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业态发展报告范文

新业态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业态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业态发展报告

第1篇:新业态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建筑类;中职学校;现状;“新常态”下就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120-01

一、临沂市建筑类中职学校现状

(一)临沂市建筑类中职学校现状

目前我市开设有建筑类相关学科的中职学校共有5所,分别为临沂市建设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临沂职业学院中专部、临沭县职业中专、沂水县职教中心、莒南县职教中心。

1、临沂市建设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概况:学校1992年建校,隶属于临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是目前我市唯一一所以建筑业相关学科为主的特色中专学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课教学教师均为本科及上学历,既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着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市场的再次突起,加之学校的自身努力,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但也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一是学校为行业办学,在政策方面因体质机制原因没有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二是受建筑业行业影响较大,前几年建筑行业火爆,我校每年都能超额完成招生计划,但由于面积限制,造成许多想来我校学习的学生不能被录取,自去年以来,建筑业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行业不景气造成学生今年的招生面临巨大的压力,这就造成了一种不良现象,不利于建筑业人才的可持续培养。

2、其他4所学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其余学校均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相关教育主管单位,在学生生源、财政及基础设施方面都有相关政策扶持。但他们都面临同一个问题,专业力量不足,因他们为综合类的学校,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专业侧重点,在建筑类专业建设及师资配备方面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形成一种相对较散的状态,发挥不出应有的能效。

二、“新常态”下中职学生就业情况

近年来,国家大力进行产业结构的改革和调整,提出了“新常态”的发展思路。面对“新常态”建筑业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这也造成中职学生的就业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建筑业在全市经济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3年全市建筑业实现总产值608.9亿元、增加值10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6%和7.2%;实缴税金17.9亿元,同比增长15.9%;从业人员达到28.1万人;外出施工完成产值215亿元,建筑劳务输出10.5万人。

2014年在面对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期、投资增速明显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全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50亿元、增加值150亿元,实缴税金20.5亿元,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29万人。

(二)建筑业企业自身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隐患

在参加的调研的330余家建筑类施工企业中,一级资质企业30家,二级资质企业80家,上述企业在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企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隐患,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缺乏长远规划、企业自身定位不明确。在参加调研的企业中,有一半以上企业没有自身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企业的发展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情况,在经济上行时企业没有经营压力,能够维持正常经营,但在经济下行时,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有些企业接近难以维持的境地。

二是企业的人才培养意识不足,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素质不高。除少数一级资质企业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战略外,大部分企业没有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均不高。

三是目前建筑业一线从业人员普遍年龄较大。参加调研的企业均谈到目前一线作业人员普遍年龄较大,多在40岁以上,有些甚至在60岁上下,很少有年轻人从事本行业,长此以往将导致一线作业人员的断层,在目前建筑业无法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施工的情况下,不利于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常态”下中职学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几年建筑业的高速发展,造成了本行业人才的爆炸式膨胀,在高速发展期,人员过剩现象尚未显现,但在目前建筑业面临下行的巨大压力下,人才过剩现象开始显现。在“新常态”下,可以说中职学生的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是除少数管理岗位,在一线岗位,中职学校的学生完全具备和大专乃至本科以上学历学生同等的专业技能,甚至在某些实际操作方面还要高过他们,相对较低的入职工资要求使得他们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是中职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目前建筑业正面领着从业人员即将出现断层的现象,中职学生完全可以弥补这一断层现象,确保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中职学生虽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与高学历人才相比他们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从业初期这种不足难以显现,但在后期的发展中,学历过低将会成为他们前进道路的绊脚石,不利于他们的后期发展。

三、临沂市建筑类中职学校发展建议

(一)中职学校面临的发展形势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批示,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今年2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国家还对中职类在校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这都体现出我国职业教育已站到体系教育的主流位置。

(二)临沂市建筑类中职学校发展建议

一是打破机制体制的制约,实行强强联合,打造一所建筑类特色专业学校。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以临沂市建设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为依托,整合全市相关资源,打破部门之间的屏障和壁垒,成立一所建筑业特色专业学校,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高总体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

第2篇:新业态发展报告范文

关 键 词: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现代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3-0072-02

文化产业被国际社会公认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文化产业视为一种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并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对繁荣我国的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界定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 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 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一定义是从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1]

文化产业新兴业态这一概念,是在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运用高新科技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解释主要有:文化产业新业态是以文化内容为主,资本和科技结合的产物;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是先进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高新技术为载体; 文化产业新兴业态要有新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新的商业模式。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新业态就是文化创意产业,黄岑、邓向阳(2011)则认为文化产业新业态,是在数字化、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支持下, 当代时尚生活潮流推动发展的新文化业态。 文化产业新业态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产业有很多交叉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创意和文化部分,但是不能简单地把两者等同。 [2] 文化产业可以被看作是内容和渠道的集合体, 既包括文化内容生产, 又包括文化传播渠道。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认为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内容、科技和资本的产物,关键是内容。内容的价值在于其原创性、差异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惠林也认为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财富的重要内容, 文化财富本质是文化内容的创新和衍生力。

对于文化产业的新兴业态研究, 目前学术界众说不一,但是就其特点而言, 是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发展起来的具有跨领域、综合性发展、创新型等特征的文化业态。比如影视、动漫等产品就是典型的依托科技和创意创作出来的新兴业态的产品。总而言之,文化产业的新兴业态主要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出现的新的文化行业。世界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为加快我国文化发展,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提供了极好机遇,也为各个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环境。

二、保定市文化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保定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保定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白洋淀的高跷在上海世博会大放异彩;国内知名汽车企业加盟狼牙山“登山节”;文化标志性建筑“关汉卿大剧院”开工;“两大园区”、“十大基地”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推进。作为“文化名城”的保定,近十年来立足全市丰厚的文化资源,立足人民群众现实文化需求,以文化名城建设为抓手,全市确立的20项“富含文化渊深历史、催生新型文化产业”的文化建设重点工作,更有长足进展。

目前, 保定市文化产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区、 涿州、雄县、易县、曲阳、安国、安新、顺平等地,初步形成了以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出版印刷发行等产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成为保定新的经济增长点。保定市已经初步建立了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经营单位525家,从业人员65余万人。

保定市的文化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文化产业的新兴业态表现不足,很多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停留在固有模式、传统形式之上。主要体现在:(1)没有将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创新、网络媒体有效衔接。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正确引导,产业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不够,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创新、网络媒体有效衔接不足,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2)同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改革力度不够,管理体制不适应,运行机制不活,面向市场、文化的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设施建设严重落后,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产业规模偏小、效益低下等。(3)高端人才缺失。文化产业与现代高科技有机结合的高端人才外流严重,急需的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推动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的对策

1. 与现代科技创新、网络媒体有效衔接,打造特色的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就保定市而言,不能单独依靠个别地区或县市的单一文化产业, 要想创立整个保定市的文化产业新兴业态, 需要从城市整体出发,利用现代科技优势,以城市科技力量带动周边各县市的文化产业发展。 利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整合效率高等特点,将保定市周边文化产业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具有保定特色的文化产业新兴业态规模。例如,“借助曲阳石雕、定瓷、易水砚、胶胎瓷、雄县黑陶、涞水工艺玻璃、定兴景泰兰、安新苇画、保定书画等工艺美术品生产优势,通过白沟市场资源,在白沟镇建设集创意、设计、制作、推介、展销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城。” [3]

2.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日韩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政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但政府的作用不是去大力建设所谓的创意产业园区,而是从国家层面塑造和提升创意产业形象,挖掘创意产业潜力,从地方层面与艺术机构合作成立各种非营利性的专业组织,对创意企业在创业、融资、经营、人员培训等环节进行指导。因此,要借鉴国际经验,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促进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全面升级与发展。

