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管理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语文课堂。然而许多教师在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时,却很难把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以,如何把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是我们亟需研讨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
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是指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最适合发挥教学媒体优势的地方。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点找准了,教学媒体的作用就会事半功倍。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主要有:
一、突出、强化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构成知识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利用现代教育
技术手段,将课文重点用文字、画面等形式醒目地展示给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如:我在教学语文第六册《舟夜书所见》一课时,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制作多媒体课件: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闪动、荡漾开去的情景,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创设一种富有动感的形象情景,情景交融,学生有了亲身感受,展开合理的想象。最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悟情感受,心灵受到感染、熏陶。
二、突破、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是由知识的深度、学生
的经验以及认识的模糊造成的。教学难点并不一定是教学重点,但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有效地突破解决教学难点。
如:我在教学语文第一册《小小的船》一课时,在突破教学难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小小的船》这一课是一首浅显的儿歌,它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感受到蓝天、明星、弯月的美感,体会登上月亮的无穷乐趣。我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把教学媒体的作用点定在了理解字词上,制作了一连串词语的解释与运用,通过对词的感受来体会课文的美,感受蓝天、星星、月亮的美。试教时课件展示后,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说词义简直太难了,当时的教学效果让人不知所措。经过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组的再研讨,我把教学媒体的作用点定在了对画面地想象和感受上,制作了“如船儿般慢慢移动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这样一个动态的画面,配以音乐烘托气氛,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星星一闪一闪,向我们调皮地眨着眼睛;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我们坐上这月亮船,仿佛看到了……,学生产生了情感冲动,思维敏锐新颖,迸发了强烈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适宜的教学媒体,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客观场景,让文字动态化,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三点水的写法与运用》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运用多媒
体手段教学的精彩片断,把一堂写字课上得生动有趣:1、游戏:说出带有“水”字的成语2、欣赏激情悟趣:来段“请你欣赏”,谈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点击出现:古筝配乐各种动态流水图);(听、看同步)了解“三点水”的来历及演变过程(听:配乐讲述)(看:三点水的演变过程),动情讲述:……不管它如何演变总与水的形态息息相关。3、点击课题,出示方法与要求。4、点击出现“氵”,(配乐)想象:点点像什么?提像什么?5、看一看:点点提排列成什么形状?怎样摆才美?(师生同摆,生人人摆学具,师课件演示)6、练习写字,指导规律。(略)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点还设置问题、引起思辨,提供事实,提供示范,
欣赏审美,陶冶情操等等。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育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路径,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模型和分析工具,为我国教育管理、经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刘志民编著的《教育经济学》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著作,也是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教学研究的专著。作者以经济学和教育学原理构筑教育学理论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教育学进行系统性研究,阐述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内容涵盖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增长、人力资源、规模经济、制度、投入与收益等。本书也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前沿论著,作者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重、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兼顾的研究论证思路,构建出基于我国教育实践的经济学研究模型,对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教育学发展和经济学理论完善均具有积极意义。
很多人认为,教育是教育,经济是经济,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独立学科,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找到教育的经济属性。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撑,以高校为例,教育活动的展开至少需要教室、教师、教材、学生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就是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展开的必备资源。这些要素均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经济学上的计量与评估,建设一间教室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招聘一名教师需要支付一定的薪酬,编写和印刷一本教材需要一定的费用,培养一名学生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建设教室、招聘教师、编写教材、培养学生与货币资金要素流入市场具有相似性,因此教育活动的展开就是各项要素流入教育领域的过程,概括来说,就是教育领域的“投资”。但是教育领域的产出并不直接以经济要素的形态呈现,它是一种知识形态或其他形式的隐性产出。
当前,我国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教育任务和科研任务。但是无论教育成果还是科研成果均无法直接转化为经济要素的形式进行计量,例如,教育任务的直接目标是人才培养,接受教育的学生以成绩为标准实现毕业,对于成绩我们无法以经济学标准进行计量。但是学生毕业后能够通过转化为劳动力的形式参与到经济发展中。科研成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转化,成为实际的生产力,进而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教育领域的教育成果和科研成果最终均会经过一定形式的转化,形成经济要素,这就是教育领域的“产出”。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增强体质培养人才
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学校教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教学中若只重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过程中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就会使我们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面对21世纪人才竞争,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智、个性等等。非智力因素是后天多,先天少,归根结底是后天培养起来的。我们对学生教学中培养知识与技能,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反应。它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六大功能。对教学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教师如果重视采用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独立性格,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反之,教学中学生缺乏正确动机、学习索然无味、情绪一贯低落、意志非常薄弱、缺乏独立性格,就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学习中无不具备有勤奋、独立、谦虚、创造、坚韧的学习态度来对待。这就足以说明非智力因素,在造就现代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应引起注意,教师对非智力因素有目的、有计划提出要求;学生必须自觉地让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就会培养良好的性格。
