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境贸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育服务与跨境提供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定义了4种服务提供模式,跨境提供是其中之一。GATS把跨境提供定义为“自一成员领土内向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提供服务”。该定义表明,在服务贸易发生时,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均没有流动,跨境流动的只是服务内容。
就费用与成本而言,跨境提供是最便捷和最经济的一种服务提供模式。一方面,服务的消费者和提供者不必承担像其他3种服务提供模式下一方或双方必须流动才能提供或接受服务所产生的费用或成本,如在境外消费的模式下消费者流动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提供地国,在商业存在的模式下服务提供者以设立新的商业实体的形式流动到东道国,而在自然人流动的模式下服务的提供者以自然人的身份流动到东道国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由于提供者和消费者都不必流动,跨境提供实际上为消费者和提供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收益并不一定会逊色于其他的服务提供模式。
教育服务跨境提供主要是通过邮政服务、电信服务、广播电视、卫星通讯、因特网等现代通信媒体完成。由于各国国内对卫星器具使用的规管和广播电视媒体的政治敏感性,教育服务跨境提供通常的形式主要有函授、远程教育和培训、网络教育(E教育)等。
跨境提供的网络教育服务较之传统的函授、广播电视媒体提供的教育服务有很多的优点和优势,如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便捷的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和节省费用等。首先,网络教育是学生容易获得的教育服务模式。就网络学校而言,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自主决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和方式,而不需要像传统教育方式下定时定点学习指定的内容。其次,网络教育可以使教育方式有更强的适应性。教师可以使用更为灵活和互动的教育方法。第三,网络教育节约费用和时间。网络教育由于不需要把教师和学生统一集中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而节约时间和成本,唯一需要协调的就是有时需要教师和学生同时进入因特网。
和其他教育服务提供模式一样,教育服务跨境提供也受制于一些因素。首先,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教育服务的进口国和出口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普及程度决定其网络教育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其对外提供和接受外国教育服务的政策走向和教育服务开放程度。其次,国内与国际网络教育政策。教育服务中的跨境提供只适用于那些做出开放承诺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并有法律约束力,而对于那些没有承诺的WTO成员或者非WTO成员并无义务的约束。事实上,即使在承诺开放教育服务的WTO成员中,大约一半的成员都对教育服务跨境提供做出种种限制。再次,教育服务出口国的教育资源提供能力。教育服务的出口国应当具备为外国教育服务消费者提供达到特定标准或符合要求的教育服务的能力和资格。在某种程度上,教育服务的内容和从事教育服务的人员的素质对教育服务质量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第四,统一的教育服务质量保障体系。教育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服务提供者的选择。对于教育服务提供者而言,教育服务的质量关系到他们在教育服务市场的份额和长远利益。统一的国际教育服务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跨境提供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最后,学历、学位的国际认证与认可。学历和学位能否获得广泛的国际认证和认可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和选择教育服务跨境提供的基本依据,也符合教育服务提供者的长远利益。建立有效的国际学历、学位认证、认可机制有利于促进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WTO成员与教育服务跨境提供
由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教育发展水平方面都享有巨大的竞争优势,通常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上占有强势地位,对以网络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服务跨境提供的开放持积极和欢迎的态度。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包括网络教育在内的国际教育服务提供能力,甚至难以满足本国的教育服务消费需求,对网络教育服务的开放持帝嗔甚至是消极、被动的态度。我国没有承诺开放教育服务跨境提供,为必要时制定灵活的跨境提供教育服务政策留有余地。
在150个WTO成员中,只有47个成员开放教育服务市场,其中又有大约一半的成员都对教育服务跨境提供做出各种限制。美国作为教育服务出口强国,在市场准入方面只承诺开放成人教育服务和其他教育服务,但对跨境提供教育服务没有限制。美国要求其他WTO成员取消包括东道国的不透明国内补贴和针对电子传输教育资料不适当的限制在内的14种妨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障碍因素,并要求尚未开放市场的WTO成员开放教育服务市场。法国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对跨境提供均没有限制。韩国对高等教育和医疗健康有关的成人教育跨境提供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不作承诺。日夺对小学和初中教育服务跨境提供不作承诺,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教育服务方面作出了限制性的承诺。澳大利亚承诺开放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服务,并对跨境提供的市场准入不做限制,采取了比多数WTO成员更加开放的教育政策,并且指责部分WTO成员为采用因特网提供教育服务设置新的障碍和对进口教育资料设置限制等。可以看出,上述各国对教育服务跨境提供采取不同的立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开放能力,但更多的是他们各自在教育服务领域的贸易利益和竞争优势,如澳大利亚以促进教育服务出口发展国际贸易,在2004年通过跨境提供方式吸引了24000名国际学生,对教育服务跨境提供也采取积极开放的政策。
三、我国对教育服务跨境提供的政策与立法
在教育服务跨境提供模式下,教育服务提供者(通常是学校)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通过电子传输、函授和通讯等渠道和方法向另一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服务消费者(即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在我国主要指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E-education)。广义的远程教育包含利用邮政、广播电视技术、互联网和电信网方式提供的教育服务,网络教育属于远程教育的范畴。
广义上的远程教育在我国始于1960年建立的广播电视大学,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远程教育体系。@我国至今也没有关于远程教育的统一立法,只有教育部及其办公厅的零星的临时规范性文件,比较重要的有《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2003年)和《教育部力公厅关于全面推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的指导意见》(2005年)等。在这些规范性文件中,国家鼓励开展远程教育,对远程教育提供机构进行规范,实施质量控制。但是,监督和管理的力度远不能适应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对于跨境远程教育方面的立法基本上是空白。现有的立法(如果是的话)从立法层次和效力上看只能算是规范性文件,其立法层次低、效力弱、内容粗疏、结构散乱的特点很明显,既不能反映和适应国内远程教育发展的现实,也不符合跨国远程教育服务发展的趋势。我国在教育服务方面实行的是积极渐进的开放政策。一方面,我国承诺开放了所有5个教育服务次类的市场准入,即使与英、美、法、澳大利亚等教育服务强国相比也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另一方面,我国也对义务教育和警察、军事、政治、党校等特殊教育服务的市场准入、教育服务跨境提供和国民待遇作了保留,对自然人流动作了主体资格上的限制。
我国对教育服务跨境提供不作承诺,既符合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和需要,也反映了民间对开放教育会引起种种问题的担忧,如教育的丧失、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国内教育服务市场的流失等。一方面,我国的教育服务总体发展水平及教育管理体制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教育法制不健全,政府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开放教育服务跨境提供必定会更容易发生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意识形态的冲突不可避免。
我国没有承诺开放教育服务的跨境提供模式,意味着我国不必承担向外国教育服务提供者开放跨境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国际义务,为我国制定和修改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方面的立法留有余地。但是,这并不完全能够排除外国教育服务提供者以跨境提供的方式进入国内的教育服务市场,尤其是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服务。这是因为,一方面,英、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实行教育服务出口战略,一些国外高校为扩大影响,增加收入,必然设法拓展海外教育市场,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可以让教育提供者和学生不需要跨境流动就可以提供和接受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尽管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入学率节节攀升,但民间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依然强劲,国内可以提供的入学机会难以满足需求,而跨境提供的模式可以为国内的教育服务消费者提供一个高效率、低费用的高等教育机会。因此,我国虽然还没有大规模的外国远程教育服务提供者进入市场,但这种教育服务模式的快速发展应促使我国建立相应的教育法律体系。
四、我国应对教育服务跨境提供的策略
尽管世界各国和部分国际组织对教育服务贸易的内涵存在较大分歧,各WTO成员对待开放教育服务采取不同的态度和立场,各国开放教育服务的力度也不尽相同,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跨国教育服务正蓬勃发展,美国、英国等老牌教育服务出口强国正设法扩大跨国提供教育服务市场的份额,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新兴教育服务出口国正把出口教育服务作为发展经济和扩大服务贸易市场份额的重要战略渠道,教育服务跨境提供已成为重要的教育服务出口模式。我国目前发展滞后的教育法制和低效的教育行政体制已成为教育服务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瓶颈,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保证我国的教育服务业在开放的环境里健康发展。
1、保持积极、渐进的教育服务开放政策教育服务的复杂特性和各国贸易利益的冲突使教育服务成为承诺开放最少的服务部门。我国已经做出了较高程度的开放承诺,相对于现有的教育发展水平已属不易。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应维持现有的开放政策,同时积极参与教育服务贸易谈判,维护本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利益。
2、加快完善教育服务跨境提供方面的相关立法(1)修订《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明确促进教育服务开放、维护教育和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原则。(2)制定全国性教育法律。尽快制定《成人教育法》和《学生法》,加强对学生权益的保护。(3)尽快制定《教育服务贸易条例》和《远程教育条例》。前者作为统一规范和管理教育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应规定开放教育服务、鼓励教育服务出口、维护教育、保护和发扬民族传统和文化、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等原则、教育服务的4种提供模式、规则、程序和法律救济等条款。后者是调整远程教育服务的专门法规,应规定远程教育服务的定义、适用范围、提供远程教育机构的资格和条件、运作、远程教育的质量监督、涉外远程教育机构的特别规定等内容。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宏观管理创新
