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知识要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⑴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
①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
②化学量及化学用语;
③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⑤电解质溶液。
⑵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包括:
①金属部分:碱金属、镁铝、铁铜等。
②非金属部分:氢、卤素、氧族、氮族、碳族等。
⑶有机化学主要包括:
①烃: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等。
②烃的衍生物: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糖类、氨基酸、蛋白质等。
③有机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等。
⑷化学实验主要包括:
①常用仪器的使用与用途;
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③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④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⑤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基本实验的设计等。
⑸化学计算主要包括:
①基本计算:常用量的计算、化学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②综合计算: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计算的综合应用。
二、能力结构:
⒈观察能力测试要点:
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①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由此获得化学抽象概念,如化学原理的实验分析。
②实物及其模型的观察:由此思考实物结构特征,如化学物质的结构分析。
③化学图形图表的审视:由此捕捉化学隐含信息,如化学规律的函数分析。
④化学自然现象的观察:由此把握自然现象内涵,如自然现象的实验分析。
⑤化学生产现象的观察:由此理解化学技术价值,如生产原理的观察分析。
⒉实验能力测试要点:
①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能力。
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③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④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⑤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⒊思维能力测试要点:
①对中学化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②解析实际问题(包括对化学微观结构的三维想象),调用(分解、迁移、转换、重组)相关知识予以解决的能力。
③处理信息并总结成规律,并用以推理、想象的创造能力。
④选择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评价能力。
⑤化学问题数学处理的创造能力。
思维品质的层次:
①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深刻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和流畅性(敏捷性)。
②思维的整体性(广阔性、有序性和综合性)。
③思维的创造性(变通性、独特性)。
⒋自学能力测试要点:
①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的能力。
②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跟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中亲自动手完成化学实验,有助于加深对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印象,牢记实验方法,这对于实验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理解化学理论知识,进而有效提升课堂中的教学效率。在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前,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化学概念与相应的实验操作要点。在学生明确实验操作要点之后,才动手实验,在学生亲自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加以引导,并规范实验过程,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主设计小实验,以激发学生积极升华课堂理论知识,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演示制取乙炔的实验,在水中投入电石(CaC2),并采用长颈漏斗与广口瓶作为实验装置,在CaC2与H2O发生反应后,提醒学生观察记录出现的实验现象,总结实验中的操作要点。随后让学生在课堂中亲自动手制备乙炔、乙烯等,在得到乙炔及乙烯后指导学生将实验方程写出来,并详述现象发生的原因、条件及结果等,以便让学生可以牢固掌握化学知识点。再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出乙醇结构(CH3CH2OH),先告诉学生C2H6O是乙醇分子的组成元素,可以选择CH3OCH3与CH3CH2OH中的一个作为乙醇结构。随后提示学生设计钠与乙醇反应的实验,如反应后无氢气生成,则乙醇结构为CH3OCH3;如生成氢气,则结构为CH3CH2OH。
二、进行对比实验,培养化学思维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操作是巩固理论知识与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影响,在课堂上难以让学生亲自动手一一完成所有实验。对此,化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对比试验,利用对比实验在缩短教学课时的基础上及时完成教学任务及达到教学目标。如此一来,就能够通过化学实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在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中应保证实验内容、方法符合教材要求,同时能起到培养学生以化学思维解答问题的作用。例如,在对常见有机物乙酸、乙醇性质进行教学时,可以改进原有实验方法,采用以下对比对比实验进行教学。首先,可通过实验对比钠块大小是否会对化学反应过程产生影响,即将食指大、小拇指大、黄豆大及绿豆大的钠块颗粒加入到体积相同的乙醇中,并观察记录点燃后氢气后火焰的情况及燃烧激烈程度,包括过于激烈、较激烈、平缓及微弱等。其次,可以在不同体积的乙醇中加入相同的钠块,并点燃氢气,观察燃烧的激烈程度是否发生变化,乙醇的体积可分别取1.5ml、2.5ml及4.5ml。第三,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点燃氢气,并观察火焰情况与反应程度,包括观察能否迅速将氢气点燃,在5s后将氢气点燃并观察反应程度,同时在5min后观察能否将氢气点燃。通过进行上述对比性实验,学生就能够有效理解促使钠与乙醇发生反应的最佳条件,即在实验前5s将试管中的空气排干净,采用2ml乙醇与拇指大小的钠块进行反应,同时在5s后将氢气点燃即可。
