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业水平考试总结范文

学业水平考试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业水平考试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业水平考试总结

第1篇:学业水平考试总结范文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教基〔2017〕122号),在总结近年来我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温州市教育局制定印发《温州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招生实施意见》。现将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今年我市高中考试招生坚持“大平稳、小调整”的思路,考试科目、考试要求、报名资格、招生原则、录取程序等方面与去年保持一致。考试时间、加分政策等方面根据相关要求,略有调整,整体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原则。同时,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细则》(温教基〔2018〕76号),对2021年起考试科目的分值和高中录取等变化要求进行预告。

一、有关学业水平考试对象、科目和分值等

学业水平考试对象是温州市户籍初中毕业班学生和在温就读,其父母已取得《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浙江省居住证》的温州市市外户籍初中毕业班学生。2019年学业水平考试包括文化科目考试、体育考试和英语听力口语考试。各科分值:语文和数学各150分、英语120分(含听力口语30分)、科学180分,社会思品卷面分值为100分(其成绩按50%计入总分)。考试时间:语文、数学、科学各120分钟,英语90分钟,社会思品100分钟。

二、有关高中招生录取原则办法

高中坚持择优录取、普职协调、信息公开等原则进行。根据招生计划、考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平行志愿录取。在温州市外或温州市内县外学校就读学生,回原户籍地报考、录取按规定进行。温州市外公办普通高中不得跨设区市招生,市外民办普通高中在我市招生,须按省教育厅有关规定执行,市外民办普通高中不得招收生源地普高低控线下的考生。

三、有关变化与调整

(一)考试时间。

根据安排,今年全市英语听力口语考试时间在4月27—28日(周六、周日)。中考体育考试时间依然安排在4至5月,具体时间由各县(市、区)教育局决定。文化科目考试安排在6月15日—16日(周六、周日)举行。

(二)考试科目分值和高中录取要求变化预告。

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细则》(温教基〔2018〕76号):从2021年起,社会思品卷面分值为100分,按80%计入总分)。

从2021年起,初中毕业生参加普通高中录取,综合素质评价须达5B及以上;参加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和县(区)中学录取,综合素质评价须达2A3B及以上。考生在报考体育、艺术、科技特长生时,其相应的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必须达到A等;考生报考理科特色生时,其科学实验必须达到A等。

(三)特长加分政策变化预告。

从2021年起,高中招生取消体育、艺术、科技等竞赛类获奖加分政策,初中学生体育、艺术、科技方面获奖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体现。

第2篇:学业水平考试总结范文

备受关注的四川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正式出炉!该实施意见有效期5年,哪些要点不容错过呢?小川川已经为您梳理出来了。

根据新出炉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实行“两考合一”,考试科目实现“全科开考”。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有条件的市(州)外语考试可增加听力测试、口试。考试成绩呈现方式也将以等级呈现,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值得关注的是,体育与健康将被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其分值权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8%。

此外,我省也将落实综合素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将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择优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在招生录取中,我省将开展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取得经验后全省推广。决定先在绵阳、宜宾、眉山三市开展试点,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

最迟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怎么考?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两考合一”+“全科开考”

根据四川省统一安排,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具体由各市(州)组织实施。各市(州)要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细则,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和方法。

从全省来看,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加重学生备考负担。

在考试科目上,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实行“全科开考”,包括现有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调整而调整。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相关情况(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劳动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应结合实际作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省教育厅要求各地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同时,实施意见要求,考试各科目分值的设定,应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设定的课时、课程容量等为主要依据,避免个别科目分值过低、科目之间分值差距过大。

在考试方式上,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有条件的市(州)外语考试可增加听力测试、口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考试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可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按我省相关要求执行。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实行纸笔考试;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科目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鼓励多项目抽考选考,由市(州)统一组织实施。音乐、美术成绩由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组成,由市(州)确定具体要求。地方课程的考试方式由各市(州)确定。文化学科可以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采取各科分卷或相近科目合卷的方式考试。

实施意见要求,考试命题要充分发挥学业考试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导向作用,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的不同功能。要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要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基础考查。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命题由省教科所组织,其他科目考试命题由各市(州)组织实施,各地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联合命题。省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对各地命题指导和必要的培训,每年对各地试题进行评价并评价报告。

在考试时间上,我省要求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规定和要求,语文、数学、外语考试一般于每年的6月中旬进行。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信息技术7科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体育与健康考试、音乐和美术技能测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意见特别提出,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不得提前结束课程安排考试。

中考成绩的呈现也将有所改变。

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可以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音乐、美术用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应用,由各地制定学业水平衡量和招生录取相关实施意见予以确定。将体育与健康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其分值权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8%。

怎么评?

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艺术素养等五方面,是高中录取的重要参考

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我省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和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包括: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和成长发展的记载;各学科的学业成绩记录和学习小档案的记载;参加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班级及社团活动的记录,“个性特长”和获得奖励的记载;身心健康状况记载;艺术特长和基本素养记载;校本课程的考查结果等。

评价程序主要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学校将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反映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搜集相关事实材料,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每学期末,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写实记录材料整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记入综合素质档案。遴选出来、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于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学校要对相关材料进行汇总,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在招生中使用。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如何运用?据悉,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择优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

实施意见要求,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实施办法可参考借鉴我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各市(州)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研究制定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并指导学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怎么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将先在绵阳、宜宾、眉山试点

根据实施意见,我省将开展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取得经验后全省推广。试点具体任务包括两项,一是计分科目的构成。要在全开全学、全科开考、保障基本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夯实基础,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稳妥推进”的要求,确定计分科目。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试点地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高中阶段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探索建立客观真实、方便适用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规范有效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克服唯分数论,要避免人为设定不同等级学生的比例和名额,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据悉,结合近年来各地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经市(州)申报,专家论证审核,决定在绵阳市、宜宾市、眉山市开展试点。试点地区要制定试点方案,根据当地实际,积极稳妥地进行探索。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实施意见要求,各地要立足实际逐步改革过渡,最迟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值得关注的是,我省将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打通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立交桥”,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选择机会。

此外,我省将继续实行优质学校指标到校。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生计划要以50%以上的比例合理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重点(示范)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也可将一定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

怎么管?

