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装饰文化范文

建筑装饰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装饰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装饰文化

第1篇:建筑装饰文化范文

关键词:建筑;装饰;风格;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建筑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已经从只求居住舒适安全,转变成了舒适与美观并重。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水平深受本民族地区文化内蕴的影响。这种审美上的需求引导了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变化。

一、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就是反映在个体或群体建成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背景、历史和所属地区地域特点。它由内核文化和外援文化共同组成的。内核文化表现的是文化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本质性的东西,是古老、纯种、发育完善、根深蒂固的文化部分;外援文化非自生,是新式文化,也可以说是吸收和包容下的外来文化,它年青且非纯种,并没有完全发育。内核文化的传承能力是很强的,透过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我们可以追寻到其背后蕴含的一脉相承的本质和精髓,深入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建筑文化的发展与更新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1、利用内核文化自身的聚变或者裂变进而生成推动其变化更新的巨大能量,这种途径发生的动力是从内核文化的本质结构中产生的,因而这种建筑文化的发展和更新是积极有序的,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有着一致、和谐的关系。

2、利用外缘文化来冲击和渗透内核文化,从而推动整个建筑文化进行革新。尽管刚开始会显得生硬、无序、消极,但在长期作用之下,外缘文化会和内核文化形成一个相互适应与融合的关系。站在全面发展观的基础上来看,这两种方式常常是要相互共生,共同作用,以此来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变革,完成质的飞跃。而我国内核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且日渐增大,内核文化传承过程进程缓慢、负荷过重的问题,对于外缘文化的反应与容纳的能力还不够。在这厚重的内核文化中,有一部分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筑的发展要求了,反而可能会阻碍我国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现代建筑设计师在构建和完善建筑文化体系的时候,要重视减轻内核文化负担,吸收外缘文化,并将外缘文化顺利溶于内核文化,创造出我国建筑文化新的生命力。

二、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的探讨

风格与文化的探索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说到“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不仅和气候、地点有关,而同时当地的历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室内设计风格的形式,是不同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伤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特点。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

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追踪时代和尊重历史,就其社会发展的本质讲是有机统一的。

三、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在现代,建筑的室内设计具有功能复杂而又多变的特点,随着我国室内装饰材料及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使得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所追求的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建筑的装饰中,一种建筑风格或流派的形成,往往对文化及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更加注重对环境氛围、文化内涵和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在室内设计中,不同流派的产生发展都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还能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总而言之,做好建筑风格与建筑文化的研究,能够实现建筑本身更高层次的和谐,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享有和发展,最终做到在遵循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对历史的超越。

四、建筑装饰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的延伸

在建筑装饰设计上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不变的。这就使得传统造型艺术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的建筑设计,在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上具有同样的适用作用。人们通过反复描摹一个图形,不仅能够得到审美意义的外形,还可以让图形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图形符号能够实现建筑内在意义的外在表达,能够实现观念的具体外化。这些意义最初大多出自对自然的崇拜和宗教崇拜,进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贵康乐以及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符号在历朝历代的器具装饰中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而通过对图形符号这种“形”与“意”的历史延伸与衍变,还可以得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形”的演变,都不是对其原始“母题”的彻底否定,而是能够通过建立新的审美观念来赋予其以新的形式,从而使这些“母题”不断的丰富与拓展。

五、现代化传统建筑装饰风格设计

在现代化传统的建筑装饰风格设计中,最成功也是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能够实现置身建筑中能够感觉到传统建筑文化及精神,但却找不到一处与传统建筑的实例有直接关系的地方。也就是说,能够将传统的亭子放在玻璃幕墙的楼顶上,或在入口处通过放置传统的拱门,把传统的装饰标志放在外墙的楼角及砖上,或以混凝土仿做斗拱,这些可以说这些做法只能算是一种仿古设计的例子,如果能消化及吸收传统建筑的精华,实现项目设计有关事物的了解,两者便不谋而合,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传统的精神。

结束语

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发展与扩大是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审美需求日益深化的必然要求。它深受建筑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推动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滨.建筑外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博弈论[J].建筑.规划.设计,2007(07).

[2]张明霞,杨斌.浅议建筑设计风格与文化[J].大科技,2012(06).

[3]花建兴.试述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J].建筑.规划.设计,2009(02).

第2篇:建筑装饰文化范文

关键词:晋中;民居装饰;创作手法;审美意义;文化内涵

中国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取材、巧妙的结构和别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一切建筑都是由本身的构架和内外装饰的结合才得以成立,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地构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特有的建筑体系。纵观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其特征首先是装饰由功能而来,它的产生都是与建筑物本身的功能构件相结合的,不能离开建筑构件而单独存在。其次,作为技术精巧合理的表现,达到了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的统一。再次,建筑装饰蕴含了文化审美,它通过某种具象的雕刻、绘画等来传达人们所熟知的象征意义,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

晋中地区的民居建筑数量众多,其装饰精美、内涵丰富,集中反映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地域性特征。它见证了晋中地区的历史发展,是三晋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晋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1.1平面布局

晋中地区传统民居以院落式空间为基础,其总体特征表现为:各个院落单元由正房、倒座、厢房、院墙和宅门围合成,并有明确轴线的空间序列。正房坐北朝南,厢房两侧布置,多数宅院中建有中门或过厅,将左右厢房分隔成里院外院,以正房正门的中心线端点作为序列的结束,有理有序地组织各个功能空间。

1.2造型特征

晋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多呈二、三层建筑,外墙一般不开窗,高大封闭。院内建筑高低错落,加之装饰构件的协调,呈现出活跃生动的轮廓线。

1.3内部装饰

晋中地区传统民居内部建筑装饰以精工细作著称。主要工艺手法主要有砖雕、石雕和木雕,它们制作工艺精湛,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加之与封闭外墙的对比,建筑装饰艺术形成了“外雄内秀”的总体特征。

2.工艺手法和艺术表现

2.1工艺手法

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雕刻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砖、石、木。

木雕多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手法,通常分布在门户、窗棂、隔扇、挂落、匾额、垂柱、雀替、梁枋等建筑构件上。砖雕则多采用高浮雕、透雕、剔凸雕等表现手法,主要分布在屋脊、屋檐、土地龛、影壁、墀头、烟囱等建筑构件上。此外,石雕的应用也极其普遍,艺术手法上或浮或镂或因或阳,吸收众家雕技和工艺之长,形象饱满而庄重。主要分布在柱础、抱鼓石、泄水口、上马石以及用于观赏的石狮等建筑构件上。

三雕的图案构思精巧,手法细腻,增添了建筑物的景致且象征意义突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2.2艺术表现手法

晋中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通过传达具体可感的形象,暗示出高度概括的抽象观念,体现出使用者的人生哲理。

2.2.1形象的表现手法

晋中传统民居建筑的雕刻装饰是一种形象艺术。自然界动物、植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概念是建筑装饰中应用最广泛的表现手法。这些雕刻形象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如狮子性凶猛为兽中之王,是威武、力量的象征;龟、鹤、松等寓意着道家神仙的长生不老,象征与天地一样长久等。这些自然界的形象都是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祝福和歌颂的题材。

2.2.2同音比拟的表现手法

在晋中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中,经常借助于题材名称的同音来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这种方法被称为同音的比拟,比如狮与“事”,“蝠”与“福”等。以此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2.2.3重复使用的表现手法

建筑装饰附属于建筑而存在,成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其外形受制于建筑构件。建筑装饰中所用的题材形象往往被连续地、重复地出现在建筑上,通过某一题材的重复出现来表达特定的用意,表达某种强烈的愿望或期盼。

3.晋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审美意义

首先,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审美意义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晋中传统民居中三雕装饰艺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进行功利教育,这些雕刻都有丰富的内涵,如桃园三结义、二十四孝等教育人们要做到仁、义、礼、智、信。晋中传统民居把这种作用充分利用在建筑装饰上,成为了一种育人的手段。子孙后代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道理,家族生活在美的理念的环境中,逐渐形成有秩序、有法度、有理想、有作为的治家氛围。

其次,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审美意义是艺术情趣的表达。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三雕的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建筑装饰充溢着浓郁的民俗气息和民族艺术特色,传递着一种淳朴,清新,雅致的审美情趣。

4.晋中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意义

晋中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当时社会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建筑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建筑装饰不但是社会民俗的一个载体,还向人们传递着特定历史人文背景下的文化信息。

4.1“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为天、地、人这三要素是组成整个世界的基本要素,这三者之间的共同作用组成了整个世界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人们把解释不了的诸如大自然界中风雪雷电等现象归结为它们背后都有某种神秘力量在起主宰作用且将这种力量人格化并希望能与之和谐相处并得到这种力量的庇佑,人们深信“万物有灵”、“天人感应”。这种泛神论观念根深蒂固导致描述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故事、格言、古训等成了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丰富的题材。

