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就业促进法范文

就业促进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促进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业促进法

第1篇:就业促进法范文

《中国改革》:近日,上海市出台了《城市摆摊导则》,虽然在操作上还有一些争议,却是在制度层面上为非正规就业者提供了新的空间。对非正规就业,您的看法是什么?

周天勇(以下简称周):非正规就业是由现实需求催生出来的一种就业形式。村里谁家盖房子,就用自家的农用车拉点砖头;农民的瓜成熟了,自己拉到城里去卖掉;学生毕业时,大学校园里会出现专门打印毕业论文的小打印社……这样的季节性、流动性、家庭性、作坊性的就业就是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是非正规创业的基础,非正规创业是个体工商户、微型、中小型企业的雏形,大型企业也是从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而来。在国外,非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创业占到整个就业总量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企业是非正规企业。说它非正规,就是它不经过政府的企业登记制度,如英国在商会登记,德国在法院登记。在英国和德国500万家企业中,三分之一的企业不进行工商登记,只进行税务登记即可。在这两个国家,这些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达到就业总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改革》:很多人提出,解决就业问题就要清楚界定并制止就业歧视,且扩大就业供给。您认为,就业促进法能否解决这两个问题?

周:我的观点是,扩大就业供给,优化创业环境是最根本的。没有创业,何来企业,没有企业,何来就业?不能空谈就业,如果不解决创业的问题,就没有就业供给,空谈就业有何用?没有创业,没有企业,10个人等着一个工作岗位,不歧视才怪!就算是就业歧视界定清楚,也被严格制止了,没有就业需求,哪来的就业?我们每年都开就业工作会、再就业工作会,但是作用有限。从国有部门看,1992年到2004年,我国国有单位职工人数从10889万人减少到6710万人,12年间减少了62%;只有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的公务员人数在这一期间不断增加。总体看,国有单位吸纳就业的功能正在萎缩,党政机关在精简,而指望资金密集型的大型企业消化如此庞大的劳动力更是一种奢望,只有小企业才是解决就业最主要的力量。我们现在就业问题严重,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太少,能充分吸纳就业的中小型、微型企业太少。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千人拥有企业的数量都是50个左右。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普查数据,我国千人拥有企业只有2.6个。即使按照工商局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800万个企业,平均每千人也只有6个。所以,我的看法是,解决就业首先要解决创业,就业促进法首先应该是一步最大限度鼓励创业的法律,一定要给创业最大的政策和体制空间。

《中国改革》: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调查,美国有20%的大学生愿意创业,这一比例在中国还不到1%。为什么会反差这么大?

周:没有创业意愿或者创业意愿非常低,原因不是市场风险大,而是体制风险太大。创业被政府部门的注册准入、吃拿卡要和名目众多的收费和罚款打击得没有生存的余地了。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而截至2006年6月,就只有2505.7万户。全国工商联相关调查显示,繁重的政府收费使个体和私营企业的成本不断提高,一些地方个体私营企业需要缴纳的各种费用和基金多达375种,这还不包括各种摊派、赞助、协会收费、有偿宣传费、部门下达的报纸杂志费和非生产性招待费用。如果有10万元的本钱,城市农民工有65%愿意创业,而城镇居民和大学生要创业的还不到5%。 因为后者更了解体制风险,另一个原因是在农村创业多是从非正规就业或者微型企业开始,门槛低。

但是,现在所有经营都要登记,否则就是非法经营或者无照经营。这样一来,就抬高了门槛。比如住宅不让经商这一规定的实施,就使得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咨询公司以及农民搞个农家乐也不可以。其实,家庭创业能节约耕地、降低房价,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土地少、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多依靠家庭作坊解决。

当前,政府有几种不正确的理念:第一是强调前置管理。所有的企业都要进行登记注册,政府认为没有纳入管理的都会做坏事。第二是认为所有的企业都是成熟、规范、标准的,忽视了从创业到企业成长、成熟、发展壮大有一个基本规律。这是在违背规律地进行管理。第三是管理不是规范、教育、引导,而是以罚款为目的。本来可以改造好、教育好的企业,不是去改善教育,而是以罚款扼杀。第四是一味强调企业做大做强、做强做优,而不是鼓励做小做多,增加就业。当然,市容、交通、建设、卫生等的管理和底层老百姓的生计是两难。一个好的政府会通过提高执政能力,改善执政方式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而不是简单地禁止,甚至把罚款作为增加收入的方式。

