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思想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共享经济;第四消费社会时代;车辆共享;民宿共享
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通过平台的形式将来自个人或组织的冗余资源匹配给相应的需求者,为双方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打车软件Uber和民宿平台Airbnb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平台,自诞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成为估值数百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他们在颠覆行业传统消费方式的同时也一直试图突破地域、文化和制度的限制以占据新的制高点。共享经济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从协作消费、协作生产到协作金融、协作学习,共享的理念以互联网为基础已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侧面。日本作为亚洲经济强国,其共享文化也由来已久。而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国民的消费模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不在追求快速增长和拥有大量私人物品,转而追求简约的生活,通过共享获取无法满足的愿望。
一、第四消费社会时代是日本共享经济发展的土壤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4消费时代:共享经济,让人变幸福的发趋势》中将近代社会分为四个消费时代:第一消费社会:二战前,小量中产阶级兴起,消费西方引入的以及国内出现的知名品牌产品;第二消费社会:二战后至石油危机,随着工业化发展,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风气扩展至全国;第三消费社会:石油危机至2004年低成长期,经济因盛转衰,消费单位由家人转向个人,更加注重产品差异和个人特色,单身和啃老族增加;第四消费社会,2005年至2034年,经济持续不景气,人口开始下降,非正式雇员数量增加,越来越多人追求简朴的生活,满足感来自人际关系紧密带来的充实,而非来自物质。在第四消费社会,国民消费模式出现了价值观的转变,从注重国家到注重家庭,从注重个人到注重社会。这些价值现象和欧美社会盛行的共享经济潮流相呼应,为共享经济在日本发展写下前言。目前,分享经济在日本迅速发展,已覆盖民宿、拼车、医疗、家政、物流、停车等领域,并逐渐向时尚、动漫领域渗透。根据普华永道的调查数据,2014年日本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是150亿美元,到2025年可达3350亿美元。矢野经济研究所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日本国内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34.7%,得益于宽松的政策,2015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持续增长129%。在日本共享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依然是新兴经济体系与地域文化和制度之间的发展博弈过程。
二、民宿共享是无奈之举还是顺势而为?
虽然民宿共享是日本酒店业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但由于近年来海外游客在日本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酒店住宿供不应求,为刺激经济增长,日本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宿共享的限制。因此,Airbnb一进入日本市场,就大受追捧。根据日本国家旅游局的数据,在日元疲软的诱惑下,从2010年开始,日本的海外游客就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局面,2015年有1970万外国游客到日本旅游,预计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到访日本的海外游客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海外游客对日本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但日本酒店业的发展现状却令政府堪忧。从2010年起,日本的酒店数量基本维持在80000家不变,到2013年和2014年,甚至呈现下降的趋势。为此,日本政府开始为旅客的住宿问题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2016年,东京的大田区成为日本第一个让居民在特定情况下将房屋出租给海外游客的地区,并在此之后获得了日本酒店法的豁免。但法律同时规定,房主必须在当地机构注册并且同意检查,游客在日本必须至少停留一个星期。这一规定出台之后饱受诟病,政府对民宿共享的限制也继续放宽。截止2016年1月,来自Airbnb的数据显示,整个日本有27000个家庭在Airbnb共享民宿,其中东京有11500间。当然,这一数字在美国是337000间,在法国巴黎是66000间。但是日本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过去一年当中,Airbnb上的日本房屋供给量涨幅已经超过四倍,在Airbnb租赁房屋的海外游客增长了六倍多,日本是Airbnb市场增长率最快的国家。
三、车辆共享,是需求不足还是力量博弈?
