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us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determine 7 primary indicators, 28 secondary indicator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Combining with one group of Jinan City Changqing District in an actual survey, it evaluat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target layer, obtained the results of the group’s innovation ability.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 system;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006-02
0引言
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具有高的技术创新水平是寻求可持续发展和保持自身竞争力的优势的重要途径。企业技术创新是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1],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2]。从这个层面上看,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企业对于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认识,是企业规避风险,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获取企业竞争力的前提。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就越来越重要。索罗(S.C.Solo,1951)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过程[3]。傅家骥(1998)认为技术创新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3]。许庆瑞(2001)也将技术创新看作是新思想的产生、解决问题和进行开发、实现和应用的过程[4]。通过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对技术创新的评价要从技术创新的整体出发,考虑整个过程。
1评价方法与模型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原则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只有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5]。评价的目的决定了一般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6]。本文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专家甄选企业技术创新指标,并由专家和职业经理人对指标重要性进行评价,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在复杂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7]。由于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某些因素是模糊的[8],无法用通常的简单数字来衡量,所以借助模糊数学来处理。创新能力的评价靠主观判断时常存在偏差,将模糊数学应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判定,使主观判定纳入定量计算的客观统一的判别轨道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式。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主要包含指标集U、评语集V、单因素评价矩阵R、权重分配向量A 四个要素。指标集是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种指标为元素所组成的多层指标集合。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集可以记为:
U={U1,U2,……,Un},n∈(1,2,…)(1)
每个因素又有具体的评价指标子集,因此可以建立指标子集:
Ui={Ui1,Ui2,Ui3……},i∈(1,2,…n)(2)
权重集以各指标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为依据,赋予各个权重系数,用来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权重集根据指标集和子集来建立,即:
A={A1,A2,…,An},n∈(1,2,…),A=1(3)
子集权重为:
Wi={Wi1,Wi2,Wi3…Wij},i∈(1,2,…n),j∈(1,2,…)(4)
评语集是对技术创新能力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的集合。U的评语集合V建立为:V={v1,v2,…,vn},其中n为评价的等级数量。
对U的每一个指标进行评价可得到单因素评价矩阵:
R=RR…RRR…R…………RR…R,R=(R)(5)
Rij(i=1,2,…,n),表示第j个因素给予评语Vi的隶属度。
在确定模糊矩阵R和模糊向量A后,可做模糊变化来进行综合评判:将每个Ui作为一个元素,Bk作为它的单因素评判,构成评判矩阵。通过运算,得到对评价指标子集的综合评价结果B1,B2,…,Bk,构成了一个评价矩阵B,按照模糊综合多级评价模型,最后的综合评价结果为:
C=AB=(c1,c2,…,cn)(6)
由此可得到U所有指标的综合评判结果。按最大隶属度原则,Cj取得最大值时所对应的评价等级即为该项目的综合评价等级。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实例
下文以济南市长清区某高新技术企业为例,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更好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本文在山东济南选择了部分企业经理人,高校企业管理专家教授和咨询公司高管,首先对该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建立主效率指标集:根据对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因素的分析,综合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指标,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与开发、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生产实施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创新产出实施能力、创新倾向能力七个方面来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主效率指标集,构建各主效率指标的子效率指标。效率评价指标权重分为两个层次:各主效率指标权重和每个主效率指标中各子效率评价权重。两个层次的权重确定均采用专家评估法进行。主效率指标权重由技术创新方面专家、教授及有经验的经理人综合评定,以确定各主效率指标权重。子效率指标权重则分别由熟悉不同主效率指标的专家及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和经理人综合评定,确定各子效率指标权重。其综合评级指标体系如表1。
2.2 三级指标单因素评价建立评判集:各创新因素创新程度采用专家评估法进行评判。首先,将创新程度设定为五个等级:高,较高,平均,较低和低,构成评价等级集合V={V1,V2,V3,V4,V5}={高,较高,平均,较低,低}。通过向集团人事部、企划部、研发部和车间等部门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对指标集的各指标分别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我们确定七个子效率单因素评价矩阵,采用加权平均型M(•,+)算子计算可以得出:
B1=W1×R1={0.2727270.4545450.272727}×
0.0937500.2187500.3020830.3229170.0625000.3541670.2916670.2187500.1250000.0104170.1250000.125000 0.1979170.3541670.197917
=(0.220644,0.226326,0.235795,0.241477,0.075758)
同理可以得出:
B2=W2×R2=(0.104651,0.171753,0.404312,0.213905,0.105378)
B3=W3×R3=(0.136143,0.262112,0.327035,0.198159,0.076550)
B4=W4×R4=(0.275752,0.243345,0.239583,0.182581,0.058738)
B5=W5×R5=(0.200388,0.281250,0.268538,0.199506,0.050318)
B6=W6×R6=(0.183732,0.206117,0.248005,0.197473,0.164672)
B7=W7×R7=(0.141304,0.215127,0.221014,0.236413,0.186141)
2.3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用以上计算结果可以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C=A×R={0.104895,0.188811,0.1608392,0.132867,0.153846,
0.132867,0.125874}×(B1,B2,B3,B4,B5,B6,B7)T
=(0.174467,0.228394,0.287591,0.208537,0.101011)
由此可得,此集团技术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为:效率高17.45%,效率较高22.84%,效率平均水平28.76%,效率较低20.85%,效率低10.10%。按最大隶属度原则,Cj取得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效率水平是22.84%,即为此企业目前的效率水平,所以可以得到结论此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平均水平。
3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能真实反映现阶段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二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技术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方案。通过实证分析,从中看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进一步验证了所采用效率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邵春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03):273-275.
