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走月亮教案范文

走月亮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走月亮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走月亮教案

第1篇:走月亮教案范文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开放性提问;模仿性练笔

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时显得过于丝丝相扣,一切全都掌控在教师的手中,一步一步按照教案的预设走,很少出差错,甚至不出差错。其实这样的课堂教师关注的只是教案的完成与否,而对学情的关注较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如何引发和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机呢?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开放性的提问,引发生成

语文课上过于细碎的提问不但不能引发学生的有效思维,而且会肢解文本,破坏文本的美感。如,在教学《流动的画》一诗时,我先帮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读通读顺文本,然后我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觉得第一小节里哪一句话或哪一个词写得好,好在哪里?要回答这一问题,需经过读、思两个环节,这样就把学生的视线再次引向文本,通过细读,将文本中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转化成美丽的画面,再通过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妙。

生1:我觉得“小河弯弯曲曲,山腰飘着白纱”写得好,写出了小河与大山的美丽,“白纱”实际上指的是山间的云雾,云雾好像白色的纱巾,多美呀!

生2:我觉得“水库好似明镜”写得好,没有风的时候水库的水面很平好像一块明亮的大镜子。

学生说的正是我备课时想到的,看来真的不能低估学生的感悟能力。正当我准备转入第二小节的学习时,我看见一个学生有些迟疑地举起了手,我连忙示意他回答问题。

生3:我觉得“点点”一词用得好,既写出了山坡的高大,又写出了人家的多。

师:是人家多吗?我觉得是人家比较分散。

那孩子看着我点点头。

我相信正是开放性的提问,引发了学生对“点点”一词感悟的生成。

二、模仿性的练笔,促成生成

语文课上过多的分析是造成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学国语言文字的应用,过多的分析应该是语言文字专家做的事情。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我很重视仿写练习,在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

如,在教学《贺年片》一诗时,我摒弃繁杂的分析,让学生任选一段写一句话:谁送给我什么当作贺年片。此练习旨在帮助学生明确本诗中的贺年片都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然后我让学生仿写。结果学生的“作品”可用精彩来形容。

比如:

土色的贺年片,

是大地送给我的,

那是一片戈壁沙漠。

大地呼唤我,

植树造林从我做起,

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明亮的贺年片,

月亮送给我的。

那是一个黄色的月亮。

月亮祝愿我,

夜里少看电视睡好觉,

保持充沛的精力来学习……

黄色的贺年片,

是果园送给我的。

那是一颗黄澄澄的鸭梨。

果园告诉我,

把鸭梨当成礼物,

送给奶奶,

祝愿奶奶早日康复!

再如,学生仿写的《风》:

谁也没有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窗帘摆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我家做客了。

谁也没有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新娘的裙子飘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也来参加婚礼了。

仿写的练习可以仿写整篇,也可以仿写片段,还可以仿写句子。如,《雾》中有一个句子是: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学生仿写的是:

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很关心我们。

三、化腐朽为神奇的引导,共享生成

《语文天地》里有一道练习是:读一读,照样子说句子,再抄写下来。例句:王冕看得入神,心想,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多好呀!

有一学生说的句子是:

小明看得出神,心想,要是我有许多钱,那多好呀!

我一听,心想,小小年纪就这样爱钱,可不好。那我到底应该怎样评判这个句子呢?稍事思考之后,我迅速把这个句子写在黑板上,并在句子后面又加了一道横线,要求学生继续补充,有学生说:小明看得出神,心想,要是我有许多钱,那多好呀!我就可以买许多面包,让饥饿的人们吃个够。

