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程 主体作用
一、设计理念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是本章的预备性知识,本节重点是电荷守恒定律,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感应起电是难点,而静电感应现象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做好实验是关键。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主要以实验法进行探究教学,利用多媒体将生活实例、问题思考、实验探究等融合起来,形成主线。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新知,体验方法,理解感应起电的本质,突出了重点电荷守恒的思想,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与赏析
(一)创设情境伏疑,有效引入
【情景】播放科学达人卢驭龙模拟闪电、辉光球点亮日光灯、手摸球怒发冲冠的录像。
学生惊奇尖叫,自觉营造起探究的课堂气氛、自然生成本节课的主题――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赏析:“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以趣诱思,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况下,能创设一种激发学生思维,产生疑问的课堂氛围,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
(二)设置情景启思,整合形成新知
片段:从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接引雷电下九天,引出正负电荷。
通过提问:如何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引出验电器,介绍验电器结构。
【思考1】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情境】验电羽带电张开及怒发冲冠。
黄色验电羽带电后张开及怒发冲冠现象明显,学生发出惊叹声,诱导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箔片因带同种电荷相排斥而张开,再考虑异种电荷。
【情境】1.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用验电器检验橡胶棒是否带电?
2.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
学生由观察到的情景,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积极思考讨论并归纳得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所有实验现象归纳总结起电方式?思考起电的本质是什么?
【思考2】起电方式有哪些?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物体起电的方法:(1)接触起电; (2)摩擦起电。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物质的微观结构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课件展示了毛皮经过摩擦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橡胶棒得到电子而带负电的动态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动态,学生能通过思维的整合理解并能得出摩擦起电的本质:电子的得失;接触起电的本质;电荷的转移。
再从两个同学寻找丢失的象棋,从房间内找到房间外,引出支撑他们继续寻找象棋的信念是什么?是象棋的数是守恒的,物质是不灭的,为接触带电电荷量如何分配,为电荷守恒定律的引出做了铺垫。
【思考3】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导体球相互接触电荷量如何分配,分配细节如何?
动画演示带+Q的小球与不带电的小球接触后,再分开的情景。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同种电荷,电荷总数相加再平分,异种电荷,先中和再平分电荷总数。
赏析:教师创设黄色验电羽带电后张开及怒发冲冠现象,刺激着学生的视觉、思维、前概念,使学生获得直观表象,为学生积累了感性认识,实现了认知顺应。课堂上成功构建了“实验、启思、引探”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探究和思维整把物理知识合转化为自己的个体知识,把前人从事科学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认识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运用物理语言的表达能力,展现了物理学的实验魅力。物质的微观结构图、电子的得失的动态演示,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寻找新的增长点,关心学生能力发展。通过浅显易懂一定要找到象棋,象棋的数是守恒的比喻,突出事物隐藏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理解电荷总量不变,让学生体验到知识获取的方法和情感的共鸣。
片段:从金属小球接触带电过渡到金属导电机理:金属内有自由移动的电子。金属导体也可以抽象为一个物理模型。
【提出问题】特有的机理对应于特有起电方式,如何进行起电呢?
探究金属导体起电的研究思路: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到结论-评估交流。
【猜测】是否是自由移动的电子转移或得失使物体起电?
【设计实验】取有绝缘支柱的两个不带电枕形导体A、B,使它们彼此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反复多次接触球形导体C,使之带正电。将C移近A但不接触。观察A、B下面的箔片是否会张开。(如图所示)
【实验演示】小球C靠近但不接触A,而远离B,A、B下面的箔片张开。
学生答:B带电,A带电。
【思考】如将A、B分开,再移走C,A、B带电情况如何?
学生答:A仍带电,B仍带电。
【实验验证】将A、B分开,箔片仍张开,证明学生回答正确。
【思考】将A、B接触,它们是否带电?这说明什么?
学生答:A、B不带电,说明接触前A、B带等量异种电荷,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中和。
【实验验证】使A、B接触,A、B下面的箔片由张开到闭合,学生回答正确。
【思考】若先把C移走,再将A、B分开呢?
