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感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的学者认为,多元化史学思潮在中国已经形成,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缺陷,使唯物史观的理论影响在下降,故历史观应当发展成为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系统史观,其中包括将哲学认识方式、科学认识方式相结合以探求各个文明地区和各个国家、民族以及各个社会分域的历史发展规律,从事历史理论研究;也可将价值认识方式与科学认识方式相结合。
有的学者认为,历史研究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的理论指导,自觉抵制“指导思想多元化”以及“左”倾思想影响下的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和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唯物史观传人中国之后,中国历史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唯物史观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被误解或歪曲,在一些人的思想中造成较严重的混乱,澄清这些混乱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其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上出现了否定的社会思潮。并在国内思想界有所反映,历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否定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错误倾向;其三,外国历史学理论思潮大量涌人国内,但由于缺乏的科学分析,致使一些人误认为这些理论是可以代替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其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提出了诸如“现时代的本质和特征”等重大的理论问题.唯物史观需要面对现实,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范畴,关注新的增长点,而不是故步自封,使其能及时地回应社会的呼唤,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为了应对唯物史观面临的严峻挑战,第一,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第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包括史学在内的所谓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第三,高度重视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不仅要重现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史学理论研究的辉煌,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和世界,把当代中国的历史科学、史学理论不断推向前进.
有的学者认为,坚持唯物史观,是指坚持基本原理.近一个世纪历史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这种理论才提供给了人们认识历史问题的最锐利的武器,而那种赋予唯物史观的过多含义.把本来不属于它们的范畴的东西也当作其基本原理去宜传的教条主义,反倒有碍于史学的健康发展。今天,我们还必须通过历史研究的实践,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去丰富和发展的唯物史观。
有的学者认为,新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中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第一,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缺乏深入的了解,教条化甚至是情绪化看待唯物史观;第二,迎合西方某些史学理论,对唯物史观作所谓的“修正”与否定;第三,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对唯物史观做剪裁与歪曲以至否定,第四,通过各种形式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宣扬与唯物史观相左的历史观念.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唯物史观在运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应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一,在对唯物史观及其指导下的史学研究进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加強对唯物史观产生背景、时代意义、根本内涵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灵魂与精髓,澄清当前史学界的一些模糊认识;其二,根据新的历史形势,将对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其三,从学术发展的规律来看,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史学要在新世纪获得更大的发展,关键还在于要有一大批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优秀学术成果;其四,作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的学术根基广布于哲学、历史等各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具体研究工作中,而作为学术与普通大众之中介的文化教育、文艺作品能否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则是唯物史观能否深人人心的重要前提。
有的学者认为,目前研究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在运用唯物史观之理论上的公式化与教条化;另一则是沿袭唯心史观的“从思想到思想”的诠释模式.实际上,唯物史观的思想源于“现实生活过程”的原理,为我们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按照唯物史观的要求,我们应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研究,即从广大民众、统治阶级或日益崛起的新兴阶级与思想家本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出发,去分析相应的思想文化形态、思想流派、思想家的主张,唯有如此方能正确地阐明各种思想文化现象的本质,进而揭示其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
有的学者认为,唯物史观也是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虽然时下没有人会对应该丰富和发展持有异议。但是一旦涉及原创性的经典结论,人们便很难有所突破,往往使丰富发展流于一句空话。而新的文化哲学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因为新文化观具有它的理论生命力,对社会历史现实问题具有容纳解释能力,不像其他哲学思潮和流派很少明确阐述自身与唯物史观的关系,甚至有意回避或搁置。