一、引言
目前中国的跨境电商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其不仅促进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也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因此需要从跨境电商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继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国际贸易发展方案。通过对目前国际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物流成本过高、国际贸易成功率不高、互联网的利用程度不足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因此需要从跨境电商的角度出发,研究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策略,满足中国进行国际贸易的需求。
二、跨境电商视角下国际贸易的不足之处
第一,互联网的利用程度不足。电子商务是新型交易平台,特别是具有空间和时间限制的跨境电商,其发展更加需要网络作为基础。虽然目前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加快,但是随着国际间的贸易交往越来越多,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情况无法满足其需求,尤其是与西方国家进行对比,中国的互联网在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未来如果互联网仍然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则将导致国际贸易的网络安全难以得到保证,继而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1]第二,物流体系不够完善。虽然在跨境电商不断发展的促使下,国际贸易的畅通程度随之提升,但是物流还是制约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的物流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物流企业过多,但彼此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合作,尤其是国际间的物流配送没有形成规模,严重影响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其次由于国际物流的不完善,各个物流企业各自为营,使得物流成本明显过大,导致国际贸易企业的经济利润无法得到提升。虽然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完善物流体系的重要性,也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许多的资金,但因为没有得到系统化的管理,从而使得物流的服务质量和运输效率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
三、跨境电商视角下国际贸易创新的策略
第一,加强创新贸易形式,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在跨境电商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国际贸易企业需要及时摒弃以往落后的经营思维,使用创新的贸易方式,充分利用跨境电商的作用,促进自身的发展[1]。第一需要仔细了解跨境电商的特点,根据自身的力量对贸易流程进行改造,尽量减少重复或不必要的环节,从而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第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贸易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使彼此均可以加快国际物流的速度。第三需要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当中,多和国内外的贸易企业进行交流,扩展自己的视野,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第二,实现宏观管理创新,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开展国际贸易常常会受到多国的法律和经济政策的制约,这就需要贸易管理者的合理调控[2]。随着跨境电商的不断推进,以往的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跨境电商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进行宏观管理创新。首先需要合理发挥跨境电商的优胜之处,提高国际贸易管理的有效性。其次需要注意公开管理信息,为国际贸易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再者需要注意改革招标工作,如可以通过电子招标等方法,尽量降低国际外交的影响,使国际贸易得以顺利进行。最后需要遵守国际贸易秩序,使国际贸易的纠纷明显降低,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加强营销方式创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跨境电商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营销上,通过创新营销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传统贸易方式的不足,提高国际贸易的营销量[3]。因此需要提高对创新营销方式的重视度,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一需要创新营销理念,在开展国际贸易的时候,可以通过定制营销、整合营销等方式,使贸易工作的范围明显扩大,提高贸易工作的效率。第二需要创新营销方式,在跨境电商不断发展的同时,国际贸易营销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即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媒体等宣传产品,提高产品的宣传范围,并且在网络当中加强和客户的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第三需要注意提高客户的购物体验,使客户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第四,完成运输方式创新,提高物流的速度。在跨境电商发展推动下的国际贸易对运输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运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所以需要对于物流方式进行创新,提高物流的速度。首先需要改革物流体系,重点抓仓库、运输、物流等环节,使每个环节均可以得到完善,提高物流整体的效率。其次需要建设网络物流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使物流的各个环节均可以得到有效管理,从而减少物流的成本,提高国际贸易企业的经济利润。最后需要对运输方式进行改革,注意提高物流各个环节的速度,使物流的速度得到提升,使产品可以更快送达客户的手中。
四、结束语
通过跨境电商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跨境电商的不断发展,为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有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国际贸易企业需要充分利用跨境电商的作用,进行创新管理理念、物流方式、营销方式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同时需要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变化当中,把握发展的机遇,使国际贸易企业可以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最终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双.基于跨境电商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02):152-153.
[2]乔阳,沈孟,刘杰,杨光,岳强.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分析[J].对外经贸,2015(03):785-786.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汇率波动为境内及境外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6月22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试点的5个城市扩大到20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并放开到境外所有国家;而7月19日央行与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签订了修订后的《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下面简称《清算协议》),标志着香港为推进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一时间各大中外银行积极备战,力争在范围迅速扩大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中占到先机。对于涉及复杂的汇兑、跨境结算交易的企业而言,各大金融机构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纷纷布局,也为其实现这一结算方式奠定了基础。
产业升级是关键
使用人民币结算对外贸企业的好处毋庸置疑,可以规避外汇风险,同时也使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有更多的币种选择。摩根大通资金管理部总监兼上海分行副行长许晟告诉记者,如果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话,由于进出口合同计价货币和企业在境内的运营货币一致,签约前就能切实了解交易成本和收入,提高了企业决策的有效性,有利于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人民币结算不纳入外汇核销和外债额度管理,企业无需提交核销单,出口货物仍能享受退税,可降低贸易成本。
受益的远非外贸企业。对于许多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而言,也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汇率避险。许晟认为,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在追求资金效率的同时密切关注相应的资金风险,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实际需求与银行进行紧密沟通,共同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目前,摩根大通正根据企业客户的需求积极做一些探索和尝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人民币方案。
在汇率变化频繁的国际环境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能够帮助中国企业提前锁定利润或成本,有效规避汇率变动风险;但是外商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程度是这一利好能否顺利兑现的重要因素。要让客户接受人民币结算将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其表面上是结算方式的改变,背后是交易双方在定价权上的较量。浙江一家企业的CFO对记者表示,他们公司是浙企中为数不多实现人民币结算的,这是因为其在研发、设计工艺上有较高的附加值,因此在谈判过程中有较大的主动权。因此,对企业来说转型升级,提升定价权才是外贸企业获得主动的根本途径。只有当自己能左右产品的价格时,才能有权利选择合适的贸易结算方式。
许晟建议企业首先一定要深入理解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再去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适合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也不是所有交易都适合用人民币结算。“无论外资企业还是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在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一定要考虑到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在币种和金额上的匹配。另一方面,许晟认为中国的银行和企业都要积极的向海外的企业进行宣传,让他们充分了解政策本身、这个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以及他们的应对方法。“有时候中国很多东西境内很热闹,但是对方并不是特别了解。”摩根大通是首批具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境内银行和境内结算银行资格的本地外资法人银行之一,同时也在逐步使诸多的海外分行成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海外参与行。目前摩根大通在境内境外开展了一系列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路演,向美国、亚太及欧洲的银行和企业以及境内的企业介绍人民币跨境贸易服务,希望能通过摩根大通在全球4500多家行,实现境内境外的对接,帮助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推广人民币业务。