3. 改革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适应整体文化新兴业态的发展。要有效利用资源,加快文化产业供应链、价值链的健全进度,形成自身上下游之间互为生产关系的新业态。 应正视文化企业多为具有核心业务的中小企业, 大量相关业务依赖外包外挂等社会服务的现状,政府要积极构建“良田沃土与风调雨顺”的行政管理和政策环境;集群或中介组织要构建中小文化企业彼此合作所需要的信息流、资本流、人才流、消费流平台,从而强化文化产业的整体性,使各有所长、各有所需的不同文化生产力在合作共赢中发展。另外,在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中,要充分发挥其科技含量高、耗能少、污染低的优势,冲破传统生产的制约,将传统文化产业与现代高科技整合,形成有力的整体系统,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4.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是一个宏大而系统的工程,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将文化产业新兴业态融入高科技、多媒体领域,需要凝聚各界智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1)完善激励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针对不同人才的不同需求而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激励措施。充分发掘人的潜力,努力做到适才适用。(2)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树立所有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3)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一是吸引与活用相结合。为充分、合理使用人才,企业应坚持内育外聘相结合。二是人才队伍分级分类。任何组织都具有一定的组织层次。因此,正确对人才进行分级、分类可为管理指引方向,也可为人才奋斗指明目标。三是完善考核制度。应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在考核过程中,要运用量化指标对员工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地分析测量,并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对考核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增强考核制度的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文欣. 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福州市的启示[J]. 海峡科学,2010(11).

第3篇:新业态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产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 融合发展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早在多年前,就以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造业服务化等形式在孕育发展。今天,“互联网+”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融合发展上升到占据新兴业态竞争高地,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优化的新高度。借“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东风,在一产、二产和三产中全面推进“互联网+”,对中国经济转型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将极大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将从经济结构优化、业态结构优化、市场结构优化三个方面,产生结构转型的效应。

“互联网+”将依靠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向产业服务化方向调整。如果说,“ICT革命是一个服务业的故事”,那么,“互联网+”是一个服务化的故事。服务化不光涉及服务业,而且涉及农业、制造业,是一产、二产和三产共同的升级过程。服务化代表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其方向是要使经济从同质化、低附加值、产业链低端的非优化结构,转向提高质量,追求高附加值,进入产业价值链高端,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优化的结构。

中国政府此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客观上将推动互联网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整合,变革生产方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在这里不光意味着技术,而且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业态是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外在表现形态)。产业化与服务化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产业化是大规模生产,长于降价竞争,进入低端结构,提高GDP速度;服务化是差异化生产,长于提价竞争,进入高端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互联网+”传统融合行业,实际是产业化与服务化相互渗透融合过程,要在保持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增长质量。从产业化向服务化转变,就是从传统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将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对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智能化提升作用,利用移动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网络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向智能化、服务化方向的转型升级,实现各行各业的普遍增值。在这里,我们看到,智能化、服务化并不仅仅是“互联网+制造”(如工业4.0)的方向,也是“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农业”的方向,是整个经济转型的方向。这不意味着我们又提出了新的转型目标,而是同此前目标一脉相承。例如,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这是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转型目标,它可以概括在智能化之下。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也可以概括在服务化之下。因为服务化就是指通过差异化实现高附加值,差异化只能靠发挥人力资源实现。这可以解释近年来为何中国GDP增速下降,但就业率不降反升,这主要是服务业、服务化发展的结果。

“互联网+”的过程还是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互联网+”与创新驱动的交集在市场导向,市场在服务化中,通过差异化需求,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创新的需求。创新就是差异化的供给。没有服务化显示需求目标,创新就会陷入盲目。以往政府导向的创新,往往与应用、需求脱节,主要就是因为没有与服务化结合,片面强调产业化,造成供给导向而非需求导向。互联网产业从出生起,就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由市场获得创新的源动力。“互联网+”将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产业所长,将需求导向的创新驱动,注入所结合的各行各业。一方面在技术创新上学习美国所长,补上自己所短;另一方面在市场创新上发挥中国所长,以补美国所短(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市场百分之百输给中国商业模式)。在“互联网+”中以市场创新为主、技术研发为辅,解决结构优化中的高附加值问题。事实上,如果在“互联网+”各行各业中,真能把互联网业专克美国“师傅”的本事学到手,中国对美国的超车就自然实现了。

“互联网+”将占据新业态竞争高地,使互联网发展空间拓展到中国各行各业,催生多样化增值应用。新业态将突出增值服务,从旧业态中长出增值服务这一价值增长点。以增值的业态化,保证高附加值的稳定来源。这不同于研发创新的思路,是市场创新的思路。

新业态将突出平台作用,重点发展平台(支撑服务业),形成“重服务(支撑服务)―轻服务(增值服务)”相结合的新型业态。

支撑服务业与生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B2B服务业属于生产业,但不等于全是平台支撑的服务业。中国互联网相对欧洲等国的突出优势在于有一大批世界级的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分享平台资源,为增值服务(APP服务)创造了轻资产运作的条件。

新业态将突出新技术经济范式的作用。在利用互联网方面,要从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化为接受互联网技术经济范式。

首先在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中,不光要得到移动技术,更主要是接受精准营销,例如C2B,以及WEB应用(去中心应用)这些移动模式;其次,各行各业在与云计算结合时,重要的是吸收云服务、商业云、分享型经济这些新模式;第三,各行各业与大数据结合中,比数据分析更关键的是从技术上的多样性,悟出商务上的范围经济(多样性经济),实现模式创新。

新业态将突出数据业务。“互联网+”最终使各行各业实现数据业务的主营化。推动各行各业第二信息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例如,电信业早期以语音业务为主营业务,但最终被数据业务“越顶传球”(OTT),实现超越。未来各行各业的增值业务都将成为数据业,形成对传统主营业务的冲击,加快产业创新。

“互联网+”将发挥网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主导作用,推动市场向精准化转变。“互联网+”将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更上一层楼,一旦发挥网络超过市场之处,即一对一、精准配置资源的优势,“互联网+”将显示出超级资源配置效力。

与市场机制一样,网络扁平化地配置资源,在这点上有别于政府机制,又有别于市场机制。其次,市场机制主要以定量的价格为手段配置资源;但网络机制主要以定性的信息为手段(包括语言、非结构化数据)配置资源,可以直接精准配置价格所无法配置的资源(如品质、体验),形成情境定价。

“互联网+”将给市场竞争带来新的特点。首先,“互联网+”更适合差异化竞争中具有沉淀成本的可竞争(Contestable)状态,而非同质化的完全竞争状态,表现为平台类似“自然垄断”,而应用(APP)完全竞争的新垄断竞争结构;其次,“互联网+”擅长提高的是效能(相对于差异化的效率,即低成本个性化),而不仅是一般效率(低成本同质化),表现为效率与多样性并重;第三,“互联网+”长于提高劳动者的多样性产出(如创新,因此具有更高附加值),而不仅仅是"劳动生产率",表现为不仅直接创造更多就业,而且可能提供创造性劳动的工作机会(如创客),并且在一次分配中实现公平(例如苹果商店模式中APP得到三七分成中的70%,而无需转移支付,直接实现公平)。

最根本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市场。“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在说“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将补上一句,“发挥网络在配置资源中的主导性作用”。无疑,互联网将加快有效能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这由信息化的驱动作用决定。

“互联网+”将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制造”,是“互联网+”行动计划首先要加以推动的领域。“中国制造2025”是“互联网+制造”的重要基础,制造业服务化是“互联网+制造”的重要方向。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代表了下一步制造业与互联网结合的世界性趋势。其中,“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元素,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推进智能制造,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带动高附加值的新业态的发育,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把中国正在推进的“互联网+制造”,当作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是不准确的。德国和美国提出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除了顺应发展潮流和普遍规律外,还有与中国竞争的意思。中国可以借鉴其中的普遍规律,但如果照搬德、美针对中国的扬长避短之策,势必造成中国的扬短避长。所以中国必须独立思考,在遵循“互联网+制造”共同规律的同时,扬长避短,才能寻机超车。

