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马的古诗范文

有关马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马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马的古诗

第1篇:有关马的古诗范文

七夕节的故事古老传说,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头老牛一起生活,日子艰苦。织女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孙女,是有着超凡“女红”技艺的神仙。原本不可能相识相爱的牛郎织女,但在老牛牵线下,成就了姻缘。婚后,俩人男耕女织,相亲相爱,并育有一儿一女。故事至此,让人们看到了古时“巧配”的爱情如纯洁花朵,结出了幸福婚姻的果实。可以说,“七夕”故事的开头,正是热恋中的少男少女最为盼望的归宿,美丽的爱情之花,结出了婚姻之果,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此时,相爱的人们都会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伴到白头。

然而,“七夕”故事情节突变。王母娘娘听说织女“不守天规”,“私奔”到人间,派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不见织女,披上牛皮、担上儿女一路追到天上,就在要追上织女时,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头簪,划出天河使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故事向坏的方向陡然急转!恰似婚姻遇到了油盐酱醋茶,琐碎的家务、萎缩的沟通,所谓的“七年之痒”等扑面袭来,好比破坏婚姻的“王母”。争吵、抱怨、生活的烦恼,就像捉拿织女的天兵天将。心在离散,幸福遇到了拐弯,正如有人怨恨说,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可是,谁是掘墓人?谁又在婚姻生活中消耗了爱的热情?有数据显示,我国离婚率正在连年上涨。破裂的婚姻仿佛在曾经相爱的夫妻间划出了一条天河,相见不相识,寂寞孤独冷,谁不细心呵护婚姻,他的爱情就会发霉,既便追悔莫及,也只能兴叹不已。

人世间五味杂陈,喜剧和悲剧相互转换,人们更渴望喜剧结尾。“七夕”故事再次逆转,一群小喜鹊,感动于牛郎织女的真情,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美丽的羽毛,架成彩虹桥,让这对相思一年的夫妇在这一夜相会,重温脉脉情话。现实中,婚姻不在,儿女尚在,既便相隔万水千山,孩子永远是母亲的牵挂。鹊桥相会的桥段,对映现实,与离婚夫妻探视孩子何其相像。离婚可使原是夫妻的俩人形同陌路,但共同的孩子却不会陌生,让无辜的孩子承受不幸婚姻的苦果,悲哉、怜哉、悔哉。

其实,无价的爱情、美满的婚姻,不懂得珍惜,不认真雕琢,再好的爱情、婚姻也会枯萎。“七夕”故事告诉我们,亲历爱情,走进婚姻,俩人就要心心相印、时时沟通,相互体谅,理解体贴,共同应对生活磨励。有人曾说,良好的艺术言语如同美食,深入人的心腹。但愿良好的沟通,让天下夫妻好花常开,幸福常在。

七夕美食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 “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 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七夕节搞笑短信亲亲你我, 私守楼阁,鹊桥之夜永定今生!

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用我们的爱架起彩虹!

七夕节到了,没啥好送的,就送对联一副。上联:横眉冷对秋波;下联:俯首甘为光棍;横批:光棍万岁!祝你七夕节快乐!

老鼠没女朋友特别郁闷,终于一只蝙蝠答应嫁给他, 老鼠十分高兴.别人就笑他没眼光,老鼠:你们懂什么,她好歹是个空姐呀!

爱热了,我用冰把它冻起来;爱冷了,我用火炉把它围起来;我精心呵护的爱,在七月初七带给你看,一定鲜活如初!祝七夕快乐!

这是月老在七夕前派发人间的因缘幸运符。单身的收到缘分将至,恋人收到情场如意,已婚的收到家庭甜蜜!提前祝七夕快乐!

你是牛郎,我是织女;你去做饭,我来淘米;你去耕田,我来拉犁;愿为树枝,在天连理;愿做鸳鸯,水中嬉戏,无忧无虑,只为有你!祝七夕快乐!

欢迎订阅爱情充值卡,本卡有效期为一生,卡号为:520xx14,充值卡密码:七夕快乐!充值成功后,系统自动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幸福一生!

此短信情浓浓、意绵绵。成分:1缕春风2滴夏雨3片秋叶4朵冬雪,包装:5颜6色,数量:7上8下,功用:99平安10分幸福,切记:七夕专用产品!

七夕到了,送你份精美礼品:一条七“喜”短信,祝你心喜情喜事喜业喜生活喜感情喜一切都喜,笑如晨曦,乐如彩霞,七夕情人节快乐,更祝你爱情甜美!