有的学者认为,唯物史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即这一理论系统不间断地且广泛、深入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之所以这样在于其具备下列特点:第一,这一理论体系是实践的理论体系,即理论之冲破象牙塔、学院的禁锢。摆脱纯意识之形式转化为社会物质力量,是通过实践实现的,而社会实践本身就具有广泛联系,从而构成开放系统;第二,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广泛的、长时间的社会适应性,从而既具长时间合理性又具有解读和发展的空间,第三,有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学人、思想家薪火传承,宜传诠释,发展创新.开放的系统较之封闭的系统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一次性地完成就终结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主要参考文章:
中国文化“礼乐传统”为艺术文化的独立和昌盛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维基础。“礼”是中国古代的道德约束,说是“道德约束”是因为“礼”所规定的规则被君、臣、民无条件遵守,却没有明文规定的律法形式,人们是自觉的在维护社会和自然的稳定和谐。这似乎与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的传统神话故事都会带有如摩西雕像手中的法典这样的“典”、“谟”法则典籍。中国人自古就是情感的民族,用道理、德育、情感感化民众,而不是完全用压迫强制的律法手段,所以情感道德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地位是极高的,这样的文化背景就决定了中华艺术形式的情感道德内涵,使中华民族的艺术理论在世界艺术理论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礼’在当时大概是一套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日常生活制度等礼仪的总称。” “乐”是感性情感的抒发方式,是人们对情感的表达和传达。“礼”与“乐”是并行的,但“礼”是原始图腾巫术礼仪的外在形式化约束,而“乐”则是人们内心化的制度,它们出现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社会和自然地安定与和谐。音乐艺术是中国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开端,中国上古时期便用音乐艺术形式教化民众,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乐记・乐本篇》说音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从中可以看出乐是由心生的,重情感的,是人当时当地的所感所悟,把它表达出来,这是十分感染人的艺术形式。乐由心生,感染人,感动人,于是人们之间互相传颂音乐,感悟人生哲理,这是音乐艺术的基本功用。音乐在中国古代既是政治手段,也是自由艺术形式。它作为统治手段是用来歌颂政绩、维护社会稳定的。而作为自由的艺术形式,它就是为了达到主体直接的愉悦感的审美形式。音乐艺术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使社会中的人达到协同、稳定、平衡的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因此“礼乐传统”文化其实就说明了中国文化思想下艺术的功用和出现的原因,即情感的抒发。
同源论
音乐是中国最早发展成熟的艺术形式。艺术文化从音乐形式发展到舞蹈艺术,“舞”与“乐”本身是不可分的,但乐的传唱比舞的技能更容易学习和流传,因此“乐”的独立发展较早。《诗大序》中有舞与乐关系的描写:“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舞”是社会人情感的进一步抒发,更进一步是“诗歌”形式的出现和发展。中国的“诗歌”艺术是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有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依附于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西方文化只有“诗”的艺术形式,中国在“诗”的艺术形式发展之前出现的是“诗歌”艺术,将诗以歌的形式咏唱出来,也许这与音乐在中国的较早成熟发展有关。“诗”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部分,孔子言“诗言志”,人的情感由乐来抒发,而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情感以“诗”的形式展现。唐宋之后“文”与“诗”分途,开始了文的发展。“画”的出现要晚些,中西方对“艺术”内涵最早的定义都是技艺,而“画”这种地位较低的技艺较晚才发展独立出来。绘画者最早只被人认为是匠人,但到了唐宋,中国绘画的理论已经出现并有重要的发展,中国绘画艺术在文化发展中显得更加重要了。
从音乐艺术发展到绘画艺术,这个过程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它们层层相加,因果相继。由此可以看出音乐与美术的发展根源都来源于中国的礼乐传统文化。中国的音乐与美术更讲求情感因素在审美过程中的调动,重道德重情感的艺术原则使中国艺术在理论研究上处于劣势,从中国审美范畴论可以看出这一点。中国审美范畴有中和、意境、风骨、气韵、虚实等。它们之间的内涵与准则相互参杂,相互制约,“究其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共同德现实土壤和文化资源的产物” 很难将它们独立开来进行理论研究,所以中国审美范畴论是较难研究或将其成系统的。
时间论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论与理性科学的时间概念是不同的。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指经验性的和情感性的时间性质,因此这里的时间论也具有定义模糊,与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的特点。美术与音乐的同源性也影响了它们间共同的时间性质。
1.生命时间论
中国艺术的感性决定了艺术表现是由体验感悟的情感方式呈现的。“体验”决定了艺术家个人经验的重要,通常画品看人品,艺术表现是与艺术家的经验合二为一的。“感悟”便是对生命时间进程的感悟。
关键词:走进湘西,感受艺术,感悟随想
一、走进湘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64.58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9%。辖吉首市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七县。
好山好水好地方,人好酒醉情更酽。自古以来,湘西为湘川咽喉之地,历史悠久,山水奇异,民风淳朴。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人文景观独特神奇。这里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河纵横,洞穴成群,名胜迷人,既有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又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的古建筑老司城祖师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块洞天福地。
湘西的美在于山。巍巍武陵是湘西的脊梁。高耸入云的八面山呈现出“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塞外风光”;莽莽苍苍的高望界,林海绵亘,荫天蔽日,珍禽异兽不绝于野;四季绿意诱人的南华山,有如一只栖息于湘西山地的金凤凰。
湘西的美在于水。山青水秀,滔滔酉水是湘西亘古不息的血脉。两岸青峰对峙,青幽迷人的猛洞河享有“天下第一漂”的盛名;静谧的皮渡河,修竹夹岸,十里长廊一画屏;而澄明浩淼的栖凤湖,则是湘西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
湘西的美在于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奇山异水赋予了湘西人这种神韵。湘西人既有着“红灯千盏人万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辉煌艺术,又有着谊侠尚义的古道热肠和淳朴的民情。
湘西的美更在于音乐。土家人能歌善舞,其经典主要有土家族茅古斯舞、摆手舞、跳马舞、铜铃舞等。“咚咚喹”——一种土家族特有的吹奏乐器,还有跳马舞、打溜子,冲出了国门,走向世界!“你歌没有我歌多,我歌共有三只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刚刚唱完一只牛耳朵。” 苗族人民在敬祖祭神必唱各种神歌,婚丧大事必唱庆贺悼慰的歌,生产劳作更分门别类,随时随事唱着各种悦耳开心的歌曲。
