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1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册P24、25、2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改商,初步掌握改商的方法。

2、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揭示课题

1、口答下面各题的商。并说说商在什么数位上?(出示“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20

40

20

30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出示情境,思想教育。

动物运动会的举重比赛结束了,小猪获得了金牌,同时还赢得了296元的奖金。它准备去商店购买纪念册,送给它的教练、父母和朋友。

2)出示问题,揭示课题。

A、学生读题、审题:你找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B、小猪需要我们做什么?怎么解决?列出算式。

C、与以上练习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原课题“整十数”换成“两位数”)

于是,小猪来到小猫书店,发现小猫书店刚到了两种价格的纪念册:32元和37元。小猪选了一种买,正好花完了所有的奖金,你知道它买的是哪一种纪念册吗?买了几本?

二、新授

(一)试商一次成功的除法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296÷32

=”,教师巡视。

2、交流反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归纳方法。

3、练一练,完成下面的竖式计算。

26

83

4、小结。

(二)初商大了要改小的除法

1、根据上题计算,结合问题判断,并引入下题。

2、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296÷37

=”,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归纳方法。

4、解决情境问题,完成答句。

5、练一练,完成下面的竖式计算。

28

87

6、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

96÷23=

288÷36=

2、到动物医院为小动物们检查病情。

3、机动练习:不计算直接选择正确答案。

1)120÷21=(

A、6……4

B、5……15

C、4……36

2)152÷28=(

A、7……6

B、5……12

C、4……40

四、总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在今天学习的除法竖式计算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板书

两位数除两、三位数

试商

看作整十数

改商

第2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

经历认识面积、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

认识面积的含义,会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方格进行面积比较。

3、

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面积、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2、

会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方格进行面积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卡纸,剪刀,小方格纸片、描红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平面图形有哪些?(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2、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的教室,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又是正方形的呢?

3、看看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一说哪一个面比较大,哪一个面比较小?

师:通过我们用眼睛直接去观察发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板书

面积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认识立体图形的面积

1、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数学课本和铅笔盒,先用手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再用手摸摸铅笔盒的表面,哪个面大些,哪个面小些?用什么方法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呢?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把铅笔盒放在数学课本上,让它们其中的两条边对齐,发现数学课本的封面大些。

我们就可以说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比铅笔盒的表面的面积大。反过来怎么说比铅笔盒的表面的面积比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小。

2、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字吗?生:重叠法

那用眼睛直接去观察判断可以叫做什么方法?生:观察法

师板书

观察法

重叠法

3、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两种方法来判断一下教室里哪个物体表面面积比哪个物体表面面积大或小。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刚才我们认识了立体图形表面的面积,下面我们再来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4、请同学们把浅黄的长方形和蓝色的长方形摆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个图形大一些?我们还可以用重叠法试一试

生:把蓝色的长方形放在黄色的长方形上面,让它们其中的两条边对齐,发现黄色的长方形大。黄色长方形比蓝色大,是指什么比较大呢?

我们就可以说黄色长方形的面积比蓝色长方形的面积大。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5|老师这里有两片叶子,谁的表面面积大些,谁的面积小一些呢?谁来比较一下。

那方巾和手绢哪个面积大些,哪个面积小些?

这两组图形都能用用眼睛观察直接判断出来,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课本第六十三页,看看黄色的长方形和绿色的正方形,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问用眼睛能看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生:不能

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材料来比较一下。在活动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

生1:用透明纸把一个图描下来,放到另一个图上进行比较。

生2:把图剪下,再比一比。

但是这两种方法都不容易看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生3:可以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方格。在画格子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大家一起试一试。(课件出示画的过程)

生4:把小方格一个挨一个整齐的摆在这两个图形中。

这几种方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用画格子的方法比较简单、最准确,而且都适用。

三、巩固练习

今天老师还准备了几道题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请看第一题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它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纽扣),赶快数一数。

我们再看第二题,它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各有多少个?

那这道题出现半格又该怎么办?

