱。她一再叮嘱回家后要将剩余的3毛钱还给她。我于是开玩笑说不还,然后趁机跑掉。谁知道我妈撂下手里的活就追了出来,我被她捉到以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严厉的斥责……”田津现在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依然感觉似乎就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后来她发现,妈妈“揍”她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怕她养成浪费的坏习惯,而是真的在乎那3毛钱。

为了不让父母“抠”一辈子。田津从那件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想尽办法多赚些钱孝敬父母。她表现出了很强的赚钱欲望,小学没毕业,田津就跟同学合伙去做批发冰棍的生意。“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跟同学去逛街,看到同班的一个男同学在卖冰棍。我觉得他很了不起,这么小的年纪也能自己赚钱。于是,我要求帮他卖冰棍,然后分成,没想到他竟然同意了。第二天,我就戴上太阳帽,跟他一起上街去卖冰棍,那个暑假我赚了20多块钱,最后全都交给了父母。”

“体检”人:田津

性别:女 年龄:31岁

收入:1万元左右/月

小时候的经历让田津从小就认识到了钱的重要性,从此有了挣钱的欲望和冲动。她不仅努力挣钱,而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储蓄,同时也考虑到自己和家人的保障问题。作为7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田津具有很现代的消费观念,会适度满足自己的欲望,会享受生活,比较注重个人的形象。总体而言,财商水平较高,理财意识浓厚,虽与理财专家还相差一段距离,但颇具理财高手的潜质。

但是她的投资理财手段还不够科学,目前还没有能力自我创业,处于财富积累阶段,而且自身赚钱能力和欲望强烈,风险承受力较强,建议将资产适当投放在风险较高、收益较高的金融产品上。另外,要多了解保险知识,善于利用保险的储蓄与保障功能。

――生于80年代

他们大都是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无微不至的呵护中成长。父母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从小到大一直没有为钱发过愁,也没体验过物质匮乏的艰苦生活。这样一路走来,他们一方面在人格上都比较独立和乐观,而且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另一方面当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以后,却往往发现自己实在太“晚熟”了,很多事情都会向父母求助,从买房、买车到结婚。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

他们愿意消费、敢于消费而且毫不掩饰自己对消费的追求和欲望。不过,他们中大部分人依然是理性消费的,他们会有计划地攒钱去买名牌;疯狂刷卡的“血拼”族毕竟还是少数。在115名8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当中,主张适度消费的占58.7%,喜欢超前消费、刷卡消费的占23.1%。

对于储蓄,他们大都抱着“能存多少就存多少”的想法(占61.9%),这反映了他们没有很好的储蓄计划,一旦抵御不了物质的诱惑,收入很容易就“月月光”。

现阶段,大部分人都处于事业发展的萌芽期,由于没有良好的储蓄基础和资金实力,所以,都没有真正涉足投资领域。但是,他们普遍都对投资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其中不乏高风险偏好者。选择“为了高收益,可以承担高风险”的占32.3%。

但80年代出生的人,不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打算。在受访者中,68.2%的人曾做过职业规划或进行过咨询,20.9%的人表示“以后会做这方面的考虑”。

在保障方面,多数人偏重在金钱上寻找安全感,购买保险的意识比较差。52.8%的人认为,多挣钱是最好的保障方式。

我为“血拼”狂

文/ 殷丽萍

雅西是那种个性鲜明的女孩子,快人快语,让你过目不忘。春季时尚的衣装在她身上能穿出模特般的效果。谈起自己的童年往事,雅西总是面带微笑,她的童年生活似乎没有任何不快乐,她就是那种成长路上一帆风顺的典型。

雅西的家庭在她小时候已经进入“小康”水平。父母只有她一个宝贝女儿,所以,在很多时候都尽量满足她的要求。上小学5年级的时候,雅西有了自己第一笔零用钱。雅西记得那时候爸爸的安排是:每个月让自己先报告一个“预算”:包括她要买的文具、书、零食等;然后爸爸根据这个“预算”给雅西零用钱。当然,这个“预算”的限额也是由爸爸管理的。