银行服务先行
2010年7月1日宣布将人民币清算账户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推广至全球客户的摩根大通,目前正通过其上海分行向全球的银行客户提供人民币清算账户及人民币清算服务,同时也正在积极地向美国、亚太及欧洲的企业客户介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给他们带来的商机。
作为全球最大的美元清算行,摩根大通增加人民币清算服务后,能在全球范围内清算超过100种货币。“摩根大通目前在中国占有28%的美元清算市场份额,并拥有全球最大的行网络。国外的商业银行只要接入摩根大通的清算系统,即可以利用摩根大通上海分行进行人民币清算业务。”许晟介绍说,摩根大通正在与包括东南亚、欧洲和美国在内的多家海外银行洽谈人民币清算账户的合作。
许晟认为,摩根大通的优势不仅是拥有全球最大的行网络,更重要的在于其客户服务模式,能够给全世界的客户提供强大的综合性银行服务,其中包括融资、战略咨询、市场拓展方法和资产管理等。“我们对市场环境和机遇的综合分析能帮助客户满足投资、贸易和金融管理的需求。我们的优质服务在业界是受到公认的。”
许晟认为,对中外金融服务机构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步,就是要在境外实现当地客户能在当地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以取得最起码的存款利息,并逐步获取更丰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产品和避险工具, 这样才能让海外的企业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并长期持有人民币。
在许晟看来,中外银行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项目上有很多互补的地方。“我们的客户多为跨国公司,中资银行更大程度上是国内客户;我们的优势在于全球化的网络,但是中资银行在国内的分支机构远远超过我们;中资银行在人民币资金的来源和成本上具有优势明显,而我们则在产品设计上有很多领先和创新。 我们已经在和不少中资银行探讨合作方式,力争共同向企业客户推出解决方案,实现“三赢”的局面。”
《清算协议》助力人民币结算
目前,摩根大通正在全国召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系列研讨会,据悉其在7月23日的上海研讨会因为参加的企业代表数量过多,不得不临时更换更大的接待场所。
深圳
珠海和东莞这五个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地区201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中国银监会又联合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至北京、天津、内蒙古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且不再限制境外地域。
可以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它对中外各方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关系发展,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境内进出口企业,在汇率波动频繁的国际市场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可以锁定进口成本和出口收入,进而避免了汇率风险,其次,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不仅便利了境内企业,境内进出口企业也不需要到银行进行结售汇,规避了汇兑损失,降低了成本:同时,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推行,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大大增加其业务范围,如跟单信用证、跟单托收等结算业务。人民币汇兑业务,提供贸易融资及出口买方信贷产品以及未来很大可能的提供人民币衍生产品等,中资银行的业务空、司会得到大幅度拓宽,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也将得到相应的改善,再者,中国是贸易大国,外资银行因其服务能力强、境内外分支机构多等优势更受境外企业青睐,人民币结算有利于外资银行进步扩大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外企业业务量,占据更多市场份额,最后,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减少银行的头寸储备,也就相应地减少了因人民币升值而导致的美元外汇贬值损失,也减轻了国际外汇储备分配失衡的程度。
五方面仍需完善
虽然经过年多的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企业和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也更加强烈,然而毕竟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仍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
资本账户管制严格,人民币并没有实现资本项目下 的可自由兑换
与其他国家相比,虽然我国资本账户的开放步伐有所加快,但管制仍然较多,如在货币市场工具,资本市场证券交易,商业信贷
金融信贷以及个人资本流动等多方面。即使开放的部分也主要是针对直接投资等实体经济,对非居民的证券投资、不动产投资等主要投资渠道依然管制严格,限制了非居民将境外人民币调入境内投资的意愿。这些都对境外人民币的回流通道形成阻碍。
另外,境外企业通过人民币结算得到的人民币收入,若是不兑换成外汇,其性质就转换为资本和金融账户,此时的境外人民币是否还能够自由兑换成外币以及境外人民币回流于境内用于直接投资时,能否享受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等,还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解决。挑战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
在货币政策方面,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结算会形成境外人民币债权,当这种债权达到定规模时,在我国获得铸币税好处的同时,也会形成一些问题。除了这种海外持有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中央银行在国际上的地位信誉、宏观调控能力以及金融监管的效力等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会进一步刺激国际热钱涌入境内,而这对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巨大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货膨胀的问题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并且,此时货币供给量也难以继续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因为境外人民币资金会随着境内外两个市场利率变化而流动。
而在金融监管问题上,境外人民币的大量流通为国际游资提供了新的投机机会,投机的外资“逢高退出,获利回吐”,会对尚未发展成熟、风险控制能力不强的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冲击,给金融监管带来巨大挑战。对外汇的监管和政策也有待改进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是以外汇收付和结售汇为基础的。当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时,企业收汇出汇都使用人民币,这就造成人民币来源上出现混淆,尤其是在多次转汇后的支付渠道容易与国内支付发生混淆,因而,如何界定境外企业持有的是人民币而非其他来源成为问题。
其次,我国现行的本外币账户实行分别管理,通过贸易结算形成的人民币究竟应该归为一般人民币账户还是等同于外汇结算账户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另外,随着企业收付汇都是人民币,出口收汇核销的操作需要重新调整,关于出口退税操作依据和凭证以及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等方面也需要重新制定规则。而实行人民币结算也加大了政府对跨境资金管理的难度。境外企业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不高
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出口产品大都为低附加值产品,处于国际市场产业链中下游。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游戏规则中,我国企业并不具备国际贸易结算的货币选择权。而对于境外企业来说,货币历史惯性的存在使其更倾向于使用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国际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另外重要的是。由于境外企业对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缺乏了解、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的存在,人民币结算对于境外企业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目前离岸市场人民币贸易信贷余额规模大约只有几十亿元,也很难与存在于离岸市场的相应的庞大美元存量相匹敌。
国内外清算结算渠道尚未通畅
当人民币作为可自由兑换货币通过国际结算的主渠道(信用证,托收和汇款方式)进行结算时,对银行的国际结算以及国内清算渠道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我国现有的银行结算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统一的支付清算网络系统,各银行的电子汇兑系统自成一个体系,跨行结算清算不能解决;现有的人民币清算系统和制度安排缺乏灵活性:人民币清算系统和清算制度未达到国际要求,同时在清算规则清算行准入清算账户开立、清算时间和清算效率等方面,也不能满足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清算要求。
企业态度和离岸市场决定发展前景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态度以及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状况。
(一)企业对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需求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业务5063亿元。今年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3603亿元。可以看出,企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需求旺盛并且日趋高涨。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来,这其中涵盖了中央企业、大型跨国集团公司以及民营企业等。商业银行的所有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对于跨境人民币结算均能适用。同时,与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境外机构银行结算账户配套的产品陆续登陆,人民币投融资,担保、清算现钞配送、人民币衍生产品也都在快速发展。这些金融产品为非居民所持有的人民币
提供了宽泛的投资渠道。
(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初步形成
随着各种政策的颁布与推行,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已初具雏形。2010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银香港签署新修订的《香港银行人民业务的清算协议》
(以下简称《清算协议》),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补充合作备忘录》扫除了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的主要政策障碍。根据《清算协议》,允许证券和基金公司开设人民币账户,这为香港的金融机构开发人民币产品,募集人民币资金奠定了基础。境外企业在开户、转账和兑换等业务的放开,有利于人民币在境外沉淀下来,促进香港人民币’资金池”的形成。至2011年3月底,香港大约已有4000亿的人民币存款规模,800亿的人民币债券规模,虽然仅占在岸市场的0.5%和0.4%不到,但其增长势头猛烈,发展潜力巨大,预计两年内人民币存款规模将发展到27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4月29日,香港首只人民币PO汇贤产业信托在港交所上市,虽然出现破发,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不看好人民币,因为严格的房产调控政策、较低的预测股息率,近期走势疲软的香港股市以及投资者所持观望的谨慎态度等都是导致其破发的重要原因。