学生答:A、B不带电。
【实验验证】先把C移走,再将A、B分开,A、B下面的箔片闭合,学生回答正确。
【思考】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答:因为将C移走,A与B的电荷不受C上电荷作用,而使A、B所带电荷重新恢复原状,在导体内中和而不带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鼓励学生用物理的语言总结金属导体起电的本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得出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教师用多媒体模拟,让学生加深印象)
学生小结:使物体带电方式:接触起电、摩擦起电、静电感应。
【评估交流】实验现象能定性的知道导体带电,却不能知道导体带何种电荷以及所带电荷量。
赏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边实验边探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亲身感受,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及科学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形成,使学生再次掌握研究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管理和组织,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时间来进行探究,有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对于学生一下子答不出来的,能加以鼓励和引导,并能适当延长等待时间,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表达所思所想的能力,通过学生思考讨论,解构转化重组整合,达到认知结构的优化,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意识。
挖掘教材,介绍密立根实验从1907年开始测量电荷量e的值,前后十余年的时间里,做了几千次实验。实验设备简单而有效,构思和方法巧妙而简洁,所得数据精确且结果稳定,位居十大最美丽的实验排名第三,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赏析:创设科学、技术、社会情境,渗透STS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能与时俱进,正负电子湮灭事件和寻找反物质的材料,介绍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物理学增加亲切感,减少距离感,渗透了自然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科学本质。材料不仅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科技前沿的最新发展成果,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良好情感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密立根实验,体会简单美丽的实验魅力,进行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的理解,具有多元价值。
(三)知识应用解惑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应用知识解释新课引入创设的录像情景,学生讨论后解释原因。再次应用新知解释生活中干燥的季节,脱掉外衣后再去摸金属门把手时,常常会被电击一下的现象。
(四)研究性学习作业(课后网上查找资料)
1. 科学达人卢驭龙模拟闪电的装置原理如何?
2. 辉光球为什么能点亮日光灯?为什么只有辉光球与手之间才会点亮?
3. 历史上十大最美丽的物理实验分别是什么?其历史背景和物理内涵有哪些?
赏析:创设情境,注意一脉相承,首尾呼应,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让学生自己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课前三段录像的现象,体会成功的喜悦。研究性学习作业的布置,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进行学习解决物理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以探究过程为主线,整堂课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逻辑结构严谨、教学语言精练、环节处理细腻、过渡自然、教学效果很好。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外在表现和内在思维都能积极参与,学情高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真正的提升。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应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1. 教师能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更新观念,认真备课。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搭建平台,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获取的方法和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有效。
2. 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创设实验环境,突出探究过程,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通过黑板讲解得出结论的效果不如让学生自己参与实验探究或观察实验得出结论的效果好,实验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老师讲的知识不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得来的知识记得牢。探究实验的过程强调了学生学习的经历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思维整合过程和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加澍. 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 课程教材教法,2005(07).
关键词 铝元素 介质 铝的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A
The Two Key Points Should be Grasped in the
Learning of Aluminum and its Compounds
GUO Zhixiu
(He'nan Luanchu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uoyang, He'nan 471500)
AbstractAbstract: Aluminum is an important metal element of middle school chemical learning, s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nature of aluminum elements and their compounds is relevant importan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he presence of aluminum in different media forms and the conversion of aluminum compounds.