不过,雅西无奈地感叹说,她每次总会让爸爸“失望”。虽然每次报告“预算”的时候,雅西都想好了怎样花这个月的零用钱,但是总有各种“额外支出”发生。像这个月有朋友过生日,生日礼物自然少不了;看见商店有一个漂亮的小发卡忍不住诱惑买了下来……算下来,每个月雅西的这笔零用钱总会超支。

一旦零用钱超支了,雅西的办法就是在爸爸面前撒娇。爸爸出于对自己的疼爱,每次总是不忍心责备,只能不断地提高女儿每个月零用钱的“预算”。所以,对于雅西来说,她从来都不担心自己多花钱。

“体检”人:张雅西

性别:女

年龄:22岁

职业:ABB公司销售专员

收入:4000元左右/月

雅西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在理财方面还是个“小朋友”。其实在童年时代,父母对她的理财教育很有远见,但是由于父亲的心软,再加上本来就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导致雅西非但没有养成理财的好习惯,反而依赖心理愈加明显,从依赖父母,到了依赖另一半。儿时的家庭教育并没有促成理财观念的养成。

另外,她之所以敢成为“月光族”,是因为她有依靠的经济后盾――男朋友和父亲。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结婚之后,女“月光族”的理财观念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到那时理财观念还不改变,由于用钱的地方很多,就会经常遇到一些经济压力。

建议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同时适当进行储蓄。与男朋友可以共同计划两人的开销。另外加强自己的保障,购买这个年龄阶段适合的保险产品。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文/ 殷丽萍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岁月,林宇觉得自己总是和别人有些“不一样”。

小学时:别人的书包一年换一次,他的书包用了三年;别人用活动铅笔了,他还在用削好的普通铅笔;别人有掌上游戏机时,他只能偶尔到外面的廉价游戏厅玩一玩……

中学时:别人的零花钱都是父母给的,他的零花钱却一直都是自己赚的;别人暑假都在疯玩,而他的暑假却在打工中度过……

大学时:别人热中考托福、考GRE,他却在潜心研究股市;别人参加社团活动不亦乐乎,他却愿意做“兼职打工皇帝”……

所有这些“不一样”或许都源于林宇的家庭。林宇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教师虽然拥有很高的职业声望,但是收入并不高。而且家里有生病的奶奶需要照顾,也算是个不小的负担。

林宇觉得自己从小就是个比较懂事的孩子,他知道不能乱花钱,也不会像别的孩子那样为讨零用钱而撒娇。他惟一一次向家里提出要求是想买一台掌上游戏机,那时林宇上小学5年级,掌上游戏机正在同龄的男孩中流行,大家都以拥有一台游戏机为荣。林宇少不了受到影响,当他在同学家“领略”过游戏机的魅力之后就更加无法自拔了。一向不对父母提要求的林宇竟然鼓足勇气向父母提出想要一台掌上游戏机。

父母的反应却让林宇有点意外,他原以为父母会觉得玩游戏会影响学习,不会答应他的要求,但没想到父母竟然一口就答应了!一个月之后,林宇得偿所愿,拥有了一台最新款的掌上游戏机。那时候父亲的话却让林宇印象深刻:“爸爸努力做的科研项目总算有回报了,能让你开心我们也高兴……” 林宇忽然明白,这是爸爸辛勤工作赚钱为我买的!

林宇本来个性就非常独立,从那次以后,他下定了任何时候都要“自食其力”的决心:自己想要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但总不能都让父母来满足自己。上中学后,林宇就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中学时他在快餐店打过工、送过报纸、做过街头问卷调查;上了大学就升级为在网站做兼职网管、翻译外文技术书籍……因为兼职多的缘故,那个时候他在班上可算是个“高收入人士”。

林宇最得意的还是自己在大学时的“股民”经历,他曾经用3000元的兼职收入开了一个股市账户,在2000年股市未进入熊市之前,林宇还曾经小赚过。他觉得那个时候的炒股经历激发了自己对投资的热情和兴趣,也锻炼了他的投资触觉和灵敏度。

“体检”人:林宇

性别:男 年龄:24岁

职业:中国移动网络工程师

收入:5000元左右/月

林宇现在的理财观念和行为与其儿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正是其儿时生活的艰难,更主要是其父母“自立自强”的亲身示范,让林宇从小就有了依靠自身实力改善生活的独立意识。

