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价值议论文范文

艺术价值议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价值议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价值议论文

第1篇:艺术价值议论文范文

关键词:架上艺术图像绘画性手绘价值

架上艺术是西方艺术的一种语言形式,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百年历史,我们对架上艺术的认识和技术,距西方传统油画还有相当距离。西方架上艺术和当代艺术发展与我国主流文化在创造观念上也有相当大的差异。但在中国有深厚文化的土壤上如何生根发展,如何建造中国气派的架上艺术还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融和剥离。曾有一段时间,人们因架上艺术在世界范围的艺术格局内的衰落而否定了它,又因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图像日益泛滥更是对架上艺术产生质疑。其实,架上艺术在中国和中国当代艺术中仍占有主流地位。架上艺术之所以不被摄影等其他艺术形式取代,很大程度上缘于它的绘画性和徒手感觉,它就像人们的手书签名,是心性、品格和气质的折射。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架上艺术仍以独具特色的魅力彰显其自身的特殊价值。

一、架上艺术“看”的价值

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图像技术迅疾发展,可以说,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图像时代,电影、电视、新闻、广告、摄影、录像等各种媒体,无论你看还是不看,图像从四面八方向你袭来。那样快捷,那样便宜又那样无所不在。如果你是个画家,你一定曾经陶醉在人与对象相契相生、共进共退的悠长而又激动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又赋予你辨识和体认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那些东西的精致眼光和特殊修养。现在不同,只要你一按快门,一触键,世界就留在你的手边。只要你需要,世界就可以变成图像。传统绘画技艺的神圣性以及那种经典的乐趣似乎被读识的方便要求所消解,似乎被现时的便捷和生产的飞跃所泛化,甚至还被这个便捷图像生产的随意性、速度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浮躁所深深侵害。其实,架上艺术与图像不同。架上艺术既是进行之中的动作,又是这种动作的结果;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它有自己的主体,它被纳入相关的界域之中,它有悠长的精神家族谱系,它存在于特定的观视时空之中,它根植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土壤,它被要求在一种特殊的观看之下显像。图像则不同,它是一个名词,一种结果,一样可以用“什么”来解说的东西。架上艺术不同于图像,就像烹调不同于宴席。尽管宴席必须是烹制出来的,但宴席上的人未必有品味,而那师傅却必须是行家。烹调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品味文化,被要求有一种特殊的“品尝”。虽然图像的摄取变得愈加方便,图像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无所不在。但正是在这个图像时代,架上艺术并没有失去往昔的地位,架上艺术所要求的“看”,在大量读识方便的图像面前,依然有其特殊之处。图像时代的标志之一恰是绘画传统精英性的。图像发达,架上艺术仍旧升值,架上艺术所被要求的特殊的“看”,是在人类艺术史中始终包涵着激情和欢悦又始终处于隐而不显、不可测知的状态中的“看”,是由不同的文化史所孕养着的“看”。人类以观看的本能为发端,经由不同文明环境孕育的不同的“看”的文化。画家作为一种“看者”,拥有这样的目光:这种目光一方面总是因所见而耽迷,另一方面又对事物的可见性深深地怀疑,甚至认为“可见性场所只以否定方式被指出”。画家乐于“是其所是”地回到事物本身,努力倾听先于一切而确定物自身的声音,同时又对此存疑,对能否真有所见感到困惑。正是这种存疑使“看者”的目光具有了“探”与“思”的品质,而这种品质中真正被描述的正是“看者”自己。

画家作为看者,命定要陷入关于“可见”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能视”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对“所看”持疑。这种持疑不仅仅是对非物理的光的综合感觉。恰恰相反,它对非“视”现象视而不见,显示出对于看者之“看”中这一可见者隐蔽另一可见者的深深警觉,它使我们的“看”得以“思”,得以“批判地进行着”。这种“批判地进行着”显露了绘画的根本意义,正是由于此,架上艺术才得以活着,才没有在这个图像技术特别发达、电子数字图像技术迅疾发展的年代里束手就擒,才始终以其绘画性迷惑着我们。二、架上艺术手绘的价值

架上艺术不同于图像的另一处也体现在描绘上。电影、电视不断调整我们的观看经验,它再现现时与繁衍图像的能量,比绘画来得更直接、更容易,架上艺术似乎已被媒体图像挤压到我们视觉经验的边缘。某些人只得利用形式和手段与媒体图像争夺视觉艺术的“地盘”。描绘,似乎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绘画图像与媒体图像的分野,越来越模糊,然而架上艺术还是有其特殊之处,那就是手绘的。对于画家来说,架上艺术不一定是为了表达所谓的主题和思想,描绘本身就有无穷的乐趣。描绘,就是画家的自言自语,街边的风景、房中的角落等,都是描绘的借口,画家自己享受描绘。其描绘的创作过程带来了愉悦,画笔在画布上不断地碰撞,时常给人带来新的感觉和启发。现实的空间场景被一组组颜料与笔触重新组合成新的空间幻象让人着迷,令人难以割舌。正因为如此,架上艺术给予了我们视觉的光彩和美感,它是那样的回味无穷。

结语

步入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迅疾发展的时代,那些认为图像泛滥、架上艺术贬值的看法,认为架上艺术已经死亡的空论还为时过早。在中国当代艺术多元的格局中,作为架上艺术的油画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时期,它在国内具有广泛的观众和人数众多的创作群体。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各种实验层出不穷,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及理由。架上艺术以其独特的绘画性和手绘价值,给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第2篇:艺术价值议论文范文