如果说Airbnb在日本的发展得益于日本酒店业供不应求的市场契机,那么Uber和Lyft进入日本市场则没那么幸运。首先,日本的《道路运输法》规定,以有偿方式提供载人或载物服务的都是法律所管制的对象,法律禁止没有出租车牌照的汽车和司机通过叫车软件为乘客提供用车服务。Uber和Lyft均是提供私家车搭乘服务的移动应用平台,日本先天的法律限制导致两家平台在日本的发展受到非常大的制约。虽然政府为鼓励共享经济的发展,特许在日本有部分地区的私家车可以营运,2014年Uber在东京推出了出租车和轿车呼叫服务,但却面临着来自传统出租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其次,私家车共享一定程度上在日本已形成规模。在日本,长期闲置的私家车可以出租给出租车公司。TimesCarPlus是日本最大的停车场运营商Park24的汽车共享服务站,主要经营停车、租车等业务。车主可将闲置的私家车出租获取租赁收入。日本的通信巨头Line也在2015年启动了打车服务LineTaxi。但是在日本本土的打车软件,对乘客没有补贴,通过LineTaxi叫车,除了要支付乘车费用,还要支付手续费,这一点与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形成对比。此外,日本的出租车市场相对成熟,车辆安全舒适、供给充足。日本公共交通非常发达,京东的地铁密度是纽约的1.5倍,是香港的7倍,电车地铁是首选的出行工具,使用叫车软件的日本人也相对较少。在不同的国家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日本并非第一个对乘车呼叫服务有分歧态度的国家。即便在叫车软件已经非常普及的中国,来自传统出租车行业的质疑、对抗甚至冲突也层出不穷。虽然诸如Uber与Airbnb这样的共享平台在城市发展和创造就业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安全、公平和经济机会的对等依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监管是共享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颠覆传统行业的共享平台,一方面需要说服立法者放宽政策,给予他们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来自传统竞争对手的抗争和反弹。
参考文献
1、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中“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论述。积极宣传中央、省、市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条例,并结合实际制定我区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规定和优惠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把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放在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办实事、办好事上来。围绕企业难以解决的资金、人才、技术等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把部门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政府承诺行为落到实处。积极发展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逐步实现服务的市场化、制度化。
2、加强民营经济队伍建设。巩固和加强以乡镇经委建设为重点的民营经济工作队伍建设,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乡镇办事处经委主任例会。组织实施市“百千万”培训工程。以落实国家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银河培训计划和市“百千万”培训工程为重点,突出抓好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层技术人员、从业人员、民营经济工作人员和创业辅导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帮助企业引进各种科技和管理人才,争取把更多的民营企业纳入国家和省市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快我区中小企业协会建设,建立一支管理过硬的企业家队伍。
3、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以园区和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为载体,重点抓好农机配件、轴承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钢管制造等主导产业,逐步向“一乡一品”、“几乡一品”规模化方向发展,促其不断扩大规模,形成特色块状格局,主动适应周边区域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努力培植具有地方特色,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4、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以推进国家和省市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为契机,引导企业管理上水平,技术再创新,产品上档次。在全区规模企业中广泛推进产品、质量、管理认证工作,广泛开展全员效益管理和争创全国、全省名优产品活动。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实现奋力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注入了持久活力。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推进,得益于非公经济政策法规体系的逐步健全,也得益于生产要素流动和沿海产业转移的加快,这些都是促进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
但是,当前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和不和谐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观念转变难。对非公经济认识不到位,对推进非公经济发展存在思想顾虑,缺乏大发展、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思想解放不到位,发展思路不开阔,支持力度不到位,服务意识不到位。少数职能部门对待非公企业管得多帮助少,说得多做的少,没有把非公经济发展真正当作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政策落实难。许多好的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有打折扣和打水漂的现象。200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至今仍有多条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200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以下简称1号文件)下发后,少数地方和部门存在以传达代替贯彻、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缺少具体配套措施,执行不到位。企业家说:“1号文件象春风,春风何时到我家?”文件宣传力度也不够,知晓度很低,根据省工商联发放的调查问卷统计,没有看过1号文件的企业家占44.6%,24.4%的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文件。
环境优化难。少数部门收费随意性大,收费标准弹性大,如农产品做一次理化指标检测需2000多元,而且要求一季度测一次;一只压力表只需25-28元,检测费则需50元。少数部门乱检查,同样一种产品,同一个部门层层抽样检查,企业敢怒不敢言。更有少数垄断部门利用特权扰乱市场秩序,如对非公有制企业电力工程指定安装队伍、指定设备、指定品牌,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又排斥了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生产要素获取难。资金短缺是头号难题,由于国家信贷规模的压缩和融资渠道的单一,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资金供给严重不足。2007年1-9月份,全省小企业的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21.79%,不少企业不得已背负沉重的代价进行地下借贷,发展历程十分艰辛。非公有制企业不仅缺乏人才,用工难也十分普遍。据统计,2006年我省企业用工缺口就达到40万人。此外,电力、土地等要素供给与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成为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实现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务实创新,破除发展难题,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
