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年级数学教师范文

一年级数学教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年级数学教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一年级数学教师范文

一、思想工作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对于教师的基本工作还很陌生,如:怎样讲课、怎样控制课堂纪律、怎样合理安排自己各项工作、如何与家长相处等。为了早日胜任我的工作,我积极听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的课;及时向师傅请教;同时阅读许多书籍,如《中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师》等书刊,从中汲取营养,弥补我教学经验的不足。

二、教育教学

这学期,本人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能自觉做到认真钻研新课标、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不断学习,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而且在教学中及时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对策。

在教学中我能够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数学、会用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我能够积极地采取多种策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以保证课堂效果更有效。

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也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学生每天做的作业我都及时的批改并讲解,并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找学生改错进行复批。

三、考勤方面

本学期,我每天坚持按时上下班。学校给我安排的各项工作我都能及时到岗,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而且整个学期只请了半天假。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怀着满腔热情积极开展工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我的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没有合理分配工作时间

这学期我刚参加工作,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繁杂的工作让我有点应付不来。每周要上16节课,课间或者午休就要找学生改作业,(由于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所以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不高,致使我的复批任务就很重。学生的空余时间我都得争取找一两个学生改作业。)下班之后还要批作业,还要准备第二天的课,每天都得忙到11点多钟。在众多的工作中,批改作业的时间占用太多,致使备课不够充分,同时也休息不好。

(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有时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2、讲课时的语言不够简练(有时感觉个别学生没有听明白我就在啰唆的讲一遍,其实老师的语言越罗嗦学生听课的效果反而不好)。

3、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不得当。虽然我也会运用多种组织教学的方法,如小组评比,运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控制课堂,但是当课堂出现突发时间时我就没有办法了。

4、课堂上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当课堂很乱的时候我会气急败坏的摔东西。我想应该有比摔东西更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种僵局。

5、课堂对学生回答问题语言和姿势的训练不到位,这也体现了我课堂教学的预设不足,随意性太大。二班同学这方面训练的就比较到位,那是因为在课堂上有榜样,某个学生回答问题姿势标准,声音洪亮我就大肆表扬,结果同学们回答问题时都注意姿势和声音。在一班上课时只有课堂上出现这中榜样我才会鼓励他们,而当没有榜样出现时我就没有要求,其实不管有没有榜样的出现我都应该有意识的为全班同学树立一个榜样,并且严格要求他们。

6、课堂上表扬的话语太少,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馈不到位,没有等待意识。

(三)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

第2篇:一年级数学教师范文

1、首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数学;

2、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后习题册,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

3、多与学生聊天,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可以通过给学生玩具来教加减法;

4、在做题时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哪些题不懂,具体到某一类题,然后多对这一类题进行讲解;

第3篇:一年级数学教师范文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研究,提倡高效课堂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培养师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分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5.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切实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操作、直观,启发和引导等教具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把数学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措施

1、明确师生定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切实抓好每单元的知识点,突破难点,做到每单元过关。

3、做好每单元的检测工作,及时查缺补漏。

4、重视培优补差。

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数

1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一)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到10各数。

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能认、读10以内的数,会写0到10各数。认、读、写10以内的数。

2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二)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第二单元:

比较(一)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认识符号“”“=”的含义。运用符号“”“=”。

第二单元:

比较(二)1、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常用的比较的方法。

5第三单元:

5以内的加减法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加减法的认识和含义。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

6第三单元:

10以内的加减法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7第三单元:

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简单四则运算的运算意义和顺序。

8第三单元:

整理和复习

活动:大家来锻炼1、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

2、提高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速度。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数学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表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体验探索的乐趣。

9第四单元:分类

第五单元:前后1、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3、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0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掌握方位的相对位置。

11第六单元:

认识物体1、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并能识别。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并能识别。

12第七单元:

捆小捧、搭积木1、使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13第七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通过情境,让学生学会“9+?”、“8+?”的进位加法。

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9+?”、“8+?”的进位加法。

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掌握“9+?”、“8+?”的计算方法,再脱离实物进行口算。

14第七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让学生探索并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掌握“十几减8、9”的计算方法,再脱离实物进行口算。

15第七单元:

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在小组内整理加(减)法表,并找出规律进行小组交流。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16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统计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2、使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3、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使学生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7总复习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

4、使学生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4一、教学分析

本册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其中也包括两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数一数》这一单元同通过让那个学生数1~10以内的数,也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

《比一比》这一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师“比长短、比高矮”。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通过这些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

《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并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及10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让学生认识物体,感知图形的形状,建立初步的形状感知,并会对各种图案图形进行分类。

《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是本单元让学生更加清楚的学习,通过认识钟面,从而认识整时、认识半时。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

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年1班和3班,两个班级的人数分别是42和41,他们都是一群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一年级对他们而言是步入了小学生的行列,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小学生。由于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他们对小学生的一些习惯还不能,往往带有在幼儿园时候的一些做法:比如调皮捣蛋、行为习惯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现在作为一名小学生,和在幼儿园有着很多的不同,很多孩子都不能适应,而且孩子所在的幼儿园也不同,接受的知识也不一样,所以一年级让孩子养成习惯,进行教学应该因人而异,也可以说一年级师最辛苦的一年。但是我相信只有认真负责,关心爱护学生,积极努力工作,我相信可以使自己所在的班级的学生能使整体达到相同的水平,尽量少出现与最坏的学生,使每个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知识水平能大径相同。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指导思想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教学重、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六、教学措施

1、课前5分钟让学生来做口算20道,以便养成每课口算的习惯

2、督促学生做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坐姿、写姿书写习惯。

3、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在教学中获得知识,更在生活中找到和学到知识。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5、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阅读关于数学故事,不仅学到数学的有关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能力。

6、对学生比较薄弱的知识上多辅导

7、培养学生的预习和复习习惯,预习新知识和复习时都要从想、看、测、疑、订等方面入手。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3个班共有215人,每班有65多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五、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

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第4篇:一年级数学教师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实践探索 习惯 兴趣 方法 培养

小学一年级学生刚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出来,大多数很不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数学学习,因此,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翻阅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等书籍,并经过有关专家的有效指导,我对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几年深入实际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自我见解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阅。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要知道上数学课前需要准备哪些学习用具、准备到什么程度,为顺利完成课堂任务做好准备。在刚开学时,先就数学课上需要准备什么物品、怎样摆放提出了如下要求:练习本要用哪一页就翻开到哪一页;要用的文具(比如笔、橡皮、尺子之类)要提前从文具盒里拿出来;课桌上的东西按要求摆好,收拾利落……

2.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要知道作业前如何准备,该怎样书写,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对于作业本的保护和使用,可采用评比展览的办法,不管是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还是作业时所用的草稿纸,统统拿来展评,不仅注意作业的书写质量,还要看看谁的作业格局安排得更合理,评选出优秀的榜样进行表彰。

3.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要学会检查的方法,做到注意细节。每当学生做完作业时,有的孩子就东张西望,不知道该做什么,要让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为此,教师要教给孩子检查的方法,尤其是计算题,应该把题目抄下来,在草稿纸上再计算一遍或者是验算。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1.建立宽松、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多表扬鼓励,多给予一些期待,使“教”为“学”服务。对教材中一些抽象、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要赋予感彩,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要时时处处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给学生提供向老师提意见的机会。教师对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应虚心接受,并向学生表示感谢。

2.导入时设置悬念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设问:1与60相等吗?如果有人认为相等,你觉得是怎么回事?在学生心想知而未得的时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解决认知困惑。

3.在探讨新知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上了“圆形的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有关概念,任意从装有不同形体的实物的袋子里摸出物品,闭上眼睛说形状,也可让其他学生猜;接着老师指定形体,请学生摸出相应的物品来,并给说对的同学掌声鼓励。

4.采用积极鼓励的评价方式。教师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言语都散发着情感的动力。当学困生稍有进步就鼓励他:“今天你又进步了,老师很高兴!”当学生书写潦草时,幽默地告诫他:“你长得很漂亮,希望你的字也像你一样漂亮。”总之,教师应多一些肯定、鼓励、启发和希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学习方法的培养