另方面,为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在迅速增长的人民币存款基础上,大力发展人民币资金交易。贷款业务和证券市场,并积极开发各种具有避险功能和保值增值功能的金融衍生品,如人民币期货、期权、远期互换以及其他更加复杂的交易品种。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人民币境外融资等。通过扩大货币互换规模满足境外企业的部分人民币需求,打通离岸与在岸两个市场的人民币资金流通,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如鼓励开放小QF¨项目、人民币FD等),形成人民币结算资金在境内外市场间的循环流通机制。
关键词:跨境服务贸易;抗危机性;贸易危机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B
一、贸易危机及其非均衡性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贸易遭受了始料不及的严重打击,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受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WTO的104个成员方在2008年的下半年和2009年的上半年不仅都出现了进出口贸易的同时下降,而且绝大部分经济体都出现了货物贸易两位数的下降(如图1所示);同时,几乎所有种类产品的贸易增长率在2008年上半年还为正,而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都转为负。所以,无论从波动幅度还是涉及范围来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都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贸易危机”。
总的看来,这次经济危机发生的程度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上有很大不同,货物贸易所受影响巨大。根据WTO秘书处公布的数据,2009年货物贸易额增长率同比下降22%,表现最强烈的是占国际贸易的1/4的石油、矿产品和原材料,此类产品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来自价格的巨幅下跌。从2008年8月雷曼事件爆发到2009年3月,石油价格下降的幅度超过一半①。制成品的贸易额下降幅度也很大,其中又以耐用消费品的贸易降幅最为显著,但制成品的价格在整个危机期间相对稳定,其增长率的下降主要是量的减少所导致。
上述表现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如鲍德温(Richard Baldwin,2009)等学者用“贸易的大塌陷”(The Great Trade Collapse),形容贸易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反应。也有一些西方学者(Hubert Escaith等,2010)用 “贸易超调”(Trade Overshooting),描述这次贸易对经济危机过度调整的现象。根据2010年WTO的世界贸易报告,2009年以美元表示的贸易额同比下降了22.6%,而同期的GDP下降了5.9%,贸易额的下降是GDP降幅的近4倍,贸易对经济衰退的反应的确有些“过度”。鲍德温等学者对此次贸易(主要指货物贸易)为何表现过度,分别从最终需求和价格、库存、融资和产业链方面进行了考证。
根据WTO秘书处的数据,跨境服务贸易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较好的抗跌性,服务贸易在2009年的第二季度下降到最低点,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20%,但从下半年起回升迅速(如图2所示)。从时间上看,服务贸易的低点出现的时间比货物贸易晚。2009年世界服务出口额同比下降12%,大约是同年GDP下降幅度的两倍。对比22%的货物贸易降幅,服务贸易没有表现出过度调整,更没有出现所谓的“贸易大塌陷”,12%的降幅的主要推手是与货物贸易最紧密相关的运输服务业,2009年同比下降23%,而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的下降幅度非常有限,分别为9%和8%。
另外,不同国家服务出口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不相同。2009年欧洲的服务出口额同比下降14%,而亚洲地区下降12%,北美地区只下降9%。可见,在这次二战后影响最大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服务贸易的表现比货物贸易稳定得多。那么,跨境服务贸易抗危机性较强是稳定存在的吗,这需要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回答。如果能够结合产品结构进行考察,或许可以解释为何不同国家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存在着差异。
二、服务贸易抗危机性的历史考察
贸易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但两者间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及趋势则需要更细致的研究。Irwin(2002)使用计量方法,研究了自1870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时期(1870-1913、1920-1939、1950-2000)内贸易与收入变化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自19世纪末以来贸易的增长稍快于收入增长,而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贸易对收入变化的敏感性增强。Caroline Freund(2009)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他们使用经验数据计算了贸易收入弹性,着力说明了经济衰退时期贸易收入弹性的变化情况。二战后的四次经济衰退(1975年、1982年、1991年、2001年)期间贸易量对真实GDP的变动弹性,他们发现真实贸易弹性的提高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持续的现象,从20世纪60、70年代的2上升到目前的3.5左右,与Irwin(2002)的计量结果相似。根据历史的经验数据,这种反应依产品、国家而不同。
我国学者许统生、涂远芬(2006)、姚枝仲、田丰、苏庆义(2009)等学者计算了我国的出口收入弹性,许统生、涂远芬(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5年间我国出口商品的国外收入弹性为2.26;姚枝仲等人(2009)根据考虑产品种类和质量变化的出口需求函数,发现中国1992-2006 年出口的短期收入弹性大约为2.34。
上述研究都是针对货物贸易,关注到服务贸易稳定性问题的重要文献是2009年Borchert & Mattoo的文章,他们根据美国和OECD国家的经验数据,佐证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在这场危机中服务贸易的抗危机性比货物贸易好。从1982年后历年的货物、服务贸易和GDP的变化率情况,观察贸易对收入变化的反应,三者之间的变动关系反映出以下特征(见图3):第一,无论是货物还是服务贸易,受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均十分显著,两者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贸易与收入的变动趋势几乎完全一致。第二,服务贸易在经济衰退期间表现出更好的抗跌性。1980年以来世界的经济增长出现过四个阶段性的低点,分别是在1982、1998、2001和2009年。这四年里世界GDP都出现了负增长,在经济发展出现低拐点的同年或次年(1997年货物贸易的拐点出现在次年),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增长率也会下降,下降的幅度往往大大超过经济的下降幅度;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贸易几乎同时也会出现正的快速增长,并且增长的幅度也超过经济上升幅度。可见,贸易对经济的反应在经济形势变动大的时期更剧烈,但服务贸易的反应比货物贸易温和。从数据上看来,当经济增长下降时,货物贸易的下降幅度往往会超过服务贸易,如1998、2001和2009年都是如此,而在经济上升快速的四个时期: 1986-1988年、1994-1995年、2003-2005年、2007-2008年中,有三次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又超过货物贸易。所以,服务贸易的抗跌性比货物贸易相比较好,且回升迅速。
人们还可以通过对服务贸易收入弹性的计算,进一步描述服务贸易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服务贸易收入弹性的计算公式=贸易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这一借用微观经济学中弹性的概念,可以更准确地刻画服务贸易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图4列出的是1981-2010年间货物和服务的贸易收入弹性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货物和服务的贸易收入的弹性并不保持在一致水平。
第一,从平均水平来看,跨境服务贸易对收入变化的敏感度比货物贸易小。货物贸易收入弹性的均值在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10年间分别为:2.05、2.086和2.5,略呈上升态势;服务贸易在以上三个时期的收入弹性均值分别为:1.31、2.55、1.52,总体比货物贸易小,服务贸易对收入的敏感程度的确比货物贸易弱。
第二,在经济增长的拐点时期,服务贸易的“超调”幅度普遍比货物贸易小。在1982年、1997年和1998年、2001年和2009年四个全球GDP负增长的年份,货物贸易的收入弹性分别为8.6、-8.7、1.7、5.6和3.8,货物贸易受经济增长形势影响巨大,除了1997年的当年未随着经济负增长而出现贸易绝对下降外,其余每个经济增长为负的时期都出现了货物贸易的负增长,且均远超过均值,表现出异常的波动,形成了经济衰退时期的“超调”特征。服务贸易在上述年份的收入弹性分别为2.25、-9.5、-2.6、-0.5和2.04,服务贸易额在1997年、1998年和2001年的经济衰退中仍然实现了正增长,使收入弹性的计算结果为负,且服务贸易收入弹性的绝对值总体小于货物贸易。
第三,2000年以来,服务贸易的收入弹性越来越趋于稳定,未如货物贸易一样表现出上升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的服务贸易收入弹性曾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除拐点时期(1982年)外,服务贸易收入弹性在0.79和1.82间小幅波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不仅波动幅度加大,而且弹性的平均水平提高。除了1997年在世界经济出现-0.38%的负增长时,服务贸易当年仍维持了3.67%的正增长,从而使收入弹性出现-9.56的极值外,其余年份的弹性也出现了从0.65-3.6的较大幅度波动。2000年以后,服务贸易收入弹性波动幅度收窄,围绕1.5的均值上下微小波动。大部分年度中与GDP的变动保持着十分稳定的变化趋势。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服务贸易的确比货物贸易表现出更好的抗跌性,服务贸易对经济变动的敏感性比货物贸易相比稍弱,但也表现出与收入变动存在紧密联系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服务贸易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仍然存在相互关联趋势,但其发展的内在稳定性总体较好,在经济衰退期间该特性尤其显著。
三、服务贸易收入弹性的结构分析
由于服务贸易包含范围广泛,内部不同部类间发展差异加大。2000-2008年间,跨境运输服务贸易年均增长12%,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保持在23-24%;由于航空运输费用的下降和网络经济发展提供的便利条件进而导致交易成本下降,旅游贸易除了2001年的9.11事件和2003的SARS外,年增长率为9%,不过在跨境服务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32%下降为2008年的25%;旅游的地位下降主要因为其他商业服务业出口的增长迅猛所致,在2000-2008年间其他服务业出口的年增长率为15%,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45%上升到2008年的50%。图5显示的是1982-2010年,三类服务贸易收入弹性的计算结果。第一,在经济稳定增长时期,三类服务贸易的收入弹性总体上的差别并不十分明显,均保持在1-2的弹性范围内。第二,在经济发生波动时,三类服务贸易的收入弹性情况变动差距大。三类服务贸易发展中与经济状况联系最紧密的种类是运输服务贸易,1982年、1997年、2009年和2010年均出现了绝对值超过4的大幅波动,在这次危机中也是如此,2008年以来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运输服务,2009年世界运输服务下降23%,主要是受货物贸易下降拖累,运输服务贸易中下降最大是海运服务业,而航空运输服务贸易只下降9%。旅游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敏感度次之,1982年、1984年、1996年和2001出现过绝对值超过3的弹性波动。2010年的旅游服务贸易收入弹性接近2.3,GDP代表的收入变化不是影响旅游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三类服务贸易中除运输和旅游之外,作为新兴服务业代表的其他服务贸易受经济影响最小,在1982-2010年期间都维持着稳定的增长。1997和2001年在经济衰退时出现过负的极值水平,反而更说明其较为理想的稳定性,在经济衰退期间仍保持了正常发展。2009年,除运输和旅游外的其他服务贸易额只下降6%。与运输和旅游相比,总体表现稳定,但内部的情况差异显著。