七夕温情版预告:害羞型的送花草,运动型的牵手跑,现实型的喝足吃饱,煽情型的唱歌舞蹈,浪漫型的搂搂抱抱,温馨型的发条短信,表达情意就好!

爱情这东西,太多了,让人吃不消;没有吧,心里空落落。这人,还都有七情六欲,那我就趁七夕还没到,赶紧祝你爱情不多不少,刚刚好,甜蜜幸福直到老!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七夕了,错过了二月十四,再也不能放过七月初七,今天我要对你说三个字:“借点钱。”平时不好意思开口,过节你总不好拒绝吧?

牛郎织女来到鹊桥上,牛郎拿着一部手机送给织女。织女疑问说;“这是什么”。牛郎道;“二十一世纪真好,以后想念时,可以用这个写信息发彩信啦!”

第2篇:有关马的古诗范文

意象有观念意象及高级审美意象之分,而文学艺术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在中国古诗人的笔下,马的意象就是“至情”、“至理”的高级艺术形象,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早在《诗经》时代,马意象就出现在了诗文中,到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中,马的意象频繁出现,并且马的意象在李贺的诗中具有不同的精神内蕴,如“瘦马”的怀才不遇,但仍刚劲执着;“肥马”的平庸无能但仍长期受用;以及“骏马”境况凄凉但仍显豪壮之情.

一、李贺诗中“马”的意象与杜甫诗中“马”的意象的异同

在唐代咏马的诗人中,李贺和杜甫是最具代表性的。据记载,“在李贺的诗中,咏马的特多,径题马诗及句中谈到马的竟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杜甫的咏马诗虽不算多,可查阅的整篇为咏马且有代表性的咏马诗有12首,[2]但是他的咏马诗不但史料价值高,而且艺术价值也很高。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咏马诗,却表达出不完全相同的寓意,且诗歌的表达形式也不完全相同。这是由诗人个性的差别和诗歌创作背景的不同造成的。但是同样强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不平的仕途又使二人的马诗传达出一些相同的信息。下面就二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论述。

(一)不同的吟咏主题与不同的审美取向

1、不同的吟咏主题

首先,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马诗”,乐观的态度和对仕途的无限向往,表现在马诗上,集中在这首著名的《房兵曹胡马》,他写到: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一般认为是作于开元十八年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之际,所以语词矫健豪纵,充满着天地任我闯的睥睨之势。诗歌风格超迈遒劲,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但是与李贺强烈的出仕之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仕途坎坷曲折、终不现用。但李贺为人又抱负不凡,自视甚高,在遭逢怀才不遇之下,自然郁结难抒,更何况造成他终生微卑的原因,竟是与之争名者所谓的“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这样的无稽之由。出身高贵却毫无补益,少年成名却不被赏识。

2、不同的审美取向

杜甫和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杜诗多歌行体,诗歌感情充沛。而李诗则一律用五绝形式,诗歌铿锵有力。[4]杜甫所写的十二首马诗中。有7首为七言古体,这七首古体诗中有6首是歌行体诗歌。如《高都护骢马行》和《李雩县丈人胡马行》各有十六句,《骢马行》24句,《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达34句之多。杜甫为何要用歌行体来写马呢?歌行体可长可短的自由形式便于对马进行细致的描绘,并且可以自由的抒情和议论。以《高都护骢马行》[5]为例。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然来向东。

全诗采用七言句式,句式结构比较自由,较少讲求对仗工整,形式的安排主要取决于内容的需要和抒情的要求。诗歌婉婉道出骏马的来历、志向和遭遇,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全诗除了“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一对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对仗之外,其余的句对都算不上。

李贺的则不同,整组咏马诗都采用五绝,简洁明快,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马的群像,刻画有力深沉,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李贺能写出气势如此壮阔的全诗,实在难得。

杜甫和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另一个不同点是杜诗故事性强,李诗抒情性强。杜诗擅于对马进行整体描写,一首马诗就是一匹马的故事。马的形貌、气质、来历、遭遇等等,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二)相同的出仕愿望与相同的坎坷仕途

1、相同的出仕愿望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渴望出仕的普遍心态。杜甫和李贺也不例外。表现在咏马诗上,杜甫有“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李贺有“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2、相同的坎坷仕途

杜甫先是在安史之乱爆发时被囚于长安,后冒险投奔唐肃宗,肃宗见其忠诚,授予左拾遗。可是杜甫生性耿直,不肯屈从权势,多次向统治者提出忠言善谏,不被采纳,后被贬到地方任微职。他一等再等,始终没有等到再被重用的一天。出于对肃宗的失望,他最后辞去官职,举家搬到边地秦州。从此,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缺衣少食,诸病缠身。

