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的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着眼点;C++;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61-02
C++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学习又着眼思维训练的基础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基于教学中的不断总结,认为学习者在具有了一定C++入门知识后,可以从以下几个着眼点来学习和巩固C++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牢基础。
一、从内存着眼的观点
迈入程序设计门槛重要的一步是理解冯・诺依曼的“存储程序控制”原理。相当多的基础概念都是围绕内存及对内存的操作展开的。教学中以内存条的实物展示结合内存的物理结构来介绍存储数据的空间,强调它们是一系列连续编号的“房间”。每个房间有门牌号和存储空间(即一个字节)。基于实物的认知,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并掌握对内存访问所涉及的基础概念。诸如,变量(对象)的名、值、地址、别名(引用)及指针;另一方面介绍系统内存是分区存在,以巩固用户区和代码区、静态存储区和动态存储区的概念,可以帮助理解函数原型、函数接口、函数指针等较为抽象的相关概念。
授课时,板书内存并标注在静态存储区和动态存储区后,可以形象地演示在动态存储区内动态申请和撤销对内存的使用情况,便于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习者轻松掌握生存期、作用域、输入输出流等一系列相关概念。由于程序设计语言中大多数概念都是与内存相关的,初学者有了对内存形象全面的认识,对掌握概念和理解原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类型着眼的观点
类型是一个贯穿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将类型作为深入学习的一种视角,有助于学习者在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克服学习中的难点。首先,深入了解万事万物是分型的,类型表明一类变量(对象)的示数能力、运算功能、占用存储空间。除系统支持的基本类型外,另有指针类型、引用类型、函数类型以及关联这些类型指针类型。集中巩固这些类型的定义形式、应用场合,将快速提升阅读程序代码的能力。接着,很自然引入自定义的类型――结构和类类型,指出与基本类型定义变量一样,自定义的类型定义对象也要开辟空间和赋初值(调用构造函数来完成),只不过开辟的空间是本类中数据成员空间的组合。这样从基本类型、变量的概念和应用,引申至类与对象,从而克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概念难点。
三、从语言着眼的观点
C++程序设计首先要介绍的是一门与机器打交道的语言,和外语课程的学习一样,基本概念语法规则等必须记忆、迁移和联想,以达到牢记并熟练应用的目的。
学习语言首先必须从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学习开始,在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规则,作为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以运算符教学为例,做一叙述。教材中会以表格的形式列出的关于运算符和结合性规则。教师在讲授时,首先强调这一表格是C++程序设计指令系统语法中的基本规则,一些运算符不同场合可以有多种语义功能,除去表上列出的功能外,还可以按照一定规则重新自定义其功能,但其优先级和结合性不变。其次,还可以告诉学生一些前人总结的牢记方法。如,关于优先级、结合性记忆方法如下:①习惯上和数学规则一致;②括号优先级最高,“豆腐条”(即优先级最低的运算符是逗号、赋值、条件运算符)优先级最低;③在一个表达式中,可能包含算术运算、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优先级从高到底为:“!算术运算符关系运算符&&||”旷;④关于结合性,一般情况是从左到右,但是单目运算符和赋值(含复合赋值)运算符是从右到左。以上从记忆角度对书中表格的解读简洁实用,十分便于记忆。掌握了这四条后,通过较少的实例训练,学生即可将这一基础知识点牢固掌握。
牢固掌握上面的基础知识后,在后续讲解复杂类型时,如,int([3]),就可以利用语言学习迁移原理帮助初学者轻松掌握:可以按照上述知识记忆点分析如下:括号()和后部的括号[]优先级相同,从左到右先看()内的(口。其中与[]比较,[]优先,表明此处声明的是个数组,该数组元素是指针类型。()外部的int[]是指针的关联类型。于是可以明确地知道,该语句声明了包含3个元素的一个指向整型数组(有4个元素)的指针数组。该指针数组中元素有3个,为指针类型,每个指针可以指向一个包含4个元素的整形数组。
通过以上分析,向学生表明,从优先级和结合性的角度来看待复杂类型声明语句,复杂类型就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新瓶装旧酒。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引导学生通过前边已学知识迁移贯通,轻松迈过这一语言知识难点。
持有“我们正在学习的是一门语言”这一观点,可以在C++学习的进程中不断鼓励自己发现和总结记忆规律,为深入进阶学习阶段打下基础。金盾出版社于2010年7月出版的赵卫滨教授《背口诀14天精通C语言》就是理论口诀化方面长期经验总结的结晶。该书中结合各个知识点用归纳总结了一系列口诀,帮助初学者记忆。这些记忆口诀不但能给学习C++带来帮助,还能启发学习者立足自己的情况,在学习语言的道路上不断总结记忆新知识。
四、从参数化着眼的观点
进入到全局变量、预处理、函数和对象等知识的学习阶段后,学生逐渐体会基础知识中的参数化概念。有如刚小升初后接触代数一样,小学接触的确定的数据到初中开始被抽象描述为变量,此时程序设计逐步运用参数化来实现代码的复用、提高代码的通用性和灵活性。C++中的方法、函数、类库头文件等体现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让程序模块化,把特定的代码逻辑独立封装,只传人参数和返回参数,外部集中调用。
以参数化的观点看,预定义全局变量值的修改可完成后续设计代码中同一量的同步更新;预处理中条件编译可以依据参数不同选择参与编译的代码语句段;函数参数及其相关概念如参数传递机制:值传递、指针传递、引用传递均体现了数据量本身的参数化;函数模板、类模板所代表的泛型编程体现了数据类型的参数化。模板把函数或类要处理的数据类型参数化,用于表达逻辑结构相同但具体数据元素类型不同的数据对象的通用行为。参数化建模编程,为解决通用程序和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途径。
持有参数化的观点学习和巩固C++知识,可以在编程实践中不断体会代码复用优点和好处,还可以从更深的层面理解结构化编程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提出来的封装、交互、接口、抽象、复用、容器、泛型等较为抽象的概念术语,对后续学习数据结构及算法分析等相关课程做出充分铺垫。
五、与编译器打交道的观点
C++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编程语言之一,很多硬件和软件中都有对应的C++编译工具。编写C++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源程序,首先要考虑能通过编译程序的编译,形成低级语言目标代码供调试和运行;其次要考虑能够移植到方便移植到的当前大部分平台上运行。编译系统软件程序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有着典型性和广泛性,在软件工程、逆向工程、语言转换及其它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谭浩强教授在《C++程序设计题解于上机指导》一书的前言中指出,学习C++不应只局限于使用一种编译环境,希望读者能掌握一种以上的编译和运行C++程序的环境与工具。
PPT是Microsoft公司Office系列办公组件中的幻灯片制作软件,由于它容易入门,使用方便,界面友好,因此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只要熟练、灵活使用PPT,完全可以做出画面精美、富有动感、实用性强的课件,配合视频录制软件就可以制作出较高质量的微课视频了。
一、用PPT制作模拟开关闭合或打开的动画
开关闭合或打开是《电工基础》实操课的一个常用动作,如果使用flash等专业动画制作软件很轻松就可以实现,其实用PPT也可以很容易制作这样的一个动画。步骤如下:
(1)PPT标题栏选择“插入”――“形状”――“直线”工具,在PPT页面画直线,多次画直线形成电路图,电路图的火线用红色线表示,零线用绿色线表示,在电路图开关位置画一条倾斜的短线段表示开关。如图一所示。
(2)点击选择代表开关的线段,然后选择“动画”――“自定义动画”,在右边出现的窗口中选择“添加效果”――“强调”――“陀螺旋”。
(3)这个代表开关的线段就可以旋转了,但是是以线段中间位置作为中心位置旋转的,达不到我们的要求。点击选择线段,按右键复制一个一样的,把两段线段位置调整一下,拼在一起。
(4)选择新复制的线段,按右键选择“设置形状格式”,在弹出的设置里把填充和线条颜色的透明度都改为100%。
(5)按住ctrl键选中两段线段,按右键选择“组合”,完成后点击组合后的线段,选择“自定义动画”――“陀螺旋”,动画参数中设置“45,顺时针”,速度选择“中速”,就可以出现开关闭合的动作了,闭合后状态如图二所示。
图一图二
同理制作开关打开的动作,动画参数中设置“45,逆时针”,其它操作不变。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制作模拟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指针的偏转等类似动画。
二、用PPT制作模拟电流流动的动画
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非常抽象,学生很难想象出通电时电流的流动情况,如果用动画的形式把通电时电流的流动模拟出来,就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学生直观感觉到电流的流动,加深学生对电路的理解。用PPT制作开关闭合的动画动作后,接下来就应该出现电流流动的动画。制作步骤如下:
(1)画好电路图,电路图的火线用红色线表示,零线用绿色线表示。
(2)复制电路图中表示零线的每一条线段,复制的每一条线段颜色都设置为红色,表示通电后的状态。
(3)按电流的流动方向顺序逐一设置所复制的每一条线段动画,动画效果选择“擦除”。动画参数中可以选择擦除的方向,有“自底部”“自左侧”“自右侧”“自顶部”,根据电流在每一段线段的流动方向选择相应的擦除方向,速度选择“中速”即可。合上开关后,绿色的零线将顺着电流的方向逐渐被红色线段覆盖,看上去类似于电流的流动。
此外,还可以利用PPT提供的“进入”和“退出”动画功能模拟灯泡得电发光,当电流经过灯泡时,不发光的灯泡“退出”,发光的灯泡同时“进入”,即可实现灯泡发光动画效果。把开关的打开或闭合、电流的流动、灯泡得电发光几个简单动画有机组合,就可以模拟一个简单照明电路通电过程,稍作变动即可制作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二个双联开关控制一盏灯等《电工基础》常见电路的动画。这些小技巧对于物理、电子基础、电力拖动等课程的微课制作同样适用。