4.2宣扬传统的等级观念

礼制观念是伴随着农耕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礼”的精神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内容为宗法和等级制度。礼制思想提倡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随、

男女有别、宾主有异的社会秩序与人伦关系。在晋中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中处处流露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宣扬。三雕建筑装饰不仅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还给单调的构件和空白的墙面增添了美的色彩和形象。其别具匠心的图案,使人们不仅在感官上获得美的愉悦,更在精神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3祈求美好愿望的生存观念

在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题材中,处处可以看到祈求福、禄、寿、喜的象征表达,这实际上是当时人们生存观念的集中体现,是与当时社会的自然经济状态分不开的。我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所以祈求家宅平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升官发财、吉祥如意、多子多福便成了人们普遍的理想与追求。晋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三雕艺术充分反映了晋中人民安土重迁、消灾免难、与世无争的心态和社会意识。

第3篇:建筑装饰文化范文

关键词:建筑文化;文化价值;元素;建筑

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是人类真善美的结晶,它还涵盖着民族的、文化的力量,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建筑装饰是指敷设于建筑物或构筑物表面的装饰层,它起着保护建筑构件,美化建筑工程,增加使用功能,改善使用环境的基本作用。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建筑工程的组成部分。但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装饰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建筑装饰的浓厚兴趣,使得建筑装饰独树一帜,不断地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特殊性。随着大量新颖别致、高标准建筑工程的出现,人们越发重视研究建筑装饰工艺,努力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施工技术,使建筑装饰更加美观和富有个性。因而,如何进行有效的建筑装饰管理,使建筑装饰符合其相关标准的规定,按照业主和设计的要求,使质量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是一个越来越受行内外人士关注的问题。

1.理解建筑的本质

人类建筑从穴居、构木为巢到砖木瓦石建筑、钢筋砼建筑、钢铁建筑,再发展到今天采用新技术的智能建筑、生态建筑,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也从“防风雨,避寒暑”发展到“凝固的音乐”、“艺术之母”、“绚丽的图画”、“石头的史书”、“住人的机器”,再到当今认为的“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是显形文化”等等。人们对建筑理解的视野变得广阔深邃,建筑创作的哲学观念亦随之升华,并从多视角定位。勃罗德彭特对建筑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它表示建筑必须具备内部空间,其形状、尺度必须满足该建筑的各种活动;第二建筑是特定气候的调节器。他指出建筑的外面(主要是指外墙和屋面)应在封闭空间和外部环境中起到屏障或是过滤作用,特别是对声、光、热的控制;第三建筑是文化的象征。无可置疑的文化象征作用就是在“功能主义”建筑中依然存在。第四建筑是资源的利用者。这种资源包括材料资源、人工资源、技术资源、土地资源等等。建筑的过程就是这多种资源的使用和积累,且每种资源的利用都会增加建筑的价值,新建筑也使所处地段增值。

2.建筑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2.1 建筑与文化的关联

建筑与文化犹如鱼水相依,是人类的永恒课题。建筑,为人类留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砖瓦木石堆砌得遮风避雨处所;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先进的文化或是根本利益都是与建筑有着血缘的不解关系。建筑演绎出整个人类社会最具鲜活和充满和谐的韵律,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形象地比喻它是时代进步的镜子,经济发展的缩影。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集中表现,也正是建筑的个性和特色构成了城市的生命和灵魂。

2.2 环境、建筑、文化共同构建“城市树”

环境、建筑、文化三者的关系,很微妙,很“有机”,很“辩证”。说到底,是环境决定文化,但环境必须通过建筑,才能决定文化。相对于文化而言,环境是建筑的载体和母体,已建成的建筑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相对于环境而言,建筑就是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化的主体;相对于建筑而言,环境与文化的结合,能让建筑更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环境、建筑、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特色树”,即“环境之土,文化之根”,有了前两者的营养吸收与供给,“建筑之枝叶”才能繁茂,“城市树”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来的魅力。可见,环境的美之于建筑的美,建筑的魂之于文化的魂。

3.中国传统元素的范畴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

究竟有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呢?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所以以下只是罗列了小部分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还有谐音文化。在当今世界上,文化能一脉相承并始终不曾中断的也只有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对民间美学更情有独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我们都应该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为荣耀。

4.现代装饰的思考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装饰,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虽然各国的审美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发展创新出更加心意的东西,其关键在于如何正式传统,发展今天并创造未来。

现代建筑装饰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个时代在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考虑,现代装饰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子,必须得与时俱进,跟现实相结合,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中寻求前进的方向。事实上,今天我们评价一件作品的价值,还是两点——技术创新;文化内涵。在很多时候,文化含量还会给带来难以估量的附加值。

现代建筑装饰中,并不是所有的“传统”与“现代”都是水火不容的。比如,西装虽然“战胜”了旗袍,但后者在某些场合依然风光;钢筋混凝土公寓楼对青砖四合院则是羡慕加嫉妒……。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占据出版业的主流地位,但传到西方以后,与二十六个字母形成了天作之合,一举彻底改变了西方的文化传播方式,进而影响了全世界。

第4篇:建筑装饰文化范文

关键词:民居建筑装饰自然和谐文化价值

当我们漫步在浙江各大乡镇,看着一幢幢略带欧式风格的民居时,深深地感受到浙江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高兴之余,却感到一丝不足与担心。不足的是走在这样的乡镇不会使人感觉是在浙江的农村,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已不存在。担心的是当肯德基等洋文化在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农村的民居、农民的思想也正在被外国文化所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淡泊。农村因民居的现代化而毁灭文脉,毁灭地域特色。崇尚历史、自然的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我们民居中传统符号的文化价值。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网密布,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几千年来一直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江南人凭借着灵山佳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和改造自然,发展了世代生活,营造出农耕、渔猎、商埠并存的村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是多少人所梦中向往的。浙江民居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居,也称民宅、住宅、家屋,是各类建筑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品类也是最多的。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江南水乡古镇,像一本无言的古书,记录着历史与人们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韵味,吸引着成千上万生活在城市中渴望回归自然的人们到此观光游览,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回味古镇的沧桑。

在浙江众多的古村民居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起眼的小屋,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在风雨中见证着人类的发展。小屋的小窗、门槛,院落的水井、石磨等建筑符号,极具传统文化价值。民居由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构成素静的色调。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给人以明快的感觉,素雅清淡,韵味无穷。

浙江民居的装饰艺术,无论是木雕、砖雕、石雕,还是壁画、彩画,都各具特色,匠心独运,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其中以木雕工艺最为突出。我国四大著名木雕中的东阳木雕和黄杨木雕都在浙江。东阳木雕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梁架、檩条到斗拱、驼峰等大木构件,从门窗、栏杆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装修,随处可见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的精美华丽的雕刻。雕刻的内容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山水、植物及几何图案等。

以东阳卢宅为例,无论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牛腿或隔扇,还是家具的细部装饰中,都体现了木雕之乡的浓郁特色。在隔扇的裙板和绦环板上,有各种戏剧题材的雕刻,如“八仙过海”“姜子牙遇文王”等,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内容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鱼虫,无不雕工精细,形态传神,令人叫绝。牛腿上的多层雕刻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祥兽栩栩如生,恍若神品。东阳木雕据传说起源于唐贞观元年间的立体圆雕木俑,现存实物最早的是北宋初的一尊童子像和一尊残损的佛像。有记载称,清代中期仅浙江东阳和嵊县就有400多名木雕艺人去北京紫禁城从事雕刻。卢宅各种雕刻艺术品见证了东阳木雕的兴衰与变迁。明代以前,由于工具的限制,雕刻作品的形象多严谨生动,线条粗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发展,刀具就达300余种,木雕的彩绘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二者充分结合,使卢宅的木雕开始呈现出华丽、精致,更富艺术感染力。在宁海、宁波、诸暨、嵊州、兰溪、龙游、武义、衢州等地的民居中都保存了许多精美的木雕艺术珍品。

砖雕、石雕以浙东一带、浙北杭嘉湖、宁波、诸暨、龙游等地民居比较突出,雕刻细腻,造型生动,艺术价值较高。龙游石佛乡三门源村叶氏住宅的砖雕门楼,以戏剧故事为题材,有“过江杀相”“白猿教刀”“渭水访贤”“三气周瑜”“刘备招亲”“义释黄忠”“雪里访普”等,内容非常丰富,雕刻技法娴熟,是金、衢地区清代晚期民居建筑中的砖雕代表作。