乌尔里希・森德勒在《工业4.0》一书中认为,工业4.0实质是为了“控制工业的复杂性”。他指出,“近几十年里,技术开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产品乃至系统无限增加的复杂性”,“产品的开发和制造所必需的程序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方法、手段和结构不足以稳定地控制这种复杂性”。例如,德国工业界认为:“如何解决多样性价值和复杂性成本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今汽车制造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森德勒认为,“复杂的、智能的、网络化的技术体系强迫人们找到新的商业模式”。而对策则是:“把现在的手持设备操作的简单性尽可能多地转移到工业开发和生产的过程及产品上去。这通常被称为简单的复杂(Simplexity)”。这是理解工业4.0、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2025”的关键。“互联网+制造”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多样性价值和复杂性成本这对“收益―成本”矛盾。相形之下,智能化、服务化已经具体了,只是上述逻辑的派生。智能化是指从技术角度(人与自然关系角度)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的成本,服务化是指从商业角度(人与人关系角度)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的成本。

中、德、美“互联网+制造”的不同在于:德国的优势在制造业的中间环节,美国的优势在技术创新,中国的优势在市场创新。德国工业4.0针对中国的一面在于,他们认识到,德国工业正是由于存在以嵌入式软件技术形式固化的复杂性中间增值环节,才没像美国制造业那样被中国掏空。因此他们加强以软件固化多样性价值这一增值点,进一步改进方向是引入移动智能的化简、降低成本,实现Simplexity,防止被中国人追上。美国搞工业互联网,与德国相反,是在总结与中国竞争教训,也认为不能把制造业搞得太简单同质化,要发挥技术创新这一相对中国的比较优势,占据制造业的上游,利用自动化制造“新硬件”。“工业互联网”立论不像工业4.0那么稳,弱点在它与就业脱节,招致更强调就业的“新工业革命”(创客)理论与之竞争,二者真正的共识在强调技术创新上。中国的“互联网+制造”,一方面要补自己的短板,这就是通过“制造业2025”,强调智能化――分别加强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并强调相互融合,分别去追德国、美国所长;另一方面还要发挥自己的所长,这就是背靠巨大市场的比较优势,在市场创新上寻求超越德、美,获得“互联网+制造”的主动权。

中国的“互联网+制造”要加强服务化环节的创新驱动,寻求弯道超车。中国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来加大力度,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从表面上看,这说的是技术;但仔细阅读政府工作报告,它说的实际是新业态。因为是在新业态这一节下谈“互联网+”,而不是在技术的那一节下谈。发展新业态属于市场创新,它要由技术与商业两方面配合来实现。技术与商业结合得好,中国就会发挥出相对德国、美国的优势。

前面已经分析过什么是一般新业态,现在重点来剖析制造业新业态。现代制造业是在一二三产普遍从产业化向服务化转变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制造业业态的所谓“现代”,首先要由这一特定的现代化内涵来决定,而不光只是技术升级。第一,“互联网+制造”形成的新业态,应是指制造业服务化这个方向的新业态。其目的是从结构优化上解决高附加值的稳定来源问题,中、德、美的不同仅在于相对于最优制造结构的相对位置不同,但共同趋向于新业态竞争高地这一点是相同的。要解决的都是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成本这一主要矛盾。智能化和服务化,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第二,中国“互联网+制造”需加强对制造应用的支撑服务。制造业服务化可以有不同发展形式,需根据国情确定。德国由于弱在互联网支撑服务(SAP过去只是支撑工业3.0时代的IT业务服务),因此把增值点定位在制造内部,将网络引入制造内部,因此特别强调软件的中心作用。中国同德国比,强在互联网支撑服务,但以往主要不是支撑生产,而是支撑消费,应该把互联网支撑服务,先“+”进制造业体系,在生产业中发展出像阿里巴巴那样的世界级平台。中美在争夺“互联网+制造”领域的生产性支撑服务平台上难分胜负。美国对新硬件创新的技术支撑服务强,而中国对制造应用的支撑服务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制造应用选择由自己的服务平台来支撑是再自然不过的。从这个角度看,价值网络的作用和定位对中国来说就重要起来。中国需要跨越从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整合到价值网络整合的三级跳,挑战与希望都非常大。第三,“互联网+制造”的高附加值将来自多样性制造应用。制造产品向个性化的制造应用服务转变。在“端应用”(APP)上,依托价值网络生态,实行轻资产运作,是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成本的必然选择。

中国发展“互联网+制造”,离不开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逐渐加大研发投入,有效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结合,并将先进的技术模式转化为先进的服务模式(如将云计算转化为云服务),使创新驱动中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两个轮子都很好地转动起来。

“互联网+制造”既不是软化,也不是硬化,未来发展趋势是“软硬兼施”。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信息的软与物理的硬之间的融合。中国的制造业,要从做大,做强,向最优的方向发展。从长远看,不光要看到2025年能不能把钱赚到,还要看是否能发挥出中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新业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互联网+服务”将强化现代支撑服务业以激活增值服务

以互联网思路发展服务业,一方面要重点发展支撑服务业,为支撑服务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在支撑服务业基础上,刺激多样性的发展,发育高附加值的增值业态。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和先导部队,互联网的服务业的升级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服务业升级的一个风向标。互联网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中以平台化、生态化为特色的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深刻改变了流通业的面貌,改变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商业环境。“互联网+”将把这一成功复制到流通业之外的所有服务业中。

互联网服务业态上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基础平台与增值应用的分离。“互联网+服务”在所到之处,势必将这种业态带入服务业中的各个子行业,包括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等,在现有的传统服务业基础业务业态上,长于基于数据业务的增值业务业态来。

基础平台与增值应用的分离,相当于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分离,是服务业内部支撑服务业(“重”服务业)与应用服务业(“轻”服务业)的业态分离。这种分离对业态的创新在于,第一,实现重资本与轻资产的分离,为多样性增值创造轻资产运作的条件,有效降低了创造多样性价值的复杂性成本。“互联网+”带来的一个重大改变是通过提高知识形态的虚拟资产在资本中的比重,将服务业固定成本的构成,从现有由物质投入(如大商场的土木工程)为主,转向无形投入(如软件、虚拟商铺)为主。由于这些无形资产可以零成本复制(例如电子商务的虚拟柜台可以零成本无穷复制),使得增值应用(APP)的提供者不必重复构建固定成本,而在“以租代买”的商业模式(即分享型经济模式或称云服务模式)下,只需要自身的边际投入(如创造性劳动),就可用轻资产运作方式创造多样性价值,从而有效降低了多样性价值的复杂性成本。这与工业4.0的原理异曲同工。

第二,促进了服务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的有效社会分工。基础平台相当于大规模制造的“大”生产,增值应用是个性化定制的“小”生产。在“大”生产方面,支撑服务业与生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支撑服务业肯定都是生产业,但生产业不一定是支撑服务业。因为支撑服务业必须是以平台形式(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提供生产,而不靠平台的倍增放大作用直接提供人工形式(小生产方式)服务的只能算生产中的简单再生产。中国与欧洲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欧洲各方面条件都比中国好,但电子商务发展不如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有阿里巴巴等一批上市平台,相当于服务业中的“重工业”;而欧洲只有应用,没有大平台,就好比搞工业但只有轻工业没有重工业,因此搞成了服务的简单再生产,没有起到对APP多样性价值的倍增放大作用。“互联网+服务”,最核心的就是要解决在世界级平台的支撑下发展服务的问题,把中国的服务业,从整体的小生产状态,提升到世界级水平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水平之上。在“小”生产方面,思路应是在大生产的水平上,倒过来发展“小”生产――即个性化的、定制的多样性增值服务。传统服务业的问题在于,人工服务虽然增值性强但成本过高(即鲍莫尔说的服务业“成本病”),其实质是多样性价值与复杂性成本相互冲突。“互联网+”利用平台化解了复杂性成本,通过分离固定成本与边际成本,复制前者,分享给后者,从而战略性地解决服务业的高附加值如何以利润高于成本的方式稳定下来的问题。