图6显示了其他服务贸易内部出口率,在2000-2008年间和2009年对比的变化情况。根据图6可见2000-2008年间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在2009年此类服务业出口只下降6%。建筑业在2000-2008年间也是增长最为迅速的服务贸易领域之一,年均出口增长率为16%,但2009年出口额下降了13%,是服务贸易中除了运输和金融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这说明建筑行业对经济的反应属于服务贸易中的敏感类。受合同关系的影响,危机中建筑业出口的表现也存在滞后性,其他服务部门的出口下降一般在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即开始显现,但建筑出口的下降从2009年初才有反映。尽管建筑出口的复苏也迟于其他行业,但此次回升势头迅猛,2010年的上半年就增长了69%,大起大落的表现说明了建筑服务贸易与收入或经济形势变化的紧密相关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建筑业的出口增长率在2000-2008年间为43%,到2008年,中国的建筑出口已经占亚洲的1/3和世界市场的11%,竞争优势明显。
金融业曾经是服务贸易中发展十分迅速的领域,2000-2008年,世界金融出口年均增长14%,在2007年曾达到过32%的年增长率。这段时期内,欧盟出口扩张了31%,中国香港增长了41%,新加坡增长了47%,印度增长72%,但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的打击较大。2009年跨境贸易额下降15%,尽管同属金融业的保险业抗危机性较好。2000-2008年间全球保险业发展显著,取得了16%的年增长率,其中人均保险支出年增6%。2009年全球的保费收入只下降了1.1%,其中发达国家保费收入下降了1.8%,新兴经济体甚至上升了3.5%。2009年世界保险业的出口只下降了6%,出口下降主要源于中南美洲(降幅为21%),欧盟保险业出口下降9%,但是北美洲和亚洲出口反而增加了3%和2%。可见在此次危机中保险业表现出较好的抗跌性。另外,抗跌性较好的服务贸易种类还包括特许权和专利费,在2000-2008年间年均出口增长13%,2009年只下降3%。包括专业服务在内的商业服务在2000-2008年均出口增长14%,2009年下降9%。此次金融危机中个人、文化和娱乐业的跨境服务出口受到较大影响,该行业在2000-2008年均出口增长7%,2009年下降11%,说明该行业受收入变化的影响直接。
由于服务贸易的抗跌性存在非均衡性,各地区服务贸易受影响大小与其出口结构相关紧密相关。由于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欧洲整体的服务出口下降11%,亚洲出口下降8%。由于信息服务、保险和其他商业服务对出口支撑的贡献,2009年美国服务贸易的出口最终只下降5%。作为一个整体,2000-2008年期间,亚洲的服务贸易的发展总体高于世界的平均速度。出口增长率为14%,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由20.5%上升到22.9%。
我国在此期间的服务贸易发展尤其可圈可点,年均出口增长率为22%,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的出口增长迅速,如运输服务的出口在此期间年增长率为34%。危机期间运输服务受到的打击,我国也未能幸免,2009年的运输服务下降了39%,好在2010年开始回升的运输服务中,亚洲复苏得最快,我国运输服务出口仅2010年的上半年就增加43%。印度是亚洲其他商业服务贸易发展最显著的国家,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占77%,已经是世界上最主要的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目的地。中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结构决定了我国的服务贸易,也会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受到更多的干扰。
危机期间也出现了同样的行业在不同国家的表现不一的情况,如由于危机期间全球对移动电话联系和互联网的刚性需求,全球通信业的出口平均下降9%,但亚洲下降了13%,印度和中国这个项目的出口分别下降42%和24%。欧洲和北美出口分别只下降了9%和4%。在2010年上半年的恢复性增长中,美国的通信业出口增长7%,欧洲增长了4%。亚洲的通信业出口增长除了印度(作为这个地区最大的通信出口者,出口年增长2000-2008年间为19%)总体较为缓慢为8%,中国通信业(包括电信)年出口增长率仅为2%。同一行业的出口在不同国家的表现不同,概因各国在该领域内的竞争实力以及与客户关系的忠诚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别。我国的通信业不仅受外部环境影响大且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对美国、香港、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占总数的70%,市场的过分依赖反过来也加剧了发展上的脆弱性。
四、服务贸易抗危机性较好的原因分析
为何服务贸易对经济变动的敏感度不如货物贸易强,尤其在这次贸易危机中表现出较好的抗危机性,总结起来可能有以下方面的主要原因:
第一,服务需求较少受周期的影响,周期性特征弱。特许权和专利使用费、商业服务、保险、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危机间仍保持着较好发展概是此证。
第二,服务贸易和生产较少依赖外部金融。历次金融危机已经证明,信用条件约束会限制贸易流动。次贷危机全球传播的转折点是2008年8月美国财政部允许雷曼兄弟破产,推倒了金融机构破产的多米诺骨牌。银行彼此间的融资基本停滞,信用市场趋于冻结,金融危机的打击由需求领域进入生产领域。金融危机时期贸易融资的紧张与国际《巴塞尔协议II》中关于银行监管标准的改革和对资本风险控制管理的修改有关。《巴塞尔协议II》使银行信贷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质,对贸易融资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资本要求与风险资产必须匹配,而资产风险性的计算需根据交易性质和结构、经济环境和国家风险等调整。当经济下滑、经济状况恶化时,由于风险总体加大,此时不管贸易对方的信誉如何,都会要求更高的资本水平,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得不消减贷款以满足资本比例要求,使衰退“雪上加霜”。当2008-09年金融危机发生时,贸易融资与国内企业的资金竞争处于更不利地位,加剧了货物贸易规模的急剧萎缩。而服务贸易由于生产中不需占用大量资金,资金问题很大程度上由内部融通解决,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低,是得以免受金融危机过度影响的客观原因。
第三,不可存储的特征使服务贸易免受库存因素干扰。在这次贸易危机中还表现出来的一个现象是,贸易下降的幅度往往又远大于生产和需求的下降幅度库存的变动。如2008末至2009年,美国的生产、贸易、支出都下降了,但幅度不同,贸易的下降超过其他因素是最大的。而且贸易下降显著的部门都伴随着库存大幅度的调整。可见,危机时人们由于对财政状况或未来前景会有很大一部分的不确定思维,生产者更愿意动用库存来代替进口,从而加剧贸易规模的下降。库存是影响贸易变动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而服务的不可存储性又使库存扰动的因素得以避免。
第四,服务贸易也得以避免导致货物贸易超调的“组合”效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直接投资和外包在全球范围内的显著发展,垂直化生产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建立。垂直化生产体系和国际产业链建立的最初动机是寻找更低的生产成本。与此适应的贸易模式是母国供应零部件,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后返销母国或第三国。零部件、中间品在不同国家之间交易,国际规模被数倍放大,当危机发生时,最终需求的减少对贸易交易的破坏性也同样被数倍放大,从而导致全球贸易量急剧地、不正常地减少,出现所谓的“系统性贸易超调”(Systematic Over-shooting of Trade)的“组合”效应。服务贸易的无形性得以避免多次运输也使该“组合”效应大大弱化。
五、贸易结构与经济危机的关联性及其启示
对很多国家来说,这次爆发的不仅是金融危机,更是一场贸易危机,贸易危机的程度存在着商品结构上的非均衡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各经济体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决定受此次危机影响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经济体被波及至贸易危机风暴中的首要因素是源自美国的进口下降,作为危机的原发地,美国从2008年中期开始货物和服务贸易的进口都下降了,但下降的幅度显著非均衡。第一,货物进口的下降尤其明显:2009年2月比上年同期的货物进口下降了33%,但服务进口只下降了7%。第二,服务贸易中的运输服务进口下降了20%,但其他服务进口上升了2%,而在在其他服务内部,金融进口下降13%,电信上升了2.5%,保险上升了3%,商业、专业和技术贸易上升了7%。因此,对于美国的贸易伙伴国来说,危机对于这些国家的影响取决于他们对美国的出口结构:2008年的第三和第四季度,印度对美国的出口中30%为服务业,对美出口下降8%;中国的出口服务业占3%,对美出口下降26%;巴西服务业占总出口的14%,对美出口下降16%。
美国货物进口大规模的下降是导致日本和中国出口锐减,并被卷入贸易危机中的主要原因。通过数据来看,除了以石油出口为主的中东、独联体,以及与美国关系特别密切的加拿大外,日本可以说是受贸易危机影响程度最大的经济体。根据日本2009年2月的进出口统计数据,出口同比下降50%,进口下降43%(均超过美国)。日本的出口自2008年10月开始大幅度下降,速度也超过美国,两国的出口都在2009年3月到达谷底。日本2009年全年的出口贸易额下降28%,也超过美国(-21%),如此剧烈反应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对亚洲和美国制成品出口的大幅下降所致。如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从日本的进口下降了40%,超过了美国相同时期贸易下降幅度的30%。
在此次的金融危机中,我国的货物贸易也遭受较为严重的打击。我国2008年全年的出口贸易还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率,2009年度的1月就出现17%的负增长,2月的负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为21%,2009年的全年平均负增长率接近20%。2010年的出口出现恢复性的反弹增长,比2009年增长31.3%,可见,此次金融危机也使我国经历过一次显著的贸易超调。虽然2008-2009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未消除,但对贸易的影响从2009年的第四季度起已迈出最低谷,步入快速复苏的新阶段。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世界贸易总额自2010年的2月已经出现较为持续的增长。到2011年1月,亚洲国家实现的出口增长幅度为19%,增长态势最为稳定而强劲。已经渐行远去的贸易危机给人们的启示包括:
第一,由于世界经济和各国贸易乃至国内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不稳定性加剧,我国的贸易结构调整中就需要加入抗危机性的考虑。贸易本身已经成为金融危机传播的机制和渠道,使金融体系原本相对健康的国家也拖入金融危机的泥潭。由于发展中国家依赖外部市场发展自己的经济是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应适时调整贸易结构,以便在多样化中寻求相对稳定的市场。
第二,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意义。在这次危机中货物贸易尤其是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贸易,充当起将金融危机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桥梁。当一家单独的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时,通过产业链的前后向联系,将危机进行传递,并与金融危机相互交织,最终使本不足以使宏观经济产生很大影响的个体问题传染成宏观经济的整体衰退。所以,更大规模的服务贸易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类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稳定经济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
注释:
① 2009年第一季度,国际初级产品的价格平均下降幅度为55.6%,其中石油降幅高达68.75。
参考文献:
[1] 许统生,涂远芬.中国贸易弹性的估计及其政策启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2).
