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蚂蚁报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蚂蚁报恩》。故事中说到蚂蚁被风吹到了池塘里,在蚂蚁危在旦夕的时候一只鸽子救它,蚂蚁始终记得鸽子的救命之恩。过了很久,一个猎人要打鸽子,蚂蚁看见了,在猎人的脚上狠狠的咬了一口,导致他子弹打歪,鸽子得救了。
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次上图画课,我忘了带画纸很焦急,我的同桌见了就借了一张画纸给我,我始终记得他的恩情,我很感激她。再有一次,我的同桌没有带剪刀,我见她没有带,就把自己的剪刀借给她使用。
我们要像那只可爱的、热心帮助别人的鸽子一样,也要像那只知道报恩的蚂蚁一样,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景成实验学校:二(2)班 马钱亮
2009/7/9
蚂蚁报恩
在一个炎热的夏季里,有一只蚂蚁被风刮落到池塘里,命在旦夕,树上有只鸽子看到这情景。“好可怜噢!去帮他吧!”鸽子赶忙将叶子丢进池塘。
蚂蚁爬上叶子,叶子在漂到池边,蚂蚁便得救了。“多亏鸽子的救助啊!”
蚂蚁始终记得鸽子的救命之恩。
过了很久,有位猎人来了,用枪瞄准树上的鸽子,但是鸽子一点儿也不知道。这时蚂蚁爬上猎人的脚,狠狠咬了一口。“哎呀!好痛!啊!”猎人一痛,就把子弹打歪了。使得鸽子逃过一劫,并且蚂蚁也报答了鸽子的救命之恩。
通过学习先进的知识,使我懂得了感恩的真正含义。在旧社会的人都一致认为认为感恩就是给施恩于你的人当牛做马!!!不,他们错了,真正彻底的错了。感恩就是记住别人对你的恩情,然后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回报。有人会说:“还有什么特殊,不就是个钱嘛!”不,绝不是。那是一种无言的,是要用心来蒸调。其实,你周围的所有人都对你有恩,只是大小不同,而你又没发觉。
为人子女,当时刻铭记父母之恩。父母生我,赐我以骨肉;父母教我,赋我以灵魂。此恩此情,世间罕有言报者,即便是那九天之上的大罗神人,又当如何?道教典籍记载,少年哪吒,年轻好胜,割肉还父,削骨还母,自以大恩已报,然及成年方悟,是谁给了他悲天悯人之心,忠君爱国之性,那不还不是生他养他的父母吗?可见,父母的恩,我们是无法还清的,唯有知恩图报,孝义先行,法忠孝敬养之道,效鸟兽反哺之行。母亲在痛楚中生下我们,含辛茹苦,哺育我们,从呀呀学语、跚跚学步到逐渐长大,一束鲜花、一句温暖的话、一件家务事,我们要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记得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突然感觉头晕目眩,浑身没劲儿,刚吃一点饭,就吐了出来,又吐又拉的,还一个尽儿发烧。妈妈见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背起我就向医院跑,豆大的汗珠一个尽儿往下落,我看见了,鼻子一酸,眼泪从我的眼眶涌了出来,我用手把妈妈的汗都抹掉了,对妈妈说:“妈妈,歇一会儿吧。”妈妈笑着说:“没事儿,我不累。”说完,便接着向医院跑去。
到了医院,妈妈先带我去检查,医生说要化验,妈妈就带我去化验,结果出来了,我得了急性肠炎,要打针,妈妈就去给我买药,付帐。然后,又陪我打针,我在打针时,躺在妈妈的怀里“呼呼”睡着了。啊,妈妈对我的爱是温暖的怀抱。
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恩惠有一千个,有一万个,而我们却能做些什么呢?
教室几十双眼睛瞳孔睁大都老大,除了冷月,她依旧冷漠,也不想参与这个什么所谓的“互帮互助制”,她习惯独处,不喜欢和其他人走得太近,这已经是从小到大的习惯,所以此刻她准备不上去。
窗口烈阳依旧歪着头注意着这位冷漠的天使,她总是那么的冷,好比是从冰窖里出来的。他希望等下她会选他,但是却没有任何的把握。于是,脑子拼命的搜刮着点子,突然他的嘴角扬起一丝诡异的笑,自言自语道“对哦,她还欠我一个人情呢,哈哈,这下她逃不了了。”接着,他嚣张的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着“要想报恩,上去选我!如果不肯的话,那只有委屈你做我老婆了,HO~HO~。”
风轻轻的吹进来,吹着纸条扇动,烈阳马上按住,生怕飞走了,这可是他迎娶她的筹码啊。接着他便把纸条一扔,顺利地扔到了冷月的桌上~~
冷月被飞来的纸条惊了一下,把头转过去却只见烈阳向她“吐吐舌头”,一边还得意地笑着。冷月不禁心里一紧,他不会是想——
教室里气氛异常诡异。
火辣辣的光线横行霸道地穿透着。
冷月,小心翼翼地打开纸条。
MY GOD,他还真是跟屁虫,这会儿就是扯着她不放了。
这几天已是夏秋交接之际,阳光也稍微收敛多了,但是冷月的心却紧张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怎么一次又一次的牵动着她心底的那一层力量。她不敢去了解他,不敢走近他,因为他似乎有看透她的魔力。而看着纸条上那歪歪斜斜的字她不禁毫无选择的退路,哎,欠了人情总是要还的,比起更嚣张的条件,帮他辅导已经是退N步了。
突然,又一纸张“唰”的一下飞来,冷月又吃了一惊,回头一看却碰上白杰火焦急的眼神,一副“拜托选我”的样子。
几秒种悄然飞过,女生成绩好的都主动一个接一个的上去了,很多女生点了烈阳和白杰,但他们就是毫不领情,眼睛一直火辣辣地盯着同一个方向。突然他们的视线相撞。白杰狠狠地瞪着他,而烈阳则一副高傲、自信满满的样子。
终于天使优雅起身,迈着轻盈的步伐往讲台的方向走去。
教室变的格外安静~~
冷月缓缓地站在讲台上,平静地说:“我选择烈阳。”
语气平静简洁,没有再多一句话。
接着就在几万伏电压下慢慢走下讲台。。。。。。
刹时,青蛙和花痴们的梦想都崩溃了,有羡慕的,有妒忌的,而烈阳则满脸笑容,吃了蜜似的。
而另一个角落却射出冰冷的杀气,白杰手握拳头,脸色发白,嘴唇微微颤动却始终没有开口。他何其受过这样的委屈,这是男人自尊心的战争,他却输的一败涂地,真是叫人心寒啊。
“铃——”铃声总是出现的恰到好处,尖利的声音给这次课划上了一个看似圆满却“暗藏杀机”的句号。
讲台前白骨精扯高声音:“今天的课到此为止,所以已经选好的同学从今天起就可以进行辅导了,地点随意。”接着就扭着屁股左右,左右地大跨步出门了。
同学们也都整理着抽屉,背起书包开始出门,因为下午后两节是自习课,所以大家全部一轰而散准备提前回家。
教室里陆续陆续有人离开,渐渐的,人越来越稀疏,最后只剩下3个人:白杰,烈阳,冷月。气氛很僵,白杰一直怒气满天的瞪着烈阳。
“我们现在就开始辅导吧,就在这里。”冷月突然开后打破了僵硬的状态。
“啊?现在就开始?”烈阳吃惊的看着她,要知道他可是最讨厌英语的,不过这次是冷月辅导他可是很期待啊,不过大家不要以为他是喜欢英语,他才不会呢。