Key wordsAluminum; media; Aluminum compounds
铝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之一,也是中学化学要学习的重要金属元素,当然也更是高考要考查的重点元素之一。所以理解掌握铝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尤为重要,但学生在初学时往往不得要领,靠死记硬背去掌握有关知识特别是相关离子是否共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其实,在学习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时,我们只要理解掌握下面两个关键点,就不难掌握该单元知识了。
1 关键点一:要掌握铝元素在不同介质中的存在形式
在不同介质中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是不同的。在强酸性介质中,铝元素以Al3+的形式存在;在强碱性介质中,铝元素则以AlO2-的形式存在。无论是单质铝、Al2O3、Al(OH)3在强酸性介质中都转化为Al3+,在强碱性介质中都转化为AlO2-,而在中性或弱酸、弱碱溶液中,铝元素主要转化为Al(OH)3沉淀。
由上,我们就不难理解Al3+为什么不能和CO32-、HCO3-、S2-、HS-、AlO2-等弱酸根离子共存了。Al3+在强酸性溶液中才能存在,而CO32-、HCO3-、S2-、HS-、AlO2-等在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所以当铝盐溶液 和含有这些弱酸根离子的溶液混合时,将互相“妥协”, Al3+转化为Al(OH)3沉淀,而CO32-、HCO3-则转化为CO2气体,S2-、HS-也转化为H2S气体,Al3+与AlO2-也互相“妥协”都转化为Al(OH)3沉淀。
同理,只有在强碱性溶液中才能存在的AlO2-也不能和NH4+、HCO3-、HS-等共存,后者在强碱性溶液中将转化为CO32-、S2-、NH3.H2O。AlO2-遇到NH4+、HCO3-、HS-等将“妥协”而转化为Al(OH)3沉淀。
2 关键点二:掌握铝的化合物之间转化的电荷守恒关系
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三大守恒关系。铝盐(Al3+)、偏铝酸盐(AlO2-)和Al(OH)3之间转化的有关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学生感觉最难掌握的。其实三者之间的转化就是复分解反应,应用电荷守恒关系,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就可轻松掌握。比如由AlO2-到Al(OH)3的转化,其实就是由一个负电荷转化为不带电荷的中性微粒,依据电荷守恒关系显然应该加入一个正电荷(H+),即:
AlO2-+H+Al(OH)3,
再根据原子守恒(质量守恒定律),离子反应式为:
AlO2-+H++H2O=Al(OH)3。
又如在1mol Al3+的溶液中加入4mol的OH-,Al3+应该转化为什么呢?依据电荷守恒应该为:
Al3++4 OH-AlO2- ,
再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还应该生成2molH2O。即在3mol正电荷中加入4mol负电荷,则必然生成1mol新的负电荷。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4 OH-= AlO2-+2 H2O 。
关于铝盐(Al3+)、偏铝酸盐(AlO2-)和Al(OH)3之间的转化关系,依据电荷守恒关系,可表示为:
根据上述两个关键点,在判断离子共存、或要书写有关铝的化合物的离子方程式、或做相关计算题时,我们就有章可循了。在解答有关铝离子与其它离子共存的问题时,就可依据关键点一。
例如:(2010上海卷9.)下列离子组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甲基橙呈黄色的溶液中:I-、Cl-、NO3-、Na+
B.石蕊呈蓝色的溶液中:Na+、AlO2-、NO3-、HCO3-
C.含大量Al3+的溶液中:K+、Na+、NO3-、ClO-
D.含大量OH-的溶液中:CO32-、Cl-、F-、K+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知识。使甲基橙呈黄色的溶液pH大于4.4,当其处于4.4-7之间时,NO3-表现强氧化性,将I-氧化为I2,排除A;石蕊呈蓝色的溶液呈碱性,AlO2-能大量存在,而HCO3-不能存在,排除B;含大量Al3+的溶液呈酸性,其中的H+能和ClO-结合成HClO,排除C。
在书写有关铝的化合物的离子方程式或做相关计算时,就可依据关键点二。
例如:在含有AlO2-的盐溶液中通入CO2,离子反应方程式应该如何写呢?由于AlO2-存在于强碱性溶液中,通入酸性的CO2气体,则溶液碱性必然减弱,AlO2-将转化为Al(OH)3沉淀;而CO2在碱性溶液中将转化为CO32-(CO2少量)或HCO3-(CO2过量),判断出生成物以后,再依据电荷守恒、原子守恒关系,学生就不难正确写出离子方程式了。
又如,将含Al3+离子和OH-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2:7的两种溶液混合后,产物是什么?离子方程式能否直接写出呢?我们可依照条件写出:2Al3++7OH-,观察到负电荷比正电荷多一个,则应该生成一个新的负电荷,应为:
2 AL3+ +7 OH- AlO2-,
再依据Al原子守恒,可修正为:
2 AL3++ 7 OH-AlO2-+Al(OH)3
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其完整的离子方程式为:
2 AL3++7 OH-AlO2- +Al(OH)3 + 2 H2O 。
依据上述步骤,若将含AlO2-和H+以物质的量之比为2∶3混合,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过程可表示为:
第一步:2 AlO2-+3 H+ 1/3 Al3+
第二步:2 AlO2-+3 H+ 1/3 Al3++5/3Al(OH)3
第三步:2 AlO2-+3 H++H2O 1/3 Al3+ +5/3Al(OH)3
去分母得:6 AlO2-+9 H++3 H2O=Al3++5 Al(OH)3
总之,在进行任何一个化学单元知识学习时,我们只要抓住物质特性,用化学的原理、视角和思维方法去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那么,化学就不必死记硬背,我们就会进入一个依靠化学规律进行自由学习和思考的新天地了。
参考文献
一、电磁学教材的整体结构
电磁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电磁学的研究范围是电磁现象的规律及其应用.其具体内容包括静电现象、电流现象、磁现象,电磁辐射和电磁场等.为了便于研究,把电现象和磁现象分开处理,实际上,这两种现象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透彻分析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才能使孤立的、分散的教学变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真分析教材.