1.鼓励质疑,让学生敢提问。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在主题图出示后,我启发学生仔细观察,提示学生:“看着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有的直接表示图意:“图上有一把太阳伞”,“图上有5个小朋友”。有的则提出与所教问题不相关的问题:“为什么沙滩上的男孩与女孩不去划船”等等。面对学生提问的误区,一方面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肯定,从而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启发学生:“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中有几把伞?用数字几表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逐渐知道怎么表述问题了,纷纷提问。这样,在学习中学生的头脑中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并敢于大胆地提出,而且对提问充满了兴趣。

2.主动参与,让学生学会合作。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录像统计1分钟内十字路口来往车辆的情况,开始学生各数各的,结果谁也汇报不清,于是我问学生:“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了分工合作,即每人只记一种车辆的情况,最后汇总,结果各个组都顺利完成了任务。

每个单元结束,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一项开放性的作业,通过写一写、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等方式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如:学完“10以内的数字”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数字像什么;学完“加减法”之后,让学生画出生活中看到的加、减法问题;学完“比较”,让学生找一找家中的“大小、高矮”等等。对这种作业形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不仅明确了学习数学的道理,而且关注了学习内容、意义和价值,激发了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与愿望,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第5篇:一年级数学教师范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 古诗词艺术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45-01

我国的古诗词文化艺术一直是中国文化典籍中引人瞩目的一朵璀璨奇葩。正因如此,对古诗词教学也成为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来讲,如何有效完整的将中华文化-――古诗词艺术传授给学生,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古诗词艺术最盛行的时代是唐朝与宋朝,正所谓唐诗宋词元曲,这里我们不讲元曲。古诗词毕竟与我们现实生活相隔甚远,语言也与现代差异非常大,再加上许多教师错用教学方法,导致了原本美妙深刻的诗词艺术在教师们逐字逐句的翻译中变成了枯燥复杂的文字符号。那么如何可以让小学生轻松有效地掌握古诗词的精髓呢?

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古诗词,在表达情感上可以分为几大类:闺怨类、送别类、怀才不遇类、游玩类等。就拿“送别”类主题来说,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讲述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故友要去西安的不舍与伤感之情。有李白的《赠汪伦》,以歌会友,借景抒发伤离别之情。[1]这时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把握基点,使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诗词中的感情。古诗词还有一种分类,不同的作者选择的题材情境是相似的,但是所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题材为桥梁,带动学生学习相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词。譬如,柳宗元的《江雪》与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虽然两首诗的情景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却大相径庭,一个是苦闷惆怅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这样的诗词总结归类,类比教学,让学生比较阅读,体会相同情境下的不同情感。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让学生提高类比学习的能力,增强发散思维,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这是一种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

二、在把握基点中生情、诵读为本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学习时以诵读为本,只有应用符合作者写作时情感的变化进行诵读,才能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古诗词的语言精炼含蓄,字字珠玑,蕴含着中国独特的韵律美,承载着历史的情感变迁。诵读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章涵意,在学习中享受古诗词的乐感美,最终使学生熟读成诵。朗诵,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置身其中,把握作者情感,提高学生背诵的能力。在朗读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放开朗读,投入感情; 第二,朗读时,要根据诗词节奏进行; 第三,要融入自己感情与思考,一边读一边感悟。最后,语文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诵读,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发言,让学生带着思考品味诵读。

三、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虽然古诗词只有寥寥几句,在这短短的诗词里,却承载了太多古人的情感、想法。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完全不同,一小学生阅历来讲,没有老师的帮助,根本无法准确把握诗词作品的情感与涵义,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课文必学内容上,那么就无法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学习古诗词,必须对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经历,文化教养,兴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置身情境,意同此理,了解一首诗的写作背景,[2]对于作者寄托于物的情感才能正确把握,比如古人诗词中善用的柳树,一些作者把柳树比作扶摇摆柳,寓意垂头丧气,缺乏之气的人;另一些作者认为柳枝下垂,寓意落叶归根;还有一些作者认为“柳”与“留”同音,表达力别伤感之情。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勤查资料,认真备课,拓展延伸,尽量向学生多介绍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社会经历等相关知识,解放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延伸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一枝瑰丽精炼的奇葩,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学习古诗词,要注意用心体会其精妙的语句,高远的意境,深刻的内涵,通过诵读,置身作者写作情绪,体会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第6篇:一年级数学教师范文

这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人教版》,是

2、树上原有36只鸟,飞走了一些,现在还剩6只,飞走了多少只鸟?