二、李贺对“马”意象写作的继承与创新

从《诗经》开始,“马”的意象就成为中国古诗人抒写的对象,并且赋予了马一种精神品格,如《小雅・车攻》中的“萧萧马鸣,悠悠旆旌”,③写出了马的俊朗,且暗示出英雄的昂扬斗志,又如《楚辞・离骚》中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③则又以“马”的意象来寄寓诗人的壮志,以至到唐代,“马”的意象频繁出现,进而形成了一种写作有关“马”诗的传统,虽然在杜甫的诗歌中也曾经出现有关“瘦马”意象,但却不如李贺笔下的“瘦马”刻画的传神、意境构设的独特。

三、李贺诗中“马”意象的影响与发展

在中国文学史上,继李贺之后,又出现了众多写“马”的意象的诗人。如南宋诗人辛弃疾就是写作马诗最多的诗人,他继承了李贺写“马”意象的传统。游国恩说:“李贺的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诗,都或在意境、或在手法、或在语言、或在意象上受过他的影响。南宋、金元的诗人也有模仿他的诗歌的。”[6]在辛弃疾的《稼轩词》中,描写了数量众多的动物意象,其中数量出现最多的是“马”的意象。

马意象是李贺怀着一种深沉且特殊的感情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在诗人李贺的笔下,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马的形象,而且深刻感受到了该意象背后的独特内蕴;李贺以“瘦马”自比,寄寓忧愤之情,与“肥马”相比,深怀嘲讽之意,以“走马”作比,深表不舍之情,可见,马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已成为一种人格的显现。不仅李贺,在中国古诗人的笔下,马已经被赋予了一种精神品格,或积极向上或平庸无能或悲惨凄凉。可见,马意象作为中国古诗人的所咏之物,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写作对象,而且印证了创作者的情感历程并彰显了其人生品格。

参考文献:

[1]王充闾.李贺咏马. [M]中华诗词,2007:57.

[2] 巍立明.古道驰骏马画形寓深悲―浅析杜甫咏马诗 [J ] .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3] 杨凤琴.论唐代咏物诗的时代精神[J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

第3篇:有关马的古诗范文

最早出现的《诗经》,内容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将周代社会生活以诗歌的形式展示在人们的面前;楚辞是一种心诗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运用了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汉赋是一种散韵结合的文体,专事铺叙,其内容有描绘宫殿城市和帝王生活,也有记述旅人旅行经历和怀才者的不遇之悲愤,也有描述大自然的禽兽草木;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最为珍贵的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将古诗词的发展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无以为继,所以另辟新径,重在理趣,在平淡无华的诗句中见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显其瘦劲;元曲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剧曲与散曲,它大多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是一个种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的艺术形式。

二、我国的古诗词教育

我国一直都注重文学教育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了古诗词教育,它更是古诗词教育的重中之重。古诗词教育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精华的传承,其丰富的内涵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近年来,由于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古诗词也更加重视,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传输形式。苏教版语文课本中对于古诗词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多样性。在教学要求上,过去往往只是要求学生对古诗词基本的背诵、掌握,现在却也也更加重视古诗词中的情感和内涵。教材的改变,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加开阔,对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古诗词与思想道德

古诗文中有关思想道德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典型的有品德言行、远大志向、爱国忧民等多方面内容。品德言行的发展对一个人来说,是完善自我的重要因素。儒家思想中讲道德“修身”就是指的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也就是修身立德的意思。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周敦颐先生“盛开于淤泥而不被污染,灌注于水而不显得妖媚”的清高,各人的“德”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一个方向。再然后就是远大志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小于个人,有大于国家。如心忧天下,乐民之乐的思想,如乘风破浪,直挂云帆的抱负。另外的就是爱国忧民之心,心系国家,心存人民,崇尚正义。“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即使生命即将终结,却也不忘卫国;“可怜白发生”辛弃疾,年老体弱,报国无望,唯有哀叹。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可见古诗词与思想道德息息相关。

