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信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移动网络后评价主要从业务发展目标、网络建设目标和投资效益及造价等三大方面入手,重点评价业务发展、资源格局、投资效益和建设效果是否达到项目预期目标,是否与前评估相吻合。
1.1业务发展目标评价
项目前期,即进行策划、立项和可研阶段,会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对于移动网项目而言,项目实施的最终目标和效果就是带来新增的移动用户和移动业务收入。因此在项目前期阶段,会对项目满足期达到的移动出账用户数、移动业务模型和业务量进行预测,由此来测算项目的相关经济财务指标是否满足要求。在后评价阶段,需对项目满足期达到后的实际业务发展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出账用户数、业务模型和业务量是否达到了项目预期。此维度的评价指标包含如下3项:移动业务出账用户数评价、移动业务模型评价(每出账用户数业务量)、移动业务量(分为语音和数据业务量)评价。
1.2网络建设目标评价
网络建设目标评价主要是从工程建设的过程和效果角度评价建设精准性和一致性、资源利用率、覆盖效果等方面的工程指标。此维度的评价指标包含三大类。a)建设精准性和一致性指标。建设规模评价:包括项目总体建设规模以及分场景建设规模的评价,主要评价工程实际建设的规模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可研、设计等阶段规模的一致性。特别是对分场景建设规模的评价,可从不同场景间规模的变化上,评价最终实施的建设方向与预期目标是否吻合,如乡村站点大幅增加、城区站点大幅减少,则说明项目整体建设方向发生了偏移,未实现项目预期的建设目标。站址偏离评价:主要用来评价站址建设精准性,通过站址建设精准性的评价,论证具体覆盖目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考虑工程实施全过程的持续性变化,此指标评价将分别对比实际竣工建设站址与可研和设计阶段站址分别的偏离度。如发生偏离的站址数量较多,则说明多数覆盖目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b)资源利用率指标。项目建设在带来新增用户和新增业务量的同时,应逐步提高全网的资源利用率。以WCDMA无线网为例,资源利用率指标主要包括无线资源利用率、小区忙时吞吐率、功率利用率、CE利用率、码资源利用率、RNC的软硬件利用率。在后评价阶段,主要评价项目投产运营后的实际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是否达到了项目预测值,以及项目实施前后(可以1年为单位)的无线资源利用率的增长情况。另外,可通过新建站平均利用率与现网站平均利用率的对比分析,以及新建站各场景单站业务量与现网站各场景单站业务量的对比分析,评价新建站的利用率和业务量吸收水平是否达到了全网均值。c)覆盖效果指标。对于非纯容量建设的移动网项目,提升网络覆盖质量是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因此在项目投产运营后,需评价项目的覆盖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在评价指标上,可评价各场景的覆盖率是否达到了项目预期值,以及单个覆盖问题点是否解决。在评价手段上,表征网络覆盖情况的数据主要有路测、CQT测试、投诉及MR数据,各类数据均可对比项目建设前后的效果差异。
1.3投资及造价目标
投资评价是项目后评价的核心内容,直接与投资效益挂钩,最能直观地体现项目的经济效果。移动网投资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以下4类。a)移动网投资增收比指标。移动网投资增收比是反映移动网项目投资收益的主要指标,从总体上体现项目的收益率,投资增收比越高说明项目的收益率越高。b)新建站投资回收期指标。投资回收期指标主要评价项目/基站投资收回成本的能力和时限,间接地体现了项目的偿债能力和收支平衡点。在评价颗粒度上,既可评价单个新建站的投资回收期,又可评价各个场景、各个地(市)的新建站平均投资回收期。通过指标的横向对比,发现低回收期高收益率的场景和地(市),进而调整后续投资方向和重点。c)投资规模评价指标。投资规模评价指标主要通过对比各专业竣工决算投资与可研和设计阶段投资的差异,来评价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投资边界控制情况。d)投资造价评价指标。投资造价指标主要反映项目对投资的利用率,对于移动网络项目,从建设方式上,投资造价指标主要包括自建基站平均造价、租赁基站平均造价、利旧基站平均造价、共享和共建基站平均造价以及新建基站平均综合造价;从专业上,投资造价指标主要包括无线网单站造价、电源单站造价、配套单站造价以及新建基站平均综合造价。投资造价指标主要对比实际造价与项目可研阶段造价的差异,以及与往年工程平均造价的差异,随着建设手段的多样化和集约化,工程造价应逐年降低。
2指标计算方法
2.1业务发展目标评价
此维度3个评价指标(移动出账用户数、业务模型、业务量),通过计算实际值与工程预测值的偏离度进行评价。偏离度=(实际值-预测值)/预测值。假设项目满足期为2014年3月,则上述3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移动出账用户数偏离度=(2014年3月实际出账用户数-可研预测2014年3月出账用户数)/可研预测2014年3月出账用户数。移动业务模型偏离度=(2014年3月月均系统忙时业务量/2014年3月实际出账用户数-可研预测业务模型)/可研预测业务模型,此公式中语音和数据业务需分开计算。移动业务量偏离度=(2014年3月月均系统忙时业务量-可研预测2014年3月业务量)/可研预测2014年3月业务量。