三、用PPT制作电磁感应现象动画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是电磁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电磁感应定律第一次把磁生电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实现了电磁力向机械力的转换过程。但电磁感应现象比较抽象,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在电流表观察到感应电流的产生,但无法直观感受到磁通量的变化与所产生的感应电流之间的关系。把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拍成视频,再把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理做成动画,将视频和动画放在PPT同一画面中同步展示,能让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电磁感应现象。
感应电流的产生常用的实验有两个,一是闭合回路的导体垂直切割磁感线使得磁通量发生变化,二是磁铁插入或抽出闭合线圈使得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两个实验连接在闭合回路的电流表指针都会发生偏转,说明有感应电流的产生。两个实验都可以做成动画,把看不见的磁感线在动画中模拟出来,使用PPT动画中的“动作路径”,设定要运动的导体(或磁铁)的始点和终点,即可模拟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的过程。再结合前面介绍的方法制作电流表指针在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发生偏转的动画,即可完成电磁感应现象动画的制作。学生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和动画演示,掌握感应电流的产生方法并理解其原理,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四、用PPT制作卡拉OK字幕
微课视频的配音如果能使用卡拉OK字幕,使得字体颜色与讲解同步发生变化,可以增加视频的演示效果,使得学习者观看视频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增强学习效果。制作卡拉OK字幕有专门的软件,但如果字体颜色变化与讲解同步要求不是很精确的话,用PPT也可以轻松实现。例如要使“用万用表欧姆挡检测电路的通断”这句话配音时出现卡拉OK字幕,字体原本是红色,与讲解同步逐渐变成绿色,步骤如下:
(1)输入“用万用表欧姆挡检测电路的通断”,字体颜色选择为绿色。
(2)复制“用f用表欧姆挡检测电路的通断”,字体颜色选择为红色。
(3)选择红色句子“用万用表欧姆挡检测电路的通断”,选择“动画”――“自定义动画”――“添加效果”――“退出”――“擦除”,擦除方向选择“自左侧”,擦除时间根据配音时间选择。
(4)按住ctrl键选红色和绿色“用万用表欧姆挡检测电路的通断”两句文字,在“格式”工具栏选择“左右居中”和“上下居中”将两者对齐即可。
五、把制作好的PPT课件转化为微课视频
视频录制的工具很多,Camtasia Studio是其中一种功能较强大、操作较简单的。电脑安装了Camtasia Studio的录屏软件之后,打开PPT课件在标题栏加载项会自动出现录屏功能,点击栏目左边的红色圆点(录制图标)进入录制状态。录制开始后,播放PPT并配合讲解,播放PPT时注意根据内容控制进度。在录制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配音错误或PPT操作错误,只需退回错误处重新录制错误部分,不需要从头再录,待录制完毕后用Camtasia Studio通过编辑把错误部分剪切掉即可。录制完毕后,按快捷键F10停止录制,桌面会出现一个对话框,点击保存或编辑,就可以做下一步的工作。如果选择保存,不改变保存地址则默认保存在Camtasia Studio自动生成的文件夹里。如果选择编辑则进入视频编辑状态。
【关键词】工程质量事故质量事故特点质量事故分类 质量事故的处理
中图分类号: TV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质量事故的特点
1.质量的隐蔽性
建筑工程隐蔽分项工程多,若在工序交接时,不及时进行检验,一旦被隐蔽,就很难从表面判断内在质量。如浇捣混凝土时,少振或漏振,都会降低其强度,但很难从外观上发现。所以要求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及时的检测。
2.质量终检的局限性
由于质量的隐蔽性,工程竣工验收时,无法全面对工程的内在质量进行检验,一般难以发现被隐蔽的质量缺陷或质量事故。如某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动用半年之后,发现墙体开裂、屋面渗漏。在工程建设整个活动过程中,质量事故是应该防止发生的,并且是能够防止发生的。质量缺陷却存在发生的可能性。如建筑结构完全能满足安全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受拉区出现了规范允许的微细裂缝,只能界定为质量缺陷。但这并不是说质量缺陷完全可以忽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些质量缺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趋向严重性。工程质量事故的特点具有复杂性,可变性,多发性,严重性。这些特点都对企业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二、工程质量事故分类
工程质量事故的分类可按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也可按产生的部位,还可以按产生的原因等进行。国家现行对工程质量事故通常采用按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分类,体现了定量定性。分类如下:
(一)一般质量事故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
1.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含5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
2.影响使用功能和工程结构安全,造成永久质量缺陷的。
(二)严重质量事故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
1.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含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
2.严重影响使用功能或工程结构安全,存在重大质量隐患的;
3.事故性质恶劣或造成2人以下重伤的。
(三)重大质量事故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
1.工程倒塌或报废;
2.由于质量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或重伤3人以上;
3.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
重大质量事故又分为四级:
一级:造成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300万以上;
二级:造成10人以上29人以下或直接损失100万以上,不满300万元;
三级:造成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或重伤2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3元以上,不满100万元;
四级:造成死亡2人以下或重伤3人以上19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不满30万元。
(四)特别重大事故
凡属国务院的《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情况之一者:
1)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
2)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及其以上;
3)其他性质特别严重。
三、工程质量事故分析的作用、依据、方法及技术处理
(一)工程质量分析的作用
1.防止事故进一步恶化
建筑工程出现质量事故或质量缺陷,为了弄清楚原因、界定责任、吸取教训、实施处理方案,必须停止有质量问题部位及下道工序的作用,这样就能在“过程”中,采用措施防止事故恶化。在施工过程中,例如发现现浇混凝土结构强度达不到设计的要求,不能进
入下道工序,通常采用修补处理或返工处理,遏制了事故恶化。
事故得到了处理,排除了质量隐患,又为下道工序正常施工创造了条件。
2.为制定和修改标准规范提供据
按照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我国的建筑市场逐步融入全球经济。目前,我国建筑技术的贡献率约为36%,与世界发达国家的70%-80%的水平差距很大。要缩小差距,只有依靠建筑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新的建筑科学技术的运用,有一个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在施工方面,通过质量事故分析,并结合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就为制定和修改标准规范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工程质量事故分析的过程,是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判断能力、增长专业才干、提高工程质量的过程。
(二)工程质量事故分析的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深入调查充分了解和掌握事故或缺陷的现象和特性。然后就要收集资料,收集一切与施工特定阶段有紧密关联的各种数据,都要全面准确地进行收集,然后分类比较。之后就是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数理统质。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一定要遵循“一切用数据证明的原则”。数据就是质量信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发现质量存在问题,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影响的原因。
(三)工程质量事故分析要领
分析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要用理性思维,即逻辑推理。分析要领:
1.确定质量事故最初的诱因,最初的诱因往往是后来众多原因的引发点。
2.以直接诱因为主要点,对工程质量事故的现象和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质量问题发生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
3.重视影响质量事故的因素的复杂性,揭示内在的规律。
(四)工程质量事故的技术处理
建筑工程一旦出现了质量事故,为了及时消除质量隐患,确保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一定要编制技术处理方案。
技术处理方案尽管多种多样,但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类型:
1.修补
工程某个检验批、分项工程主控项目或一般项目没有达到合格标准,存在一定的质量缺陷,如现浇混凝土柱、梁,因模板膨胀,拆模后,表面出现被模板拉裂的细微裂缝、轻微麻面,可通过修补处理。
对可能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质量事故,可以进行加固补强处理。如混凝土柱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加大柱截面却改变了结构外形尺寸,留下一些永久缺陷。
2.返工
当质量事故影响了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对不合格的工程部位,必须采取重新施工等措施。
3.不做处理
如工程质量事故,对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影响不大;有些质量事故或缺陷可以通过后续工序修补;虽然出现了质量问题,经检测鉴定仍能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等,可以不做处理。
上诉三种技术处理方案,无论选择其中哪一种,均应有明确的书面结论。结论有如下几种:
质量事故被排除,可以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质量隐患被消除,保证了建筑结构安全;
修补处理后,不影响使用功能;
短期内难以做出结论,必须后续观察检验。
总上所述,工程质量问题,始终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如何提高工程项目实体质量,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是摆在所有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热点话题。本文工程质量事故的定义入手,阐述了其特点,进行了分类,并对如何处理工程质量事故都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对各大工程企业以警示。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2001.
2.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2).2002.
3.吴兴国。建筑施工验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项玉璞,曹继文.冬期,施工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字: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应急处理;大面积停电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下,轨道交通发展也呈现出了迅猛姿态。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车站设备运行都主要以电能作为动力能源,所以电力供应在轨道交通中占据着关键地位,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安全性直接关系着轨道交通运行的畅通与否。由于地铁车站多修建在地下,所以地铁车站一旦出现停电事件,车站就会陷入一片漆黑,由此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轨道交通系统必须具有一套完整的供电应急处理体系,以保证轨道交通的正常运作。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电力供应系统的组成
城市轨道交通的电力供应通常来自城市电网,由城市电网向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输送电能,再通过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对电能进行转换,最后将转换后的电能输送给各类交通用电设备,满足设备运行需要。城市轨道交通的电力供应系统主要由主变电所、外部电源、电力监控、动力照明供电、牵引供电几部分组成。其中,动力照明供电由动力照明配电、降压变电所两部分组成;牵引供电系统由牵引网、牵引变电所组成。一般来说,轨道交通供电都采用集中供电,即通过主变电所向各轨道线网进行供电。每个主变电所都有两路独立电源进线,同时每个主变电所的备用支援变电所数量必须≥1个,主变电所要实现资源共享。
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是城市的重要用电负荷之一,根据规定,轨道交通系统为一级负荷,供电电源必须有两路,若其中一路因故障而中断供电,另一路同样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全部用电要求。牵引供电系统的用电负荷也为一级负荷,动力照明系统则根据其用电实际情况分为一级负荷、二级负荷或三级负荷。轨道交通外部电源供电不应局限于某一线路,而应根据城市电网、线网规划情况进行设计、规划,可灵活运用分散供电、集中供电、混合供电等形式。
二、上海地铁供电应急处理方案
(一)供电系统分析
上海地铁某线的电力供应系统为集中供电,组成部分包括高压电源(110kV)、中压变配电系统(35kV)、动力照明供电、牵引供电、杂散电流系统、SCADA(电力监控)。其供电系统由牵引降压变电所、主变电所、降压变电所、接触网、跟随所、SCADA、防迷流系统组成。本工程中,线路总长41km,全程设置的车站变电所共有28个,停车场变电所、车辆段变电所各1个,其共同构成了环网供电网络(35kV),供电方式为双路电源供电。其中,正线所含牵引变电站有12个,经降压整流输出1.5kV直流电压,供电对象主要为电动列车。设有2座主变电所(110kV),主变电所电源均由城市电网变电站(220kV)分两路提供。
(二)大面积停电应急处置方案
城市地铁大面积停电事件,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一级停电,是指地铁所有的主变电所发生停电。由此造成两路交流电源均停电,列车被迫停运;二级停电,是指1个以上的主变电所发生停电,但仍有部分主变电所未停电。由此造成的车辆段、车站全部的交流供电中断,正线接触轨处于超大单边或超大双边供电,区间列车仍能行驶至下一车站;三级停电,是指车辆段、车站局部发生交流供电中断,正线接触轨可以为单边供电或者大双边供电,列车可正常行驶5分钟。
(一)一级停电事件的应急处理
在发生一级停电事件后,地铁交通供电系统负责人首先要与供电局取得联系,询问停电时间、停电原因。将主变电所的变压器开关(高压、低压)、中压馈线开关断开,同时要立即安排专人值守。充分掌握蓄电池运行状况,若停电时间>30min,则要退出蓄电池设备,并做好恢复供电的相关准备。
(二)二级停电事件的应急处理
首先,通过与供电局沟通,以获悉停电时间、故障原因。了解停电区域有无扩大化,将停电的主变电所的变压器开关(高压、低压)、接地变开关、中压馈线开关全部断开。若主变电所为两路或一路停电,故障主变电所、车站变电所都要退出。将主变电所的供电方式切换到其他主变电所支援供电,以恢复断电变电所供电。相关变电所要指派专人值守,若在运营过程中恢复主变电所供电,则需要列车运行完成后再切换到正常供电。
(三)三级停电事件的应急处理
在发生三级停电事件以后,要立即组织维修人员进行抢修,若停电时间较长(>30min),则要退出故障主所的蓄电池,待消除设备故障,设备恢复正常后,可立即切换到正常供电。
三、地铁供电应急处理相关注意事项
在发生大面积停电事件时,为确保能及时、有效地恢复列车及车站供电,就必须制定、实施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在应急处理预案的制定、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制定科学、完善的停电应急预案。在预案中,要对供电、电力调度等专业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应急演练,以提升地铁供电系统的应变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同时,还要加强轨道交通供电各专业间的协作与衔接,以保证在发生大面积停电事件时,能对车站、列车乘客进行安全、合理的疏导。通过应急演练,还能从中发现应急预案中的各种不足,从而能及时加以改进,提高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第二,与城市供电局加强沟通,定期对双方的应急协作方案、供电安全进行评估,并组织开展停电应急联合演练。当发生停电事件时,首先与城市供电局联系,获得准确的供电信息,以便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第三,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应当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对设备隐患、操作规程、技术文本进行全面的排查,以便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第四,充分重视轨道交通电力供应系统的测试工作,加强设备保养、维护,以保障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另外,在建设新线路时,应当对各主变电所的容量分配进行充分的考虑,以便在出现停电事件时,能及时地向故障主变电所提供支援。
结束语: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而言,在出现大面积停电时,要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尽快恢复线路及车站供电,以保障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要做好地铁停电应急处理,各相关专业必须要协同合作,加强专业间的沟通和应急演练,做好供电系统设备的保养、维护,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构建轨一套完整的供电应急处理体系,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级停电事件,以保证轨道交通的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 单辉.浅谈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的应急处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7).
