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企业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近几年,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巨大的市场内需已经成为国内服装行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服装行业在发展中逐渐从规模、产量转变为品牌、品质以及产品个性化方面的竞争,涌现出一批具有高知名度、在业内具有较强的市场占有率的服装品牌,如杉杉、波司登、凯撒、红豆、罗蒙、报喜鸟等,均拥有成百上千家的专卖店。企业大幅度的扩张伴随着人、财、物的内部管理面临失控的危险,借助高科技手段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服装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在经历了前一阶段的经济高速发展期后,企业信息化已日益成为提升管理,提高效益,获取更多利润的基础技术支撑点。渡过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企业家们却又面临着落伍的信息管理系统不能满足自身业务需求高速成长的困惑,尤其在紧跟潮流和时尚的服装行业,其产品的款式多样、价格多变、更新换代快,造成高库存风险。如何造就高效的周转率,使提升服装企业经营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
服装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从设计、打版开始,到订单、原料采购、进仓、分配、生产、销售、统计分析等,对企业的整个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实施动态化管理。对于涉及订、产、销一体的服装制造业而言,内部的管理流程是决定了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过去的信息管理大多解决眼前的局部业务功能的信息技术支撑,但对于当今各类分销渠道,跨地域的门店销售,需要我们在协同工作的大系统背景下,解决信息化孤岛问题,重新理顺内部工作流程,集中管理,共享数据,提升核心数据一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逐渐引导企业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格局中。
二、服装企业业务管理分析
鉴于服装商品的特点,具有多SKU、多商品属性、季节性多变,区域特征明显,价格策略复杂等,服装企业涵盖了设计、生产、原料采购、分销、零售等一系列业务,在企业信息化流程设计中需要以下管理模块:决策分析、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生产管理、仓储物流、门店管理。
三、门店管理模块的流程再造
在门店管理模块,企业的管理目标是:规范化门店进销存业务管理流程,加强对门店的管理,建立一套事先申请、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的门店运营监控体系,为门店进销存业务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为生产和销售提供有效的统计信息。在公司物流部、分销部的监控下,门店之间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库存调拨;公司物流部也可以直接下达调货通知,进行店间货品的调配。
为实现上述目标,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流程改进:
1.要货、退货的事先申请,事中控制
当前企业里,门店与物流部门的信息沟通是通过电话进行的,沟通效率低,成本高;门店的退货装箱单是手工单据,单据与货物一致性较低,造成物流部门验货、收货工作量大,效率低、误差大。
在本次门店系统优化过程中,门店与物流部门共享信息数据。物流部门及时得到门店的要货、退货申请,对要、退货申请做出相应处理和审批;门店也能及时得到物流部门的处理结果,尤其对退货申请,经审批后,根据审批结果扫描装箱,确保退货单据、所退货物一致,提高物流部门的工作准确率和成功率。
2.规范、可控的折扣促销管理
在企业门店销售中,根据市场竞争、店内货品库存、销售情况,经常会进行各种促销方式,以提升销售量,扩展客户群。常使用的折扣促销方式有:折价促销、赠券促销、折价赠券促销、买一赠一促销、折随量变促销、买减促销、VIP赠礼品促销。
以前,门店折扣促销的工作流程是通过手工填单申请,而折扣促销活动实施时,是通过店员手工折扣销售进行操作的,店员自由度大,事后难以监控。
进行流程优化后,门店策划和准备实施货品折扣促销活动时,提前向财务部提出申请。具体由门店操作员根据门店策划的折扣促销方式和参加折扣促销的货品,在门店POS系统中手工录入促销单。信息经门店POS系统传递到财务部,财务部对折扣促销单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门店即可实施折扣促销活动,审批不通过,则门店不能实施此折扣促销活动。
通过流程改进再造,门店折扣促销活动形成规范的折扣促销规则和折扣促销活动的策划、审批和实施流程,由门店POS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减少了财务部人员的事后监控工作,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销售损失,降低事后监控成本。
3.特例卡的灵活应用和监控
特例卡是公司高层领导所具有的特殊的折扣权限。当特殊顾客在店内购物时,公司高层领导通知门店以特殊折扣对该顾客进行单独优惠。
以前,门店操作员采用手工折扣来实现对特殊顾客的销售处理,财务很难分开特殊顾客和普通顾客折扣,事后监督困难,也容易出现管理漏洞。
进行流程优化后,给每位高层领导分发一张特例卡,专门用于门店以特殊折扣对特殊顾客进行优惠。门店人员完全依赖于特例卡的权限进行相应折扣,规范了特殊折扣的使用时限。使用特例卡进行交易后,财务部依据特例卡销货单与相应高层领导进行特殊折扣的核实和资金处理。
特例卡的使用,特殊销货单的核实,提高了财务部对门店异常折扣监管质量,有效杜绝打折漏洞,财务部的工作效率也大幅度提升。
4.代金券的系统管理
原有代金券申请、发放均由人工管理,使用时也没有校验,防伪性差,容易出现造假,超范围,超时效使用等现象,使用情况难以统计,造成企业经营损失。
为加强管理,门店系统改进了流程控制,首先由门店或需求部门提出代金券申请,由财务部按照公司代金券审批流程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由策划部人员进行设计、制作,并且代金券使用条码管理,条码信息中含有面额、有效期、券类、可用门店等相关信息。其次,代金券使用系统实施发放管理,由财务部人员在门店POS系统中对准备赠送或出售的代金券建档并盖章。 最后,由需求者向最终客户发放。
顾客持代金券在店内进行购物结算时,门店POS系统对代金券进行扫描,自动检测该代金券的有效性,如符合使用条件才允许使用并登记。财务部门在每期代金券的使用期限结束后,对该期代金券的发放和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严格的审批、验收、管理手段,有效地避免了代金券在发放及使用中的漏洞,加强了监管力度,提升管理品质。
5.营业款回收管理
服装企业大量的直营门店分散在全国多个城市,营业时间长,员工流动性大,给每日营业款的回收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为提高门店资金监管,统筹考虑到财务部门管理的便利,在门店系统中将每日营业款数据分类汇总(门店每日营业款收入主要分为四类:现金,银行卡,储值卡,代金券),并回传总部系统,同时将当日现金存入固定账户,回收的代金券定期上交财务,银行卡、储值卡对账单当日回传总部,做到款项日清月结,账目清晰。
【关键词】 装备制造企业 创新人才孵化 效率评价
一、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的内涵
1、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效率与投入成反比,与产出成正比。那么,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就是对特定时期内创新人才孵化体系的创新性和进步性进行研究,从资源提供、过程管理及投资增殖的角度评价创新人才孵化效率。
2、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的创新研究往往具有相当长的周期,不易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因此对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也是在特定周期内进行的。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研究的是在一定周期内,装备制造企业对创新人才孵化的投入与创新人才孵化相关项目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从本质上讲,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即研究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资源配置如何有效地使用,反映了创新人才孵化中各要素投入产出的转化效率,以及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资源对创新人才孵化的贡献程度。创新人才孵化效率反映了创新人才孵化投入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的产出水平下,提高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相当于节约了创新人才孵化要素投入;在一定的创新人才孵化投入水平下,提高技术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相当于增加了创新人才孵化的产出。
二、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建立合适恰当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设计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评价指标,既要遵循一般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也要考虑到其行业和评价对象的特殊性。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如下。
1、实用性原则
在建立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该评价指标是针对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人才孵化进行的普遍研究研究,具有行业和人才类型的特殊性。同时,此指标亦是对所有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具有普遍适用性。指标的设置还必须结合装备制造企业对创新人才管理的实践,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管理工具。
2、科学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在理论上要科学完善,而且在实践运用时要简便易行,便于操作。指标的科学性可从合理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三个方面去理解,指标的层次应合理,下级指标能准确和全面地解释说明上级指标的含义。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影响因素众多,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要以实际可观察、可监测和可获取为前提,减少主观臆断,较好的可操作性也是顺利实现系统的实用价值不可或缺的特性。