——以平武县关坝村为例
一、平武概况
(一)平武县脱贫攻坚形势严峻
平武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上游,是“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五区合一”的贫困县,也是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896户19543人,贫困村73个,贫困发生率12.8%,贫困发生率7.3%,分别高于绵阳市、四川省4.3%和1.5%。平武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靠天吃饭”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扶贫脱贫任务十分繁重,全面同步实现小康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
(二)平武县生态地位非常重要
平武处于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和水源涵养地,其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下游的环境安全。同时,平武县是四川省绿化模范县、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县、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是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三大工程建设的重点县,是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县域气候区系明显,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被国际组织列为全球优先保护的关键生态系统区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
二、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平武具备的优势
(一)生态资源丰富
平武是生态资源大县。近四年来,实施前一轮、新一轮退耕还林14.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4年的74.07%提高到2017年的74.42%。县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其他保护地1个,保护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7.2%,森林蓄积量4600万立方米,水土涵养能力、森林碳汇功能优势明显。
(二)生态经济明显壮大
生态旅游正逐渐成为平武的支柱产业。平武始终将绿色产业作为脱贫奔康的着力重点,下大力气夯实脱贫奔康和绿色崛起的产业基础。创新生态扶贫方式,大力发展“森林+”,2017年生态旅游年收入达33.35亿元,占全县旅游收入的80%,带动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近800元,建成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1处,省市级森林康养基地、康养人家28家,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生态农业是平武经济发展的另一优势。建成“中蜂+”产业园84个(覆盖74个贫困村),入园蜂群8万箱,年产蜂蜜1000余吨,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000元,平武被授予“中国中蜂之乡”称号,平武中蜂成为2018年全省公开推介的10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
(三)旅游资源众多
北有被誉为‘熊猫乐园’的白马王朗生态旅游度假区;南有被誉为‘夏日天堂’和‘洗心洗肺•养生养老’非物空间的清漪江乡村文化旅游区;东有被称为‘天然氧吧•自然宝库’的磨刀河生态科考旅游区;西有书写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被称为‘卧云海•揽星月’奇妙世界的虎牙观光探险旅游区;县城还坐落着被誉为‘深山故宫’的国家级重点文物报恩寺。
(四)知名度与美誉度逐渐提升
2017、2018年平武连续两年入围“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成功举办“2017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四川省旅游投融资及市场营销会”、“四川省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版)暨首届平武冰瀑节”,平武逐渐被外界熟知与认可。2018年 5月,平武作为生态扶贫实验的首个试点县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更是将“生态的平武”和“平武的生态”推向更大范围的公众视野,极大地提升了平武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中药材种植具有绝对优势
近年来,平武把具有历史优势、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中药材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和开发,初步形成了品种多元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范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市场专业化、服务优质化产业发展格局。2010年,平武被命名为“四川省中药现代化种植特色科技示范基地”。
(六)生态信息农业有了稳步发展
2015年四川生态诚品公司携手坝子乡贫困村玉丰村,达成“互联网+生态定制农业合作协议”,利用互联网来对外销售生态农产品。销售了生态土鸡、土鸡蛋及其他农产品,产值近30万元。今年,四川生态诚品公司再次牵手平武深度贫困村南坝镇洪溪村,与12户农户签订购销合作协议。木皮藏族乡关坝村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帮助下,搭建起社区生态产业信息化的小平台,目前,村民们通过这一平台销售蜂蜜等农产品获取实惠22万多元。平武生态信息农业有了稳步发展。