于是,2004年6月28日,音乐学系师生一行120多人抵达湘西土家族、苗族这醉人的土地,欲将课堂所学理论赴之于实践,采得大“风”归,进行为期10天采风“淘金”大行动。
二、感受艺术
(一)民歌
湘西民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富于幻想和热情,保留着浓郁的巫风,它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浪漫主义传统奠定了基石。湘西民歌包括了生活在湘西地区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的民族歌曲,有巫歌,傩歌、摆手歌、哭嫁歌、山歌等等,它是土家、苗、汉文化融合与交会的结晶。
在土家族村落,三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为我们表演了即兴演唱。如此年龄的老人,却有一副硬朗的身体,唱起歌来底气十足,丝毫不比小伙子逊色。这大致相当的曲调,他们唱了一代又一代,已经基本固定。其旋律高亢,声音嘹亮,跳度较大,他们唱起来悠悠缓缓,一点都不觉得费劲。现编的歌词也唱出了对远方客人的热烈欢迎。民歌中有用锣鼓伴奏演唱的号子,多是锄草号子、田秧号子等这类抒情的平缓号子。
终于目睹了土家族“哭嫁”这一千古绝唱,但是他们不叫歌,只是一种风俗习惯。土家姑娘在接到男友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邀亲邻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有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内容有回忆母女情,感谢养育恩,诉说分别苦,母教女为人处世等。论文大全,走进湘西。我们欣赏的是一段母亲哭女儿的歌,母亲边哭边唱,女儿趴在母亲腿上只哭不唱。这表现的是真挚的母女情,催人泪下!但她们是请来专为我们表演的,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真实性,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观到“货真价实”的哭嫁。
(二)器乐
湘西的民族器乐豪放、洒脱,表现了土家族、苗族人民的淳朴、善良。
此次我们欣赏的最多的是吹打乐。论文大全,走进湘西。艺人们表演的曲目很多,《将军令》是上花轿时所演奏,《安庆》是新郎新娘见面时所演奏,无论演出时的节奏、形式都充满了喜庆的味道。“打溜子”是吹打乐的一种,又称“打家伙”、“打家业”等,是盛行于湘西北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族打击乐,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过节、调年摆手等喜庆场合都少不了它,甚至有些土民有事无事打打镏子自娱自乐,故在民间广为流传。乐器主要由唢呐、锣(两面)、钹(两面)组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五位老艺人站成一行表演,俗称“五人溜子”。那情绪异常粗犷,音量洪大,其旋律又不失优美,打击乐的节奏比较鲜明、固定,就象是在为一曲原始乐舞在伴奏,场面虽不能称为庞大,但丝毫不减热闹的气氛,因此以其特有的魅力,常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其艺术魅力可见一斑。论文大全,走进湘西。
两人表演的唢啦齐奏,不显得单调,反而觉得这才是这种古老乐器的魅力之所在,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便是华彩段。这种唢呐据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一般的唢呐有些不同,要大一些,按孔多一个。《大开门》、《满堂红》都是为了表达美好祝愿的曲牌。
还有单纯的锣鼓乐,就是一面锣一面鼓。两位老者表演,但这种已不是纯粹的器乐,中间插有少量的唱段。论文大全,走进湘西。据说还具有一定的实际功用。
(三)歌舞
民间歌舞又是湘西民间音乐中出类拔萃的品种之一。湘西土家族、苗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的主要传统舞蹈有“摆手舞”、“茅古斯”等,苗族有“鼓舞”、“接龙舞”等。
摆手舞是在摆手节这种土家族习俗中表演的,约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幸运的我们却在这个时候开了眼界。摆手舞在摆手堂门前举行,摆手堂前宽坪中竖了一高约十几米的旗杆,两面龙风旗迎风招展,顶端一只白鹤振翅欲飞。论文大全,走进湘西。在春雷般的大锣大鼓声中引出全场沸腾的摆手舞。大约近30人围成一个大圈,边走边跳,众人双手按照节奏左右摆动,偶尔还唱出声来,多由一人领唱,众人和。锣鼓的节奏时缓时急,表演者的动作也随之变化,也有两个人对跳的,但总的队列不变。摆手舞过后,接着表演了茅古斯舞。这茅古斯舞的十几名表演者全身都披着稻草。开始上来一人,边说边唱边表演,情绪缓和。不久众人齐上,一副反映原始狩猎的舞蹈场面展现在众人面前,其情绪异常粗犷。老人们介绍,这个歌舞是在原始人狩猎之前跳的,因为他们必须要祭管着野兽的山神,否则打不到猎物,即使打到了也要受山神的惩罚,因此以其实用性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摆手舞与茅古斯舞都是带着一定的祭祀色彩。论文大全,走进湘西。
(四)曲艺
我们还有幸欣赏到了《十二月采茶》、《捡蘑菇》等当地的茶灯艺术。空旷的场地上,三男三女组成对,在小型的器乐队伴奏下跳了起来,演员们还边跳边唱,场外时而人声帮腔。男演员化装成小丑,动作比较滑稽。凤凰茶灯分为文茶灯和武茶灯两种,是凤凰县独有的地方民间曲艺艺术、音乐自然流畅动听。茶灯没有悲苦戏,都是喜剧、诙谐风趣,深受民众喜爱,其内容多为赞美生活、歌颂爱情,是凤凰的民间优秀传统艺术瑰宝。上面的两支曲目是文茶灯,武茶灯一般是一人独唱,众人和。
(五)戏曲
傩戏,又称傩愿戏,是当地较有名气的戏曲品种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康熙末年便有傩戏演唱的记载。傩愿戏表演往往粗放,服饰简单,语言通俗,常用道具有牛角、傩铃、师刀、面具等。县内保留的傩戏剧目有《孟姜女》、《七仙女》等小本戏。曲调有孟姜女调、开山调、师娘调等。傩戏历来无职业班社,艺人多为巫师,或附于坛门。1958年被当做迷信活动禁止,1981年派员参加省傩戏研讨会之后,农村逐渐恢复演出。在傩戏演出中,还穿插着不少巫术表演,如过火炕、吞火吐火、踩刀梯等。特别是上刀梯、滚刺床、走犁头、过火槽是傩戏中最精彩的表演节目。我们欣赏到一道士打扮的老人在锣鼓的伴奏下跳、唱,又似在讲话,又似在做法,以祀丰收年成,显赫先民的勇敢精神。
三、感悟随想
湘西之行感悟颇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方水土造就出的璀璨的音乐文化,它们带给了我莫大的兴趣,并使我陶醉于其中。在室内呆久了,听多了西方的古典交响乐,看惯了那些华丽的西方歌剧,这些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呈现在眼前,真是耳目一新,有中相见恨晚的感觉,西洋古典音乐能够流行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为什么我们的古老艺术就不能堂堂正正的走向世界呢?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我们现在接触到的还只是一点皮毛,沧海一粟,更多的“宝藏”还需要我们去发掘整理、推广。可如今,如此丰富的“宝藏”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品种,得不到那些年轻人的青睐,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一些过时的老古董,没啥新鲜的,不值得去继承,更不用说去发扬光大了。这个危机应该尽快的解决掉,否则这些无形的艺术资源就会面临绝种的境地,对于国家乃至世界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同时,由于没有过这样的外出采风经验,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也不充分,因此在采的过程中遗漏了不少有价值的“风”,记录下来了的,由于水平十分有限,也难免存在错误。回来之后,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整理出了报告,尽最大努力将湘西之行的个人成果跃然现于纸上。文章中可能纯有大量的谬误,恳请老师能够帮助指导更正!