第3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沪教版

二年级第二学期

P53

三角形与四边形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和辨别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2.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积累对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形的经验,在动态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索活动中,初步感知图形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使学生理解和辨别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大屏幕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软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生活中的五幅图片,并抽象出长方形、三角形及四边形等图形。

2、引入:带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二人一组说说认识的图形名称。

学生介绍自己认识的图形

3.介绍小胖、小巧认识哪些图形。

4.在图形王国这个大家族里,你若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各有特点,小胖、小亚、小巧和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这几个平面图形,今天来认识几个新朋友。

【设计意图,以图形王国作为学习活动的线索,赋予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产生,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动手分类

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二人一组把这些图形根据边的情况来分一分。

2.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第一种情况:

三角形一类;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一类;五边形一类。

第二种情况:

三角形一类;长方形一类;正方形一类;四边形一类;五边形一类。

3.在两种分法中,大家都同意把4号、8号、11号、12号图形放在一起,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都有三个角,三条线段。]

板书

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4.第一种分法,是把第二种分法中的第2,第3和第4个集合圈中的图形合并成一类,可以吗?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你能给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取个名字吗?【四边形】

板书

四边形: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5.

由三角形、四边形的概念推导出五边形的概念,7号图形叫什么?

再推导出六边形、八边形和几边形的概念。

板书:三角形与四边形。(出示课题)

三.运用发展,巩固新知

1.

三组辨析题:

(1)小丁丁说:这是一个三角形。

(2)小熊猫说:这是一个四边形。

(3)小亚说:这二个图形都是四边形。

学生进行辨析

并由(1)加深“围成”这个概念。(3)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

2.巩固练习: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

3.

图中有四种蔬菜,种在不同形状的菜地上,你能把它画出来吗?看一看菜地的形状是什么图形。

【完成书本P55练习】

4.

黑板上出示七巧板:

提问:(1)七巧板中有哪些图形?

(2)三角形有几个?四边形有几个?

(3)用其中二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活动操作:每个同学手上都有二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四边形,请大家来拼一拼,看看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辨析、说名称、画图形等练习加深对三角形、四边形的认识,并通过用搭一搭这个环节,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等图形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四.总结

今天有哪些收获?

板书

第4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口算乘法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教材从邮递员送信的情境图入手,引出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乘法。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本课中应提倡学生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口算乘法的组成部分:

口算乘法内容:教材第58页的邮递员送信的情境图,从实际生活情境引出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乘法。然后由两个同学向学生提问:“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和多少封信?”使学生体会到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

3、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估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地教学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注重适当的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是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本课学习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巩固以前的知识,还要注意沟通本课新知与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把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乘法转化成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来计算。教学时,让学生在300乘1的基础上计算300乘10,这样学生就能够发现和得出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计算规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58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1——5题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主动有效的探索新的口算。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能比较熟练进行口算。

情感与态度方面:培养学生对计算以及相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乐于与同学相互合作并积极进行交流得意识。

六、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难点都是掌握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算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画的内容提出教学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乘法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主生和形成的过程。

八、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第58页的主题图、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听算:

20×5 30×6 4×70 100×5 3×200

3×200 500×3 1000×6 23×2 12×3

7×11 5×60 50×4 22×3 15×3

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3、抢答:

(1) 3个十是( )? 30是( )个十?

(2) 300是( )个百? 60是( )个十?

(3) 9个十是( )? 3个30是( )?

小结: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知识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生: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复习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目标达成预测:98%的学生能迅速通过口算得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计算方法,还有2%的学生指挥口算不能说出计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以和远方的亲人、朋友进行交流,也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你们知道是谁在为我们默默辛苦的工作吗?(生:邮递员)

师:对,是我们的邮递员叔叔,今天我们把邮递员叔叔请来了,请看主题图。

2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3、分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了解邮递员叔叔工作的辛苦,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者的情感教育,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达成预测:60%的学生能找到多个数学信息,35%学生能找到1——2个数学信息,还有5%的学生找不出数学信息。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 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如下:

问题1: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 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 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

300×10 60×1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

板书:口算乘法

(3) 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 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 指名汇报口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a.300×10 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b.300×10 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

所以300×10=3000(份)

同理:60×10=600(封)(10个10是100,10个60是600)

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2: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 学生独立解答。

a.300×30, 60×30分别表示什么?

