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第1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一、设置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避免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应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乌鸦喝水》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认识水平有限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趣味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文学习之前,教师为学生展示乌鸦图片,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形式的乌鸦视频,让学生对乌鸦进行描述,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乌鸦宽宽的嘴壳。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对乌鸦进行总结,教师说道:“乌鸦的外形不是特别漂亮,但是乌鸦十分聪明。”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问道:“为什么乌鸦是聪明的?”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课件,第一页上只有四个字“乌鸦喝水”,并且教师将“喝”字?O置为不同的颜色并扩大其字号,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带领学生大声朗读“乌鸦喝水”这四个字,着重观察学生“喝”字的发音。在这样的情景导入中,教师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有效地避免了直接讲授书本知识的单一感,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尤其当教师一味讲解书本知识时,学生会由于内容的枯燥而出现跑神等状况,严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注重情景教学,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景,并且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养成研究学习的习惯。例如,在《秋天的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充分领会秋天的意境,教师为学生播放秋雨的Flash动画,并辅以课文朗诵的音频,为学生营造秋雨绵绵的意境,学生被声音与动画带入到秋景之中,很多同学参考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仿佛自己置身于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小雨和瑟瑟秋风之中。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在朗读过程中标记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并总结一下这些颜色对应什么事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朗读,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提出:这些颜色可以用什么词概括表达?很多学生纷纷发言: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等。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第二段,并注重本段中的动词,探讨其特点。在恰当的情景中,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开展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2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 创造力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小学教学应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呢?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因此,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从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入手,阐述了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策略。

一、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就应首先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其次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四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将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例如上《看月食》一课,我通过创设情景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设计月食这一动画课件时,有意识地把月亮变化过程集中化、明晰化,使情景既富有科学性,也具有启发性,设置“大玉盘”、“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像面锣”等典型形状。又通过创设太阳、地球、月亮在太空运行的宏观景象,不仅让学生理解月食的成因,还从中激发其探索宇宙奥秘的浓厚兴趣。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上《乌鸦喝水》一课,我找准切入点,让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我用“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丢进瓶子里,让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又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水?”让每个学生把想法都写在卡片上,避免了只有少数优生得到训练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办法可多了:有的可以设想把瓶子倾斜,用两块石头架住就可以喝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找一根麦管就能吸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把棉纱条或布条的一端放入水里,另一端搭在瓶口也能喝到水……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续编故事,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如我让学生续编《狐狸和乌鸦》,学生通过想象就编出了不同的故事。有个学生以《乌鸦又上当了》为题改编故事――这次狐狸知道乌鸦不会再听他的花言巧语,就想了一个说乌鸦坏话的办法,激起乌鸦的怒火,乌鸦破口大骂,结果他嘴里的肉掉下来又被狐狸叨走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清楚看到学生创造的火花。作为教师,对于这样的智慧我们必须给予表扬和肯定,并且通过多开展这样的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语文教师要在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中培养创造力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对语言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2、善摘取书中精彩之笔,为已所用。3、经常看书读报,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4、要勤于观察,善于动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以后,再要求学生自学《邮票齿孔的故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进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语文教师耍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例如韧性,这是创造能力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任何进取创造的必备素质。语文教学有着韧性培养的最佳素材,为了发明的成功,爱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坚持不懈;为了求真,布鲁诺锲而不舍地求证;为了求学,宋濂迎难而上,苦学终成。我们解析这些范例,在训练学生阅读的同时,应不断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韧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勇敢地迎战挫折,拼搏进取,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才会有可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参考文献:

第3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一、定位学情,摸清“认知点”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应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实现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理念。”在备课时,教师就应该认真分析学情。摸透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有的教师在课前也布置学生预习、搜集资料以及其他有关准备活动,可是并不是在“备学生”,与老师的“备课”完全分离,学生被动地完成任务。这样的备课,教师无法认清学生的“认知点”,若教师能让学生也参与备课,则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还能知晓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为课堂的有效学习埋下伏笔。

