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和谐社会和素质教育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正是这两者关系的体现。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做到和谐社会、和谐生活,所以,我们所有人的教育需要全面提高,“教育的作用是让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生活的教育意义,他的目的在于发挥学校和教育对社会生活的简化、精华和平衡作用,更好地联系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
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教育又自信、自爱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影响着现代教师的教育观,教师应该多学习他的思想精神,将其精髓汲取,并体现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去。
3-6岁的幼儿是一个较特殊的时期,由于幼儿年龄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强。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正好可以弥补幼儿教育的这个缺陷,让幼儿教育有法可施。
一、给孩子爱的教育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爱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陶行知对教育充满了爱,让他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着爱,所以他是一名优秀的校长,是伟大的教育家。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我们要有耐心、爱心、细心,要像陶行知一样爱学生、爱教育。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任校长时,他用四颗糖教育了一个用泥块砸自己班上同学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用奖励和关爱去教育那些不小心犯错的学生,给予他们尊重和宽容。幼儿就如一棵刚刚发芽的小树苗,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用心浇水、施肥,才能让小树苗茁长成长,变成一棵参天大树。每个孩子在来园时的表情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在每天的晨间接待中仔细观察,与孩子进行交流。我会主动和每一位孩子问早,和他们拉拉小手,一起说说前天晚上所发生的开心的事情,而个别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我则会抱着他们并夸夸他们或是用好玩的玩具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每位孩子都有一个愉快的开始,让家长放心将孩子交给我们。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改正孩子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给孩子创造机会
“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是陶行知先生反对的理念,幼儿时期是他们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我们不该禁锢他们的思想,要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要解放孩子的右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教师应该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然后通过颜色、感触、声音去想象和创造。在开设的娃娃家游戏中,请孩子来做一回爸爸妈妈,通过模仿爸爸妈妈进行游戏,给孩子提供了创造、发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悟生活。在理发店游戏中,不仅给孩子提供理发工具,我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发夹和发圈,让他们在探索中去学习,学会用发圈和发夹来为女孩子美发,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得到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引导孩子去运用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我们知道教学的中心就是做,就是实际生活,我们只有了解了生活,了解了孩子的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了解生活对孩子要求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去教育。《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在自主性游戏的理发店中,有一次我发现小理发师们特别空,有的甚至跑到蛋糕店去买东西了,这时我就对孩子进行了引导,我请孩子回忆平时生活中的理发店是怎么样的,原来在理发店中洗头分为干洗和水洗,洗完头还有按摩和敲背服务,这样理发师们的事情一下子就变多了,通过将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巧妙地运用到游戏中,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会了理发。在学习叠衣服时,有的孩子怎么教都教不会,这时候我们不该急于求成,不能因为孩子做不好而去帮他们做完,剥夺他们的自主发展权,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孩子去练习,可以通过情景表演、个别辅导或是创编儿歌来帮助孩子,让孩子在实践中慢慢学习,从而积累生活经验,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作为教育者要立足于“生活即教育”,充分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关键字:陶行知;科学思想;小学科学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学人才和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是时代和国家赋予教育的基本责任和历史使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科学素养必须从儿童时代开始培养,小学教育担负着未来科学人才的启蒙教育,科学教育的成败得失也关系着国家的科技实力乃至综合实力,所以,小学科学教育责任重大。陶行知是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儿童科学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注重实践,对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陶行知儿童科学教育思想解读
1.陶行知论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情系祖国,放眼世界,他通过对国外教育的观察与思考,立足我国国情,认为科学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陶行知多次强调,“科学教育要从儿童时代下手”,“我们要造就一个科学的民族,必要在民族的嫩芽——儿童,上去加大工夫培植。有了科学的儿童,自然会产生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陶行知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他认为了祖国明天的富强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大力推行儿童科学教育。
2.陶行知论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因此,生活是儿童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他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要做一个现代人,就要过“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和改造社会的生活”,如果我们把儿童的教育与他们的生活割裂开来,那么儿童的教育就远离了生活,这样的教育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他认为选择儿童科学教育内容要考虑儿童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应从儿童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寻找丰富有趣的科学教育内容。