第2篇:就业促进法范文

关键词:创业 大学生 法律 地方性法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 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充分实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 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相关劳动者就业, 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 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每年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失业人员的就业压力很大。如果能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搭建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平台,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能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其他社会人员的就业问题。但河北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现状却并不乐观,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其中包括市场、财税、营销、人力资源等,而法律和政策保障上的欠缺更是使高校毕业生在创业中无所适从。因此,构建促进我省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平台很有必要。

一、 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现状

自 2008 年以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措施越来越多,这些支持措施主要包括:(一)门槛降低。大学生提供证明,即可享受国家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二)注册手续简化。很多省市都开通了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只需大学生提供身份证明和公司注册的必备文件,政府可直接帮其办理一系列手续。(三)减免创业初期的部分税收。(四)提供房屋租赁 补贴。例如有的地方政府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每个月800元的商业门面租赁费补贴。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不少支持的政策,但据调查,这些政策存在着一些问题:(一)落实不彻底。国家极力提倡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政策在地方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二)固定性不强,变动性较大。(三)政策不完整、不全面。单条的政策或者单个的条例,并不具备完整性和全面性。这些优惠政策,仅仅限于创业初期的创业程序手续和部分税收方面。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应坚持的价值

(一)法律价值。法律制度的价值,在于它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和积极影响,需要始终发挥法律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经济价值。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保障并规范了大学生创业的行为,也将促进大学生更好、更健康地创业,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做贡献。

(三)社会价值。创业是一种社会行为,在一种完善的法律制度的运作下,更多大学生会选择创业,将带动社会的创业之风, 并带来再一次的创新。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的思考

(一)完善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立法

国家现行的法律制度缺乏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内容,不能适应目前大学生创业的需要。所以,建议调整各项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法律,使之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创业的需求。

1. 完善公司法。公司法可在公司设立的门槛、公司的管理等方面,适当地给予大学生特殊对待。例如适当降低大学生公司注册资本,适当减少大学生公司注册程序。

2. 完善财税法。大学生作为一个被扶持的创业重点群体,可以通过税法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减免其全部或部分税收。

3. 完善知识产权法。目前,大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不到位。对于大学生知识型创业,国家应当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切实落实好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促进大学生知识型创业。

4. 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同时中小企业也是很多创业者在创业之初的首选。因此要尽快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发展融资担保、 小银行、风险投资、租赁融资等融资方式,鼓励银行发放创业贷款。

5. 推动大学生创业促进法的出台。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这条道路, 因此这个时候制定一部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制定一部相关的法律让大学生在创业时有法可依,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信心, 从而解决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地方性大学生创业的立法

中央的立法,可在大范围内做倾向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整。我省根据中央的立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由地方立法机关,做出地方性的立法。比如,地方需要鼓励哪些行业,则可以对该行业做鼓励和支持的立法。

第3篇:就业促进法范文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2014 年各大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外加愈加严峻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也不容小觑,违法侵权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而现实中相关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得不到很好的预防和及时有效的解决。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设想,以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法律服务

1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从2005 年至2014 年,10 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 万人增长至727 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2015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49 万,再创历史新高。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加重。

如今,顺利找到一份工作,并且工作与自己的预期相符,成为了大多数毕业大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较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及之前大学生风光的社会地位与就业时的包分配制度,当代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社会现状更能引人深思与探讨。毕业后,为了及时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专业不对口,一再降低自己的求职标准等问题。

通过对

该问题的深入调查与研究,笔者总结出了其内因和外因。

1.1 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内因分析

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不过关。

我国教育正处于转型阶段,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代的教育目标,但“应试教育”的影子却阻碍了其发展进程。中国的高等教育采取“严进宽出”的策略,教育观念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学内容也与时代存在脱节,教育体制亟待转型。教学条件也相对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化高等教育的需要。再加上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致使大学生将本应研究学问,严抓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知识储备量的时光全都虚度了。另外中国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不重视,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存在欠缺。正确认识就业创业活动,并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等,都是我们体现自身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内容。而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对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其指导水平普遍较低,且不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致使其能力尚待提高。可见学校仅开设一门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存在极大局限性的,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多元培养机制。