四、古诗词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的途径

对于从古诗词教育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我们需要把握好思想道德与教材之间的联系,要避免空洞的说教。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教育途径有两种:(一)以情感带动教育古诗词中的情感,是学生与古诗词沟通交流的纽带。因此,使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情感,爱上古诗词,学会多角度欣赏古诗词,从而使学生和古诗词之间达到相互作用的效果。首先,要从让学生感受诗的情感着手,使学生对古诗词心向往之。在讲授古诗词之前,可以先讲述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小故事,或者作者的生活经历,或者当时的社会背景等等。比如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可以从辛弃疾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当时时代的社会背景来讲,也就是南宋时期国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首先面对金国,毫无反抗之力,好不容易金国灭亡了,紧接着又是更为强大的蒙古国,可见时代的不眷顾。另外辛弃疾本身的经历,他小时候亲眼目睹了汉人如何的被金人欺凌侮辱,于是,从小立志回复中原报国雪耻,突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正式讲课前的这段引人入胜的导入故事,极大的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同学们自然会就会有更高的期待,对其产生浓厚兴趣,这样通过辛弃疾的爱国史就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活生生的案例了。(二)以道理使其通晓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古诗词中的道理启发学生。或许有人对此有疑问,古诗文重在抒情言志,哪有说理的意思,其实不然,古诗词中的“理”,凝聚在诗意之中。以小见大,通过其塑造的诗意,让人如临其境,置身其中,这样感受就更加真切,以此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古诗词教育中,晓之以理,是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途径。

五、古诗词教育中提高思想道德的注意事项

第4篇:有关马的古诗范文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践“诗画一体”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视之有物、闻之有声,有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的美术以“教师出示范例一讲解范例一儿童模仿一教师讲评”的教学模式,又能在诗画整合中创设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也正符合了新时代下素质教育的需求。为此,笔者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首次尝试开展了“诗画一体”教学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现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如下:

一、设置情境,营造诗画合一的教学氛围

在诗画一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轻松、愉快的诗画教学环境,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间平等对话、坦诚交流,才能有效实现诗画一体的理想教学效果。美术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的时候,要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特点,创造丰富多彩的诗画游戏,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中用语言无法描述的缺点,让儿童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感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丽意境,进而掌握美术知识,提升审美情感及诗画能力。以三年级《水墨画动物》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首先以PPT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黄甲传胪图》(明代徐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为该图选配了一首《题画蟹》:“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诗句理解起来不难,且形象易懂,诗画结合,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诗画作品的含义:秋高稻熟,江村蟹肥。虽然画中螃蟹双螯如戟,挺立在青泥之上,你别看它一副凶猛的样子,如果把它翻过身来,画到纸上,却见到了圆圆的、鼓鼓的像董卓一般的脐,是个坏透顶的家伙。再结合当时作品所处的年代,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也就能明白作者原来是想要指桑骂槐,意在讽刺权贵。因而也就能理解作者为何以浓淡参化的水墨凸出蟹壳,以干笔焦黑写出坚硬而锋锐的蟹腿和双螯。同样,齐白石与现代著名画家吴茀之的《螃蟹图》,也能采用“诗画一体”教学法,不仅能让学生欣赏到水墨画的特别之处,也能在比较中领略到各幅作品的独到之处。

二、依诗作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古人曾有句话:“诗堪入画乃称妙。”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依诗作画所达到的作用。中国古代大诗人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性的人物。在中国,诗画的关系极其密切:诗配画或者是画配诗,还有画上题诗、作者自画自题,彼此间都达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成为评判诗画创作是否美的标准形式。但是对于生活和知识经验都相对匮乏的小学生来讲,诗变为画是具有挑战性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所学的诗歌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自主建构,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创作一幅幅优美的画景,这有效地完成了学科之间的整合,让学生获得了美的情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在学习了小学语文第六册《古诗两首》之后,在美术教学中,笔者以“我为古诗作画”的主题形式开展了相关的活动,令我惊叹的是,学生都很好地完成了笔者布置的作业,诗中描述的黄鹂、白鹭,青葱的翠柳、巍峨的雪峰、青天、船只、凭窗而眺的诗中人物,都被学生用五彩的画笔展现出来,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景色,勾勒出一片祥和的场景。

三、为画题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观画题诗是大家早已熟知的一种创作形式,每一幅画都有其创作的情节以及背景支持,教师在学生观画、品画的同时,要让他们了解画的内容及其意义,再根据作者的创作背景,展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为画题诗,这样既能表现画面静止的瞬间动态,又能使学生走出画面,根据诗歌的语言表情达意,这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以及绘画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只要求能够持之有故、言之有画就可以,不可作太高要求。而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适当指导,为画选择适宜的诗句,为画起到画中意、笔端情的效果。

以美术作品欣赏《奔马图》(徐悲鸿)一课为例,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对马有个感性的认识,笔者以“马”为主题开展诗句搜集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马的认识和对以“马”为精神象征的喜好,搜集到了各种不同的诗句,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李白的《送友人》、岳飞的《池洲翠微亭》等作品中有关马的诗句均被一一提及,在富有古诗的氛围中课堂气氛甚是热闹。通过开展为画题诗的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提高了美术兴趣,运用“诗画合一”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了学生的诗意情感以及绘画的潜能。