相比较于普通大学生,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明显的不同。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工作时的个人感受是尤其重要的,而普通大学生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潜力。这说明普通大学生有着长远打算,更加关注未来全局的发展,相比较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感性,普通大学生更加理性。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策略

(一)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指导要有实效性

职业价值观指导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做好就业政策的讲解,辅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应该使学生了解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做好定位。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做好心理调节,提高其抗压能力;对他们进行就业选择技巧的训练,使之可以应对多变的就业市场。这些有效的指导将对艺术类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便利,使之更加轻松地应对多变的就业环境。

(二)对艺术类大学生要对症下药

术业有专攻,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各自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而针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盲目跟风、眼高手低、摇摆不定等缺点,学校和社会应该开设职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机构,来帮助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没有做好职业心理准备的,要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前的价值观培训。对于学校来说,成立职业价值观咨询中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尽快形成正确的适合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为未来择业就业做好准备。

(三)把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

通过调查,我们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还可以清楚他们的择业意向,可以对他们未来就业提供极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开发,对于社会稳定和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根据艺术院校的特性,为学生做好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做好职业选择,必须依靠老师的努力。

(四)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社会在不断变化,经济也在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独立,自我实现,自我创新等意识也逐渐加强,这些都体现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然而,当前是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同时也冲淡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结语

第3篇:艺术价值议论文范文

在植物分类学当中,辛夷和白玉兰同属于木兰科。辛夷又名紫玉兰,它的拉丁名为Magnolialiliflora.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当中较为原始的科,在全世界大约有15属,230种,分布于亚洲和北美洲的热带地区,我国有11属,100多种,其中的辛夷属高大乔木,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东部和西南地区,长江流域以及以南的各个省市都有人工栽培。辛夷是一种喜阳植物,耐严寒,自然生长海拔在300-1800米,种植处应该选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在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至微酸性和壤土沙质壤土上生长良好,适应能力很强,丘陵、平地、山区和房前屋后也可进行一些零星地块的种植,但在低洼积水、土质黏重的地方却不宜栽种。辛夷的繁殖方式以种苗繁殖为主,以667平方米为单位,大概能种植110株左右,移栽时期可定为冬季到早春萌发前。实生苗在移栽过后五到六年时间开始开花,嫁接苗在移栽时间三到四年开始开花。在盛花期,每667平方米的辛夷可产花蕾200公斤到250公斤。在辛夷开始开花之前,树苗的行间还可以进行花生、大豆等的套种,还可进行旱半夏、牛膝、车前子和板蓝根等能够短期见效的中药材的种植,以短养长,提高种植效益。

二、辛夷的观赏价值

这树花开得很特别,灰白色的树干,开着满树粉粉红的花朵,在这粉红当中又透着微微的粉白,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朵静静绽放的巨大荷花。走近一看,六片的花瓣,每一片都像是一个微型的脚掌。金黄的花蕊像新酿出来的蜜,在幽香中渗着淡淡的清甜。人们常说,红花还得绿叶衬,但是它却独树一帜,连芽都还没冒出来就先开满了花。它总是从枝头到枝根,从树顶到树杈,由外向内,由上到下通体的开着花,热情奔放,从不遮遮掩掩。这就是辛夷。辛夷有着良好的观赏价值,在江油吴家后山和北川的药王谷中就种植了大片的辛夷林,其中江油吴家后山的辛夷林是全国最大的辛夷基地,辛夷树多达6万以上,占地7000多亩,树干最高的有30多米,树龄最长的达到300多年,直径最大的有1.4米,花径达20厘米。药王谷也是全国的辛夷三大种植基地之一,仅百年以上的辛夷树就有1800株以上。每年3到4月的辛夷花开季节,在辛夷林中,就像是置身于花的海洋,让人真正感受到世外桃源、人间天堂。

第4篇:艺术价值议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伊斯兰装饰艺术审美特征

论文摘要:以《古兰经》为源泉的伊斯兰教在伊斯兰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左右着文化和艺术的走向,其特有的宗教思维和信仰使伊斯兰装饰艺术无比发达,并呈现出抽象、满密、规整和均衡的审美趋向。

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谈及伊斯兰教时说:“从天性上看,伊斯兰教徒不算是讲究艺术的民族。雕工师傅、画家、瓷砖的设计师,只是为打破清真寺墙上的单调,才动手搞点装饰。”①此话明显失之偏颇。原因有三:其一,没有客观地认识到伊斯兰教发展过程及其同时伴生的开放文化观,使伊斯兰艺术广泛吸纳了各民族业已取得的艺术成就,从而营造出富有伊斯兰特色的艺术形式这一历史事实。其二,过于草率地判定伊斯兰装饰艺术不存在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美学向度。其三,没能洞悉以《古兰经》为源泉的伊斯兰教使伊斯兰装饰艺术呈现出特有的宗教韵味。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出比较公允、明确的辨析。

实际上,伊斯兰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装饰艺术中。而伊斯兰装饰艺术又集中体现在清真寺建筑的墙面装饰以及织物、陶瓷、金属、玻璃等器皿的纹饰上。其美学原则既区别于西欧和中国,又区别于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等其它宗教艺术,其内在的文化动因使之呈现出以下独特的艺术面貌:

一、抽象中的冥索

多数学者把伊斯兰纹饰艺术发达的原因归于伊斯兰教的偶像崇拜戒律。《古兰经》虽没明文规定禁止具象绘画,但却提出:“我的主啊!求你使这个地方变成安全的,求你使我和我的子孙远离偶像崇拜。我的主啊!偶像确已使许多人迷误。”②并有传说,如果塑造了人和动物的形象而不能给其注入生气,在末日来到的时候将受到严惩。“在穆斯林看来,绘画人或动物的形象,即意味着与造物主竞争,这样的人会在裁判日受到最残酷的处罚。于是,形象创造成为伊斯兰艺术中的一大。”③由于《古兰经》对穆斯林信仰和生活准则的决定性作用,导致伊斯兰艺术致力于装饰艺术的发展。此外,宗教一般是通过非人化的偶像崇拜来诱使人们皈依教门,服膺教义的。佛教、基督教便是通过把具体可感的人加以神化,借以宣扬超脱物象的精神本体,并作为人类崇拜的偶像。在汉代末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之后,大规模的造像活动随即开始。魏晋之后,随着佛教的兴盛,造像活动日益发展,到南朝时达到高峰。不仅如此,当时的许多高僧,还在理论上论证了建造佛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慧远在著名的《万佛影铭序》中就称:“神道无方,触像而寄,百虑所会,非一时之感。”④而规模和影响力居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的伊斯兰教选择的不是“触像而寄”,而是无形无相的某种理念,并视其为超越生命的存在。因此,基督教的耶稣、佛教的释迦牟尼均有确定的“实像”,而伊斯兰的真主却是虚拟、抽象的,是不可见的“虚像”。真主创造万物、主宰一切、全知全能,既无处不在,又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既然真主是某种理念的代名词,那么,以抽象的“有形”,反映真主无处不在的“无形”,才是通过艺术感悟真主存在的途径。这种靠悟性感知真主的特质是导致伊斯兰装饰艺术抽象化的另一原因。阿非夫·巴哈尼斯称,伊斯兰艺术重想象和冥索,西方艺术则重科学与思考。而想象和冥思正是抽象艺术的思维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伊斯兰教重知识、崇智慧的远见卓识亦促使其工艺纹饰抽象化、复杂化,同时又为高难度的表现方式提供了思维能力上的先决条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多次表达过对知识价值的肯定,这种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与崇尚,使伊斯兰社会以开放的文化观广泛汲取古代波斯、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不仅迅速形成和发展了伊斯兰文化体系,也使宗教与哲学、科学协调发展。而从哲学上看,伊斯兰教主要接受了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浸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中世纪阿拉伯著名哲学家伊本·西那采取了带有新柏拉图主义色彩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认为感悟是人类认识真主和世界的一种最高能力,因此,一切失去物质和感性外壳的抽象概念是知识的最高形式,因为人的精神目光应从‘粗糙’的物质显示,从一些具象的事物和现象移开。”⑥伊斯兰艺术能够把几何纹饰发挥到极致,正是这种崇尚抽象思维的智慧使然。花卉、植物纹饰摈除了具象表达,以抽象化的象征性语言,描述“隐而未见的意向”,以近乎极限性的繁丽复杂,构筑视觉上的绚烂迷离。其作用在于打破了视点的固定,使观者在目光顺着藤蔓游走跳跃的时候,精神也随之飞升到永恒的天国乐园,体悟宇宙的精奥美妙,并最终感受到真主创造世界的神奇伟力。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阿拉伯书法在装饰艺术中担当的重要角色。阿拉伯书法出现在装饰艺术中,不同于中国青铜器、古埃及器物上铭文的记载、述说作用,伊斯兰教不仅视书法为智慧的表征,更是象征真主的圣意,在装饰空间嵌入《古兰经》经文、圣训或箴言,真主便可以与信徒无阻碍地交流,书法几乎成了真主的替身。而在视觉上,这种宗教符号式的书法因素的入,进一步强化了装饰艺术的抽象特征。

二、满密中的游走

伊斯兰装饰艺术呈现出花枝满眼的浓密布局。而形成这一特征的文化心理因素,概括来说主要有如下两点:

首先是对荒芜地貌的心理补偿。阿拉伯半岛除边沿地带雨水充沛、土地丰沃之外,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起伏的山脉和沙漠夹杂着零星贫瘠的绿洲,因而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梦想中的家园就如《古兰经》所描述的天国景象:繁花似锦、莺啼鸟啭、河流清冽、满目葱茏。而在现实环境中,稀疏光秃的地表植被和热浪蒸腾的空气却透出丝丝荒凉。这种巨大的反差,迫使伊斯兰艺术家创造出慰藉心灵的艺术样式。如清真寺的墙面采用了多种装饰手法:或用砖排列出复杂的几何纹样;或用琉璃砖满覆建筑物所有在外的墙面,间或镶嵌晶莹明亮的镜片;或采用浮雕手法镂刻图案。同时,又配以蓝绿色调,蓝色喻水天一色,绿色象征植被和生命。从而使清真寺光彩夺目、富丽堂皇,远远望去,单调无垠的环境背景烘托出清真寺的雄伟壮丽和神奇魅力,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寻梦。这无疑考虑到了视觉艺术对心理缺失所具有的补偿作用。《古兰经》中的圣语也揭示了阿拉伯人对生命之色的崇尚。因而,蓝绿色调不仅在伊斯兰建筑装饰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影响了工艺品装饰的色彩倾向。