1.电磁学的两种研究方式
整个电磁学的研究可分为以“场”和“路”两个途径进行,这两种方式均在高中教材里体现出来.只有明确它们各自的特征及相互联系,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场的方法是研究电磁学的一般方法.场是物质,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特殊方式.中学物理的电磁学部分完全可用场的概念统帅起来,静电尝恒定电尝恒定磁尝静磁尝似稳电磁尝迅变电磁场等,组成一个关于场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学物理电学部分的各章内容.
“路”是“场”的一种特殊情况.中学教材以“路”为线的大骨架可理顺为:静电路、直流电路、磁路、交流电路、振荡电路等.
“场”和“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麦克斯韦方程是电磁场的普遍规律,是以“场”为基础的.“场”是电磁运动的实质,因此可以说“场”是实质,“路”是方法.
2.物理知识规律物
理知识的规律体现为一系列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的规律,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物理定律是在对物理现象做了反复观察和多次实验,掌握了充分可靠的事实之后,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的关系,并把这些关系用定律的形式表达出来.物理定律的形成,也是在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物理定律并不是绝对准确的,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理定律总是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因此其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册第一章“电潮重要的物理规律是库仑定律.库仑定律的实验是在空气中做的,其结果跟在真空中相差很小.其适用范围只适用于点电荷,即带电体的几何线度比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
“恒定电流”一章中重要的物理规律有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和焦耳定律.欧姆定律是在金属导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金属导电、电解液导电适用,但对气体导电是不适用的.欧姆定律的运用有对应关系.电阻是电路的物理性质,适用于温度不变时的金属导体.
“磁场”这一章阐明了磁与电现象的统一性,用研究电场的方法进行类比,可以较好地解决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电磁感应”这一章,重要的物理规律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在这部分知识中,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将各知识点串起来的主线.本章以电流、磁场为基础,它揭示了电与磁相互联系和转化的重要方面,是进一步研究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重点和核心是感应电动势.运用楞次定律不仅可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能量是守恒的.
“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一章是在电场和磁场的基础上结合电磁感应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提出电磁振荡形成统一的电磁场,对场的认识又上升了一步.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总结了电磁场的规律,同时也把波动理论从机械波推进到电磁波而对物质的波动性的认识提高了一步.
3.通过电磁场在各方面表现的物质属性,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的观点
电现象和磁现象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大量实验证明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每个带电粒子都被电场包围着.电场的基本特性就是对位于场中的其它电荷有力的作用.运动电荷的周围除了电场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唱—磁场.磁体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磁场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磁场的基本特性就是对处于其中的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现在,科学实验和广泛的生产实践完全肯定了场的观点,并证明电磁场可以脱离电荷和电流而独立存在,电磁场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运动的电荷(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对其它运动的电荷(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所有磁现象都可以归结为运动电荷(电流)之间是通过磁场而发生作用的.麦克斯韦用场的观点分析了电磁现象,得出结论:任何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任何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按照这个理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场,这就是电磁场.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电磁波.
从场的观点来阐述路.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产生电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电荷;二是存在电场.导体中电流的方向总是沿着电场的方向,从高电势处指向低电势处.导体中的电流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例,即导体中形成电流时,它的本身要形成电场又要提供自由电荷.当导体中电势差不存在时,电流也随之而终止.
二、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贯穿始终,使知识学习与智能训练融合于一体
1.场的客观存在及其物质性是电学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第一章“电潮是学好电磁学的基础和关键.电场强度、电势、磁尝磁感应强度是反映电、磁场是物质的实质性概念.电场线,磁感线是形象地描述场分布的一种手段.要进行比较,找出两种力线的共性和区别以加强对场的理解.