三、开展探究性实验,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相对活跃,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乐趣的基础上自觉学习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及课堂中的教学质量。在开展探究性实验时首先应根据教学要求提出相应的探究主题,探究主题应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同时确保探究主题具有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以确保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例如,可以将“检验真假蜂蜜”作为探究主题。其次,应注意优化设计探究过程,保证学生能够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充分锻炼自身的操作能力,并可以全面了解各类化学物品的性质。此外,在完成探究性实验之后,教师应及时对实验过程、结果等进行归纳、总结,包括引导学生分析探索性实验的现象,利用化学理论知识归纳现象产生的原理等,进而帮助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构建起相对完善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对制取SO2的方法与检验SO2的性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预先设置探究性实验情境,即说明SO2可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与治理SO2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随后为学生提供氢氯化钙、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石蕊试剂与PH试纸、碘水、氯水及溴水等,并引导学生探究SO2的还原性及漂白性等。
四、结语
考前地理复习方法总结
1..深入思考
纵横联系
要学好地理,深入思考不可缺少,随着学习的进阶,你要加大深入思考时间在所有地理学习时间中的比例。
与“热点”问题联系:经常用课本中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相联系,通过深入思考,用地理原理和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与历史联系:把地理和历史相联系。如把地理中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上近代西方殖民活动联系起来。
用政治原理分析地理现象:例如,用哲学原理分析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关系。
地理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你要经常浏览一些报刊和网络上的文章,找出地理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深层联系。例如,把地理中的工业布局与国家政策相联系。
运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知识:例如,用数学图表示某些地理现象,用数学公式分析某些地理原理。再例如,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的原因与化学方程式相联系。
不同角度、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深入思考:例如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可以从水文特征、地质条件、气候、植被土壤、环境保护、居民交通等地理角度去论证,还可以从历史条件、工程技术、时代背景、经济效益,以及对文化遗址、生态影响等多角度考虑。
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思考
地理和物理,都有一个“理”字,因此,你可以尝试着把一些物理的学习方法用于地理。例如,深入思考。如果说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深入思考,那么,对于地理来说,至少要在学习某些知识时,要深入思考,例如围绕某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你可以把“经度、纬度”作为一个核心知识点,围绕“经度、纬度”这个核心,把课本上所有重点地区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风带、地形、植被、农业等进行归类。这样,当你在做题时,涉及到某个地区的经度、纬度时,你就能想到对应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等等了;反之,当你做题时得知某个地区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等等信息时,就有可能猜测出这个地区的经度、纬度时了。
总之,在深入思考时,你可以把地球看成一个小球,你可以放在手中、随意玩弄。
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从书籍、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与地理相关的信息时,你要深入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能解决一些问题。例如:“海啸或者海平面发生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那些重大影响?”在深入思考的同时,你还要翻阅课本和参考书。
养成时刻深入思考的习惯
例如,随时思考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2.把握要点
把握基本知识点的要点
地理的基本知识点是指地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点、结论等。它们分布在课本中的各个部分,从大的方面,有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环境与发展等;从小的方面,有晨昏线、太阳高度、气候类型等等。