“互联网+”带来的新业态,实质要求在信息生产力基础上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过去提转变发展方式、增长方式,都不提新生产力,只在生产关系中空转,极易落空。“互联网+”的新业态,则把生产力引入生产方式的转变中,为发展方式、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口号之外的实实在在的基础。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关系看,旧业态是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面向的是做大,新业态是范围报酬递增驱动的,面向的是做优。由此推论,“互联网+”要产生实效,需要通过创新,降低多样性成本以支持提价竞争,从而实现高附加值的业态转变,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

“互联网+农业”将充分释放服务化潜力,将农业现代化提升到新水平

中国工业化目标还有五年即将基本完成,在即将进入的信息经济时代,以服务化驱动产业化,是与信息化驱动工业化相一致的新的路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服务化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新方向,应成为“互联网+农业”的中心议题。

农业服务化要解决的问题。从生产方式来看,农业家庭经营是按一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按二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农业服务化经营则是按三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

如果说农业产业化主要解决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规模经济)问题,“互联网+农业”则更多是在农村产业化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农村家庭经营的多样性价值与精准对接市场的复杂性要求之间的矛盾。例如,农业名特优新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互联网可以有效降低订单农业的复杂性成本(传统订单农业可以处理简单情况,难以应对复杂情况),在农业领域解决多样性价值与复杂性成本的矛盾。

从更广的背景看,在通过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需要信息化提供新动力,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辟更加适合农民增收的增值渠道。推动公司+农户,向网络+农户转变,有效化解产业化条件下形成中间层层得利的公司与农户的利益矛盾,让农民与增值业态直接结合。“互联网+农业”的特色在于通过平台服务与增值服务互补的服务化新业态,系统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方向。家庭经营与互联网在个性化定制上具有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小生产的个性化定制增值性好,但成本性弱;“互联网+”能起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家庭经营的个性化特点从弱势变为优势。

农业服务化的实践基础是信息化、电子商务助力和引领的“新三农”转型。遂昌模式开启了服务驱动型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浙江省的“电商换市”已成为全国首创的省级电商兴农村、行业电商化的战略部署。从农业电子商务的微观实践看,互联网在帮助农民与市民对接特色商品(如一村一品)上具有特别的优势,不同于产业化的大宗商品交易。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同质化的产业化,向差异化的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形成中国特色的家庭个性化定制自主经营与产业化大生产对接之路。

以服务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服务化,实现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工业化+农业”,“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信息化+农业”。基于信息化驱动农业现代化这一定位,结合农业产业化,中国“互联网+农业”之路,应是工业化与信息化两次现代化的统一。相对于农业产业化,这意味着现代化的提速,要把发动机马力提高到“工业化还有五年就要基本完成”之后新动力系统上来,否则全局都按信息化的马力带动,但农业还按工业化的马力带动,农业就会拖全局的后腿。信息化驱动,就是指要加上一匹马力更强的发动机,让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台发动机一起拉动农业。

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服务化要比产业化效率更高,比产业化马力更强。服务化不完全等于电子商务化,但它首先是电子商务化。电子商务不光是做小买卖,而是要解决新的商业基础设施问题。具体说,要把农业从依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第一代思路,“要想富先修路”的第二代思路,转向电子商务平台等服务基础设施的第三代思路。

新商业基础设施在农业中的普及与应用,使得信息逐渐成为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形成分布式协同特征的信息生产力,优化重构传统的农业生产与流通关系。信息生产力融入现代农业技术并进行集成化组装,进而释放出信息经济下农业升级的巨大能量。

以市场机制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位势,以机制保障农民增收。产业化是中国制造时代的农业发展思路,以一产的二产化来推进现代化无疑是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的。但在中国经济急剧向服务化升级的新形势下,需要以农业服务化的发展以及一产的三产化,进一步提升农业在整体经济中位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正如梁春晓所言:“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强大的服务业,我们就不可能有更好更优的增长方式,我们也就无从谈什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间必须经历一个中国服务,因为服务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所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化都离不开专业服务。”

在产业化机制下,我国农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从这种服务体系建设向服务业发展,是向市场经济的惊险一跃。服务化不同于服务体系之处,首先在于它是完全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发育形成的,有助于与政府主导的服务体系形成互补,共同发挥社会服务作用;其次,网络本身配置资源的作用不亚于实体市场,它可以比实体市场更精准地、一对一地在分散的农村空间配置资源,这是农业向信息经济的伟大一跃。信息经济全面发展,不可能单把农业落在后面,离开“互联网+农业”,信息经济无法全面发展。

由电子商务带动或驱动下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将形成三类服务业态,一是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交易服务;二是农业电子商务支撑服务,“指的是几乎所有电子商务交易都会用到的基础的电子商务服务,像物流快递、网上支付、云计算等公共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支撑服务或平台服务,是中国相对于世界各国的竞争优势所在,中国农业一旦与世界级的商务引擎结合,将产生巨大能量。这一能量不亚于整个农业产业化的能量。三是农业电子商务衍生服务,特指基于平台上的应用(APP)服务,包括交易之外的其他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增值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商务衍生服务是农民成为增收主体的关键。通过免费的支撑平台,服务于以农民为增收主体的衍生服务,这是克服产业化中公司与农户利益矛盾的根本解决之道。在农业之外,“互联网+”还可以为农民从事二产、三产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通过服务化实现农业转型、效能提升和质量提高。服务化不同于服务业,是指以服务业的生产方式搞农业,以信息化的方式搞农业。是家庭经营与产业化矛盾在更高层次上的扬弃。服务业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在于将定制(家庭经营方式)与大规模(产业化经营方式)有机结合为一体(大规模定制)。

农业服务化也不限于农业服务业,可以将三产的经营方式引入到一产之中。比较农业、工业和电子商务的效率可以了解其中机理。一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小生产,二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大生产,三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小生产(定制)与大生产(大规模)的结合。服务化中的平台经营主要提高大规模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成本领先竞争优势,服务化中以农民为主体的衍生服务主要提高定制生产(如订单农业)和增值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产业化中,以科层化的企业方式(集中迂回方式)降低交易费用;而在服务化中,以扁平化的网络方式(分布式网络协作方式)降低交易费用。产业化的优点在效率,服务化在吸收产业化优点的同时,加入多样性经济的优点并形成效能(效率+多样性)上的新优势,从而在经济基本面上解决增产(成本领先)与增收(差异化)的矛盾。

“互联网+”,本质上体现的是信息化驱动。中国工业化目标还有五年将基本完成,最根本的经济转型,是从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化经济的转型,这是经济现代化水平的质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是信息化主导机制落地的具体方式。

责 编M凌肖汉

"Internet Plus" and the Futur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Jiang Qiping

第4篇:新业态发展报告范文

各方数据显示,传统零售业正在走下坡路。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13年1月~12月份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5%,增速较上年下滑0.8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速在个别企业大幅度促销的带动下达到8.8%。

零售业正处在危急关头,如何才能逆风而行,逆流而上呢?在近日举办的北京商业高峰论坛上,首商集团副总裁傅跃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立足实体

不可否认,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零售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零售业内部也是投资过热,相互间竞争激烈,零售业亟需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优势与劣势,找到新的出路。傅跃红表示,针对以上问题,首商集团主要思考了三个方面,一个是立足实体,第二是应用科技,第三个是持续发展。

为什么首先是立足实体?“因为首商集团是全方位的,多业态的一个实体零售店铺。”傅跃红欣喜地表示,2013年首商集团仍表现出良好势头,虽然市场宏观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消费者的行为和习惯发生了变化,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但是首商实际一体商业在很多业态上的表现还是非常出色的。

“比如首商集团主要有三大业务,一个是以燕莎友谊商城为代表的百货业态,一个是奥特莱斯,另外还有以金源燕莎MALL为代表的购物中心。这三个业态在集团的反映中只有百货业态受到一定影响,但是这也不单单是电子商务的影响,还有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有自身业态本身需要改进的,也有宏观经济形势的。”