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势,但需要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在教学和训练中,倘若我们能够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体育教学中将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本领。下面我从这几年自己的教学谈谈体会。
1、激发学习动机
我们知道火车没有动力不能奔驰,机器没有动力不能运转。一个人如果没有动力,那他将一事无成。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的正确与否及其强弱将对人的活动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体育课中,刚开始有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不太感兴趣,不明确体育课的目的,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因此,就没有学习的“动机”,缺乏了动机,课堂上就不会认真投入,而是应付了事,这就意味着体育课可有可无,上与不上根本就是一回事,而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1.1明确目的激励学习动机
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当前正掀起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是对人的身体进行教育。体育课是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运用运动的手段来增强体质,掌握多一些运动能力,可以丰富锻炼身体的手段,促进更科学地锻炼身体,使思想品质得到磨练。如武术这门课有比较多的青少年学生热衷于散手,而套路特别是太极拳误认为只适用于老年人。这就是学生不懂的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作用,学生明确了其价值,就会认真去学、用心去学。
1.2锻炼促进人体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青少年,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利用理论课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确体育是富有多种技术的健美运动,积极参加锻炼,强身健体是造就人体外在美的基础,没有体质的增强,外形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通过观看一些健美、技巧、体操、跳高、球类等多种比赛的场面,让学生带来一些美的享受,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参加体育运动”为“我要参加体育运动”,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体育比赛,做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去认识一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的尊严,责任和义务,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利用青少年学生好胜,喜欢逞能,爱表现自己的特点。例如:传球技术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技术,而在篮球技术中又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传球游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胸前传接球练习,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传的球多,多者为胜,负者要罚做素质练习,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传的准、传的快、既要动作到位,传球的速度要快,学生在游戏中就会尽量按“准、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假如个别学生传球技术较差,为了集体的荣誉,他们也会认真地练习。
2、意志的培养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历尽坎坷,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只有不畏吃苦耐劳,遇到困难能够努力克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才的培养中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各种教育过程都要培养意志,而体育教育过程更形象,更直接,采用的手段也更丰富多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呢?
2.1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长跑是一项不大受青少年学生“欢迎”的运动。而长跑对于锻炼身体和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上课之前,要先作如思想动员,并介绍长跑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极点”“第二次呼吸”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练习时能知难而进。再通过一些科学的体能训练安排,使学生得到合理的锻炼,并且在测试时使学生明确“耐久跑”测试一方面是对耐久跑能力的测验,另一方面又是对学生坚强意志的测试。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确耐久跑练习的目的,从而提高了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
2.2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培养意志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克服困难,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要通过艰苦的磨炼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不断克服困难,步步进取,最后成功。
例如在自由泳教学中,首先必须打消学生“畏水”的情绪。对“畏水”的学生开始可安排在浅水区,让他们做一些戏水、打水战和漂浮等练习,让他们了解水、水并不可怕。接着可安排一些水中拾石子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性后再开始教学。针对他们在学自由泳动作中怕呛水、怕练习时站不住脚等情况,可采用两人一组潜水、打腿、保护与帮助等练习,克服学生心理障碍,同时给他们一些鼓励性语言,如“好些”、“很好”等,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换气是游泳教学的难点,可先教原地吐气,两人一组的打腿换气练习,然后过渡到打腿加单划臂换气练习,进而托腹部打腿、双划臂换气等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技术、技能与意志品质都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就逐渐形成。
2.3运用鼓励法培养意志品质
要做好一件事情,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够加以肯定、鼓励、,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使学生感到成功感。例如,在短跑的教学中,对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在训练时,假如学生都认真投入地训练,哪怕没有进步,我们也要加以鼓励,然后再进行动作技术上的改正,测验时,我们区别对待,鼓励那些经过努力又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不以统一的测试标准来要求学生。区别对待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经过训练后有了进步,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更加地努力,这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教学方法的逐步引导下就逐渐形成。
3、结束语
上面我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两点看法,希望由此能够引起大家对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广阔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能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勇于拼搏,具有强烈的事业心。
我们强调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决不意味着就不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可根据体育教学的特有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智力同时,在教学中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具有充分发展的智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跨世纪人才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天石.从教育实习体育系教学改革的思路.福建体育科技.1998.8