[2]赵金秀.提高济南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8):157-158.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唐炜,蒋日富,鹿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研究综述[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7,(05):195-200.
[6]王雪铭,吴瑞明.评价方法的发展与体系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02):351-356.
我国工业企业整体上已从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模仿创新,进入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新阶段。技术获取方式从单纯引进向自主开发、合作研发、技术引进、技术并购等多元化方式转变;技术开发模式从以模仿为主向以二次创新、原始创新为主转变。目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实现创新能力的成长还需要克服很多障碍。因此,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创新水平需要我国企业长期付出艰苦努力。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模型
全面创新管理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模型,包括用户拉动、开放式创新、全面创新、人才激励4个模块。
第一,用户拉动。
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创新的最大动力来自市场需求,各种技术均是在市场应用中不断成熟的。用户提供市场需求可有效帮助上游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应用,从而拉动上游企业步入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近年来,我国在特大型水电机组、高速动车组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之所以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技术进步,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终端用户对上游装备制造商的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在用户非常分散的家电行业,海尔在创新中同样十分注重用户需求的拉动作用。
海尔奉行“好的公司满足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需求”的理念,在技术创新领域要求技术开发紧紧围绕市场和用户展开,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产品创新和开发模式,即面向市场需求、采取针对式开发、及时进行成果保护。海尔建立了针对全球同步开发产品的2×3方式――对于每个新产品,同步开发3种款式(如分别投放欧洲、美国和中国市场),每个款式由2个研发团队同时进行开发,团队相互之间展开竞争,以保证产品能在全球市场同步上市。
第二,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理念适应了21世纪全球一体化、开放、融合、共享的发展潮流,对于促进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共性技术突破、产业间协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许多大型企业均大力推进多维度的开放创新,致力于构建产学研、上下游、国内外有效结合的全方位合作创新网络。
海信集团与山东大学的合作是国内产学研合作的经典案例。2004年8月21日,海信集团与山东大学合作创立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海信集团为研究院提供必要的启动和运行经费,先期投入200万元,在研究院设立山东大学海信研发基金,用于前瞻性、关键性和预研性项目的研究。2007年,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关键技术――“高光无熔痕绿色注塑新技术及其成套工艺与装备”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目组自主设计和研发的“高光塑料模具温度控制系统”在海信集团大尺寸平板电视机面板生产车间得到规模应用。该技术及其产品的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信集团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光无熔痕绿色注塑新技术生产线的企业。
第三,全面创新。
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三个重要支点,三者各有侧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基础,制度创新是保障。众所周知,华为既对技术极端重视,同时也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1999年,华为正式实施IPD(集成产品开发)改革。经过准备、关注、发明、推行等阶段,2003年底改革基本结束。为了配合IPD改革,华为同时推行“集成供应链”和“集成产品开发”变革项目,对人力资源系统、IT系统、财务系统等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变革。经过5年努力,华为形成了全新的矩阵式管理。华为的IPD改革加快了新产品开发速度,同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为华为更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组织平台。
第四,研发人才激励。
人才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能力是“物化”在人身上的,能力的成长最重要的是人的成长。因此,技术能力强的公司无一例外都将吸引和留住人才、着力培养人才、刻意在实践中锻炼人才等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海信认为,长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技术立企的 “第一工程”。为了激发企业活力,1992年海信率先在技术中心设立“人才特区”,优秀研发人员的薪酬水平可达到普通员工的10倍以上。从整体来看,目前研发人员的平均收入仍是整个集团平均收入的3倍以上,优秀研发人员的薪酬水平最高甚至可达集团副总裁的收入。海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专业晋升通道为主、以管理晋升通道为辅”的双通道职业发展机制,其核心就是在待遇和地位上使有突出业绩的研发人员、工艺质量人员、业务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海信不但为技术人员制定了最高的薪酬标准,形成了所谓的“工资特区”,而且还设立 “产权特区”,即在母公司股份完全国有的情况下对下属公司实行“一企一策”,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管理层、技术骨干持股,建立长期激励机制。
三、结论
关键词:技术合作,技术创新,合作模式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取优势、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关于如何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已成为实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考察现代技术不断呈现的新特征,阐释了与外部组织的积极合作是企业不断培育、发展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1现代技术的新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市场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的不断突显,企业中关于产品创新与制造的技术呈现多元化、系统复杂化以及多学科技术融合的新特征。
1.1 企业技术多元化
企业技术多元化是指现代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产品本身包含越来越广泛的技术内容和知识 [1]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技术多元化体现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所有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与渗透。例如,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成功率,当代飞机设计已全面实现了计算机模拟和虚拟化设计,信息技术已经在飞机制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二,为配合上下游企业的开发新产品的技术需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也不断增加自身技术的多样性。论文参考网。从汽车的生产模式来看,在组装的过程中,虽然整车公司不必自己生产所有的零部件,但是它必须拥有关于整个汽车的设计以及与各个部分相关的技术,从而对企业的技术储备和技术能力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例如,考虑到汽车动力的电脑控制技术,通用汽车公司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关于芯片和软件方面的技术知识,并且保持对这类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论文参考网。因此,在一个为最终产品生产服务的紧密项链的供应链系统中,每个环节为了满足上下游企业的要求,都必须在技术内容上都必须进行不同程度的延展,进而导致企业个体的技术不断多样化。
1.2 企业技术系统复杂性
现代技术活动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不同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可能提出不同的特殊要求。为了增加技术创新结果的适应性,企业技术系统必须与外部环境中的各类组织的要求相匹,导致企业技术系统越来越复杂的趋势。
例如,一个企业所提供的新产品必须与客户已经存在的技术系统相匹配的方式来保证新产品功能的实现。事实上,我们上面所讨论的汽车供应链的情况,本身也说明了产业链上任何环节的企业内技术创新必须保证对外部上下游客户的适应性。
1.3 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交错
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各个学科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和互补性;另一方面,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又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导致了技术专业化程度也不断加强。那么,由于知识间的互补性,企业往往希望将所有的技术囊括在企业内部,但是恰恰又由于技术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为获得和管理新技术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也非常大。论文参考网。企业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跟自身产品和技术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知识,因此,通过与外部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关于新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就应该成为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2.技术合作——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新思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技术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变化都要求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涉及的技术领域不断拓展,而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就为企业快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2.1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传统途径