[2] 赵垒.城市轨道交通中压环网供电方式的讨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0).
[3] 叶聪.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大面积停电应急处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4).
[4] 席红.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指挥中心供电系统[J].都市快轨交通,2011,24(5):94-96.
[5] 吴伟辉.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直流框架保护动作应急处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21).
作者简介:(钱晓超,男,籍贯重庆,1981年6月 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供电
2.浙江风力发电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8)
【摘 要】结合工程实例,从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及养护等环节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养护;质量控制
Wind turbin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of mass concrete control
Wang Mao-jun1,Zhu Yao-hua2,Zhu Yuan-hua1
(1.Taizhou 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mpany Taizhou Zhijiang 318000;
2.Zhejiang Wind 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Hangzhou Zhijiang 310008)
【Abstract】With practical examples, from raw materials, mix,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and other aspects of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are described.
【Key words】Mass concrete;Raw materials;Mix;Construction of conservation;Quality Control
1. 前言
750KW风力发电机组混凝土基础面积为12m×12m,边缘厚度1m,中间安装风机部位厚度达2.8m,每台机组混凝土基础约200m3,属块体大体积混凝土(以下简称大体积混凝土)。对于此类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控制混凝土浇筑块体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外温差及降温速度,降低温度应力,防止混凝土出现有害的温度裂缝(包括混凝土收缩)是施工技术的关键。大体积混凝土一般都采用预拌混凝土施工。近年来,预拌混凝土迅速在全国各地普及,混凝土的组分有了很大的变化,粗骨料颗粒级配不良,水泥的细度更细、强度高且早期发热量大,加上施工工期紧,养护不良等因素,使混凝土的收缩明显加大,这些因素都对混凝土的抗裂及耐久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特性并确保其质量,合理选用,优化组合,精心进行配合比设计,以及良好的施工与养护等各环节采取温控技术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2. 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控制
2.1 水泥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为防止混凝土因水泥的水化放热而膨胀开裂,应选用C3A、C3S含量较低或混合材掺量较大的中热、低热水泥。仅从水化热角度选择水泥的优先次序为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火山灰水泥、复合水泥、普通水泥等,但应根据工程实际综合考虑。此外,水泥水化热及放热速度还与水泥细度及混合材掺量等因素有关,水泥细度对水泥水化速度、水化放热、强度增长率、混凝土工作性与耐久性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在国内,混凝土开裂的质量问题突出表现在近年来由于水泥厂粉磨工艺改进,生产的水泥细度更细,水泥细度检测远低于国家标准10%的规定。因此,过细的水泥应谨慎使用。还有,目前以散装运输车大包装方式将生产出来的水泥直接运至搅拌站和施工现场并马上使用,使水泥进入混凝土搅拌机时的温度明显升高,这对浇捣大体积混凝土都是不利的。
水泥出厂应分别进行氧化镁、三氧化硫、碱、不溶物、烧失量、比表面积、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等项目的检验以保证产品质量。水泥进场(搅拌站和施工现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2.2 骨料 理想的骨料要求高强、高耐磨性、低吸水性、良好的耐久性、颗粒级配优良以及具有与水泥浆体良好结合的活性。粗细骨料的级配、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必须予以重视和严格要求。新修订的《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规定混凝土用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粒级,去掉了可用单粒级配制混凝土。粗骨料的级配和粒形不好,必然导致加大混凝土的胶凝材料和用水量,不仅增大混凝土的收缩,而且会降低混凝土的抗渗性和耐久性。对于细骨料而言,宜优先选用Ⅱ区砂,细度模数宜为2.6~2.9。骨料中含泥量和泥块含量过多,对混凝土的强度、干缩、徐变、抗渗、抗磨损及和易性等性能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尤其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使抗拉强度降低,对抗裂十分不利。另外,(JGJ52-2006)标准中强制性条文规定,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混凝土结构所用的砂、石,应进行碱活性检验。
2.3 水 混凝土常用的拌和用水一般可分为饮用水、地表水、海水和洗刷水等。饮用水是最常用的拌和用水,凡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都可以作为混凝土拌和用水。地表水是存在于江、河、湖、塘、沼泽等中的水,地表水受自然环境、城市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区之间水质差别较大,情况较为复杂,必须经过检验合格之后方可使用。海水中的氯化物对于钢材有较大的腐蚀作用,只能用于拌制素混凝土,不能用于拌制钢筋混凝土。在商品混凝土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洗刷水,一般洗刷水均先经过澄清后使用,但水中溶有的外加剂及一些原材料带有的易溶物质会使洗刷水含有一些超过标准规定的有害物质,应当通过适用性检验方可使用,对于不同水泥品种、不同外加剂的洗刷水一般不应混在一起使用。
2.4 外加剂 混凝土外加剂的特点是品种多,掺量小(一般掺量不大于水泥重量的5%),在改善新拌和硬化混凝土性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外加剂的研究和应用促进了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新品种混凝土的发展。但是,一些新品种的外加剂掺入混凝土中后产生的收缩比不掺外加剂大得多;另外,同一种外加剂在不同品牌的水泥中使用的效果不一样,而同一品牌水泥对外加剂的适应也是有变化的,且差异也较大;还有,对于膨胀剂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定条件,只有在配比得当和养护充分的前提下,才能使混凝土产生适度膨胀,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因此,选用外加剂时,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选用外加剂的品种。外加剂在使用前,首先应了解外加剂生产厂家所提供的技术资料并进行相应的试验验证确定其实际掺量。
外加剂进厂(或施工现场)时,应检查其质量证明书、品种、包装、重量、出厂日期等。外加剂在运输和贮存时不得混杂及混入杂物,外加剂应设专库贮存,专人保管,做好标记,不得受潮或污染。外加剂贮存过久或遇有可能影响质量情况时,使用前应予以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
2.5 掺和料 掺合料一般采用优质粉煤灰、硅灰、磨细矿渣粉、天然沸石粉等以及它们复合组成的矿物超细粉,是继外加剂之后成为混凝土的第六组分。掺合料掺入混凝土中对水泥空隙起到了微观填充作用,并给混凝土带来许多新的特性,不仅节约了水泥,还能够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改善硬化水泥浆和骨料界面之间空隙及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实现混凝土的高新能化。
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选择掺合料的品种和掺量不仅要考虑掺合料本身的品质,还要结合混凝土的其他参数,工作性质及所处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各种掺合料的技术优势,弥补单一材料自身的某些缺陷,可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掺合料复合产生的超叠加效应会取得比掺单一种材料更好的效果。
掺和料的质量是影响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使用前均应按相关规定进行检测,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掺和料的掺量是影响混凝土质量和掺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因使用目的和混凝土性能要求不同,因此,其合理掺量应经过试验验证后确定。
3. 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实质是通过计算和试验调整来确定这种比例关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有关规定,应满足施工要求的工作性,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和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条件下要求的耐久性及经济性等多方面的要求。对于确定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时,掺加的掺和料应按等工作性、等强度等级和等耐久性的原则等效置换,同时根据混凝土的温控指标及裂缝控制要求,提出必要的砂、石料和拌合水等混凝土配合料的温控要求及技术措施,在配合比设计时应进行优化,并遵循以下原则:
合理水胶(灰)比原则,因为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自收缩的最重要的因素,自收缩引起混凝土内部裂纹会显著削弱混凝土的抗裂性,规范对最大水灰比有规定要求。最新研究表明,水胶比(掺加矿物掺和料后为水胶比)较低时,通常使混凝土自收缩更大,抗裂性能越差,故水胶比不宜过小,应适当。
最小水泥用量原则,在水泥越来越细的形势下,水泥用量增加而带来的水化热高,收缩加大等弊端严重增加混凝土开裂的趋势。在混凝土中掺入矿物掺合料,尽可能改善混凝土性能,减少水泥用量。另外,矿物掺合料作为一个组分材料被单独粉磨,其细度远小于水泥,掺入混凝土中对水泥空隙起到了微观填充作用,可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后期强度。
最大堆积密度原则,正如前面所述,通过对骨料的优化级配,改善骨料的品质,尽可能降低骨料空隙率,使水泥用量减少,混凝土质量提高。
4. 良好的施工和养护
4.1 施工过程的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技术方案,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比较,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经济合理。方案还应包括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水化热、温度计算书及浇筑温度要求,浇筑养护过程的温度预控指标及相应技术措施。混凝土施工操作从配料、搅拌、运输、浇筑、振捣、抹压到养护各个环节,均应规定操作人员应完成操作步骤和所需时间,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对混凝土产品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前,应掌握施工期间的气象及电力供应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应采用预拌混凝土进行浇筑。拌制混凝土时,必须严格按签发的混凝土配合比和指定的材料进行配料,不得随意更改。用于各组成材料的计量器具应定期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并有校核检修保养制度。混凝土搅拌时应在搅拌机控制台旁醒目位置标明所搅拌的混凝土采用强度等级、配合比及各组成材料的实际用量。混凝土在运输途中,应控制混凝土不离析分层、组成成分不发生变化,并保证施工所要求的塌落度。大体积混凝土塌落度宜控制在120±20mm。施工现场在浇捣混凝土时应随时测定塌落度及塌落度经时损失,观察有无分层、离析、泌水,评定其匀质性,严禁添加计量外用水。浇筑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混凝土振捣密实的效果与振动器的结构形式、工作方式及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质有关,应采用高频振动器提高振捣效果并注意振捣时间和振捣方法。混凝土的二次抹压应有效控制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率,掌握在初凝前进行,使混凝土面层与内部充分结合一致,以消除表面产生裂缝的可能性。
4.2 混凝土的养护 养护是保证混凝土凝结和硬化必须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保湿养护应及时、充分,保温养护更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环节,养护的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在施工之前,应根据采用的原材料、施工对象和环境以及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做出切实可行且能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质量的养护方案,并作为质量管理制度的内容。
现在水泥早期强度大幅度提高,加上掺用高效减水剂以及施工现场的干燥、风力、温湿度的变化,混凝土出现收缩裂缝的时间大大提前,开始养护的时间也应该在初凝后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抹压之后即进行保湿养护。一般措施即覆盖塑料薄膜,塑料薄膜接缝应严密。保温养护一般有覆盖麻袋、草袋等。保温材料应保持干燥,潮湿后影响保温效果,所以当同时采取保湿、保温养护措施时,应先在混凝土面上铺塑料薄膜,再覆盖保温材料,露天养护时还应在保温层上再加防水层。
5. 结语
5.1 目前,风力发电机装机容量不断增大至2000KW,其基础面积17×17m2,因此对混凝土的施工控制要求更加严格。
5.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合理选择原材料,采用发热量较低的水泥或混合水泥,增加掺合料用量,降低水化热。搞好配合比设计与热工计算,配合比设计应合理,尽可能地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的时间,以避免由于温度引起的应力过高,混凝土初始结构强度过低而产生的裂缝。施工应控制混凝土拌和物的入模温度,防止混凝土初始温度过高产生的温度裂缝。要针对每项工程的具体条件,制定出合理的养护制度,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温差在25℃以内,混凝土降温速率不大于3℃/d,并尽可能地延长养护时间。采用智能化的温度测控仪器,动态监测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发生异常,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特点;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basic construction speed, concrete quality is good, the founda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structure can have a big impact on cost, s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quality must have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high-rise buildings;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Concrete;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混凝土是现代建筑施工中主要的材料,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当中应该对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保证混凝土施工能够符合相关的标准。 除此之外,混凝土施工质量对于建筑工程的成本以及工期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当中要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一、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高层建筑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与其他工程建筑相比无论是在工程设计上还是在施工技术上,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为:
1、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较深:要想充分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就必须着重解决高层建筑的结构问题,而修建地下室无疑是目前为止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是,在向地下深挖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地下渗水等等,不仅仅给施工过程带来了困难,同时延长了高层建筑的建设周期,直接影响建筑公司的经济效益。
2、高层建筑的工程量较大。高层建筑的工程量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部分施工形式都属于高空作业,技术难度加大;所要进行的工序较为繁多;建筑的周期较长,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一般的高层建筑周期为两年;在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机具设备较多;同时,其施工成本较高。
3、高层建筑的施工组织要求较高:高层建筑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而且其功能繁多。因此,高层建筑的施工组织要求较高。同时,高层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还涉及电力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等多个系统,施工组织配合较为复杂。
4、高层建筑的施工标准较高:高层建筑的施工标准较高,尤其体现在施工材料的高标准上。因为,高层建筑对主体结构和立面装饰的标准要求很高,所以对材料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在施工时必须采用有效的技术措施。
5、高层建筑的垂直运输量大:高层建筑还具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施工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都在进行空中作业,施工空间狭小,高度过高,致使其垂直运输量大。其中主要包括对工作人员的运输、设备的运输以及建筑材料的运输等等。
二、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如水泥强度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各级石子超逊径颗粒含量的变化,导致混凝土级配的改变,并将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对混凝土的水灰比影响极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应用,骨料中含有害物质,超过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则会妨碍水泥水化,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骨料与水呢石的粘结,能与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化学反应,并产生有害的膨胀的物质。如果粘土、淤泥在砂中超过3%碎石、卵石中超过2%,则这些极细粒材料在集料表面形成包裹层,妨碍集料与水泥石的粘结,它们或者以松散的颗粒出现,大大增加了需水量。如使用有机杂质的沼泽水,海水等拌制混凝土,则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盐霜,对混凝土集料来说,影响配合比组成变异而导致混凝土强度过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含水率,含泥量的变化和石子含粉量的影响,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经常性的检测外,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如砂石的含泥量超出标准要求时,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及时筛选并采取能保证混凝土的其他有效措施。砂子含水率,通过干炒法,及时根据测定的含水率来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实际用水量和集料用量,对于相同标号之间水泥活性的变异,是通过胶砂强度试验的快速测定,根据水泥活性结果予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砂、石子各性能指标必须达到规范要求。
