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术管理意见和建议范文

技术管理意见和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管理意见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术管理意见和建议

第1篇:技术管理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绩效考核 评价体系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医院业务的日益复杂,对医院的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财务管理目标便成为现代医院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存和指标。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医院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体现。对于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必须符合医院发展的实际并且符合医院的战略定位。大体来讲,现代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要符合医院的总体发展目标。当今医院具有双重性质,首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其次还是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因此医院财务管理目标首先要保证减轻医院病人的医疗负担,其次才是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虽然由于医院要发展壮大,财务管理以医院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因此忽视医院的公益性质,从而使医院的发展速度及战略定位符合国家的利益与患者的利益;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具有最大程度的层次性。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不能只是单一的反映经济利益主体,而是应该结合所有参与者的共同性质,是一个多元化的财务目标管理体系;现代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符合医院发展战略,具有可操作性。医院的财务管理既要反映医院财务的实际情况,又要为医院领导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来把握医院的总体发展趋势。这些不仅仅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更应该是医院经济活动的导向。医院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医院发展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绩效考核是一个可以把行动、业务、资源、组织战略有机结合的一套财务管理体系。医院的预算考核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优化医院各种资源的配置、加强医院财务预算绩效考核管理,也是新医改制度的要求。随着医院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绩效管理已经成为医院运营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的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是建立在合理的财务管理基础之上的。但是目前许多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与绩效考核不能很好地衔接,更不适应医院发展的实际需要。新的医院绩效考核方案已经明确规定个人收入不与科室业务收入直接挂钩,要不断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以医德医风、技术能力、服务质量和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就是要突出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风险。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指标评价方法与绩效考核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存在着共通点。以下是医院财务管理绩效考核常用的指标评价体系:

一、杜邦分析法

现代医院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力能够促进医院增收减支,促进医院的发展。而医院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最根本的就在于能否不断的创造有效的价值。因此,现代医院的负责人具有保证现代医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责任。美国杜邦公司的经理发明了一种比较实用的财务比率分析方法体系,根据公司的名称命名为杜邦分析体系。这种财务分析方法是从净资产收益率出发,将各项财务指标层层分解,逐个分析,最终分解到医院最基本的收益项目,将成本与费用项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医院存在的潜在风险,结合医院绩效考核方案进行管理。

二、EVA评价体法

EVA是经济增加值模型(Economic Value Added)的简称,是Stern Stewart咨询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的价值分析工具和业绩评价指标,EVA是基于剩余收益思想发展起来的新型价值模型。它的基本理念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也就是说,股东必须赚取至少等于资本市场上类似风险投资回报的收益率。经济附加值即经济增加值是指现代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资产成本之间的比值差额。这种财务评价体系同样适用于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当中。如果医院的EVA为正数,说明医院创造了正的经济价值。反之,如果差额为负数,说明医院创造了负的经济价值,也就是说医院发生了财务损失。如果EVA为0的话说明医院的收支正好相互抵消,医院仅能维持日常的运营而不能有任何发展。EVA是经济附加值评价系统的核心指标。经济增加值指标能够体现医院的全面性,保证医院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和谐一致,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医院财务管理目标所追求的最佳状态,因此是一种可以广泛用于现代医院内部和外部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科学的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能够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价,也可以作为医院绩效工资分配的依据,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好的开展医院绩效的考核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卓益斐.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0,(6).

[2]朱开悉.财务管理目标与医院财务核心能力[J].财经论丛,2001.

[3]黄志忠,陈龙.中国盈利成长规律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

[4]裴芬.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金融经济,2009,(3).

第2篇:技术管理意见和建议范文

技术监督和设备管理一体化方案依托大生产信息平台,完善系统内测量设备信息档案管理、使用(运行)管理和检定/检验的信息管理,实现数据共享,构建省电力公司监督、各地市供电公司负责实施的全省电力系统范围的计量技术监督网络,建设全员、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计量管理体系。实现计量管理职能规范化,测量设备档案管理,业务流程标准化,检定数据采集自动化,计量技术监督实时化。计量技术监督和设备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功能如图1所示。

2新系统管理模块的功能和实现要点

2.1管理模块的功能

2.1.1计量人员管理内容包括检定项目的建立和维护、人员信息档案、人员取证(复证)管理、计量人员信息查询和统计等,并生成相关报表。

2.1.2测量设备档案管理测量设备分为计量标准设备和工作计量器具2类。计量标准设备是指:电力系统内直接用于检定、校准、对比、试验的测量设备,包括标准装置的主标准设备和配套设备;工作计量器具是指:电力系统内除标准计量设备以外的用于测量的各种计量器具。(1)直属市供电公司管理:测量设备进行唯一性编号,对使用的测量设备进行状态管理,保证测量设备处于受控状态。(2)非直属市供电公司管理:测量设备可在系统中进行临时编号,编号规则参照本公司设备,公司编号在检定管理过程中为唯一编号,测量设备收发人员在接收测量设备时由系统生成。

2.1.3测量设备实时管理为保证检测数据和结果的准确、可靠,对所使用的测量设备实施有效控制,对其在采购、验收、使用、核查、维护保养、修理、降级与报废等过程中进行实时动态管理。测量设备的状态共有13种,分别为:“新购”、“待检”、“送检”、“合格在库”、“修理”、“待修理”、“禁用”、“降级”、“封存”、“报废”、“待报废”、“运行”、“不合格测量设备的追溯”。

2.1.4检定管理通过授权的检定机构对送检测量设备进行检验/校准、测试、故障处理等,保证送检测量设备的准确、可靠。系统具备数据接口,可上传检定/校准数据,实现对数据的管理、保存、查询,建立设备的健康档案,并定期生成统计分析表;对不具备接口的设备,应留有手工录入窗口。

2.1.5现场运行管理通过对运行测量设备的现场检验、轮换、故障处理等,保证现场电测计量的准确、统一和现场电测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系统应有相应的数据接口,对不具备接口条件的设备,留人工录入窗口。

2.1.6计量技术监督管理通过技术监督网络,实现技术监督报表管理,实现技术监督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以及技术监督结果的评价和,确保计量技术监督工作有效开展。需在省电力公司、市供电公司设立各专业的技术监督员,在测量设备使用部门设立技术监督员,按照计量体系要求有效开展工作。

2.1.7查询测量设备档案应能根据各个字段(包括单一字段及字段组合),如设备类别、设备厂家、设备型号、设备编号、运行时间等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并生成表格输出。

2.1.8技术监督报表管理部门技术监督员通过测量设备送检、室内检验、现场运行和轮换等情况汇总,对测量设备送检率、检验合格率、现场故障率、轮换率进行分析,为技术监督结果评价和新设备招标评价提供依据。

2.2管理模块的实现要点

2.2.1测量设备计量编号唯一性

测量设备的唯一性编号和功能位置编码,采用省电力公司大生产平台中的统一编码规则;测量设备分类采用国家电网公司固定资产分类目录中的测量设备分类明细,使杂乱无章的信息有章可循,且具有唯一性和可重用性。(1)编号规则设备编码共16位,分5层,各层分别代表以下内容:(2)使用规定测量设备的计量编号由客户服务中心统一发放,各使用部门不得自行编制。新购测量设备验收合格后,由客户服务中心发放计量编号。测量设备报废后,原计量编号随设备一起报废。供电公司所属的变电站电量变送器、配电盘指示仪表等在线安装电测仪表,其部门名称由客户服务中心代码表示。(3)代码表编码结构的第1-4位代表设备所属的单位编码,用4位数字表示。编码结构的第5位代表设备种类。编码结构的第6-9位代表设备类型,其中:第6位为设备类别(可用字母);第7位为设备种别(可用字母);第8-9位为设备型别(可用字母)。编码结构的第10-15位代表设备流水号,用6位编码表示。报废设备的流水号将不再使用,以免发生错误。编码结构的第16位代表设备的管理单位,用1位编码表示(可用字母)。例如:5300J41080000011表示是绍兴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的第000001只交直流伏安表,其中5300为绍兴供电公司;J为测量设备;4为电磁类;1为电压种类;08为交直流伏安表;000001为编号;1为客户服务中心。

2.2.2检测设备接口功能定义

根据目前测量设备的类型来定义数据接口,做到与外部检定设备无关,任何厂家的设备,只要被试品类型相同,均可通过接口上传数据。(1)接口标准系统设计数据接口时采用了基于XML的Webservice。Webservice技术为各自孤立的异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通信提供了统一的接口规范。首先将交换数据按XML文件格式进行数据定义,再采用Webservice方式进行数据传输。(2)接口数据标准所有结论用代码表示:0=不合格;1=合格。所有涉及程序判断或控制的字段,需统一采用标准代码,如检定类别、指示仪表类别、接线方式、校验类别等。对于不涉及程序判断或控制的数据,如型号、电压、电流、厂家、准确度等级等,直接传送代码名称而不传代码。所有的标准装置编号均为部门或单位的资产编号。上传数据中的人员信息不使用名字,而是用系统帐号,在上传数据中如果有多个人员信息,系统仅对第一个人进行权限验证,其他如测试人、复核人等不进行权限验证,但要验证上传的帐号是否在系统中存在。电测仪表检定接口支持出库时不扫描的情况。此时检定接口上传的数据应保证有申请编号,使系统能够将相应表计对应到工作单中,否则系统将返回找不到检定任务的错误信息。所有的数值可不带单位,比如温度数据,300即可,而不必采用300℃。当网络不通时,如校验台在未下载基础信息的情况下完成表计检定,当网络重新连通后,校验台可通过条形码等编号调用接口,补全相应信息,再按照标准格式返回系统。