2.电磁场的重要特性是对在其中的电荷、运动的电荷、电流有力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场和受场作用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比如,场不是力,电势不是能等.场中不同位置场的强弱不同,可用受场力者受场力的大小(方向)跟其特征物理量的比值来描述场的强弱程度.在电场中用电场力做功,说明场具有能量.通常说“电荷的电势能”是指电荷与电场共同具有的电势能,离开了电场就谈不上电荷的电势能了.
3.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潮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过演示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把各种实验做好,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也是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加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中来发展思维能力.从物理学的特点与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来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知识体系上.
一、问题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联系教与学的纽带.赞可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机.”的确,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有赖于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形成.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比较难学的学科.如果学生对物理没有兴趣,就会放弃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因此,在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有趣味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整合一些新鲜的素材设置问题,或者利用古代的科技发明、最新的科技新闻等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要有确定性
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任何思考价值,学生就会感到没意思.为此,教师准备的问题要有确定性.必要时,教师可以先范例性地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相互尝试提问,相互讨论,共同得出结论.例如,实验问题要取材教学实际,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的同时学会思考,而且通过确定的问题的提问,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三、问题要有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发展空间,使学生养成运用创新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例如,在讲“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时,教师要让学生清楚“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教学要求:了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知道元电荷;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电荷守恒定律,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提出问题:初中学过哪些与电荷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先回顾学过的知识.接着提问:摩擦为什么可以使物体带电?这样,学生就有了电荷守恒的意识.
四、问题要有新颖性
问题的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能够让学生熟悉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加快解题速度,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新颖的视角,独特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异,引导他们多想想问题的可能解决办法,做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到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激励表扬为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例如,在讲“物体的形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物理实验,在观察不同材料做的相同物体时让学生思考: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形变?物体又在什么情况下不会恢复原样?
五、问题要有全面性
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他们自己的不同见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碎问碎答”的模式,不利于学生把握物理知识要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涵盖整个章节的重点和要点,使学生深入领会学习内容和重点知识.例如,在复习课讲评中,复习某一专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归纳解答同一类型专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还要注意问题的有效联系和系统性,如新旧知识的联系,前后章节的联系,等等.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如教师亲切的眼神、及时的表扬,都能给学生一种激励.
六、问题要有合作性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植物秸秆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燃放烟花爆竹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2.(2分)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重新组合B.原子重新组合
C.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D.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是否发生改变方面的问题.
3.(2分)(2012•广州)AgN0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AgN03受热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A.S02B.N02C.NH3D.N2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初步的判断生成物是什么.然后根据题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排除氮气;根据反应前AgN03中存在银、氮、氧三种元素,故反应后的生成物中不可能有SO2和NH3.
解答:解:A、AgN03中不含有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S02,故A错误;
B、AgN03中存在银、氮、氧三种元素,N02又有刺激性气味,所以有可能,故B正确;
C、AgN03中不含有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NH3,故C错误;
D、N2无刺激性气味,不可能含有,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该题还要求学生要善于从题中挖掘出有用的解题信息(例如分解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以及要求学生要学会用排除法做选择题.
4.(2分)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①分子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⑤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⑤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故选C.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5.(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只有109种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进行解答;
B、根据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进行解答;
C、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不同进行解答;
D、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解答:A、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例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A错误;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故B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互称同素异形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但由于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6.(2分)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正确的是()
A.①②③化学性质相同B.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C.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阴离子D.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字数的关系分析判断.
D、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元素及元素的类别.
解答:解:A、①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5、8、3,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三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7、13,表示两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①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7,属于原子;在②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③的质子数是13属于铝元素,是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7.(2分)在反应A+BC+D中,5gA与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C,则2.5gA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
A.2gB.4gC.1gD.2.5g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可以求出生成D的质量.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5gA和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5g+5g﹣8g=2g.
设第二次生成D的质量为x,则
A+BC+D
5g2g
2.5gx
=,解得:x=1g.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认真分析,找出质量关系,就可以求解.
