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读书汇报范文

教师读书汇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读书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读书汇报

第1篇:教师读书汇报范文

我院的督导工作是按照充分发挥三个作用来展开的。

(一)信息员、参谋和干事作用。

督导室是学院领导在教学方面的信息员、参谋和干事。

1.信息员作用

要做好院领导的教学信息员,必须要保证信息的广泛性、真实性和及时性。督导室掌握信息的渠道:督导室的教学检查(包括听课,巡视检查,查阅教案等教学文件,查阅分析期末试卷和成绩报表等),各教学班学生信息员的反馈(每两周以班为单位收集一次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信息,平均每学期收集600份左右),辅导员反馈(个别反馈和两个月一次的座谈会),网上评教及其分析。

2.参谋作用

督导室的参谋作用主要体现在积极、及时地向学院领导提出建议。

比如,在全面掌握一线教学状况的基础上,督导室向学院提出在教师队伍中“抓两头,带中间”的建议。具体说来,分两个方面。

一是发现先进,建议表彰鼓励。

督导室会同教务处、人事处每个学年的第二学期组织开展课程教学优秀奖的评审工作,已经评审了三届,每届评选6名,共评出了18名。

此外,通过各项教学检查,包括网上评教等也发现了一批教学态度好,在课程教学中积极落实16号文件精神,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师。我们积极向学院领导建议,给以表彰和鼓励。

二是帮助或淘汰差的。

对于教学态度差或教学水平很低,或网上评教名次很后的教师,督导室按照“内外有别”的方针,提出相应的建议。

对外聘教师,一般提出下学期不再续聘的建议。每学期建议不续聘的外聘教师的数量一般在10名左右。

对自己的专职教师,主要立足于帮,建议有关系部,加强对这些教师的帮助,让他们快速成长。

3.“干事”作用

督导室的“干事”作用体现在按照学院领导的授权,参与有关教师待遇文件的起草,并协助人事处把领导决定下来的向教师的倾斜措施、奖励措施落到实处。

今天,受学院领导的委托,我借此机会把我了解的近二年学院逐步提高教师待遇的措施向大家汇报一下。提高待遇的特点是“普惠式”和“重点倾斜”相结合,稳步推进。

“普惠式”的措施:2008年4月进行了工资改革,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的教师分别增资200元和220元,同时超课时费(每周超过12课时的部分)由7折提高到8折。半年之后,08年10月,超课时费又由8折改为不打折,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设立了每周的限定课时(20),教师每周超过限定课时的部分要打6折,实践表明,因超限定课时而被打6折的人数和课时数都是不多的,这些措施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授课收入。

重点倾斜的措施有以下3条:

(1)向优秀教师重点倾斜的奖励措施:

08年、09年两次进行校内职称评定,提高了被评上教师的课时费标准,08年15名,09年13名,共28名教师享受了这个待遇,有效期为两年。

学院实行优课优酬制度,08年10月开始,获学院及以上教学优秀奖的老师(共有18位教师)超过基本课时且不超过限定课时的部分,课时费增加10%,有效期为两年。

09年9月开始,网上评教前30名的教师增加标准课时费(一次评教在前30名的,增加3元/每课时;连续两次的增加5元/每课时),有效期一个学期。

(2)减少专职教师当中的系(部)主任、专业主任和教研室主任等教学领导干部的基本课时,使他们既有时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又能适当增加收入。

从08年10月开始,专职教师中系主任的每周基本课时从12减为4,减少了8个课时。系主任助理的每周基本课时从12减为8,每周减少了4课时。

从09年9月开始,进一步把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等教学骨干的每周基本课时从12减为10。这些老师除了享受一定的岗位津贴之外,每周减少两个课时的基本课时,一个月大约减少8课时,也相当于每个月又增加了500-600元收入。

以上这些措施,都已经形成了文件,作为本次教学工作会议的文件下发。督导室会同教务处、人事处共同参与了文件的起草,督导室协助人事处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

(3)不拘一格大胆提拔使用优秀教师

根据工作需要,经各系部提名,学院近年来,陆续提拔了一批优秀教师充实各级领导岗位。比如,第三届课程教学优秀奖一等奖获得者王红国被提拔为管理系副系主任,历届课程教学优秀奖获奖者刘敏、王秀娥、杨莉、黄立程等被提拔为专业主任,还有一些教学认真、受学生好评的教师也被提拔到教学领导岗位。提拔使用一方面提高了这些老师的待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客观地说,学院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确实是一步一个脚印在不断努力的。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只要能够精心教学,努力教书育人,在教学工作中做出成绩,他们的待遇一定会随着学校的发展而稳步提高的。

(二).监督和指导作用。

督导室在进行教学检查、履行监督职责的同时,还适时进行教学指导,发挥指导作用。督导室的教学指导大量体现在个别指导上。

督导员们利用自身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势,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不忘对青年教师进行热情指导,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对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共同研究改进和提高教学的措施,提供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受到教师的欢迎。

除了个别指导之外,督导室还适时开展普遍性的教学指导,如对新教师开设讲座等。

(三)桥梁和沟通作用。

督导员们经常深入各系、部,是沟通、协调院系之间的一个渠道。督导员到各系(部)经常接触各位系主任和系党支部书记,与他(她)们通气、讨论,听取意见,一起研究问题,主动、积极地争取他们配合督导工作。通过沟通、协调,上情下达,下情上递,传递信息,通报情况,替各系向学校领导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困难和要求,让学院了解各系的情况,各系了解学院的意图,使院系之间协调和谐,思路同心,目标同向,增强凝聚力。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工作目标:从现有的两个层面的监督提升到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督导室通过听课、收集学生反映,对教师进行监督;

第二层面:通过网上评教,获得全体教师的学生满意度;通过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增加区分度-标准差),强化对考试和评分的管理;