3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系统实际应用中,大部分设备都已实现了与系统的完美对接,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得到了验证。但部分仪表检定尚未实现微机化,受现有标准器具和计量器具的限制,各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开发对应的自动检定设备和软件,以减少人工干预的影响。例如,2012年绍兴供电公司针对指针式万用表,已研制出通过图像识别实现全自动检定的功能;2013年,绍兴供电公司针对直流单臂电桥,开始研制通过数字微伏计替代传统检流计,实现智能检定等等。以上都是本系统未来需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4结语

第3篇:技术管理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数据 会计 管理 结合

一、 目前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管理模式及管理体系中普遍存在局限性,管理方式也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节奏,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会计工作人员及会计信息这两种会计管理工作对象上,特别是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

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颁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年检、会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会计电算化的日常培训、会计从业人员的档案管理、各种会计相关职称的管理及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奖惩及考核。以上内容长期作为地方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关注的重要工作,坚持属地原则进行管理,并由所在地区的财政部门对相应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增长,会计从业人员的划分逐渐走出了当前的区域划分模式,其可在不同的行政区域,不同的企业从事会计相关的工作,突显了其流动性强的工作性质,相比之前的管理模式,现有的管理模式较为灵活,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会计相关人才的有效分配,帮主会计相关人员更好地实现继续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而对整个会计行业的管理水平产生正面的影响,使其水平提高。因此,当今的会计管理工作务必要顺势发展,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地进行革新,在建设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在会计管理工作的处理和传递上,导入数据化、快速化、进而更有效地提高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效率。

(二)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领域的技术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越来越普及了,随着它的运用越来越广,逐渐进入财政财务工作中,在里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运用在财务方面的财务管理、财务报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成本管理等工作上,提高各种管理的工作效率,也不断涌现出成功的管理案例。在财政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较为实用的软件,例如各级财政数据汇总等核算型软件。但这些软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数据核算方面,而真正用于会计工作人员管理上面的功能还不够明显,有待改进。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主要还是以人工操作为主。在核算型数据管理软件层出不穷的同时,是否也要研发一些会计人员管理等行政管理方面的软件呢?

二、 成功案例剖析

2000年7月1日开始落实新会计法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方案,为了配合这两项规定的开展,贵州省的会计管理部门加强了会计持证人员的管理,并推动会计人员管理信息化进程,花费了大量的资源,组建庞大的工作队伍,并投入丰厚的资金,并从2011年4月7日开始,全面使用“贵州省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来确保数据与全国保持一致,并实现全国会计人员信息系统和跨省调转平台的衔接。运用填写表格信息、填涂卡片等方式,有效利用国家财政部分配的会计人员管理软件,建立了以市为单位的所有会计从业人员的档案数据管理库,整个过程历时七个月。会计从业人员档案数据管理库共由31个数据文件组成,这些数据文件详细地体现了每个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教育培训记录、各种奖惩情况、年度成绩考核等信息资料,这些数据对于会计管理部门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信息来源,由于数据较多,造成统计难度非常大,若仅仅通过人工操作的手段是难以进行全面汇总的,这种新型软件不仅减少了会计管理部门的人员分配负担,还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随着每年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资料不断变化,会计人员的行内调动、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持证人员不断增长,数据库中的信息也要同步不断地更新。拥有了如此完整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库,会计管理部门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也能够更轻松地展开,并随之展开其他的管理工作。现在,我们围绕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一个简单的思考。

(一)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管理

在最新出炉的“新会计法”及“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方案”中,对很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对会计从业资格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并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定。与此同时,国家财政部为了保证所有会计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强大的业务能力,还针对各种新出台的会计规定和法律法规制定了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有助于会计从业人员对新制度及新法规进行更好的理解与执行。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中,对所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的继续教育进行了严格的要求,促使学员更主动地进行继续学习深造。其中对于会计管理部门开班的继续教育课程,要求每位会计从业人员每年达到所规定的学时,从而来保障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业务能力达到一定的要求。据统计显示,在柳州市区内部,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早已经超过20000人。

(二)电算化的工作管理模式

贵州省会计人员管理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并组织了会计相关的继续教育工作,并在工作开展前期,召集庞大人力资源,动员强大队伍,不仅召集了所有内部人员,还邀请了大批外部单位人员进行协助,虽然拥有了丰厚的工作团队,但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工作人员的时间都花在报名、名单记录、证书复印留底等书面工作上,导致一些正常工作人手不足,所以尽管召集了大量人员,继续教育活动还是陷入了人手不足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不断发生,例如:参与培训人员的姓名登记错误、身份证号码核对错误等等,如果选择人工操作方式,这一系列问题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要提高数据记录的正确性,改善工作的效率,唯一的办法只有借助计算机来进行操作。资格证书填写等文案工作,在使用人工操作的时期需要2人同时进行工作,并需要花费一整天时间。自从才有计算机操作模式之后,这些工作仅需要二十分钟即可完成。除此之外,在对培训参与学员的姓名进行电脑录入时,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尤其是在对一些大型机构组团培训的情况中尤为明显。例如柳州钢铁、工商银行中设有大批会计从业人员,在进行培训之前要对所有人员名单进行电脑录入,同样是一项非常棘手的工作。如何彻底地改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速度,提高输入正确率,首先必须解决培训参与人员名单录入的问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会计从业人员,都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根据前面所说到的地方性人员信息数据库,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所有参与培训的会计人员的详细资料都已经被会计管理部门统计在计算机中,因此只要有效地利用已有的会计从业人员信息数据库,就可以解决人员名单计算机录入的问题。柳州市会计管理部门引领全国地方会计部门,在继续教育培训方面进行了一个初步的试验,将计算机网络系统与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数据库进行灵活的结合,有效地解决了名单录入这一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只需要2名工作人员,即可轻松完成之前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复杂工作,在会计历程中算是一大伟大的革新。

三、有关信息数据库共享的探讨

从以上案例中不难看出,贵州省的会计管理部门灵活运用会计从业人员信息资料库,并投入了大量的心血。通过这次实践工作,深知信息数据库的共享和信息数据的兼容是有待提高和发展的工作,并能起到实际的效果。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信息数据库的共享问题。

(一)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年度检查

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年检工作目前是每两年安排一次,截止目前六盘水地区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高达8000多人以上。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软件是从上级发往下级的单机软件,没有进行联网,导致整个年检审阅过程只能由于一台计算机完成。假设每人每天能审阅200本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那至少也需要100天来完成这项工作,可谓是工作量极大。而与此同时,还有很多新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工作人员在进行年检工作的同时,还要继续为他人办理新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如果会计从业人员管理软件能够实现网络共享,那所以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数据将可以在在网络上显示,可以由多台计算机同时进行年检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年度检查的工作效率。

(二)会计职称考试报名

六盘水地区2012年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分为上半年度和下半年度考试,12年度报名人数为2979人,13年度上半年报名人数为1760人。报名时间一般限制在10天之内,时间较为紧迫,工作量也非常大。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报名工作,在这十天内会计所将所有精力都投入了这份工作。会计技术职称考试进行报名时涉及到两份表格,报考人员均是需要填写的:一份是报名表,一份是报名信息卡。报名信息卡中的个人信息将会送到区域财政厅会计处,并在读卡机上进行读取,随后即可以智能地录入计算机中,将来即可通过会计管理软件对这些报名者进行统一管理。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便是报名信息卡的填写,在填写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错误,将会导致读卡机无法正确识别卡片,最后造成信息读取错误。而报名信息卡中的个人信息,其实已经存在会计人员信息数据库中,设想如果能通过会计人员信息数据库报名管理的话,将能极大地减少工作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能明显地减少报名人员在报名现场的停留时间,避免堵塞。与此同时,地方会计管理部门也不再需要特意将几千张信息卡送到那宁进行读卡机读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报名信息卡上面的个人信息与考试管理软件中需要填写的信息是不兼容的,因此导致了信息资源的消耗,人力物力的资源浪费。

四、会计信息化数据库的安全要求

(一)数据保密性

保密性俗称机密性,主要是指确保公司的财务相关数据信息不被非合法使用,或者数据信息被泄露、修改、损坏,保证其被有权限者使用,不被无权限者非法获得。确保数据保密是保障数据信息库安全的首要因素。组织应对以下保密性破坏行为进行监督和惩治:数据信息库的非法访问、信息库数据暴漏、数据的非法拷贝及获得、非法监视等。

(二)数据完整性

数据完整性又包括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兼容性。其中数据的正确性是指数据与法律法规的相符性,例如数据中不能含有字母。有效性是指数据必须处于行业所定义的范围之内,并确认此范围是否有效。兼容性是指代表同样事物的几个数据应是相同的,不相同的话就代表不具备兼容性。数据的完整性主要是看数据数量是否完整、数据是否正确、数据排列顺序是否合理。以上任何一个因素收到破坏,都将会影响整个数据的完整性。以下几个方面均会导致数据的完整性收到破坏:人为因素、硬件因素、不可抗拒自然因素及计算机收到病毒侵入等等。

(三)数据可用性

数据的可用性主要是指数据使用者能够通过程序,并有效地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合理化处理。所有数据在计算机中均有相应的存放盘、文件夹、及文件名称等。所有如果对文件的名称或者存放路径进行修改后,就无法正确地对其进行处理了,甚至是不可用数据了,因为程序无法在指定的路径中找到待处理的数据了。另外,在数据中插入一些错误或者不可用的错误代码,会打导致程序对其无法 正确识别,最后造成应用程序无法正确运行,即使运用下来也是错误的结果。