其次是教义的启示。伊斯兰装饰艺术崇尚繁复,不喜空白,也是受其教义的影响。中国艺术没有空白的概念,不管是书法、绘画,还是建筑和园林等,都赋予虚空以丰富的含义,成为产生丰富心理运动的生命源泉。老子曾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因而,空白处亦指代物象,此所谓“计白当黑”。所以苏辙在《论语解》中说:“贵真空,不贵顽空(死的空间)。盖顽空则顽然无知之空,木石是也。若真空,则犹之天焉!湛然寂然,元无一物,然四时自尔行,百物自尔生。粲为日星,为云雾。沛为雨露,轰为雷霆。皆自虚空生。而所谓湛然寂然者自若也。”⑥而伊斯兰教却给空白罩染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他们认为,空间是魔鬼出没的地方,所以应以稠密的纹饰将其填满,这样就可以阻止魔鬼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无时无处不在,“无”的空间并不存在。

三、共性中的宣叙

伊斯兰艺术善于用线,弯曲柔韧的线条贯穿于整个纹饰画面,而且这些象征枝叶的线条迷宫般地编织缠绕、回环延展,体现出极强的运动性。在世界各民族艺术中,能够把线条的丰富性发挥到极致的,一个是中国艺术,另一个就是伊斯兰艺术。而比较起来,中国艺术的线条携带着更多的人文含义。如中国书法便抛弃了任何有关意象的形体、色彩、质地等视觉要素,只用简略到极限的线条在运动中展现节奏、韵律,而这种无牵绊的徒手挥洒,使蹑踪情感之流成为可能。“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可见,中国艺术对统一的道德律令的强调,并没有限制对艺术个性的张扬。可在伊斯兰装饰艺术中,线条却主要负载着宗教含义,体现出附庸于宗教情绪的美学观念。因为在伊斯兰教里,宗教和哲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互为包容。伊斯兰学者吸收希腊罗马哲学思想来论证真主的本体和属性,使伊斯兰教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最完美的存在,一切光荣归于真主,因而个体的创造性价值没有得到广泛的确认,这使得伊斯兰装饰艺术不注重个性特征的展现,而是以规整、统一、均衡和重复勾勒出鲜明的共性特征。因此,纹饰的线条或以波状、弧形、螺旋状延伸,或连绵缠绕,但运动轨迹总体上趋向圆型。极富动感的曲线虽穿插、缠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仍保持清晰的脉络。这无疑展现了圆满自足的真主,其生命活力在于行动中的理智这种哲学认识在艺术中的宣叙。而这些颇具共性的装饰特征既不是“为了打破单调”而随意为之,也不完全是因为受制于偶像崇拜的禁令,相反,伊斯兰装饰艺术的独特面貌是蕴涵明确的主动选择。

四、均衡中的归并

第5篇:艺术价值议论文范文

一、儒家文化对舞蹈艺术审美价值的影响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浓厚的民族精神早已深深蕴含于中,特有的审美方式及审美情感是儒家文化在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

1、和谐对称在动作上的体现

动与静的和谐。正所谓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儒家文化中和谐统一的思想在舞蹈动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动之火热,静之柔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才能出体现和谐之美。动与静的结合不仅仅停留在动作的表面形式上,节奏上的动静结合以及动作呼吸点的快慢,都说明了在动作特质上动静结合所产生出的不同美感。

柔与刚的和谐。外柔内刚,刚柔并济一直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完美统一,正是与儒家文化中的柔性精神巧妙呼应。形态柔和与动作的力量达到和谐点,是柔与刚的最好结合。古典舞的动作要求圆、曲、拧、倾的特点,都要灌输在刚柔相冲之中。

2、礼义仁爱在形象上的塑造

孔子的一生都在主张仁爱思想,这种爱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大自然的爱,人与社会的爱。他认为,凡是充满爱的事物都是美的,而凡是符合礼仪规范的就是美。我们习惯了抒情于物,借物喻人,就像竹子代表刚正不阿,百合代表纯洁无瑕。儒家文化告诉我们,舞蹈的美不只是在于举手投足间的柔美身段,更重要的是舞蹈所要说明的伦理道德,礼义仁爱的儒家文化使舞蹈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别有一番滋味。舞蹈《孔乙己》就完美再现了儒家文化所尊崇的伦理道德,整个舞蹈无论是在服装设计上,还是在动作编排上,抑或是在舞者的情感流露中,都带有孔乙己自我嘲弄之意,音乐在节奏上的处理,更是具有滑稽、讽刺意味,实际也彰显出编导对那个时代的封建社会的鞭挞。

3、中庸适度在情感上的表达

中和之美的实质就是婉转适中,无大悲大喜之态。凡事无过之而不及,低调行事,时常自省,做人做事亦是如此,极端的行为会违背了适度美。很多书中提到中庸之道是以温柔敦厚为情感基调,但在我看来这个词语使用的并不是那么恰到好处。温柔而不失个性,敦厚而不失尊严,适度的基础上也应坚持自我。另外,中庸适度在舞蹈审美艺术的情感表达中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舞蹈较其他艺术形式而言,更具有直观性,因此情感的正确演绎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途径。天人合一并非停留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上,而是物质与精神层次的结合,是一种心物交融的境界,舞蹈艺术更是如此。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拥有高超的技术技巧,而且通过舞蹈动作来抒发内心情感,具有物我合一,忘我之情怀,对人生理想的高级艺术审美活动。

二、儒家文化对舞蹈艺术社会价值的影响

在这个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中,儒家文化仍然占据一席之地。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与洗礼,并且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一些典型的主流思想,其继承与发展是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中演变而来的。