1.2 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外因分析

首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造成了就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我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制约着我国毕业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受2008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企业的生产经营呈下滑趋势,大多数企业采取裁员的策略来应对金融危机,而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进入2009 年下半年后,尤其是2010 年开始后,情况明显好转,随着经济企业回升趋势的确立,各行各业用人单位进入一个高增长态势,但是主要体现为中低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就业形势虽有好转,但情况依旧不太乐观。

其次,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尚不具体完善。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为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也相继出台,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创业提供了法律支持与保障。但由于我国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的支持尚处于摸索和成长阶段,立法的数量较少,立法的层次也较低。具体表现在仅有一部《就业促进法》上升到法律层面,其他的规定皆以意见、通知等形式出现。较抽象,且缺乏具体配套的实施办法进行规范和指导,实践中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高校扩招带来了负面影响。

1999 年,随着政府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高校扩招计划的实施,中国的高等教育立即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招生量大幅增加,同时招生的质量和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当代大学生的含金量也随之下降。随着2003 年大学扩招后第一批学生走向毕业,就业岗位之间的供求关系出现严重的失衡。自此以后,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我国首要解决的问题。

侵权行为的时常发生,也给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创业活动增添了不少阻碍。

由于大学生从小的成长及生活环境单一,致使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并且自我保护能力也相对薄弱。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辨别是非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存在较大不足,加上相关体系尚不完善,无法对法律问题的出现起到很好的预防和及时解决的作用,致使其自身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和申张。

2 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意义

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结构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的人才需求结构也有所改变。作为社会新鲜血液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创业,不仅关系到其个人价值的能否实现,也关系到家庭的和谐,以及“中国梦”的实现。而通过如上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光凭其个人的努力是很难解决的,此局面的改变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法律服务体系不仅仅包括法律援助,还包括社会的规范化、制度的完善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将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2.1 构建法律服务体系,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基础技能的缺乏,社会经验的不足以及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都是造成其就业难的内在因素,但现有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政策法规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专业的法律指导和服务,而且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规避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这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还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2.2 构建法律服务体系,将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

随着应用型大学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主要潮流,创新创业教育将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的开设,并纳入学分管理,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增强了实际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2.3 构建法律服务体系,将促进社会的规范化

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不仅可以及时地制定出有效的维权方案,同时加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避免了不法侵害的发生。由于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问题始终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所以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也促进了劳动市场的公平有序发展,以及就业指导机构与政府部门、高校、大学生和就业市场联动的透明机制的实现。

2.4 构建法律服务体系,将有效落实就业创业政策

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建立健全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强调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培训、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已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这表明保障大学生就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通过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正确解读出台的相关政策,使就业创业政策发挥其真正作用,也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3 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具体运行模式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法律需求、解决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国外相关领域的经验借鉴,特此提出具有多方主体参与、官方支持、专业保障、社会鼓励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设想,该体系专门针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活动,其具体运行模式如下。

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特许成立相关组织,经费由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捐赠,成员主要是具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和从事法律事业的工作人员。建立校园法律服务中心,依托学院拥有的教师资源,根据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大量的法律实务经验,请老师莅临指导,同时法律专业的学生从事相关志愿者工作。邀请政府指定的专职律师定时到校担任就业创业法律导师,费用由政府承担。在校园网上开设专栏,实行在线答疑。

参考文献:

[1]邵丽颖.有效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2).

[2]沙良永.新时期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法律问题分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1(9).

[3]文川.法制视野下大学生创业的障碍分析及其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9 上).

第4篇:就业促进法范文

王胜杰,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工作部 071000

摘 要: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开展创业就业教育已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河北省三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的走访调查,了解他们对高职教育和专业的认知,对创业就业的观念和态度,对创业就业知识的积累和准备,以及高职院校在创业就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其进行剖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业就业研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持续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2009年6月5日,在视察西安市莲湖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时,对前来求职的大学生表示,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因此,面对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开展针对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摆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部门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80多万人,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其吸纳高层次人才就业的能力和空间有限,特别是2008年底开始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导致2009年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增长不足,甚至还有减少之势,难以满足人数大幅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面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又会面临怎样更为困难的就业局面,特别是在河北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现有的就业岗位,这种状况只会越来越严峻,在就业的压力下必然会产生创业。那么,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现状如何?他们对高职教育和专业的认知,对创业就业的观念和态度,对创业就业知识的积累和准备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高职院校在创业就业教育开展过程中课程、师资等方面存在着那些问题?我们对河北省三所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及部分学生代表进行了有关问题的座谈,并设计了一份“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有效回收率为89%,下面即为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总体情况

