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考研复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际关系
考生在考研复习期间无法摆脱复杂的社会关系,考研期间的人际关系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考研的成败。是否能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父母的双重支持?舍友的作息是否和谐?是否能从研友那里获得有效的鼓励和帮助?都是影响考研成败的人际关系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考生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备考;反之,紧张、互不信任的人际关系则意味着考生的心理需要被剥夺,满足心理需要的愿望遭受挫折,考生会产生孤独失落感。因此,不良的人际关系将成为考研成功的消极因素。
镜头一:
琳琳聪慧勤奋,但是性格比较内向,平时都是独来独往,沉默寡言。复习三个月以来,她感觉自己压力很大,一直受脱发、失眠的困扰。有一次早上,她来到图书馆的时候还没有开门,一个人傻愣愣地看着别人在门外聊天。羞涩的她站在旁边安静地听着大家讨论哪个老师的政治辅导书含金量比较高,哪种背单词的方法比较好,八卦各个学校某专业哪个导师比较牛。听着听着,琳琳才发现考研原来这么有趣的,也禁不住在旁边插话。不知不觉,她也加入了这个团队。每天早上这个团队的成员轮流值班为团队的其他研友“霸位”,每当她学习厌烦,总有研友向她伸出援手,给她力量。琳琳被研友的真诚感动,她把新近发明的“肢解单词记忆法”分享给大家,这是她引以为豪的学习方法。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团队里英语专业的同学一语道出这个方法的弊端,还给她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在这个小小的考验团队里,琳琳感受到考研的乐趣,压力慢慢也转化成了动力。查询考研成绩当天,琳琳看到自己“英文”一栏里 “87分”的成果,心里充满了庆幸和感激,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Tips
1.赢得父母支持,巧妙处理同舍友的关系
根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90%大学生(90.5%)和父母的关系非常融洽,但却缺乏同父母的沟通,只有31.4%的大学生主动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为此苦恼的考生应该铭记:适度的自我表达是赢得父母支持的有效途径。北京某高校针对109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31.19%的学生和舍友发生过不同程度的不愉快,64.22%的学生认为自己受到舍友不规律的作息影响。与舍友相处时,应尽可能地给彼此保留一定的空间,做到与舍友统一作息时间,力争步调一致。
2.结交研友,共同进步
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院长黄力泓博士认为,每个人的朋友中有80%对自己是毫无帮助的,这类人通常不会给自己积极的影响。当你渴望有所作为时,这类朋友通常会浇冷水,告诉你种种的坏处和各种失败的可能。而另外20%的朋友,是属于积极的人,会给你正面的影响。其中,只有5%的朋友会帮助你,改变你的一生。所以,你应该花80%的时间跟那些积极的朋友在一起,应该花95%的时间跟那些会改变你一生的朋友在一起。突然想起一句话:“想要减肥的人千万不要跟胖子在一起。”笔者在此告诫考生:“想要考研的人千万不要跟庸人在一起。”
动机
考研的动机是激发和维持考生备考的内在心理过程。考生的目标引导考生的行为方向,并为考生提供原动力。但多数考生常常会陷入一个认识误区――动机强度越高,复习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复习效率越低。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考研成功。考生的考研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复习效率最高;考研动机强度较低时,考研复习效率较低;考研动机强度过高,考生往往会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干扰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反而会对备考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正所谓过犹不及。考生选择的学校、专业、导师决定着考研的难度,考研难度及考生自身的能力是决定考研成败的稳定性因素,短期之内不可能有较大程度的改变;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因素,考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考研成功的概率。
镜头二:
书友从小以书为友,才华横溢,从初中开始就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清华苗子”。过高的希望给了书友极大的压力,高考时以两分之差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只能无奈落入第二志愿院校。从入校的第一天起,他发誓一定要通过考研进入清华大学的殿堂,不让母校和父母失望。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有着坚定的决心和强烈的愿望。平时,他常常在图书馆抱着清华学者的大部头著作捧读,书友的同学和辅导员看到他的执著欣慰之余不免起为他担忧。有一次辅导员问他,“书友,如果今年考不上,有没有别的打算?”书友不经思索地答道,“明年再考,直到考上为止。”他常在梦里看到自己穿着硕士服在清华园里和导师合影;看到自己在清华的图书馆里继续捧读大部头的著作……在强烈的“清华梦”下,终有一日,他紧绷的弦崩断了,僵在图书馆座位上,对着他的大部头著作,不动也不说。后来,医生告诉书友的家人,书友得了紧张型精神分裂症,需要长时间的治疗。
Tips
1.正确的自我认知
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激发的,只有当诱因变成考生的内在需要时,才能推动考生投入备考,并对考生具有持久的推动力。决定考研之前,先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通过考研实现能否实现这种生活?是否有其他更适合自己的途径实现这种生活?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就业情况确定专业方向,不随波逐流;通过各种媒介获得各个高校的有效信息资源,作出最优化选择。
2.适度的动机水平
笔者利用心理学家赫尔的驱力理论,概括考研驱力(D)、学习习惯强度(H)、考研诱因(K)以及考生的有效潜能(P)之间的相互关系:P=D×H×K。其中,考研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考研驱力供给机体以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备考习惯是用来支配人类行为的,考研驱力为备考提供能量,学习习惯决定着备考的方向;考研诱因是考生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促使考生去追求目标。
情绪
考生在考研复习阶段难免会遇到顺逆、得失、荣辱等各种情境,可能随之出现喜悦、愤怒、哀伤、快乐、忧虑、憎恶等多种情绪。适度兴奋的情绪可以激励考生备考,提高考生的学习效率,使考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推动考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备考产生负面的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学习的效率越低;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之下,考生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行为比较开放,容易接纳外界的事物;但当考生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甚至放弃自己的考研理想。积极向上的乐观心境可以提高考生的学习效率,增强考生的自信,有益于考生的身心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的效率,使人们容易考生失去信心和希望,处于焦虑状态,甚至有损身心健康。
镜头三:
小羽在考研复习过程中也曾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由于小羽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制定复习计划时,将第一轮复习的时间延长一个月,以巩固基础知识。第一轮复习临近尾声时,一次和另外几位研友交流时,得知他们已经复习了两遍。小羽突然有种莫名的恐慌,认为在考研这场马拉松竞技中,自己已经落后于别人。焦躁的小羽跑去咨询心理医生,医生告诉小羽,这是一种从众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就会表现出符合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医生说,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只有极个别人能保持独立性,而不被从众。医生建议小羽观看中国女排对战俄罗斯女排的一场比赛,本来中国女排2比1领先,这时俄罗斯改变了战略,加快节奏,中国女排一时被对手打乱了节奏,最终败下阵来。在后来的复习过程中,小羽恢复平静的心态,一直有条不紊地复习。因为他把心理医生的话贴在自己笔记本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孩子,别担心。按照你的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活在今天的空气里,别为明天担忧。”
Tips
1.人际调节
备考中的同学应该要做到: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即使感到失望或愤怒,也要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防影响信息的表达和交流;与关系密切的人,如父母、老师、朋友一起倾心交谈,及时宣泄不良情绪,从中得到理解和宽慰。医学实验证明:长期压抑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以至于引起支气管疾病,不表达情绪会加速病症的恶化;长期压抑愤怒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置身于美丽的风景之中,赏心悦目,听一段轻音乐,陶冶身心;经常和乐观积极的人在一起,受其感染熏陶,正所谓“近朱者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