三、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关坝模式
(一)关坝村概况
关坝村位于平武县木皮藏族自治乡,关坝村的关坝沟流域属于国家原始森林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6.3%,天然林占98.7%。关坝村虽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优良的生态环境在过去没有转化为经济价值,所以它仍然是平武县贫困村之一。村民们在没有找到替代生计之前,不可避免的要向大山溪水索取。因此对大熊猫栖息地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还将持续发生。
(二)关坝村生态扶贫的缘起
如何将自然资源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协同发展,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2009年,在平武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在木皮乡政府和平武“水基金”的支持下,北京山水中心入住关坝村。“山水”通过技术援助和资金帮扶等多种方式,与该村签订了主题为“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保护协议,并创新提出了通过发展生态养蜂产业,促进生态保护援助计划。通过溢价收购关坝蜂蜜,返还利润用以继续支持关坝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业;成立森林监测巡护队,开展例行巡护,自觉进行关坝沟内森林、动植物资源、水源的监测和保护;保护关坝沟流域水环境,对沟内的原生鱼种进行了野生增殖放流;基于村里的核桃种植基础,成立了乌仁核桃种植合作社,嫁接了本地优质品种乌仁核桃;成立旅游合作社等。关坝村保护与发展有了一定起色。
(三)生态扶贫的深入
1、成立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小区的正式成立,不仅搭建了平武非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示范平台,为大熊猫保护以及社区参与保护探索新途径,为大熊猫栖息地集体公益林管理提供新思路,也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精准扶贫”提供新模式,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和示范。
2、成为阿里巴巴首块生态扶贫实验田。今年,经“山水”牵线搭桥,给关坝沟保护小区引来了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阿里选择关坝村之后,首先联合中科院对平武全县进行生态价值评估,帮助平武寻找适宜当地发展的生态产业;其次,支持环保公益机构在平武建设运营多块公益自然保护地,护林管护等岗位的就业机会向贫困人口倾斜;最后,阿里通过蚂蚁森林等渠道,启动保护地及周边生态产品营销试点。5月上线“关坝自然保护地”, 网友通过蚂蚁森林能量对其进行认领,160万平方米保护地全部认领。“七夕节”前夕,平武蜂蜜通过阿里巴巴生态体系借助蚂蚁森林、天猫淘乡甜官方旗舰店等平台预售上市。不到一小时,第一批1万瓶蜂蜜就宣告售罄,第二批蜂蜜准备在9月25日开始预售。平武的青山绿水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四)以生态扶贫为契机 实现贫困山区乡村振兴
关坝村通过退耕还林享受国家生态补偿政策,通过发展养蜂、种植乌仁核桃、旅游业等产业夯实家底,通过村社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创建自然教育基地和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牵住发展的“牛鼻子”,通过牵手阿里巴巴共建“关坝自然保护地”, 探索保护的“新路子”。他们充分利用生态扶贫的各项政策,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创新保护方式,让老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在产业发展与确保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方面,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高度契合。
四、关坝模式启示
关坝村是贫困村,它紧紧抓住“生态资源”这个“牛鼻子”, 紧紧抓住生态扶贫这一契机,充分利用扶贫政策与当地政府创造的机会,依靠社会力量,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来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它所选择的道路适合所有像它这样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具有可复制性。关坝村的案例给人以启示:
带头人很重要。村支部书记乔梁是一名复原军人,曾在九寨沟打工9年,2012年毅然回乡竞选村主任,2013年换届,当选为村支书。他具有军人固有的果敢与担当,是一位非常具有正能量,非常有情怀的人,少有私心,一心扑在工作上,将村两委班子团结在自己周围,努力为村里的发展、村民的致富想方设法,在群众中很有威信。
人才是关键。贫困村的脱贫与振兴离不开一群具有“乡愁情节”的年轻人。乡村振兴与否,关键看人气,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产业、环境、机会留住人。关坝村巡护队过去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现在是清一色壮小伙。回来了一批年轻人,成为村里各项事务的主力,他们是这个村当之无愧的“伞骨”,撑起关坝村的一片天。
政府的财力支持是保障。近四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960万元实施营造林工程,营造林18万亩。就关坝村自2015年始,县财政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人工巡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前前后后共计投入近500万元。