除了建筑本身的装饰外,室内装修也是构成建筑空间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工匠们都把建筑装修与建筑整体的处理结合起来。栅棂搭接轻巧爽朗、柱枋构造素洁简练,体现了民居内敛、宁静、明快的生活氛围。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室内装修多采用灵活、通透的结构构件,装饰也多表现在出挑、窗户、檐部等经常使用、或视线比较集中的地方,以起到点睛的效果。木雕在民居建筑装饰上大量使用,丰富了建筑面貌的地方特色。此外,广泛采用楼房悬挑结构,使用桐油、清漆防腐,突出了浙江农居的地方特色。

江南民居体现出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浙江民居建筑装饰造型的传统符号为: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

浙江民居的白墙、灰瓦,以其简洁的外观和朴素的色调,将中国装饰元素、传统建筑风格观念与人文思想相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意境,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中国人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建筑的选择,基本上是由两种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表现出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气质,将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儒教的礼制,粉墙黛瓦是中国传统民居的色彩选择,白黛两色的单一和协调,恰到好处地抒写了江南淡静的诗情画意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率真自然。浙江民居的境界反映了中国人那种淡泊、宁静、悠闲的人生态度,素面朝天,以其怡然淡定的建筑风格,引导人们以回归自然为本,以自我修养为悟,与自然进行着多层次的对话。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看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反映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在民居的选址、布局,住宅的设计和营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与物的同构,从物质的层面到精神的层面把“外适内合”当成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最高境界。

浙江农村传统民居是传统建筑文化极富特色的历史遗存,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在传统文化遗产不断受到重视的当代,给广大设计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从国情出发,而不仅仅是从“构图”出发,要强调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提倡“整体思维”的思想方法,才会在面临社会的巨变和时代要求时不致困惑,才会在延续、创造、扬弃、发展中华民族新时期的农村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

参考文献:

[1]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

[2]张树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色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3]朱淳.室内设计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9.

第5篇:建筑装饰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化建筑;装饰艺术;美学意蕴

为了把文化打造成一张城市的名片,现在许多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不断地挖寻当地的文化与特色,文化建筑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者的重视,一座座文化建筑如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在城市中被修建。文化建筑作为向人们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的建筑的总称,是建筑设计中非常具有审美价值的部分,集中体现了建筑学的艺术性的特点,可以反映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建筑承载了国家、地域以及城市的独特性,其中,蕴藏丰富审美意境的文化建筑更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笔者主要对文化建筑中装饰艺术的美学意蕴进行研究与分析,希望文化建筑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文化交流场所,能以独特的魅力被传承下去。

一、文化建筑与装饰艺术的概述

文化建筑在现代城市中主要承担的作用,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与娱乐的场所,方便人们在这里进行文化交流,丰富人们的生活趣味。文化建筑凝聚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文化建筑设计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对城市文化的重视程度。注重对文化建筑设计的挖掘,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加强民众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随着文化建筑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装饰艺术在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可以说,装饰艺术与文化建筑已经发展融合成了一个整体。无论是文化建筑的墙面、地面还是其他一些建筑构件等,都离不开装饰艺术的应用。另外,文化建筑设计者对装饰艺术手法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只有保证文化建筑和装饰艺术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样,文化建筑才会有生命力,人们在欣赏文化建筑时才会感到喜悦,才会被建筑装饰丰富细致的美感所折服。装饰艺术的应用不仅为文化建筑增添了美感,也大大提升了其审美价值,进而增强了文化建筑的整体艺术性。

二、文化建筑中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

在当今的文化建筑中,装饰艺术的设计已从过去单一化的装饰风格,发展到造型、图案等多种元素结合的装饰艺术风格,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科技和社会审美的发展而改变的。文化建筑中的装饰艺术崇尚与环境相和谐的审美观,环境美是所有建筑美学的核心追求之一,这就要求在文化建筑的装饰风格上做到以环境为整个设计过程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文化建筑要创造出现代化的人性化空间,在装饰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协调好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进而提升整个文化建筑的亲和力。文化建筑作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要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融合,这也是文化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主题。另外,现代文化建筑中的装饰艺术总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审美新鲜感。由于装饰艺术形式的不断丰富和文化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发展,当设计师将文化建筑与装饰艺术的设计元素组合在一起时,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感觉。不同的设计理念强烈碰撞,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文化建筑中蕴含的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还突出了文化建筑较为新颖的审美感受。文化建筑中装饰艺术的审美主题具有大众性。文化建筑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更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提高,设计者可以通过文化建筑中的装饰艺术设计传达和弘扬大众需要的文化。因此,装饰艺术设计应用在文化建筑方面,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文化建筑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提高文化建筑所在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这一点来看,文化建筑设计对装饰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装饰艺术设计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实用性需求,还要求其注重对人们精神文化内涵的提升,同时,这也为文化建筑的装饰增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元素。

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对文化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加。文化建筑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丰富了现有生活的乐趣,提高了整个城市的文明水平。文化建筑中的装饰艺术设计主要是在建筑主体的基础上进行专门设计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增加了文化建筑的审美特征,而且提升了文化建筑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付晓宇.基于审美视角下文化建筑的象征手法及其设计元素.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任坤.从审美心理角度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研究,2011(3).

第6篇:建筑装饰文化范文

关键词:古代建筑;装饰题材;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2)01-0027-10

建筑装饰,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建筑艺术创作活动中,是人类建筑审美语言最直观的物质化表述方式,人们通过雕刻、彩绘、镶嵌、塑造等处理手法赋予建筑外部形貌以独特的美感,以具体而生动的形象题材叙述一个建筑的思想内涵和社会精神。因此,可以说“装饰,不仅赋予建筑以美的外表,更赋予建筑以美的灵魂”。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在空间、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显示其独特之外,更以其丰富多样、精巧绚丽的建筑装饰令人惊叹。无论是北京故宫这样庄严雄伟的皇家宫殿,还是远在边陲的云南大理白族民居;无论是繁华都市中商贾云集的会馆,还是偏僻山村里家族祭祖的宗祠,其建筑中的梁、枋、檩、椽、柱、斗棋、门楣、天花、柱础、山墙、屋脊等无不展现出形式各异、绚丽多彩、涵意深刻的装饰。一些国内外建筑学者干脆直言:“中国建筑是装饰性的建筑。”

诚然而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风格丰富多变、题材内容多样、处理手法娴熟、色彩绚丽、材料运用广泛以及雕刻工艺精巧等,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的确是独树一帜、赫然超群。它不仅有官式装饰与民间装饰之分别,而且地域性、民族性的个性特征也十分鲜明。与世界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建筑装饰不同,中国建筑装饰尤其在题材方面所表述的文化意义更是极为广泛、寓意深长,它涉及社会伦理、宗教、文学、戏曲、绘画、风水、生活等诸多内容,上至天文、下到地理,纵穿历史、横贯江河,既包含严肃的伦理说教和人生哲理的题材、又充满生活情趣、诙谐而活泼的题材,充分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多元化文化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一、装饰题材的发展与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装饰,大概以距今约5000多年的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村女神庙建筑遗址中出现的“彩绘”、“线脚”等为已知最早的建筑装饰实例。比其稍晚的是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建筑遗址中龙山文化时期的居室,地面刷饰白灰以求光洁和防潮。

夏商时,因诸事皆“惧鬼崇神”,青铜器装饰采用绳纹、云雷纹、环带纹、夔纹、饕餮纹、象纹、龙纹、凤纹、鹿纹、蚕纹等抽象化的纹样为题材,由此可推当时的建筑装饰题材亦大体相同。根据相关考古发掘资料,此时建筑装饰的部位可能是人们认为建筑中最为瞩目或显著的构件,如大门的兽面铺首、屋面瓦当的装饰等。西周晚期,出现半圆形瓦当,纹饰以素面为多,也有重环纹、纹、回纹、兽面纹和饕餮纹,如陕西宝鸡市扶风召陈村的西周晚期大型建筑基址发掘的半圆瓦当纹饰即是重环纹(图1)。

春秋战国,建筑装饰日益兴起,不仅瓦当有装饰纹样,而且瓦钉上也有,同时装饰题材更加丰富,除云纹、山气纹、星光纹、兽面纹和饕餮纹等纹样外,还出现鸟、鹿、犬等动物图像题材以及文字装饰题材的半瓦当,如:河北燕下都出土的瓦当以饕餮纹和山云纹等装饰题材为多,尚有少量的对鸟纹。再如,临淄齐故城出土的瓦当以太极气树纹(图2)及太极气树双兽纹为多(图3)。此外,建筑山面、梁架和蜀柱等部分构件也开始有了装饰,其中蜀柱的装饰采用了植物题材,如《论语・公治长》所载:“臧文仲居蔡,山节藻税。”与此同时,建筑装饰也逐步形成了比较严格的等级规定,《礼记・明堂位》曰:“山节藻税……天子之庙饰也。”可见,前述文献中“臧文仲”已经逾越制度规定了。东周末年,王朝逐渐衰落,诸侯逾制现象常有发生,正如汉代荀悦《汉纪・文帝纪上》所说:“及至周室道衰,礼法隳坏,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节藻税。”