一般的,能够体现地理学核心思想、充分体现地理的实用性的知识点,与其他课程如历史、政治等联系紧密的知识点,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多为高考的重点。
把握地理基本知识点的要点的两种方法:一、自己总结出知识点的要点。你在听课、记笔记、做练习、精读课本、看参考书时,把基本知识点的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用一、两句话总结出来,并记忆准确,还要记在笔记本上。这种方法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但能不断提高你的把握要点能力。二、记忆老师和参考书总结出的要点。有些老师和参考书能够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的要点总结的很好:非常清晰、完整、简明,你只要记住它们就可以了。这种方法见效快,但灵活运用性差。
你可以把上面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自己总结出的基本知识点的要点,并与老师和参考书总结出的进行比较,看看谁总结的更好。
总结出典型题目的要点并归类
平时学习时练习做的不错,但考试时却有很多题目做不出来,其原因之一就是做题时不能把握要点。地理不像数学,没有那么多解题技巧,对于很多题目,只要你能分析出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要点,往往就能解决了。例如“太阳高度角”类题目,只要你把数学上的三角函数等运用到这道题目对应的地理知识点,往往就能解决了。
老师和参考书:对于学习处于初级、中级阶段者,如果自己总结不出来典型题目的要点,你可以把老师和参考书上总结的要点记忆下来,练习和考试时,直接一一对应就可以了。
归类:把典型题目的要点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点或者按照解题技巧进行归类,并“串”起来,就能形成解题技巧体系。
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适用于地理处于高级阶段者)
所谓“热点”题目,就是把运用地理知识点解决当前“热点”问题。你可以从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等的信息中总结出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课本上的地理原理联系起来。
琢磨命题人的思路和意图:通过仔细分析历年考题中的“热点”题目,琢磨命题人的思路和意图,你就能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你还能知道自己从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中的收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把握要点:在浏览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时,你只吸收那些与课本和高考大纲范围内的地理知识密切联系的信息,对于其他的信息,你不必理会。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不断提高把握要点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找到最核心、最本质的有用信息,鉴别错误信息,剔除无用信息。另外,你不必从“学者”的角度分析,分析的过于深入。
总结、回忆、笔记本
题型和解题套路:对于地理,有很多题型,每个题型往往都有固定的解题套路,你要把总结出的题型和解题套路记在笔记本上,随着题目的积累,不断完善和修正这些解题套路。
由于地理的解题技巧和知识点较多,不同解题技巧和知识点进行组合,会出现多个题型,所以,你还要不断简化题型。
这些东西,你要记在笔记本上。
回忆再现:当你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那里时,脑中可以不断的回忆再现,回忆再现地理原理、知识点、一幅幅地图、解题技巧、解题套路、知识体系,等等。
知识体系:你的知识体系要同时放在两个地方,一个是笔记本,一个是你的大脑。你要经常拿出专门的时间来整理笔记本、梳理和回忆知识,使笔记本中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清晰,大脑中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明晰。
3.查漏补缺
尽快弥补知识漏洞
初中地理知识的相关基础知识: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相关知识,都要尽快掌握好,不能有知识上的明显漏洞。要形成初中、高中地理知识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你可以把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放在一起学习;你还可以把初中地理知识融入到高中地理中,例如学习高中“地球运动”时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学习高中“地壳运动”时应复习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部分,等等。
以前没有学好的基础知识:对于以前没有学好的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无论是初中课本上的还高中的,你都要尽快掌握好。
历史、政治、语文、物理、数学等相关知识
地理会涉及到一些历史、政治知识,如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等等;如果你的语文文言文没有学好,基本物理知识掌握的不好,数学工具如立体几何没学好,也会影响地理的学习。你可以根据历年高考题,体味如何将其他课程的知识运用到地理中。
高考地理中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教学策略
一、通过归纳,形成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在对大量感性材料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特点和规律的综合归纳,从中抽象出材料的本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概念,最后再及时加以巩固练习,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例如,在学习“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安排,列举出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实例的共同特征,让学生经过讨论后,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在学生不断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主动参与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打破了对概念的畏难情绪,学生不但对实际材料产生了兴趣,还参与了对具体材料的抽象归纳,使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得以延续和升华,能力得以提升[1].