8.(2分)2011年10月,“碳捕集与封存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合川介绍了把CO2压缩、液化后封存在泥岩中的方法.关于封存CO2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CO2分子间有空隙B.CO2气体较易液化
C.CO2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D.大气中C02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
B、二氧化碳较易液化;
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D、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解答:解:A、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故A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较易液化,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而不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故C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二氧化碳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易升华.
9.(2分)(2012•百色)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可燃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还原性
C.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依据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一氧化碳不易溶于水,具有还原性与可燃性,而二氧化碳不可燃,其固态形式是干冰,易升华吸热,据此回答判断即可;
解答:解: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A不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而二氧化碳不具备还原性;故B不正确;
C、一氧化碳不溶解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因此室内放一盆水并不能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C不正确;
D、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容易升华吸热,所以常用于人工降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两气体的性质是本题的考查内容,正确掌握两种物质的性质是解答的基础.
10.(2分)(2012•乐山)“毒胶囊”泛指利用由工业皮革废料为原料生产的含重金属铬(Cr)超标的胶囊,其中含有可能引起人体肾伤害的+6价的铬.下列铬的化合物中铬呈+6价的是()
A.Cr2(SO4)3B.CrCl2C.Cr2O3D.K2CrO4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A、SO4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3.
B、氯元素显﹣1,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1)×2=0,则y=+2.
C、氧元素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z+(﹣2)×3=0,则z=+3.
D、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w,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w+(﹣2)×4=0,则w=+6.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二、填空题(化学反应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11.(8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填空.
(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C+O2CO2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先在集气瓶里放一些水,目的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
(3)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集气瓶底预先放少量的水.
(3)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故答案为:(1)C+O2CO2;化合;(2)3Fe+2O2Fe3O4;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3)2KMnO4K2MnO4+MnO2+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12.(4分)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盐.如图是一种市售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试回答:
XX牌精制碘盐
配料:氯化钠、碘酸钾(KIO3)
含碘:30mg/kg
食用方法:勿长时间炖炒
贮藏方法:避光、避热、密封、防潮
(1)碘酸钾中碘的化合价为+5;
(2)“含碘量”中的碘是指(填序号)B:
A.碘酸钾B.碘元素C.碘分子D.碘离子
(3)由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之一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合理即可).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写出碘酸钾的一点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或可溶于水.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单质、氧化物、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3)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食盐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碘酸钾的物理性质即可.
解答:解:(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3=0,x=+5.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
(3)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勿长时间炖炒、避热等,可得碘酸钾的一种化学性质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
(4)从食盐我外观可以推知碘酸钾也是白色固体,食盐能在水中溶解可以知道碘酸钾也能溶于水.
故答案为:(1)+5;(2)B;(3)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4)白色固体或可溶于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化合价、元素、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进行解题的能力.
13.(2分)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CO2(填化学式)的排放量.
(2)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填标号).
A.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
C.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中的信息可知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来解答即可.
解答:解:(1)“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故答案为:CO2.
(2)A、因碳的偏旁为“石”,则碳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说法正确;
B、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故B说法正确;
C、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应为4,故C错误;
D、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中来获取信息解答习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量,并明确不同位置的数字的意义来解答.
14.(3分)云南地区连续两年春、夏遭遇持续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全省各地采取措施积极抗旱.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村民打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肥皂水.
(2)有些村民往盛有浑浊河水中加明矾和漂白粉,然后作为生活用水,其中明矾的作用是加速沉降,为了除去河水中的臭味和颜色,可以加入活性炭进行吸附.
考点:硬水与软水;水的净化;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已有的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以及净水过程中各物质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检验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故填:肥皂水;
(2)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将不溶性固体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易于沉降;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加速沉降,活性炭.
点评:掌握水的净化的方法和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简答题(每空1分,共12分)
15.(4分)为了延长白炽灯的使用寿命,灯泡里放有极少量的红磷.其作用是消耗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该反应在基本反应类型中属于化合反应.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而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而消耗氧气,从而延长白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解答.