从之前依靠体力挣钱,目前正在向依靠知识和资本挣钱的更高层次迈进,相信林宇在财务自由的路途上能有出色的表现。

――生于90年代

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最大的今年15岁,最小的今年只有5岁,属于少儿期的未成年人,也就是说,他们个性的种种,都尚在形成中,不论是消费意识,还是储蓄观念,或是保险意识,都还没有较明晰的个性,一切行为皆因境而生。

从金钱观看,在69名9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中,持什么样观点都有。但显然,他们的观念都受到了父母的直接影响。这些受访者,绝大多数都没有形成投资及保障的概念。

至于消费方面,不计成本而追求高档消费的占相当比例,约有46.9%。而为了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把自己节省的零花钱攒起来的人也不少,占受访者的63.8%。

实现我的“钢琴梦想”

文/ 杨其川

爸爸在一家著名报社当记者,妈妈在一家外企工作的童晖,13岁的年纪,已有一米五左右的个头,看起来聪慧灵气,也很懂事。

前些日子,他在一家琴行看中一架钢琴,特别喜欢,要价1万多元。但是,可以由他自己支配的零用钱,每个月就100元。这100元零用钱,买完零食、玩具和学习用品之后,往往不会有剩余。即使从现在开始,把每月的100元零用钱一分不花地攒起来,也起码要过两年才能买得起那架钢琴。但他一时还下不了决心开口向爸爸妈妈要钱。他的爸爸妈妈都来自福建的农村,虽然在北京学习生活的日子算起来已经有8年了,但是在童晖的记忆中,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一直在教育他要节省花钱。小学近六年来,每个月所给的零用钱数额,始终没变过,爸爸妈妈还常交待他说:不是重要的东西不能随便买。

可是,钢琴算不算是重要的东西呢?这些天来童晖常常在放学后跑到琴行去看那架漂亮的钢琴,过过眼瘾;同时心里不断地想:什么才是“重要”的东西呢?他觉得,如果现在要是一下给他5000元的话,那他肯定会先存起来,这样就可以不用向爸爸妈妈开口要钱了,或者少要一些就可以买到琴了。

不过,谁也不会平白无故地给他5000元,所以,他还是想找个爸爸妈妈都高兴的日子,向他们要钱,把他喜爱的钢琴买回家来。因为,他反复思量后,还是觉得花钱买下自己喜爱的钢琴是值得的。因为,爸爸妈妈也常和他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不过,这时候童晖还不理解什么是情操和修养,但是他感觉这毕竟可以学到本事。以学本领为目的,爸爸妈妈肯定会拿出钱来买钢琴的。

“体检”人:童晖

性别:男 年龄:13岁

职业:小学六年级学生

收入:零用钱100元左右/月

由于父母给的零花钱较少,在消费上不能随心所欲,只能买一些便宜的东西。要买贵重的东西,就要通过平时攒钱,对于储蓄的目的有了粗浅的理解,有了初步的储蓄意识。但对于投资和保障,童晖要么不理解它们的真正涵义,要么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与自己无关。这些反应与他的年龄是相符的。

可以看出童晖的父母正在有意识地培养童晖的理财意识,目前的主要策略是严格控制童晖的资金数量,但在如何使用上,父母应该加强对童晖如何正确行使“花销”的辅导。

我对钱没概念

文/ 杨其川

爱吃零食的陈艺华,笑容灿烂,声音清脆,看起来实在活泼可爱。

在陈艺华看来,爸爸很有能力,很会挣钱,也很疼她;当中学老师的妈妈,较为严厉,但也算很依顺她的。只要她喜欢什么,他们总能设法令她如愿以偿。尤其是她爸爸,由于平时很忙,在家里的时间不多,因此,与她相聚的时候,总会给予特别的疼爱。每每这个时候,她就趁机向爸爸撒娇,说自己看上了哪款玩具、游戏机,或者衣服之类的,爸爸会毫不犹豫地买给她。