二、通过分析,把握概念
分析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认清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学习概念的有效方法.通过归纳得出的概念,如果不进行分析,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助长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把概念分解为几个要点,具有化难为易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例如,对“元素”这一概念,在学习中,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判断:(1)同一种元素核电荷数相同;(2)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属同一种元素.通过讨论分析后,学生能把握住“元素”这一概念的三个要点:(1)相同的核电荷数;(2)一类原子;(3)总称.同理,“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把握四个要点:(1)一定温度;(2)100克溶剂;(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4)溶解的溶质的质量[2].学生通过分析,领悟出要把握抽象的概念,就要突出概念的要点.他们对概念不再有畏难情绪,增强了学习化学的信心.
三、深入剖析,理解概念
如果不深入剖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片面和肤浅,将概念层层分析,能使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涵义,避免对概念的认识产生歧义.
例如,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子能否保持物理性质?“最小”怎么理解?让学生在讨论和思考后,体会到: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并不包括物理性质;分子再分,就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而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所以说最小[3].同样,对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让学生思考“一种”表示什么意思,能否用“最小”.然后总结出: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粒子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化成原子,所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并不是最小粒子.
通过对概念的剖析,对一些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和解释,学生头脑中一些模糊认识得到澄清,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化学知识的信心.学生切实体会到:对化学概念要全面正确的理解,需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好的掌握.
四、进行比较,掌握概念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把握不同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例如,让学生比较分子和原子、元素和原子、化合物和混合物等概念,先找出概念间的本质区别和不同点,再找出概念间是属平行关系、隶属关系或交叉关系等.
学生经过比较,进一步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概念提高了认识,加深了理解,从而准确的掌握了概念.逐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比较法进行学习的习惯.
五、理解记忆,巩固概念
对化学用语虽然需要较多的机械记忆,但对某些化学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也可发挥理解记忆的作用.分析概念,发现规律,明确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加巩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例如,把化学式和化合价结合起来,运用化合价正确熟练的书写化学式.把典型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初步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识记元素常见化合价.
理解记忆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学生使用这一方法,发现对化学用语等概念记忆更牢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主动采用理解记忆法.
六、融会贯通,应用概念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也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20℃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a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比较a、b的大小.
(1)启发学生先弄清、弄懂固体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2)引导学生通过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推算出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为:a g/(a g+100 g)×100%;(3)比较.启发学生根据化学知识可得出关系式a g/(a g+100g)=b/100,再通过数学知识分析、比较、判断出a大于b.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如何运用概念解决化学问题或解释化学现象中,经教师的正确指点而豁然开朗,体验出应用概念的无穷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既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又有利于学生运用概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对化学概念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吴臻儒.主体参与课堂实务[M].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4).
关键词:化学;解题方法;知识要点
每年的11月份,学业水平测试便进入复习阶段。如何把握复习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获得A级水平,笔者认为,应着重在“三轮”上下功夫。
第一轮:对照考试说明,梳理知识要点
每年的考试说明,一般在年底(即12月份)才能分发到复习教师手中,而进入总复习一般又常在11月份。为了针对性地组织有效复习,此时可先参照去年的考试说明,对必修课本先行梳理。一轮复习一般安排在11月份至第一学期结束。