解答:解:白炽灯的灯丝在通电之后会放出热量,而使灯丝容易和灯泡中残留的氧气反应,为了防止灯丝和残留的氧气反应,同时消耗掉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而在灯泡里放入一些红磷,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消耗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4P+5O22P2O5.化合
点评:熟练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氧气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了解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两面性,例如本题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动植物呼吸,但是在某些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16.(8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原子序数是12的元素符号为Mg;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属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Ne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填“稳定”或“不稳定”);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C.中子数不同
(4)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原子序数是12的元素符号为Mg;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是钠元素,属金属元素,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N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它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
(3)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所以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4)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有三个电子层,所以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故答案为;
(1)Mg;9.012;(2)金属;稳定;7;(3)A;(4)三;失.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掌握元素的特征、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等是即可正确决定本题.
四、实验探究题(化学反应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4分)
17.(7分)实验室开放日,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气体制取和性质的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长颈漏斗b集气瓶.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BC或BE(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
(3)如图F所示,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依据常用仪器回答;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并依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3)依据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并据其性质确定其用途.
解答:解:(1)标有字母的仪器分别是长颈漏斗和集气瓶;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或排水法收集;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
(3)根据题意,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据此性质,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集气瓶;
(2)BC或BE;2KClO32KCl+3O2;
(3)不支持燃烧;灭火.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选取、反应原理,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进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18.(7分)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请填写表中窄格.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少量的气泡,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①反应慢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的现象②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③向盛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④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2)指出“实验一”和“实验二”所起到的作用对比.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结沦,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达成了实验目的.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目的是:比较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写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催化剂就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的物质,要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需要从改变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二氧化锰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角度设计实验,据此解答.
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可以分解产生氧气,但是反应的速率很慢,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在常温下不能产生氧气,加入二氧化锰也不会反应;要证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可以在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故填: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少量的气泡,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①反应慢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的现象②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③向盛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④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
(2)设计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目的是进行实验对比,故填:对比;
(3)实验一、二、三只能说明二氧化锰能改变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要是此反应的催化剂,还必须证明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故前后两次称量固体的质量是为了比较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改变;可以将试管内反应后的液体倒掉,向其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是否产生大量的气泡,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比较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点评:本题考查了催化剂的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五、计算题(7分)
19.(7分)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1.43g/L)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红磷燃烧是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红磷的质量,可计算出需要氧气以及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可计算出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解答:解:设6.2g红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为y
4P+5O22P2O5
124160284
6.2gxy
解得:x=8g,y=14.2g
所需氧气的体积为:=5.6L
第四页第四段: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根据此描述:电子带负电,故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为-1.6×10-19 C,一个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为1.6×10-19 C .显然: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和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不同的.第五段接着却这样陈述:迄今为止,科学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与它相同,符号相反.人们把这个最小电荷量叫做元电荷,用e表示……可取e=1.60×10-19 C.
我们讨论后一致认为:此段描述稍作调整,便可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
第四页第四段可作如下调整:为了描述物体带电量的多少(电荷量的第一个作用),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电荷量,用q或Q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先强调电荷量描述带电体带电量的多少,不考虑电荷量的正负.)
迄今为止,科学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与它相同.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连续的取任意值,而只能取某一基本单元的整数倍值.人们把这个基本单元称为做元电荷,用e表示.(元电荷是电子所带电荷的多少.)
通常带正电的物体电荷量用“+”表示其电性,带负电的的物体电荷量用“-”表示其电性.(电荷量的第二个作用)电子的电荷量为“-e”,质子或正电子的电荷量为“+e”.