3、有60个学生,3位教师去春游。每人一顶凉帽,买62顶够吗?为什么?

4、商店各种物品的价格如下。1枝钢笔 小刀 文具盒 书包4元 3元 6元 11元(1) 明明买1枝笔 、一把刀、一个文具盒共用多少钱?

(2)小刚带15元钱,想买一个书包,一个具盒,够吗?为什么?如果不够它带的钱买哪些物品正好够?

第7篇:一年级数学教师范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良好情操。”此外,新课标还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增加了小学生背诵的篇目数量,还对相关的审美教育以及情感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进行探究,其对于更好地促进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古诗词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其智慧的结晶,集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于一身,有着极强的审美功能,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其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1]。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作,学习古诗词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文化素养。此外,还有助于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优美,或慷慨激昂,或婉约含蓄,或豪迈奔放,其表达方式与情感抒发独具内化美、意境美和含蓄美。在古诗词中,作者一般会将其思想情感借助一些事物或情境表达出来,即寓情于景、寓情于物,而不会进行直白地表达或直白地抒发[2]。因而,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必须认真学习,悉心体会,通过教师的讲解,结合古诗词的时代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相关事迹,展开自主探究,才可以准确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获取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享受古诗词带来的独特的审美体验。总而言之,古诗词的学习是一个注重自主探究及思考的过程。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有助于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一)品读古诗词原文,体会古诗词语言艺术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语言优美凝练、意境美妙深远的特点,而且还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艺术的认识及理解,提高其语言审美情趣。此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如何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抒感。所以,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原文,掌握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赏析古诗词。举例来说,在学习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认真地品读这首诗,通过诗句体会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意境。再如,在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让学生品读这首诗,从诗句上体会其语言艺术,在进行诗歌赏析之时,注意强调诗句及其所用字词的妙处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二)重视意境渲染,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诗的最高境界之所在。一般而言,古诗词比较注重追求情景交融、立意深远的意境。因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带学生体会和领略古诗词所富有的独特的意境之美。教师要重视对古诗词意境的渲染,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和兴趣。举例来说,在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和展示。与此同时,再绘声绘色向学生描述这首诗的美妙意境,通过意境渲染,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体味诗歌的意境之美。通过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三)熟读背诵,掌握古诗词的技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古诗词熟读背诵,不断加强对学生诵读技巧以及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技巧,注意在熟读背诵中体会古诗词优美的语言韵律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举例来说,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这首诗的韵律,掌握其蕴含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过渡的层次变化,体会喜悦、欢畅和激动的情感变化。此外,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注意掌握诗的节奏[3]。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首诗,还能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交融和共鸣,从而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够让学生在古诗词潜移默化的影响浸润下,陶冶情操,增加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四)重视古诗词的拓展,灵活运用古诗词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除了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应重视古诗词的拓展与运用。首先,借助古诗词表达的主题,横向拓展。举例来说,在学习《咏柳》这首词后,教师可以根据这首诗进行拓展延伸,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分别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么,除了能裁出细叶,还能裁出什么?春风除了“似剪刀”,还似什么?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与想象,会做出不同的回答。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与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其次,结合诗词创作背景,纵向拓展。举例来说,在学习杜甫的诗《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一些诗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导入作者创作这些诗的时代背景及其文化背景,比如,在创作《春望》这首诗时,作者杜甫经历了战争时期,因而从诗中能读出作者对国仇家恨强烈的感慨。而在创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作者久经战乱之苦,因而在听闻河南河北已收回之时,心理波动和情绪起伏较大。通过结合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学习古诗词,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此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4]。最后,还要重视古诗词的灵活运用,在学习古诗词后,可以结合实际将其灵活运用于学习和生活当中。举例来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之余,进行诗歌创作,以提升其运用古诗词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同,带来的启发作用也不同。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首先,品读古诗词原文,体会古诗词语言艺术。其次,重视意境渲染,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再次,熟读背诵,掌握古诗词的技巧。最后,重视古诗词的拓展,灵活运用古诗词。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投身到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指出笔者在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翠华.新课标下小学古诗词教学艺术探究[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36).