2.林文川.体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福建学校体育卫生.1993.2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集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实施教育,将为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和发展,但是,多媒体计算机深入到课堂教学还只是停留在某个研究活动的点缀阶段,它对教育改革产生整体作用离我们还较遥远。主要原因在于: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不够和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还没真正的形成,致使多媒体教学研究不能全面深入下去。现代教育技术的模拟功能,是较早开发和利用的一种辅助教学功能,特别是传统的电教媒体所特有的,目前学校电化教育辅助教学也基本上属于这种教学模式。模拟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模拟功能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同时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模拟教学,主要适用于跨越时空的事物再现。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所描绘的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春、夏、秋、冬等季节的景物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其真实画面,学生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多媒体模拟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新授课教学模式的多媒体CAI课件是以教学课题为主要线索,以强化教育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为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资源,尽量发挥软件的表现手法而编写的。新授课教学模式是以CAI课件为主要信息传输
源。它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
论文关健词:问题学生 问题归因 档案 教育策略
一、“问题学生”的界定
关于问题学生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问题学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较差,不遵守纪律,具有许多不良习惯和缺陷的学生。(2)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和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3)所谓问题学生是指有学习障碍有不良行为或者心理发展不健康的学生。(4)问题学生也叫后进生,《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将其定义为品行障碍学生。他们在学习和品德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达不到班集体或者学校群体的要求,达不到课程标准现定的起码目标,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标准和纪律、侵犯他人或者公共利益的行为。(5)问题学生并非指那些已经构成犯罪或者精神上已经发生了严重疾病的学生,而是指那些品德行为偏常,不思进取甚至于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6)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问题学生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自我心理因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性格发生偏差,情感意志和思维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
上述六种定义,尽管认识的角度不同,但有两点共识:一是“问题”是指偏离常态的行为或表现;二是“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综合上述种种观点,可以界定“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但是“问题”具有普遍性,多数学生的问题,只要他本人意识到就能通过自我矫正,得到较好的解决。而“问题学生”是意识不到自己有问题,同时意识到了而又无力解决,等待他人的帮助。
二、问题学生的类型
按照心理学家赫伯特·奎伊提出的七个行为纬度划分的特征,我们可以把问题学生归结为两大类型。一是行为障碍,表现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不负责任,不服从和人际关系恶劣等等。二是情绪问题,表现为恐惧和害怕、抑郁等。由此,问题学生可划分为行为障碍型的问题学生和情绪问题型的学生。
如果从问题所在领域的角度出发,又可以将问题分为下列四类:
(一)品行不端型。这类学生养成了横行霸道、好逸恶劳等恶习,在校内常常滋事,欺凌他人,不服管教。这类学生在问题学生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转化难度很大。
(二)纪律松散型。这类学生在问题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大,他们智力正常,有的甚至还特别聪明,但学习积极性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自我控制能力差,对自己要求不严,纪律意识淡薄。
(三)学习困难型。这类学生在问题学生中所占比例也不小,约占10%左右。他们从人学开始成绩就一直较差,不但基础薄弱,而且无自学能力,对专业知识学习丧失信心。
(四)全面后进型。这类学生所占比例不大。他们在品行、纪律、学习诸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往往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综合上述分类,同时根据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我们又可以把问题学生分为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三类。如学习问题类的学生,常见的问题有厌学,经常不做作业,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马虎,成绩较差等;行为问题类的学生,常见的问题有多动症、攻击性行为、贪占小便宜、经常迟到、顶撞教师、说谎、离家出走、抽烟酗酒等;心理问题类的学生,常见的问题有早恋、痴迷网吧、自残、孤独、不合群、自卑、考试焦虑等等。
三、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理论,问题学生的形成,不外乎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外因条件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三个要素。内因是指学生的自我因素,一般包括智力、人格、身体等。用表表示如下: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还有计算机网络的负面影响。学校方面的教育因素影响,一是以升学为主要教育目的影响;二是一些教师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偏低,只教书不教人,造成学生问题的产生;三是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厌学。家庭因素主要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对,只爱不管;二是父母文化背景不一,如思想愚昧,谈吐粗野,生活方式不良等;三是家庭结构使然,单亲家庭或者父母离异,使学生失去家庭温暖等等。自身的原因主要是不成熟,自我约束力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来的干扰和诱惑等等。
四、问题学生的档案设计
依照学习、行为、心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以系部管理为主,排查问题学生,建立问题学生“个人档案”。学习问题由任课老师提供,行为和心理问题由班主任老师提供。偶发事件、平时表现、阶段性考核都要求及时做好记录。
学生的“自我鉴定表”设计如下:
五、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就问题学生的转化而言,有两个原则,一是情境性,二是技术性。所谓情境性,即注意方法选择的情境性。转化方法因问题解决的需要而产生,因此对方法的选择总是要考虑具体情境。有时一种情境需要兼用多种方法,有时一种方法可以支持多种情境,各种情形不一而足。这就要求在选择方法时,既要灵活又要有针对性,更要充分考虑情境中的具体人物关系、人事关系、人际关系。二是方法使用的技术性。这种技术性主要体现在:转化方法要指向特定的目标,转化方法的使用需要把握一定的时机、分寸、火候或者尺度,唯有如此,所选择的方法才具有可操作性。常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一)暗示法。暗示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行为主体借助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动作或者其他信号和暗号,含蓄、间接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理解或者期待,以对其心理、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暗示包括他人暗示、自我暗示和环境暗示。
(二)榜样示范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展示典型人物或事件的教育价值或者成长教训,从而实现对问题学生正面引导的一种方法。典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这种典型最好从学生的身边寻找,这样的典型可亲、可信、可学。
(三)事例指导法。这种方法是结合问题学生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具体事例,通过事例的起因、情境、情节、后果、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达成对个案问题的归因,进而具体指导问题学生找到科学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
一、教学模式的本质