3.陶行知论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认为幼儿要学习科学,必须去行动,去亲身实践。所以,陶行知认为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是实践,就是行动,就是做。陶行知还列举了许多科学家成才的经历,像爱迪生、富兰克林等科学家,他们从小就喜欢玩,喜欢动手,喜欢实践,他们都是在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创造中产生科学发明的。然而,中国许多家长不让孩子动手,只说不做,所以中国很难产生像爱迪生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总之,陶行知强调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必须是“做”,是“行动”,是“实践”,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获得科学的真知。
二、陶行知儿童科学教育思想的启示与应用
1.高度重视小学科学教育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儿童科学教育不仅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21世纪的今天,是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我们国家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教育领域,能做的就是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尤其是小学科学教育,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地位,不断深化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具有较好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
2.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要“生活化”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是小学科学的教育内容,这个内容广阔无边,这个内容是动态的,会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科学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小学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主要是科学教育的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同样小学科学教师要注意小学生的生活探究兴趣点,关注小学生的生活需求,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实践。
3.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要“教学做合一”
关键词 陶行知 生活教育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01-02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一)生活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因此,它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
(二)生活教育三大原理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也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就是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第二基本原理。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当大众没有被解放之前,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最早提出的生活教育中的基本原理,还是他所办学校一直遵循的校训。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现代创造教育的启示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要凝集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目标上。“真人”既不是“人上人”的剥削者,也不是“人下人”的奴隶,而是人中人,是在受教育后都能“做工、求知、管政治”,做国家的主人。为了培养人中人,首先就要从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入手。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对儿童要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能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
可以看出,陶先生是非常重视创造教育的,他认为要培养人中人,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从儿童开始。对儿童的六大解放,其实已经涵盖了培养儿童创造能力所需的一切条件。解放儿童的大脑是六大解放之首,因为能想象才可能有创造,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其他五个解放都是大脑解放的必要补充,有了想法,儿童才能在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中,用他的双眼、双手和嘴巴付诸实践,去检验,去论证。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创造性思维,产生出创造性成果。
(二)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今天,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社会前进的动力。1999年教育部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和他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思想为我们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时,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要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现今的教科书大多是以文字为中心的“识字书”“论文书”,是“死的书籍”而不是“活的书籍”,是“吃的书”“读的书”而不是“用的书”“生活的书”。因此,教材要改革,要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反映当前生活和生产现状,还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力求既贴近生活实际又紧跟时代步伐,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不致使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空疏无用的知识。这样才能给创造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2.教学要提倡“教学做合一”,与时俱进。教学首先要确立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的意识。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提出三项主张:“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三、先生需一面教一面学。”因此,我们既要提倡师生教学相长,又要重视自主学习,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主动地“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并敦促学生在生活中去做,去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学做中学会创造。
3.要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这是学生创造力发挥的一个重要条件。陶行知认为,“大量开发人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能使师生亲密合作,能激起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巨大热情。因此,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因为理解和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教师的一种基本品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