五、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电子商务行业的迅速发展,在一部分工作方面,计算机操作已经逐渐取代了人工操作,迈向了计算机的崭新时代。若能够有效地将会计管理工作与信息数据库进行有效正确的结合,将会极大地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会计管理领域中取得伟大的革新。不过在会计信息数据管理工作中,还是存在例如工作人员意识不足、数据信息风险、管理系统规范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信息数据库管理与会计管理的合理结合的思考,对现有会计管理信息数据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剖析,并透过贵州省成功案例的分析,对现代会计管理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傅元略.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学海,2010(4)

第4篇:技术管理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河道堤防工程;质量管理;施工技术;防渗技术;

堤防工程作为河道工程防御洪水侵袭的屏障,是河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堤防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及其质量管理是抵御洪水侵袭,减少人民经济损失,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河道堤防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施工技术以及防渗技术非常重要。以下就河道堤防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与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河道工程的质量,保障其安全运行。

一、河道堤防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1、严格进行图纸会审。河道堤防工程施工前,要求各技术人员全面审核施工图纸,及时发现并纠正图纸中存在的技术与质量问题,各工作人员熟悉图纸后,对设计交底中的施工工序认真研究、科学处理,确保施工的有序进行。图纸会审要求多方参与,征求各相关方的建议意见,优化设计目标和施工技术。

2、堤基与岸坡的质量管理.堤基是对整个堤防的支撑部分,而岸坡与堤基共同构成了堤防的基础部分,两者都是在堤防建设中关键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在河道工程日常的应用中不显露在表面,其结构出现质量问题很可能在人们对工程维护中被忽略,从而导致对整个堤防结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载体方的建设中对堤基和岸坡的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按规范和设计施工,堤基表层的腐植土,淤层,泥炭,粉,细砂应予以清走。开挖坡率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允许急聚变坡和后坡,严禁将岸坡清理成台阶或必须采用斜面联结。

3、堤体填筑的质量管理。河道堤防工程的主要作用来源于堤体对洪水的阻挡和隔离,堤体也是主要受到水流冲击的部位,这就要求对堤体的建设需要严格保证质量。对于堤体填筑施工,更应做好质量管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堤身填筑结合面处理工序堤身填筑结合面处理,上下层铺土之间的表面松土,砂砾及其它杂物彻底清除,湿润均匀,无积水,无空白,刨毛深度,密度必须按规范施工。 (2)堤身填筑卸料及铺填工序首先应对上堤土料的质量进行检查,使其符合设计标准,卸料应按规范要求卸料,压时平料,均衡上升,施工面必须平整,上下层分段位置错开,铺料表面保持湿润,铺土厚度在25cm之间。

4、堤防工程外观的质量管理。堤防的外观不仅对结构的美观度有所影响,更是关系到结构质量的稳定性,这就要求对堤防工程外观的设计及实施做好质量管理,以保证结构质量能够达到河道工程的质量标准。在堤防工程外观必须达到外观整齐,“五条线”明显,即坝顶“二条线”,坝脚“一条线”,马道“一条线”,盖重“一条线”,坝坡面顺直,平整。如何控制好外观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呢?测量放线准确,无误,按照设计进行施工放线,使堤防建设达到设计标准。

二、河道堤防工程的施工技术

1、土料选择。作为河道堤坝工程以及护岸工程重要原材料的土料,其与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工程土料的选择需要严格遵循两个原则:(1)需满足相关的防渗要求;(2)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须根据设计的要求,对于天然的含水量、土质、运输距离以及开采的条件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并以此为基础来最终选择土料。具体到各种不同情况:亚粘土和中壤土比较适合用于均质土堤;对于心墙与铺盖等防渗体来说,应选择粘性相对较大的土;堤后盖重则应该选用砂性土,比如杂质土、膨胀土、淤泥土、冻土块等都不适用于堤身的填筑。土料的开采过程当中,首要的是对于地表的清理工作,包括排水以及淤泥的清理等。关于排水,土料场主要采取的是以截为主、截排结合的方法。土料的开采方式主要包括平面开采和立面开采,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做好关于土料质量的控制,让土料的含水率等多项指标都得到保障并符合相关要求。

2、填筑施工。填筑施工阶段主要建设的是堤防的堤身,其施工质量与施工技术的应用联系密切,在很大程度上据定了整个河道工程的结构质量。堤防施工技术的科学应用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并需要其能够严格按照施工的质量标准进行实施,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清理堤基。堤基的施工和建设关系到堤防结构质量的稳定性,在施工之前应对堤基进行清理,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清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明确堤基清理的质量和范围,以求达到施工的质量标准。对于堤面清理边线的控制,要以设计基面为标准,宽出30~50cm即可。(2)土堤填筑主要采用后推法进行施工,在汽车卸料后,用推土机将料摊平,控制好每一层铺土厚度,要求为40cm为宜,当铺料填至堤边时,需要超出设计边线的30cm。

3、铺料施工。在铺料前,将压实层的压光面层刨毛,控制其含水量,严禁其它透水料、砂砾料、粘性土料的混入,若是其中存在着杂质,必须要严格清除。砂砾料的铺填厚度要求在30~35cm,若是施工时,采用重型振动碾,那么可以适当加厚,但是,一定不可以超过60~80cm。

三、河道堤防工程施工的防渗技术

1、高压喷射防渗墙。借助高压射流,将堤坝地基的覆盖层进行扰动冲击,灌入水泥浆与土层颗粒掺混,这样就新城高压喷射防渗墙。目前,高压喷射防渗墙又加入了大粒径地层高压,效果更佳明显、经济、优质。

2、混凝土防渗墙。混凝土防渗墙是一种新型垂直防渗技术,可用于永久性的地基防渗,存在险情的堤坝防渗,临时围堰等,具有控制墙厚、保证各墙段之间结合紧密的优点。目前,防渗墙在施工技术和墙体材料,以及深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防渗墙的选择还要根据地层和防渗的要求,透水性越强的土质所要求的防渗性能越高。

3、自凝灰浆防渗墙。它的发展基础是塑性混凝土墙,自凝灰浆由水泥、膨润土、混凝剂混合而成,在墙体自造孔洞中固壁凝浆,自行凝固形成墙体,使墙体具有防渗作用。

4、帷幕灌浆。把具有流动性和胶凝性的浆液,按照一定配合比混合起来,钻孔压入岩层裂缝中,待浆液胶结硬化,以改善岩基的抗渗性,提高岩基的强度。大裂隙体灌浆时量大压力小,小裂隙体灌浆时量小压力大,就要严格控制灌浆量,结合新型灌浆方法,保证墙体的灌浆密实度。

结束语

河道堤防工程建设目的是对自然界的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产生,其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意义深远。 在河道堤防工程施工中,要做好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施工技术以及堤防的防渗技术等工作,学习堤防的新技术、新方法,考虑施工个过程的安全、经济、可行性,严格实施各项环节,确保河道工程堤防工程的质量,保证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

[1]陈明淑等.浅析如何做好提防水利工程的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J].新农村,2012(20)

[2]姚丽亚.探讨水利工程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1(04)

第5篇:技术管理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 知识工程 知识库 知识获取 知识发现

分类号:TP182

引用格式:于彤.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关键技术分析[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5): 336-343[引用日期]. http:///p/1/56/.

1 引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无论作为文化遗产还是作为医学资源,都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对中医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总结、诠释与研究,是中医药传承的一项核心任务。知识工程(knowledge engineering)为中医药知识的组织、存储、处理和利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在中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

知识工程是随着信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创造手段。知识工程源于人工智能领域,其最初的目标是构建基于知识的系统(或称专家系统)[1,3]。为了构建基于知识的系统,需要获取足够的专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表示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形式,以支持自动推理和问题求解[3]。因此,知识获取、知识表示以及知识运用成为知识工程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随着知识工程在知识管理中应用的不断深入,知识工程的研究范畴从知识库和专家系统,扩展到自由文本、半结构性数据和多媒体内容的处理。时至今日,知识工程已发展为涉及知识表示与推理[4]、语义网[5-6]和数据挖掘[7]等多个技术领域的交叉学科,在电子科学、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知识工程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关幼波与计算机专家合作,于1979年研制了首个实用的中医专家系统DD中医关幼波诊疗肝病的计算机系统,它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8]。此后,全国兴起了一股中医专家系统研发与应用的热潮[9],知识工程作为专家系统的支撑技术也得到了中医界的重视。近30年来,中医药工作者采用知识工程方法对中医药领域的知识遗产进行广泛采集和永久保存,建成了大量的知识资源和智能系统,为中医药知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0]。为此,本文对中医药知识工程进行系统总结和综合论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学者和知识工程师提供参考。

2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概念

中医药知识工程是指将中医药知识整合存入计算机系统,以使计算机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中医药领域复杂问题的工程学科[1-2]。旨在实现中医药知识的“计算机化”,并将计算机技术融入中医药知识的收集、挖掘、整理、更新、传播及转化等环节,从而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知识体系,提升中医信息系统的智能水平。之所以称之为一项“工程”,是因为这项工作涉及系统性的方法、大规模的协作、严密的流程以及复杂的产品(本体、知识库、专家系统等),这些都是系统工程的显著特征。