参考文献
[1]、《品读湘西》广东旅游出版社龙迎春著2006-1-1
[2]、《沈从文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杨芳芳选编2004-1
[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杜亚雄编著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教学策略
语文审美教育是对以前语文教学的纠偏和完善,语文教学又是中学实施审美教育的优先途径。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文本的审美属性和语文学科内在需求决定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中学教学现状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渠道。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诗歌、散文、小说和议论文等方面的教学中就小学语文审美教育进行探讨。
一、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具有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情趣。中学教材中的古诗词融语言美、音韵美、情景美、节奏美于一体的具有丰富的审美元素。“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读出诗歌的感情,然后是感知形象,接着再把握诗歌情感。审美心理的形象感知――体验情感――抒发创造三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进行古诗词审美鉴赏的时候,要灵活贯通地把三者的关系处理好,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得到充分培养。首先要从剖题意、辨词语、补语法、调语序、分析时代背景、品味关键字词等进行感知阅读与审美理解;其次要在朗读吟诵中悟情,巧设疑问抓情感基调,明诗人之志知晓诗情以进行情感阅读与审美体验;最后要在学生阅读诗歌时使其沉浸于思考之中,进行审美创造。
二、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散文是讲述人生百态的文学作品,它抒情性强,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或启人深思,或达人感情。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教师要抓住散文特点,去发现它独有的现实美,不同形式的艺术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散文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散文的美感作用,从而达到培养中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目标,使他们初具艺术审美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首先要寻找审美因素,通过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进人画境,引入审美阶段,再进行富于感情的吟诵,使学生在画境中感受美。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品味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美”;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描摹、抒情、议论的词句进行分析,感受这些词句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语言美”的审美能力,通过赏析语言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不同作家作品的表达特色。最后要引导学生突破散文鉴赏的“意境美”。引外还要通过联想想象,丰富审美形象,以达到入情之后入理,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
三、小说教学的审美教育
小说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小说的人物美、情感美、环境美、故事美都为我们提供了审美的视角。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各种审美因素,努力带领学生感悟、品析,学生就一定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小说语言入手,提升审美感知力。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的驾驭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官,对小说进行审美感知,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力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其次要从小说要素提升审美理解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美,从小说情节入手促使学生理解情节美,从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方面促使学生理解环境美。最后要从审美参与入手以提升学生审美想象力,从结合现实切入,提升审美创造力。总之,要在小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特别要重视引导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只有多读,多比较,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四、议论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议论文是在“审美理想十分强烈而急迫的时候,写作主体常常不再去通过典型人物去反映,而是直接出来阐发和宣传”[2]的情况下写成的,这样就决定了它强于逻辑和思辨的特点。议论文从形式到说理艺术、结构安排、思维特点、理论深度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教师应该在议论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和学生一起开展审美活动。首先明快的节奏和整饬的音韵或结构是议论文的形式美,教师要善于发现它的审美价值。其次,教师要用修辞增强说理的形象性,以引用增强语言的智慧美,巧用设问、反问创造文章的波澜美。再次要梳理议论文思路,认知结构美。议论文的结构是一门审美的学问,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来加深对结构美的理性认识,在审美中锻炼抽象、提炼的能力。第四,重视形象性思维,认知形象美。议论文中的形象思维能有力地激发学生开启理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理性信息,使学生的理解力得到大的提高。形象思维往往点缀在议论文严谨理性的论述中,使文章有了趣味,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在审美活动中,这是容易被忽视的审美因素。最后要体悟议论文论证,认知理性美。理性美主要体现在议论文说理追求言简意赅,使读者豁然开朗,认知议论文的理性美是该体裁最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总之,议论文教学中的审美内容是丰富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好好利用它,让学生在议论文的学习中增长思维能力,提升审美品位,成长心智。
鉴于审美教育的极端丰富性,本文无法完全穷尽语文教育听、说、读、写等诸多方面,只能有所侧重地选择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学”板块对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审美策略作有选择性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摘 要:一般来说,生命意识既包括浅层的生命本体观,即囿于个体乃至群体生命本身性质的认知,更包括深层的生命价值观的判断与把握,即自觉探求生命的根本,关注人类的命运或生存境遇,去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永恒,力求实现生命的理想境界。《典论・论文》对生命意识的强调主要通过“文气”说,强调文章与作家个人气质、风格的关系,体现作家创作对个体生命意识的超越。
关键词:生命意识;文气说
在《典论・论文》里最能体现生命意识的就是“文气”说,“文气”说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线性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概念范畴引向文学领域的结果。从目前学术界对“文气”的研究来看,“文气”论可谓是源远流长,基本上贯穿了从先秦到清朝末期的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致使“文气”说的含义非常广泛。一般的说来,中国“文气”说的发展历程基本可以概括为先秦子学,集大成于魏晋六朝,到唐代时分为古文之“气”和诗文之“气”,宋、明、清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气”论文诗学话语体系。