2、 建筑工程混凝土的科学配制措施
(1)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换算
混凝土配合比,需满足工程技术性能及施工工艺的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及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等性能。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强度,达到工程各部位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类型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科学配制,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施工中效果明显。科学配制混凝土,早期强度明显提高,加快模板周转,加快施工速度,其技术、经济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2)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调整
试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能与实际施工条件完全适合,或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或运输距离,施工气候等条件发生变化时,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随之改变。为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符合施工要求,需将混凝土含水率及用水量做适当调整(保持水灰比不变)。
(3) 混凝土配合比
需满足工程技术性能及施工工艺的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及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等性能。按通常的配制方法使混凝土达到上述工程技术性能是困难的,为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强度,达到工程各部位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类型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科学配制,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施工中效果明显。
3、搅拌过程的质量控制
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原材料计量控制,搅拌机要配备水表,禁止单纯凭经验和感觉调整用水量的做法,对外加剂,应事先称量出每盘一份加入,禁止拿铁锹随意添加,对砂石料应坚持要求每次过磅称量,不提倡小车划线做记号的体积称法,另外还应对每盘的搅拌时间加料顺序、混凝土拌合物的塌落度、是否离析等进行抽查,在较大的工程中,应要求施工单位采用电脑计量的搅拌站,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人为因素,使配合比得到可靠的保证。
4、混凝土运输的质量控制
运输设备的选择: 混凝土的运输设备要选用能确保浇筑工作连续进行、 运输能力与混凝土搅拌机的搅拌能力相匹配的,不得采用机动翻斗车、手推车等工具。运输路线的设置:要保持运输混凝土的道路平坦畅通,保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均匀性,运到浇筑地点时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并具有要求的塌落度和含气量等工作性能,尽量减少混凝土的转载次数和运输时间。 从搅拌机卸出混凝土到混凝土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以不影响混凝土的各项性能为限。
5、混凝土入模的质量控制
按照两侧腹板同时对称灌注的方法,保证层与层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 混凝土下料高度不得大于1m ,不得向模板内侧面直冲布料,也不得直冲钢筋骨架。 浇筑时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大于2m ; 当大于2m 时,采用滑槽、串筒、漏斗等器具辅助输送混凝土,保证混凝土不出现分层离析现象。 当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30℃。混凝土的浇筑采用分层连续推移的方式进行,间隙时间不得超过90分钟。
6、混凝土浇捣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作业必须经监理人员验仓合格,并取得准浇许可证方能进仓作业。 振捣顺序从底层开始,逐步上移以保证分层混凝土之间的振捣质量和混凝土密实。 在振捣过程中,避免早振漏振欠振超振。
7、混凝土拆模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拆模的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气温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情况而定 。对非承重模板,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其表面和棱角不因为拆模而损坏方可拆除。对承重模板达到规定的混凝土设计标号的百分率后才能拆模。
8、混凝土养护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去除表面覆盖物或拆模后,对混凝土采用定期蓄水浇水或覆盖洒水等措施进行潮湿养护。 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注意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暴晒气温骤降等而发生剧烈变化 。在混凝土与流动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接触前采取有效保湿养护措施养护2周以上,且确保混凝土获得75% 以上的设计强度。 养护结束后及时回填。
总之,混凝土工程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检结合”的方针,做到纵向全过程、横向全系统、意识全方向、时间全控制的质量管理要求。再辅以必要的技术手段,结合运用多种督查手段、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满足使用功能,外表美观大方。
参考文献:
[1]李培良.刍议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J].商品与质量,2011,7.
关键词:电力线路 铁塔基础 施工技术 质量管理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加快,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高,电力工程的建设项目也在迅速增加。由于电力线路铁塔是高压电力线路的架设工作中的基础设施,是整个电力工程建项目的质量是否达标的关键,直接关系到电力线路的正常运行。目前,电力线路铁塔基础施工技术仍存在很多困难,其施工质量的管控优良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线路架设的工程的质量好坏。因此做好铁塔基础施工的相关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1、电力线路铁塔基础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难点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良好快速的发展,电力对经济的快速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力线路铁塔基础承担着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大部分荷载,在整体工程施工中较为隐蔽。铁塔基础施工大约占整个输电线路工程量的60%左右,其施工时间和质量对整个工程进度、质量和线路安全具有直接影响。高压线路具有线长、点多、面广的特点,施工作业场地千变万化。由人员、原材料、施工方法、工艺等因素,造成电力线路铁塔基础浇筑后出现诸多问题,其难点主要表现在:首先,施工对象体积大,施工条件艰苦,多在户外空地进行。工程完成后,出现的质量问题很难即时得到解决,严重影响到工程的工期。其次,环境因素也是电力线路铁塔基础施工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地域场地都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再加上施工条件艰苦,现代先进的设施很难得到很好的利用。
2、施工前期准备质量控制
2.1操平找正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在基坑的找平过程中要严格核查坑深、根开的尺寸,使之符合相应的图纸设计要求。为了避免出现坑底板挖偏等问题的发生,在坑深中心处,应用木桩或印记做标注。每个基坑操平时,最少包括5个基本点,分别是四个角和中心。基础未浇注前还要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进行基坑的操平找正。对于高低腿等有特殊设计要求的基础,还需按照设图纸将上拔腿坑深加大操作,以满足基础预偏的要求。
2.2基础材料的要求
首先,要保证材料及时进场,进行有效配置保障供应。在浇注前,基础施工材料就应到达搅拌现场。其数量可根据材料是直接堆放于地面还是堆放于特殊场地时而定,其中砂的备料和碎石需直接堆放于地面时应增加一定的数量,若堆放在特殊预留场地时,可以按照设计备料要求进行预留。另外,原材料在堆放过程中应做好完善的防止雨淋受潮等措施,以确保材料的施工性能。
3原材料质量控制
3.1基础钢筋的质量控制
基础钢筋入库时要按照图纸进行入库检验,堆放钢筋时应按其型号存放,并挂牌进行标志。钢筋的质量控制还要按照图纸进行检验,在钢筋使用前应对照图纸对钢筋逐个检查核对,以防工程中错误使用。
3.2水泥的质量控制
对于水泥的选择与使用应是合理而科学的,要以电力线路铁塔基础的工程设计以及季节气候等实际情况为依据。首先对水泥的质量严格把握,依据设计、季节、气候及工程的具体情况,还要根据工程的设计合理选择与使用水泥。选用具备收缩值和热度相对较低特性的水泥,确保规格、强度等级都能符合施工方案需求。
3.3骨料的质量控制
对于骨料的选择,应从强度、颗粒形状、级配、细度模数、抗冻性等方面严格控制砂、石骨料的质量。拌制混凝土时,应按批经常检测砂子的各项指标,并及时即时调整配合比。对粗细骨料的选择应符合施工要求,其中粗骨料应选用级配连续的碎石,细骨料选用中细砂。
3.4水的质量要求