对必修1内容,主要从分类的角度去总结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化学反应分类(包含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物质分类(包含Na、Al、Fe、Si、Cl、N、S的单质与化合物及分散系等);化学实验分类(包含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物质的制取装置、物质的验证装置);化学计算分类(包含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化学方程式等方面的计算)。对必修2内容,主要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去总结,其中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化学键的类型;物质的结构与能量变化、电子的转移与原电池、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单质的结构及活泼性与金属与非金属冶炼方法的选择。当复习选修内容时,新的考试说明一般已到学校。此时,则要求结合当年的考试说明及近三年的考试知识点,针对性地强化选修内容中的必考知识点,而不能像必修内容那样面面俱到。一是分值不高,二是时间有限,三是考题知识点明显。
第二轮:对照历年试卷,把握解题方法
第二轮复习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开始的前三周,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归纳出解题方法。如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技巧为三看:即一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是否正确或拆分是否正确;二看方程式两边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是否守恒;再如离子共存题分析技巧,先看共存条件,如,无色、强酸性、强碱性,后逐项分析。
一般来说,学业水平测试的题型具有连续性,复习迎考不在于猜题押宝,而在于把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有部分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如,考查选修1(化学与生活)内容的第24(A)题、考查物质用途的选择题等。此类试题在复习时,教师必须将相关的知识总结出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第三轮:对照学生弱点,加强针对训练
第三轮复习一般为考前2~3周,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出薄弱环节,并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此时训练试题主要来自于一、二轮中的常见错误题型。为了让学生准确认清易错点,教师还应将相关知识归类列出,逐点使学生弄清。
有关22.4 L方面的试题是学业水平测试的热点题型,此时要
让学生明确,当题中出现22.4 L时,其一要注意温度、压强(即是否为标准状况);其二要注意物质的状态,对标准状况下,22.4 L非气体(如水、苯、SiO2、SO3等),其物质的量不是1 mol。又如,化学能与热能,既要让学生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CO2+C 2CO(化合反应);
CaCO3 CaO+O2(分解反应);C+H2O(g) CO+H2(置换反应);2NH4Cl+Ba(OH)2・8H2O=BaCl2+2NH3+10H2O(复分解反应),也要知道任何化学反应均有能量变化。对于有机化合物,则要知道:(1)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2)乙醇的性质(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和水;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3)CH2=CH2能使酸性KMnO4溶液及Br2水褪色,苯不能;(4)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均为混合物。
【关键词】中学 化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82-01
下面就中学化学教学方法谈谈我的看法。
1 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预习的习惯
学生预习与教师备课一样,都是在做上课的准备。笔者一向注重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每节课下课前都拟定好下一节课的预习要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经过预习,学生知道下一节课教材内容,知道问题所在,能带着问题听课。这样既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能力,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引入新课要生动有趣
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每堂课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学生创造探求新知的气氛。为此,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该课堂的引入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成分,是推动学生认识世界、渴求知识,不断探求真理的动力。因此,巧妙地安排现象鲜明、色彩明快的小实验,课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氧的性质时,从演示实验引入。学生对这种秒不可言的情景立即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提出一些问题,氨为什么可溶的?氧有什么性质?烧杯中的试液为什么会自动的喷入烧瓶中?烧瓶中的酚酞试液为什么会变红呢等让学生思考,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课的环节。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及时抓住这个最佳时刻,因势利导,促使学生深入探讨本课的内容。
3 创设优化情境,采用生动的语言讲课至关重要
引入新课,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开端。上好一堂课,还得认真严肃地对待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讲课,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思维,努力探索的优化情境,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力求精炼、娴熟、逻辑性强,要讲普通话。在讲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时,要给学生讲明前提条件、衡量标准、达到的状态和单位,四者缺一不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中的四个要点,然后针对每一要点分别提出判断疑问,让学生明确重点、难点。
化学理论教学往往是抽象的,为此,教师应字斟句酌,想办法变无形为有形,变乏味为有味,忌用呆板、空洞的语言作平铺直叙地讲述。这样方能集中学生的注意,使教学顺利延伸。