2.2网络建设目标评价
2.2.1建设精准性和一致性指标建设规模偏离度=(竣工验收规模-可研(设计)规模)/可研(设计)规模,此偏离度分总体规模偏离度和分场景规模偏离度分别计算。站址偏离度=竣工站址与可研(设计)站址发生偏离的站址数量/竣工站址总数量,此偏离度分各场景分别计算,判断站址发生偏离的距离,是根据各场景典型站距测算得出的。表1示出的是不同场景偏差距离的测算情况举例。2.2.2资源利用率指标无线资源利用率的相关指标及计算公式为: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全网所有小区1周平均小区忙时无线资源利用率的算术平均值。新建站平均无线资源利用率=新建站所有小区1周平均小区忙时无线资源利用率的算术平均值。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偏离度=(X年Y月实际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可研预测X年Y月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可研预测X年Y月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增长率=[X年Y月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X-1)年Y月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X-1)年Y月全网无线资源利用率。各场景单站业务量的相关指标及计算公式为:现网A场景平均单站业务量=A场景所有现网基站小区的业务量之和/A场景所有现网基站数量。新建站A场景平均单站业务量=A场景所有新建基站小区的业务量之和/A场景所有新建站数量。上述业务量需区分语音和数据业务量单独计算。2.2.3覆盖效果指标从数据提取的客观性和便利性角度考虑,覆盖效果主要通过MR指标进行体现。MR弱覆盖小区比例=第一载波MR弱覆盖小区数/第一载波小区总数。以WCDMA无线网为例,MR弱覆盖小区的定义为RSCP小于-95dBm采样点的数量占总采样点数量的30%以上。各场景MR覆盖率提升值可通过计算项目实施前后的MR弱覆盖小区比例的差值进行计算。同样通过路测、CQT、投诉等数据反映的覆盖问题点,也可通过对比项目实施前后的相关路测、CQT及投诉用户回访等数据来体现覆盖问题点是否已解决。
2.3投资及造价目标
2.3.1移动网投资增收比指标移动网投资增收比=[X年移动网收入-(X-1)年移动网收入]/X年移动网投资。其中移动网收入包含2G和3G业务总收入,移动网投资包含移动核心网、无线网、电源、配套、室内覆盖等所有移动网项目的总投资,移动网投资增收比的计算以年为单位。2.3.2新建站投资回收期指标新建基站投资回收期=新建基站竣工决算投资/新建基站等效年化收入。其中新建基站竣工决算投资需包含无线网、电源和配套等专业的总投资(为便于计算,此处投资成本暂不考虑运维成本)。新建基站等效年化收入=(新建基站日均话务量×每Erl收益+新建基站日均数据流量×每MB收益)×365。每Erl收入和每MB收入来自于每月的财务报表。其中每Erl收入=每分钟收入×60,每分钟收入=财报语音收入/通话总时长(含主被叫)。每MB收入=财报数据收入/上网总流量(含收费流量和免费流量)。A场景新建站平均投资回收期=A场景新建站竣工决算总投资/A场景新建站等效年化总收入。2.3.3投资规模评价指标竣工决算投资偏离度=[竣工决算投资-可研(设计)阶段投资]/可研(设计)阶段投资],分别计算竣工决算投资与可研投资和与设计投资的偏离度,并分专业单独计算。2.3.4投资造价评价指标单站综合造价=竣工决算总投资/新建基站总数量,其中,竣工决算总投资应包含无线网、电源、配套等专业的投资。
2.4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对表征项目实施效果的各个指标及其相关计算方法的分析,可初步构建一套移动通信网络后评价体系,运用此评价体系可定期在移动网项目投产运营后,对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后评价工作,此移动网后评价体系可用图1进行全景化体现。
3移动网络后评价体系应用
此移动网后评价体系是基于效益优先、良性循环的一套评价体系,侧重评价项目投资效益,并能将评价结论有效运用于后续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前评估方法和原则等方面,有助于形成以前评估、后评价互补构成的闭环反馈机制的良性循环的移动通信网络投资建设。下面以某省2013年WCDMA无线网项目后评价为例,列举后评价主要结论及其相关应用。
3.1工程管理和项目设计方面
a)业务发展目标与项目可研预测值偏离较大,实际出账用户数未达到工程预测值,实际业务模型和业务量也与工程预测值差异较大,后期项目业务预测需紧密结合网络实际发展现状,准确预测网络发展趋势,特别是业务模型的预测与网络容量配置息息相关,需符合网络发展实际情况。b)竣工站址与可研站址偏离度较大,后期工程需从规划阶段开始谨慎认真确定新增基站站址位置,并在可研、设计和施工阶段严格执行名单制管理,优化站址变更流程,加强站址变更审批控制,确保工程实施效果。同时需进行站址需求的滚动规划建设,加强站址查勘阶段经纬度采集的精准性,并及时进行站址变更后站址库经纬度的更新。c)现网和新建基站中均存在有一定数量的零话务载扇,需对长期零话务基站(载扇)进行调整或搬迁。对高负荷基站(载扇)需适时在后期工程中进行容量优化或扩容。d)竣工决算投资与可研和设计阶段投资均存在一定幅度的偏离,需在后续项目可研阶段准确估算投资及造价,避免造成过多的投资结余;同时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需通过RRU拉远、室外一体化站、共建共享等多种方式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3.2后续项目规划和投资决策方面