严格招生计划、时间管理,严控考试加分

在招生计划管理中,我省将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规定的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要加强招生和学籍管理,公办、民办学校均须按照经核定的办学规模,严格执行年度招生计划,严格按照规定录取新生,不得无计划招生和超计划招生。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招生范围招生,严禁未经教育厅批准擅自跨市(州)招生。具有中等学历教育资格的中职学校可面向全省范围自主招生。

此外,在招生时间上,我省也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所有公办、民办高中学校均须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程序开展招生工作,严禁在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前学校自行组织招生考试和录取新生,严禁将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提前送到高一级学校就读,严禁学校剥夺初中毕业学生参加中考和录取的机会和权利。

在考试加分中,我省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全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取消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过程评价类等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呈现。各地要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进行清理,同步取消地方规定的各类加分项目。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值得关注的还有,我省要求招生宣传必须规范、合法,不得以任何形式虚假宣传资料和信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方式、收费标准、招生结果“七公开”,其内容必须在当地的主流媒体、教育网站、学校公示栏等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禁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或民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名义招生。

禁止把以公办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安排在民办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就读。

禁止生源学校和教师干扰或违背学生意愿填报学校志愿。

意见明确:各地要切实维护中考工作的性、严肃性,严格遵守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学校出现的提前私自招生、随意扩大招生计划、违规跨区域招生、擅自提高自主招生比例等违规招生问题,要按管理权限进行严格问责,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学校及责任人处分。

四川省教育厅七问七答解读——

小川川了解到,这次改革主要有五大任务:包括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和强化招生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与传统意义上的中考是什么关系?

《实施意见》提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

我省大多数地区过去已经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但名称、要求不一。这次进行了统一规范: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个别没有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二)这次改革是如何处理“全科开考”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关系?

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

同时,为防止增加学生负担,在考试内容上强调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在成绩呈现方式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在高中阶段学校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上,主要由市(州)根据当地实际进行设计,一般仍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没有纳入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

(三)这次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什么新的要求?

一是评价内容上,要求各地和学校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

二是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

三是在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做到程序严谨,方便适用。四是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

(四)高中招生录取看什么,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为了积极稳妥推进招生录取模式改革,将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逐步总结推广。

一是明确改革试点的两项具体任务:高中录取计分科目的选择构成和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录取中的使用,其中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

二是确定绵阳市、宜宾市、眉山市作为改革试点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改革。

三是明确试点外地区的实施步骤,试点外地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开始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但高中招生录取可以暂继续按照现行的方式进行,全省最迟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五)这次改革对考试招生加分是如何规范和完善的?

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统一部署,《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全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起全面取消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过程评价类等加分项目,各地同步取消地方规定的各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六)普通高中的自主招生如何规范?

为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可给予经批准的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明确规定了市域范围内和跨市州两类自主招生资格的审批程序和要求。同时,要求从严控制招生比例,市域范围内的自主招生名额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一般不超过学校招生计划的5%;跨市(州)自主招生的招生名额由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报教育厅审批。

第3篇:学业水平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 学业水平测试 困境 未来走向

2005年,山东省教育厅制定了《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管理暂行规定》,标志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诞生。作为一种新型考试,学业水平测试肯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对于存在缺陷的学业水平测试,笔者在分析后,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困境

目前,师生对现行的学业水平测试认同度不高,认为其对抑制片面追求升学率、克服偏科现象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作用不明显,未如我们希冀的那样对高中教育产生众多积极的影响。相反,自身却陷入了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边缘化。

不少人认为学业水平测试的实际作用不大,与高考相比不值一提,甚至将其完全等同于传统的高中毕业会考。师生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使其深陷尴尬境地。在过于“应试”的教育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课业负担都比较重,考试名目繁多,对过多的考试产生了反感和排斥,不少学校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学业水平测试,使其沦为“走过场”的考试。甚至还有不少人指责学业水平测试劳民伤财,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低水平重复性考试”,将其放在无关紧要的位置。

(二)多漏洞。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高中期间仅次于高考的大型考试。因此,严肃的考风考纪必不可少。由于不少地方对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视程度低、积极性不高,因此组织管理工作存在纰漏,公平性缺失。考试监管不力使考试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舞弊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因此,如何加强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遏制现象,提高学业水平测试的诚信度,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性,使其回归公平、公正,是当前学业水平考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难用“实”。

有些省(市)把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高考“挂钩”,成为高考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各省(市)的考试科目的数量不定,成绩等级的判定及占取比例不同,缺乏统一标准,很难在日后的高考招生中公平地发挥实用。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易动摇其权威性。高考是全国范围的考试,如果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就必然会给录取带来不便,丧失一定的公平度。

总之,对于陷入困境、还略显稚嫩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措施帮助其完善,用耐心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心静待其成长和成熟。

二、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未来走向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目前还处于试行阶段,确实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只有及时总结出试行阶段的成功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对策,才能逐步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制度,从而真正发挥出它的理想功能。笔者认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未来走向有以下几个方向:

(一)重树学业水平测试观,提高重视程度。

广大师生要从根本上认识到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性,引起高度重视,摆正其重要位置。国家实施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取代高中会考的目的有四:其一,促进高中生努力学习各学科知识,培养综合能力,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强制农村偏远地区的高中学校开设“非高考”课程,不只以“高升学率”为目标,更强调增长学生见识,拓宽视野;其三,避免教师带领学生在临近考试时恶补知识和“临阵磨枪”般地突击应考;其四,将其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照物。只有真正理解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目的和重要性,才能从根源上引发重视。

(二)加大考试监管力度,严肃考风考纪。

还处在稚嫩期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让一些不法人士有漏洞可寻,严重影响其公平性。因此,不遗余力地维护公平性是考试的一大环节。因为高中能否顺利毕业与学业水平测试密不可分,所以为了检验考生是否真正达到高中毕业水平,应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时,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招生息息相关,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平等的机会,不再发生事件而影响公平性,对于“作弊考生钻漏洞”、“监考老师协同作弊”、“考试机构泄题”等现象,一经查出必严惩。

(三)制定配套政策,发挥测试实用价值。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高招”密不可分。然而,各省(市)不同的规定和标准给高考招生带来了极大不便。因此,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把成绩与高考招生挂钩迫在眉睫。这样才能真正将学业水平测试落到实处。首先,加大“挂钩”力度。如若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半数以上科目不合格,则无法报考本科二批及以上学校;若与高考报考专业密切相关的测试科目不合格,则无法报考此专业等。其次,彻底统一标准。为了避免在高招录取中出现由于不同省(市)的学业水平测试标准不统一而引发录取冲突,亟待解决等级设定及成绩通用问题。当拥有统一标准后,高校招考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合理、权威,使高分考生进重点高校,低分考生进普通高校。

笔者认为,他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及时查缺补漏,充分保证其公平性和公正性,则其作为高招标准的作用一定会发挥到实处,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倪娟,卢一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困境与解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1(9).