3、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到众多的复杂因素。这些因素中,有的可以定量测评,而有的因素就很难用定量的方法获得直观的数据,只能定性地表明趋势。把定量指标定性化处理会增加人们的主管臆断因素,影响评价准确性,过分强调把包括定性指标在内的指标量化,影响评价的客观和准确性,在实际操作中也不易实现。因此,在构建该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时还要定性、定量相结合。
4、完备性原则
完备性意味着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息量既必要又充分,由若干指标构成一个指标的完备群。从理论上讲,多一个指标就会造成信息重叠和浪费,少一个指标就会造成信息不充分。一个指标最好能够反映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某一个层面,n个指标相互独立,构成一个n维空间,空间中的每个点都对应着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一个状态。
三、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指标的建立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评价,是一个多维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地考虑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投入、过程控制及结果,才能对其人才孵化效率做出准确的评价。结合前文的分析,本文从全过程和全要素的角度出发,认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评价指标,可从创新人才孵化的投入、创新人才孵化的管理和创新人才孵化的产出等三个方面来建立。
1、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投入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投入包括企业在创新人才孵化方面对人、财、物的投入。创新人才孵化对人的投入指标包括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数量、创新人才占企业总人数的比重,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等。装备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创新人才孵化对财的投入指标包括企业在创新人才孵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例如开发人才孵化相关项目用款,及资金投入占企业总支出的比重。一般来说,装备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比例都比较高,产品开发及仪器设备购置等费用比例也很大,对大型的成套设备的生产来说更是明显,因此创新人才孵化对物的投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设备等的投入。这些人、财、物方面的指标均是表现装备制造企业在创新人才孵化方面的客观投入。
2、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管理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管理是对企业利用培训、开发、激励等手段对创新人才孵化的过程进行控制,以获得满意的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管理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创新人才的待遇满意度、创新人才的利用、创新人才的培训、创新人才的激励、创新人才的考核等。
3、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产出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产出衡量的是企业创新人才孵化在人才、技术和收益三个方面的产出,主要表现指标有创新人才数量增量、完成的创新项目、发明专利授权、企业品牌美誉度、创新项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等。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结构如表1所示。
四、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指标的内涵
如上所述,本文构建的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包括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投入、管理和产出共三个方面,共有16个三级指标,其中定性指标5个,定量指标11个。
1、定性指标的内涵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管理指标中的创新人才待遇、创新人才培训、创新人才激励、创新人才考核四个三级指标为定性指标。这四个指标均是对创新人才孵化过程的控制方式,以多元化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人才孵化的效率。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产出指标中的企业品牌美誉度为定性指标。创新人才孵化是一个过程性和阶段性的工程,创新人才孵化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创新人才发挥作用,那么企业在科研、技术、生产、运营等各方面会加速发展,以此提升企业形象。
2、定量指标的内涵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投入指标中有创新人才数量、创新人才占企业员工人数比重、创新人才知识结构、创新人才孵化项目资金占资金支出比重、创新人才孵化设备购置资金占资金支出比重共五个三级定量指标。“创新人才数量”是衡量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投入的一个重要指标,相对来说,企业创新人才越多,表明企业进行创新人才孵化的成功系数越大。但创新人才数量不能绝对衡量创新人才孵化效率,“创新人才数量占企业员工人数比重”能反映出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果。一般来说,创新人才数量占企业员工人数比重越高,则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越高。“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并不十分明确,现在一般用企业员工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占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来衡量创新人才知识结构,其计算公式为:创新人才知识结构=创新人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企业员工人数。“创新人才孵化项目资金占资金支出比重”反映了企业在创新人才孵化项目方面资金的投入,其投入比例越大,则表明企业对人才孵化越重视。“创新人才孵化设备购置资金占资金支出比重”是企业在创新人才孵化方面的投入指标。装备制造企业的设备投入需要较大的支出,比重越大,则投入越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装备制造业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科技知识,信息化的普及也使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及产品的附加值也越来越大。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管理指标中有创新人才利用这个三级定量指标。“创新人才利用”属于创新人才孵化管理中的定量指标,反映出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利用情况,用创新人才的利用比率来表示,即进行创新人才孵化前后,创新人才在企业各个生产运营活动中的参与程度的比较。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产出指标中有创新人才增加数、完成的创新项目、发明专利授权数、创新项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企业生产率共五个三级定量指标。“创新人才增加数”能直接反映出创新人才孵化的效果。增加的人数越多,则孵化效果越好。“完成的创新项目”是创新人才孵化产出中的另一个定量指标。创新人才必须要参与到具体的项目运作中去,才能产生生产力。完成的创新项目越多,人才孵化产出效果越好。“发明专利授权数”计算了是创新人才孵化启动后,由创新人才完成的发明和专利的申请授权数量,反映了创新人才在进行孵化过程中或之后的研发能力水平。“创新项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则考核了创新人才孵化的项目带来的经济收益。“企业生产率”反映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五、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指标的验证
如上文所述,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评价的指标体系从“投入”、“管理”和“产出”三个方面构建,这三个二级指标又相互影响。对于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是否能较完整和全面地对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可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若用Xi(i=1,2,3)表示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用Xij(i=1,2,3;j=1,2…,6)表示隶属于各二级指标的三级指标,图1即为利用AMOS软件及二级指标的设定关系,验证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指标。后期若有实证数据,可用相应数据进行指标和权重修正。
六、结论
本文从理论层面对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其中,解释了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内涵,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解释了指标体系中5个定性指标和10个定量指标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仅仅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工作的第一步,接着可继续对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的模型和方法进行研究,结合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雷霆、张宗益:科技企业人才孵化效率的S-FNN评价研究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1).