中医药知识来自中医专家的头脑,以及书籍、论文、病案等各种专业资料。为使中医药知识“计算机化”,需要从各种知识源中广泛获取知识,将知识进行编码并录入计算机系统;还要按照一定的结构和方案对知识进行组织和存储;最终实现专家系统、知识发现等各种计算机应用。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关键环节,包括中医药知识表示方法的研究、中医药领域知识的获取、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的构建、中医药知识发现研究以及中医药智能系统(如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等。

中医药知识工程是中医药与信息科学(包括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产物,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它也是中医药知识管理的一项关键支撑技术,有助于实现中医药知识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创新。

3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意义

中医药知识工程有利于开拓临床思路,支持临床决策,研究中医理论,丰富教学内容,指导实验研究,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承与创新[1-2]。具体而言,中医药知识工程可在以下三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1 梳理知识体系,保护知识遗产

中医药知识遗产具有很高的科学和文化价值,但其知识体系尚存在模糊笼统之处。只有对中医药知识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去芜存菁,才能凸显中医药知识的精华之处。使用语义网络、描述逻辑等知识表示方法,能够精确描述中医思维逻辑,建立数字化的中医药知识体系,这对中医药学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促进知识传承,加速人才培养

中医传承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医名家的个人经验转化成普遍的知识,从而培养更多经验丰富的名医,提升中医界的整体水平。中医药知识工程旨在系统总结前人经验,将历代医家的智慧结晶转化为全面、系统的领域知识库,研发中医辅助学习系统,以提升初学者的学习效率,促M专业医师之间的交流,从而突破中医传承的瓶颈。

3.3 发现新知识,促进学科发展

通过实施中医药知识工程,可对中医药信息化过程中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建立跨越年代、流派、学说和病证的整体性知识模型,从而加深我们对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使中医药领域两千多年来积累的知识遗产得到有效整理和挖掘。

4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体系构建

中医药知识工程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准确表达。可以说,中医药知识工程所研究和处理的核心对象就是中医药知识体系。两千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经过两千年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架构,以临床实践经验为主体的知识体系[2]。

中医药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特点和复杂性,对知识工程技术产生了独特的需求。中医特色的思想方法、含义模糊的中医概念以及中医专家的隐性知识都对知识表达、知识获取和知识利用产生重大影响和制约。因此,面向西医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工程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医药领域。中医药知识工程领域迫切需要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有效处理中医药知识的模糊性和复杂性,支持标准化知识体系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对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从而指导中医药知识的建模、获取、组织、存储、共享与服务等一系列工程实践活动。建立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体系是一项繁重、长期的工作。本文主要围绕思维模拟、知识表示、知识获取、知识发现等4个主要方面,对中医药知识工程的理论思想、研究热点以及核心概念意涵进行简要论述,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4.1 中医思维模拟研究

中医思维模拟是指在对中医思维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用计算机系统对中医的思维过程进行模拟,从而完成计算机辅助诊疗等复杂任务。中医深受中华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产生了独特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包括“天人合一”“取象比类”以及“辨证论治”等等。中医药知识体系是中医思S的直接产物。开展中医药知识工程研究,首先需要深入理解中医的核心思维模式。

中医思维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具有形象性、模糊性和整体性等特点,需要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创新性的思维模拟方法。例如,“取象比类”是贯穿中医知识体系的思维模式,与中医其他的思想方法共同构成了中医“象思维”。在中医药知识工程领域,需要追溯中医“象思维”的思想源流,并采用认知语言学等学科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据此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计算机模拟方法[11]。又如,中医辨证思维是一个涉及分析、综合、推理、归类、鉴别的复杂思维过程,需要将中医辨证理论与实际的病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总结中医辨证思维的规律,从而建立合理、准确的中医辨证计算模型[12]。思维模拟研究在中医临床诊疗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首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对计算机建立的中医思维模型加以检验,以验证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4.2 中医药知识表示研究

知识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是指通过某种方案、数据格式或语言,将领域知识表达为计算机可直接处理的数据。知识表示处于知识工程的中心地位,它既是知识获取的基础,又是知识存储和运用的前提。为实现基于知识的系统,必须将领域知识表示为某种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并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去,存储于知识库之中。知识表示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知识处理的效率,对知识获取和应用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广义上,知识表示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类知识的显性化、机读化和结构化,从而支持自动推理,知识检索和知识发现等应用。知识表示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状态空间、谓词逻辑、框架、产生式、语义网络、与或图、Petri网等。这些方法适用于表示不同类型的知识,从而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应用领域。如何选取或提出合理的知识表示方法,用最恰当的形式来表示中医证候、中药、针灸、温病、养生等各方面的知识,是中医药知识表示研究的重点问题。

目前,知识工程领域的一种主流观点是将建立一个知识系统的过程视为一种“建模”活动。知识建模(knowledge modeling)是指采用某种计算机方法构建一个“知识模型”,它在特定领域中能像专家那样解决问题。其本质是通过模型来表示知识,因此属于一种形式化的知识表示方法。近年来,采用本体等技术建立知识模型,已成为中医药知识分析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中医药知识表示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13-14]。

4.3 中医药知识获取研究

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是指从专门的知识源中全面、系统地获取知识,并将其转换为某种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如程序、规则、本体等)[15-16]。这里的知识源可以是人类专家,也可以是案例、教科书、论文、数据库、网站等知识载体。一般情况下,知识获取需要由“知识工程师(knowledge engineer)”与领域专家配合,共同来完成工作。知识工程师的任务是帮助领域专家激活隐性知识,完成知识的转换,建立基于知识的系统。

知识工程的一个典型场景是:一组知识工程师找到并访问特定领域的专家,听取专家的介绍,记录专家的经验性知识并将其表达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存入知识库中。将知识库与推理引擎结合起来,也就构成了一个新的专家系统。知识获取也必然涉及知识验证的问题:知识工程师需要对知识进行评审和验证,以确保知识的准确性。

知识获取是任何知识管理和知识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在中医药领域,知名老中医的经验和古籍文献占有重要地位,是知识获取的重点对象。一方面,知名老中医知识和经验的获取,是中医药知识获取的重要环节。它属于专家认知获取的范畴,也就是将专家头脑中隐含的知识转换为某种形式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医药领域产生了海量的古籍文献。古籍数字化对于中医药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永久保存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从数字化的古籍文本中有效提取中医药知识,则是知识工程所关注的问题。无论是通过专家访谈等方法获取领域专家的经验和实践方法,还是查阅大量文献搜集领域知识,都是复杂的、繁琐的工作,且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人工方法完成。因此,知识获取是中医药知识工程领域中面临的关键瓶颈[16]。如何突破“知识获取”瓶颈,也就成为知识工程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4.4 中医药知识运用研究

知识运用是指将领域知识库以及机器推理、知识发现等技术运用于科研、临床、教学等领域,辅助中医药工作者解决复杂问题并提升工作效率。知识工程在中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包括:四诊客观化研究、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方剂量效关系分析、中药新药发现、中医临床诊疗、中医教学等等。为使知识工程的成果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中医药知识创新和学科发展,必须研究如何运用知识的问题。知识工程学不能逐一研究具体应用的过程或方法,而是研究在各种应用中都可能用到的共性方法,包括知识推理、知识搜索、知识发现、知识服务等。

传统上知识运用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如何构建专家系y。中医专家系统是指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著名老中医诊疗病人的临床经验,从而使该软件具有专家诊治病人的水平[8]。如前文所述,随着“中医关幼波诊疗肝病的计算机系统”的出现,全国兴起了一股研发中医专家系统的热潮。据陆志平等[9] 估计,中医专家系统已不下300个,并遍及中医的内、外、妇、儿、五官以及针灸等各科。专家系统能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并产生临床推荐意见和临床警示,可用于辅助职业医师进行临床决策。该系统的构建涉及知识获取、机器学习、知识推理、知识搜索等多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学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普及以及数据库内容的不断积累,使业务人员产生了从数据库中挖掘知识的愿望。为此,学者们将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统计学、机器学习等传统技术相互融合,产生了知识发现这一交叉学科[17]。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可被理解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近年来,中医团体探索将各种KDD方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KDD被用于研究方剂配伍规律[18],辅助中医开具中药处方[19],解释中医证候的本质[20-21],以及辅助基于中医药的新药研发[22],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KDD作为中医药知识分析和科研创新的一种新方法,也成为中医药知识运用研究的一个热点。

5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关键技术分析

中医药知识工程将本体(ontology)、文本挖掘(text mining)、语义网(semantic Web)等多种信息技术与中医药领域知识相结合,以促进中医药知识的创造、管理和运用。在下文中,围绕知识建模、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发现等4个主要方面,对中医药知识工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具体分析。

5.1 中医药知识建模技术

知识建模是将领域知识表达为计算机可处理模型(即知识模型)的过程,它是知识工程的基础。中医药知识体系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文化和语言特色,这决定了中医药知识建模的独特性。历代中医普遍采用“取向比类”等形象思维方法,中医药概念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中医文献中包含大量古汉语成分,这些因素导致中医药知识难于精确描述和定量刻画。需要对知识建模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创新,并研究出一套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知识建模框架,以支持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实施以及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

知识建模技术有很多种,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统一建模语言(UML)和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都属于知识模型。本体是1990年代出现的知识建模方法,其核心任务是对领域概念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准确表 达[13]。本体在复杂知识建模和自动推理等方面体现出技术优势,因此在生物医学领域逐渐成为主流技术。