a)对移动网投资增收比较低的地(市)在下一年度规划中适度收紧投资;对移动网投资增收比较高的地(市)在下一年度规划中适度放宽投资,鼓励投资。b)校园/市区/县城/高铁等场景为高收益(回收期较短)场景,需在后续规划中重点投资重点建设。c)乡镇场景投资收益差异较大,需参考各乡镇现有基站年化收入情况,对全省乡镇进行价值分类,高价值乡镇继续完善覆盖,低价值乡镇原则上暂缓建设,仅对市场有明确发展计划和发展目标的乡镇,在经过效益评估等效回收期小于3年的前提下进行建设。d)行政村场景为低收益(回收期较长)场景,后续规划中需谨慎投资。
4结束语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特征
第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最早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出现的,它经历了大概十几年的发展时间,在上世纪九十年展结束。它的技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它的智能化技术很差,业务量较小、没有很好的通信技术、安全性不高、运行起来很慢而且没有设定加密的功能。在这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主要采用的是模拟传输技术,所以传输的效果很差,而且在传输中会被其他因素影响,抗干扰力很差。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高,生活也不丰富。所以,只有一少部分人能够使用这种移动通信设备,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因此,人们并没有十分关注这种通信技术的发展。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特征
第二代的移动通信系统即2G技术,最开始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现的,这种技术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弥补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并且扩展相应的功能。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内容是网络应用逻辑更强,采用立即计费的方式,支持最佳路由,00/1800双频段,话语编解码等是完全兼容的而且速率更强,频率结构使用的是更高的加密技术,并且在这一代的通信技术中还应用了智能天线技术和双频段技术等。这样就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使业务数量持续的增长。移动通信技术所存在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使GSM功能不断地得到改善和增强,具备了初步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虽然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较好的完善,但是2G的移动通信系统,随着用户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也己经适应不了,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式,频率资源也占有率也接近于枯竭,移动通信的语音质量,也不能达到用户所要求的高质量的标准,对于数据通信速率太低,这个2G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主要是在话音和数据通信速率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改进,通信码率能够达到384kb/s,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3G,是现阶段正在全力开发的移动通信的系统,这一代移动通信的系统,已经具备了最基本智能特征,应用了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多媒体数据通信和话音支持的技术,能够提供跟前两代产品相比,所不能提供的多种宽带信息业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具备慢速图像、高速数据、电视图像等功能。传输速率也比前两代,移动通信技术有高质量的提高,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移动通信速率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移动通信速率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为5MHz左右。但是,就目前的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通信标准总共有三大类CDMA2000、WCDMA、TD-SCDMA,共同组成3G移动通信IMT2000的体系,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这就意味着从根本上来说,当前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并不是真正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系统。