第5篇:有关马的古诗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格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 中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强,都是未雕之璞,我们的教育就是使之成玉。

翻开语文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注重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尤其是选入了大量的古诗词,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深远的意义。文化名人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词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都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如何利用古诗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经验。

1 重视课前预习,初步感知

古诗词独特的艺术特色,尤其是语言的精炼与含蓄,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凭添了许多困难。而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之前,必须充分重视并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预习。第一,查阅书籍或上网浏览,了解作者及相关时代背景。给学生明确: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相关背景,是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第二,借助诗文注释和工具书,尽可能的弄清字词句的意思。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告诉学生:不要看相关的翻译及赏析,因为这些资料会代替你的思考与感悟,甚至会禁锢你的头脑,让你失去了探究的欲望与自我发现的乐趣。第三,初步理解并试着回答预习和课后提出的有关问题,以此来初步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第四,标出或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便课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学生经过预习,在查找资料,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不仅对诗的情感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能力。独立的探究和思考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其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2 课堂指导诵读,引导品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进行烦琐的分析,应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挥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1 引导读。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要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文学的兴趣。

2.2 指导学生在读中领悟诗文的意境,体会情感。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我们学诗,从读入手,把“悟”贯穿全过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含蓄之美,言外之意。这里,我想重点说说联想和想象在读诗过程中的作用。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此浓厚的生活情趣,单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可以通过听录音、看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村庄的周围,青草茵茵,黄莺飞舞,河堤两岸的杨柳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诱人的春景中,悠闲的放起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不知不觉中,诗中的画面之美、意境之美,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如此优美的乡村春景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闭上眼睛,一起朗诵全文,学生早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了。

感悟情景,除了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画面之美、情感之美,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诗人能写出如此优美的词句呢?大自然、现实社会在这里充当了什么“角色”呢?作者的心态人格在其中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明白:是大自然、现实中的某种现象触动了诗人的情思。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有了“海”,才有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感受;没有“古道西风瘦马”的触动,就难以有“断肠人在天涯”的千古绝唱;没有“长烟落日”、“浊酒一杯”、“羌管悠悠”为伴,范仲淹也不会发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慨叹。可以说:是大自然、现实生活滋养了诗人的情感,触动了其心弦,才有了那一首首好诗。

然而,仅有大自然就可以写出好诗吗?显然不是。老师有必要更近一步引导:诗人的主观情怀,尤其是健康的人格、豁达的胸襟在诗歌创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杜甫心怀天下,登临泰山时,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而陆游忠心报国,当“夜阑卧听风吹雨”时,才会“铁马冰河入梦来”;龚自珍即使辞官还乡,也不忘报效国家,才会发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声;李白正是有着远大的抱负,当他身处逆境时,仍然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

这样,在探究根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诗人的伟大人格魅力,而且会在不知不觉中升华自己的情感,健全人格之培养水到渠成。2.3 品佳句,积语言。古诗表情达意,通常用夸张、比拟、对比、对仗等修辞方法,加上凝炼而简约的语言,往往是言已尽而意未尽。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诗中的“佳句”仔细品味,反复推敲,领悟其中的巧妙之所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达情感提供借鉴。如《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却反映了无边的春色;《白雪歌》不写依依不舍的话别,而以“山回路转君不见,雪上空留马行处”作结;还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些名句将积淀于学生的精神中,成为学生人格底蕴的有机组成。

3 课内得法,课外发展

第6篇:有关马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感伤

《古诗十九首》这组文人五言诗篇目虽少,文字虽短,却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彪炳于中国文学史册,成为五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古诗十九首》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他的抒情性。十九首擅长抒情,在抒情手法上它全面继承了《诗经》、《楚辞》、《乐府》在抒情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将其成就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十九首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抒情:一、直抒胸臆,不加掩饰。 二、托物兴感,以景传情。

直抒胸臆,不加掩饰

十九首作者虽写诗,但实无意做诗人,这恐怕是十九首作者姓名失传的一个重要原因。既无意做诗人,也就无任何功利的动机干扰,纯为有感而发,因此只重视抒真情,不重文字上的雕琢。陈绎曾《诗谱》云:“《古诗十九首》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①(p152)视为切中肯綮之谈。王国维《人间词话》:“‘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②(p57)所谓“不隔”,也与直抒胸臆有关。由于不加掩饰地说出了肺腑之言,因此也就具有了一种质朴纯真的美,具有了一种可亲、可信、可感的特质,即使说得似乎过了头,也不会给人以刺激和惊怪,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何不策高足,先居要路津?无为久贫贱,坎坷长苦辛。’可谓鄙之词,然无视为词,鄙词者,以其真也。”②(p51)就说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感受。