[2]齐鸣.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3]胡彦科.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J].华夏教师,2013(6).

第8篇:一年级数学教师范文

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地掌握口算方法。为了让学生理解算理,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一种学具——数位筒。利用数位筒让学生理解算理—说算理—用算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一、教学生做数位筒,认识数位。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而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样使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形成了矛盾,自然形成了学生在认知方面的障碍。为了化解学生这一矛盾和学习障碍,我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中,引入了一个形象直观的学具“数位筒”。在课前让学生把两个圆柱形筒粘在一起,并准备20根小棒在课堂上使用。教学的第一环节:让学生数出9根小棒,9根小棒用数字几表示——9,9表示(9)个一;把表示9个一的9根小棒放入准备好的右边的筒中,这时教师告诉学生“表示几个一的数位就是个位,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并让学生边说这一算理,边在右边一侧的筒上标注“个位”。在有9根小棒的个位筒中再添上一根,凑成了10根小棒,表示10个一。我们把10个一还可以说成什么?(一个十)。那么我们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即1个十放入从右边数的第二个筒中。我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仍入从右边数的第二个筒中,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筒中有几个十?(两个十)教师小结:“表示几个十的数位就是十位,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并让学生在右边数的第二个筒上标注上“十位”。借助数位筒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数位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在其中渗透了相邻的数位之间的进率为10的概念。为了进一步的理解两位数每一位上所表示的意义又让学生在数位筒中表示以下几个数:16、12、11、20……,并说说每一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对“数位筒”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数位的理解过程,通过学具“数位筒”的引入,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形成了“操作——表象——抽象”的认知过程,很好的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借助“数位筒”理解算理与计算方法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能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导思获知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年级学生在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时会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通过在数位筒中演示运算过程来理解口算的算理,抽象出计算方法。

(一)借助“数位筒”理解“凑十法”

在一年级计算教学中,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两个知识点非常重要,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难。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使抽象算理变得浅显易懂。我在教学中充分应用了学具“数位筒”,让学生在前面认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抽象的数学算式用学具演示出来,从而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例如教学9加几时,我让学生用数位筒操作,并在操作中边动手边说过程。先在个位筒中放入9根小棒,再数出3根小棒放入个位筒中,这时遇到了一个难点:是把3根都放入个位筒中,还是有其它方法进行表示?有的学生说:“当个位上的小棒凑成10根时就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扔入十位筒。”这样,学生把要加的3根小棒分成1和2,把1根和个位筒中的9根凑成10根放入十位筒中,另外的2根放入个位筒。同时也总结出算理:见9想1,把3分成1和2,9加1等于10,10加2等于12。所以9+3=12。

(二)借助“数位筒”理解“破十法”

学生在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时会比学习进位加法的方法要困难一些,学生首先要弄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当被减数不够减时怎么办?为了化解这些知识难点,让学生在数位筒中表示被减数,说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再说说减数表示什么。那么先算什么?例如:12-9=?在说算理以后,学生很快明白先算2减9,出现了不够减的情况,问学生:“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呢?”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在数位筒中摆小棒方法让学生想办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会发现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出现了退位减法的两种计算方法。第一方法:学生将十位筒中一捆小棒拆开减去9根,还剩1根,把剩下的1根放入个位筒中,这样12-9等于3;第二种方法,学生从十位筒中借出7根和个位上的2根凑成9根拿走,将十位筒中剩下的3根放入个位筒中,这样12-9也等于3。

(三)借助数位筒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在这一教学内容中,教材将34+2和34+20同时出现在一课时中,这样安排便于比较,掌握算法。为了学生更快更熟练的区分这两算式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安排学生用“数位筒”动手操作演示算式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两个加数2与20的区别。因为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也就是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因此,将2根小棒和两捆小棒放入不同的数位筒中,表示2的两根小棒放入个位筒中,而表示20的两捆小棒放入十位筒中。然后让学生说说运算过程:34+2先算4+2=6,再算6+30=36;34+20先算30+20=50,再算50+4=54。

第9篇:一年级数学教师范文

1.七十八写作( )。

2.25读作( )。

3.56读作( )。

4. (1)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0,这个数是(  ).

(2)百位上是1,十位和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