1、礼乐制度在政治文化中的实施

在古代社会,统治阶级用礼乐制度来进行政治统治,具有严肃性、威严性、强制性。礼、乐二者相结合,乐舞也由起初的祭祀功能转变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尊崇礼乐,实际上就是尊崇国家宪法,可想而知其地位和重要性。那时,乐舞舞蹈的发展实际上与国家制度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权威性,正是这样,才给乐舞带来了发展。可见,一个国家的艺术文化水平与其政治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如今,现当代舞蹈的发展更是与政治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内容上,不管是舞蹈的主题思想还是题材样式,大都投射出政治信仰的倾向性。作品的内容反应了这个时代的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政治情绪。从现当代舞蹈作品的审美思想出发,我们不难看出政治性的观照与批判,二者之间渗透着强大的功能性。在情感上,编导对政治文化的接受或是不满,通过舞蹈作品展现着欢喜或是愤懑的情绪。这种与政治的结合并不是空洞的、也不是个人的,而是时代的产物。但是,在现当代舞蹈作品中,也有仅仅为政治服务的、官方的、毫无价值可言的思想体现。支持也好,鞭策也罢,在政治文件的影响下,现当代舞蹈确实是进步的,任何人都无法抹杀它所带来的一切。

2、有教无类在教育方式上的运用

舞蹈艺术教育应该具有普遍性、公共性、公平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虽然教育具有阶级性,但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仍被流传至今。舞蹈教育应该具有广泛性,如今舞蹈事业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舞蹈爱好者涌动出来。无论是咿呀学语的孩童,还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很多都将舞蹈视作是自己的业余爱好。但是,依然有很多偏远地区的舞蹈教育得不到改善,从教学设备到师资力量,都处于匮乏状态。有教无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很多学生说不出自己适合哪个舞蹈种类,因此在舞蹈学习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模仿,而不是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长时间会导致对舞蹈失去学习的兴趣。多思考,多读书是学生应该做的。因材施教,具体孩子具体对待是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教育方式对现当代舞蹈的影响是无可厚非的。对舞蹈作品本身而言,我们在做到精湛技艺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情绪的宣泄、情怀的展现。告别了以往那种只停留在舞蹈的表面,换之舞蹈的精神追求,这是对舞蹈更高层次的探索。对整个舞蹈教育来说,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综合类大学,都逐渐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我们所学的知识由浅入深,更加强调的是感悟力的培养,再也不是简单的动作模仿了。现当代舞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其创作模式也变得丰富新颖,时代性的教育意义深入其中。与其说舞蹈变了,不如说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了。

3、礼不忘本在经济价值上的影响

文化多元化已是这个社会不再新鲜的问题,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舞蹈艺术产业也迅速发展壮大,由儒家文化对舞蹈艺术的影响所带去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普遍。例如,山东曲阜每年都会举办的《祭孔乐舞》演出,就是在收费的前提下才进行。与以前的原生态的演出相比,如今的演出又多了一份利益性,演员的演出状态也是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没有演出报酬就罢演的情况。这使儒家文化带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虽然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却丢了根。

同样是舞蹈文化产业,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却赢得不一样的口碑。杨老师一直热衷于原生态舞蹈的创作与发展,她将自己对原生态舞蹈的热爱全部融入《云南印象》中,虽然演出也有一定的利益收入,但是本部作品还是立足于舞蹈艺术,看过此部作品的舞蹈爱好者们都会频频为其欢呼。

时代在变迁,我们无法要求舞蹈文化仅仅停留在艺术的层面。但是,我们要记住、并且时刻警醒自己的是:舞蹈要纯粹、要扎根于本土中。现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外来文化带来的是新颖独特。我们习惯了被这些艺术之外的意外收获所吸引,而忘记了最初所追寻的源头。现下,大众媒体出现了众多以盈利为目的的电视舞蹈类节目,像中国好舞蹈舞动奇迹舞林争霸等。虽说是以舞蹈为目的,但本质上追求的是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可是,我们不得不考虑,为何这样的节目可以吸引众多舞蹈爱好者的眼球呢?不难发现,节目中的舞蹈演员都是当下最受欢迎的青年艺术家,他们所带来的青春活力是不可忽略的一笔亮色;再就是他们所带来的舞蹈作品都充满多元色彩,学院派的表演风格已经不复存在。现当代舞蹈越来越具有时代性。但是,在跟随时代步伐的同时,那些被遗忘的原生态舞蹈还在蠢蠢欲动,这也正是杨丽萍老师一生所追求的扎根于本土中的心底里的那份安逸!

第6篇:艺术价值议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新加坡在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亚洲现代化水平领先的国家,这与其独特的政府公共管理理念是分不开的。以“外包”理念建设高效政府,以“亲商”理念优化经济环境,以“人才立国”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以“亲民”理念服务于人民等,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给目前正在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以有益启示:一是要树立“外包”理念,提高行政效能;二是要树立“人才强国”理念,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三是要树立“亲商”理念,优化经济环境;四是要树立“亲民”理念,努力改善民生。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坚持把政治管制与经济自由相结合,把共同理想与多元文化相结合,把一党独大与争取民众相结合,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树立了现代都市发展的典范。在2009年世界经济体竞争力排名中,新加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笔者认为,新加坡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其独特的政府公共管理理念是分不开的,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新加坡政府公共管理的独特理念

新加坡经济属于高度发达且成功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不仅廉洁、高效、勤政、务实,而且创建了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批外商前来投资。几十年来,新加坡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以民生为本,服务人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公共管理理念。