近年来,中医药知识工程的一个热点是通过构建中医药领域本体,对中医药理论和知识体系进行辨认、梳理、澄清和永久保真处理。中医团体已经开展了基于本体的中医药知识建模方法研究,并实际构建了一系列领域本体[14] 。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guage System,TCMLS)”这一大型中医药领域本体[23] 。TCMLS对中医药领域的概念和术语系统进行了完整的表达,在中医药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此外,本体建模的对象还包括阴阳、五行、脏腑、证候、中药、方剂等诸多领域。这些本体最终可被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中医药领域本体,支持知识获取、知识发现、知识服务等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后续工作。实践表明,本体可有效捕捉中医药领域的概念体系,并以概念为核心将中医药知识体系准确地表达出来,能够胜任中医药领域知识建模的任务。

5.2 中医药知识获取技术

如上文所述,中医药知识获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被公认为知识处理过程中的一个瓶颈,严重限制了知识工程和知识系统的发展。近年来,学者们主要试图通过“集体智能”和“机器智能”这两条路径来突破中医药领域的知识获取瓶颈。

“集体智能”是指组织大量领域专家一起编辑知识库,从而实现专家知识的共享与融合。实现集体智慧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交流、协作和激励机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推广,中医界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各种面向中医药领域的知识工程平台,进行跨学科、跨组织、跨地域的协作式知识加工,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知识工程项目,建成了一系列术语系统、领域本体、文献库、数据库和知识库。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虚拟研究院”,部署了一个协同知识工程平台,支持全国40余家机构,近300人进行协同工作[24-25]。在该系统的直接支持下,研制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23]等一系列大型知识系统。实践表明,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环境能将不同机构、不同地区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有效解决资金分散、缺乏协调、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知识工程的规模化[25]。

“机器智能”是指研发文本挖掘技术,使机器能够直接从文献等知识载体中提取结构性知识。文本挖掘在中医药领域已得到成功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知识库加工的效率[26]。但与生物医学领域的大量研究工作[27]相比,文本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需要针对中医药文献的特点,进一步研发实用的挖掘方法,提升挖掘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从而深度挖掘中医药文献中蕴含的知识。

5.3 中医药知识存储技术

知识存储(knowledge storage)特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安全、可靠、有序地存储知识资源,以支持知识管理和知识工程应用。知识库是实现知识存储的重要支撑工具,也是知识工程的重中之重。知识库一般是针对特定领域以及问题求解而建立的,对领域知识进行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进而对知识进行组织、分类和保存,以支持知识检索和查询。

构建中医知识库系统,是指用人工智能技术把中医药理论和专家的经验按规范化、标准化的格式组建成知识库[8]。知识库一般具有形式化、结构化、易查询、易操作等特点,能支持机器推理。传统上知识库主要是指采用谓词逻辑、框架等知识表示方法,在计算机系统中表示和存储的知识集合。但在中医药信息化实践中,人们也把文献库、数据库、本体等多种形式的知识载体统称为“知识库”。它们都能起到知识存储的作用,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方法相结合后仍可支持智能应用,因此称之为广义的知识库也不为过。

近年来,中医药知识库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在中医人体、中医疾病、中医证候、中医医案、中药、中医养生等方面都出现了知识库系统[28]。中医药知识库在中医药信息化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在文献整理、知识可视化、知识共享、临床诊疗、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实际应用,为中医药知识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和深度挖掘提供了创新性的手段。

5.4 中医药知识发现技术

知识发现是从数据中获取有效、新颖、有潜在应用价值和最终可理解模式的非平凡过程[17]。知识发现是人工智能、数据库、统计学、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相互交叉产物。知识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之后,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产生了高频集、关联分析、分类、预测、聚类、孤立点分析、时序/序列分析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出现了Weka、Rapidminer等较为成熟的开源软件。这为知识发现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文献和知识。如何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就成了发展中医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KDD所擅长的正是从海量的数据中寻找有意义的模式和知识,是分析中医药海量数据所需的理想技术手段。近年来,中医团体已开展了将频繁模式发现、关联规则发现、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多种KDD方法引入中医药领域的若干探索。例如,使用关联规则发现等方法对方剂数据进行分析,来揭示方剂配伍规律[18];通过知识发现方法辅助中医开具中药处方[19]以及中药新药研发[22];通过基于隐结构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来揭示中医证候的本质[21];使用文本挖掘方法从海量文献中挖掘新颖知识,构建并分析中医药复杂网络[20]。这些工作表明,面对中医药领域的海量数据,采用KDD技术进行有效的知识发现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29]。

过20多年的发展,中医药知识发现的方法和技术已进入相对成熟期,针对中医药领域的各种问题都产生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成熟并不意味着完善,面对中医药数据描述多样化、数据仍不完备的特点,仍然需要对现有的KDD技术进行改进和发展,以满足中医药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需要。

6 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医药知识工程实践取得长足发展,成功建立了大量的知识资源。但中医药知识资源往往服务于特定的医疗和研究机构,彼此之间异质、异构,难以实现集成与共享,形成严重的“知识孤岛”现象,成为长期困扰中医药知识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中医药与西医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资源也难以实现有效的关联,阻碍了跨学科研究的开展。

为此,学者们[6,30]提出使用语义网作为中医药数据表示标准,实现中医药内部的知识整合以及中西医领域的知识互联,从根本上解决“知识孤岛”问题。2001年,万维网发明人(T.B. Lee)在《科学美国人》上正式提出了语义网的构想,认为它将是一个机器可以理解的开放性信息空间[5]。语义网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将数据结构和存储方式各异的数据转换为统一格式并重新,从而实现数据资源的交换与集成。语义网为实现跨领域知识关联提供了理想的技术平台,有助于构建面向特定领域的大规模知识图谱,进而实现各领域知识图谱的关联与融合。语义网最终将发展为一个全球性的知识图谱,提供全面、智能的知识检索服务,促进知识共享和人机协作。

可基于语义网技术建立中医药知识图谱,从而实现中医疾病、中药、方剂、针灸、医案等中医药各门类知识资源的集成[30-31]。TCMLS作为一个包含10余万个中医概念以及100余万个语义关系的大型语义网络,为构建中医药知识图谱提供了相对完整的框架。鉴于此,于彤等[31]提出以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为骨架,将中医药领域现有的术语资源和数据库资源融合起来,构成大规模知识图谱,并实现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检索、知识展示和知识服务等功能。在未来,可进一步扩充中医药知识图谱,通过语义关系表达中医和西医之间的结合点,从而实现这两个领域的知识图谱的关联和融合。这套方法将使中医药知识资源接入全球互联的知识图谱之中,支持各种面向结合医学的知识共享、决策支持和知识发现应用,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6 小结

中医药根植于中华文化,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知识遗产。中医药知识工程成为中医药知识遗产保护和知识创造的一种新模式,能有效推动群体性的知识创新活动,加速知识转化过程,促进知识的传播。

中医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座伟大的知识宝库,这决定了中医药知识工程的巨大价值和艰巨性。中医药领域知识体系相当复杂,对知识工程技术提出了独特的需求。在中医药领域实施知识工程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其中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展望未来,中医药知识工程必将成为中医药信息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在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任廷革, 刘晓峰, 李庆业, 等. 从复方分析模型的研究看中医知识工程的意义[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9, 6(3): 12-13.

[2] 杨斌. 中医知识工程的建立及其意义[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0, 2(4): 28-30.

[3] Schreiber G, AKKERMANS H, Anjewierden A, et al. 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the CommonKADS methodology [M]. 1st ed.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0.

[4] Brachman R, Levesque H.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 [M].San Francisco: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Inc., 2004.

[5] Berners-Lee T, HENDLER J, Lassila O. The semantic Web [J]. Scientific American, 2001, 284(5): 28-37.

[6] 于彤, 崔蒙, 李敬华. 语义Web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J]. 世界中医药, 2013, 8(1): 107-109.

[7] Fayyad U, PIATETSKY-Shapiro G, Smyth P. From data mining to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J]. AI magazine, 1996, 17(3): 37-54.

[8] 马斌荣. 中医专家系统与中医知识库[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7.

[9] 陆志平, 李媛媛, 魏方方, 等.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中医专家系统[J]. 医学信息, 2004, 17(8): 458-459.

[10] 孙燕. 中医知识工程研究进展分析[M].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12): 5-6.

[11] 于彤, 陈华钧, 顾拢 等. 中医象思维的OWL语义建模[J]. 中国数字医学, 2013, 8(4): 29-33.

[12] 于彤, 崔蒙, 吴朝晖, 等. 基于语义Web的中医临床知识建模[J]. 中国数字医学, 2013, 8(11):81-85.

[13] Gruber T R. 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s[J]. Knowledge acquisition, 1993, 5(2): 199-220.

[14] 李兵, 裘俭, 张华敏, 等. 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3):100-101,106.

[15] 路耀华. 思维模拟与知识工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16] 陈瑜. 试论中医药领域的知识获取[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3, 34(3): 89-92.

[17] FAN J, LI D. An overview of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J].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 13(4): 348-368.

[18] 李文林, 段金廒, 赵国平,等. 方剂配伍规律数据挖掘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10):92-94.

[19] QIAO S, TANG C, JIN H, et al. KISTCM: knowledge discovery system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Applied intelligence, 2010, 32(3):346-363.

[20] ZHOU X, LIU B, WU Z, et al. Integrative mi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and MEDLINE for functional gene networks [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 2007, 41(2):87-104.

[21] ZHANG N, YUAN S, CHEN T, et al. Latent tree models and diagno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 2008, 42(3):229-245.