笔者认为,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师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这一定义具有如下特点:(一)强调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在现代教学论中,教学结构包括理论结构和实践结构两方面。理论意义上结构是指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基本要素的给关系。实践意义上的教学结构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纵向结构是指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横向结构则是指构成现实教学活动各要素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相互联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方式。教学模式是对教学结构的一种反映和再现。(二)从静态和动态两揭示了教学模式的中介性。从静态看,教学模式是教学结构的稳定而简明的理论框架,是立体网络的、多侧面分层次的,很直观地向人们显示了教学诸因素的组合状态,为人们从理论上认识把握教学模式有重要作用。从动态看,教学模式是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是依序运动的、因果相联的,很明确地规范了教学过程的展开序列,为人们从实践上操作运用教学模式提供了具体指导。(三)强调了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教学模式的制约。教学模式总是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后者制约前者的性质、功能、特点和范围。教学模式栖身不是目的和内容,而只能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工具和手段,不过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和内容之间常有微妙的对应关系。(四)指出教学模式接受教学思想的指导并具有教学经验的基础。告诉我们教学模式的生成原理和逻辑起点,有利于在实际教学中认识和选择教学模式、运用和检验教学模式、归纳和演绎教学模式、发展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的指导,可以保障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教学经验的基础,可以保证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优效性。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应该具有不可或缺性、不可替代性。笔者认为,“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四个要素,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一)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正如乔以斯和威尔所说:“每一个模式都有一个内在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它们的创造者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说明我们为什么期望它们实现预期目标的原则。”教学模式所赖以建立的教学理论或思想,乃是教学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理论基础在教学模式结构中既自成独立的因素,又渗透或蕴含在其他因素之中,其他因素都是依据理论基础而建立的。例如,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些教学模式的理论主题是一致的,如布鲁纳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加涅的累积性教学模式、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等,其理论基础都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鉴别一个教学模式成熟的程度,一般从其理论基础中即可窥见一斑。
(二)功能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指向一定的功能目标,或者说总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功能目标而设计创立的。“功能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能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和‘有多在的’效用所作的预先估计。”它在教学模式的构成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因素具有制约作用,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如德国的范例教学模式,其功能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中选出来的示范性材料,能举一反三,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合作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则是使学生具有民主精神独立人格和创造才能等。功能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人们对教学目标认识的发展,往往又作为一种反馈信息,帮助人们调整或重组结构程序使教学模式日臻完善。
(三)实现条件
这是指促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达到一定功能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任何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效。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包括的内容很多,有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的进空组合等。如布卢掌握学习模式即将决定学习结果的性质的三大变量棗认知前提和为、情感前提特性、教学的质量棗作为模式实现条件。布卢姆指也“有利的学校条件能使大多数学生很好地进行保障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教学模式,成功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活动程度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详细具体地说明教学活动的逻辑步骤,以及步骤所要完成的任务等。例如,加涅的累积系教学模式和操作程序是注意、选择性知觉、表演、语义性编码、检索、反应组织、反馈、进控制八个步骤。一般说来,活动程序的实在于处理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及其时间顺序上的实施。例如,程序教学模式就要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小步子,每一程序学习一小步教材,回答机器或程序课本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强化,再进入下一程序学习。由于教学过程中,既有教材内容的展开顺序、教学方法交替运用的顺序,又有内在的复杂的心理活动顺序,所以人们常常从不同侧面提出教学活动的基本阶段及其逻辑顺序。活动程序只能是基本的和相对稳定的,而不应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操作性
教学模式所提供的教学程序都是便于人们理解、把握和运用的。这是教学模式区别于一般教学理论的重要特点。
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操作性,是因为一方面教学模式总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立场和侧面来抚示教学的规律,比较接近教学实际而易被人们理解和操作;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产生不是为了空洞的思辩,而是为了让人们去掌握和运用,因此它有一套操作的系统要求和基本程序,教学模式的操作性特点,使得教学模式可以被传授和学习、被示范和模仿,使得教学模式的运用成为一种技术、技能和技巧,而被教师用来完成教学任务、获得预期的效果。
(二)简约性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简约化了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活动主式,大都以精练的语言、象征性的图式或明确的符号表达出来。一般说来,简约化后的教学模式的形态主要有:1.条文型。这类模式通过非概念化的语言“跳跃式”表达,相对全面,便于操作。2.框图型。这类模式仅暗示大意,通常只将变量的逻辑关系勾画出来。3.公式型。这类模式主要采用教学公式或类似形式表达。因此,教学模式既能使那些纷繁杂乱的实践经验理论化,又能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的理论更具体、简明的框架,从而便于人们去理解、交流、运用和传播。
(三)针对性
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特定的作用,即明确的针对性。正发教育活动中没有包治百病的教育处方一样,在教学活动中也不可能有一种普遍有效的可以对一切教学目标都适用的万能模式。当然,可能有些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更宽广一些,但也有些模式只能适用于极为特殊的教学情境。因此,“使用教学模式需要有鉴别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的能力,以便选用与特殊的目标相适膈的特定模式。”如果超越教学模式的运用范围,或者不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就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发现式教学模式较适用于数理科教学,却不适用于体育教学;程序教学模式长于知识技能训练,而对培养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则相形见绌。
(四)整体性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各个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本身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在运用时,必须整体把握,既透彻了解其理论原理,又切实掌握其方式方法。如暗示学,而暗示学又是以无意识心理学为其理论根据的;又有其独特的策略方法,如暗示教学三原则、放松练习和瑜珈调息、教材的编选、情境的创设以及音乐的转换等。如果不能很好地领会其理论的精微,或不能严格按要求操作,都只能降低教学效果而不能发挥教学模式的应有功能。那种无视教学模式的整体性,放弃理论学习而简单套用其程序步骤的做法,是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害无益的。
(五)开放性
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虽然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教学模式就从此不变了。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发展而日臻完善的。一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原有基础上能不断充实与提高,否则它就会被逐渐淘汰。因此,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与改革,正是它得以具有优效性的重要保证。教师广泛而深入的教学实践,为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养料。
四、教学模式的功能
(一)描述组建功能