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往往强调内部积累方式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首要选择。但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在长期技术实践中总结、累积的知识,因此它的培育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就不可能适应当前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需求多样化以及技术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
而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来寻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存在缺陷。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特性,在评判技术过程中的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导致了企业创新能力本身不能以商品的形式按照典型的市场交易方式获取 [2] 。
2.2技术合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新思路
根据上文分析的传统模式的缺陷出发,我们认为技术合作方式将是一种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合理制度安排。与市场和企业内部化发展模式相比,技术合作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与企业内部积累方式相比,通过与外部组织开展技术合作,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外部多种能力,可以快速地对外部多样化市场需求做出反应;
第二,由于组织间的技术合作要求企业间相对多次长期的共事,因此限制了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通过双方相互观察学习使默会性知识、经验得以交流和传递,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长;
3.技术合作方式的选择
作为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化中间的一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制度安排,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存在着不同的模式。因此如何选择合适合作模式对企业有效发展技术创新以及保护企业都非常关键。一般来说企业在选择技术合作方式时应该从以及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技术合作目的。不同合作目的对技术合作各方的技术能力要求不同,而且对技术合作过程和结果的控制要求不同,因此在合作模式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假设技术合作目的是对各方现有技术的充分利用与开发。那么合作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实现技术新功能和用途的最终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功能。因此,合资企业,以及其他着眼于终端产品合作开发的模式就比较适用。
第二,技术合作各方的规模、实力。技术合作中虽然各方都存在着对外部组织的依赖,但是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合作各方在规模和能力上的不同地位必然会对合作模式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在规模不对称的情况下,强势方往往不愿与弱方分享技术合作的收益。因此,要么会选择市场交易导向的合作方式,要么会选择仅仅在技术利用环节的合作,例如产品开发合作。这样的模式,显然大大限制了合作对方对技术创新成果分享的程度。
第三,技术合作各方所拥有的技术互补能力。在技术合作谈判过程中,除了在企业规模和技术实力上的优势,为实现技术尤其是新技术充分利用所需要的互补能力也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合作各方在新技术充分利用的互补能力方面旗鼓相当,则倾向于选择合资企业等合作模式来分享利益,相互制约;而如果一方在技术充分利用方面例如关键的生产能力、销售网络占有特殊优势,则合作模式则会向产品开发合作模式转变。
4结束语
技术合作作为企业培育技术能力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行为特征,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来充分利用技术合作及其产生的效益。然而,企业必须正确认识技术能力外部获取与内部培育之间的关系,技术合作应该是企业技术能力内部培育发展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在我们关于技术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模式的讨论中以及表明,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是寻求公平合作的关键,因此,企业内部技术能力的培育与发展仍然是关键。而如何平衡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积累与外部合作之间的关系对我国企业尤为重要:如何既充分利用外部各种技术资源、不断汲取新技术,又持续不断培育自身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当前应对国内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并走出国门的关键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Granstrand, O., Patel, P., Pavitt, K. Multi-technology corporations:Why they have “distribution” rather than “distinctive core” competence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7,39:8-2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ind the existing differenc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tween Shandong Province and other parts through measuring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representative area.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paper will use the DEA (Data Packet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measure the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in Shandong Province, by comparison with other various parts, we will find inadequac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According to DEA analysis, the score of Shandong is just above the western region lower than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eastern, central general level, and it needs the relative measure to resolve them.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测度;DEA;山东省;企业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measurement;DEA;Shandong province;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60-02
0引言
近几年,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已经成为热门,官员、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科技创新有望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大中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在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技术创新资源的集中者。
1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概述
1.1 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概念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指出,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产品创新)或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工艺创新),那么该创新就完成了。从该定义可以看出,OECD把技术创新分为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方面[1]。因此,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可以归类为产品创新能力的测度和工艺创新的测度。由于测度是指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所以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则是应用的定量或定性等不同的方法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主体不同,采用的创新指标也不同,涉及的数据更是有很大差距,因此,对于不同的创新对象,选择合理的指标体系是非常关键的,这会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准确性。
1.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方法
1.2.1 测度方法的比较现在用来测度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灰色系统理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四种,四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具体如表1所述。在选择各种方法是,应该根据其选择模型的数据的多少,对主观依赖性的强弱等来选择一种合适的模型,以便在进行测量时能够提高准确度与数据分析的可靠性。
1.2.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及指标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或组织)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并运用研究与发展、营销和工程化能力实现新思想以促进、支持技术创新战略的综合能力[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指标体系通常包括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创造能力、商业化能力、系统的整合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工程化能力的配合、企业家精神和战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资金的筹措和运用能力、关键人才的凝聚能力)。