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我让学生参与备课,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让六位同学分段轮流朗读课文,再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由发表看法,从中获得了不少有益的备课信息。比如:在朗读时,学生热衷于齐读和分角色表演读,翘舌音常读不准。在提问时,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是“铁罐跑到哪儿去呢?为什么陶罐不会碎呢?为什么古代的东西有价值?”学生的基本看法是:1.铁罐太骄傲了;2.陶罐总是被欺负,很可怜;3.陶罐很有价值,我也想有个陶罐。以上想法启发我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学生们兴致浓厚,观赏老师准备的图片,品味教材的对话,交流感想时,能够用“价值连城”、“稀世珍宝”等语语表述“价值”,课堂充溢着思想的碰撞,对于“你同情陶罐还是同情铁罐”的问题,大家有了多元感悟,纷纷发表看法,洋溢着旺盛的活力。

二、自主择学,认准“开放点”

课堂的开放程度,决定着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程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建设主体。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力,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汇聚其主动发展的能量,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同时,教师应立足学情把握好开放的程度,也就是认准“开放点”,从而做到“开而有度、放而有序”,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和形式,让他们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自主搜集、筛选信息和思索答案。这样,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就高,教师则能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顺势引导。

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我鼓励学生在课前对鸡、鸭、狗、马四种小动物进行多角度观察,细致了解它们不同的生理、生活特点。放手让学生灵活选择了解方式,比如上网查阅信息、看故事书、画简笔画等。通过自己感兴趣的观察了解方式,学生大多有了自己的观点,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就能够大胆、富有个性。教学时,我以“自主择学”为突破口,还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学习课文。学生可以边读课文边画画,可以在读完课文后与同桌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自主”的阳光,在非强制性的学习氛围中张扬和发展了个性,回答、探索问题时思维敏捷活跃,说得头头是道,涌动着自主发展的活力。

三、营造和谐,构筑“精彩点”

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是保障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发展的重要手段,还是优化课堂教学是重要条件,是课堂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心理学研究理论表明:学生对课堂环境中的刺激能够同化和顺应,其认知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教师除了应立足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让学生通过交流体验去发现、感悟文本的语言外,还应努力构筑课堂“精彩点”,把快乐、和谐地阳光洒向每一棵树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自信与快乐,让他们追求成功、体验成功,在探索的过程中互助互爱。在自主、合作和探究过程中自由表达见解,使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积淀超越自我、努力成材的信念。

第4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教学目标的综合设计

(一)“三维”目标的综合。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产生于知识的发生与能力的形成过程当中的,既不能机械地分开,也不能去分步实现,比如先去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然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最后再去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在《乌鸦喝水》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实现这一自然段的三维目标时可以以实验为手段,把这些教学目标揉合在一个教学环节中。实验前出示瓶子,让学生观察水的位置,用笔做好记号。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再提出思考:乌鸦放石子时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办的?结果怎样?接着请一位学生上台实验。这位同学抓起一把石子,怎么也放不进,又拿了一颗石子,因为石子大了些,也放不进。遇到这些困难,这位同学动脑筋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个又一个”、“渐渐”的意思。同时我用感染性的语言来描述:“瞧,乌鸦不怕困难,肯动脑筋,他做事多有耐心啊!”学生很快明白了寓意,也对乌鸦说了许多赞美的话,情不自禁地为乌鸦鼓掌。在此基础上,不用老师指导,学生就有声有色地把课文朗读到位了。

(二)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结合。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就是预设目标,这种目标是极其重要的。但如果所有的教学活动及其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都是预设的,这就漠视了学生生命体的主动性、丰富性、整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发展。生成性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前没有预设的、是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生成的目标。虽然在基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中,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活动总能毫不费力地沿着教学活动的预设程序进行,但在基于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却总是在突破着活动的预设,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正是这类活动适度而有序的不断生成,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教师要记教案,但上课时教师就不能背教案,而应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二、教学内容的综合设计