《古诗十九首》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感伤之情的作品很多,如《生年不满百》这首诗写人的生命短促,不满百岁,应当及时行乐。又如《驱车上东门》这首诗说人生如寄,生命短促,圣贤也难免一死,服食求仙,也靠不住。还不如享用美服美食,及时行乐,图个眼前快乐。此类诗反映了社会混乱时期一部分士人的人生态度。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写情如此方为不隔。”②(p57)再如一首《青青河畔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这是一首思妇诗,全诗语浅情长,王国维一方面承认他写得好,“以其真而觉其亲切动人”但又一方面又斥责其“鄙之尤”(《人间词话》),其实,“荡子妇”只不过把自己的心理的真实情感不加掩饰地说出来了。“空床独难守”并不是说要另找新欢,而是说要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所以根本扯不上什么“鄙之尤”。前人也有所谓“结只五字,抵后人数百首闺怨诗”的说法,也见其惊世骇俗的影响了。

托物兴感,以景传情

十九首的另一种抒情手法是托物兴感,以景传情。十九首或托物寓意,或融情入景,从而使情获得了婉转曲致的表现。

《古诗十九首》中用托物兴感以景传情的手法抒写感伤之情的作品也占很大的比例。如《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这首诗前八句是景物的描写,中间四句是事实的叙述,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慨。不难看出诗人的心情是悲凉忧郁,惆怅不安的。情与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感伤之情充溢于文字之间。再如《驱车上东门》:“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作者不仅写出了墓地上的白杨萧萧,松柏森森的萧瑟惨凄之景,而且把长眠在地下的陈死人和人生的年华如朝露联系在一起,使诗的情绪显得更加悲凉。想到“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时,使人发出了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的感慨:“不入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如果说《驱车上东门》是以哀景写哀思,情景相融,真实自然,那《明月何皎皎》则以乐景写哀思。明月皎洁,是何等美好的景物,然而却最容易引起对亲人的思念。此时,那客居他乡的游子,感到格外的寂寞和孤独。独居家中的妻子也同样“忧愁不能寐。”月圆人不圆,因而望着皎皎明月,只有“泪下沾裳衣”了。以乐景写哀景可以说益倍增其哀思。情和景在作品中同时出现,或相洽相成,或相反相成,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更加增添了诗歌的哀伤情绪。

体味《古诗十九首》,不论作者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还是托物兴感,以景传情的手法,诗歌都传达出一种共同的情感:感伤。清朝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⑤(p92)这相当精确地概括了这组抒情诗的内容。

总之,《古诗十九首》以“深衷浅貌,语短情长”③(p166)的抒情手法,抒发了一代文人的失意感伤的情怀。十九首所特有的温文淳厚,怨而不怒的风格,是任何别的诗派无法比拟的,不愧为“五言之冠冕”,④(p145)在中国文学史上,《十九首》当之无愧地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注 释:

①陈绎曾.诗谱[A]清诗话续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谭汝为校注)[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

③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集评[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第7篇:有关马的古诗范文

"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鉴赏题。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这里从五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阶段掌握学习的范围,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我们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这些名作,掌握好写作技巧。因为高考不是离开“教纲”去考学生。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2003年全国高考卷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设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你平时对课本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没有?选题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与课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相似之处。读懂了课本,何怨解不了此题?再看2004年全国考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入选的是张籍的《秋思》。设题为“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这道题的设题也没有离开我们的课本。有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我们在课本中接触不少,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细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细节,等等。就思乡之情的作品,我们接触就更多,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等。 二、要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有它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诗的对仗与押韵、律诗的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如2003年全国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诗歌的体裁知识,两卷分别考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一常识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诗四联中的“颈联”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2002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这一文化常识、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这一文化常识,因此了解流派、风格、意象等文化常识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内容划分诗歌种类 掌握诗歌题材,及时分辨“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送赠思乡诗”的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 写景抒情诗。古人作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庆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梅尧臣的《东溪》,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考查的。 咏物言志诗。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要和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诗人所咏之物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和比喻义。2004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选了苏轼的《红梅》。作这道题就应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边塞征战诗。古诗人有军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把征战生活、征战的感慨融入诗中,我们也就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高考题入选的范围。2004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 怀古咏史诗。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迁,多有凭吊,凭吊之时往往对古代的人或事,有缅怀,有感叹。古赤壁、石头城、故国等地,是无数风流人物叱咤风云之地,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触,融入在他的诗歌之中。赏析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诗人本身及所处时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杜痒的《赤壁》,鉴赏这首怀古咏史诗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赤壁”这个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送赠思乡诗。诗人送别亲朋好友不免要赠送诗歌,以表情意。诗人远在他乡,也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也就用诗来表达,高考考这类题也是常见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赏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两首思乡诗。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萨蛮》思乡词。