第4篇:学业水平考试总结范文

2017年高考必看指南攻略 愿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点击进入↓↓↓)

2017高考招生划重点 发达地区上大学还有优势吗?

2017高考改革新方案正式版,全国高考改革政策汇总

2017高考志愿填报须知:志愿填报失败主要原因是这三条

2017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国内本科学历最高的10个专业名单出炉

高考改革时间表公布 2017年正式推行

近日,教育部网站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总体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实施意见将于明年上半年出台。

根据“三年早知道”原则,不会对未来三年内参加高考的学生产生大影响。配套实施意见现行试点,2017年正式推广实施,到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

而在高考改革中,将探索外语考试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而进行社会化一年多考。

【招生改革】

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

有专家担心,高考改革如果只是局限于科目调整,却不对招生制度也进行改革,可能令高考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昨日,教育部网站披露,在改革招生录取制度方面,重点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由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参与此次高考改革设计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此前表示,从趋势上看,研究性大学优秀人才招生和大面积的普通学校招生之间,也将有所区别。

不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袁振国表示,高校在此轮招生高考改革中的动力稍显不足,因为按目前高招机制,高考后留给高校选拔优秀学生的时间太少,很难实现在考察考生高考成绩同时,参考面试、高中综合评价等方面,所以,他认为,央属部属高校招生办法的出台十分必要。

【高考改革】

外语将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

针对高考改革,此次教育部计划推出的考试招生总体方案提出,要对考试评价制度和招生录取制度进行系统设计。其中,在高考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将重点推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及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将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高考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从世界趋势和个人发展来看,都需要改变外语在高考中和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局面。”对此,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袁振国解读称,此次探索外语考试“社会化一年多考”,如果能够成功,还能为接下来继续打破“一考定终身”取得经验。

【政策实施】

各地最迟明年底出台实施办法

对于高考等重大教育高考改革,教育部一般都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将方案提前一段时间公布,确保高考改革有序进行。

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将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高考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到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

方案要求,各省(区、市)最迟要在2014年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

实际上,一些地方已在先行探索,如浙江,2011年,便已推行“三位一体”招生,将考生高中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三者,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最终成绩。云南、浙江、天津等地也已在高考英语听力测试时,率先尝试外语一年多考。

高考改革路径

有条件可9年一贯制办学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介绍,目前关于考试招生制度高考改革主要有七条路径,贯穿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

1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多种实现形式,包括小学初中对口直升;合理划分学区,学生在学区内直接进入初中;有条件的地区新建校实行9年一贯制办学等等,综合有效治理一些大城市择校过热问题。

2推进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高考改革,包括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中等职业学校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实行注册入学。

3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4建立健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

5高考改革统一,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6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选拔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包括探索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考试;扩大培养单位和导师团队的招生自主权;建立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录取制度。

7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转换认定制度。

这几个高考时间点 2017年要高考的你不能错过

近日,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高考的三个重磅文件,浙江省也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方案不仅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而且对于2017年要参加高考的考生和家长来说,更需要及时关注和研读这些文件。为此,助学博士小朱梳理了高考改革方案,以2017年高考生为例,整理出考生需要注意的时间点,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语数外高考时间:

2016年10月:外语多次考试

2016年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每年安排2次考试,一次在2016年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一次在2017年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试。

2017年6月:语文、数学、外语高考

选考及学考时间:

2015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及10月进行,每科至多报考两次。当然,小编建议,选考的科目,尽量放到高三去考。

高中学考调整到每年4月和10月开考。首次考试在2015年10月进行,若是想减轻负担,那些确定不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的科目,可以考虑在这个时间,有选择地考掉。

备考关注时间点:

2017年3-4月:关注高校三位一体招生章程

高校会在每年的3月、4月公布“三位一体”招生简章,高校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高考前还是高考后安排综合素质测试要求,有兴趣的考生要重点了解

2017年4-6月:专心复习语数外

2017年6-8月:填报志愿,等待录取

关注高校招生简章,进行志愿报道后,等待高校录取。有的高校可能会在高考后才进行“三位一体”综合素质测评,有心仪的高校记得提前关注。

烟台42280人报名参加高考 2017年起招生改革

今年,烟台全市共有42280人报名参加普通高考,比去年减少505人。其中,春季高考5723人,比去年减少了410人,夏季高考36557人,比去年减少了95人。在考试时间安排上,春季高考5月14日—15日考试,夏季高考6月7日—8日考试,全市中考6月13日至15日进行。

今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我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这次改革将于2017年开始实施,2020年全面推进。从早前政策来看,深化夏季高考科目改革是自2017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开始,夏季高考成绩由3+3组成,即语数外三门必选科目加上思政、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的3门科目组成。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形式,夏季高考依据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春季高考依据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考试成绩;单独招生中,中职生依据招生院校组织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高中生依据合格考试和职业适应性测试;高职综合评价招生中,依据高考(春夏)成绩或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或普通高中合格考试成绩及职业适应性测试。四类招考方式共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

今年高考政策的变化不大,主要有三点:今年综合科目使用全国卷,也就是说,今年四个高考科目中,外语和综合两个科目使用全国卷,语文和数学两个科目仍然由我省自主命题,到2018年我省将全部使用全国卷;2016年起将在部分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办学水平较高的省属本科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以“统一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学校考核”的招生方式进行;今年还将启动地方免费师范生招生工作,相关政策文件将在高考录取前。

猜你喜欢:

第5篇:学业水平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答题;分析;建议

一、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卷命制质量分析

河北省2012年5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试卷在试卷形式、考查内容、试题难度等方面与近两年来学业水平考试卷基本保持一致,体现了学业考试的稳定性。试卷遵循了原创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原则;体现了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语篇的选材体现了时代感和人文性,贴近考生生活,顺应时展。试题难易适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考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符合《学考说明》的命题要求,体现了如下述特点:

1.试卷结构合理,基础知识考查覆盖面广

试卷主观题、客观题,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题目所占比例等编排科学合理。基础知识考查覆盖了《学考说明》所要求考生掌握的大部分重点及难点,且考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2.试卷难易适度,有较高的信度和区分度