(一)学科内部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放,少一些条条框框,给学生自由度,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

(三)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书本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特征,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方式的综合设计

(一)教学方式的整体考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学生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语文课程传统教育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转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重点转变。一是要体现自主性学生要成为自主参与的能动主体,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是体现在学生这一主体上的,没有学生参与或者学生参与得不充分,语文综合性教育就无法开展或者说是不完美的。二是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不是只让一些相对较优秀的学生多发言,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动手”,使教学成为整体智慧的交融、碰撞和升华。三是要体现探究性,要强调学生不能被动地等待知识的传递或都说是知识的获取,而是通过自身主动与外界的接触、沟通、了解、感受、体验形成构建自己的“知识”,从而获得自身合理的认知结构,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一)要从重“选拔”转为重“发展”。由于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考查、考核等手段,以成绩论优劣,从学生中选拔所谓“尖子生”,评价已成为事实上的“选拔”,学习好就是样样好,以偏盖全。而语文新课程里评价则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

(二)要从重“结果”转为重“过程”。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又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像语文档案袋之类的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要从重“教师评”转为重“大家评”。传统的评价有一个较明显的欠缺,即把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排斥在评价体系之外,仅作为“旁观者”或“局外人”,具体评价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而新的评价理念则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同时,增强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杨再隋等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

[2]唐文英主编《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与实践》

第5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小学基础教育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同时也对小学科学教学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科学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科学学科知识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并具有极强的科学性,给小学科学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其实际教学内容学生可能无法理解透彻。对此,为了解决小学科学教学困境,教师要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而实现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坚持先做后教原则,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单一化先教后做的教学模式,实行先做后教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利用课堂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理解,深化对科学教学内容主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发现问题能力,进而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中,教师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把这些固体放到水槽中,引导学生将苹果、铅笔、黄豆、海绵、石块、玻璃球、瓶盖、泡沫、土豆、鸡蛋、抹布等固体分别放入水里,让学生仔细观察固定状态,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使得学生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进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在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后,教师要对其固定沉浮现象进行讲解,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将传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多媒体教学方式

多媒体作为小学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教学方式,集声音、图片、视频等功能为一体,活化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出学生对小学科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与教学水平。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并播放诗歌“当我走进树林,眼前一片勃勃生机,无声的树木在生长,美丽的鸟儿在歌唱。当我走进池塘,眼前一片粼粼波光,快乐的鱼儿在跳跃,青青的水草在舞蹈……”提出“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一起去寻找这些有生命的物体吧!”引出教学主题内容。

(二)微课教学方式

微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主,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再一次整理与规划,精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实现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优势和特点,创新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在原本的教材知识结构中进行延伸和拓展,丰富学生科学知识范围,实现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课前根据科学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制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微课视频,视频时间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遵循务实高效原则,对微课视频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是本节课核心科学概念,教师先出示鼓、钢尺、皮筋,提出“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引导W生进行思考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提出“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大量的动手实验后,总结声音产生原理。教师引导学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三、采用动态教学方式,营造有利的教学氛围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采用动态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小学科学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导入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提出“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引出教学主题。

第6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实现“兴趣领先、快乐第一”这一教学目标呢?本文结合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的经验,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而学习亦是如此。孔子曾经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由此可见,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依靠兴趣去学习这个现象尤其显著。

比如,教学《菜园里》时,一开始就向学生出示有关“茄子、辣椒、黄瓜、南瓜、白菜”等蔬菜名称的谜语让学生猜,使学生很快就投入到了动脑动口、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之中。此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运用录音、录像、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同时也可以运用猜谜语、讲故事、贴挂图、展实物等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土办法。归根结底,老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只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所使用的手段先进或落后,都是好方法。

二、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地说明了“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三、认真引领孩子去读书

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四、让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结合《外面的世界》一课,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五、让孩子间相互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但必须注意合作的方式,我认为以下三种方式很有效果:

1、让学生互相交流。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我是这样改变过去传统做法的: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交流自己的意见,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就连平时不爱开口的学生也变得活跃起来。

2、让学生养成集体意识。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养成集体意识习惯,不要让某个人的意见代替小组意见。合作学习的成果是群策群力的结果,这样学生的思维便得以活跃,既克服了自身的不足,也让学生重新树立了信心。

第7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向前走 尝试性家庭作业 有效性

一、对尝试性家庭作业的认识及其实施的必要性

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生新知学习唯一最重要的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如今的学生接受新知的途径和能力都与以前大不相同,那么教师该怎样拨开已知的锚桩起航呢?是漠视其学生的已知,由点到面逻辑的进行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还是放开空间,各自调整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走向新知学习?我认为应该选择后者,所以教师已经不能仅凭先前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了。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尝试性家庭作业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尝试性家庭作业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设计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态度与知识水平,因此在尝试性家庭作业中可能会产生各种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而这些问题的体验、感悟都在无形之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宝贵的生成资源。学生通过尝试性家庭作业,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如果把学习活动起点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就会感到亲切、自信,从而产生认知的冲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的建构知识。自己独立探求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体验、以及受到老师表扬和同学们的关注赞赏,都会产生一种数不出的愉悦感,这种体验会促使他更加努力的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尝试性家庭作业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为新知教学做好知识和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角的大小”前,我设置了这么一道尝试性家庭练习。

如图,A、B两个足球运动员要把球踢进对方球门,这时球在B运动员脚下,他为什么不射门,却把球传给A?为什么在足球解说中会经常听到”下底传中“的战术?

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学生积极动脑发现要是由B射门,角度太小,容易被对方守门员封堵;把球传给A,由A射门,角度要大的多,不易被封堵,球容易进。这样的重大发现与生活经验,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基础。

2.利于课堂分层教学

原来一刀切的教学设计不是弃大部分后进生于不顾,就是让部分数学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而通过尝试性家庭作业了解学生的不同水平,课堂上循序渐进,尽量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在教学中实行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的方式,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前,我设计了如下尝试性家庭作业。

1)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

2) 计算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3) 选择题:平行四边形中有空白和阴影两部

分,这两部分的关系是( )

A.空白>阴影 B.阴影>空白

C.阴影=空白 D.没有数据不能确定

设置这三道题的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试图了解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质理解。

然后对我班51名同学作业反馈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题号 答对人数 备注

1 19 其中有用文字表示的,也有用字母表示的。

2 13 13人均来自上面的19人,2人算式为 ,11人算式为 ,;错误情况大部分为忘了 。

3 1 同样分析了这19人,只有1人选C,13人选择D,其他同学凭直觉选了A或者B.

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知道三角形计算公式的占全班人数的 ,部分学生还能用字母来表示;(2)对比1,2题的结果,在知道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学生中,理解公式要点(底与高相对应)并能够正确计算的同学只有12人,占了全班的 ,但是存在明显的层次,只有2人注意到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能选择合适的底与高即 进行计算;(3)题3只有一名同学答对了,说明同学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质理解非常匮乏,所以上课让学生主动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助于化解教学难点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固有的抽象性等因素,在教学中容易产生难点,而大部分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巧妙设计尝试性家庭作业,可以启迪学生的思路,使其成为攻克难点的台阶,引领学生顺着台阶,一步步迈向成功。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前,我设置了如下这么一道尝试性家庭作业。

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吗?哪个大?为什么?

(题目) (学生答案)

作业结果显示:有38人只能靠猜测来判断长方形面积大或者平行四边形面积大,有13人能做出上图,说明阴影部分的面积即为长方形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多的部分。这13位同学很好的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想,在新课学习中尤为重要,为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启迪思维,提供经验基础。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这种作业可以看作预习性作业,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初步掌握学习内容,完成一定的练习,这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培养钻研精神。

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前,我设置了如下尝试性家庭作业。

知识点一:理解体积的含义

(1)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说说乌鸦怎么喝到水的?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2)请阅读书本P38-P39,你能说说什么是体积?你能举例吗?