从开始懂事以来,她买过和弄坏了多少玩具,她已经无法记住,要数,恐怕也数不过来了。因为只要手头的玩具玩腻了,她就会到爸爸跟前去撒娇,随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如愿以偿。她认为好看的衣服也是想买哪款就买哪款。爸爸曾经说过,买衣服就要买高档的,因为高档的衣服不会对皮肤有害。关于这个理论,她可记得牢了。妈妈有时候要是反对她买贵衣服,她就会把爸爸的这个理论搬出来。妈妈于是会想:穿好点,对皮肤又不会有损害,女儿又喜欢,这样也更体面,为什么不买呢?所以,最后还是女儿说喜欢什么就给她买什么。

今年已经10岁的陈艺华,可不知道节省、储蓄、保障之类的词语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这些词语背后涵盖的是什么。

“体检”人:陈艺华

性别:女

年龄:10岁

职业:小学3年级学生

收入:零用钱200元/月

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相对比较多,花钱基本上是随心所欲,没有计划性,自然对储蓄的必要性加以否定,不能形成哪怕是最初步的储蓄意识。在投资和保障上更认为那是父母的事。可见,父母对子女金钱意识的教育和控制对孩子的理财能力有显著的影响。

中国人的财商,缺点啥

文/ 乐凯 方鎏

尽管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财商状况表现出各自的特性,但就整体而言,大多数中国人在财商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的共性,如重储蓄,量入为出,缺少保障意识等。

而这些特性,可以说与东方的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用现代的理财观点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存。

金钱态度

――取钱要有道,有钱要好施

中国历来的传统是,沾了铜臭会降低身份,有身份的“体面人”害怕谈钱。但这并不表示人们对钱没有概念。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是可以追求的,但取财方式要能经得住阳光的照耀,偷鸡摸狗为人不齿,相信这是祖宗教育后代关于财富观念的首要教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显得有些消极悲观,但毕竟承认了对财富的追求确实是一种本性,基于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财”就变成了实现希望的手段。“有钱能使鬼推磨”描绘的就是标准的有了钱后为富不仁的形象,对于金钱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有钱就变脸,祖宗刻画了生动的“鬼推磨”形象。那么,有了钱后能否不让鬼推磨呢?老祖宗郑重推出“乐善好施”的品德富翁形象,有了钱后可以施粥施药造福一方,这种人有钱更有德。至此,我们演绎了祖宗对金钱的态度:取钱要有道,有钱要好施。

现代人嘴上常念叨的“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是截止目前对金钱态度里最客观的一种表达,没有金钱就谈不上幸福生活,但有了金钱不绝对带来幸福。从逻辑上讲,金钱对于幸福生活就是一种充分非必要条件。至于“钱是王八蛋”,让我们闻到的只是酸葡萄味。

钱从哪里来

――弃嗟来之食、赞白手起家

借用的一句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同理,我们渴望的金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上掉下的“嗟来之食”不能食,祖宗已经为我们表明了态度,接受施舍得来的金钱会让我们远离尊严,从而远离幸福。

当然,还有人会梦想“点石成金”的法术,不切实际的梦想一夜暴富。看看我们身边,有无幻想“一本万利”、“买空卖空”的人,这些人往往期望付出最小代价但获得最大回报,可是这些不劳而获的好事能让你碰到吗?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的确,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成不变、没有风险的日常生活难以致富,惟有飞来一笔遗产、彩票中大奖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能瞬间让人巨富,可是这种小概率的事件一旦发生会选择你吗?

“驴打滚”,这里说的不是那道北京点心,而是中国历史上的“葛朗台”的放贷方式,可是现在银行业务大行其道,你的钱还能“驴打滚”吗?看来,只能选择其他投资方式了。

老祖宗推崇“白手起家”,这绝对是一个褒义词,白手起家的人含辛茹苦,但往往获得尊敬。不畏惧“白手”,选准“起家”方式,这也是被认可的获得财富的方式。记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消费支出

――量入为出、开源节流

有进必有出,古今一理。如何消费、怎么支出,祖宗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财商知识。

“怀里打算盘――有进无出”、“铁公鸡――一毛不拔”,这都是标准的守财奴形象,钱进得门,就要留着捂着,我们祖上不乏其人,这些守财奴的杰出代表当属临死前捻灭灯草的严监生。