秦代,沿袭战国阴阳思想的影响,瓦当装饰题材大量运用各种阴阳气旋错行的纹样,如咸阳窑店出土的秦瓦当(图4),其纹饰表述“外部十气纹为十干,左旋;内四阴数右旋 ”。此外,还有表示“八节之气”的瓦当,中乳为阳、八向左旋气纹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图5)。此外,秦代瓦当装饰还有花蒂纹(如陕西淳化县下常村出土瓦当)、动物交颈纹(如陕西凤翔铁沟村出土瓦当)等。

及至汉代,建筑瓦当的装饰题材发生很大的变化,装饰纹样更加丰富,除初期继承和保留战国至秦代的纹样外出现了新的纹样题材,其中有:神兽、星相、文字、动物、几何图案等(图6、图7)。不仅如此,在宫殿、祀庙和陵寝等重要建筑的铺地砖、空心砖、条砖上还出现了装饰有几何纹、龙纹、文字和建筑图案等题材的模印花纹,反映了汉代建筑砖瓦构件装饰题材的多样性特征(图8、图9)。

汉代的地面建筑虽然存留不多,仅存于世的为分布在四川地区及河南登封一带的石阙、山东地区汉墓的享堂石祠、北京西郊的汉墓墓表以及西安附近的汉代陵墓石像生等,但是从这些遗留建筑和石像生上,依然可见一些地面建筑局部构件装饰题材的运用情况,如四川雅安县高颐墓阙的母阙顶部檐下可分为三个部分,上段饰有以祥瑞神兽、羽人、舞乐等为题材的浮雕石刻,中段则装饰以三朵斗棋以及棋间雕刻舞乐人物,下段四角雕刻力士人物鼎承整个檐部,中间装饰兽面浮雕;此外,母阙的阙身上部则雕刻车骑出行浮雕图案,子阙檐部也饰有斗棋、神兽等(图10)。

汉代地下墓葬建筑中大量画像砖石上的装饰题材更是充分地展现了汉代建筑装饰的社会文化风貌特征,其中既有描绘墓主生前奢华的生活场景,又有表现向往神仙世界的图景,前者如江苏睢宁双沟发现的汉画像石中雕刻墓主的出行、宴饮、舞乐生活等内容(图11);后者如山东沂南汉墓中的门楣石、立柱上装饰题材描绘了传说中的冥界图案,内部石柱、斗棋雕刻成象征羽化成仙的附翼形象(图12)。从中可见,汉代社会不仅追求现实的享乐生活,而且还在独尊儒家文化的同时,依然崇尚先秦的神仙观、阴阳观以及民间流行的五行思想。

根据目前全国发掘出土的汉墓画像石的考古研究资料表明,不同地区汉代画像砖石的装饰题材内容有所差异,河南南阳汉画像石早期题材为建筑、历史故事、星宿图像等,中期题材为宴饮生活、舞乐百戏和出行图等,晚期题材为门吏、动物等(图13)。商丘一带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主要为祥瑞、神仙、辟邪、珍禽异兽等。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比较丰富,主要为生产劳动、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祥瑞神兽等(图14)。江苏徐淮扬地区的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主要是神话故事、祥瑞神兽、神仙人物、宴饮出行、舞乐百戏以及建筑形象等。四川地区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则是生产劳动、宴饮生活、车骑出行、舞乐百戏、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神仙人物等(图15)。陕北地区以绥德为代表,装饰题材则以农牧、畜牧、狩猎等为主,也有一些神仙人物和祥瑞神兽等内容。

综上所述,汉代画像砖石装饰题材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反映现实生活、人物活动和生产劳动等生

动场景为主,同时也有展现神话故事、神仙人物和祥瑞辟邪等寄托精神的画面,由此折射出汉达的社会经济、深邃的文化意识、娴熟的雕刻艺术、先进的模具制作技术以及丰富的生活内容等。

此外,汉代陵墓中随葬的陶楼明器,也非常直接而具象地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特征,其中不少实例很清晰地呈现了一些建筑部位的装饰形式,不过这些装饰并非是独立的,大都结合建筑构件外露部分进行形状美化的装饰性处理,如屋顶正脊两端做成飞翅状、大门门楣上的门簪做成方形或菱形以及大门上安置铺首的形象(图16)等。但是,陶楼明器上的窗棂却颇具有装饰性,装饰纹样有斜纹格、锁纹、菱花格等(图17)。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衰落、玄学兴起以及佛教在民间广泛流传,导致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发生巨大转变,另外加上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促使建筑装饰题材出现焕然一新的变化。

一方面,继承和保留了汉代的部分建筑装饰题材,如北齐时期邺城宫殿遗址发掘的云纹、文字、莲瓣、人面瓦等瓦当装饰题材。另一方面,产生了新的装饰题材,如:铜雀台遗址所发掘出的东魏北齐时的“石螭首”建筑装饰构件、兽面铺首、石门墩以及陶制鸱尾,北魏时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石雕柱础(图18),北朝洛阳宫殿脊兽方砖(图19)以及南朝陵墓神道两侧排列着神道柱、天禄、麒麟、辟邪等装饰物,却是这一时期特有的题材造型。此外,还有一些石刻反映的建筑形象中屋脊两端所采用的鸱尾、兽面等构件装饰(图20),则具有厌胜驱邪镇脊的装饰功能。

特别是,由于中原汉文化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从西域传来的波斯、印度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装饰题材中又出现了莲瓣、缨络、卷草、火焰、飞天、狮子等许多新的外来装饰元素,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北魏砖塔,塔身门额做成火焰尖券形,上饰三个莲瓣,券角饰有对称的外券旋纹;塔身转角砌出倚柱,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倚柱之间佛龛内外有彩画痕迹;龛下部基座正面两个并列的壶门内各雕一尊狮,立卧各异、造型雄健。

隋唐时期的佛教装饰题材基本承袭了南北朝的内容,但风格更加圆润、饱满和柔美。装饰纹样由单一纹样转向组合纹样,如:卷草凤纹、狮鹿卷草纹、佛像迦陵频加卷草纹。除此而外,还出现了新的纹样形式如:回纹、连珠纹、海石榴凤纹、葡萄纹、团巢纹、宝相花等。而此时的瓦当装饰纹样则与以往不同,也由莲花与连珠两种题材组合而成。

其他建筑装饰题材的变化,如塔门两侧出现持剑武士的雕像、柱础刻覆盆莲花、须弥座束腰转角刻力士人像等,这在河北房山县云居寺小塔、山西平顺县海会院明惠大师塔以及南京栖霞寺塔等建筑中均可见例。另外,在南京栖霞寺塔各层塔檐垂脊端部出现了螭首垂兽的做法;唐代李思训《江帆楼阁图》、五代卫贤《高士图》等一些绘画中的建筑山面则出现了“悬鱼”形象。在唐献陵等墓前神道一侧有“鸵鸟”石刻,这种新的动物题材反映了唐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北宋商业经济和技术工具发展很快,城市变得空前的繁荣,市民生活多样化,园林、娱乐性建筑大量兴建,风格趋向细致工整,柔美绚丽。此时的建筑装饰,重要建筑除有正脊吻兽外,垂脊上也有垂兽、走兽,而且正脊吻兽一改隋唐“鸱尾”的形象,转变为具象的“龙吻”或“鱼龙兽”。其事例均可从《清明上河图》城楼屋顶、《中兴应桢图》的王府、《文姬归汉图》等大批宋画中的住宅屋顶得以见证。瓦当装饰纹样题材有兽面、花卉、花纹等。此外,北宋建筑中还有以“盘龙”、武将人物等装饰柱子的,前者如太原晋祠圣母殿前檐柱饰雕盘龙;后者如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石雕柱。另,河北省赵县陀罗尼经幢中出现仿写自然山水的须弥山、城阁和狮象等为题材的装饰内容。北宋彩画采用卷草、宝相花等植物题材,其中梁枋端头装饰题材为“如意头”、“云头”和“剑环”等,这些题材应用于官式建筑或其它重要建筑中,并成为《营造法式》规定的彩绘样式。

辽代建筑总体上继承了唐代风格,天花、梁檩枋等构件以飞天、卷草、凤凰和网目纹等为彩画装饰题材,如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但建筑外檐装饰题材却有较大变化,如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正脊采用“吻兽”,垂脊走兽四件、嫔伽一件;山西灵丘县觉山寺塔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饰有佛像、力士,平坐栏板以几何纹、莲花等为装饰题材。