试卷遵循由易到难的编排原则,且在题型内部也考虑到难易的排列顺序,符合考生应试心理特点,体现了人文关怀。试卷区分度较好,信度高。经权威部门统计,2012年5月学业水平考试的全省合格率70.43%,优良率40.13%,优秀率14.77%,区分度0.50,信度0.93。

3.试卷题材新颖多样,语言鲜活地道

试卷中所使用的文章基本保持原汁原味,且题材新颖多样,语言鲜活地道,贴近现实生活, 符合现代英语教学趋势。部分题目还反映了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 符合新课标要求,对中学英语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4.试卷有创新,试题灵活多样

试卷听力部分设置了听力填空题,该题区分度好,信度高,能够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增加了七选五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对篇章整体及篇章内部行文逻辑的把握。书面表达题所给汉语提示及要点简洁、概括性强,使得该题更具开放性,符合新课程理念,也充分体现了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思想。

(二)试卷结构分析评价

1.题型结构(见表1)

由表1可知,试卷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为4:1,题目数量分别为65和11。两种题型的预估难度和实测难度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分别为0.19和0.13;比较而言,客观题的差距较大。客观题平均46.47分,主观题平均10.75分;二者的区分度基本持平。

2.难度结构(见表2、3)

由表2可知,全卷预估较易题共61道,分值为74分,其中难度在0.90以上的14道,占16分;中等题14道,分值为26分。试卷没有预设较难题,这种设计与《学考说明》的要求基本吻合。预估难度结构表明,试卷难易程度面向绝大部分考生,符合水平测试的要求。

由表3可知,实测结果较易题21道,分值为25分,且难度在0.90以上的试题只有2道;中等题共30道,分值为35分;较难题多达25道,分值高达40分。

综合表2和表3可以看出,本次学业水平考试无论是较易题,中等题还是较难题,实测难度与预估难度相比均出现一定差异:实测结果中较易题比预估少了40道题,分值相差近50分;中等题比预估多了16道,分值增加了9分;预估难度中没有较难题,而实测结果出现了25道较难题,且分值高达40分。

3.知识结构 (见表4)

由表4可知,试卷知识结构合理,考查形式多样,基础知识覆盖面广,试卷覆盖了《学考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语音、语法、词汇、阅读、写作、综合等各种技能。其中,语音(听力理解)、阅读和综合分别占20分、30分和20分,强化了它们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符合新课标教学大纲和《学考说明》的要求,对高中英语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表4还显示,各项知识考查的预估难度与实测难度之间均存在一定差距,且预估难度均高于实测难度,其中语音相差0.14,语法相差0.20,综合相差0.22,阅读相差0.19,词汇相差0.08,写作相差0.13。说明我省高中英语教学距学考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各项知识考查的区分度均较好,其中词汇考查的区分度达到了0.68。

4.能力结构(见表5)

由表5可知,试卷对综合能力考查所占的比重最大,占整套试卷的37%;分析能力考查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占整套试卷的16%,符合新课标教学大纲和《学考说明》的命题要求,符合语言学科考查的特点。

表5还显示,考生在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考查方面得分较好,而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查方面得分相对较弱。各项能力考查的预估难度与实测难度之间均存在一定差距,且预估难度均高于实测难度,其中理解能力相差0.09,运用能力相差0.15,分析能力相差0.28,综合能力相差0.20,说明我省高中英语教学在能力培养方面距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各种能力考查试题的区分度均较好,其中分析能力的区分度达到了0.60。

二、答题质量简要分析

(一)全省成绩分布情况分析评价(见图1和表6)

由图1可知,全省2012年5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呈偏正态分布,但30~40分段有一小高峰,说明有两极分化现象。由图1及表6中的具体数据可知,考生分数20~90分之间各个分数段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其中50~80分之间各分数段所占比例稍大,但不超过9%;70~75段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8.7%;20分以下、90分以上所占比例很小。

(二)区域考试情况分析评价(见图2和表7)

由表7可知,我省区域成绩分布不均衡。全省平均分为57.21分,有4个市的平均分明显高于省均值,有7个市的平均分低于全省平均分,平均分最高和最低市之间相差14.20分。由表7及图2可知,全省合格率为70.43%,有4个市的合格率高于全省合格率,有7个市的合格率低于全省合格率,其中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27.30个百分点。优良率方面,全省优良率为40.13%,有5个市的优良率高于全省优良率,6个市的优良率低于全省优良率,其中邯郸市的优良率为27.85%,距最高市相差26.18个百分点。优秀率方面,全省优秀率为14.77%,有4个市的优秀率高于全省优秀率,其中衡水市为25.13%,有7个市的优秀率低于全省优秀率,最低的为8.55%,优秀率最高和最低市之间的差值为16.58个百分点。全省有4个市平均分、合格率、优良率、优秀率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值,有6个市各项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值。

三、教学建议

(一)认真研读《学考说明》,重视其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学考说明》参照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试卷结构、知识能力要求等内容都作了明确的阐述,是我省高中英语学业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指导我省高中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考说明》对知识目标和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并逐步落实,使教学更有指向性和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逐步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

(二)夯实基础,注重语言知识积累

1.搞好初、高中衔接

通过此次学业水平考试分析不难发现,我省部分考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初中英语学习不过关。高一学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阶段,由于来自不同的学校,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初中学生英语知识面较窄,词汇量小,语法学习不系统。如果让他们直接进入高一课程内容的学习,势必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理解困难,消化不良,以至于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高一教师在进入高中教材学习之前必须搞好以下三方面的教学工作:

(1)基础语音复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段时间,集中复习语音基础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音标和基本的读音规则。之后,训练学生从能按照音标正确地读出单词,到离开音标也基本上能正确读出单词为止,从而形成较强的拼读能力。

(2)基础词汇复习。复习初中教材中学过的词汇,纠正读音,回顾词义;让学生能够以话题或者功能为核心对词汇进行归纳和整理。

(3)基础语法复习。根据学生对初中语法的掌握情况,安排时间集中复习初中的一些基础语法知识,如十大词类、句子的基本成分、句子种类等,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复杂的语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还建议各学校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情况,编制和完善初、高中英语过渡和衔接的校本教材。

2.词汇教学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挥,考生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听懂和读懂,并为说和写奠定基础。通过对本次学业水平考试来看,导致大部分考生英语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词汇掌握量小,或者对词汇的意义及用法一知半解。建议教师在词汇教学中注意以下三点:

(1)重视语音教学。许多考生语音基础不过关,甚至用汉语拼音来标记单词,因此基础年级的英语教学应重视语音教学,形成拼读能力,为进一步累积词汇奠基。

(2)关注记忆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单词的音、形、义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记忆,引导学生利用构词法知识来分析和识记词汇,并依据单元话题来归纳话题相关词汇。

(3)引入“词块”概念。学生理解、记忆单词一般只关注课本上列出的汉语意思,而忽略了其常见搭配,以及围绕某个话题常见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词块”为单位,重视词的搭配及其所构成的短语句型,并在输出性练习中积极应用,不断提高词汇水平。

3.语法教学

考生成绩差的另一个原因是语法知识欠缺。这与教师在语法教学上重视不够有关系。

首先,要让学生准确地了解基本的语法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最基本的语法概念,语法教学才能变得轻松、流畅、有效。

其次,在语法教学中,教师除让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外,还要重视程序性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学会进行语法分析的具体步骤。

最后,语法练习应走出单纯选择题的误区。语法教学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不仅仅停留在语法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上,而是应将语言形式、意义、交际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有意义的、情景化的语言使用过程中自觉地去运用语法知识。

(三)加强英语听力教学

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大多数学生感到最难掌握的就是听力。本次学业水平考试也反映出了这个问题。英语听力的提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听力教学中要做到:

1.激发听力兴趣

听力练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听力状态。如可以先播放英语视频片段、学生们喜爱的英文歌曲或者英文小故事,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为进行高效的听力活动做好准备。

2.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听力技能

在听力训练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捕捉并记录文章主要信息,抓主要线索,舍弃无关细节。关键的细节信息也要记录,比如重要的人名、地名、时间等信息。

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使用各种听力技巧。比如,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在整体内容的理解上,不要只停留在个别单词或单句上;要把重点放在听关键词上;学会通过说话者的语气和语调判断其真实意图,推断说话者的身份、谈话场所和说话者的相互关系等。

教师也要让学生多接触不同国家的口音,包括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加拿大英语等;还要鼓励学生多听不同人的声音,包括男士、女士、老人、儿童的声音;定期组织收听、收看适合考生程度的英语广播、电教节目、教学录像、英语电影等,促进听力的提高。

(四)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此次学业水平考试中,尽管书面表达题难度适中,且给出了足够的内容要点,但考试得分仍普遍较低,不得分的考生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强化写作训练。

新课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中都配有写作讲解及训练。建议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写作板块,引导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积极运用单元中学到的词汇、短语等表达方式,以及篇章结构等,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除课本内容外,还建议教师对写作教学做出整体有序的安排,从书写训练、翻译句子、看图造句、到段落背诵、课文复述、口头写作再到书面表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对于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总结、反馈。

教师要重视“过程写作”,把写作训练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并在整理写作要点、确定词汇句式、写出完成句子、连句成篇等各个步骤中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互相启发,并在完成草稿之后组织同伴批改。教师对学生修改后的作品还要简要点评,使学生能够从同学中的作文中得到启示,并不断鼓励,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

(五)把跨文化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也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汉语和英语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使用的语言,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及差异,人们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就常常会出现误解或误用。学业水平考试中发现,不少考生把在汉语中的表达方法直接套用到英语中,造成不得体的表达。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加文化元素的输入,如,通过播放一些英文电影、歌曲、简短视频等;也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为将来可能的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

(六)增加课外英语阅读

阅读量越大,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一些英语报刊、杂志或其它读物。有条件的学校应安排泛读课时,引入分级读物等泛读材料。这样,学生接触到了鲜活、地道的英语,同时也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外阅读可使学生储备大量有用的句型,巩固和拓展词汇,增加话题知识,并可在潜移默化中使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我们相信,通过全省高中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我省的高中英语教学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Byrnne D. Teaching Writing Skills[M]. Harlow, Essex: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8.

[2] Doughty C.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Does Make a Difference[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1(13):431-469.

[3] Eckhoff B. How Reading Affects Children’s Writing[J]. Langauge Arts,1983( 60): 607-616.

[4] 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 Hedge 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6] Long M. Focus on Form: A Design Fea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In K.de Bot, R.Ginsberg&C.Kramsch (Eds.).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1. 39-52.

[7] Schmidt R. W. & Frota S. N. Developing Basic Conversational Ability in a Second Language: A Case Study of an Adult Learner of Portuguese[A].

In R. Day (Ed.), Talking to Learn: Convers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1986. 237-326.

[8] Stosky S. Research of Reading/Writing Relationships: A Synthesis and Suggested Directions[J]. Langauge Arts, 1983(60):568-580.

[9]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In S. M. Gass

& C. G.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85. 235-252.

[10] Widdowson H.G. 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Ability for Us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9(10).

[11]河北省普通中等教育考试服务中心. 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Z].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2.

[12]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3]王初明.外语写长法[J].中国外语,2005(1):45-49.

第6篇:学业水平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改背景 必修Ⅲ“区域地理教学” 教学策略

一、新课改对高一区域地理知识的新要求

进一步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学业水平考试已由浙江省考试院主管,教育考试院明确指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高中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也是高等院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与以往地理会考条目要求不同,下表三个认识,是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新增的内容和要求

根据《学业水平测试条目》,新增区域地理知识中有一个a考试要求的条目,即识记美国的地理位置、首都,在地图上识别美国的领土组成。如《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41题的第(1)题为识记类型。题目具体如下:

4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五个b要求,即简述、比较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特点(包括分布、结构、演变、成因等)。如41题第(4)小题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区域农业专门化为此类要求。

两个d要求,“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为综合要求,可分解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亚洲地形特点是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气候特点是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水系特点是呈放射状。第二部分是相互关系的梳理,亚洲地形总特点是地势高、地表起伏大,中高周低导致河流呈现放射状向外流,地形决定河流流向,河流流向反映地势高低。复杂地形决定气候类型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认识欧洲》中“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求学生了解欧洲西部以平原地形为主,冰川地形广布,理解深受大西洋影响温和湿润气候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将气候各要素联结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认识。如下题:右图为欧洲西部大不列颠岛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