另一个学生说:小明看得出神,心想,要是我有许多钱,那多好呀!我就可以给妈妈买上生日礼物。

这样的补充句子的练习,既训练了语言,又提高了思想认识。

总之,课堂里要顺学而导,关注生成,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2篇:走月亮教案范文

误区一:片面地压抑学生的创造力、形象性思维的教学的活动,不是教学的生动

有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讲解关于对“弯弯的月亮”的一段描写,他让学生发挥想象来描写月亮想什么。学生说:“弯弯的月亮像豆角。”他摇头;学生说:“弯弯的月亮像茄子。”他否定;当学生说:“弯弯的月亮像镰刀。”他还是否定;可这时学生视乎明白过来了异口同声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这是老师非常高兴的说“完全正确”。应该说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的相当不错,很形象,可为什么老师对学生的这么多的说法都不给予肯定呢?那是因为他的备课本上写的句子是“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试想这种“捉迷藏”似的“引君入翁”的教学,遏制、压抑了学生的思维,给教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大多数的学生体验不了回答老师提问成功的喜悦,当然也提高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绝不是教学的生动,相反,教学的生动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积极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性,彰显个性。

误区二:可以追求表面上的课堂活跃气氛也不是教学的生动

有的教师一味的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而不视讲解的课文内容等情况而定,好像唯有课堂气氛活跃,才是教学的生动,才是教学的生动。不过,但就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来看,不同的课文应创造不同的课堂气氛,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只是课堂气氛的一种。仅此一种,也需要分辨清楚是在什么层次上,如果是逗学生笑笑而已或一笑了之,并无多大思维价值,是追求课堂表面气氛活跃,算不上教学的生动。

误区三:缺乏教师指导的“放羊式”的教学不是教学的生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教材选编了一些自读课文,但有的教师误解编写的目的,把自读课文理解为“自己读”的课文,于是在教学自读课文时,为了体现“自读性”的特点,教师上课时或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己读,或虽然成立小组阅读、讨论,但是都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课堂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教学处于松散无度,放任自流的状态。这种“放羊式”的教学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片面理解“自读课”的涵义,把教学引向歧途。“自读课”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为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效果,也决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生动的曲解。

误区四:“满堂问”也不等于教学的生动,也不同于“问题教学”模式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向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这堂课就越生动,越成功。于是老师在“问”,学生一面回答“是”或“不是”,好不热闹,看似生动。同样这种“满堂问”的课堂教学也是对教学生动的一种误解。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并不是你提的问题越多越成功,关键是你提的问题本身是否有价值,能否切中课文要害,是否是大多学生所质疑的,这些都至关重要。如果一些浅而易见,简单的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师也提出来,让学生回答,那就毫无意义了,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应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应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创造性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不但会提出问题,还要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尤其要培养学生在诸多问题中发现新的联系寻找突破口,这种问题教学模式是可取的,“问”应是包括学生质疑和教师合理设题两方面。如果教师一味强调自己的“问”,不但不能创造课堂教学的生动,相反它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败笔。不是语文教学的生动,也不同于“问题教学”模式。

误区五:注重形式的教学手段不等于教学的生动

第3篇:走月亮教案范文

学校是一个文化传播的场所,就应该特别注重文化育人这样一个理念。现在来看我们很多人都是有知识而没有文化,那么我想这个人的发展是没有后劲的,是没有底蕴的,其实我们说素质教育也好,这个教育那个教育也好,实际上都应该有很好的文化支撑,有很好的文化底蕴。

确立文化管理的这个思想,再来思考教师的言行,就会有不同的角度。有一次,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一位英语老师上课的时候总讲历史,这位家长问:“英语课,讲历史干嘛啊?”。后来我了解一下情况,跟这位老师做了一些交流,我就给这个家长回了封信,我说我很支持这个老师的做法,为什么呢?因为语言的学习没有文化你怎么学啊,老师要在英语课上讲一下英美文化,它的历史和传统,是有助于学生来学习语言的,这太重要了。

讲这件事,我是想说,我们在抓教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说我们就抓老师的课堂。学生的考试以及学生的成绩,它只是一个层面,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应该抓我们课堂以外的,课堂背后的,成绩分数背后的一些东西。抓好了这些,学校的成绩好,实际上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呢,要把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我用四个字来表述,就是“空气养人”。如果是制度管理,就必须给老师们反复的去讲制度,而文化管理是让老师们一进到学校,就有一种自然的约束,但不是靠他律,是靠自律。这样形成一种很好的空气,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而不是疾风暴雨。

我讲一个实例,比如说,我们学校建立了一个教师博物馆。那么为什么要建教师博物馆呢?我想,每个学校都有荣誉室,校史、荣誉都有,有教师的荣誉,也有学校得来的荣誉,是集体的荣誉。几乎所有的学校荣誉室是跟大部分老师是有距离的,对学校来讲,它是学校的一个景点,是学校的一个脸面,领导来了,外宾来了,参观参观而已。因为老师们在学校一辈子,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得奖,有些教师可能什么奖都得不上,但是这个老师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在这个学校工作了一辈子。我们怎么去认可他呢?