第三层面:教学督导要做到“线面结合”:

线:由学院的监督,拓展到院、系共同监督,重点加强系(部)对自身教学活动的监督。

面:督教(包括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的教学)、督学、督管。

为实现这个目标,本学期要在继续做好第一、第二层面教学监督工作的前提下,先从调整督导员队伍的组织和工作方式入手,为提升到第三层面做准备。

1.调整兼职督导员队伍。新聘一批兼职督导员。每个系至少聘1名。

2.调整兼职督导员的工作方式:

第2篇:教师读书汇报范文

一、创造学习条件,开展读书活动

1. 保障书源,明确时间。书源充足才能让学生有书读,是开展读书活动的首要条件。保障书源的途径很多:如开放学校图书室;班级设立图书角;师生捐书;建立图书交换站等。读书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不能与学习时间相冲突,也不能忽视家庭读书,如每天11:40―12:20可确定为午休读书时间,在校读书期间,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读书,做到有促进有管理。

2. 自编教材,丰富内容。读书内容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段可选择诵读类,如《三字经》、《百家姓》及儿歌民谣等,图书选择图文并茂有注音的故事类;中年段可选择童话类,鼓励学生积累好词好句;高年段可选择名著类,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内容因人因班而异,但要突出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此外,学校可以把读书活动纳入课程管理体系,作为校本课程来实施和开发,组织专人编写校本教材和班本教材,丰富学生读书内容,让读书活动走进课堂。如自编道德操守三字经、校风校纪顺口溜、好人好事三句半等。

3. 校园广播,营造氛围。环境影响人,气氛带动人,学生读书是需要好的氛围的。对此,学校可以成立校园读书广播站,每天定时广播,挑选在读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做主持人、播音员、小编辑等。设定学生喜爱的小栏目:如开心果、小小展示台、知识天地等。广播可按班级轮流进行,让所有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4. 自办校刊,提供平台。如何把学生们的读书成果展示出来,让他们也体会一下“小作家”的喜悦,最好的办法就是办校刊。每一个在被校刊上发表文章的学生,都会有很强的荣誉感,他们就像一面旗帜,会激励更多学生爱上读书。

二、采取多种形式,促进读书活动

1. 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班级定期召开“书香班级”主题中队会,学生间交流读书心得,学习读书方法;学校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书法展、手抄报展、心得体会、好词佳句展、演讲比赛、故事比赛等活动,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营造读书氛围,激发读书兴趣。

2. 开展主题读书活动。主题读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利用重要节日确定主题:如在六七月份开展“历史的选择”读书活动;在十月份开展“爱我中华”读书活动等;也可自定主题:如诵读《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等;另外,主题读书活动还可以与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等融为一体,在读书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 开展读书开放日活动。学校根据本身实际确立读书活动日,在活动日当天,让家长走进校园,参观学生们的读书成果展览,使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学校可同时组织文艺表演,把读书的内容通过小品、快板、相声等形式向家长汇报。读书开放日对构建家长、学生、教师共同读书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4. 召开读书成果汇报会。汇报会分阶段进行,根据学生的读书内容确定汇报时间,可以两个月一次,也可以一年一次。学生们在汇报会上畅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和感受,学校把好的读书经验、读书方法、心得体会等刊登在校刊上。

三、完善评价体系,激励读书活动

第3篇:教师读书汇报范文

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第一次教学行为片段]

师:同学们已经阅读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大家都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知道了“五虎上将”都是哪些人了。

生2:我知道了曹操也是很聪明的。

……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想大家都有了丰富的收获。老师觉得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想说都说不完。不如我们今天来一场小组比赛吧!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的阅读收获最大。

生:好!(很多同学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同学们进行桌椅的重新排列,分成四小组,并简短的进行了小组交流。)

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很多的课外阅读汇报课,教师是让学生讲故事,说人物传奇;有的教师带领学生做阅读摘抄卡,完成剪贴本等,并进行汇报;也有的教师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而我的这种尝试,完全是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的检查与交流,这种形式,是农村孩子从未接触过的。

[第二次教学行为片段]

师:电视上的这种类型的比赛我们经常看,下面我就说说比赛的要求。在我念完题目说开始以后才可以按喇叭。最快的一组进行回答。答对加十分,错了扣十分,在没说开始前按铃的,扣十分并拒绝本次答题。

(在我说完之后,学生的情绪明显都高涨起来,小组长开始检查一下自己的喇叭,做最后的准备,教室里随即鸦雀无声,连空气都紧张起来了)

师:比赛分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三类……

师:第一小组必答题,请听题,请说出《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五虎上将分别是谁?小组同学可以帮助回答。

生1:赵云、关羽、张飞,还有……

生2:还有黄忠和马超。

师:回答正确。看来这些问题已经难不倒的第一小组的小书迷们了。第二小组请看题……

师:下面到了风险题了。小组商量一下,选择多少分值的题。当然,像第一小组目前总分第一,而且遥遥领先,可以选择不要题,以保证自己第一的位置。

(小组同学开始商量,有的小组学会举手表决。)

……

师:今天的比赛到此结束,第一小组获得了胜利。同学们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1:老师,这样的比赛太有趣了,下次还可以进行吗?我下次一定读得更加认真。

生2:今天比赛的失误在于我没有认真读,认真记,下次,我一定不会输给第一小组了。

精彩的比赛,在“耶”的呼声中,在“哎”的叹息中结束了。这样的活动能够使学生明白读书的意义,明白我们读课外书,不仅要学会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而且要学会读完之后,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主人公的特点。这种读书汇报形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为后面的阅读做好了铺垫。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去思考、去记录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汇报。通过阅读汇报的过程,学生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这些,都是教师在汇报过程中逐步去完成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去记录,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案例分析与反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现如今,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理念也在不断更新。阅读活动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已经以锐不可挡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创设良好氛围,鼓励与文本对话