产业发展是支撑。中蜂、冷水鱼养殖、重楼、乌仁核桃种植是关坝村的主要产业。
保护生态环境是基础。关坝村成立了“关坝沟流域保护小区”,旨在保护流域内生态环境。
帮扶部门创新帮扶方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关坝村对口帮扶部门平武县林业局一直将探索创新作为生态扶贫的活力源泉,积极引进社会公益组织“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参与生态扶贫。
社会公益力量的加入助推扶贫与振兴。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2009年进驻关坝村,就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并不断为保护小区引进社会资金、技术、理念及管理模式;对外宣传关坝、增强关坝知名度;今年通过“山水”的牵线搭桥引进阿里巴巴,构建“自然保护地认领管护模式”, 助推扶贫与振兴。
(一)注重学习者理论取向的人类学基础
注重学习者理论取向,在于人首先为自己而活着。罗素曾经说,人既不像蚂蚁、蜜蜂和猴子那样完全群居,也不像狮子、豹子和老虎那样独来独往,人是半群居动物。是说,人既具有社会性的一面,也具有个体性的一面。正是个体性的一面以及个体间需求的不同,才使人的生存具有为自己而活着的特征,表现出自觉地为自己而活着的自觉行动,具有鲜明的自私自利性。而自私自利性是人思想进化史上的觉醒和进步,是第二次启蒙和教化的结果。这就是1500年左右发生在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把对神的颂扬变为对人的颂扬,提出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口号,强调以人的理性为标准,用人的眼睛观察事物,用人的头脑(理性)判断是非,用人的理性支配自己的行为,不盲目,不迷信传统和权威。
但启蒙运动提出的天赋人权口号,尽管从政治上看具有历史进步性,却把人和人性抽象化,在剥掉人身上的神性、等级差别等属性的时候,连同人的一切社会属性都剥离掉了,剩下的只有人的自然属性,使启蒙运动提出的天赋人权失去了具体的社会内容。因此,第二次启蒙所开启的人性以个体为对象、为载体,促进了人的个性解放,使人懂得了必须为自己而活着。③
懂得为自己而活着、自觉地为自己而活着,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但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了以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近代社会,个人才会意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和价值、懂得要求个人的权利,并产生为自己而活着的愿望,表现出自私自利性。正因为此,当社会发展到近代之后,个人才对社会提出了利益要求,社会也必须肯定个人的自私自利性的合法性。然而,如果每个人无限制地使用自己的自然权利,则会导致人人自危的战争状态。因此,在承认个人利己行为合法性的同时,社会也必须对个人的利己行为给以规范和引导。这就是,一方面把个人的利己性作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为了有效控制个人的利己行为,又要建立起发达的法律体系,实现法治社会。于是,觉醒的自私自利意识和被法律所规范的利己行为就是法理的利己性,是近代启蒙运动和市场理性共同建构的产物,它唤醒了个人的权利意识,使人的自我价值的一面得以凸现,为人们要求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二)课程设计注重学习者理论取向的生物学意义
分子生物学也为个人的自私自利性提供了科学说明,这就是“自我”价值在生物分子水平上的表现。比如免疫系统就是在一种自主性的机制之下运行工作:对自我和非我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区别,排除和消灭被辨认出是非我的东西,保护和捍卫被辨认出是“自我”的东西。这样“自我”的概念或自主性就包含了自我辨认自身的个体性原则和珍视这个个体性甚于所有非我的东西的倾向。因此,个体性不仅是差异性和特殊性,“它还是主体性:主体的存在,也就是通过computo具有自我参照的性质,也就是把自我放置在它的宇宙的中心(自我中心主义)。”①在这个意义上的个体—主体是惟一的,无不排他性地占据着它的“我”的位置,因此主体的身份与排他性的原则是不可分离的。事实上生命也正是基于这种“自我”运算,在这种“自我”的努力中形成与实现。没有分子水平上的“自我”运算机体将为不可能。免疫系统是机体得以存活、生命得以正常运作的先决条件,从而使“自我”运算成为生命存在的前提。因而,也就如同在社会中一样,没有每一个个体“自我”地创造生存的条件与空间,没有每一个个体的自私自利,自我的存在不可能,社会也将不复存在,谈论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就将毫无意义。
因此,分子水平上的“自我”运算恰为人类自主性的体现提供了生物学基础和说明,使人类的自主性概念和自由观念不再是完全意义上形而上学的“成见”。然而,多年来行为主义的观点却一直主张,机体的反应的源泉不是存在于运算的自主性中,而是存在于外部刺激中。而且也被忠实于经典观念并企图建立生命的简化概念的所有理论所努力遮蔽,这就是把人简化为一部机器。从而使决定论的关系总是外在于对象因而也外在于生物。但系统内部的调节功能却表明正是内在因果性与外在因果性相互作用才从而引起并维持一个系统的自主性,即生物的本质特征是存在自己的、通过自己和为了自己的运算。这就是从它自己出发和为了它自己进行运算、决定、行动,因此,是作为任何生物的特点的对自我的特殊的、独有的、优先的本体论的肯定,是进行运算的存在物的主体性的形成。于是,通过为自我进行运算它对于它自己是唯一的。生物的最小行动都是以“我运算”为前提,通过这个运算,个体自我中心地根据它自己来处理所有的对象和资料。因而,主体就是这样一个进行运算的存在,对它来说它处于宇宙的中心并排他性地占据着这个位置:“我,对我来说唯一地能说我。”
但人们曾经过分地习惯于把主体和主观性的概念归结为偶然性、情感性和浪漫性。实际上它们却联系着刻画生物个体性特点的一个主要的逻辑的和组织上的范畴,与自为的组织是不可分的。所以,主体的概念不应被看为次要现象,而应该本体论地处于我们的“生命”概念之中。生物机体从非我中认出自我并组织它的自我,不仅是在分子的转化和再生的过程的细节上,而且是作为一个整体总地进行。在这个意义上,似乎可以认为,这种在细节上和在整体上的自我运算的能力同时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能力。通过自我繁殖在另一个自我中反思自己。但进行运算的主体辨认、认识、运算、决定,又是对它自身是无“意识”的,这种情况之下还根本不可能涉及我们称之为“反思”的东西,因为,那是意识的意识,绝对以意识的存在为前提。