“挥金如土”、“一掷千金”,这些阔绰的公子哥也有不少,在古代传说中有不少出身财富之门浪掷金钱的大少爷,由于家道中落,不得不投亲靠友的人物。当然还有“入不敷出”的名人,比如蒲松龄等名士就常常陷入收入不够支出的窘境。

似乎古人对“仗义疏财”者也颇认可,比如逼上梁山的宋江,他在上山前就是以讲义气、疏钱财闻名江湖,被冠以“及时雨”的绰号。

但老祖宗更喜欢教育我们的还是“量入为出”、“开源节流”,根据收入多少来决定开支,以达到收支平衡,“节流”不能忘“开源”,否则也会坐吃山空。这应该也是现财精神的精髓,只是开源方式已经日新月异、大为不同。

节余保障

――集腋成裘、养儿防老

说到节余,我们最为熟悉不过了。“节余光荣,浪费可耻”,想必多年前我们常常读到这样的标语口号。“节俭持家”,这是我们从小就能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但常有人会不屑于“蝇头小利”,并且带着鄙视的目光说:“瞧,XX连那些蝇头小利都不放过”。但父母还是教育我们要“克勤克俭”,并时常给我们讲“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故事,狐狸腋下的皮很少,但把许多块聚集起来就能缝成最暖、最轻的皮袍。那么,你的财富梦想不能从“集腋”“聚沙”开始吗?

生活中出现风险怎么办?“养儿防老”啊,这朴素的“保险”条约的确不易更改,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亲情第一,逢天灾人祸、遭生老病死,都是亲人邻里陪着你一起扛着。可是,现代生活,谁又能祈求这些亲情代替养老防病的人生保障呢?看来,“养儿防老”与现代生活脱节太大,变通之道势在必行。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人财商传统的经典总结。当然,这些特征里边很多是值得提倡的,也有一定的社会积极意义。

比如,从古至今、流传千年的中国人的义利观――重义轻利、不食嗟来之食等,都有其现实意义。这些鼓励人不仅限于考虑短期的物质利益,还要为长远利益、社会的整体利益着想,从而促进社会进步。而中国人的致富方法和原则,像“不取不义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均有利于市场规范,社会的和谐发展。

再如,勤俭节约的消费原则,积少成多的储蓄概念和量入为出的平衡原则,都有助于财富的积累,好的消费习惯的形成。而像中国政府在上世纪60年代骄傲宣布“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一样,很多中国家庭一直保持着不举债的习惯也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不会陷入到赤字危机中去。

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中国人的财商传统也不可避免地有它的不足之处。过于强调义、精神价值,而造成人们对市场和物质财富的疏远,从而在理财技能,尤其积极增加收入方面的不足。因此,中国人的创业、自立的能力往往要稍逊一筹。

勤俭是一个“传家宝”,也是一种美德;但过分的节约,却大都是以牺牲生活水准为代价的。至于适当的债务安排,从大的方面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从小处看,可以“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而如果一定要坚持量入为出,那在多年的等待中效用同样会大大减少。

另外,一个最落伍的理财观念就是,中国人传统的保障理念“养儿防老”。实际上,根本无法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也难以达到保障的目的。

诚然,这些不足之处可能就是今后的财商教育最应注意培养和提高的。

理财俗语新解

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对除固定薪水收入外,必须进行投资理财最形象的说明。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讲的是储蓄的作用,时间的价值,复利的概念。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一方面,比较客观地指出了金钱的局限性和必要性,但另一方面,这个让步状语从句不过是为“金钱万能论”披上了一件新外衣。

有钱能使鬼推磨

现在最流行的说法是“有钱能使磨推鬼”。这是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

仗义疏财

是一种颇有远见的理财方法,着眼于长期利益。正所谓“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开源节流

这是对理财行为最精辟的概括。

一诺千金

讲的是要重信用。而实际上,现代社会的信用早已远远超出千金。

人有旦夕祸福

古代人就有风险意识,只不过那时候是买不到保险的。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文/ 王庆武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十分重视儿童的理财教育,