傅跃红介绍,首商集团的购物中心业态和奥特赖斯业态增长依旧迅猛,购物中心依然是两位数的增长,“互动性、体验性、综合服务能力强,给消费者品牌加实惠,给消费者创造价值,在这些方面实体商业还是很有潜力的。所以首先还是要立足实体商业,把这几个业态做好。”

应用科技

在网购进一步加速分流、购物中心还在不断增长且趋于同质化的背景下,2013年各购物中心和百货店在加强消费“体验”服务方面增加投入的同时也开始重视为消费者在购物时提供便捷性手段。

傅跃红强调了应用科技的重要性:“所有的科技手段从用电话订货也好,通过电脑订货也好,还是现在通过网络,通过手机等等,它都是一些科技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以及商业的发展,我们一定会伴随着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同时去发展。”她坦言,金源燕莎MALL也开通了APP,同时对整个电子商务在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不难发现,以往传统零售商将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关心如何与电商分庭抗礼,通过手段获得竞争胜利,然而现在的购物中心则积极拥抱互联网,2成了行业最热门的词汇。首商集团也不能免俗。

“要找到实体商业和电子商务的结合点,一定是想明白了,看清楚了之后才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出手去做这件事。”据傅跃红介绍,首商集团现在也在比较深入地研究电子商务,只是下一步怎么能够真正实现线上的交易,可能还会做深入的研究。“首商更希望是利用线上为线下服务,在线上跟消费者以最快速度、最高的效率进行沟通,然后实现线下销售和体验。”

持续发展

仲量联行报告称,2013年我国的购物中心总数再创新高。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7个大城市将推出购物中心2034万平方米,是2012年开业量的2.9倍。如何才能在众多竞争对手面前始终保持不败之地呢?

“要持续发展,一定要关注创新。”傅跃红直截了当的回答。据傅跃红介绍,这两年首商集团每年都在做大量的创新项目。例如,2013年多达8个创新项目。“值得骄傲的是首商创新服务模式,其服务管理流程都是针对企业自身的需要来做的,这点线上的体验一定不如线下,最近两年都是从消费者需要的角度,把所有的流程重新梳理,全员培训,从消费者一进停车场一直到他购物完成,开车出停车场,每一个环节都要分析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这样的话,服务水平才会有显著的提高。”

首商集团的创新还在赢利模式上得以显现。众所周知,过去百货店以联营为主,购物中心以租赁为主,而现在首商则比较主张混搭的赢利模式。“百货店以联营为主,但是可以补充一些功能服务,以租赁为主,也可以有一些租赁为基础的分成,也可以有广告物业费的收入,甚至可以有一些营销活动的组合等等,从购物中心的角度也是一样,既有租赁经营,也有双方的联合经营。”傅跃红表示,商业的赢利模式实现一种混搭的创新,在这些方面也实现一种多方面的赢利,使整个赢利空间能够扩大,这个也是首商一个创新。

目前零售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企业和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集团面对另一个集团或众多集团的竞争。“首商集团的优势就是多品牌、多业态,所以下一步持续发展当中,要把品牌和业态做很好的整合。假如市场现在需要奥特莱斯,就多发展奥特莱斯,市场需要购物中心,就发展购物中心。而首商集团的百货业会通过增加自营、增加功能,调整一些以家庭为主品牌的组合,首商集团会在多方面进行创新,实现我们的持续发展。”傅跃红坚定地说。

专家总结

这场零售革命比以往任何一次零售革命来的都更加凶猛、冲击更大。其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这次零售革命动力强大,因为任何一次零售革命实际上都受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而这次零售革命首先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一般经济危机过后,都会产生大量的价格杀手这种新的零售业态。第二个就是跨界竞争,零售业现在与制造商与金融业与信息业都在进行激烈的跨界竞争。第三个就是技术革命,由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催动的这场零售革命,应该说是动力强大,这三个条件,经济危机、跨界竞争和信息技术的革命同时存在,所以推动这场零售革命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剧烈。

第二个特点就是层次高,以住几次零售革命一般表现形式都是某种新业态的诞生。而这次零售革命并不单是一种新业态的诞生,况且电商也不止一种业态,实际上它已经跨越了一种业态竞争的层次,对整个零售模式以全整个流通生态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第三个特点就是影响巨大。这个影响已经超越了零售领域,已经影响到生产,影响到整个流通乃全影响到整个消费,甚至对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它跨越国界。过去的竞争恐怕都是零售革命发生在一个国家慢慢向其他国家蔓延,而今天这场零售革命几乎是在全球同时发生的。

第5篇:新业态发展报告范文

而据西单商场(600723,以下简称西单)2001年度报测算,西单商场2001年底的资产负债率只有22.92%。有业内人士分析,如果按照去年同行业平均负债率53.46%计算,现在西单商场的投资能力不仅仅是5亿现金,而至少有7.78亿元的对外投资潜力。

该分析人士认为,在目前中国零售业普遍存在负债率高、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拥有这样庞大资金实力的商业上市公司少之又少。让5亿现金存在银行,既说明西单具有强大的投资潜力,同时也暴露了它投资能力较弱的缺点。

西单投资“遭蛇咬”

2000年,西单商场大规模配股。当年的配股方案是:10股配3股,配股价8元。按照当时1.43亿流通股来算,本次西单通过配股募集的资金最少超过5个亿。2001年上半年,西单商场配股资金全部到位。

据西单商场2001年度报告披露,原计划投资2.5个亿的重大项目――阳光西单娱乐购物中心,因规划问题资金还未投入。

2001年10月18日,西单商场董事会决定,参股设立北京西单太平洋百货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200万美元,西单商场出资42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477万元),占注册资本35%。但2002年5月,上海太平洋百货发生了哗变事件。此时,原本计划开三家店的北京西单太平洋百货有限公司仅在北京开了一家店,而其他两家店,尤其是原计划应在2002年初开的太平洋西单店,至今还没有开。

另一个没有成功的项目是西单华联。2001年2月3日,西单商场出资950万元与上海华联超市及北京超市发联手组建北京西单华联超市有限责任公司,西单商场占19%股份,上海华联超市占77%股份。此事件后来被评为2001年中国零售行业十大新闻。根据双方当初的协议,如果合作项目成功,西单将会调高股份至35%,但时至今日,仍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主业之外的投资也并没给投资方西单商场带来好消息。2001年,西单投资3000万控股62.5%的河北金鹰食品有限公司,是2001年西单投资最到位的一个项目,计划投资额3000万元全部到账,却净亏884万元。金鹰公司从事蔬菜类罐头制造业务,由于2000年芦笋原料价格明显上涨,造成西单投资比较严重的亏损。

西单投资的两个高科技项目也因各种原因搁浅或变更。西单在2000年11月重磅推出的“与王峻涛合作建设西单电子商务”项目,不到一年即因王峻涛突然辞去CEO而遭受打击。有业内人士传言,王峻涛的去职与西单电子商务不能完成赢利任务有关。西单商场2000年初与清华永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合作项目则变更为投资天通苑西单商场综合商业中心。西单在年报中将该项目的变更原因解释为:自双方合作以来,随着国家技术新标准的确立,双方当初决定合作时所拥有的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该公司(清华永新)必须另寻合作者加盟。西单为避免投资风险,将此项目进行变更。

保守投资也有害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2001年一连串的投资没有达到预期的回报,有的甚至出现了亏损,这使西单商场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愈发谨慎。华夏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彭砚平认为,西单将5亿现金存在银行,显然是在做“保守投资”的打算。但这种过分的谨慎,也让人们看到西单患上了“大商场投资病”。