(一)以“外包”理念建设高效政府

新加坡政府素以高效著称。在人民行动党看来,新加坡要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一个有效率的政府”。为建设高效政府,新加坡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引进了“外包”理念。“外包”理念是从企业的经营管理延伸到政府的工作中来的。欧美等国的企业家常把费时、费力、费资本的工作外包给别的企业、别的国家去做,自己只保留创意、设计等最核心的部分。新加坡政府把这一理念运用到公共管理领域之中,政府通过整合资源,将非核心的工作采取合同外包的方式交给社会中介组织,让政府充分“瘦身”。如汽车违章的处罚、离境退税的审核等这些原本属于政府的职能都通过招标而“外包”。从实践效果来看,政府“外包”部分职能不仅没有影响政府的信誉和形象,而且提高了运作效益,有效地杜绝了这些领域中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以“亲商”理念优化经济环境

新加坡营商环境开放且清廉。2009年,《福布斯》杂志发表营商环境排名报告,新加坡被评为表现最佳的亚太经济体,全球排名第四。良好的营商环境得益于政府树立的“亲商理念”。“亲商理念”是新加坡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该理念认为,政府并非真正的社会财富创造者,只有当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一个适应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并使企业取得比其他地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时,政府的作用才能得到体现。‘‘亲商理念”把政府—企业—公民三者统一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发展经济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竞争力,也就是政府创造环境,市场创造财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亲商”理念的指导下,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服务、管理等职能,创造各种有利的投资条件吸引外资。比如,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使新加坡交通发达、通讯便利、水电供应充足、金融服务与银行系统完善可靠;拨出廉价工业土地,协助厂家建厂房;提供低息贷款,给予外资以国民待遇;等等。新加坡也是世界上对企业干预最少的国家之一,政府完全“放飞”企业,让企业自由地“单飞”,使企业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经济环境的优化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客户到新加坡投资,与此同时,政府也采取多种措施协助本地企业向海外发展,拓展海外市场,有力地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发展。

(三)以“人才立国”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新加坡吸引外资的有利因素之一就是人才荟萃。李光耀曾指出:“新加坡所实行的是人才主义制度。”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吸引人才是其“人才立国”战略的重要内容。首先,是人才就尽力去用。新加坡政府建立了重用人才的制度,主张善用人才、不浪费人才、不践踏人才,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为国效力。李光耀认为,“只要有五位真正肯做事的领导者,十年岁月里,就可能建造出新的国家”。“假如新加坡被平庸与投机主义者所控制,就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大力推行精英治国方略,把精英选拔到国家最重要的领导岗位,保证国家机器高效率运转。其次,是人才就尽力去培养。政府拨出巨款投资教育,改革教育制度;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政府和社会培养大量优秀人才;注重各类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注重培养本地的科技实业精英。再次,是人才就尽力去挖。李光耀曾提出“与私人部门争夺人才”的战略,大幅度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待遇,以“高薪抢贤”,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到政府部门工作。政府还成立了国际人力资源小组,专门负责吸引外国高科技人才到新加坡来工作。

(四)以“亲民”理念服务于人民

人民行动党成功的根源不在于其一党独大的威权主义政治体制,而在于其树立了“以民为本,心系群众,关怀草根”的“亲民”理念。为了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服务于人民”的措施,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实行议员接待日制度。人民行动党在全国设立了数十个选区,由国会议员“划片包干”,所有本党议员每周必须安排两个晚上的时间用于走访本选区选民和接待上访群众,处理各种事务,为民服务,即使政府部长、副总理和总理也不例外。

二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多种政策来“防止形成一个下层社会”。比如,把收入较低的人分散到各个选区居住,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接受帮助的机会;政府实行教育援助政策,使低收入阶层的子女能够通过接受教育摆脱贫困。此外,在基层社区还有“社区基金”和“人民协会”等非营利利机构,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各种帮助。

三是建立了成熟的社区管理模式。新加坡政府通过对社区组织的物质支持和行为引导,把握社区活动的方向。在新加坡,社区内主要有三个组织,即居顾委、社管委和居委会。居顾委主要负责社区内的公共福利,根据社区内居民的要求与政府沟通,维护居民权益;社管委负责社区中心运行并制定从计算机培训到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系列计划;居委会主要负责治安、环卫工作,组织本小区内的活动。三者各司其职,共同管理社区。

二、借鉴新加坡政府公共管理的独特理念,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借鉴新加坡政府公共管理的独特理念,转变政府职能,构建高效与有限责任政府,提高行政效能,优化经济环境,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树立“外包”理念,提高行政效能

新加坡的“外包理念”告诉我们,政府必须从一些领域抽身而退,不能既“掌舵”又“划桨”,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向“掌舵”,为“划桨”做好服务工作。因此,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大部门体制”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政府机构,可把非核心的工作“外包”给社会中介组织,让政府充分“瘦身”,提高行政效能。

首先,要大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政府要“瘦身”,必须放权于社会和企业,把属于企业的职能还给企业,属于社会的职能还给社会,属于中介组织的职能还给中介,从而实现管理的高效。目前我国的中介组织发育明显不足,运作不规范、不成熟。政府要因势利导,积极扶植和培育行业协会、商会、环境保护组织、咨询机构、慈善团体等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其运作,发挥其在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

其次,要完善电子政务,打造透明政府。建立透明政府,把政府变成“玻璃缸里的金鱼”,除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外,还要大力实践“电子政务”,切实推行“政府上网”工程,将“市民提申请、政府来审批”的模式转变为“市民有需求、政府来服务”的模式。推行电子政务有助于增加执政透明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廉政建设,可为政府与公众、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回应带来一场革命。