教师要使学生自始至终处在一种要读、愿想、抢说、乐背的良好氛围之中,让学生独自走进书中,与书中的主人公对话、交流、做游戏,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只有一切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各自构建起自己独特的阅读表象,产生了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

二、用交流促巩固,达到一举两得

课外阅读之后更加需要交流。特别是孩子,在交流之后往往会为自己囫囵吞枣、一扫而过而感到很失望。我这节课的特殊汇报形式,不仅巩固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而且也让部分同学再次进行了阅读,一举两得。

三、用活动促团结,培养各种能力

本次课外阅读汇报课,再次加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互相补充答案、小组商量选择题型等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包括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真正将德育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去,达到一种共同提高的效果。

四、注重情感体验,巩固阅读效果

第4篇:教师读书汇报范文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不同的经历,但每一个成功者都能为他人提供榜样和借鉴的机会。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想上出一节好课,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在教育教学中,还要多学习优秀的课例。在学习中要注意模仿优秀课例的处理艺术。模仿是一种学习,体现了一种积极学习、主动进取的心态,模仿是通向创造的必经之路。特级教师薛法根从学习于永正老师开始踏上了成功之途,而于永正老师也是因为学习斯霞前辈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名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老师呢?

一、对模仿的现实审视

那么模仿名师上课到底该模仿些什么呢?模仿的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从学校管理、教师态度等几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模仿课的认识现状如下:

1.不合理,管理力度低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校虽有听课后上汇报课的要求,却没有明确细致的具体细则规定。只是口头上的一些要求,没有具体的考核规则办法。有73.3%的老师觉得教导处应该对老师汇报课进行课前、课后的组织研讨,但是由于每学期听课的次数有时较多,这样的组织给教导处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些要求非常笼统,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

2.不理解,抵触心理强

通过调查有66.7%的老师认为听课后上汇报课是不合理的,老师们不能从心理上接受。认为这样挫伤了老师们外出听课的积极性,认为是一种负担。同时这样的规定,会成为部分老师的专利。许多教师有外出听课的想法,但是害怕回砗笊匣惚课,给自己找麻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是这样,对老师们也同样是这样。老师们的抵触心理决定了这样的课效果不会是很好。

3.不明确,理论知识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不知道或不理解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不知道该如何学,学什么。68.9%的老师不清楚模仿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不能认识到上模仿课对教师的意义。因此,老师们对这种方法表示怀疑,被动的模仿只是依个葫芦画个瓢,没有自己的思考,成了一种模仿流程的课,当然效果也不会是很好。

4.不理想,现场掌控差

通过调查有68.9%的老师认为模仿课的效果不太理想,老师们将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和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上,没有从自身找原因。通过调查46.7%、44.4%的老师认为,模仿课主要是模仿听课老师的教学流程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对上课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设计关注不够,或是老师们没有这样一种关注设计理念的想法,即老师们欣赏课、评价课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很多老师为了应付学校的这一差事,常常是原课照搬,将听课的内容进行一次简单的模仿。这种不考虑学情的差异,而采取一味的“拿来主义”,不能充分发挥汇报课的示范作用。

二、模仿的途径

模仿课传递着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让青年教师在模仿中学会思考、内化,在模仿中得到锻炼,找到自信。同时,模仿课的分享也让观摩老师接受更多的教学信息与经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积累有效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我总结了模仿课的一些途径:

1.在阅读中提升理论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

“拯救语文教育,从拯救教师阅读开始。唯其艰难,方显意义。”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和生命状态。我想每一个成功者,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与书亲密接触的过程。我们应当模仿成功者的对于书的专注。读一本好书犹如沐浴智慧的洗礼,与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指引我们教育教学。当然我们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要把读书自觉地和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要不断深究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素养。素养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在学得皮毛后,见到包裹在皮毛里面的骨头,这样的模仿课才是成功的模仿课,才能变成真正的自己的课。

2.在研讨中推敲提高认识:宝剑锋从磨砺出

模仿课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一些优秀的课例。通过反复观看,将其还原成教学设计,经过共同研究思考,反复推敲后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仿上课实践。上课后再组织研讨,真正做到每上一节课,人人都能进步一大步。这种有组织、有明确的目的的“模仿课”,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活动的组织是灵动的,是适合教师的实际需要的。教师在享受“模仿课”所带来的独特的理念、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模仿课”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作用,由此会更加积极地对待“模仿课”,从内心提高对“模仿课”的认识。

3.在实践中提升品课能力:经历磨炼登新高

第5篇:教师读书汇报范文

一、课堂教学改革中研究的核心问题

综合各种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教师主体指导的作用发挥上。即在课堂教学中,寻求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的最佳契合点,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策略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研究,形成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学生学的策略

首先,要学得有目标。也就是要尽早地让学生知道课时任务和学习目标。

1.直接出示整体学习目标。上课伊始,教师直接宣布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要达成的最终目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实践也证明,目标明确的学习比漫无目的的学习比起来,有效性更强,效果明显好得多。

2.利用学习提示引导学生学习。学习提示的作用是基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示学习指南(学习提示/学习建议)达到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指导学生直入重点学习内容。如:语文学科课文的重点段落,明确指出学生进一步研读的方法,请同学们重点阅读文章的*到*自然段。学习提示出示的频次一节课一般在2-3次,学习提示间的关系是递进关系。

学习提示的出示,是交代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看到了学习提示,就知道要干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知道要研究什么问题。而这问题也正是理解课文的核心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对重点问题的探讨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

以上是第一个策略,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有目标,这个目标既是全文学习的目标,又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示的阶段学习目标。

其次,要学得有方法。学习方法除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常规的方法外,主要可以利用学习提示来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来组织学习活动。

1.自主学习中强调独立阅读、独立标注读书感受(圈点勾画写感受),给文章(古诗、文言文等)作注释等方法。如,在教学《舍生取义》一课时,教师出示原文,让学生给文言文作注释。