(3)你对“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句话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

知识点二:体积单位的认识

(1)长方体和正方体哪个体积大?先猜测一下,再想办法验证一下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我是这样做的:____________

(2)回顾与启发

比较物体长度大小的单位有哪些?

比较物体面积单位的大小有哪些?

猜测: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单位可能有哪些?

(3)课本对“1立方厘米”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找出生活中近似1立方厘米的物体,并带来给同学们砍一看,1立方分米呢?1立方米呢?

结合家庭作业结果反馈知道:

(1)理解体积的含义,对于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都清楚,而且能分析说因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将水往上挤。而对于体积概念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只局限于身边的事物,例如桌子、杯子,甚至只是一些小的物品。80%的学生能够结合身边的物品谈对体积的理解,回答对“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句话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有10%的学生提问“物体”指的是?40%的同学提问“所占空间”指什么?而在解答学生疑惑时98%的学生不理解“物体”所概括的范畴。这里的物体指的是“气态、液态、固态的”的所有物体。“占空间”只有30%的学生会用实物进行说明。

(2)“体积单位”的回顾与建立,90%的学生能够顺利回顾旧知,在旧知的类比迁移中大胆的猜测出体积单位。对于体积单位的建立,只有10%的学生理解不能用正方形来密铺正方体的原因。

(3)对于体积单位,45%的学生能够猜测出1 立方厘米可能就是棱长1 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但对于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物体的表象,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它们的空间大小,就更无从说起了。

针对学生的疑惑于是课堂上对于“物体”的认识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①纸它占体积吗?为什么?你能证明吗?②空气占体积吗?然后教师用袋子实验,装满空气的袋子的变化,感受空气也占体积.③那水呢?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了解了自然界存在的三态都算物体。

比较大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要把它分割成体积相同的小正方体,从而引出体积单位,这一思路,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堂上让学生回顾了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是把它分割成相同的小正方形分割,从而引入面积单位。

通过尝试性家庭作业,让学生预习找到了方向,同时沟通了学生新知与原有知识的桥梁,真实的反应学生的知识难点,便于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突破教学难点。

尝试性家庭作业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原始材料,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让尝试性家庭作业成为教师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和有效实施教学的抓手,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林心明.浅析数学教师的认知偏差及克服[J].中国教育学刊. 1991(05).

第8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梁柳燕

    探究性学习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认知方式。它是让学生在探索、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内容和结构。进行独特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在行动中尝试性地探究化解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并在尝试中不断修正自己已有的假设直至最后得到确认,从而实现创造性地学习。因此,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就突出地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和研究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如何把语文课堂变为语文探究性活动的课堂,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发展?对此,笔者做了初步尝试,体会如下。

    案例:《菜园里》教学片段。

    [情境设计:教室里,学生每8人围成一个小组,教室四周摆设着许多蔬菜,有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卷心菜、西红柿等。

    [上课了,我愉快地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把大家带到这个大菜园,你们想认识这些是什么蔬菜吗?

    生:想!(学生兴趣盎然)

    师:那么,待会儿同学们可以到教室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这些蔬菜,并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记住它们的名字,读完后把小卡片拿在手里,认完蔬菜后就回到座位。

    [学生高兴地走向教室四周观察蔬菜,看看、摸摸、闻闻、读读,并各自拿走卡片。

    师:现在,老师看看大家是不是真正记住了这些蔬菜的名称。老师拿出一种蔬菜,同学们尽快把它的小卡片举起,并大声朗读。看看谁找得快、读得准、声响亮。

    [师:举起一棵白菜。

    生:(迅速从许多卡片中找出"白菜"的卡片,并抢着大声地读)"白菜"、"白菜"……

    师:同学们找得真快,又准,但要注意"白菜"的"白"是第二声,请大家再读一遍。

    生:(准确齐读)"白菜"。

    [随后,老师又举起"卷心菜"、"黄瓜"、"南瓜"……最后拿出"西红柿",同学们纷纷找出卡片举着读。此时,老师分辨出有的学生把"xī hóng shì"读成"xī hóng chì",要求大家把"西红柿"的"柿"反复读"shì"。

    [此起彼伏的读书声过后,同学们慢慢安静下来。师:同学们,你们想把刚才学的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定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声声入耳。

    师:(引导)刚才大家通过细心观察,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认识了那么多的蔬菜,谁愿意说一说它们究竟是怎样的?