因此,我们学校把荣誉室撤了,变成了教师博物馆。它体现了对所有老师的职业尊重。一个老师没有得过奖杯奖状,但是他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的人才。那么他赢得的尊重,他的荣誉,我们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呢?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博物馆里就有教师的教案、手稿、批改的作业等。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展览在我们的教师博物馆,这既是一个荣誉,也是对老师的职业尊重和认可。

博物馆建成以后,很多老师,包括退休的老师,都七八十岁了,翻箱倒柜,拿出他在工作时期的那些手稿交给学校,希望能摆到教师博物馆里头。荣誉室的定位改变,以教师为本,博物馆成为学校的一个财富,而且是所有老师的一个共同的财富,而不是把它光当成一个参观用的景点。

以前,荣誉室这种地方老师就很少去,只有我们领导去,外边来学校参观的人去;现在,教师博物馆里安排有座椅,老师可以去那里备课。他们可以去那里翻阅其他老师的教案、老教师的教案,这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交流的过程。

第4篇:走月亮教案范文

一、提升理念,确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树木小的时候,常常需要人们的扶持,但其生长过程主要靠自己,没有人能代替它生长。“外因的力量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明显地告诉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不应成为一句空话,或是贴在墙上成为人们口中的标语。第一,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第二,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多”(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限制得多)和“三少”(即学生读得少、练得少、自主探究得少)的弊病。

二、读说画议演,让学生乐学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活动往往和兴趣密切相关,电影、录像、VCD、DVD、多媒体课件,可谓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可为学生提供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1.读读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明显,事理简单,篇幅短小,易读易记。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儿童进行读书训练,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问题,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获得读书的本领——“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品味语言,克服摒弃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式的重讲轻读。

2.说说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白事物的经过,提高儿童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月亮湾》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讲述“月亮湾村前的景色”。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都能围绕 “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月亮湾的美丽景色。这样的说话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学习态度。

3.演演

当一个小演员,是每个儿童的心愿。孩子大都愿意表现自己。组织儿童分角色表演,这是一种帮助儿童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当自己化身为课文中的“人物”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的特点。如《小河与青草》这一课,通过小河与青草的对话,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再按小组分别扮演“小草”和“小河”,表演他们对话的经过。比一比,谁能把小草对小河的感激之情和谦虚谨慎的美好品德的动作和语言表达得准确、充分。学生便在这种愉快的学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小草对小河的感激之情和与小河同样具有的谦虚的美好品德。

4.议议

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他们各自的智慧火花相互碰撞,达成共识。如教《三袋麦子》一文,我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问题——“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那袋麦子的?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可以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畅所欲言,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连平时胆小的学生也不甘示弱,跃跃欲试,积极参与,气氛十分活跃。

5.画画

教师要紧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画一画关键词,唤起合理的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如教学《雨点》一文时,学生需要消化、巩固、积累所学的知识,这就需要熟读成诵,这样才能真正感受文字中蕴藏着的美。我在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散步”“奔跑”“跳跃”等词补充黑板上的画面。让学生尝试以画画的形式生动再现文中的内容,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乐趣。

三、传授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向课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标准答案挑战。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质疑问难,勤学好问,敢想、敢问、敢为、敢当。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对于低年级学生,教给正确的读书方法尤为重要。如《秋姑娘的信》一文,第2~5自然段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信的内容,结构相似,语言表达形式也完全一样:秋姑娘写信给谁?写了什么内容?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先精心教学第二段,从中总结学习方法。第3~5自然段就可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己去学,教师只需适当指导、点拨。这样就实现了“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第5篇:走月亮教案范文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然而不少音乐老师常常会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教案上,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害怕节外生枝,有时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任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如何关注音乐课堂的动态生成,让课堂绽放活力,是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创设良好教学氛围——动态生成的前提