太子龙服饰立足浙江,面向中高端商务市场,主打二三线城市,在短短10年内,借助大环境,发展迅速。但太子龙服饰的信息化经历曲折。徐建洪进入该公司后,将之前停滞不前的系统重新捡起来再做,压力颇大。
“我爱这项事业,凭着这一点,足以支撑我走下去。”徐建洪笑着说。
“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离不开高层的支持。企业实施信息化,不是上了一套软件系统,更重要是转变工作习惯和工作思维。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采用一定的策略,只有公司高层有意识、有想法后,才会坚定支持信息化,使系统的推广应用逐步走向成熟。”
懂企业才懂信息化
2002年,徐建洪从浙江财经学院毕业后,进入一家小企业做程序开发员,从此便和IT结下不解之缘。
“2002年做程序员,工资只有700元,日子过得很艰苦。但在7个月以后,薪酬翻倍,拿到了1500元。”徐建洪坦言刚进入IT时生活拮据,但也表示这一份工作是日后工作的重要基石。
这样的日子维持了一年。徐建洪觉得老板的不重视和公司规模都成了自己的绊脚石,毅然跳槽到一家服装公司。“那家公司做高端品牌,在杭州女装里排到前五位。当时,做IT的只有我一人。我写了一年的程序,做成了进销存系统。这家公司虽然潜力非常大,但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整体规划,老板对此也没有太大兴趣,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徐建洪补充说,当时自己已经做到了相当于部门经理的位置,但在信息化没有前景的环境下,他还是与企业“分手”了。
辗转两年后,徐建洪来到太子龙公司。“刚过来的时候,公司信息化从零开始。我维护分销系统、开发系统、管理系统,走到今天,算是经历了公司较为完整的信息化过程,自己也成为公司信息部的总监,承担公司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的工作。”
当时,该公司正在应用服装行业里最好的一款管理软件,但徐建洪上任后断然停掉。“第一,企业规模不够大;第二,企业管理也不够规范;第三,人员素质也没跟上,系统上线一年后失败了。对此项目,我总结出两点:首先是公司内部的环境导致系统不太可能成功;其次是当时的IT负责人,在进公司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过于贸然引入大项目。由于他在企业扎根不深,圈子建得不够好,导致很多事情做不下去。如果不停项目,就是在浪费公司的管理精力,而这个成本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况且应用的那款国外软件的汉化也不好,加之国内的实施团队实力太弱,项目继续实施并不会发挥太大效益。”
回顾这几年,徐建洪很有成就感,也感慨万分。“不熟悉企业文化没法做信息化。企业文化其实就是老板性格与思维的浓缩,它贯穿在整个企业的管理模式中。做信息化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好的,细心和耐心是关键。”
因此,徐建洪认为,要做好企业信息化必须了解企业及它的文化,同时取得老板的信任,这样才能扫除实施的后顾之忧。“很多IT从业者做到部门经理或者更高层的职位就离职了,我觉得这一两年信息化经历对他而言是一种浪费。在企业呆上两年,是刚刚对这个行业有深入认识的时候,也正是该发力的时候。如果离开,要去认识一个新的行业,没有两年的深入扎根,根本不能摸透里面的精髓。”
“还是那句话,做IT是我的兴趣所在。所有的困难我都能去克服,而且也愿意去挑战,我只需做好眼下的每个环节。”徐建洪毫不掩饰对信息化建设的激情和热爱。对他而言,专注信息化已经和自己的生命连在一起。
做好知识管理
太子龙是国内最早实施信息化的服装企业之一。从2009年开始,太子龙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企业的融合通信,这在全国的服装企业中也仅此一家。
徐建洪介绍说,融合通信把电话、网络、视频会议与IM系统、邮件以及OA全部集成起来。项目规模庞大,对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完成项目后,可在IM系统上面解决所有的事,收发邮件也好,OA代办事宜也好,包括公司通知、公告等,在IM下都可以显示出来。只要能接入网络,还可以随时拨打公司任何一个地方的分机号码,参加公司视频会议。”徐建洪还说,通过这个IM系统,第一是方便,第二是节省了大量成本。
徐建洪不遗余力地推进企业信息化,这两年所做的事情就是做好知识管理。众所周知,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所设计的产品,所以,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以产品的生命周期建设为主,沿着产品的生命周期展开的。“我们说产品设计是服装公司最宝贵的资源,而设计师各有性格、思维相对发散,管理他们的设计产品就要把发散性数据变成结构型数据,这个过程需要系统支撑。服装新品在企划之前要做数据分析,包括整个市场的数据分析,由此来确定下一个季度做多少产品、需要多大批量、什么风格等。”
服装企业在一个新项目规划之前,需要有基本数据的支撑。但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分析体系需要对接很多系统,需要从不同的系统中提取数据,比如从市场反馈信息中提练,以便做成对整个市场流行趋势的分析数据等。“每一款服装设计图全部传到系统内,经过审核、打板、把板型的数据再传回系统里,我们用自己开发的这种结构化的数据库进行流程管理,再结合OA管理来完成。” 尽管服装企业的IT系统建设和管理都显得复杂,但徐建洪找到了一套规范科学的方法搭建和管理IT业务。
国内几大服装品牌企业组织架构复杂,拥有集团公司、分公司、众多的供应商和经销商等,如何提升集团资源配置和协调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信息和知识的整合属于其中的一部分。这可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协同工作、知识共享,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产能和核心竞争力。
带好队伍
服装行业靠精细化管理才能成功,从一粒扣子到一件完整的衣服出厂都需要步步“看牢”。徐建洪表示,这要求一个强大的信息化团队来支撑,而如何经营一个好的IT团队是CIO的重要工作之一。
“2008年,我对公司承诺说,做信息化可以,但由我做主,让我招两个程序员就行,人由我定,工资也由我定。”徐建洪当时提出一个理念,即公司重新设计一套系统,由自己开发。这样,系统的适应性会很强,而且针对性也会很强,毕竟中国人做的东西非常适合中国企业使用。
随着太子龙公司规模的壮大,IT人员的数量也在扩张,2010年达到了20人。信息系统部要完成企业的系统建设和维护等工作,但考虑到公司的人员成本问题,徐建洪首推“亲情牌”战略。“我的团队是公司里最稳定、也最高效的团队,而且人员成本还是最低的。”徐建洪谈到这点显得很自豪,“在太子龙信息系统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觉得有上升的空间。我要首当其冲,把CIO位置让出来,让有能力的人继续做下去。而且,与每一个人都应该多沟通,让他们觉得在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单纯的薪资问题。我们让团队合作有家庭的感觉,让大家都有依附和归属感,自然谁都不愿意离开,而且工作的激情也不会减少。”徐建洪用最传统的心灵沟通方式维系住团队的稳定运行,卓有成效。
培训老板
在记者以往的采访中,CIO们抱怨最多的是得不到老板的支持和沟通。徐建洪认为,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离不开高层的支持。企业实施信息化,不是上了一套软件系统,更重要是转变工作习惯和工作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肯定会遇到一些传统思维和工作模式的挑战。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采用一定的策略,在系统引进之前要与高层充分沟通,先让公司高层意识到系统的作用,能够为公司的管理发挥什么作用。只有公司高层有意识、有想法后,公司才会坚定支持,主动推行相应的信息化制度,先固化、再优化,使系统的推广使用逐步成熟。“作为信息化建设的职业经理人,CIO有义务和责任去培训老板,而且还得用最有效的方法,慢慢渗透,让老板的脑海里对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沟通是要讲方法的。”
企业信息化几乎不可能只靠信息部门,需要所有部门紧密配合。怎样和各部门沟通,如何维护自己的IT团队,这是徐建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很多时候,CIO是在各部门之间‘打太极’以取得它们的支持。我一直认为,‘打亲情牌’很有必要,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特别讲人情的社会环境里,当然企业里也一样。财务部门是CIO最需要打通的部门。CIO能和各部门有良好的沟通,还得靠在企业里的业务经验和人际关系,在获得对方信任的同时也就获得了对方的支持。”
徐建洪坦言,有了10多年的工作经验后,现在的工作做起来得心应手。“信息化建设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从老板那里获得支持。IT建设的成效是需要用时间来证明的,要懂得向上面争取时间,在内部调动所有的资源。其次,在民营企业里做信息化还要学会做人。很多CIO没有把企业内部更多的人脉资源建立起来,结果系统建设以失败而告终。”
采访手记
第一次见到徐建洪,没想到他是如此年轻而且充满活力,一点不像天天面对着电脑的信息部负责人。他在交谈中口若悬河,充满了自信,丝毫没有半点的紧张和尴尬,还不时和记者开起玩笑,采访就像是久别的朋友重逢聊天一样。
做了这么多年的信息化工作,徐建洪坦言很累,但是快乐的感觉已经把劳累掩盖,他认为自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转型。“一般情况下做IT,在35岁以前,一定要往业务上转型,至少你要把业务与IT结合,这个想法一定要抓牢。当你过了35岁以后,你再想转型就很困难了。未来做销售或者渠道,需要我这样既是技术出身也对业务有理解的人才能做好。尤其是现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很多CIO应该把握住这个契机实现华丽转身,接下来的增长空间是无限的。”
他也曾不止一次地说到,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产品和人,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最重要的。徐建洪认为做IT人是有年限的,也可谓是吃“青春饭”的,过了35岁,CIO不得不服老,在思想和意识上都会出现滞后的情况。这时候,CIO应该把信息系统管理人的位置留给更多的年轻人,自身及早转型才是明智之举。(文/张奕)
观点
“轻公司”在电子商务中没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服装公司都在走向电子商务,还曾流行过所谓“轻公司”――只有品牌,没有工厂也没有设计的网络营销模式。对此,徐建洪有自己的认识:“我们把这种模式叫做淘品牌,这种品牌从赚钱角度来说这几年是极好的,但是从未来发展的持久性来说,它的品牌没有文化、没有积淀,也没有涉及核心的东西(哪怕有也是山寨来的)。这种公司惟一的目的就是快速赚钱,而不会积累文化。对于服装企业来说,品牌承载了企业文化理念。我们卖服装就是卖一种品牌、一种文化。这种‘轻公司’我不看好它们的未来,因为随着中国劳务成本越来越高,它生存的空间和利润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关键词】服装行业;服装物流;物流信息化;ERP
一、服装行业的特点以及服装物流的提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服装产品出口大国。服装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密切相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迅速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发展中心,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种:
(一)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利润
服装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低,服装款式经常变换的特点。而服装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利润和附加值。特别是知名品牌服装,其新产品的毛利润率可达百分之几百。