彭砚平解释说,所谓的“大商场投资病”,是指目前正值百货业走向衰落、新兴的连锁超市业态正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一部分像西单商场这样历史长、商誉好、上市早、政府关系较好的商业企业,普遍具有一定的募集资金能力。然而受到这些“大商场”自身人才、经验、机制、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往往在投资新业态时心存疑虑或力不从心,大大影响了投资效率。彭分析说,西单商场投资失败只是表面现象,根本问题是业态转变困难。以西单商场2001年的投资行为为例进行分析:除休闲购物中心因规划受阻外,与外资百货企业合资和与本土超市联合也都没有达到目的。西单选择的伙伴太平洋百货还在合作的初期就存在财务隐患。当对方财务和人事出现问题时,在股权方面没有说话权的西单商场就陷入被动。

彭砚平认为,在选择外资合作伙伴方面,大商场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避免风险?除了在选择的时候千挑万选,在合资公司股权结构方面,也要“进可攻、退可守”。

其实,这并不是西单商场第一次向新业态进行探索。早在1995年,西单商场就已经做过业态创新的尝试,投资兴建西单繁星超市(以下简称繁星)。在顶峰期,繁星曾经有50家店。最初与物业主签定繁星租约时,西单过高估计了超市的赢利能力,还签定了普遍长达5-10年的租用合同,不但付出了高昂的租金,后来,繁星连续六年的亏损更成为西单赢利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直到2001年12月18日,西单商场才核销了“繁星”的投资损失。

保守投资只是权宜之计。2002年,西单商场并没有放弃对新业态的探索,只是脚步迈得稍微小了一点。

在2001年的年度报告中,西单商场着重介绍了“社区购物中心”项目。2002年7月16日,西单商场公告,宣布公司与控股股东北京西单友谊集团将共同投资成立西单连锁公司,专门运作天通苑西单商场综合商业中心项目。西单连锁计划注册资本7500万元,其中公司出资6000万元(4500万元为公司2000年配股募集资金,1500万元为公司自有资金),占80%的股权。西单商场显然对介于百货店和超市之间的“社区购物中心”寄予厚望,王健说:“如果天通苑购物中心成功了,我们明年还要上几个这样的项目”。

当被问到西单商场此举是否表明投资能力较差时,王健保持沉默,但他还是坚持认为,近期西单商场投资项目不太顺利,加上整个市场的情况都不好,目前保持稳健的投资作风可能对西单商场最有好处。

第6篇:新业态发展报告范文

过去3年间,这个论断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持续得到验证,而传统商业,也在网商的崛起过程中不断被重构。

从理论上说,任何产业的重构过程,都可以分解为拆分与重组两个阶段。虽然目前网商一派繁荣,但实际上网商对传统商业的重构,过去数年从思维到实际演变层面,一直还在拆分阶段。

这个拆分过程最常见最基础的表现形式,是实体商业买卖关系的网络化,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到网上去卖/买东西”。

最开始,是与网络、信息技术等关联最紧密的电子产品被搬到淘宝、京东等网商平台销售,到后来,范围逐渐扩展到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

只不过,由于互联网技术自出现伊始就以颠覆者的形象示人,以至于网商对传统商业的拆分过程,被简单粗暴地处理了。

互联网新兴势力天性亢奋,举着互联网大旗四面出击,渴望着颠覆一切传统商业;传统商业则人心惶惶,线下商业实体间或出现的“关店潮”,让他们惊恐于网商渗透后,要被一口口吃掉。

但这种对抗的基调正在发生改变。网商与传统商业的关系,正在从颠覆走向融合。重组阶段的新网商时代,正在到来。

转变的分界线并没有明确的标志,如果硬要定性,那么今年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可以看做是一个将这种转变态势明朗化的里程碑。

而在实际的网商架构层面,融合性质的变化早已潜移默化到新型网商和商业模式中,在一些领域,甚至已经开花结果。

这两年新疆农产品的“触网”,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新疆水果、牛奶等农产品地方特色鲜明,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受限于落后的流通体制制约,一直难以拓展市场。

而经历了最初“开个淘宝店卖水果”无序发展阶段后,新疆的网商在与阿里巴巴等网商平台的探索中,挖掘出了以销定产的C2B预售模式。

这种模式由消费者通过网商平台先下单,水果成熟后再航空快递,改变了以往水果种出来再卖的产销方式,让受传统渠道限制的产业在与网商平台的融合下,发挥出了新活力。

在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网商与传统商业之间出现的另一个趋势,则是网商产业带的成型,这其中的典型,要属广货“触网”。

2009年,广东推动“广货北上行”战略,2012年在此基础上启动“广货网上行”工程,推动知名企业借力电子商务“上网触电”开拓内销市场。仅仅时隔两年多,广货在阿里销售平台上就实现了从十亿级到千亿级别的猛增。

在广东佛山,互联网与传统商业的融合,不仅仅是一大批“实体+网络”新型网商的冒芽与崛起,更是以当地陶瓷卫浴、针织服装、家用电器、家具、机械装备业为依托,聚集形成了一个网络平台的地域特色产业带。 2014年8月29日,广州太阳新天地广货网上行2014年启动仪式。广东省副省长招玉芳出席并启动广货网上行活动。

这种网商产业带一般由政府主导,第三方网商平台负责日常维护和运营,而且产业带的主体,除了最终产品销售端,还集合了生产设备、原材料、面辅料、设计、货运等各类以生产为中心的上下游企业,建立起紧密的经济技术协作圈。

佛山网商产业带又与东莞虎门、广州、深圳等其他地域网商产业带一起,构成了广东省的网商集聚产业带,为广东产业经济的升级转型提供了新动力。

到达这个阶段,网商经济的发展轨迹也有了一条清晰脉络,即“关闭实体店-网上开店-回归实体-实体与网店协同发展-实体型网商聚集-网商产业带成型”。

如果从根源上看,网商与传统商业关系的这条渐进变化路径,来自各界对一个基本问题的重新认识,即网商并不是一类“新产业”,而是一种“新业态”。

新产业对应的是产值,是规模趋向,新业态对应的是架构,是效率取向,把网商看做新产业,规模的扩大必然是对原有产业大盘的吞噬,但如果换一种思考方式,将网商定位于新业态,那么吞噬就成了效率和价值的升级。

就好比工业出现后,非但没有吞掉农业的产值和产量,反而还依靠新型工业机械和技术,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网商之于传统商业,也正在遵循同样的发展规律,这是一场增量性质的重构,合作带来了共赢。

第7篇:新业态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旅游新职业 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管理类专业中开办较早的专业,承担着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众多旅游新业态和旅游新职业、新岗位,改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新职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状况

至2008年底,设置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全国共有916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666所,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212所,本科院校独立学院38所;在校生人数为189231人,累计毕业生人数为137150人;其中四川有59所,毕业生11720人,在校生15675人,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数的50%以上。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

(二)职业范围定位于基层旅游岗位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范围定位基本上以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等基层旅游岗位,课程体系也以这些基层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进行设计。

(三)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基于传统旅游基层岗位,如导游、旅行社、酒店、会展、接待等,过分强调职业性的特色,强调面向一线基层,太注重技能培养,课程设置基本对应于旅游行业的运行部门,缺乏前瞻性。

2.专业办学定位模糊,导致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混乱。据调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各类课程总计达300余种,除教育部指定的公共必修课外,仅有28%课程在内容、课时、课型方面一致。

3.课程设置带有很强的学科痕迹。

4.课程设置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大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改革依然局限于传统岗位、传统职业及其能力要求,没有体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旅游新职业与新岗位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旅游产业转型背景下的旅游新职业分析

(一)旅游产业转型趋势

从宏观角度,我国旅游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功能从改革开放以来单纯的经济功能向综合的社会功能转变;旅游产品结构存在多元化、休闲化转型趋势,即从事务性旅游到休闲性旅游,从单一观光旅游产品向以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为基础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旅游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规模扩张向集约型效益提升;旅游产业(或经济)结构从分散经济、规模经济走向系统经济、集群经济,形成产业积聚集群,构建旅游产业、休闲产业集群,使其不仅成为区域经济一部分,而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引擎。[1]