讨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情况,不得不提及高职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生源质量、学习兴趣、综合素质等核心能力。在生源质量方面,调查显示55.9%的调查对象回答是因为没有考上本科院校,由于高职专业就业容易的占24.5%,因为喜欢该专业而就读的占10.2%。在学习兴趣上,44.9%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但同时也有19.7%的学生认为学习是被督促的,另外还有18.7%的学生对该问题持模糊态度。在综合素质方面,以高考的分数论,有80%以上的学生高考分数在300分以上,其中400分以上的占32.2%,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表现(包括课堂纪律、文明礼貌、参加活动、团结互助等)是比较认可的,也有个别班级的学生,比如艺术类专业,近50%的学生是自由散漫,调皮,不爱学习,不太懂礼貌的。

针对这些问题,某高职招生学生处负责老师介绍,目前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自我要求不严,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态度不端。面对这种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入学教育中加强励志教育,鼓励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和勇气,平时注重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负担,同时更加注重对专业的兴趣培养,通过讲座、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班集体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鼓动教育以及专业前景介绍,使其正确的认识高职教育和所学专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念和自信心。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准备

就业创业的准备包含很多方面,诸如:学生的专业学习、整体素质、社交能力、知识积累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在相关的就业创业领域所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经验和能力。在学院层面需要提供给学生的就是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设计,笔者主要了解三所学校学生五个方面的信息:希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时间、在就业方面希望获得哪些指导、在创业方面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指导、对职业生涯的指导是否满意,通过就业创业辅导是否具备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调查显示,平均80%以上的学生希望都获得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心理辅导、职业知识指导和择业方法与技艺指导,60%以上的学生认为创业辅导也是在校期间应该获得的指导内容。仅有54.4%的大学生认为具备了就业能力,5%的大学生认为具备了创业能力。

针对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创业底气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受就业创业教师授课影响是一方面,学生接受就业创业教育没有真正体会到学生自己与职业人之间的差距,没有零距离感受和接触自己所要从事的岗位,有的老师认为,就业指导应该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市场信息之后选择性的接受比较好。因此,建议在就业教育中尽可能的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调查中了解到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汽车专业的学生在大二到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提前做“职业人”,感受岗位的要求与自己的不足,回去再学习,在完善,进而走向社会,这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做法。在创业教育方面,一定要选聘具有相关经历的教师或社会人士为学生讲解,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开展因材施教,同时学院方面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创业支持,特别是在南方发达地区,许多大学已经开始开展大学创业园、创业一条街等等,都是不错的做法,作为北方高职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更好的促进学生就业和创业。

三、高职院校就业创业课程及教学改革

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河北省内高职院校均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明确了师资配备和课时学分等。在走访的三所院校中课程开展的情况不尽相同,有些院校早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之前就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比如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由专任教师编写了教材,组建了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的院校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开展了此项课程的,效果不尽明显。但是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学以致用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将老师所传授的就业创业知识用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不能很好的用所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原因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经历和经验问题,一些年长的教师没有经历过找工作,也没有过创业的亲身实践,缺乏贴身的体验,不能原汁原味的传递给学生;二是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足,许多学生认为这个课程没什么用,自己找工作跟学不学这个没关系,态度不端正,工作寄希望于家人,寄希望于运气的学生大有人在;三是,政府和社会的政策不够,当前破解就业难题是社会和各级政府的任务,解决了就业创业也就为社会分了忧,为政府解了负担。如果政府能够投入更优惠的政策、更大的支持力度,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会得到缓解。

发展高职教育促进创业就业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学院、学生、社会、政府都以主人翁的姿态来面对,特别是高职大学生不能把就业创业看成是并不与己切身相关的事情,或是作为一种局外人来看问题。因此,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以此来提高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创业意识及创业知识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院在创业课程、师资配备、教学改革、创业环境等方面应该加大改进力度。(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工作部)