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的支持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为主,学生跟着教师走,也不再是教师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劲儿地按预定的教案往下教。师生关系也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而是鲜活生动的互动与交流。

1.巧设情景,引发生生“冲突”

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往往不尽相同,由此而产生生生之间的争辩常常可以激起学生更多的思维火花,从而促进更高质量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善于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发生生间的争辩,不断生成课堂教学资源。

在教学二年级《时间像小马车》-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电脑显示的是小钟表和小马车赛跑),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生:“小闹钟和小马车在赛跑。”、“看到小闹钟就想到时间,时间跑得快,就像小马车一样。”我赞许说:“说得不错,时间就像小马车,跑得飞快。”突然一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不像小马车!”我故意问他说:“那你说说看,时间像什么?”生:“我觉得像小汽车。”我接着问:“为什么?”生:“因为汽车比马车跑得快呀!”顿时,学生兴致高涨,都兴奋地争着说:“不对!不对!像小火箭,不知比小汽车快多少倍呢!”、“老师,宇宙飞船跑得快!”、“不对,时间像飞艇!”我笑了:“你们真棒,把你们的想法编进歌词,我们唱一唱,是不是歌曲更动听了!”经过创编的歌曲,不仅结合现实学生生活经验,而且还丰富了歌曲内容,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并获得快乐。

2.活用资源,创造生成机会

教学中,教师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来创设逼真的现实情景,还可以走出课堂“玩”中体验。如在教学歌曲《春天来了》时,我组织学生来到操场上,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春天的身影,学生很高兴,不一会儿,很多学生就汇报说,操场上的小草嫩嫩的,榕树上长出了许多小嫩芽,校园内外开着许多五颜六色的花,真美,还看见了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蚂蚁在地上找食物等,并把自己的发现跟同学交流。他们在寻找春天中感受、欣赏春天的美,体验到春天到来的愉快。教师活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生成机会,会让我们的教学变得炫彩亮丽。

二、捕捉信息敏锐反馈——动态生成的关键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教师能否用自己的机智,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收获“有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是动态生成的关键。

1.善于捕捉教学资源的生成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的资源。”《立乐课程标准》也指出:“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每位教师都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演绎出更多的异彩。

记得在教学《鸭子拌嘴》时,学生们听的时候觉得乏味,不感兴趣。正当我一筹莫展时,有位学生拿笔在铅笔盒上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来敲击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境。正当学生以为我要发火时,我却灵机一动,对那个学生说:“不错呀!这也是一种表达音乐的好方法。”又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也会敲。”还没等我回应,同学们纷纷说:“我也会……”接着有的学生用手掌拍击凳子来模仿木鱼,有的学生用文具盒敲击地面来模仿小镜等等。学生利用现成的器具表现想象中鸭子在走路、喝水、捉鱼、拌嘴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他们通在探索声音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2.尊重学生思路的生成

在动态生成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的思路生成,当不符合最初预设的信息出现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进行调整。

如:歌曲《小红帽》已教唱完毕,正准备下一项歌表演,这时,我发现班上最调皮的小许正趴在那画画。我诧异地走过去,有些生气地夺过画纸,想把它收走,再将他训一顿。可是,当我看到他那充满灵气的画——把小红帽挎着篮子走在路上的形象画得惟妙惟肖时,我突然改变了想法:我何不因势利导,让他在音乐课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将画融合到音乐中呢?于是,我对学生们说:“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地表现歌曲。”顿时,学生们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地动了起来,喜欢表演的同学开始准备动作,进行表演;喜欢语言的同学开始编歌词;喜欢绘画的同学拿出画笔,开始画画;喜欢乐器的同学立刻拿起乐器编创节奏……,通过临时改变教学思路,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还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音乐感受体验和理解。允许并尊重、激励并赞赏学生自己实际的感受和体验。