从微观(旅游者和旅游企业)角度,我国旅游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旅游方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体验旅游、探险、运动休闲旅游转型,从团体旅游向个人、家庭旅游转型,从传统背包旅游向自驾旅游转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儿童旅游市场的发展,老年旅游、儿童修学旅游等快速发展;旅游企业营销方式从传统营销向网络营销、个性化营销转型,从旅游大众营销向定制营销转型。

旅游产业转型导致旅游新业态不断产生,新业态旅游方兴未艾。从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看,旅游新业态发展的主体内容包括:“行”的方面,邮轮旅游、自驾旅游等业态迅速发育;“食”的方面,特色餐饮、个性化餐饮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住”的方面强调舒适方便,主题酒店、度假型酒店、高档精品酒店将进一步发展;“游”的方面强调体验生态、生态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滑雪旅游、温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度假、休闲旅游、商务会展、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项目内容将会更加丰富;“购”的方面强调创意,旅游购物方式、消费内容不断创新;“娱”的方面强调文化,旅游演艺等新型业态迅速发展。[2]

(二)旅游新职业分析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大量旅游新业态的出现,产生了众多旅游新职业。具有借鉴意义的旅游产业转型及产生的旅游新职业如下表:

这些新职业对旅游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已严重滞后,与旅游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这将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面临较大的窘境。这已经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海南省将开展旅游咨询师等27类旅游新职业培训鉴定项目,以满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对高水平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着培养新型旅游人才的重要责任,应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培养适应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新型旅游人才。

三、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旅游行业新职业与新岗位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旅游服务能力、旅游营销管理能力、旅游咨询与策划能力、旅游护理能力,适应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外向性专门人才。

(二)职业证书

1.基本职业证书:全国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合格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2.职业资格证书:导游职业资格证书、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旅游咨询师、旅游导购师、旅游项目策划师、旅游市场营销师、旅游电子商务师、康体休闲管理师、旅游体验师等。

(三)主要就业面向

1.旅游营销方向: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体验、旅游导购、旅游产品(线路)设计与推广、旅游项目策划、旅行社计调、餐饮创意设计。

2.休闲旅游管理方向:度假休闲旅游管理、运动休闲旅游教练、自驾游管理。

3.旅游保险方向:旅游保险销售与理赔。

4.旅游咨询与策划方向:私人旅游顾问、旅游咨询。

5.旅游护理方向:旅游护理、修学旅游管理。

四、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构建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旅游产业转型下的旅游新职业与新岗位为依据,以服务类课程为先导,以管理类课程为基础,以旅游新职业课程为特色,以培养适应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人才为目标。

(二)课程体系模块化设置的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将课程模块化,每个模块对应一种或几种能力的培养。为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可分为公共基础与素质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四个。

其中,专业基础课模块可以设置管理类、旅游基础知识类课程,包括:形体训练、商务礼仪、旅游概论、旅游地理、管理学、旅游英语、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与旅游目的地概况、旅游心理学、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汉语言文学知识、旅游美学、旅游文化、酒店服务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等。

专业方向课模块按就业面向的5个方向设置课程,以基于旅游新职业能力要求开发的新课程为主,学校可以根据所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有选择地开设专业方向课,学生也可根据自身职业规划选修课程。如旅游护理方向可以开设急救护理、精神护理、老年护理、儿童护理、老年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专业方向课程;旅游营销方向可以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络营销、网页设计与制作、旅游营销策划、推销与谈判、旅游公共关系、旅行社计调、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方向课程。

(三)新课程开发

现有课程体系下的传统专业课程已不能满足旅游新职业的需要,构建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根据新职业及其能力要求,做好以下新兴课程开发:旅游网络营销或旅游电子商务、运动休闲管理、度假旅游产品开发与推广、自驾游管理、旅游保险销售与理赔、餐饮创意设计、旅游护理、旅游安全管理、个人旅游规划与管理、高尔夫球场管理、探险旅游管理等。

(四)做好传统课程的整合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制一般是三年,许多高职院校采取2+1(前2年在校学习,第3年顶岗实习)模式,在2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内,大概只能完成30门左右课程(每学期7门左右),而旅游管理专业又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众多学科领域,要面面俱到开设涉及课程是不可能的,况且还要为开设新职业课程留出空间。解决学习时间有限与课程众多的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破学科体系,进行课程整合。比如,可以将《管理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整合成《旅游管理学基础》[3],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与酒吧服务与管理》等课程的有关内容整合成《酒店服务与管理》,将《旅游美学》、《旅游文化》等课程的有关内容整合成《旅游文化与旅游审美》等等。通过课程的整合,设置综合化课程,可以大大减少重复授课,既节约课时,又扩大学生知识面,也为新职业课程的设置留出了空间。

(五)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导游讲解、酒店服务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旅行社实务等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的,分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导游讲解、旅行社、餐饮摆台、客房、酒吧、茶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实训室,校外基地主要以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为主。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了对应旅游新职业的新课程,对原有课程进行了整合,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作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1.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标准要在现有基础上按专业方向课模块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进行设计,校内实训基地要加强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旅游项目策划实训室、旅游急救护理实训室的建设;

2.校外基地要考虑增加保险公司、网络旅游企业(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休闲度假类旅游企业、旅游咨询企业、汽车俱乐部等;

3.创新顶岗实习模式。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要求进入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实体企业的旅游基层岗位顶岗,岗位相对稳定、起点低。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要在传统模式基础上,采取开放式、自由式、项目化等模式,形成以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为主的实习考核模式。如以某一个旅游项目为载体,完成项目调研、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评估过程,以此过程的完整材料、效益和报告作为顶岗实习考核依据;学生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高端客户作私人旅游顾问,完成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安排、旅游讲解、客户维护等任务,以此过程的完整材料、效益和报告作为顶岗实习考核依据。

基金项目: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GZY11B15)。

[参考文献]

[1]刘少和.旅游转型研究综述及我国旅游转型发展的探讨.旅游论坛[J],2008.12.

[2]杨玲玲,魏小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析[J].资源与产业.2009,11(6)

第8篇:新业态发展报告范文

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

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讲话时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

当前,信息技术处在全面融合创新的重要时期,信息通信(ICT)领域正在发生颠覆性革命,新业务不断涌现,新业态加快形成,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对中国移动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认真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全力强化网络基础设施,为推进信息化提供网络支撑。一直以来,中国移动落实自主创新战略,着力推进中国创新推出的3G(TD-SCDMA)和4G(TD-LTE)技术标准和网络的成熟。

目前,中国移动有超过130万个2G、3G、4G基站和超过420万个Wlan无线接入点,由此组成的全覆盖网络将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网络服务。特别是中国移动正在建设全球最大的4G网络,2013年底前已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个城市提供4G服务,2014年底将建成超过50万个4G基站,预计将有超过340个城市的用户可以享受到4G服务。

同时,大力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信息消费具有结构层次高、绿色无污染、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据测算,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中央政府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出台重大政策促进信息消费,既推动产业转型又利于民生改善,既稳增长又调结构。

中国移动将抓住这一发展契机,融入大局,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丰富信息产品和信息消费内容。

特别是借助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之机,打造一体化平台运作体系,整合内外部各种能力和资源,推动互联网与制造、金融、物流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创造新的价值增长,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为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作出积极贡献。

第9篇:新业态发展报告范文

文章选取我国27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年财务报告数据,运用因子分析,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17项财务指标中提取和构建了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子和评价模型,得出了其财务竞争力的单项排名和综合排名。结果表明,宋城演艺、天舟文化、视觉中国、华录百纳和长城影视的财务竞争力排前5名,华数传媒、时代出版、出版传媒、长江传媒和新华传媒排后5位,而且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普遍优于新闻出版业上市公司。