4 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化学实验,逐步培养独立观察的习惯,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规律,学会根据实验结果书写化学方程式,学会用实验验证化学定律,学会用实验方法鉴别物质,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用化学语言描述化学现象等。在观察能力的培养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仪器的现状和连接方法,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产生的多种现象,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射,而忽视瓶壁上产生的黑色斑点,又如磷燃烧生成的白烟,对每个实验都要从实验内容、实验装置、实验原理、操作要点等方面加以训练,使学生初步利用化学实验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5 教师给学生以鼓励和欢乐是促进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教师以热情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用和谐的态度接近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教诲学生。指定学生回答问题,答问无论对错都应给与热情的鼓励,要给学生以鼓励和欢乐,绝不能嘲讽和压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6 注意知识的发展、应用、提高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打破常规,放开思路,反思求异,联想对比。让学生在反思求异中求独特,在多种变化中求变通,在联想类比中求简捷,在反复思考中求顿悟。
“学无定法,贵在优选”通过对学生各方面习惯的培养,最终达到是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学法的优化,以实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素质教育。
7 课堂结尾要总结上文,预示下文
当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学生因一段时间的精神紧张而产生倦怠感。这时,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此时的首要任务是采用某种方法,唤醒学生,使之振奋起来,可讲些笑话,让笑声消除学生的疲倦,让他们保持和产生学习兴趣。
1. 初中英语中考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中考复习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大部分教师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均侧重于分册复习方式,围绕课本开展复习教学。此种情况下倘若教师无法对课堂教学加以优化,改变简单的重复而使之成为生动再现,则很难激发学生积极性。此外不少教师们在复习时选择语法复习或者单元复习,前者是教师讲解相关语法知识,然后布置大量的习题任务,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语法技能,然而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也是不争的事实;后者则是教师根据单元顺序列出复习知识要点,此种复习方法颇具系统性,但各个知识点之间并无连贯性。总的来说,两种复习方式只是简单地重复教材内容,缺乏新意。
2. 话题式复习法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中的应用
2.1立足话题,提炼词汇与典型句式
教师在复习教学开始前应创设课堂情境,帮助学生结合特定话题内容来构建词汇网络。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引导学生通过头脑风暴这一思维方式总结所学词汇,并基于同一话题查漏补缺,整理话题后应基于话题整理与之相关的短语词汇。在话题复习阶段,短语词汇复习是一个重要起点,教师在话题复习前应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收集各类与话题相关联的短语和词汇,然后在课堂上予以集中展示,经过重重筛选讨论后确定高频词汇,教师将其整理后印成资料分发给各小组学生,亦可编制话题“词典”,将各个相关短语词汇纳入词典中,为学生整理知识、开展系统性复习提供支持。除此之外,对于话题重组复习,教师则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与特定话题相关的所有典型句式予以总结,并引导其进行提炼归纳,以便于学生对话题核心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强化了学生书面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以“personal information”这一话题为例,教师可对学生加以引导,归纳总结如下经典句式:(1) 介绍某人: “Her first name is Monica.” “Her last name is Geller.” (2) 向某人介绍家庭成员:“This is my little sister.” “Those are my little sisters.” “He is my brother.” (3) 告知某人来自哪里:“I’m from Sichuan province.” “Fiona is from Scotland.” (4) 描述某人:“He is very tall/big/thin.” “She wears a blue T-Shirt.” “She is taller than her brother.”通过此类话题,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场景相联系,为学生创造出必要的情境氛围,使之对于重点词组以及句型有了更好的掌握。利用大量造句、课本插图或者幻灯片、看图说话/对话/写话等各类练习来强化学生实践应用,使之能够运用相关词汇、短语以及句型将特定话题内容表述出来。
2.2整理话题,构建知识网络
在初中英语总复习中,教师首先应基于研究大纲以及考试说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蓝本,根据话题对相关知识点实施分类整理,从而能够串联孤立知识点,使之成为完整、有机的知识链与知识体系。学生更容易理解系统化的知识,从而更容易建构并完善自身知识网络,其英语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就复习教学而言,教师对于知识点与知识脉络的梳理极为重要,但同样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来开展此项工作,遵从课本话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话题整合。当然,教师要想提高话题教学效率,首先应重视课前准备环节,这对于师生双方而言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课堂主题,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掌握课堂知识,与学案准备工作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关联。以“weather”话题复习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可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1) 请学生们对《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全套教材进行细致研读,并搜索整理与“weather”话题相关的单元(包括7B Unit 6 “It’s raining”、8A Unit 12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 Self-check 2”、8B Unit 10 It’s a nice day, isn’t it ?以及九年级全册Unit 13 Rainy days make me mad.)。(2)学生们仔细阅读这几个单元,可以自由组合或者小组分工合作从教材中找出与天气表达有关的全部句式,同时注意每章节grammar focus的提示。学生所找出的句型包括“What’s the weather like?”、“Rainy days make me sad.”、“It’s really windy today, isn’t it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It’s looks like rain, doesn’t it?”。此外也可给出仿句造句或者补充残缺句子的课堂任务,强化学生写作能力。