教学模式筛选了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加以概括和简化,组建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用来描述某一特定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模式的描述组建往往是围绕某一确定主题进行的,这就使模式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独特的个性特点。经过教学模式描述组建的理论,是精练浓缩的;经过教学模式描述组建的实践,则增强了典型性和优效性。教学模式描述组建功能的发挥,可使成功的教学经验得到整理加工,提高了教学理论的概括层次,使教学方工趋于结构化、稳定化。优秀教师可借助教学模式的描述组建功能,将个人教学经验进行积累、加工、升华,使之转化为一般理论。
(二)咨询阐释功能
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的简化形态,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或象征性的符号图形,来阐释教学理论的主基本特使教师直观而迅速地把握和领会其精神,从而完成给实践者提供咨询的任务。教学模式咨询阐释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理论的普及与传播。实践者能过对教学模式理论要点的理解和操作要领的把握,增强其驾驭教学模式的信心和选 用教学模式的针对性。教学模式具有了咨询阐释功能,便成了教学理论的“解说员”和’宣传员”, 使其内蕴的教学理论随着教学模式的被先用,而进驻实践者的头脑,并说服实践者,自觉接受教学理论的指导,克服教学实践的盲目性而增强其有效性。
(三)示范引导功能
教学模式为一定的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规范了较为完备、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掌握若干常用的教学模式,青年教师初登讲台就有了进行教学的“常远见武器”。在规范的教学模式的示范引导下,可以很快地过渡到独立教学,从而大大减少盲目摸索、尝试错误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模式的示范引导功能,旨在交给教师教学的“基本套路”,并不限制或扼杀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在运用这些“基本套路”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条件或情境灵活调整,形成适合教学实际的“变式”。教学模式示范引导功能的发挥,对于青年教师尽快独立教学、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化、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诊断预测功能
对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施条件、操作程序,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诊断能够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像教学目标不正确、实施条件不具备、操作要领不规范等,说明原因即可据此改进教学。教学模式同时还以帮助预测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它揭示出一种“如果……就必须……”的规律性联系。他用某种教学模式必须具备某些条件,而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就必须会有某种结果出现。教学模式诊断预测功能的发挥,可以有效地增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调节,使之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故教学模式这一重要功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五)系统改进功能
教师通过应用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过程系统化,构成一个整体优化的系统。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就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条件、自动程序诸因素作一些改进,要求教师提高能力水平,以促进模式转化,直到以更有效、更完善的新模式取代已僵化、显得落后的旧模式,教学模式的系统改进功能是建立在教学整体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我们以整体的、动态的眼光看待教学过程的模式优化转换问题。教学模式系统改进功能的发挥,可由此带动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教学领域的一系列改革。现代教学的改革应着眼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转换,而不应再像以往那样满足于微观方法的修修补补。
五、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从教学模式的总体种类看,趋向多元化
本世纪50年代以前,教学实践中基本上由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和杜威的教学模式先后占主导地位,教学模式单一。50年代以来,出现了教学模式的空前繁荣景象,并且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庞大丰富的“教学模式库”,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优选教学模式的广阔余地。
(二)从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看,趋向多元化
当代国内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非常广泛,已不再单纯依据哲学认识论和教育学了。随着现代心理学的迅猛发展,教学模式的心理学色彩越来越浓厚。除此之外,当代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像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社会学、管理学、工艺学、美学等,呈现出多元化、融合化的趋势,这将对教学模式科学性的增强带来深远的影响。
(三)从教学模式的形成途径看,趋向演绎化
50年代以后产生的教学模式,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集体性教学模式等,大都属于演绎教学模式。 纳教学模式起点于经验、形成于归纳的特点不同,演绎教学模式起点于理论假设、形成于演绎,它更加强调教学模式的科学理论基础。这对人们自觉地利用科学理论作指导,主动设计和建构一定的教学模式来达到预期的目的提供了可能。演绎将成为教学模式生成的重要途径。
(四)从教学模式的师生地位看,趋向合作化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沉重主体地位的确立、师生合作关系的形成,传统教学论中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的“教师主导沉重主体论 ”所取代。这种新的教学观反映到教学模式的发展中,就导致了由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向师生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
(五)从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看,趋向情意化
当代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发展,顺应50年代以来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需要人才规格的不断变化,其目标不仅指向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而且指向以往教学模式所忽略的情意领域。情意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和完善,将为现代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它以互补思维方式融合 知为一体,强调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六)从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看,趋向灵活化
当代许多教学模式在操作程序上,都强调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和需要灵活变化。如吴也显主编《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模式》一书中涉及的多数教学模式,都专门列出若干“变式”作为对“基本式”的补充。此外,还有的教学模式甚至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存在,尤其是艺术化的、创造性的、情意型的教学模式更是如此。是不是所有的教学模式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固定的操作程序?看来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七)从教学模式的技术手段看,趋向现代化
当代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日益现代化。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像广播、电视、教学机器、电子计算机等,正在越来越多、越来越成功地介入教学过程。程序教学模式首开机辅教学的先河,信息加工教学模式就引进了信息加工、人工智能、计算机等新科学技术成果。
【关键词】管理 公平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90-01
1.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可以看出,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很多公平方面的问题,例如:重视班级的社会功能,忽视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重视处境好的学生,忽视处境差的学生、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忽视成绩差的学生。管理者只有树立公平的理念,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才能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1.1公平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体化形成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必须掌握各种重要的信息、知识,从而为自己确定正确、向上的生活目标。所以无论是个性化还是社会化,都是受到他所在的生活环境的影响。这时管理者不能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忽视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统一化。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学习能力、心理状况、交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之不公正、不科学的教育的推波助澜,从而使学生走向极端,最后导致两极分化。处于劣势的学生更容易被班主任忽视,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1.2专制问题