23.图中所示风带是

A.东北信风带 B.盛行西风带

C.东南信风带 D.极地东风带

24.M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是

A.市场广阔 B.光照充足

C.海上交通便利 D.气候温和湿润

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体系中,必修Ⅰ和必修Ⅱ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通过两册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有良好的人地观,在此基础上学业水平测试新增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我们有些老师对区域内容比较排斥,认为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察的重点都是必修Ⅰ和必修Ⅱ的内容,从2013年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卷来看,新增区域地理知识部分考点分值达10分。补充区域地理知识,是为了提高高一学生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具体区域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重要参考的需要。

二、高一区域地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1.高一学生面临区域地理知识断层的问题

我省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综合课程,分别开设了属于理科综合的《科学》和文科综合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并没有安排专门的地理课程,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散于《科学》与《历史与社会》两门综合学科中。《科学》中安排少量自然地理知识,《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在教材的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第二单元安排了少量的区域地理及人文地理知识,以上两门学科中都没有系统安排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进入高中,高一地理课程在必修Ⅲ中涉及世界地理中的德国、美国,我国西北地区、洞庭湖、珠江三角洲等内容,可见区域地理知识并没有被编排进相应的教材,教材体系的衔接问题导致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断层。

2.缺少适合高一学生用的区域地理针对性教材

新课程改革后,“一标多本”即目前高中地理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目前我们使用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依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湘教版的区域地理知识补充教材,又有不同版本,由于今年是教材改版的第一年,必修三的课本没有作相应的改动,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就我们身边就有多套区域地理知识教本,如北斗系列王树声地理教学研究室《区域地理》,吴祖良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的《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高考必备知识读本》等,每套各有千秋,令人眼花缭乱,但高一学生恐怕都难选择,针对性不强。

3.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与系统地理知识缺少有机整合

初中的课程设置,使我省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相当缺乏(比以前初中时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社会》教材时更加缺乏),这给高中地理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地理教师都知道,区域地理与高中系统地理本身是融为一体的,是难以分割,但初中系统地理知识却分散在《科学》教学中,而科学老师是没有受过专业系统地理熏陶的,造成学生系统地理原理、规律的掌握碎片化、不系统。

三、高一区域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1.利用主要经纬线,进行区域宏观定位

区域定位方法包括经纬线定位,相对定位和区域典型特征定位。从学生反馈的信息表明,认识区域时,学生不知图示和区域的位置,加上高一很多是从高三轮转下来的老师,习惯于知识点的挖掘,教学目标随意加大难度,个人觉得区域定位不宜过难过细,高一同学的定位能力知道有赤道、回归线和极圈5条特殊纬线,经线有本初子午线、60°E、90°E、120°E、150°E、180°、知道亚洲南起赤道北至北极圈、西起60°E,东边150°E,脑海里有四条经纬线亚洲大部分在框内了,与欧洲经线相关的主要有0°、30°E、60°E和北美洲的经线90°W、120°W,如60°E经过乌拉尔山,120°E经过杭州,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河口在30°N附近,以他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这三个大洲的定位是为气候服务的,整个高一,气候这部分知识始终比较尴尬,在教材中没有完整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分布的教学内容安排,但在后面许多内容中有涉及,如大气运动中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中分析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的自然带分异规律,需结合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分布判断就需要经纬线定位。必修Ⅲ要学习亚洲、欧洲西部及美国,三个区域都有气候特征、分布、成因的教学要求。当然还可以利用海陆轮廓形状、河流、湖泊、人文建筑进行定位。代表性的如巴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埃及金字塔,美国自由女神像,意大利轮廓想靴子,阿根廷的轮廓像踢足球的脚弓;五大湖、中国青海湖都有自己的轮廓特征;河流的源地、形状、注入的海洋等特点确定区域地理位置。

要想提高学生定位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读图、填图,培养地理空间的整体定位意识和能力,综合考虑经纬度、区域轮廓、相对地理位置、特殊地理事物等信息加以判断。

2.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抓住区域知识各种联系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而且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区域的纬度位置一般影响该地区的热量;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该地区的降水;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该区域的水文特征、作物种类分布;气候、地质条件影响该区域水热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资源的分布又与工业分布又有一定联系。如对欧洲西部这一区域的研究(右图:欧洲西部地区),可以从以下几个联系中加以把握。

(1)理解区域地理事物因果联系,即这种地理事物或现象为什么在那里的问题。欧洲西部为什么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分布区?因为该区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又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理解区域地理事物时间上的联系,即从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把握欧洲西部以平原地形为主特点。教学时首先呈现新生代冰期大陆冰川覆盖欧洲大范围、遭受侵蚀,后进入温暖期冰川融化,冰碛物堆积,波状平原由此形成。

(3)理解人类与区域地理环境的联系,即辩证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怎样使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西欧农业生产活动中,种植业不占重要地位,原因是西欧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但利于牧草生长,加上地形平坦,发展乳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知识联系到什么样的程度,毕竟是学业水平测试,基本知识掌握,不追求难度。

3.善用区域比较法,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

比较法就是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范围上可以是总体的比较也可以是某一要素或现象之间的比较。根据学科指导意见:“要求学生不再局限于区域特征的描述,而是能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基本特征进行比较”。

如必修Ⅲ“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属于学业水平最高的综合要求,即“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将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及地理事实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结起来,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教材是以德国鲁尔区的兴衰作为教学案例的,主要考查的是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应用到生活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在教学中我采用比较分析法。第一步:结合地图册《鲁尔区地理环境》和《鲁尔区工业区位》两幅地图,自主探究,归纳得出德国鲁尔区兴盛的区位因素,第二步:呈现19世纪鲁尔区鼎盛时的图片和20世纪50年代鲁尔衰败不堪的图片,形成强烈的对比,且呈现背景材料,由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总结出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第三步: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鲁尔人”,请献计献策,提出整改的措施;通过这三个环节学生培养了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中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但应用能力呢?第四步:这是最关键的,推而广之,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它的问题,措施都有其典型性,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把传统工业区的兴衰治理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区中的辽中南地区(参阅必修Ⅲ63页)列表比较:

作为知识的深化。通过以上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学生区域知识落实、区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过程,虽然上述教学实践可以提高高一学生解决区域问题能力,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下仍需进行多方位的教学探索。

四、实践后的反思

1.如何抓住区域社会热点,挖掘地理原理

从2013年浙江学业水平测试来看,试卷不容易,整张试卷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的题目多达15个题,彰显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学生只关注课本知识,且现在大多是是寄宿制学校,限制了学生信息来源,因此老师对于社会热点的选择,如何挖掘与教材知识联系点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2.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部分同学课外知识丰富,对区域知识非常感兴趣,老师补充区域知识正是想求知的内容,但对于必修Ⅰ和必修Ⅱ学习困难的同学(未来可能高二分班时学习文科的同学),老师补充区域知识,加重了负担,地理怎么又增加三个认识区域考点,心理已经蒙上了阴影。