[22] 雷蕾, 慧敏, 崔蒙, 等. 中医药化学辅助研发系统的建设[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8): 100-101.

[23] 于彤, 贾李蓉, 刘静, 等.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研究综述[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5, 39(6): 56-60.

[24] 崔蒙, 谢琪, 尹爱宁, 等. 中医药信息数字化虚拟研究院建设模式研究[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3(3):5-8.

[25] 尹爱宁, 崔蒙, 范为宇, 等. 中医药虚拟研究院[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6, 28(3): 141-143.

[26] ZHOU X, PENG Y, LIU B. Text mining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knowledge discovery: a survey[J].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2010, 43(4): 650-660.

[27] Rebholzschuhmann D, OELLRICH A, Hoehndorf R. Text-mining solution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enabling integrative biology[J].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12, 13(12): 829-39.

[28] 于彤, 钏叮 李敬华. 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研究进展综述[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18): 142-144.

[29] 吴朝晖, 封毅. 数据库中知识发现在中医药领域的若干探索(Ⅰ)[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 12(10): 93-95.

[30] CHEUNG K, CHEN H. Semantic Web for data harmoniz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J]. Chinese Medicine, 2010, 5(1):1-5.

[31] 于彤, 刘静, 贾李蓉, 等. 大型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研究[J]. 中国数字医学, 2015, 10(3): 80-82.

Knowledge Engineering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eview of Theoretical System and Key Technologies

Yu Tong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第6篇:技术管理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间商;市场微观结构;交易机制

一、引 言

在金融学领域,交易的中间化和交易的制度被称为市场的微观结构。Spulber(1996)把这个称谓用到了一般化的市场,泛指所有类型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运作。经济系统中有多种介于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中间商,按照是否拥有商品的所有权,Yavas(1992)把中间商分为market maker和matchmaker,前者指通过向卖方报价买入商品,再向买方要价卖出商品的经济主体,如批发商、零售商等,他们不改变商品的物理特征,不从拥有商品中获得消费价值;后者不是通过交易获利,而是对买卖双方进行匹配,从促成交易中获取一定佣金,如各种中介。对市场机制中的交易者来说,中间商的服务同样有成本。那么中间商为什么产生,并且几乎遍及整个经济领域,人们为什么通过中间商而不是直接与卖方或买方交易等问题就值得研究。针对上述问题,西方经济学界逐渐发展出一支特别的研究分支――中间商理论。

二、中间商理论的发展阶段

Spulber认为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大量中介化模型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相似性,提议经济学家应该把中间商的学科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中。他本人1999年的著作就是在这一框架内、用相似的概念和相关的经济理论构建的。[3]中间商理论也遵循这个原则,不断发展完善起来。

(一)早期阶段

较早研究中间商的文献(Demsetz,1968;Diamond和Dybvig,1984;Glosten和Milgrom,1985等)主要集中于买卖双方直接交易和通过中间商间接交易之间的差异,包括存货管理、限制交易、使交易方获得信息和流动性、使中间商获得信息、贷款监督的分散化以及非流动性资产的转化等。

尽管上述文献对中间商做了早期的探索研究,但是,长期以来中间商仍然被标准文献所忽略。~Robimtein和Wolinsky(1987)认为研究中间商需要建立一个基本模型,以此来描述交易过程中的摩擦和中间商的功能,而此前的文献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二)成型阶段

Robiustein和Woliusky(1987)(以下简称R&W模型)较早注意到被传统文献忽略的中间商问题。他们建立了一个市场模型,包含三种类型的交易者:买方、卖方和中间商。买卖双方可以直接交易,或者通过中间商间接交易。该模型构建了一个分析中间商行为的框架,以及这些行为的内生决定因素,突出了交易过程和交易收益分配的关系。此后的文献以R&W模型为基础,把研究范围扩大。例如Morteusen和Wright(2002)通过增加搜索成本并且考虑一般化的匹配技术和谈判规则而扩展了R&W模型。还有一些文献进一步研究中间商内生出现(Biglaiser,1993;Li,1998)、直接交易与间接交易的竞争(Fingleton,1997;Hendershott和Zhang,2006)、中间商之间的竞争(Rust和Hail,2003)等领域。

尽管R&W模型开创了研究中间商的新局面,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该模型假设买卖双方的搜索强度水平固定不变;而Yavas(1994)的最大不同在于把搜索强度看作经济主体的选择变量,认为R&W模型没有反映出中间商对经济主体搜索行为的影响。此外,R&W模型外生地假设中间商拥有购买同质性产品并转售给消费者的能力,当且仅当中间商比生产者遇见消费者的效率更高时,中间商才能发挥作用。即是说,在R&W模型中,中间商只不过是外生拥有较高交易匹配率的经济主体。与之相反,Cosimano(1996)提供的内生化交易机制就允许交易者自由选择与中间商交易或者与其他人直接交易。但是,他仍然假设中间商外生存在于市场中。

(三)进一步发展阶段

由于R&W模型的不足,后来的研究对其进行了更大改进,Shevchenko(2004)和Miao(2006)就是其中的代表。前者虽然也在搜索理论的框架下,但是建立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中间商模型:假设经济环境中存在很多种类的商品和不同消费偏好,而非传统理论中则只有单一商品和相同偏好。他还把经济主体是否作中间商的决策内生化,而不是外生的把一些经济主体置于中间商的位置。Miao(2006)对传统模型的重大创新在于假设所有的交易者都能以公开的标价交易,可以搜索并且与中间商讨价还价。该模型和Gehrig(1993)类似,但是其动态研究不同于后者的静态搜索模型。

很多关于中间商的模型都假设买卖双方是对称的(例如,R&W,1987;Gehrig,1993;Biglaiser,1993;Yavas,1992,1994;Rust和Hall,2003等)。这种方法适用于金融中介,但是不太适合像零售商那样的中间商。Hendershott和Zhang(2006)介绍了不对称的消费者和生产商,而把中间商看作生产商的价格接受者和消费者的价格制订者。他们把消费者搜寻、中间商进入和竞争的模型扩展到允许上游企业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从而建立了一个与渠道管理相关的模型,用来检验直接销售对生产商、中间商、消费者和福利的影响。

三、中间商出现的条件

虽然各种文献对中间商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的研究角度不同,但基本达成共识,即中间商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在搜索交易伙伴上比买卖双方独自搜索的效率更高。R&W模型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不完全信息的交易中,中间商的存在可以减少搜寻成本。因为在无序的市场中,买卖双方自己相遇很难,中间商的服务方便了他们匹配。

一些学者尝试解释中间商的内生出现。Johri和Leach(2002)的均衡模型说明在同质性产品的环境中,当供应商可以选择做生产者还是中间商时,如果做中间商的收益大于做生产者的收益,中间商就从供应商中内生的出现了。Masters(2004)表明在均衡的搜索环境下,商品的可分割性和生产的同质性导致中间商的产生。随着市场规模收益增加,中间商因其加速交易过程的特性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与上述文献从市场福利和卖方角度考虑不同的是,还有一些研究从消费者立场出发研究中间商出现的条件。例如Cosimano(1996)通过建立一个参数模型对比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的不同收益,认为消费者选择间接交易是因为中间商降低不成功交易的概率,增强了商品的流动性。Hendemhott和Zhang(2006)构建消费者的选择和搜索模型,而不是给定的需求结构,为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如何共存做出了内生化的解释。Biglaiser(1993)假设市场中大多数商品品质低劣,买

方不愿花较高的成本鉴别商品,那么一些人会通过投资于商品质量辨别技能而成为中间商。

四、中间商的作用

splber(1999)认为中间商的主要作用有:通过设置价格达到市场出清;通过提供集中的交易场所减少搜寻成本;通过标准化合同减少讨价还价成本;通过提供市场信息和产品保证降低逆向选择成本等。但是,这些还不足以完全概括中间商的功能。

(一)出清市场

中间商的首要功能是勾画出市场出清的途径:即匹配买卖双方的价格。市场如何达到均衡价格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疑问,中间商的价格设置为此提供了解释。瓦尔拉斯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中存在一个无私的拍卖人,让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在某一个价格水平Pw下达到均衡,交易量为Qw。中间商理论把这个与实际不相符的假设变得更接近现实:中间商分别向卖方提供报价Pb,向买方要价Pa,使得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如下图所示)。虽然Pb

(二)制造市场

作为市场制造者,中间商在买者之间分配产品和服务,并调整从供应商的进货,为产品提供运输、储藏、重新包装、组装等增值服务,既保证供应又能减少存货的成本。在证券市场上,像券商这样的中间商熨平了交换的波动,靠存货创造了市场的流动性。Demsetz(1968)考察过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量对交易成本的影响,发现“要价一出价的差价是对有组织的市场提供中介交易的一个回报;在其他市场上,存货差价是零售商和批发商的回报”。

(三)消除不确定性

当供给和需求存在随机因素时,中间商通过即时的购买和销售提供便利性,从而减少或消除了买卖双方在搜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中间商的存在也增加了潜在交易伙伴的数量,从而提高了找到交易伙伴的概率,降低了搜寻的成本(Spulber,1999)。当交易者的行为很难观测时,中间商作为买卖双方之间的中介,通过做出可信承诺,提供监督和签约服务。中间商因此而获得回报,而在非人格化的直接交易中,承诺难以置信。这种有约束的合同抑制了机会主义行为,而且不会导致组织的扩张。