专制是教师不公平教育的开始。任何一个教师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权威主义式的支配者。每个教师刚上任时也许就会下定决心绝不做权威主义式的支配者,努力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做一个民主的教师。但是一旦落实到实际,学生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意见、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往往会始料未及,于是便会偏离自己的初衷,认为只有使学生听我的话,服从我的旨意才能把班级管理好,于是严厉的管理学生,学生就会怀着害怕、恐惧的心情,战战兢兢地学习。这样整个班级就显得非常的和谐,老师也就很有信心。但是学生爱学习的兴奋也就被老师的专制浇灭了。学生潜意识的认为老师的话就是命令,学习只是完成使命而已,而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有些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却特别听班主任的话,甚至是害怕班主任。这样班主任就沦为专制型老师。他的话就是命令、指示,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方面都制约着学生的自由,管理支配着学生的一切,不自觉的就抑制了儿童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1.3管理理念问题
目前小学班级管理并不如人意。班级管理缺乏民主性,很少有学生参与和制定班级计划或总结工作。因为班主任认为这项工作是自己的特权,没有必要让学生参与。其实班级管理就是学生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过程,如果学生不能参与班级活动,就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2.管理对策
2.1树立公平理念
班主任应该关注班级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全面的考虑班级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使二者达到协调。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平等的对待。从公平的角度说,班级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应该重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要确立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把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兴趣爱好、知识积累、文化背景,家庭教养等各自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让学生知道在班级活动中人人都是平等的,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班主任应该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具有两面性,即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因为每个学生在班级活动之余,都需要一些非正式的小群体活动,这些群体的组织,有可能是因为志趣相同,有可能是因为感情融洽,更甚至于是地域关系。这样能使班集体充满欢乐,但是它又有盲目性、消极性。如果过分的热衷于小集体而忽视班级活动,就会导致班级出现分裂、不团结。所以班主任要公正的对待每个小群体,真诚的关心和帮助他们,不偏爱、不歧视,经常开展课外娱乐活动,把非正式群体组织起来,使他们的关系融洽,这样就可以缩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有些班主任对于不同家庭的孩子有不同的态度,有些班主任会歧视家庭贫困的学生。因为学生正处于心理品质形成阶段,这样会对贫困生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所以班主任应该不论贫富,一视同仁,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2.2全民参与,相互制衡
每个学生都是管理者,而人人都被管理,教师是服务者。秉持这样的态度,教与学才能相长。每个班级活动应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让他们充分的展现自己,每个人都是这个班级的主人。这样他们才能由被动参与转换为主动参与,以主人翁的心理参与班级活动。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班级管理积极向上、和谐发展。
2.3 制定班级制度
一个良好的班级必须有严格的纪律,它是班级成功的保证。学生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必须是在学校制度的前提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2.4 树立榜样
班级学生中总会有优、差之分。班主任应该对优秀的学生加以栽培,使他们成为班级中的榜样,发扬榜样的力量,介绍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树立榜样的过程,也是弘扬班级正气的过程。要张扬声势,造气氛,介绍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分析其成长的原因,号召同学们向先进看齐。
2.5 确定班级奋斗目标
班主任应该为全班学生确立一共同奋斗的目标,这样就能够实现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确立了这个目标,学生就会自我督促,自我控制,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由于超越自我,适应未来,实现自身价值。同样老师也可以为此制定奖惩制度,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以督促学生进步。
3.结语
学生素质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受到其班级管理不公平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非常重视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的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根据现有班级管理情况和现状指导班级管理实施,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班级管理工作的研究,认真分析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正确、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一、数学教育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上的重要作用
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了通过数学教学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数学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基础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变化,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范围和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改革中,如何使数学教育的内容更适合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一个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学科。
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决定了数学这门学科在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还应该进一步研究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3.数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着特殊的意义。
现在社会信息的快速增长、科技的高速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还有敏锐的思考力、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适应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数学无疑是培养学生这些心理品质的最好的学科之一。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数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可以学会许多重要的思考方法。通过精心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锻炼了意志品质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特别是那些需要学生经过周密思考,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进行数学教育改革
数学教育的改革要超越数学学科本身的限制,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从整体上思考数学教育内容、方法等一系列改革。
1.完善课程内容。
建国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经过几次较大的修改,可以说从总体上基本符合社会的要求,但是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高标准出发,数学教材的结构、要求和具体的内容还应该作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从总的说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和改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是体现或渗透现代化的内容。