尽管运算的主体都将为自己本身运算和行为,并都将从它的主体的位置上排斥另一个,但在两个同胞彼此认同的过程中毕竟存在着进行沟通与交换信息的可能性,预示着在产生的一些联合体中相互包含的可能。这种联合体对于细胞来说是采取机体的形式,而对于多细胞的个体来说则是采取社会的形式。这就是“每个生物都同时怀有把他者从它的主置上排除出去的原则,和在它的主体的扩大的圈子中包含同类的原则。”①意味着总有一些邻近的和感情相似的同类把它当作主体,并同时在互爱的交流中找到主体生活的意义。
因而,主体的概念在最古老的生物身上就已经发源了,但是它又不能被划归为生物性,也并不意味着任何可能的思想形式或意识能够或可能位于基本粒子的层面。但这种最原初的主体性随着动物性、情感性而发展,并在人类身上最终产生这种非凡的独特形态:有意识的主体。指出这一点,一方面在于说明人类主体性的生物学根源;另一方面在于突破决定论的藩篱,承认偶然性或非决定论的存在意义。决定论与偶然性是不可分的,如同自主与依赖不可分一样。因此“我运算”实质上包含着在含糊的、不确定的情形下作出决定的、选择的可能性。就像人类一方面遭受社会—文化的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又创造着属于他自己的个体经验一样。而且大脑越是发达,就越善于对形势进行运算,越善于进行选择,越善于制定策略,从而越逃离决定论的控制并停止机械性的行为。意味着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意识,甚至是不可违背的。因为没有一个个现实的“自我”就不会有一切,没有一个个自我“自我”的和“为我”的努力,也不会有自我,那么一切就都无从谈起。因而,在人的“自我”概念已经意识化,并成为一种独特自我意识的情况下,理应得到尊重与保护。
缺乏自我意识,就不可能体会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难以承担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对学习者理论倾向的强调实质上正是对学习者自我意识的鼓励和维护。教育理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不仅使一个人认识自己的存在,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又维护学生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于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也不在于使他们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要激励他们去学会如何学习,增强学生的自由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发现自我的境遇中进行个人的自由发展,“勇于成为他自己”。
课程设计中社会文化需求理论取向的优先性
课程设计对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优先性,可从社会学及系统论两方面做出剖析。
(一)课程设计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社会学意义
尽管课程设计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但满足社会文化需要仍有无可辩驳的优先性。这是由于学习者的旨趣追求以及学科自身的发展逻辑往往与社会的文化需求之间不能一致。有调查表明,对大多数人而言,在自己的事情都不知如何处理的时候,很少会有人关心整个人类及社会的事务,如右图②所揭示的那样。大多数人所关注的事情更多地集中在家庭生活的琐碎事务中,对他们而言,生活并不轻松,养活自己和家人便需付出他们几乎全部的努力甚至全力以赴。当然,人们关心问题的层次和焦点与他们的教养和经验有关,不过就大多数人而言,在把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在较大的时空领域向外拓展之前,须已成功解决他们自己的较小范围里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环境包含了许许多多超出个人兴趣能力范围的问题,而且仅仅把精力倾注在局部的利益和当前事务,并未必真能对解决局部和当前的事务有利。比如,与“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反常变化比起来,人们一般会更关心应对反常天气的衣服的价格是否稳定;与土壤严重流失问题比起来人们一般会更关心粮价的浮动。然而,尽管人们对这些个人能力兴趣之外的问题可以漠不关心甚或视而不见,但它们对个人兴趣的实现、能力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决定性影响,却不会改变。因而,人们提出“教育中的国家主义”(石中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强调将社会文化需要与学生兴趣及学科知识内容结合起来设计课程,强调人的社会性在课程中的体现,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价值的彰显。如《国家课程设计过程研究——以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为个案》就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这种理念;美国、英国的课程发展更直接表现出国家主义倾向,不仅出现了像开发教育、环境教育以及多元文化教育等新课程的研制,而且在传统课程的改革上,也注重社会文化需求的意识形态在课程观、内容取舍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
事实是显而易见的,获得人的自我意义、实现人的个人价值实质上是获得人的社会权利的过程。而个人也只有拥有这些权利才能作为一个人而活着,才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才算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即社会满足了他个人的社会性生存需要,使他作为一个人而活着。个人价值不能脱离社会价值,而是在充分实现个人社会权利的同时,尽其所能地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需要把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把个人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权利有机结合起来。因为人还要为他人而活着。