课题名称:2012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01097

参考文献

第5篇:就业促进法范文

一、加强我国失业保险的促进就业功能的必要性

(一)从我国现实国情方面来看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转型产业调整等,导致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远远超过了国际失业警戒线,大量的失业人口不仅造成了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社会保障的大量支出也浪费了经济发展的成果。要保障社会的平稳发展,经济的稳定提高,减少社会保障经济负担,就必须促进就业,以此来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促进就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促进再就业功能,就业率增加才能为社会和个人减轻负担,带来发展。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中,促进就业的功能还很不尽人意。在我国的失业保险条例中,主要关注失业者的失业保障,及生活生存保障,虽然也规定了失业待遇中的职业培训及职业介绍费用,但是其所占的比重较小,所起到的作用有限,一直到目前,失业保险制度中还存在着促进就业功能被忽略现象。失业津贴只能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无法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二)从国际惯例和经验方面来看

国际上有许多国家都证明了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的重要作用。在这些国家,失业保险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失业者成功再就业,而不是给予失业者失业保障金。以瑞典为例,瑞典一直被世界奉为福利国家的楷模,瑞典的公共失业保险方面一直奉行就业第一的原则,很早就提出了人人有工作的口号,瑞典的失业保险制度一直在为失业者的再就业服务,一切的培训手段和就业安排,为一切愿意工作的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失业津贴是最末节的手段。日本更是将雇佣保险法代替了失业保险法,以预防失业,增加雇佣机会,改进雇佣结构,开发和提高工人的能力,增进工人的福利为主要目的。从失业保险法到雇佣保险法,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名字,而是从根本上强调了职业培训和促进就业在失业保险保障中的地位与意义,从此之后,日本的失业保险制度由促进就业和保障生活两方面组成,平分秋色。国际上成功的经验表明,失业保险制度中促进再就业功能和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同样重要。

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失业保险金给付不合理

我国现在对失业保险金的理解大多为是为了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的,但是,实际上,失业保险金的最终目的和作用是为了促进失业者的再就业,其本质是作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手段存在的。现实状况中,我国的失业保险金与失业者是否积极就业毫无关系,只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就可以领取,这无疑会给促进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就业支出狭窄

从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中的相关条例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失业保险中用于就业的支出仅仅限于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两项,不仅比重小,而且实际操作上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所起到的效用十分有限。这无疑会影响失业者的就业积极性和就业机率,因此必须大力拓展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支出范围。

三、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建议

(一)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吸纳失业高危人群参保

要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首先应将高失业风险的人群吸纳进来,增加高失业人群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不至于因为事业而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然后循序渐进,逐步将全部就业者纳入保障范围。

(二)适当提高失业保险给付标准

我国的失业保障金标准较低是不争的事实,较低的失业保障标准很难有效保证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因此应该适当增加失业保险的保障标准,保证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和再就业支出。同时必须考虑到缴费者的缴费能力避免加重企业和社会负担,既要保证失业者的生活得到足够的保障,也要确保不会给社会的企业带来极大的负担,同时还可以促进失业者积极就业。

(三)适当缩短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

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待遇享受的期限最长为二十四个月,这相对于世界各国的九十天至一年的期限较长,这样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即是失业人员对再就业缺乏积极性,这不利促进再就业,可以说是一个较大的弊端。因此我国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进行适当的缩短,最长不宜超过十八个月,这样不仅能够保障失业人员的利益,同时还不会让失业人员对失业保险产生过分的依赖,对于想自主创业的失业者,可以一支性进行失业保险金的支付,这样能够更好的推动失业者进行自主创业。

第6篇:就业促进法范文

一、做好家庭服务业发展有关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

(一)编制实施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残疾人康复及托养服务和物业管理建设规划,推动家庭服务行业全面发展。[区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区残联参加]

(二)调研我区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制定我区家庭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牵头,区工商局、区残联、区妇联参加]

(三)加强家庭服务业的组织领导,由区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该项工作,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适时组织召开一至两次联席会议。(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各成员单位参加)

二、完善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四)制定出台鼓励家庭服务机构吸纳就业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稳定就业岗位奖励等具体操作办法,并抓好落实。(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负责)