1、解放思想,在认识上有新突破。进一步冲破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依然存在的有形和无形的认识障碍,进一步完善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措施,进一步营造关心、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缩小差距的捷径,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安徽崛起的必经之路,从而在加快发展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凡是沿海发达地区执行的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我们都要敢于学,敢于用,“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真正做到“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
2、加强管理,在环境优化上有新突破。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治乱减负工作,突出抓好对乱收、乱罚、乱查现象和不正当竞争的治理与查处。解决执法部门超编问题,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乱收乱罚现象。建议由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牵头,对各行业企业的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列出收费清单,不在清单之列的费用,企业可以拒缴。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家评议政府部门工作制度,每年末省政府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家对职能部门进行评议打分,对前3名给予奖励,对连续两年位于后3名的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其改进服务。
一、引言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力量,阐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对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多次提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充满潜力,中国落后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实行市场化的商品流通。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者,亚当・斯密看到了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也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广阔前景。这一认知,对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关系,必然能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国富论》中的市场理论
1.“看不见的手”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他认为,当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时,都在努力地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时,就在受到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也就是价值规律的指引作用,在这种力量的支配下,去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利益目标。这种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也使用了“看不见的手”这个词语,形象的比喻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这个词也就被赋予了经济学的意义,用这个词语,描述人们在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过程中受到的控制力量,进而发生交换机制。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强调个人为追求经济利益的自由活动,强调要反对政府的干预,这种理论在二战后,被认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学者们普遍认为,市场化的经济调节,能够带来财富的最大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能够自主调和不同利益者之间的关系。
2.劳动分工理论
《国富论》的主题是经济发展,其理论基础是劳动分工,斯密认为,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财富的增加,还是国家财政的增长,都离不开分工,分工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出发点,由于分工带来了经济占有物的不同,进而就需要产生产品的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等,他认为,利己主义对交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物品占有者出让自己的物品的同时,既满足了自己的利益,又满足了他们的利益需求。斯密认为,人们才能的差异,并不是来自于天赋,而是来自于社会分工的差别,如果没有社会分工,也就没有效率,社会的发展,正是来源于分工所导致的物品占有的差异。这种思想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在过去的发展阶段,不承认社会分工的差异的存在,否认国际分工力量的存在,回避专业化生产的可能性,而分工与专业化的存在,恰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国富论》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1.对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从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转变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国家,人均收入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就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和斯密所倡导的反对政府干预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在进行市场调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缺陷,这就要求我国能够在市场发挥基础决定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我国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我国采取市场与政府公关调控相结合的方式的正确性,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是西方社会所没有预料到的,因此,中国的发展,有中国自己的经济模式,中国的成功,也给处于第三世界的国家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2.加强社会分工
斯密认为社会分工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许多工人的个性的发展,使许多工人成为了生产流水线上的螺丝般的存在。而我国受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的影响,并没有看到分工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改革开放事项的前几年,社会分工合作特别是专业化生产成为了学者们讨论的热点,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使企业的职能不断细化,分工和专业化越是细化,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就会越高,但是在中国发展的今天,经济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生产的分工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分工的发展对于经济的重要影响,利用国际分工,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扭转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出现的被动地位,发展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减少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的出口比例,推进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的改变。