人作为最名副其实的社会性动物,总有为群体利益或社会利益着想的愿望,这是人既来自合群性动物的本能,也是人来自于人类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是说人的自我价值首先体现为个人的社会价值,或者说人活着的意义必须到社会价值中去寻找。而个人的社会价值意味着必须为他人而活着,为社会而活着,衡量个人的社会价值大小,就是要看他为社会作出的贡献的大小。因为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就意味着这个人必然是依赖社会而生存,依赖他人而存在,因此,这个人就必须回报社会和他人,这种回报就表现为奉献和责任。就是个人必须为他人而活着。为他人而活着,人生就有意义,人活着就有价值。为他人而活着,他人的范围越大,为他人活着的价值也就越大,人生的意义也就越崇高。
当然,为他人而活着,人生可能会活得很累、很辛苦,但同时也很值得。因为他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有益于社会。问题在于这种为他人而活着是出于个人自愿还是社会强迫,如果是出于个人的选择,这种辛苦就是真正值得的一种付出;如果是出于社会被迫的行为,那么,这种辛苦就成为人生的沉重负担,人们不但不会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反而会体验到人生的痛苦和无奈。社会的责任就在于通过教化培养利他性的伦理观,并通过树立伦理道德的榜样人物来带动和感化个人,以使个人能心安理得地为他人而活着,并自觉自愿地选择为他人而活着,同时使个人在这种选择中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验到为他人而活着的崇高感。因为,仅依靠合群性的动物本能来维护日益扩大的社会群体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必须把这种动物性的合群本能升华为伦理道德,依靠道德的长期教化养成崇高的为他人而活着的愿望和习惯。
人类第一次启蒙教化正是通过发现了人和自然、人和动物的本质不同,提出做人的基本标准和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并在长达几千年的文明教化过程中,发展起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正是依靠它维系着人类社会的统一。伦理道德教化本质上是社会群体对个人的一种人性设计和要求,依靠个人的道德践履来实现,依靠社会的监督和奖惩来落实。个人为了践履社会的道德要求,就必须克服个人的自私自利思想和行为,实现社会所要求的利他性伦理。社会运用伦理道德标准来评价个人的言行,宣传和鼓励个人的道德行为,严惩违反伦理道德的一切行为。因而,从根本上说,伦理道德教化的目的就是挖掘人类天性中的合群性,利用人类天性中的利他,培育自觉的道德信念和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使动物本来就具有的利他变为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习惯,使动物的合群性本能升华为人的道德信念,从而达到巩固社会群体、并最终走向人类统一的目的。
伦理道德教化对个人来说,根本目标就是培育和树立个人的社会责任心或历史使命感。传统社会把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看作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或做人的根本问题来处理。如做人要讲诚信,“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等教诲,都包含了要求人们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感的信念。社会责任感首先表现为人的知恩图报的知恩感恩和报恩的情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而且是依赖社会才能生存,没有父母的养育,没有他人的帮助,没有社会的培养,个人根本无法作为人而存在。因此,个人必须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有一种知恩感恩报恩情感,这虽然只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但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其次还表现为人的仁慈爱心和牺牲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依靠后天的伦理道德教化才能获得,一个人对于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社会帮助可以产生报恩情感,但对于和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要产生仁慈关爱之心,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帮助别人,这的确需要一种通过长期培养和精神修养才能达到的高尚人格和人生境界。而且社会责任意识必须落实在个人对社会负责的实际行动中,变为个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①