元代推崇喇嘛教,由地区带来了一些新的装饰题材,北京居庸关云台基座上的券石和内壁上的天神、金翅鸟、龙、云等装饰纹样,正反映了这一装饰新特征。另外,宫殿建筑采用红色配金龙的方式涂饰柱子,并用毡毯、毛皮和丝质帷幕装饰塔壁,显示了蒙古统治者的生活风习的沿袭和影响。而道教建筑大多以道教人物为题材,在道观大殿墙壁上绘制巨幅的宣教壁画,如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水神殿、河北曲阳县北岳庙德宁殿等。

明代初期经济尚在恢复期,主要建筑活动为城市建设、海防城堡以及宫殿陵寝等,加上明初令律制度严格,所以建筑装饰发展缓慢。明中叶以后经济繁荣,尤其是江南地区民间建筑活跃,出现了会馆、戏院、旅店等新的公共建筑,建筑装饰活动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各地住宅建筑装饰题材丰富多样,木、砖、石三雕装饰发展起来,同时形成了不同地域的装饰风格。此时,官式建筑装饰趋向程式化,题材固定单一,手法缺少变化;而民间装饰题材内容却极其丰富活泼,有:花鸟鱼虫、山水风物、人物故事、历史典故、戏曲艺文、吉祥文字、伦理教化、祥瑞神兽、琴棋书画、文字四宝、生活场景、风雅器物等,特别是一些建筑物件自身,随着结构功能的退化而逐渐演化为纯装饰性构件,从而成为新的装饰题材。

清代中叶以后,建筑装饰艺术走向堆砌、繁缛、琐碎的风格,但地区性特征更加鲜明,并形成北京、江浙、安徽、广东、福州、山西、云南、新疆、等地区性装饰风格或流派,其中以苏派、徽派、晋派、潮派最为突出。苏派以砖雕见长、徽派以木雕见长、晋派以石雕见长,潮派以灰塑见长;且各派题材特征明显,苏派文儒清雅、徽派商儒兼蓄、晋派尊古重礼、潮派崇礼随俗。此时期建筑装饰题材突显建筑空间内、外有别,相比较而言内檐题材更多样、繁华,外檐则简约、清朗。可以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的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具备了各种装饰题材类型,而且装饰工艺技术、雕刻绘制手法更加多元化,并且与园林、家具、陶瓷器等装饰题材趋于同化。明清后期建筑装饰还受到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欧洲大陆新建筑装饰题材、装饰风格和装饰手法的影响。

二、装饰题材的类型构成及其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极其丰富多样,若仅依据其纹样、图案、功能、内容或装饰部位等某一种进行分类难以涵盖全部,因此,只有综合归纳分类,方可完整表述其类型构成、功能作用、部位特征、思想内容及文化意义。为此,根据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历史发展情况,对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综合划分为:云气星象类、祥瑞类、几何类、文字类、动植物类、神话传说类、生活场景类、历史典故类、历史人物类、宗教类、戏曲类、山水类、器物类、建筑构件类以及其它特殊类型等。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类型如此之多,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1 云气星象类:雷云纹、气纹、日月、北斗星相等。

2 祥瑞神兽类:龙、凤、麒麟、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白泽、辟邪、獬豸、天马、天龙、天鹿、夔龙、饕餮、螭、虺、虬、等。

3 几何类:环形纹、锯齿纹、波形纹、折线、曲线、回纹、龟背纹、菱形纹、曲尺纹、编织纹、(万字)纹等。

4 文字类:瓦当、照壁、柱枋、匾额、牌坊、牌楼等上的文字、对联、题字以及与室内装饰结合的字幅。

5 动物类:狮、虎、象、鹿、马、牛、羊、猴、鸡、龟、兔、狗、鼠、猪、鱼、喜鹊、蝙蝠、鸳鸯、锦鸡、鹰、蝉等。

6 植物类:松、竹、梅、兰、菊、牡丹、荷、莲、桔、柿、桃、杏、桐、柳、柏、槐、榆、梓、、茶、水仙、石榴、山茶、灵芝、琵琶、玉兰、海棠、百合、芙蓉、桂花、葵花、腊梅、芭蕉、茉莉、栀子、红蓼、绀蓼、月草、葡萄、芍药、瞿麦、太平花、宝牙花、宝相花、万年青、金盏花、雁来红等。

7 纹样类:卷草纹、流苏纹、冰裂纹、花形纹、回纹等。

8 器物类:琴、棋、书、画、文房四宝、佛八宝、暗八仙、青铜器、玉器、古陶器、古漆器、象牙器、香炉等。

9 历史故事类:二十四孝、负荆请罪、郭子仪拜寿、岳母刺字、桃园三结义、梁山聚义、竹林七贤、文王访贤、木兰从军、杨门女将等。

10 神话传说类:东王公、西王母、蓬莱仙境等。

11 祈福吉祥类:五福捧寿、鲤鱼跳龙门、三羊开泰、凤凰戏牡丹、挂帅封侯、马上平安、麒麟送子、龙凤庆寿、连年有余、喜禄封侯、双嚣临门、喜上眉梢、平升三级、五子登科、六合同喜、连中三元、鹿灵合欢、榴开百子、金玉满堂、春光长寿、平安如意、八仙祝寿、三星高照等。

12 历史典故类:渔樵耕读、凿壁偷光、孟母三迁、胡人驯狮、鹬蚌相争等。

13 宗教类:莲花、飞天、角兽、力神、塔刹、相轮、水烟、日月元光、佛本生故事、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等。

14 戏曲类:三国演义、封神榜、水浒传、西厢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戏文场景。

15 建筑构件类:雀替、隔架科、如意斗棋、天花、藻井、盘龙柱、栏杆、门窗花棂、挂落、脊兽、垂柱、悬鱼、惹草、鼓墩、上马石、拴马桩、照壁、须弥座、铺地、景窗等。

以上装饰题材中,云气星象类当为最早产生的装饰题材纹样之一,考古发现在商周建筑的瓦当和其它器物上出现,后来一直延续到汉代。云气纹作为建筑装饰题材,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宇宙天地本源的认知,“气分天地而后生万物”,以“云气”象征天体宇宙来装饰建筑屋宇的瓦当,可见古人将屋顶比作宇宙天空,其间云气流动,生生不息。

文字类装饰题材,也是使用最早的装饰题材之一。由于汉字具有象形、会意、谐音、转义等特殊意义,加上中国文字自身具有独特的形式美的艺术特征,经后人不断提炼成为中国特有的装饰艺术题材。因此,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常见的装饰题材。

动物类的装饰题材,也是早期比较常见的装饰内容。这恐怕与原始社会游牧狩猎生活密切相关。当时,人们以猎获凶禽猛兽为荣耀,象征男性的勇武和力量,因此部落男子以狩猎技能高低确立社会地位。迄今为止非洲一些部落中男人能否娶妻自立门户,取决于他们捕获猛兽的数量。此外,凶禽猛兽的神化,也许是当时人们认为猛兽具有某种特殊的神奇力量,或是神的化身,所以许多原始部落将其作为自己部落的守护神供奉。随后,人们又以“善恶”将“神兽”社会化,从而产生祥瑞的神兽与恶煞的神兽,分别赋予其“吉凶”不同的代表意义,如:龙、凤、麒麟、鹤、鹿等为祥瑞神兽,而饕餮等为邪恶凶兽。善恶不同,装饰功能与意义也就不一样。后来,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动物装饰题材,这些题材更多地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望,“龙凤呈祥”、“麒麟送子”、“鹤鹿同春”等祝福美好未来的装饰题材应运而生,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常用装饰内容。“狮”、“象”等动物题材是随佛教传人而出现的新题材,其最初具有宗教意义,后来逐渐融入世俗社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吉祥题材。“狮子”,最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一是发音与“喜”相谐,二是有镇宅驱邪的心理抚慰作用。

植物类装饰题材,比之动物类题材要略晚一些。西周半瓦当中的树状装饰题材,据考古研究推测为接天地之气的神树。上古人认为高大入云的树木是登天通神的捷径,上接天宇下通黄泉,故为“神木”。因此,西周至汉的瓦当等建筑构件上常见此装饰题材。在早期文学诗歌中常常借用花草咏物寄情,据有关研究统计《诗经》所涉及的植物大致有二百八十种之多。由此可见,植物题材是早期人们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借物抒情的对象,是籍以表达和比喻爱恋的人或事物的品行和姿貌等,后来被士大夫文人“格物致志”而比拟道德品行,并逐渐成为建筑装饰的格式化题材,如《离骚》“以盈室兮”,其中“”即苍耳,因长满刺而代喻小人;蕙、兰等则被用来比喻君子。所以古代士大夫文人咏唱的“松、竹、梅、兰、菊”就被以赋予美德的象征而作为建筑装饰常用的题材。