高三物理电场公式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 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
高三物理恒定电流公式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 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三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
选用电路条件Rx>>RA [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限流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注:
(1)单位换算:1A=103mA=106μA;1kV=103V=106mA;1MΩ=103kΩ=106Ω
(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
(6)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
高三物理磁场公式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 m
2.安培力F=BIL;(注:L⊥B) {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 {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mV2/r=mω2r=mr(2π/T)2=qVB;r=mV/qB;T=2π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
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注:
(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
(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
(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回旋加速器/磁性材料
猜你感兴趣:
1.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2.高中物理电流公式总结
3.高中物理必背公式总结
4.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完整)
5.高考物理必背公式总结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见第二册P10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14〕等势面〔见第二册P105〕。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Ix=E/(r+Rg+Ro+Rx)=E/(R中+Rx),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流表外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示数:I=IR+IV
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化学教学,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收到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作的一些尝试。
一、创造动态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创造性活动中不可少的心理驱动力。只有对某件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对其给予热情的关注,也才能持久地把事情做完、做好。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讲不清,道不明。运用计算机形象的动态表现功能,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寓教于乐的多媒体教学优势。
例如,在CuSO4晶体形成过程的教学中,向一杯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粉末,开始时Cu2+离子和SO42-离子在水中不断运动,且速率越来越快。有的Cu2+离子和SO42-离子从粉末状固体表面跑到溶液中去,有的离子却又从溶液回到固体表面,白色粉末逐渐变成蓝色晶体。随着背景音乐节拍的强弱变化,两者速率慢慢接近,最后它们的速率相等,随之音乐也变得柔和。这就是最直观的溶解与结晶平衡,同时也真正体现了动态平衡的实质。
又如,讲解电解原理时,盛有氯化铜溶液的电解池中,带正电荷的铜离子向阴极移动,得电子后析出红色固体;阴极区附近溶液由蓝绿色*以水合铜离子为主+逐渐变成黄绿色*以四氯合铜离子为主+。同时,带负电荷的氯离子向阳极移动,失去电子后的氯原子结合成氯分子,产生黄绿色气体。当失去的电子在导线中移动时,计算机发出“嘟、嘟、嘟”的声音,电解原理的演示画面十分生动、形象,学生看了兴趣十足。
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电镀、可逆反应等都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换思维模式,突破教学难点
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难理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三维制作,使小分子动起来、高分子转起来、晶体搭起来,使难点化解成可视的图像、图形,变微观为宏观,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在音乐伴奏和文字注解下模拟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微观过程,把学生带到了奇妙的原子、分子世界,学生大开眼界。接着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慢放、定格和重放等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动画过程,把难以捉摸的质量守恒定律形象化,从而突破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难点,学生易于掌握。
又如,在讲解原子概念时,为突破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利用计算机模拟水分子的分解过程,清楚地看到氧原子与氢原子的分离: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跑出来;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聚集成氢气跑出来。通过演示,运用图形、图像把原子概念的难点化解,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这一概念。
在讲授电子云概念时,一般的讲法是通过照相的方法解释电子云的形状,但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成多个电子同时在核外运动,而实际上却是一个电子在不同时刻运动轨迹的叠加。常规的教学方法可用幻灯、投影,由于画面是死的,学生还是不好理解;若用#,则不然,用一幅三维空间画面,表现出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另一幅画面模拟照相技术,让学生好像亲身进入原子核内部,亲眼看到电子的运动,把难以想像的微观世界宏观化,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
三、模拟错误操作,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操作教学是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仅凭教师分析错误原因及其危害,学生印象不深,实际操作中仍会出现错误。用计算机的动画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把动作放慢,实验步骤分解,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而且还可以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从而强化了实验教学。
例如,浓硫酸稀释操作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飞溅出来;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浓硫酸冲出试管外,危及学生身心健康。学生看到错误操作的危险性,加深了对错误操作危害性的认识,从而对规范学生实验的操作大有帮助,利于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又如,氢气的尾气处理,没有检验纯度便点燃,结果导致发生装置爆炸;氯化氢尾气处理,用直导管通入水中,液体倒吸入装置导致炸裂。通过这些错误操作的模拟演示,学生不但能够找到操作错误的真正原因,而且既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又提高了自身实验操作能力。
四、增大教学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在新授课中用得比较多,在复习课中也具有明显的优势。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加大知识密度,增加教学信息,因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例如,复习硫元素的有关性质时,不可能把做过的演示实验统统重复一遍。要以实验为主线,把一些需要重现的性质、用途、制法等重要内容,从实验的角度阐述、归纳已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复习,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又如,在复习同分异构时,教学内容多,不仅要展示烃类同分异构、卤代烃同分异构,还要展示烃类含氧衍生物的同分异构、烃类含氮含氧衍生物的同分异构。各类有机物的典型同分异构关系都有多步的动态转化画面。若用常规的复习方法便无法收到这样大容量、高效率的复习效果。
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但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要正确、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如果一味运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则会影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果一味运用计算机模拟学生实验,则会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一味运用计算机进行单元复习,则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长林:《计算机辅助教学对突破化学教学难点的作用》,载《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9(9)
2.钟宏钊:《山区县中学实行化学多媒体教学可行性初探》,载《化学教学》,1999(8)。
3.胡道道:《国际互联网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载《化学教育》,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