三、抓住时机活用评价——动态生成的依托

学生是有差异的,要使这种差异成为促进动态生成的教育资源,必须时刻关注音乐课堂的评价。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促进动态生成性目标的达成。

1.把握好评价的时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通过及时的、巧妙的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我在教学歌曲《愉快的梦》的感受和表现环节中,对学生说:“现在,让我们把教室变成美丽的夜空,好吗?”我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月亮、星星、椰子树、神奇的小岛拿出来,然后请一位学生扮演月亮,其他学生扮演星星、小岛等,在优美的旋律声中,学生们按着节拍有规律地摇晃着身体。这时,我发现有个扮演星星的孩子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而是用小手不停地抖动,我就走过去轻轻问他:“你为什么不跟大家一起做呢?”他小声说:“我想星星应该是一闪一闪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对呀!这正是他独特的想法,如果我不好好利用这一资源,必定会抹杀了学生的思维。于是,我马上竖起大拇指表扬了他,并请他上台表演星星形象。这下,其他同学也来劲了,都踊跃尝试,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有的把星星组合起来,有高、有低,……孩子们异常活跃。及时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师评、生评、自评、他评、小组评价等。如在学唱《雁群飞》-课中,我就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老师也适时对学生评价,使学生在互评中思维得到发展,创造力在课堂中自然生成。

第6篇:走月亮教案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师;素养培养;转变观念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07-1

首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爱心和平等意识的人文关怀者。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已经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标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

古人讲“亲其师则信其道。”就是说,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高中生思维敏捷,热情活泼,但容易冲动,剑走偏锋。而老师的爱心关怀可以为之撑起一方晴空。这种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真切的喜爱之情。这种爱又是理智的,它既具有父母对子女的爱心,但又不存在偏爱与溺爱,不存在迁就和姑息。平时,注意挖掘学生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选择有利时机,适当加以表扬、鼓励;周记可以成为师生书面交流思想的平台,教师可以以寄语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也可以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帮之解开心结;当他们犯了错误时,尽量用谈心交换意见,鼓励改正的方式代替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观念,让每一位学生爱学乐学。

只有爱,才能赢得爱。爱字当头,用浓厚的爱意和真切的期待感化学生。当人文意识融入了我们的教学生活,我们的亲和力便真正拥有了,而你就会成为学生的支柱和指路明灯。

其次,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用心读书的学者。

我这儿说的“学者”并非“知识渊博的人”,而指“学习的人”。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及“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我曾听说过一个笑话:一人想做老师,跑去找校长,校长问:你会什么?答:我什么也不会。回:那没有办法,你只能教语文。工作至今听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有什么办法提高语文成绩。总是回答:多读多看。起初觉得这不就是语文的真谛吗,后来越嚼越不是味儿:既然只是多读多看,还要你语文老师干吗?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其实,一个语文教师的成熟是需要用心去努力达成的。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在当前信息社会,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老师不知道的东西。教师之所以作为“教师”,主要是因为其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教师也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主动地向学生学习,才有可能在教学上取得成绩。

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养料,时刻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用心读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在学中教,在教中学,惟有靠自己坚持不懈的修炼,方能不断超越自我。

再次,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前行的跋涉者。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己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反思能够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有所提示,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正确地审视和分析,从而获取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知识,并能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教师要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反思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自己各方面的成败得失,拓展提升自己的空间。

当反思成为习惯,我们可以获得实践智慧的提升,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最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具有个性色彩的智者。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令人眼花缭乱,语文课“热闹”了,不再“咬文嚼字”,语文成了其他活动的伴娘。“表演”、“资料展示”、“讨论”、“多媒体”充斥课堂,记得以前《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可以上成法庭辩论课,武则天,刘兰芝逐一亮相,这叫创新。于是我们今天模仿这个,明天又追随那个,到头来,反倒不知道该怎样上课才好。一堂课的好坏是和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对一个问题的分析,要用新的眼光和新的角度去分析。因此,在研究教材时,教师必须对现有教材持有不同的见解,提出多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励自己去钻研教材,从中找出合理的观点,并能从中提出一些敏感和探究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7篇:走月亮教案范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教改环境 困境 反思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推行已经多年,大家认识到:名师或优质教学归功于某种特殊的教学法。实则任何一种教学法,在某些情况下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或达到不良的效果。笔者以我校中职语文教师实际教学情况为例,分析讨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应对之道。