四、要掌握一些鉴赏用语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逐步转向主观题。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题,除北京卷用了客观题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观题。要答好主观题,不掌握一些鉴赏用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体裁方面的术语,如:诗、词、曲、律诗、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小令、套数等;其次要掌握好表达诗歌思想内容及感情方面的术语,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乡、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 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词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语言鉴赏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烘托”等术语。2003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指出赵嘏《江楼感旧》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要用到“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术语。 五、要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因此,鉴赏诗歌就得感知妙语,从关键词入手。高考题也多从关键词设题。有一类题叫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国卷设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设题:请从三、四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另有一类是叫你赏析关键词,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设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设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王湾《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从以上设题看来,平时读诗应对诗人锤炼的词语多多品味。 除了从关键词入手之外,鉴赏诗歌还应从表达技巧入手。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前文已列出),有的鉴赏题就是从表达技巧设题的。2003年北京春季卷就设了“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样一道题,要答好此题,我们就得从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入手分析。借什么景?抒什么情?诗中写到雁,因为雁是一种候鸟,春秋迁徒,秋天大雁南飞的景象往往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中写雁是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再看2004年全国卷设的题(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也应该从表达技巧入手作答。 当然,鉴赏方法还可以从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生平情况、艺术风格及诗歌的标题等方面入手,这里不一一而论。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

第8篇:有关马的古诗范文

1.运用直观画面,积累表象,重现意象

古诗的艺术美首先体现在诗歌描绘的画面意境优美。意境美,是诗人着力追求的表现内容之一,“有境界自成高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设的最好概括。诗句用语言描述意象,如能有图画再现出来,就能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进入意象中的氛围。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课始,师生共同进入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资料室,点击视频动画,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寒山、斜径、白云、枫林”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充满了秋天的气息与美感。秋天的略带寒意的山,有石阶弯弯曲曲的小路,山巅的白色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这些都唤起了学生大脑中储存的表象,从而对这些不易把握的形象有了强烈的感受,对全诗就有了深入的理解。

2.建立资料库,把握背景,解读意象

资料库是网络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学古诗一定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作者写诗时的特殊心情。教师提前将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同题诗文等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形式进行收录。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从资料库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来进行主动的学习,可以全面、具体地了解诗歌的大意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选择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选择、甄别、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网络环境下必须具备的能力。如学习《出塞》一诗,学生就要了解作者王昌龄是一位投笔从戎的边塞诗人,知道汉代李广的故事,才能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表达的慷慨悲壮之情。又如学习《江雪》一课,学生只有通过网络信息资源了解到柳宗元被贬时寂寞的心境和他不屈的性格,才会对诗中的“鸟飞绝”“人踪灭”“孤舟”“独钓”等意象有深刻的体会。

二、利用网络资源,串联意象,体悟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但它的含义远远超过意象的组合,如果理解一首诗仅停留于形象的组合,而不升华到意象的高度,就会失之于浮浅。诗的语言精练,在用词造句方面经常活用词性,改变词序,省略句子成分。意象往往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使诗意有了较大的自由度,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广的空间去想象补充。所谓“意在言外”,教者要引导学生去表达言外之意,给学生留有再创造的余地。

1.想象诵读,进入意境

一首诗往往饱含着诗人浓厚的感彩,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与诗人、诗中的意境融合,有赖于对诗歌的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应在停顿、重音、语调和速度节奏上处理得当。”如《望庐山瀑布》一文描绘了庐山大瀑布的景色,朗读训练时,教师借助网络资源,通过音像资料范读,再读时,配上古筝独奏曲,通过屏幕再现庐山瀑布的壮观画面,当这样的声色效果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时,学生就进入到特定的意境中去了。学生仿佛看到了太阳靠着香炉峰,紫色的烟雾不停地上升,远远望去,瀑布悬挂在山崖上,仿佛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落下来。听完后,教师让学生自由读,学生的兴趣高涨。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朗读,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他们对诗句的理解,感悟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韵律美,感受诗的意境。