四、小结
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中国如果能够大规模推进对外贸易,参与国际竞争,就能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下,面对外来经济冲击,能够迅速崛起,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对让西方社会不敢轻视。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贡献作用,也离不开斯密的《国富论》中分工的发展和市场价值规律的应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中国将进一步吸收外国有益理论,并进行自身的理论创新,指导中国经济取得长久的稳定发展,让世界不敢轻视中国。
参考文献:
[1] 龚小刚.书籍与社会:1776―1790年《国富论》在英国的传播[J].历史教学(下半月),2015(08)
[2] 常路彪.交换的产生――浅析《国富论》中对交换的阐述[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1)
作者简介:
在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众多经济学思想流派中,厉以宁先生是所有制改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经济改革理论、经济转型理论、比较经济制度理论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历来被论者认为是沟通中西、治学谨严、体系恢宏、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学的学术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政策趋向均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本文拟从六个方面评述厉以宁先生的主要经济思想:(一)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和理论起点;(二)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新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方式;(三)所有制改革优先论:重构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四)体制、目标、人:经济学研究的挑战与创新;(五)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中国版本;(六)经济学的伦理视角:经济运行和道德调节。
关键词:
经济非均衡 二次调节 所有制改革 转型发展 道德调节
引 言
在中国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的以渐进式制度变迁为特征的市场化进程中,歧见纷纭的经济学家们以其各自的知识背景和社会立场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精彩的经济改革理论,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使得经济学成为中国社会科学中最为繁荣活跃的领域。这些思想,映射着中国的经济学者在深刻反省传统经济体制和理论范式的基础上所经历的艰辛而勇敢的探索轨迹,携带着鲜明的时代转折的印记;尽管这些思想家们也许并未形成缜密而成熟的理论体系,然而他们独特的理论进路和富有创新色彩的思想必将在经济思想史上留下值得珍视的篇章。事实上,中国经济学家在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经济体制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正在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对中国从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变迁路径进行合乎逻辑的理论阐释,如何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寻求和选择一种社会成本最低的推进战略,一直是中国经济学家们试图解决的两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理论前提、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上迥然相异的思想派别。其中有以强调价格体系的全面改革从而建立竞争性市场机制为理论核心的“协调改革派”,有从中国非均衡的经济现实出发、强调企业改革优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重塑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的“所有制改革派”,有把改革宏观管理体制作为研究重心、把转换政府职能作为改革中心环节的“宏观改革优先派”,有以稳健见长的、主张把双重体制模式的转换和双重发展模式的转换相互衔接有机协调的“宽松学派”,有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两权分离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经营权主导改革派”,有将如何明晰企业产权作为研究重点、主张通过产权制度变革改造传统体制、重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需要的微观基础的“产权改革派”,有借鉴西方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工具和范畴、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视角来研究改革的“制度学派”,不一而足。这些极具政策意味的改革理论经历了学术上的激烈纷争和与现实经济的碰撞摩擦,在大浪淘沙般的甄选和淘汰之后,有些理论被淡忘了,而有些理论却日渐被中国改革的实践所证实和接纳,从而奠定了它们在经济改革思想史中的不朽地位。
厉以宁先生是所有制改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经济改革理论、经济转型理论、比较经济制度理论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历来被论者认为是沟通中西、治学谨严、体系恢宏、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学的学术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政策趋向均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厉以宁先生著述宏富,视野开阔,在许多领域都进行了富于独创性的研究,要对他的经济思想进行一番科学梳理并进行恰当中肯的评价,殊非易事。本文拟从六个方面评述厉以宁先生的主要经济思想:(一)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和理论起点;(二)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新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方式;(三)所有制改革优先论:重构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四)体制、目标、人:经济学研究的挑战与创新;(五)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中国版本;(六)经济学的伦理视角:经济运行和道德调节。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和理论起点
一般均衡理论自1874年瓦尔拉《纯粹经济学要义或社会财富理论》发表以来,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到20世纪的50年代,阿罗和德布鲁等人完成了一般均衡理论的现代化阐释工作。一般均衡理论所要回答的,一是经济均衡的存在及其稳定性,二是经济系统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以及经济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相互关系。一般均衡的哲学基础是相信自由竟争的市场机制是一个精巧的装置,经济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和效用最大化行为使得市场自动产生供求的均衡,分散决策的市场行为下面存在着一般均衡结构,均衡价格把市场秩序强加于可能发生的市场紊乱之上。这种以理想主义的完善的市场结构和灵敏的价格体系为基本假设前提的均衡理论是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起点。而非均衡理论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学假设逐渐得到了主流学派的关注和认同,非充分就业均衡和市场缺欠作为经济学研究中的常识被人们所接受。