4.要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基本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然后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教学做合一就是教会学生做,学生创造力最终要凝聚在做的结果上。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经常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5.要实现“六大解放”。其中,争取时间的解放是“六大解放”的重中之重。“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的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只有实现这“六大解放”,我们才能对儿童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给他们充分的身心营养,建设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更要辅之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使儿童的“精神意志能力,渐渐地发育成长”,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6.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学习的独立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持应有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二是要注重思维的发散和聚合以及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三是要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结语
总之,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并已发展到严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损害民族素质的情况下,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深人学习并借鉴其思想,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少走弯路,使改革更加彻底;还应学习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教育事业,“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联合发行所,1949.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我们更不能因为孩子小、不安全等等因素,而束缚教育的手脚,抑制教育的内涵,我们应该学川淘行知教育思想,充分实践,让孩子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碍到充足的养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为面作出尝试。
一、践行“生活即教育”理论,寓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内容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寓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教育功能,是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和基本原则。
1.语言教育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着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话”。“教育作为一种经验的传递系统,是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交往活动而实现的”。教学中最基本的交往沟通方式就是对话。没有了对话,就没有f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f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就要求我们教师注意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教师要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在诗歌、故事等教学中,引导孩子学说短语、成语,鼓励大班孩子进行模仿和创编,在游戏中鼓励幼儿和同伴之间大胆交流,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进餐之前,我们给孩子们听故事,一为面可以让孩子安静下来,另一为面,通过故事教学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在故事比赛、升旗仪式小主持、月活动等活动中通过自我介绍和演讲来渗透幼儿的语言发展。
2.常规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到:“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由此可以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加强对幼儿各为面的常规培养对于一日活动有序开展有着重要的帮助。幼儿人园以后,一日活动的安排与家庭不同,它有时间的限制,有场所的规定,有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小班生活常规管理可以遵循的原则有:切合幼儿的能力、拟定明确的工作步骤、给予充分时间和重复练习的机会、提供适当而充足的设备、给予赞赏和鼓励、持之以恒。内容从幼儿的来园活动、盟洗、饮食、午睡、离园等几个环节做出其体的常规管理。在每一个集体活动前,我们都对孩子们提出I要求。活动中要求幼儿听清音乐指令,遵守规则,比如排队时我经常和孩刊门强调三个字,只要我说到排队时要做到孩子们会很自然的接我的话:快、静、齐。
二、落实“社会即学校”理论,让幼儿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强调扩一大学校的教育范围,要以生活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利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
在幼儿园,我们每学期都组织幼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图书节活动中,我们会带领孩子们去儿童图书馆或者幼儿绘本馆,由里面的讲解员组织我们一起阅读或者开展活动。我们的社会课程中要涉及到参观,我们就联系好社区里的相关地点,组织幼儿前往参观,回来后讨论提升;比如我们还会去私陆支馆、步行街、体育一场等代表性的地方,让幼儿增长对这些地方的认识;天气好的时候,餐后,我们带着孩刊门去隔壁的小学里转转,看看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或者去附近的小公园走走,让孩子在不同的季节体验到变化,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
三、依托“教学做合一”理论,加强幼儿的手脑并用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教学做合一”强调的是教育是以社会生活实际的“做”为中心,行动和思想结合,这样才能取得“真知”。
1.特色活动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适合孩子发展的手工活动,小班可以是涂色,中班可以是折纸,大班可以是剪纸,我们把这些内容作为班级特色,制定好发展计划,从简到难,比如折纸刚开始时由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双三角形、双正方形的折法,学习看折全氏步骤图等,.漫慢地,由孩子自己看步骤图,完成作品,这样的边思考边操作,不仅培养丁孩子做事的耐性,也养成丁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2.游戏活动
关键词: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创业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05-03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关于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容。深入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关于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涵,无论对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以生利为目的的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创业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