2.拓展学习,深化意境

经过意象的分析组合,学生对诗的文字所表达的言内之意已有所了解。每一首古诗都是一个故事或一幅画,有的诗是浪漫山水画,有的诗是田园风光图,有的诗是借物喻人,还有的诗是直抒胸臆。古诗的中心思想就蕴含在诗的画面和意境中,因此,如果读诗时能在脑海中浮现出故事情节和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这样一定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网络平台也为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古诗进行朗诵、练说等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如喜欢写作的学生,利用资料库中的图片资料,能更真实地了解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丰富自己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想象,就可以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可见,资料库的图片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认知的不足。如教学《静夜思》,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教师从网络中搜集本首诗的相关资料,给学生提供充满韵味的月夜画面,指导学生扩展想象:诗人思念故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月夜的景色如何?诗人想了些什么?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让他们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展开想象,对跳跃的内容作必要的衔接,对省略的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这样就可以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读写结合,既深化了意境,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绘画小组的学生可以利用电子绘画软件,对诗歌描绘的场景进行再创作,达到诗歌、绘画、网络共赢的局面。学生先说说自己对画面的构想,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修改,在绘画的过程中讨论思考:画些什么?怎样才能画出诗句的意境?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气氛中各抒己见,轻松学习,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创造性的思维,并且能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充分想象诗句的神韵。这样,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就产生了。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受用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把画上传到平台里。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从资料库中选择与古诗相关的歌曲、音乐来反复欣赏,从而达到入情入境的最佳效果。喜欢阅读的学生只要在网上输入诗歌题目,相关信息就映入眼帘,网络将无限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引入生活,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提升。

第9篇:有关马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古诗教学应用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觉得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就要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网络媒体实现了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学的知识容量。同时,灵活方便的交互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网络媒体的介入提供给学生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背景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以教学《望庐山瀑布》为例。课始,学生点击进入“背景介绍”,了解庐山是我们江西省的一个旅游胜地,它以风景秀丽著称。庐山山脚下的瀑布更是远近驰名。画面上随即出现游人纷纷前往观赏庐山瀑布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也随游人一同前往的兴趣。接着,学生点击进入“画面欣赏”,学生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上的云雾像紫色的云烟袅袅上升;巨大的瀑布如挂在山腰的江河,飞泻而下。学生在流水的“哗哗”声中仿佛已来到庐山脚下,与诗人共赏这壮丽的景色。他们激情高涨,思维活跃,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古诗的描绘当中。当教师板书课题“望

庐山瀑布”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庐山瀑布好壮观,值得我们去歌颂、赞美。”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多媒体课件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轻轻地点击鼠标,就在极短的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形象直观的视频、古诗的解释等。教师有步骤,有秩序地教学,从而避免手忙脚乱或顾此失彼,赢得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师在一堂古诗教学课中,既完成了诗句的理解、朗读、背诵和训练,又对学生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古诗写作的背景等,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诗人、作品、古诗的风格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要想提高古诗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就需要教师把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到古诗教学中。这样我们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三、展示古诗场景,感受诗人的创作情感

古诗词创作一般情景交融,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何让古文知识、历史知识、生活体验欠缺的小学生体会到几千年前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呢?此时,教师就应该运用电教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古诗场景。

如,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诗人时逢秋日黄昏,在异乡漂泊的愁苦、悲凉、孤独之情。如何让小学生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词,如何让小学生体会到诗人当时独自在外,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之情?此时我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两幅场景:第一幅图片中几根枯藤缠绕着凋零了黄叶的老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在寒风中破败的农家小院。在第二幅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骨瘦如柴的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缓缓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余晖,这本是飞鸟回巢、牛羊回圈、亲人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愁肠满怀,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呢?通过这两幅图片的展示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哀情和愁苦之情。然后,我现场引导学生:“此时,你们能体会到作者那种思乡的情感吗”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下,很自然就会想到:在秋日的黄昏,作者独在异乡孤苦伶仃,一个人是多么思念家乡呀!从而更进一步体会到:正因为寂寞和落魄,触景生情,诗人才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最后,我又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生很快就读出了那浓浓的游子思归之情。

四、展示古诗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语调轻快,充满了喜悦之情,张继的《枫桥夜泊》充满了旅途的愁苦之情,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反映出浓浓的爱国之情……这里,每一种心境都与诗人作诗时的境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常说“诗言志”,想要把握古诗的情感基调,体会诗句背后的内涵,就必须去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历史背景,与诗人的心境进行沟通。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