60年代后期,克罗沃(Clower)和莱荣霍夫德(Leijonhufvud)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的研究开创了现代非均衡理论的新时期,并产生了以帕廷金(Patinkin)、克罗沃、莱荣霍夫德、巴罗(Barro)和格罗斯曼(Grossman)等人为先驱的非均衡学派,此后的经济学家更是把非均衡理论从单一的市场经济领域扩大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领域,贝纳西(Banassy)的非瓦尔拉均衡模型和波茨(Portes)的计划经济非均衡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与西方经济学中非均衡理论发展演变的轨迹相似,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研究中,以巴罗内和兰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一般均衡理论出发,主张中央计划当局借助“试错法”达到模拟市场的目的,形成均衡价格,以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合理配置,这种乌托邦式的模拟市场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现实运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偏离瓦尔拉均衡状态的非均衡经济,著名的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Kornai)甚至认为,非均衡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的共同特征,在其代表作《短缺经济学》和《反均衡》中,他认为短缺非均衡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正常状态,并从这个观念出发试图建立以说明现实社会主义经济机制为基本内容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他的开创性研究,正如他在《短缺经济学》的中文版前言中所希望的,对处于深刻变革之中的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家的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加快全旗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
开展“大力解放思想、优化开放环境、推动创新发展”学习教育活动,解放思想是前提,优化环境是手段,推动创新发展是目的,这一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我旗是民族贫困地区,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全旗30万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步入小康社会,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为此,旗政府确立了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度开发一产、强力推进二产、加快发展三产的思路,全力实施基础建设、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四项重点突破,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跃。以生态建设为重悖婕涌旎∩枋┙ㄉ璨椒ァ?/Agt;依托国家重点项目,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统一”的原则,坚持生态建设与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扶贫开发、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四个结合”,加快治理速度,扩大治理规模,提高治理质量,逐步构建北部水源涵养、中西部水土保持、东南部防风固沙三大生态体系,到20__年实现生态环境的基本好转。重点抓好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并举,种好水浇地,改造旱平地,退下坡耕地;沙化草场禁牧舍饲,退化草场划区轮牧、季节性休牧,在条件具备地区,年均建设家庭牧场400处,争取利用3—5年时间,使风蚀沙化严重的坡耕地基本退下来,所有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和所有沙化退化草牧场全部封育;加快黑哈尔河灌渠工程和白音泡子水库建设,每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万亩。加快以小油路为重点的乡村公路建设,争取用5年时间实现全部苏木乡镇通油路。加强农网、城网改造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稳粮、优杂、兴草、强牧”的原则,做大做强“优势养殖业、特色种植业、规模林草业、生物制药业”四大主导产业,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优势养殖业走小群体、大规模的路子,抓基地、建小区、联龙头、强服务,巩固发展肉牛、奶牛、肉羊、绒山羊、肉鸡、蛋鸡为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高效畜牧业生产基地,力争五年内使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达到70。特色种植业按照区域布局、规模生产、精品示范的思路,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大力推行为养而种、以种促养的饲草饲料种植,积极引导为龙头企业提供原料的基地种植,鼓励发展有订单保障、仍居卖方市场的特色种植。采取政府推动、小区拉动、农牧户联动的方式,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产业化倾斜,持之以恒地抓好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
深化改革,扩量提质,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引进增量、盘活存量、扩张总量,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业化发展路子。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管理机制,推进重点项目,突出园区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重点扶持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业和采矿业;利用得天独厚的麻黄草、山杏等自然资源,加快发展以麻黄浸膏粉为主导产品的生物制药业、饮品加工业。突出抓好50万吨水泥厂建成达产,加快天山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扩产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以骨干企业拉动工业经济。
着眼于现代目标,着手于市场运作,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科学规划、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以新区开发为重点,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同步进行;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运用市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扩张城镇规模和容量的新机制,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牧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实现以城建城、产业兴城。争取到20__年,把天山镇建成10万人口、城区规模14平方公里的“特色鲜明、功能齐备、设施配套、管理有序”的民族现代、生态环保城镇。
关键词:市场经济;个体价值;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302-0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生存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或人文关怀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存在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开发,而忽视其个体价值开发的偏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它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倾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具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个体价值,只有促进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才智的展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就生力军。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经济体制为实践基础上价值理念的人本回归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或状态。