一、当下师生关系

在当前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下,怎么进行优质中职语文教学呢?成功的教学,学生有一半以上的功劳,因为当学习者愿意打开耳朵听、愿意敞开胸襟接受时才会知道老师讲得不难听,教学双方才能达到良性互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中职学校教师面对的挑战中,包括:发现自己和一群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在一起。学生进入教室后,书包始终背在身上,桌面却没有任何纸笔、书本;在教室内讲话,随意走动;借故上厕所,实际出去过烟瘾……这些对任何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亟待克服的挑战。面对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经常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规范他们在教室的行为。

二、当前中职青年教师面临的课堂教学困境

(一)授课当中缺乏教学特色。

以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参看教师的教案,多数教师还在采取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法:介绍作者—疏通段落大意—分析文章,那么我们从学生的反应中看到什么了呢?懒散的表情,暗淡的目光,有一搭没一搭地讨论……教学鲜见令人“惊艳”之作。又或者课堂流于浮华,比如一些优质课或示范课,课堂热闹有加,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活动似乎非常精彩,然而,繁华的背后似乎缺少实质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中缺乏创新。

1.完全雷同的教学结构

通过听我校的语文教师的课发现,比如同样是教授《我与地坛》,前10分钟内,都是以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为导入,然后带出全篇文段结构及写作技巧;在教授应用文类型的课程时,都是先说明应用文的标准格式,然后按照板书指导学生试写应用文,没有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完还是不明白这类型的应用文对自己有何用处。教授口语交际课,都是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关导学案的问题,希冀提高学生讨论、互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但课堂上往往只有冷场。

2.全然相同的延伸阅读

比如几位青年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都不约而同地以《沁园春·雪》作为延伸阅读,而没有思考所选择的延伸阅读材料对学生能否起到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三)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具。

教师当中,经常使用教学辅具的不到三分之一,当下多媒体辅助设备的大范围使用,让教师往往忽略自己制作和选择教学辅具的重要性。

三、如何给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上的扶持和指导

从以上课堂教学存在的情况来看,当前中职语文教师的知识背景,或缺少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神来之笔,无法令学生豁然受益。在教学中,如何举证补充,如何阐述诠释,都略显拖泥带水。因此在青年教师教学时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对所教授课文内容相当熟悉,方能游刃有余。

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虽然不足,但并非都语文素养低下。教师专业化水准不足,本身对课文内容不熟悉,依赖于网上下载的教案,而对教学内容没有任何透彻研究,学生是很容易看出破绽,进而不信任这位教师的。

(二)旁征博引,课堂上灵活应变。

在《促织》一课的听课当中,授课的某教师本想作为知识的拓展内容,提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上有类似之处。学生听后很感兴趣,多问了一句:“老师可否举一个《阅微草堂笔记》的例子?”结果教师自身对《阅微草堂笔记》不够了解,一时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慌张之下又没有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导致课堂上出现冷场。

(三)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教学得以大开大合。

以古诗为例,由于物理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大自然,因此,古诗文中不免出现一些物理现象。具体而言,其中包括最常见的光现象、声现象,与经典力学、运动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石钟山记》关于声音的考证即为一例。中职语文教师通过广泛课余学习,提升教学水平,或者通过学科的整合,使自己的讲授生动有趣。在当前多元化、全球化下,需要多样化人才,不应限制于框架中。教师对教材教法如能挥洒自如,既不离题,又适度补充,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那么每堂课就好比聆听一首隽永、完整的篇章。