(二)树立“人才强国”理念,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人才是第一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必须树立“人才强国”理念,重视智力投入,完善引进人才的体制机制,以人力资源开发提升行政效能。一要努力做到“用人唯贤”。要从传统的人事行政向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做到人尽其才,不受条条框框的制约,给人才以充分发展的空间。二要加大培育人才的力度。新加坡重视员工培训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从当前来看,我国应改革教育制度,注重培养高科技人才、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在干部教育培训上,要创新方式方法及内容,进行境外培训和异地教学,提高培训质量,大量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三是引进外来智力资源。新加坡政府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和经济检讨委员会,请一些国内外专家为政府出谋划策。我们也可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担任咨询委员,听取他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见,提高政府工作的国际化水平。

(三)树立“亲商”理念,优化经济环境

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政府应转变传统的管制思维,树立“亲商”理念,建立亲商服务体系。在“亲商”理念的指导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不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政府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只担负维护市场秩序、优化经济环境之类的职责,让企业自由“飞翔”。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为了吸引外来企业落户,需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如建立畅通便利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通讯系统,健全金融服务与银行系统,建立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搞好征地拆迁工作,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等,让外来企业引得进、留得住。

二是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在新加坡,公民只要花极少的钱,就可以注册公司,政府所担负的是服务和监管职责,而不是审批职能。与新加坡相比,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效率低下、存在寻租行为等。我们可借鉴新加坡政府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形成高效的服务体系。一站式服务中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作为政府的直属机构具有充分的授权,企业和公民办事只需到一站式服务中心的一个窗口就可把所有事项办完,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可防止腐败的滋生,大大优化了投资环境。

三是建立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要建立社会服务承诺制度,规范政府行为,严格整治乱收费行为,使收费透明、公开、合法;相关部门在执行对企业的管理服务职能时,不得推诿扯皮,不得敷衍塞责;在接受企业的申请、咨询及办理正常审批手续时要做到速度快、服务好、效率高,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树立“亲民”理念,为民服务,改善民生

第7篇:艺术价值议论文范文

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包括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机会、学习动机等。调查发现:家长只是有帮助子女的意识,但在能力上却有心无力;有提供给子女学习物质资源的欲望,但在实际中却无法提供;在家庭的学习中有提供英语语境的欲望,但在实际中却无从实施;家长有将子女送入社会教育机构的机会,但是在经济和交通方面有较多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笔者认为学生出现的问题与教师(教授方式)、学生(学习态度)、家长(重视程度)的参与和有效性相关,也与目前的教学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的教学模式可能不适用于本校的英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真正的实际运用水平,使学生能在以后的长远学习中克服困难。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简介

笔者尝试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广州市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Module 3 “Occupations”的教学中进行运用,探讨如何利用练习卷逐步搭建支架,让学生形成句子学习的概念―框架―自己生成的系统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结果,并形成相关的教学资源库。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习者由现有的智力水平发展到潜在的智力水平,支架式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展开教学: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设定难度递增的课时目标

三、搭建课前、课中、课后语言支架

根据知识点难度划分4个课时,每个课时设计三份练习卷作为学习支架,从课前感知,到课中操练,及课后运用,难度逐渐递增,最后学生能习得语言。例如,在第四课时中,课时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和区分两种询问职业的句型,并能正确使用两种句型来谈论他人的职业。根据课时目标,笔者设计三份练习卷构建语言脚手架。

支架1:课前搭建支架,输入语言,感知语言

学生在第四节课前完成练习卷10,阅读对话练习,在对话情景中感受语言的含义、结构、用法。

卷10练习原文如下:

课前练习:阅读对话,判断句子是否与对话相符,如相符写“T”, 否则写“F”。

Miss White: What’s your father’s job?

Xiaoling: He is a factory worker.

Miss White: What about your mother? What does she do?

Xiaoling: She is a teacher.

Miss White: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Xiaoling: Yes, I do. I want to help children to learn. What’s your father’s job?

Miss White:He is a policeman. He helps to catch the criminals.

Xiaoling: Great!

( )1. Xiaoling’s mother is a factory worker.

( )2. Xiaoling’s father is a teacher.

( )3. Xiaoling wants to be a teacher when she grows up.

( )4. Miss White’s father is a policeman.

( )5. Miss White’s father can help the sick people.

支架2:课中搭建支架,形成语言,操练语言

通过支架1,学生对两种询问职业的句型有了感性理解。在课中,笔者通过练习卷11构建支架2,学生通过老师引导解析,在听说读写中充分操练两种句型,从而对两种句型的结构(form)、意义(meaning)、用法(function)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卷11练习原文如下:

Task 1. 根据句子意思,填写职业单词在横线上。

1. A ________can build house.

2. A ________can get news.

3. A ________can help sick people.

4. A _________can help children to learn.

5. A_________can help people.

6. A_________can help sick people.

7. A_________can cook food.

8. A ________can drive school bus for pupils.

9. A ________can make machines.

10. A _________can draw pictures.

11. A _________can grow food.

12. A _________can write stories.

Task 2. 听录音,把人名与职业图片连线。(图略)

Task 3. 小调查,四人为一组,询问组员的父母亲的职业,并进行记录。

Task 4. 阅读短文,完成判断题和填空题。(文略)

支架3:课后搭建支架,输出语言,运用语言

学生在课中已经掌握了句型知识,接下来笔者在课后练习卷12构建支架3,通过补全对话的形式强化该知识的运用。

卷12练习原文如下:

课后练习:根据上下文,从方框内选择恰当的单词填空,把对话补充完整。

father’s,about,grow,favorite,do,there,don’t,he,she,get

A: Hello, what’s your_______ job?