[2] 姚枝仲,田丰,苏庆义.出口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J].世界经济,2010(4).
[3] Borchert,A. Mattoo. The crisis-resilience of service trad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917,2009.
[4] Caroline Freund. The trade response to global downturns: historical evidenc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5015,2009.
[5] Douglas A.Irwin. Long-run trends in world trade and income[J].World Trade Review,2002(1): 89-100.
[6] Hubert Escaith, Nannette Lindenberg & Sebastoen Miroudot.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s and trade elasticity in times of global crisis, WTO Staff Working Paper ERSD-2010-082010.
关键词:跨境电商;传统国际贸易;变革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跨境电商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我国跨境电商近些年发展迅速,出现了多个优秀的电商平台企业。电子交易平台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如加速了交易的速度,减少了传统交易中资金和货品上的不便,并且可以更方便的获得廉价的进口商品。在当下,电子商务已经发达到一定的程度,如何发现电子商务的潜在危机和找到技术上的突破口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1跨境电商的内涵和特点
跨境电商是科技发达的必然结果。跨境电商以电子交易平台为基础,以电子交付方式进行交付,从而减少了交易中的麻烦。与传统的贸易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别,跨境电商的交易方式更加简单方便,交易环境得到改善。跨境电商时代具有自己的特征。其一:跨境电商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可以实现全球贸易交易,拓展了我国的贸易交易范围,以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基础的交易行为加速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来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其二:跨境电商的现代化科技特征明显,无实物交易方式提高了其安全系数。当然,电商时代一样存在交易风险,且形式更加多变,其三:跨境电商代替了以往的纸质交易,电子合同交易方式也使信息交际更加便捷,不易发生错误。
2跨境电商发展过程
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支持不断完善,但由于其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制度上和安全等多个方面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1电商商务发展初期
本世纪初期,我国开始接触跨境电商业务。由于跨境电商的两个国家甚至是多个国家之间的交易。因此使用初期,由于技术和设施上的缺失导致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限制。近几年,我国跨境电商的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但网络费用昂贵,大量使用跨境商务依然是个难题。另外,跨境电商多只限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全面开展跨境电商还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电子商务在发展初期,其法律支持不足。由于电子商务刚刚出现,相关部门并不了解电子商务的潜在危机,因此不能通过法律手段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约束。尤其是对跨境电子商务来说,涉及金额和项目众多,一旦存在问题,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初期,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量低。而从2010年到2015年,是我国电子商务科技发展最快的几年,在以往的基础设施上存在欠缺,对跨境电子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成本大,受攻击的可能性大,这成为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根本原因。
2.2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期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跨境电子技术得到保证,以阿里巴巴为首的B2B电子商务创造了历史。跨境电子商务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其安全性提高,制度更加完善。据统计,仅2014年一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交易额就高达4.2万亿元,并且始终以快速增长的势头发展。但依然要看到跨境电子商务在这一时期存在的问题。如平台的广度问题,在创建之初,如何进行扩展成为企业重点研究的问题。平台的专业性存在问题,在支付方式上,虽然现阶段已经得到完善,但在发展之初,专业性和安全性都值得商榷。企业依然采用线下交易方式。随着敦煌网等具有代表性的线上交易B2B企业诞生后,交易平台出现了方向性的转变,并以收取交易佣金作为主要的盈利模式。跨境电商开始提供企业融资、物流存货等多元化的服务,未来,我国跨境电商水平和业务范围会进一步拓展。
3跨境电商带来的传统国际贸易变革
跨境电商带来了传统国际贸易上的变革,这一变革体现在营销、交易、支付等多个方面。我们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如下:
3.1跨境电商使传统国际贸易的主客体发生变化
跨境电商以网络为依托,交易主体由传统的实体交易转化为虚拟的网络交易。在以往的贸易中,实体产品是交易客体,而在跨境电子商务中,交易对象更加广泛,信息、服务以及旅游等都成为交易客体。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已经代替以往的传统产品成为网络主导交易产品。另外,与传统交易不同,跨境电子商务营销理念发生改变,营销与生产可以实现同步,从而减少了库存积压,优化了企业的经营。现代科技还帮助企业确定市场目标,根据市场调查结果进行生产,在电子交际平台上进行交流,确保国际贸易的高效性。
3.2跨境电商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
跨境电商借助网络这一强大的平台,交际成本大大降低,并且交易时间缩短,使国与国之间可以进行更多的交易。在网络平台下,实现了电子商务的集中管理。并且对市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以往的进出口中,受到运输、资金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但电子商务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和地域条件均无法影响产品和服务交易,这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基于此,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改变,网络平台为交易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性的服务体系,很多产品不再是货到付款等现场交易模式,而是通过网上谈判达成协议之后,进行的定向生产。并且网络上班就可以完成谈判、订货、收付款和开发票等过程,单项物流也不再是主宰,电商的交易方式多样化,信息成为交易的技术核心,资金则主要是一种管理形式,对于交易的安全性和交易效率都得到提高。
3.3跨境电商改变传统国际贸易成交方式
在传统的国际交易中,由于网络不发达,只能以开询盘、发盘的方式来完成交易。交易过程存在诸多不便,如交易流程多,交易时间长。每笔交易都要经历从谈判到制单再到最后的确定、发货收货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成交量也受到直接影响。我国的传统国际交易时代,进出口量与现阶段相比,明显偏低。而进入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时代,交易主要是靠网络阿里自行处理完成,从谈判到下订单再到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午纸质文件出现,文件和合同的审核效率提高,交易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贸易交易的周期缩短,另外跨境电商带来的贸易监管方式改革也是其主要成就之一。这一时代,对于产品和服务的监测可以实现统一监测,不再受到地域和阶段性的影响。监管部门将监管的重点放在源头的监管,这样对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实施全方位的监测,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并且提供了完善的服务体系,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在制定进出口规则上,更多的为客户考虑,并且对于法律和法规的把握更加精准。随着海关加大对进出口贸易的监管,对我国进出口的贸易活动进行了更严格的监管,这样可以确保进出口的双方的利益,实现共赢,对于不产生的损失也能够及时的发现和弥补。在传统的交易中,由于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后,就很难进行更换。尤其是对于交易量大,且价格昂贵的产品,就会给出口国家带来利益上的损失,对于进口方也失去了信息,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而言,虽然改善了这一问题,但是还需要针对企业的问题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于提醒消费者了解购物的基本原则,对于电商的监管不断效率高,而且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
3.4跨境电商对传统的国际贸易法规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贸易交易是以实物为主,讲究验货交钱。这种交易方式费时费力。同时,在传统的贸易交易中,交易双方必须要见面并签订书面合同。只有在这一流程下,才能完成双方的交易。一方面,时间上未必允许。另一方面,可能存在冒充现象。在合同上,要通过签名或者印章来进行身份辨别,过程较为麻烦。并且在传统的贸易来说,签订的合同不知一份,这就制约了国际之间的贸易交流,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消极作用。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我国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开始,交易双方通过电子货币进行交际,并且进行电子签名的方式进行辨别。当然问题依然存在,如网络上的合同与现实中的法律规定之间如何实现统一,电子数据的信息验证方式是否合理等。包括电子签名上,是否存在漏洞等,都值得商榷。
4总结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的跨境电子交易时代,这一交易方式起源于金融业。物流业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商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交易的安全系数,节约了交易成本,并且提高了交易效率。跨境电子商务占据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交易方式中的大部分,使传统的交易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当然,这一交易方式依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和企业要合作,实现信息化的创新。依托电子口岸协调机制建立网络平台,从而实现口岸相关部门与电商的交易和支付全过程。总之,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我国国际贸易交际的主要方式,并且具有较大的优势,促进了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未来,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量将进一步增加,其交易的影响因素也将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余海民.网络贸易兴起与国际贸易方式创新[J].现代商业,2011(7).
[2]亢洵.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5(16).