(二)消费需求个性化,但信息传递慢
当前,服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这既给服装行业带来了较大的机遇,使服装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向服装行业提出了挑战,要求服装行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服装行业,产品较为单一,业务简单,但任务繁重,每天需要统计的单据量非常大,因此在信息的传递方面速度较慢,造成业务与财务的核算不能同步,难以保持一致。
(三)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经营管理复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追求时尚。因此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卖不出的、过时的产品在价格上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服装生产企业及时跟踪顾客的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由于每件服装都是以款式、颜色、尺码定义的,使服装的经营管理很复杂。
(四)市场反应能力弱,品牌宣传力度小,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盲目性
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中国服装行业在市场的反应力方面及新产品的设计、创新,流通的速度方面,尤其在品牌的宣传影响力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产品开发对于服装行业是重要的一面,其取决于设计师的优秀设计与对市场销售的分析、预测,但有些服装企业只核算商品的品名和货号,并不管理商品的颜色、款式、规格、版型。这样,产品开发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五)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对原材料管理困难
根据《2005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我国纺织服装业虽然2004年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从长期来看,其效益状况却难以改善。原因之一是我国服装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居多,自主品牌少,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够。行业中的生产流程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工序较为复杂,单位价值较低,因此,难以对其原材料进行管理。
(六)国际贸易持续增长
服装行业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大户,并且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发达国家商业管理的自动化和仓储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对我国服装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造成了信息技术壁垒,给我国服装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但同时由于这个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服装店的数量在猛增。服装生产企业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它们必须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以达到提高利率的目的。因此,众多服装企业都在需求减少成本的新途径。此时,我们就不能不提到服装物流了。
二、服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物流是现代物流学科在纺织服装业的具体应用。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千千万万服装加工企业里,人们往往重视设计和生产,而作为对服装生产系统提供的、支持的、必不可少的物流系统则没有受到重视。随着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的物流系统。服装物流中常见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市场快速反应机制问题
服装本身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短暂的流行周期,如果企业市场反应速度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很多企业的产品仅仅停留在流通的中间环节,根本没有达成现实的销售,库存和现金流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二)单品管理问题
单品管理是对服装企业供应链中货品管理的细化。单品管理思想,就是在整个生产、营销、物流环节中,将每件货品细分到品种、款、色、码、价、面料质地等。通过单品管理,可提高货品周转率,增加货品调拨次数,大大降低滞销品库存,加快畅销品追单反应速度。
(三)多品种、小批量趋势问题
服装市场的发展演化,越来越显示出多品种、小批量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必将影响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何满足服装产品的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发展趋势,需要服装企业、物流公司共同努力,建设共同配送系统,通过设存储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设施来实现。
(四)合理库存问题
现代物流的一个根本理念就是要尽量降低库存,直至零库存。但是,没有库存对于正常运作的服装企业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对服装企业来说,库存控制的目标不是消灭库存,而是如何合理控制库存。合理库存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将库存尽量集中在畅销产品。根据20/80法则,服装产品的销售中,20%的产品贡献了80%的利润,因此服装产品的库存应该首先保证这其中的20%的产品,即为企业带来销售,带来利润的20%的款式,这些产品的库存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库存量。即使是位列20%的服装产品,企业也应当适当控制库存,或者配合销售部门的推广、促销活动安排,及时在不同门店、仓库之间调配,将库存集中到促销活动辐射区。
三、服装物流信息化
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每个企业的物流解决方案都各有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它们对于物流系统的要求也不相同,不过解决途径却始终不离一点:物流管理信息化。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围绕着信息化这一点来发展的,但是物流要信息化必须先搭建一个有效的、高速运转的物流系统。
服装企业物流信息化是服装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结合与统一,它贯穿于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正是因为有了物流的信息化,现代物流才有了生命。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些都需要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例如: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销售时点系统(POS)。
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是物流信息化的集中体现。ERP在国外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中国的企业界掀起了一股ERP的热潮。ERP系统是今后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服装行业ERP系统的应用是发展趋势之一。
(一)服装企业需要ERP
通过对众多的服装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企业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内外环境已发生变化,企业正处于转折期,企业进一步扩大将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司业务信息量大,手工方式难以处理;产品交货期要求要短,而且要及时;客户要求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订单的款式繁多,产品多样化,批量大小不—;面、辅料的种类繁多,仓库管理任务繁重;服装企业管理还不够规范,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加入WTO,为国内服装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但也使企业面临着提高管理水平的挑战。ERP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优势不仅在于帮助企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更重要的它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之一。它可以尽快改变我国服装企业管理粗放、落后的局面,进而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服装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实施ERP也是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ERP能够完善企业物流
ERP是全球制造、销售企业推崇的管理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能成功地控制企业的全盘经营活动,降低经营成本和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和重组,同时结合ISO9000系列,规范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流,达到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同时又能解决企业传统手工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中国的物流市场目前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的状况,有一部分是因为库存系统不够健全,在仓储方面的费用成本也比发达国家高。一般的物流成本在中国会占到整个成本的20%,远高于美国的10%以及日本的12%。服装行业的物流也往往因为物流条件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而使服装的一部分价值在运输的过程中流失。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服装物流的作用,利用物流信息化解决企业在产品运营中遇到的销售和库存之间的矛盾,使物流系统更高效地运转起来为企业服务,使企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物流发展的原则和目标。目前物流业在中国逐步发展,方兴未艾,而服装业面临更重大的发展契机,因此,服装物流将成为下一个促进行业发展和企业赢利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军.关于我国服装行业现代物流发展的几点思考[J].连锁与特许,2003,(10).
[2]董明望,胡志辉.依托物流发展中国服装业[J].交通企业管理,2004,(9).