戏曲类装饰题材,是在明代中叶之后才出现的,具有打破严格宗法制度下住宅序列空间的单调沉闷气氛,创造娱乐生活环境的积极作用。同时,透过戏文人物,也赋予一定的伦理教化意义。历史典故类、历史人物类等题材功能,主要为教育族人和子孙如何遵守儒学的修身为人的法则,如何勤劳耕读进身功名、精忠报国、光耀门庭等。祈福吉祥类题材是大众喜见的题材,应用极其广泛,反映古代人们追求家庭和谐、健康长寿的美好生活愿景。

建筑构件类,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建筑形式与结构的不断演进与成熟,一些建筑部位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时,以自身形态为装饰题材,并针对造型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展现其优美的装饰性效果,如江南地区园亭等建筑翼角起翘,以其舒展、柔美的曲线将整个建筑屋顶塑造为“如鸟斯革,如荤斯飞”的形象。而另一些具有结构功能的建筑构件,在建筑不断美化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结构功能,仅保留了构件的基本外形并转变为纯粹的装饰性构件,如“斗棋”构件,就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装饰题材。

三、装饰题材的社会功能与意义

1 社会等级制度的标志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与建筑形制等级相一致,也是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重要标志。装饰题材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影响,题材内容反映了使用者的身份与社会地位,例如:商周时,兽面铺首是封建社会帝王诸侯建筑正门装饰的象征。魏晋时屋脊饰有鸱尾的门庑以及唐代的乌头门都是当时贵族府邸大门的地位标志;宋金至明清门窗中的“纹隔扇”是官式建筑的装饰形式。明清时,“龙凤”题材是皇家建筑专用的装饰题材。为此,对于建筑装饰题材的使用,历代封建王朝制定了严格的条律规定,如商周时“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尚书・大传》),汉代则“按旧制,三公黄阁听事鸱尾。后主特赐摩诃开黄阁,门施行马,听事寝堂并置鸱尾。”(《陈书・肖摩诃传》),唐代“非常参官,不得造轴心舍及施悬鱼、对凤、瓦兽、通袱、乳梁装饰。……庶人所造屋舍,不得过三间四架,不得辄施装饰”(《唐会要》),宋代“凡庶民之家不得施重棋、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宋史・舆服志》),元代

“诸小民房屋,安置鹅项衔脊,有鳞爪瓦兽者,笞三十七,陶人二十七”(《元史・刑法志》),明代“百官第宅,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公侯……屋脊用花样、瓦饰、梁栋、斗棋、檐桷、青碧绘饰,门三间三架,黑油锡环。”(《明史・舆服志》),清代“亲王府制……绘金云雕龙有禁,凡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脊,安吻兽门柱丹垩,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龙首……余各有禁,逾制者罪之”(《大清会典》)。

龙凤图案在建筑装饰中,标志着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与帝王建筑相关的装饰才能使用。同样是宫殿建筑,主次不同的功能建筑采用的装饰题材也有等级高低之分,如皇家彩画装饰中依据等级分为和玺彩绘、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绘三种形式,其中和玺彩绘等级最高,采用的题材为龙图案,色彩以金色为主。而苏式彩绘等级最低,题材选择比较自由活泼、风格素雅,花鸟鱼虫、村舍山水、人物故事等均可。此外,建筑大门装修中,官式建筑大门可以使用“铺首”、“门钉”、“斗棋”等作为装饰题材,但一般民居住宅严格规定不得使用。因此,民居的大门装饰就显得比较简朴,江南地区的民居大门采用“竹片拼花”构成回形或其它几何图案进行装饰。门簪的雕饰题材,以荷花、葡萄、梅花、牡丹等,根据住宅主人的社会地位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多寡。

2 社会伦理教化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的另一个社会功能就是“成教化、助人伦”。自汉代开始由于董仲舒推崇儒家思想,汉代帝王独尊儒术,致使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文化充分地浸润了儒家的宗法人伦思想精神,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一直贯穿着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历代统治者大力推崇仁义、孝悌、忠信之类的伦理道德,即“天地之行美也”、“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以纯其美”。尤其是自南宋程朱理学兴起以后,社会进一步崇尚儒家严格宗法礼仪,以儒家的人伦思想教化民众,因此,中国古代建筑更以严谨有序的平面空间布局形态,忠实地体现了这种宗法制度的社会人伦关系,而建筑装饰题材更是充分反映出“家国同构”宗法伦理特征,宣扬封建宗法伦理的“忠孝义节”、反映儒家文化的“二十四孝”、以“松竹梅兰菊”标榜传统文人节气等的装饰题材不断贯穿于各类建筑中,尤其是民居住宅建筑更是突出。山西灵石王家大院高家崖东堡院中,在两侧厢房裙墙的四个转角立石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面刻画生动,高度位置适合儿童观看,这是王氏宗族作为弘扬孝悌、教育家族子孙孝敬父母长辈的一幅幅生动的教材。另外,牌坊也是古代社会作为旌表“忠孝节义”的纪念性建筑,如贞洁牌坊、孝义牌坊、功德牌坊等,其具有的社会作用就是弘扬儒家所崇尚的社会伦理美德,颂扬妇女、事孝父母、扶贫助弱、精忠报国等功业,教化社会民众识仁义、知廉耻,像这一类装饰性建筑在中国古代城镇村落成为社会最为广泛和普遍的标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涉及社会人伦教化装饰题材的还有如“文王访贤”、“孟母三迁”、“竹林七贤”、“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梁山聚义”、“岳母刺字”、“杨门女将”、“木兰从军”等内容。

3 祈福辟邪与禁忌警示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充满了古人祈福求吉的意愿,人们通过美好的题材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功名前程等寄予极大的希望和追求,如山西灵石县静升古镇文庙前的元代石雕照壁上,雕刻了“鲤鱼跃龙门”的画面场景,以此作为对前来文庙祭祀孔子、祈求功名的学子们的美好祝愿。另外,在居住建筑生活空间中还以间接的方式和形式,借助建筑装饰,以各种题材进行组合构成吉祥的图画,如鹿与荷花、喜鹊与梅花、花瓶与大象、蝙蝠与寿字、凤凰与牡丹等,通过语言谐音转义为“六合同春”、“喜上眉梢”、“太平有象”、“五福捧寿”、“富贵高升”等吉祥成语,从而在心里和精神层面获得幸福的抚慰与喜庆的满足。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民族一样,中国古代社会也普遍流行着各种禁忌文化,人们出于驱凶求吉、祈求平安幸福等目的,在日常活动中对于居住、出行、生产、营造、商贸、交往等行为进行的场所、时间、环境、对象等,根据社会公认的禁忌法则来判断和确定是否对自己或家人有利和适宜,尤其是对于自己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更是如此,如古人认为住宅方位若有悖于风水、或门窗朝向相对等则是不吉之征兆的禁忌。因此,在营造住宅和装饰建筑时,人们往往选择那些传说中创造的具有超自然力量、并可以寄望保佑自己避受伤害的善良神兽或宗教法器(如阴阳八卦图、佛八宝、道八仙或道八宝)等装饰自己居住空间的关键部位,以求得镇守辟邪、保护宅第安宁的心灵慰藉,常见的事例就是当某民居对着路口或巷道交叉处的墙角被认为是“犯冲”时,房屋的主人就会请人在此树立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文字的石块作避邪应对处理。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还具有警示、告诫和行为拒止等象征意义,如松江方塔园中明代砖雕照壁,原是松江府城隍庙山门外的影壁,其上砖雕题材取自民间传说,说是世间原来有一种贪婪无比的怪物,吃遍人间金银财宝,犹贪心不足,妄想连天上的太阳也吞吃,结果蹈东海而亡。以此题材雕刻装饰,其意义在于警戒世人不可贪得无厌。

四、装饰题材的空间意义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装饰题材的作用不仅仅是修饰建筑空间,有时还对空间具有强化、限定、警示和引导作用。装饰可以通过题材内容赋予建筑空间以某种涵义,尤其是当某一装饰题材已经成为社会共同的、约定俗成的概念或被大众赋予某种特定的文化意义时,那么这一装饰题材在建筑中的运用就会给予空间某种新的诠释语义。比如历代帝王陵墓前的甬道空间,由于安放了石羊、石马、石狮、石人、石阙、石柱等具有特殊含义的装饰物,甬道空间就具有特殊仪式的性质,并被限定作为空间序列的辅助过渡功能,进行仪式活动的人一旦进入这一空间,行为将受到仪礼制度的约束,而上述装饰物则以某题材语义警示和引导从事仪式活动者的行为。再如“照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具有某种风水意义的装饰性建筑,它是构成一定空间围合与限定的重要元素,但若照壁中装饰题材不同,照壁的意义就会不一样,像民宅照壁装饰吉祥花卉的题材,则表示居住空间和谐,给来访者以亲和的空间感。若是佛门照壁,则又装饰“佛”或“南无阿弥陀佛”的文字题材,作为规范佛教信众和香客行为的特殊语言,提醒和告诫众生进入佛门净地,不可妄生杂念。