数学教育的大众化、生活化,这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我们希望培养和造就更多数学家,但是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未来的数学家,而是使未来的每一个公民接受必需的、有用的、能够学会的数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的原型是具体的,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情境表示出来,由具体到抽象、由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事物出发,就会使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不是那样神秘、那么遥远。
教学内容中体现大众的数学、生活的数学,就要对数学的教材结构进行调整。要进一步精简繁难的内容,适当地引入具体的内容,贴近生活的内容。比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工具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在生活实际中需要计算的时候,人们更多地是用到估算和简单的计算,而比较复杂的计算可以借助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等计算工具来完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计算的内容应该作进一步的调整。学生要掌握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遇到一个具体问题要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解。同时要比较熟练地掌握基本的口算和笔算。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要学习一些估算和近似计算的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进行适当地调整,就能保证学生学会这些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的操作策略。
在数学教材内容中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求知欲。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与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直接相关,就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数学问题,数学并不神秘,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问题,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就非常尖锐地提出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当时所提出的观点和方法,至今对数学教育的改革还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是17世纪以前就已经形成了的数学体系。这些内容中许多仍是现在的学习与生活所必须的,但随着科学和数学的发展,仅掌握传统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对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应该理解为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引入现代数学的内容;一是用现代数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理解传统内容中的某些问题。实践表明,只能少量地增加前者的内容,过早或过多地直接引入现代数学的内容,效果并不好。而教改实践表明,结合有关内容体现或渗透一些现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不但在实践中完全可以办得到,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用现代数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表示有关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内容的同时,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学生用现代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特别是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2.更新数学方法
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探索精神、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上下功夫。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他们走向社会以后,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方法,适应新的环境。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独立地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更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在实际教学中要提倡活动式、启发式、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
活动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具体活动的材料和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的过程。运用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获取知识,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而是主动地去认识数学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亲自体验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索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活动式教学法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学生准备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活动材料;二是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活动式教学法的使用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为适应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必须研究活动式教学法的模式、方法,开发适合小学数学教学使用的各种活动材料。
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启发式的教学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一个老问题,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在教学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应该进一步研究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操作方法。启发式的核心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数学教学中贯彻启发式,关键在于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提出问题、设计疑点、启发思考,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状态中。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改造和提出问题。把教材中的范例变成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由浅入深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对教材内容深入理解并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比如,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老师让学生观察和思考1/2转化成2/4和4/8转化成2/4的过程,然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仔细观察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怎样变化的?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这些问题都是针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实质提出来的。学生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滞后,影响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教学质量管理需要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只有更新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而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滞后,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有些笼统含糊,有些缺乏可操作性,满足不了体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影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制约了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体育教学思想不明确,导致对体育课程定位不合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单方面追求学生在校期间的运动素质发展的短期行为,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是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多方面知识的要求,另一种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相符合。这两种表现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最终导致学生降低体育兴趣,甚至对体育产生冷淡与不满情绪。