在搅拌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基础制作材料进行质量控制,同时对水的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拌制混凝土用水及养护用水,宜使用饮用水或经取样化验合格的水。为保证用水清洁,水中不得含有化合物等杂志,严禁使用工业污水。当对水质不确定时,应进行相应的检验,以免使用不合格的水质,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
3.5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和优化
对于混凝土的配合比的选择十分重要,因为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和优化对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尤其重要。在满足设计图纸规定的混凝土强度要求,又要具备一定的耐久性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用较大密实度的良好级配骨料,尽量减少砂率,减小坍落度,从而合理的发挥混凝土性能。搅拌时要有专人负责,控制砂、石料的比例,施工中一定要称量砂、石用量,并料车上画出标记。
3.6地脚螺栓的相应质量要求
在地脚螺栓安装施工的质量管控中,宜采用基础螺栓样板或地脚螺栓与箍筋用电焊点牢的方法固定。地脚螺栓在安装前,必须检查螺栓直径、长度及组装尺寸,复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安装,确保各个方面的计量都能够满足施工建设的具体数据要求。在地脚螺栓施工前,要根据施工图纸,确保设备基础与定位模板相配。地脚螺栓应根据相应的地螺露长,与设计明细表中给出的基础中心桩与基础项面高差,控制地螺外露高度。在施工中,为了保证螺栓的垂直度,需要利用经纬仪进行测量。另外,要严格控制设备基础顶标高,以及相邻设备的距离,确保其没有任何缺陷。
4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4.1混凝土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首先,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利用工程的结构图纸对相应的模板、形状和规格进行选择,确保工程构件相互位置、各部分形状尺寸符合要求。
其次,在浇筑混凝土前,施工人员要认真仔细核查一下根开与对角线之间的距离,以及顶面的高差、保护层的高等,浇制过程中,必须保证混凝土在搅拌机内的足够的振捣,另外,在混凝土浇制时,要避免离析现象的发生,必须要控制好其自由沉落距离,否则将严重影响工程质量,造成安全隐。
4.2基础钢筋施工的相应质量控制
在钢筋工程施工的质量管控中,首先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和钢筋的型号、规格对钢筋做好入库以及堆放的分类处理工作。基础钢筋入库时,应以照图纸为依据,对其作入库检验,当钢筋运送到施工现场时,应在使用之前再进行检验。另外钢筋弯钩加工必须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4.3现浇基础质量检查
铁塔基础的强度检查应以试块为依据,试块应在浇注现场制作,其养护条件应与基础相同,另外试块制作数量应符合相关规定。
结束语:
在电力工程中,电力线路铁塔的基础设施是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所在,然而顺畅电力线路施工中的铁塔基础施工难度相对较大。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由于工程地质资料不实或施工问题,结构承载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情况,对电力工程的质量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具体施工过程当中施工人员必须做好技术控制和施工准备,具体环节具体对待。并且在铁塔基础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随机应变,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施工;问题;预防
中图分类号:U270.38+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6-(页码)-页数
1.引言
进入信息时代,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绿色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各行各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是大势所趋,而建筑智能化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朝阳产业,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2.智能建筑电气施工:问题表现
智能建筑因其高效节能的优势而引起全世界的注重和迅速发展,它已经不单单作为高新技术产品存在,而是作为高新技术来日常生活中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其要求也在逐渐提高,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在其设计施工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以下归纳了几方面问题:
2.1整体专业技能素质有待加强
由部分看整体,技能建筑电气应用的施工技术水平较低,地区之间的技术水平程度也参差不齐,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生产的技术产品更加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大多建筑单位希望提高技术水平,对员工寄予厚望,但是由于欠缺创新性,许多技术和软件产品无法达到其要求,加之设计人员没有熟练掌握智能化电气设备的技术和设计方法,在智能电气工程竣工后,设计施工的效果未达到人们期望的效果。
2.2设计和施工规范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智能建筑电气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但是设备并没有进行同步规范和设定相应的标准,导致了在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计划、准备、设计、施工以及监督管理方面出现无序状态,缺少根本的规范和标准的制约,部分设计和施工工作人员不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使得电气设备在验收时不过关,不能达到要求,出现诸多问题。
2.3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设计环节脱节
在设计的环节,有些设计院已经做到了按照工程的需要详细说明了各个子项,并且设计出了系统图和明细表,但是《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对于施工图的设计只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监控系统方框图绘制到DDC站即可,二是建筑设备监测的要求、点数和位置只要随图说明就可,三是配合承包方的要求,核查其绘制的深化设计图纸;这样一来,作为原始数据和资料的提供者的专业设计院在审查这一环便无可作为,由此将产生一系列问题。
2.4施工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之后,到进行施工这一环节就对于施工队伍的职业技能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标准,但这些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素质偏低,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即上岗作业,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责任感,工作过程中不能做到认真负责,受商业利益的驱使,过分追求速度而不注重质量,使得很多电气工程在完工后仍然有许多问题,达不到预期指标。
2.5弱电工程竣工后的验收力度不够
对于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完工后的验收工作,可以按照《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的相关要求来逐步进行,但由于该项工程本身对于专业性的要求就高,工作人员本身的素质又不达标,因而出现了许多工程验收不力的现象,不少关键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进行解决,也是各种问题出现的一个原因。
3.智能建筑电气施工:措施建议
3.1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工程弱电设计水准
设计院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和业主多交流,运用智能建筑工程的“技术设计”,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之间建立联系,这就要求设计院在功能方面确定应用的技能化弱电项目,以此来为业主量身编制关于参加招标和评标的步骤程序,选择性价比高的智能弱电工程设备元件,在此基础上和专业公司合作,优势互补,增强设计环节的连贯性,占有市场先机。
3.2全面实现系统集成弱电设计
系统集成应以功能要求为基础实现完善,要掌握和搜集建筑内外的消息,并严格按照智能化系统集成的设计标准,对建筑内的子系统实行系统管理,在信息处理上提高水平,做到各个子系统设备的通信协议接口符合相关部门的规定,以此来全面实现智能建筑弱电设计方面的系统集成;例如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设备联动系统是确保智能建筑安全使用的一个关键部分,由图纸检查,消防设备的选择,一直到其后得到现场审查验收,FA作为独立的系统,在智能建筑的弱点设计装上BA系统之后,消防系统及时作为留有接口的单独系统,同BA系统进行联网,由此实现两者的系统集成管理功能。
3.3保证电气基础施工按规范进行
在土建做墙体防水之前,预先埋好强、弱电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和止水挡板,这一做法也是为了防止由于施工破坏防水层引发日后墙体的渗漏;建筑电气安装人员应该事先准备妥当,例如对预埋件吊卡、吊杆、铁件、木砖基础螺栓和配电柜基础型钢等的准备工作,不可漏其一;同时管理和安装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按照管理规范严格进行,使质量过关。
3.4电气施工过程中的必要监控
在监控工作进行前首先要明确配电装置、电力电缆、配电箱这三个重要的设备交接环节,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制定应对方案,根据方案的规范实施超前监控,从整体上把握工程的质量监控;明确以上环节之后,就要由部分及整体,全面进行系统的工程监控,这时电气工程和土建工程就要有步骤地做好电管铺搭工作,这才是电气安装工程的核心环节,做好这一步,才能使整个电气工程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3.5设备安装材料符合标准
电气工程施工对专业素质的要求高,在面临时间紧迫、工程量又工程投资少等困难之下,需要不断学习,实事求是地分析工程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各种问题的处理,保证按照设备按照材料合乎标准,避免工作人员偷工减料和系统混乱的发生。