2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本文根据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关内容与上述方法的分析,本文将运用DEA模型来测度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与其他各个地方的比较,来发现山东省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2.1 指标的选取设有八个DMU,每个DMU都有五种投入和两种产出,X表示5×8投入矩阵,Y表示2×8产出矩阵,以投入权系数v=(v1,v2,…v7)T及产出权系数u=(u1,u2)T为变量,求某个DMU(x0,y0)的效率θ。其中八个决策单位分别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辽宁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及江苏省;五种投入指标:①当年的专利维护费用;②企业内部自主研发费用;③委托外部单位进行研究和开发的费用;④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支出费用;⑤从外部获取相关技术费用。两种产出指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具体数据如表2。
2.2 建立模型每个决策单元DMU都有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数,应用CCR―DEA模型,首先,对DMU1写出线性规划模型:如下式所示,依次写出DMU2、DMU3、DMU4、DMU5、DMU6、DMU7、DMU8的模型,计算并分析结果。
(P) maxh=30900μ+30175μ607545ω+3215621ω+132.3ω+1424.8ω+153.5ω+1900.8ω+321.5ω-30900μ-30175μ016096ω+1024280ω+25.8ω+278ω+31ω+900.4ω+92ω-30900μ-30175μ09492ω+711148ω+76.8ω+185.5ω+27.9ω+449.4ω+56.5ω-30900μ-30175μ03301ω+263603ω+4ω+90.6ω+7.9ω +160.9ω+28.3ω-30900μ-30175μ013570ω+307174ω+18.3ω+162ω+13.1ω +244.4ω+25.2ω-30990μ-30175μ0 7159ω+524322ω+49.3ω+198.2ω+19.1ω +271.4ω+44.9ω-30990μ-30175μ09767ω+698197ω+16ω+267.9ω+16.9ω +290.1ω+52.2ω-30900μ-30175μ013282ω+511085ω+16.5ω+284.2ω+24.1ω +367.3ω+70.4ω-30900μ-30175μ0607545ω+3215621ω+132.3ω+1424.8ω+153.5ω+1900.8ω+321.5ω=1ω,ω,ω,ω,ω,ω,ω0,μ,μ,μ,μ,μ0
2.3 数据分析用DEA软件分析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如结果所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辽宁省,浙江省,广东省五个地方的技术创新能力各项指标形成一个数据包络面,与五者相比较,山东省在技术创新的投入方面,当年的专利维护费用需要增加31亿元、企业内部自主研发费用方面需要增加36.1亿元、委托外部单位进行研究和开发的费用需要增加6亿元、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支出费用方面需要增加27亿元、从外部获取相关技术费用需要增加19.7亿元。在产出方面,与西部地区和江苏省两个地方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尽管在投入方面,三者相差不大,但是在产出方面,三者的差距很大,可以看出山东省仍处于一个重投入而轻产出的水平。在企业全部创新费用中,我省用于企业专利维护费用仅次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这一比重高于浙江广东、江苏和辽宁平均水平,说明我省的技术创新专利维护意识较强;而企业内部自主研发费用仅仅高于西部、辽宁和浙江,说明我省的大多数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还不强;其它三项指标数值都不大。一般来说,企业创新费用中用于内部研发活动支出和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费用支出比重的相对高低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说明我省的技术创新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6]。
3总结
由于技术创新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过程,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所以,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评价,尽早发现问题,减少风险,不论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益,还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与经验积累,都是相当重要的[7]。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可以检测企业近期以来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能够及时反映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缺陷与先进的方面,以便即使采用措施来弥补或重视,从而使各个创新主体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1] 魏江,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关系研究[J].1999,(1).
[2] 林聃,何林.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方法的选择研究[J].企业研究,2008,(1):231-232.
[3] 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150-166.
[4]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4):241-267.
[5] /tjsj/qtsj/2006cx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统计数据.
关键词 制度安排 技术创新 障碍因素 对策
1 制度安排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1 制度、制度创新及制度安排的内涵
“制度”是一种规范人行为的规则,它是一定范围内各种正式或非正式规则的集合,它的实施旨在制约追求主体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群体或个人行为。新制度学家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指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或者确切的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制度创新”是指社会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的通称,包括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它是改进现有的制度安排或引入一种全新制度,以提高制度效率及其合理性的一类活动。制度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的基本前提,它的实质在于通过制度调整和体制变革来安排和协调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生产关系,有效地刺激与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制度创新”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它是一种“全新型”或“改进型”的制度安排,是对原有制度的一种扬弃。
1.2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作用
对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关系的认识,存在着技术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之争。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变迁决定着制度的变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是以凡勃伦为代表的美国制度学派。技术决定论者认为,技术是自主的,有其内在的发展和“轨迹”。技术变迁是技术内在逻辑的产物,它的发展决定着制度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技术创新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而制度则是技术的侍奉者,不适应技术的制度必遭淘汰,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也认为,技术在上是起推动作用的决定力量,技术是生产力,制度是生产关系,技术是自变量,制度是应变量。制度决定论则认为制度创新决定着技术创新。制度决定者则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发展的制度创新则认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是同一件事,决定性的因素则是制度创新,虽然技术自身的演进对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但技术演进的过程是可选择的,即相应的制度安排可以延缓或加速这一进程,高效率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存量规定了人类活动的上限,但其本身决定不了人类何以成功,而正是制度安排决定了知识和技术的增长速度。诺思甚至表示,即便没有技术创新,单是制度创新也能实现经济增长。
从技术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的争论可知:他们都承认技术与制度间的相互作用,区别在于强调的主次有别。技术决定论强调制度滞后,正因为如此,制度“瓶颈”的打破将为技术发展提供机会,制度决定论强调制度前提,而制度分析表明,制度创新是对获取机会的应答,而不少的获取机会是由技术变革带来的。事实上,如果将创新看作成一个系统的话,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它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双方共同构成互相联系、互相推进的有机整体,惟有它们整合在一起,才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现实力量。一般而言,技术创新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冲破旧制度的束缚,导致制度变迁,而制度的变迁又为新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宽松的创新条件,激励进一步的创新。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此起彼伏的矛盾运动才构成了创新系统的不断发展,创新系统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导致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水平不断上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一系统的阶段,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也会发生变化。正如诺思所言:“知识和技术确立了制度创新的上限,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则需要知识、技术的增长。”反之,似乎可以说:制度确立了知识和技术进步的上限,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技术创新总有受阻的时候,而此时,制度创新又成为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制度成为了技术创新“瓶颈”,制度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前提。当一种制度处于比较发达和完善的状态时,技术创新占主流,对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当完善的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时,制度变迁显得相当重要,技术进步的水平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持续贡献则取决于相应的制度安排。
2 阻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
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转型期。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国有企业中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旧的制度安排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导致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难以发展与提升。其主要障碍:
2.1 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企业未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技术创新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与其相适应,只有适时调整阻碍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是在我国国有企业中产权制度不完善,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产权明晰的利益主体,国家作为投资者的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所有权不分离,企业的法人实体和市场地位不明确,国有企业只是政府指令执行工具,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到1998年,我国R&D人员80%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不足20%,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美国企业占75.5%,日本占64.8%,英国企业占68.5%,韩国企业占54.9%。
2.2 国有创新动力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产权制度最基本功能是界定产权主体对产权客体的关系,以明确谁所有、谁支配、谁受损和谁受益。企业产权保障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动力,但是,在传统产权制度下的模糊产权关系,没有对出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责权利做出界定,未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使企业家和其他创新主体在企业内部的创新收益分配所获得的报酬往往与其创新贡献不符。这就使得企业失去依靠技术创新和进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从而企业创新的持续与长远。
2.3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机制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匮乏
国有企业创新的一大难题在于创新资金的严重不足,这与国有企业的投资体制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创新投资主要依赖于国家,投入科技开发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企业只占20%。国有企业的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使得国有企业难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创新发展的机制和强有力的竞争力。由于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期限长的特点,银行出于自身经营风险考虑,对技术创新的贷款投入越来越审慎,并有明显减缓的趋势。而我国现有风险投资企业数量少,资本实力弱,难以承担高技术产业化所需风险资本的重任,国内又尚无使风险资本增值和回收的第二股票市场,使风险投资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匮乏。
2.4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消化机制不完善,从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
技术创新项目具有专业的性质,这是由它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需求与市场需求拉动。但是由于受资源约束,满足需求的基本手段只有通过技术知识的物化和商品化。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企业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与引进机制还没能建立起来,从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
3 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的制度安排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效益低下,其主要原因是过去国有企业改革都只停留在表层的政策调整,而没有进入到深层的制度创新阶段。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调整机制,整合创新资源,全面实现制度创新,重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
3.1 明晰产权,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首先,要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确立国有企业法人产权制度,使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和结果获得强有力的企业产权制度保障。同时,国家必须尽可能退出直接的活动,由微观转为宏观控制,由控制每一个企业转为控制整个经济大局。因为与企业相比,政府毕竟远离市场,政府组织和推进技术创新不可能有效地利用技术创新与市场间的信息,从而不能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创新对策。政府只有将自己定位于宏观调控中枢的位置上,将自己的行为限定在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长远发展创造环境条件的范围内,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3.2 建立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必须要建立高效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贯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的原则。必须确认智力科技资源的商品属性,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肯定技术、资本、风险等各种要素收入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以形式加以确认,企业外部政府代表国家和社会以政策法规激励企业和企业家去推动创新,企业内部则以技术创新所获收益去激励员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效益最大化。在收入制度上,除提高经理人员的收入标准外最重要是通过给予管理层股权,使他们的贡献直接与创新的效益挂钩。同时,对其他创新人员也应以技术股权、重大奖励等多种形式给予激励,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3.3 正确认识和发挥政府在促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功能
国家在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基础上,要努力为国有企业营造一个支持创新,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通过建立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与规则,建立起一个资源配置最优化,创新要素整合最大化、产权保护有力,配套服务完善的支持系统。首先,政府可通过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完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机构,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融资渠道。其次,政府可通过制定其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专利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立法等措施,完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消化机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同时,政府还可通过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实施严格的招投标制度,运用市场机制为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明确的导向和发展空间。
1 卢现祥. 新制度经济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
傅家骥. 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工业企业 技术创新 问题 对策
当前,我国的科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可以掌握市场的主动权。然而,现今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其技术创新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面对竞争的市场,工业企业应当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已成为我国多数企业的热点问题。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含义及特征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含义
当前,企业技术创新是指由企业开发、改进新技术并将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应用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开发,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开发更大的市场需求,最终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其中,技术创新属于技术经济活动,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由专家在特定环境下为企业组进行技术创新研究活动。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具备两个特征,即结构特征与经济特征,具体如下:
1、结构特征
技术创新的主体与承担者是企业和企业家。技术创新的实质是通过在改进、研发新技术,并将其商业化,即将新技术应用于产品、工艺的生产、更新,进而为企业赚取更大的利润。
2、经济特征
经济特征包括:风险特性、资产特性、收益特性。
其一,由于企业所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并不一定可以成功,且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成功的概率,因而具备一定风险。
其二,由于企业在开发、改进技术时,需要投入一定的技术创新费用,为创新活动中所需的设备、材料等提供经济基础,因而具备资产特性。
其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并将创新的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商品、工艺生产,促进企业的经济收益,因而具备一定收益特性。
二、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不完善
其一,当前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受限制,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不完善,包括我国现今的社会激励与评价机制、社会监督管理机制等并不完善,未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稳定、有效的环境。
其二,当前我国针对技术创新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尤其是相应的专利法、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未能严格落实到市场管理之中,不利于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等技术成果。