【关键词】服装行业;服装物流;物流信息化;ERP
一、服装行业的特点以及服装物流的提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服装产品出口大国。服装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密切相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迅速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发展中心,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种:
(一)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利润
服装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低,服装款式经常变换的特点。而服装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利润和附加值。特别是知名品牌服装,其新产品的毛利润率可达百分之几百。
(二)消费需求个性化,但信息传递慢
当前,服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这既给服装行业带来了较大的机遇,使服装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向服装行业提出了挑战,要求服装行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服装行业,产品较为单一,业务简单,但任务繁重,每天需要统计的单据量非常大,因此在信息的传递方面速度较慢,造成业务与财务的核算不能同步,难以保持一致。
(三)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经营管理复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追求时尚。因此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卖不出的、过时的产品在价格上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服装生产企业及时跟踪顾客的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由于每件服装都是以款式、颜色、尺码定义的,使服装的经营管理很复杂。
(四)市场反应能力弱,品牌宣传力度小,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盲目性
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中国服装行业在市场的反应力方面及新产品的设计、创新,流通的速度方面,尤其在品牌的宣传影响力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产品开发对于服装行业是重要的一面,其取决于设计师的优秀设计与对市场销售的分析、预测,但有些服装企业只核算商品的品名和货号,并不管理商品的颜色、款式、规格、版型。这样,产品开发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五)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对原材料管理困难
根据《2005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我国纺织服装业虽然2004年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从长期来看,其效益状况却难以改善。原因之一是我国服装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居多,自主品牌少,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够。行业中的生产流程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工序较为复杂,单位价值较低,因此,难以对其原材料进行管理。
(六)国际贸易持续增长
服装行业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大户,并且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发达国家商业管理的自动化和仓储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对我国服装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造成了信息技术壁垒,给我国服装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但同时由于这个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服装店的数量在猛增。服装生产企业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它们必须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以达到提高利率的目的。因此,众多服装企业都在需求减少成本的新途径。此时,我们就不能不提到服装物流了。
二、服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物流是现代物流学科在纺织服装业的具体应用。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千千万万服装加工企业里,人们往往重视设计和生产,而作为对服装生产系统提供的、支持的、必不可少的物流系统则没有受到重视。随着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的物流系统。服装物流中常见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市场快速反应机制问题
服装本身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短暂的流行周期,如果企业市场反应速度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很多企业的产品仅仅停留在流通的中间环节,根本没有达成现实的销售,库存和现金流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二)单品管理问题
单品管理是对服装企业供应链中货品管理的细化。单品管理思想,就是在整个生产、营销、物流环节中,将每件货品细分到品种、款、色、码、价、面料质地等。通过单品管理,可提高货品周转率,增加货品调拨次数,大大降低滞销品库存,加快畅销品追单反应速度。
(三)多品种、小批量趋势问题
服装市场的发展演化,越来越显示出多品种、小批量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必将影响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何满足服装产品的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发展趋势,需要服装企业、物流公司共同努力,建设共同配送系统,通过设存储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设施来实现。
(四)合理库存问题
现代物流的一个根本理念就是要尽量降低库存,直至零库存。但是,没有库存对于正常运作的服装企业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对服装企业来说,库存控制的目标不是消灭库存,而是如何合理控制库存。合理库存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将库存尽量集中在畅销产品。根据20/80法则,服装产品的销售中,20%的产品贡献了80%的利润,因此服装产品的库存应该首先保证这其中的20%的产品,即为企业带来销售,带来利润的20%的款式,这些产品的库存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库存量。即使是位列20%的服装产品,企业也应当适当控制库存,或者配合销售部门的推广、促销活动安排,及时在不同门店、仓库之间调配,将库存集中到促销活动辐射区。
三、服装物流信息化
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每个企业的物流解决方案都各有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它们对于物流系统的要求也不相同,不过解决途径却始终不离一点:物流管理信息化。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围绕着信息化这一点来发展的,但是物流要信息化必须先搭建一个有效的、高速运转的物流系统。
服装企业物流信息化是服装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结合与统一,它贯穿于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正是因为有了物流的信息化,现代物流才有了生命。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些都需要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例如: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销售时点系统(pos)。
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是物流信息化的集中体现。erp在国外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中国的企业界掀起了一股erp的热潮。erp系统是今后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服装行业erp系统的应用是发展趋势之一。
(一)服装企业需要erp
通过对众多的服装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企业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内外环境已发生变化,企业正处于转折期,企业进一步扩大将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司业务信息量大,手工方式难以处理;产品交货期要求要短,而且要及时;客户要求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订单的款式繁多,产品多样化,批量大小不—;面、辅料的种类繁多,仓库管理任务繁重;服装企业管理还不够规范,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加入wto,为国内服装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但也使企业面临着提高管理水平的挑战。erp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优势不仅在于帮助企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更重要的它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之一。它可以尽快改变我国服装企业管理粗放、落后的局面,进而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服装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实施erp也是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erp能够完善企业物流
erp是全球制造、销售企业推崇的管理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能成功地控制企业的全盘经营活动,降低经营成本和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和重组,同时结合iso9000系列,规范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流,达到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同时又能解决企业传统手工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中国的物流市场目前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的状况,有一部分是因为库存系统不够健全,在仓储方面的费用成本也比发达国家高。一般的物流成本在中国会占到整个成本的20%,远高于美国的10%以及日本的12%。服装行业的物流也往往因为物流条件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而使服装的一部分价值在运输的过程中流失。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服装物流的作用,利用物流信息化解决企业在产品运营中遇到的销售和库存之间的矛盾,使物流系统更高效地运转起来为企业服务,使企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物流发展的原则和目标。目前物流业在中国逐步发展,方兴未艾,而服装业面临更重大的发展契机,因此,服装物流将成为下一个促进行业发展和企业赢利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泰州大学城;西服;定制营销
中图分类号:F426.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5-0049-02
传统营销手段下的服装企业存在产品大众化、恶性竞争加剧等问题,并且企业对自身品牌建设的意识也比较淡薄,而消费者对西服需求正由以往大规模标准化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因此泰州的服装企业亟需西服定制营销。
1 泰州大学城毕业生西装定制营销实施的可行性
大学应届毕业生作为西服的使用群体,西服定制营销可以充分表达大学生的个人意志,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定制营销也促使服装企业不断的加强自身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促进泰州服装企业的发展。