任何一个时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无不与该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该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则具有更为根本性的决定意义。汉末魏初以来土地兼并呈现加速的趋势,大量土地集中在新兴的豪强世族手里。这种经济形态与秦汉以来的国家分封制不同,是一种封建社会的新型的经济形态。它必然引起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审美文化等的相应转变。可以说,庄园经济的发展为士人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的保障,他们不仅追求物质的豪奢享受,同时追求生活的典雅精致与生命的诗意境界。当然这时期的文人士子也大多表现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担忧和热爱。
“文”与“气”的关系,其实很早已被注意,《论语-泰伯》记曾子说:“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孟子更提出知言与养气,言与辞本质是相同的,况且战国中期以前,言辞是表达个人意志的主要媒介,辞的观念相当于后来文的观念,因此孔子说:“辞达而已矣”,成为后世论文的主要据点之一。说到“气”就会想到孟子说的“浩然之气”,不过曹丕所说的“气”并没有道德理性上的意义,因为他对“气”的观念并非来自孟子,而是来自汉代以来普遍流行的气性观念。作为一个基本的诗学范畴,“文气”学说严格地说是从曹丕开始的,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次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标志着“文气”论的正式产生。在原文中曹丕提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在这里曹丕强调了文章与作家的个人气质、风格的关系。这种“气”是在先天基础上与后天各种环境共同培养出来的,这是一种不能遗传或者传授的东西。文学创作的表现是由作者的才性所决定的,各人的才性有一定的限制,便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所表现的文学艺术形象便有不同。曹丕以音乐演奏为例,说明作者才性与作品体貌的密切关系:在乐曲的速度、节奏等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演奏者才性的差异,所表现的效果便不相同。同样的道理,不同的作家即使以相同的体裁、题材和方法来写作,他们的作品也会繁复多态,各有不同的面貌,这自然是才性差异所致。曹丕还说道:“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在《左传》、《论衡》里都涉及到“齐地”的地方风俗里有舒缓之气。徐干的《哀别赋》:“秣余马以俟济兮,心恨而不尽。仰深沉之掩蔼兮,重增悲以伤情。”抒发别离的哀伤之情,语气低婉,声音低沉,形成纡徐的风格,与曹丕所谓“齐气”有关。他的诗歌抒发低沉哀婉之情的有《室思》(六首)、《情诗》。其中《圆扇赋》是子桓在《典论・论文》中提及的,他是伟长之赋的代表。原文“惟合欢之奇扇,肇伊洛之纤素。仰明月以取象,规圆体之仪度。”客观地对静态事物作描绘,不带感情的起伏跌宕,给读者是平稳缓和的感觉。“琳、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应和而不壮。”则是子桓对德琏的文风批评。《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衰。……良遇不可值,伸胥路可偕。”前文十八句叙述自己从前行迹之苦及今天幸获知遇的心情。感激之情没有直说,而以“云雨”、“良遇”来暗示恩泽,吞吐低徊是语气和情怀的综合表现,即是“和”。“刘桢壮而不密。”曹丕《与吴质书》曰“公有逸气”,是对刘桢的文气定位,“不密”则是壮里缺乏气的绵密。由《赠五官中郎将》(其一)可观刘桢与曹丕在谯地的欢宴盛景:“金含甘醴,羽觞行无方。长夜忘归来,聊且为太康。”酒酣后的畅快淋漓,融叙事、抒情于全篇,言辞恳切,情笃意长,喜忧相会,悲凯相催,无不在笔端自然流出。这也从创作实践论的角度分析了作家的个体生命意识对文章的影响,曹丕探索作者才性与作品艺术性的关系,阐明的非常的独到,不过他的观点稍微有点不周密。第一,综合他对体裁与表现效果、作家和作品两方面的理解,可以看出体貌,一方面是与体裁均调的统一,另一方面是作家才性的表现。当体貌与体裁均调的时候,它是客观的艺术形象的标准,当体貌与作家的才性结合时,它是主观的艺术形象的表现。而客观和主观的艺术形象的关系曹丕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直接从作家的生理生命、生命状态与文学创作规律的角度入手,对“气”展开了研究,但曹丕和刘勰所论虽然都强调了主体的生命意识对文章创作的影响,却不是从作品生命的角度入手的,直到北齐颜之推,才点到了作品生命力与“气”的关系,他说:“文章当以理智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他把文章的构成与人体的构成进行比照,表明了气调是文章的内在力量,文章有了气调就好象人体有筋骨。从此,文章的生命之喻正式成形,“文气”论中所充盈的生命意识也以一种明确、有形的姿态初露头角。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揭示了文人相轻的这一社会现象,体现出了文体之气的观念,在文中他指出:“盖君子审己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这主要是为了使人明白文学创作的基本问题,扫除文学鉴赏的一些障碍,进而处理文学批评的问题,但是初期的文学批评很少是以作品文对象的,而曹丕的批评对象也只限于建安七子。曹丕对应、刘桢和孔融三人的批评,同时涉及他们的才性与文章的体貌,而且对人的品味成分比对作品的评价更多。
文章最后一部分指出著书立说,立言不朽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这也为从古至今的知识分子所接受,甚至所趋从。这是一种个体生命意识延续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的途径,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所以急于建言立说,而曹丕当然也有这种感触,所以他在《与大理王朗书》说:“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至于“文章经国之大业”曹丕评价由为高瞻远瞩,曹丕对文章地位的推崇,对建安以后文学蓬勃有极大的启示和影响,而文学创作能使个体生命超越生死的藩篱而传世不朽的信念更为人们广泛接受。(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 王利器:5颜氏家训集解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 杨凤琴:试论“文气说”的哲学基础[J];集宁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4] 侯文宜:文气说辨――从郭绍虞《文气的辨析》的局限说起[J];文学评论.2010年05期
论文关键词:名人电视访谈,局部结构,中美思想文化差异
一、引言:
会话分析始于20世纪60年代分析自然会话的社会学家,最突出的有萨克斯(H. Sacks)、谢格洛夫(E.A.Schegloff)、杰斐逊(G. Jefferson), 他们的研究历史短,但成果显著。黄国文先生主要介绍了话轮替换、会话结构、会话规则。何兆熊先生的介绍主要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进行。其中对会话结构的研究是其静态研究的主要内容。静态研究主要限于会话本身的结构,分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会话的整体结构包括会话的开端、本体、结尾。局部结构包括会话的轮换、会话中相邻对、相邻对的内嵌等。索振羽先生又将修正机制补充进会话局部结构当中。本文着重从话轮(turn)、反馈(feedback)和打断(interruption)这三方面对中美名人电视访谈的差异做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二、话轮的对比
萨克斯(Sacks)在对会话结构的研究中发现,会话最显著的特点是参与者轮流说话,简
称话轮。并提出英语中话轮可以由不同的语言单位充当,如词、短语、从句、句子。中美名人电视访谈中不同话轮种类的使用如下例:
①朱军:凭着在家乡生活的积累,凭着对生命的一种感悟,还有学到的一些能耐、一些本事,你从小学宣传队、中学宣传队到了公社宣传队。1982年对你来讲好像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年份,在西风县一举成名,在那儿俨然是一个名人了。那时候演的是什么角色?
②赵本山:《摔三弦》,演的是一个盲人。
③朱军:那个时候戴那个帽子了吗?
④赵本山:已经戴上了。(笑声)
(《艺术人生》2006年01月06日)
Example 4-10