再进一步地说,目前的3G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还相当地低,并没有充分地利用频谱资源,达到普及和推广3G移动通信的业务,留下了很大的发展智能移动通信技术的空间。根据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的需要,和3G移动通信所存在的一些欠缺,目前国际上有不少国家,已经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就是我们将要面对的4G移动通信智能系统,这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从根本上弥补前三代移动通信所存在的不足,成为移动通信系统又一个闪光的亮点,在不断地研究和发展中,让更多的用户认识和接受。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1.1技术上的威胁导致的网络突发风险
技术上的威胁主要是指移动通信设备自身所带软件或是硬件出现故障、系统本身的设计存在缺陷或是软件存在Bug以及在节假日期间引起的话务冲击等等现象。技术威胁除了上述几种之外也有可能是来自外部连接设备对用户移动通信设备的恶意攻击,比如SP设备。这种现象会导致无法对用户设备的接入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也不容易对终端内容进行控制。
1.2因环境威胁引发的网络突发风险
移动通信设备在长期使用之后较为容易受到静电、断电、电磁、温度之类的干扰,这就可能会导致通讯线路发生故障。而一些自然灾害,比如说像鼠蚁虫害、洪涝灾害、火灾、台风地震等等也会引发网络的突发风险。
2识别风险
识别风险主要是指,通过对网络业务热点区域的快速定位来提出有效性强的防护措施。比如可以对全网都出现异常的小区进行监控,利用网络指标对突发风险进行快速的定位。这是识别风险的基础功能。如果想要对突发风险进行快速的识别,则需要制定详细的分组指标,并根据自我经验构建出一个分组指标库。比如可以在高速路、机场或者是市区内制定典型的小区浮标定位。然后对其进行定点的网络监测,以此来查找出突发风险和网络故障的原因以及位置。定期的对移动通信设备的使用质量进行检查,并通过气象部门告知异常天气预测的情况来对移动通信线路设备进行必要的防护。同时也要与交通部门取得联系,及时的获得各个交通路段拥堵情况的预测信息,并据此对网络进行及时的调整。对于人为方面的威胁,则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定期考核的方式进行规避。
3对突发风险的管理
3.1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对网络中的存在风险进行定量的分析,对风险的影响范围以及时间。影响的用户群进行预测。为了对各个风险的影响情况作出更加准确的定位,可以设置一个颜色警报。比如说红色代表很强的风险、黄色代表略强的风险、橙色代表中度风险、白色代表轻微风险而蓝色则可以设定为正常。
3.2信息传送
如果经预测所得的风险程度仅属于白色预警,那么对其只需做好记录,并进行适度的处理即可;如果所得的风险指数已达橙色预警,那么在做好备案工作的同时也要对该风险进行及时的处理。如果预测得到的风险上升到了黄色预警,则在进行备案以及风险的处理之后,还要将风险的发生情况以及处理情况及时的上报给上级部门,如果预警信号达到了红色,就要立即组建的风险管理应急性小组,及时研讨出科学的处理方法。
4对突发风险的处理方式
4.1应急方式
在移动通信网络出现突发风险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的开启话务,对存在突发风险的区域进行及时的话务切换。在对网络通信进行紧急避险的同时也要利用资源调度的方式对风险区域内的小区进行PS/CS时隙配置,调度射频阀和载波池。如果突发风险在黄色以上或者是已经达到红色的状况下,那么则需要启动应急通信车。在对网络的工程参数调整方面,可以对天线方位角进行临时调整,在必要情况下可进行紧急扩容处理。
4.2避险方式
为了避免移动通信网络突发各类风险,一定要建立一个风险资料库,并对资料库中的内容进行及时调整、更新。与此同时,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完善网络的亢余度。在学校以及比较拥挤的机场,可以开启半速率的载频。准备话务调度硬件的同时,也要积极准备好射频阀和资源池,并将紧急调度的一切硬件设施预备齐全。如果网络基站处于长期拥塞的状态,那么则要对工程的执行力度进行加强处理。政府部门开设文体活动的时候,可能会因此暂时性的话务高峰。这个时候可以利用资源配置准备出更多的亢余,来减弱话务高峰。
5总结
1.2信息处理层
具体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①管理控制:进行配置管理、用户管理、统计管理及日志管理;②消息的存储转发:存储和转发所有信息实体,进而实现系统对信息的管理,一定情况下还可以为用户及移动数据业务运营商提供计费依据。③信息内容过滤:屏蔽扰乱社会稳定及造成不良影响的非法信息体。
1.2用户接口层