1.1 毕业生的特定需求为大规模定制营销提供了利润
空间
在泰州大学城毕业生西服定制营销过程中,毕业生作为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选择西服的款式、面料,甚至可以亲身参与西服生产过程中的版型设计,也可以在西服上加上自己喜欢的标记或装饰物。这种个性化的产品具有很高的差异化,使其在市场上不易找到替代品,这样也使其需求价格弹性很小,企业拥有较大的利润空间。
1.2 西服定制营销策略为泰州服装企业带来的优势
①竞争优势。西服大规模定制营销能够极大的满足泰州大学城毕业生对西服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服装企业西服的销售量。
②创新优势。毕业生作为消费者可以亲身参与西服生产过程的版型设计,泰州服装企业根据毕业生意见直接改进西服。与毕业生消费者的面对面沟通,可以有效避免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的盲目性。
③成本优势。西服定制营销模式下,泰州服装企业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订单来组织西服生产,实现以需定产,可以有效避免大批量生产下西服滞销、积压而导致的浪费,从而有效降低了成本。
2 泰州大学城毕业生西服定制营销的现状分析
2.1 泰州大学城毕业生对西服定制需求量大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了解到泰州大学城五大高校中有83.1%的毕业生对购买的西服有不满意的地方。而被调查的学生中76.53%的毕业生表示购买西服的用途是为了参加招聘,因此他们亟需一套款式新颖,符合自己尺寸,同时又能展现自己个性化的西服。被调查的213名毕业生中有187名毕业生表示愿意购买价格合理且能够满足自身个性化需求的定制西服。
2.2 西服定制企业的市场竞争者多
通过对泰州大学城毕业生西服定制营销策略研究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后,泰州大学城毕业生购买西服主要是在商场、专卖店和网上购买,分别占47%、58%和10%,而定制西服的学生并不多,因此泰州的服装企业针对大学城毕业生实行西服定制虽然具有较大机遇但是也存在着较多的竞争者。实行西服定制营销的企业现有竞争者主要有西服专卖店和大型商场,而潜在竞争者有网上的西服销售店。
2.3 泰州服装企业西服定制的基本形式复杂
泰州服装企业实施西服定制化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西服的大规模定制营销对泰州服装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领域。根据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特殊定制需求,把西服定制分成了修饰性定制、面料定制、尺寸定制、款式定制四种形式。
3 泰州大学城毕业生西服定制营销的问题分析
3.1 泰州服装企业缺乏灵活有效的宣传手段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发现泰州服装企业在泰州大学城毕业生西服定制营销上缺乏灵活的手段和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大学城五大高校,虽然很多毕业生希望在参加招聘时可以有一套能够展现自己个性化的西服,但是他们却普遍找不到这样的商家而放弃定制西服的愿望。泰州服装企业不了解毕业生对西服的定制需求,错过了大量的消费群体,80%以上的学生对西服定制表示不太清楚。
3.2 泰州服装企业成本和效益控制困难
泰州服装企业在开展毕业生西服定制化营销的过程中经营成本会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个性化服务的提供不断上升。如果服装企业通过提高西服定制的价格来增加收益会导致大部分毕业生放弃个性化西服定制的需求;若不提高西服定制价格会增大企业的经营压力。调查走访泰州市少量西服商店询问西服定制价格后,现阶段的售价普遍在千元以上,目前价格水平是大学毕业生难以承受,而服装企业也表示由于定制西服的消费者数量有限,且西服定制生产过程繁琐,因此定制西服的售价可能普遍较高。
3.3 泰州服装企业现有的订单管理技术不足
西服定制营销会使服装企业订单数量增多,而个性化的西服订单包含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传统的订单,因此服装企业需要具备高效的订单处理系统。但是泰州实施定制营销的服装企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他们普遍没有庞大的数据库处理毕业生的个性化的西服订单,也未与毕业生有效互动,他们时常会将订单信息搞混,增加了企业西服的生产成本,降低了毕业生消费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4 泰州大学城毕业生西服需求信息收集匮乏
鉴于西服定制的特点,很多服装企业并未面对面的去接触毕业生,不能详细了解毕业生对西服个性化需求信息,这直接制约了服装企业西服定制营销的进程。而服装企业获取毕业生西服需求的信息资源有限且较为片面,使其仍旧不能提供能够满足毕业生个性化需求的西服定制服务,他们提供给毕业生的西服款式过于陈旧,服务质量下降。
4 泰州服装企业开展泰州大学城毕业生西服定制
营销的对策
4.1 宣传和营销手段要更加灵活多变
受西服款式、面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甚至跟每位毕业生的性格特征有关。因此定制营销下的毕业生西服定制服务和宣传手段并没有固定模式,不同的服装企业生产出的西服产品特征不同,所以在实施毕业生西服产品的定制化营销时不能使用统一固定的模式,而需要灵活多变的宣传手段。
微博作为当今大学生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微博因其用户范围广、信息传播快、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各行业的关注,成为各行业宣传推广的重要手段。泰州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西服定制微博来向大学毕业生宣传推广具有企业特色的定制西服产品,通过微博可以与毕业生实现互动,及时了解毕业生西服需求信息,促进服装企业西服定制营销的进程。
4.2 加深西服产品的开发和促进产品模块化设计
定制西服模块化分解将西服结构模块化和标准化,制定出一定的标准和规则,以对模块的管理来代替对具体产品的管理,才能保证西服的物料清单与工艺流程数量降到最低,消除西服定制带来的西服数量冗余,缓解生产的瓶颈,缩短提前期。
4.2.1 西服产品的重新设计
在进行西服产品重新设计时,要防止其成本高于西服定制带来的利润。服装企业各部门通力合作,营销部门要确定满足大学城毕业生西服定制的具体需求;设计部门要对西服进行有效的重新设计;采购及生产部门要确保原材料有效供应和生产顺利进行;财务部要及时进行西服生产成本与企业财务分析。
4.2.2 西服生产过程的重新设计
将西服生产制造过程进行解剖,将其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子过程,然后再进行重新组合,这样同样能够有效的满足西服规模定制的要求。将西服生产过程进行划分后,既可以满足毕业生对西服的个性化需求,扩大了他们对西服款式的选择范围,又降低了服装企业的库存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4.3 建立高效的面向毕业生的订单生成系统
泰州服装企业要把个性化的西服产品准确、低成本、快速的按照大学城毕业生的要求送到他们手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订单下达的环节,泰州服装企业应为毕业生建立一个方便西服定制的平台——西服在线配置系统。泰州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在西服专卖店、大型商场建立西服配置系统网络,方便毕业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服装企业下达西服定制的订单。订单生成系统还要能准确获取毕业生的体型信息、仿真再现毕业生穿着西服后的三维图像,及时的向毕业生提供相关西服的定制报价等。泰州服装企业还需具备庞大的数据库来应对毕业生在设计西服或者在进行西服款式、面料的选择;同时来自各个渠道的西服订单信息也需要服装企业的快速反应。
4.4 加强泰州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企业信息系
统
泰州服装企业要运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广泛收集毕业生西服需求信息,为他们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库并保持动态联系,了解需求的变化。
4.4.1 加快西服信息化基础建设
泰州服装企业要充分把握国家的信息化配套设施构建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对服装企业信息建设的政策扶持。还要构建西服定制的销售管理系统,加强服装生产企业间信息交流合作。
4.4.2 推进服装信息化手段创新
泰州服装企业在发挥自身现有的服装信息网络功能的同时,还需积极借助泰州电视网络以及互联网络两者融合的契机,加快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系统的升级。服装企业要以大学毕业生的西服需求为市场导向,充分利用当今新兴时尚的媒介来促进自身的信息化发展。
5 结 语
我国定制化营销的应用与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经济向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营销手段已不适应当今个性化的需求。对于定制化营销的应用较晚的泰州服装企业来讲,大力实施毕业生西服定制化营销是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只有充分了解西服定制化营销的优点,运用自身的资源制定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西服定制化营销措施,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严欢,何训,周莲.自我建构视角下消费者对定制化产品购买意愿研究[J].商业时代,2012,(5).
为了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层次和水平,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纺织行业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产业,其“两化融合”正稳步向纵深方向推进。本专题以智能化装备和系统、数字化工厂、物联网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多维度展现了目前信息化技术在纺织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以期对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启发。
综 述
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将信息技术充分渗透在产品设计与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中,使设计与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把信息技术“嵌入”产品研发和生产中,可有效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品转型与升级换代,既保证了生产的高效,又节约了人力与能耗。
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模式不同,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历史进程交汇发展,两化融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而决非简单引入和模仿国外先进的相关技术和理念,须自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我国纺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棉纺企业开始探索应用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测、监控,并使用计算机管理原棉库、物料库,在生产上优化配棉,记录产量,实施成本核算。