①LETTERMAN: Tell me about what your day wastoday. What did you do? What were you thinking, what did you feel?②CLINTON:Well, I got up and sort of relived what I did a year ago today. I was in Australia and I got a call from two former staff members of mine who were in Tribeca andhad a clear view of the World Trade Centre. Then they called me back asthe second plane was hitting and I just blurted out in Laden did this? Ijust knew, and President Bush was kind enough to get me a military plane. Iflew home, Hillary was in Washington working already to get the support for NewYork, and so Chelsea and I went down to the crisis centre and talked to some ofthe families and some of the people that were hanging around.③LETTERMAN:Now when you say that you knew that it was Bin Laden, you knew this as morethan a hunch? You had intelligence to suggest this? What was --
(Bill Clinton on The David Letterman Show, September 11th 2002)
以上例子中,中文访谈中话轮④是短语局部结构,②是从句,①③是句子。而美国访谈中,①
②③全是句子。通过对二十二篇语料的分析得出中美名人电视访谈中不同话轮种类使用频率如下:
百分比
话轮种类
中文访谈
美国访谈
词
19.37%
3.8%
短语
22.8%
5%
从句
15 %
0.1%
句子
【论文摘 要】美术课程具有强烈的艺术熏陶功能,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对培养大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高校的美术教育课程本体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人文素质;通过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其艺术审美情趣;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资源,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美术教育是以艺术熏陶功能为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功能,发挥了独有的功能。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基本技能与基本素质着手,注重大学生艺术品质与艺术修养的同步发展,担当其综合素质发展的重任。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人文素质
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社会角度而言,强调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从个人角度而言,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首先,挖掘美术课程中文化内涵、感知人文情怀。我国美术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当丰富,在对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美术知识,还要更多的关注美术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关注美的艺术熏陶,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以美术教育为载体,立足于现实生活,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教学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各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特点。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参加各种社会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尊重科学、尊重人格,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艺术视野。
二、通过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其艺术审美情趣
在大学美术课堂中,我们应该结合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和文化程度,充分运用生动直观的教材与带有阶段性、连续性特点的艺术作品,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重视研究美术作品及其文化渊源,提升个人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美的艺术熏陶作用,避免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泛泛的说教,而是把教程中那些最富有魅力,最具有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各学派的风格及流派发展变化,知晓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以便为美术实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步入画廊、观看画展;拜访名家汲取其作画心得、虚心请教;提高鉴赏能力;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再次,锻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美术教育活动往往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引导学生带有情趣地去发现身边美的人、美的事物,把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美感联系起来,将自己对学校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受、体悟与艺术家对它们的直观性表达联系起来,并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个人体验和理解。
三、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资源,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美术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们展开美术教育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美术课所具有的这一特点。现代社会需要富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间相关内容的整合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顺应时展,同时也是大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促进学科相关内容间的整合是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经之路。
立足于广泛的社会背景、领略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以美术教育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本体知识和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逐步建立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并联合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教学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多角度探究、挖掘学科知识,以达到促进各学科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认识美术学科的特征、美术表现的相异性以及美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趋势,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美术学习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注重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这是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李顺庆,秦杨.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和谐发展[J]. 艺术探索,2007(04).