其三,目前我国针对企业技术创新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相关技术创新经费支持、创新人员的奖励与评估政策、减免税政策等制度的建设不完善,不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二)技术创新信息匮乏
1、企业无法及时掌握技术创新信息
我国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这造成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的滞后。企业因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服务而陷入被动创新,只能处于盲目创新状态。
2、信息网络化程度低
目前,大部分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化程度低,其信息资源公开度低,无法进行资源共享,信息反馈力度不高,而且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独自进行技术创新,高校与科研单位缺乏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而企业也无法及时将科研机构、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企业生产之中。
(三)筹资渠道单一
大部分工业企业目前主要由企业自身经费及政府投资作为技术创新的经费支持,极大的增加了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容易降低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四)企业重视引进技术,忽视吸收、开发新技术
现今,愈来愈多的工业企业意识到引进技术的重要性,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却未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无法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大规模的改进,难以形成更高的工艺技术,甚至出现重复引进的现象。
(五)缺乏专业化水平的技术开发人员
由于我国具备高专业化水平的技术开发人员不多,而且目前高科技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工业企业缺乏具备相应专业化水平的技术开发人员,加上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开展。
三、提升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投入
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与支持,对于规范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1、规范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环境
市场经济环境对于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技术创新环境是企业创新技术的基础。
2、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律法规
通过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可以有效的保护科研人员及企业的科研成果,提高科研人员及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此外,还应当完善相关的技术创新法律法规,包括:奖惩激励制度、科技工作者杰出贡献奖等,在保护科研成果的同时,提高科研人员与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认可度与工作主动性。
(二)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信息交流
1、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
企业自身要提升创新意识,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明确企业创新的价值导向,加大R&D经费投入力度。现在企业由于种种顾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明显不够,加大投入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2、构建企业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思想形成―产品构想―基型设计―小批试制―批量生产―市场营销。前三个阶段体现企业研发能力,四、五两个阶段体现企业制造能力,最后一个阶段体现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同时,为保证上述创新过程的实现,企业应以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资金投入能力作为前提。因此,必须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有八个基本要素(子系统)构成,这就是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组织、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和技术创新评价。
3、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
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是指通过信息网络这一平台,提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所需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为方便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服务。
第一,通过信息的网络化,将大量的市场需求信息、技术成果信息公布,帮助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信息交流,减少创新的盲目性,提高创新的实际效果。第二,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为技术创新服务的数据库,减少政府对公共信息的控制,以此降低企业获得信息的成本。
4、构建网络互动机制
(1)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
大部分科研机构都独立于企业之外,因此,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非常必要。科研机构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研发,实现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互动。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盲目投资和科研机构的盲目研发,降低科研成本。
(2)企业与高校的联合
企业与高校联合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高校培养现代化实用型人才。高校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拥有良好的科研设施;企业在市场信息和资金方面有优势:二者联合开发新产品、创造新技术,将最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健全与技术创新配套的融资制度
现今,我国的技术创新投资主要由银行提供,但由于技术创新、投资本身具备较大的风险性和长期性,银行较支持短平快的贷款项目,而企业长远的技术创新贷款往往难以获取银行的贷款批准。
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引导更多的企业成为上市企业,并在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置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板块,帮助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数量,拓宽市场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资金。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可以设立创新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容许和促进我国各个地方建立小型的地方性的股权市场,通过这种股权市场获得风险投资,这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国家可先在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这种股权市场(二板市场)作为试点。
(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强化吸收并创新
中国的工业正在增长,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企业普遍存在管理落后、研发能力低等弱点。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首先,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缩短国有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在技术引进中应加强宏观管理,防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
其次,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即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坚定不移地把立足点从主要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开放型自主创新上来,多方努力,切实做到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最后,推进吸引外资方式的改革,在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同时,把引进资本与引进机制、引进核心技术、引进人才结合起来。
(五)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技术创新人才
1、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结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提高企业科研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将人才的自身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有助于激发科研人才的工作主动性及创新动力。设立杰出人才创新基金体制,鼓励有能力的人才参与到技术创新中去。
2、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
科技人才对于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留住人才,并不断加大力度引进科技人才,才能保证企业具备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技术基础。因此,吸引人才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重点任务,通过吸收各式人才,建设科技人才创新、杰出奖项以及科技人才基金,最大力度防止人才外流,为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吸收更多的人才储备资源。
四、结束语
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进步,保障企业的实际效益。通过规范技术创新环境,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意识,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不断借鉴、学习,培养科技人才,为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建设奠定基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高旭东.自主技术创新从初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理论与政策[J].技术经济,2009,28(6):1-4.
[2]华锦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路径及其适用性分析[J].技术经济,2008,27(07):33-38.
[3]朱云峰.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困境及对策[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119-121.