(二)课程设计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系统论思考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人作为生命的存在必须有对社会的依赖。人为滋养自身必将外部环境作为汲取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源泉,从而说明个人的价值或自主性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概念,而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意味着,自主性只能在与依赖的概念的关联中来认识,而与无依赖性的自主和无自主性的依赖的简单化的对立观念截然相反。于是,根本无法设想没有依赖性的自主性,自主和依赖是不能分的。人越是想发展他的自主性,就越是有多样的依赖,无论是心理的、个性的,还是人格的方面都是这样,都是由难以置信的依赖织而成的。而且这种依赖不仅有对自主性所需要的事物的依赖,也有对威胁他自主性的东西的依赖。从而使人类同样处于与微生物所处类似矛盾的情势之中,或许他还是最自主和最受限制的,但他又只能在依赖中和由于依赖才将他的自主性以及自由展现和突现出来。使人们在遭受自己命运的同时又在创造着自己的经验。其次正因为我们依赖于社会,社会同时也依赖于我们:社会对我们像是一个自外和自上凌驾于我们的超越的存在,但是它又通过我们而存在,一旦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停止它就会完全消失。事实上我们是彼此相互产生的。许多个人构成社会,而社会又通过文化造就个人。社会的自主性取决于个人,而个人的自主性又依赖着社会。
结语
关键词: 佛教 慈悲观 南朝 志怪小说 影响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尤其受魏晋玄学的影响,逐渐地中国本土化。南朝时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大力扶持和弘扬,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佛教思想和信仰不断深入人心,同时也在精神文化领域展现出较强的影响力。尤其是一些信徒在研佛修道的同时撰写与佛法佛经相关的作品来宣扬佛教。如《高僧传》、《宣验记》等。南朝志怪小说中出现各种故事,如作恶果报、死后魂游地府、渡脱得救等无不是受佛教的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的影响。其中有一类故事受到佛教慈悲观的影响或直接宣扬此种理念。
“慈悲”一词正是来自佛教用语,是梵语Maitri-Karunā的意译,据《佛教大词典》解释,“慈”是慈爱众生,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拔除痛苦。《大智度论・初品种大慈大悲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1]佛教所谓慈悲为怀,是作为佛陀,要以众生之苦作为自己之苦同感同受,并把慈爱之心广施于大众,给予他们快乐和幸福。“……佛亦如是,世世为一切众生故,以头目脑髓布施,尽为一切众论;一切众生闻见是事,即共名之为大慈、大悲。如尸@王,为救鸽故,尽以肉身代之,犹不与鸽等,复以手攀秤,欲以身代之,是时地位六种震动,海水波荡,诸天香华供养于王。众生称言:为一小鸟所感乃尔,真是大慈、大悲。”[2]佛陀为救鸽子而割肉喂鹰的故事是佛教经典故事之一。此故事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佛教慈悲观的内涵,佛与众生平等,救苦救难,普渡一切众生。大乘佛教又把慈悲分为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慈悲理念是建立在缘起论的哲学基础之上,缘起论认为世上的一切都由因缘和合而成,也由因缘而寂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众生缘是以众生为对象的慈悲,是凡夫之慈悲;法缘指觉悟无我之道理而生出的慈悲,是声闻、辟支佛和菩萨的慈悲;无缘则是心无所缘,超越对立,是佛的慈悲。[3]
南朝志怪小说关于慈悲观的故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主人公心怀怜悯,不忍残杀,放生救难,最后得到善报;一类是主人公虔诚信仰观世音菩萨,遇难时菩萨显灵,脱厄得救。第一类放生的故事,《搜神后记》里有载录,“放伯裘”条写酒泉太守陈斐遇千岁狐伯裘,守卫欲杀之,伯裘哀求并许诺遇急难定当相救,被陈斐放归,后来伯裘果然每有大事发生便前来告知。“放龟”条,写一军人见有人卖白龟子,怜而买之,养七天后放生。后来其所守邾城被攻陷,军士溃散至江边,放龟之人被先前的白龟驼载渡江,得以生还。《齐谐记》“蚁王”条,写董昭之乘船渡钱塘江时,看见飘荡的芦苇上有一蚂蚁,便施以援手助其到岸。夜中梦一乌衣人率众人来拜谢,说其是蚁王,日后定当报答此恩德。后来董昭之在余杭遇盗贼。夜又梦乌衣人告诉他逃往余杭山,皇帝不久会大赦天下,于是得救。此类放生故事有着浓厚的佛教色彩,同时也有儒家“仁”的影子。《列子・说符篇》载:“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佛教传入中土,依附玄学传教,同时也在吸收儒、道思想为其宗教思想披上中土色彩。慈悲观与儒家的“仁”有着相当的契合度,两者都以把人民大众从困苦当中救济出来作为出发点。但佛教慈悲的对象更为宽泛,含天地间一切生命,草木虫鱼鸟兽以及人类都是佛陀救渡的对象。佛教的慈悲观在社会实践中多侧重于“布施”和“不杀生”两个方面。其中“不杀生”是中国大乘佛教“五戒”中第一戒,不杀人,不残害动物,同时也不损折花草等植物。戒律本身鲜明地体现了慈悲观。南北时期由于皇室贵族的佛教信仰和大力提倡,积极实践慈悲观念,在饮食上提倡素食,并且梁武帝还亲自撰写了《断绝酒肉文》,因此放生成为佛教活动的一种仪式。朝廷通过颁布诏书,明令禁止捕虾、蟹、蛤、蚬;打猎时禁止用鹰、鹞帮助狩猎。以后历代沿袭,逐渐发展为一项宗教习俗,并多与寺庙周边建造放生池以供信徒放生。在小说当中作者虽然没有交代主人公有佛教信仰,但他们的行动却很明显地告诉读者,心存慈悲,放生生命,很可能在日后遇到危难是能得到福报。此类故事中还有一部分主角不是人类而是动物。《搜神后记》“乌龙”条和“杨生狗”条描写了义犬救主的故事,动物对主人的报恩之情,真挚感人。《宣验记》记载了鹦鹉救火的故事,“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这个故事中鹦鹉的行为可以说充满了佛陀的慈悲情怀,悲悯众生,只为曾“侨居是山”,与众禽兽相爱重。尽管鹦鹉自身的力量十分弱小但却还是不忍见弃,以一己微弱之躯沾水扑火。体现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这正是佛教所要宣讲的慈悲思想之要义。