【关键词】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因子分析

一、引言

财务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持续成长的基础与保障。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速度换挡、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的转型升级,财务竞争力的作用日益凸显,财务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已经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与重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的业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文化产业受到的影响更为巨大和深远,为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发展以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为主要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1]。作为文化产业的龙头,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必须在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但是,传统文化产业业务的收缩退出和新业态的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财务资源支持和保障,需要上市公司对自身财务资源的合理评估和统筹谋划,否则将捉襟见肘、半途而废。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针对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研究甚少。基于此,本文将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进行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以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二、样本与指标选取

根据中国证监会2015年1月的《2014年4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共有29家,具体包括:新闻出版业15家,它们是*ST传媒(000504)、华媒控股(000607)、大地传媒(000719)、华闻传媒(000793)、天舟文化(300148)、中文传媒(600373)、时代出版(600551)、浙报传媒(600633)、长江传媒(600757)、新华传媒(600825)、博瑞传播(600880)、中南传媒(601098)、皖新传媒(601801)、凤凰传媒(601928)、出版传媒(601999);文化传媒业14家,包括华数传媒(000156)、湖北广电(000665)、长城影视(002071)、完美环球(002624)、华谊兄弟(300027)、华策影视(300133)、光线传媒(300251)、华录百纳(300291)、新文化(300336)、中视传媒(600088)、当代东方(000673)、视觉中国(000681)、美盛文化(002699)、宋城演艺(300144)。其中,*ST传媒经过重大资产重组,主营业务变更为生物技术,2015年后更名为南华生物(000504),而当代东方(000673)2014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不属于“标准无保留意见”,为此将这两家上市公司排除在样本之外,最后选定27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根据财务竞争力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特殊性,选取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X1、速动比率X2、资产负债率X3、产权比率X4),营运能力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X5、存货周转率X6、固定资产周转率X7、每股现金流量增长率X8),盈利能力指标(营业利润率X9、营业毛利率X10、成本费用利润率X11、总资产报酬率X12、加权净资产收益率X13),成长能力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X14、总资产增长率X15、营业利润增长率X16、净利润增长率X17)17项财务指标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2-4]。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于这27家上市公司2014年年度财务报告。

三、数据的处理与检验

根据因子分析的需要,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正向化处理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差异和方差较大变量对因子负荷的影响[5]。然后,利用SPSS17.0对标准化数据进行KMO与Bartlett检验,得到KMO的检验值为0.680,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533.505,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值为0.000,说明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适合进行因子分析[6]。

四、公共因子的提取

首先通过碎石图确定公共因子的数量。图1为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原始成分特征值的碎石图,从碎石图可以看到曲线的拐点在5,表明前5个因子能概括大部分的信息。其次通过计算初始特征值和累积贡献率(表1)可以看出,前5个因子包含的原始变量达85%以上的信息量。综合碎石图、初始特征和累积贡献率的计算结果,将指标提取为5个公共因子,分别以F1、F2、F3、F4、F5表示。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2)数据将公因子进行命名。F1在X9、X10、X11、X12、X13上有较大的载荷,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F2在X1、X2、X3、X4上有较大的载荷,命名为偿债能力因子;F3在X5、X6上有较大的载荷,命名为运营能力因子;F4在X15、X7上有较大的载荷,命名为资产成长能力因子;F5在X16、X17上有较大的载荷,命名为利润成长能力因子。

五、评价模型的构建

为了明确因子的意义,并给予因子合理的解释,采用方差最大化方法进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的旋转,得到旋转后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3)。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系数(表3),得到各公共因子得分的计算公式: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5个因子总方差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计算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评价模型:F=(22.877F1+21.611F2+15.292F3+12.914F4+12.702F5)/85.396

六、主因子得分与财务竞争力综合评价

得分的计算和排序为了减少误差,各公共因子得分的计算过程中,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采用回归法计算出各公司的因子得分及排序,最后依据各公共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评价模型,计算各公司的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表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实证分析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表中许多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得分表现为负数,并不意味着其财务竞争力为负数。

七、研究结果

1.财务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上,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对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影响较大,权重达到22.877和21.611,接着依次为运营能力、资产成长能力和利润成长能力。盈利能力中总资产报酬率和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影响较为明显,说明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能力尚显不足;偿债能力中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影响很大,明显高于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表明短期偿债能力对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更为关键;运营能力中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影响明显且较为均衡,表明强化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对提升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具有重要性;资产成长能力主要体现在总资产增长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方面;利润成长能力表现在营业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方面。

2.从综合排名来看,宋城演艺、天舟文化、视觉中国、华录百纳和长城影视是我国财务竞争力较强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排前5名,而华数传媒、时代出版、出版传媒、长江传媒和新华传媒的财务竞争力较弱,排名后5位。从新闻出版业14家上市公司和文化传媒业13家上市公司对比来看,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普遍优于新闻出版业上市公司。但不同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对应的各因子排名和综合排名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各因子的单项排名与综合排名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新华传媒,其运营能力因子排名第4、资产成长能力排名第8,但由于盈利能力因子和偿债能力因子排名26,导致其综合排名最后,这也应该引起新华传媒对负债经营的风险警觉,同时也表明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在各因子代表的财务因素发展上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

3.盈利能力因子上,长城影视、完美环球和华谊兄弟得分大大领先于其他各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总资产报酬率分别为20.30%、17.48%、13.02%,并借此大大提升了综合财务竞争力;而长江传媒、新华传媒和出版传媒的盈利能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各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其总资产报酬率分别为2.93%、1.14%、2.67%,处于边缘化位置。

4.偿债能力因子上,博瑞传播、美盛文化、华录百纳和中视传媒的偿债能力名列前茅,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俱佳,其速动比率分别为3.74、3.38、4.04、2.88,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4.70%、22.93%、9.57%、27.62%;而华数传媒、新华传媒和湖北广电的偿债能力尤其是短期偿债能力很差,其速动比率分别为0.64、0.67、0.63,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0.29%、56.57%、33.16%,隐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5.运营能力因子上,除完美环球、美盛文化、华录百纳和新文化外,其他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运营能力均较好,尤其是宋城演艺、湖北广电、视觉中国、新华传媒和浙报传媒表现出色,具有很高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对比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发现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普遍较好,这充分反映了业务的特殊性和收费方式上的差异性,宋城演艺、湖北广电和视觉中国也具备这一特征。

6.资产成长能力因子上,华录百纳、视觉中国、华策影视、光线传媒和天舟文化的资产增长性很强,总资产增长率分别为253.05%、394.96%、138.61%、92.37%、217.78%;而博瑞传播、中视传媒、华媒控股、中南传媒、出版传媒、中文传媒等传统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的资产成长能力很弱,基本处于滞涨状态。

7.利润成长能力因子上,天舟文化、美盛文化、华数传媒和华谊兄弟表现出色,营业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均在50%以上。其中天舟文化和美盛文化表现尤为突出,天舟文化的营业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均达到400%以上,美盛文化的营业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也达到120%以上,两家公司的利润成长能力大幅领先于其他各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说明两家公司善于把握市场机遇,市场定位准确,“互联网+”业务发展强劲,勇于创新和开发推广新市场和新产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发展潜力巨大。而长江传媒、新华传媒、中视传媒和博瑞传播等公司的利润成长能力不够理想,其营业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这几家公司在转型发展和数字出版业务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加速布局“互联网+”业务,扭转当前的负增长局面。

八、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全面普及,传统文化产业业务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文化产业正面临着新一轮技术革命,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得到发展。相比而言,由传统国有文化产业公司发展而来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在新业态建设和发展方面由于传统业务惯性和历史包袱等原因普遍落后于民营企业发展而来的文化产业公司,财务竞争力高低就是一个很好的表征。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说明了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建设和发展决定着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虽然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但却是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与时俱进、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志杰.价值链视角下的出版发行企业新业态建设[J].编辑之友,2013(6):30-32.

[2]王红英.出版传媒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出版,2013(6):43-47.

[3]龚玲.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兼并收购公告对股东财富短期影响的实证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5(1):28-31.

[4]张宏伟,黄金,时亮.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债务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出版,2014(12):16-21.

[5]杨志斌,马腾,胡啸兵.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7):178-181.