2.自主学习中还强调学习卡的使用方法。我们学校语文教师设计了课前预习卡、课上学习卡和课后阅读记录卡。通过课前预习卡引导学生提前学,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进入课堂,运用课上各种各样的学习卡深入学,课堂学习后,学生还可以借助日读书笔记和周读书记录卡延续语文学习。这样,每一节语文,如果师生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课前预习引导学、课上自主合作学、课后质疑延伸学的过程,那么,就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语文学框架。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是非常有用的。

3.合作学习中强调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学习体会,互相质疑、解疑,共同存疑。

我们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研究总结了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流程,我们强调在这个过程中的学生任务。以语文学科识字教学为例,在确定分工后,我们按教学基本流程组织教学。

再次,学后要有反馈交流。在自主合作学习后,有的老师就习惯性地接着按教学设计开始讲授,往往忽视学生的学后汇报交流。这一策略主要指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后要学会如何汇报自己和同伴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1.自主阅读后的反馈汇报。我们强调,一方面围绕学习目标,读句子,解词义,谈感受。另一方面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这里需要注意,学生汇报的程度不做统一要求,要分层把握,因人而定,标准不要划一,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收获。教师依据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的效果,将教学引向重点。如语文学科,引导学生这样汇报:会抓住重点词语汇报、会利用工具书汇报、会结合自己的感悟汇报、会结合对上下文的分析理解汇报、会结合自身想象或猜想到的汇报等。

2.合作交流后的反馈汇报。我们也总结了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汇报流程。

(二)教师导的策略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既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不能讲了,或者讲得越少越好。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而是要更加讲究讲的时机,把握讲的尺度和方法。那么,如何在学生自学交流后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呢?

1.立足全文、全课时的高度,在写作方法上引导学生。如教师在教学《小小的山村》一课时,让学生先畅谈读书感受,之后,教师也出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这读书感受就包括了:语言优美、真情实感、结构清晰三个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三方面深入品析文本,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目标,写法渗透其中,效果非常好。

2.深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随机指导,理解文本含义。随机不等于随意。这需要教师课前深入备课,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所有问题,备学生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最关键。这往往需要教师针对一个问题有几套教学预案。如在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时,一般不让学生预习,那么,我们就非常强调教师备课,要求每个字都备到,课堂在学生自主识字时,每个字补充什么内容,教师要随机指导。再如,在合作汇报时教师引导的策略。如何将教学引向深入,语文学科教学我们强调阅读引导的策略:重点词语是什么意思,在语言环境中表达什么意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进一步说明表达效果;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好词佳句的赏析:对比自己读过的文字;获得的第一感受扩说,深化或提升中心思想;与自己的经验对比说,提升认识。再读一读***部分内容,具体指向文字片段;对比词语解意,出示相关句子;改变衬托的背景(情境)对比原来的文字段落;写法的变化,指导侧面描写等写法;课上写小片段练习;剖析重点词语牵引全文,在课文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意思;学生汇报时,随机出示相关段落,指导解读朗读;借助学生的回答深入引导或提出补充性问题。教师指导时,要求教师能够分析课文,抓住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偏离主题,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3.充分利用学习材料的补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这里主要讲课外资料的介入策略。

(1)同类资料的补充推荐,可在课内,也可设计在课外。如送别类古诗讲完后,推荐学生继续在课外阅读送别诗。表现童真童趣的诗学完了,如学完《小儿垂钓》,再补充学一首同类的古诗,如《所见》等。

(2)原文删减的材料的恢复。比如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教师补充了文章后续的母亲老了以后的内容,对于理解母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再如教学《舍生取义》一课时,教师补充了孟子原文后半部分内容,文章结尾删去的内容对于理解孟子的大义,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3)背景资料的介入补充。比如教学《苦糖》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生活的清苦,母亲为什么在孩子偷吃了糖后,抱着空罐子叹息,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教师出示了六十年代初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和使用的限购粮票等图片,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故事所处的时代。再如,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教师在课终出示了作者孙友田的获奖作品,当学生看到非常多的奖项时,非常惊讶,这对于理解母亲给予他的启蒙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4)课外资料介入升华主题认识。我们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擅长查阅资料补充进对文本的理解,实践证明效果也非常好,当然这要讲究个度。如教学《苏武牧羊》,老师三次补充各种人物劝说苏武投降的话,和苏武反驳的话,反复阅读,苏武的大节跃然纸上。在教学《蜀相》时,老师补充的杜甫几入丞相祠堂,寻觅踪影,表达的是他与诸葛亮同样的报国无门的郁闷和痛苦之情。在教学《舍生取义》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材料的集锦,短短时间,大量的课外资料补充,使学生对屈原、文天祥、苏武等历史人物舍生取义的壮举印象深刻,理解到位。再去理解“义”的真正内涵时,就不需要老师再多讲什么了。

综上所述,都是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导在学生的不懂之处,导在学生似懂非懂之处,导在学生质疑之处,导在学生间争议之处。而教师发挥指导作用时,当然可以直接讲解,也可以通过补充资料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

三、课堂教学策略改进的实施效果

(一)学校层面

在我们学校,在语文学科的引领下,教师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已经在语文学科全面应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氛围浓厚。同时,研究成果还辐射到各个学科,如数学学科自主学习提示的提法为“操作指南”“操作要求”,老师们运用得也很好。我们还研究总结出《课堂教学操作手册》在学校广泛使用。

(二)教师方面

1.增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能力。备课意识增强、教学目标意识增强、学习方式备受关注、预设与生成备受关注。