3. 结语
诸多教学实践证明,以话题为主线,推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具有更为清晰的教学思路,各个层级之间也可更为自然流畅地链接,而教材内容要点也显得更为全面,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与体系更为完整和完善,进而基于知识体系实施全方位的巩固,做到查漏补缺,从根本上推动初中英语复习进度,提高复习教学效率。
下面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说一下化学学习的方法。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
预习是通过初步阅读,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论证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具体做法是:
1.复习、巩固和补习与新课有关的已学的旧知识。如:学习氯气的有关知识时,可以先回想一下同为非金属气体单质的氧气的性质。
2.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些知识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什么,并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费解的地方。
3.预习时要看、思、做结合进行。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对课本内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必求全理解。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的重要内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把没有读懂的问题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思:指有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对课本后的练习题要进行尝试性的做一做,问答题答一答。
二、课中认真积极地听课
1.听课的三要素: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课堂听课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会启发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物质的存在、性质、制备、用途,会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做题时会点拨思路、纠正错误、解答疑难,并在科学方法的运用上作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一定要边听、边记、边想。
2.听课的好方法:和其它学科一样,听化学课也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眼、耳、手、脑并用,做到眼到、心到、耳到和手到。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四到”各有其特点:眼到――对老师上课时的眼神、动作、表情、板书应明察秋毫、心领神会;对演示实验等直观教学的操作、现象不仅看得全面,而且能分清主次,能捕捉一瞬即逝的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的现象。心到――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想懂所学内容。耳到――听清老师所讲的关键字词。手到――包括按要求和规范认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能和及时记好笔记。记笔记时可记要点、记提纲,不要因记笔记而影响看、听和想。
三、课后做好全面系统的复习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常有同学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可是做起作业来总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就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或全部理解。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课后复习的方法如下:
1.复习时最好先回忆,或根据听课所记要点,回忆当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教材是什么、进行了哪些实验等等,然后再复习教材。在这个时候,可根据回忆,有困难或不明确的地方多复习,理解了、没有问题的少复习,这样,既可节省时间,而且可集中力量来弄通困难教材,掌握重点。最后,再合上书本思考一遍,特别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
2.“后”作业。阅读教材之后再做作业事半功倍。有些同学做作业之前没有阅读教材,于是生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来做作业,事倍功半。就完成作业而言,应该做到: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做题三步曲:一审二谋三动笔。审即审清题意,弄明因果,明确已知和求解;谋即谋求解法;动即动笔书写。三步曲中审是第一步,最关键,也最重要。
(2)回忆知识,确定方案。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回忆有关的化学概念、基本理论、计算公式等,设计最优化的解题途径,制订出科学的解题方案。
(3)规范书写,完美表达。按照化学科目解题要求把解题的思路一步步规范、完整地表达出来。
(4)仔细检查,杜绝失误。解题结束时,要反复检查,看审题是否正确,书写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否规范,是否有漏解,是否有笔误等,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5)反思总结,寻找规律。一道题目做完后,要前后联系,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自己的解法完美吗?还有更好的解法吗?从中能悟出什么规律、什么技巧、什么共性的东西?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就会“做一题,学一法,举一反三;知一理,明一片,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多质疑。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能够引起再学习、再思考,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水平。
4.利用好错题集。要把做题过程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错题及时整理,整理时加强错因分析、过程展示、由已知到未知的切入点的寻找,寻找该类题目的共性,做好方法的小结。整理好以后一定要经常翻一翻、看一看。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既应遵循一般方法,又要有自己的独特创造,应将各种方法灵活运用。学习有法,学无定法;用之得法,才是良法。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参考文献
一、转化学生角色,由被动阅读过渡到主动阅读