历史赋予市场经济的意义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培育个性的独立人格、主体精神与自主能力,为更高的历史阶段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从人学角度看,市场经济的重大历史成就就在于促进独立个人的形成,它能全方位培植人的独立人格、主体地位,提高人的自主活动能力。从哲学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最大、最直接的作用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主体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主体性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前提和广阔的空间,又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迫切的要求个人主体性的高度发展。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要求人们破除一切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增强平等意识。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除了计划经济中人为的分割和封锁,使市场走向开放。全面开放的市场强化着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部门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市场经济的这种开放性,要求人们打破自然经济下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即增强开放意识,积极参与竞争,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除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变相的人身依附关系,使每个商品生产者、经营者都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市场经济的这种自主性,要求人们摈弃一切依附关系和依附观念,增强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现代经济的运行模式,是凭借竞争来完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竞争性也强烈要求人们破除一切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和习惯,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对自身素质的理性认识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我们必须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2 塑造健全人格,构建精神家园
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以往恪守坚信的价值观、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和冲突,一些人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惘、信仰危机的现象;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社会竞争的加剧,贫富差距的拉大,制度建设滞后引发的社会震荡,使得许多人失去了心灵的宁静,产生了诸如焦虑、紧张、浮躁、孤独、愤怒、无奈、受挫、相对剥夺感等负性情绪和心理失衡问题,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而在精神生活领域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的滋长。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证明,物质生活的增长和丰富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并给予深刻的影响。但是,物质生活的丰裕并不等于精神生活的进步,更不能自然而然的带来精神生活的充实。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物质财富,而贫乏精神财富,一个是有重大缺陷的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一个没有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也是无法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蕴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承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最终价值所在,总而言之,对人的精神需求予以终极关怀和积极引导,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的精神走向,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精神支柱,激励着精神作为动力因素的发生程度,为个体实现价值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 创新教育理念,促进全面发展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社会的发展最重要体现并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自由程度。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信息的不断膨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也不断增加,要解决这些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创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之一就是努力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培养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而创造意识来自于个体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要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个体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创新精神。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给人提供了发展的自由,民主的条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依赖性与模式化,增强了人的主体性与竞争性。我们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突出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开发,积极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健全人格,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外语人才;陶瓷经济;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55-02
一、引言
景德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光辉灿烂的陶瓷文化,使陶瓷业成为其发展的主要动力。陶瓷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急需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良好外语能力的人才,即外语与其他学科,如外贸、旅游、陶瓷、经济等相结合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要促进地方陶瓷经济的发展,应加强培育以陶瓷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优秀外语人才,为陶瓷产业发展打好人力资源基础。
二、地方院校外语教学模式
目前,景德镇以陶瓷类专业为特色的高校每年都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具有一定外语能力的毕业生,他们或是英语专业或是非英语专业毕业生。以下是笔者对地方院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总结。
1.英语专业。地方院校中的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的培养以扎实的语言基础、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主,体现了外语专业的语言优势,设置的课程有综合英语和英语听、说、写作课程等。到了大三大四,增设中高级口译、报刊选读、英美文学、英美国家概况等课程,基本上实施了英语专业两年为一个阶段的两段式教学。