陶行知创造性地提出了他的关于以生利为目的的职业教育的思想。何谓生利主义?陶行知说:“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可见,“利群”是陶行知的关于职业教育的终极价值取向及对职业教育的唯一衡量标准。“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1]42。
陶行知为什么要把生利作为职业教育终极的价值取向?在陶行知看来,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育,它具有特定的含义。在对职业教育进行定义时,首先必须纠正两种错误认识:一是将职业教育等同于生活教育;二是将职业教育等同于衣食主义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是包罗万象的,而职业只是人的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职业教育同样也只是教育中的一部分,故“人之教育四,职业教育其一”[1]40。所谓衣食主义者,就是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对衣食等生活必需品的要求。陶行知指出,人们衣食的来源主要有四种途径:自己职业中的收益、祖上的遗产遗物及行乞和盗窃。陶行知罗列了不能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衣食主义教育的几点理由:一是如果把两者混同,那么岂不把养成赖子、乞丐或盗贼的人都可称之为是教育家了;二是如果把两者混同,那么那些衣食丰足之人岂不是就不用接受职业教育了;三是如果把两者混同,那么学校的一切教育是否都应以足衣饱食为唯一目的,如此那些洁身自好者岂不是就可以远离学校教育了;四是衣食主义教育之目的对于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没有任何积极作用;五是衣食主义忽视了人们做事除了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外还要有乐业的道理;六是衣食主义会导致国民的自私心理。“教师为衣食教,学生为衣食学,无声无臭之中隐然养成一副自私之精神”[1]41。这种自私精神是“众弊之渊薮,欲职业教育之有利无弊,非革除衣食主义不为功”[1]42 。
其次,必须纠正职业教育中的一些贻害人的做法。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陶行知讲道,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坑害了农民,阻断了农民的生路。教育与农业脱离,各干各的,互不相干。与农业脱离的乡村教育是空洞的教育,其结果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更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1]210。
陶行知不仅提出了他的关于职业教育的生利的目的,而且还进一步指出了养成生利人物的方法和途径。他认为,建设一支能适应生利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能生利的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是以“能生利之人为限”。他这里所说的“能生利之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生利的经验;二是生利的学识;三是生利之法。经验、学识和方法三者均具备的,才算是职业教育的合格教师。至于对职业教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他认为主要有三条途径:1)从学生中选拔,教以经验、学识和教育方法;2)聘用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3)聘用专门学问家和各行各业中的有经验者来共同执教。除了生利之师资外,还须具备生利之设备。为了节省开支,生利之设备中除了学校已有的,还要充分利用各行各业的设备,“校外则凡学生足迹所至,皆其所利用之设备”[1]45。课程设置是进行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为此陶行知提出,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事情为单位,一事一课。授课过程中应有理论有实践。每一课为一生利单位,使学生完成一课即生一利,完成百课即生百利。授课宜采用小班教学办法,课程设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正业之外,苟能兼附相当之业,则年无废月,月无废日,日无废时矣”[1]46。
陶行知的以生利为目的的职业教育的思想与我们当前的关于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不谋而合。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有创造新事物和新价值的本领。创业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创业是“创造新事业的过程”,“所有主动的、带有一定风险性质的、重新配置并运用社会资源的活动,都可称之为创业”;狭义创业是指“个人或团体依法登记设立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从事有偿经营(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分销或组合)的活动”。 从当前我们对大学生所进行的创业教育看,更多的是将其看做是“创造新事业的过程”。“创造新事业的过程”与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中的“生活”与“社会”是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共同舞台
关键词:陶行知 教育思想 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29-01
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下,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是如此的重要。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根据陶行知的思想,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好的习惯从规则意识开始,由于幼儿天性的影响,他们对规则并没有很强的意识,可以说完全不懂什么叫做“规则”,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树立起孩子的规则意识,明确幼儿的良好习惯。树立规则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1 采用幼儿游戏卡,建立角色规则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出现各种冲突,刚开始游戏的时候,幼儿之间也相对比较混乱,甚至会因为游戏中的角色而争吵不休。所以,教师在组织游戏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游戏卡来限制游戏的人数,还可以使用登记表去登记每一位孩子游戏的次数,以便让幼儿能在规定下进行游戏,让他们知道这就是游戏的规则,谁也不可以违背。每一个幼儿都要发放一张游戏卡,先让他们选择自主性的游戏,并将游戏卡放置到适当区域,通俗的讲,就是幼儿喜欢玩哪个游戏就将游戏卡放在哪个区域。通过采用游戏卡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井然有序的玩耍,不仅节省了角色的分配时间,还提高了游戏的整体效率,同时,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角色意识,懂得遵守规则。
1.2 增添游戏材料,丰富游戏形式
“规则”,“规”的是游戏的整个过程,培养幼儿的规则就要避免游戏过程中的冲突,由于游戏中幼儿经常会因为材料问题而发生冲突,所以,为了让幼儿能够在和谐的程序下选用游戏材料,就需要教师增添游戏材料,丰富游戏的形式,变废为宝。并且要求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应当正确的使用材料,不能随意的挪动材料的位置,即使材料不够,也不能任意拿走别人的材料,要与别人协商之后才能取走材料。在制定好规则之后,幼儿就会有了规则的约束,在使用游戏材料的时候也不会再轻易地发生冲突,协商和谦让的气氛也会逐渐的充满课堂。
这两种方法都巧妙地解决了人数和游戏材料的问题,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规则意识,还能提高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在游戏中,他们懂得了在游戏中遵守规则,渐渐地也就养成了规则意识,明确了良好的习惯。