    生1:我刚才认识了豆角,我觉得豆角是长长的,一节一节的。

    生2:我刚才摸到黄瓜的身上有刺呢。

    生3: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还带有一些青绿色,它的皮很硬。

    生4:西红柿是红红的、软软的,是圆形的。

    生5:我刚才闻了西红柿,还有一股香味呢!

    ……

    笔者在这堂课上,把语文教学置于广阔的现实生活世界中,直接将情景生活化,并把教学分成认识生活和探究生活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生活化的情景,走入认识领域。此时,课文内的生字词,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他们要认识的朋友。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了这些蔬菜,并读准了它的字音,成功的喜悦喜上眉梢。第二层次是通过自主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语文探究活动之中。学生们自己看一看、摸一摸和闻一闻,他们自然明白了许多。"茄子是紫色的、弯弯的"、"西红柿是软软的、香香的"......这些蔬菜的特点是学生们亲自探究来的成果,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他们俨然是一个个探究者、发现者和创造者。在活动中老师努力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力求体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分析这堂课,我们可以看到,设计探究活动,不仅要考虑语文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参考依据,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内外可以利用的一切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努力转变教师单纯地"教语文"为学生创造性地"学语文",从而建立起开放而富有创造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从这堂课到综观整个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就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量减少教师的讲授,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力求做到:

    一、融入情感  走进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规定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应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标准》还提出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等一系列新理念。因此,我们应把语文教育寓于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把语文素养的培养融入言语运用的实践和情感的熏陶感染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情趣,达到"源于生活,超越生活的境界"。例如,《村居》这首古诗的教学,就像这首诗的风格一样轻松、活泼、欢快。在开放、愉悦的生活氛围中,孩子们是在学习,但又像在"进行着生活意义上的会话";是在上课,但又像在生活中游戏。整堂课把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景等融为一体,孩子们始终"小手直举、小口常开、小眼发光",在自由开放的活动中尽情地体验着生命成长的快乐。

    二、留足时空  鼓励求异

    学生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真实地把自己的想法、发现表达出来,不人云亦云,看问题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这是探究性学习所追求的效果。要想达到如此效果,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尽可能耐心地给予回答,善待学生的求异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呢?首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评价手段,鼓励学生的求异提问,千方百计地保护儿童爱提问的天性,允许并接受学生对他人的结论、观点说"不",并且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那些有独立思考能力而不盲从他人的学生。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积极思考的习惯。语文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思考、感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产生疑问,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最后,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求异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比较、尝试、思考、找矛盾等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可否认,课堂中还会常常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是,教师千万不能加以扼杀,相反,应为学生提的问题喝彩,然后才相机给予引导或指导。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指导探究  寻求突破

    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课堂教学中能否可以体现探究精神,教师应引进答辩形式,即:其他同学在听取某一同学汇报后,随即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探索小组则要给予相应的回答。在思辨性的学生互动中,各小组研究过程的优点和不足体现得更为明显。有时一个小小的疑问,也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教《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时,要求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时,同学们七嘴八舌举了很多例子。其中,又有一些同学对某同学举的例子提出质疑。于是,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和思考,通过质疑、思辨、讨论,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困惑、有疑问,正是这些困惑,激发了学生更强的探究欲望;正是这些疑问,使得"合作"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这样的合作探究中,学生经历了细致的观察、主动的操作、及时的归纳、不断的反思等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伴随着一次次的自主发现、概括、综合的迭起,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而且逐步体验到探究的甘苦,初步领略到了成功的愉悦。