用户接口层指面对不同接入用户实施分发处理,一般企业用户、行业用户及ISP/ICP会组成用户接口层主要面对的接入用户。在社会化分工细化的前提下,任何一套系统都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说明用户的需求跟随科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增加和改变,逐渐朝着多样性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地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结合用户普遍需求,设计出与用户需求相符的手机软件。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不同用户及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如ICP/ISP接入和分发:将CP/ISP以内嵌插件的方式接入网页中,保证可以服用于多个个体用户。企业用户接入和开发:为企业用户提供客户端软件可采用C/S结构,便于实现接入。
1.3业务接入层
业务接入层主要负责连接电信运营商的系统,其中扩展性是接入层主要考虑的。目前,国际标准协议SMPP会扩展出CMPP、SGIP协议,核心系统面针对不同业务都有接口且接入性较好,所以,核心系统内部协议标准需相对高级且成熟。例如CMPP协议处理:它可连接系统和移动短消息网管,CMPP协议和SSTP协议也可以通过此软件进行转换,SGIP协议管理:它可将联通短消息网关与系统连接至一起,并转换SGIP和SSTP之间的协议。
二、移动办公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2.1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移动办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针对企业管理效率更是起着一个提高作用。因此,企业理所当然可以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移动办公提高管理效率。当前,新时代企业管理的有力武器就是移动办公,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开展办公,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管理的主体,监控企业内部应充分利用时间来有效实施相应的管理方案,但有时也会因业务问题需外出应酬,不能时刻掌握企业的动态,移动办公的出现恰好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解决上述问题,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尤其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离开办公室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办公桌旁的时间,如果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容易造成“办公休克”现象,移动办公具有针对性的特质实现了随身携带的信息化,在基于相关业务开发支持和移动终端的软件植入的前提下,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浏览相关文件并将自己的处理意见反馈至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上,加快流程审批,消除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断裂的节点,进而完善办公自动化职能。此外,移动办公还可协调好员工与企业管理政策之间的矛盾,员工可以通过移动办公平台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办公时间和办公场所,使员工可以快速且高效的进入工作状态,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员工工作效率的保证从另一角度分析也等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2.2移动办公市场潜力大,有利于推动企业信息化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在2006年对亚太地区的10个国家针对移动办公做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在移动办公方面投资预计至2011年将会达到250亿美元,相对于以往有了较大的增长。还有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企业将手机变成办公中的一部分,国内话费和国际话费都会节省,可以将节省下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其他发展领域,进而扩大企业资本。目前,移动电子邮件是手机办公方面比较成功的软件,使用用户已经达至1000万左右,但全球拥有的移动电子邮箱就有2亿左右,具有十分大的应用潜力。各种移动办公应用在我国的发展逐渐呈上升趋势,例如零售行业,国内已经针对其是出现了相应的应用终端,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台实现零售管理和数据采集,进一步提高销售效率。移动办公在政府机关中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如北京出现了“城管通”,指移动执法系统,是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网作为信息交换手段的城管移动执法产品。如它可提供无线现场巡视、现场定位、现场业务处理功能,支持城管业务案件查询、公文查询及公共信息查询等,还能将移动终端数据与后台数据库数据同步等,此软件的应用标志着城管等行政部门也开始走向信息化建设,办公系统的移动化,推动了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结语