从整体上来看,外语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进行相对单纯的外语学习,与其他专业的知识基本上关联不大。因此,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虽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文化课程的开设也是以传统的英美文化为主,而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相关课程却少见。毕业生在走进陶瓷企业或其他单位工作的时候,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把所在行业的知识和专业英语学好,在工作之初往往不能满足各单位的实际需要。
2.非英语专业(艺术类专业)。艺术专业的学生,如陶瓷、设计专业的学生的优势是对陶瓷文化和艺术专业知识的掌握,但外语水平往往是该专业学生发展的制约因素。艺术类外语课程,尤其是英语课程的设置,和非英语专业(如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大一大二只开设包括英语精读和听力的英语课程,其中听力课程只占四分之一的学时任务。从教材的选择来看,艺术专业的外语课程沿用的是非英语专业(如理工科专业)的大学英语的教材,极少引入和陶瓷文化和艺术相关的专业英语教材。因此,艺术专业的学生虽有良好的艺术文化专业知识,但外语听说能力欠佳,在陶瓷经济走向世界的今天,无法充分发挥其陶瓷文化专业的特长。
三、地方企业中外语人才现状调查
1.陶瓷经济发展现状和外语人才就业现状。在陶瓷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今天,人才市场对于专业化的英语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在对地方性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本地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岗位主要以文员、单证员、报关员、翻译、经理助理、教师等为主,直接从事与陶瓷经济相关的毕业生较少;另一方面,毕业生在私营单位首次就业率高达百分之八十,而本地企业对于本地毕业生的容纳却不及百分之五。
2.陶瓷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本地陶瓷经济的发展和外语人才的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专业人才并非饱和了,而是把专业和外语较好地结合的人才太少;陶瓷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形势下,陶瓷企业急需既懂陶瓷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适应新形势下陶瓷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英语人才,应将外语教学与陶瓷文化紧密结合,将富有地方特色的鄱阳湖经济生态文化和旅游文化作为语言技能培养的文化背景,突出“语言能力+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创新性地将本土陶瓷文化和旅游文化融入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培养适应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外语复合型人才是同时具备外语和另外一门以上专业知识的人才,适应陶瓷经济发展的外语人才应当是具有优秀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陶瓷文化专业知识的人才,为促进陶瓷经济的发展,以下方面的建设和改革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必要前提。
1.师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陶瓷经济的发展需求而言,地方院校必须提高外语教师的专业水平、拓展其陶瓷专业文化的水平,才能建设具有复合型知识的教师队伍。这就需要各高校通过进修和培训来建设教师队伍,既可派语言专业教师学习陶瓷文化艺术专业课程,也可派相关艺术专业教师学习语言专业课程,从而建立一支陶瓷专业知识扎实、外语应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改变外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优化教师队伍。
2.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外语教学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是培养适应陶瓷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必要途径。以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既要保证语言技能的训练,又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学习陶瓷专业方面的知识,针对性地开设有陶瓷艺术专业倾向的课程或专业课,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增强学生对陶瓷文化的学习,提高对陶瓷技艺的认知能力,充实学生的陶瓷文化知识和陶瓷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外语课程教学中应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英语专业开设陶瓷艺术文化课,也可以在艺术专业开设英语口语和口译等语言应用课程。在外语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一个全新、多元化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外语”,另一类是“外语+专业”。前者指的是以外语为工具从事其他专业工作,或利用外语的优势,提前把握先进的信息用以指导自己的专业,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成陶瓷艺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外语能力的培养。而后者主要从事各类翻译工作,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助于传递正确的专业信息,这里指的是地方院校中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因此,外语实际教学中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复合型外语人才对社会工作的适应性。
3.加强教学社会实践。教学脱离实际需求的现状要求外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教学中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校内模拟课堂和校外实习课堂相结合。利用陶瓷工作室,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应用能力。此外,本地区各个陶瓷企业还可以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在这些基地进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为学生顺利进入经济社会创造条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外语教学应当顺应的发展形势。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意义
1.就地区经济而言,培养适应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有利于外语教学中语言技能和地方区域文化的结合;在新的经济发展时代,将含有地方特色的经济生态文化和旅游文化作为语言技能培养的文化背景。
2.就外语教学质量而言,解决外语教学与实际脱离、与专业分离的难题,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提出建议,强调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翻译技能和商务知识的把握,强调将语言能力和跨专业的专业知识相结合。
3.有利于高校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外语专业课程建设应立足社会面向市场,根据人才的需求和变化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本地高校拓宽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思路,解决经济发展需求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
总之,教育改革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为社会服务。具有区域特征的陶瓷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外语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强师资建设、调整课程和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外语人才,才能为陶瓷业的发展输送新时代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炳阳.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4):4-5.