现在的化学课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家常课,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大部分教师追求的是课堂上知识讲清楚,讲透彻,学生的任务是做好笔记,课后牢牢记住.另一种是展示课或者评优课,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中增加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短,学生更多的是在教师的提示下获得相关知识并进行对应实验,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的状态.两种形式的课堂中学生很少阅读甚至无需阅读,久而久之对于化学的知识懒于阅读,最终造成学生既无阅读兴趣,也无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提升,面对新的知识信息时,无法通过阅读找到关键点.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的习惯,让学生进行主动阅读就成为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实际上传统教学中课前预习工作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好途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其量化.教师在初三开学就应该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化学书本上对应章节的文字、图片、表格等相关信息,然后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来展现阅读的成果,对能通过阅读较准确描述相关知识的学生增加他的平时成绩.这样既对学生有鼓励的作用又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走进化学实验室等难度不是很高的课上,学生完全有能力在课前通过阅读书本得到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做的更多的是一个补充和提高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对于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实验的操作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再次阅读,当然这次阅读和课前阅读有所不同,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要把疑问和关键点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所给的线索进行阅读,使学生在大脑中构建出相关知识体系.如在进行空气组成的教学中,教师在介绍完拉瓦锡的实验后,提出(1)该实验装置是如何密闭的呢?水槽中的汞起什么作用?(2)为什么要选择加热汞?(3)为什么还要做加热氧化汞的实验?(4)如何得知气体体积减少了1/5?(5)如何得知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这五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书本.教师在学生阅读后共同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空气组成的实验,这要比教师直接使用红磷做实验,然后分析,最后得到结论的效果更好.当然开始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不习惯去完成这些阅读工作,但是随着在课前和课堂中阅读的进行,大部分学生增强了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最终提升了自身的学习成绩,这样带动其余的学生也参加到阅读的这项工作中去,变阅读为兴趣,最终主动阅读.
二、认识泛读和精读的差别,平衡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
当学生能够进行主动阅读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提出新的要求,对书本知识进行泛读和精读.泛读是对书本知识的第一次阅读,是对书本知识的初步认识,强调是基础性和完整性,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前教师可拟定阅读提纲,引导学生根据提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并做好记录.如进行水的净化教学时,教师可给出以下的提纲:(1)不同水源净水的途径;(2)净水的一般方法;(3)净水的原理,并要求10分钟内完成阅读工作.当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和列提纲能力后,教师可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阅读材料,在此基础上提问,教师归纳答疑.精读是对书本知识的再次阅读,是对书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强调是科学性,要求有一定的耐心,主要用于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实验过程的阅读.教师讲授这些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再次阅读,寻找关键词,并抓住其特征加以引导总结.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讲完定义后,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四个实验,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然后结合关键字再回头理解前面的四个实验.通过这样的精读练习,能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悟性,增加学生阅读化学知识的耐性,更好地理解概念和实验.同时化学的阅读仅是阅读书本是不够的,学生接触的知识太狭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途径有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科普类著作、网络上的科普文章、化学的科技文献甚至是高中化学教材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外知识,一方面把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转化到阅读的材料中去,提升自己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甚至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阅读中会出现很多新的疑点,学生能自发地将这些疑点带入后面化学的学习中去,使学习新知识的效果更好,甚至有学生会在疑点出现后,自我寻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深入阅读并进行实验,在自己解决疑点的同时,提高了化学阅读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由于初三学业要求高,学习时间少,学生的课外阅读原则上要能够紧密地与课内阅读相衔接,起到补充、拓展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该有个阅读的大致范围,引导学生尽量阅读与初中化学相关的资料,做到课外阅读为辅,课内阅读为主,在初三的化学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增加中考习题的阅读,掌握阅读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