(三)缺乏教学质量监控手段,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将教学课目和内容教授给学生,而不负责管理和监督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到的知识,缺乏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信息反馈和监控,这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有些体育教师缺少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考核成绩不能据实统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有了不合格的成绩就相当于企业生产了不合格产品。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对学生的成绩合格率要规定一个控制指标。
(四)体育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学精力投入不足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受评职称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缺少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以及教师缺失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的信念或精神。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很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容易满足现状,认识不到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学实践等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为此,高校必须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倾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五)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差异阻碍了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其他学科教学的目标一般是为了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独特性和内在要求。高校教学主管部门虽然与体育教学部门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二者之间责任分明。教学具有自身的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是一个独立的分支,体育教学必须按照自身的基本规律实施教学,以体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使得体育学科的教师认识不到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进而产生懈怠心理,阻碍了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高等院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三项功能,其中,服务是指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的。高校体育教学服务功能尤为重要,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之基础,要发挥体育教学服务功能,需要四大要素支持:发挥管理职责的领导作用、合理进行资源管理、加快服务实现进程、优化测试分析与改革机制。这四大要素都必须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核心,以学生为焦点,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为社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以学生这一主体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本原则,促进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和一定的体育知识。只有使这四种要素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满意度。为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可将管理体系分为四个结构要素。
(一)发挥担负管理职责的领导作用
1.教学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方针是体育教学组织全体成员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质量准则。从事体育教学活动,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质量方针,并对质量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保证教学质量方针的稳定性、适宜性。质量目标即该组织为实现方针而制定的目标,必须依据国家、社会、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质量目标。
2.教学质量管理机构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有其管理机构。
3.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包括评审输入和评审输出。
(二)对体育教学资源的管理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师资、管理者、学生、教材和信息、教学设施、教育经费、教学环境七个方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教师的管理包括:教师招聘和晋级、教师进修和培训、教师绩效评价等。
(三)加快服务实现的过程
加快服务实现的过程是指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是提高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核心内容。服务实现的过程包括制订教学计划、选课与分班、选择教材、教务管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结果考核等。在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需求,依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为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体育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增强,积极开展各种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四)建立测试、分析与改革机制
测试、分析和改革机制是对自我进行检测和完善的一种机制。具体包括:教学检查、教学评价、处理学生投诉、建立纠正与预防应对机制、调查学生的满意度、对教学督导进行评价等。建立这种自我完善机制,可以不断提高高校满足学生体育要求的水平,完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三、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要求
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要素,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为了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能够高效运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建立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必须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高校教学主管部门进行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亘古不变的主题。高校要积极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监控评估体制,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建立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反馈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反馈体系,可以帮助高校了解教师上课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建立“教学信息员”队伍、“教学督导员”队伍以便掌握教师工作情况,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引导学生进行网上评教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质量管理反馈形式。总之,要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离不开教学质量管理反馈系统。
(三)制定可行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
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要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目标要包含体育教学的所有内容,使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针对每一项内容制定适合的具体目标,使教学质量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四)建立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责任制度
建立责任制度就是要保证教学质量方针、管理工作、教学目标等能够顺利实施,对涉及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部门明确其职能职责,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评比与奖惩制度,使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理解制度的含义和具体内容,对体育教学的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管理。健全的责任制度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