[2]胡玲,熊伟,陈美芳.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探析[J].商业文化,2011,(05).
[3]左艳芳.浅析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4]黄芳,纪富贵.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4).
“农为国之本”,不仅因为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更是因为农业文明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自然条件决定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又以互动的形式共同孕育着并滋养着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从我们的吃、穿、住、行,到我们的民俗习惯、政治体制、思想智慧、科技教育、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无一不与农业息息相关。对于有数千年农业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而言,农业文明史就是中华文明史,研究中国农业文明史,就是研究中国的发展史。从专门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农业文明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历史的内涵,揭示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自身的发展规律,揭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发展的规律,揭示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主体轨迹。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最大的贡献就在于首次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清晰地梳理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脉络,阐明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全书紧紧抓住了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又与生活方式互动这个规律,以丰富的文献记载和大量的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材料,采用宏观的历史视角与微观的引证分析相结合的办法,重点阐述了农业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及其演变进化的历程,其内涵丰富多彩,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图卷: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祭祀、农事节气、饮食节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它十分生动地告诉我们,从古至今,我们自身的很多东西,包括我们自己,都与农业文明密切相关。我们喜欢吃什么,怎么个吃法,我们喜欢住什么,怎么个住法,我们思想,如何思想,我们今天该干什么,如何去干,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农业或者是农业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你会发现那些零碎的农业考古文物在这里连成了民族文明的项链;你会发现曾经读过的田园诗、农事诗在这里可以有另一种更具价值的读法;你会发现我们平时并不在意的常见之人、常见之事、常见之物,当进入到农业文明的视野之后,却可以帮助我们弄明白许多深远的道理;你还会发现,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过去的这些历史可以成为一种借鉴,帮助我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站在这样一幅由许许多多生产、生活细节的分析构成的历史宏图面前,真可谓智者可以得其高远,学者可以得其深邃,识者可以得其丰厚,问者可以得其明晰。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是一部见功底花功夫的力作。文华先生是考古出身,从考古学和民族学的角度研究农史,重点则是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多年来,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简明图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论农业考古》、《中国稻作的起源》等著作,多年来一直主编大型学术刊物《农业考古》,对农业发展的历史具有丰厚的学术积累。当我们认真阅读这部大作时,书中开阔的视野、流畅的行文、敏锐的思辨和科学的引证,都足以说明文华先生多年来积累的深厚学术功底为该书的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书中还有大量的图画照片,既十分珍贵又引人入胜,这都是文华先生多年潜心研究所得,多年留心搜集所获。《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全书60余万字,文华先生说是从60岁写到70岁,“十年磨一剑”。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文化与文明的角度来审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意蕴与文明价值,所涵盖的内容实在太深太广,它既包括诸子百家、文人雅士、宫廷贵族等精英文化,又涵盖大众文化的民间风俗、信仰、价值观念、性格特征等,真是包罗万象,千头万绪,要爬梳出一个头绪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同时,中国的古籍汗牛充栋,考古材料也多如繁星,如何搜集、整理并加以消化,也须下一番功夫。”60万字的学术成果来自于600万字、6000万字甚至更多、更艰难的学问历程,这就应了从事基础学术研究者必须遵循的那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