(五)抓好对家庭服务机构的自谋职业扶持金、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个人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创业政策的落实,规范申领程序和要求,严格资金发放和管理,不断加大对创办家庭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负责)

(六)落实扶持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按有关税收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区财政局牵头,区国税局、区地税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参加)

(七)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将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城市社区综合服务用房面积达标建设纳入区政府工作计划目标。[区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发展改革局负责]

三、开展家庭服务业就业服务

(八)加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培育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家庭服务劳务品牌,促进有组织的劳务对接。(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九)增设“家庭服务”窗口,定期举办家庭服务业企业招聘专场洽谈会,为家庭服务业企业免费提供服务。(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十)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劳动者到家庭服务业就业创业。(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区财政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区总工会、共青团区委、区妇联参加)

四、支持家庭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十一)积极引导家庭服务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等方式扩大服务规模、增加服务网点,实现经营上规模、服务上质量、管理上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区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区财政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参加)

(十二)扶持和培育家庭服务业企业发展,树立一批知名家庭服务品牌,培育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管理服务水平高的企业。(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各成员单位参加)

五、探索推动家庭服务重点业态发展

(十三)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把市场化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作为家庭服务业重点发展任务,鼓励和支持社会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培育发展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家庭服务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模式,开展多层次养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家庭服务需求。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政策,规范残疾人社区、居家托养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扩大残疾人社区、居家托养数量。[区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残联牵头,区财政局参加]

(十四)扶持建立员工制家政服务机构,力争使 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的家庭服务机构数量和规模都有一个明显的增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区服务业发展局、区财政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参加)

(十五)探索研究病患陪护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办法,鼓励各类家庭服务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加强合作,发展和规范病患陪护服务。(区卫生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六、建立家庭服务业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十六)建立家庭服务业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依托孵化平台促进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集中为创业者提供经营场所、办公设施及物业管理,初步形成开发区家庭服务机构群,通过政府引导和规范,逐步形成产业联盟,成立行业协会,从而达到规范、发展家庭服务业的目的。(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十七)鼓励支持有创业意愿、有志于家庭服务业的人员参加创业培训,培养从事家庭服务的经营管理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储备。(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十八)对家庭服务业所涉及的创业孵化和行业发展扶持政策“打包”,形成扶持政策“一站式”咨询、办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凸显政策实效,增强对创业者的吸引力。(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七、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十九)实施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以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病患陪护员以及向家庭提供服务的卫生保洁员、室内水电暖及管道维修人员、入户理发员、家庭营养与保健员、育婴员等为重点,依托区技工学校和定点职业培训机构等,探索供需合作的培训模式,使有培训需求的家庭服务从业人员都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牵头,区财政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参加]

(二十)组织开展家庭服务机构专职教师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围绕新知识、新技能和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等进行授课辅导。(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负责)

(二十一)在区服务业培训基地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实训设备,建设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实训基地,提高实训能力。(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负责)

(二十二)积极参加市第十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选拨培育一批家庭服务明星,扩大家庭服务业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区财政、区总工会、共青团区局、区妇联参加)

八、规范家庭服务业市场秩序

(二十三)加强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队伍管理,开展职业道德、行为礼仪、法律、安全、卫生等知识培训,实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挂牌服务。(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区财政、区服务业发展局、区总工会、共青团区委、区妇联参加)

(二十四)加强家庭服务业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依法规范家庭服务机构经营行为,指导做好服务矛盾纠纷的处理工作。(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区民政局、区残联负责)

九、完善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二十五)实施家庭服务业信息服务资源整合,在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中加载家庭服务招聘信息等相关内容,逐步实现信息服务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牵头,区财政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参加]

十、维护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十六)协调商业保险机构开办针对家庭服务业、以从业人员和家庭服务消费者为主要对象的商业综合保险业务,推行从业人员人身意外伤害等险种,防范和化解风险。(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负责)

(二十七)推动有条件的家庭服务企业建立工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将家庭服务业中的团员青年纳入社区和街道团组织。通过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维权热线等方式,发挥妇女之家等组织的作用,维护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负责,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参加)

(二十八)开展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工资指导价位的调研并适时公布,将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与薪酬挂钩,逐步提高家庭服务行业劳动者工资水平。依法处理家庭服务企业与从业人员之间的劳动争议,查处家庭服务企业侵害从业人员劳动权益的行为。(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区总工会、区妇联参加)