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已融入纺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企业管理、生产自动控制、生产过程监测、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虚拟加工、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等,对于纺织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营销水平等,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纺织生产和经营管理中,使纺织生产向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快速反应方向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也由推广普及逐步向行业化的深层次应用推进。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新的营销模式不断涌现,有利于纺织品服装开拓内销市场,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发展至今,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经历了起步、推广、实现转变和发展等 4 个阶段,整个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在制造业中大致处于中等水平。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行业企业进行的相关调查,目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其中MIS、ERP等管理系统一直是纺织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对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进行的信息化抽样调查结果,被调查企业中有100多个系统正常运行,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北京铜牛、北京雪莲、经纬纺机、吉林化纤、安徽华茂、华纺股份、南山精纺、山东德棉、山东帛方、山东华兴、雅戈尔、美特斯邦威、远纺织染、江苏联发、常州蕴尔芬、福建凤竹、九牧王、富安娜等近百家企业都实施了MIS或ERP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CAD推广面大。CAD应用体现了明显的纺织行业特点,涵盖服装、印花、绣花、纹制、织物组织、配色等领域,目前已得到大面积推广,投资在 5 万元至十几万元之间,经济效益显著。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有的已到达国际先进水平,而价格却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MES发展迅速。棉纺织厂自动监测系统、服装厂车间生产物流系统、印染厂生产过程集中管理系统等MES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比较好的企业有无锡一棉、西北五环、洛阳白马、南通大生、天纺集团等。近年来我国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生产装备的改造与更新,从而为自动监测系统应用带来转机,一些企业借建设新厂的机会,为全线的纺纱织布设备配置了数据在线采集装置,同时准备建立全厂的监测系统,集管理与监测系统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是其发展方向。
(4)自动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明显。如华纺股份、芜湖中天、浙江恒逸、宜宾丝丽雅等企业均取得了明显的使用效果。采用各种自动控制技术,可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当前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这类技术日益得到企业的重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5)产业集群地区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初见成效。如中纺网络公司、杭州爱科、杭州开源、绍兴轻纺、宁夏汇成这类面向中小服装企业的服务平台,发挥了较好的辐射作用。
“两化融合”相关的政策、规划及实施
两化融合领域的重点任务是支持企业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层次和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1年的《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从投资的角度对“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细化,其中直接涉及纺织工业的技改项目共计35项,分布在品种质量(15项)、节能减排(9项)、装备改善(6项)、两化融合(4项)、军民结合(1项)等5 个部分,项目涵盖了新型纺织纤维材料、现代纺织加工技术、纺织节能环保、现代服装制造技术、新型纺织装备、纺织信息化技术等领域,其中信息化项目分为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重点领域信息化等若干类,具体包括:
棉纺织在线检测及监控。纺纱设备、织造设备在线监测和管理系统;
印染数字化及在线检测。印染在线检测及控制系统、染色中央配送系统、印花自动调浆系统、高效数字化印花集成技术等;
纺织品智能加工。将微电子产品植入防护纺织品的技术及加工设备、柔性体纺织开关、柔性电子线路板、导电纱线等相关原材料的开发和商业化;
服装、家纺企业数字化综合集成和大规模定制。计算机辅助测量(CAT)、大类服装人体标准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自动吊挂系统(FMS)、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服装自动化立体整烫折叠包装系统、服装整烫加工中心、单元自动缝制系统、智能仓储配送系统、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等;改善服装企业管理和营销的相关技术。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强调了“十二五”要重点攻关的纺织信息化技术,包括面向生产制造层面的制造执行系统(MES)、自动监测和动态精细化管理系统,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利用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在纺织行业生产制造、供应链环节推广使用条形码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初步建立面向国内主要纺织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面向供应链和行业宏观决策层面的纺织宏观经济决策支持和知识库系统。
针对如何促进不同分行业和纺织企业实现两化深度融合,《规划》也提出了重点,如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基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信息系统集成建设;中小纺织企业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行业特点和关键需求,开展信息化建设;纺织、化纤和印染等前道生产企业重点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信息化应用,并与生产经营系统进行集成应用;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企业重点推进经营系统的建设,重点提升设计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纺织装备企业重点提升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3年9月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 — 2018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指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有实现赶超的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划》中与纺织行业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加快装备智能化开发和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等。根据《计划》,围绕“推进装备智能化开发”,将重点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对生产装备实现数控化集成开发;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重点发展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而在“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进程中,将建立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平台,实现协同创新,同时在重点行业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鼓励开展智能工厂建设试点。
根据工信部关于两化深度融合创新推进专项行动的精神,棉纺织行业已被确定为开展信息化改造提升试点行业,进行在线生产监控及管控集成试点攻关,启动试点项目,建立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并在全行业进行推广应用,带动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水平的整体提升。改造提升工作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到2014年底,完成技术攻关、企业试点、重点企业推广;第二阶段从2015 — 2018年,实行行业全面推广。
关键词:中小型服装企业 发展状况分析 WTO
1.中小服装企业发展的阻力因素
1.1外部因素
相对于大型服装企业而言,中小型服装企业进行自身发展的外部因素的十分不利的。虽然党的十五大众的相关条例已经明确规定要对个体与私营等非公有制集体企业才却一系列的支持,但就现阶段市场现状而言,很大一部分的中小型私营服装企业还是会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由于地方保护现象、政策倾斜等因素所导致的不公平竞争仍然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市场准入这一环节当中,更是迫使一些私营企业走下坡路的重点因素。此外,政府方面对中小型服装企业的支持还不够到位。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在该方面所进行的管理力度还不够强大,不足以满足其发展所需;另一方面是由于负责管理部门的重复、累加,导致隶属多个部门而无所适从,这种混乱的管理办法显然是不利于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发展的。
1.2融资难
由于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创业成本较少,所以相对的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较大些。加上长久以来社会上的普遍印象因素。于是,该类企业在进行资金信贷的过程当中,很少有商业银行愿意为其提供大量的资金款项。以至于中小型服装企业在很大程度上缺少了融资渠道。由于缺乏资金,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机上上只能由内部自行解决,企业有所成就之后才能够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而这个环节往往进行的飞铲缓慢。也就导致了中小型服装企业即使有着很好的前景项目,也因资金周转问题而不能够及时得到实现。
1.3自身实力薄弱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多数中小服装企业的自身实力还是相当薄弱的。从人力上方面来看,中小型服装企业当中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很低、高水平技术人员与高素质管理人员极其缺乏;从物理方面来看,中小型服装企业的生产设备相对落后、设计风格老套、缺乏自己的品牌;从市场竞争方面来看,中小型服装企业账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企业之间的资金问题处理不到位。以上诸多问题都是导致中小型服装企业自身实力薄弱的重点原因。
2.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发展优势
2.1灵活性强
大型服装企业由于具有规模效益等方面的宏观优势,所以普遍具有着紧跟时代主流的企业整体发展趋势。而中小型企业则恰恰相反,它们在主流元素盛行的时候总是追随者大型服装企业的脚步进行企业运转,但内部却拥有着生产量小、运作灵活的特点。当今时代,消费者对服装的个性化追求日趋强烈,大型服装企业由于管理层次繁多、企业结构复杂等因素,往往很难从一个生产方向过渡到另一个生产理念上。而中小型服装企业则相对的机制灵活、善于追随市场动态,刚好可以满足当代消费者对服装类商品小产量、个性化的需求。
2.2融资环境可以逐步改善
融资难,是阻碍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而中国加入WTO则被要求开放国内资本市场。这样一来,许多外资银行就得以进入中国市场,从而引起银行界的国际竞争。于是,在这种竞争下,国产银行会相对放宽国内信贷的政策,即便不是如此,有了外籍银行的加入,中小型服装企业也多了一些信贷方面选择的余地。从而能够逐步改善其融资环境。
3.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策略
3.1加强与大企业合作
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强调互利与双赢。对于中小型服装企业而言,与大型服装企业合作能够获取更完善的生产经验与技术、更多的生产资金与刚前沿的市场信息,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而中小型企业则可以接着中国加入WTO之后所带来的优势反作用于大型服装企业,从而形成互利双赢。至于合作的形式,则可以氛围加盟、连锁、等多种形式。总而言之,只要是本着诚信为上、优势互补等原则,终能达成互利双赢的效果。
3.2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成为了当今时代的重点资源。而中小型服装企业的优势恰好是能够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并及时把握好生产方向。所以,中小型企业要尽可能保持好这一发展优势,迅速获得市场信息、徐素对所获得的有利信息进行分析与利用,以发挥其特有的生产灵活性。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中小型服装企业的时长信息化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还应加快这一方面的改进与发展。
3.3提高自身竞争力
出去外部因素外,中小型企业还应妥善提高自身实力与竞争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得以稳步的发展。例如,该类型企业可以更为广泛地开发市场、创立自己的品牌并提高其知名度;可以引进高新技术人员,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等。