2 关注幼儿生活,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下,他主张各种知识的学习以及技能的培养最好都能融入生活加以培养,良好习惯地培养也应当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幼儿良好习惯地培养源于生活,良好的习惯又作用于生活,所以,家长和老师在生活中都要多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习惯,细心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随时抓住活动过程中幼儿所呈现的细微表现。幼儿良好习惯地培养应当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生活方面
生活中最重要的习惯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就是培养幼儿成为一个能干的人,能够打理自己最基本的生活。比如,自己做饭、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收拾玩具等等,生活方面良好习惯地培养,家长占很大一部分比例,不要强迫,也不能强求,需要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去自己做,适当的加以鼓励,通过一份小礼物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久而久之,生活中的好习惯就会被逐渐的培养出来。
2.2 学习方面
虽然幼儿年龄还比较小,他们对学习的概念理解的并不是很深刻,但是学习的好态度必须从小培养,俗话说:“态度决定成败”,不一定非得得第一才是最棒的,对于那些学习态度很好地幼儿应当进行当众褒奖,并通过发“大红花”等一些奖励方式让全班幼儿都看到他们的努力。比如在学习单词的时候,当老师领读了三遍之后,已经开始下一个单词了,但是有一位学生由于失误又把上一个读了一遍,但是读的却很标准,出现这样的状况,教师不应当因为幼儿读错了而去批评他,而应该表扬,因为发音的标准,发音标准从另一方面体现出这个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所以应当放大其学习态度的部分。
2.3 思想方面
思想在幼儿时期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家长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到幼儿的思想发展,所以在平时的教育和教学中,家长和老师都应当注意自身的教育方法,给幼儿传输正确的思想,教会他们享受克服困y的快乐而不是遇见困难的惆怅,为一生的好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丰富培养形式,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陶行知的教育教学理论中的重点便是“教学做合一”,强调在做中学,所以,他主张在“做”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也在《教育的新生》中指出:“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所以,教师应当丰富培养形式。
比如,在给幼儿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时,就要告诉幼儿在吃饭的时候不要掉米粒;采用情景表演的形式来展现“娃娃家”,让幼儿切实的感受凌乱的玩具,并培养他们整洁的思想和自己动手收拾玩具的能力,以后最好也通过积分的形式引导幼儿每天都要进行玩具整理。幼儿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形式,能够不同程度的将优缺点表现出来,更有利于老师发现他们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 结语
幼儿良好习惯地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所以,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地时候要多一些耐心和细心。
参考文献:
一、感动学生,让学生学会感恩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老师投入的爱越多,学生就会越去效仿并时不时反馈在老师身上。让爱感动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感恩”,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学校,我一星期只能回一次家。由于天气的原因,有段时间嗓子特别的干,在不经意之间失声了。失声的第一天我就非常担心,这几天的课可怎么上呢。于是我去校医务室去看医生,医生开了消炎的药和开声的药并嘱咐我三天别说话。这下更糟了,不说话不就表明了我的课不能上了。可是又没有哪个老师能替我去上课,我硬着头皮去上课。数学课每节都是要讲很多知识点,加之最近在学分式部分,需要引导的地方很多。进了课堂我先在黑板上写清我的身体状况及这几天上课的要求,讲了今天的分式异分母加减法的重要性。之后我就开始了我的无声课堂。在黑板的中央写了通分、最简公分母、结果是整式或分式。在黑板上出示今天的例题,指着各个分母让学生找最简公分母。手指一个让他们就去找公分母,一直到我们一起找好这个分式加减法的所有重要的部分,进行化简,看结果。回头再去看是不是整式或分式,让学生判断其正确性。这样我循环着讲了好几个例题,学生们特别配合。只要我发声,他们绝对安静。而且脖子伸得长长得在听这节特殊的课。在做练习的时候,我让前排的学生做我的扩音器,他们做得可卖力了,把我要表达的他们都清清楚楚地表达了出来。可以说这节课无声胜有声,他们在体谅老师辛苦的同时没忘学习。那几天的课堂效果及其作业都是非常好的。
我从我的无声课堂中感受到孩子的真诚与可爱之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感恩。过了几天我的嗓子好了一点了,孩子们也高兴了,上课争着抢着还要当我的扩音器。孩子还是孩子,他们在不舒服的时候需要老师的关怀,需要老师的呵护。同样老师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也需要孩子给点安慰。我的无声课堂显得更有声了。
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二、因材施教,平等对待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我现在所带的班级的学生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常常是头脑简单。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诲时我要以身作则的,使得这些学生不得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所收敛,从而严格约束自己,把自己的一些不好的想法埋在心里。第二类学生是比较诚实,学习踏实,做事谨慎的。这部分学生代表了班上的大部分。这类学生只需大多数时间给予肯定和表扬,这会让他们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满足,而我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他们定尽心尽力地完成任务。第三类学生是聪明、有想法、好动,但他们一直都有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面对他们要三管齐下:首先是恩威并施,爱的多了就变成了逆反,爱要有度,必要时就要发发飙。其次要委以重任,发挥各自的优点同时耗掉部分时间及旺盛的精力。让他们也有更高的积极性。再次是坚持原则,优秀学生只要你违反了班规,就要受到比别的同学更重的惩罚。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必须坚持原则,不偏袒任何人。这样才有良好的班风、学风。
班主任对学生如不能一视同仁,将造成同学之间不团结,还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不良想法极易而导致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心中要想着每一位学生,并时刻关心着每一位学生,这样才显公平。同时也让每位学生得到在自己层次上的发展,不同程度也让学生在老师身上学会做人。
三、民主自治,增强主人翁意识
1.大家定班规
这样可以保证班规的公正性、全面性、可操作性,还可以提高学生遵守的自觉性,有效地保证今后的落实。
2.大家解决问题
班级日常事务纷繁复杂,几十位同学朝夕相处,难免会出现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如仅靠班主任、班干部去协调解决,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协作解决,将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创新创业教育;启示