3.如何合理安排课时开展区域地理教学

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一节认识大洲5课时,第二节认识地区4课时,第三节4课时。我们学校三块认识区域的大致安排: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3课时,认识地区――以欧洲西部为例3课时,认识国家――以美国为例3课时,第二学期的长假和学校各项考试会对这个课时安排有冲击,课时不能保证。

当前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学业水平考试刚起步的形势下,认识区域、区域基本知识有点“散”,但我们老师不能“乱”,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帮助学生加强对区域的认识,掌握区域地理研究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版;

[2]《地理教学》――关注区域分析与综合培养地理空间与综合思维能力2013第16期;

[3]《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版;

第7篇:学业水平考试总结范文

《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都提到,高中阶段课程目标是:(1)了解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掌握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2)学会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方法,学会收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进行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方法,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3)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形成地理审美情趣;养成观察、思考、质疑和交流世界与中国本土地区地理问题的习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上学年高二地理教学与考试经验总结

在上个学年,我校地理组全力以赴,最终整个高二年级学生地理结业水平考试全部合格,达到A级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A级、B级通过率达50%以上,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1.学生学习状况

学生对于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对地理学科水平考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将初中时期对地理学科的不端正态度延续到了高中阶段,出现了诸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做作业、不及时解答疑惑等问题,造成学习成绩一直落后;另外,由于学生家长也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地理学科无关紧要,所以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够。

2.经验方面

(1)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去年在最后的备考冲刺阶段,整个高二备课组,以及任教高二的教师都全力投入到高二水平结业考试的复习中。全组上下团结一心,为考出好成绩而努力。

(2)夯实基础,抓好基本功的落实。对于基本知识点,教师要反复提醒,反复操练;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任教教师负责,逐个过关。

3.不足方面

(1)课时比较紧张。由于二期课改教材内容比较多,并且要提前一个月左右结束所有的课程,进行全面的复习。所以,在5月中旬就应该结束所有的新课进入到复习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法等的不足,为了把握好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教师往往需要更多课时来帮助学生消化,因此,去年留给高二全面复习的时间只有两星期左右。因而学生习题训练不够,很多知识点不够熟练,把握不好基础内容。

(2)分层复习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虽然在复习冲刺阶段,我们对高二四次考试成绩排名前100名的学生和后30名的学生进行了分层复习,但是没有形成一套贯穿整个学年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复习的策略,更没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那些中等成绩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因而最终达到A级的学生并不多。

三、有效地教学和复习,提高学生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在总结去年高二水平考试的经验教训下,通过全体高二地理备课组的讨论和研究,本学年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教学和复习。

1.利用学案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课时紧张的问题,我们决定充分设计好学案,利用学案提高课堂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学案做好预习工作。把一些浅见易懂的内容,设计成预习作业,上课时由教师通过提问或默写等方法进行检测,而不必再上课时花费时间进行讲解。(2)精心设计问题。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精心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问题呈现出整个思维推理的过程,当学生能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难点也迎刃而解了。(3)精选习题。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或练习。这些例题往往是针对某个难点的不同提问角度,或是变式训练等。(4)以问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于每个章节的内容,学案中都有知识点梳理。在设计的时候,这些知识点梳理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只要回答出这些问题,就能掌握整个章节的内容。

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用科学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

对于基本知识点,只要进行反复的默写或训练就能够达到记忆要求。但是,综观去年高二水平考试的考卷,我们发现:很多题目不只是简单机械的记忆,而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有些题目甚至达到了高考的要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难点内容,用问题引导,强调思维的过程。对于重要的地理图表的阅读,要求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而不是就事论事来读图表。

第8篇:学业水平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困惑;思考;改变观念;强化考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4-025-2

一、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1.信息技术课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没有真正得到重视

首先,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地位尴尬。信息技术课曾是唯一的一门只有会考没有高考的科目,现在技术课(包括通用技术)又是唯一一类只有学业水平测试而不参加高考的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对高考录取作用微不足道,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

安徽省高考方案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按所有考生成绩分布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排名为前25%的考生为A,前60%~25%的考生为B,前95%~60%的考生为C,剩下的5%为D级。成绩为D等级的学生可参加补考,学业水平考试为D的不可被二本以上普通本科院校录取;体育类、艺术类考生的录取不受学业水平考试等级的限制。5%D级学生经补考,基本都能合格了。可见,虽然我省的高考方案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挂勾,真正意义上的作用是微不足道。

学业水平测试的公平、公正性难以体现。其一我省的学业水平测试周期长,需要多个机房多批次的形式进行,可以说几场考试下来,试题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这给后面参加考试的学生提供了便利,只需突击准备就能轻易过关。其二学业水平考试的考风考纪也存在问题,没有完全实现外校教师监考,教育主管部门甚至没有进行巡视与监督。

其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失去兴趣。高考制度造就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信息技术是非高考科目,不参加平时的各种考试,不影响学生在班级的名次,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上信息课只想上网,聊天,玩游戏。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娱乐课,甚至有时还出现逃课现象。精心备好一节课,兴冲冲来到课堂,开始实施你艺术般的教学时,接下来的情况却是这样:你说“我们开始上课了”,学生冒出一句“老师,快点讲完,给我们上网”。当你想让学生阅读课本时,却发现带来课本的同学寥寥无几;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信息技术教师常常是吃力不讨好。如何恢复信息技术课应有的活力,让学生喜欢学,教师喜欢教,这是目前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所苦苦探索的课题。

再次,信息技术老师对工作缺乏激情与动力。在高考普遍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的情形下,语、数、外等高考主考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的受重视程度显著不同。因为弱势的学科而造就了弱势的教师。高考科目的教师就是“重点”教师,评定优秀、先进、骨干教师等等优先考虑。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不看好,对收入不满意,导致在教学上不够投入,缺乏激情,严重影响了教学情绪和质量。

“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这个帖子在网上引起了众多教师的热烈讨论。反应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是他们的真情流露,他们希望在工作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

苗逢春博士寄语信息技术教师:“在寂寞中守望,于冷落处耕耘”。信息技术老师难以获得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于是许多年轻的老师想考研,想法改行。年龄大一点的教师想法转变自己的工作中心,想着开电脑维修店或电脑培训班的心思。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热情,把教学变成业余工作或是第二职业。