    四、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

第9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促进师生、生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兴趣。一个有效的提问能让学生积极发言,这不仅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显现。一个活跃的数学课堂提问氛围能让学生普遍获得的学习进步,还能发掘学生多方面潜能,让其w验到学习的快乐。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忌无效、低效的问题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文章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例,探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控制难度,化难为易

繁花似锦的数学世界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堂的乐趣。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心理来查找问题,还需要正确地把握知识的重点、难题,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控制问题难度,因为多数学生会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具有排斥心理,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多设计一系列符合学生心理,改变提问方式,化难为易,先易后难,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以让其有效地掌握知识。

比如,在一年级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26+4=( ),这时教师需要慢慢地引导学生,可以给学生提供小棒帮助思考。

教师说:“孩子们,你看26是不是两捆加上6根呢?”

学生说:“是!”

教师说:“孩子们看看能不能用6根小棒和4根先算呢?”

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开始摆一摆,很多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捆成一捆,就是6+4=10,最后是20+10=30。教师要引导学生一个一个问题思考,化难为易。

这时,教师把26改成29,让学生计算29+4=( ),由于孩子们受刚才的影响,学生容易从小棒中看出先算9+4=13,再算20+13=33,比起老师的苦口婆心好多了。简单而又深奥的问题,既能让孩子有一定的思虑的过程,又能让学生有自主判断事物的能力。

二、把握数“量”,循序渐进

数学是一门复杂的课程,课堂提问就是关键一步。当然,提问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要控制“量”,或多或少都会造成课堂气氛的好坏。有的老师就喜欢提一箩筐的问题,但学生可能只对一两个感兴趣。看起来和老师的交流很热闹,气氛也很活跃,然而其实这样的教学效果一般。为此,要在合适的时候,在不经意间引出话题,有趣生动却有价值的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效率,这样老师的提问、点拨才有作用。

例如,对于高年级教学中,数学学习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曾经一位老师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体积环节”按“回忆故事――实验感知――观察比较”的线索展开教学,里面涉及三个提问,量不多,但是分量很足。

上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提问“为什么后来乌鸦可以喝到水?”通过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了两次小实验:第一次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分别盛着半杯水,往2号杯子里扔进鹅卵石,2号杯子里的水位升高了,让学生初步感知鹅卵石占有一定的空间;第二次还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分别盛着半杯水,往两个杯子里扔进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教师提问“为什么两个杯子里的水位不一样呢?”在做了实验后,提出的对比性问题引发学生对实验结果总结。

最后让学生比较教室里讲台和数学课本的体积,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教学,“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涉及到体积呢?”,在学习体积概念后,有让学生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再次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因此,教师对问题设置要想达到既不繁琐又不会太过简单,教师授课前首先要了解这篇文章,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加以修改做到减少精炼,自己能轻松,学生也会学的快乐,教学效果也自然的提升。

三、注意分层,面向整体

教师设计问题是一门学问。课堂教学提问需要做到兼顾重要的课堂细节,还要站在每个学生的心理立场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简单到繁密、容易到困难,从不同层面提问,让学生们感到学习的快乐和自豪。

例如,在《比较分数大小》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采取了分层教学策略来满足每一个孩子学习的愿望,细心的观察课堂中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是一个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节课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自主的讨论怎样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对于分子、分母相同或者不相同的三种情况分别应该怎样去比较,笔者在课堂巡视中,班级学习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结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

这样的总结难免会给一部分学生带来困惑,笔者自信的观察着每一个学生的神态,发现很多学生都是似懂非懂的样子,于是立即做了进一步的讲解,举了大家都熟悉的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3个人吃和平均分给4个人吃,当然是分给3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大家觉得是不是?”于是笔者看到那些曾经困惑的学生也笑了起来,眼神中充满着自信。

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动态,仔细的设置分层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获得数学学习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数学学习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