一、引言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革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可持续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思路,能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高素质人才支撑,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潜能与活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保障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载体,是大量培养创新创造型技能人才、自主创业型实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加快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教育部近期于201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要求各高校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党的十报告继续强调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因此,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有自身特色、有实际效果的创业教育,高校才能把握住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不管是从实践教学还是理论科研方面看,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都是既重大而又紧迫的。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教育家陶行知,通过自己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于当时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创新特色鲜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创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他认为:“要担负起改造中国的巨任的新一代,必须是有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的新人。”[1]
第二,创造教育的出发点是“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大条件”。“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晴、嘴、空间以及时间,使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能到大自然里取得丰富的学问、能消化所学并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问。“六大解放” 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避免了走入“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困境。
“三个需要”是指:“需要充分的营养”,以保证学生得到健康成长;“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事创新性工作;“需要因材施教”,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一大条件”即是民主,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2],“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3]。
第三,创造教育的根本途径是采取手脑并用的行动教育。陶行知反对“填鸭式教育”,认为创造来源于行动。
第四,创造教育的关键是要提升教育者自身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
总之,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事实与价值、破与立、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观。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要树立现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现代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培养求职找工作的毕业生,而是培养出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及创造出新增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的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开展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养成企业家精神,是高校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和可持续职业发展水平,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措施。
(二)要配备专门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当前很多高校创业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其他专业临时转过来做兼课的,他们既没有创办企业的实际经验,也无专业化的科研能力。
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懂得一定的创造学、创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负责实践性教学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或企业工作经历,从事理论研究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高校可以选派教师赴企业一线实习,期间不承担学校的工作任务,但享受相同待遇,也可以高薪聘请企业的专家能手或高管来校任教。比如,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对于赴企业一线参加培训实习的教师,要在生活和收入上进行关心照顾,在职称和职务方面予以破格选聘。
(三)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陶行知反对灌输毫无实用价值的知识、盲目地死记硬背、为考试而考试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建立一种符合社会需要的新教育。
1.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得来的,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与其创新创业能力是相互促进的,因而要鼓励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
2.要推行“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要在实际的活动中指导学生学好本领,既重视创业项目的实际经验锻炼,又重视全面系统深刻的创业知识积累。要改变过去那种学校一家单打独斗的局面,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发动企业自觉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3.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考评体系。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多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给予学生说的权利和表达的机会,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陶行知在《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明确反对“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的传统教育和考试制度,因为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学生只是练习怎么考试,老师只是教学生怎么考试。
因此要改革应试教育的那种试卷测验的单一考评方法,要重视以实践技能、创新精神来评价学生。要结合专业知识考试、实践技能考查、创新创业技能考核三种方式,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业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林永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述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5):10.