古代建筑中的牌坊或牌楼,常作为村镇、街巷或建筑群入口的装饰性标志,具有强化和限定入口空间的功能,如安徽皖南棠樾等明清古村落村口的“忠、孝、义、节”牌坊群,既是整个村落人口空间的限定标志,更是社会道德模范的精神标杆,它是封建朝廷对整个村落宗族杰出伦理的表彰,是整个宗族的自豪与骄傲。又如,北京故宫天安门前的华表,又名“望君归”,而门内的华表,又名“望君出”,这内外各一对华表寓意深长,表达对身处太和殿高堂的君王以施政警示,前者寄望君王常出皇城巡访体察天下百姓之疾苦;后者则希望君王外出巡察,不要留恋外面的山水美景,及时回归处理国家朝政。

建筑空间的划分,有时也可通过不同的装饰题材加以区隔。苏州拙政园西园部分的“鸳鸯厅”,就是对内梁架构件采用不同的装饰方法、运用不同的装饰题材,将大厅空间分隔成北南“一阴一阳”两个不同的意向空间,北厅梁架以圆作,南厅梁架以扁作,所谓“一雌一雄”,形同鸳鸯;同时也以“鸳鸯”喻意大厅空间的琴瑟和谐之意。

建筑装饰题材有时却被用来表述非常含蓄的图式语言,暗示某一空间的功能或性质,以告知某一特定部分的社会群体(如乡里、宗族等),提供空间性质和功能的可识别性,防止逾越礼制行为的发生,如浙江永嘉县芙蓉古村内部街巷交叉路口地面铺设了不同的装饰图案题材,挖掘了大小不同形状的池塘,构成“七星八斗”的空间识别系统,使不怀好意的侵入者寻找不到退却之路,从而保障村落整体的安全防御。又如江西吉安钓源古村中某宅第,其院落内部各功能房间门窗小木装修用不同的生肖动物和植物作为装饰题材,标示各房间使用者的性质和空间功能,从而避免非家族成员的冒失误入。类似这样的以装饰题材标识和限定建筑空间的事例,在中国民居住宅建筑中比比皆是。

此外,园林中以文字楹联或匾额题字作为装饰题材的目的和功能,一方面是作为对所属建筑性质和特征标识,另一方面更是促使建筑与园林中的景观及其环境产生联系,激发人对空间景境的审美联想,如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中的匾额题字,将亭、池、月、人联系起来,激起人的空间想象力,营造诗情画境般的景观意境,又如拙政园内“与谁同坐轩”之题字,亦为同理。

第7篇:建筑装饰文化范文

人类建筑从穴居、构木为巢到砖木瓦石建筑、钢筋混凝土建筑、钢铁建筑,再发展到今天采用新技术的智能建筑、生态建筑,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也从“防风雨,避寒暑”发展到“凝固的音乐”“艺术之母”“绚丽的图画”“石头的史书”“住人的机器”,再到当今认为的“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是显形文化”,等等。人们对建筑理解的视野变得广阔深邃,建筑创作的哲学观念亦随之升华,并从多视角定位。勃罗德彭特对建筑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它表示建筑必须具备内部空间,其形状、尺度必须满足该建筑的各种活动;第二建筑是特定气候的调节器。他指出建筑的外面(主要是指外墙和屋面)应在封闭空间和外部环境中起到屏障或是过滤作用,特别是对声、光、热的控制;第三建筑是文化的象征。无可置疑的文化象征作用就是在“功能主义”建筑中依然存在。第四建筑是资源的利用者。这种资源包括材料资源、人工资源、技术资源、土地资源等等。建筑的过程就是这多种资源的使用和积累,且每种资源的利用都会增加建筑的价值,新建筑也使所处地段增值。

建筑与文化犹如鱼水相依,是人类的永恒课题。建筑,为人类留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砖瓦木石堆砌得遮风避雨处所;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先进的文化或是根本利益都是与建筑有着血缘的不解关系。建筑演绎出整个人类社会最具鲜活和充满和谐的韵律,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形象地比喻它是时代进步的镜子,经济发展的缩影。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集中表现,也正是建筑的个性和特色构成了城市的生命和灵魂。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一旦没有了旋律,自然是噪音,倘若建筑没有艺术情调和文化韵味,那它就失去了灵性,会因为缺少灵魂而成为钢筋和混凝土支撑的空壳子。总之,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二者息息相关,永无终结。

环境、建筑、文化三者的关系很微妙、很“有机”、很“辩证”。说到底,是环境决定文化,但环境必须通过建筑才能决定文化。相对于文化而言,环境是建筑的载体和母体,已建成的建筑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相对于环境而言,建筑就是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化的主体;相对于建筑而言,环境与文化的结合,能让建筑更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环境、建筑、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特色树”,即“环境之土,文化之根”,有了前两者的营养吸收与供给,“建筑之枝叶”才能繁茂,“城市树”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来的魅力。可见,环境的美之于建筑的美,建筑的魂之于文化的魂。

研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运用,首先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清晰的界定。笔者认为,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

究竟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呢?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积累,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所以以下只是罗列了小部分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还有谐音文化。在当今世界上,文化能一脉相承并始终不曾中断的也只有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对民间美学更情有独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我们都应该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为荣耀。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装饰设计,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虽然各国的审美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发展创新出更加心意的东西,其关键在于如何正式传统,发展今天并创造未来。现代建筑装饰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个时代在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考虑,现代装饰设计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子,必须得与时俱进,跟现实相结合,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中寻求前进的方向。事实上,今天我们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价值,还是两点――技术创新;文化内涵。在很多时候,文化含量还会给设计带来难以估量的附加值。

第8篇:建筑装饰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屋脊 装饰文化 近现代建筑 影响

古籍《南史・王琳传》中提到“所居屋脊无故剥破,出赤蛆数升,落地化为血,蠕动。”屋脊是整个建筑最脆弱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为了很好的保护屋脊,工匠想办法对屋脊进行加固,同时为了不失美感也就有了屋脊装饰。装饰造型构思非常巧妙、想法新奇、形状美观,有着丰富的寓意,堪称中华一绝。从近现代中国建筑中可以找到传统建筑的影子,传统的屋脊装饰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也成为指引我国近现代建筑的重要理念。

一、传统屋脊上的装饰

“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仙人、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而决定。”我国古代建筑屋顶最常见的是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脊上安放走兽,俗称“五脊六兽”。

正脊又叫平脊,汉朝时,“屋顶两坡相交之缝,均用脊覆盖,脊多平直,但亦有两端翘起者。”“吻兽,汉代时称鸱吻。”鸱,是一种神鱼,能够喷水降火,所以把鸱吻放在屋脊上,希望能躲避火灾。从元朝开始,鸱吻逐渐由龙吻代替,在中国神话传说中,龙是雨神,能够下雨灭灾。例如河南洛阳白马寺的龙吻正脊、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的正脊望寿、故宫太和殿的鸱吻等。

垂脊,即建筑上从正脊两端到屋顶四个角的屋脊。垂脊上装饰的垂兽都是为了躲避灾祸,祈求幸福吉祥,同时也象征着一定的等级。仙人走兽只能在一些等级较高的寺庙建筑中才能使用,一般的民居不能逾制,也有一些建筑上会饰以瓦猫、瓦将军等,也可避邪驱鬼镇宅。如上海嘉定文庙和河南洛阳白马寺的垂脊上饰以瓦将军。

二、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

屋顶是中国建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屋顶的装饰主要体现在屋脊装饰上,它所包涵的文化意蕴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

(1)丰厚的民俗文化。有的屋脊上放有一个砖制的瓶子,上边插着三把戟,寓意“平升三级”。 “有许多攒尖屋顶,顶上装饰更是千变万化。一般用宝瓶、葫芦等物,也有的用一只仙鹤的雕刻设其上,以示吉祥。” “葫芦寓意吉祥如意、生产丰收、人丁繁衍。”中国建筑屋脊的装饰部件有很多的文化寓意,利用生动的形象以及谐音,使建筑有了独特的文化寓意。