(四)既能博大又能高、知识面广阔且具深度。

语文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古往今来,无所不包。语文课本许多内容,尤其古诗文部分,涉及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比如苏轼《赤壁赋》一文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一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是什么?而当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时,为什么是“七月既望”的天气?这些问题,授课的教师如果对天文知识有相当的认识,就可以将不易理解的课文化难为易,让学生彻底明白。还能结合古人关于“节气”的常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些都是课堂当中可以延伸且灵活教授的内容,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比如,苏轼所指的“赤壁”,今天所属何地?前人对“赤壁”一地的考证、说法又是如何?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对所教授的课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讲解自如,才可以赢得学生的衷心爱戴。

中职语文教师虽然愿意奉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终身职业,但如果因为自身专业化程度不足而背离“学高为师”,就无法持续地进行专业进修与发展,也无法肩负“传承与创新”的教育使命,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05(36):07.

[2]郑成生.浅谈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如何上好课[J].中等职业教育,2010(08):14-15.

第8篇:走月亮教案范文

【关键词】古筝;摇指;按音;和音;扫弦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71-02

《瑶族舞曲》是刘铁山与茅沅共同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品,后来经过尹其颖改编成古筝独奏曲,全曲主要描述瑶族人民欢度节日、载歌载舞的情景。乐曲感情丰富、形象鲜明、生动地描述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身着盛装欢歌起舞的热闹场面。全曲分为复三部曲式,结构为A(1+2)+B+A1。

第一部分在简短的引子中渲染出宁静安溢的气氛。

例如:

此处摇指一定要尽量远离前岳山,左手微颤中右手进行而具有连贯性的弱摇,只有在连贯的匀速弱音中才能体现宁静、安溢、柔和、朦朦胧胧的情景。注意7的音一定要按准。

随后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夜幕降临皓白的月亮初升的时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聚在一起,纷纷加入舞蹈行列翩翩起舞,逐渐情绪高涨起来,所以在主A的节奏、力度(强弱)、旋律的线条上造成不同的对比。

首先,例如:

此处力度比前面音乐的感觉突出一些,右手摇指音的频率均匀、衔接要连贯、强弱都要体现,这样才具有抒情性、左手用小指演奏音色上比较厚重、听觉上比指尖发出的声音要浑厚。

此处左手第一小节的主旋律音比第二小节主旋律音力度上有一个对比(第一小节强,第二小节稍弱)。

其次,例如:

此句音乐具有鲜明的起伏感,而且7音一定要准确没有杂音。此处需采用止弦方法更为清晰、形象。止弦6再滑到7的准确位置,同样7到6也是一样,将7音止住后再回到6音。

最后,例如:

此处在力度上比前面音乐更加一倍,而且右手每一拍的第一个音需重音弹奏,这样才能体现力度与前面音乐的对比。

第二主题B是第一主题派生出来的,随即小伙子们情不自禁也加入到姑娘们中间尽情欢舞,速度加快、节奏变密,音乐情绪更加热烈、奔放,甚至有些粗狂,表现了热情的小伙子们奔放的舞姿。

例如:(快板段)

此段节奏是快四点,右手伴奏做到绝对准确,手指小关节一定要小幅度的往掌心运动,

此处附点具有比较短的韵味、弹得很短促、很弱,在慢练中逐渐加速进行。最后音乐越来越弱、越来越轻。表现出队伍人群跳累了,停下来休息。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出现了三拍子的优美旋律,似乎在表现一对对瑶族青年男女,用他们本民族传统的歌舞形式来相互诉哀肠,真挚的、淳朴的爱情加上对美好生活的幢憬,这时候作者运用了同主音转调的手法,是音乐曲d弱调转为D宫调、节拍转为3/4,左右手旋律的交融中更富有歌唱性(抒情优美的3/4拍中速)

但中间处出现:

此处表现出笙吹奏出轻快活跃的旋律,加上竹笛那跳跃节奏、音型的点缀,使音乐具有明显的舞蹈性,所以弹奏小撮时指尖促弦的深度、角度及注意主音的走向。

第三大部分A1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气势比A要加强一些,调性也由D宫调回复到d羽调。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也越来越奔放,好像不管男女老幼,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了歌舞的行列,大家纵情地歌唱、舞蹈,歌声、鼓乐声伴随着人们飞旋的舞姿,简直要把这静溢的月夜变成欢闹的白昼,最后乐队强烈的全奏把音乐推向,全曲在无比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此段有二处要注意。第一处如:

双手动作要小,音色要统一,在统一音区上演奏,点指将手指小关节动起来弹奏,大撮或点指一定要做到主音突出,在旋律中谁是主音就要偏向谁。

第二处如:

此处扫弦技法需手臂力量带动到指尖于低音区扫弦,为了在欢乐中结束最后左手音改为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古筝独奏曲,此曲深刻表现出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身着盛装欢歌起舞的热闹场面。练习者必须要科学规范地运用好按音、和音、摇指、扫弦等技法,从而使乐曲感情更丰富、更鲜明。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多年对《瑶族舞曲》教学及学生反映效果良好的基础上,能充分地在乐曲的分析及演奏技法上有很好的改进作用,更好地促进该曲的音乐表现乃至筝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芳. 《瑶族舞曲》教案设计[J].音乐天地.2009(08).

[2]吴润霖. 迷人的瑶族风情画卷――民乐合奏《瑶族舞曲》赏析[J].音乐爱好者.1987(01).

[3]黄虹. 欢歌狂舞如诗似梦的瑶寨节日之夜――管弦乐曲《瑶族舞曲》赏析[J].教育导刊.1998(S2).

[4]李虻,闫璇璇. 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赏析[J].琴童.2013(02).

[5]李琨. 关于民族管弦乐作品《瑶族舞曲》的指挥艺术[J].音乐生活.2006(0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欧海群(1978-),女,贵州凯里人,音乐学学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古筝教学。

第9篇:走月亮教案范文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保障高效的课堂。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吃透教材备好课,设计出最科学、最合理、最具可操作性的导学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工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需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问题切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高效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它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论。这种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以教材或导学案为依托,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因此,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问题切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

例如:在讲“遗传病”时,教师可以引入“月亮女儿”(白化病)的故事:大西洋中有一个小岛,岛上住着300多居民,他们的皮肤雪白,头发几乎透明,眼睛怕光,视力极差。他们害怕阳光,喜欢夜晚,每逢月光皎洁的夜晚,就在海滩上欢呼跳舞。随后,教师提出问题:从表现上判断,岛上居民患的是什么遗传病?它的遗传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岛上居民的表现型都一样?通过趣味的故事、科学的提问,学生兴趣盎然、学习主动、积极思维,从而学有所获。又如,在学习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课:①出示制作好的酸奶、泡菜、米酒等发酵食品,让学生品尝并思考问题:这些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和需要的微生物是什么?②出示“艾滋病症”、“痢疾病症”等与微生物有关的病例图片,提出问题致病原因是什么?③课前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向专家、教授或医生咨询有关问题,让他们向全班同学介绍按计划所作的调查内容,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把生物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从生物学到生活,从生活到社会的跨越。学生们会把在生物课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也会用生物学知识参与社会活动。

三、引导学生合理阅读,实现知识获取的自主化。

在自学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阅读。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各异,学习势必存在差异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

(一)善设阅读焦点,引导共性阅读。

利用好教材,教会学生有效阅读,获取知识信息,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好方法。但是,如果学生的阅读没有重点,只是走马观花,学生往往就会陷入迷茫之中,这样的茫乱性阅读,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收效甚微。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运用问题设置阅读焦点,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生物的热情,恰当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的阅读学习状态。例如:在探究神经系统的功能时,学生阅读了“资料分析”,为了防止学生盲目阅读,教师可以在阅读前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分析患者发病的可能原因。

(二)巧激认知冲动,拓展个性阅读。

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动,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努力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发展。例如:在学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设问、引导提问、善思发问等多种途径,整理学生急切想了解的知识:“如何保证人类产生的后代染色体数量保持一定?”“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如何进行DNA亲子鉴定?原理是什么?”等等。教师根据这些问题,整理课外阅读材料,并在课堂内容结束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感兴趣、有疑惑的相关资料。通过这种针对性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最想了解的知识,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