3.6合理安排交错施工
协调好跨专业之间的施工,提早进行调试和安排,如果没有专业的协调配合,施工过程的每一步都难以顺利完成,各个专业只顾自己眼前的施工,只重视自己的工作进步,会产生许多矛盾,那么就要求甲方、监理人员仔细谨慎的工作,了解每个专业施工进步情况,监督土建施工在风、水、点等的配合,科学的制定施工进度配合计划应该在电磁屏蔽施工前完成,以期各个专业施工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互相配合,顺利完工。
4.结束语
由于现代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要求的日益提高,智能建筑电气设计和施工中的内容及环节也在发生着变化,使得许多问题开始突出,对于诸多问题,也有不少的解决方案,希望设计和施工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将智能建筑电气技术广泛推广,方便人们的生活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在电气工程施工中应把“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放在首位,应根据工程的自身特点,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施有效的动态控制,做好技术交底,认真管理好从材料采购、施工过程到工程验收的全过程,并且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体系,提高电气工程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焦盛国。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质量控制体会[J],科学与财富,2013年 第1期
2.魏立明,主编。智能建筑电气技术与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杨勇,江楠.楼宇智能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第二十五届中国(天津)2011’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都认识到了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已具有局限性,使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影响。如何进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研究与发展的趋势。我国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如果进行科学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已经开展了风电的建设工作,随着世界风能市场开发速度的加快,我国风力发电总量也得到了明显的进步。我国应用风电机组进行风能发电已经涉及到二十多个省、市及自治区,2009年,全国风电并网的运行已达到1767万KW的容量,排名列世界第三名。风能是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很多优势,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风能,已成为现代新能源开发的重点目标。
一、风力发电机的基础设计
风力发电机组基础一般设置在岩石类的地基处,适合设置在混凝土的垫层之上,通过滑动层进行控制。而在风力发电机组基础的设计中,很多时候会忽视大体积混凝土和地基的关系,地基对大体积混凝土产生约束力,如果忽略地基的约束作用,会产生很多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初步的硬化期,会随水化热的变化,浇筑体产生膨胀,而在大体积混凝土发展的后期又会随浇筑体的温度降低,使大体积混凝土体积变小[1]。浇筑体和地基之间,受不同膨胀力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温度应力,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发生裂缝。可见,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计算好岩石地基的约束力,适当的解决办法是,混凝土垫层之上要设计滑动层,而滑动层的构造要按照一毡二油或者一毡一油的布置,一毡一油一般在夏季使用效果较好,只有通过这样的设计,才能使地基岩层有效减少对大体积混凝土的约束力。风图1
图1:风力发电机的基础示意图
二、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1、大体积混凝土的运输
风力发电机基础大多设置于海边或者丘陵的地区,都远离内陆和中心城镇。现在大体积混凝土一般多为商品混凝土,在实际施工中,商品混凝土的运输距离过长,为了有效防止,由于商用混凝土不能及时供应而产生的问题,例如: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冷缝。对大体积混凝土的运输就要进行严格的要求。要求大体积混凝土一定要有足够的供应力,能够满足施工过程中的需要,并且,一定要保证连续施工需要,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运输时间不能少于单位时间限定的1.2倍[2]。
施工部门与监理部门也要控制好运输过程发生的混凝土塌浇与损失,对入模塌落的程度与温度等技术问题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和检查。运输前,为了有效避免混凝土发生离析问题,一定要在装料以前,在搅拌运输车内将罐内积水排净,而且,在混凝土运输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将混凝土拌合物内添加水。运输中,一旦发生离析,可以使用外加剂调整,而且搅拌运输车一定要保持快速的搅拌,且搅拌时间不能低于120s。
2、混凝土的浇筑
风力发电机组基础不能只依靠后期的保温措施,这是不能实现混凝土内外温差的控制。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内外温差,例如: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这是一种可行的温度控制方法。可以选择低水化热的水泥,使用掺合料,使水泥在单方面的用量减少,应用冰心进行混凝土的配制,一般混凝土厂都备有深水井,所以,可以使用凉井水进行混凝土的配置,而对于粗细的骨料要使用遮阳棚,做好防晒工作,搅拌站的后台要使用冷却的拌合水对罐车的车身进行混凝土入模前的喷洒措施。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厚度要按照振捣器作用和混凝土和易性进行确定,使整体的浇筑时控制在300~500mm[3]。
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整体、分层、连续的浇筑时,要注意间歇的时间,在混凝土初凝以前,完成混凝土次层的浇筑。层与层之间间歇时间不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层与层之间发生冷缝。
混凝土可以使用二次振捣的工艺,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提高混凝土强度,节约水泥用量,使混凝土保证密实度的前提下,还能有效提高防渗性能。
3、风机基础的混凝土施工
风机基础是高耸结构物支撑的基础,一般风机塔筒要高80M,风机塔顶部会安装机舱与轮毂、叶片,所以风机的基础一定要具备很高的承载力和抗变形的能力、抗颠覆的能力。可以说,风机基础的质量是实现风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保证正常供电的基础[4]。
风机基础施工的顺序为:施工准前、测量后放线、清理地表、开挖基坑、预埋件、混凝土施工、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基坑回填等。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风机基础与地基间完整和稳固。只有保证了风机基础的强度,才能实现风机设计的承载力[5]。工程组织结构图见图2、图3
图2:风机机组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组织结构图
图3: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机械配备
为了防止砼的保护层出现裂缝,可以在顶部铺设Φ10@200 钢筋网,在周围进行基础钢筋500mm的保护,将测温管和排水管做好固定的处理,防止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发生变形。
三、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质量控制措施
1、控制混凝土原材料
应用水化热低矿渣水泥,可以添加掺合物,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选择一些粒径大的粗细骨料,少量用水,使水泥与水用量减少,通过水泥水化热,使混凝土温升降低。
2、应用二次振捣
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大,所以要控制混凝土的表面水分流失,一定要对混凝土表面处理好收水的裂缝,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开始二次振捣,振动棒抽出无振动眼,使混凝实现自然的闭合[6]。
3、测温工作
大体积混凝体的测温工作十分重要,一定要时刻了解近期气象的变化情况,在风机基础内埋设好测温管,专人负责混凝土测温的工作,通过建筑电子测温的仪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测量。
4、基础环的水平度
做好基础环水平度的安装与检测工作,使用两台水准仪同时开始检测,可以防止仪器误差造成的基础水平度误差。一般混凝土浇筑在基础环下部500mm,可以进行第二次基础环水平度的检测,合格后可以继续施工。当基础浇筑完成后,基础环水平度要求在六点以上的检测水平差值≤2.5 mm为合格。风机基础施工一定要控制好基础环水平度,基础环水平度是基础施工重点内容,会影响到风机塔筒安装的质量。
结束语:
风机机组作为系统工程,对风机基础施工及塔筒制造、控制系统各环节都要做好质量的把握,这些环节中,风机基础质量是最重要的部分,有效控制风机基础的大体积混凝土发生质量问题,才能控制风机基础的质量。虽然影响风机基础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工程施工过程中对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只有加强施工质量的控制,提高施工单位质量意识,才能将风机机组基础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风机基础真正平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桂林.大体积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J].工程质量,2005(1).
[2]江正荣.建筑施工工程师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宫靖远.风电场工程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李雄.桩筏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建材与装饰,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