人说书剑同源,笔有笔锋,剑有剑气,墨客与侠客同为追求“造极”又遁入“无极”之非常之人。朋友的朋友一回回在我耳边叨咕:你到过射雕城,就该去探探书雕城,拿书雕城和射雕城作一番比较……
我带着三分茫然踏进了久违的东沙古镇。
千古书风耀文华
中国书雕城坐落在东沙的镇口。
乍一见,就让人想到缔造者一定是个依恋传统的文化人。书雕城仿古追雅,门前中庭矗立着云纹蟠龙的一对华表,朱阁画厅飞檐翘角,马头墙粉壁黛瓦,古色古香。但与紧挨着的东沙老街旧屋一比,反倒显得簇新簇新,醒目得无须引领就能寻到书雕城。
书雕城的内藏却让人叹为观止――
中国历代名人楹联
中国历代名人匾额
中国历代名牌名帖
中国历代帝王书法……
篆隶楷行草,字字皆珠宝,中国书雕城真可谓雅集千古书艺,尽展笔墨江山,难得,极其难得!
书雕城,静若禅境,信步浏览,心灵超悟。酷爱书艺的行家进得门来,姗姗移步,默默玩味,或许那浑朴的秦篆汉隶,会让他联想到出土的断编残简;那飘逸的行书能让他看得见鹅池的如绸碧波;在高尚的审美交融中,从晋人的墨迹里仿佛可以触及流动在明溪修竹间的淡淡山风。从唐代书家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这些大师门的墨宝中感悟到品茗精瓷那样一份精致优雅;还有,还有游龙惊鸿般的草书,笔笔划划中所挟的剑气豪情;难得一睹的帝王遗墨中君临天下的那份历史苍茫……
稀罕的是,这里的每一件书法作品都是立体的。雕出来的书法作品,把不同书者的用笔技巧、结体的特征、个性的章法、灵动的气息都淋漓尽致地传达给了观赏者,活灵活现,却又难以言表。
情有独钟创书雕
汉字,是全世界最直观表达字义和情感的文字,你说是不是?”见我点头,钱文浩先生将我认作知音,谈起他几十年来独创的书雕艺术――
“我对书画和篆刻,从小情有独钟,从开始偏爱到嗜之如命,入门入道,无师自通。中国的书法讲规矩而反平庸,承传统而求创新,字分五体(篆隶楷行草)、墨分五色,就是一代代书法大家研创变法的结果。中国存世的书法精品代表书法与时俱进精神和书艺出神人化的境界。书法的横竖点撇捺的排列组合与各种艺术门类紧密相连,所谓书画同宗、书剑同源、书乐同理、书雕同脉,就是讲书法不是独立的艺术门类,它是艺术链条中的一环。但中国书法也有缺憾,比如书者的情感力度虽能随心所欲表达却不能完整还原。”
“我独创的书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在‘三维’空间最完美地还原书法作者的用笔技巧、结体特征、章法气息;传神再现书法作品的气势、骨力、神采、韵味、风格,把书写者和雕刻者自然流露的情感修养与技巧力度实现三重飞跃,即由‘形态’到‘情态’、由‘静态’到‘动态’、由‘视象’到‘质象’。这不是我自吹自擂,这是书法名家委托我进行书法作品再创造后给我的评价。我在论文里用十二字要诀表述书雕艺术:以‘点’表情,以‘线’驭意,以‘面’传神,论文入选《博士论文专集》。”
在电脑正在日渐取代中国毛笔的高科技时代,不少专家认为书雕这一艺术创新对保护中国优秀文化有着独特的贡献,影响不仅仅在当代。这一诞生于舟山群岛的原创文化新产品屡屡在国内国际大赛中获得殊荣,从1994年首获国家“中国首届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金奖”到现在,书雕作品只要参赛,无论在国内、国际大赛上都能夺金。记者见到,奖杯、金牌在一个近6米的长橱窗分上中下三层摆放。满满当当。
在当今的中国,成功的创新者不逊于成功的改革者。在我眼里,钱文浩先生已是功成名就。
在书雕城,亮眼的可不仅仅有书雕。庭院里原址工厂留下的冲天烟囱被改成了一支巨型毛笔,拔地而起,笔塔下面还将引水建墨池和习研书法的九宫格,天作纸,地为砚,海为墨,塔为笔,何等气势!再建一座孔圣亭,每年高考学子,开蒙新生在这里拜谒文宗,以求上进,又是一桩上善之事,令人拭目以待。
论文关键词:合唱指挥;综合能力;提升途径
合唱指挥是音乐的导演,是合唱团的核心人物,因此其必须具备先进、丰富、扎实的文化底蕴、专业知识与合唱理念以及一定的音乐视野和组织管理等能力。目前我国许多合唱指挥还存在综合能力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合唱指挥的专业能力单一、文化素质不高、指挥能力浅薄、组织管理能力较低,缺乏一定的训练教学能力。因此,提升合唱指挥的综合能力已是全面提高合唱艺术表现力与生命力的重要问题,对促进合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唱指挥综合能力概述
合唱艺术的特色在于声音的共性,其音域丰富、宽广,极富艺术表现力。合唱艺术能够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与艺术素养,对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唱指挥需要掌握的综合能力
指挥家Bruckner曾说过,具备指挥天赋的人在指挥台上能够自由、轻松的应付一切。由此可见,合唱指挥必须具备一定的天赋才能,否则将在提升综合能力时遇到极大的阻碍。天赋才能包括良好的听觉、准确的节奏感、独特的创造力、沟通能力与暗示能力、领导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自制力与反应力、蓬勃的内在气质、强大的意志力、极强的记忆力、音乐感悟力、艺术鉴赏力、把握与控制的能力等等。
合唱指挥仅仅具备天赋才能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后天不断的努力,学习艺术知识、丰富自身阅历,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合唱指挥的后天能力需要接受一系列的学习和训练,主要包括接受视唱听写训练、节奏训练,以提高对音准、音高的把握等能力;学会钢琴演奏,具备总谱演奏能力,以了解合唱曲的处理方式,便于与整个合唱团的配合;学习乐器学等音乐专业知识,以更好的与管弦乐团等配合;研究和声学等音乐理论,以更好的掌握不同风格乐曲的处理方式;了解、学习音乐史,了解不同时代的乐曲、作曲家和时代背景,以更好的表现出艺术的时代风格;学习声乐知识,合唱指挥只有深入了解正确呼吸法等知识,才能与合唱团员进行完美的配合,展现出合唱艺术流畅的表现力;学习语言知识,合唱曲涵盖了整个世界的优秀作品,其中有德文、法文、英文、拉丁文等编写的歌词,合唱指挥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能够准确的发音并了解歌词含义,才能更好的表现合唱曲的艺术美感。
(二)合唱指挥需要注意的问题
合唱指挥的要求可以归纳为省、准、美三个字。省是动作要节省,按照作品的需要设计动作,指挥动作大小要适度,注意速度、力度的对比以及作品的语气。准是指各种起拍、收拍的打法必须干净、准确。美是指合唱指挥要使表演艺术美观大方。