2.课程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

其一是教师对信息素养把握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技术和文化割裂开来,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依然停留在“计算机教育”阶段单纯的技能训练层面;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根据学业水平考试的几大模块以及各个知识点,老师上课讲,学生练,就完成的教学目标。另一种情况,一些教师试图超越技能训练,出现了脱离技术和应用空谈理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尤为严重。

其二教师的信息素养先天不足。信息技术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在计算机专业素养方面都很不错的,但在人文,美学方面的素养普遍不是很高。这种个人素养的先天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显现出来。不少教师在讲必修的多媒体作品设计时,只能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授,自己设计不出有创意的多媒体作品。甚至连自己做的powerpoint课件也因色彩搭配不协调,字体应用不当,让学生感觉不舒服。

3.教材的问题

新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表达信息等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课程内容面面俱到,但大多浅尝辄止,重点突出不够,知识点不明确。新教材的编写主线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必修教材部分,把有关于信息技术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都介绍了一下,但是每一部分都不具体,都是提纲挈领的,不适应高中的教学。

我对必修教材的总体感觉就是:广度有了,深度不够,泛泛而谈。在实际教学中有空洞的感觉,不知该如何具体切入,心中比较迷茫。比如像第四章的数据库这一块内容,数据库这一块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但是教学要求的安排总共也就三课时,也就是说这块内容要讲,但是好多内容又不需要讲,到底怎么落到实处,怎么个上法,心里没底。

新教材折射出许多新的理念,这些理念虽然非常好,但是要想真正把这些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困难。因此要求教师备课要花大量的功夫,大量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二、反思和建议

1.研究考试与考核的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10多年的发展成绩和现状已证明:一门非高考学科无论你投入多少精力,无论你怎么强调它多么代表先进生产力,在人们心目中的认同率,接纳程度都会有问题。原因很简单:大家在高考这种人才选拔机制面前都有一个很务实的功利观。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仍然是每个高中学生的唯一首选。

所以要拯救高中信息技术,使它得到真正的重视,同别的科目一样正常的开展,恐怕真的只有高考才能救它。尽管信息技术进入高考后也会带来很多问题,但就学科发展,学生素质的提高,民族的强盛角度去考虑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谈到高考必须特别慎重,我们首先要搞清三个W的问题,否则不能轻言高考。其一(what):考什么?信息素养?技术取向的内容?其二(how):怎么考?笔试?上机考?笔试+上机考?其三(who:)什么人参考?所有学生都参加?理科生参加?还是自主选考?要弄清这些问题不是领导说两句话或是下发几个红头文件就能解决的。必须做好大量的调查研究,充分酝酿,方可试点、推广实施。

我认为目前有两种参与高考的方式可以试行:1.像体育、音乐、美术那样以特长生方式进行考试及录取。2.加入综合科目,在3+X的X中有所体现。以小分值笔试的形式进入,只要对我省现行的方案进行微调,师生也容易接受。先期进行试验的几个省份出台的信息技术进入高考方案与此类似。

目前来说最现实做法就是第一种方式,纳入特长系列。体育高考生可以取向体育专业,音乐考生可取向音乐,美术的考生可以取向美术相关的专业,为何信息技术不可取向计算机、电子、通信类?每年举行的信息技术竞赛,题目是有难度的,我们很多参赛的学生表现都很不凡,就是好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也是自叹不如。我想,如果可以把信息技术的特长来作为上大学的敲门砖,那么那些有这个方面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可以放更多的精力在这门课程上,从而带动学科的发展,也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2.解铃还需系铃人,教师还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

第一,改变观念,解决信息技术教师心理问题。

其一信息技术教育是有意义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国家、民族发展所需要高级人才的关键,是蕴含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从学生受教育的价值来说,信息技术教育可帮助学生做好应对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准备。大学的理科专业70%都与计算机相关的,每年高考后,有很多熟人或教师家孩子找到我们要重新学习计算机,为上大学作准备。可见信息技术教育是重要的,有意义的。

其二既然我们选择了信息技术教师这一行,就必须对学生负责,只要在岗一天,就必须全身心投入教学,要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个称号。树立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要知道是金子在哪都发光。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发牢骚,没有意义。我们既然从事了这个职业,就应当脚踏实地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

第二,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信息技术教师有专业技术素养,但文化素养相对缺乏,要加强文学,美术方面的学习,不然很难设计出高雅的电子报刊及有创意的动画。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软件不断的升级,功能不断的丰富,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加强自我提升。教无止境,教师要经常学习优秀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第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基于新课标,研究教材,突破教材,融入课改理念。吸取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会让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命力。

第四,信息技术教师要抓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很多学校每星期只有一节课,所能利用的仅仅是课堂上的45分钟。所以我们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更应精推细敲,认真备课。努力探索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的教学还应有意识地与其他学科相整合。以其他学科内容为载体才能使信息技术课上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苍白枯燥。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问题。有位伟人说“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力量化为促进自己前进的动力,才能有所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调整好心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多学习教学和学习理论,领会新课程理念,研究新课程,不断“充电”,使自己始终站在信息技术最前沿,使自己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提高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能力,长此以往,一定会出成绩的。我们相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一定会健康、稳步走向成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更离不开信息技术老师的参与和奉献,相信未来他们将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武兆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J].信息技术教育,2007(03).

第9篇:学业水平考试总结范文

高中体育特长生每天都要拿出专门的时间集中训练,有时还会参加各类体育比赛,这培养了他们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但是训练和比赛的行程经常会和日常的文化课教学相冲突,这使得高中体育特长生在校学习文化课的时间相对较少,加上许多体育特长生本身基础也较差、学习习惯不好、接受能力不强,容易对文化课学习产生懈怠感。教师要针对体育特长生的这些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学。

二、对于体育特长生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学

1.和风细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任何方法、技巧都必须建立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许多体育生性格直爽、豪放、义气、不拘小节,因此和他们结成一种相互信任、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表扬,引起学生的愉悦心情和自豪感。

2.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思想政治课对于高中体育特长生来说,既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任,又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科目,同时还是部分单招生的高考科目,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一方面,吃透教材,研读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考纲、体育单招政治考纲,适当压缩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另一方面,根据体育生的实际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稳打稳扎,不急功近利,把握好进度,处理好难度。

3.因势利导,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