这种教育甚至渗透到了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

我们不妨来品味一下这些国家和地区

在儿童理财教育中的独特“菜肴”。

尽管社会背景存在着差异性,

但这些理财教育的独到之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美国:让孩子早早就学会自立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历史很短,所以,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的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的教育体系与美国浓厚的商业社会氛围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掌握了基本的经济和商业常识。

美国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学会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有钱、与人分享钱财。一般的美国人没有“铜钱臭”的思想,他们鼓励孩子从小就工作挣钱,并教导小孩通过正当的手段赚取收入。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人常常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卖,而小孩也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样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各种切合实际的金钱教育,美国的孩子基本具备了很强的独立性、经济意识以及经济事务上的管理和操作能力。如果必要的话,一个十五六岁的美国少年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大都不成问题。

英国:“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国人,向来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

英国人的这种精打细算不完全是为生活所迫。英国税率和物价都很高,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低,英国人的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计算,每人每月能挣3万多元。但他们认为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尤其善于理财的英国女性,年轻的时候,她们积蓄钱财,省吃俭用,热中于在各地购买房产,退休后,把多余的房产出租或出售,获得大量收入。

自然,英国人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了下一代。理财教育在英国中小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岁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岁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务,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

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日本:自力更生 勤俭持家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勤俭持家的观念愈加被日本人推崇,家庭内部则分外重视对孩子们的理财教育。在日本,很多家庭每个月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家长会教育孩子节省使用零花钱以及储蓄压岁钱。而在给孩子买玩具时,无论高收入的家庭还是低收入的家庭,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在孩子渐渐长大后,一些家长会要求孩子准备一个记录每个月零用钱收支情况的账本。

富翁家的理财教育

文/ 胡安胜

“富不过三代”,这不是一种迷信。所以,即使再富有的家庭,他们都会非常重视子女的理财教育,因为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后代将会继承庞大资产,面对巨额的财富,他们需要有过人的财商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富豪家族要对抗一个永恒的话题:尽量减少“Black Sheep”(败家子)产生的可能性。探觅一下富豪家庭的“私房菜”,也许对你有所启迪。

洛克菲勒家族:

14条洛氏零用钱备忘录

洛克菲勒家族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元财富的美国富豪,尽管富甲天下,但从不在金钱上放任孩子。洛克菲勒家族认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质的诱惑。所以,他们对后代的要求比寻常人家反而更加严格。这从其家族中流传着的“14条洛氏零用钱备忘录”就略见一斑了,这是约翰・洛克菲勒三世小时候与父亲“约法三章”所提出的,其在经济上已显得非常“吝啬”:每周给零花钱1美元50美分,最高不得超过每周2美元。且每周核对账目,要他们记清楚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家长审查,钱账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发10美分,反之则减。

洛克菲勒通过这种办法,使孩子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学会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本领。他们的后人成年后都成了企业经营的能手。

山姆・沃尔顿:

教孩子自己挣零花钱

连续两年排名《财富》500强全球第一的沃尔玛公司,每天都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巨大的财富,拥有这家公司的沃尔顿家族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公司董事长山姆・沃尔顿自身的简朴以及对子女的“勤俭”教育则与所拥有的巨额财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与同龄的孩子不同,老沃尔顿不给孩子们零花钱,并要求他们自己挣。那时四个孩子都开始帮父亲干活了。他们跪在商店地上擦地板,修补漏雨的房顶,夜间帮助卸车。父亲付给他们的工钱同工人们一样多。罗布森作为沃尔顿家四个孩子的老大,刚成年就考取了驾驶执照,接着就在夜间向各个零售点运送商品。罗布森・沃尔顿如今回忆说,父亲让他们将部分收入变成商店的股份,商店事业兴旺以后,孩子们的微薄投资变成了不小的初级资本。大学毕业时,罗布森已经能用自己的钱买一栋房子,并给房子配备豪华的家具。

李嘉诚:

苦难是最好的学校

虽然李嘉诚的儿子李泽巨、李泽楷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但是拥有巨富的李嘉诚毫不娇惯两个儿子,从小就让他们接受苦难教育,并且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教导他们节俭。他用生活的道理教导儿子。温室里的幼苗不能茁壮成长,他就带他们看外面的艰辛,比如,一同坐电车坐巴士,看路边报摊小女孩边卖报纸边温习功课那种苦学态度。