1.1SMS移动信息服务模式
所谓SMS移动服务模式,可以简称为短信服务模式,主要是基于手机传统的短信功能,来实现向读者提供图书馆信息服务,所实现的信息服务功能主要是移动查询图书信息、图书预约、图书续借及图书催还等。由于该种服务模式比较容易在图书馆原有管理服务平台上实现,因此是国内高校应用最多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
1.2WAP移动信息服务模式
2006年6月,我国高校图书馆第一家手机图书馆在湖南理工学院开通,其主要是基于手机的WAP服务,高校图书馆通过建立单独的WAP服务站,利用手机的WAP功能向师生提供移动信息服务。WAP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可以实现以下图书馆功能,如图书的查询、预约和续借、馆藏图书排行、新书查询、可以收藏检索图书的“我的图书馆”、图书到期提醒、催还图书等功能。该种服务模式基本实现了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的在线操作。
1.3电子图书借阅服务模式
所谓电子图书借阅服务模式,主要是指高校图书馆在现有信息化水平条件下,借助于市场上流行的电子阅读软件、设备,向学生提供“电子图书借阅服务”。但前提条件是,需要高校图书馆事先将纸质图书转换或者制成数字、电子格式,并预先存入到数字图书馆数据库中。高校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数据库中查找、借阅所需图书。同高校图书馆的纸质书外借相似,电子书借阅也是有一定期限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抓紧时间阅读、学习,而不是“只借不看”。
1.4移动参考咨询服务模式
移动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是一种较新的服务模式,其主要基于现代化的社交媒体、电子设备实现。完成图书借阅的图书管理员和师生双方是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微博、微信、QQ、Twitter、Facebook等即时通讯社交网络软件进行交流与服务的。
2基于移动信息服务的高校图书管理措施与建议
2.1提升资源质量,积极拓展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从以上我国高校图书馆所采用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就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移动服务内容、形式还较为单一,多数高校的移动信息服务只是单向的给予师生短信提醒、信息公告,或者在线获得馆藏信息、进行目录搜索等服务,还不能满足师生的深层次需要。要想满足师生的深层次需要,除了要打通技术上的瓶颈外,最重要的是还需提升图书资源质量。不论何时,好的资源质量都是好的服务的基础。另外,有必要积极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向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如增加数据库交互检索功能、语音导引服务功能、音频讲座服务内容及移动阅读服务内容等。时机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向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2.2注重多方合作,联合向师生提供移动信息服务
就高校图书馆向师生提供移动信息服务而言,短期内高校图书馆还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但是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向社会开放,读书类型、需求也变得多种多样,这时仅凭高校图书馆一家满足社会所有读者的需求就十分因难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所购买的网络期刊、数据库等基本还没有推出移动版,还不能完全支持馆藏图书的在线、移动阅读,归其原因在于缺乏技术支持。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考虑与数据库出版商、期刊出版机构、相关信息技术公司等进行联合合作,共同开发与推广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相信依托高校图书馆这一巨大、海量的信息资源库,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出版商、期刊出版机构及相应信息技术公司等,在移动信息服务这一新兴领域必将大有作为。
2.3关注现代技术发展,强化高校移动图书馆建设
[摘要]本文从会计准则角度论述了我国对少数股东权益所作规定的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对保护少数股东合法权益方面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少数股东权益会计准则母公司理论经济主体理论
一、新旧会计准则下少数股东权益的区别
从财务概念上看,少数股东权益,指的是子公司股东权益中不属于并表母公司的部分。新旧会计准则对少数股东权益的性质在定性上完全不同。旧会计准则把少数股东权益当成一项负债,而新会计准则把少数股东权益列为一项所有者权益。业务操作上具体区别表现如下:
1.对于少数股东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方式,新旧会计准则分别做了不同的规定。旧会计准则规定: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各项目中不属于并表母公司拥有的数额,应当作为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类项目之前,单列一类,以总额反映,公司总资产的计算公式为:总资产=负债+股东(指母公司)权益+少数股东权益。新准则规定: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并表母公司的份额,应当作为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类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列示,总资产的计算公式变为: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含并表母公司权益和少数股东权益)。
2.在合并的利润表中,对少数股东损益的处理不同。旧会计准则规定将少数股东权益从合并净损益中扣除,在合并损益表中的“净利润”之前单列一项“少数股东损益”,而新准则规定在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列示,此项变化不只是报表格式的变化,与少数股东权益一样也是内涵的变化。
3.新旧会计准则对会计报表合并基础的指导理论不同。旧会计准则以“母公司理论”为合并报表基础,该理论认为:合并报表按大股东的利益来编制,合并报表是母公司报表的延伸或扩展,认为合并报表的使用者主要是母公司的股东或债权人,因此合并的基础是从母公司的角度出发的。新准则则以“经济主体理论”为合并基础,该理论认为应对合并主体的所有股东一视同仁,合并报表应反映所有股东的利益。
二、关于少数股东权益性质的探讨
新会计准则实施前,资产负债表中将少数股东权益列示于所有者权益之前的做法,带来了少数股东权益是负债还是权益的问题。事实上,少数股东权益本来就不应被视为负债,因为负债就意味着要在一定的期限内偿还本金,而少数股东权益并不具有这一特征。从合并的观点看,少数股东是企业集团所有者殊的群体,他们的所有权限仅限于他们所投资的公司,即只能分享子公司分派的股利,而当子公司清算解散时,他们也只能分享子公司债权人的权利得到满足以后的剩余财产(在有优先股的情况下其受偿顺序还要后于优先股)。在实务中,若子公司存在优先股并且该优先股未被母公司所持有时,则可以将该优先股权与普通股中的少数股权合并列为少数股东权益,也即根据少数股东是否享有优先权,把少数股东权益划分为优先股少数股东权益和普通股少数股东权益,无论是优先股的少数股东还是普通股的少数股东,在公司清算解散时的清偿顺序都是后于债权人的,因此,总的来说,少数股权益在本质上并非负债,而是所有者权益。新会计准则将其“移位”到所有者权益项下,就是对少数股东权益的正名,也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的需要。三、新会计准则采用“经济主体理论”为合并会计报表基础的意义
1.经济主体观下采用完全合并法,与“控制”的经济实质相符。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不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意味着母公司有权决定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分配政策,有权支配子公司的全部资产而不仅仅是所拥有的那部分资产。因此,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就是要反映合并主体所控制的所有资源,即母公司的整体价值和被并子公司的整体价值。子公司的整体价值不仅包括子公司净资产的全部账面价值,还包括子公司资产、负债升(贬)值的全部,以及全部的合并商誉。而在母公司观下,对被并非全资子公司的净资产升(贬)值,以及合并商誉按持股比例予以合并,违背了“控制”的经济实质。因为母公司持股比例以外的那部分子公司净资产升(贬)值以及合并商誉也是母公司可以控制和使用的,也应予以合并。再者,子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其全部资产、负债与资产的组合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将其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人为地分为合并部分与非合并部分,则所形成的会计信息的令人难解。
2.新会计准则比旧准则更能体现了对少数股东权益的保护。旧会计准则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只是按持股比反映了部分少数股东权益,还有部分少数股东权益没有在合并报表中反映,明显忽视了这部分少数股东权益,形成了账外权益,不利于保护这部分股东权益。而新会计准则在企业与其非全资子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中,将非全资子公司少数股东权益作为合并所有者权益并以公允价值全额列示,更能体现了对少数股东权益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初一:少数股东权益“移位”意在接轨国际.上海证券报,2007
[2]赵迪存:保护少数股东权益[N].财经时报,2000
[3]田东红:新会计准则增厚九成公司股东权益.上海证券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