2.改变了自身固有的教学模式。

3.很好地把握了有效指导的方式,每个人都在主动总结有效指导的策略。

4.促进了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自身专业的发展。

(三)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即思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文学艺术家靠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科学家靠形象思维发明创造,工程师靠形象思维设计蓝图,学生学习也必须运用形象思维才能理解语文。思维能力,就思维过程而言是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动脑筋想问题,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析某种现象时表现的智慧努力,不仅与知识的深度有关,而且与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关。因此,我们有经验的教师是不把现成的结论、定理和正确的证明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学习,在老师的不断点拨下,自我发现,解决问题。在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学会了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特别是学会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师的教这一资源,以争取最佳的学习效果,并为全面掌握会学的本领奠定基础。学会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具有加速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减少教师素质欠佳的影响,弥补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缺陷,帮助学习者学会内化目标、优化学习策略,开展自学的作用。在教育情境下,学生完全有可能主动地学习,学会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包含了培养学生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内容。

3.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了,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领域。学习绝不仅仅指课上的学,包括了课前学习,使学生有想要学的兴趣;课中学习,让学生有积极学的热情;课后学习,使学生有继续学的愿望。

4.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乐于自学,能够静下心来默默地读、写、记,乐于合作,汇报交流时,能够互动起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成长。

5.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要搞好学习,关键在于提高学习效率,而要提高学习效率,需要具备主、客观多方面的有利条件。“提高学习效率”最终的落脚点在“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知道学习方法有很多,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但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才算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研究证明,探索发现,质疑解疑,适当帮助引导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学生的特点,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后劲的。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分享者。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的指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指导有效性的能力高低是学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同时,新课程理念中也关注学生在成长和发展,研究者们潜心钻研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大力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由此可见,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同样深受重视。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成长,才是真正的充满了生命力的课堂!

第6篇:教师读书汇报范文

石门小学有幸参加了在里庄中心小学举行的全县蓓蕾读书活动会议,我们认真观看了各位老师精心准备的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展示,使我们大开眼界,原来读书活动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可以不拘一格,更使我们受益匪浅。会上我们还认真听取了各大小学开展读书活动以来的经验介绍,更使我们体会到了读书的益处。

书,是一泓清澈的溪水,是一片充满生机的芳草地。书中所表达的真、善、美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塑造、灵魂的净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伴随着“蓓蕾读书”活动的开展,书香开始在每个校园里慢慢散溢来了。在过去的半年里,现将我校读书活动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确立读书立人的理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重视读书的民族,必将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而一个重视读书的个人,必定是一个富有理想的人。可见,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学校教育不只是师生口口相传的单纯知识的传递,它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从阅读中获取知识,获取做人的经验——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用。因此确立读书立人的理念应当是学校教育首要的教育理念。

1、宣传倡导。

阅读教学搞好了,学生的知识基础稳固了,理解能力提高了,人生态度端正了,生活意志坚定了,综合素质提升了,何愁成绩不提高呢?不仅要学生读好书,教师自己更要读好书,教师要以自己的阅读引领学生的阅读,以自己的素质提升学生的素质。老师们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阅读才能顺利稳步进行。我校已经制定并通过了“蓓蕾读书”工程活动方案及计划,并研讨了“蓓蕾读书”工程活动开展的一些方法,解决了一部分图书不足的问题。老师们基本形成了共识: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最有效的办法是广泛阅读;阅读势在必行!

2、活动引导。

我们在本校开展了读书研讨会,所有语文教师参加并研讨,研讨如何上读书课。同时,学校要求教师阅读一定量的书籍,并作好笔记,观念确立好以后,下一步就是如何落实读书活动。

二、制定阅读制度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为此,制定出相应的班级读书目标和读书活动计划、制度。制度规定,教师每天至少半小时用来读书报,每月读一期专业杂志,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并撰写读书札记;学生每天阅读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读书摘记不少于2篇; ( fanwen.chazidian.com) 同时学校的图书、阅览室对学生开放,由于空间的限制,分别安排不同的班级轮流阅读,或由教师借到班级内阅读,对阅读的情况阅览室作好考核记录。每半学期学校对教师和各班学生阅读的情况作总结通报,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在此制度的约束下,各校师生基本上有了阅读的意识,但要形成习惯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三、开设阅读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作用曾有过这样的阐述:“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暴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开启“学困生”智慧的钥匙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合格,为了打造学的班集体,学校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每周拿出两节课用于学生阅读,并且规定阅读课任何人不得占用,语文老师不得将其用于自己的教学。做到不备课不上课,精心备课,让学生切切实实读好书,读懂书,从书中受益。阅读课要在语文教师指导下进行,形式灵活,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的形式有学生自由阅读和指导阅读、阅读汇报等四个课型。对阅读课开设情况,我们随机查堂。有了阅读课,所有的学生都能进入书的海洋,自由地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了汲取知识的愿望和历练思维的机会,慢慢地就会逐步形成学习的能力。

四、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阅读开启学生的心智,阅读精彩学生的人生。为了让阅读之花烂漫于校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阅读展示活动。

(1)坚持每天推荐一句格言,写在教室黑板两边,每周推荐一首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月推荐一本书,并及时向全校推荐学生优秀习作,让“书香”的声音每天洋溢在校园里,每天下午放学背着古诗走出校门活动。

(2)加强“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开辟宣传栏、图书角、板报、墙报、手抄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阵地,教室内、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在诗文氛围中,在学校内形成“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浓厚“书香”氛围。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实践活动。在营造好班级氛围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思考把学生引导阅读道路上来。首先在班级氛围中,开辟的专栏用来展示学生特色、专长而外,通过平时开展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如我们每周必须要进行的就是阅读之星评比。这项活动由班委会统一组织。通过学生的自我推荐、小组内的推荐、然后结合一周来的阅读数量跟读书随笔的质量来评定。其次是每两周一次的围绕阅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如:美文诵读竞赛、讲故事比赛、读书交流活动、心得传阅活动、主题演说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活动的开展,在班级中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走上阅读之路,从心底里爱上阅读。