因此,合唱指挥在指挥合唱团时,需要关注以下问题:自然性的问题,指挥手势必须保持自然性,切忌矫揉造作,只有指挥动作自然、达意,才能与合唱曲内容相互协调、融合;简练性的问题,合唱指挥应注意以最简练的动作获得最佳的艺术效果,保证动作简短、利落,能小的动作就不应大,能静的时候就不应动,只有指挥动作易懂、朴实、简练,其表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果断性的问题,合唱指挥必须对合唱曲具有绝对的自信心和把握性,切忌犹豫寡断;关系性的问题,合唱指挥必须处理好点与线、大与小、跳与连、动与静、纵与横、刚与柔的关系,点应由腕部表现速度的节奏,线应协调臂、腕、手指表现旋律的起伏,大幅度表现舒展的音乐,小幅度表现欢快的音乐,跳表现节奏感强的音乐,连表现平稳的音乐,动应突出主旋律,静应使副旋律与伴奏相应活跃,纵偏向于节奏性强的作品,横偏向于歌唱性强的作品,刚与柔需要对比分明、过渡自然。
二、合唱指挥的综合能力提升途径
(一)驾驭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指挥必须有大将风度,能够驾轻就熟的指挥调度合唱团,抓住团员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驾驭能力并不是命令与专断,而是做好与团员的沟通和交流,得到团员的认同和敬佩。在合唱训练时,常会出现团员缺席、唱歌跑调、忘词等问题,这需要合唱指挥沉着应对,及时提醒团员,稳定他们的情绪,不应用埋怨、指责等言辞和行为,以免影响合唱团的团结与稳定,在演出或是训练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表现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指挥表现能力的提升包括指挥能力、视唱听音能力、声乐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提高和学习。
指挥能力的提升途径主要是进行强化练习。合唱指挥并不仅仅是打拍子,每个指挥动作都有特殊而深刻的代表意义,面部表情也是指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唱指挥不仅要掌握基本图式,还要练习不同节拍、乐感下指挥动作的幅度,尤其要重视表现不同情感的合唱曲的击拍法,多练习、多观摩,将摸、拉等指挥技能技巧做到省、准、美的要求。
视唱听音能力的提升途径主要是进行专项练习,选择合适的视唱教材,借助钢琴按照教材内容安排进行系统的学习,并进行总谱阅读和视唱,以提高视唱能力和音乐记忆力。需要注意的是提高听辨和声、和弦的能力,对音程度数、分解和弦、转位和弦、和弦增减等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的系统练习,以进一步培养音乐记忆力。
强化声乐知识与文化知识的途径有以下几个:首先需要学习专业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使指挥动作准确、简练,节拍清晰、干脆,声部进出明确,节奏稳定、准确;其次需要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合唱指挥要注意自身文学、政治、历史、宗教、地理等文化素养的提升与影视、美术、戏剧等艺术素养的提升,做好训练、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深入了解作品的曲式、调式、旋律、和声、节奏、调性、歌词、结构以及作品的作曲家生平经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内容;再次,需要掌握优美、准确的肢体语言,以指挥动作的艺术美感带动、感染团员与观众,使合唱更具艺术表现力。
(三)协作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指挥与团员的协作越默契,与伴奏的协作越默契,演出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合唱指挥必须做好沟通、协调、配合工作,与合唱团、伴奏密切协作,实现三者的优势互补。
(四)组织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团从创建—日常训练—排练—演出,合唱指挥都在起着组织的作用。因此,合唱指挥必须重视自身组织能力的提升,以更好的完成合唱团的运营管理工作。合唱指挥需要注意培养自身的表达能力、亲和力,提高自身的威望,在日常工作中逐渐积累、锻炼组织能力。
(五)实践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需要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合唱指挥不能仅仅重视理论能力的提升,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理论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在舞台演出时,不同的环境、观众等因素,可能给现场演出带来不良的影响,这需要合唱指挥与团员多深入社会各界推广合唱活动,将学习与实践相融合,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提高。具体来讲,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总结,在日常训练、演出中逐步积累。
(六)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是提高指挥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合唱本身就是指挥与合唱队员、伴奏共同对音乐作品的一种再创造,指挥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人声、音色变换,不同的力度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和新鲜感,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艺术实践给了合唱指挥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给了指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合唱指挥艺术实践可以弥补单一理论、技术枯燥与乏味的不足,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将专业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构建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合唱指挥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