第二类故事,是以宣扬观世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为宗旨的故事。作为救济众之慈悲观的化身,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和地藏菩萨在传入中国时都曾流行一时。但影响最大的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又称为“观世音”、“观自在”。据学者考证,观音的原型是古印度吠陀时期的双马童神,后来被婆罗门教吸收衍,进而又被佛教借鉴,成为佛教救济菩萨的典型代表。[4]也有学者称观音信仰起源于印度的古代传说中印度南端海上解救“黑风海难”和“罗刹鬼难”的信仰。[5]无论观音信仰源自何处,有一点是肯定的,观音必是救济危难,渡厄解困的慈悲形象。中国的观音信仰,一般认为始于后秦弘始八年(公元406年)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来观音菩萨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的传播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观音信仰的隆盛时期是在南朝梁代。由于梁代君王贵族接受并信仰佛教,大力弘扬佛法,崇佛诵经一时成为风尚。又由于南朝时期时局混乱,战争不断,各种权力集团之间的血腥斗争不断。士大夫与普通老百姓常常有命悬一线、朝不保夕的忧嗟之感。观音的大慈大悲情怀以及现身解救众生的形象,十分深入人心。《法华经》载,“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是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在佛教的神佛体系中观音菩萨是佛祖的护法弟子之一。相比于佛祖的法力无边、高高在上,菩萨更能接近人间的普通大众,更能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法华经・普门品》中具体列出了观音菩萨能解救:风、水、火、罗刹、刀杖、恶鬼、枷锁、怨贼等危难。
在志怪小说里,观音拯救危难的故事比比皆是,特别是被鲁迅称为“释氏辅教之书的”《宣验记》和《冥祥记》。这类故事虽然数量可观,但基本上所有故事都是一种特定的模式:遭遇危难――信仰观音――化解危难。若细分,可归为五类。第一类是主人公得病,通过设观音斋、诵念观音经等,观音为病人解除病痛。如《宣验记》“安荀”条,安荀得了重病,在宅内设观世音斋,诚心诵经,经七天七夜,忽见金像,重病立即痊愈。“史隽”条,史隽对佛轻慢讥诮,后来脚患痉挛病,造观音像,梦见观音,病情立刻好转。《冥祥记》“竺法义”条,和尚竺法义得重病,诚心诵观世音,白天梦见另外一个和尚为他剖肠洗脏,病很快就痊愈。第二类是遭遇自然灾害得以解救。如《宣验记》“俞文”条,“俞文载盐于南海,值黑风,默念观音,风停浪静,于是获安。”《冥祥记》“竺长舒”条,竺长舒奉法精至,特别喜欢诵读观世音经。邻居家失火,竺家都是草屋,并且处在下风,眼看要烧着了。竺长舒至心诵观音经,风突然转了方向,竺家屋子毫毛未损。第三类是遭遇兵戎或下狱待杀得观音庇佑。如《宣验记》“沈甲、陆晖”条,“高荀”条,“郭宣”条都是因为诵观音、造观音像而免死于刑场。《冥祥记》“栾苟”条、“南宫子敖”条、“秦徐义”条等都描写了遭遇兵乱,被追杀残害时,心念观音,或诵经不断,得到观音菩萨的庇护而从困境中解脱。第四类是迷途得到观音的指引。如《宣验记》“车母者”条,车母者被俘虏,他的母亲在佛前点燃七盏灯,精心念观音。于是车母者从敌营叛逃归来,迷途中远远看见七段火光,顺着火光安全到家。这才发现是佛前七灯指引。《冥祥记》“吕竦”条,吕竦父亲乘船溪中,天黑又忽逢风雨,吕父心中诵念观世音,隔岸有火照明行路,安全归家。“潘道秀”条,潘道秀俘虏异域,后南奔迷失道中,心中恒念观世音,忽然于穷山之中看到观音显身,拜礼后又突然消失不见,然后他就找到路,回到家乡。“徐荣”条、“秦毕览”条等与此类同。第五类是多年无子,向观音虔诚祈祷,遂得子嗣。《冥祥记》“孙道德”条,“宋孙道德,益州人也。奉道祭酒,年过五十,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沙门谓德:‘必愿有儿,当至心礼诵《观世音经》,此可冀也。’德遂罢不事道,单心投诚,归观世音;少日之中而有梦应,妇即有孕,遂以产男也。”“卞悦之”条,“宋居士卞悦之,济阴人也。作朝请,居在潮沟。行年五十,未有子息,妇为娶妾,复积载不孕。将祈求继嗣,千遍转《观世音经》;其数垂竟,妾便有娠,遂生一男。元嘉二十八年己丑岁也云云。”两则故事中的主人公年纪都已经在五十以上,没有孩子,求过观音菩萨后老婆小妾立马就怀孕,而且还生的是男孩。足见其宣扬观音菩萨的法力无边。
中国是一个重视实用主义的国度,在大乘佛教的传播过程中,普通大众的信仰更加侧重于为现实生活祈福禳灾。从这一角度,民间的观音信仰不断地本土化,也使得原本的逐渐民俗化。从以上故事可以看出,只要是信仰观音菩萨,在遇到危难时,心中念观音菩萨或观音经,观音菩萨便会显圣搭救。充分显示出广大信徒对观世音信仰的福佑避灾心理。特别是向观世音求子的故事,更能显示出中国人对佛教的一种功利心态。观音形象除了前期的救苦观音、净土观音形象外,到隋唐以后还发展为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索观音等。[6]后来还因信徒多向观音求子,形成了送子观音这一中国特有的观音形象。这些志怪小说当中的种种情节处处无不显示出观音菩萨的慈悲情怀、无限悲悯。基于这种慈悲观,人们信仰、诵念,才得以在困厄危急的关头得到观音的保护。
佛教慈悲观念在佛教传播的过程当中,比较深入人心,放生等佛教仪式活动以及观音信仰都体现了慈悲观。正是这种思想,影响了当时的小说创作,无论这些小说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宣扬佛教弘扬佛法也好,野史趣谈也罢。都是当时的人留给后世的一笔文化精神财富。这些志怪小说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后世的小说诸如唐传奇、历记小说等都能见到一些不忍残杀而放生的故事,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鬼,许多故事还能看出南朝志怪小说的影子。而观音菩萨的形象,更是通过这些志怪小说塑造并丰富了自身形象,直接影响后世神佛小说中的观音形象,如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观音,一直是唐僧师徒西行路上的护航使者。足证其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弘学校勘.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释初品中大慈大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51.
[2]同上:352.
[3]方立天.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J].文史哲,2004(4).
[4]郑筱筠.观音信仰原因考[J].学术探索,2001年增刊: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