(2)屋脊装饰文化所表现出的统一性和与和谐性,不仅是建筑物本身相和谐,而且与地域相统一。为了和建筑本身融为一体,工匠使建筑的零部件本身就带有装饰性作用,“从屋脊到屋面,从斜脊到檐部,都强调造型上的和谐,与屋顶造型十分和谐统一。”北方文化比较重视现实社会,垂脊上的走兽、仙人有着朝气蓬勃跃然蓝天的气势。南方文化更多表现的是人的本质力量,所以运用各种想象力,屋脊上的正吻形象比较夸张,有张牙舞爪之态。

(3)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就是等级的严密。屋脊装饰与封建的伦理等级观念息息相关。走兽的安排一般是单数,分三、五、七、九不同的层次。“最高等级目前就属故宫太和殿用了九个走兽,从龙至行什。”对于龙形吻兽,只有皇宫才能用,平民百姓家是不能使用的,在民居正脊的端头会有类似吻兽的构件,甚至连吻都不算。家庭的伦理观念也使正房和偏房的差别明显的表现出来,显示出了父尊子卑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人们崇宗敬祖的心理。

(4)建筑的屋脊装饰物也与当时的宗教形态有关,“南北朝时大兴佛教,印度的摩羯鱼随之传入我国,摩羯鱼在佛经上是雨神的座物,能灭火。”由于在佛教里奇数表示清白,所以在屋脊上装饰的跑兽大多为奇数。除此之外,狮子的形象是在东汉时随佛教传入的,狮子具有的勇猛豪壮、护院等人文特征,都与佛教文化有关。由此可见,宗教意识也对建筑的装饰有很大的影响。

三、对近现代建筑的影响

(1)建筑的历史是历史建筑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一些优秀的建筑师会把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化建筑形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设计者杨廷宝将传统风格融入到现代建筑,特别是对檐部、檐下部的处理,脊的处理等。他说过“用古典、传统的大比例,采用现代的手法是个将传统风格带入现代建筑的好手法”。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对传统屋脊的装饰加以提炼继承,对鸱吻、屋脊线脚等提炼出形态之神韵,并进行简化组合,斜脊端部饰以龙头,檐下飞椽以平行排列,脊面上饰以花纹,既有现代建筑之型,又有传统建筑之美。建筑与文化的和谐性在雨花台的建设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雨花台革命纪念馆建筑群体主峰上的烈士纪念碑碑顶是抽象了的屋顶,似旗似火炬,将我国的传统屋顶屋脊设计与纪念碑要象征的革命寓意相结合。抽象了的屋顶是另一个形式的“简化”,不仅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且更重要的是求得现代感,要与现实环境相和谐、相统一。作为公共建筑,南京雨花台很好的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元素,有明显的中国风。

(2)燕京大学是欧美在华建筑师逐渐关注我国固有的建筑美德而颇有成就的建筑,把中国的传统建筑的韵味渗入到西式建筑中。“它的办公楼是燕京大学早期主体建筑之一,原名‘施德楼’,屹立于教学楼之中,具有魁首之势。”该建筑非常宏伟,由三个部分组成。中间的屋顶是单檐歇山,灰色的筒瓦,九条脊上有十个吻兽,七个小兽。燕京大学的集群建筑错落有致,又有主次之分,建筑与建筑之间还是有等级的差别的,建筑屋脊上兽的数量多少就表明建筑物的规模及重要性,这就是对古代屋脊装饰的继承。

20世纪初,为了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教会大学盛极一时。教会大学兴起前期只是中国古典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简单拼接,受到了很多批评与指责,而燕京大学是在认真考察中国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燕京大学兴建于旧王府遗址,所以整体建筑风格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

中国建筑从原始简陋到华丽屋宇,从山林洞穴到宏伟巨制,最终以明清时期规模庞大的皇宫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束。相对于现在多元化的城市建筑,中国古代朴实和谐的建筑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参考文献:

[1]李延寿.南史・王琳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第9篇:建筑装饰文化范文

【关键词】建筑装饰;深化设计;注意事项;应用

一、深化设计的概念与作用

深化设计是指在业主或设计顾问提供的条件图或原理图的基础上,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对图纸进行细化、补充和完善。深化设计后的图纸满足业主或设计顾问的技术要求,符合相关地域的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并通过审查,图形合一,能直接指导现场施工。建筑装饰深化设计根据不同设计深度可分为三个层面:(1)在方案设计单位完成方案设计的情况下,由施工单位完成施工图设计。(2)已有施工图但不完备,如结点大样只给出所用材料而未给出具体做法等,由施工单位完成补充设计。(3)设计图纸已达施工图要求,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继续施工细化,主要体现在精装施工方面,如建筑装饰材料排版方案,家具工艺设计,水电空调等安装专业末端定位设计等。建筑装饰深化设计作为设计与施工之间的介质,立足于协调配合其他专业,保证本专业施工的可实施,同时保障设计创意的最终实现。深化设计工作强调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并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

二、深化设计目标的确定

建筑装饰工程作为装饰项目的施工界面,是整个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对主体设计单位的施工招标图纸进一步深化,可以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作前瞻式的预见及解决,是使设计方案具备可实施性及施工进度保证的必要条件。(1)通过对施工招标图的继续深化,对具体的构造方式、工艺做法和工序安排进行优化调整,使深化设计后的施工图完全具备可实施性,满足装饰工程精确按图施工的严格要求。(2)通过深化设计对施工招标图中未能表达详尽的工艺性节点、剖面进行优化补充,对工程量清单中未能详尽包括的施工内容进行补漏拾遗,准确调整施工预算。(3)通过深化设计对施工图纸的补充、完善及优化,进一步明确装饰与土建、幕墙等其它专业的施工界面,明确彼此可能交叉施工的内容,为各专业顺利配合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三、深化设计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就建筑装饰深化设计而言,其涉及面较广,具有多层次对装饰设计方案控制与约束的含义:即目标层(满足建设单位所需功能、使用及艺术风格定位及效果要求)、约束层(资金、资源、技术)及基础层(遵守技术标准和法规)。约束层控制涵盖了资金、资源、技术对整个施工内容和操作工艺的重要影响,是深化设计人员的责任性、职业素养和能力,设计经验的综合体现。是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顺利展开和造价控制的最重要的环节。下面以工艺总高度达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深化设计为例,谈谈深化设计的重要性。

1.工期:如果图纸画的详细,在作图中各部分的节点符合施工要求,那么可以减少施工现场的重复劳动,提前材料采购。例如:把每层石膏板的厚度,轻钢龙骨的规格必须按照规定厂家的尺寸进行绘制。龙骨的间隔,预埋件在隔墙内的位置都要准确的表现出来,转角处隔墙的做法必须按照轻钢龙骨施工规范进行绘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对材料数量有准确的把握,为预埋提供方便。直观的将内部结构表现出来。节省了对照立面找基层节点这一环节。现场各部分间的尺寸标的越详细对现场施工的人员来说也越省力,在进行初步核对无误将可以按照图纸算料,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材料计算的时间(省的现场量尺寸)

2.质量:图纸详细可以减少返工,一次成型对现场施工质量有所保证,也能提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返工的活多了将影响工人的施工情绪,毕竟没有人喜欢今天做明天拆的)首先有质量的图纸必须具备基层明确、标注清晰,节点到位这三个条件。要求作图时必须细心,由总体到局部层层分析,认真考虑所碰到的问题以及现场实际的情况。这里提出每位设计师必须亲临现场,对现场有所了解,才能准确的将图纸作用与现场。其次笔者认为设计师在每个工序的开始时都应该到现场配合工人,同工人一起对照图纸确定定位尺寸、收口做法,避免重复劳动。

3.成本:图纸深化的越到位,现场拆除、返工的现象越少(设计和业主修改的例外)要想把深化做到位建议去花些时间去现场复合尺寸,图纸中反应出来的越接近现场,施工进度越快,质量越高。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尺寸标精确的重要性。尺寸的标注是业主最重视的,也是最容易犯错的地方,可谓是由大到小,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轴线与完成面的关系,轴线与轴线的关系必须画清楚,千万不能犯尺寸相加不相等的低级错误,否则会严重影响到后面的工作。这个教训是在我们走了很多弯路后总结出来的。理清主次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尤其对轴线的尺寸要求相当严格。在标注过程中要把自己当成工人,以工人的角度来画图。因为图纸是给工人施工的,而不是让工人去算数学,让工人找迷宫,所以尺寸必须到位准确。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捷径,所需要的是细心、规矩和经验的累积。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境外设计也日益增多,建筑装饰深化设计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与施工单位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应对不同的外部因素,减少其对深化设计进度的影响,这几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经验。随着项目施工的深入推进及深化设计的不断完善,施工中的问题、现场实际尺寸与设计变更都详细地反映于深化设计图纸上。所以,深化设计图纸最终的精确度及完善度完全可以达到工程竣工图的深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