李嘉诚认为父母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下一代的将来影响很大。李嘉诚每次给孩子零花钱时,先按10%的比例扣下一部分,名曰所得税。这样,小孩在花钱时不得不事前进行仔细盘算,做一个全盘和长久考虑。当孩子在外地读书时,李嘉诚给他们开了两个银行账户,其中一个账户上的钱他们绝对不能动用,这些是准备给他们完成博士课程的费用。如果要使用另一个账户的金钱,他们必须写信给李嘉诚报告,他会在24小时内回复。后来因为他们功课太多,才接受他们要求改用电话说明。

财商教育,离我们有多远

文/ 殷丽萍

《富爸爸・穷爸爸》刮起的“紫色”旋风,让“财商”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最时髦的概念。而“时髦”是否意味着它只是短暂的流行而已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个人理财”日益被重视的同时,“财商”不再是一个概念,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我们离不开金钱,金钱也在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了解金钱、掌握金钱的规律、懂得运用金钱是何等重要!“财商”不是短暂的流行语,激发和培养财商的教育已经开始了试验和实践。

财商教育,渐渐地向我们走近。

该给孩子补课了

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模式一直是主流,家长们都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孩子推往“精英”之路:读书要拿好成绩、培养各种个人技能、考好大学、找好工作。这样的结果是孩子的“智能”和“技能”都充分地激发和培养了,但是他们的“情商”和“财商”往往都被忽略。而实际上,后两者才是孩子独立面对生活最关键的素质。

不久前,北京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对北京各区县35所中小学进行了一次理财问卷调查,发现小学60%、中学98%左右的学生都有可自由支配的零用钱,高中生甚至30%的人每月有200元以上的零用钱。但学生们花钱却不太在意,除买书外,近半数零钱都变成了零食。一些学生还有攀比的毛病,花钱的时候从不考虑父母赚钱有多辛苦。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北京的孩子大都没有建立起对金钱的正确意识,也缺乏管理金钱的能力。或许是时候了,我们要给孩子补点“财商课”。

形形的“财商课”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小学是全国小学中第一个推出“财商课”的学校,这里的小学生每星期都会上一门“别开生面”的“财商课”。这门特殊的课从2004年9月起在五年级开始试行,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货币、价格、购物、金融、投资、诚信与财税。据该校田校长介绍,文化路小学一至六年级都设有“财商课”实验班:一二年级主要告诉大家什么是“钱”,怎样数钱;三四年级主要教大家怎样花钱,例如做开销计划;而五六年级的小伙伴则学习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

任教财商课的尤老师认为:“财商课是教孩子怎样存钱,怎样花钱,怎样赚钱,怎样借钱,让孩子们了解钱能够保值、能够增值等知识。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投资意识,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在北京的石景山麻峪小学,同学们手中人手一本“理财记事账本”。有了这本账本,大家可以将日常的开支仔细记录,控制好自己的零花钱。这个账本是由北京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和北京银行共同推出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储蓄习惯、让他们能有计划地消费,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另外,北京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服务中心还联同北京快乐教育学校研发了北京市第一个青少年财商教育系列课程,孩子们可以在全新的娱乐体验和人工营造的强化理财氛围中,正确认识金钱并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和能力。

今年的暑假,由北京财商教育培训公司所主办的“财商夏令营”又将如期举行,这个夏令营创建于2001年,到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三届了。这个夏令营是全国目前为止最权威、最专业的第三方财商教育课程。它强调“亲子教育”,除了孩子单独参与的课程以外,还有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的课程。活动相关负责人认为: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假如有的父母本身不具备良好的财商意识,那么,即使再怎样培养孩子最后可能都会是功亏一篑。所以,他们设立了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的课程,培养孩子的同时,父母也能一起学习。

是不是越早“上课”越好

在美国,小孩从3岁起,就要开始学习辨认硬币和纸币。所以,也有人认为:孩子越早接触钱,学会理财,长大后也就越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