综上所述,虽然在现在段的市场环境之下,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了来自许多方面的发展阻力,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但其终究还是有着许多资深的发展优势的。从避免阻力与开发优势入手,结合一些有利的发展策略,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发展之路还是充满希望的。
参考文献:
[1] 郑莉莉.中小服装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0
关键词:B2B;电子商务;服装;产业转型;人才培养
B2B是英文Business to Business 的缩写,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线上进行产品、服务、信息交易的一种商务模式。因为英文“two”和“to”谐音,所以一般就念“B to B”。
电子商务可分成B2B、B2C(企业对消费者)、C2C(消费者对消费者)、B2G(企业对政府)等商务模式。其中,B2B(企业与企业之间)是传统电子商务中发展最快、交易量最大的一种形式。它是通过在增值网络上进行电子数据交换,使买卖双方的业务往来迅速扩大和升级。B2B电子商务平台类型分为大型综合性平台(阿里巴巴、慧聪、环球经贸等)、垂直专业性平台(中国化工网、中国服装网、全球纺织网等)、原料大宗商品平台(中国轻纺城网上交易市场、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上海大宗钢铁电子交易中心等)和企业自建平台(邦购网、凡客、优衣库等)。前三者属于第三方公共平台,强调服务和功能,企业自建平台供应链稳定,强调品牌和快速反应。B2B电子商务除了企业数据线上交换外,功能还包括物流配送、应用与服务提供商、外包解决方案,以及提供内容管理软件、应用集成软件、网络商业软件、ERP软件等电子基础设施,所以B2B电子商务平台应是建立在客户高度信任基础上的,通过大宗商品的集中供应、采购自动化和配送高效化,发挥B2B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
根据不同的交易主体,B2B电子商务主要经营的是物质商品贸易,而B2B衍生出来的B2C、C2C等其他形式的电子商务经营的是产品交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意义的物质商品贸易的电子商务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品牌在线上的影响力在弱化,社会对品牌文化这种无形资产将进一步认识与定位,品牌“B2B”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所谓品牌B2B是指“品牌整合传播”。
一、我国服装B2B电子商务的运行现状
《2012中国纺织服装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调研报告》指出,2011年我国纺织服装销售总额5.4万亿元,电子商务渠道B2B纺织服装类交易额比例约20%;B2C服装类网络零售渗透率为14.3%。电子商务渠道成为纺织服装企业开拓市场、增加销售收入的重要途径。例如,作为B2B服装专业门户网站的“中国服装网”,它可以提供电子商务交易、网络营销推广、企业网站建设、诚信企业服务等五大功能。目前,它已拥有注册会员50万户,日均访问量超过50万次,已成为国内服装网站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垂直专业性网站。
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增速快、主体多样且相互融合、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应用越来越活跃等趋势。纺织服装类产品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的发展,是电子商务市场第一大类目,尤其是B2C、C2C服装网络零售交易表现尤为突出,2010年增速111.2%,2011年增速94.7%。预计到2014年我国服装网络零售交易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届时在整体网购市场中的纺织品服装比例将保持在27%左右的水平。
据统计,商户自建品牌网站开展电子商务的占27.27%,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的占54.55%。同时,近40%的商户采用了三种电子商务渠道资源组合应用方式。东部地区商户电子商务应用比例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二、服装产业推行电子商务的瓶颈
首先,我国服装产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走过了注重产量、提高质量、节能减耗的道路。进入21世纪,世界服装市场的竞争开始转入市场反应速度、标准化生产向非标准化生产转化、线上品牌知名度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这些竞争的核心要素就是企业必须向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经营转变。
其次,由于服装产业起步门槛低,过去大多数企业习惯于传统服装企业管理模式,产品设计开发周期长、试制样品成本高、库存积压多、流通环节多的矛盾突出。企业也意识到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重要趋势,但真正理解和转型的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服装企业内部存在信息化基础落后、懂得信息化和现代网络技术的人才少,企业主管领导对电子商务贸易的认识还停留在产品交易“电子化”的层面上,而对电子商务的内涵除了企业数值交换外,在企业间物流配送、应用服务商、外包解决方案设计、内部管理软件、应用集成软件、服装ERP软件等方面提供服务的认识不足。
最后,由于服装属于非专利性时尚产品,时装“生命”周期短。一般,一类时装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大约3~4周,也就是说,3~4周ERP系统就要作一次调整,因此ERP软件开发应放在销售规划支持系统(MDSS)上,其次才是放在财务管理系统上。这就要求有必要的企业内部管理软件和培训相关的技术人员。
三、我国服装产业实现B2B电子商务的转型
(一)从标准化批量生产向适应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转变
B2B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虚拟的线上交易平台,未来世界服装业发展趋势是“多品种、少批量、高品质、快交货”,这样就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客户需求、销售渠道等方面具备高度自动化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因此,服装B2B电子商务平台将更加有利中小型企业群的发展。
对于服装行业而言,通过互联网的非标准化大规模定制营销生产模式在国外已经形成规模,并且成为未来服装网络营销的典范。作为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最有效手段,支持和建设大规模定制的服装企业信息化平台将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客户采购商或消费者可以通过供应商提供的数据库,在款式、版型、色彩、配件、尺码等方面提出一些个性要求,确认并下单生产。目前,针对消费者个人的线上看样定制业务已经在中国市场悄然开始,这将是未来服装市场的趋势。
(二)避免表面“电子化”商务,进行信息集成技术改造
近年来,我国的服装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服装企业,已经非常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也快速发展。例如,2010年起,美特斯邦威建立的“邦购网”上线运行,销售模式的变革使它在短期内的日网销量突破30万元,线上日交易量超过1000单。美特斯邦威表示,公司2020年的目标是将电子商务做到千亿元,除了规模上的追求,美邦还希望通过“邦购网”平台实现美邦服饰业务的垂直整合探索。
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服装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还停留在单项业务信息技术上,如财务管理、工艺档案管理、合同管理、库存管理等,这些信息系统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服装企业的工作效率,但随着应用水平的提高及单项业务信息系统数量的激增,“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影响了企业整体效率的提高。例如,服装CAD(二维或三维)、产品广告摄影、服装ERP、服装DRP、服装PDM、服装CAPP、服装CRM和服装CAM系统等,通过信息化系列技术的应用,实现集成化信息平台的技术改造,在传统服装产业转型的同时促进了服装信息化技术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ERP管理系统
ERP的英文原义是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它是指通过系统对信息进行充分整理和有效传递,使企业的资源在人、财、物、购、产、销等各个方面得以合理配置调度和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的高效化。建设一个有效的ERP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拥有现代化的业务管理和信息控制。但是,服装产业的生产与销售有着与其他制造业诸多的不同特点,单是各类服装的季节、款式、色彩、号型变化繁多就超出了标准ERP物流模块的范围,这就要求有专业的ERP管理系统。供应商需要在统一标准的ERP系统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服装企业的特点定制应用模块和行业性解决方案,也就是定制一个对服装企业资源进行有效共享和利用的系统服装ERP系统的有效应用将有利于实现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达到可控库存量、提高资金周转率、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产品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等目的。
(四)培养一批精通电子商务的技术人才
如今,对服装企业和供应商来说,信息化技术还不是最大的问题,缺乏能适应和操作服装信息化技术的人才才是最大的和难以逾越的障碍。例如,很多软件开发商懂得IT技术,但缺乏服装生产知识,对企业生产组织、销售细节知之不多,其中有服装企业背景的人就更少,这就可能使软件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无法预见的新问题,以及系统稳定性差、二次开发过多等影响运行效率的问题。然而,在服装企业中,包含一些品牌企业,既懂服装生产经营管理,又懂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人才更少。这严重制约着服装企业B2B电子商务贸易的发展进程。
服装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要适应电子商务业态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服装专业教学要与电子商务教学结合,同时服装电子商务的实践教学要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和互动性。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大投入,校内实践教学软硬件要更新换代,如目前的电子商务已经从传统的模式发展到3G乃至4G移动模式时代,而多数中职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实践教学条件还不足,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到企业后还要重新进行上岗培训。另外,学校应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力度,通过组建模拟操作平台和委派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形式,定时定期地安排学生进入电子商务服装企业从事一线岗位工作,如网络的推广及营销、产品信息的及维护、售后服务、客服工作等,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真实体验电子商务工作的乐趣及挑战,从而摸索出一套能适应现代服装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B2B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尽管目前纺织服装产业电子商务还受到一定条件限制,但纺织服装业融入信息化潮流的时代已经到来。当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大力宣传电子商务技术,企业要开展全程化、地毯式的信息化教育培训,职业院校要培养各类适应电子商务的服装应用型人才,政府要指导和营造宽松活跃的电子商务氛围,促进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政策配套服务,通过立法解决诸如交易手段和诚信等发展中的问题。纺织服装产业必须转变观念,调整内部结构,树立线上品牌形象,以期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慧.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J].中国经贸,2012(20).
[2]宋和声.服装电子商务B2B2C模式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0(05).
[3]张艾莉,蔡睿博,张海波.中小服装企业如何利用好服装B2B电子商务[J].电子商务,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