十一、大力开展家庭服务业宣传工作

(二十九)落实全国家庭服务业工作办公室主任会议和全国发展家庭服务业暨创建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单位)活动经验交流会会议确定的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在全区开展家庭服务业示范企业和模范个人认定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家庭服务业单位和个人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激励广大家庭服务业单位和个人奋发进取,使大企业做大做强、小企业做专做精,带动更多城乡劳动者从事家庭服务业。(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各成员单位参加)

第7篇:就业促进法范文

一、江西省动漫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现状

(一)有较为坚实的产业互动基础

虽然动漫产业是新兴的产业,但是近年来江西省动漫产业的发展速度惊人,江西省不仅动漫产业人才聚集,而且拥有一批高新技术实力雄厚的动漫企业和动漫作品制作团队。动漫产业对促进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较为有利条件:首先,动漫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较为成熟的动漫产业园区,而且基于动漫产业园区打造了一批动漫旅游景点,近年来还承办了大量动漫展、动漫节、动漫表演秀活动,这些动漫活动日渐成为品牌,极大的促进了江西旅游热的到来。第二,江西省动漫产业规模连年扩大,大量动漫企业成为带动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品牌。

(二)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江西省实施动漫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江西省动漫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动漫资源利用率较低,还没有发挥出动漫的技术优势。其次,江西省动漫资源管理还应当进一步加强,要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严禁低质动漫产品对江西旅游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三,打造有特色有品味的个性化动漫旅游项目,切实转变动漫旅游产品低附加值现状。第四,建立完善的动漫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结合的市场运营体制,拓宽两者广泛的合作互助区域。

二、江西省动漫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战略构想

(一)树立科学的产业发展目标

实现动漫产业促进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应当深入挖掘动漫产业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旅游消费市场,创新动漫产业的发展新思路,为加快构建江西省更为完善的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持。首先,发挥动漫产业吸引更多游客的作用,运用动漫技术优势宣传江西旅游资源,从而吸引大批动漫爱好者来江西旅游,例如,打造井冈山主题动画影视剧作品等。其次,开发建设动漫文化博物馆项目,不断提升江西省动漫文化的实力水平。第三,运用动漫作品在景区打造关怀顾客人文小贴士,全面提高动漫旅游的收益水平,使文化旅游成为江西省的新业态。

(二)促进动漫与文化旅游的融合

动漫产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把动漫作品转化成为游客可以充分有效感知江西旅游文化产品的渠道。首先,逐步推进动漫作品景观化,从而实现动漫与文化旅游的共赢。其次,强化动漫作品的创新,使流行的COSPLAY、动漫影视剧、动漫文化主题公园、动漫展馆与文化旅游市场实现对接,第三,还可以基于江西动漫产品打造动漫作品演艺活动,动漫旅游商品开发、动漫文化主题酒店、菜肴等项目,力求让动漫旅游更有魅力。

三、江西省动漫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主要策略

(一)建设一批动漫旅游大项目

动漫大项目是实现动漫产业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应当通过动漫产业的大项目建设来扩充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链条,首先,借助动漫产业的自身优势,发挥出与之相关的杂志、电视、网络共同宣传江西的作用,利用多种渠道拓宽江西旅游的知名度。例如,可以借助《安源小子》动画片,打造安源动画城项目。第二,在江西省现有的“重走路”红色旅游主题游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红色动漫影视剧作品开展出红色动漫主题精品旅游路线,在8条专题线的基础上,再推1至2条红色动漫游主动旅游路线。第三,进一步加强江西旅游企业与动漫科技企业对接,在江西10条高速公路旅游旅游基础上,实现关注江西动漫旅游自助服务微信账号,享受自驾自助导游服务、旅游区门票优惠减免等特色动漫服务项目,方便游客的同时,能引导游客更充分全面的感受江西省旅游资源的魅力。