论文关键词:陶行知思想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课程
论文摘要:陶行知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与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理念不谋而合。今天我们所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从多方面践行着陶行知的思想与观念,本文分别从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方面阐述陶行知教育理论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倡导生活教育,提倡平民教育,推进师范教育。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不仅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而且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这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也不谋而合。今天我们所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从多方面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与观念。
一、利于社会、个人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观
课程目标是学校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职业学校的课程目标应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应围绕职业素养教育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坚持认为学校教育应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依据陶行知思想,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首先应定位于培养符合社会、行业、职业需求的“真人”。在课程目标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职业素养。
2.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着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陶行知主张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要按时势进行,根据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制定相应课程目标。为此,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必须以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岗位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不仅注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
3.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应注重学生后续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会不断变化,人们转换职业也将更加频繁,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中必须考虑到对个体未来的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陶行知曾经在《生活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社会在进步,生活在变化,人生需要发展。因此,教育应该是终身的,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不仅仅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更要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支撑,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符合行业、职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观
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以“生利”为目的。他进一步指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如何培养能够“生利”之人,职业教育就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课程目标,改革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联系
陶行知对生活教育定义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在揭示生活教育本质特征的同时,也说明了课程源于生活、从属生活、服务生活的道理。
依据陶行知思想,首先,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岗位为切入点,对职业岗位的能力进行分析,围绕职业能力需求以及课程目标来选取课程中的案例、实验、实训和各类课堂活动。其次,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对原有的“以知识逻辑为线索”的课程内容加以序化与重组,形成“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促进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促使学生掌握“生利”的本领。
2.以岗位实践为主线,强调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一体
在陶行知看来,“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职业教育应特别强调实践教育,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切实给学生一技之长。
在对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过程中,应当打破学科界限,以岗位实践为主线,随着工作过程不断展开,不断吸纳和整合学习内容。在课程内容上,以应用为主旨,面向职业活动渗透理论知识,按工作过程、职业活动规律构建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有机组合。
3.以综合素养为核心,注重人文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并举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认为学校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学生的兴趣。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与传统的技艺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文素养教育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于职业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应按照职业教育自身的要求,课程形式活泼多样,课程内容广泛浅显,让学生获得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其次,作为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以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潜能,设计多样的、可供选择的特色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平等、教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观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职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方法。为此,课程改革要想取得成功,教师在实施课程内容过程中观念必须转变,方式必须改变。
1.课程教学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陶行知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职业教育必须以能力为本位,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习得经验,根据学生“学的方法”来调整自己“教的方式”。
陶行知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反对灌输式教学方法。对此,我们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也应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并不是将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把实现工作任务的方法、途径教给学生,促进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基于以往的经验自己找出最佳方法,最终能够掌握工作任务的过程、步骤,了解理论支撑,掌握技术方法,形成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课程教学应注重行知合一,手脑相长
在教学上,陶行知明确提出“教学做合一”,他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职业学校教师要大胆改革创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为学生创设工作环境。教师的教学组织围绕工作项目,指导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其中所支撑的知识,真正实现学生先“做”而后“知”,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教学论,他主张教师应“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不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诸如在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模拟情境教学;利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学;围绕工作实例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教学等等。
3.课程教学应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教师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今日主流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创造能力。
陶行知先生历来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他认为,要担当起改造中国的重任,必须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必须是创造型的人才,他把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对此,职业学校教师在实施课程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比如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电子阅览室,进行网络实时教学;利用网络与学生搭建课外实时沟通的博客等等。在各种形式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所反映出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要密切关注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四、构建多元、关注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观
课程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检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著名教育评价专家佛尔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教师挫折感强,为此职业学校更应建立“教——评——学”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促使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此不断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建设与发展。
1.以多元评价策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促使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是课程评价的主体之一。陶行知反对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评价制度,反对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做法。他指出,当时“中国现代之会考制度”是“自杀杀人的制度”。对此课程改革同样倡导对教师评价的客观性,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使教师得到同步成长。
教师的多元评价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首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可有学生参与、家长参与、社会参与,通过开各类座谈会、开通网上评教系统、各种征文、家长问卷等方式,让教师多方获得发展信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其次,对职业学校的教师评价,不仅要求有“德、能、勤、绩”四大方面的内容,更要求教师达到“双师”标准,能够参与各类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建设,通过多元的评价指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三,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采用多元方式,比如创设“每月大讲堂”,写学习笔记心得,开展各类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在打造学习型校园、构建研究型群体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以多元评价方式,优化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陶行知主张课程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张创造性地进行考试:“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职业学校对课程评价秉承科学性、激励性、创新性、动态性的原则,评价方式正从单一逐步走向多元。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职业学校更应全方位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应发生很大转变。首先,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转变观念。评价学生不是为了评定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结果,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其次,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评价的内容应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单一评价学生所掌握的基础性知识转向评价学生是否具备了知识与能力、是否掌握了过程与方法、是否获得了情感与价值,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可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传统评价方式与现代化技术评价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作用,全方位关注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中华.陶行知的生活课程观及其当代启示[J].教育探索,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