[3]汪文进.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外汇电子支付管理问题研究[J].西部金融,2013(03).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特点;政策环境;贸易新需求
跨境电子商务,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企业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跨境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产业链的布局。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增长缓慢,但是跨境电子商务却蓬勃发展,占进口贸易的比例日益增加。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跨境电商零售B2C和跨境电商B2B两部分)的不断扩大,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方式,政府积极支持跨境电商的发展。通过对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特点、政策环境进行分析,发现跨境电商发展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急需外贸综合服务业的支持,而且诸多WTO贸易规则对跨境电子商务已不再适用,需要制定更高标准和更自由的新贸易规则来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
1.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逐年递增
根据阿里研究院与埃森哲的《全球跨境B2C电商市场展望》报告,2014年全球跨境B2C电商市场规模超过2300亿美元,并将于2020年达到近1万亿美元,同整体B2C电商、消费品进口额和消费品零售额相比,全球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高达27%。全球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在整体B2C电商中的比重也将由2014年的14%增长为2020年的29%。届时,跨境B2C电商消费者总数也由2014年的3.09亿人增加到2020年的超过9亿人,年均增幅超过21%。到2020年,接近半数的网上消费者会进行跨境网上消费。在全球跨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规模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2万亿,同比增长42.8%,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7.3%。从历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和增长率来看,2011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仅为1.8万亿元,2013年交易规模达到了3.1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约50%。2014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达到4.2万亿元,是2011年规模的2.5倍。预计2015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到5.5万亿元,2016年将达到6.8万亿元,2011年至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实现约32%的年均增长率。
2.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B2B起主导作用根据ForresterResearch的数据显示,全球B2B电子商务交易总额是B2C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两倍以上。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中,B2B模式的地位与在全球电商中的地位相似,起到了绝对支柱的作用。201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的交易模式中,跨境电商B2B交易占比达到91.9%,跨境电商B2C交易占比8.1%。2010-2015年上半年,跨境电商B2B交易所占比例虽然逐年缓慢降低,由2010年的97.9%下降到2015年的91.7%,但中国跨境B2B平台的交易规模一直占整个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的90%以上,仍处于整个跨境电商市场的主导地位。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式来看,随着跨境贸易主体越来越小,跨境交易订单逐渐趋向于碎片化和小额化,未来我国跨境B2C交易占比也会逐步提升。
3.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以出口为主
据《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美国有3.15亿居民,2.55亿网民,1.84亿在线买家,全球约37%的跨境在线买家集中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在线总销售额达到3895亿美元,占全球的33.1%。在网络零售领域,无论从进口角度还是出口角度来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进出口结构来看,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以出口为主。在2010年我国跨境电商总交易额中,其中有93.5%为出口,进口仅有6.5%。到2014年出口占跨境电子商务总交易额的比例略有下降为86.7%,进口增长为13.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进口所占比例均比上一年有所增加,但是出口占比仍以绝对大的数值远远高于进口占比。随着国内市场对海外商品的需求扩大,预计未来几年跨境电商进口的份额将不断提升。
4.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产品种类集中
在美国,电子商务涵盖商品类别众多。目前,服装、电子产品以及家庭用品的增长率较大。在印度,旅行开支占在线支付的大部分,其次是书籍销售。日本和韩国的电商成熟度很高,日本旅行支付收入达到16亿美元,化妆品、衣服、小商品的零售额较10年前增长了125%。据海关统计数据并计算得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商品占比分别为:电子产品23%、日化产品21%、服装鞋帽17%、机械零件12%、建筑材料10%及家居产品6%等。而以B2B为主的跨境电商商品排名前五的产品依次为电子产品、机械零件、服装鞋帽、日化产品、建筑材料,以B2C为主的跨境通和海淘也主要销售化妆品、服饰、电子产品、婴幼儿用品等。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跨境电商的总体来看,还是分别从B2B和B2C来说,跨境电子商务的商品种类都比较集中。
5.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出口流向目的国分布集中
PayPa《l全球跨境电子商务报告》和尼尔森2013年报告同时显示,“中国制造”最主力的消费人群是美国市场的跨境消费者,2013年约有3410万美国消费者跨境网络消费中国的商品,价值将达到497亿元;英国和澳大利亚则分别以消费74亿元和52亿元位列第二和第三;德国和巴西则分别消费38亿元和18亿元。据当前数据估计,在这五大跨境电商目标市场中,预计到2018年美国消费者跨境消费中国商品的年需求总额将增加到981亿元,仍居第一消费国;巴西将成为对中国在线出口商品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预计到2018年巴西消费者从中国跨境网购的商品价值将达到114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将近7倍。
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政策环境
为支持电子商务发展,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2004年8月国务院《电子签名法》,主要针对经营者使用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提供电子认证的服务领域,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2004年至2012年,是我国电子商务的起步与发展期,政府为引导和规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针对改善网上交易环境、规范交易行为、防范交易风险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日渐规范的政策环境下,2008年到2012年中国电商行业发展迅猛,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008年的3.2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9万亿元。自2013年至今,国务院和各地方政府为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陆续了一系列与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意见,涉及到零售商品退货、网络集中促销、客户资金安全与交易保密以及海关监管方式与代码等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各个细节,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农村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2015年上半年跨境电商占进出口总规模的比例将近18%,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近3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全年跨境电商交易总规模能达到5.2万亿人民币。
三、跨境电子商务产生的新贸易需求
1.跨境电子商务催生出外贸综合服务业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订单交易向碎片化、小额化发展,B2C模式在跨境电商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涌进跨境电商蓝海的中小民营企业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缺少通关、融资、退税等各个环节的专业人才,订单散且小,致使企业客户流失、成本居高不下,此时跨境电子商务便产生对外贸综合服务的需求。外贸综合服务行业是指以整合各类环节服务为基础,然后统一投放给中小外贸企业,主要的服务包括融资、通关、退税以及物流、保险等外贸必须环节。通过电商互联网建设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有效将订单业务化零为整,实现批量化处理并降低成本,使中小外贸企业在通关、退税等方面享受大企业的待遇,极大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2.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高标准的贸易新规则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意在WTO规则的基础上,建立涵盖贸易各方面、更高标准的贸易新规则,主要集中在竞争中立、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市场准入、非歧视原则、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方式,贸易新规则要求一国允许外国电商进驻该国,国有企业不能享有比其他企业更高的特权,跨境购物的商品种类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一定年限内实现所有商品零关税,包括某些敏感商品。在知识产权保护部分,加入了加强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延长著作权的保护时间、规范临时性的侵权行为等条款,在互联网执行上涵盖了数据的跨境流动,这些都对传统贸易规则提出挑战。
四、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 跨境结算
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出的背景
实体经济对人民币结算具有较强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大都采用主要的国际货币进行结算。在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货物贸易中,超过90%的结算采用第三方货币。两国的银行必须通过第三方商业银行才能实现货款的最终清算。一笔贸易款项可能涉及进(出)口方、进(出)口开户行、进(出)口方的外币清算行等多家机构的多个环节才能完成。过多的环节使资金流转速度、到账速度放慢,且每个环节都需承担一定的费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流动性紧张,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和贸易伙伴国企业普遍希望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规避风险。
对境外企业来讲,其在进行结算币种时一般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结算的货币要有最广泛的可接触性;二是币值要稳定,甚至有升值空间。
在当前国际主流结算货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允许我国企业以汇率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不仅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也有利于贸易双方锁定交易成本,降低因采用第三方货币结算而带来的二次汇兑成本,从而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
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本币结算中人民币能否被市场选择作为结算货币,是由经济实力、币值稳定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归根到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量的不断攀升以及全球贸易比重的不断增加,为外贸企业利用人民币进行贸易投资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人民币区域化后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人民币支付环境的改善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近年来,人民币支付结算环境不断改善,金融体系结算效率不断提高,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96年12月以来,我国认真履行人民币经常帐户可兑换的承诺。这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制度安排也遵循了人民币经常帐户可兑换的原则,并体现了本币结算的便利性安排,例如人民币贸易结算不再纳入外汇核销的管理;结算中产生的人民币负债只需外债登记,不纳入外债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将主要通过监督商业银行切实履行贸易真实性审核责任,建设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与有关部门建立必要的信息共享和管理机制,共同防控试点中的风险。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意义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此次金融危机让我国意识到,要摆脱当前各种不利状况的影响,充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必须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业务的适时启动,不仅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得以加快,也使我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事务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金融实力和地位。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大国,这些都为人民币在未来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美元强大的规模效应,且其已经形成了市场的自发选择,在短期内对于美元体制的改革将会非常困难。较为现实可行的做法应该是推进本币国际化与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而有意愿且有能力推进这种变革的,无疑是东亚地区。