[4]魏江.企业技术能力论―――技术创新的一个新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王奕,胡珊.浅析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J].发展论坛,2003,(02):77-79.
[6]陈芝,张东亮,单汩源.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2):56-58.
将企业活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把技术创新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以提升同行业竞争力为方向,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资源即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如今行业竞争激烈和技术更新迅速的大环境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和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笔者通过SVM算法构建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成熟度等级评价模型,能有效的推动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相关理论综述
(一)技术创新理论综述
人们最早知道创新的概念是从技术和经济角度结合的角度,以及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摸索技术创新所起到的作用,约瑟夫?熊彼特是提出现代创新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根据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即所谓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以从未有过的关于引进生产系统生产和生产条件要素的新组合。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企业家的创业“灵魂”,就是要不断创新,推出新的组合。学术界以熊彼特创新理论为蓝本,对经济学的创新研究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使之专业化,单是创新模型已经就分有相互作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整合模型、技术推动模型、系统整合网络模型等,建立了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双螺旋等理论体系,构成了人们对于经济学上创新理论的理解。
根据笔者对收集的资料综合分析后得出国外在近50多年来对于技术创新方面的积极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国内外对技术创新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发展时期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复兴,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过程与结构等方面的专门研究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技术创新研究从管理科学和经济发展周期研究范畴中相对独立出来,初步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体系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已有的研究范围中,选出或新提出有关重点专题深入研究
(二)支持向量机原理简介
1、支持向量机的主要思想。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正式发表于1995年,由于在文本分类任务中显示出卓越性能,很快成为机器学习的主流技术。但实际上早Vapnik和他的研究小组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提出了支持向量机,并在1990年开始得到了推广应用。SVM就是一个升维和线性化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个非线性映射,把样本空间映射到一个高维乃至无穷维的特征空间中,使得在原来的样本空间中非线性可分的问题转化为在特征空间中的线性可分的问题。而通常的升维会带来计算的复杂化,SVM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应用核函数的展开定理,就不需要知道非线性映射的显式表达式;由于是在高维特征空间中建立线性学习机,所以与线性模型相比,不但几乎不增加计算的复杂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维数灾难”。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核函数的展开和计算理论。
2、SVM分类原理。支持向量机分类思想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分类超平面,将分类样本正确分开,并且保证分类样本之间的边缘间隔最大化。借助该分类超平面将优化问题转化为凸二次规划问题,全局最优解由标准的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得出。
三、工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的实证分析
(一)工业行业技术综述
支持向量机应用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评价的原理是:备选工业企业是样本集,将分类结果作为类别属性输出。数据预处理过程中采用因子分析法筛选得到主成分公因子得分,作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的输入变量和输出结果,本次采样总数24,因子分析当中,计算出来的公因子个数为5,因此,模型的输入变量为5个,也就是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分为5等级,以此作为变量输出。由于所选样本非线性且等级数为5属于多分类问题,因此本文采用非线性的SVM分类器进行分析。
在SVM分类器中,本文选取径向基函数(RBF)作为模型的核函数,其在寻找线性最优超平面时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基于RBF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分类训练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相关参数的选取,即惩罚参数C和核参数g如何选择。惩罚参数C为约束Lagrange乘子在得到最大化边缘margin与少量离群点之间进行折中的一个参数,即C用于控制错分样本惩罚程度,通常情况,测试精度随C的增大而提高,当达到某一定值时可得到最佳分类错误率和最佳支持向量数。此外,核参数的选取也会直接影响分类器训练效果的好坏,因为核函数、映射函数和特征空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本文采用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的思想得到在某种意义下的最优参数,用以找到最佳的(C,g)参数对,使得分类器能够对未知数据做出精确预测,最终可以较为理想地评价测试样本等级。
支持向量机SVM分类主要基于“训练―预测”的流程,首先利用svmtrain命令实现对样本数据集的训练,并得到分类模型MODLE。
命令如下:
svmtrain(trainlabel,traindata,[‘libsvmoptions’])
其中Trainlabel:训练样本标签;traindata:训练样本属性;‘libsvmoptions’:一些选项参数。
然后利用svmpredict命令,根据训练获得的模型,对测试样本进行分类预测。
命令如下:
[predict_label,accuracy]=svmpredict(testlabel,testdata,model,[‘libsvmoptions’])
其中Testlabel:测试样本标签;testdata:测试样本属性;‘libsvmoptions’:一些选项参数;model:由svmtrain得到的分类模型;predict_label:预测得到的测试样本的标签;accuracy:分类准确率。
(二)创新模式的选择
为衡量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评价模型给不同的等级划分了不同的关键过程域和关键实践活动,企业一旦满足某一等级所有的关键过程域,即可根据企业所处的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选择创新模式,以目前所在成熟度上一个等级的关键实践活动作为目标,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自身的成熟度等级。
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结果为1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属于无序级,创新水平较低,创新资源较匮乏,技术创新表现为组织中个人的随机性创新,因此,处于无序级的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要积极培养组织中成员的自主创新意识,将规范级的关键实践活动作为自身努力的目标。而处于规范级的企业则需以更高级的战略级关键实践活动作为为目标,逐步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当评价结果为2或3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规范级或战略级,企业应注重培养研发人才,建立较为完善的创新组织体系,把技术创新的提高作为企业长足发展的战略目标。处于这两个级别的企业在市场中都拥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模式。当评级结果为4或5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优化级和协同级,此时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较强,拥有先进的技术创新所需硬件设备和优良的研发团队,并具有成熟的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拥有丰富的技术创新资源,所以,成熟度等级较高的技术创新模式应为每个企业发展的前进目标。
四、结论与展望
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
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张晓强
今年是企业技术中心建设20周年。回顾总结以往工作,探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加速推进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年来,在有关部门、地方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企业技术中心已达9610家,其中国家认定1002家,省级认定8608家。技术中心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源头和核心,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带动了企业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上世纪90年代,我国科研与生产活动基本分离,科技资源、高端人才、研发活动和创新设施等大都集中在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所,绝大多数企业只是纯粹生产单位。1993年,国家启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大力开展创新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推进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开发,不断推进企业由生产型、经营型向创新型转变,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研发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0年来,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4%提升到75%,研发经费支出占比由27%增长到76%,有效专利数占比由15%增长到60%。
二是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形成了政策协同的新机制。20年来,技术中心建设以推进科技经济结合为着力点,逐步建立和完善部门协作、上下联合、政企联动的工作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企业强化研究实验条件,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通过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科技部利用科技计划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20多个省市设立专项资金对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引导性支持,一些行业部门也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给予大力指导,各方面形成了有效的政策合力。与此同时,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模式不断创新,如万向集团建立的“三位一体”创新体系、海尔集团形成的“全流程并联交互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政策协同,机制创新,加速了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的开发和应用。