(二)形成江西动漫产业特色

鲜明的特征与深厚的内涵才是江西动漫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动漫产业促进江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首先,牢牢抓住最能代表江西特色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名人文化、书院文化等推出特色动漫作品。其次,可以基于动漫作品,在每年或每季推出一两个有地域特色或江西气派的主题精品动漫旅游项目,从而发挥出动漫对文化旅游的带动作用。例如,江西旅游企业可以与全国知名旅游网相结合,开辟出特色动漫游江西板块,根据游客的喜好和需求,由动漫卡通人物为游客开发了主个性化的旅游地图,并实时由网站或江西旅游公司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第四,借助江西特色动漫展会形式,不断拓展发展江西动漫的知名度与传播作用。

四、结语

第8篇:就业促进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B)―0016―01

一、 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形成方案――依据方案行动――反思总结形成成果”的基本流程,围绕中心问题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面对真实问题展开行动,获得真实发现的服务于本职工作的实践研究方式。“小课题”研究是教师的教学品位得以提升的有效途径。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自主活动为主,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探究,主动搜集材料,整理信息,最后获得探究成果的开放性研究活动。

“小课题”研究没有固定模式、特定的内容。模式由教师自主创设,内容由教师自己发现,评估体系灵活多样,可以评估过程性资料,也可以评估终结性成果以及实际效益。“小课题”研究的范围是基于本职工作的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模式、学生成长道路中的点点滴滴。师生的一言一行,学校设施设备的安置使用,学校周边的人、事、物及自然现象等都属于教师观察研究的对象。

二、“小课题”研究的意义

1.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面临着时代赋予的诸多更高、更细的要求。 “小课题”研究对于科学教学理念的形成、教学风气的转变、科学化的学校管理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环节。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理念的形成、教学方法的掌握,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

2.是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要求,但是只学理论知识,只看文字材料,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是徒劳的,也是提不起教师学习兴趣的。一个学校的教师大体可以分为新任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不同层次的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和所需要的培训是不同的。新任教师需适应新环境,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骨干教师追求的是更加历练,更加发展以及教学中获得成就感;优秀教师的需求是荣誉感,积极创造更多新成果,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带着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形同“吃大锅饭”,难以满足各层次教师的需要。而“小课题”研究的开展让每个层次的教师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研究,以便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3.新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与教材同步,要求教师将新知识、新方法内化。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都要有新的突破。这些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广大教师积极不断地探索研究。“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掌握新课程理念的突破口,创立新方法的主渠道。

4.激发工作积极性的有利条件

“小课题”研究能使教师最大程度地创造自我实现,给教师提供了塑造自我的广阔舞台。“小课题”研究的目标近、见效快、实际意义大且富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使教师单调乏味的简单劳动情趣化,让教师切身感受到教育教学的乐趣。

三、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

1.转变理念

进行“小课题”研究要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立足小问题,找切合实际的问题进行研究。不要一提研究就想大问题,搞大动作,甚至把“研究”两字神秘化。教师应选择具体、实际且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研究,要抱定“宁小勿大,不实不做”的原则。

2.善于发现问题

人们在矛盾中生存、问题中发展。开展“小课题”研究要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发现问题。

3.富有操作精神

问题的发现是人看到和想到的,但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大量的活动和操作来完成。比如,为了让学生改正某些不良习惯,教师可以先设计方案,然后举行多次类似的活动,在活动中反复指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9篇:就业促进法范文

一、深入挖掘辖区岗位,推荐就业

本着尽量使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得到就近安置的原则,社区充分发挥属地优势,主动上门与辖区内的企业联系,争取企业的信任和配合,达成长期就业合作协议,在招聘用人上向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倾斜,优先考虑。同时,社区有合适的人才也优先推荐给辖区企业。目前,社区已先后与8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

二、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扶助就业

长期以来,社区的环境卫生和治安问题一直是社区治理的难点,由于工资低,任务重,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去年以来,社区充分利用对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群体的岗位补贴政策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开发了社区保安、保洁等一批公益性岗位,并采取政策补贴、多方筹资的办法,提高了工资待遇,吸引了一批“4050”人员主动报名从事社区保安和保洁工作。

三、自行创办社区经济实体,解决就业

针对目前企业岗位要求高,而下岗失业人员竞争力较弱的实际情况,社区利用辖区的闲置空地建成了多个社区服务网点,同时,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办小实体,帮助他们申请落实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各种优惠政策,并主动降低铺面租金,以减少创业者的投资成本。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由此走上了自主创业的路子,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带领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