(四)提供信息

在很多市场上,买卖双方对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卖方通常并不了解构成市场需求基础的消费者特征;买方通常也不了解他们想买的产品质量、耐久性和安全性。Spulbr(1999)认为中间商通过收集信息,并且向消费者及供应商提供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信息而填补了这一空白。零售商可以检测产品并向消费者描述产品的特征,批发商能够向供应商提供市场和消费者的要求,而且将交易集中进行可以产生收集和分配信息的规模经济效应。中间商不仅在信息方面享有优势,还能以信誉和有约束力的合同为基础来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五)提高交易效率

和直接交易相比,中间商在很多方面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效率。中间商把买卖双方聚到一起,可被看作降低信息成本的有效机制之一。例如,Gehrig(1993)认为搜寻合适的交易伙伴并对价格重新谈判需要花费时间。中间商通过提供明码标价的固定价格,加速了交易的过程。Yavas(1994)检验了在双向搜索市场(例如,房地产中介)中中间商的作用,表明中间商缩小了买卖双方的搜索范围,使他们可以放弃搜索,直接和中间商交易,因此也降低了交易方的均衡搜索强度。Yavas证明了如果搜索成本高昂而且低效,中间商的福利可以得到改善,反之则反。

(六)辨别商品质量

中间商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辨别商品质量。Biglaiser(1993)认为其中的原因在于:第一,中间商比普通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商品,因此有激励在技能方面作大量投资,成为辨别商品质量的专家。第二,中间商要在以后的市场中站稳,比起那些只卖少量的商品、在市场中滞留时间较短的售卖者,销售高质量商品能带来良好的声誉。特别是直接交易费用很高、商品质量差异很大时,通过中间商购买总能提高收益。Li(1998)也揭示了经济主体选择是否在核实商品质量技术上投资而成为中间商。Li表明存在这样一个均衡,当私人信息问题不严重,而且质量检测技术的成本不高时,中间商总是交易高质量商品;当人们因为不能辨别商品的真实质量而无法从事交易时,交易被严重延迟,内行的中间商能因此提高自己的福利。

(七)影响投资激励

除此之外,中间商对买卖双方的投资激励也有影响(Spulber,2002)。一般而言,买卖双方在了解未来交易伙伴的特征之前,没有和特定交易伙伴绑定契约关系,因此做出的投资都是通用性的而非专用的。在各种交易机制并存的竞争市场,不同的市场结构影响边际收益,进而会影响投资效率。搜寻市场上因为缺乏契约承诺,即使是通用性投资,投资水平也会受到影响。这个效应类似于套牢问题,在契约框架下,事后的投资激励依赖于对契约规定的收益分配的期望。中间商通过为高价值的买方和低成本的卖方提供了价格承诺,因而提高了买卖双方的投资水平。

五、中间商与其他交易方式的竞争

(一)中间商与直接交易的竞争

中间商和直接交易的竞争可以用Gehrig(1993)的研究结果很好的概括: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垄断的中间商收取正的价差,一个活跃的直接搜索市场就会出现,并且从中间商那里获得市场份额。虽然搜索市场的延迟成本为中间商提供了市场地位,但是中间商不能随心所欲地获取较高的价格差。搜索市场扮演了中间商的竞争者角色,当买卖双方选择直接交易时,中间商的市场地位就受到挑战,其定价策略需要考虑搜索市场的特征。Fingleton(1997)认为中间商的市场地位由交易者绕开摩擦市场的能力决定,当摩擦消失时,直接交易改变了供给和需求必须面对中间商的情况,从而降低了中间商的市场地位。但是,这没有改变Stahl(1988)的结果,即如果需求没有弹性,中间商仍会垄断市场。但是,由于垄断的低效,即使间接交易的成本降低,直接市场也不会消失。与上述研究强调价格对竞争的影响不同,Bell等人(2003)把销售人员的努力是否具有外部性引入分析框架,发现如果价格竞争不激烈,而销售努力的溢出性很高的话,消费者对独立中间商的需求可以和厂家直销互补;如果价格竞争激烈,努力溢出很小,直接交易与间接交易是替代关系。

(二)中间商之间的竞争

中间商既要和直接交易竞争,也要与其他中间商竞争。中间商之间的竞争会导致瓦尔拉斯均衡,使价格差降到零。买卖双方可以通过中间商以瓦尔拉斯价格成交。在没有任何成本的情况下,瓦尔拉斯拍卖人可以被竞争的中间商代替(Gehrig,1993;Fingleton,1997)。除此之外,作为市场制造者的中间商还与纯粹

市场中介竞争。与中间商不同的是,中介的报价各不相同,而且是有成本的私人信息。中间商的进入会导致中介退出市场,从而垄断间接交易市场(Rust和Hall,2003)。

(三)技术进步对中间商的影响

既然大多数文献都认为,中间商的存在是因为直接交易的搜索效率太低,那么当搜索效率提高时,买卖双方是否会倾向于直接交易,中间商存在的意义就不重要了呢?Pant和Hsu(1996)认为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可以降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的约束,从而大大降低交易费用。因此有人预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中间商有退出市场的趋势。“去中间化”(disintermediation)的实质是买卖双方希望通过提高直接交易的效率,重新分配原本由中间商享有的收益。Duffie等人(2003)认为增加的搜索效率提高了交易者对中间商的谈判地位。Miao(2006)分析了技术进步的效应,认为买卖双方搜寻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增加买方在搜寻市场中的收益,鼓励他在这个市场交易;另一方面,更多的买方进入搜寻市场使他们找到合适交易伙伴变得困难,这又降低了买方的收益。Hendershott和Zhang(2006)认为生产商的网上直接销售虽然对中间商的收益有影响,但是生产商和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增加得更多,即社会的总福利水平会有所提高。但是Lucking-Reiley和Spulber(2001)的态度比较乐观,认为中间商不但不会被替代,其作用反而进一步加强。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新中间商形式正在不断涌现,它们通过甄别和提供信息进一步降低搜寻成本,继续扮演中间商的角色。

第7篇:技术管理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 疏肝健脾汤;肠易激综合征; 疗效观察

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我国北京和广州的报道分别为7.3%和5.6%,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1]。2008年9月-2009年9月,我们采用疏肝健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0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27例对照观察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7例为本院消化内科病区住院患者以及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6~77岁,病程1.5年~10年。对照组27例,男11例,女16例,年龄33~74岁,病程1~12年。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职业、文化、经济、民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内科学》中最新的罗马Ⅲ 诊断标准[1]。

1.3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予病因治疗及口服胃肠解痉药和止泻药。治疗组同时给予疏肝健脾汤(药物组成:柴胡10g、香附10g、陈皮15g、枳壳15g、当归10g、白芍15g、太子参30g、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0g、薏苡仁30g、山药30g、焦山楂20g、防风10g、黄连10g、炮姜10g、生草6g),水煎,每日1剂,分3次口服。2组患者均2个月为1个疗程。

1.4疗效标准参照Bardhan法进行症状程度分级[2]:0级为无;1级为轻度(偶影响生活);2级为中度(较多影响生活,需药物治疗);3级为重度(持续严重影响生活)。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症状改善>2级;有效:症状改善>1级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5症状评分标准[3]对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按轻、中、重分级。腹痛评分标准:轻度:每天偶有腹痛,可自行缓解,计2分;中度:每天经常腹痛,程度可忍受,计4分;重度:每天明显感觉腹痛,程度多不能忍受,需服药后能缓解,计6分。腹胀评分标准:轻度:偶有腹胀,30min左右能缓解,计2分;中度:经常腹胀,1~2h不能缓解,计4分。腹泻评分标准:大便似腊肠或蛇,光滑柔软,计0分;软团,边缘清楚,计2分;绒状物,边缘不清,糊状便,计4分;水样便,无固体成分,完全是液体,计6分。

1.6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病因治疗及口服胃肠解痉药和止泻药,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同时给予疏肝健脾汤口服。

2结果

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组别总例数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无效例数%

总有效率例数%

治疗组301653.31240.026.62893.3

对照组271037.01348.1414.82385.1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具有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常发生在生活中遭遇应激情况,情绪剧烈波动,饮食改变等情况下。西医目前对其治疗多从松弛肠道平滑肌、激动或拮抗单一递质受体、抗抑郁焦虑等某一方面出发,作用有限,采用中医药治疗具有独特疗效。本病属中医“腹痛”、“泄泻”等范畴。病位在肠,涉及脾、胃、肝、肾诸脏,并与湿、瘀等有关,在临床尤以肝郁脾虚型多见。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是脾胃正常升降的关键。若长期情志失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将导致肝失疏泄、饮食失调、劳损内伤、久病缠绵或脾胃虚弱,以致肝脾失和,脾气不升则腹胀、腹泻,腹气通降不利则腹痛,肠腑传导失司则便秘,从而导致IBS的一系列症状。因此,肝郁脾虚,肝脾不和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IBS以疏肝健脾为要。以疏肝健脾汤治疗本病是我院国家级名老中医杨学信主任医师的经验之一。方中柴胡苦辛、条达肝木而疏少阳之郁,香附、枳壳、陈皮理气醒脾和中,白术燥湿健脾,白芍柔肝止痛,配甘草缓急止痛,当归养血活血祛瘀,太子参、苍术配焦山楂健脾消食;配薏苡仁、山药、陈皮健脾和胃,且化湿助运,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炮姜配黄连温清并用,调理胃肠,升降适宜;防风可散肝、舒脾,并能升阳止泻,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能直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4];柴胡能兴奋平滑肌[4];白芍药能解除平滑肌痉挛[4];苍术除能对抗肠管平滑肌收缩外,又能抑制胃酸胃蛋白酶活性,更能增强肠黏膜抵抗力 [4];枳壳、香附均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缓解平滑肌紧张,降低十二指肠张力 [4];黄连能增强机体白细胞吞噬能力,并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 [4]。诸药合用共奏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而止痛泻之功。

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治疗脾虚肝郁型IBS的总有效率达93.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疲乏力、胃纳减少、胁胀、烦躁易怒等症状,提示疏肝健脾汤是治疗IBS的有效方剂。

参考文献

[1]陆在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6.