B: _____ is a policeman.

A: What _______ your mother?

B: ______ is a teacher.

A: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B: No, I__________.

A: What _____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______ up?

B: I want to be a reporter.

A: Do you ________ news?

B: Yes, I do.

A: Are_______ any news books in your study?

B: Yes, there are.

A: What’s your _______ subject?

第8篇:艺术价值议论文范文

一、铺垫式提问

即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以最大限度开发其思维能力的可能性,可采用直问、曲问、逆问等多种提问方法。当学生被难题“卡壳”时,教师应当及时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顺利到达目的地。如在讲《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妻”“遗男”时,提问“这小小年纪的孩子帮愚公移山,他爸爸让去吗?”这样一问,学生兴趣盎然,最终清楚了这个孩子没有爸爸,他母亲是个寡妇,他是个孤儿。老师的这种提问比直接提问“‘孀妻’是什么意思?‘遗男’是什么意思?”效果更好。

二、台阶式提问

它像攀登阶梯一样,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置一个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如讲授季羡林先生的议论文《成功》时,老师先设置问题“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接着设问“论点涉及了哪些话题?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话题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快速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三、纲领式提问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精神的新课标,强调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也强调了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力求新颖有效,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宋代王安石说:“词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取之不固。”教师提问要做到既“专”且“固”,就必须删繁就简,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如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放弃了原定的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归纳、写作特点、小结等繁琐而陈旧的教学设计,而巧妙预设了“小弗朗士是不是一个好学生?韩麦尔先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这样两个大问题,让学生从文本中找理由、找根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结果学生积极思考,个个有理有据,争得面红耳赤,并最终引出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前后变化的原因,理解了失去国土对国人的震撼,自然而然就深入到了爱国这一主题。学生也为自己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而兴奋不已,为成功摘下思维的甜果而陶醉。

四、求疑式提问

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不是凸现在文字的表面,而是需要“尽可能用自由大胆精神去关照和欣赏”(歌德)。“无中生有”就是这种“自由大胆精神”的实践和尝试。教师要在文本的“无”处通过对比辨析、求异论辩、迁移创设、联想拓展等思维方式,制造“有”的问题。实施提问,引导学生的话语权向空间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如教《藤野先生》时,讲到“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的灯光中又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时,我让学生联想拓展,各自设计出藤野先生所说的具体的内容。

第9篇:艺术价值议论文范文

一、根据他们的不同爱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须针对有些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的现状,要根据他们的不同爱好,向他们介绍一些各自喜欢的图书,并每周给学生安排一节课,专供他们阅读感兴趣的书,要求他们边读边做摘录笔记,教师要定期检查,而且在全班或全年级进行阅读交流。此外,定期安排学生制作手抄报、黑板报等。以此引导学生翻阅各种书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应安排一定的课问讨论交流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所读过的书籍上的相关内容讲述给同学听,以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不是教育对象的变化,而是教育方法方式的更新和知识范畴的不断扩大。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和解析课文,还要指导学生掌握略读和浏览的方法。要求学生要多读,要量大面广。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不要专看一人的作品,以防被束缚住,必须博采众长。对于其中的精彩作品、精彩段落必须精读、读熟、读透。正如人们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略读和浏览则能快速了解和筛选信息,学会略读,能用比较快的速度边读边想;学会浏览,则能用更快的速度粗略地读。了解书报提供了哪些信息,再阅读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信息,并从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因此,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制订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目标

1.明确课外阅读的大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便于具体落实,可以把这两个大目标再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可以分别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记叙文的写作思路,开拓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抓关键旬分析文章。提取文章信息,鉴赏文学作品(又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等等。这样,目标明确了就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并且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

2.化整为零,就像把西瓜切成瓜瓣,学生才能吃得着,啃得透,有兴趣,有信心,乐意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要指导学生列计划:(1)建立《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完成);(2)建立与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周课外阅读计划》(每周一完成);(3)建立《课外阅读登记卡》(记录每天阅读情况,每周阅读量等)。

三、从现有教材入手。注重课外阅读

高中阶段,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课文有限。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抓好课内的阅读,还要注重课外的阅读,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量。

1.从现有的教材人手,将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并作为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这样既能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有关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收到“窥一斑见全豹”的效果。

2.要指导学生多阅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作品。这是因为,无论阅读小说、剧本,还是散文、诗歌,学生都受益匪浅。或在选材上受到启迪,或在构思上有所感悟,或在语言上受到熏陶。名著之所以生命力强,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其中有学之不完、赏之不尽的文学艺术价值。所以应指导学生多读优秀作品,并要求学生不但要读而且要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3.要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质量高的文学刊物,或是浏览报纸、广播中有欣赏价值的好文章、好演讲稿、辩论稿,甚至好解说词等等。因为这些读物时代气息浓、语言鲜活性强,表现手法多样化,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另外,朗诵和背诵诗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不二法则。中学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对于一些精品,既要朗读,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更要将其中的名句、名段熟记至背诵,这样学生能下笔千言,出口成章,引用自如,并有助于对学生的记忆、感知、思维、想象与审美等素质的培养。

四、做好读书笔记。培养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