三是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吸引了高水平科研人才向企业的集聚。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100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属企业就拥有研发人员110多万人,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的约67%;拥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11000多人,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的约68%;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达54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9家、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58家,聚集院士、享受特殊津贴专家等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近3000人。目前企业技术中心科研团队每年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上万项,已成为推进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中坚力量。
四是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产出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仅2011年和2012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等3大奖项超过200项。一些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通过技术中心建设,攻克了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如成功开发出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曙光超级计算机并实现商业化应用,加速了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和自主开发,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核电压力容器,解决了我国核电自主化发展的瓶颈;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成套关键技术、系统和装备,支撑了我国高速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当前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这对新时期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场是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个国家成功实现创新驱动都要结合国情和发展阶段,以企业和市场为核心进行制度设计,将政策支持重点聚焦到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上来。长期以来,我国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没有很好形成对创新驱动的“倒逼机制”,加上市场竞争秩序不完善、部分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对企业来说,依靠创新才能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尚没有普遍建立,迫切需要发挥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和改革试验田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建立推进企业创新的长效机制,释放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二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更加需要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核心作用。当前,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是我国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短板。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只有14%左右,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77%。一些企业单纯靠引进技术维持发展,一些企业依赖扩大产能规模、忽视资源环境代价、放弃社会责任来压低成本打“价格战”,进行同质化、低水平竞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压力越来越大,破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迫切需要提高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三是推进国际开放合作,更加需要企业市场主体大有作为。我国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要深化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重组和调整浪潮,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企业必须应势而上,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以企业技术中心为纽带,加快建立全球化的研发体系,全面提升研发层次和水平,抢占产业分工的战略制高点。
三、下一步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工作重点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各部门、各地方和全社会一道,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更好地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政策链,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的引导和支持,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供新动力。
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推进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规模、活动层次、空间布局都在发生巨大变化,需要结合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体系、组织形态和发展模式创新,进一步发挥其选择技术发展路径、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重要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国家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完善和落实激励创新的相关政策,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是探索推进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要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实现由投资等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进一步突出重点,优化技术中心建设布局,加强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建筑业、文化产业等领域技术中心建设,推动更多产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要引导一批具有较好基础的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建立全球化创新网络,开放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探索企业创新的国际化道路。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必要性
2003年,全国专利的65%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然而,科技部研究中心2006年完成的一份调研评析报告却传达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信息。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出现下降趋势,盈利能力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严重影响了企业后续的科技创新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目前,融资难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最主要因素。要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前提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综合评价方法。一直以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和度量就是一个难点,技术创新能力在本质上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企业的实力或潜力。本文拟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的思路
波特将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两大类,我们可以借用这样的概念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及水平是多种力量影响的结果,并不仅仅表现为研究开发能力,它还需要企业其他部门及其活动的配合支持,这样才能最终完成一项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新成果。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所需资金少,建成周期短,技术含量高,决策机制灵活等特点,需要专项金融体系的支撑。可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创业投资体系。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对创业的外部环境依赖性大,这一点是在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时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可以将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资源基础指标分为创新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环境支持能力。
另外,创新的投入能力也是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以及创新的转化能力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技术创新成果产生经济效益,通过市场检验的关键指标。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侧重技术资产的评价以及创新外部环境的评价。这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内部资源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转化能力,创新外部环境能力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具体见下表)
1.创新内部资源能力指标
该指标反映企业内部拥有的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水平。主要包括拥有的专利数以及技术资产的情况,拥有的人力资源的情况,拥有的生产设备的情况,以及企业的创新意识和氛围情况等。这些资源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尤其强调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以及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
2.创新投入能力指标
该指标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强度和频率。主要包括技术培训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率。特别提到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率指标,在之前的若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并没有提到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率指标,实际上这个指标在反映创新投入能力方面更加准确和更加深刻。
3.创新转化能力指标
该指标反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扩散能力。主要包括研发经费投入盈利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成本降低率或质量提高率,广告支出强度,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不仅体现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创造,而且表现为生产工艺及生产流程的改进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
4.创新外部环境能力指标
该指标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支持程度。在我国,尤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从资金的支持到成果的转化,政府在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将社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政府政策及措施,与国内外技术资源的合作程度,与上游和下游的厂商信息联系程度等因素列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目前在综合评价时,创新外部环境能力指标的权重应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