[2]Bardhan KD,Bodeman G,Geldof H,et al.A double-blind,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 dose-ranging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losetron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0,14(1):23-34.

第8篇:技术管理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腹泻;舒肝健脾;中药

【中图分类号】R57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104-02

Abstract:

Keywords: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消化系统较为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和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主要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以腹泻型最为多见,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西医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部分患者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长期以来,中医药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在防治IBS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近年来,笔者通过临证总结分析,运用自拟舒肝健脾方治疗腹泻型IBS,并与西药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136例腹泻型IBS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Ⅲ的诊断标准[2]进行,并且属于腹泻型。②中医证型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进行,符合肝郁脾虚证。主症: 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善太息,发作常和情绪有关。次症:两胁胀满;纳少泛恶;脉弦细,舌淡胖,边有齿痕。③近半个月未进行任何治疗者。排除标准:①肠道细菌感染或全身疾病等原因引起的腹泻者;②结肠镜检查提示器质性病变者;③胃肠道手术史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功能障碍者;④精神疾病者;⑤未按时服药和未能获得随访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观察组男27例,女41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399±67)岁;对照组男29例,女39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06±7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基础治疗两组均予注意休息,改善不良情绪,清淡饮食等基础处理。

122观察组采用舒肝健脾法为主要治则进行辨证论治,选方为自拟疏肝健脾方。组方:柴胡15g,延胡索15g,枳壳12g,白芍20g,陈皮15g,白术15g,茯苓15g,防风9g,车前草30g,薏苡仁 30g,甘草9g。腹部刺痛加蒲黄12g,川芎12g;神疲乏力加党参15g,黄芪15g;大便次数过多加用砂仁9g,豆蔻12g;大便有粘液加用黄柏15g,白头翁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 2次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

123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国药准字 H20103802,浙江东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01g,每日3次,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

13疗效评定

131中医症状积分采用症状计分评分法[4],观察大便频率、大便性状、腹痛、 腹胀、排便急迫感、食少等主要症状,各项症状均以4分法评价。根据症状的轻、中、重度分别记 1、2、3分,无症状则记 0分。

132临床疗效评价[5]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0%;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有效: 临床症状减轻,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 3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χ±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大便频率、大便性状、腹痛、腹胀、排便急迫感、食少等单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症状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1个月后观察疗效,观察组临床痊愈14例,显效37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60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显示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神经敏感、肠道免疫动能改变和心理因素等有关。截至目前,尚没有治疗IBS的特效药物和固定方案,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绝大数患者疗效不甚理想[6]。

腹泻型IBS属于中医学“泄泻”、“腹痛”等范畴。笔者在长期临证中发现,腹泻型IBS主要与情志失调、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有关,其中情志失调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因,肝气失和,郁结不疏,横逆克脾,或土虚木贼,气机失调,则见泄泻。正如《知医必辨・论肝气》所载:“肝气一动,即乘脾土, 作痛作胀,甚则作泻”。此外,笔者还发现,在临证中,无论辨证有无肝气郁结,均可加疏肝之品,可提高临床疗效。因此,笔者确立了以疏肝健脾法为主要治则,兼顾平衡气血阴阳,选用自拟疏肝健脾方为基础进行辨证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方中柴胡、延胡索疏肝解郁;陈皮健脾理气,白术、茯苓健脾化湿,枳壳既能行气,以增强疏肝理气的效果,又能消积,治疗食少纳差;白芍调肝气,疏脾土,缓解挛急腹痛;防风可疏肝醒脾、升阳除湿,又能升清,使肝气得舒,气机畅达,痛泻自止;车前草、薏苡仁淡渗利湿,使湿浊下渗,大便自实,取“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健脾,化湿止泻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大便频率、大便性状、腹痛、腹胀、排便急迫感、食少等单项症状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82%,明显高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说明采用自拟疏肝健脾方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总体疗效较高,这与文献报道[7]相似。

综上所述,自拟疏肝健脾方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明显,但本病病程长,易迁延反复,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祁勇. 中药联合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128例[J].光明中医,2015,30 (3):548-549.

[2]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11I Process[J].Gastroent erology,2006,130(5):1377-1390.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 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38.

[4]吴少桢,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05-306.

[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39-143.

第9篇:技术管理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 伊利扎诺夫; 腱性手术; 马蹄内翻足;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682.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06-01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简称CCF),是由软组织和骨关节复合的病理改变所引起的,以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的跖屈畸形,后足内翻畸形,以及中足、前足的内收、内翻和跖屈位畸形为特征。CCF严重影响小儿的骨与关节生长发育,畸形随着年龄增长及长期异常状态下持重而逐渐加重,是骨科领域内最常见、需要特别治疗的先天性畸形。临床CCF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两大类。非手术治疗主要以手法矫正、软组织理疗、石膏矫正、矫形支具等,其中具代表性的是Ponseti[1]方法及Bensachel方法。手术治疗以软组织松解、肌腱延长为主[2],本文总结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伊利扎诺夫外固定架结合腱性手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20例22足,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本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20例22足,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4-36岁,平均20岁。右足11例,左足5例,双足3例。

1.2 畸形程度分类 Ⅰ度:用足掌的前外侧负重;Ⅱ度:用足的前外缘,即第四、五跖骨部负重;Ⅲ度:足极度内翻、内旋,足趾指向内后方,足心向上,用足的前背侧负重行走[3]。

1.3 手术方法 术前根据患儿的年龄、患足畸形程度和X线片形态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外固定装置。手术在基础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先行患足跟腱延长或胫前肌外移及局部软组织松解术。然后将设计好的Ilizarov外固定支架套住患足,在胫骨中下1/3处、跟骨及1-5跖骨骨干多平面贯穿张力细克氏针或橄榄针,分别固定于环形、半环形及马蹄形骨外固定器上,并通过多根螺纹杆相互连接成三维立体的骨外固定装置。手术后4-7d开始通过对螺纹杠螺距的调整,以1mm/d的速率[4]在三维空间对患足延长、压缩及旋转,结合骨外固定装置中转向轴角度的变化,从而缓慢矫正足的各种畸形。

1.4 术后护理 术后予布朗氏架抬高患肢(约30°-40°),以促进静脉的回流,减轻肢体肿胀,注意观察患肢肢端血液循环、感觉及跖趾、趾间关节的活动度,注意个人卫生,保持针道及周围皮肤清洁,术后一周内针道口予酒精纱条包扎,若针道口无发红及渗出,一周后改干纱条包扎,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其干燥。

2 结果 本组20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9个月,平均8个月。畸形足均获得满意的矫正和足底持重,行走功能良好,患者及家属满意,随访畸形无复发。本组术后无一例发生皮肤坏死、骨不愈合、严重的切口和针道感染,未并发踝关节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3 讨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常见疾病之一,约占先天性足部畸形的70%-90%[3]。跟、距、舟、骰是跗骨中的主要结构,是维持足外形、大小和保持足柔软的关键,对维持正常的足部生物力学起着重要作用[5]。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方法很多,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多数患者可实施的软组织松解术,如:Turco术、Mckay术、Simon术[6],注重一次性彻底纠正跟、距、舟各关节在空间各轴上的异常排列和软组织的孪缩或异常,但使畸形加重,并阻碍了骨质畸形的矫正,以及关节力线的恢复,彻底进行软组织松解同时必须注意背侧、后侧的血供,否则使足生长落后、踝关节僵硬加重,效果不佳[7]。应用伊利扎诺夫外固定架结合腱性手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通过在皮肤不切口或小切口的情况下,选择在下肢的安全区域经皮穿针并安装具有个体化特征的矫形器,运用牵拉组织再生的原理实现足踝畸形的矫正,由于增加了时间这个可以调节的变量[8],避免了传统手术诸多严重的并发症,实现了牵伸性组织再生微创外科矫正马蹄内翻畸形的效果,符合原位组织再生、修复组织缺损和重建运动功能的自然重建理念。为传统手术难以治疗的重度、僵硬、复发或长期延误治疗的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开辟了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Morcuende JA,Abbasi D,Dolan LA et a1.Results of an accel-erated Ponseti protocol for clubfoot[J].J Pediatr Orthop,2005,25(5):623-626.

[2] 王志刚,蔡海清,陈博昌.皮下跟腱切断术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中的作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1):817-820.

[3] 秦溜河,陈建交,郑学建.llizarov张力一应力法则结合三关节有限截骨矫正成年人重度马蹄内翻足[J].中华骨科杂志,2004,6(6):338-341.

[4] 楼跃,夏榕圻,唐凯.伊利扎诺夫技术治疗儿童顽固性马蹄内翻足[J].临床骨科杂志,2003,6(1):40-42.

[5] 陈秋,黄荚,吉士俊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软组织术后跗骨骨骼形态变化的病理基础[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8(7):629-632.

[6] Canale,卢世璧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37-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