为了有效地开展好小学生“蓓蕾读书工程”,我我们还在全校范围内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开展好阅读知识竞赛,做好读书笔记。开展了讲故事比赛,古诗文比赛比赛,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总体看来,形式还比较单一,仅局限于朗诵

第7篇:教师读书汇报范文

本学期,我校的语文教研组工作以2007学年区教文体局、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深化校本教研为核心,以推动课题研究为动力,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监督,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教研组。在区教研中心、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扎扎实实做好工作,确保我校语文教师的总体业务素质,语文教学水平,实际教学效果,得到稳步提高。

二.工作要点

1、理论学习深入加强。

当一位语文教师不容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加不容易。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学期将继续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最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区教研工作计划精神,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学习,促使教师们的教学理念能有较大的转变,使全体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教改的重要性,迫切性,从而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学思想。要求教师每月做好不少于1500字的学习摘记(每月收交教导处检查),学校将在不同范围内组织教学、教育、学生管理随笔交流活动。平时加强学习、交流,用新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研究教法,把新的教学、教育理念贯穿于新、旧教材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继续深化课堂教学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的教学要从以教为主转到学生的以学为主,其要点是构建起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得到张扬和提升。体现在课堂中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进一步发挥教研组功能。

保持区先进教研组的优良作风。研究活动的形式与实效,不断提高教学研究和业务管理水平。力求做到研究专题化、活动制度化、学习理论与开展教学实践相结合。正常听课、说课、评课为主要形式的常规教研活动,继续开展评课活动,继续开展新老教师结对活动,互帮互学,催长青年教师的成长。

4、认真重视抓好教科研。

全体教师应树立科研兴教思想、自觉参与教科研实践。可以根据教学中实际情况及教学新动态自拟专题向教研组或教导处申报。按照学习、实践、总结、检验的流程进行教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专题教学论文,参加论文评比。本学期,我们要完认真完成《以优秀的语言文化为载体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农村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两个市级课题的研究结题工作。

5、规范和优化教学常规管理,建设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继续坚持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六认真的新内涵和新动向,切实抓好教学六认真。

(1)备课: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交流活动,做好各年级备课组的组织工作,每双周保证一次集中讨论的时间。重点研究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何全面提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

(2)上课:组织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积极主动地听、说、读、写,在此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其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3)练习:设计要力求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使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融合、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形式可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外练习量按照规定严格控制。

(4)批阅:认真及时,提倡运用短语加等级,低年级的写话和中高年级的习作批改可采用精批、略批、面批、学生互改等多种方式。随着年级的升高,应注意加强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5)辅导。主要就是提优补差,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教师要充满爱心,耐心细致地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教育他们改进方法,促使他们进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的愿望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优秀学生并形成群体。

(6)反思。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反思是一种具有指向性、针对性的行为,是现代教师适应新课程标准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对自身专业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和提高。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并确定反思自己的意识和反思内容,在实际的反思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反思水平和教学水平。为了让每一个教师都成长为反思型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我们继续严格要求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每课必须有教学反思,其他教师每周两到三篇教学反思,同时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并做为年终考核的一项内容。

6、继续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特别要重视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审题、阅读、写字、写作等习惯的培养,采取切实的措施抓经常,抓反复,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7、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积极推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明确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课外阅读指导的目标和途径,切实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使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倡导把读书成为习惯。在学校充实了丰富的图书资源这有利的条件下,我们尤其要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利用早读课、午间、下午放学时间及双休日广泛开展阅读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读书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写好读后感。本学期,十一月份,将在全镇开展一次小学生课外阅读知识竞赛。

8.加强习作的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一、二年级在重点识字的基础上,适当加强说和写的指导及兴趣的培养,为中年级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中、高年级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内及课外的写作资源,抓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及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倡多写生活作文和想象作文,少写命题作文。提倡每周写周记,配合课文,多写模仿性的小练笔。要指导学生自我修改作文,提高自改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习作中的优秀作文,积极为校刊及作文报刊投稿。本学期,将结合学校开展的体艺2+1活动,让学生写写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体验或发生的事情,以征文的方式开展一次活动。

9、切实落实外出学习汇报制度。

我们要求每位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要在教研组例会上详细汇报学习的内容及感受、收获,还要整理上交听课笔记,并结合学习到的新理念和教学新方法上一堂展示汇报课。这种制度,从表面看,是给外出学习的教师增加了学习的压力和负担,但实质上是用制度去督促教师更好地参加学习,珍惜每一次来之不易的取经机会,这种制度的实行,必将提高了教师外出学习的效果,一人外出听课学习,全教研组都有收获,体现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主要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完成教研组计划的制定。

2、召开第一次教研组例会,明确学期工作重点。

3、期初常规教学六认真检查(一)。

4、参加区小学语文教学大组成员和教研组长会议。

5、组织参加全国小语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6、组织上交暑期读书征文。

7、外出学习老师上汇报课。

十月份:

1、参加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及联谊活动。

2、组织课改年级教师参加区教学研讨活动。

3、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比。

4、外出学习老师上汇报课。

十一月份:

1、期中常规教学六认真检查(二)。

2、组织参加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比赛。(新世纪学校)

3、参加小学语文片组研讨活动。

4、外出学习老师上汇报课。

十二月份:

1、组织参加语文学科五(下)省级学科培训活动。

2、开展镇小学生课外阅读知识竞赛。(书面问卷形式)

3、组织参加区中小学教师博客大赛。

4、组织参加2007年度小学语文优质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一、

二月份:

1、组织参加语文学科五(下)市级学科培训活动。

2、期末常规教学六认真检查(三)。

第8篇:教师读书汇报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指导

阅读文本的过程是生命个体获取认知、积累经验的重要策略,是学生提升理解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学好语文,甚至是其他所有课程的基础工程。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内在意识中原始积累的语言和知识,一旦与学生阅读内容中的信息内容形成链接、补充、拓展的联系,就会在化学反应中产生鲜明的意义意境。而在这一心理认知过程中,学生经历的不仅仅是内容信息的叠加,更有对阅读文本语言的内在吸收。但纵观当下学生的课外阅读质态,学生的阅读方式主要呈现出以下的特点:首先是被迫式――课外阅读并非是他们心甘情愿或者是其本身内驱动力所致,更多的是来自于家长和教师的压力,对于文本的内容和语言就鲜有仔细辨析的心境;其次,开餐式阅读――课外阅读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或是查阅相关资料,或是完成经验积累,而品析文本语言,提升语用能力,则没有时间和精力涉及。这种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式只能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最终形成读过了也就忘却了,读过了却说不明白,更写不出来。整个阅读过程没有形成相应的效益,语言素养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了。如何才能在课外阅读过程,让学生读有所获,促进其言语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渗透阅读技巧,在“读懂”的旅途中获取方法支撑

1.请教“无声老师”,让工具资料为课外阅读助力

与课堂教学阅读教学文本不同,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没有了学生的交流与探讨,而只能依靠自身的能力与智慧。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层次不同的阅读困难。在感知理解层面,学生最大的障碍在于自身能力与课外读物言语表达之间的差异,学生可能会在生字的困扰下形成词语理解的困难,从而影响学生对课外读物的进一步感知。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尤其是完全陌生的生字或者词语,学生借助上下文已经无法真正洞察与揣摩出意思。此时,作为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唯一能够信任的“老师”,就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的方法,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书中出现了“违莫如深”这个词语,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师的日常的习惯培养下,很多学生都利用查阅工具书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成语词典的解释与文本内容的对接中,感知词语的大意,并在具体语境的浸润下,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2.对接教材文本,让课堂教学为课外阅读服务

在课外阅读中,要想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就必须要对阅读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性的思考与感知。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所要表达的内容还不甚了了,对文本意欲表达的中心还模棱两可,学生的言语素养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打通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外,以课堂积累的方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从而为学生感知提炼课外读物形成方法的支撑。

而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读物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的内容表达出来。如在故事书的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较为感性的故事文本讲述给自己的家长和好友听,教师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故事汇报,从而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有效提炼与感知;而在对于整本书的小说阅读,学生还未能形成把握如此篇幅的概括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以章节为单位,将长篇小说按照划分成为鲜明的故事情节,从而缩小相应的难度,提升学生组织语言进行概括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草房子》“药寮”这一部分时,教师依照其文本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引导学生深入书本中的世界,从桑桑得病的生活变化,到其他不同人物对桑桑的关心等,将这一章节的内容整合成为若干的小故事,不仅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把握了故事发展的细节,为深入细致地感知课文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3.培养良好习惯,让圈化批注为记录思维痕迹

俗话说得好:不懂笔墨不读书。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跟随作者一起澎湃的过程,而这样的思维如何才能留得持久,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于动笔,在书本中进行及时地圈化,并适时进行富有见地的批注。这种读书方式避免了学生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式,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深刻性的不断发展,对于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效益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化――即在文本的核心语言中做上标记,提醒自己驻足玩味品析,在涵咏与赏析中提升学生的表达空间;可以在阅读中进行摘录――即将课外书籍中精彩的经典语言和句式进行研读,并在有所体悟的基础上进行摘录,在摘录的过程中再度进行深入品析,并促进学生的内在记忆;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即在情节发展的处、在文本意蕴的聚集处、在主题思想的凸显出,写出自己阅读的感受与体验,依托批注更加理性化和条理化的语言方式将促进学生对文本价值主旨的再度体悟,促进学生对文本世界的再度梳理。

以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为例,最后部分葵花要被接到城中,感情深厚的青铜与葵花之间深厚的情感注定了这将是一场难舍难分的场面。作者对这一内容进行浓墨重彩的刻画,而在阅读这一部分时,教师则运用课堂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圈化两人情感的语句,并对其中的典型语言进行积累与体悟,而学生在书本旁边进行的批注更是情感真挚,读来催人泪下。

这样的阅读,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文本的内容,同时也受到了较好的言语表达的历练,收到了较好的阅读效益。

二.丰富交流形式,在“读深”的历程中拥有展示舞台

1.建构小组网络,多维度交流汇报

自主性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依据自身的能力进行阅读。但自主性阅读绝对不是放任型阅读,学生各自阅读,而阅读的方式怎样、运用了怎样的策略、阅读的效益如何,这些关乎课外阅读的诸多元素切不可放任自流。教师应该积极创建各种网络组织形式,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公开、有效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才能在交流探讨中明确自身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鉴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和个性特征的不同,为组织相应的阅读汇报小组,并在小组中成立设立相应的角色,让学生在阅读过程定时定点地进行小组的汇报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阅读《水浒传》的过程中,教师就定期组织学生在小组交流汇报,各个小组在征求小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交流计划,有的小组从某一个人物出发,整理出这一人物的所有时间,在小组共读、交流碰撞的过程过程中感受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有的小组从小说描写的角度出发,对某一个故事进行深入细读,体验作者在小说描写过程中的独特技法;有的小组,还拿出了不同版本对同一件事情的描写对比,在辨析反思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品析能力。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不再是单兵作战,不再是闭门造车,小组成员在与别人进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不仅在表达自我的过程中夯实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在聆听他人的意见和反思过程中,为自己的认知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建班级读书会,立体化展示探究