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无疑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储备货币的漫长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长期目标的一部分。人民币国际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周边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实现了准周边化,第一步可以和香港、台湾地区及新加坡一起,形成一个大中华货币区;第二步建立东南亚货币区,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第三步扩大至整个亚洲,构建亚洲区域经济体和货币区。即将人民币从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进而发展为正式区域化及准国际化,最终真正实现国际化。而其货币职能的三个阶段为,一是鼓励外资和金融交易用人民币报价和结算;二是通过股票、债券和资本帐户交易强化人民币的国际投资货币功能;最后在外贸和金融交易对人民币达到某一临界量之后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以内地与香港地区的贸易结算为例,如果全部转换为人民币结算,现在的总贸易额约为1730多亿美元,占国内年度贸易总额的7%左右。事实上,国内进出口总额的53.3%是与亚洲国家进行往来,并占东盟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10%以上。2008年,我国在贸易项目下,即向亚洲国家进口7000亿美元,约4.8万亿人民币,理论上(如果全部以人民币对外支付)相当于仅在贸易项目下即可向亚洲国家输出人民币4.8万亿元。因此,构建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对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第一步——产生“亚洲人民币”意义重大。在中国经济金融保持现有稳定增长发展势头的前提下,人民币在未来5-10年的时间内,会上升到除了美元和欧元之外,与英镑、日元同等地位的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
(二)对进出口企业的意义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实施对进出口企业而言,一是在国际结算货币上多了一个选择,增加了企业结算的灵活度;二是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国际结算成本,这主要表现在节省了用外币收付款而引起的汇兑成本,同时也节省了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有关费用;三是直接用人民币收付,避免了汇率风险。虽然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也可能遇到汇率损失的问题,但进出口企业与投资机构的经营理念不同,进出口企业无需从汇率变动中获取差价和收益,在收款和付款都为同一种货币时,就能够在从事进出口贸易中锁定汇率风险,使企业平稳运行,改变以往企业出口越多汇率风险越大的状况;四是可以进一步加快结算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另外,出口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贸易,其收汇资金可以存放境外且只需备案,无须审批,不影响进出口企业货物通关速度,按照有关规定还可以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企业在办理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出口货物退(免)税时也不需要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
(三)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在国际结算领域的重要创新和探索。从准入角度而言,从事人民币贸易结算只是将国际结算业务的币种进行调换,并不需要用类似资本金、资产质量等硬性指标限制银行;从技术角度而言,人民币贸易结算主要是实现银行间的帐户对接,清算等,相当于通过境外行或港澳行作为中介,延伸了央行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覆盖的区域半径。而且,在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之后,跨境贸易的清算行范围大大拓展了。在此之前,仅有中银(香港)和中银(澳门)拥有与央行大额支付的清算功能,而试点之后,几乎所有具有国际结算能力的境内银行都可以成为境内人民币贸易的清算和结算行。可以肯定,跨境人民币结算在银行现有的国际结算体制下,将为境内银行拓展国际业务开辟新的空间,增加新的业务,同时也带来大量中间业务收入的产生,而且当人民币在境外产生一定的沉淀资金后,势必会对银行其他的理财服务产生需求。
对商业银行而言,在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一直都在承担着资金上的巨大损失。如果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可以减少银行外汇头寸储备,也就相应地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损失。
另外,银行可能因为这项业务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外资银行由于拥有网络和头寸优势,以前一些大型进出口企业更趋向于在外资银行办理业务。而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这种优势将转向中资银行,尤其是能为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的中资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将拥有绝对优势。
推行人民币跨境结算面临的问题
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展较慢,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作为一个全新的业务,相关的管理部门、企业和银行都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和磨合;二是因为试点企业地域相对有限,从某种意义上也限制了试点规模;三是一些配套制度和政策仍在制定中,在企业和银行的具体操作上有一定困难。
从人民币本身来看,一是美元作为传统货币有着巨大的优势,路径依赖使得企业很难放弃原有结算方式;二是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外进口商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三是人民币作为非自由兑换货币,国际化程度不足,资本账户的管制又使得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流出渠道及规模均受到制约,降低了人民币的吸引力,而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也在近年来力推本币国际化,对于人民币结算积极性不高。
虽然有种种问题,但相信随着试点地区的扩大,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特别是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正在制定和推出中,该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业务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婧薇,史进峰.首日人民币跨境结算上海写实[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7
2.刘昕.汇改四年[N].国际商报,2009.7
3.魏革军.人民币对外支付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J].中国金融,2009(14)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汇率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365-01
自从2009年7月上海和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受到了试点企业的普遍欢迎。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新增北京、天津、四川等省为试点地区,并且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这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指以人民币报关并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算,居民可向非居民支付人民币,并允许非居民持有人民币存款账户。使用人民币结算不仅体现为从采用美元信用证到人民币信用证的转变,托收、汇款货币的转变,还在于境内外银行之间的后台结算以及外管核销、海关通关、税务退税等问题。总之,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一个复杂的、长远的系统工程。
一、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有关各方的影响
(一) 对于企业来说,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以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贸易成本,加快企业结算速度,明晰企业经营成果
在对外贸易中使用他国货币计价和结算,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汇率风险,这给企业经营增添了不确定性。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我国企业在与欧美等国企业进行贸易时,会遭受以美元、欧元计价带来的汇率风险。而且我国企业在与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时,由于采用第三国货币进行贸易结算也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使用人民币结算不仅可以化解中国企业的汇率风险,对于与中国毗邻的俄罗斯、韩国、东南亚诸国的企业也可以化解部分汇率风险。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以节约外汇衍生品交易成本和汇兑成本。为了规避汇率风险,企业通常选用银行的衍生避险工具如远期结售汇及人民币掉期业务,这些衍生品的费用据统计占到了企业营业收入的2-3%。在采用美元结算中出口企业需将收到美元兑换成人民币,进口企业需兑换美元以支付货款,美元和人民币的换汇差价和汇兑手续费都会增加企业成本。若采用人民币结算,企业可以节省部分支出。
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加快企业结算速度,加快企业运转速度。采用人民币结算后国内外贸企业不需要办理进出口外汇核销,减少了申报流程,加快了企业结算速度,简化了进出口业务的环节和手续。同时,由于企业减少了外汇衍生品交易和换汇环节,企业运转速度也加快了。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还可以明晰企业经营成果,便于企业管理。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锁定贸易的收益和贸易的成本,方便财务核算和企业管理。
(二) 对银行来说,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以推动银行增加服务业务,拓展服务范围,加快国际化步伐
虽然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在短期内需要银行在信息系统的整合、升级上增加投资,减少部分汇兑收入。但从长远看,有利于银行进军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一方面,开展人民币结算需中资银行在人民币结算量较大地区如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增设分支机构,拓展海外营业网点。而且需与更多境外行建立业务关系,中资银行可以利用境外银行的网络,拓展国际业务。另一方面,在为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中,中资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吸引和留住更多国际客户,拓展客户资源。此外,中资银行走出国门在与境外银行竞争中可以学习国外金融业经验,将业务多元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首先应成为贸易结算货币,其次成为市场投资者的投资货币,之后才能成为全球储备货币,最终完成国际化进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所迈出的第一步。我国在与俄罗斯、越南、老挝等国进行贸易时已大量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人民币已成为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硬通货”,在区域范围内已初步成为贸易结算货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政策的推出可以促使中国企业与更多国家和地区企业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范围。首先在区域范围内以积极的政策肯定和鼓励以人民币结算,提高人民币在区域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减少双方对美元的依赖。进而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贸易伙伴对人民币的信心,改善人民币流通和交易机制,让海外企业乐于接受人民币,提升人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往来,改善贸易条件,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开放和发展,促进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
二、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前景
(一) 建立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
采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后,国外厂商如何获得人民币、人民币境外如何流通及保值的问题有待解决,建立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环节。如果国外厂商在人民币账户上积累的资金不能很好地流通,以及再投资以保值、增值,那么他们对采用人民币结算的热情会大大降低。
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能够解决好流出境外的人民币的流通和交易问题。人民币离岸市场有助于扩大人民币在海外的流通,扩大人民币计价资产的数量,实现人民币的非居民可兑换性,增加人民在海外的认知度,从而提高人民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有着丰富的金融市场运作经验,以及毗邻中国贸易伙伴---东南亚各国的地理优势,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市场。7月19日,签订了香港人民币业务补充合作备忘录,被视为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建立人民币在岸市场可以解决人民币回流境内金融市场的问题。人民币在岸市场可以帮助由于人民币清算积累的境外企业在中国开设的人民币账户中的资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在上海建立人民币在岸市场,可以探索建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资金的回流机制,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清算体系,将上海建成区域性人民币清算中心,推动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二)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汇率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人民币在广泛用于国际结算后,币值有了更大范围和更新角度的参照标准,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改革会提高人民币市场的开放程度,进而促使更多境外企业采取人民币支付结算,从而使人民币结算量扩大。同时,汇率改革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改革中汇率震荡加大,对企业来说一个挑战,采取人民币结算能够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都是围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一目标相互协调的。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创新。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人民币就一定能够成为世界货币。
おげ慰嘉南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