(2) 汇报口算方法:

b.你怎么口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获取新知识,理解新知识。

(3) 小组讨论:刚才的计算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你喜欢哪种方法?。

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把课题写完整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目标达成预测:40%的学生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并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主动有效的探索新的口算方法。40%的学生能找到数学信息,并能列算式计算,单不能很完整的归纳计算方法,10%学生能找到信息并提出问题,但不会列算式解决问题,还有5%的学生既不会找数学信息,也不会列算式,只会口算结果。

四、巩固新知。

1、第58页做一做。

(1)看谁算的对又快。

(2)指名汇报口算结果。

(3)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

2、第60第3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

3、开火车口算比赛。第60页 第1、2两题

(得数答错的学生自己编一题再答,若学习有困难的可请其他同学帮助)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巩固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目标达成预测:这三题以口算为主,90%的学生应该都可以准确、迅速、独立完成任务,还有10%的学生也能完成任务,但他们的准确率相对来说应该差一点,计算速度也慢一点。

五、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学生自由汇报收获。

2、全体师生把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方法复述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十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算理。

目标达成预测:80%同学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计算方法。

六、作业:第61页 第3、4、5、6题

板书设计

整十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

300 × 10

⑴300×10 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

300×10=3000(份)

⑵.300×10 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

300×10=3000(份)

⑶300×1=300 300×10就是10个300就是3000。

300×10=3000(份)

第5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和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认识了线段,学习了垂直,能从直线外一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安排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定义,高和底等教学内容。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算法和各种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用字母表示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二)过程和方法

在操作活动、概括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不同三角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

五、教学过程:

1、热身小测试。

复习旧知:直线、射线、角、线段、三角形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呢?

2、激趣: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一)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概念。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含有三角形的图片,你能找到三角形吗?(出示:埃及金字塔,锁链大桥,风筝,自行车等)

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你们想了解更多三角形的知识吗?

接下来,我们就学习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现在,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请在作业单的第1题(1)上画一画,看看谁画的又快又好?画完后和同学介绍一下你画的三角形。

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和3个角。(在你刚才画的三角形上把它们标出来。)

回忆你刚才画的过程,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指名说)

刚才有同学说到: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些词比较重要?

“三条”、“线段”、“围成”

那么,是三条边就可以了吗?三条线段是怎样围成的?(出示: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你们能根据三角形的定义来判断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吗?

现在,你们明确三角形的定义了吗?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二)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1)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右边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在三角形ABC中,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A,那么其他两个就是?这条边读作边AB,那么这两条是?

请你想一想,与点A所对的边就是?

顶点A——BC边

顶点B——AC边

顶点C——AB边

也就是说每一个顶点都有与它对应的边。

(2)读一读,认一认。

(三)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学会画高。

(1)帮小松鼠和长颈鹿找一找它们的家。

(2)教学高的定义及画法。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

如果以A为顶点,你能画出高吗?

老师有个疑问,如果以AB为底,你会画出对应的高吗?

但是老师又想过点B画出AC边上的高,你还会画吗?

(4)

仔细观察这个三角形,你发现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呢?

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可以画3条高。

(在作业单第2题上画出对应的高)

(5)

通过固定一条底边,移动一个顶点,使它在不同的位置,尝试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当底边不够长时要怎么办?

(发现:不管顶点在哪里,高的画法都一样,都是从顶点到对边作的垂直线段。当底边不够长时,要延长底边。)

(6)练一练。

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3.再现知识,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和疑惑?

我们明确了三角形的特征: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知道了高是从顶点出发画出来的,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其它奥秘。

第6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1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例1、例2及练习五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认识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

2.经历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借助实物图逐步建立立体感和空间感。

3.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根据需要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学过的立体图形。

师:今天咱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长方体的认识。

师:大家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1)长方体平平的面是长方体的什么?(面)

(2)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是长方体的什么?(棱)

(3)长方体3条棱相交的点是长方体的什么?(顶点)

同桌互指什么是长方体的面,什么是长方体的棱,什么是长方体的顶点。

2.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有哪些面是相等的?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这些棱可以分为几组?哪些棱长度是相等的?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教材第19页例2,小组合作制作并讨论例2中的两个问题。

(2)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第(4)题小组合作探究,集体汇报。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五第1~3题。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通过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学生组内讨论,指名汇报,教师补充、完善,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从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入手,让学生体会到立体图形是占一定空间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观察长方体,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掌握。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框架,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长方体的棱长特征,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