在小组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当学生在读完同一本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整班读书会,教师在交流汇报之前进行统一的规划,提出相应的要求。特级教师岳乃红在总结自己创建班级读书会的经验时提出了这样的原则:读书交流会的问题宜大不宜小,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的空间驰骋学生的内在心灵;交流探讨的核心问题不能从文本中直接寻求到答案,而要学生依据书本内容进行整合性的思维探究加以阐释;要少提问体认性问题,而更多地提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考量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文本内容特质的基础上,找准两者之间的有效联系点,从而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阅读完王安梅所写的《鼹鼠的月亮河》这本书后,教师就在全班进行了班级读书会,事前教师就布置了这样的思考题:课文最后的结果对于鼹鼠算不算得上是一种成功呢?从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发现身边的“鼹鼠”吗?两个问题首先具有鲜明的指向性,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书本内容出发,感受人物的基本特性,并在主题内涵的关照下,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文本核心取向上;而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将文本的阅读反刍到现实生活中,以书本的力量和智慧学会正确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和生活。学生在读书汇报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研讨,两个问题在交流碰撞中不断深入。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从阅读出发,经历了思维感知、价值提炼、反观生活的路径,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入有效地感知书本内容,丰盈现实生活的心灵内涵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链接现实生活,在“读活”的范畴中汲取源头活水

1.让阅读与其他艺术联姻,丰富展现形式

艺术是一种纯粹的美,各种艺术形式之间只有表现形式的不同,却在人性揭示与凸显美感的追求中并不存在其他不同。因此,当学生在充分阅读、形成体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将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链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从而为阅读交流、展示阅读成果奠定开创出独到的方式和策略。这样的结合方式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与维度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共鸣,对于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阅读了《伊索寓言》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连环画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以阅读的方式悦纳,而语用线条画面的途径倾吐,实现艺术方式的交互;而在阅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教师则组织学生对自己最感性的篇章和回目进行角色的表演。在实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阅读选择、剧本创编、导演排练的过程,实现了对阅读书本的深度感悟和有效表达;而在阅读了《草房子》《夏洛特的网》等书籍后,教师则与学生共同观看相关的影片,不仅让学生在影音艺术形式下强化学生对书本故事的感知,更为学生提供了多维的视角,拓展了对文本价值的另类吸收。

2.让阅读与实践操作合拍,强化体悟层次

陶行知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课外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范畴,只有与现实生活实现高效联姻,才能真正唤醒学生阅读的勃发生机。学生由作品中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内涵的体悟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学生的阅读才不会滞留于僵硬机械的纸面上。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特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进行采访实践、调查走访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丰富起来。

例如在引导整班阅读《爱的教育》时,教师就在班级创设了“爱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爱的温情,更在活动中寻找歌颂身边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向自己最亲的人送去一句问候,和自己的小伙伴们组织一次爱心活动,并将自己在活动中拍摄的图片制作成为幻灯片向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汇报。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已经不再是单独孤立的形式,而是引导学生在走进书本、走进故事的过程中,再度走进生活,丰盈自身的生命经历,考量自己的原始生活。学生的阅读质态也在这样的过程中越发具有生命的厚度和生活的气息。

第9篇:教师读书汇报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33-01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一直是人类感知世界、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一般说来,阅读能力强的人,学习能力不会弱,而学习能力弱的人,往往是因为阅读能力太弱。爱阅读的孩子爱学习,爱阅读的孩子也会学习。阅读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尤其是一名农村学校的语文老师,引导、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一、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状

孩子们投入阅读的时间不足、阅读面不广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农村,这个问题更加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没有阅读氛围,孩子没有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农村小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家里藏书少,家长没有阅读的习惯,更谈不上家庭阅读氛围。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更不善于引导孩子从小培养阅读的好习惯。

(二)孩子没有自己的课外书。受经济条件限制,大部分农村孩子没有自己的课外书,即使有,数量也不多。在一些农村家长看来,孩子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一次调查:班上53个学生,有10本以上课外书的学生只有11个,有3个学生甚至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

(三)学校图书室的书籍陈旧。现在农村中小学校都建有图书室和阅览室,但是普遍存在藏书不足、课外读物更新不够及时等状况,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面对如此困境,如何让农村孩子爱上阅读,并使阅读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良好习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六个一”入手,即灌输一种理念,打造一个阅读课堂,成立一个图书角,每周一首诗词,每月一次评选活动,每学期一次汇报会。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一)灌输一种理念。就是向家长灌输“读课外书也是学习”的观念,让家长重视、支持孩子阅读。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活动等机会,向家长灌输阅读对人生有重大影响、买书就是买知识的观点,让家长们认识到,读课外书是孩子开发智力、丰富知识、增长本领的有效途径。告诉家长,要让孩子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就要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醒家长平常要力所能及多买一些孩子喜欢的、感兴趣的课外读物。

(二)打造一个阅读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孩子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新课标强调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就是多读、多写、多积累。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强调诵读涵泳,熟读精思,强调熟读勤读为语文学习的根本之法。语文教师应当“以读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阅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本,在读中感悟文本。课堂中,学生阅读是一个重要环节,每一节课学生都要有充裕的阅读时间,或是大声朗读,或是默读品读。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讲解课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成立一个图书角。就是把学生手中的课外书集中在一起,成为共享资源。学生的语文水平与阅读的多少息息相关。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夯实语文基础,加深文化底蕴。面对学校藏书不足,农村孩子课外读物少的窘境,可以鼓励学生把课外书集中到一起,成立班上图书角,让他们互相交换阅读。这样,一个人拿出一本课外书,一个班50人,每个学生就可以读到50本课外书。这样资源共享,增加了孩子的阅读量,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四)每周一首诗词。就是每周让学生熟读成诵一首优秀诗词。为了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鼓励学生自由阅读的同时,可以采取每周让孩子们背诵一首优秀诗词的方法。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至少能积累20首优秀诗词,对他们学习传统文化很有帮助。

(五)每月一次评选活动。就是每月都举办一次 “读书明星” 评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读书明星” 评选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阅读热情,使一些原本不爱阅读的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使阅读慢慢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